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華永道:2021年半年度中國銀行業回顧與展望:順勢而為厚積薄發(41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普華永道:2021年半年度中國銀行業回顧與展望:順勢而為厚積薄發(41頁).pdf(41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2021年以來,隨著資管新規過渡期即將屆滿,監管對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運營做出了進一步規范。其中包括對理財產品估值方法的使用給予明確安排。估值方法轉換后,銀行理財產品的估值方法及核算技術與公募基金等產品已無明顯差異,有利于“大資管”領域的整體發展。然而,理財產品的估值轉換時間面臨一定的壓力,商業銀行及其理財子公司需要及早應對。2018年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明確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指導意見有關事項的通知(市場通常稱之為“資管新規”),已要求資管產品投資的金融資產堅持公允價值計量原則,鼓勵使用市值計量。由于銀行理財的行業特征,其產品凈值計量方式有兩個顯著特征:一是對于長期定期開放式產品采用攤余成本法
2、計量的方式,其中包括私募債、資產支持證券和非標準化債權等資產;二是對部分缺乏 市場活躍度的資產采用成本法對其進行估值,如永續債和二級資本債等。在資管新規過渡期到期及新金融工具準則到期的情況下,這一部分資產面臨著公允價值估值方法轉換的相應要求。根據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理財產品投資中有總計近14萬億元存量規模(包括約4.8萬億元資產支持證券、 4.7萬億元私募債,2.4萬億元二級資本債以及1.5萬億元銀行永續債)面臨估值方法調整,對理財產品凈值產生影響。根據資管新規及過渡期方案,有幾類產品目前可適用于攤余成本計量:1. 封閉式產品且所投金融資產以收取合同現金流量為目的并持有到期;2. 封閉
3、式產品且所投金融資產暫不具備活躍交易市場,或在活躍市場中沒有報價、也不能采用估值技術可靠計量公允價值;3. 過渡期內,對封閉期在半年以上的定期開放式資產管理產品,投資以收取合同現金流量為目的并持有到期的債券,可使用攤余成本計量,但定期開放式產品持有資產組合的久期不得長于封閉期的1.5倍。過渡期屆滿,銀行及其理財子公司要對其存量理財產品投資進行梳理,重點關注私募債、二級資本債、永續債、優先股以及其他非標準類債權投資,選取相應方式進行計量,確保資產凈值計量符合監管規定。此外,還要按照現金管理類新規的要求,逐步對于現金管理類產品進行轉型,確保在2022年12月31日現管新規過渡期到期后,現金管理類產品的投資資產范圍,計量方式以及其他運營方式符合相應監管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