《自然資源部: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72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自然資源部: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72頁).pdf(72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2024 年6月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為使社會公眾和各級政府了解我國海洋生態狀況,增強全民海洋意識,共同保護海洋生態系統,助力建設海洋強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規定,自然資源部組織編制了2023 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現予以公布。目 錄Contents 概述 1 第一章 海洋生態基本格局 2地形地貌底質水體生物近岸生態區狀況 第二章 典型生態系統狀況 18珊瑚礁海草床濱海鹽沼紅樹林河口海灣海島重要濱海濕地 第三章 海洋生態災害和生態問題 56赤潮滸苔綠潮局地性生物暴發事件海平面變化海岸侵蝕海洋低氧 第四章 海洋生態保護行動 62劃定并嚴守
2、海洋生態保護紅線完善海洋自然保護地體系實施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推進海洋生態保護國際合作與交流 專欄海洋珍稀瀕危生物保護自然資源部組織開展生態海岸帶評價試點工作珊瑚白化自然資源部部署開展藍碳調查和監測試點工作356101418253138424752545658596060611317243762636366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概 述自然資源部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貫徹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構建中央和地方分工協作、高效運行的海洋生態預警監測體系,逐步掌握我國海洋生態系統分布格局、典型生態系統現狀與演變趨勢、重大生態問題和風險,著力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
3、和持續性。近年來,我國海洋觀測監測能力不斷提升,形成了集海洋站、雷達、浮標、船舶、無人機、衛星遙感于一體的“陸??仗臁本C合觀測監測網,監測要素涵蓋海洋生物、水文氣象、水體環境、沉積環境,監測區域以近岸海域為重點,覆蓋我國管轄海域,重點關注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生態系統分布區以及生態災害高風險區。2023 年,對15 條近海標準斷面、1614 個近海監測站位開展生態趨勢性監測,對 150 個典型生態系統分布區域開展調查監測,對赤潮、滸苔綠潮等生態災害和海洋低氧等生態問題開展預警監測。調查監測結果顯示,近年來我國海洋生態狀況總體穩定,局部海域有所改善,典型生態系統退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近岸海域表層海
4、水鹽度、底層海水溶解氧濃度、酸堿度、化學需氧量濃度無明顯變化趨勢,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濃度下降。近岸海域浮游生物、大型底棲動物物種數和多樣性指數總體保持穩定。珊瑚礁、海草床、濱海鹽沼、紅樹林生態系統狀況以優良為主,河口、海灣生態狀況基本穩定,海島生態狀況穩中有升,64.5%的監測海島狀況優良。受全球氣候變化加劇等因素影響,2023 年我國沿海海平面較常年高 72 毫米,處于有觀測記錄以來高位,海岸侵蝕在局部區域較重,夏季近海表層水溫較常年偏高 0.8。赤潮發現次數較近十年平均值有所減少,滸苔綠潮、局地性生物暴發、河口低氧等生態災害和生態問題仍然存在。1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第一章
5、海洋生態基本格局我國位于亞洲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側,大陸瀕臨的海洋從北到南依次為渤海、黃海、東海、南海,臺灣島東岸直接瀕臨太平洋,跨越溫帶、亞熱帶和熱帶三大氣候帶。海底地勢大體由西北向東南傾斜,陸架寬闊,海底地貌類型豐富,海底底質以砂、砂質粉砂、粉砂為主。自海岸向外海方向,水深變化明顯,水文受季風、徑流、海流以及鄰近大洋水團等共同影響。海洋生物區系組成復雜,物種多樣性自北向南呈增加趨勢,生態系統類型多樣,珊瑚礁、海草床、濱海鹽沼、紅樹林、牡蠣礁、海藻場、河口、海灣等生態系統均有分布。渤海是我國唯一的內海,為近封閉型淺海,上承遼河、海河、黃河三大流域,下接黃海,生態系統類型豐富,分布有我國面積最大
6、的堿蓬、海草床以及緯度最高的牡蠣礁群,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西太平洋斑海豹的重要繁殖地和越冬地,也是東方白鸛等候鳥的重要遷徙中轉地。黃海為半封閉淺海,位于大陸架上,鴨綠江、淮河等在此入海,擁有世界罕見的潮流沙脊群,分布有面積巨大的淤泥質灘涂,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路線上的重要驛站,是黑嘴鷗、丹頂鶴等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的繁殖地和越冬地。東海是我國第二大邊緣海,約三分之二的海域位于大陸架上,岸線曲折,港灣、島嶼眾多,多種水團交匯,是我國近海營養鹽較為豐富的海域,擁有我國最大的漁場舟山漁場,廣泛分布有濱海鹽沼生態系統。域內長江口是我國第一大河口,是重要的生物資源庫。南海是我國最大的邊緣海,也是世
7、界第三大邊緣海,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幾乎被大陸、半島、島嶼包圍,岸線曲折,東西跨度廣,生態系統類型豐富,是我國珊瑚礁、紅樹林的主要分布區,是中華白海豚、鱟、布氏鯨等珍稀瀕危生物的主要棲息地,域內最大入海水系為珠江。2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渤海主要由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渤海海峽、渤中洼地組成,平均水深 18 米,最大水深86米,10米以淺的海域面積約占四分之一,海底地勢平坦開闊,平均坡度0.13。黃海平均水深 44 米,海底地勢較平坦,自西、北、東三面向中央及東南部傾斜,最大水深 140 米。北黃海平均水深 38 米,南黃海平均水深 46 米。黃海槽位于南黃海中部偏東海域,自北
8、向南水深加大。東海平均水深 370 米,從西北向東南依次分布著河流三角洲、水下岸坡、大陸架、大陸坡、海槽及島坡等地貌。陸架北寬南窄,最大水深約 2940 米,位于沖繩海槽西南端。島嶼眾多,絕大部分為基巖島。南海平均水深 1212 米,地質構造復雜,海底地形從岸邊向中央傾斜,海底地貌類型多樣,分布有大陸架和島架、大陸坡和島坡、深海平原、海山、峽谷、海槽、海溝等。深海盆地位于南海中部,呈東北西南向展布,并以南北向的中南鏈狀海山為界,分為中央海盆和西南海盆,深海盆地以平原地貌為主,水深范圍在 40005000 米之間,并有高差懸殊的鏈狀海山和線狀海山分布。青島嶗山基巖海岸 1 地形地貌32023年中
9、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我國近海海底地貌圖(1:1000 萬)4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渤海底質以細顆粒沉積物為主。渤海北部及東西兩側以泥質砂和砂為主,大體呈“幾字形”分布,渤海灣、萊州灣、渤中洼地以泥和砂質泥為主,渤海海峽老鐵山水道、遼東灣西部等局部發育粗顆粒的礫質沉積物。黃海底質以細顆粒沉積物為主。山東半島沿岸、蘇北老黃河水下三角洲區廣泛分布粉砂和泥,蘇北輻射沙脊區主要為砂和泥質砂,黃海中部大面積被泥所覆蓋,黃海東部發育大范圍沙脊區,底質類型以砂為主,膠州灣、海州灣等局部發育粗顆粒的礫質沉積物。東海底質以細顆粒沉積物為主,具有顯著的環陸分帶性。浙閩沿岸以泥為主,東海中外陸架主要
10、為砂和泥質砂,沖繩海槽以含鈣質和火山物質的泥為主,臺灣海峽內以砂和泥質砂為主。南海底質類型最為多樣。南海北部和南部陸架廣泛分布泥質沉積物,北部中外陸架發育泥質砂和砂質泥,東沙群島局部發育粗顆粒的礫質沉積物,南海西部陸架大面積被砂覆蓋,南海陸坡區普遍發育鈣質生物泥,南海深海盆地底質以深海黏土和硅質軟泥為主。東營泥質海岸 2 底質5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3 水體渤海、黃海、東海沿岸淺水區有大量淡水注入,具有低鹽特征,黃海中部和東海東部分別受黃海暖流和黑潮控制,具有高溫高鹽特征。南海大部為熱帶深海,溫度、鹽度高,年較差小。水溫2023 年夏季,我國近海表層水溫范圍為 20.434.8,
11、平均值為 29.0,較常年1同期偏高 0.8,最低水溫出現在渤海東部,最高水溫出現在北部灣海域,8 月渤海和黃海中北部發生海洋熱浪2事件,最大強度3達 3.5。氣候變暖背景下,我國近海表層水溫呈波動上升趨勢。近十年夏季我國近海表層水溫平均值為28.5,較常年同期高0.3,處于有觀測記錄以來高位。1常年是指 1991-2020 年氣候基準期的平均值。2海洋熱浪是指在一定海域內發生的日海表溫度至少連續 5 天超過當地季節閾值的事件,其持續時間可達數月。3海洋熱浪最大強度是指海洋熱浪發生期間的最大海溫距平。1982-2023 年夏季我國近海表層水溫(左上:渤海;右上:黃海;左中:東海:右中:南海;下
12、:全海域)6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鹽度2023年夏季,我國近岸海域4表層海水鹽度范圍為0.1534.50,平均值為27.94,長江口、珠江口等河口海域鹽度較低,臺灣海峽西部近岸和海南近岸等海域鹽度較高。近十年夏季監測結果表明,我國近岸海域表層海水鹽度無明顯變化趨勢。溶解氧2023 年夏季,我國近岸海域底層海水溶解氧濃度范圍為 1.7612.16 毫克/升,平均值為 6.16 毫克/升,長江口外、珠江口等海域濃度相對較低。近十年夏季監測結果表明,我國近岸海域底層海水溶解氧濃度總體變化不大。4本報告中所述近岸海域主要指我國內水和領海。2014-2023 年夏季我國近岸海域表層海水鹽度
13、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34.0032.0030.0028.0026.0024.0022.0020.002014-2023 年夏季我國近岸海域底層海水溶解氧濃度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8.007.006.004.003.002.001.000.005.007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酸堿度(pH)2023 年夏季,我國近岸海域表層海水 pH 范圍為 7.298.74,平均值為 8.11,遼河口、長江口至錢塘江口、福建中部、珠江口等近岸
14、海域表層海水 pH 相對較低。近十年夏季監測結果表明,我國近岸海域表層海水 pH 無明顯變化趨勢。無機氮2023 年夏季,我國近岸海域海水中無機氮濃度范圍為未檢出 5.69 毫克/升,平均值為 0.35 毫克/升,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長江口、杭州灣、三沙灣、珠江口、北部灣等海域濃度相對較高。近十年夏季監測結果表明,我國近岸海域海水中無機氮濃度呈波動下降趨勢。2014-2023 年夏季我國近岸海域表層海水 pH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2014-2023 年夏季我國近岸海域海水中無機氮濃度2014年2015年2016年
