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糧農組織:2022年農產品市場狀況概要報告(21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聯合國糧農組織:2022年農產品市場狀況概要報告(21頁).pdf(21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糧食和農業貿易地理: 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方法 概 要 農產品市場狀況 | 3 |前 言4關鍵信息7內容提要9糧食和農業貿易地理9全球化和區域化 10圖 1.4 1995-2019 年糧食和農業貿易聯系發展變化11圖 1.7 1995 年和 2019 年糧食和農業貿易網絡和貿易中心11全球糧食和農業貿易抵御系統沖擊的韌性12糧食和農業貿易的基本動力 12插文 1.3 烏克蘭戰事與全球糧食和農業貿易網絡韌性13圖 1.16 1995-2019 年產品和國家聯系正態分布13圖 1.17 2019 年國家層面產品和國家之間的聯系14圖 2.1 2019 年農業和非農業部門生產力17圖 2.8 201
2、7 年區域內平均雙邊貿易成本(從價等值)18糧食和農業貿易的環境影響19圖 3.1 2018 年和 2019 年水資源壓力與凈貿易頭寸之間的關系20促進可持續增長的多邊和區域 貿易政策 21目 錄前 言自2004 年第一版發布以來,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糧農組織) 旗艦報告 農產品市場狀況 持續探討糧食和農產品市場的最新發展狀況、長期趨勢和結構變化。 該宗旨至今未變, 因為形勢的發展還得到進一步加強, 但與此同時, 過去18 年間世界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 自1995 年以來, 全球糧食和農產品市場規模不斷擴大。 所有國家都加強了對全球市場的參與度, 不過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開始發揮更大作
3、用。 貿易起初被視為純粹的經濟交流, 如今已成為推動實現經濟、 社會和環境成果的重要工具。 2020 年初暴發的 2019 冠狀病毒病疫情表明, 密切協調、 運轉有力的全球農業糧食體系能夠幫助各國抵御前所未有的挑戰。 事實證明, 對于此次疫情造成的市場混亂, 全球糧食和農業貿易顯示出極強的韌性。 雖然疫情造成了驚人的混亂, 但持續時間不長, 這說明通過共同努力, 我們會變得更為強大。受烏克蘭戰事影響的區域對全球糧食安全和營養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事態持續, 在當前和即將到來的農業季, 烏克蘭的耕種、 收獲和農產品交易能力面臨較大不確定性。 對貿易而言, 全球糧食和農產品市場潛在的分裂風險, 將給
4、世界糧食安全帶來更大威脅。此類事件顯示, 需開展更多突破性研究, 更深入地了解貿易網絡, 并改進方法, 促進一體化, 推動糧食和農產品市場良好運轉。 目前, 貿易政策環境的特點是, 世界貿易組織框架下的多邊貿易談判陷入僵局, 而更深層次的區域貿易協定激增, 旨在改善市場準入, 促進簽署國之間的國內政策和監管趨同。| 4 |2022 年版 農產品市場狀況 探討了多邊和區域平臺如何相輔相成, 努力應對當下和今后的可持續發展挑戰。 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認為國際貿易是推動包容性經濟增長和減貧的引擎, 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手段。 貿易有助于消除饑餓和營養 不良, 構建美好世界。貿易能將糧
