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青野社區發展促進中心:2024西河社區農家自留種調研報告(20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蕪湖青野社區發展促進中心:2024西河社區農家自留種調研報告(20頁).pdf(20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西河社區農家自留種西河社區農家自留種調研報告調研報告蕪湖青野社區發展促進中心2024 年 1 月目目錄錄一、我國農業種植和自留種現狀.11.農業種植與氣候變化的關系.22.自留種的重要性.23.我國自留種現狀及民間行動.3二、西河社區農家自留種調研.41.西河社區概況.52.社區農耕文化.53.社區戶籍變遷.64.西河社區自留種現狀.65.社區居民對自留種的認知和經驗.76.社區自留種面臨的困境.97.性別視角下女性的力量.9三、西河社區的小農故事集.101.可持續種植丨西河社區的小農故事(一):胡金萍.102.可持續種植丨西河社區的小農故事(二):文愛蘭.113.可持續種植丨西河社區的小農故
2、事(三):吳小寶.134.可持續種植丨西河社區的小農故事(四):陶妹英、牛二寶.145.可持續種植丨西河社區的小農故事(五):牛忠泉、吳小保.16四、結語.181導導讀讀蕪湖青野社區發展促進中心(以下簡稱青野社區)自成立以來,就扎根于鄉村社區探索可持續社區的建設,而“可持續”定義其實是“可持續發展”。1987 年在日本東京召開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 我們共同的未來 報告,第一次提出第一次提出“可可持續發展持續發展”的明確定義是的明確定義是“在滿足當代人需要的同時在滿足當代人需要的同時,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自身需要的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能力”。2015 年,聯合國所有會員
3、國一致通過了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Goals,SDGs)。作為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組成部分,這 17 項變革世界的目標呼吁全球共同采取行動,消除貧困、保護地球、改善所有人的生活和未來,這為世界各國在 15 年內實現目標指明了方向。結合實際情況,青野社區探索的可持續社區建設,必不可少的是要回應目前鄉村社區發展中的相關問題,其中農業就是非常重要的內容。根據相關定義,“可持續發展農業”是指采取某種合理使用和維護自然資源的方式,實行技術變革和機制性改革,以確保當代人類及其后代對農產品需求可以持續發展的農業系統。按可持續發展農業的要求,今后農業和農村發展必
4、須達到的基本目標是:確保食物安全增加農村就業和收入確保食物安全增加農村就業和收入,根除根除貧困;保護自然資源和環境。貧困;保護自然資源和環境。而這也進一步回應到聯合國 17 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幾個重要目標,因此關注西河社區農業種植因此關注西河社區農業種植、農家自留種農家自留種、小農個體的現狀是在大背景下青小農個體的現狀是在大背景下青野社區的微小行動,希望以此探索社區層面的可持續發展。野社區的微小行動,希望以此探索社區層面的可持續發展。一、一、我國農業種植和自留種現狀我國農業種植和自留種現狀我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農業大國之一。據考古發現,早在氏族公社時期,我國的黃河、長江流域就已出現了原始的種
5、植業,直到今天,種植業仍是我國農業生產的主2要部門。自古以來農業種植都需要在適宜的溫度環境下進行,并不斷適應氣候的變化,但工業文明發展到現在,氣候變化越來越極端,對自然環境及人類健康構成根本性的威脅。近些年來,我國極端高溫事件頻發趨強,極端強降水量事件增多,氣候風險指數呈升高趨勢。根據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 2023顯示,1961 年至 2022 年,中國極端高溫事件發生頻次呈現顯著增加趨勢,特別是 20 世紀 90 年代后期以來登陸中國的臺風平均強度波動增強;中國氣候風險指數呈升高趨勢,2022 年高溫和干旱風險指數均為 1961年以來最高值;全球海洋變暖顯著加速,平均海平面持續上升。1980
6、年至 2022 年,中國沿海海平面變化總體呈加速上升趨勢,2022 年,中國沿海海平面為 1980 年以來最高。1.1.農業種植與氣候變化的關系農業種植與氣候變化的關系氣候環境的變化及極端性,對農作物種植的影響越來越大。首先,全球氣候變暖使得作物生長季延長,種植結構也發生變化;其次,氣候變暖也導致農作物病蟲害發生面積和危害程度呈上升趨勢;最后,由于極端氣候變化帶來的高溫干旱和洪澇災害頻發,對農作物種植構成一定威脅。我國一貫堅持減緩和適應并重,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氣候變化給我國作物生產和糧食安全帶來的影響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作物種植方式和傳統產區邊界變化,導致農作物種植界限北移和優勢產
