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2018農產品市場狀況報告—農產品貿易、氣候變化和糧食安全(111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聯合國:2018農產品市場狀況報告—農產品貿易、氣候變化和糧食安全(111頁).pdf(111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農產品貿易、氣候變化 和糧食安全農產品市場狀況20182018埃及:錫瓦綠洲是農業適應非常惡劣氣候條件的最佳例證之一。農民通過管理稀缺水資源養殖牲畜和種植本地作物來滿足當地需求。封面圖片 西錫瓦開發項目本旗艦出版物系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世界之狀況”系列之一。引用格式要求:糧農組織。2018年。2018年農產品市場狀況:農產品貿易、氣候變化和糧食安全。羅馬。許可:CC BY-NC-SA 3.0 IGO。本信息產品中使用的名稱和介紹的材料,并不意味著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糧農組織)對任何國家、領地、城市、地區或其當局的法律或發展狀態、或對其國界或邊界的劃分表示任何意見。提及具體公司或廠商產品,無
2、論是否含有專利,并不意味著這些公司或產品得到糧農組織的認可或推薦,優于未提及的其它類似公司或產品。ISBN 978-92-5-130838-7 糧農組織 2018年保留部分權利。本作品根據署名-非商業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3.0政府間組織許可(CC BY-NC-SA 3.0 IGO;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sa/3.0/igo/deed.zh)公開。根據該許可條款,本作品可被復制、再次傳播和改編,以用于非商業目的,但必須恰當引用。使用本作品時不應暗示糧農組織認可任何具體的組織、產品或服務。不允許使用糧農組織標識。如對本作品進行改編,則
3、必須獲得相同或等效的知識共享許可。如翻譯本作品,必須包含所要求的引用和下述免責聲明:“該譯文并非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糧農組織)生成。糧農組織不對本翻譯的內容或準確性負責。原語言版本應為權威版本?!比魏闻c在此許可下出現的糾紛有關的調解,均應根據現行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仲裁規則進行。第三方材料。欲再利用本作品中屬于第三方的材料(如表格、圖形或圖片)的用戶,需自行判斷再利用是否需要許可,并自行向版權持有者申請許可。對任何第三方所有的材料侵權而導致的索賠風險完全由用戶承擔。銷售、權利和授權。糧農組織信息產品可在糧農組織網站(www.fao.org/publications)獲得,也可通過publ
4、ications-salesfao.org購買。商業性使用的申請應遞交至www.fao.org/contact-us/licence-request。關于權利和授權的征詢應遞交至copyrightfao.org。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羅馬,2018年2018年農產品貿易、氣候變化 和糧食安全農產品市場狀況 | ii |目 錄前 言 iv方 法 vi致 謝 vii 縮略語 x內容提要 xii第 1 部分 農產品貿易: 關鍵動態變化和趨勢 1農產品貿易的演化:2000-2016年 2農業政策趨勢 9第 2部分 農產品貿易、 糧食安全和氣候變化 之間的聯系 13氣候變化、農業和農產品貿易 14關于氣候
5、變化對農產品貿易影響的 長期前景分析 19第 3 部分 農產品貿易和氣候變化: 探索政策空間 31巴黎協定和世界貿易組織(世貿組織) 32世貿組織各項規定與巴黎協定 之間的關系 38有效執行“國家自主貢獻方案”的 政策空間 39第4 部分 適應氣候變化, 并減緩其影響: 國內政策和支持措施 43農業協定下農業生產適應和 減緩政策 44減排政策 53評估國內支持的政策空間: 農業協定背景下的適應和減緩 55 第 5 部分 適應氣候變化并減緩其影響: 貿易政策的作用 61貿易和貿易政策在氣候變化適應 過程中的作用 62貿易在減緩氣候變化影響過程中 的作用 69評估貿易政策的政策空間:世貿組織 義務
6、背景下的適應和減緩工作 72第6部分 非關稅措施: 法規和標準 75技術性貿易壁壘和環境保護 76實施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協定 (SPS協定) 78術 語 85注 釋 86 | iii |表、圖和插文 表 1.1 農產品主要進口大戶: 2016年 和2000年在進口總額中所占比例 51.2 農產品主要出口大戶: 2016年 和2000年在出口總額中所占比例 62.1 氣候變化和糧食安全 163.1 國內支持總量 374.1 農業協定 附件2: 綠箱 支持措施 474.2 每噸碳當量征收20美元稅 對部分國家部分農產品價格的 影響 (升幅%) 555.1 貿易造成的排放泄漏所產生 的影響 70 圖