5、食從生產成本相對較低的地區運送到需求地, 促進世界糧食安全和健康膳食, 在國內生產能力之外滿足多國在數量和多樣性方面的糧食需求。 貿易能夠幫助全球農業部門更有效地利用水和土地等自然資源, 還有助于在世界范圍內傳播知識。 全球價值鏈創造了技術轉讓的機遇, 促進農業生產力提高, 而這一點對發展中國家至關重要。毫無疑問, 開放、 基于規則、 可預測且運行良好的全球市場能夠惠及所有國家。 總體而言, 全球市場提高了農業部門效率, 為消費者提供了更為廣泛的食物選擇和更為實惠的價格。 同時, 糧食和農業貿易也可能帶來負面的環境或社會結果。 出口型生產可能導致更多污染、 毀林和溫室氣體排放。 發展中國家小農
6、戶恐怕無力與低價的進口糧食開展競爭。 女性農民獲得資本和投入品的機會有限, 受到的影響最為嚴重。 僅靠貿易政策無法完全平衡經濟、 環境和社會目標, 也不應如此。 必須采取其他更有針對性的措施加以補充。我們如何決定采取哪些貿易政策和補充措施以促進可持續農業糧食體系也很重要。 多邊貿易規則為全球糧食和農業貿易提供了最基本的支柱。 更深入且更廣泛的區域貿易協定往往建立在多邊框架之上, 進一步促進貿易一體化。| 5 |前 言通過新增合作規范以及統一糧食監管和標準, 此類協定能夠提升區域糧食和農業價值鏈。 貿易協定不僅可以獲得經濟收益, 貿易一體化還能減少沖突發生的機率。 例如, 1958 年創建歐洲共
7、同市場的初衷就是, 希望將飽受戰爭蹂躪的歐洲大陸團結起來, 共同維護和平。如今, 全球糧食和農產品市場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一體化; 然而, 我們面臨的挑戰日益復雜, 重中之重是確保糧食和農產品市場的關鍵和有益功能發揮作用。 全球糧食貿易碎片化可能會威脅到世界許多地區的糧食安全。 在危機時期, 出口限制會加劇價格波動, 損害低收入缺糧國家, 特別是依賴全球市場保障其糧食安全的國家, 還可能產生不利的中期影響。2022 農產品市場狀況 從農業糧食體系韌性、 經濟增長和環境成果的角度研究了多邊和區域農業貿易政策。 多邊和區域貿易一體化有助于促使糧食和農業貿易成為增長引擎。 但是, 涉及到氣候變化等全
8、球性挑戰時, 只有多邊合作才會產生成效, 貿易政策有助于氣候變化減緩工作發揮全球影響力。 全球性的挑戰需要全球性的解決方案。糧食和農業貿易政策應旨在保障全球糧食安全, 兼顧經濟目標和環境目標, 加強全球農業糧食體系抵御沖突、 疫情和極端天氣等沖擊的韌性。 本報告為決策者和其他關鍵參與方采取切實行動提供了及時且有價值的信息。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干事屈冬玉| 6 | 7 | 2000 年代, 糧食和農業貿易規模迅速擴大。 糧食和農業貿易網絡更加密集, 跨國貿易活動增加, 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更多參與其中。 這一全球化進程的推動因素之一是多邊和區域層面的貿易自由化。 自2008 年金融危機以來, 全球化
9、進程一直停滯不前。 全球糧食和農業貿易網絡更加均衡。 如今, 各國的貿易伙伴均不斷增多,聯系越發緊密, 有助于加強網絡的緩沖能力和韌性。 但少數國家主導國際貿易的情形并未改變, 僅部分國家 有能力從不同出口國采購多種多樣的糧食和農產品。 比較優勢、 貿易政策和貿易成本塑造了全球糧食和農產品市場。 這些基本驅動因素決定了貿易伙伴及其之間的貿易流量、 糧食和農產品貿易額以及貿易收益。 較高的糧食和農業貿易成本, 能夠抵消比較優勢。 由于糧食的散裝性和易腐性, 以及遵守非關稅措施 (如動植物檢疫標準) 的成本較高, 貿易總成本可能十分高昂。 土地和水等自然資源條件有助于形成糧食和農業的比較優勢。 貿
