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2024蘇州工業園區可持續發展(環境、社會、治理)白皮書(33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2024蘇州工業園區可持續發展(環境、社會、治理)白皮書(33頁).pdf(33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開篇前言01在蘇州工業園區開發建設30周年之際,我們向所有長期支持和關心園區發展的朋友們表達誠摯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1994年,蘇州工業園區作為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間的首個合作項目,按下開發建設“啟動鍵”。三十年來,園區乘風破浪,勇立時代潮頭,在一代代人的奮勇擔當、務實拼搏中,實現了從阡陌水鄉到現代化新城的蝶變躍升。蘇州工業園區一直秉承可持續發展理念,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持續統籌布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著力營造宜居宜業環境。2023 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686億元,同比增長5.9%;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11.1億元,同口徑增長6.1%;固定資產投資592.9億元,增長25.3%。大
2、力推動高水平開放,累計引進外資項目超5,100個,其中104家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174個。園區常住人口117萬人,“文明街區”、“美麗街區”、“幸福街區”讓生活更美好,園區成為居住者幸福、創業者自豪、投資者向往的魅力之城。2024年,蘇州工業園區站在三十而立的新起點,將牢記初心使命,全面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實新發展理念,對標國際先進水平,推動可持續投資環境建設,發展環境、社會、治理(ESG)相關產業,力爭成為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表率,在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上走在前列。關于本報告報告和范圍蘇州工業園區可持續發展(環境、社會、治理)白皮書是蘇州工業園區發
3、布的第一份可持續發展白皮書,它概述了園區在環境、社會和治理(ESG)方面的深厚積淀和實踐成果,體現了園區對于可持續發展的承諾,展示了園區在推動綠色發展、社會責任和卓越治理方面的具體措施和成效。此報告覆蓋時間范圍至2023年12月31日。報告框架依據本報告參考國際可持續準則理事會(ISSB)發布的國際財務報告可持續披露準則第1號可持續相關財務信息披露一般要求國際財務報告可持續披露準則第2號氣候相關披露,財政部發布的企業可持續披露準則基本準則(征求意見稿),證監會發布的關于就滬深交易所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信息披露指引征求意見的函,國務院國資委印發的關于轉發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專項報告編制研究的通知
4、,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發布的工業園區國際指南,全球可持續發展標準委員會(GSSB)GRI 標準及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UN SDGs)編制而成。02白皮書的創新性貢獻 首部蘇州工業園區可持續發展全歷程報告白皮書首次披露了蘇州工業園區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成績,全面總結了園區的優秀實踐經驗和做法,展現了園區在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提升居民生活質量、優化生態環境、推進科技創新和實現資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取得的顯著成效。首份經開區可持續發展(環境、社會、治理)報告白皮書是全國首份經濟技術開發區可持續發展(環境、社會、治理)報告,從綠色園區、和諧社會、卓越治理三個維度出發,識別了十七個重要性議題,向全
5、社會傳達了蘇州工業園區將可持續發展議題全面納入治理、戰略、風險管理的決心,為推動我國乃至全球各類經開區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先行示范。探索構建首套具有中國特色且與國際接軌的經濟開發區ESG評價體系白皮書首創性地結合了國際國內最新標準,探索構建經濟開發區ESG評價體系。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提請立項了全國首個經濟開發區環境、社會、治理(ESG)評價通則。該評價通則于2024年6月21日正式在中國標準協會立項通過。該評價通則旨在指導經濟開發區可持續發展工作,提升區域ESG治理水平、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國內外經濟開發區ESG表現評估提供技術支持。報告發布白皮書以PDF電子文件形式發布,歡迎登錄蘇州
6、工業園區管委會官方網站 http:/ 園區概況02 發展歷程03 獲得榮譽04 重要性議題06綠色園區:環境友好篇01 應對氣候變化02 能源利用03 資源利用與循環經濟04 環境污染防治05 生態多樣性11和諧社會:產城互融篇01 產業發展02 人才培育03 城市建設04 社會公益05 開放融合19卓越治理:智慧創新篇01 治理架構02 企業服務03 社區服務04 數字政府26未來藍圖:園區可持續發展的責任與擔當01 我們的責任02 未來展望32目錄04厚積薄發0601 園區概況厚積薄發:園區的可持續發展歷程蘇州工業園區位于蘇州市城東,1994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設立,同年5月實施啟動,行政區
