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石化-公司深度研究:輕質化原料龍頭揚帆起航-210627(19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衛星石化-公司深度研究:輕質化原料龍頭揚帆起航-210627(19頁).pdf(18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除了乙烷出口碼頭外,由于乙烷的運輸需要專用船舶,而市場上的乙烷船在運營現有業務,因此實現物流運輸需要新建船舶。船舶的租賃與建造同樣是競爭壁壘的一環。公司的連云港石化項目兩個階段配套共需12艘原材料運輸船舶,其中一階段6 艘船舶已全部交付使用;二階段 6 艘船舶已與船東簽訂租船協議,預計2022 年二季度交付使用。從選擇進口乙烷作為化工原料以及確定原料供應商,確保乙烷的出口碼頭,租賃專用船舶,在國內建設碼頭與生產裝置;預計需要花費 3-5 年時間。因此5 月份連云港石化項目一階段投產的公司具備先發優勢。 輕質化原料路線在碳中和背景下具備優勢低碳轉型是能源產業必經之路。經濟和人口增長帶動
2、一次能源需求穩步增長,國內能源需求尚未達峰,國內人均能源消費較 OECD 國家仍有較大提升空間。當前化石能源仍是一次性能源消費主體,化石能源轉化利用過程中不可避免會產生 CO2;石化產業中煉廠生產 CO2 排放源主要來自工藝排放和燃燒排放,現代煤化工則主要來自酸性氣體脫除產生的CO2 以及公用工程碳排放。碳減排將是未來石化行業整體的發展方向。碳中和背景下石化產業競爭格局也將發生改變,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優化。輕質化原料路線相比煤頭及油頭原料路線,在碳中和背景下具備2 點優勢:二氧化碳排放量更低。輕質化原料路線副產氫氣,氫氣是化工行業中的重要原料,藍氫(由化石燃料制取,但輔以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利用等
3、處理)和綠氫(通過可再生能源獲得氫氣)相比灰氫(通過化石燃料獲得)對環境更加友好符合政策方向。不同能源供應體系下碳足跡有所區別。以 CO2DMC 生命周期碳足跡為例,常規反應塔工藝下燃料油、煤、天然氣作為能源供應碳足跡分別為1.67 、1.58、0.98 t CO2/t DMC。石化產業不論是煉化行業還是現代煤化工行業均要消耗大量的氫氣,氫氣已成為煉廠僅次于原油的第二大原料。當前煤炭制氫技術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大部分石化企業應用煤炭制氫。但考慮到碳中和背景下碳減排的要求長期來看直接通過化石燃料獲得灰氫成本將上升。而輕質化原料路線的 PDH 及乙烷裂解制乙烯在生產過程中副產氫氣,根據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的數據,制氫能源效率約接近70%-80%;高于煤制氫的50%-60%及電解水制氫的 50%以下的能源效率;同時 PDH 及乙烷裂解副產氣制氫時的碳排放量較煤制氫的 2025kgCO2/kgH2 的水平可以忽略不計。按中國化工信息中心測算數據,理論上PDH 工藝每生產一噸丙烯可產生37.9kg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