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清華大學:2024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研究報告(66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清華大學:2024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研究報告(66頁).pdf(66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研究報告目錄關于本報告 3項目團隊 4執行摘要 51 解析循環經濟:加速氣候行動的系統性方案 112 循環經濟助力降碳:生活消費領域的實踐與前景 203 循環經濟助力能源轉型:保障關鍵原材料供應,減少廢棄物 344 循環經濟增強價值鏈韌性和氣候適應能力 485 行動呼吁加速循環經濟發展,助力中國氣候行動 51致謝 63免責聲明 63尾注 64關于本報告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是一家總部位于英國的慈善機構,由艾倫麥克阿瑟女爵于2010年建立。自成立以來,基金會致力于推進全球向循環經濟轉型,以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
2、樣性喪失等嚴峻挑戰?;饡c全球公私領域的決策者以及學術機構合作,以實現能力建設,探索合作機會,設計和開發循環經濟倡議和解決方案。循環經濟以設計為驅動力,遵循三條原則:消除廢棄物和污染,循環產品和材料,促進自然再生。作為系統性解決方案,循環經濟將經濟機遇與社會、環境效益高度結合,旨在創造自然、社會、經濟的積極效益,重新定義經濟增長。欲了解更多信息,請訪問: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循環經濟產業研究中心成立于2009年,由環境學院優勢團隊聯合組建。研究中心致力于固廢資源化與循環經濟、碳減排系統工程領域的科學研究,推動關鍵技術聯合攻關、推廣應用和產業化,支撐國家循環經濟、無廢城市等相關政策制定,開展循環經濟
3、系統性解決方案的國際合作。研究中心承擔和完成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863計劃、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和省部級課題100余項,開展地方政府、工業園區、企業集團等科技咨詢項目200多項,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等近10項榮譽,為國家、地方和企業發展循環經濟和推動碳減排提供了科技支撐。本報告提出了循環經濟在推動中國氣候行動中的“三重奏”機制。報告首先對民用建筑、交通出行以及塑料制品與包裝等重點消費領域的降碳實踐和前景進行了深入分析;其次,報告闡述了循環經濟在保障中國能源轉型過程中關鍵原材料供應和退役風電和光伏設備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最后,報告指出了循環經濟在提升社會經濟
4、系統應對氣候變化韌性方面的巨大潛力。報告還提出了一系列具體行動方向,旨在加速低碳循環轉型的推進。本研究由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與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循環經濟產業研究中心聯合開展,基于文獻研究和專家訪談,詳細闡述了循環經濟在助力中國氣候行動中所發揮的基礎性作用。研究同時指出,要全面評估循環經濟應對氣候變化的潛力,仍需開展更為系統的定量分析。該研究是基金會中國氣候項目的成果之一,并參考了基金會以往的相關研究報告,包括構筑繁榮:釋放自然正向循環經濟在歐洲的潛力(2024年)、通用的循環經濟政策目標(2021年)和循環經濟:應對氣候變化的另一半藍圖(2019年)等。如需引用本報告,請使用以下格式:艾倫麥克阿瑟
5、基金會,清華大學.(2024).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3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核心團隊陳磊 項目經理Lenac Gravis 內容編輯經理Ian Banks 獨立編輯專家陳曉婷博士 項目主任項目團隊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協作團隊關一松 中國代表處首席代表Sarah OCarroll 機構項目負責人Jocelyn Blriot 董事執行官,政策與機構事務負責人Sander Drefruyt 塑料倡議戰略與創新負責人Alasdair Hedger 循環經濟評估高級專家Joo Murilo 循環經濟評估高級分析師Miranda Schnitger 氣候
6、倡議負責人楊子薇 傳播經理賈柊楠博士 項目經理Isobel Pinckston 編輯James Wrightson 創意負責人Matt Barber 平面設計師Emily Pearce 傳播經理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核心團隊溫宗國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長聘教授、循環經濟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唐巖巖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經濟管理學院講師李會芳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工程師陳姝媛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博士研究生許 毛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博士研究生汪錫媛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碩士研究生穆延非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博士后秦澤敏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博士后韓乃鵬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博士后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4執行摘要以全球變暖
7、為顯著特征的氣候變化對人類當代發展及未來生存造成了嚴重威脅,減緩與適應氣候變化已成為各國共識。作為全球氣候治理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中國堅定不移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穩步推進“雙碳”目標,力爭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一方面,在以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的新發展格局下,中國將從生產型向消費型社會轉型,衣食住行用等消費端碳排放成為增長極,改變此前由制造業等生產端碳排放主導的格局,亟需統籌處理好降碳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關系。另一方面,在“雙碳”目標驅動下,中國大力發展風電、光伏發電,成為全球可再生能源領導者。相比傳統化石能源,清潔能源技術對關鍵礦產的依賴度更高
8、,受地緣政治風險和國際格局重塑影響,供應鏈易遭受突發性緊急事件沖擊而斷裂。另外,風電、光伏設備即將迎來大規模集中退役,也帶來了新型固體廢棄物的管理處置問題,制約能源低碳化轉型先立后破的進程。再一方面,中國位于全球氣候敏感區、生態環境整體脆弱,其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產生活安全所受到的威脅將日益嚴重,亟需采取調整措施,強化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氣候韌性,助力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建設和經濟高質量發展。作為一種全新的發展模式,循環經濟改變了傳統的“開采生產廢棄”的線性經濟模式,旨在實現經濟發展與資源消耗的脫鉤,以更少的資源投入創造更多的社會經濟價值。本報告提出,循環經濟的“三重奏”路徑有助于加速
9、實現中國氣候目標:一是助力降低難減排領域的溫室氣體排放;二是保障能源轉型中關鍵原材料供應并減少廢棄物產生;三是增強社會經濟系統應對氣候變化的韌性和適應能力。為加速這一轉型,報告聚焦五個方向提出相關行動,協同推進循環經濟轉型與應對氣候變化挑戰。鞏固先行優勢:全面推進循環經濟,實現更廣泛的經濟 與環境效益二十年來,中國在循環經濟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經驗,圍繞3R框架,實施了多項卓有成效的措施,包括推動重點行業清潔生產、工業園區循環化改造、構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等。隨著資源環境問題日趨復雜,加之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的不斷演進,3R框架已難以完全適應當前的新形勢和新需求。為此,報告對循環經濟的概念進行再辨
10、析,將其由傳統的3R拓展至10R,并深入闡釋了10R作為循環經濟實施路徑的核心內涵及其在推動氣候行動中的深層關聯。通過實施10R策略,循環經濟可為中國的氣候行動帶來 三重效益中國高度重視氣候變化的減緩與適應工作,并認識到關鍵原材料供應在可再生能源轉型中的重要作用。發展循環經濟,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和循環利用,對保障國家資源安全,推動實現“雙碳”目標,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大意義。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5商品和服務提供方設計師/規劃者材料與能源投入技術循環生物循環重新設計Redesign拒絕Refuse減量Reduce用戶/消費者回收Recycle再制造Remanufacture改造R
11、epurpose維修Repair重復使用Reuse翻新Refurbish再生Regenerate循環經濟的10R路徑助力降低難減排領域的溫室氣體排放循環經濟應對氣候變化的“三重奏”機制增強社會經濟系統應對氣候變化的韌性和適應能力保障能源轉型中 關鍵原材料供應,減少廢棄物的產生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61.降低難減排領域的溫室氣體排放研究顯示,循環經濟在生活消費領域具有顯著的碳減排潛力。報告選取民用建筑、交通出行、塑料制品和包裝作為代表領域。當前上述三個領域的碳排放總量達到48億噸。在生產、消費、廢棄等生命周期各階段實施一攬子循環經濟措施,年均減排潛力可達18億噸,約占這三大領域總排
12、放的三分之一。循環經濟助力中國難減排領域降碳的機遇 民用建筑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中國城鄉建筑面積大幅增加建筑業的快速發展,隨之也帶來了顯著的碳排放增長。2020年中國民用建筑全過程排放量約為37億噸CO2e。隨著建筑運營階段脫碳進程的加速推進,建造和廢棄階段的隱含碳排放成為實現建筑領域深度脫碳的下一個主戰場。當前,一些循環經濟實踐已逐步應用,實現了良好的減排效益,比如:充分利用現有建筑存量,避免大拆大建,減少不必要的碳排放;推廣遵循自然法則的規劃設計方案,例如:通過被動式設計最大化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風,打造低能耗、高效能的人居環境;發展模塊化、裝配式建筑,并逐步推廣低碳建筑
13、材料的應用,減少建造過程中的資源消耗與碳排放。交通出行相較于發達國家的汽車保有量水平,中國乘用車市場未來仍有巨大的增長潛力,這也將導致車輛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進一步上升。據估計,2020年中國乘用車全生命周期排放(包括燃料周期和材料周期)約為7億噸CO2e。推廣純電動汽車被視為乘用車領域實現深度脫碳的有效解決方案,這有助于顯著降低車輛燃料周期的碳排放。然而,材料周期的碳排放仍然居高不下。循環經濟為提高出行系統效率和優化材料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了明確的減排路徑。例如:提供數字化、多模式的按需出行服務,構建零排放、智能化的交通運營管理體系;引導共享出行,提高座位利用率,減少道路車輛數量,緩解交通擁堵;
14、推廣汽車零部件再制造,降低車輛隱含碳排放,尤其通過對發動機、轉向系統等關鍵部件的再制造,能夠顯著減少碳排放。塑料制品與包裝電商、快遞和外賣等新業態新模式推動中國塑料行業消費持續增長。塑料生命周期幾乎每個階段都會產生溫室氣體排放,尤以制造階段的排放為最。2020年中國塑料全生命周期排放量約4.36億噸CO2e。塑料行業污染問題已得到廣泛重視,長期以來依賴的“開采-制造-廢棄”的線性模式開始轉向循環經濟模式發展,相關措施包括:禁止生產和使用不必要的一次性塑料制品,推動源頭減量;提高塑料設計的可重復使用性和可回收性,增加再生塑料的使用,減少對高碳原生塑料的需求;推廣重復使用模式在消費場景中的廣泛應用
15、,如再填充包裝、可重復使用的外賣餐盒等,減少一次性塑料使用。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72.保障能源轉型中關鍵原材料供應并減少廢棄物產生中國風電和光伏行業的快速發展面臨關鍵原材料供應風險和廢棄物管理雙重挑戰。過去十三年間,中國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增長超過1000吉瓦,預計到2050年將在現有基礎上再增加3000吉瓦。然而,鋅、銅和銀等關鍵原材料的對外依存度高,地緣政治風險、國際格局重塑等進一步增加了供應風險。中國即將迎來風電和光伏設備大規模退役潮,預計到2050年將累計產生高達2300萬噸廢棄風機葉片和8800萬噸廢棄太陽能光伏板。目前,廢棄物管理措施集中在末端環節,多采用焚燒或填埋方
16、式處理。隨著未來可再生能源裝機保持較高速增長,融入“前向”循環經濟策略變得愈發重要。3.增強社會經濟系統應對氣候變化的韌性和適應能力循環經濟可以顯著增強供應鏈的韌性。與傳統依賴礦山等集中點源的資源獲取方式不同,循環經濟通過逆向物流等手段回收產品,將廣泛分布的用戶端材料納入供應體系,材料來源更加分散靈活,從而降低因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對供應鏈穩定性的沖擊。以中國可再生能源行業為例,退役風機和太陽能光伏板中的材料經過回收利用,可減少對銀、銅等關鍵礦產資源進口的依賴。此外,循環經濟的一個核心原則是促進自然再生,而健康的生態系統則是經濟發展的基石,并在面對極端災害時表現出更強的恢復力。循環經濟作為提升經
17、社會濟系統抵御氣候風險能力的關鍵解決方案,在城鄉中已經有廣泛的實踐經驗。例如,在城市規劃中引入綠化帶、生物墻、可持續排水系統等,在農業中優先采用免耕和綜合蟲害管理等以增加土壤肥力和保墑抗旱能力。政策制定者可將循環經濟融入各部門的氣候議程,全面支持減污降碳、能源轉型與氣候適應在生產和消費模式轉型方面,中國具備引領全球的潛力?;诎瑐慃溈税⑸饡难h經濟通用政策框架,報告提出了一個初步的行動框架,以期助力新時期中國循環經濟再上新臺階,并為其他國家提供以資借鑒的中國經驗,推動全球在減污降碳、能源轉型和氣候適應方面取得更大進展,實現循環經濟與氣候議程的深度融合。中國風電和光伏價值鏈的循環經濟機遇
18、在風光發電場站項目開發中融入循環經濟理念,從項目選址、設備選型到施工建設各環節優化資源利用;推廣模塊化設計和低碳材料,減少生產階段的排放,并通過局部更換組件降低材料消耗;通過定期維護、翻新和再制造,延長設備和部件的使用壽命,最大限度保留價值;打通退役風光設備的回收鏈路,完善從拆解、分離、回收到資源再利用的各環節,推動關鍵原材料的循環利用。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8政策建議:五大方向、十五項行動多層次推動循環設計改造 制定循環產品政策和設計標準:通過立法推動循環理念在產品設計和生產中的應用,鼓勵高效、低碳、再生材料的使用。推動循環型城市規劃:將循環經濟原則融入新建項目和城市更新規劃中
19、,協同推進“無廢城市”、“低碳城市”、“15分鐘社區生活圈”等試點示范。重新設計可再生能源供應鏈:參與或發起“負責任采礦”倡議,實施多元化采購保障關鍵原材料供應,建立科學的土地規劃體系,優化風電和光伏項目選址,探索“風光+”模式,提升供應鏈透明度和治理水平。建立高效高值的資源利用體系 推動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倡導“勤儉節約、簡約消費”等傳統價值回歸;推動產品循環性信息披露,賦予消費者“綠色知情權”;推動循環消費模式的普及。制定實施強制性的生產者責任延伸(EPR)制度:結合中國國情和市場環境,循序漸進推廣EPR,分步驟、分品類、分階段推動EPR落地。協調廢棄物管理立法:適時修訂循環經濟促進
20、法,明確廢棄物管理的優先層級,并針對包裝、電子電器、廢舊汽車等設立專門法規,實現各法律之間的協調和銜接。完善低碳循環發展的激勵機制 構建支持低碳循環發展的稅收體系:將征稅重點從可再生資源轉向不可再生資源消費,探索垃圾填埋稅,減免循環經濟活動增值稅等措施,將循環經濟的碳減排效果納入統一碳市場交易。發揮公共采購的杠桿效應:建立系統化的循環采購機制,定期更新采購指南,優先采購符合循環標準的產品。支持中小微企業和非正規部門向循環經濟轉型:推動產業集群發展,支持中小微企業構建生態工業網絡,實現廢料和副產品的企業間循環;提供多元融資渠道解決其資金瓶頸。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9加強對科技創新、
21、基礎設施和 技能提升的投資 加大對循環經濟關鍵技術研發投入:利用數字工具優化資源管理,促進低碳轉型與材料科學的顛覆性技術創新;建立基于全生命周期分析的評估機制,提升固廢精細化利用水平。投資建設循環經濟基礎設施:通過公私合作的融資模式,優先在核心城市群布局數字共享平臺、維修翻新中心和逆向物流等設施,提升規模經濟效益。建立循環經濟碳減排核算評價體系:明確核算邊界、設定SMART指標,加強跨區域、行業、企業的數據披露體系和物質流數據庫建設,推動國內外循環經濟碳核算標準的互認和銜接。合作推動系統性變革 以工業園區生態化改造帶動價值鏈聯動升級:依托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園區循環化改造、國家低碳工業園區等
22、試點示范項目,加強園區物質流精細化、數字化管理,推動工業園減污降碳的制度創新和模式推廣。協同推進循環經濟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工作:加強科學研究,明確循環經濟在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中的雙重作用,識別協同效應和潛在沖突,推動試點項目并建立監測框架,驗證并跟蹤循環經濟對氣候變化的減緩與適應效益。深化循環經濟和氣候治理的全球合作:通過中歐、中美等雙邊合作框架分享中國經驗,并在“一帶一路”、G20和UNFCCC等多邊平臺推動全球循環經濟和氣候行動,在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NDCs)目標更新中納入全面的循環經濟框架和措施,助力全球氣候目標的實現。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10解析循環經濟:加速氣候行動