7、區轉移,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將面臨深刻調整;二是農業氣象災害加劇,病蟲害風險加劇,尤其威脅氣候敏感生態脆弱地區的糧食安全,對農作物和畜產品的產量和品質帶來不利影響;三是國內農產品供需市場改變和國際貿易格局深度調整。目前應對氣候變化對農業的不利影響,最好的辦法是因地制宜采取適應措施。另外,在氣候變化的影響下,要充分考慮和加強當地農業作物的適應性和脆弱性分析,通過政府引導,正確調整種植結構和幫助種植者選擇作物品種。同時,要不斷增強傳統產區的作物適應性。比如,東北地區氣候變暖使得水分蒸發加大,通過減少傳統水稻的種植面積和推廣早稻來保證糧食產量;黃淮海地區的氣候變暖使得棉花種植面積北移并增大;而長江中游地
8、區因氣候變化而導致棉花種植區域萎縮,這就需要進一步加強對這些地區棉花種植的指導和經營;此外,對于玉米、大豆等一些生長時間短、對熱量、水分要求較小的作物來說,種植面積和品種變化會小一些。2.2.自留種的重要性自留種的重要性經濟參考報: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 增強農業發展韌性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背景下的作物種植32019 年,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發布的世界糧食與農業生物多樣性狀況報告(首份關注人類糧食系統的生物多樣性狀況的報告)稱:人類栽培種植了超過 6000 種植物作為食物,但僅有不到 200 種具有顯著的生產水平,而現在全球僅 9 種作物(甘蔗、玉米、大米、小麥、馬鈴薯、大豆、棕櫚果、甜菜和
9、木薯)的產量,就占到了全球糧食總量的 66。也就是說,養活人類的食物支撐非常集中且少(主要是 9 種),也意味著大量的糧食多樣性在喪失。種子是農業現代化的基礎,關乎國家的糧食安全和長遠發展。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種子事業經歷了從群眾化選育推廣到專業化改良普及再到產業化發展轉型及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的歷史進程,走出了一條適合中國實際的種業發展之路,經歷了“戶戶留種”、“四自一輔”、“四化一供”、種業產業化發展及種業現代化發展五個階段。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初期(1950-1957 年),種業發展階段起步晚、規劃遲,基本上是家家戶戶自己留種,這個時期農作物良種種植對于糧食增產貢獻率較低。隨著我國種業發展卓有
10、成效,種業管理體系日益完善,品種選育水平逐步提高,種子發展也逐步實現產業化發展。隨著種子產業的現代化發展,那些老品種也遵循優勝劣汰的規律逐漸消失在我們的視野。特別是近些年,中國人在初步解決了溫飽之后中國人在初步解決了溫飽之后,一個日益嚴峻的事實一個日益嚴峻的事實,就是老種子就是老種子在消失,而且消失的速度呈加速度進行在消失,而且消失的速度呈加速度進行。從已公開科研數據看,20 世紀全球大約已有3/4 的農作物遺傳多樣性喪失,并且這個速度今天還在加劇,這些數據的公布也在提醒我們要關注自留種現狀,自留種的價值不僅單純是保留老種子自留種的價值不僅單純是保留老種子,同時也是我國農業振興同時也是我國農業
11、振興的重要一環的重要一環。3.3.我國自留種現狀及民間行動我國自留種現狀及民間行動中國作為世界農作物起源中心之一,千百年來,很多地方的農民都還留有保存自留種的習慣?,F階段,我們調研了解到農村里留存自留種的越來越少我們調研了解到農村里留存自留種的越來越少,許多老種子都已被許多老種子都已被新培育的品種取代。新培育的品種取代。究其原因,一是種子的易獲得性,現代生物育種技術,種子加工、儲存技術的運用,使得各種品種的種子在市場上相繼推出,購買替代了保存;二是自留種本身存在缺陷,抗病性、產量等方面低于新品種,這使得農民更青睞新品種;三是自留種技術落后繁雜,農村空心化,導致農業生產中許多技藝失傳,不易于自留
12、種的保存。在政策方面,2020 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 關于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的意見,趙佳佳:新中國成立以來種子事業的發展歷程與經驗啟示,當代中國史研究2021 年第 6 期。4強調農業種質資源,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與重要農產品供給的戰略性資源。國家對于國家對于保障種源自主可控越來越重視保障種源自主可控越來越重視,未來農業生物多樣性愈加重要未來農業生物多樣性愈加重要,重視種質資源保護重視種質資源保護,挖挖掘老品種,對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掘老品種,對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由于近幾十年我國大力推廣高產雜交品種,品種總數雖然在急劇上升,但是地方品
13、種數量卻在急劇減少。在這樣的背景下,2000 年我國第一個參與式育種項目在廣西啟動,此后 20 年間,在一些在一些 N NGOGO、地方政府和個人努力下地方政府和個人努力下,全國各地先后成立全國各地先后成立社區種子庫社區種子庫,通過對本地傳統老品種進行收集通過對本地傳統老品種進行收集,保存和活態利用保存和活態利用,并通過平臺開展種子并通過平臺開展種子交換。交換。其中 2013 年成立的農民種子網絡,在全國各地開展了大量的工作,鼓勵和協助農民開展在地保護和活化種子,參與的農友和科研人員也在逐漸增多,保護傳統種子的隊伍也在不斷擴大。另外一些個人在參與自留種中也貢獻了很大的力量,比如衡榮農業創辦人、