7、劃面積278平方公里,是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間的重要合作項目,被譽為“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和“國際合作的成功范例”。整體情況園區的空間布局,概括為“12345”:1是指金雞湖城市主中心,2是指陽澄南岸創新城、吳淞灣未來城兩個城市副中心,3是指金雞湖、獨墅湖、陽澄湖三個湖泊,以及4個功能區(高端制造與國際貿易區、金雞湖商務區、獨墅湖科教創新區、陽澄湖半島旅游度假區),5個街道(婁葑街道、斜塘街道、唯亭街道、勝浦街道、金雞湖街道)。開發建設30年來,園區高質量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取得了三個超萬億的成績:累計實現稅收1.09萬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1萬億元、進出口總額1.54萬億美元。園
8、區開放程度、經濟密度、創新濃度位居全國前列,初步探索了一條開放與創新融合、創新與產業融合、產業與城市融合的發展道路。在國家級經開區綜合考評中實現“八連冠”,并躋身科技部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行列。圖:工業園區區位圖經濟指標2023年數據(億元人民幣)地區生產總值(GDP)3,686.0規上工業總產值6,509.4固定資產投資592.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73.1進出口總額6,069.7奠定基礎階段(1994-2000年)-1994年2月11日,國務院下發關于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有關問題的批復(國函19949號)-1994年2月26日,中新兩國領導人在北京簽署協議-1994年5月12日,首期
9、開發建設正式啟動跨越轉型階段(2001-2011年)-2001年,園區啟動二、三期開發-2004年,園區開發建設十周年,主要經濟指標達到蘇州市1993年的水平,相當于“十年再造一個新蘇州”-2006年,國務院常務會決定園區享受國家高新區政策、納入國家高新區管理序列-2009年,園區開發建設十五周年,取得了地區生產總值、累計上交各種稅收、實際利用外資折合人民幣、累計注冊內資“四個超干億”的發展成就高質量發展階段(2012-2022年)-2015年,國務院批復同意蘇州工業園區開展開放創新綜合試驗-2017年,躋身科技部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行列-2019年,國務院同意設立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
10、,其中蘇州片區位于蘇州工業園區新發展階段(2023年)-加快建設開放創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園區新實踐02 發展歷程1994-2023年園區GDP(億元)厚積薄發0703 獲得榮譽中國首個中外合作開發區項目中國首個開展開放創新綜合試驗區域中國首批國家級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試點地區中國首創充分授權的一站式服務體系中國首個空陸聯程快速通關模式“SZV”虛擬空港模式中國首個保稅物流中心(B型)中國首個內陸型綜合保稅區中國首個檢驗監管綜合改革試驗區中國首批生態工業示范園區中國首批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園區中國首批國家低碳工業園區試點中國首批國家綠色園區示范中國首批國際能源互聯網示范園
11、區中國首批國家級碳達峰試點園區中國首個中外合作非法人制股權投資基金英菲尼迪-中新創業投資基金中國首個創業投資引導基金中國首個國家級股權投資母基金“國創母基金”科創板首家上市公司 華興源創中國首批基礎設施公募REITs之一東吳蘇園產業REIT中國首批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中國首個納米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中國首批智慧城市試點中國首個服務貿易創新示范基地中國首個服務外包示范基地和首個鼓勵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優惠政策試點區域中國唯一由地方政府主導的“2011計劃”協同創新中心中國首批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園區中國首批國家專利導航產業發展試驗區擁有中國首個專業化特色國家大學科技園(蘇州納米技術國家大學科技園)中新社會
12、治理合作首個試點單位中國首個以鄰里中心為特點的社區商務模式中國首批“智慧社區及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試點國家首批深化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地區中國首批國家級人力資源服務標準化試點地區首批國家級信息化教學實驗區首批教育部信息技術支撐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試點區中國首個高等教育國際化示范區中國首個國家商務旅游示范區08厚積薄發04 重要性議題通過廣泛調研和深入分析,園區識別了17個重要性議題。環境維度:涉及五個關鍵議題,涵蓋了應對氣候變化、能源利用、環境污染防治、資源利用與循環經濟和生態系統,展現了園區對環境責任的堅定承諾。社會維度:涉及七個關鍵議題,涵蓋了基礎設施建設與服務、社會發展與社
13、會包容性、科技創新、管理體系認證、工作環境與員工發展、國家戰略響應、社會公益,展現了園區構建一個包容、創新、和諧社會的決心。治理維度:涉及五個關鍵議題,涵蓋了可持續治理架構、營商環境、數字園區、信息披露透明度、可持續投融資支撐能力,展現了園區對高效、透明和可持續管理的追求。根據調研結果,園區制定了重要性議題矩陣,直觀地展示了每個議題對園區及其利益相關方的重要性,以及園區對社會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從而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園區對可持續發展的期望和需求。厚積薄發0940探索構建碳普惠體系啟動建設全國首個實現自愿減排交易的市場化碳普惠體系,建設碳普惠智能服務平臺,成立一站式碳中和普惠服務中心,為企業