7、 1.1 世界商品貿易額和世界GDP 總量: 2000-2016年年均增長率 31.2 1990-2018年農產品價格指數(20022004年 = 100) ) 41.3 1991年1月 2017年12月食品 價格指數波動 (百分比) 41.4 2000-2015年農產品南南 貿易的演變 71.5 最不發達國家: 2000-2015年 農產品貿易 (10億美元) 81.6 撒哈拉以南非洲: 2000-2013年 農產品凈貿易額 (10億美元) 91.7 2000-2016年農產品平均適用 關稅率, 加權平均值 (%) 101.8 2000-2016年生產者名義 保護系數 102.1 2050年
8、農產品產量變化: 氣候變化情景與基準情景相比較 202.2 2011-2050年基準情景和氣候 變化情景下作物單產百分比變化 222.3 2050年農產品凈貿易變化: 氣候變化情景與基準情景相比較 (10億美元, 2011年不變價格) 232.4 2050年部分國家及地區農業 產量和凈出口變化: 氣候變化情景 與基準情景相比較 232.5 2050年農產品出口增長: 氣候化情景與基準情景相比較 (10億美元, 2011年不變價格) 242.6 2050年農產品出口減少: 氣候變化情景與基準情景相比較 (10億美元, 2011年不變價格) 252.7 2050年GDP變化: 氣候變化情景與基準情
9、景相比較 262.8 2050年部分國家和地區GDP 變化: 氣候變化情景與基準情景 相比較 262.9 2050年食品價格變化: 氣候 變化情景與基準情景相比較 272.10 2050年部分國家和地區 食品價格和食品購買力變化: 氣候 變化情景與基準情景相比較 274.1 全球農業產量增長源 485.1 2000-2016年玉米進口情況 (10億美元) 635.2 2050年氣候變化背景下 開放市場對凈貿易地位的影響 65 插 文 2.1 農產品貿易、 氣候變化和營養 152.2 長期前景分析的局限性 172.3 氣候變化和全球糧食貿易 戰略要點 182.4 建模分析中涉及的系統驅動 因素和
10、假設情景 212.5 氣候變化對漁業的影響 283.1 京都議定書 和 巴黎協定 的執行機制 333.2 美國 汽油案 393.3 發展中國家: 特殊與差別待遇 414.1 區域糧食儲備 524.2 總量控制與交易計劃 564.3 監管政策: 毀林和生物燃料 575.1 發展中國家的進口融資 645.2 全球農產品市場一體化產生 的影響 656.1 估算農產品的碳足跡 79FOREWORD前 言不消除貧困和饑餓, 就不會有可持續的未來。確保人人享有糧食安全既是農業的關鍵功能, 也是農業面臨的挑戰。 隨著人口持續增加、 城市化程度提高和收入持續增長, 農業部門為滿足人們對安全、營養食物的需求將面
11、臨越來越多的困難。 農業必須創造出體面的就業機會, 為全球各地幾十億農村人口提供生計, 尤其在饑餓和貧困問題相對集中的發展中國家。 此外, 農業部門還要發揮重要作用, 確保世界上寶貴的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能夠得到可持續利用, 尤其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氣候變化將對世界上多個區域帶來負面影響,尤其是低緯度地區。 這意味著非洲、 亞洲、 拉丁美洲很多已經飽受貧窮、 糧食不安全、 各種形式營養不良之苦的國家將面臨更高的風險。 這些區域的農業將受到負面影響。 而溫帶氣候地區則可能看到正面影響, 因為更溫暖的天氣會給農業部門帶來好處。 氣候變化會加大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經濟差距。 除非我們采取緊急行動
12、應對氣候變化, 否則就會在未來看到一個截然不同的全球農業前景。 農產品貿易也會出現變化。國際貿易有助于穩定市場, 將糧食從過剩區域向短缺區域重新分配, 從而幫助各國適應氣候變化,促進糧食安全。 然而, 我們必須保證農產品貿易不斷演化和擴大過程中的公平性, 并推動在全球范圍內消除饑餓、 糧食不安全和營養不良。 為此, 農產品貿易和糧食安全之間的關系近幾年已成為貿易和發展議程中的重要議題。發展中國家尤其需要國際社會的支持, 幫助他們實現對氣候變化的適應和減緩以及農業和糧食系統的可持續轉型。 從近幾年的移民危機中可以看出,沒有哪個國家可以免遭影響。 一個地方發生的事情必然會影響到其它地方, 對內政策