10、易可以保障糧食安全, 幫助各國克服土地和水資源限制, 在國內生產能力之外滿足其在數量和多樣性方面的糧食需求。 從長遠來看, 由于必須增加生產以滿足日益增長的糧食需求, 促進全球糧食和農產品市場開放的政策能夠幫助緩解對自然資源的壓力。 但僅靠貿易政策并不能輕易解決環境的外部效應問題。 多邊貿易規則 (如世界貿易組織框架下的規則) 以及國家監管,有助于平衡經濟目標和環境目標。關鍵信息關鍵信息 通過制定與環境相關的條款, 區域貿易協定越發支持可持續做法, 鼓勵貿易伙伴采用第三方自愿可持續性認證計劃。 為有效解決環境外部性問題, 區域貿易協定應含有具有法律約束力的環境條款和完善的制度。 如今由世貿組織
11、打造的糧食和農業貿易政策環境, 抑制了不公平做法,減少了不確定性, 促進了國家之間的協調。 多邊框架也為區域貿易協定提供了依據。 多邊和區域自由化都有助于擴大全球貿易。 貿易產生的環境外部效應如果是局部性的, 可以通過貿易政策與國家監管來解決。 如果是全球性的, 如溫室氣體排放, 單邊甚至區域性行動都不會奏效。 盡管難以磋商和實施, 但只有多邊協定才能有效應對全球性的環境外部效應。 對于那些考慮到此類外部效應社會成本的政策, 貿易規則可以擴大其影響力。 | 8 |內容提要| 9 |糧食和農業貿易地理 2022 年版 農產品市場狀況提供評估糧食和農業貿易地理的系統框架, 探討貿易一體化促進可持續
12、增長的不同合作方法。 分析重點在于跨地理空間的糧食和農業貿易模式、驅動因素及其為形成當今貿易政策環境發揮的作用。研究貿易地理為分析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見解。 首先,繪制糧食和農業貿易圖, 更易于了解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等趨勢的發展變化及其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這些趨勢也有助于評估全球糧食和農產品市場抵御沖擊的韌性, 如當前的烏克蘭戰事及其對糧食安全和營養的影響。其次, 貿易地理凸顯出各國之間存在著巨大差距。 全球財富增長, 但低收入國家所占的財富份額卻變化甚微。 農業生產力同樣存在著巨大差距。 各國生產力的相對差異, 能夠確定糧食和農產品市場上的比較優勢, 并形成貿易模式。 貿易成本高昂
13、(也受到地理環境影響) , 部分導致低收入國家被排除在國際市場之外, 限制了增長和發展機會。 第三, 從地理角度審視貿易, 不難看出自然資源分布不均衡。 土地和水是關鍵生產要素, 有助于形成比較優勢。 盡管貿易有助于資源匱乏地區(如水資源緊缺國) 確保糧食安全,但也會對環境造成影響。 由于糧食消費地日益遠離生產地, 貿易在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環境外部效應。 出口型生產會給已然受損的自然資源增加壓力, 影響森林和生物多樣性。對糧食和農業貿易地理的分析,可以讓我們更好在可持續發展不同目標之間進行平衡, 有助于審視復雜的政策環境。 世貿組織多哈回合談判倡導的多邊主義已停滯不前, 更深化的區域貿易集團正
14、在興起。 多邊和區內容提要域安排都瞄準促進貿易一體化和經濟增長, 解決貿易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利用這些方法, 2022年農產品市場狀況 考察了貿易政策為應對當今全球挑戰所發揮的有效作用。全球化和區域化 貿易聯系著農業糧食體系和民眾。 如今, 國家間的貿易活動越發活 躍。 2000-2008 年間,糧食 和農業貿易總值增長強勁, 但由于金融危機, 2009 年這一增長勢頭突然 中斷。 一系列降低了關稅和其他貿易壁壘的多邊和區域層面貿易協定推動了全球化、 糧食和農業貿易規模擴大以及全球價值鏈發展變化。 中低收入國家出口占全球總量的份額從 1995年的約 30% 增加到 2011年的 40%,此后一直