15、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8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活性磷酸鹽2023 年夏季,我國近岸海域海水中活性磷酸鹽濃度范圍為未檢出 0.16 毫克/升,平均值為 0.02 毫克/升,遼河口、長江口、杭州灣、樂清灣、珠江口等海域濃度相對較高。近十年夏季監測結果表明,我國近岸海域海水中活性磷酸鹽濃度總體呈下降趨勢?;瘜W需氧量2023 年夏季,我國近岸海域海水化學需氧量濃度范圍為 0.085.29 毫克/升,平均值為 1.13 毫克/升,遼河口、渤海灣、北部灣海域濃度相對較高。近十年夏季監測結果表明,我國近岸海域海水化學需氧量濃度整體變化不大。201
16、4-2023 年夏季我國近岸海域海水化學需氧量濃度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2014-2023 年夏季我國近岸海域海水中活性磷酸鹽濃度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9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4 生物我國近海生物種類豐富,區系組成復雜,北太平洋溫帶區的冷水種和溫水種在渤海、黃海中北部占極大優勢,印度西太平洋區的熱帶和亞熱帶種廣泛分布于東海、南海。浮游植物2023 年夏季,我國近岸海域共鑒定出浮游植物 456 種,主要類群為硅藻和甲藻。近五年監
17、測結果表明,我國近岸海域浮游植物多樣性總體保持穩定,主要優勢種為中肋骨條藻、旋鏈角毛藻、尖刺偽菱形藻等,中肋骨條藻在近五年均為優勢種。2023 年夏季我國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物種數、多樣性指數及主要優勢種海區物種數(種)多樣性指數平均值主要優勢種渤海1362.24旋鏈角毛藻浮動彎角藻尖刺偽菱形藻黃海2232.68中肋骨條藻旋鏈角毛藻尖刺偽菱形藻東海3031.69中肋骨條藻南海2392.46中肋骨條藻海鏈藻柔弱菱形藻2019-2023 年夏季我國近岸海域浮游植物多樣性指數10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浮游動物2023 年夏季,我國近岸海域共鑒定出浮游動物 472 種,主要類群為橈足類和水母
18、類。近五年監測結果表明,我國近岸海域浮游動物多樣性總體保持穩定,主要優勢種為強壯箭蟲、太平洋紡錘水蚤、鳥喙尖頭溞等。2023 年夏季我國近岸海域浮游動物物種數、密度、生物量、多樣性指數及主要優勢種海區物種數(種)密度平均值(個/立方米)生物量(毫克/立方米)多樣性指數平均值主要優勢種渤海884019892.42強壯箭蟲黃海1362144861.87鳥喙尖頭溞肥胖三角溞強壯箭蟲東海2136986133.09太平洋紡錘水蚤肥胖箭蟲軟擬海樽南海2102361983.21鳥喙尖頭溞間型瑩蝦亞強次真哲水蚤2019-2023 年夏季我國近岸海域浮游動物多樣性指數11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大型
19、底棲動物2023 年夏季,我國近岸海域共鑒定出大型底棲動物 752 種,主要類群為環節動物、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近五年監測結果表明,我國近岸海域大型底棲動物多樣性總體保持穩定,軟體動物有所減少,環節動物有所增加,主要優勢種為不倒翁蟲、絲異須蟲、光滑河藍蛤等。2023 年夏季我國近岸海域大型底棲動物物種數、密度、生物量、多樣性指數及主要優勢種海 區物種數(種)密度平均值(個/平方米)生物量(毫克/平方米)多樣性指數平均值主要優勢種渤海263274242.46絲異須蟲光滑河藍蛤黃海2502111871.95絲異須蟲東海436134162.42不倒翁蟲南海371138333.09奇異稚齒蟲光滑倍棘蛇
20、尾節織紋螺2019-2023 年夏季我國近岸海域大型底棲動物多樣性指數大型底棲動物多樣性指數12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布氏鯨 鯨偶蹄目 須鯨科中華白海豚 鯨偶蹄目 海豚科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在我國主要分布在福建寧德、廈門灣、臺灣島西海岸、汕頭、珠江口、湛江、北部灣、海南西南海域,總 數 約 40005000 頭。2017-2021 年,調查顯示珠江口及周邊海域中華白海豚數量約 1100 頭,種群數量穩定向好。2018-2023年在廣西合浦海域共識別個體接近 100 頭,種群數量總體穩定。鱟 劍尾目 鱟科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已在海洋中生活了 4 億多年,具有“活化石”之稱,在我
21、國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臺灣等地淺海水域,優勢物種為中國鱟和圓尾鱟。2021-2023 年廣西合浦海域調查結果顯示,中國鱟幼體平均密度分別為1.20 只/百平方米、2.39 只/百平方米。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被稱為“海上大熊貓”,在我國主要分布在渤海和黃海北部,2023 年被正式命名為西太平洋斑海豹。渤海遼東灣是世界最南端的西太平洋斑海豹繁殖區。調查顯示,上世紀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西太平洋斑海豹種群數量降至 1200 頭左右;1988 年被列為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后,種群數量有所增加,近年來維持在2000頭左右。專欄 海洋珍稀瀕危生物保護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主要生活
22、在熱帶和溫帶海域。在我國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的近岸海域均有記錄。2018 年在北部灣海域出現相對固定種群。2018-2023 年調查顯示,廣西潿洲島、斜陽島海域布氏鯨種群數量約為 6080 頭,總體保持穩定。西太平洋斑海豹 食肉目 海豹科13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5 近岸生態區狀況自然資源部組織開展海洋生態分類分區工作,形成一套統一的海洋生態分類標準,將我國近海劃分成 3 個生態一級分區、22 個生態二級分區、53 個生態三級分區,其中近岸海域有 20 個生態三級分區。序號生態區名稱特 征1北黃海北部近岸生態區地貌類型以水下堆積岸坡為主,分布有黃海最大的島群長山群島
23、,夏季受遼南西朝鮮灣沿岸水影響,底質類型以砂質泥為主,是重要的鳥類棲息地,漁業資源豐富。2渤海東部生態區地貌類型有基巖島和海灣堆積平原,底質類型以泥質砂為主,海岸蜿蜒,多為基巖海岸,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西太平洋斑海豹的重要棲息地。3遼東灣生態區地貌類型以三角洲為主,受遼東灣沿岸水影響,底質類型北部為砂質泥,南部為泥質砂,區域內分布有我國重要的濱海鹽沼,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西太平洋斑海豹的重要繁殖地,也是眾多鳥類的重要棲息地。4渤海中部生態區地貌類型有潮流沙席、陸架洼地、渤海中央盆地,受渤海水團影響,底質類型東北側為泥質砂,西南側為砂質泥,該區域既是黃渤海經濟魚、蝦、蟹類的產卵、索餌、洄游海
24、域,又是渤海地方性魚、蝦、蟹類的越冬場,也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西太平洋斑海豹的重要棲息地。5渤海西部生態區地貌類型以水下岸坡和陸架平原為主,區域內分布有灤河等入海河口,以及昌黎黃金海岸等完整性好的砂質海岸,海草床面積廣闊,該區域是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文昌魚的重要分布區。6渤海灣生態區地貌類型以海灣堆積平原為主,受渤萊沿岸水影響,底質類型以泥為主,區域內分布有大面積的淤泥質灘涂,并擁有濱海鹽沼、牡蠣礁等生態系統,該區域是鸻鷸類重要的遷徙通道,也是易危物種遺鷗的越冬地。7黃河口生態區河口水域,地貌類型為三角洲,底質類型以泥和砂質泥為主。8萊州灣生態區地貌類型以海灣堆積平原為主,受渤萊沿岸水影響,
25、底質類型以砂質泥為主,區域內分布有濱海鹽沼、泥質海岸等典型生態系統。9北黃海南部近岸生態區地貌類型有陸架平原和水下岸坡,冬季受渤萊沿岸水影響,底質類型以泥為主,煙臺與威海附近海域漁業資源豐富。10 南黃海北部近岸生態區地貌類型以陸架臺地為主,分布有潟湖,夏季受上升流影響,冬季受渤萊沿岸水影響,底質類型以泥為主,該區域漁業資源豐富,也是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文昌魚的重要分布區。11南黃海中部近岸生態區地貌類型包括陸架平原和水下岸坡,底質類型以泥為主,部分區域有砂質和礫石分布,海岸蜿蜒曲折,港灣岬角交錯,兼有砂質海岸與基巖海岸。12 南黃海南部近岸生態區地貌類型包括潮流沙脊群、三角洲、陸架平原,受蘇
26、北沿岸水、長江沖淡水的影響,分布有面積龐大的淤泥質灘涂,為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路線上的重要區域。13 長江口杭州灣生態區河口水域,地貌類型以三角洲和水下岸坡為主,底質類型以砂質泥為主,是中華鱘、長江江豚等珍稀瀕危生物的繁殖與棲息地。14 東海近岸水下岸坡生態區地貌類型包括水下岸坡和陸架斜坡,區域內島嶼眾多,受浙閩沿岸水影響,底質類型以泥為主,該區域是我國大陸沿岸紅樹林分布的最北端區,也是大黃魚、帶魚、梭子蟹、棘頭梅童魚、龍頭魚等經濟魚類的產卵場。15 臺灣海峽西部近岸生態區地貌類型包括水下岸坡和陸架斜坡,底質類型以泥、砂質泥為主,沿岸海灣內分布有紅樹林,該區域是我國大陸沿岸珊瑚分布的最北端區
27、,也是中華白海豚、文昌魚等生物的重要分布區。等珍稀瀕危物種的重要分布區。16 粵東近岸生態區地貌類型包括水下岸坡和陸架平原,受粵東沿岸流和上升流影響,底質類型以泥為主,區域內分布有紅樹林和珊瑚群落,該區域是海龜、中華白海豚等珍稀瀕危物種的分布區。17 珠江口生態區河口水域,地貌類型以三角洲和水下岸坡為主,底質類型以泥為主。18 粵西近岸生態區地貌類型包括水下岸坡、陸架平原、潮控三角洲等,受粵西沿岸流和上升流影響,底質類型以泥為主,區域內分布有珊瑚礁、紅樹林等生態系統。19 北部灣近岸生態區地貌類型為開闊海灣,受北部灣沿岸水、北部灣混合水團影響,底質類型以泥為主,區域內擁有珊瑚礁、海草床、紅樹林
28、等生態系統,是眾多經濟生物種類的產卵場,也是中華白海豚、海龜等珍稀瀕危物種的分布區。20 海南島近岸生態區地貌類型以水下岸坡為主,東側分布有瓊東上升流,是良好的天然漁場,底質類型北部為砂礫質,南部為泥質,區域內分布珊瑚礁、海草床、紅樹林等生態系統。近岸海域生態三級分區特征14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近岸海域生態三級分區分布15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水體環境特征2023年夏季,我國近岸海域各生態三級分區表層水溫平均值范圍為24.630.6,表層海水鹽度范圍為21.2632.52,底層海水溶解氧濃度平均值范圍為5.157.08毫克/升,表層海水pH平均值范圍為8.018.