13、和對外政策都必須考慮到這一點。2015年發生的兩件里程碑式事件 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及其提出的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巴黎協定 充分認識到各國應該采取集體行動促進可持續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 兩者均反映出各方圍繞全球性問題的思考在不斷變化, 共同呼吁建立公平、 透明的國際貿易體系。 在糧食和農業領域, 貿易將發揮其作用, 推動實現 2030年議程 和 巴黎協定 中提出的各項目標。聯合國糧農組織開展的工作是這些國際行動的基礎, 同時也受國際行動的指導。 糧農組織通過其 氣候變化戰略 , 在全球、 國家、 地方層面為農業部門的適應和減緩工作提出了變革型解決方案。 糧農組織
14、還致力于打造透明、 高效的全球農產品市場,| iv |支持成員國制定和實施有助于改善糧食安全和營養的農業和貿易政策。 糧農組織的工作以這種方式為世界貿易組織開展的討論提供支持。本期 農產品市場狀況 側重于農產品貿易、 氣候變化和糧食安全之間復雜卻未被深入探討的相互聯系。 顯而易見, 我們不可能在未找到農業和糧食系統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的解決方案之前解決饑餓問題。 同樣顯而易見的是, 氣候變化對不同區域、 不同國家產生的影響并不均衡, 它所帶來的糧食可供性和獲取方面的變化將對國際貿易格局和貿易路徑產生影響。在 巴黎協定 中, 各國承諾要減少自己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包括農業部門作為導致氣候變化主要因
15、素的排放量。 2017年11月, 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組織第23次締約方大會 “科洛尼維亞農業聯合工作項目” 下就如何解決農業在氣候變化影響下的脆弱性問題啟動了集體磋商。本報告將主要通過深入分析 巴黎協定 和世貿組織相關協定, 為以上討論提供支持, 以便更加明晰地介紹有助于與以上協定相互輔助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和饑餓的政策備選方案, 并提供相關指導意見。 有必要采取多種多樣的政策行動, 確保貿易能夠起到推動加強糧食安全和氣候變化適應和緩解行動的作用。 氣候變化在全球各地造成不均衡的影響, 同時對農產品貿易, 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農產品貿易產生影響, 這本身就突出說明有必要采取均衡的政策方法, 側
16、重于加強貿易所發揮的適應性作用,同時為最弱勢群體提供支持。要想到2030年建成一個免于饑餓和營養不良的世界, 我們就必須制定和實施相關政策, 努力引導全球農業生產走上更加可持續的道路, 保護最弱勢國家, 同時加大貿易對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2的推動作用。糧農組織總干事若澤 格拉濟阿諾 達席爾瓦| v | vi |方 法2018年農產品市場狀況 編寫工作于2017年3月啟動。 為向編寫小組提供支持, 成立了 一個編輯顧問委員會,由糧農組織專家和外部專家組成。 編輯顧問委員會審閱和討論了報告的各個草案版本并就報告作出的分析提供了咨詢。2017年11月15-17日在羅馬舉行了氣候變化、 農產品貿易和糧食
17、安全國際技術會議。 來自全世界的決策者、 學術機構、 實踐者和其他利益相關方匯聚一堂, 相互交流看法, 分享研究成果和經驗。 本報告獲益于該會議的研究、 分析和討論。 這種方法極大地增加了糧農組織的知識和擴大了對有關問題的視野。為奠定本報告分析基礎, 瓦赫寧根經濟研究所使用MAGNET (模塊化應用通用平衡工具) 即一種可計算通用均衡模型, 對氣候變化影響作出預測。 為此制定了若干方案, 其依據是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PCC) 共享社會經濟途徑三 (SSP3) 的數據和糧農組織提供的氣候相關作物單產數據所顯示的趨勢。世界級專家根據委托要求, 就與氣候變化和農產品貿易有關的若干問題共編寫
18、了10份技術文件, 為本報告編寫工作提供信息。2018年3月, 草案第一稿提交編輯顧問委員會討論, 隨后于2018年4月提交糧農組織經濟及社會發展部管理團隊進一步討論。 總干事辦公室和糧農組織各技術司的專家審議了 各版本草案和最終報告。根據成員的要求, 對 農產品市場狀況 兩年度研究和出版周期作出了調整, 與商品問題委員會 (商品委) 的會議時間相適應。 2018年農產品市場狀況 的內容和結論將提交2018年9月26-28日的商品委下屆會議。致 謝2018年農產品市場狀況 在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糧農組織) 貿易及市場司司長Boubaker Ben-Belhassen以及高級經濟學家兼 農產