15、保持不變, 相應地, 高收入國家出口份額約為 60%。越來越多的國家參與全球糧食和農業貿易, 貿易格局和地理也正發生著變化。 各國相互開展貿易活動的具體模式產生了貿易 “網絡” , 體現了各國的相對地位和全球市場的重要特征。 在全球范圍內, 貿易聯系的 數量, 即國家之間的貿易流量, 從1995 年的 11000左右增加到 2010 年代末的 17000 以上 (圖1.4) 。 隨著時間的推移, 借助全球市場日益開放的機會, 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的貿易聯系增速比高收入國家更高, 2019 年占比增至60%。糧食和農業貿易規模擴大, 加之全球市場出現新參與者, 貿易網絡結構發生改變。 1995
16、年, 出現了少量規模較大的貿易中心, 即與多個貿易伙伴往來的國家, 其特點是存在大量貿易聯系, 且貿易額較大 (圖1.7) 。 隨著時間的推移, 加之貿易規模擴大和新參與者出現, 中心數量增加, 單個中心的主導地位被削弱。 這些結構性變化創造出相對公平的競爭環境,全球糧食市場有利于經濟增長。 例如, 如今中低收入國家與高收入經濟體開展貿易的可能性高于二十年前。這一點十分重要, 因為貿易能夠促進技術和知識傳播, 提升生產力和促進 增長。然而, 在全球背景下, 區域市場繼續發揮著重要作用。 糧食和農業貿易區域化 (即各國區域內貿易多于區域外貿易) 的趨勢更加明顯。| 10 | 11 |非洲亞洲歐洲
17、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區域北美洲 大洋洲美國中國印度美國中國印度澳大利亞澳大利亞俄羅斯聯邦俄羅斯聯邦 法國法國南非埃及南非埃及 英國英國20191995 圖 1.7 1995 年和 2019 年糧食和農業貿易網絡和貿易中心注: 圓圈表示國家。 大圓圈表示貿易中心。 當貿易中心位于網絡核心 (外部) 時, 網絡更加集中化 (分散化) 。 貿易額低于整體貿易額 0.01% 的國家被排除在外。 以貿易強度為衡量依據。 資料來源: Jafari, Y.、 Engemann, H.和Zimmermann, A., 2022 年。 “全球糧食和農業貿易結構演變: 網絡分析實證” ,2022年農產品市場狀況 背景
18、文件。 糧農組織, 羅馬。| 11 |國家結對數量18 00016 00014 00012 00010 0008 0006 0004 0002 0000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總計高收入國家中低收入國家 圖 1.4 1995-2019 年糧食和農業貿易聯系發展變化資料來源: Jafari, Y.、 Engemann, H.和Zimmermann, A., 2022 年。 “
19、全球糧食和農業貿易結構演變: 網絡分析實證” ,2022年農產品市場狀況 背景文件。 糧農組織, 羅馬。內容提要全球糧食和農業貿易抵御系統沖擊的韌性2020 年和 2021年, 新冠疫情考驗了糧食和農業貿易網絡的韌性。 此次疫情以及世界各國政府采取的遏制措施, 對農業糧食體系的各個方面同時造成了沖擊。 盡管面臨多種挑戰,但事實證明, 糧食和農業貿易網絡對此類沖擊具有極強的韌性。 事實上,全球范圍內唯一顯著的影響是, 疫情伊始和 2020 年 3月至 4月全球范圍實施出行限制時, 曾短暫出現的貿易 中斷。對一國而言, 國內糧食生產沖擊,如極端天氣或地緣政治危機引起的沖擊, 能夠通過調整交易量得到
20、有效緩沖, 確保糧食安全。 這樣個別國家或地區遭受的沖擊在全球層面上得到部分消解。 因此, 貿易可以平衡全球供應波動, 從而減少價格波動。 在全球范圍內, 各國在多大程度上容易受到外部貿易沖擊的影響, 取決于許多因素。 一項重要決定因素是貿易網絡結構。 如果少數貿易大國在網絡中占主導地位, 其他各國與這些中心聯系但彼此之間沒有聯系, 則影響這些貿易大國的沖擊很容易通過整個網絡傳播, 并可能被全球價值鏈放大 (見有關烏克蘭戰事對糧食安全潛在影響的插文1.3) 。 糧食和農業貿易的基本動力 糧食和農業貿易歷來是經濟重要組成部分, 對社會也至關重要。 許多因素影響一國的糧食和農業貿易,但最具影響力的
