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報】環保工程及服務行業碳中和系列報告(九):各行業受益CCER幾何?碳價展望及受益敏感性測算-210608(31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研報】環保工程及服務行業碳中和系列報告(九):各行業受益CCER幾何?碳價展望及受益敏感性測算-210608(31頁).pdf(30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國內碳試點:北京碳配額均價最高達55 元/噸,與海外穩態差距大。據北京綠色交易所披露,中國的碳交易地方試點自2013 年啟動,7 年累計交易金額約105 億元,交易量約 4.45 億噸,交易均價約為 23.5 元/噸,歐盟碳市場交易價格已突破 50 歐元/噸,國內配額價格與海外穩態差距大。從八個碳交易所 2014 年起市場行情走勢圖來看,北京配額成交均價最高,達 55 元/噸。北京配額價格長期在 40-100 元/噸之間波動,2019 年來穩步上升至 2020 年初約80-100 元/噸區間內。北京碳配額價格較高源于完備的制度支持,北京是最先且目前唯一出臺公開市場操作管理辦法的市場,即實行交易
2、價格預警,線上公開交易價格低于 20 元/噸或者高于 150 元/噸,將觸發碳排放配額回購或拍賣等公開市場操作程序,利于穩定市場價格。海外對標:歐盟納入市場穩定儲備機制平衡交易價格,配額收緊價格突破50 歐元/噸。歐盟溫室氣體排放貿易機制(EU-ETS)于 2005 年正式啟動,涵蓋歐盟成員國以及挪威、冰島和列支敦士登,覆蓋該區域近半數的溫室氣體排放,為11000 多家高耗能企業及航空運營商設置了排放上限。歐盟碳市場經歷四個階段:2005-2007 年第一階段(試運行期):配額主要以免費發放的形式分配,由歐盟成員國以自下而上的形式制定各自限額,配額供給過剩,碳價一度跌至 0 元;2008-2012 年第二階段:配額發放方式仍然采取歐盟成員國各自制定的形式,免費配額發放比例削減至90%,然而受經濟危機的影響,工業能源需求減少,碳價仍處于較為低迷的階段;2013-2020 年第三階段:2013 年后歐盟改革碳排放額度確定方法,取消國家分配計劃,采取總量控制的形式統一歐盟范圍內的碳排放量;2021-2030 年第四階段:該階段仍采取總量控制的分配方式,配額總量發放上限將從逐年減少1.74%變為2.2%,同時2019 年初建立了市場穩定儲備(MSR) 來平衡市場供需,應對可能出現的市場沖擊,碳價于2018 年起快速上行至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