19、品市場狀況 高級編輯George Rapsomanikis的指導下由糧農組織的一個多學科團隊編寫。 糧農組織經濟及社會發展部助理總干事Kostas Stamoulis和該部管理團隊負責提供整體指導。研究和編寫團隊研究和編寫團隊成員包括: 貿易及市場司的Emily Carroll、 Jiyeon Chang、 Luca Lodi (數據) 、 George Rapsomanikis和Andrea Zimmerman; 糧農組織顧問 David Blandford (賓州州立大學) 。該團隊得到了 2018年農產品市場狀況 編寫顧問委員會提供的寶貴意見和建議, 委員會成員如下: Boubaker
20、Ben-Belhassen (糧農組織貿易及市場司司長) 、 David Blandford (賓州州立大學) 、 Joseph W. Glauber (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 、 Christian Hberli (伯爾尼大學、 世界貿易研究所) 、 Ekaterina Krivonos (糧農組織) 、 Alan Matthews (都柏林圣三一學院) 、 Georgios Mermigkas (糧農組織) 、 Mirella Salvatore (糧農組織) 和Josef Schmidhuber (糧農組織貿易及市場司副司長) 。供稿人背景文件下列作者為本報告提供了技術背景文件: Fran
21、k Asche (佛羅里達大學) ; David Blandford (賓州州立大學) ; David Cui、 Marijke Kuiper、 Hans van Meijl 和Andrzej Tabeau (瓦赫寧根經濟研究所) ; Joseph W. Glauber (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 ; Christian Hberli (伯爾尼大學和世界貿易研究所) ; Thomas W. Hertel (普渡大學) ; Lukas Kornher (基爾大學) ; Ralf Lopian (芬蘭農林部) ; C.S.C. Sekhar (德里大學) ; Andrea Zimmermann (糧農
22、組織) 、 Julian Benda (糧農組織) 、 Heidi Webber (萊布尼茨農業景觀研究中心) 和Yaghoob Jafari (波恩大學) 。其他材料本報告從2017年11月15-17日在羅馬召開的 “氣候變化、 農產品貿易和糧食安全國際技術大會” 中獲得一些相關信息。 會議發言人及背景文件清單參見: www.fao.org/economic/est/est-events-new/climatetrade/en/糧農組織以下 人員提供了相關信息: Shoki AlDobai、 Lorenzo Giovanni Bellu、 Julian Benda、 Denis Drechs
23、ler、 Gnter Hemrich (營養及糧食系統司代理副司長) 、 Alexander Jones ( 氣候及環境司司長) 、 Aikaterini Kavallari、 Michelle Kendrick、 Ekaterina Krivonos、 Brent Larson、 Yasaman Matinroshan、 Georgios | vii |Mermigkas、 Mirko Montuori、 Jamie Morrison ( 包容、 高效農業和糧食系統戰略計劃主任) 、 Marc Mueller、 Zitouni Oulddada (氣候及環境司副司長) 、 Clarissa
24、Roncato Baldin、 Stefania Vannuccini、 Ramani Wijesinha Bettoni、 Trudy Wijnhoven和夏敬源 (國際植物保護公約秘書長) 。 Fabio De Cagno和Chiara Di Domenico為本報告提供了行政支持。 Araceli Cardenas、 Raffaella Rucci和Ettore Vecchione在交流宣傳方面提供了支持。翻譯和印刷服務由糧農組織大會、 理事會及禮賓事務司會議規劃及文件處提供。糧農組織交流辦公室出版處 (OCCP) 提供了六種官方語言的編輯支持、 設計和排版及制作協調服務。本報告2018
25、年版 農產品市場狀況 旨在就政策制定者在 巴黎協定 實施過程中可利用的各種政策工具開展更深入的討論。 它將審視各種形式的國內支持措施和貿易措施與氣候變化適應和減緩措施之間的關系, 探討如何在未來利用此類措施, 并討論世貿組織規則如何對政策選擇產生影響。本報告將探討以 巴黎協定 和世貿組織協定兩者的結合點為基礎的政策備選方案: 前者在制定目標和選擇干預措施時允許有較大靈活性; 后者依據的是旨在最大限度減少對生產和貿易產生扭曲作用的具體規則。 因此, 報告將探討如何最有效地強化這些多邊協定之間相互支持的作用。本報告結構安排如下:第1部分 側重于2000-2016年間農產品貿易的演化過程、 其結構和