23、的系統性方案1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11氣候變化是當今人類面臨的 重大挑戰,在邁向碳中和的進程中,循環經濟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 重要策略受到了廣泛關注。本章對循環經濟的概念、內涵、范圍與實施路徑進行重新審視和思考,提出循環經濟作用氣候變化的“三重奏”機制,以期形成統一的理解和認識,引導更加明確與協同的氣候行動。1.1 循環經濟的早期實踐與發展壯大循環經濟的實踐由來已久且形式多樣。在中國,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時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包括“野禁”和“四時之禁”,即通過在特定時間內禁止伐木和狩獵,保護動植物的繁衍生息。中國南方至今仍沿用的“?;~塘”模式,是世界上最早的循環農業生產
24、體系之一。進入近現代,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隨著發達國家陸續進入后工業化階段,循環經濟依托國家立法取得突破性發展。德國和日本在這一領域表現尤為突出,兩國將循環經濟納入其可持續發展總體戰略,以應對日益嚴峻的廢棄物管理挑戰。循環經濟概念引入中國已二十余載,其發展演進中呈現出兩個顯著特征。一是以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資源化(Recycle)的3R原則為核心構建了循環經濟的概念框架,為政策制定和企業實踐奠定了理論基礎;二是形成了由點及面的推廣與實踐模式,涵蓋三個層次:即以清潔生產為核心的企業層面、以產業共生和生態園區建設為重點的區域層面、以推動綠色消費和廢舊物品循環利用網絡建
25、設為目標的社會層面。在此基礎上,中國的循環經濟實踐在微觀(企業)和中觀層面(生態工業園)已取得顯著成效。通過立法、規劃、政策、試點示范等多措并舉,涌現出一大批成功的循環經濟實踐典范。近年來,中國以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為導向,大力推廣綠色消費模式,例如在電商和快遞行業推行綠色循環包裝,實施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等。政策的有力推動正在加速循環經濟理念和實踐在中國的普及與深入發展。解析循環經濟:加速氣候行動的系統性方案1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121.2 循環經濟概念再辨析:從3R到10R3R原則為中國循環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但隨著實踐深入,其局限性日益顯現。3R原
26、則側重于減緩負面影響(“減少危害”),而非實現正向效益(“創造價值”)1。其核心問題在于過度依賴廢棄物管理的末端處置,忽視了上游的循環經濟實踐,如產品設計改進、流程優化、商業和消費模式的轉變等。這種失衡導致了“降級回收”現象的廣泛存在,即材料在回收過程出現質量和價值的降低,無法實現資源的高效再利用和價值最大化。由于缺乏產品設計上的閉環考慮,許多材料在回收過程中喪失了其初始價值。例如,電子廢棄物中的稀有金屬和高性能塑料等,回收后多只能作為低價值的填充材料或用于低端制造,從而削弱了循環經濟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得益于技術水平的提升和新興商業模式的涌現,循環經濟的廣度和深度不斷延伸,3R可擴展為1
27、0R2,3。本章闡述的10R策略(見圖1-1)覆蓋產品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在生產階段,包括拒絕(Refuse)、重新設計(Redesign)、減量(Reduce);在使用階段,涵蓋重復使用(Reuse)、改造(Repurpose)、維修(Repair)、翻新(Refurbish)和再制造(Remanufacture);在廢棄階段,涉及回收(Recycle)和再生(Regenerate)。在應用10R策略時,需重視各項路徑的優先順序。循環經濟不是“垃圾經濟”或“回收經濟”,它強調前端設計的重要性,涉及產品、商業模式和系統三個層面的設計,分別從微觀、中觀和宏觀角度系統考慮各項措施對環境的影響。換言
28、之,不僅要重視循環的“數量”,更要重視循環的“質量”和“效率”,從源頭系統性地避免或減少資源的消耗和廢棄物的產生,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可持續經濟。在新時期資源供應鏈不確定性增加、生態壓力加劇的背景下,本報告基于上述基本原則和優先層級,重新闡釋了循環經濟10R體系的內涵和作用路徑。這一體系強調通過技術循環實現物質在經濟社會系統內的高效利用,同時通過生物循環促進物質在生態系統內的循環,以適應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生態高水平保護。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13圖1-1:循環經濟的10R路徑商品和服務提供方設計師/規劃者材料與能源投入技術循環生物循環重新設
29、計Redesign拒絕Refuse減量Reduce用戶/消費者回收Recycle再制造Remanufacture改造Repurpose維修Repair重復使用Reuse翻新Refurbish再生Regenerate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14數智化賦能產品設計與制造設計位于產品價值鏈的最上游和系統的最前端,對價值鏈中下游的參與方和系統的行為模式具有決定性影響。因此,生產階段的循環路徑應從設計入手,重新思考產品、價值鏈和商業模式。主要的循環路徑包括拒絕、重新設計與減量。拒絕(Refuse):在商品生產和服務提供過程中,盡量避免使用有害或難以回收的材料,并減少對短壽商品的依賴。例如,數
30、字化仿真和虛擬產品開發技術可降低實體樣品的需求,減少對一次性樣品的依賴。重新設計(Redesign):產品和服務的重新設計是實現循環經濟各項策略的基礎。比如,設計耐用、易拆解、可回收的智能手機時,可利用數字孿生技術,對手機的關鍵組件進行虛擬測試,從而優化材料選擇和裝配方式,使產品更易維修、翻新和回收。減量(Reduce):在產品生產過程中,最大限度地減少資源消耗。這包括通過數字工具、精益制造來優化生產流程,通過生物基材料替代減少對不可再生材料的使用等。比如,模塊化和預制的建筑構件能夠有效減少材料和能源消耗以及建筑建造過程中的廢棄物。i 閉環回收是將材料再生為相同用途的新產品,例如將使用過的塑料
31、瓶回收再造為新的塑料瓶。開環回收則將材料轉化為適用于其他產品的原材料,可能應用于其他行業,例如將廢舊的鋁制發動機部件回收制成鋁箔或鋁罐。延長產品及其部件的使用壽命使用階段的循環路徑主要通過盡可能多次或多種方式的循環使用,從而延長產品及其零部件的使用壽命,避免其過早地進入末端處置環節。使用階段的循環路徑包括重復使用、改造、維修、翻新和再制造。這些路徑需根據不同產品的屬性和供應鏈特征來選擇合適的應用場景。重復使用(Reuse):在保持產品原有功能和形態的前提下,由原用戶或新用戶進行再次使用,如通過數字租賃平臺共享自行車和充電寶,轉售衣物或飲料瓶的重復罐裝。改造(Repurpose):將產品或零部件
32、整合到具有不同用途的其他產品中,以實現特殊收益或替代的作用。例如,無法滿足性能要求的廢舊電動汽車電池,可用于家庭或其他行業的儲能,繼續為其他場景服務。維修(Repair):通過更換故障部件,使產品恢復正常功能,如更換智能手機的碎屏,而非丟棄整部手機。翻新(Refurbish):通過替換部分零件來提升產品功能,但不涉及拆解整個產品的過程,可被視為“輕型”再制造。例如,為現有智能手機配備更大容量的電池組和新的屏幕。再制造(Remanufacture):對廢舊產品的零部件進行全面修復、加工和重新組裝,恢復其原有性能。例如,通過更換和修復零部件,使汽車發動機整體性 能與全新發動機無異。充分和最大化利用
33、廢棄材料若上述循環策略仍未能實現零廢棄的目標,在廢棄階段則主要依賴回收和再生兩種方式來處理生產和消費過程產生的廢棄物?;厥蘸驮偕幱?0R框架的最后環節,屬于底端策略,即最后的解決方案?;厥眨≧ecycle):將廢棄材料或產品進行回收加工,以獲得相同或更高(升級循環,upcycling)或更低等級(降級循環,downcycling)的再生產品和資源。例如,將飲料瓶中的PET塑料回收并加工為再生PET(rPET),用于制造新的飲料瓶,實現“瓶到瓶”的循環(閉環回收)或作為原料用于其他行業(開環回收)i。再生(Regenerate):將有機廢棄物轉化為可用資源。例如,利用厭氧發酵技術將秸稈、食物殘
34、渣和污泥轉化為有機肥,并生產沼氣。(注:焚燒材料回收能量不屬于本報告中再生的范疇)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15減量Reduce再生Regenerate重復使用Reuse拒絕Refuse改造Repurpose回收Recycle再制造Remanufacture維修Repair翻新Refurbish重新設計Redesign生產階段數智化賦能產品設計與制造使用階段延長產品及其部件的使用壽命廢棄階段充分和最大化利用廢棄材料循環經濟的一個重要理念是以再生為導向,建立生態友好的自然修復體系。通過合理規劃物質流、食物系統和土地利用方式,促進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這帶來諸多益處,包括改善土壤健康、提升
35、生物多樣性,以及提高空氣質量和水質。在農食系統,再生設計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有機農業、農林復合經營和保護性耕作等生產實踐,有助于實現生物質資源的循環利用,促進生態系統的恢復。不僅如此,生物基材料在其他領域的應用中也日益普及,例如建筑用木材和生物基塑料。雖然再生設計在農食系統中成效最為顯著,但這一原則在不同程度上適用于各個領域。比如,家庭和紡織企業將有機廢棄物堆肥處理后回歸土壤。又如,通過將自然元素融入建筑設計和城市規劃,能夠調節局地氣候,增強防洪能力,修復本地景觀。這些措施不僅改善生態環境,也對社區居民產生積極影響,有助于提升人們的健康水平與生活質量。專欄一:再生設計之于循環經濟圖1-2:循
36、環經濟10R路徑在產品生命周期各階段的應用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16循環經濟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一個全面的解決方案,不僅著眼于減緩氣候變化,還能幫助更好地應對其帶來的負面影響。通過消除廢棄物和污染、循環使用產品和材料、促進自然再生,循環經濟為實現氣候目標提供了“三重奏”式的解決路徑:助力降低難減排領域的溫室氣體排放。在建筑、交通等高碳材料(如鋼鐵、水泥和塑料)密集型的行業領域,通過材料高效循環使用,降低開采、加工、使用和廢棄全過程的溫室氣體排放。保障能源轉型中關鍵原材料供應,減少廢棄物的產生。隨著中國從化石燃料密集型能源系統向材料密集型的可再生能源系統過渡,循環經濟在確保關鍵原材
37、料供應和減少廢棄物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支持中國加速實現能源轉型的目標。增強社會經濟系統應對氣候變化的韌性和適應能力。通過構建多元、韌性的產業鏈供應鏈,推廣再生生產實踐,循環經濟可助力各行業適應由氣候變化引發的資源供應風險以及極端天氣事件所帶來的影響。1.3 循環經濟應對氣候變化的“三重奏”機制助力降低難減排領域的溫室氣體排放保障能源轉型中 關鍵原材料供應,減少廢棄物的產生增強社會經濟系統應對氣候變化的韌性和適應能力圖1-3:循環經濟應對氣候變化的“三重奏”機制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171.降低難減排領域的溫室氣體排放正如能效提升和能源結構低碳化是實現能源轉型的核心,循環經濟和產業
38、結構升級對于實現商品和服務供需體系的低碳轉型同樣不可或缺。循環經濟本質是推動經濟發展與物質消耗的脫鉤。通過減少對原材料和新產品的需求,循環經濟實踐能夠顯著降低物質消耗總量,進而有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例如,改進產品設計不僅可減少制造環節原材料的投入,還可以降低運營過程中能源使用帶來的碳排放;延長產品使用壽命則能夠降低消費者對新產品的需求,減少廢棄物的產生,從而減少制造和處置過程中的溫室氣體排放;此外,廢棄物的再生利用可降低對高碳原生材料的需求,避免填埋和焚燒以及廢棄物處置中的溫室氣體排放。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的研究表明,循環經濟可減少全球水泥、鋼鐵、塑料和鋁等材料生產過程中40%的溫室氣體排放,其
39、中減少產廢量、延長產品使用壽命和促進材料回收分別具有10%、12%和18%的減排潛力4。2021年,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對中國碳減排貢獻的評估顯示,“十三五”期間,循環經濟對中國碳減排的貢獻率或達到25%,預計到2025年和2030年將分別達到30%和35%5。ii 國際資源專家組(IRP)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也進行了類似的分析。盡管兩者在范圍和方法上有所不同,但結果相似。在2019年發布的全球資源展望報告中,這兩個機構發現,資源的開采和加工過程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約占全球總排放量的一半,而在2024年版的報告中,這一比例已上升至55%。2.保障能源轉型中關鍵原材料供應并減少廢棄物產生全球
40、45%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商品生產與消費,55%來自能源消耗ii。能源轉型對于實現巴黎協定的目標和中國2060年碳中和的承諾至關重要。盡管可再生能源在使用過程中幾乎不產生碳排放,其生產和廢棄過程的材料足跡卻不容忽視。預計到2040年,相關礦產需求將增加四倍,隨之而來的是礦石開采、加工和設備制造、廢棄的碳足跡和材料足跡不斷上升。在中國,以風電、光伏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預計將繼續保持強勁增長,鞏固其在該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作為全球最大的風電和光伏設備生產制造國,中國將在阿聯酋共識提出的“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增加三倍”的目標下,進一步推動可再生能源企業“走出去”,打造開放、協作的清潔能源產業鏈,支持全
41、球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能源轉型。然而,這一增長也面臨挑戰。中國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16-2020年)厘定了包括銅、鋰和稀土等24種關鍵礦產6,其中超過一半嚴重依賴進口。例如,廣泛用于風光設備制造的銅礦石超過70%來自海外。雖然中國通過海外投資獲得了一些關鍵礦產資源的開采權,但地緣政治局勢日趨緊張、市場波動加劇、不斷上升的資源民族主義,以及日益嚴格的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監管要求,都給關鍵原材料的供應鏈帶來了隱患。此外,風光設備即將迎來第一批大規模退役潮,如果處置不當,將引發資源浪費、土壤退化、水污染等新的環境和社會問題。循環經濟的推廣成為應對這些挑戰的重要手段。通過提升資源的
42、高效利用和再生能力,循環經濟不僅有助于降低對進口礦產資源的依賴,還能夠有效緩解風光設備退役帶來的環境壓力,推動可再生能源的低碳、零廢轉型。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183.增強社會經濟系統應對氣候變化的韌性和適應能力研究表明,循環經濟通過構建分散而互聯的供應鏈體系,可顯著提升供應鏈韌性,以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7,8。推動經濟活動與不可再生資源的開采和消耗脫鉤,能夠提升物資供應的穩定性,降低原材料價格波動對企業運營的影響。例如,推廣維修、重復使用和共享的商業模式,有助于在極端天氣引發的供應中斷情況下,保障必需商品和服務的持續供應。此外,循環經濟活動通過修復自然生態,增強社會經濟系
43、統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沖擊。在城市規劃中融入自然元素,如增加樹冠覆蓋率、恢復本地植被和水域生態,不僅可以增加遮陰和減少熱島效應來減緩氣溫上升,還能舒緩水流、提高土壤滲透性來減輕洪澇災害。在食物系統,再生農業實踐能夠改善土壤健康,提升土壤吸水和保水能力,從而增強農業生產在暴雨和干旱等極端氣候條件下的適應能力。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19循環經濟助力降碳:生活消費領域的實踐與前景2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20以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的經濟轉型 將推動中國消費端碳排放持續上升,循環經濟在降低消費端碳排放方面潛力巨大??紤]到中長期消費需求的增長,本章圍繞“住”、“行”、“用”三個重點
44、生活領域,選取建筑、交通出行與塑料作為代表,基于文獻系統梳理各領域的碳排放現狀和趨勢。通過綜合對比重點循環經濟措施的碳減排效果,結合行業特點,深入分析中國的循環經濟行動方案,為消費型社會導向下的中國循環經濟“再升級”提供指引。iii 碳排放核算體系可分為生產端碳排放和消費端碳排放。生產端碳排放核算體系以生產活動屬地為邊界,忽視了商品因貿易流動造成的碳轉移,以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為代表?;谙M端的碳核算著眼于消費行為所引發的碳排放,包括隱含碳排放和運營碳排放?;谙M端的碳核算能更清晰地刻畫經濟活動中的碳足跡,評估不同消費主體所引發的碳排放動態,從而更有利于明晰生產者與消費者碳排放責任
45、歸屬,因地制宜選擇減排路徑。iv 消費端碳排放包括隱含排放和運行排放。運行排放是指日常能源使用中產生的排放,而隱含排放則包括消費品制造和服務提供過程中隱含的碳排放。以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的經濟轉型將推動中國消費端碳排放iii持續上升。作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之一和最大的商品出口國,中國過去四十年的經濟發展高度依賴制造業。然而,制造業也是中國環境問題的主要成因。在“雙碳”目標的推動下,制造業的未來發展路徑正逐步被重新定義。當前,中國正在從生產型社會向消費型社會轉型,展現出強大的消費韌性與活力,已成為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費市場和最大網絡零售市場。隨著“擴內需,促消費”戰略的推進,衣食住行用等消費行為引發的消