14、提供“碳核查、碳減排、碳交易、碳中和認證”一站式碳管理服務。圖:一站式碳中和普惠服務中心綠色園區11綠色園區:環境友好篇01 應對氣候變化在全球氣候變化日益嚴峻的背景下,實現碳減排和提升氣候韌性是氣候行動至關重要的使命。碳減排旨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實現氣候穩定。而氣候韌性則賦予我們抵御極端氣候事件的能力,保護社區和生態系統的穩固。園區勇立潮頭,引領生態文明,以創新實踐應對氣候變化,推動能源革新,優化資源利用,守護生態多樣性,筑牢可持續發展之基。建設碳達峰試點園區園區積極實踐應對氣候變化的新路徑和新方法,構建“1+1+N”雙碳政策體系,即形成1個碳達峰碳中和研究報告,出臺1個實施方案作為綱領性文
15、件,并制定能源、工業、城市建設等若干重點領域碳達峰行動計劃。2023年,園區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5.5%。提升氣候韌性制定蘇州工業園區園區適應氣候變化韌性規劃,提出了應急響應與快速恢復能力保障建議,為有效應對氣候變化的長遠發展規劃提供了科學依據。完善防災減災救災體系建設:園區印發了蘇州工業園區進一步加強極端氣象災害“叫應”避險工作的通知園區市政隧道、下穿立交、道路積水點防汛排澇應應急處置機制園區強降雨期間防汛排澇應對工作要求等文件,對極端天氣應急措施提出規范性指導意見,打造多層次風險災害救助體系。加強災害風險應對處置:完成部署9套移動終端和視頻會議系統,100%覆蓋各功能區、街道,基
16、本實現了以區應急局為中心、板塊應急局為節點,直通直聯突發事件現場的一體化應急指揮體系。持續開展日常應急演練:按照“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的原則,推進“應急三項準備”和“防災減災五項機制”,常態化開展應急救援演練。2023年度已完成防汛防臺、金雞湖景區水上救援、陽澄湖半島集宿區消防安全疏散和華誼影城大型游客設施救援等共計26次大型綜合應急演練,78次板塊應急演練和291次社區應急演練。加強應急隊伍建設:持續深化應急救援力量的有機整合和優化配置,優化全區“一盤棋”的突發事件應對格局。先后印發關于支持引導社會應急力量參與減災救災等應急工作的指導意見關于建立蘇州工業園區軍地搶險救災協調聯動機制的通知
17、,構建以消防救援大隊綜合救援力量為主導,專業化與社會化隊伍相結合的救援力量格局。02 能源利用園區正以能源變革的視角洞悉未來發展,將協同創新作為推動區域融合的關鍵動力。通過不斷優化能源結構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致力于支持綠色城市的建設,加速區域向可持續發展轉型。推動能源轉型能源結構不斷優化,清潔能源占比超90%。大力推廣使用新能源,出臺分布式光伏和儲能發展專項政策,支持分布式光伏規?;l展,建成分布式發電市場化交易試點、光儲直柔等示范項目;持續完善充換電設施布局,已建成公共充電站315座,充電樁超3,000個,另有私人充電樁超1.5萬個。建成一批綜合能源示范項目。月亮灣能源中心月亮灣集中供冷供熱
18、項目是江蘇省首例大型非電空調、區域集中供冷供熱工程,采用溴化鋰吸收制冷和高效磁懸浮壓縮制冷技術。蘇州中心能源中心蘇州中心能源中心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城市綜合體集中供冷供熱系統,采用智能化群控系統及冰蓄冷系統集成技術,實現能源梯級綜合利用。分布式發電市場化交易試點項目蘇州工業園區分布式發電市場化交易試點項目,總裝機容量11.8MW,通過智能電網技術實現分布式能源的優化配置與高效交易,推動能源消費側的綠色轉型,促進區域能源結構優化。綠色園區12提高能源效率大力推廣綠色制造體系:建立綠色制造培育庫。累計21家企業獲評國家級綠色制造體系榮譽,46家企業入選省級綠色工廠,4家企業獲評蘇州市“近零碳工廠”
19、。推動企業綠色轉型:建立重點用能企業“一企一檔”,實施分級分類管理;組織開展節能診斷,發布蘇州工業園區節能減碳實踐與技術匯編,設立節能降碳專項引導資金,助力企業挖掘節能潛力。打造“SIP-E企學堂”: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深化綠色低碳服務,線下組織專題培訓、對接、分享活動,線上開設“工業節能云課堂”和“益企能”專欄,全力賦能企業綠色低碳發展。工業節能嚴格落實蘇州工業園區綠色建筑工作實施方案,實現新建建筑中綠色建筑占比達到100%,新建居住建筑全面執行75%節能標準。截至2023年底,園區已獲得各級綠色建筑標識215項,建筑面積近2,000萬平方米。開展全社會節能宣傳,號召機關單位發揮示范帶頭作用,
20、強化節電管理;號召工業企業科學用電,開展節能技改;號召商業建筑優化空調控制策略,提升節約用電管理水平;號召廣大居民節約用電,倡導購買、使用節能家電。2023年節能宣傳周期間,園區舉辦了“節能降碳園區與你同行”主題活動,企業代表、社區代表共同簽署“節能我承諾”;在居民社區舉辦家電能效標識識別、“限塑令”宣傳、節電活動宣傳、空盤行動號召等活動。建筑節能全民節能綠色園區啟迪設計大廈13圖:SIP-E企學堂2023年,啟迪設計大廈項目通過江蘇省住建廳高品質綠色建筑實踐項目驗收。圖:全民節能活動圖:綠色工廠授牌儀式03 資源利用與循環經濟園區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構建節約資源和循環經濟的模式,以減少污染廢
21、棄物排放、減少自然資源過度使用為目標,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雙贏。產業用地更新2023年,園區產業用地更新三年攻堅行動圓滿收官,超2萬畝攻堅任務如期完成,帶動投資超560億元,積累了產業用地更新的“園區經驗”,獲蘇州全市復制推廣。更新行動中騰出土地超1萬畝,通過擴建重建,預計新增載體約500萬平方米,重點招引專精特新、領軍人才等科技含量高的新興產業項目,打造多個特色產業園,有效提升了園區的產業層次能級。樹立節水先鋒2023年,園區每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5.33立方米,用水效率位列蘇州市第一,居全國前列。引導企業建設廢水回收利用設施,推廣雨水收集系統,提高非常規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回用能力