21、因素是比較優勢, 即一國以低于其貿易伙伴的機會成本生產某種商品的能力。 農業生產力差距巨大。 圖 2.1 表明, 在大多數國家, 人均農業生產力 以每個農民創造的附加值計算, 遠低于非農業生產力 (因為大多數觀察值位于對角線之上) 。 平均而言, 最富裕的 10% 與收入分配最低的10% 的國家相比, 前者人均農業附加值約為后者的 70 倍。 許多中低和低收入國家在技術應用和改善投入品獲取方面面臨巨大限制。 還有許多其他因素, 如農場平均規模小, 保險、信貸和教育獲取機會有限等 (特別是對婦女而言) , 都拉低了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生產力。| 12 | 插文 1.3 烏克蘭戰事與全球糧食和農業貿易
22、網絡韌性總體層面 (所有糧食和農業產品)與單個產品層面相比,從其他國家加大進口,可以更好地增強一國抵御出口大國貿易中斷沖擊的韌性。對于小麥等單一產品,僅少數出口大國具有比較優勢,這可能意味著網絡內其他國家高度依賴于這些出口大國。雖然全球糧食和農業貿易總體上變得更加均衡且富有韌性,但在產品層面依賴性仍相當大,特別是主糧產品。圖 1.16 顯示,盡管 1995至 2007 年間韌性提升,但產品層面的貿易聯系仍遠不如國家層面的總體貿易聯系分布均衡。僅少數國家有能力從多個不同出口國采購多種食品和農產品。大多數國家的進口更多集中于少數幾個貿易伙伴的少數幾種產品上。60402000.000.050.100
23、.150.20聯系指數(按國家和產品的聯系)低高強度少數國家 多數國家1995200720132019 圖 1.16 1995-2019 年產品和國家聯系正態分布注: 在國家和產品層面聯系緊密的國家, 從多個不同出口國采購多種食品和農產品, 位于曲線右側尾部, 從少數出口國進口的國家位于左側尾部。 1995 年, 貿易高度集中于少數產品和國家。 此后, 國家產品層面進口韌性有所改善, 但依賴性仍然存在。 資料來源: Jafari, Y.、 Engemann, H.和Zimmermann, A., 2022 年。 “全球糧食和農業貿易結構演變: 網絡分析實證” 。 2022年農產品市場狀況 背景
24、文件。 羅馬, 糧農組織。2022年農產品市場狀況 概要 | 13 |內容提要 插文 1.3 (續)圖 1.17 顯示,非洲和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區域國家在糧食和農產品方面的貿易聯系往往相對較少。雖然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區域許多國家是糧食凈出口國,但非洲國家往往是糧食凈進口國, 特別是北非國家。對這些國家而言,依賴少數出口國的少數幾種產品,可能威脅其抵御出口國供應沖擊的韌性。依賴于少數幾個貿易伙伴,會導致進口國和出口國貿易不均衡,易受沖擊影響。一項研究發現,對于僅由少數幾個主要出口國組成的谷物貿易網絡,各國抵御中斷的韌性最差,2007-2008 年世界糧食危機和 2010-2011 年糧價高企階段,幾
25、大主產國實施出口限制時,情況就是如此。 圖 1.17 2019 年國家層面產品與國家之間的聯系注: 深色表示存在密切產品國家聯系的國家, 從多個不同出口國采購多種食品和農產品。 淺色表示從較少出口國處采購較少種類產品的國家。資料來源: Jafari, Y.、 Engemann, H.和 Zimmermann, A., 2022。 “全球糧食和農業貿易結構演變: 網絡分析實證” 。 2022年農產品市場狀況 背景文件。 糧農組織, 羅馬。 參照聯合國地圖, 編號 4170, 第 19 版 (2020 年 10月) 。| 14 | 插文 1.3 (續)事實上,如果主要出口國之一,如烏克蘭、俄羅斯聯