26、格局。 了解農產品貿易格局的動態變化和趨勢對于分析氣候變化可能對全球農業造成的影響以及貿易和糧食安全之間的關系十分關鍵。第2部分 詳細探討氣候變化將如何影響農業和糧食安全, 以及農產品貿易和相關政策將如何促進適應。 通過對氣候變化到2050年可能對農業生產和貿易造成的影響進行預測, 本部分將加深我們的理解, 突出強調氣候變化給不同區域和不同國家帶來的不均衡影響。第3部分 深入討論 巴黎協定 和世貿組織各項協定, 尤其是 農業協定 之間的關系。 分析側重于其背后的原理和執行機制, 劃定各國可以采取行動的政策空間, 但同時也指出潛在困難。致 謝| viii |第4部分 詳細審視與國內支持措施相關的
27、問題, 如技術投資和技術應用、 保險計劃、 市場價格支持和補貼。本部分將在世貿組織規則和紀律的范疇內對這些會直接和間接影響農業領域適應和減緩工作的政策展開討論, 側重于它們可能對氣候變化和糧食安全目標的實現帶來的影響。 第5部分 討論進口關稅和出口限制等貿易政策以及這些政策將以何種方式促進氣候變化適應工作, 尤其是這些政策在面臨氣候引起的減產問題時和通過對全球糧食市場的影響所產生的促進作用。 分析還側重于討論在碳稅的基礎上將貿易政策與減緩工作相結合的做法, 并討論潛在的挑戰。第6部分 探討非關稅壁壘, 如農產品碳標簽, 并分析如何在現有規則和紀律允許的范圍內為促進減緩而實施能夠引導消費者偏好的
28、措施。 本部分還側重于氣候變化對病蟲害發生率產生的影響, 并分析 實施衛生和植物衛生措施協定 ( SPS協定 ) 是否能夠為成員國及時采取合理措施提供充足的政策空間。| ix |縮略語ACRE 農業和氣候風險有限公司AFOLU 農業、林業和其它土地利用AgMIP 農業模型比較與改進項目 AMIS 農產品市場信息系統AMS 綜合支持量AoA 農業協定APTERR 東盟+3應急大米儲備 ARC 農業風險保障計劃ASEAN 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BTA 邊境調節稅CA 保護性農業CASU 保護性農業擴大項目CDM 清潔發展機制CGE 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CH4 甲烷CO2 二氧化碳CO2e 二氧化碳當
29、量Codex 糧農組織/世衛組織食品法典委員會COP 締約方大會CSA 氣候智能型農業DSB 爭端解決機構DSU 世貿組織關于爭端解決規則和程序的諒解ECOWAS 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EDF 歐洲發展基金ETS 排放權交易計劃EU 歐盟(成員組織)GATT 關稅和貿易總協定(關貿總協定)GCM 全球循環模型GDP 國內生產總值GFSP 全球食品安全伙伴關系GHG 溫室氣體 GWP 全球變暖潛能 IAM 綜合評估模型 ILO 國際勞工組織 IMF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PCC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PPC 國際植物保護公約 ISO 國際標準化組織 LCA 生命周期評估 LDCs 最不發達國家
30、MAGNET 模塊化應用通用平衡工具 MENA/ NENA 中東及北非/近東及北非 MFN 最惠國 N2O 一氧化二氮 NDC/INDC 國家自主貢獻方案/國家自主貢獻預案 NFIDC 糧食凈進口發展中國家 NGO 非政府組織 NT 國民待遇 NTBs 非關稅壁壘 NTMs 非關稅措施 OIE 世界動物衛生組織 PLC 價格損失保障計劃 PPM 生產過程和生產方法 R&D 研究與開發(研發) RCP 代表性濃度路徑REDD 減少毀林和森林退化所致排放計劃| x |SDG 可持續發展目標 SDT 特殊與差別待遇 SOCO 農產品市場狀況 SPS 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 SSG 農產品特殊保障措施 S
31、SM 特殊保障機制 SSP 共享社會經濟路徑 STDF 標準和貿易發展基金 TBTs 技術性貿易壁壘 TFP 全要素生產率 TRIPS 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 UNFCCC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WB 世界銀行 WBCIS 天氣型作物保險計劃 WHO 世界衛生組織 WTO 世界貿易組織 | xi |內容提要氣候變化將對多國的農業和糧食安全產生影響氣候變化將對農業和糧食安全產生巨大影響。到本世紀中期, 平均氣溫升高、降水量變化、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率高且強度大、病蟲害造成的損失可能加大等后果都會給種植業、畜牧業、漁業和水產養殖業造成影響。這一影響對不同區域和不同國家而言并非均衡分布。