29、25,海水中無機氮濃度平均值范圍為0.020.90毫克/升,海水中活性磷酸鹽濃度平均值范圍為0.0040.030毫克/升,海水化學需氧量濃度平均值范圍為 0.481.91毫克/升,各區域無機氮濃度、活性磷酸鹽濃度、化學需氧量濃度狀況差異明顯。2023 年夏季近岸海域生態三級分區水體環境分布特征8:萊州灣生態區9:北黃海南部近岸生態區10:南黃海北部近岸生態區11:南黃海中部近岸生態區12:南黃海南部近岸生態區13:長江口杭州灣生態區14:東海近岸水下岸坡生態區15:臺灣海峽西部近岸生態區16:粵東近岸生態區17:珠江口生態區18:粵西近岸生態區19:北部灣近岸生態區20:海南島近岸生態區1:北
30、黃海北部近岸生態區2:渤海東部生態區3:遼東灣生態區4:渤海中部生態區5:渤海西部生態區6:渤海灣生態區7:黃河口生態區注:30.0025.0020.0015.0010.005.000.001 2 3 4 5 6 7 8 9 10111213141516171819201 2 3 4 5 6 7 8 9 10111213141516171819208.006.004.002.000.0030.0025.0020.0015.0010.005.000.0035.001 2 3 4 5 6 7 8 9 10111213141516171819201 2 3 4 5 6 7 8 9 101112131
31、41516171819208.508.007.507.01 2 3 4 5 6 7 8 9 10111213141516171819200.000.300.600.901 2 3 4 5 6 7 8 9 10111213141516171819200.000.501.001.502.001 2 3 4 5 6 7 8 9 101112131415161718192000.010.020.030.0416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生物多樣性特征2023 年夏季,我國近岸海域各生態三級分區浮游植物多樣性指數平均值范圍為1.073.16,浮游動物多樣性指數平均值范圍為 1.634.08,大
32、型底棲生物多樣性指數平均值范圍為 0.933.84,各區域生物多樣性狀況差異明顯。專欄 自然資源部組織開展生態海岸帶評價試點工作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引領生態海岸帶建設,推動建立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生態保護工作格局,自然資源部印發生態海岸帶評價指標體系(試行)。指標體系共涵蓋生態系統穩定狀況、環境質量狀況、資源可持續利用狀況、人類安全健康狀況 4 個方面 9 個二級指標。2023 年,自然資源部在全國沿海組織開展試評價,在應用中持續改進,不斷探索創新,逐步建成既符合我國海岸帶實際、又與國際接軌的成熟方法體系。2023 年夏季近岸海域生態三級分區生物多樣性指數分布特征8:萊州灣生態區9:
33、北黃海南部近岸生態區10:南黃海北部近岸生態區11:南黃海中部近岸生態區12:南黃海南部近岸生態區13:長江口杭州灣生態區14:東海近岸水下岸坡生態區15:臺灣海峽西部近岸生態區16:粵東近岸生態區17:珠江口生態區18:粵西近岸生態區19:北部灣近岸生態區20:海南島近岸生態區1:北黃海北部近岸生態區2:渤海東部生態區3:遼東灣生態區4:渤海中部生態區5:渤海西部生態區6:渤海灣生態區7:黃河口生態區注:1 2 345 6 7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1.02.03.04.05.00.01 2345 6789 10 11 12 13 14 15
34、16 17 18 19 201.02.03.04.05.00.01 23 4 56 78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1.02.03.04.05.00.017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全國珊瑚礁生態現狀調查5結果顯示,我國珊瑚礁廣泛分布于福建東山以南的海域,跨越亞熱帶和熱帶。南海是我國珊瑚礁最為豐富的海域,南海諸島幾乎全部是發育良好的珊瑚礁。近岸海域珊瑚礁分布面積約 258 平方千米,以海南島周邊海域分布最廣,占近岸海域珊瑚礁總面積的 77.2%,廣東雷州半島西南部和萬山群島、廣西潿洲島和斜陽島周邊海域也是主要分布區。我國造礁石珊瑚6種類豐富,2
35、019-2020 年開展調查的 12 個區域共鑒定出 16 科 67屬 393 種,約占世界已發現造礁石珊瑚種類的 40%。由北向南造礁石珊瑚種類數量增加,礁體發育程度上升?;钌汉鞲采w率平均為 13.2%,海南昌江、西沙群島、珠江口、海南七洲列島、海南儋州、海南三亞 6 個區域活珊瑚覆蓋率較高,硬珊瑚補充量7平均為 3.3個/平方米,海南儋州、西沙群島、海南昌江均處于良好水平。第二章 典型生態系統狀況5全國珊瑚礁生態現狀調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自然資源部南海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具體實施,2019 年啟動,2020 年完成。6珊瑚亞綱石珊瑚目下珊瑚種類的統稱。此類珊瑚具有共生蟲黃藻和文石晶型的碳酸鈣
36、外生骨骼,在珊瑚礁的形成和發育中扮演關鍵角色。并非所有的珊瑚都可以形成珊瑚礁。7單位面積內直徑 5 厘米的造礁石珊瑚個體數量,可表征珊瑚的恢復潛力。珊瑚礁珊瑚礁生態系統以造礁石珊瑚為主要構建者,由礁棲生物及其生境共同組成,具有極高的生產力和物種多樣性,被譽為“海洋中的熱帶雨林”,在維持海洋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等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18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2019-2020 年 12 個主要調查區域珊瑚礁分布規模珊瑚礁生態系統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樣性,主要調查區域共鑒定出珊瑚礁魚類 62 科595 種,以小型魚類為主,平均密度 25 尾/百平方米,西沙群島魚類密度最高,其次為廣東珠江
37、口、海南儋州、廣東大亞灣。共鑒定出大型底棲動物 17 個類群,平均密度 394個/百平方米,珠江口平均密度最高,其次為福建東山、海南文昌、海南儋州、西沙群島。大部分調查區域海水環境適宜珊瑚生長,廣東徐聞和廣西潿洲島等少數區域懸浮物含量偏高、水體渾濁,礁體表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泥沙覆蓋情況。19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2019-2020 年 12 個主要調查區域活珊瑚覆蓋率和硬珊瑚補充量西沙群島珊瑚礁20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2023 年,對福建東山珊瑚礁、廣西潿洲島珊瑚礁、海南文昌珊瑚礁、海南三亞珊瑚礁等重點區域開展了監測。福建東山珊瑚礁珊瑚礁生態系統狀況為優良。珊瑚群落
38、生長狀態較好,礁棲生物群落結構保持穩定,水體環境適宜珊瑚生長。大型海藻覆蓋率高,對珊瑚生長造成一定影響。本區域主要造礁石珊瑚種類有標準盤星珊瑚、多孔同星珊瑚、斯氏伯孔珊瑚等?;钌汉鞲采w率 10%,較 2019 年增加 2 個百分點;硬珊瑚補充量 1.2 個/平方米,較 2019年增加 1.1 個/平方米。發現極少量珊瑚白化,白化率為 0.4%,未發現珊瑚死亡和病害情況。珊瑚礁魚類密度 8 尾/百平方米,主要優勢種為褐籃子魚。大型底棲動物密度 292個/百平方米,常見類群有腹足類、海膽等。發現競爭生物大型海藻,覆蓋率 4%。未發現長棘海星等珊瑚敵害生物。海水 pH8.03,葉綠素 a 濃度 1.