46、費端碳排放將持續上升,可能逆轉此前由生產端碳排放主導的格局,帶來新的減排挑戰。循環經濟在降低消費端碳排放iv方面潛力巨大。循環經濟作為一種全新的發展模式,在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需求的同時,還能從單位原材料中獲取更高的經濟價值。具體而言,循環經濟在降低消費端碳排放方面的路徑包括以下兩個方面:在供給側,通過提升生產效率和調整生產方式等措施,減少制造和運營過程中的碳排放;在需求側,通過延長產品的使用壽命、促進產品的重復使用與回收,盡可能將產品和材料保留在經濟循環中,減少對新生產的需求。供需兩側的協同發力對于實現深度減排至關重要。循環經濟助力降碳:生活消費領域的實踐與前景2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
47、候行動21民用建筑中國城市化進程帶動了建筑業的蓬勃發展,推動建筑相關的碳排放大幅增長。建筑不僅滿足居民對居住、工作和娛樂等多元空間需求,更反映了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近幾十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中國建筑建造速度迅速增長,城鄉建筑面積大幅增加。這改善了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條件,推動了城鄉面貌的現代化和功能化升級。然而,建筑的快速擴張也帶來了資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方面的挑戰。清華大學建筑節能中心研究表明9,根據清單法測算結果v,2020年中國民用建筑全過程排放量約為37億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約占中國總排放量的30%。這一數據包含運營碳(供暖和制冷等運營階段產生的碳排放
48、)和建造廢棄相關的隱含碳(建筑整個生命周期中材料和施工階段產生的碳排放)。其中,建造(包括材料開采)和運營是主要排放來源,排放規模量分別為15億噸和22億噸CO2e。隱含碳是中國建筑領域深度脫碳的下一個主戰場。目前,運營碳在總排放中仍占較大比重,但這一狀況正逐步改變。隨著建筑節能水平的提升和能源供給側的低碳化替代,運營碳占比預計將逐步下降。隱含碳的影響日益凸顯,成為建筑領域實現深度脫碳的主要挑戰。圖2-1:中國建筑生命周期各階段碳排放占比2.1 三個生活消費領域的碳足跡持續攀升v 核算建筑碳排放一般有兩種方法:全生命周期法和排放清單法。前者關注單個建筑從原材料挖掘到拆除的全過程碳排放,計算的是
49、單個建筑在整個生命周期內的累計碳排放量。排放清單法則關注全社會當年的碳排放,統計建筑材料生產、運輸、建造、拆除及運行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核算結果是全社會當年建筑相關的碳排放。20%建材生產5%維護修繕3%建材運輸與建筑制造2%建筑拆除70%建材運行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22交通出行交通運輸是中國第三大碳排放行業,其中乘用車是主要來源。2020年,乘用車作為滿足客運需求的主要載體,包括材料周期和燃料周期在內的全過程碳排放量約為7億噸10。推廣純電動汽車被認為是乘用車領域深度脫碳的有效解決方案。具體來看,燃油乘用車生產階段和使用階段的碳排放分別占生命周期碳排放的31%和69%;純電動
50、乘用車的上述兩階段占比分別為47%和48%(見圖2-2)。2019年,一輛純電動乘用車從“搖籃到墳墓”的排放量仍與一輛燃油乘用車相當,主要是由于電動車生產階段對金屬的需求更高以及使用階段仍依賴以燃煤為主的電力供應,尤其是在中國北方地區表現尤為明顯11。中國的乘用車市場仍有巨大的增長潛力,車輛全過程碳排放預計進一步上升。隨著居民對交通出行的個性化、時效性和舒適度需求日益增加,乘用車的普及率預計將大幅增長,直接帶動碳排放增加12。目前,中國的千人汽車保有量約226輛,僅為日本的一半和美國的四分之一13。ITF交通運輸展望2019估計,未來全球客流量增長的六分之一將來自中國14。這不僅反映了交通需求
51、的穩步上升,也預示著該行業碳減排的壓力進一步加劇,亟需采用系統化的減排策略應對這一挑戰。圖2-2:2019年燃油乘用車及純電動乘用車各環節在“搖籃到墳墓”碳排放占比純電動乘用車燃油乘用車68.9%使用階段30.9%生產階段0.2%廢棄階段47.8%使用階段4.9%廢棄階段47.3%生產階段運行階段燃料周期的減排已提上日程,材料周期深度減排的需求愈發突出。在減少車輛運行碳排放方面,中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廣新能源汽車。2023年,中國的乘用車銷量達到2100余萬輛,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達到35%15。截至11月中旬,中國2024年新能源車輛年產量突破1000萬輛,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已連續四個月超過
52、50%。隨著電力清潔化及電動汽車能效水平的不斷提升,中國電動汽車在運行階段因電力使用所產生的碳排放已經取得并將持續實現大幅削減。研究顯示,中國純電動汽車相比燃油汽車在燃料周期的碳排放削減比例從2015年的34%提升至2020年的57%,預計到2030年將達到69%16。然而,生產階段和廢棄階段對應的材料周期碳減排仍面臨諸多挑戰,進展相對緩慢。這凸顯了加強政策干預、推進產業行動以及轉變消費模式的緊迫性。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23塑料制品與包裝中國的塑料行業長期以來依賴于“開采-制造-廢棄”的線性模式。塑料具有廣泛的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幾乎無處不在。電商、快遞和外賣等新業態新模式推動中
53、國塑料行業消費持續增長。2022年,中國的塑料制品產量達到7800萬噸,位居全球首位17。其中,塑料包裝是最主要的應用領域,占中國塑料消費總量的近一半18。塑料行業長期以來依賴的“開采-制造-廢棄”的線性模式開始轉向循環經濟模式發展。據估算,2022年中國產生的6300萬噸廢棄塑料中,約30%19被回收,這顯著高于9%20的世界平均水平。但是,仍有相當部分的廢棄塑料被填埋或焚燒。塑料行業的污染問題已得到廣泛重視,對氣候變化影響認識的全面性還有待提升。塑料生命周期幾乎每個階段都會產生溫室氣體排放,尤以制造階段的排放為最。評估顯示,2020年中國塑料行業全生命周期的的碳排放量約為4.36億噸CO2
54、e(不含塑料回收帶來的碳抵消)21,約占中國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3.6%。上游石油開采和生產和制造階段占總排放量的85%,下游末端處置階段則占15%(見圖2-3)。根據當前的發展趨勢,若塑料生產以年均1.5%vi的速度增長,到2060年,中國塑料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預計將達到7.2億噸CO2e,相當于2020年排放水平的兩倍。圖2-3:2020年中國塑料行業溫室氣體排放及各階段排放占比上游生產制造下游末端處置2.5%回收12.8%焚燒36.4%樹脂改性6.9%制造34.4%樹脂生產6.9%石油開采0.1%填埋Vi 1.5%的年均增長率僅代表一種溫和增長情景,并非確切預測。從現在到2030年,塑料的
55、年均增長率可能在2%到3%之間。到2030年后,隨著更嚴格的塑料污染控制和材料替代措施的實施,增速預計將下降至1.5%以下。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242.2 循環經濟助力三大領域實現深度減排的一攬子措施民用建筑、交通出行及塑料制品與包裝領域,因其產業鏈長、關聯度高、輻射面廣,對社會經濟低碳轉型具有深遠影響。為推動上述各領域的高質量發展、助力“雙碳”目標達成,可在全周期全鏈條全體系深度融合循環經濟,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通過優化設計和生產、延長產品壽命和最大化利用廢棄材料,循環經濟能夠在滿足“美好生活”需求的同時,顯著減少材料消耗和碳足跡。民用建筑 拒絕 Refuse維修 Repai
56、r翻新 Refurbish 在中國民用建筑領域,減少碳排放的首要策略是充分利用現有建筑存量,避免大拆大建。中國的建筑行業正在從增加供應滿足剛需,逐步轉向通過拆舊建新提升建筑性能和功能的新階段。在這種模式下,建筑平均壽命被壓縮為三十余年,遠未達到其結構年限。頻繁的拆除與重建導致了對鋼鐵和建材的高需求,同時也加劇了資源消耗和增加了建筑垃圾的產生,最終導致碳排放居高不下。與之相比,實施“以修代拆、精細修繕”的策略,減少非必要新開工,延長現有建筑的使用壽命,滿足人們對空間的需求。這一策略將循環經濟原則應用于城市更新,以打造富有生機、惠及市民的零廢城市。緊湊型城市建設提倡充分利用棕地和閑置建筑,提高建筑
57、空間利用率,是減少因新建而產生的碳排放的另一重要手段。通過搭建城市一級的數字信息平臺,實現公寓、寫字樓和酒店等空間的共享,在提高空間利用率的同時,還能降低市民生活成本,充分挖掘每棟建筑的潛在價值。重新設計Redesign推廣遵循自然法則的規劃設計方案有助于減少材料和能源消耗。目前,基于自然的綠色設計理念正在興起,包括建筑結構設計一體化、被動式設計以及公園城市等規劃設計理念。一體化設計關注不同技術和系統的有機整合,涉及建筑圍護結構的優化、自然通風與采光等多個方面。被動式設計更關注不同建筑材料的熱工性能,通過合理布局和結構優化,使建筑物在不依賴額外機械設備的情況下,充分利用自然環境條件(如太陽能、
58、自然風)來調節溫度,減少能源消耗。2020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7個部委聯合發布綠色建筑創建行動方案,提出推動新建建筑全面實施綠色設計。深圳建科大樓作為國內采用一體化設計理念的典型案例,其辦公區每年的用電量為60.2kWh/平方米,相較深圳市同類建筑的平均電耗降低40%,每年減排超過1600噸。預計到2050年,一體化和被動式設計的廣泛推廣,可以使得中國每年減少近10億噸碳排放22。而采用公園城市的規劃理念,增加城市樹冠覆蓋率以及水體和植被面積,不僅能夠增強碳匯功能,改善空氣質量;同時,還可以提高對極端天氣的抵御能力,有效降低極端高溫的影響。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25重新設計Re
59、design模塊化設計和裝配式建筑的發展為中國建筑行業的減碳提供了新方案。裝配式建筑通過在工廠預制構件,在施工現場組裝,可顯著減少垃圾和碳排放,并提高施工效率和安全性。工廠預制的構件在標準化生產中可以更精確地控制材料用量和減少浪費,同時在施工現場組裝時避免了傳統施工方式中常見的材料切割、堆積等帶來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據估計,裝配式建筑每平方米可節水20%,減碳8%,減少垃圾排放78%23。在政策大力支持下,裝配式建筑在中國的普及率不斷提升。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計劃到2030年,裝配式建筑占當年城鎮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40%。盡管面臨成本控制和技能提升等挑戰,但通過加強產業鏈融合和制定統一
60、標準,裝配式建筑有望進一步推動建筑行業的循環轉型。減量 Reduce建材低碳化是新建建筑脫碳的重要手段,包含多種低碳替代材料的創新應用。中國國務院發布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提出了兩種材料替代方式,以實現建材行業低碳轉型目標。第一種方式是使用低碳鋼鐵和水泥。鋼鐵生產工藝可以通過使用替代原料,減少對鐵礦石的依賴。目前,全球約有5%的鋼鐵通過“直接還原鐵(DRI)”工藝生產,這一工藝無需使用焦炭24。在水泥生產中,可使用粉煤灰、工業廢渣、尾礦渣部分替代傳統熟料。作為中國最大的機場,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在建設過程中采用了低碳混凝土技術,不僅有效降低了碳排放,還提高了結構的強度和耐久性。第二種方式是使
61、用可再生材料,如木材和竹子。這些材料在中國分布廣泛,且易于采集和運輸。然而,在使用可再生材料時,必須確保采用可持續和負責任的采伐和生產方式,以避免對自然碳匯和生物多樣性造成破壞。此外,可再生材料的消耗速率應與其自然再生速率保持平衡,以維持生態系統的健康和資源的可持續供應。據估計,到2050年,推廣低碳建材每年可減少1.3億噸碳排放25?;厥?Recycle推進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不僅能降低環境負擔,還具有顯著的碳減排效益。建筑拆除過程中,因不同建筑結構產生的廢料種類繁多,包含了混凝土、磚塊、金屬、塑料等多種成分。據估算,中國每年產生的建筑垃圾超過20億噸,是生活垃圾的8倍,約占城市固體廢棄物總
62、量的40%26。大量未處理的建筑廢料,如果不加以資源化利用,將對環境和城市發展構成持續威脅。為了應對這一挑戰,2020年發布的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提出了推動建筑垃圾集中處理與分級利用的目標,力求到2030年將資源化利用率提高至55%。通過這種措施,建筑垃圾的循環利用不僅能夠減少對原生資源的需求,減輕自然資源的消耗,還可以有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若以一噸建筑垃圾循環利用可減少100千克碳排放計算,建筑垃圾循環利用的碳減排效果約為1.2億噸/年27。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26交通出行 重新設計Redesign以滿足個性化、高品質和多模式的出行需求為導向,重塑數字化交通運營管理體系
63、。為應對不斷增長的城市人口,一個理想的城市交通體系應整合公共交通、共享交通和私人交通等多種模式,通過數字平臺支持,實現無縫銜接的行程規劃、一體化換乘和智能支付,為用戶帶來更加便捷舒適的出行體驗,同時減少交通出行的碳足跡。盡管當前共享交通形式的快速推廣已展示出新型綠色出行方式的吸引力,但要真正滿足乘客日益多樣化的出行需求,還需建立協調一致的出行管理體系。這套體系的設計應涵蓋以下關鍵要素:通過緊湊型城市規劃建設提高出行效率,提供面向逆向物流與資源循環的智能貨運策略,建設適應低碳交通工具的基礎設施,以及利用大數據技術優化整個出行系統的運行。減量 Reduce重新設計Redesign車輛輕量化設計在提
64、升燃油效率和續航能力的同時,顯著降低了能源和材料消耗。一種方式是優化結構設計,除去零部件冗余部分。例如,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將一體化壓鑄技術用于Model Y后車身底板的生產,使得鑄造零件由70個降低為2個,下車體總成重量較之前降低30%。另一種方式是采用輕量化材料以減輕零部件重量,例如用鋁、鎂或碳纖維等代替鋼材。研究發現,2019-2050年期間,材料輕量化將為中國乘用車領域累計貢獻41億噸碳減排量28,平均每年約1.3億噸。盡管中國相較于歐洲和美國起步較晚,但在汽車輕量化方面進步顯著,特別是在新能源汽車方面已是公認的世界領導者。重復使用 Reuse在數字技術的有力支持下,共享出行作為一種新的
65、綠色低碳出行方式正在快速崛起。順風車作為一種典型的C2C(消費者對消費者)共享出行方式,通過合并順路的出行需求,推動空閑座位利用、減少道路上車輛數量、緩解道路擁堵。這種需求側緩解策略,如少開車、使用共享汽車和減少私人汽車擁有量等,短期內相比于相關技術提升策略更能有效減排。據預測,2025年需求側和技術導向型轉型將分別貢獻22%和16%的減排量29。以哈啰出行為例,截至2023年底,哈啰順風車累計出行里程近500億公里,累計減少碳排放量約1000萬噸,累計節約社會出行成本超過500億元30。另外,研究表明,共享自動駕駛可為2020-2060年間中國交通行業帶來累計38億噸的碳減排量31,平均每年
66、為9000余萬噸。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27重復使用 Reuse促進二手車交易市場發展有助于延長汽車的使用壽命,提高資源利用率?;?993年至2014年日本乘用車市場的研究發現,二手汽車的市場份額每增加10%,碳排放將相應減少1690萬噸32。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統計,2021年中國二手車交易量接近1800萬輛,是新車銷售規模的67%33。為了充分釋放二手車市場潛力,中國全面取消了二手車限遷政策,二手車交易登記流程得到簡化。此外,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提出,到2027年二手車交易量較2023年增長45%。隨著油耗大、排放高的傳統燃油汽車將逐漸被淘汰,發展二手車
67、市場與禁售燃油車、鼓勵電動汽車的政策相結合,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實現減排效益。改造 Repurpose將退役電池用于儲能可以使其中蘊含的高值礦產保留在經濟系統中,減少因材料開采而產生的碳排放。符合要求的退役動力電池經過檢測、維護、重組等環節,仍可以應用于其他儲能場景,進行梯次利用。例如,截至2022年底,中國鐵塔已在全國31省約25萬個通信基站上累計使用51萬組梯次電池,拓展了低溫、高海拔等特殊場景的應用。整包梯次利用1千瓦時的磷酸鐵鋰和三元鋰811動力電池,可實現的最大碳減排量平均為194千克34。預測結果顯示,2020-2050年期間中國累計將有16太瓦時的動力電池從新能源汽車上退役。若對其全
68、部梯次利用,年均減排量約為1億噸35。再制造 Remanufacture大力發展汽車零部件再制造是減少車輛材料周期隱含碳排放的關鍵舉措。2018年,中國的汽車保有量已達2.4億輛,其中大多數車輛的使用壽命超過10年。按照5%的標準報廢率,中國在2020年后迎來車輛報廢高峰,報廢車輛市場規?;蜻_到萬億級。優先對報廢車輛進行再制造,特別是對發動機、方向機、變速器、前后橋、車架等“五大總成”進行再制造,可以有效減少資源的浪費和環境污染,從而在整體上降低碳排放。在歐洲,每年乘用車部件和商用車部件通過再制造可分別減少碳排放約490萬噸和317萬噸36。相較之下,中國目前的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率不到10%,遠
69、低于發達國家45%的水平37。為了提高這一比例,中國通過試點項目和行業推廣,在汽車再制造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2021年發布的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管理暫行辦法引入了嚴格的質量標準、信息可追溯性、產品標識以及舊件管理制度,為再制造行業的規范化、大規模發展奠定了基礎。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28回收 Recycle提升報廢車輛再生資源利用水平,并將回收材料用于新車制造。2021年中國的報廢汽車回收拆解數量已近250萬輛38,其中約60%的可回收材料為鋼鐵。廢鋼鐵可出售給鋼鐵公司,作為冶煉過程中的原材料。研究表明,對一輛新能源汽車而言,報廢材料的再生利用可帶來減排量約為5噸CO2e,主要貢獻源