32、在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最集中的低緯度區域,農業已經因氣候變化受到負面影響,尤其受旱災和洪災頻發的影響。對發展中國家而言,氣候變化將加劇它們已經面臨的糧食安全問題。盡管低緯度地區預計將面臨產量下降,但高緯度地區卻可能看到產量提高,原因是氣溫升高對世界上某些地區某些作物的生長較為有利。氣候變化的影響與具體地理位置有關,不同作物和不同地區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干旱和半干旱地區將面臨降水量進一步減少和氣溫進一步升高的問題,而溫帶地區的國家(很多為發達國家)則預計會因生長季氣溫升高而從中受益。因此,氣候變化可能會加劇現有的不平等現象,進一步擴大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農產品貿易有助于推動氣候變化
33、適應和減緩工作自21世紀初起,農產品貿易格局已隨新興經濟體的經濟發展而不斷演化。未來幾年,農產品貿易會進一步變化,反映出氣候變化對全球各地農業部門產生不均衡、不成比例的影響。隨著氣候變化不斷改變不同區域、不同國家農業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力,有些國家將遭受損失,而有些國家則將從中 獲益。國際貿易可在適應工作中發揮尤為重要的作用,為很多國家的糧食安全做出貢獻。從短期看,貿易可提供一種重要機制,將糧食從過剩地區轉移到短缺地區,應對因極端天氣事件而造成的減產問題。從長期看,國際貿易有助于有效調整各國的農業生產。全球農產品市場一體化應強化貿易所發揮的適應作用,幫助受氣候變化負面影響的各國改善糧食的可供性和獲
34、取。然而,這也可能會給不同人群帶來利或弊。低緯度地區的小規模家庭農場經營者可能會遭受損失,而糧食消費者則會從中獲益。溫帶地區的情況預計恰好相反。合理的農業和貿易政策能在加強貿易發揮的適應作用和平衡部門多項目標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農業既需要適應氣候變化的影響,又要減少自身的溫室氣體排放。同時,為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農業到2050年必須實現糧食、飼料和生物燃料在2012年的基礎上增產近50%。未來面臨的一項關鍵挑戰就是用較少的投入生產出較多的產品,同時還要保護好自然資源,改善小規模家庭農場經營者的生活。| xii |農業和糧食系統的變革看來在經濟和技術上均具有可行性。國內支持措施和貿易政策有助于
35、推動生產率增長,確保國際貿易體系的開放、公平和透明。同時,這些政策還應幫助農業和貿易更好地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饑餓和營養不良、貧困以及氣候變化等問題必須同時解決,這樣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2,即消除饑餓,實現糧食安全,改善營養,促進可持續農業發展。多邊協定和機制有助于全球開展集體行動,鼓勵多項目標之間實現相互協調一致,如:消除饑餓;實現可持續農業發展;在貿易背景下加強全球伙伴關系和合作;應對氣候變化。多邊協定:巴黎協定和世貿組織各項 農業相關承諾之間相輔相成的作用2015年,有關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提出了將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與工業化前水平相比不高于2攝氏度的長期目標,因為認識到這將大大減
36、少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和影響。協定還允許各國確定本國目標,按照本國國情為限制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制定公平的貢獻方案。這些目標以及實行目標的手段被稱為“國家自主貢獻”(NDC),成為協定的一項核心內容。各國明確表示愿意通過對農業部門進行投資和改革農業部門來應對氣候變化。發展中國家在本國的自主貢獻方案中,尤其強調農業和糧食安全對于適應工作的重要性。有些國家在本國的減緩目標中明確指出農業部門的重要性。然而,“國家自主貢獻”仍是一個較寬泛的方案,多數不包含具體政策。目前,將巴黎協定和“國家自主貢獻”轉化為農業領域中具體氣候干預措施的工作正在進行??捎玫恼吖ぞ叨喾N多樣,從對創新技術的投資,到為農民提供補貼從