22、超10萬噸/天。打造“無廢園區”2023年6月,園區出臺了“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建設“固廢源頭減量化、收運體系專業化、資源回收循環化、廢物處置無害化、保障管理規范化、無廢理念普及化”的“無廢城市”,打造全國標桿。案例:“無廢園區”縮影循環經濟產業園循環經濟產業園以“高起點規劃、高強度投入、高標準建設和最大限度地降低對環境不良影響”為原則建設環境基礎設施,構建了以“污水處理-污泥處置/餐廚及園林綠化垃圾處理-熱電聯產/沼氣利用”為核心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循環經濟產業園產生了顯著的生態效益,2023年,處理有機廢棄物17.3萬噸,生產生物天然氣781.5萬立方米;污泥處置及資源化利
23、用實現碳減排1.2萬噸。綠色園區1404 環境污染防治園區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以減少污染廢棄物為目標,通過建設完備的環境基礎設施,開展廢棄物、污水和大氣污染管理,以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園區。環境基礎設施分類設施類型數量功能污水處理污水管網810公里覆蓋園區,確保污水處理的高效性和覆蓋面。污水處理廠2座先進的污水處理設施,確保污水處理質量。餐廚及園林綠化垃圾處理廠1座處理園區有機垃圾,日處理量500噸。廢物處理污泥干化焚燒廠1座有效處理污泥,減少環境污染。固體廢棄物處理廠3座處理固體廢棄物及危險廢物,確保廢物得到安全、合規的處理。危險廢物處理及資
24、源化單位7家推動廢物的資源化利用,提高資源的循環利用率。管理廢棄物持續提高生活垃圾治理能力,共建成“三定一督”四分類小區483個,實現覆蓋率100%,打造垃圾分類星級小區412個。綠色園區圖:固廢處置15圖:危廢處理嚴格落實固廢管理制度,確保固廢和垃圾處置的高效性與安全性。園區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72.26萬噸,主要來源于造紙、電力、食品、醫藥和電子行業,為應對這一挑戰,園區建成投產了固廢綜合處置中心,實現年焚燒處置固廢3萬噸。加強危險廢物管理,現有7家危險廢物經營單位,危險廢物年許可處置能力為23.69萬噸。2023年,園區實際處置危險廢物7.8萬噸,其中園區內危險廢物2.3萬噸,占比29
25、.5%;園區外危險廢物5.5萬噸,占比70.5%。圖:餐廚垃圾處置控制大氣污染園區以高標準全面控制大氣污染,建立了網格巡查、污染應對、高值響應等8項工作機制,完成167項重點治氣工程。2023年,園區PM2.5年均濃度降至30微克/立方米,連續4年達標,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1.1%,在市區中名列前茅。開展工業源、移動源、揚塵源協同治理和深度攻堅,重點排放單位煙塵、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分別同比下降1.7%、13%、4.5%,淘汰高排放柴油車1,137輛,推動100臺柴油叉車完成清潔能源替代。目前園區正在推進大氣精細化協同治理和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三年行動計劃,以精細化管控進一步改善空氣質量。圖:危廢
26、管理指標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數值(微克/立方米)2023年檢測數值(微克/立方米)細顆粒物3530可吸入顆粒物7051二氧化氮4028二氧化硫208一氧化碳41.0綠色園區推行垃圾分類“一區一策”管理模式由街道牽頭會同社區、物業對小區的居住人群、居民習慣、居民訴求等開展充分調研,逐一分析研判各小區“過時投放”問題現狀及問題根源,找準癥結所在,因地制宜地采取投放優化措施。指導簽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責任書推動街道、社區與所有小區物業簽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責任書,明確責任單位、責任人員、責任范圍和責任內容,進一步壓實物業服務企業分類投放管理主體責任。建立“四機制”助力垃圾分類現場考核通過建立“日報機制”
27、、“整改機制”、“低分小區幫扶機制”、“精準分析機制”,加強現場考核,提高低分小區成績。建立完善的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處置體系建成了較為完善的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的全鏈條、閉環化管理體系。其中,餐廚(廚余)垃圾處置項目采用歐洲先進高溫厭氧發酵工藝,處理能力達到600噸/日,實現對園區餐廚和廚余垃圾的應收盡收和資源化、無害化處置;有害垃圾收運引入了新能源車輛,探索出分區域、分車輛、分線路、分點位的“四分法”管理模式;大件垃圾在全市創新提出“小區內部設點、居民自行投放、免費輪動收運”的收運模式,解決市民大件垃圾收運處置難題。16生活垃圾管理措施綠色園區1705 生態多樣性園區將生
28、態系統保護理念全面融入生態文明建設的每一個環節,通過不同的舉措維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系統,為實現環境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2023年,園區生態質量變化幅度處于”基本穩定“水平,植被覆蓋情況較好,生態系統提供了較高的生態價值和良好的物種宜居空間。調查生物多樣性園區開展了三輪全面的生物多樣性調查。2022-2023年開展了第三輪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累計記錄物種達到1,689種。第三輪調查增加新記錄物種數共計230余種,其中包括34種國家重點保護物種和45種珍稀瀕危物種。提升城市綠化城市公共區域綠化管養面積達4,449萬平方米,喬灌木約157萬棵,道路綠地面積約1,650萬平方米,公園綠地面積