70、自鋼鐵、鋁和動力電池正極材料39。為進一步推動報廢汽車資源循環利用水平,汽車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試點實施方案要求,到2023年報廢汽車資源綜合利用率達到75%。該目標為行業提供了明確的方向,推動企業加大技術投入與創新實踐。一些領先企業已經開始通過創新回收模式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例如,寶馬與華友循環合作建立動力電池材料閉環回收模式,高比例提煉電池中鎳、鈷、鋰等核心原材料,再次用于生產制造動力電池,能減少礦產資源開采中70%的碳排放量40。展望未來,2022至2050年間,中國累計的退役新能源乘用車預計將達到2.3億輛左右41,如果對廢棄材料實現全面的回收利用,年均減排量有望達到4000萬噸。塑料制
71、品與包裝 拒絕 Refuse減量 Reduce禁止生產和使用不必要的和有問題的一次性塑料是推動塑料循環經濟的首要措施。根據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的研究估算,有5%-10%的塑料軟包裝可以在不產生任何不良后果的情況下被直接淘汰42。從2008年“限塑令”到2020年“新版限塑令”,中國已實施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來限制一次性塑料的使用。數據顯示,自“限塑令”實施以來,中國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由2008年的超20%下降為2021年的3%以內。其中,2008至2016年間,超市、商場的塑料購物袋使用量普遍減少2/3以上,累計減少塑料購物袋140萬噸左右,相當于減排近3000萬噸,折合年均減排量約375萬噸4
72、3。重新設計Redesign生物基塑料替代化石基為原材料端的原生塑料減量提供了有益補充。當前還無法實現塑料生產與化石基原料的完全脫鉤。因此,以生物基塑料替代化石基塑料是塑料循環經濟在原材料端的又一補充策略。生物基塑料源自可再生資源,如玉米淀粉、纖維素、蔗糖、植物油等,這些植物基材料在生長過程中吸收了二氧化碳,因此具有較低的碳足跡。此外,生物基塑料在生產和廢棄階段的環境影響通常低于化石基塑料,且在回收利用方面展現出更大的潛力?;诋斍暗哪茉唇Y構和生命周期預測,到2050年,如果玉米基塑料完全取代化石燃料基塑料,可減排1億噸;若用甘蔗基塑料替代,則可以減排1.7億噸44。為推動生物基塑料的發展,中
73、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于2023年發布加速非糧生物基材料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提出加強生物基塑料的研發和應用。需要注意的是,生物基塑料并非一勞永逸的萬能解決方案,推動塑料行業減污降碳,仍需優先從設計端入手,減少不必要和有問題塑料的使用。其次,推廣生物基材料需確保其原材料的生產不與糧食生產爭奪有限的耕地資源。最后,無論是生物基或是化石基塑料,都需要在后端建立有效的收集和處理體系,確保廢棄塑料得到妥善回收。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29重新設計Redesign可重復使用和可回收設計是推動塑料循環經濟減污降碳的核心驅動力。當塑料制品和包裝的使用不可避免時,應重點關注其可重復使用性和可回收性
74、。通過提高產品重復使用率和回收率,減少對新塑料生產的需求,能降低生產制造過程中的溫室氣體排放。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在商業模式、產品和材料、包裝以及回收技術等方面進行創新和重新設計。對于可回收性設計,基于“新塑料經濟全球承諾”倡議45,消費品論壇制定了“黃金設計原則”,為推進包裝的可回收性設計提供了統一框架。同時,該原則已被中國的部分頭部消費品公司采用,推動塑料價值鏈向循環經濟的方向轉型。重復使用 Reuse多行業多場景推廣塑料制品和包裝的重復使用,是重要的源頭減碳措施??芍貜褪褂玫乃芰现破泛桶b可以經過清洗消毒等工序后重新投放市場,確保能夠便捷、安全地被再次使用。以塑料包裝為例,多種B2C(企
75、業對消費者)重復使用商業模式的探索推動了這一進程,如消費者自帶包裝并在商店得到補給,或消費者將產品包裝返還給企業進行專業清潔、重新填充后進行再次售賣。據太平洋環境資源中心研究,綜合源頭減量、重復使用和回收的解決方案逐步淘汰一次性塑料包裝,到2040年,中國包裝行業的新塑料產量將從基準場景的7900萬噸減少到900萬噸,預計塑料的碳排放將減少2.19億噸。其中,重復使用的貢獻達40%,年均減排潛力約為8760萬噸46?;厥?Recycle建立物理回收體系,并在新產品中盡可能多地使用再生塑料,是當前較為成熟的塑料低碳循環轉型路徑。物理回收通過對廢棄的塑料制品和包裝進行分類、清洗和破碎,來加工生產新
76、的產品。這一技術路徑在不少塑料品類中已相對成熟,其經濟可行性和操作流程得到廣泛認可和應用。2020年,中國塑料行業通過物理回收替代原生塑料的生產,實現8000萬噸的凈減排47(物理回收總減排效益為1.1億噸,扣除回收再生過程產生3000萬噸的碳排放)。作為目前塑料回收最主要的技術路徑,物理回收減少了依賴化石燃料高溫、高能耗的制造過程,轉向以收集、分揀、清洗和低溫加熱為中心的再生處理過程。由于這一工藝與電氣化系統高度契合,通過低溫加熱和機械處理,物理回收更易于結合可再生能源使用來實現去碳化。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30表2-1:三個高碳排生活消費領域的循環經濟措施示例行業循環經濟策略
77、循環經濟措施示例10R路徑民用建筑循環型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建造緊湊型城市建設拒絕 Refuse推廣遵循自然法則的規劃設計方案重新設計 Redesign模塊化設計和裝配式建筑重新設計 Redesign建材低碳化減量 Reduce延長建筑壽命與提升空間利用率延長建筑使用壽命維修 Repair翻新 Refurbish提高建筑空間利用率重復使用 Reuse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回收 Recycle交通出行循環型交通體系以及智能化車輛設計與制造重塑交通體系重新設計 Redesign車輛輕量化重新設計 Redesign減量 Reduce延長車輛和部件的使用壽命共享出行重復使用 Reuse二
78、手車交易重復使用 Reuse退役動力電池梯次利用改造 Repurpose零部件再制造再制造 Remanufacture最大化利用廢棄材料報廢汽車材料回收回收 Recycle塑料制品與包裝塑料價值鏈的設計和改造禁止可避免和有問題的一次性塑料減量 Reduce設計可重復使用且易于回收的塑料重新設計 Redesign再生塑料替代原生塑料減量 Reduce生物基塑料替代化石基原生塑料減量 Reduce延長塑料的使用壽命多場景推廣塑料的重復使用重復使用 Reuse將材料保留在經濟循環中物理回收回收 Recycle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31通過梳理文獻發現,在民用建筑、交通出行和塑料制品領域
79、,循環經濟措施具有顯著的減排潛力。當前這三個領域的碳排放總量約為48億噸,通過實施一攬子的循環經濟措施,年均可實現約18億噸的減排量,占總排放量的三分之一以上。相比于末端治理(如垃圾回收),生產階段的循環經濟實踐可獲得更顯著的減排效益。塑料制品與包裝限制、禁止一次性塑料制品重復使用物理回收37587608000民用建筑生產階段使用階段廢棄階段02000010000500015000一體式和被動式設計建材低碳化生產建筑垃圾循環利用964001300012000交通出行材料輕量化退役動力電池梯次利用共享自動駕駛重點部件再生原料使用128131001392674080單位:萬噸/每年圖2-4:生活消
80、費領域部分循環經濟措施的量化減排效果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322.3 重點生活消費領域發展循環經濟助力降碳面臨三大障礙缺乏科學的循環經濟碳減排量化評估方法和機制,使其難以與減排目標和成效有機結合。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的最近一項研究指出,通過改進排放核算框架,可以更公平、準確地將減排效益歸因于循環經濟活動。然而,目前主流的碳核算工具如溫室氣體核算體系(GHG Protocol),是基于線性經濟模式設定的,即資源開采、產品制造、用后丟棄,涵蓋從“搖籃到墳墓”的單一產品生命周期。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基于循環經濟模式開展業務,提供“搖籃到搖籃”的產品和服務。這類方案在現有碳核算體系中常常被忽
81、略,導致無法科學量化循環經濟活動的減碳效益。這種評估體系的缺失,為循環經濟融入減緩氣候變化議程帶來了切實挑戰。一方面,統一標準的缺乏將影響政府的考核評價和政策制定;另一方面,循環經濟活動產生的減排難以獲得應有的經濟效益,阻礙市場機制的完善。例如,企業無法將循環經濟碳減排效益納入全國碳市場交易體系,特別是在國際碳邊境調節機制下,可能削弱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高碳排領域的循環經濟產業體系尚不成熟,制約了脫碳進程的大規模推廣。翻新、再制造和回收企業等市場主體,在推動循環實踐普及中起著關鍵作用。然而,這些行業本身的清潔化、低碳化、規?;约耙幏痘潭热孕柽M一步提升。以再生資源循環利用行業為例,中小企業占比
82、高達70%,行業類型多樣且發展水平參差不齊,不少企業仍依賴于高能耗、高碳排、高污染的傳統制造工藝。此外,由于缺乏對循環利用技術全生命周期的經濟成本效益、資源環境效益、能源碳排放效益等綜合評估,企業在技術選擇上缺乏指導,導致產業中仍存在一些落后技術和產能,阻礙了高質量發展。當前的政策框架及主流商業模式是以線性經濟模式為基礎的,導致循環型產品及服務的供給能力和需求水平偏弱。由于循環型產品的價格往往偏高,受收入水平影響,許多消費者雖然有環保意識,但購買力有限,難以真正參與循環消費。當前的政策框架主要支持“購買和所有權”為導向的傳統消費模式,而非“共享和使用權”導向的循環消費模式。比如,電動車購買補貼
83、和購置稅減免政策主要面向個人購車者,而共享汽車平臺無法獲得同等的補貼支持。這削弱了循環型商業模式的經濟優勢,造成傳統產品對循環型產品市場空間的擠壓。推動向循環型產品和服務模式的轉變,將為需求側結構性改革提供重要機遇。這一轉變在減少傳統高碳足跡產品消費的同時,也會培育壯大新型消費,激發消費市場新活力,幫助我們以更加多元的方式重新思考“美好生活”的定義。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33循環經濟助力能源轉型:保障關鍵原材料供應,減少廢棄物3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34“雙碳”目標的推動下,中國風電和光伏裝機量不斷擴大,發電量占比逐年提升。根據芬蘭智庫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的數據,
84、2023年清潔能源產業對中國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0%48。盡管風電和光伏在運行時溫室氣體排放量顯著低于火力發電,但其制造過程高度依賴能源和材料。隨著未來裝機規模的持續擴大,風電和光伏產業對礦產資源的需求將進一步增加。同時,大規模的風電和光伏設備將陸續進入退役期,可能帶來土地利用壓力和退役組件管理等一系列挑戰。因此,落實循環經濟策略顯得尤其迫切,通過延長風電和光伏的使用壽命,回收利用退役設備中的材料,以減少對關鍵原材料的依賴,增強關鍵原材料的供應,最終推動可再生能源價值鏈向低碳和零廢棄轉型。3.1 中國風電和光伏行業面臨關鍵原材料進口依賴與廢棄物處理的雙重挑戰風電和光伏裝機總量快速增長201
85、0到2023年,中國風電和光伏裝機總量增長超過1000吉瓦。自2006年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以來,中國的風電和光伏的裝機量開始了大規模擴張。風電的裝機量從2010年的29吉瓦增加到2023年的442吉瓦49。2023年,中國風電新增76吉瓦裝機,占全球新增裝機的三分之二。這一增長主要得益于政府上網電價補貼等激勵政策的推動。同時,本土企業(如遠景能源)在技術創新上的突破以及度電成本的大幅下降,進一步促進了裝機容量的快速擴張。據統計,2010到2020年間,陸上風電度電成本累計下降了近40%50。中國的光伏裝機量同樣經歷了快速攀升,從2010年不足1吉瓦增長至2023年的600吉瓦以上5
86、1。在“光伏領跑者計劃”以及上網電價補貼等政策的推動下,大型集中式光伏電站和分布式光伏系統發展迅速。僅在2023年,中國光伏新增裝機量就超過了美國歷史上的累計光伏裝機量。另外,2010到2020年間,光伏成本累計下降了82%,進一步加快了部署速度52。循環經濟助力能源轉型:保障關鍵原材料供應,減少廢棄物3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35到2050年,中國風電和光伏的裝機量預計將再增加3000吉瓦以上。未來幾十年,中國的風電裝機預計將繼續保持強勁增長態勢。中國通過創建大型“清潔能源基地”,在風能資源豐富的地區擴大裝機規模,從而提升發電能力。江蘇和福建等沿海地區的海上風電也將迎來重要的投資
87、和發展機遇期。到2030年,中國的風電裝機容量預計將超過700吉瓦,到2040年將達到1400吉瓦,到2050年將達到1900吉瓦。這些目標的實現將進一步鞏固中國在全球風力發電領域的領先地位。在太陽能電池效率的不斷提升、鈣鈦礦等新材料實現突破,以及補貼和稅收優惠等政策的推動下,中國的光伏發電將迎來新一輪快速增長期。戶用和工商業分布式光伏正成為市場增長的主要驅動力。預計到2030年,光伏裝機容量將超過1200吉瓦,在2040年預計超過2200吉瓦,到2050年有望達到2400吉瓦。風電光伏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
88、232030*2040*2050*010002000300040005000年份+1000吉瓦+3300吉瓦裝機量 單位:吉瓦圖3-1:2010-2050年中國風電和光伏裝機及預測53,54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36可再生能源系統面臨關鍵原材料供應風險相比于火力發電,風電和光伏是材料密集型技術。如圖3-2所示,風電主要消耗金屬銅和鋅,光伏主要消耗金屬銅和硅。據國際能源署預測,到2040年,全球對關鍵礦產的需求可能會比2020年增加一倍以上。中國將在推動這一增長中發揮重要作用55。盡管風電和光伏在其生命周期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火力發電顯著降低,但其供應鏈環節的碳排放占生命周期排放總
89、量的90%以上。因此,如何在滿足材料需求的同時控制供應鏈排放,成為實現綠色轉型的重要課題。中國面臨關鍵進口材料供應安全風險。中國具備開采、冶煉并加工大部分風電和光伏供應鏈所需材料的能力。然而對鎳、鉑族金屬、鉭、鉻、鈷和鋯石這六種材料,中國的對外依存度超過了90%。另外,這些材料的進口來源高度集中。例如,75%的鈷來自剛果,68%的銅來自智利,60%的鎳來自菲律賓56。當前,其面臨的主要挑戰并非關鍵材料的稀缺性,而是供應的穩定性和可靠性57。盡管中國加大了海外投資以確保關鍵礦產的供應,但這一策略仍面臨多重挑戰,包括礦山開發周期長(平均需16年)、地緣政治緊張、市場波動性高以及資源民族主義抬頭等。
90、這些因素都對可再生能源供應鏈的穩定性構成了威脅58。每兆瓦發電量所需的礦物 單位:千克銅鎳錳鈷鉻鉬鋅稀土硅其他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海上風電80005500陸上風電29005500太陽能光伏28223948核能147312972190煤1150天然氣1100圖3-2:傳統能源發電系統及清潔能源發電系統所需礦產資源對比來源:國際能源署,2024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37中國即將迎來風光設備的大規模退役潮到2050年,中國預計將累計高達產生2300萬噸的風機葉片廢棄物59。風電設備的使用壽命通常為20年,自2006年大規模部
91、署以來,許多風電設備即將接近其設計使用年限。風機葉片廢棄物早期主要來自制造過程,但隨著時間推移,廢棄物的產生將逐漸覆蓋整個生命周期,包括制造、運營、維護和退役等各個階段。預計到2025年之后,葉片廢棄物將進入快速增長期。為應對風電設備老化問題,國家能源局在2023年提出,鼓勵并網運行超過15年或單機容量小于1.5兆瓦的風電場進行改造升級。對于達到設計年限的風電場,要求其進行整體退役,即風電機組需一次性解列后拆除全部設施,這一過程將產生大量廢舊部件。盡管風電設備中90%的部件回收難度較低,但其核心組件葉片由復合材料制造,目前仍面臨材料分解難、回收成本高的問題。2020到2050年,中國預計將累計
92、產生多達8800萬噸的廢舊光伏組件,其中80%集中在2040年到2050年60。光伏的設計使用壽命一般為25年。近年來,隨著技術進步,老舊光伏組件的發電效率已明顯落后。同等面積下,2023年組件的發電量約為2008年組件的兩倍。這推動了許多光伏電站進行升級改造,即采用更高效率的新型組件替換效率較低的老舊組件,使得退役光伏規模提前出現爆發式增長。盡管光伏中含有大量可回收的有價材料,但目前回收技術的實際應用有限,高值化利用水平較低,資源流失風險較高。此外,光伏組件中含有鉛等有害物質,如未經妥善處理直接填埋,可能會造成環境污染。051015202520252020203020352040204520
93、50年份單位:百萬噸風機葉片廢棄物產生量最大情景基礎情景最小情景0501001502002025202020302035204020452050單位:百萬噸年份光伏組件廢棄物產生量最大情景基礎情景最小情景圖3-3:中國退役風機和光伏組件產生量預測61,62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38中國風電和光伏的價值鏈中國在全球風電和光伏領域的礦產加工環節中占據主導地位,但仍高度依賴進口資源。中國的風電和光伏供應鏈覆蓋礦產開采、礦物精煉、部件生產、設備組裝、運維和廢棄物處理等環節(見圖3-4)。所需礦物來自世界各地,但其精煉和加工主要在中國進行。比如,中國精煉了全球90%的稀土元素。由于有利的產
94、業政策、低廉的能源、原材料成本和充足的勞動力,中國在全球風電和光伏制造占據主導地位。風電制造正朝著大型化、輕量化、智能化、定制化和模塊化的方向發展。如圖3-5所示,風電系統的關鍵部件包括葉片、齒輪箱、轉子和發電機等。葉片主要由不可降解的熱固性樹脂基復合材料制成。隨著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的進步,葉片設計趨向更長,以提升發電容量和效率。海上風電被視為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與陸上風電相比,海上風電塔架更高、重量更輕、效率更高,且配備更大葉片以提升容量因子。然而,海上風電對銅和稀土金屬的需求量較大,因為其依賴于直接驅動的永磁發電機,這加劇了對稀土金屬的需求。中國光伏產業主要采用晶硅光伏技術,光伏設備生產