39、4 微克/升。廣西潿洲島珊瑚礁珊瑚礁生態系統狀況為優良。珊瑚群落生長狀態較好,礁棲生物群落結構保持穩定,水體環境適宜珊瑚生長。本區域主要造礁石珊瑚種類有澄黃濱珊瑚、十字牡丹珊瑚、秘密角蜂巢珊瑚等?;钌汉鞲采w率 18%,較 2019 年增加 8 個百分點。硬珊瑚補充量 6.6 個/平方米,較 2019年增加 3 個/平方米。監測人員開展礁棲生物監測21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珊瑚礁魚類密度 53 尾/百平方米,優勢種為斑刻新雀鯛。大型底棲動物主要優勢種為雜色牙螺、沙氏輻蛇尾、粒蝌蚪螺、雕刻厚螯瓷蟹等。海水 pH8.20,懸浮物濃度12.1 毫克/升,葉綠素 a 濃度 0.4 微克/升
40、。海南文昌珊瑚礁珊瑚礁生態系統狀況為中等。珊瑚群落生長狀態一般,硬珊瑚補充量減少,珊瑚恢復潛力降低。礁棲生物群落結構保持穩定,水體環境適宜珊瑚生長。大型海藻覆蓋率高,存在敵害生物核果螺,對珊瑚生長造成一定影響。本區域主要造礁石珊瑚種類有叢生盔形珊瑚、多孔同星珊瑚、板葉角蜂巢珊瑚等?;钌汉鞲采w率 14%,較 2020 年增加 4 個百分點;硬珊瑚補充量 1 個/平方米,較 2020年減少 0.3 個/平方米。發現極少量珊瑚白化和死亡,白化率 0.2%,死亡率 0.4%,未發現病害情況。珊瑚礁魚類密度 40 尾/百平方米,優勢種有褐籃子魚、金尾雀鯛、藍黑新雀鯛。大型底棲動物密度 148 個/百平方
41、米,常見類群有軟珊瑚、管蟲、腹足類等。發現競爭生物大型海藻,覆蓋率 22%。發現敵害生物核果螺,密度 2 個/平方米。海水 pH8.07,懸浮物濃度 8.9 毫克/升,葉綠素 a 濃度 0.06 微克/升。標準盤星珊瑚多孔同星珊瑚斯氏伯孔珊瑚澄黃濱珊瑚十字牡丹珊瑚秘密角蜂巢珊瑚叢生盔形珊瑚板葉角蜂巢珊瑚22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海南三亞珊瑚礁珊瑚礁生態系統狀況為優良。珊瑚群落生長狀態較好,礁棲生物群落結構保持穩定,水體環境適宜珊瑚生長。大型海藻覆蓋率較高,存在敵害生物長棘海星和核果螺,對珊瑚生長造成一定影響。本區域主要造礁石珊瑚種類有叢生盔形珊瑚、澄黃濱珊瑚、斯氏伯孔珊瑚等?;钌?/p>
42、瑚覆蓋率 29%,較 2019 年增加 13 個百分點;硬珊瑚補充量 4.2 個/平方米,較 2019 年增加 1.1 個/平方米。發現少量珊瑚白化和死亡,白化率 1.1%,死亡率 0.2%,未發現病害情況。珊瑚礁魚類平均密度 16 尾/百平方米,優勢種有斑棘眶鋸雀鯛、金尾雀鯛、燕尾光鰓雀鯛、霓虹雀鯛。大型底棲動物密度 204 個/百平方米,常見類群有海百合、軟珊瑚、腹足類等。發現競爭生物大型海藻,覆蓋率 4%。發現敵害生物長棘海星和核果螺,密度分別為 0.2 個/百平方米和 0.4 個/平方米。海水 pH7.99,懸浮物濃度 9.6 毫克/升,葉綠素 a 濃度 0.14 微克/升。8潿洲島珊
43、瑚礁 2023 年大型海藻覆蓋率數據未獲取。珊瑚礁重點區域關鍵指標變化狀況82023年20192020年472249701530大型海藻覆蓋率(%)382532440164803060魚類密度(尾/百平方米)福建東山珊瑚礁廣西潿洲島珊瑚礁海南文昌珊瑚礁海南三亞珊瑚礁福建東山珊瑚礁廣西潿洲島珊瑚礁海南文昌珊瑚礁海南三亞珊瑚礁10818101429161001530活珊瑚覆蓋率(%)1.20.16.63.21.04.23.11.3048硬珊瑚補充量(個/平方米)23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專欄 珊瑚白化珊瑚白化是珊瑚受環境壓力影響失去體內共生的蟲黃藻或蟲黃藻失去色素,從而導致顏色消失的
44、一種生態現象。珊瑚白化并非不可逆轉,若環境壓力持續時間短或程度輕微,珊瑚可在數月內得到恢復,但長時間白化容易導致珊瑚死亡。自然資源部組織開展珊瑚白化監測預警,2023 年共發布南海珊瑚熱白化監測快報22 期。白化的珊瑚水下在線監測系統記錄的2020年潿洲島珊瑚白化與恢復2020年6月2日 發現白化2020年9月3日白化嚴重2020年10月31日恢復正常24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全國海草床生態現狀調查9結果顯示,我國近岸海域海草床分布面積約 107 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河北(41.5 平方千米)、海南(29.3 平方千米)、遼寧(21.6 平方千米)、廣東(9.3 平方千米)、山東
45、(3.5 平方千米)、廣西(1.3 平方千米)等沿海省區。北方地區海草床自山東青島向北有分布,面積約 67 平方千米;南方地區海草床自廣東潮州向南有分布,面積約 40 平方千米。其中,河北曹妃甸海草床是目前已知的近岸海域海草床連片分布最大區域。海草植被南北差異明顯,北方海草以鰻草和日本鰻草為主,南方海草以卵葉喜鹽草、海菖蒲、泰來草為主。2020 年調查的 9 個北方海草分布區平均海草蓋度 54%,山東青島灣、山東匯泉灣、山東俚島、遼寧獐子島海草蓋度較高。大型底棲動物以多毛類和甲殼類為主,平均密度1547 個/平方米,平均生物量 70 克/平方米,物種多樣性指數平均為 3.13。13 個南方海草
46、分布區平均海草蓋度 38%,廣東汕頭澄海、海南澄邁花場灣、海南儋州黃沙港海草蓋度較高。大型底棲動物以腹足類、雙殼類、多毛類為主,平均密度 159 個/平方米,平均生物量 110 克/平方米,物種多樣性指數平均為 1.12。22 個調查區海水和沉積環境均適宜海草生長。9全國海草床生態現狀調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自然資源部各海區局和部屬相關單位具體實施,2020 年啟動并完成。海草床海草是生活在海水中的高等被子植物。大面積分布的連片海草稱為海草床,分布于熱帶和溫帶淺海,沿潮下帶生長。海草床被稱為“海底草原”,具有極高的生態服務功能,在凈化海水水質、固碳增匯、維持海底底質穩定、海岸防護等方面發揮著重要
47、作用。25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2020 年 22 個主要調查區域海草床分布規模26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2020 年 22 個主要調查區域海草平均蓋度2020 年 22 個主要調查區域大型底棲動物物種多樣性指數2023 年,對遼寧興城海草床、河北曹妃甸海草床、海南文昌高隆灣長圮港海草床、海南陵水新村港海草床等重點區域開展了監測。27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監測人員在河北曹妃甸開展海草床生態監測遼寧興城海草床海草床生態系統狀況為優良。海草植被群落生長狀態較好,大型底棲動物多樣性水平較高,水體環境和沉積環境均適宜海草生長。海草床面積有所減少,大型海藻覆蓋率
48、高,對海草生長造成一定影響。本區域海草床分布面積 7.8 平方千米,較 2020 年減少 1.3 平方千米。主要海草種類為鰻草,蓋度 76%,較 2020 年增加 26 個百分點,莖枝密度 134 株/平方米。共鑒定出大型底棲動物 64 種,密度 180 個/平方米,生物量 33 克/平方米。物種多樣性指數 2.53,主要優勢種為日本沙鉤蝦、寡鰓齒吻沙蠶、獨指蟲等。發現競爭生物大型海藻,主要為江蘺,覆蓋率 18%。河北曹妃甸海草床海草床生態系統狀況為優良。海草植被群落生長狀態較好,大型底棲動物多樣性水平較高,水體環境和沉積環境均適宜海草生長。本區域海草床分布面積 43.8 平方千米,較 202
49、0 年增加 2.3 平方千米。主要海草種類為鰻草,蓋度 78%,較 2020 年增加 37 個百分點,莖枝密度 187 株/平方米。共鑒定出大型底棲動物 66 種,密度 621 個/平方米,生物量 12 克/平方米。物種多樣性指數 2.63,主要優勢種為凸殼肌蛤。28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海南文昌高隆灣長圮港海草床海草床生態系統狀況為中等。海草植被群落生長狀態較好,大型底棲動物密度和生物量均有所減少,水體環境和沉積環境較適宜海草生長。海草床面積減少明顯,大型海藻覆蓋率高,對海草生長造成一定影響。本區域海草床分布面積 11.2 平方千米,較 2020 年減少 7.2 平方千米。海草
50、蓋度20%,與 2020 年持平。主要海草種類為海菖蒲和泰來草,莖枝密度均為 89 株/平方米。共鑒定出大型底棲動物 31 種,密度 42 個/平方米,生物量 120 克/平方米。物種多樣性指數 0.72,主要優勢種為縱帶灘棲螺、特氏楯桑葚螺、加夫蛤等。發現競爭生物大型海藻,主要為大葉仙掌藻和柔質仙菜,覆蓋率 7%。泰來草卵葉喜鹽草鰻草海草床監測29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海南陵水新村港海草床海草床生態系統狀況為優良。海草植被群落生長狀態較好,大型底棲動物生物量增加,水環境和沉積環境均適宜海草生長。本區域海草床分布面積 1.2 平方千米,較 2020 年增加 0.1 平方千米。海草
51、蓋度37%,較 2020 年增加 5 個百分點。主要海草種類為海菖蒲和泰來草,莖枝密度分別為56 株/平方米和 10 株/平方米。共鑒定出大型底棲動物 12 種,密度 288 個/平方米,生物量 115 克/平方米。物種多樣性指數 1.12,主要優勢種為南海毛滿月蛤和厚鰓蠶等。海南陵水新村港海草床2023年2020年遼寧興城海草床河北曹妃甸海草床海南文昌海草床海南新村港海草床7.89.143.841.511.21.21.118.402550海草床分布面積(平方千米)7650784120373220050100海草平均蓋度(%)18011362121942288293530350700大型底棲動
52、物密度(個/平方米)3321215120115821630100200大型底棲動物生物量(克/平方米)海草床重點區域關鍵指標變化狀況30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全國濱海鹽沼生態現狀調查10結果顯示,植被蓋度 30%的濱海鹽沼分布面積約1132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上海(280.0平方千米)、江蘇(268.3平方千米)、山東(205.5平方千米)、浙江(178.5 平方千米)、福建(119.5 平方千米)五省市。本土鹽沼植被類型主要包括蘆葦、堿蓬、檉柳、海三棱藨草等,分布面積約占濱海鹽沼總面積的 37%。外來種以互花米草為主,分布面積約占濱海鹽沼總面積的 63%。其中,以蘆葦為優勢種的
53、濱海鹽沼分布面積 213.1 平方千米,自遼寧盤錦至海南澄邁均有分布,集中分布于山東小清河口、江蘇鹽城沿岸、長江口等地,平均蓋度 56%。大型底棲動物平均密度 145 個/平方米,平均生物量 28 克/平方米。以海三棱藨草為優勢種的濱海鹽沼分布面積 85.9 平方千米,集中分布于長江口、杭州灣等地,平均蓋度 53%。大型底棲動物平均密度 705 個/平方米,平均生物量 59 克/平方米。以堿蓬屬植物為優勢種的濱海鹽沼分布面積 55.5 平方千米,集中分布于遼寧盤錦、江蘇鹽城沿岸等地,平均蓋度 26%。大型底棲動物平均密度 88 個/平方米,平均生物量 34 克/平方米。10全國濱海鹽沼生態現狀
54、調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自然資源部各海區局和部屬相關單位具體實施,2020 年啟動并完成。濱海鹽沼濱海鹽沼主要分布在河口或海濱淺灘,伴隨有周期性潮汐淹沒,具有豐富的生物資源和突出的固碳能力,濱海鹽沼植被從陸向海呈帶狀分布,具有較強的耐鹽性和耐淹性?;セ撞萑肭质钱斍拔覈鵀I海鹽沼面臨的主要生態問題。31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2020 年 53 個主要調查區域鹽沼分布規模32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以檉柳為優勢種的濱海鹽沼分布面積 27.5 平方千米,集中分布于河北灤河口北戴河和山東黃河口,平均蓋度 35%。大型底棲動物平均密度 6 個/平方米,平均生物量 21克/平方米。