26、邦和一些北美和西歐國家發生問題,小麥貿易網絡無疑是產品層面最脆弱的貿易網絡之一。分析全球小麥網絡可以看出,2009 年至 2013 年期間韌性有所提升,但一些發展中國家更加依賴進口,因此,更易受到出口國影響。北非、西亞和東亞國家被視為最易受到小麥供應波動沖擊的國家。例如,2010 年代初,俄羅斯聯邦因熱浪減產,隨后采取了出口限制,推高了部分國家的小麥價格,間接導致了這些國家的社會動蕩。俄羅斯聯邦和烏克蘭是部分農產品的重要出口國。2021 年,俄羅斯聯邦或烏克蘭(或兩者)的小麥、大麥、玉米、油菜籽和油菜籽油、葵花籽和葵花籽油出口排名世界前三。俄羅斯聯邦也是世界三大化肥出口國之一。人們擔憂,202
27、2 年 2月開始的烏克蘭戰事,其影響正在向該地區之外蔓延。 截至 2022 年 3 月底,戰事導致烏克蘭主要人口中心的大范圍破壞和人員傷亡,并蔓延到農村地區,造成大量人口流離失所。盡管戰事越發慘烈,但目前很難預測沖突演變及其對生命、 生計、 糧食安全和營養的影響。編寫本報告時,隨著沖突發展,烏克蘭能否收獲當季農作物、播種下一季或維持畜牧業生產也存在不確定性。戰事致使港口關閉,油菜籽榨油作業暫停,一些作物和農產品實行了出口許可限制和禁令。今后幾個月,所有這些都可能對該國谷物和植物油出口造成影響。 鑒于對俄羅斯聯邦實施經濟制裁可能造成其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銷售困難,影響到今后的種植決定,俄羅斯聯邦的
28、農產品出口前景也存在很大不確定性。對于許多高度依賴進口食品和化肥的國家,俄羅斯聯邦和烏克蘭是其主要供應國。其中,部分屬于最不發達國家,而其他許多國家屬于低收入缺糧國家。例如,2021 年,厄立特里亞的小麥進口全部來自俄羅斯聯邦(53%)和烏克蘭(47%)。北非、西亞和中亞許多國家也高度依賴從俄羅斯聯2022年農產品市場狀況 概要 | 15 |內容提要農業和貿易政策, 如補貼和邊境措施, 會削弱比較優勢在決定貿易流動方面的基本作用, 甚至扭轉比較優勢與貿易之間的關系, 導致本應進口的特定商品轉為出口, 反之亦然。 例如, 此類情況可能發生在出口補貼等政策措施方面, 而 2015 年在內羅畢 插文
29、 1.3 (續)邦和烏克蘭進口小麥??傮w而言,30 多個小麥凈進口國的小麥進口需求有 30% 以上依賴這兩個國家。戰事暴發之前,其中許多國家已經在勉力應對國際糧食價格高漲帶來的負面影響。在全球范圍內,如果戰事導致烏克蘭和俄羅斯聯邦糧食出口驟減且長期持續,將對國際糧食價格產生更多上行壓力,對經濟脆弱國家格外不利。 此次戰事還將增加烏克蘭的人道主義需求,同時由于該國東部地沖突已長達八年以上,造成成千上萬民眾流離失所或需要援助,此次戰事升級后, 將加深這些民眾的需求。戰事直接限制了農業生產和經濟活動,并導致價格上漲,將進一步削弱當地居民購買力,加劇糧食不安全和營養不良。而流離失所者尋求庇護的鄰國,對
30、人道主義的需求也大幅增長。 確保并提高市場透明度,對于就潛在瓶頸和不足提供及時信息以及提出替代解決方案,至關重要。應加強政策對話,確保全球糧食和農產品市場繼續正常運轉,糧食和農業貿易順利進行。依賴烏克蘭和俄羅斯聯邦進口糧食的國家必須尋找替代的出口供應商。還應利用現有糧食儲備,加強國內生產基地的多樣化。 舉行的第十屆世貿組織部長級會議上同意取消農產品出口補貼。 非關稅措施等其他政策, 包括動植物檢疫標準, 也可能影響比較優勢對貿易流動的影響。 一種農產品平均面臨八種不同的非關稅措施和標準, 遵守這些措施和標準會大幅增加貿易成本。 改編自: 糧農組織, 2022 年。 烏克蘭和俄羅斯聯邦對全球農產
31、品市場的重要性以及烏克蘭戰事相關風險。 與會須知。 2022 年6月10日更新。 羅馬, 糧農組織; 糧農組織, 2022 年。 烏克蘭: 關于戰爭對烏克蘭糧食安全影響的說明。 2022 年 3月25日羅馬,糧農組織; Torero, M., 2022 年, 評論文章: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不應引發饑餓危機” , 洛杉磯時報 , 2022 年 3月4日。| 16 |能產生的貿易機會。 在低收入國家,貿易成本估計高達 400% 從價等值。此類高成本制約了貿易一體化發展。就區域內貿易而言, 撒哈拉以南非洲糧食和農業貿易成本估計平均貿易成本可能高昂, 距離還會增加運輸成本。 還包括搜索和通信費 用,