14、耕讀大學的執行校長、鄉村振興的先行者賀建增,賀老師帶領的團隊在山西省太谷縣帶動了 10 多個小山村參與保育自留種;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的盧瑞香收集了 100多個老品種;河南信陽的退伍老軍人許遠國,也在參與搶救老種子計劃;江蘇連云港市的蔣華成老師,堅持 11 年自發搶救老種子,如今他已成功保留了上千個品種的老種子等等。二、西河社區農家自留種調研二、西河社區農家自留種調研因此,為了讓自留種的價值被重視為了讓自留種的價值被重視,期待更多農村留存自留種期待更多農村留存自留種,作為關注可持續社作為關注可持續社區建設的社會組織青野社區區建設的社會組織青野社區,結合所扎根的西河社區開展了結合所扎根的西河社區開
15、展了“西河社區農家自留種調研西河社區農家自留種調研”項目項目。該項目,一是希望通過實地調研西河社區的農家自留種保有情況,在社區開展關于種子相關的主題分享和學習;二是收集西河社區的農家種,建設“西河社區種子銀行”,促進村民對于自留種的重視,構建社區可持續種的留存和流動;三是開展本土食農文化相關的活動,推動居民對于“生態、在地、食農”等理念的了解和認知,營造可持續社區氛圍。2023 年 10 月-12 月的項目期間,青野社區對社區老種子保留情況開展了為期 2 個月的調研;建立 1 個西河社區老種子庫,收集了 36 份本地老種子,共 27 個品種;開展了 2 次西河社區自留種主題的居民互動活動;發布
16、了 5 篇西河社區小農故事。以此帶動社區居民對自留種的重視,促進自留種的留存。同時,通過項目的調研,青野社區也看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的意見澎湃新聞: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春天還有多遠?5到了目前社區自留種面臨的情況。1.1.西河社區概況西河社區概況據史書記載,西漢時期,西河一帶原本是沼澤湖灘,雜草叢生、荒無人煙,頻發水災,舊稱“草頭灘”,漢武帝元封二年(前 109 年),灣沚置縣,已有 2100 多年歷史。明宣德年間宣城縣府沈知事圈圩并取得成功,百姓將此處稱為“沈公圩”,百姓逐漸遷居于此,聚居形成集鎮,由于坐落于青弋江西岸,便稱之為“西河村”,此外又稱“西河鎮”,現多
17、稱之為“西河古鎮”。灣沚區生態環境優美,區域內“八分陸地二分水,三分崗丘七分圩”。西河社區作為安徽省蕪湖市灣沚區紅楊鎮下轄的社區,地處宣城、南陵、蕪湖三地交界處,距灣沚城區 20 公里,北與南陵縣許鎮鎮接壤,西與南陵縣弋江隔河相望,交通十分便利,于 2018 年由原來的萬壽村、沈公村、幸福社區合并得來,下轄面積 15.6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 7532.4 畝、水域 1000 畝,社區內共有 2568 戶,在籍人口 7236 人,常住人口有 4000 人左右。600 年歷史的西河古鎮,就坐落在紅楊鎮西河社區集鎮區,東依青弋江,是國家 3A 級旅游景區。2.2.社區農耕文化社區農耕文化西河社區所在
18、的蕪湖市地處典型的長江中下游平原,是典型的原始農耕文明發源地。因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勢低平,河湖密布,素有“水鄉澤國”之稱,這里水田連片,盛產水稻,是著名的魚米之鄉。西河社區自形成聚集以來,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就以農業耕作為主。西河古鎮具有豐富的水域與田地資源優勢,聚落形成的初始階段,土地資源有限,聚落建筑沿圩堤而建。得益于天然地理位置優勢,地處青弋江畔,土地肥沃,當地政府依托境內豐富的圩區資源,采用適合自然條件“稻蝦共養”模式,形成“蝦、荷”種養共生產業鏈。因而培育了“一水兩用、一田共贏”的發展模式,形成了綠色、生態、環保的農業發展新格局。除了農業耕作,西河社區十分重視養殖業,除了著名的荷花塘,附近
19、還有牛、火龍果、羊等動植物的養殖場。這些養殖業作為第一產業,為西河社區的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不僅如此,西河社區采用先進的立體養殖模式,在提高質量的同時推動產業增收。而對于荷花養殖,產業基地同樣采取分塊培育的方式,一部分側重培育蓮子,另一部分張浩 付曉惠 王惠:皖南地區傳統村落文化景觀及其演變影響因素研究以蕪湖縣西河古鎮為例,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 年第 5 期。朱小陽:交通便塞與古鎮興衰基于皖南西河古鎮田野調查的研究,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 年第 2 期。6側重培育蓮藕。除了產量興旺外,這里良好的生態環境,也使這片“千畝荷花塘”成為天然的白鷺保護區。3.3.
20、社區戶籍變遷社區戶籍變遷西河于 1931 年設立為建制鎮,1949 年作為標準集鎮,隸屬于宣城縣,20 世紀 70年代初劃屬蕪湖縣管轄,2003 年蕪湖縣行政區調整,西河鎮編制撤銷,整體劃歸紅楊鎮。西河社區的行政規劃在 2018 年發生過變遷,現在的西河社區由原來的萬壽村、沈公村、幸福社區合并而來。蕪湖市對于土地利用進行了總體規劃,重點保護各縣區優質耕地,優化基本農田布局,把質量較好的一般農田優先補劃為基本農田,保證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質量有提高。隨著城鎮化的推進,西河古鎮農業景觀也在不斷變化。聚落形成初期,圩田水渠密布,以種植水稻為主;后來居民人口增加,建筑面積增多,溝渠被填,農田面積減少,