55、以互花米草為優勢種的濱海鹽沼分布面積716.6平方千米,集中分布于山東黃河口、江蘇沿岸、長江口、浙江寧波象山港、福建寧德牙城灣等地,平均蓋度 67%。大型底棲動物平均密度 161 個/平方米,平均生物量 98 克/平方米。2022 年以來,沿海各地陸續開展互花米草防治專項行動,大力清除互花米草。上海崇明東灘鹽沼2020 年 53 個主要調查區域鹽沼植被蓋度33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2023 年,對遼寧遼河口鹽沼、山東黃河口鹽沼、上海崇明東灘鹽沼、廣東珠海磨刀門鹽沼等重點區域開展了監測。遼寧遼河口鹽沼鹽沼生態系統狀況為優良。本土鹽沼植被群落生長狀態較好,大型底棲動物多樣性較好,沉積
56、環境適宜鹽沼植被生長。本區域鹽沼總面積 67.5 平方千米。鹽沼植被主要為鹽地堿蓬和蘆葦。其中,鹽地堿蓬面積 46.8 平方千米,蓋度 22%,密度 24 株/平方米;蘆葦面積 20.7 平方千米,蓋度 85%,密度 125 株/平方米。大型底棲動物密度 36 個/平方米,較 2022 年增加 13 個/平方米。物種多樣性指數 1.83,主要優勢種為天津厚蟹、沈氏厚蟹、隆線擬閉口蟹。表層沉積物粉砂含量67%,鹽地堿蓬區域沉積物水溶性鹽總量 12 克/千克,蘆葦區域沉積物水溶性鹽總量12 克/千克。山東黃河口鹽沼鹽沼生態系統狀況為優良。本土鹽沼植被群落生長狀態較好,大型底棲動物密度明顯增加,沉積
57、環境適宜鹽沼植被生長。本區域鹽沼總面積 44.8 平方千米。鹽沼植被主要為鹽地堿蓬、蘆葦、檉柳。其中,鹽地堿蓬面積 25.4 平方千米,蓋度 7%,密度 22 株/平方米;蘆葦面積 14.4 平方千米,蓋度 72%,密度 124 株/平方米;檉柳面積 5.0 平方千米,蓋度 20%,密度 0.2 株/平方米。大型底棲動物密度 117 個/平方米,較 2022 年增加 55 個/平方米。物種多樣性指數 0.90,主要優勢種為日本大眼蟹、日本刺沙蠶、天津厚蟹。表層沉積物粉砂含量73%,鹽地堿蓬區域沉積物水溶性鹽總量 11 克/千克,蘆葦區域沉積物水溶性鹽總量 9克/千克。上海崇明東灘鹽沼鹽沼生態系
58、統狀況為中等。本土鹽沼植被蘆葦和糙葉薹草生長狀態較好,大型底棲動物生物量有所減少,沉積環境適宜鹽沼植被生長。海三棱藨草群落狀態較差。本區域鹽沼總面積 24.1 平方千米。鹽沼植被主要為蘆葦、海三棱藨草、糙葉薹草等。34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其中,蘆葦蓋度 62%,密度 31 株/平方米;海三棱藨草蓋度 34%,密度 1805 株/平方米,較 2022 年減少 233 株/平方米;糙葉薹草蓋度 32%,密度 1576 株/平方米。大型底棲動物密度 135 個/平方米,與 2022 年基本持平。物種多樣性指數 1.98,主要優勢種為堇擬沼螺、緋擬沼螺、無齒螳臂相手蟹、天津厚蟹。蘆葦區
59、域大型底棲動物密度較 2022 年明顯增加,海三棱藨草區域大型底棲動物密度明顯減少。表層沉積物粉砂含量為70%。沉積物水溶性鹽總量6克/千克,其中蘆葦區域水溶性鹽總量8克/千克,海三棱藨草區域水溶性鹽總量 5 克/千克。廣東珠海磨刀門鹽沼鹽沼生態系統狀況為優良。本土鹽沼植被群落生長狀態較好,大型底棲動物多樣性水平較高,沉積環境適宜鹽沼植被生長。本區域鹽沼總面積 1.7 平方千米。鹽沼植被主要為短葉茳芏和蘆葦。其中,短葉茳芏蓋度 38%,密度 124 株/平方米;蘆葦蓋度 33%,密度 42 株/平方米。大型底棲動物生物量 14 克/平方米,較 2022 年增加 8 克/平方米,密度 93 個/
60、平方米。物種多樣性指數 2.08,主要優勢種為寧波泥蟹、小頭蟲、羽須鰓沙蠶。表層沉積物粉砂含量 65%。沉積物水溶性鹽總量 7 克/千克。廣東珠海磨刀門鹽沼35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鹽地堿蓬蘆葦22858552050100遼寧遼河口鹽沼植被蓋度(%)蘆葦檉柳20217255050100山東黃河口鹽沼植被蓋度(%)鹽地堿蓬713蘆葦3322383802550廣東珠海磨刀門鹽沼植被蓋度(%)短葉茳芏遼寧遼河口鹽沼山東黃河口鹽沼上海崇明東灘鹽沼廣東珠海磨刀門鹽沼3623117621359329134075150大型底棲動物密度(個/平方米)55131529688146123010020
61、0大型底棲動物生物量(克/平方米)2023年2022年鹽沼重點區域關鍵指標變化狀況蘆葦堿蓬鹽地堿蓬檉柳36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專欄 自然資源部開展藍碳調查和監測試點工作2009 年,聯合國發布的藍碳:健康海洋對碳的固定作用快速反應評估報告正式提出了“藍碳”的概念:世界上捕獲的生物碳中,超過一半(55%)是由海洋生物捕獲的,這種碳被稱為“藍碳”。由于其獨特的厭氧環境,藍碳生態系統固碳量巨大、固碳效率高、碳存儲周期長,有助于減少溫室氣體。2021 年 9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要求“穩定現有森林、草原、濕地、海洋、土壤、凍土
62、、巖溶等固碳作用”“整體推進海洋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提升紅樹林、海草床、濱海鹽沼等固碳能力”。為主動落實“雙碳”戰略,2023 年 4 月,自然資源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林草局聯合印發生態系統碳匯能力鞏固提升實施方案(2021-2030 年),對包括海洋在內的生態系統,提出加快推進落實碳匯調查監測、基礎研究、保護修復、價值實現、信息化平臺建設等要求。我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同時擁有紅樹林、濱海鹽沼、海草床三大藍碳生態系統的國家之一,廣闊的濱海濕地提供了潛力巨大的碳匯資源。2021 年起,自然資源部聚焦紅樹林、濱海鹽沼、海草床三大藍碳生態系統,完成 40 余個藍碳生態系統碳儲量調查評估試點
63、工作,為摸清我國藍碳生態系統碳儲量本底提供了一手的調查數據,逐步開展碳匯監測試點工作。同時,健全完善藍碳技術標準體系,編制印發了藍碳生態系統碳儲量調查、碳匯監測、增匯成效評估、碳匯項目開發等 9 項系列技術規程。37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及 2022 年國土變更調查結果顯示,我國紅樹林總面積 292.09平方千米,分布在廣東、廣西、海南、福建、浙江等五省區,是世界上少數幾個紅樹林面積凈增加的國家之一。紅樹林自然分布的最南端為海南三亞,最北端為福建福鼎,浙江部分地區有人工引種紅樹林。2019年全國紅樹林資源和適宜恢復地專項調查11共記錄紅樹林優勢樹種27種。其中,
64、本土物種主要為白骨壤、秋茄、桐花樹、紅海欖、木欖等,分布面積占全國紅樹林面積的 86%;外來種主要為無瓣海桑和拉關木,分布面積占全國紅樹林面積的 14%。紅樹種類數從北向南逐漸增加,海南的紅樹種類最為豐富。11全國紅樹林資源和適宜恢復地專項調查由自然資源部、國家林草局聯合組織,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五省區自然資源(海洋)、林業和草原主管部門具體實施,2019 年啟動并完成。紅樹林紅樹林是生長在熱帶、亞熱帶低能海岸潮間帶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紅樹科喬木或灌木為主體的潮灘濕地木本生物群落,是從陸地過渡到海洋的一種特殊森林。紅樹林生態系統是世界上最富有生物多樣性、生產力最高的海洋生態系統
65、之一,兼具防風消浪、促淤護岸、儲碳固碳、休憩觀光等功能,素有“海洋衛士”之稱。38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2023 年,對福建下潭尾紅樹林、廣東深圳福田紅樹林、廣西山口紅樹林、海南清瀾港紅樹林等重點區域開展監測。福建下潭尾紅樹林 紅樹林生態系統狀況為優良。紅樹林植物群落生長狀況較好,大型底棲動物多樣性指數較高,生境適宜紅樹生長。本區域紅樹林總面積 0.8 平方千米,蓋度 75%,共鑒定出秋茄、白骨壤、桐花樹等7 種真紅樹植物,紅樹林面積和紅樹植物種類數保持穩定。未發現病蟲害侵襲,未受到互花米草和有害藤本影響。共鑒定出大型底棲動物 35 種,物種豐富度指數 1.36,物種多樣性指數
66、2.21,主要優勢種為奇異稚齒蟲屬和弧邊招潮蟹等。水體鹽度 24,沉積物粉砂占比 60%。我國紅樹林分布及各省份面積占比39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廣東深圳福田紅樹林 紅樹林生態系統狀況為優良。紅樹林植物群落生長狀態較好,大型底棲動物多樣性水平較高,生境適宜紅樹生長。本區域紅樹林總面積 1.5 平方千米,共鑒定出秋茄、桐花樹等8 種真紅樹植物。未發現病蟲害侵襲。共鑒定出大型底棲動物 9 種,物種豐富度指數 0.61,物種多樣性指數1.52,主要優勢種為潮間泮蚓和中國耳螺。水體鹽度 4,沉積物粉砂占比 63%。廣西山口紅樹林 紅樹林生態系統狀況為優良。紅樹林植物群落狀態較好,大型底棲
67、動物多樣性水平較高,生境適宜紅樹生長。本區域紅樹林總面積 9.2 平方千米,蓋度 87%,共鑒定出白骨壤、桐花樹等 11 種真紅樹植物,紅樹林總面積和紅樹植物種類數較往年有所增加,未發現病蟲害侵襲。共鑒定出大型底棲動物 63 種,主要優勢種為扁平擬閉口蟹和長足長方蟹等,物種豐富度指數 1.08,物種多樣性指數 1.65。水體鹽度 6,沉積物粉砂占比 41%。福建廈門下潭尾紅樹林40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海南清瀾港紅樹林 紅樹林生態系統狀況為優良。紅樹林植物群落生長狀態較好,大型底棲動物多樣性水平較高,生境適宜紅樹生長。本區域紅樹林總面積 16.7 平方千米,蓋度 89%,共鑒定出
68、海蓮、欖李等 24 種真紅樹植物,紅樹林總面積和紅樹植物種類數較往年有所增加。共鑒定出大型底棲動物62種,主要優勢種為天津厚蟹和奧萊彩螺,物種豐富度指數 1.24,物種多樣性指數 1.47。水體鹽度 7,沉積物粉砂占比 29%。監測人員開展紅樹林生態監測41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2023 年黃河口生物物種數、密度及多樣性指數生物類型物種數(種)密度多樣性指數浮游植物592.50106個細胞/立方米2.73浮游動物43190 個/立方米2.86大型底棲動物4186 個/平方米2.31潮間帶生物391508 個/平方米1.262023 年,對黃河口、長江口、珠江口等重點區域開展了監測
69、。三大河口區域內海洋生物群落結構保持穩定,海洋沉積環境良好。黃河口海水富營養化面積減少,長江口、珠江口海水富營養化面積有所增加12。黃河口 位于黃河與渤海交匯處,弱潮多沙,河道擺動頻繁。黃河每年攜帶大量泥沙入海,逐漸沖淤形成我國暖溫帶最完整、最廣闊、最年輕的原生濕地生態系統。1992 年經國務院批準建立了以保護黃河口新生濕地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鳥類為主的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河口海岸帶生態系統以泥質海岸、濱海鹽沼、牡蠣礁為主。2022 年實測黃河入海年徑流量、年輸沙量13與近十年平均值基本持平。12黃河口、長江口、珠江口均使用 2023 年監測結果與 2022 年監測結果進行比較。13黃河
70、、長江、珠江入海徑流量和輸沙量為 2022 年實測值,近十年平均值為 2013-2022 年實測值的平均值,數據來源于中國河流泥沙公報。河口入海河口是海洋潮流和陸地徑流共同作用下的濱海濕地和咸淡水交互區,區域內陸海相互作用強烈,是海洋生物產卵、育幼、棲息、遷徙的重要區域,具有較高的生產力和生物多樣性。42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共鑒定出浮游植物 59 種、浮游動物 43 種、大型底棲動物 41 種、潮間帶生物 39 種,種類數保持穩定,多樣性指數有所增加。漁業資源以魚類、甲殼類為主,共鑒定出魚卵、仔稚魚 13 種,種類數和密度保持穩定。記錄鳥類 190 種,以鸻形目、雁形目為主,其