95、規?;苿恿顺杀镜拇蠓陆?。晶硅光伏組件一般由鋁邊框、光伏玻璃、乙烯-醋酸乙烯酯薄膜、含氟背板和太陽能電池等組成63(見圖3-5)。如今,光伏制造已實現標準化生產,突破了技術壁壘。電池效率的提升與非硅材料成本的下降共同推動了光伏板成本的顯著降低。垂直一體化成為光伏制造商普遍采用的策略,以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減輕行業周期波動的影響。中國的風光電站開發以大型國有能源集團為主。這一格局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國家政策的有力支持和引導,特別是2020年“雙碳”目標提出后,“沙戈荒”大基地建設成為重點發展方向。風光發電項目因其巨額前期投資和較長的回收周期,對低成本貸款、土地獲取等政策激勵的依賴顯著增強,這些措施
96、成為項目可行性的重要保障。大型國有能源集團憑借雄厚的資金實力、先進的技術能力以及在項目審批和資源獲取方面的獨特優勢,在大型風光電站開發中占據主導地位。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39注:標黃表示年該原料對外依存度高于%。風電:陸上風電、海上風電項目選址設備選型工程建設并網調試運營維護光伏:集中式、分布式項目選址設備選型工程建設并網調試運營維護04發電場站建設與運維風電:葉片塔架發電機變流器光伏:光伏電池鋁邊框接線盒光伏組件03零部件生產與組裝風電:鋼鐵冶煉氧化鋁電解銅精煉復合材料加工02原材料加工光伏:金屬硅提純多晶硅鑄錠或拉晶銅、銀精煉鋁土礦電解光伏:硅砂鋁土礦銅礦高純石英銀礦風電:
97、鐵礦鋁土礦銅礦稀土礦 01原材料開采風電:檢測分類梯次利用回收處理光伏:檢測分類梯次利用回收處理 05退役設備管理處置圖3-4:風電和光伏供應鏈材料流動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40齒輪箱發電機機艙偏航系統塔筒基礎主軸變槳系統輪轂葉片變流器 低鐵鋼化玻璃EVA膠膜串聯電池片EVA膠膜含氟背板接線盒銅錫焊帶鋁邊框硅膠三氧化二鋁硅片銀氮化硅減反射膜銅樹脂和纖維材料巴沙木、泡沫芯材熱固性樹脂基復合材料圖3-5:風機和光伏板的主要部件構成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413.2 循環經濟助力能源轉型材料供應和零廢未來的一攬子措施目前,風電和光伏行業的循環經濟措施多集中在產業鏈末端。盡管
98、退役設備的回收利用對處理廢棄設備至關重要,然而隨著未來大規模裝機的推進,行業亟需從前端積極踐行循環經濟策略。部分國內領先企業已基于循環經濟理念設計產品,強調產品的可拆卸性、便于運輸、耐用性和可回收性。這種前端優化不僅有助于解決廢棄物管理,還能緩解材料需求壓力,確保關鍵原材料供應,為實現中國的氣候目標提供保障。風電循環經濟 重新設計Redesign風電項目的設計需綜合考慮項目選址、設備選型和施工建設,以推動循環經濟和系統效率提升。首先,優先選擇退化或生產力低下的土地作為風電場址,既符合生態利用原則,又可減少環境影響。其次,采用模塊化和預制組件的應用能夠簡化施工流程,減少資源浪費,提升安裝效率。此
99、外,選用耐用且高性能的材料有助于延長設備壽命、降低更換頻率。技術方面,整合儲能和智能電網技術能顯著提升系統穩定性和能源利用效率,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帮L能+”模式更將風能與其他產業結合,如海上風電與海洋牧場融合,為風電的多場景應用開辟了新方向。這些創新技術盡管尚處于探索階段且需高額投入,但具有深遠潛力,值得政府支持與戰略投資。該項目位于山東昌邑萊州灣海域,總投資約36億元,由三峽新能源山東分公司建設,并于2022年12月并網發電。項目規劃了50臺6兆瓦風電機組和一座220千伏升壓站,總裝機容量300兆瓦。預計年發電量可達9.4億千瓦時,每年可替代29萬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79萬噸。項目創新
100、性地將海上風電和海洋牧場結合,在風機基礎周圍設立了養殖區,通過投放產卵礁、集魚礁和海珍品礁等措施,促進魚類、貝類和藻類等海洋生物的繁殖和棲息,推動“水上水下立體開發”,打造“綠色能源+藍色糧倉”的新模式。案例:山東昌邑風電+海洋牧場融合實驗示范項目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42 重新設計Redesign減量 Reduce將循環設計應用于風電設備的制造,能夠在其全生命周期內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收益。傳統的風電設計以電力輸出最大化和制造成本最小化為核心,但這種設計方式往往未能充分考慮材料的生命周期利用和可拆解性,從而可能導致材料利用不足和運輸安裝過程的復雜性。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需重新
101、審視設計參數,將循環設計融入其中,使風電設備具備模塊化、可回收性和耐用性。例如,金風科技推出的新型風電模型采用模塊化設計,簡化了運輸和組裝過程,降低了物流成本和碳排放。此外,西門子歌美颯研發了一種100%由熱塑性材料制成的葉片,使用壽命結束后可回收制造新葉片。Sinovo公司則使用高強度材料增強設備的耐用性,提升了轉子和塔等關鍵部件的使用壽命。維修 Repair翻新 Refurbish再制造 Remanufacture改造 Repurpose風電在使用階段的循環經濟措施包括升級改造、維修、整機翻新和零部件再制造。提前退役風電機組和葉片若具備良好的機械性能,可以再利用于農場、小型風電場、物流園區
102、或城市公共空間等多種應用場景,延長其生命周期?!耙源髶Q小”是另一種風電在使用階段升級改造的循環經濟措施。以新疆烏魯木齊達坂城風電二場為例,2023年該風電場拆除了155臺老舊風電機組,并換裝了金風科技6.7兆瓦的大型機組,實施等容和增容項目建設,這一項目預計減少碳排放63萬噸。由于中國早期風電市場的部分制造商已退出市場,導致風電場中出現了“孤兒機”現象,即設備運行情況差或停運,造成資產閑置和經濟損失。通過對老舊和故障風電機組進行維修、翻新和再制造,不僅可以延長其使用壽命,還能帶來顯著的經濟和環境效益。以軸承為例,再制造比全新生產可減少80%的原材料消耗和70%的能源消耗,從而減少59%的碳排放
103、64。一些研究團隊已經在探索氣動修復技術,并成功應用于寧夏海源風電站的損傷葉片修復,提高了20%的發電效率65?;厥?Recycle當前,風機葉片的回收技術仍處于起步階段,技術成熟度、商業可行性和環境影響差別較大。風機葉片的回收技術主要包括機械回收、熱解回收和化學回收三種方法。機械回收是當前最為成熟且應用廣泛的方法,通過物理破碎將葉片材料加工成低價值的填料,主要用于水泥制造等領域。雖然機械回收工藝簡單、成本較低,但其“降級回收”特性限制了資源的高值利用。相比之下,熱解回收通過高溫分解提取玻璃纖維并產生可燃氣體用于能源回收,雖然能部分實現材料高值利用,但其高能耗和溫室氣體排放對環境不利,加之成本
104、較高,限制了商業可行性?;瘜W回收則通過溶劑或催化劑分解復合材料,提取高純度的玻璃纖維,可再次用于葉片制造,且相對熱解法環境影響較小。然而,化學回收工藝復雜、催化劑成本昂貴,目前還難以實現大規模商業應用。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43光伏循環經濟 重新設計Redesign高效光伏電站的設計,從項目選址、設備選型到施工建設各環節,都可融入循環經濟理念。項目選址不僅要考量太陽輻射強度和氣象條件,還需兼顧土壤質量、植被狀況以及水文地質條件,以確保資源利用最大化并降低生態影響。在施工過程中,采用低擾動施工技術、生態材料及高效廢棄物管理措施,可最大限度地減少環境影響和污染風險。在水資源匱乏地區,
105、光伏系統可與農業及生態保護相結合,形成“農光互補”或“漁光互補”模式,不僅有利于優化土地利用,還可助力鄉村產業振興。對于土地成本和電價較高的區域,水上漂浮式光伏系統是陸基安裝的可行替代方案。這種系統利用水體冷卻來降低光伏板溫度,從而提升發電效率,同時減少灰塵積累和維護成本。重新設計Redesign減量 Reduce光伏制造階段的循環經濟措施側重于材料的高效設計和低環境影響材料的替代。光伏電池正朝著更大、更薄的方向發展,多種電池技術共存已成趨勢。模塊化設計使光伏組件可實現局部替換,從而減少材料消耗并降低成本。此外,一體化封裝技術顯著增強了組件的耐候性,使其更好地抵御風雨和酸性物質的腐蝕,從而延長
106、了產品壽命。在政策層面,中國出臺了國務院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和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2021年版)等文件,并對多晶硅生產的電耗、水耗等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以硅片切割為例,采用金剛線切割工藝較砂漿切割工藝,在生產每千瓦光伏組件的過程中,可以減少大約290千克的碳排放量66。另外,低碳材料的使用也是重要的循環經濟策略,如采用聚氨酯、鋼或再生鋁替代鋁框架,既可減少碳排放,又提升了產品耐腐蝕性和絕緣性能。每噸聚氨酯框架僅排放不到3.5噸二氧化碳,明顯低于傳統鋁框架的排放量67。不過,聚氨酯框架的使用仍需充分考慮其退役后的處理路徑?!皾O光互補”指在魚塘上方安裝太陽能電池板。它利用光伏板的遮
107、陰和降溫效果抑制藻類生長,從而提高水產養殖產量并促進生物多樣性。與陸地相比,水體上方的環境溫度較低,加上光伏板之間間距較大,形成了光照、通風和降溫良好的環境,有助于延長光伏組件的使用壽命。2021年,臺山市建設了大灣區最大的單體漁光一體化項目,裝機容量達到500兆瓦,每年提供5.43億千瓦時的清潔電力,相比燃煤電廠,每年減少約53.4萬噸的碳排放。之前,由于陽光強烈和水溫較高,該地區僅適合養殖牡蠣。而在項目完成后,藻類生長減少、水質改善,為更高價值的魚類和蝦類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該項目預計在其25年的運營期內,將為當地帶來12億元的稅收收入。案例:廣東省臺山市“漁光一體化”項目循環經濟三重奏
108、: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44改造 Repurpose重復使用 Reuse維修 Repair 在光伏使用階段,重復使用、定期維護、局部修復等循環經濟措施對于維持系統效率和延長組件壽命至關重要。定期清潔和維護不僅能確保系統高效運行,還能減少光伏板表面灰塵和污染物的積累,從而保持最佳的光能吸收效果68。若缺乏定期清潔和遮陽管理,組件輸出功率將顯著下降,退化率上升,并增加故障風險。對于封裝層受損的組件,通過封裝修復和電氣性能的優化可延長其壽命并恢復發電效率。捷克生命科學大學研發的一項現場修復技術專門針對封裝材料問題,通過恢復電絕緣性,將組件使用壽命至少延長了5年。這項技術的碳足跡僅為替換新組件的1%,成
109、本為10%,有效降低了整體更換的環境和經濟成本69。退役光伏組件經過檢測、分類及必要的加工或修復后,可在功能全部或部分保留的情況下,重新應用于較低要求或不同場景,如廣告牌、裝飾建材、自發電標識、充電站和公交站等。vii 晶硅光伏組件的“三明治”結構指的是一種多層疊加的封裝結構,這種結構將光伏電池片夾在多層材料之間,類似于“三明治”層疊式的排列?;厥?Recycle光伏組件的回收利用是打通光伏價值鏈循環經濟“最后一公里”的關鍵。目前,回收技術主要集中在硅片和玻璃等部件,這些材料占到光伏模塊質量的90%左右。預計到2030年,全球光伏廢棄物可滿足全球15%的硅需求,為制造新型硅光伏和鋰電池碳化硅材
110、料提供資源,減碳量約達400萬噸70。銀、銅和鉛等稀有金屬在光伏組件中的含量較低,盡管其經濟價值顯著,但是面臨著一定的回收挑戰?!叭髦巍苯Y構vii是目前晶硅光伏的標準設計。這種結構能夠有效地保護電池片、延長組件壽命,并確保其在各種氣候條件下穩定發電。然而,在拆解“三明治”結構的光伏組件時,熱解法雖然較為有效,但組件背板材料中含有氟元素,可能會釋放出含氟的有害物質;而機械法和溶劑法盡管能夠有效分解材料,但能耗較高或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此外,隨著銀用量減少和硅片逐漸薄化,未來回收環節的盈利性或將受到影響。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45表3-1:風電和光伏行業的主要循環經濟措施行業循環經
111、濟策略循環經濟措施示例10R路徑風電智能化的產品設計和生產制造優化風電場開發設計重新設計 Redesign可降解、易回收,可重復使用,易拆卸的設備設計重新設計 Redesign延長產品及其部件的使用壽命多場景梯次利用改造 Repurpose定期維護維修 Repair整機翻新翻新 Refurbish零部件再制造再制造 Remanufacture充分和最大化利用廢棄的材料退役設備和廢舊葉片回收回收 Recycle光伏智能化的產品設計和生產制造優化光伏電站規劃設計重新設計 Redesign材料高效設計重新設計 Redesign材料替代減量 Reduce延長產品及其部件的使用壽命多場景梯次利用改造 R
112、epurpose定期維護維修 Repair再制造再制造 Remanufacture充分和最大化利用廢棄的材料材料回收利用回收 Recycle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463.3 風光價值鏈實現低碳零廢棄轉型的五大障礙風電和光伏的制造過程中,注重材料創新和成本競爭,但循環設計的意識和能力仍然不足。風光產品設計和制造階段尚未融入輕量化、易拆解、易運輸和易回收的循環設計理念,這使得源頭減廢變得較為困難,并為退役設備的管理和回收埋下了隱患。以風機葉片為例,盡管高性能材料和可回收碳纖維的研究正在推進,設計重點仍集中在提高發電效率和系統穩定性上。同樣,光伏制造商在追求高轉換效率和低成本控制的同時
113、,往往忽視了組件的可修復性和可拆解性。退役風光設備管理缺乏清晰的責任機制。中國退役風電及光伏設備的回收利用尚處于起步階段。不同于歐洲的生產者責任制,中國大型國有企業作為集中式風電和光伏電站的主要所有者和運營方,承擔著退役設備的管理責任,但其處置流程仍不明確。國有資產處置的復雜性進一步阻礙了有效的回收利用。目前,許多運營商采取觀望態度,導致大量退役設備被存放在倉庫甚至露天堆放,未能進入回收市場,限制了回收設施的原料供應和全面運作。對于分布式光伏設備,特別是戶用光伏,由于裝機主體多為居民,缺乏規范的回收意識和責任分配,部分設備流向不明。風光退役設備的地理分布不均,加大了回收利用的復雜性。中國的風能
114、和太陽能資源呈現區域性分布,風光裝機的地理分布也較分散。大規模的風電和光伏裝機多位于山區、沙漠和深海等偏遠地區,而這些區域交通和基礎設施不完善,使得集中回收和處理難以高效進行。預計到2040年,河北、江蘇、內蒙古、山東和新疆將產生全國約40%的退役風機葉片,到2050年,內蒙古和寧夏的光伏廢棄量將占總量的24.2%71。此外,由于分布式光伏裝機量快速增長,從2030年至2050年,分布式光伏系統產生的廢棄物量預計將是集中式系統的兩倍72。分布式光伏的廣泛分布增加了回收的復雜性和成本,集中處理的難度也相應提升。退役風光設備的溯源管理面臨一定難度。目前,行業內尚缺乏可靠的信息平臺,難以實現對設備在
115、空間和時間上的精準追蹤。同時,由于部分舊設備提前退役以及新設備使用壽命延長等因素的交織,風電和光伏設備退役的時空分布變得更加復雜,難以準確預測。這增加了設備丟失或未得到妥善處置的風險。供應鏈各環節(如部件供應商、整機制造商、發電運營主體和回收公司等)之間的協調仍需加強,這影響了風光設備的有效追溯,也制約了閉環供應鏈的建設。此外,數據披露的不充分,也限制了碳排放核算體系的完善,導致難以全面評估循環經濟措施在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方面的潛力。廢棄風電和光伏的回收利用技術和商業模式仍處于起步階段。雖然退役風光設備的循環利用技術已被納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但現有研發資源和資金投入仍顯不足。光伏組件的高純分
116、離、稀有金屬回收、復合材料回收和再生資源高值化利用等關鍵技術,仍面臨多重創新和工藝難題。同時,核心裝備的缺乏制約了全材料整線回收工藝的研發,阻礙了高值回收商業模式的形成和發展。再者,退役設備大多與回收處理設施的距離較遠,導致存儲和運輸成本居高不下。最后,回收產業實現規?;枰^大的前期投資和持續的運營投入,但目前退役設備數量有限且波動較大,尚不足以支撐企業的連續穩定運營。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47循環經濟增強 價值鏈韌性和氣候適應能力4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48循環經濟增強 價值鏈韌性和氣候適應能力4氣候變化導致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各類不利影響不斷加劇,主動適應氣候
117、變化、不斷提高 氣候風險防范和抵御能力 已經成為全球共識和必然選擇。中國位于全球氣候敏感區、生態環境整體脆弱,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產生活安全所受到的威脅將日益嚴重。2022年5月,生態環境部、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印發了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明確提出堅持減緩和適應并重,強化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的氣候韌性,以有效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和風險,助力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建設和經濟高質量發展。雖然迄今為止,循環經濟與氣候適應之間的關聯尚未得到充分詮釋73?,F有研究證實,循環經濟具有在氣候適應方面產生積極效益的潛力74。循環經濟通過拓展原材料的供應來源,能有效提升供應鏈的韌性循環經濟模
118、式通過多渠道獲取和循環利用,擴大了原材料供應的地理分布和來源多樣性,從而增強了供應鏈的韌性。與傳統依賴礦山等集中點源的資源獲取方式不同,循環經濟將廣泛分布的用戶端材料納入供應體系,通過逆向物流等手段回收產品,使材料來源更加分散和靈活。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在本地零部件的重復使用、逆向物流網絡建設和遠距離原材料采購之間找到平衡,這不僅能夠降低資源獲取的成本,還能進一步增強供應鏈對氣候變化的抵御能力75。在全球可再生能源領域,循環經濟措施展現出顯著的供應鏈韌性提升潛力。研究指出,到2040年,回收退役電池可滿足全球鈷需求的60%、鋰需求的53%、錳需求的57%和鎳需求的53%76。到2050年,美國風電
119、行業預計需1.55萬噸釹,其中20%可通過回收退役風機滿足,減少對稀土進口的依賴77。中國風電行業在2021至2060年間稀土需求量估計在22.2萬至43萬噸之間,約三分之一可通過回收退役風電機組得到滿足78。通過優先采取重復使用與回收的循環模式,供應鏈的韌性能得到進一步增強。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49循環經濟通過促進自然資源的再生與修復,可增強社會經濟系統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自然系統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顯而易見:全球超過一半的GDP依賴自然資源79。在歐元區,72%的企業高度依賴至少一種生態系統服務,尤其是農業80。健康的生態系統在面對風暴、洪水和火災等災害時具有更強的恢復力,