21、水渠聯通性降低;2000 年之后,農田面積基本穩定不變,逐步發展種植、養殖產業。西河社區內居民戶口性質也由農業戶口轉為非農業戶口,戶口的調整,一些以種糧、種菜為生的農民,轉而謀求新的生計方式。但傳統農耕習慣使得村民也在一些河灘地帶進行開墾、種植蔬菜。隨著古鎮推進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最終形成了水利防范、圩田農耕與聚落發展共生的生態格局。4.4.西河社區自留種現狀西河社區自留種現狀作為一個傳統的鄉村社區,種植一直是西河居民不可或缺的生活和生計方式。早在30 年前,農田菜地大多是居民自己種植打理,無論是水稻、小麥,還是瓜果蔬菜,大部分作物都是通過留種種植的。那時候種子公司研發的種子進入市場,價格也比較
22、高,居民的接受度還比較低。近 20 年來,買種的優勢漸漸顯露,購買的種子慢慢開始代替自留種,自留種的種類和數量也在這個過程逐漸減少。為了更充分地了解西河社區自留種為了更充分地了解西河社區自留種的現狀的現狀,項目人員在西河社區集鎮區和陶園村進行了走訪調研項目人員在西河社區集鎮區和陶園村進行了走訪調研,并對此進行了梳理并對此進行了梳理。通過調研梳理,項目團隊發現1)1)糧食作物不留種,以時令蔬菜留種為主糧食作物不留種,以時令蔬菜留種為主目前,西河社區的大部分農田都被承包大戶承包用于種植或養殖,也有少量的居民依然保留 2-3 畝田種植用于家庭口糧和售賣,農作物主要包括水稻、小麥、油菜等,還有部分農田
23、種植苗木、煙草、果樹、蓮藕等,但是這種大面積、規模性的農田種植都是鳩江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蕪湖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改)(2006-2020 年)7到種子公司購買種子。除了糧食和經濟作物外,社區 70%以上的家庭都會自己種植蔬菜,在種植的過程中,他們也會選擇留存一些優質的蔬菜種子來年播種。2 2)本地的老品種被市場新品種逐漸替代)本地的老品種被市場新品種逐漸替代西河社區像很多鄉村社區一樣,空心化和老年化問題越來越嚴重,很多家庭只有老人和孩子居住,有的老人年紀大了,可以種菜的人也越來越少,堅持留種的也越來越少。年輕人更多地是扎根在城市,偶爾回家看看,鄉村家庭常駐人口的數量從以往的 6-8 口人變
24、成了 1-2 口人,家庭對蔬菜的需求量銳減,對種子的需求量也降低了,大家從大量留種變成少量買種,本地的老品種被市場新品種逐漸替代。3 3)本地河流和氣候環境對老種子保留帶來了區域性差別)本地河流和氣候環境對老種子保留帶來了區域性差別西河社區位于青弋江西側,其集鎮區有一座 600 多年歷史的古鎮坐落于圩堤之上,曾經是青弋江上繁極一時的商品交易市場。部分圩堤上的住戶仍保持著在河灘坡地種植的習慣,和圩堤內種植不同的是河灘內坡地很難留種。首先河灘地勢很低首先河灘地勢很低,受河流漲水受河流漲水影響大影響大;其次,每年 6 月-7 月是梅雨季節,降雨量激增,河流進入汛期整個河灘都要河流進入汛期整個河灘都要
25、被淹被淹。每年居民只能在農歷 8 月到來年 5 月之間進行種植,很多植物還沒到開花或者結果,就已經被洪水淹沒了,所以沒辦法留種。這使河灘上的居民很少選擇留種,只有一些居民將留種的蔬菜種植在家門口或者其他地方,才將家里的老品種延續下來。4 4)本地經濟帶動了老品種的保留)本地經濟帶動了老品種的保留西河社區雖然偏遠,但是就生活而言是很便利的,西河新街上有更多店鋪,超市、水電、廚衛、家具,各色樣樣俱全,西河早市和古鎮旅游的發展也帶動了本地經濟的發展。很多社區居民會將自己種植的蔬菜和農副產品拿來售賣,這些居民種植的蔬菜就會很多,這樣對種子的需求量也大了起來,他們都會選擇自己留種,在一定程度上,這也促進
26、了本地品種的保留。5.5.社區居民關于自留種的認知和經驗社區居民關于自留種的認知和經驗在調研的過程中,我們對居民進行了深入訪談,為什么選擇留種?留種有什么技巧?老品種與新品種有什么區別?我們發現社區居民對于自留種有一定認識,也很樂于分享他們自己留存的種子,并向我們講授一些關于留存種子的經驗。1 1)自留種和新品種各有優劣自留種和新品種各有優劣目前自留種這一傳統正在被打破,社區內一些居民更愿意去購買種子,也有很多居民一直在保持留種的習慣。兩種觀點的博弈間,我們也看出了居民對自留種和新品種各自的優點和缺點。自留種的優勢在于它可以延續繁殖自留種的優勢在于它可以延續繁殖、口感好口感好、本地環境適應力強
27、本地環境適應力強,但但8是留種工藝繁瑣麻煩是留種工藝繁瑣麻煩;購買的新品種的優勢在于簡單方便購買的新品種的優勢在于簡單方便、其抗病害能力提升其抗病害能力提升,但是價但是價格相對自留種更貴格相對自留種更貴、第二年也不能留種第二年也不能留種。所以像黃豆、豌豆、缸豆等豆科的種子,還有南瓜、絲瓜、冬瓜等瓜類的種子,以及青菜、蘿卜、茼蒿等蔬菜的種子,這些種子存留不是很難,大家會一直堅持留種;而茄子、辣椒這類留種比較麻煩的蔬菜很多人都選擇買種。2 2)留種需要豐富的經驗留種需要豐富的經驗社區居民在保存自留種時,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經驗。他們會根據蔬菜當年的性狀,挑選更能夠適應本地的環境、口感更好一些的植株去
28、養種留種。對于瓜類的種子,一般會選取第 1-3 個果子養種,并做好標記加以區分,早先長的瓜營養更集中種子品質也會更好;而像青菜、蘿卜、蒿菜等葉類蔬菜,則選擇強壯的植株單獨種在一片地避免串粉。對于收藏,要選擇干燥、適溫(適當的溫度)以及通風的儲存環境,大家一般會選擇布袋或者通風的瓶子保存,適當檢查并晾曬一下。我們訪談到幾位一直堅持留種的居民,他們的辣椒和絲瓜種子甚至一直延續保留了40 年,其口感和產量依然非常不錯。對于不同的居民來說,他們都有其特別的小妙招,讓蔬菜保持其品種特有的優勢,并且一直在這片土地延續下去。3 3)居民對老品種和農耕文化的認知)居民對老品種和農耕文化的認知農耕之所以能夠成為