71、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60種,包括黑腹濱鷸、卷羽鵜鶘等。海水富營養化面積較 2022 年有所減少,未發現重度富營養化狀況。沉積環境良好。黃河口遙感影像黑腹濱鷸卷羽鵜鶘43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長江口位于長江與東海交匯處,呈“三級分汊、四口入?!钡乩砀窬?。在長期陸海交互作用下,長江口形成了由淡水、咸淡水、海水、濕地、島嶼、沙洲等組成的復雜生態系統,是候鳥遷徙的重要停歇地和越冬地,是多種珍稀水生生物和經濟魚類的產卵場、育幼場、索餌場和洄游通道。上海崇明東灘自然保護區、長江口中華鱘自然保護區分別于 2002年和2008年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河口海岸帶生態系統以泥質海岸和濱海鹽沼為主。
72、2022年實測長江入海年徑流量、年輸沙量低于近十年平均值,長江口前緣潮灘淤長放緩,水下三角洲局部由淤長轉為侵蝕。共鑒定出浮游植物208種、浮游動物125種、大型底棲動物161種、潮間帶生物53種,種類數和多樣性指數有所增加。漁業資源以魚類、甲殼類為主,共鑒定出魚卵、仔稚魚19種,種類數和密度保持穩定。近兩年多次觀測到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長江江豚出現。崇明東灘記錄鳥類42種,九段沙記錄鳥類37種,其中國家保護動物9種,包括黑臉琵鷺、小清腳鷸等。長江口遙感影像44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珠江口 位于我國珠江流域南端與南海交匯處,呈獨特的“三江匯集、八口入?!钡乩砀窬?。受珠江徑流、廣東沿
73、岸流和南海外海水影響,生物種類豐富,是中華白海豚等水生生物的重要繁殖生長區域,是多種南海珍稀水生動物的重要產卵場、育幼場、索餌場。河口海岸帶生態系統以濱海鹽沼、紅樹林、泥質海岸、砂質海岸為主。2022 年實測珠江入海年徑流量與近十年平均值持平,年輸沙量較近十年平均值明顯增加。海水富營養化面積較 2022 年有所增加。沉積環境良好。2023 年長江口生物物種數、密度及多樣性指數生物類型物種數(種)密度多樣性指數浮游植物2083.91106個細胞/立方米1.63浮游動物125342 個/立方米2.16大型底棲動物161133 個/平方米1.85潮間帶生物5393 個/平方米1.56黑臉琵鷺長江江豚
74、45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珠江口遙感影像共鑒定出浮游植物146種、浮游動物153種、大型底棲動物240種、潮間帶生物66種,種類數和多樣性指數有所增加。漁業資源以魚類、甲殼類、頭足類為主,共鑒定出魚卵、仔稚魚 59 種。中華白海豚種群數量穩定向好。海水富營養化面積較 2022 年有所增加。沉積環境良好。2023 年珠江口生物物種數、密度及多樣性指數生物類型物種數(種)密度多樣性指數浮游植物14668.1106個細胞/立方米2.53浮游動物153264 個/立方米2.50大型底棲動物240177 個/平方米2.40潮間帶生物66865 個/平方米1.6246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
75、警監測公報 2023 年,對萊州灣、膠州灣、樂清灣、象山港、大亞灣等重點區域開展了監測。各海灣生物群落總體穩定,水體環境有所改善,沉積環境良好。山東萊州灣位于渤海南部,山東半島西北,向北開口,屬溫帶半封閉型海灣。海灣面積約 6966平方千米,水深較淺,西部泥沙堆積嚴重。潮汐性質為不正規混合半日潮,潮差較小,屬弱潮灣,平均納潮量約 67108立方米,水交換能力較差。海岸帶生態系統以泥質海岸和濱海鹽沼為主。其中,泥質海岸 846.3 平方千米,濱海鹽沼 80.2 平方千米,主要植被類型為堿蓬、檉柳、蘆葦。海洋生物群落結構整體穩定14,浮游植物、大型底棲動物物種數保持穩定,魚卵仔稚魚物種數、浮游動物
76、、大型底棲動物生物量均有所增加,物種多樣性處于較高水平,優勢種未發生明顯改變。海水中無機氮、溶解氧、化學需氧量濃度較高,氮磷比失衡和河口附近海域富營養化現象依然存在。沉積環境良好。14萊州灣、膠州灣、象山港、樂清灣和大亞灣均使用 2023 年監測結果與 2022 年監測結果進行比較。海灣海灣生態系統是海水與陸地徑流交匯的復雜生境交錯帶。海灣中分布著河口、濕地、潟湖、潮間帶等自然生境類型,營養物質豐富,是地球上單位面積生物生產力最高的區域之一。47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生物類型物種數(種)密度多樣性指數浮游植物6940.38106個細胞/立方米1.35浮游動物45599 個/立方米
77、2.86大型底棲動物6848 個/平方米2.18潮間帶生物53657 個/平方米1.51游泳動物4891103個/平方千米3.432023 年膠州灣生物物種數、密度及多樣性指數山東膠州灣 位于黃海中部,山東半島南岸,向南開口,屬溫帶半封閉型海灣。海灣面積約 371平方千米,岸線長約 204 千米,水深較淺。潮汐性質為正規半日潮,潮差較小,屬弱潮灣,平均納潮量約 8.8108立方米。灣北部濕地位于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路線上,是候鳥遷徙的重要驛站。海岸帶生態系統以泥質海岸、砂質海岸、濱海鹽沼為主。其中,泥質海岸面積 89.6平方千米;砂質海岸面積 1.9 平方千米;濱海鹽沼面積 1.4 平方千米
78、,主要鹽沼植被類型為鹽地堿蓬、蘆葦、大米草。海洋生物群落結構整體穩定,物種數有所增加,浮游植物及浮游動物密度有所增加,大型底棲動物和潮間帶生物密度有所減少,魚卵仔稚魚密度減少,物種多樣性水平總體穩定,優勢種未發生明顯改變。海水中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濃度較高,氮磷比失衡和河口附近海域富營養化現象依然存在。沉積環境良好。2023 年萊州灣生物物種數、密度及多樣性指數生物類型物種數(種)密度多樣性指數浮游植物516.46106個細胞/立方米2.67浮游動物39116 個/立方米2.48大型底棲動物143873 個/平方米3.63潮間帶生物64444 個/平方米2.42游泳動物5642103個/平方千米
79、2.6248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生物類型物種數(種)密度多樣性指數浮游植物7514.1106個細胞/立方米1.99浮游動物62137 個/立方米3.15大型底棲動物5962 個/平方米2.35潮間帶生物86215 個/平方米2.25游泳動物94122103個/平方千米/注:“/”代表未獲取數據。2023 年象山港生物物種數、密度及多樣性指數浙江象山港 位于浙江寧波東南部,象山半島與穿山半島之間,是一個東北西南走向的狹長型半封閉港灣。海灣面積約 563 平方千米,岸線長約 292 千米。潮汐性質為正規半日潮,潮差較大,由口門向港底逐漸增大,平均納潮量為 11108立方米。海岸帶生
80、態系統以泥質海岸和濱海鹽沼為主。其中,泥質海岸面積為 92.3 平方千米,濱海鹽沼面積 20.9 平方千米,主要鹽沼植被類型為互花米草、堿蓬等。海洋生物群落結構整體穩定,浮游植物和大型底棲動物物種數有所增加,潮間帶生物多樣性有所增加,物種多樣性處于較高水平,主要優勢種未發生明顯改變。海水中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濃度較高,但無機氮濃度和富營養化程度總體呈下降趨勢。沉積環境良好。浙江樂清灣 位于浙江南部,甌江口北側,三面環陸,向西南開口,為深入內陸的半封閉性海灣。海灣面積約 496 平方千米,岸線長約 176 千米。潮汐性質為正規半日潮,潮差較大,平均納潮量約為 20108立方米。海岸帶生態系統以泥質
81、海岸、濱海鹽沼、紅樹林為主。其中,泥質海岸面積為119.5 平方千米;濱海鹽沼面積為 24.6 平方千米,主要鹽沼植被類型為互花米草、堿蓬、蘆葦;紅樹林面積為 2.8 平方千米,主要紅樹植被類型為秋茄。49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生物類型物種數(種)密度多樣性指數浮游植物831.6106個細胞/立方米2.74浮游動物5377 個/立方米1.88大型底棲動物6742 個/平方米1.00潮間帶生物118179 個/平方米2.20游泳動物397.27103個/平方千米1.992023 年樂清灣生物物種數、密度及多樣性指數海洋生物群落結構整體穩定,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物種數有所增加,大型底棲
82、動物物種數減少;浮游植物多樣性指數略有增加,浮游動物和大型底棲動物多樣性指數降低,主要優勢種未發生明顯改變。海水中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濃度較高,但無機氮濃度和富營養化程度總體呈下降趨勢。沉積環境良好。樂清灣50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2023 年大亞灣生物物種數、密度及多樣性指數生物類型物種數(種)密度多樣性指數浮游植物17611.2106個細胞/立方米1.25浮游動物82372 個/立方米2.33大型底棲動物19178 個/平方米1.36潮間帶生物66246 個/平方米1.44大亞灣廣東大亞灣 位于南海北部,珠江口東側,屬亞熱帶半封閉型淺水海灣。海灣面積約650平方千米,海岸線長約
83、 245 千米。潮汐性質為不正規半日潮,潮差較小,屬弱潮灣,平均納潮量為80108立方米。海岸帶生態系統以砂質海岸、珊瑚礁、紅樹林為主。其中,砂質海岸面積為 2.9 平方千米;珊瑚礁面積為 1.2 平方千米,主要珊瑚類型為濱珊瑚、薔薇珊瑚等;紅樹林面積為 0.3 平方千米,主要紅樹植被類型為白骨壤、老鼠簕等。海洋生物群落結構整體穩定,浮游植物、浮游動物、魚卵仔稚魚物種數增加,大型底棲動物多樣性指數、潮間帶生物物種數總體保持穩定。漁業資源種類以魚類為主,資源密度以甲殼類為主,鑒定出魚卵仔稚魚共 30 種。海水富營養化程度較低,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維持在較低水平。沉積環境良好。512023年中國海洋
84、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海島地理環境獨特,生態系統相對獨立,是眾多陸海生物棲息繁衍的重要載體。2017-2023 年,對典型海島開展了生態監測,監測海島數量由 130 個擴大到 344 個,結果顯示,海島生態狀況以“優”“良”為主。其中,持續開展跟蹤監測的海島 65 個,“優”“良”比例由原來的 48.1上升到 52.7,生態狀況穩中有升。監測海島平均植被覆蓋率 48.8,其中大于 50的海島 176 個,大于 80的海島72 個;自然岸線總長度占海島岸線總長度約 55.3,其中大于 50的海島 250 個,大于 80的海島 174 個;周邊海域水質達到一、二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島共 210 個。海島
85、我國海域散布著 11 000 余個海島,每個海島都構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生境,這些海島不僅是候鳥、西太平洋斑海豹、海龜等眾多物種棲息繁衍和遷徙中轉的場所,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空間。52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2017-2023 年典型海島生態狀況監測等級分布圖53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截至 2022 年 12 月底,我國列入國際重要濕地15名錄的濕地有 81 處,范圍面積 7.6萬平方千米。其中,近海與海岸濕地 19 處,范圍面積 0.9 萬平方千米,占比約 12%。我國國際重要濕地鳥類種類、數量豐富,記錄有濕地鳥類 15 目 40 科 283 種,占我國濕地鳥