120、有助于提升氣候變化應對能力81。因此,自然再生不僅是經濟發展的基石,也是提升經濟系統抵御氣候風險能力的關鍵。在城市中,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有助于提升居民和企業的氣候適應能力。根據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的構筑繁榮報告,擴大歐洲城市綠色空間可使夏季峰值溫度降低1至3攝氏度,增加透水地表可降低洪水強度10%至20%,緩解水流速度,提升滲透率,從而有助于補充地下水并增強抗旱能力。研究還表明,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如綠色屋頂、可持續排水系統和生物墻)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比傳統硬質基礎設施更具成本效益和長期適應性82。在農業領域,再生農業實踐對提高食物供應的韌性具有積極作用。再生農業遵循人、生物與環境之間的能量轉換定
121、律和生物之間的互利共生規律,通過優先采用免耕、覆蓋作物和綜合蟲害管理等方法,提高農業系統物質能量的多級循環利用水平,在減少機械作業和化學品投入的基礎上,實現作物產出提高的同時,改善土壤質量、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從而減輕干旱和洪水等極端自然災害的發生風險。再生農業通過改善土壤健康和提高生態系統質量,提升了農業應對干旱和洪水等氣候風險的能力83。中國于2015年制定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和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于2020年印發了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2020-2025年)等,旨在通過免耕技術減輕土壤風蝕水蝕、增加土壤肥力和保墑抗旱能力、提高農業生態和經濟效益。
122、相關研究顯示,保護性耕作在改善土壤狀況方面已經取得了成功,其所含有機物質隨著時間推移顯著增加84。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50行動呼吁 加速循環經濟發展,助力中國氣候行動5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51目標4 加強對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和技能提升的投資加大對循環經濟關鍵技術研發投入投資建設循環經濟基礎設施建立循環經濟碳減排核算評價體系目標5 合作推動系統性變革以工業園區生態化發展帶動價值鏈聯動升級協同推進循環經濟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工作深化循環經濟和氣候治理的全球合作目標1 多層次推動循環設計改造 制定循環產品政策和設計標準推進循環型城市規劃重新設計可再生能源供應鏈目標2 建
123、立高效高值的資源利用體系推動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制定并實施強制性的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協調廢棄物管理立法目標3 完善低碳循環發展的激勵機制構建支持低碳循環發展的稅收體系發揮公共采購的杠桿效應支持中小微企業和非正規部門向循環經濟轉型在邁向凈零未來的征程中,中國展現出對氣候治理的堅定承諾,而循環經濟在這一進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對中國而言,循環經濟不僅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必要之舉,更是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的必然選擇。本章基于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的“通用政策目標”框架85,提出了一個初步行動框架,旨在通過相互關聯的五個方向設計優化、資源管理、經濟激勵、創新投資及協同合作推動循環經濟全面融
124、入中國的氣候行動進程,并為其他國家提供以資借鑒的中國經驗,推動全球在減污降碳、能源轉型和氣候適應方面取得更大進展。行動呼吁 加速循環經濟發展,助力中國氣候行動5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525.1 多層次推動循環設計改造推動循環經濟導向的設計改造,是在氣候行動中融入循環經濟的關鍵。設計階段決定了產品和服務系統的運行方式,直接影響著資源消耗和碳排放。設計時的決策,例如提高材料利用率、采用替代材料或增強可回收性,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產品的碳足跡。而一旦設計方案確定,往往難以逆轉。因此,在設計之初融入循環經濟原則,能夠顯著降低產品生命周期的能源需求和材料消耗。當前,中國的生產和消費模式處于結構
125、性調整期,循環設計顯得尤為重要。作為全球制造大國和超大規模的消費市場,中國在產品、流程和供應鏈中推行循環設計,將產生全球性影響。中國在數字技術和智能制造方面的領先地位為循環設計的應用提供得天獨厚的優勢。例如,數字工具可以助力模塊化設計、材料選擇和產品再設計。行動1:制定循環產品政策和設計標準通過立法將循環理念融入產品設計,重點推進材料的高效利用和低環境影響材料的使用。同時,完善產品標準和相關政策,鼓勵材料替代,尤其是促進再生材料的廣泛應用??山梃b歐盟可持續產品生態設計條例的經驗,通過改進生態設計和加強生命周期管理,大幅提升產品的循環利用水平。建議優先從建筑、乘用車及可再生能源設備等高碳排、高材
126、料消耗的產品著手實施。建立循環和低碳產品的標簽體系是這一策略的重要舉措。該體系可參考現有的能效標簽模式,一方面通過標示材料成分和碳足跡等信息,引導消費者的選擇;另一方面則倒逼企業技術創新,加速構建低碳循環的生產實踐。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53行動2:推動循環型城市規劃城市作為中國“雙碳”的主戰場,其低碳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城市化依然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中國的城鎮化進程仍在繼續,城鎮化率預計將從2020年的64%提升至2050年的75%以上。2022年,相關部門發布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旨在建立社會、經濟與自然協調發展的新型社會關系,建成生產、生
127、活和生態空間相宜的城市形態,實現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氣候友好的可持續發展。低碳發展是新型城鎮化戰略實施的重要抓手,循環經濟則為城市發展與碳中和目標的協同推進提供理念指引和實施路徑。城市規劃不僅是基礎設施的設計,還直接影響居民的生活方式。為推動循環型城市轉型,一些基于城市規劃的政策已初見成效。例如,“無廢城市”倡導減少廢棄物,“低碳城市”聚焦減少城市溫室氣體排放,以及“15分鐘社區生活圈”鼓勵步行或騎行以方便居民獲取基本服務。這些試點項目為城市循環轉型提供重要著力點。要實現這些城市發展目標,需要制定統一的標準和導則,覆蓋空間布局、土地利用、建筑設計、施工建設和交通系統等各個方面。通過物聯網、云計
128、算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結合共享經濟模式,城市規劃者、開發商和資產管理者可以構建一個實時監控的資源利用網絡,推動城市邁向循環經濟。行動3:重新設計可再生能源供應鏈當前,構建循環型可再生能源價值鏈的政策焦點和行業實踐主要側重于退役風光設備的回收利用?;厥諏τ诮鉀Q即將退役的存量設備,避免被填埋或焚燒至關重要。然而,考慮到未來幾十年中國風光發電裝機容量預計繼續保持較高速增長,實現綠色增量發展需要更加全面地融入循環經濟理念。中國可積極參與或發起“負責任采礦”倡議,確保關鍵原材料的穩定供應,實施多樣化采購策略,減少對少數國家和地區的依賴。同時,還需要分析和識別適合風能和光伏項目開發的土地資源,建立科學的土地規
129、劃和供應體系,確保風電和光伏項目在選址、設計和建設中充分考慮當地生態環境。此外,通過集約化布局和多功能土地共享,探索“風光+”模式。最后,推動跨行業合作,提升供應鏈透明度,加強可追溯性和治理水平。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545.2 建立高效高值的資源利用體系在推動循環設計、生產模式和商業模式轉型(見5.1小節)的基礎上,5.2部分重點強調通過高效的資源管理,實現延長產品使用壽命,并確保材料在經濟系統中以最高價值循環利用。自1990年以來,為應對城市空氣污染、水污染及廢棄物處理等緊迫的資源和環境問題,中國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主要資源產出率翻了一番86。這些成就很大程度上歸功于生產效
130、率的不斷提高。2024年8月發布的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提出,到2030年,主要資源產出率將在2020年的基礎上再提升45%。為達成這一目標,中國不僅要繼續提高生產效率,還應在消費端提倡適度消費、推動循環消費模式發展,同時進一步完善廢棄物管理體系。通過供需兩方面的協同作用,中國不僅能降低碳排放,減少資源消耗特別是對進口資源的依賴,增強供應鏈韌性,還能保障國家戰略安全和制造業的持續增長。行動4:推動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的轉變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的轉型不僅必要而且可行。我們需要重新思考“美好生活”的含義及其實現途徑,并在生活領域積極履行全面節約戰略。這對當前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愿景具有重要
131、意義??梢圆捎肁-S-I策略87推動循環型消費模式的主流化:減少不必要的需求,避免過度生產和消費(Avoid);通過共享和維修等方式,替代對新物品的購買(Shift);依靠技術創新和材料替代,提升資源利用效率(Improve)。政策制定者在推廣循環型消費模式中發揮著關鍵作用。政府可通過立法向消費者提供產品循環性的信息,同時大力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費方式,將綠色理念和節約要求融入市民公約、學生守則、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推動辦公空間共享、服裝租賃平臺以及禁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等項目實施,加速循環消費模式的推廣。同時,還可以通過稅收等經濟手段,將外部成本納入產品定價中,營造一個
132、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推動市場需求的轉變以及企業治理的變革88。作為經濟活動的主體,企業在引導消費模式的轉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企業可以運用行為科學中的“助推”策略,鼓勵消費者采納循環消費的行為方式。例如,中國的領先外賣平臺美團推出了一項功能,提示用戶在下單時選擇“無需一次性餐具”,以此引導消費者減少浪費。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55行動5:制定并實施強制性的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生產者責任延伸(EPR)制度是確保生產者在產品生命周期末端履行責任的一項關鍵制度設計,有助于推動循環設計和循環商業模式的普及。通過實施EPR制度,可減少垃圾填埋,促進廢棄物的回收利用和再生材料的使用,從而實
133、現溫室氣體減排,助力應對氣候變化。強制性EPR要求生產者、運營商和品牌方投資廢棄物的收集、分類和回收,推動他們在產品設計階段就優先考慮可持續材料的使用89。在中國推行EPR制度時,需要充分考慮復雜的國情與市場環境,進行本地化設計。盡管EPR被廣泛視為有效的循環經濟工具,但其實施效果可能因設計不當而受限,因而分步驟、分品類的實施方法將更符合中國當前的政策與市場發展情況。首先,建議在循環經濟促進法等基本法層面對EPR制度的定義和內涵做出原則性規定,以便統一對EPR制度的理解與認識,為制度的執行提供較高層級的法律依據。其次,可結合廢棄物規模、環境影響和資源價值等因素,確定產品品種的優先次序并納入實施
134、目錄,初始目錄可包括塑料包裝、汽車和可再生能源設備等。行動6:協調廢棄物管理立法隨著循環經濟理論和實踐的不斷發展,中國的廢棄物管理體系逐步完善,目標更加明確,結構日益健全。相關立法和配套政策在總體設計上有清晰的原則性指引,在未來的政策文件中建議強調各類循環經濟路徑的優先次序和層級劃分,并提供具體的操作性清單和實施方案。例如,通過提升廢棄物管理中資源化利用的優先級,減少對垃圾焚燒的政府補貼,避免資源再生企業需要與焚燒發電企業“爭搶”可回收物原料?,F行廢棄物管理出臺的法律包括了循環經濟促進法、清潔生產促進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和反食品浪費法等。立法部門應加強各部法律之間的銜接和協調,建議適時修
135、訂循環經濟促進法,確立其循環經濟發展的基本法地位,明確廢棄物管理的層級:遵循源頭減量、重復使用、分類回收和資源化利用、末端處置的優先次序。在此基礎上,針對包裝、電子電器、廢舊汽車等領域進一步完善相關的廢棄物管理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以可再生能源設備的責任延伸為例。在中國,發電設備所有者(即電力開發企業)需對退役風電和光伏設備的退役后管理,這與歐洲通過設備制造商實施的責任延伸模式有所不同。這一差異主要是由于中國的集中式風電和光伏場站主要由少數大型國有企業運營。履行社會環境責任是央國企與生俱來的天然使命,他們同時也具備履責所需資金和能力。為了落實可再生能源設備退役管理的責任機制、推動回收行業規范發展
136、、倒逼制造行業創新改革,需要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SASAC)與其他相關部門協同合作,制定產品殘值評估指南和退役標準,以規范退役設備的管理。同時,相關部門可設置組件回收率和回收材料再利用率的約束性目標,并確保各方責任落實到位。專欄二:可再生能源設備的生產者責任延伸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565.3 完善低碳循環發展的激勵機制5.1和5.2小節闡述了推動循環設計和推動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的行動路徑,5.3著眼于建立擴大循環效益所需的市場機制和激勵機制。經濟激勵政策在引導組織行為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資源日益稀缺和氣候危機加劇的挑戰下,政策制定者需要重新審視當前的激勵機制,包括
137、但不限于調整稅收、發揮公共采購的杠桿效應以及支持中小微企業和非正規部門向循環經濟轉型。行動7:構建支持低碳循環發展的稅收體系改革稅收體系對推動循環經濟應對氣候變化的市場機制具有重要意義,稅收政策應逐步從對可再生資源的使用征稅,轉向對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進行調控。例如,實施垃圾填埋稅可以提高廢棄物處置方式的成本,倒逼企業減少廢棄物的產生并提升資源回收利用率。瑞典自2000年推出垃圾填埋稅以來,顯著減少了垃圾填埋量。若能結合特定類型廢棄物填埋禁令,垃圾填埋稅措施將進一步提升回收率,并有效降低廢棄物處置過程中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同時,針對原生材料的使用,還可以通過征收材料稅來鼓勵企業更多地使用回收材料
138、,減少對原生資源的依賴。比如,英國對回收物含量低于30%的塑料包裝征稅,推動了更多企業采用再生材料。增值稅也可以用來支持循環經濟的發展。通過對那些消耗大量資源且削減資源價值的活動(如采礦和資源密集型制造業)征稅,同時減免對能夠保持資源價值的活動(如重復使用、維修、再制造和回收)的增值稅,政府可以進一步激勵企業和消費者選擇更具可持續性的行為。中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ETS)于2021年年中正式投入運行。碳信用不僅應包含企業實際減排舉措,還應包含避免碳排。例如,采用“產品即服務”(PaaS)模式的企業,通過保留產品所有權并提供訂閱服務,可以延長產品壽命,減少對新產品的需求,從而在整個產品生命周期內避
139、免不必要的碳排放。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57行動9:支持中小微企業和非正規部門向循環經濟轉型中小微企業(MSMEs)占中國企業總數的98.5%,貢獻了全國60%的GDP和75%的就業機會90。而在循環經濟領域,非正式部門提供了重要的就業崗位,特別是對女性而言。例如,越來越多的女性在中國擔任垃圾分類的宣傳員或分揀工,幫助增強公眾的環保意識。然而,許多中小微企業,尤其是較小或分散的企業,因資源和能力有限,面臨挑戰。政策干預可以推動產業集群的發展,幫助中小微企業建立生態工業網絡,實現企業間廢料和副產品的循環利用,增強行業間的循環性并提升規模效益。與此同時,融資難是中國中小微企業面臨的普
140、遍障礙。為支持這一轉型,可建立多樣化的靈活融資機制,包括公共投資、混合金融模式、需求導向的融資方式以及定向貸款計劃。此外,提供職業培訓可以有效提升企業的能力建設,而生產者責任延伸(EPR)制度則應設計得當,確保為廢棄物回收和處理注入新資金,使非正規從業人員也能從循環經濟轉型中獲益。行動8:發揮公共采購的杠桿效應定期更新綠色公共采購清單,根據產品節能環保性能、技術水平和市場成熟程度等因素,進一步擴大采購范圍,使公共采購成為促進使用循環產品和服務的有力杠桿。例如,關于擴大政府采購支持綠色建材促進建筑品質提升政策實施范圍的通知在部分城市啟動試點項目,推動公共建筑項目中使用可回收、可重復使用、高強度、
141、耐用且環保的材料。引導企業執行綠色采購指南,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建立綠色供應鏈,帶動上下游企業協同轉型,有效推動相關產業發展,對社會綠色消費起到積極引領作用。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585.4 加強對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和技能提升的投資 推動循環經濟發展,亟需有效整合公共和私人資本,支持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及技能提升。目前,雖然已有一些循環經濟相關的產品和服務投入市場并取得積極反饋,但在材料使用、生產流程和供應鏈模式方面,仍有較大的創新空間。比如,多層材料包裝和混合紡織物等產品,由于設計上未充分考慮可回收性和可重復使用性,現階段難以實現經濟可行的重復使用、回收再生或生物降解。要解決這些問題