29、文化,是由各類種植知識以及人們在種植過程中積累的豐富經驗而組成的。本地居民的耕作節奏主要是依照二十四節氣的規律而定,在他們的表述中,我們發現,他們在不同的節氣種植不同的糧食作物、蔬菜、水果等,同時也會在不同的節氣施肥和收獲,不同時節和環境也會對種植的品種進行選擇。在他們耕作過程中很多豐富而又寶貴的傳承,在與居民的交談中,一些諺語便被隨口道出:“小滿不種,芒種不留”、“谷雨前后,撒花點豆”、“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芝麻開花節節高”等等。這些農耕種植的寶貴經驗從農耕實踐在打磨出來,也隨著時間刻在了他們的心里。而當我們提起這些也是寶貴的文化,他們也會覺得惋惜,覺得如果可以把這些老種子和文化保存
30、下來是個好事情,因為現在年輕人大多都不會種地,孩子們也不認識蔬菜,必定也沒有了他們當年與土地深厚的感情。4 4)居民對老品種的情感鏈接)居民對老品種的情感鏈接“現在的食材沒有了小時候的味道”,人們生活水平越好,曾經的記憶涌上心頭,社區里有的老品種可能口感不是最好的,但卻是無可替代的口感,這種口感鏈接的是社區居民兒時的味道。9在很多居民看來,老品種不僅是一個品種,也鏈接著父母與子女的感情。在西河社區很多年輕人在周邊或者蕪湖上班,父母在社區都會種菜養雞,為的就是平時可以把新鮮健康的蔬菜雞蛋送給兒女,而老品種不僅代表著家的味道,更包含著濃烈的情感。甚至我們還觀察了解到,冬天社區寄快遞的居民格外多,對
31、于遠在上海北京和其他城市的子女,大家都會把腌制好蘿卜條、豆腐乳、咸魚臘肉寄過去,老品種產出的老味道成了不少在遠方漂泊的人心中求而不得的念想。6.6.社區自留種面臨的困境社區自留種面臨的困境現代技術的進步,種子加工也成為工業化的一環,一袋袋注明品種包裝精美的種子好像更容易受到社區居民的青睞,鄉村的空心化和老年化,種植留種的人越來越少,本地人保護老品種的意識弱,都導致目前社區內自留種面臨困境1 1)一是市場上的種子產業化使自留種逐漸消失。一是市場上的種子產業化使自留種逐漸消失。市場上售賣的種子主要是專業育種公司進行培育、改良或者是雜交形成,這類種子在抗病、抗倒伏、抵抗自然災害以及增產穩定性方面更有
32、保障,相比較農民自留種留存過程復雜,品種品相可能較差,使得自留種目前面臨諸多困境,很多本土品種流失和淘汰。在另一方面,不是農民不愿意留種,而是現在的品種已經留不了種。當居民用市場上的種子種植后留種,第二年卻是性狀大變或者顆粒無收,沒有了老品種只能繼續買種。2 2)二是種地的人越來越少,年輕人缺乏種地經驗。)二是種地的人越來越少,年輕人缺乏種地經驗。自留種也是一門學問,一般有多年種植經驗的農民有留種經驗,那些獨屬于當地的老品種,對于保存和改良農業植物遺傳資源、維護生物多樣性方面作出了歷史性貢獻。但是現在社區種地、留種的幾乎都是中老年人,年輕人不懂也不愿意種地,種地和留種的人也會隨著人口老年化越來
33、越少。3 3)三是社區居民對老品種保護的意識不強。)三是社區居民對老品種保護的意識不強。本地居民種地主要用于生活和生計,留種也是如此,他們對老品種的保護沒有很大的概念,雖然一直以來都是以“自己留種”的方式傳承種子,但并不了解其生物多樣性和品種保護的意義。對于他們來說,有能力的時候就堅持留種,不行的話買種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對農村的種植和生活影響并不大,而很多時候老品種就是在這種無意的行為中流失的。7.7.性別視角下女性的力量性別視角下女性的力量在調研關注社區農家自留種項目上,項目團隊發現社區里女性角色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西河社區大多為女性在保存自留種,特別是在老種子留存過程中展現著女性智慧,
34、這也表明女性角色在家庭經營活動中同樣占據重要力量。此外,社區中女性在努力改善自身生活的同時,也希望自發參與到當地社區建設,可以觀察到活動中女性社區居民的10身影是最多的。在可持續發展視角下,女性賦能具有重要意義,這是解決發展中國家貧困現象的重要環節,更是婦女發展的關鍵。女性賦能是社會發展中最需要關注的話題之一,特別是社區中女性在保存自留種中發揮的作用尤其值得我們去關注。農村婦女作為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力量,特別是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不可忽視。我們發現社區中仍有一些女性在保存自留種方面發揮著作用,運用自己的智慧挑選、保留老品種,她們也正在以獨特的力量在農田中綻放。三、西河社區的小農故事集三
35、、西河社區的小農故事集1.1.可持續種植丨西河社區的小農故事(一):可持續種植丨西河社區的小農故事(一):胡金萍胡金萍作為鄉村社區,西河社區里的很多居民在閑暇時候都會種一些蔬菜,主要供自家食用,也會對外售賣。為了尋訪社區里的小農故事,我們調研走訪了社區住戶胡金萍阿姨,了解她和種子的故事。胡阿姨家在西河社區集鎮區,目前經營一個雜貨鋪,主要賣一些玩具和雜物,除此之外,還會在春秋兩季賣一些種子和自家培育的菜苗。當我們在西河社區調研農家自留種的時候,大家都很熱情,胡阿姨更是拿出家里留存的十幾個蔬果品種,跟我們介紹起來。以下是我們根據和胡阿姨的對話,整理的文字記錄。為什么堅持留種?為什么堅持留種?胡金萍
36、家之前是菜農戶口,婆婆年輕時在小菜隊工作,種菜經驗豐富。成家 30 多年以來,每年家里都會花一些精力培育菜苗售賣,所以一家人也算是種菜的“專家”了。一是因為培育秧苗對種子需求量大;二是種子質量好,菜苗的品質才好,所以每年他們都會培育足量的種子并保存。往年除了在本地售賣,他們還會去到涇縣這些皖南山區售賣,皖南山區因為地勢低洼,春秋天氣多變且寒涼,有些種子不適合育苗,所以對菜苗的需求量大。每年的清明節氣和小雪節氣,胡阿姨家就開始售賣菜苗,大概會持續 20-30 天左右,每年能賣幾萬棵菜苗,賣苗的收入也有七八千塊?,F在老品種保存現狀如何?現在老品種保存現狀如何?問及西河社區自留種的狀況,胡阿姨告訴我
