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漁業金融助力產業可持續發展-中國漁業環境相關金融風險研究報告(2022)(16頁).pdf

編號:107781 PDF 16頁 1.89MB 下載積分:VIP專享
下載報告請您先登錄!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漁業金融助力產業可持續發展-中國漁業環境相關金融風險研究報告(2022)(16頁).pdf

1、中 國本報告與以下機構合作完成漁業金融助力產業可持續發展中國漁業環境相關金融風險研究報告中國漁業環境相關金融風險研究報告3 何永華封面圖片 何永華/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漁民趕海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是中國首家以推動綠色金融發展為目標的開放型和國際化的研究院,2016 年 9 月由天風證券公司捐贈設立。研究院前身為中央財經大學氣候與能源金融研究中心,成立于 2011 年 9 月,研究方向包括綠色金融、氣候金融、能源金融及健康金融。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是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的常務理事單位,并與財政部建立了部委共建學術伙伴關系。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是在全球享有盛譽的、最

2、大的獨立性非政府環境保護組織之一。自 1961 年在瑞士成立以來,已經在全世界擁有 500 多萬的支持者和一個在 100 多個國家和地區活躍著的全球網絡。其使命是遏止地球自然環境的惡化,創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未來。WWF在中國的工作始于1980年的大熊貓及其棲息地的保護,是第一個受中國政府邀請來華開展保護工作的國際非政府組織。WWF在中國的項目領域也由最初的大熊貓保護擴大到物種保護、淡水和海洋生態系統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森林保護與可持續經營、可持續發展教育、氣候變化與能源、野生物貿易、科學發展與國際政策等領域。深圳市一個地球自然基金會(一個地球)是注冊在深圳的非公募基金會,其宗旨是通過保護生

3、物多樣性、降低生態足跡、確保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從而創造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未來。業務領域涉及:資助并開展珍稀野生動植物保護;森林、淡水和濕地及海洋等關鍵生態系統的環境修復和保護;公眾環境教育、公眾參與、可持續消費相關工作;低碳減排、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等。世界自然基金會(瑞士)北京代表處出品該報告及其展示材料中使用的地理實體名稱均不代表世界自然基金會對于任何國家、領土或地區的合法身份、主權、邊境線及邊界持有任何觀點。WWF世界自然基金會,總部位于瑞士格朗,2022年出版。全部或部分再版任何內容必須提及標題、主要作者,并說明上述出版商為版權所有者。2022 文本 世界自然基金會保留所有權利建

4、議引用格式:王遙,毛倩,陳千明等.2022.漁業金融助力產業可持續發展:中國漁業環境相關金融風險研究報告,世界自然基金會(瑞士)北京代表處主要作者:王遙1、毛倩1、陳千明1 楊松穎2、徐楠2、蔡呂彤3特別感謝 陳昌平、陳盛偉、崔和、范彬彬、甘露、宮慶禮、候斌、胡學東、雷鵬、李軍華、李衛東、劉曉曙、邱紹欽、王松林、楊斌、楊麗丹、游偉偉、云虹、張淑娟、張哲、張正林、周斌、莊平的審閱與修改意見。(上述排名不分先后)排版設計與數據可視化:沃芙設計工作室本報告可以在https:/www.wwfchina.org/或 https:/iigf- 下載1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2 世界自然基金會(瑞士

5、)北京代表處 專家顧問3 深圳市一個地球自然基金會目錄 一、理論背景及研究范圍 4(一)環境風險理論 4(二)漁業環境相關金融風險 4(三)研究范圍 6(四)研究方法與架構 6二、金融支持漁業產業現狀 7(一)漁業產業現狀 7 1.漁業行業主體 7 2.漁業內生特點 8 3.漁業行業發展定位 8(二)漁業產業金融支持 8 1.銀行類金融機構支持漁業產業現狀 8 2.保險機構支持漁業產業現狀 9 3.金融支持漁業未來趨勢 9三、漁業環境風險來源 10(一)漁業生產活動及環境問題 10 1.引發環境問題的漁業生產活動 10 2.漁業生產引發的主要環境問題 12(二)漁業相關管理政策的發展 13 1

6、.捕撈漁業管理政策 13 2.養殖漁業管理政策 14 3.漁業政策發展趨勢 15(三)漁業相關市場發展 16四、漁業環境相關金融風險 17(一)信用風險 17 1.漁業主體經營狀況作為風險來源 17 2.抵押品價值變動作為風險來源 20(二)承保風險 20五、漁業環境相關金融風險管理挑戰與展望 21(一)漁業環境相關金融風險管理 21(二)風險管理現狀與痛點 21(三)應對策略 22 1.推進組織化、信息化進程 22 2.加強金融機構對行業的了解 22 3.開發、應用配套政策工具 22 4.完善漁業環境相關金融風險管理流程 23六、結語 25中國漁業環境相關金融風險研究報告5一、理論背景及研究

7、范圍(一)環境風險理論人類經濟活動和金融資產依賴于自然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在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的大背景下,相關服務的穩定供給岌岌可危,會帶來巨大潛在社會經濟影響,金融系統也會遭受系統性的沖擊?!碍h境風險”的概念應運而生,“指由人類活動引起的,通過環境介質傳播的,能對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環境和社會、經濟、金融系統產生破壞乃至毀滅性影響的事件的不確定性”(馬駿 等,2018)。環境風險又分為物理風險和轉型風險。物理風險指的是與環境相關的災害和事件,包括各類環境污染、極端氣候事件等(NETWORK FOR GREENING THE FINANCIAL SYSTEM(NGFS),2020)。例如,氣候變