37、而鼓勵他們采用氣候智能型農作措施,從減少農業活動排放量的法規到碳稅。這些政策工具中的大多數已納入世貿組織各項協定中,尤其是農業協定,該協定的目標是限制支持性措施對生產和貿易的扭曲作用,建立公平、非歧視的貿易體系,以加大世界各地農民的市場準入和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目前的挑戰在于強化巴黎協定和世貿組織各項協定之間相輔相成的作用。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促進農業發展和 貿易的政策應相互配合原則上,國際氣候變化框架和貿易規則下的政策之間并不存在根本性沖突。促進農業部門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的措施將成為農業和糧食安全相關廣義政策下的一部分內容,因此應遵守世貿組織農業協定中的規則和紀律。要想在適應和減緩方面取得大
38、幅進展,可采用不會對貿易產生扭曲作用的措施,如加大對創新技術的投入,投資于氣候智能型農作措施的應用和推廣,以便提高生產率,適應氣候變化,增加碳匯。此外,還可以采取對生產和| xiii |NOTES斯塞拉利昂喀巴拉鎮來自蔬菜合作社的婦女農民正在收割卷心菜。糧農組織/Sebastian Liste/NOOR| xiv |貿易產生極小或零扭曲作用的措施,如加大在有助于減少農業排放產生的負面對外影響的環境保護計劃和生態系統服務等方面的支出。市場價格支持和某些類型的投入物補貼等措施可能會對貿易產生扭曲作用。但一些具有良好針對性的氣候智能型補貼則可能成為有效的工具,激勵農民采用有助于推動氣候變化適應和減緩
39、的技術和措施,或激勵農民購買保險和防范極端天氣事件帶來的風險。此類政策有助于推動氣候智能型農業,有效解決糧食安全和氣候變化目標之間的權衡 取舍。為農民提供有效的氣候智能型支持還有助于受氣候不利影響的國家提升自身農業的比較優勢,從而加強其競爭力,更好地實現進出口之間的平衡。此類措施對那些可能因氣候變化而導致糧食凈進口增加的發展中國家而言十分關鍵。對那些容易面臨氣候引發的嚴重問題的國家而言,建立安全網很有必要,因為國際層面的安全網有助于減輕糧食進口所需的資金壓力,而國家層面的安全網則能通過應急糧食儲備和社會保護計劃為貧困、弱勢人群提供必要的保障。貿易政策有助于打造運行良好的國際市場,為那些因天氣災
40、害而出現減產的國家保障糧食安全提供支撐。全球市場一體化能加強貿易在適應氣候變化方面所發揮的作用,前提是貿易政策要與氣候智能型國內措施和投資活動相互配合。貿易還在氣候變化減緩工作中發揮著核心作用。如果貿易能夠向農民發出生產低碳產品的必要信號,全球排放量就可能降低。要將之付諸實踐,就有必要在國內對農產品征收碳稅(或類似的減緩措施),同時在邊境專門針對高碳產品的進口實施相應的關稅調整。雖然世貿組織條款允許在遵循非歧視原則問題上有一定的靈活豁免措施,但由于有關碳足跡缺乏國際公認的定義和測量方法,因此這些條款很難解釋和應用??刹捎玫钠渌娲椒òㄔ谵r產品上加貼碳標簽,以此引導消費者偏好,減少農業排放量
41、。雖然應就世貿組織和巴黎協定之間的聯系尋求開展充分政策討論的空間,但政策不應因限制貿易而對其它國家產生負面影響,尤其是對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與低收入發展中國家相比,明顯在做出選擇時處于不同地位,尤其是那些農業具有高排放特征且容易因氣候變化導致產量下降和病蟲害增加的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面臨的不同挑戰已在巴黎協定和世貿組織各項協定中得到承認,具體體現在有區別責任和相應能力的原則以及發展中國家的特殊與差別待遇上。今天,就氣候變化適應和減緩政策展開討論并加以實施將有助于實現必要的農業轉型變革,以應對當前挑戰。| xv |MANZINI, SWAZILAND Fresh-produce wh
42、olesale markets facilitate market access for smallholders and link them with buyers.FAO/Believe NyakudjaraMANZINI, SWAZILAND Fresh-produce wholesale markets facilitate market access for smallholders and link them with buyers.FAO/Believe Nyakudjara意大利菲烏米奇諾 位于菲烏米奇諾的“陽光田”合作農場和市場位于由沙質土壤構成的受保護的歷史遺址上,這里的土
43、壤結構需要以優化的水資源管理和智能型氣候適應技術予以保護。糧農組織/Alessandra BenedettiCHAPTER 1AGRICULTURAL TRADE: KEY DYNAMICS AND TRENDS要 點1 農產品貿易額自2000年以來已大幅增長。2000-2008年間農產品貿易的快速增長隨后在2009-2012年間不斷減少,此后呈停滯趨勢。2 新興經濟體自2000年起在全球農產品市場中發揮著更大的作用。人均收入增長和貧困率下降推動了糧食消費量和進口量不斷增加,而農業生產率的提高則促進出口不斷增加。3 發展中國家在國際市場中的參與度不斷提高。南南農產品貿易也在大幅擴大。最不發達國