37、們,早些年家家戶戶都是要留種的,買種大概也就近 20 年的事情,現在能留下的老品種越來越少了,很多都淘汰了。還有一個關鍵原因是農村人口少了,一般就一兩個老人在家,吃的菜不多,需要的種子也少很多,而留種程序繁瑣,很多人以買種代替留種。西河雖然不算大,但是賣種子的小店也中國婦女報.多維度賦能女性 激發新時代“她”力量EB/OL(2023-05-15)2024-01-30.http:/ 6-7種蔬菜,現在還有十幾種:絲瓜、黃瓜、茄子、辣椒、茼蒿留種時間最長的要數絲瓜,已有 20 年之久,胡阿姨告訴我們這個絲瓜口感很好,味道甜甜的,大家都很喜歡,所以一直留種至今。瓜果類的留種一般選取第 1-2 個結果
38、的瓜的種子,這個時候生長的瓜,營養最好品質就好,最適合留種。她通常都會在瓜蒂上系上紅繩子做標志,待成熟了就把摘回家保存;蘿卜、青菜、茼蒿等綠葉蔬菜會挑品質好的苗單獨留種,不容易串粉;茄子、辣椒等也會將頭茬或者果型漂亮的專門留下來。留好的種子曬干后都會用自制的布袋子裝好保存,胡阿姨告訴我們,裝在密封的塑料瓶里出芽率會降低,種子不僅要干燥還要透風。而種子也是有“保質期”的,一般蔬菜種子只能保留一年,比如:辣椒、茄子、蒿菜、芹菜等,蘿卜種子耐存放一些,一般2-3 年出芽率都還不錯,所以只有代代留種,才能真正把老品種延續下來,所以老種子真的來之不易。后記后記經我們調研發現,近十幾年留種越來越難了,鄉村
39、的空心化和老品種的遺失,農民對老品種的重視度不夠,讓老品種的保存和發展越來越難。但是一粒老種子,從幾十年前流傳下來,便是它獨特的證明,它特有的生命力,不需要借助任何人工或者科技手段而發芽生長,是真正自然的力量。種子是植物生命的起點,保護瀕危老種子,就是保護生物多樣性,也是在源頭保證食物的健康。2.2.可持續種植丨西河社區的小農故事(二)可持續種植丨西河社區的小農故事(二):文愛蘭文愛蘭西河社區作為一座鄉村社區,有其普遍性卻又獨具特殊性。普遍在于它和大多數鄉村一樣民風淳樸、農耕文化底蘊豐富;特殊性在于其坐落在青弋江畔,自明代開始因上下游貨物的集散而形成了集鎮碼頭?,F在社區的核心區域內是集鎮區,集
40、鎮區內有菜市場、各種生活百貨的商店、地道的美食飯店每天的早市趕集、逢年過節的大集市氛圍到現在也依舊濃厚。每天的早市里,除了早餐店的熱氣騰騰、菜市場的人來人往,我12們還能看到村民們在街面的攤位上買種子、買農具,為日常的農耕勞作準備。雖然現在社區的農業生產結構以大戶種植為主,但村民們依舊保留著農業種植(主要是種點蔬菜)的習慣。因此,為了記錄社區里的小農故事,也為了發現每一個小農故事的特別,我們調研走訪了在集鎮區賣種子的文愛蘭奶奶。為什么會賣種子?為什么會賣種子?作為西河本地人,文愛蘭一家 40 年前從社區里較偏遠的村莊搬到集鎮區生活。作為地地道道的農村人,文愛蘭一家在當時的主要生活收入都是靠種地
41、種菜,每年也會留存很多優質的種子來年繼續播種。為了有更多的營生渠道,文奶奶和老伴自搬到集鎮區就開始經營種子的售賣工作,在孩子們的幫助下還進行了工商注冊蕪湖縣種子公司西河分公司,她很自豪地說自己家是集鎮區街上第一家賣種子的,而這一賣就是 40 年左右。雖然我們傳統農耕里有很多可持續的理念:遵循四時節氣、使用農家肥、少用農藥化肥等,但為了保障產量和質量,還是會小規模的使用農藥化肥。因此,和賣種子一起,文奶奶家還售賣一些化肥、農藥和農具等,這些一年下來的收入,差不多有小萬元,能夠保障老兩口的基本生活。問及目前種子、化肥等的進貨渠道,文奶奶說主要是從縣里(現在改成了“區”)或者市里進貨,蔬菜種子每包
42、2 元,保質期在 1 年左右,如果當年賣不掉,就會處理掉,但基本上都能及時賣完,可見還是非常有需求的。早些年,還會賣一些主糧的種子:雜交水稻、油菜、小麥等,但隨著現在的農業生產以大戶為主,村民的需求越來越少,主糧的種子慢慢不再賣了。主要以蔬菜種子為主:生菜、茼蒿、萵筍、青菜等,很多品種也是非本區域的,都是農業種子類的公司研發推廣的普適性種子。會保留老品種嗎?會保留老品種嗎?隨著調研訪談我們了解到,在保留老品種方面,文奶奶說到她保留最長的種子是辣椒和茄子,有 40 年之久了。因為口感好、適應性強,會留種育苗對外售賣,這也是為什么一直留種的原因。對比農業種子公司的種子,文奶奶說自留種更能夠適應本地
43、的環境,口感相對更好一些,一般不會留種子公司的種子,但如果有特別好的,也會留一些來年試試。問及留種的技巧,文奶奶非常樸實的說就是選好的、飽滿的種子,沒有啥特別的技巧,在保存上就是要多曬太陽、不要完全的密封儲存,她家的自留種都是用小盆儲存,因為怕影響來年發芽生長。歸根到底的總結就是:堅持每年選種留種,這樣才能一直留存下來。13后記后記通過訪談文奶奶,我們發現中國的小農在長期艱辛的生活條件下,有堅韌的生存品質,文奶奶和老伴從年輕的種地到現在的賣種賣苗,一直用自己的方式養育兒女、改善生活條件。文奶奶說現在自己和老伴都 70 多歲了,雖然孩子們說不要太辛苦,不要再操持這些了,但他們不希望給孩子們太大的
44、養老壓力,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里保障自身的生活。不給兒女增加負擔,這或許是中國父母輩的底色,這在鄉村的小農身上,體現的更加明顯。他們也在這個過程中把小農經濟下關于農業種植的傳統智慧留存下來,也為本土自留種的保存起到了關鍵的作用。3.3.可持續種植丨西河社區的小農故事(三):可持續種植丨西河社區的小農故事(三):吳小寶吳小寶西河社區雖然偏遠,但是就生活而言是很便利的,西河新街上有更多店鋪,超市、水電、廚衛、家具,各色樣樣俱全,西河早市和古鎮旅游的發展也帶動了本地經濟的發展。吳小寶在西河集鎮上開了一個雜貨鋪,主要售賣一些帽子、保暖衣、鞋子等日常用品。在開店之余,吳阿姨在集鎮邊開墾了很多菜地,不同季