142、,不僅需要大規模的前期投資,還需持續的運營和維護投入,而這些領域的私人資本投入意愿尚未明確。此外,農業、建筑和耐用消費品等行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員工的技能和知識也需要進一步提升,以適配循環轉型。政府在加快科技創新、推動基礎設施升級和促進技能培訓方面,應發揮積極引領作用。為進一步推動循環經濟,中國可借力當前的“新質生產力”發展戰略,結合大規模設備升級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計劃等政策,協同推進相關工作。國家主導的科研和技術創新,曾為互聯網、可再生能源等技術領域的突破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樣,對循環經濟基礎設施、產品創新、技能提升的投資也將為中國引領全球新一輪綠色科技革命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這類投入不僅有助于循
143、環產品和系統的設計推廣(見5.1節),還將進一步完善高效的資源管理體系建設(見5.2節)。行動10:加大對循環經濟關鍵技術研發投入加大對循環技術研發的資源投入,推動構建更加智能的循環經濟。利用物聯網、大數據等先進數字工具,例如AI驅動的預測性維護和基于區塊鏈技術的產品溯源優化管理。加強低碳轉型技術,尤其是無損檢測、增材制造和柔性加工等關鍵共性設備的研發,實現創新鏈與產業鏈精準對接。重點關注材料科學領域的關鍵減碳技術,例如建筑領域的生物基復合材料和再生骨料、可堆肥塑料應用以及光伏電池板和風機葉片的關鍵金屬精準分離。最后,建立基于全生命周期分析的循環利用技術綜合評估篩選機制,探索特定種類固廢在特定
144、應用場景下的精細化利用技術研發,推進回收產業的規范發展。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59行動11:投資建設循環經濟基礎設施對資源管理基礎設施的戰略性投資是構建高效循環經濟的物質基礎。項目選址和建設應合理平衡集中式規?;l展與分散式便利化需求,確保系統高效運行。建議重點布局數字共享平臺、維修與翻新中心、物流與回收設施,為可再生能源、交通出行、水資源管理、廢棄物處理和農業等重點領域的低碳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同時,整合厭氧發酵設施、電動車充電站和微電網等配套設施。政府可以通過聯合融資和直接投資等方式,鼓勵公私合作,推動共享平臺、逆向物流、廢棄物收集系統及回收再生設施的建設。例如,廈門市政府與陸
145、海環保公司合作建立低值可回收物分揀中心,為探索公私合作模式提供了有益實踐。為實現效益最大化,建議將投資重點放在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等核心城市群,帶動區域循環經濟基礎設施的建設與發展。行動12:構建循環經濟碳減排核算評價體系解決循環經濟碳減排效益難以量化的挑戰,需要建立一套科學的核算評價體系。首先,不宜過度泛化循環經濟概念,明確核算邊界和范圍。其次,基于SMART原則設定具體目標,構建一套國際通用、科學合理、操作性強、系統全面的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另外,針對資源消耗數據尚未納入日常統計、區域層面資源產出率核算難、資源產出率提升路徑不清等問題,建立涵蓋區域、行業、企業并貫穿供應鏈上下游的物質材料
146、基礎數據庫,保障數據的可用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可加強平臺公司和上市公司自愿性數據披露,鼓勵披露循環經濟減排的年度進展;具備條件的地區可以物質流分析為基礎,建立主要資源的物質流賬戶,摸清資源生產和消耗底數。各方應加強對話與合作,統籌推動循環經濟活動減排標準的制修訂,建立規范的碳減排評估標準,形成統一的核算框架、方法工具和核準機制。最后,發揮行業協會等非政府組織的作用,推動完善循環經濟行業和產品的資源效率標識、標桿體系,推進國內標準與國際標準的接軌。目前的溫室氣體(GHG)排放核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業向循環商業模式轉型的積極性。全球廣泛使用的溫室氣體核算體系(GHG Protocol)正在進
147、行更新。為確保循環經濟活動的碳排放核算更加準確、公正,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聯合多家循環經濟領域的領先企業,深入分析在核算循環經濟活動碳減排效益時遇到的實際挑戰。研究發現,現有核算方法可能導致排放計算不夠準確、全面,對循環活動的減排效益評估不足?;饡媱澯?025年發布研究報告,并將其主要成果應用于GHG Protocol的更新工作。根據計劃,GHG Protocol將在2025年推出標準和指南草案,公開征求意見,并于2026年下半年發布最終版本。這次更新為完善核算體系提供了重要契機,有望更加有效地支持企業評估循環活動的碳減排成效。由于GHG Protocol的廣泛應用,此更新預計將進一步促進循
148、環經濟模式的推廣與普及。專欄三:優化循環經濟活動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605.5 合作推動系統性變革要實現全面的綠色低碳循環轉型,必然伴隨著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深刻變革,這需要多主體和跨部門之間的緊密合作,并在政策設計、實施和執行中融入系統性思維,形成以政府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多元治理格局。鑒于中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仍在持續推進,循環經濟的轉型既面臨獨特機遇,也存在一些挑戰。實踐證明,政府主導與市場驅動相結合是推動中國循環經濟發展的有效路徑。實現循環經濟與氣候行動的有機結合,需要多部門協同努力,國家發展改革委和生態環境部可發揮關鍵的統籌協調作用
149、。與此同時,工信、科技、商務、財政、交通、農業、教育等相關部門也需積極參與,共同推動這一轉型進程。通過完善法律法規、加強政策支持和推動技術創新,多部門協同可以為循環經濟的發展創造更加有利的環境。此外,廣泛吸納地方政府、企業和社區的參與,不僅能夠增強集體應對挑戰的能力,還能提升資源共享的效率。民眾的廣泛參與則有助于推動基層創新項目的實施和落地。行動13:以工業園區生態化發展帶動價值鏈聯動升級中國在工業園區建設促進價值鏈上下游各主體合作共生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中國工業園區的工業產值占全國的50%以上,碳排放占全國30%以上91。工業園區不僅是區域資源環境問題的產生地,同時也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重要切
150、入點。中國工業園區的一個顯著特征是構建產業共生體系,將園區內一個生產過程中的廢棄物或副產品轉化為另一個生產過程的原料,使整個工業體系演化為一個資源循環流動的閉環系統,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建議依托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園區循環化改造、國家低碳工業園區等試點示范項目,加強園區物質流精細化數字化管理92。首先,運用數字化技術,自下而上梳理園區內多產品、多元素、多層級的物質與能量代謝結構、路徑和過程。其次,對園區生產活動的全生命周期環境影響進行定量分析。再次,提出協同降碳減污的措施,調控園區經濟活動中的物質與能量流動,并持續進行優化和迭代。最后,創新制度機制,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并向
151、國際社會,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輸出中國方案和中國經驗,推動全球綠色發展合作。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61行動14:協同推進循環經濟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工作與減緩相比,目前中國適應氣候變化的政策和行動相對較少,這為在適應工作中融入循環經濟提供契機。為了最大化循環經濟與氣候目標之間的協同效應,應著重解決科學證據不足這一問題。具體而言,需要加強關于模塊化設計、再重復使用和回收等循環實踐如何在減少排放的同時增強氣候適應力的科學研究。政策制定者可推動在重點行業開展試點項目,并建立監測框架,跟蹤減排和適應性效果。同時,合理應對減排與適應之間的潛在沖突也同樣重要。例如,建筑中使用的再生材料可能有助于
152、減少碳排放,但如果管理不當,可能會削弱建筑的氣候適應能力。因此,政策應結合情景規劃,提前識別并平衡這些潛在的矛盾,以確保兩者相輔相成。行動15:深化循環經濟和氣候治理的全球合作在逆全球化趨勢和日益緊張的地緣政治局勢下,落實氣候行動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中國可將循環經濟和氣候治理放在國際交流與合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展現其向綠色低碳循環轉型的決心和擔當,并在全球循環經濟和氣候行動中發揮引領作用。中國可基于中歐循環經濟合作諒解備忘錄和中美關于加強合作應對氣候危機的陽光之鄉聲明等雙邊合作框架,分享在發展循環經濟助力氣候行動方面的中國經驗、中國方案,同時借鑒全球最佳實踐,進一步優化自身策略。具體行動包括組織
153、專門的研討會,探討如何將循環經濟融入應對氣候危機的策略中,邀請政府官員、商業領袖和政策專家共同參與討論等。在多邊合作層面,中國可通過“一帶一路”綠色發展伙伴關系倡議、G20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等國際平臺,引領全球循環經濟的進展。比如,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優先推廣循環經濟的解決方案,特別是在南南合作機制中發揮作用。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框架下,中國可在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NDCs)目標更新中,納入全面的循環經濟框架和措施,為全球落實氣候行動作出更大貢獻。在巴黎協定的簽署方中,有89個國家(占46%)將循環經濟相關內容納入其NDCs中,包括從廢棄物管理到綜合方法的一系列舉措v
154、iii。例如,中國的NDCs包括了以農業、工業實踐和廢棄物管理為重點的循環經濟戰略。為了充分發揮循環經濟在溫室氣體減排方面的潛力,中國可采取更加全面深入的循環經濟策略。根據COP28全球盤點的結果,鼓勵各國在2025年COP30之前提交更新的NDCs,包括修訂2030年目標并設定2035年新目標。德國國際合作機構(GIZ)、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等國際機構已經開發了多個工具和指南,支持循環經濟戰略在氣候行動中的系統性納入。中國可以通過組織跨領域研討會,集合循環經濟和氣候變化領域的專家,促進共識的形成、觀點的交流和行動的落實。viii 艾倫麥克阿瑟基
155、金會基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國家自主貢獻(NDCs)的分析專欄四:將循環經濟納入更新的國家自主貢獻(NDCs)中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62致謝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對所有為本報告的撰寫提供支持的各方深表感謝。我們謹向來自政策、產業、學術界以及非政府組織和智庫的組織和個人致謝,感謝他們為本研究提供的專業見解和建設性反饋。需說明的是,研究中涉及的專家觀點或對第三方機構的引用,并不意味著這些機構或個人與基金會之間存在正式合作關系,或代表這些機構或專家認可本研究的結論與建議。張曉華 氣候工作基金會中國項目資深主任諸大建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郭占強 中國循環經濟協會秘書長么 新 清華
156、蘇州環境創新研究院副院長羅恩華 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環資部副主任陳 迎 中國社會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童 昕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副教授何 平 能源基金會高級顧問李 威 落基山研究所中國建筑基建與供應鏈部門主任李抒苡 落基山研究所中國重工業與循環經濟部門主任朱燕嵩 北京計鵬信息咨詢有限公司技術總監 張榮琪 中國物資再生協會纖維復合材料再生分會秘書長免責聲明本報告由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和清華大學團隊共同編寫。報告和分析基于被視為可靠的數據和信息,并已盡最大努力確保內容準確。然而,基金會不對報告的任何內容(包括其準確性、完整性或適用性)作出任何聲明或保證。報告中提到的產品和服務僅供參考,不
157、代表基金會的背書。報告涉及的第三方內容及外部網站鏈接由讀者自行訪問,風險自負,基金會對此不承擔任何責任?;饡?、清華大學及其相關人員、實體、員工或指定人員不對因本報告或其中信息而導致的任何損失或索賠承擔責任,包括但不限于利潤損失、懲罰性賠償或間接損害等。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2024 年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631 McDonough,W.,&Braungart,M.(2002).Cradle to cradle:Remaking the way we make things.North Point Press.2 Piero,M.(2020).Targets for a circ
158、ular economy.Resources,Conservation&Recycling,153,104553.3 Potting,J.,Hekkert,M.P.,&Worrell,E.(2017).Circular economy:Measuring innovation in the product chain.PBL-Netherlands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gency.4 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Material Economics.(2021).Completing the picture:How the circul
159、ar economy tackles climate change.5 中國循環經濟協會.(2021).循環經濟助力碳達峰研究報告.6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2017).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162020年).7 Bhawna,Kang,P.S.,and Sharma,S.K.(2024).Bridging the gap: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circular economy,supply chain management,and digitization for sustainability and resilience Operations Manage
160、ment Research.8 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2022).Building a circular supply chain.9 清華大學建筑節能中心.(2024).中國建筑節能年度發展研究報告(2024農村住宅專題).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0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2021).中國汽車低碳行動計劃研究報告2021.11 楊來,余碧瑩,馮燁.(2023).電動汽車生命周期碳排放評估以中國乘用車為例.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33(05),113-124.12 國務院辦公廳.(2022).“十四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https:/ 王海林,何建坤.
161、(2018).交通部門CO2排放、能源消費和交通服務量達峰規律研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8(02),59-65.14 International Transport Forum.(2019).ITF Transport Outlook 2019.15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分會.(2023).乘用車銷量與預測.http:/ Wang F.,Zhang S.,Zhao Y.,et al.(2023).Multisectoral drivers of decarbonizing battery electric vehicles in China.PNAS Nexus,2(5):pg
162、ad 123.17 國家統計局.(2023).中國統計年鑒2023.中國統計出版社.18 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清華大學.(2022).中國塑料包裝產業循環經濟發展戰略研究報告.19 OECD.(2022).Global Plastics Outlook:Economic Drivers,Environmental Impacts and Policy Options.20 中國物資再生協會再生塑料分會.(2023).中國再生塑料行業發展報告2023年度.21 溫宗國,許毛,李會芳,胡宇鵬,譚旖綺,殷歌,吳佳瑛.(2022).循環經濟助力中國碳中和目標實現的潛力以塑料、紡織及農業食品領域為例.清
163、華大學.22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2016).重塑能源:面向2050 年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路線圖研究.23 新華網.(2022).裝配式建筑漸流行:“工廠造零件,現場拼房子”.24 Fennell P.,Driver J.,Bataille C.,&Davis S.J.(2022).Cement and steel-nine steps to net zero.Nature,603,574577.25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2016).重塑能源:面向2050 年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路線圖研究.26 中國政府網.(2021).我國推進建筑垃圾治理和資源化利用.https:
164、/ Wang T,Li K,Liu D,et al.(2022).Estimating the carbon emission of construction waste recycling using grey model and life cycle assessment:a case study of Shanghai.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19(14):8507.28 Chen W,Sun X,Liu L,et al.(2022).Carbon neutrality of Ch
165、inas passenger car sector requires coordinated short-term behavioral changes and long-term technological solutions.One Earth,5(8):875-891.29 Chen W,Sun X,Liu L,et al.(2022).Carbon neutrality of Chinas passenger car sector requires coordinated short-term behavioral changes and long-term technological
166、 solutions.One Earth,5(8):875-891.30 哈啰.(2024).2023年度可持續發展暨ESG報告.31 Dong,J.,Li,Y.,Li,W.,et al.(2022).CO2 emission reduction potential of road transport to achieve carbon neutrality in China.Sustainability,14,5454.32 Nakamoto,Y.(2017).CO2 reduction potentials through the market expansion and lifetime
167、 extension of used cars.Journal of Economic Structures,6(1),17.33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2024).二手車數據.https:/ Cui J,Tan Q,Liu L,et al.(2023).Environmental benefit assessment of second-life use of electric vehicle lithium-ion batteries in multiple scenarios considering performance degradation and economic value.En
168、vironmental Science&Technology,57(23),8559-8567.35 Geng J,Gao S,Sun X,et al.(2022).Potential of electric vehicle batteries second use in energy storage systems:The case of China.Energy,253,124159.36 CLEPA.(2022).European remanufacturing market study 2021.37 司法部官網.(2019).報廢車行業迎新政 市場勁吹改革東風.https:/ 上海市
169、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行業協會.(2022).我國報廢機動車拆解產業發展展望.http:/www.sh-recycle.org/articledetail.asp?id=517939 Hao H,Qiao Q,Liu Z,et al.(2017).Impact of recycling o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electric vehicle production:The China 2025 case.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122,114-125.40 華晨寶
170、馬.(2022).開發“車輪上的移動礦山”循環利用電池原材料.http:/www.bmw- 唐巖巖,溫宗國.(2023).乘用車電動化轉型下退役動力電池關鍵金屬資源回收潛力評估基于中國地級及以上城市數據.海峽循環經濟學術論壇.42 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2022).Strategies for dealing with flexible packaging in a circular economy.4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21).持之以恒推動升級版“限塑令”落實.https:/ Zheng J.,Suh S.(2019).Strate
171、gies to reduce the global carbon footprint of plastics.Nature Climate Change,9,374378.45 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2022).Global Commitment Resources.46 太平洋環境資源中心.(2023).從全球經驗到行動路徑:讓重復使用成為塑料危機的關鍵解決方案.47 溫宗國,許毛,李會芳,胡宇鵬,譚旖綺,殷歌,吳佳瑛.(2022).循環經濟助力中國碳中和目標實現的潛力以塑料、紡織及農業食品領域為例.清華大學.48 Centre for Research o
172、n Energy and Clean Air.(2024).Analysis:Clean energy was top driver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in 2023.https:/energyandcleanair.org/analysis-clean-energy-was-top-driver-of-chinas-economic-growth-in-2023/.49 Energy Institute.(2024).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24.50 人民網.(2023).中國風電產業走向世界市場.51 E
173、nergy Institute.(2024).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24.52 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2024).中國碳中和目標下的風光技術展望.53 Inter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Agency.(2024).Country rankings:Renewable energy capacity and generation.https:/www.irena.org/Data/View-data-by-topic/Capacity-and-Generation/Country-Rankings54 Det No
174、rske Veritas.(2023).Energy Transition Outlook 2023.55 Gielen,D.(2021).Critical minerals for the energy transition.Inter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Agency.56 US Geological Survey.(2021).Mineral Commodity Summaries 2021.57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2021).The Role of Critical Minerals in Clean Energy
175、Transitions.58 World Bank.(2020).Minerals for Climate Action:The Mineral Intensity of the Clean Energy Transition.59 Yang,J.,Meng,F.,Zhang,L.et al.(2023).Solutions for recycling emerging wind turbine blade waste in China are not yet effective.Commun Earth Environ,4,466.60 Wang C,Feng K,Liu X,et al.(
176、2022).Looming challenge of photovoltaic waste under Chinas solar ambition:a spatialtemporal assessment.Applied Energy,307,118186.61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2016).重塑能源:面向2050年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路線圖研究.62 Yang,J.,Meng,F.,Zhang,L.et al.(2023).Solutions for recycling emerging wind turbine blade waste in China are not yet
177、 effective.Commun Earth Environ,4,466.63 Heath G,Silverman T,Kempe M.et al.(2020).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iorities for silicon photovoltaic module recycling to support a circular economy.Nature Energy,5,502510.64 中國物資再生協會風光設備循環利用專業委員會.(2022).2022中國風電光伏設備循環利用產業發展報告.65 Fang H,Feng Y,Wei X,et al.(20
178、23).Wind turbine blade damage aerodynamic profile analysis and its repair techniques.Energy Reports,9,6,1-10.66 李興盛,胡向然,鄭淞生等.(2022).關于多晶硅金剛線切割工藝的光伏生命周期分析.太陽能學報,43(03):147-151.67 德毅隆.(2024).聚氨酯光伏邊框:挑戰傳統,引領綠色創新.德毅隆光伏復合材料領導者.https:/ Aboagye B,Gyamfi S,Ofosu E,et al.(2022).Investigation into the impacts
179、 of design,installation,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issues on performance and degradation of installed solar photovoltaic(PV)systems.Energ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66,165-176.69 Poulek V,Tyukhov I,Beranek V.(2023).On site renovation of degraded PV panels cost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ive technology
180、.Solar Energy,263,111956.70 Golroudbary S,Lundstrm M,Wilson B.(2024).Synergy of green energy technologies through critical materials circularity.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191,114180.71 Yang,J,Meng,F.,Zhang,L.et al.(2023).Solutions for recyclingemerging wind turbine blade waste in Chin
181、a are not yet effective.Commun Earth Environ.4.46672 Liu B,Wang H,Liang X,et al.(2024).Recycling to alleviate the gap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raw materials in Chinas photovoltaic industry.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1,107324.73 Platform for Accelerating the Circular Economy.(2022).Ci
182、rcular economy as a climate strategy:current knowledge and calls-to-action.https:/circulareconomy.europa.eu/platform/en/knowledge/circular-economy-climate-strategy-current-knowledge-and-calls-action74 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2023).解鎖適應潛力:氣候變化挑戰下,循環經濟能做什么?.https:/ Carissimi,M.C.,Creazza,A.,Pisa,M.F.,&Urbinati,A.(
183、2023).Circular economy practices enabling circular supply chains: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100 SMEs in Italy.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198.76 Dunn J,Slattery M,Kendall A,et al.(2021).Circularity of Lithium-Ion Battery Materials in Electric Vehicles.Environment Science Technology,55(8):5189
184、-5198.77 Fishman T,Graedel T.(2019).Impact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US offshore wind power on neodymium flows.Nature Sustainability,2,332338.78 Hu Z,Yu B,Liu L,et al.(2024).Evaluating rare-earth constraints on wind power development under Chinas carbon-neutral target.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185、912,168634.79 World Economic Forum.(2022).Scaling Investments in Nature:The Next Critical Frontier for Private Sector Leadership.80 European Central Bank.(2023).The economy and banks need nature to survive.https:/www.ecb.europa.eu/press/blog/date/2023/html/ecb.blog2306085cffb7c349.en.html81 Intergov
186、ernmental Science-Policy Platform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2021).IPBES-IPCC Co-Sponsored Workshop on Biodiversity and Climate Change.82 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2024).Building Prosperity:unlocking the potential of a nature-positive,circular economy for Europe.83 Ellen MacArthur Fou
187、ndation,Material Economics.(2021).Completing the Picture:How the Circular Economy Tackles Climate Change(chapter 5).84 FAO.(2024).Sustainable Black Soil Management:A Case Study from China.85 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2021).Universal Circular Economy Policy Goals.8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21).循環經濟發展空
188、間大.https:/ GIZ.(2019).Sustainable Urban Transport:Avoid-Shift-Improve(A-S-I).88 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2024).The marketing playbook for a circular economy.89 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2021).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a necessary part of the solution to packaging waste and pollution.90 OECD.(2022).Financing SMEs and Entrepreneurs 2022.91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2018).2017年國家級經開區綜合發展水平考核評價結果發布.http:/ 清華大學.(2023).中國工業園區綠色低碳發展報告(2023).循環經濟三重奏:助力中國落實氣候行動65 版權所有 2024年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www.ellenmacarthurfoundation.org慈善機構注冊編號:1130306OSCR登記編號:SC043120 公司編號:6897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