44、家的農產品進口比出口增長更快。第1部分農產品貿易:關鍵動態變化和趨勢 貿易增長與經濟發展狀況密切相關。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 世界貨物貿易 (包括燃料和礦產、 農產品以及工業產品) 因經濟增長乏力而停滯不前。與燃料和礦產以及工業產品相比, 農產品貿易相對更具抵御能力, 但因投資減少和由此導致的總需求疲軟, 其增長速度已經放慢。 金融危機以后, 投資作為經濟中與進口關系最密切的一個部門, 在發達國家顯得尤其乏力。1實際上, 有跡象表明, 貿易與國內生產總值之間的彈性關系已經在不斷減弱。 金融危機前的2001-2007年間, 收入每增長1%估計就能帶來1.5%的貿易量增長。 而2008-20
45、13年間, 同樣幅度的收入增長卻只能帶來0.7%的貿易增長。 貿易對收入響應程度的變化要么可能是因為投資在總需求中占比下降, 要么是因為全球價值鏈發展速度放慢。2對農產品貿易而言, 另一個原因可能是2008年和2011年食品價格大幅上漲之后保護主義意識在不斷增強, 包括國內支持政策上的變化。與燃料、 礦產和工業產品相比, 農產品貿易受投資行為變化的影響較小, 而與人口增長和收入變化則有著更為直接的聯系。 農產品貿易2002年以來一直維持的良好趨勢在2008年突然被全球衰退打斷, 雖然在2010年和2011年有所恢復, 但全球經濟增長速度放緩, 尤其是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速度放緩, 對貿易和
46、商品價格產生了巨大第1部分農產品貿易: 關鍵動態變化和趨勢自21世紀初起, 世界農產品市場已發生巨大變化。新興經濟體強勁的經濟增長已推高了 全球對農產品的需求。 無論在新興經濟體還是發展中國家里, 收入和收入分配方面的變化還促使消費方式出現了變化。全球生產為滿足需求一直在不斷增加, 貿易也在大幅擴大, 貿易構成和格局緊隨需求變化和新涌現的農產品出口和進口方而出現改變。 國際農產品市場中一項重要發展變化就是巴西、 俄羅斯、 印度、印度尼西亞和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重要性在不斷增強。 貿易格局的另一項變化是發展中國家之間貿易量的增加。 了解促使農產品貿易格局和構成改變背后的動態變化和趨勢對于分析氣候變
47、化對世界農產品市場產生的影響以及貿易和糧食安全之間的聯系至關重要。n農產品貿易的演化: 2000-2016年2000至2016年間, 世界農產品貿易額增長了兩倍以上。 農產品貿易平均年增長率超過6%, 從2000年的5700億美元增至2016年的1.6萬億美元 (圖1. 1) 。 這一趨勢背后的驅動因素是經濟增長 (世界國內生產總值自2000年以來也已翻番) 、 人口增長、 運輸、 信息和通訊技術的進步以及市場準入的改善。| 2 |2018年農產品市場狀況影響。 過去十年對農產品的需求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增長, 其背后的推力是中國經濟的增長以及全球生物燃料產量的增加。 近幾年中國的收入和需求增長速
48、度有所放慢, 加上各家各戶將增加的收入花在食品上的意愿有所下降, 導致2015年全球農產品貿易下降了11%, 盡管2016年又有所反彈, 出現了1%的增長。價格能反映出供求關系的根本性作用, 是全球貿易背后的決定性因素。 自2000年以來, 農產品價格不斷上漲以及2008年和2011年的價格飛速上漲, 都是全球農產品市場結構性變化的結果 (圖1.2) 。 對糧食和飼料的需求強勁、 庫存消費比下降、 生物燃料生產不斷擴大等因素交錯在一起, 導致了市場沖擊和價格波動。 此后, 農產品價格出現回落, 但仍高于2007年的水-3-2-1012345-60-50-40-30-20-10010203040
49、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圖 1.1世界商品貿易額和世界GDP總量:2000-2016年年均增長率 資料來源: 糧農組織采用世貿組織統計數字和世界發展指標 (世界銀行) 進行計算。 農產品貿易包括 農業協定 附件1中所列產品, 即包括糧食和農業原材料, 不包括漁業和林業產品。商品貿易額增長率, %GDP總量增長率 (%)農業 燃料和礦產 工業產品 GDP總量增長| 3 |第1部分 農產品貿易: 關鍵動態變化和趨勢圖 1.21990-2018年農產品價格指數(2002-2004年 = 100)圖
50、 1.31991年1月 - 2017年12月食品價格指數波動(百分比)050100150200250300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01234567891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