32、或與登記、 走流程和邊境清關延誤有關的費用。 在運輸和通信基礎設施相對較差的發展中國家, 貿易成本也明顯較高, 從而限制了比較優勢可2022年農產品市場狀況 概要 | 17 |!埃塞俄比亞!莫桑比克!尼日爾!美國!非農業人均增加值(2015年不變價美元,對數)農業、林業和漁業的人均增加值(2015年不變價美元,對數)13121110987655678910111213布基納法索岡比亞剛果民主共和國 圖 2.1 2019 年農業和非農業部門生產力 注: 各國農業、 林業和漁業與非農業 (包括制造業、 采礦和采石業、 建筑業和公用事業) 人均附加值之間的關系。資料來源: 世界發展指標, 世界銀行集
33、團。 內容提要達到 237% 的從價等值, 相比之下, 歐洲為152% (圖 2.8) 。 例如, 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 比較優勢影響薄弱,貿易成本較高, 導致區域內貿易強度偏低。 該區域內國家間貿易低于與區域外國家間的貿易。 貿易成本高也可能降低一國貿易量。 特別是, 對于農業生產力相對較低的低收入國家, 貿易成本高, 貿易量較少, 可能導致相對于其他經濟部門農業部門的規模雙邊貿易成本 該區域平均貿易成本0100200300500600400百分比非洲亞洲和大洋洲美洲歐洲南非博茨瓦納肯尼亞烏干達烏干達埃塞俄比亞納米比亞中非共和國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埃塞俄比亞尼泊爾印度印度尼西亞中國新西蘭澳大
34、利亞馬來西亞孟加拉國日本柬埔寨美國墨西哥秘魯阿根廷阿根廷巴西哥斯達黎加厄瓜多爾智利哥倫比亞法國西班牙德國法國摩爾多瓦共和國羅馬尼亞瑞士意大利挪威波蘭237202175152 圖 2.8 2017 年區域內平均雙邊貿易成本(從價等值)注: 貿易成本指的是糧食和農業貿易估計值, 以目的國 (進口國 位于國家結對標簽中首位) 價格指數的從價等值表示, 表示從特定來源地 (出口國 國家結對標簽中第二位) 購買所有糧食和農產品的相關成本。 資料來源: Kozowska, M.K.、 Rapsomanikis, G.和 Zimmermann, A., 2022 年。 “全球糧食和農業貿易李嘉圖模型中的比較
35、優勢和貿易成本” , 2022 年農產品市場狀況 背景文件 。 糧農組織。 羅馬。| 18 |進一步擴大, 以滿足人口糧食生存需求, 但可能會阻礙經濟結構轉型。 政策不僅要以提高農業生產力為目標, 還要降低貿易成本, 從而獲得貿易收益。 貿易成本較低, 有利于一國貿易更加開放, 發揮比較優勢,從而獲得貿易收益。 然而, 在農業生產力低下的國家, 貿易開放也可能帶來損失, 特別是對于那些無法提高效率也無力在更開放市場上競爭的小農。 需制定補充政策, 改善技術和現代投入品獲取機會, 并通過勞動力市場促進勞動力向其他部門重新分配。 糧食和農業貿易的環境影響自然資源是一國生產要素的組成部分, 雖然各國
36、也借助勞動力、 機械和技術改進等幫助生產者應對資源限制, 但土地和水資源仍是基本投入。就農業而言, 各國自然資源條件差異可以確定比較優勢和貿易模式。 對于自然資源匱乏、 氣候條件不利于農業生產的國家而言, 較國內生產力而言,貿易能夠改善糧食數量和多樣性。在全球范圍內, 貿易和比較優勢加強了自然資源使用效率。 貿易有助于將農產品生產分配到每單位糧食使用的水和土地數量相對較少的地區。例如, 一項研究估計, 糧食和農業貿易實現每年人均節水40-60立方米。雖然貿易占了一部分, 但農業生產所用資源更大部分還是用于滿足國內需求。 可再生水資源壓力相對較高的國家往往更傾向于進口水資源密集型商品, 因而成為