29、約643萬平方米,河道邊、防護林、臨時綠地面積約2,156萬平方米。提升水環境質量園區采取了深化控源截污措施,構建了覆蓋278平方公里范圍的生活污水治理體系。2023年,園區對228個水體進行了310個斷面的實測,其中優類比例斷面數占比達到96.2%,比2019年首次實施全水體監測時提高42.6%,創下歷史新高。金雞湖的總磷和總氮濃度較2017年分別降低了46%和37%,湖泊健康狀況由“亞健康”提升為“健康”。圖:生物多樣性圖:城市綠化圖:金雞湖水質環境提升和諧社會:產城互融篇園區發展以產業培育為根基,人才發展為支柱,城市建設為框架,社會公益為紐帶,開放融合為方向,共同塑造一個充滿活力、平衡發
30、展、開放包容的和諧社會。01 產業發展園區以產業培育為核心,全面布局,精心打造產業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我們堅持以創新為驅動力,不斷激發市場活力,深化企業服務,為企業的成長提供肥沃的土壤。通過推行公司管理體系認證,關注職業健康安全,強化企業的管理能力,提升產業集群的競爭力。東沙湖基金小鎮以私募股權為特色的基金全產業鏈,累計基金管理規模突破3,800億元。產業基礎園區以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二三產業實現均衡發展、雙向賦能,獲評省級兩業融合試點地區。構建“2+4+1”特色產業體系,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產業優化升級,獲評中國首批“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器械、
31、納米新材料入選工信部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4+1”特色產業體系2兩大主導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4四大新興產業生物醫藥及大健康納米技術應用及新材料人工智能及數字產業新能源及綠色產業1現代服務業ESG 產業發展:“310“ESG 產業體系E-綠色服務環境服務、低碳服務、治理服務S-企業社會責任服務供應鏈管理、人力資源服務、安全生產服務G-數智化服務數字化及智能解決方案、數據服務、數據安全企業數超300家,規上企業營收500億元和諧社會全面完成國家發改委“5G車聯網城市級驗證與應用項目”、交通部自動駕駛和智能航運先導應用試點項目建設。蘇州工業園區ESG產業創新中心19科技創新園區積極承擔
32、高科技園區在科技自立自強中的重大使命,持續增強創新動能,提升創新濃度,在科技自立自強上勇攀高峰,積極打造全國重要的創新策源地。蘇州實驗室、國家生物藥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蘇州)、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3家全國重點實驗室、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等重大創新平臺加速建設,累計集聚大院大所37家。集聚科創企業1萬多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779家,各級獨角獸及準獨角獸企業218家、境內外上市企業68家。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5.16%,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210件,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超80%。建設國際科技園、生物醫藥產業園、納米城、金光科技產業園、上市企
33、業產業園等重大產業載體;集聚中科大、牛津大學等中外名校33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7家、眾創空間23家;獲批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搭建專業技術平臺40多個。20管理體系建設園區鼓勵企業開展各類管理體系認證,以推動企業提升管理水平、增強運營效率,助力企業建立和完善管理體系,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同時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社會責任感。截止2023年底,累計2,197家企業獲得了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1,227家企業獲得ISO 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934家企業獲得ISO 45001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22家企業獲得SA 8000社會責任管理體系認證。職業健康安全園區始終將營造安
34、全、健康的工作環境作為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底線。我們嚴守安全紅線,持續推進園區內企業安全生產責任體系的完善和職業健康安全水平的提升。完善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印發了園區安委會關于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專業委員會工作的通知蘇州工業園區2023 年安全生產督導工作方案等文件,深入開展安全生產督導工作,開展重大事故隱患專項排查整治等專項行動。開展安全生產培訓考核:2023年,園區安全生產培訓考試中心組織開展特種作業理論及實操考試218場,服務企業職工10,800余人。此外,園區推動三項崗位人員教育培訓考核;全年共開展各類考試414場,參考超4,600人次,服務企業超2,000家。職業健康安全:園區高度重視園區內