45、節的應季蔬菜都會種一些,每年也會保留一些老種子。以下是我們根據和吳阿姨的對話,整理的文字記錄。最初的種子哪里來?最初的種子哪里來?吳阿姨家本身是菜農戶口,家里沒有農田但是分了很多菜地,種地也是這五六年的事情,早些年吳阿姨在西河新街上經營一間早點鋪,太忙沒有時間種菜,后來又改成了雜貨鋪才有時間去打理菜地。吳阿姨和新街上的鄰居處的很好,偶爾有事大家都會互相幫忙。吳阿姨一開始種地的種子,有的是買的,有的是鄰居們分享的。這幾年吳阿姨家種的南瓜大家嘗了都說好吃,阿姨說今年留了很多南瓜種子,明年多種點南瓜秧跟大家分享。她今年還跟鄰居要了一些本地品種的扁豆:紅色的,肉質豐嫩,味道很好,準備明年也種上。經濟帶
46、動了老種子的保留經濟帶動了老種子的保留西河古鎮的旅游給小鎮帶來了人氣,一直開店的吳阿姨也很有生意思維,早在十年前,她就在西河街上售賣自己手工制作的醬菜。如:咸菜、豆腐乳、腌蘿卜、香菜絲等,銷量也很好,之前冬天腌制 200 斤都不愁賣,甚至也有人每年都來定制。由于這些醬菜的原材料主要是蘿卜、青菜,每年秋冬都需要種很多,這樣對種子的需求量也大了起來,所以阿姨每年都會選取好的青菜苗留種,蘿卜種可以保留 2 年左右,所以也會隔兩年種一小塊地專門留種,這樣一次性就可以收集兩年的種子。除此之外,阿姨制作的豆腐乳也是一絕,她還教會了好幾個鄰居一起制作售賣。村14里很多農民都會種很多黃豆,把黃豆曬干后,選取一
47、些顆粒圓潤飽滿的留種,剩下的就拿來售賣。阿姨每年都會在街上買一些老黃豆,送到豆腐坊去做成豆腐,嫩的豆腐直接做菜,老豆腐則是做成豆腐乳,豆腐切成小塊風干晾曬一天,鋪放在稻草上發酵,讓豆腐上長出毛霉,最后放入瓶中加入鹵湯腌制,時間的沉淀和多種微生物的協同作用下,普通的豆腐就轉變成了風味獨特的腐乳,銷量也很不錯。怎么選擇留種的品類?怎么選擇留種的品類?當我們問及為什么不是每種菜都留種,阿姨說不同的蔬菜的種子保留難易程度是不一樣的,她平時留的種要么留種程序不是很難、耐保存,要么就是需求量很大?,F在阿姨每年大概會留十幾種種子,如青菜、莧菜、萵筍、蘿卜、南瓜、絲瓜、秋葵、豌豆、蠶豆等。阿姨細心地還跟我們分
48、析,很多葉子菜則要專門養著開花結籽,培育比較繁瑣,比如青菜、莧菜、萵筍;相比之下,豆類、瓜果類留種難度低,每年吃的時候選取口感和品相比較好的保留就好,吳阿姨喜歡吃秋葵,每年秋葵結的第一、二、三個她都不采摘,直接養老后帶回家曬干保存。種子存放都是放在鐵盒子里,然后放在陰涼干燥的地方。后記后記一道菜,從地里到餐桌,只需 15 分鐘,這也許是鄉村人最大的幸福了。對于吳阿姨來說,種地是刻在骨子里的天賦,無論平時的生活再忙碌,每天下午 4 點左右就準時關店去地里忙活一會,用阿姨的話來說,無論是澆水、松土,還是拔草、種地,地里永遠有干不完的活,但自己種的菜吃了安心?!俺颗d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正是這群農人
49、的堅持和集鎮早市經濟和旅游業的發展,也帶動了老種子、菜苗、蔬菜以及農副產品的銷售。無論是從哪個層面,老種子一直在這種需求中不斷流傳,如果沒有一日三餐的忙碌,沒有市場的流動,或許這里的老種子也像其他衰落的村子的老種子一樣,越來越少。4.4.可持續種植丨西河社區的小農故事(四):陶妹英、牛二寶可持續種植丨西河社區的小農故事(四):陶妹英、牛二寶西河社區位于青弋江西側,其集鎮區有一座 600 多年歷史的古鎮,古鎮老街坐落于圩堤之上,目前圩堤和老街上仍有居民居住。因為長期的農業耕種以及青弋江汛期的特殊性,還會有部分圩堤上的住戶在不影響防汛和河流生態的前提下,保持著在河灘坡地季節性種植的習慣。我們對這一
50、區域的居民的老種子保留情況進行了走訪,調研了 6 戶居民家庭,雖然大家都種菜但都表示河灘這片留不了種子。在我們不抱希望的時候,遇見了陶妹英奶奶和牛二寶爺爺一家,這可是河灘上種地的“大戶”了,家里每年都會堅15持留種,牛爺爺在河灘上開了近兩畝地,去了幾次爺爺都在地里忙活。以下是我們根據和陶奶奶和牛爺爺的對話,整理的文字記錄。河灘為什么不能留種?河灘為什么不能留種?牛爺爺告訴我們,圩堤上的居民多是在河灘上種菜,在河灘上種菜是真正的靠天收:首先河灘地勢很低,受河流漲水影響大;其次,每年 6 月-7 月是梅雨季節,降雨量激增,河流進入汛期整個河灘都要被淹。每年大家只能在農歷 8 月到來年 5 月之間進
51、行種植,所以很多植物還沒到開花或者結果,就已經被洪水淹沒了,所以沒辦法留種。在這種氣候和地勢條件下,不單單是留種,有時候連收成都會受影響。牛爺爺告訴我們,前些年梅雨季節提前到來,他種的油菜還沒有收獲就被淹了,但是也沒有辦法,在這里種地就是有風險的,做好心理準備剩下的就聽老天爺的了。怎么堅持留種的?怎么堅持留種的?陶奶奶和牛爺爺兩個分工明確,爺爺負責種地和養種,奶奶則負責收種和留種。除了河灘,爺爺家還有一塊小的自留地,河灘上種植的蔬菜,需要留種的種苗都會專門移栽到家門口的土地里。牛爺爺對老品種的蔬菜很熟悉,我們一起去到河灘上,地里的蔬菜他一眼就能看出來哪棵青菜已經變種了,哪一棵依然品種純正。他指
52、著一個葉片肉質肥厚的青菜說,高桿白的菜梗是白色的,葉片柔軟味道好吃,留種的蔬菜一定要是品種純正的,左邊這棵青菜就是變種了,味道肯定不如旁邊的,不能留種。牛爺爺告訴我們,買種子也很貴的,所以自己能留就留一些。比如種子店賣的黃豆種子要 8 元/斤,但是自己家留的老黃豆只能賣 3 元-4 元/斤,而蠶豆也只能賣到 1 元/斤。養種有什么技巧嗎?養種有什么技巧嗎?牛爺爺來到另一片青菜地說,蔬菜種下去的時候就會考慮養種的事情,養種的青菜會挑出來專門種一片,長出菜苔的時候不可以掐頭,掐掉雖然會再長菜苔結種子,但是第二年再種就會變種。往前走又拔起一棵蘿卜說,留種的蘿卜是要做特殊處理再重新種植的,要先把蘿卜的