86、類種數的 83%。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33 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58 種。15國際重要濕地指關于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確定的國際重要濕地。重要濱海濕地濱海濕地是連接陸地與海洋的關鍵生態交錯帶,是眾多遷徙水鳥繁育、停歇、越冬的關鍵棲息地。我國濱海濕地廣闊,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路線上不可替代的關鍵區域,在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54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我國沿海國際重要濕地分布及濕地鳥類狀況55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1 赤潮第三章 海洋生態災害和生態問題2023 年,我國海域共發現赤潮 46 次,累計面積 1466 平
87、方千米。其中,有毒有害赤潮 29 次,累計面積 1118 平方千米。與近十年平均值相比,赤潮發現次數減少 4 次,累計面積減少 3982 平方千米。發現海區赤潮發現次數(次)赤潮累計面積(平方千米)渤海9304黃海6122東海241016南海7242023 年我國各海域發現赤潮情況統計2014-2023 年我國海域赤潮發現次數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56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2023 年,引發赤潮的優勢生物共 22 種。其中,引發有毒有害赤潮的優勢生物主要為多環馬格里夫藻、東海原甲藻、球形棕囊藻。引發其他
88、赤潮的優勢生物主要為夜光藻。2023 年 5 月浙江大陳島附近海域東海原甲藻赤潮2014-2023 年我國海域赤潮累計面積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57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2 滸苔綠潮2023 年 4-8 月,綠潮影響我國黃海海域,主要優勢生物為滸苔,覆蓋面積于 6 月 25日達到最大值,約 998 平方千米,分布面積于 6 月 30 日達到最大值,約 61159 平方千米。2023 年黃海滸苔綠潮現場情況2014-2023 年我國黃海滸苔綠潮年度規模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
89、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58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3 局地性生物暴發事件2023 年,我國海域共發現 5 起局地性海洋生物暴發事件,主要出現在遼寧、山東、江蘇等省份近岸海域。省份發現時間發現海域優勢生物山東省2-6 月青島膠州灣海域多棘海盤車、經氏殼蛞蝓遼寧省6-7 月營口鲅魚圈區山海廣場南方滸苔江蘇省7 月連云港田灣核電取水口鄰近海域球形側腕水母遼寧省7 月大連瓦房店紅沿河核電站取水口附近海域海月水母遼寧省8-9 月營口蓋州白沙灣細弱紅翎菜2023 年我國局地性生物暴發事件多棘海盤車經氏殼蛞蝓細弱紅翎菜球形側腕水母海月水母59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
90、公報 4 海平面變化2023 年,我國沿海海平面較 1993-2011 年平均值高 72 毫米,渤海沿海海平面偏高最明顯,黃海沿海次之。與 2022 年相比,渤海沿海海平面略有上升,黃海沿海海平面略有下降,東海和南海沿海海平面下降明顯,降幅分別為 36 毫米和 42 毫米。5 海岸侵蝕2023 年,沿海侵蝕較重的砂質監測岸段主要分布在遼寧、山東、海南等沿海省份,侵蝕較重的粉砂淤泥質監測岸段主要分布在江蘇沿海。遼寧綏中南江屯岸段年最大侵蝕距離 11.5 米,年平均侵蝕距離 2.4 米。山東濱州貝殼堤岸段年最大侵蝕距離 49.6 米,年平均侵蝕距離 8.1 米,岸灘年平均下蝕 12.0 厘米。江蘇
91、鹽城濱海振東閘至南八灘閘岸段年最大侵蝕距離 135.0 米,年平均侵蝕距離 13.9 米,岸灘年平均下蝕 27.0 厘米。海南三亞亞龍灣岸段年最大侵蝕距離 8.7 米,年平均侵蝕距離 2.3 米,岸灘年平均下蝕 7.0 厘米。2022-2023 年我國沿海海平面變化-3003060901201502023年2022年海平面變化毫米1993-2011年平均海平面渤海黃海東海南海60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6 海洋低氧我國海洋低氧16事件一般發生在夏季,主要出現在長江口和珠江口鄰近海域的底層海水中。2023 年夏季,珠江口鄰近海域未監測到低氧區,長江口鄰近海域監測發現約15200 平方
92、千米的低氧區,其中缺氧區面積約 4200 平方千米。缺氧區域以長江口為界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部位于輻射沙洲外側海域,缺氧區面積約 3640 平方千米,部分區域出現極度缺氧現象,底層海水溶解氧最低值僅 0.42 毫克/升;南部位于浙江嵊泗附近海域,缺氧區面積約 560 平方千米。16海水溶解氧含量低于 3 毫克/升為低氧,低于 2 毫克/升為缺氧。監測人員開展海洋低氧監測61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1 劃定并嚴守海洋生態保護紅線第四章 海洋生態保護行動結合各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實施,強化陸海統籌,優化海洋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對海域海島生態保護修復重點區域作出系統安排,優先將生物多樣性維護、
93、海岸防護等生態功能極重要區域,海岸侵蝕等生態極脆弱區域劃入海洋生態保護紅線嚴格保護。我國劃定海洋生態保護紅線約 15 萬平方千米,其中近岸海域約 8.5 萬平方千米,近岸海域外約 6.6 萬平方千米,包含了珊瑚礁、海草床、濱海鹽沼、紅樹林等重要海洋生態系統以及重要河口、重要灘涂及淺海水域、珍稀瀕危物種分布區、重要漁業資源產卵場、特別保護海島等重要海洋區域。各級自然資源(海洋)、林業和草原主管部門落實生態優先理念,按照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要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升海洋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嚴守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加強空間規劃引領,優先保護自然岸線、無居民海島、重要濱海濕
94、地等。完善自然保護地體系,保護重要海洋生物生態廊道和遷徙鳥類生態廊道,構建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持續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和環境綜合整治,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重要濱海鹽沼特別保護海島重要河口珍稀瀕危生物集中分布區重要灘涂及淺海水域重要漁業資源產卵場海岸侵蝕及沙源流失極脆弱區珊瑚礁海岸防護極重要區紅樹林海草床海洋生態保護紅線類型62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3 實施海洋生態保護修復 2 完善海洋自然保護地體系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深入貫徹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2020 年 2 月以來,自然資源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部署開展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工作。按照整合優化前
95、數據統計,我國現有涉海自然保護地 352 個,保護海域 9.33 萬平方千米,保護對象涵蓋西太平洋斑海豹、中華白海豚、海龜、文昌魚等珍稀瀕危海洋生物和珊瑚礁、海草床、紅樹林、河口、海灣等典型生態系統以及海底古森林遺跡、地質遺跡等地形地貌,初步形成我國沿海保護網絡體系。2023 年,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持續推進海洋自然保護地建設,開展黃河口、遼河口、長島等國家公園創建設立工作。組織對 102 個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地的海域及紅樹林開展人類活動遙感監測,印發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辦公室關于做好國家級自然保護地人類活動遙感監測問題核實查處整改工作的通知,對發現的違法違規問題,督促各地扎實推進整改。印發國家級自然
96、公園管理辦法(試行),進一步規范了國家級海洋公園的管理工作?!笆濉币詠?,中央財政支持沿海地區實施“藍色海灣”整治行動、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生態修復、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紅樹林保護修復等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重大項目 175 個。全國累計整治修復海岸線近 1680 千米,濱海濕地超過 75 萬畝,紅樹林面積明顯增加,濱海鹽沼、海草床等典型生態系統得到恢復。我國海洋生態保護紅線呈現“一帶多點”的分布格局,“一帶”由北向南覆蓋遼河口、黃河口、江蘇鹽城、長江口、崇明東灘、杭州灣、珠江口、北侖河口等重要濱海濕地,以及 99%的紅樹林、91%的珊瑚礁、89%的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形成藍色生態屏障;“多點
97、”覆蓋 94%的未開發利用無居民海島以及大多數海洋珍稀瀕危物種分布區、候鳥遷徙路徑棲息地、重要漁業資源產卵場,實現對生物棲息、洄游、遷徙等關鍵節點的保護。63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天津港保稅區臨港濕地保護修復通過對原有灘涂濕地的生態化改造,增強濕地水體凈化能力,減少入海污染物。項目整治修復濱海濕地面積1.1平方千米,恢復和提高了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為白腹鷗、黃胸鹀等 80 種鳥類提供了繁殖、棲息的場所。東營黃河口以南濱海鹽沼海岸保護修復采取退養還濕、潮溝疏通、微地形改造、濱海鹽沼植被恢復、牡蠣礁投放、海草床移植、養殖尾水生態處理等差異化修復措施,完成總修復面積近 22 平方千米
