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報】電力設備行業:能源革命全球聚焦歐洲十月電車持續繁榮-20201108(25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研報】電力設備行業:能源革命全球聚焦歐洲十月電車持續繁榮-20201108(25頁).pdf(25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新能源汽車:能源革命全球聚焦,歐洲十月電動車銷量持續繁榮。拜登當選新一 任美國總統,其提出的以綠色新政為核心的經濟刺激政策有望刺激美國經濟復蘇, 而其綠色新政也將大力助推新能源車和包括風電光伏在內的可再生能源發展。歐洲 方面,此前歐盟提出,2030 年溫室氣體減排較此前制定的 40%上調 15Pcts;據歐洲 議會官網和 Forbes 報道,歐洲議會日前已通過該法案并將減排目標提升至 60%,法 案文本將轉交歐盟 27 個成員國部長理事會審批,預計于 12 月出臺最終目標措施, 此前在減排目標 55%的基礎上,我們預計 2030 年碳排放指標有望在之前 59.4g/km 的基礎上降至 47.5
2、g/km,若減排目標進一步提升將使碳排放目標進一步趨嚴,預計 碳排放指標將降至 45g/km,且各國針對電動車和基礎設施的補貼政策也將持續加 碼。 歐洲銷量方面,十月銷量來看,除了英國由于汽車牌照更新的原因在 9 月經歷脈沖 式增長后回落到穩定水平之外,歐洲車市在經歷了環比大幅提升的旺季 9 月之后, 10 月總體銷量環比維持穩定。此前“金九”所有車市同環比皆有大幅度上升,10 月份盡管受上月高基數影響,環比增速有所下降,但與去年同期相比,新能源車銷 量上升勢頭仍然強勁,在總銷量回落的背景下更實現了滲透率的持續攀升;我們預 計歐洲 10 月銷量為 15 萬輛,同比增長 217%,前 10 個月
3、累計銷量 92 萬輛,同比增 長 115%,且向上趨勢不改。而根據 CCFA 報道,盡管由于新一輪疫情下的封鎖政 策,法國 11 月第一周的銷量較去年同期下滑 90%,但同時法國擬延長于今年 6 月正 式實施的補貼政策至明年 6 月(先前政策期限至 2020 年 12 月),補貼政策持續加碼。 平臺化車型方面,MEB 電動化平臺的首款車型 ID.3 在 8 月底于歐洲交付;9 月共交 付 8500 輛,市場份額 5.4%,排名第三;預計 ID.3 十月銷量為約 1.2 萬輛,占歐洲 新能源車市場份額 8%。新能源發電:能源發展路線持續夯實,成長發展空間廣闊。9 月 17 日歐盟發布將 2030
4、 年可再生能源占比目標從 32%以上提升至 38%-40%;由于目前減排目標或提升 至 60%,在此基礎上,預計可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將持續提升至約 42%-44%的水平; 從歐洲來看,根據預計發電量增量,在現有的風電和光伏裝機的基礎上,若在減排 目標 55%的基礎上,預計 2020-2030 年光伏和風電合計年均新增裝機量在 103-114GW 的范圍內,若在減排目標 60%的基礎上,預計合計年均新增裝機量 117-130GW 的 范圍內;以光伏、風電為代表的能源發展路線再次被夯實;而從國內來看,假設國 內非化石能源占比在 2025 年提升至 18%,預計 2020-2025 年國內光伏和風電年
5、均新 增裝機量在 107-117 GW,對應全球光伏和風電新增裝機分別在 330GW 以上,新能 源發電成長空間廣闊; 電力設備與工控:數字新基建持續推進,工控看龍頭。近日,根據發改委批復, 白鶴灘江蘇800 千伏直流輸電工程部分項目獲核準,將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 國家電網公司將在 2020 年內加速推動南昌-長沙、荊門-武漢、白鶴灘-江蘇和白鶴灘 -浙江 4 條特高壓線路核準建設,特高壓持續領銜新基建。數字新基建方面, 10 大 重點任務包括:電網數字化中心,能源大數據中心,電力大數據應用,電力物聯網, 能源工業云網,綜合能源服務平臺,5G 應用,人工智能,區塊鏈,北斗,具體投資 方面, 2
6、020 年信通方向預計投資 247 億(YoY +100%),帶動社會投資超 1000 億, 從穩增長的角度看,配電網建設更具有長期促進作用,從長期來看,電網投資將出 現結構性轉變:一是配用電端投資的占比會持續上升;二是基于電力物聯網建設相 關的智能化、信息化領域投資的占比會大幅上升,預計未來 5 年電網智能化的投資 規模有望超萬億。 工控方面:10 月 PMI 指標維持在榮枯線之上,從工業機器人產量來看,隨著國內中 小企業復工達產, 4-9 月 工 業 機 器 人 產 量 同 比 增 長 27%/17%/29%/19.4%/32.5%/51.4%(1-2 月同比下降 19.4%),工業機器人在 9 月份 達產 2.31 萬臺/套,工控行業景氣度持續提升,從長期來看,未來中國工業自動化 市場將進入中速成長期,主要需求來自于產業升級帶來的以效率提升為目的的設備 改造,同時,進口替代也是中國工業自動化企業有望獲得高于市場平均增長水平的驅動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