35、職業健康和安全建設,深化工傷預防企業宣傳基地建設,完成4個宣傳基地現場觀摩交流。開設菜單式工傷預防培訓,工傷預防線上專題培訓,設立園區工傷預防大講堂。2023年,完成40家企業職業健康安全現場整改及10家重點企業走訪調研。02 人才發展園區的長遠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支撐。我們堅持以人為本,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理念,不斷深化人才招引、人才培訓、社會保障等。人才招引構建金雞湖人才政策體系,引進中外院士團隊78個,集聚國家級重大人才工程專家346人,其中創業類占全國6.5%,各級領軍人才3,448人,高層次人才6.7萬人,是國家級“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和諧社會
36、21工會建設園區進一步強化了工會建設,打造了一個開放、協同的平臺,以促進勞動關系的和諧與企業的穩定發展。園區總工會在2023年成功召開了蘇州工業園區工會第二次代表大會和2023年“五一”國際勞動節慶祝大會,組織勞模工匠“雙進”講師團走進企業和校園開展5場勞模工匠精神宣講會;完成42家重點企業建會任務。創新小微企業和靈活就業人員個人入會機制,開通“園工惠”網上入會平臺;實現新增會員12,000余人,全區累計有各類工會組織10,644家,會員66萬余人。福利保障體系園區不斷深化社會責任,將完善福利保障體系作為提升員工福祉和促進社會和諧的關鍵舉措。養老保險方面,完成57,768人企業退休人員養老保險
37、待遇調整、6,727人年度計發參數調整改辦以及1,391人居民養老基礎養老金調整。醫療保險方面,全年醫保政策覆蓋132.37萬人,醫?;鹬С?4.29億元。失業保險方面,全年發放失業保險金191,676人次,支出4.19億元,發放失業補助金 38,390人次,支出 1,453.21萬元。工傷保險方面,全年支付工傷待遇4,026人,工傷醫療待遇支出0.53億元,傷殘待遇支出1.74億元。人才培訓園區構建了一個全面而高效的人才培養體系,激發人才潛力,提升專業技能,以滿足園區產業發展的高標準需求。2023年,園區深入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累計發放企業職工崗位技能提升補貼、項目制培訓補貼、新型學徒制
38、培訓等各項補貼超3,900萬元。園內設有各類培訓企業總數達231家,全年培養高技能人才13,324人。園區內另設有33家民辦職業培訓學校,涵蓋了計算機通信、電子科技、工業機器人等領域,滿足不同人才的培訓需求。22公共交通方面:建立了完善的公共交通設施,軌道交通總運營里程達到62.2公里。園區設有公交專用道超過43.28公里,設有547個公共自行車租賃站點,提升了區域綠色出行體驗。城際交通方面:擁有3條鐵路線,并設有1座城際站,為園區與周邊城市的快速連接提供了便利。路網方面:已完成“四橫兩縱”快速路網的建設,有效提升了區域交通的連通性和便捷性。內河航道方面:里程達到52.6公里,豐富了交通方式,
39、也優化了水上運輸能力。03 城市建設在產業繁榮發展的基礎上,園區積極推動城市發展,以前瞻規劃和系統布局,推進基礎設施與服務體系現代化,實現區域功能和服務能力的綜合提升,打造一個不僅宜業,而且宜居的舒適家園。交通體系建設案例:鄰里中心民眾聯絡所園區建立了鄰里中心,并在中心里配備了標準化的社區工作站、民眾俱樂部、樂齡生活館、少兒陽光吧、衛生服務站、圖書館、文體站等功能單元,免費向社區居民和企事業單位開放。目前,園區已依托鄰里中心建成民眾聯絡所21個,實現了大部分轄區的覆蓋。圖:陽澄湖鄰里中心園區建設了智慧交通運輸系統,構建高效的交通體系,提升出行效率,優化居民的出行體驗。和諧社會打造公共服務設施園
40、區構建了一個高效優質的公共服務體系,讓每一位居民都能享受到城市發展的成果。打造了一流的醫療體系。2023年,園區新增醫療衛生機構59家,累計醫療衛生機構446家。園區執業(助理)醫師3,788人、注冊護士4,521人、醫療機構床位 4,422張。2023年,醫療機構總診療量915.02萬人次。結合老舊小區改造,對坡道、通道、衛生間等設施進行無障礙化改造,推動無障礙設施水平進一步提升。共有全日制學校142所、教師1.59萬名、在校學生21.27萬。五年累計新增學位達7.12萬個,其中學前教育0.77萬個,義務教育5.06萬個,高中教育1.29萬個。擁有4個國家級、5個省級和14個市級文化產業園區
41、(基地)。重點打造游戲版權、演藝娛樂、影視創制、文體旅消費四大中心。2304 社會公益積極開展公益活動,通過多樣的慈善項目和志愿服務活動,深化社區參與,促進社會和諧與進步。2023年,蘇州工業園區慈善總會(基金會)成功募集了2,771.54萬元的款物,用于救助園區內的困難群眾和支持各類公 益 項 目。同 年,累 計 救 助 支 出2,193.22萬元,累計救助困難群眾達6.2萬人次。我們關注困難人群保障,充分發揮民政兜底保障作用。2023年,為低保邊緣重病困難對象、2,726名困難殘疾人等特殊群體提供兜底保障和精準救助,年支出資金7,300萬元,鏈接服務超2萬人次。提供高質量普惠性民政服務,完
42、成適老化改造和煙霧報警器裝配2,220戶,為6.8萬名老人發放尊老金4,930萬元,為1.2萬戶高齡老年家庭提供居家養老服務43萬次,年度送餐62.5萬份;為1,200名殘疾人提供價值950萬元的輔具適配和康復服務。05 開放融合我們以開放的姿態,分享園區發展經驗,擁抱全球化的機遇與挑戰。2023年,發布蘇州工業園區擴大國際合作打造開放創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行動計劃,為園區擴大開放凝聚新優勢等方面明確任務書和路線圖。自貿試驗區建設:蘇州自貿片區勇擔“探路、引領、突圍”的責任,致力把自貿試驗區的“含金量”轉變為發展的高質量。累計形成全國全省首創及領先的制度創新成果210項,其中13項在全國示范
43、推廣,48項在全省示范推廣。飛地建設:園區在與宿遷市開展合作共建,基礎上陸續在長三角、中西部等區域通過政府合作、市場化開拓等方式開展區域合作,在國內主要合作共建園區共11個,實現了從“飛入地”到“飛出地”的角色轉變。國際經貿合作:2023年,園區積極開展國際經貿合作,與歐盟等主要貿易伙伴的進出口額實現了增長。同時積極開拓新興市場,對中東地區、印度、俄羅斯、中亞5國等新興市場實現進出口額大幅增加。高水平“走出去”:依托全國唯一的“國家級境外投資服務示范平臺”,為中國企業境外投資提供綜合服務,已累計支持680家企業到62個國家和地區投資1,073個項目,投資金額累計達167.6億美元。此外,園區長