53、菜梗掐斷、蘿卜切半,然后晾干一天使其傷口愈合之后種到地里,這樣蘿卜不會徒長根莖,抽出的新桿子就專心開花結籽了,這樣的種子品質會比較好,第二年種出的蘿卜會更好吃。牛爺爺其他蔬菜養得也很好,他邊走邊細心介紹:萵筍留兩個粗壯的留種就好,菠菜和香菜還有蒿菜可以專門養幾棵,菠菜的種子很像菱角,所以也叫菱角菜。蒿菜的花很漂亮像小向日葵一樣,養在門口游客都喜歡來問,爺爺越說越開心,滿眼都是16自豪感。種子是怎么保存的?種子是怎么保存的?冬天的種子大多都已經下地了,家里只有一些瓜類和豆類的種子。陶奶奶說每年青菜、蘿卜、香菜、菠菜等菜類,豌豆、蠶豆、黃豆、豇豆、麻豆等豆類,還有絲瓜、冬瓜、南瓜等也都會留種。陶奶
54、奶指著房梁上掛著的種子說,現在種子主要都是曬干后用塑料瓶裝著掛著,一定不要蓋蓋子,通風保存,瓶口很小也可以防止老鼠偷吃。絲瓜直接曬干掛著,來年把種子從絲瓜囊倒出來就可以種。這些種子都留了很多年了,口感依然很好。后記后記牛爺爺和陶奶奶出生以來就住在青弋江畔,和社區的很多人一樣,種地也是他們生活重要部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些自然生長和更替的秘密早就刻在了他們的心里。雖然河流環境和氣候變化給他們的種植和種子保留帶來了挑戰和風險,但是他們仍然用自己的智慧去一代一代地保留更替著老種子,讓植物在這片土地上繼續延續下去。5.5.可持續種植丨西河社區的小農故事(五):牛忠泉、吳小??沙掷m種植丨西河社區的小農
55、故事(五):牛忠泉、吳小保為了更好地采集西河本地的農耕文化,青野社區在 11 月末組織了一場“西河社區農事歷繪制”活動。有一位參與者牛忠泉爺爺讓人印象深刻:牛爺爺已經 80 多歲了,忙碌時每天有五六個小時打理自己的菜地;活動現場還輸出了很多精彩的本地農耕諺語:石榴開花小麥黃、七月蕎麥八月花九月收獲、芝麻開花節節高為了更好地記錄牛爺爺的農耕故事,我們特意約定了時間去探訪牛爺爺。牛爺爺家住在西河老街的上街頭,一條沿著江堤的小路,可以直接走到牛爺爺家。這條小路兩旁的空地上種滿了蔬菜,循著綠油油的蔬菜,我們看到了正忙著給菜地澆水的牛忠泉爺爺,還有他的“老搭檔”吳小保爺爺。兩位爺爺在路邊的荒地開墾了一大
56、片菜園,種了許多蔬菜。菜園四周圍起來的籬笆上仍舊掛著月季的花苞,在這初冬時節與滿地綠色的蔬菜相互掩映非常養眼。以下是我們根據和牛爺爺、吳爺爺的對話,整理的文字記錄。淵源淵源工作種菜工作種菜“好搭檔好搭檔”牛忠泉與吳小保年輕時就是搭檔了,在西河鎮農具廠工作。牛爺爺是木匠,吳爺爺是鐵匠,相識幾十年了。吳爺爺 1976 年搬到老街的上街頭,牛爺爺要晚一些,1978 年搬過來的,兩人也從工友變成了鄰居。1985 年農具廠倒閉之后,兩人憑著自己的手藝養活著一家老小。17由于兩位爺爺以前是工人身份,并不種菜,于是我們問起爺爺為什么會種菜,吳爺爺回答我們說:“搬過來后這里有一塊荒地,然后我們倆就想著反正平時
57、也沒事,于是就種種菜,自家吃吃”,牛爺爺也說道“種菜是個體力活,自己平時沒什么愛好,種種菜還可以鍛煉身體”。從一片荒蕪之地到現在的半畝多菜地,兩位爺爺不斷地精耕細作,菜品種類也非常的豐富:大蒜、西蘭花、青菜、胡蘿卜當談及種植這么多蔬菜,吃不完怎么辦,兩位爺爺都表示:平時就自己吃,菜多了就在鄰里之間互相送送分享,也不會給子女(因為子女都在外地工作),更不會出去賣,因為也沒有精力操持這些。留種留種&不留種不留種當我們與爺爺談論到留種問題時,留還是不留,兩位爺爺對待自留種有著不一樣的態度。熱衷于種植各種蔬菜的牛爺爺,更青睞每年購買種子。經過種子公司培育過的品種性能會更加穩定,西河當地就有賣種子的,也
58、非常容易買到。此外,當地也有一些居民專門育苗售賣,通過購買一些菜苗進行栽種,在種植過程中蔬菜也會比較容易成活。同時牛爺爺也列舉了他認為自留種的弊端:青菜、蘿卜開花時特別容易串粉,留種的話,下一季播種結果,吃起來口味不純;另外,他覺得自己保留的種子來年容易長不大、產量不高。同時,牛爺爺說西河當地就有賣種子的,表示在當地就可以直接購買,更方便。而吳爺爺就比較喜歡自己留種,他說自己一般會保留蘿卜種、花菜種、黃瓜種、瓠瓜種等。立春到清明之間,瓜類的蔬菜種子就要開始種下地了。在吳爺爺看來,一些品質好的老品種應該保留下來,留存的時候要挑選一些品相比較好的品種,這樣來年栽種出來的蔬菜也會更好,我們去到了吳爺
59、爺家里,他熱心得給我們展示了他保留的種子,爺爺對于如何保存種子也有自己的一些心得,首先留種要留老的,立春之后,白菜、蘿卜開始開花,要撿大棵的留種,這樣的種子來年種出來就會比較大。其次,要將種子進行分類,種子要保存在密封干燥的環境,這樣種子存放時間更久,等到來年播種下去出芽率也會更高。后記后記無論保留種子還是購買種子,種子本身所承載的意義不會變化。當然我們關注自留種時也是為了保護本土特有品種,希望在歲月長河里,那些承載我們味覺記憶的老品種不會消失?,F代技術一定意義上保證了種子的穩定特性,但那些具有當地特色的老品種也希望能夠一代一代傳承下去。不同人對待種子的態度是不一樣的,無論如何,種子播種下去,
60、收獲的不僅是豐碩的果實,同時也是希望的傳承。我們把希望寄居于種子之中,18期待開出燦爛的果實。四、結語四、結語關注農家自留種是為了保護本土特有品種,也是在過程中和社區的居民不斷的互動,激發他們對自我價值的認同?,F代技術一定意義上保證了種子穩定性,但那些具有當地特色的老品種也希望能夠一代代傳承下去。一粒老種子,從幾十年前流傳下來,便是它獨特的證明,它特有的生命力,不需要借助任何人工或者科技手段而發芽生長,是真正自然的力量。種子是植物生命的起點,保護瀕危老種子,就是保護生物多樣性,也是在源頭保證食物的健康。青野社區也將在可持續社區探索的過程中,繼續關注農家自留種,關注鄉村社區的農耕文化、農業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