37、農產品凈進口國 (見圖3.1) 。雖然全球糧食和農產品市場開放有助于緩解對自然資源的壓力, 但出口型生產會產生負面的環境外部2022年農產品市場狀況 概要 | 19 |內容提要效應, 如淡水取用不可持續、 造成污染、 生物多樣性喪失、 毀林和溫室氣體排放等。 例如, 2000 年至 2010 年期間, 牛肉、 大豆和棕櫚油生產 (所有這些產品都具有持續性全球需求)造成的熱帶毀林量占總量的 40%。 這些負面的環境影響往往由于當地條件和監管環境不力所致。 這意味著貿易政策本身并不能輕易解決環境外部效應。 世貿組織等框架下的多邊貿易規則以及國家監管, 能夠解決經濟目標和環境目標之間的平衡問題。 貿
38、易協定涵蓋的內容也在不斷擴大, 增加了環境條款。 從 1957年到 2019 年, 在訂立的 318 項協定中,131項至少包括一條與環境相關的條款, 71項協定納入了體現環境與農業無數據水資源壓力低高高凈進口 凈出口臨界值高 圖 3.1 2018 年和 2019 年水資源壓力與凈貿易頭寸之間的關系注: 該圖基于 2018 年數據, 僅描述水資源高壓力和臨界壓力水平。 水資源緊缺程度由淡水取水量占可用淡水資源的比重決定,由糧農組織在可持續發展目標指標 6.4.2 下報告。 凈貿易指初級作物的貿易。 該圖基于 2019 年數據, 表示按貿易總額 (出口加進口) 進行歸一化的凈貿易頭寸 (出口減進
39、口) 。資料來源: 糧農組織, 參照聯合國第 4170 號地圖修訂版 19 (2020 年 10月) 。| 20 |相互作用的條款。 這些協定激勵生產者采用可持續做法, 獲得和維持市場 準入。 總體而言, 一些研究表明, 對于解決由當地條件所致的貿易環境外部效應, 區域貿易協定中的環境條款具有積極作用。 更深層次的貿易協定促進簽署國在包括環境在內的許多問題上相互協調政策。 這些協定通常建立具體機制, 用以討論并監督環境相關承諾的實施情況。 若環境條款具有法律約束力, 并且簽署國貿易體制完善, 如具備爭端解決程序和環境影響評估, 貿易協定可以促進貿易伙伴采取可持續做法。 促進可持續增長的多邊和區
40、域貿易政策 自新千年以來, 全球化和區域化并行發展, 各進程相互補充。 如今由世貿組織打造的糧食和農業貿易政策環境, 抑制了不公平做法, 減少了不確定性, 促進了國家之間的協調。這一多邊框架也得到多項區域貿易協定的補充。 多邊和區域自由化都有助于擴大全球貿易。 盡管 2015 年內羅畢部長級會議后世貿組織成員就取消農業出口補貼達成了一致, 并制定了 貿易便利化協定 , 該協定于 2017年 2月生效,但公共糧食儲備處理和國內農業支持等相關領域的談判一直沒有進展,導致磋商陷入僵局。 與此同時, 區域貿易協定生效數量從 1990 年不到 25個迅速增加到 2022 年的 350 多個。讓人不禁擔憂
41、全球市場上的歧視是否加劇, 競爭集團是否會導致全球貿易分化。區域貿易協定有助于促進簽署國間的貿易活動, 但也可能導致非簽署國發生貿易轉移。 對于簽署國而言, 更深層次的貿易協定通過關稅優惠改善市場準入, 并通過國內法規趨同和標準協調降低了貿易成本。 這能夠促進區域價值鏈發展并刺激增長。 盡管總體而言, 區域貿易協定在全球范圍內有益, 但一些國家可能會遭受損失。 特別是低收入國家, 由于談判和執行復雜貿易條款的能力有限, 可能被排除在貿易一體化進程之外。 多邊貿易自由化可以在全球范圍內產生更高收益, 并有望成為促進市場準入和經濟增長的最有效 方式。 2022年農產品市場狀況 概要 | 21 |內容提要盡管比較優勢似乎更有利于多邊合作, 但很難以同樣的方式解決經濟目標和環境目標之間的平衡問題。 貿易產生的環境外部效應, 如果是局部的, 可以通過貿易政策解決, 同時輔之以國家或區域層面的監管。 但如果這種外部效應是全球性的, 例如氣候變化, 則單邊甚至區域性行動都不會奏效。 有必要訂立多邊協定, 但由于各國對溫室氣體排放影響及其造成的社會成本持不同看法,達成共識可能頗為困難。 但只有多邊協定才能有效應對全球性的環境外部效應。 對于那些考慮到此類外部效應社會成本的政策, 貿易規則可以擴大其影響。n| 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