44、三角境外投資促進中心已協助長三角地區及全國其他地區企業完成“走出去”項目350個,境外投資備案金額達200多億元。支持“一帶一路”,建立合作園區:園區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通過合作共建、品牌共用、利益共享等方式,積極推進新疆霍爾果斯經開區、寧夏銀川蘇銀產業園、中國-阿聯酋產能合作示范園建設,不斷提升園區國際產能合作和供應鏈配置水平。此外,園區不斷完善境外投資服務體系,推動更高水平雙向開放。圖:蘇相合作區24圖:蘇相合作區卓越治理:園區智慧創新篇園區創新治理模式,親商理念與社區特色治理相結合,推動經濟活力與社會和諧發展。同時,通過數字化轉型,實現經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新突破。01 治理架
45、構園區機構按照精簡、統一、效能原則設置。目前,園區管委會共設置職能機構21個,構建了大規劃建設、大經濟發展、大文化管理、大行政執法、大市場監管等大部門制工作格局。同時,下轄婁葑、斜塘、唯亭、勝浦、金雞湖5個街道,承擔社會管理和民生服務等職能。另設置高端制造與國際貿易區、獨墅湖科教創新區、陽澄湖半島旅游度假區、金雞湖商務區等四個功能區,承擔企業服務、產業推進等經濟管理職能。圖:蘇州工業園區管理委員會02.企業服務在高效、透明、智能的政府治理體系下,園區持續優化營商環境,鼓勵企業信息披露,增強市場競爭力,激發創新創業活力。營造一流營商環境對標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價指標,破解制約服務效能提升的難點、堵
46、點、痛點問題,一體推進政策、市場、政務、法治、人文“五個環境”,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以服務重點產業發展為發力點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的做法獲國務院全國推廣。深化企業服務和企業培育:開展網格化企業服務,創新開發“訴求快遞”平臺,促進企業問題訴求閉環解決,搭建“園易鏈”供需對接平臺,促進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實施專精特新“匯計劃”,凝聚發展合力,加速專精特新企業培育。2023年底,園區擁有省級專精特特新企業426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5家,各級專精特新企業數量及增速居全市第一。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園區發布了關于在市場體系建設中建立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的實施意見,對公平競
47、爭的審查對象、審查方式和審查標準等進行了明確規定,確保市場競爭的公平性。園區定期開展公平競爭審查抽查工作,及時糾正排除、限制競爭的各類政策措施。264040便利的市場準入機制:園區將服務經營主體作為政務服務效能提升的核心任務,通過一系列創新舉措,簡化經營主體的登記設立流程,激發市場活力。信用體系建設:園區構建了以制度為保障、數據為基礎、平臺為抓手、應用為核心、市場為支撐的社會信用建設體系。通過應用信用承諾制,為守信市場主體實施減材料、減時限和容缺辦理等便利服務。創新開發“企業信用碼”,實現對市場經營主體信用信息的動態評價,促進“審管執信”聯動,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倡導發起“誠信領跑
48、計劃”,通過提升誠信經營環境、拓展守信激勵措施、提升信用管理水平,護航企業發展“加速度”,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健全的司法保障:園區加大投資者保護力度,構建了具備區域特點的破產事務集中管理工作機制,推進開發“執破融合”案件信息平臺,打通執行、破產案件的信息壁壘。統籌政法資源,高質量建設企檢服務中心、企業庭外重組中心、融合法庭等平臺,為企業提供精準便利的服務。推出“理想護航燈”公益服務,聯合行業組織、律協幫助企業解決法律訴求。依托“民意速辦”大平臺,推動個性問題及時解決、共性問題出臺政策。助力企業環境信息公開園區積極推進企業環境信息公開的試點工作,推動企業編制并發布企業環境信息公開報告,推廣“一企
49、一檔”系統,鼓勵企業依法披露環境信息。同時,園區通過培訓和支持,幫助企業確保其披露的信息真實、準確、及時。鼓勵企業ESG信息披露出臺蘇州工業園區關于推進ESG發展的若干措施,鼓勵企業構建ESG管理體系及ESG報告制度,對于在國內外主流ESG評級中獲得A級及以上或同等水平級別的企業給予獎勵,建設ESG數字化平臺,為企業免費提供ESG診斷服務。卓越治理強化可持續投融資的支撐能力園區致力于運用自身金融資源優勢,支撐可持續投融資。推出線上線下一體化綜合金融服務平臺園易融。通過實時在線的金融“云”服務,園區的金融服務更便捷、更高效。截至2023年,平臺集聚各類金融機構280余家,金融顧問超700位,各類
50、金融產品160種,有效實現對企業需求的24小時“線上”+“線下”聯動服務。加強對科技類金融扶持:園區支持專精特新“小巨人”培育企業利用園區綜合金融服務平臺,與銀行、證券、基金、創投、保險、擔保、融資租賃等機構全方位對接,鼓勵符合條件的培育企業擴大直接融資規模。2023年,園區受理企業科技類融資需求約1,300筆,解決融資需求約75億元,惠及企業約840家。不斷拓寬綠色產業直接融資渠道。鼓勵符合條件的綠色企業積極發行綠色債券,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綠色企業上市融資或再融資。園區中方財團發行了10億元碳中和綠色公司債,成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單次公開發行規模最大的碳中和公司債券。園區支持新建元集團發
51、行首支綠色公司債券,發行金額3億元。支持蘇州銀行服務綠色與科技企業,參與全國首單“碳中和ABS”和全國首單“碳中和雙創債”等業務,落地蘇州首單“蘇碳融”業務。圖:ESG數字化平臺2740園區積極探索社區服務的新辦法、新措施、新思路,打造具有鮮明園區特色的社會治理創新舉措。社區服務基礎不斷夯實:依照“最方便的空間給居民辦事、最大的空間給居民活動”理念,園區管委會制定出臺社區專項規劃,按照每個社區2,000-3,000套住房規模設置新建社區居委會。2023年,制定出臺了園區集宿區社區化管理工作方案?;鶎庸ぷ餍艹掷m提升:創新管理體制,從“一站一居”到“一站多居”,社區工作站統一實行“全科社工”服務