98、,疏通與恢復潮溝 18.1 千米,整治岸線 5.3 千米,提升了區域生態系統和物種多樣性,達到了生態和減災協同增效的預期目標。天津港保稅區臨港濕地保護修復效果(左圖:修復前,右圖:修復后)東營黃河口以南濱海鹽沼海岸保護修復效果(左圖:修復前,右圖:修復后)64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福州濱海新城砂質海岸保護修復針對海洋災害高發、砂質海岸地貌完整性受損、海岸侵蝕加劇、防護林防風固沙功能降低等問題,統籌開展海灘整治與養護、濱海防護林修復與建設、堤后濕地生境恢復等三項工程。在 7.5 千米海灘上增加干灘寬度平均 30 米,建成長 5.5 千米、寬 500 米的沿海防護林帶,建設后濱沙生植
99、被帶3.2千米,修復濕地2.7平方千米。構建了濱海新城“防護林后濱植被海灘”綠色屏障,形成了自然緩沖帶與親水空間交錯融合的海岸帶生態減災空間體系,提升了抵御臺風、風暴潮等海洋災害和防風擋沙的能力。溫州洞頭藍色海灣整治行動通過實施“破堤通海、十里濕地、生態海堤、退養還?!钡刃袆?,破開靈霓大堤,重新連通兩片海域,為甌江流域的鱸魚、鳳尾魚“讓路”,提高了生態連通性。種植紅樹林和檉柳林,形成“南紅北柳”生態交錯區。完成 15 千米硬化海堤生態化修復。清退傳統網箱 6000 口。清淤 157 萬方,累計修復砂礫灘 15 萬平方米,修復岸線 22.8 千米。修復鳥類生境,吸引了黃嘴白鷺等 79 種鳥類棲息
100、繁衍。福州濱海新城砂質海岸保護修復效果(左圖:修復前,右圖:修復后)溫州洞頭藍色海灣整治行動效果(左圖:修復前,右圖:修復后)65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4.推進海洋生態保護國際合作與交流舉辦全球濱海論壇。2023 年 9 月,自然資源部、江蘇省人民政府、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在鹽城舉辦2023年全球濱海論壇會議,與各方共商濱海區域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來自34個國家的近千名代表參會。會議發布了 全球濱海論壇伙伴關系倡議,推出了 全球濱海生態系統狀況報告綱要中國生態保護紅線藍皮書(2023)英文版全球濱海生態系統保護互花米草防治、鹽沼濕地修復工具包綱要海岸帶生態減災協同增效國際案例集等知
101、識產品。認真履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國家會員職責。2023 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總干事出席“世界地球日”主場活動和 2023 年全球濱海論壇會議,高度肯定中國生態保護成就以及在全球生態治理領域所發揮的領導力;雙方聯合開展自然資源資產國內外對比研究,研究并發布海岸帶生態減災協同增效國際案例集中國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典型案例(英文版),講述中國生態保護故事;舉辦“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與雙碳目標”、“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概念、內涵與發展應用潛力”專題研討會,提升能力建設。自然資源部代表參加第五次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中日韓三方會員交流會,與各方共享中國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實踐與經驗。深圳灣紅樹林濕地修復效果(左圖:修復
102、前,右圖:修復后)深圳灣紅樹林濕地修復通過入灣河道綜合治理、魚塘水鳥生境功能恢復、外來物種與病蟲害防控及種植紅樹林等措施,系統恢復深圳灣濱海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修復區內紅樹林濕地功能恢復,秋茄、木欖、桐花樹、老鼠簕等物種豐富度增加,植被覆蓋率達95%以上。修復區內生物多樣性也更加豐富,水鳥種類和數量顯著增加,珍稀瀕危鳥類黑臉琵鷺數量穩步增長。66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福建海壇島亞太經合組織(APEC)機制下的生態保護合作。2023 年自然資源部在亞太經合組織海洋和漁業工作組(OFWG)框架下牽頭編寫了APEC 海洋可持續發展報告(第三部),以加強海洋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
103、,分享 APEC 經濟體海洋可持續發展進展,促進亞太地區海洋領域的務實合作。2023年11月9日,由中國、柬埔寨、印度尼西亞、泰國、所羅門群島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西太平洋分委會(WESTPAC)等聯合發布藍色市民倡議,希望培養具備海洋素養的藍色市民,共同保護海洋生態系統健康,負責任地共享海洋給予的福祉。與有關東盟國家簽署了多項部門間和所際間海洋領域合作協議,依托中國印尼海洋與氣候聯合研究中心、中泰氣候與海洋生態聯合實驗室、中馬聯合海洋研究中心、中柬聯合海洋空間規劃實驗室等多個合作平臺,實施了中國東盟瀕危海洋物種合作研究、典型海灣生態保護與管理示范研究、東南亞海洋環境預報與災害預
104、警系統建設、北部灣海洋和島嶼環境管理合作研究、中國東盟海洋保護地網絡建設等一批項目,舉辦了中國東南亞國家海洋合作論壇、中國東盟國家藍色經濟論壇,通過臺站建設、聯合調查、合作研究、培養培訓等多種方式,推進了與東盟國家在瀕危海洋生物合作研究、海洋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修復、海上搜救和溢油漂移預報等方面的務實合作。國際大科學計劃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批準列為聯合國“海洋十年”計劃。2023年6月,“數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學計劃正式獲批聯合國“海洋十年”的大科學計劃,項目旨在提高對深海生境物質和能量連通性的科學認識,為全球深海綜合治理提供科技指導。該計劃合作伙伴來自六大洲 35 個
105、國家的 64 家機構與 4 個國際組織,2023 年成立了大科學計劃國際指導委員會。67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2023 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由自然資源部海洋預警監測司、國土空間規劃局、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司、海域海島管理司、國際合作司和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濕地管理司、自然保護地管理司共同編寫。海洋生態基本格局中,渤海、黃海、東海及南海近海地形地貌和底質格局采用我國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專項獲取的數據和成果,結合海洋生態分類進行描述。水溫采用 1982-2023 年 7-9 月自然資源部海洋預警監測數據、海洋站觀測數據、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監測數據和衛星遙感數據;鹽度采用 2014-2
106、023 年 7-9 月自然資源部海洋預警監測數據、海洋站觀測數據和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監測數據;溶解氧、pH、營養鹽、化學需氧量采用 2014-2023 年 7-9 月自然資源部海洋預警監測數據和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監測數據。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大型底棲動物等要素采用2019-2023 年 7-9 月自然資源部海洋預警監測數據,其中浮游植物采用浮游植物網樣數據進行統計;浮游動物采用淺水 I 型網數據進行統計,不含幼蟲幼體及魚卵仔稚魚;大型底棲動物采用定量數據進行統計;物種多樣性用 Shannon-Wiener 多樣性指數表征。海洋生態分類分區采用海洋生態分類指南(試行)中國近海生態分區(試行稿)結
107、果,水體與生物數據來源與前文一致。珍稀瀕危生物專欄采用自然資源部北海局、第四海洋研究所及南京師范大學提供的典型區域調查數據。典型生態系統中,珊瑚礁全國分布狀況采用 2019-2020 年自然資源部全國珊瑚礁生態現狀調查數據,重點區域珊瑚礁生態狀況采用 2023 年典型生態系統預警監測數據,依據珊瑚礁生態系統監測、評價與預警技術規程(試行)開展評價,并與2019-2020 年調查結果進行比較。海草床全國分布狀況使用 2020 年自然資源部全國海草床生態現狀調查數據,重點區域海草床生態狀況采用 2023 年典型生態系統預警監測數據,依據海草床生態系統監測、評價與預警技術規程(試行)開展評價,并與
108、2020 年調查結果進行比較。濱海鹽沼全國分布狀況使用 2020 年自然資源部全國濱海鹽沼生態現狀調查數據,重點區域濱海鹽沼生態狀況采用 2023 年典型生態系編 制 說 明682023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 統預警監測數據,依據濱海鹽沼生態系統監測、評價與預警技術規程(試行)開展評價,并與 2020 年調查結果進行比較。紅樹林全國分布狀況使用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及 2019 年全國紅樹林資源和適宜恢復地專項調查數據,重點區域紅樹林生態現狀采用 2023 年典型生態系統預警監測數據,依據紅樹林生態系統監測、評價與預警技術規程(試行)開展評價。重要河口、海灣生態狀況采用 2022-2023 年
109、典型生態系統預警監測數據,海灣面積、岸線長度、平均納潮量等數據引用自中國海灣志或其它公開發表資料。海島生態狀況采用 2017-2023 年全國海島生態狀況監測數據,依據海島生態指數評價方法開展評價,重要濱海濕地生態狀況采用2022 年國際重要濕地名錄信息和國際重要濕地鳥類觀測數據。海洋生態災害和生態風險中,赤潮和滸苔綠潮采用 2014-2023 年自然資源部海洋預警監測數據、HY-1C 衛星遙感數據和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監測數據,數據來源與2023 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保持一致。局地性生物暴發事件采用 2023 年自然資源部海洋預警監測數據。海洋低氧采用 2023 年長江口低氧區監測數據。海平面變
110、化和海岸侵蝕數據均引自2023 年中國海平面公報。海洋生態保護行動中,海洋生態保護紅線面積和海洋自然保護地均采用 2023 年統計數據。全國已整治修復的海岸線長度、濱海濕地面積采用 2012 年以來全國海洋生態保護修復的統計數據。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案例綜合了“藍色海灣”整治行動、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生態修復、紅樹林保護修復等修復項目成果。海洋生態保護國際合作與交流介紹了 2023 年自然資源部主導的 5 項重要國際項目及取得的突出成果。本公報涉及的全國性統計數據,均未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審圖號:GS(2024)1866 號 2023 年中國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技術支撐單位為:自然資源部海洋減災中心、國家海洋信息中心、自然資源部北海局、自然資源部東海局、自然資源部南海局、自然資源部海島研究中心、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自然資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