52、,在全省率先形成了“一口受理、一門辦結、全科服務、全年無休”的基層政務服務模式,打通了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03.社區服務社工隊伍建設邁上新臺階:2023年,園區共有基層社工2,486人,其中研究生學歷社工161人,占比6.5%,本科學歷社工2,009人,占 比 80.8%,大 專 學 歷 社 工 177 人,占 比7.1%,整體受教育程度較高。全區共有持證社工1,748人,持證率達到了70.3%。社會工作站(室)建設快速推進:截至2023年底,園區已實現全區社會工作站(室)全覆蓋。園區5個街道與14個專業社工機構深入合作,圍繞社區治理、困境人群服務共開展服務活動2,972次,服務7.8萬余
53、人?!吧缜槊褚饴撓等铡保簣@區開展了“社情民意聯系日“活動,為政府與群眾搭建起面對面交流、答復各類意見建議的平臺。自“社情民意聯系日”活動機制創設以來,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熱點問題及時解決、難點問題協商解決,不斷釋放基層民主自治活力,提升基層治理能力,構建多元主體協同共治格局。主動公開多類政務信息:園區不斷提升信息透明度,自覺接受公眾監督,保障公眾知情權。政府門戶網站全年主動公開各類信息39,974條,其中政府文件216條,微博發布2,678條,微信發布1,804條。豐富政策解讀:園區圍繞營商環境、規劃建設、就業、教育等涉及面廣,社會關注度高的領域,主動進行政策解讀,制作多種形式政策解讀2
54、0余條,匯編政策解讀合集83篇,累計瀏覽量突破10萬人次。園區打造“一站式”“會診型”解紛促和平臺園區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以“只進一扇門、消解所有氣”為目標,通過資源整合、功能集成、技術賦能,著力打造“一站式”“會診型”解紛促和平臺。自2023年11月新址正式運行以來,中心共受理處辦矛盾糾紛1,322件,其中調解事項調解成功率97%,部門聯合調處229件,一批群眾“急難愁盼”事項得到有效解決。此外,中心落實推進“中心主導、部門配合、多元參與”的協同化解機制,常駐單位9家、輪駐單位4家、邀駐單位18家,針對疑難復雜糾紛開展聯調、會商、應急處置,推動矛調進駐部門由“物理整合”向“化學反應”轉變
55、。2804.數字政府經濟發展“一網提優”:以“經濟數據”驅動“智能場景”賦能政府側,服務市場側,深化政企交互,優化營商環境,輔助提升園區政府經濟治理能力和企業服務能力。截至目前,已面向政企兩類用戶建設了PC端和APP端,綜合治理企業、產業、產出、空間、項目5大維度161類數據。對全區15.6萬多家企業進行多維度精準畫像,覆蓋產業上下游,囊括6,000余個產業節點,實現近20個分析維度的全產業監測,支撐園區宏觀經濟分析。集成訴求快遞、政策全鏈、企業頭條等多類涉企應用,向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圖:“一網通辦”為優化治理流程,便利企業和居民,園區聚力打造一個智慧化、整體性、平臺型的數字政府,以“1+4
56、+X”為核心,打造平臺型數字底座,構架一體化運行體系,創新智慧化應用場景,建立全流程管運體系,筑牢數字化安全防線,構建多元化數字生態。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全面提升政務服務的數字化水平,讓企業和群眾通過“一網通辦”就能辦理各種政務服務事項。園區在全國率先開展“免證園區”建設,截至2023年年底,園區累計歸集近60類電子證照,調用次數超500萬次,實現1,300余份材料免于提交,助力500余項事項實現免證辦理,全省率先實現業務事項100%可網辦。政府運行“一網協同”:通過數字化手段提高政府內部的協同效率,實現政府運行的數字化管理。2023年,園區通過“一網協同”實現10個區級基層系統“一端進入、
57、一號登錄、多口應用”,極大增加了內部的協同效率。城市治理“一網統管”:利用數字化技術對城市進行統一的管理和監控,提高城市治理的智能化水平。2023年,園區通過“一網統管”對工單數據進行AI挖掘分析,提升工單處置效能15%以上。主動發現民生熱點或潛在風險,為輔助決策提供數據依據。同時構建了市、區、街道三級指揮體系,實現縱向與市級部門和園區各板塊,橫向與園區各委辦局的聯動通信能力。圖:“1+4+x”架構圖:“一網統管”圖:“一網提優”圖:“一網協同”29我們的責任蘇州工業園區作為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排頭兵,理應承擔起推動可持續發展的歷史使命和任務,積極先行先試。我們將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全力推進高質量
58、發展,加快建設開放創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引領經開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23未來藍圖蘇州工業園區的未來,是一個由ESG引領的高質量發展的未來。我們將以ESG為導向,推動園區經濟、環境和社會三位一體發展,我們將以創新為驅動,深化ESG體系化建設,推動園區可持續發展。打造中國ESG產業第一品牌帶動園區產業提質增效,提升新動能,集聚一大批引領前沿的ESG服務機構、世界一流的ESG應用人才,ESG產業在國內、國際形成領跑優勢,成功探索出一批ESG理念與國際開放、城市建設、企業發展融合的先進經驗,在全國起到示范引領作用。建設全球ESG發展價值高地將可持續發展納入管理要求,倡導企業將低碳環保與社會責任融入戰略制定和經營,敦促企業誠信經營,提高披露透明度,并支持企業落實可持續合規管理流程。我們將以開放為特征,積極參與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合作,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享ESG管理的經驗和成果,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全球共享。未來藍圖31關于蘇州工業園區管理委員會網址:http:/地址:中國江蘇蘇州工業園區現代大道999號現代大廈郵政編碼:215028電話查詢:86-512-66680114版權聲明 2024年 蘇州工業園區管理委員會本白皮書的所有內容版權均屬蘇州工業園區管理委員會所有。未經書面許可,嚴禁復制或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