8、化引發的海平面上升可能會對沿海房地產項目造成物理上的負面影響,為開發商、用戶及相關金融機構造成風險。轉型風險指的是環境相關的政策或者技術等人為引發的變化造成的風險。例如,為了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對一些排污量大的工廠提高稅收,相關企業成本增加,對企業和相關金融機構造成風險(NETWORK FOR GREENING THE FINANCIAL SYSTEM(NGFS),2020)。聚焦金融體系,環境風險可以造成多種金融風險,這種傳導大部分是間接的(NETWORK FOR GREENING THE FINANCIAL SYSTEM(NGFS),2020)。環境風險影響可以從宏觀層面傳導,環境惡化可以導

9、致宏觀經濟形勢下滑,造成社會經濟沖突、資產貶值等問題,系統性地影響金融系統穩定性;微觀層面,環境風險可以通過影響企業或者個人的商業經營,對給相關企業和個人提供金融服務的金融機構造成一種或多種金融風險,包括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等(NETWORK FOR GREENING THE FINANCIAL SYSTEM(NGFS),2020)。環境風險也分為累積性和突發性環境風險,前者指長時間受到某種風險源(例如污染物)的影響,對人體、生態環境或資產等造成漸進性的傷害,例如長時間的空氣污染會導致呼吸道疾病增加;后者指的是短時間對人體、生態環境或資產造成劇烈傷害,例如海嘯等突發性災害(

10、馬駿 等,2018)。因為環境風險引起的金融風險被稱為環境相關金融風險。目前金融系統面臨著巨大的風險敞口。世界經濟論壇的研究表明,全球GDP一半以上,即44萬億美元,以及中國GDP的58%對自然環境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有中度或高度依賴,易被環境風險影響;從全球產業來說,建筑業(4萬億美元)、農業(2.5 萬億美元)以及食品飲料業(1.4萬億美元)等產業對自然依賴度最高,相關金融機構最容易遭受環境相關金融風險(世界經濟論壇(WEF),2020)。風險管理是維持金融系統穩定性的基石。對環境相關金融風險進行識別、評估、管理使其成為金融決策的關鍵考量維度至關重要。風險管理包括對服務對象進行環境風險評估、

11、環境表現監測、保證服務對象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相符等等。在管理過程中,不僅可以保護金融機構免受風險,而且可以間接地為環境保護做出貢獻。(二)漁業環境相關金融風險漁業是一種主要農業產業,通常指的是捕撈、養殖和水產加工,捕撈和養殖為第一產業(簡稱“一產”),而水產加工是第二產業(簡稱“二產”)。本報告聚焦漁業環境相關金融風險,指通過漁業產業傳導的環境相關金融風險。這是因為漁業不僅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還和環境聯系緊密,面對環境風險尤為脆弱。水產品是人類重要優質蛋白質來源,在全球糧食安全中扮演 中堅角色(聯合國糧農組織(FAO),2020a):2020年,僅魚類就占全球人類消耗動物蛋白的17%,總攝入蛋白的

12、7%(聯合國糧農組織(FAO),2022)。漁業在國家戰略中更是意義重大,建設“藍色糧倉”是我國應對糧食安全問題的重點途徑(劉洋 等,2017)。從經濟貿易角度,水產品是我國出口第一大農產品,2020年水產品出口額占農產品總額的25%,且具有長期順差優勢(農業農村部農業貿易促進中心,2021)。作為直接開發自然資源的產業,漁業,尤其是第一產業的捕撈和養殖、生產依賴于健康的自然環境,對環境風險尤為敏感。在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越發頻繁的自然災害使得漁業產業更為脆弱。同時,漁業又對其所處的自然環境有不可忽視的影響。過度捕撈、養殖污染等問題都是海洋和淡水生態系統惡化的重要成因。漁業環境相關金融風險管理

13、不僅可以幫助金融機構降低損失,還可以為環境保護做出貢獻。國際上,針對海洋相關金融服務,聯合國環境署金融倡議(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Finance Initiative,UNEP FI)和多家國際機構共同提出的“可持續藍色經濟金融原則”,更是強調了風險管理的重要性。第三條原則,“風險意識原則”,要求金融機構“以對經濟、社會和環境價值、量化風險和系統影響的整體和長期評估為基礎,做出投資決策;并將根據對與業務活動相關的潛在風險、累積影響和機遇的新認知調整決策流程和活動”(可持續藍色經濟金融倡議(UNEP FI SUSTAINBALY BLUE ECONOMY),202

14、1)。然而目前對漁業面臨的環境風險及其對金融機構影響的研究相對欠缺,推進相關工作刻不容緩。本報告旨在填補漁業環境相關金融風險研究的空白,為后續的研究和實踐工作提供初期探索。因為聚焦具體產業,本報告主要關注環境風險傳導的微觀路徑。將環境風險理論應用在漁業中:漁業生產或者外部原因引發環境問題,環境問題會導致物理風險,漁業生產會因為需要適1 圖片來源:NGFS報告“NGFS OCCASIONAL PAPER:CASE STUDIES OF ENVIRONMENTAL RISK ANALYSIS METHODOLOGIES:HTTPS:/WWW.NGFS.NET/SITES/DEFAULT/FILES

15、/MEDIAS/DOCUMENTS/CASE_STUDIES_OF_ENVIRONMENTAL_RISK_ANALYSIS_METHODOLOGIES.PDF應新的政策法規以及市場偏好等引發轉型風險,這可能導致第一產業行業主體的風險,通過產業鏈傳導可能會進一步導致非第一產業的其他行業主體承受風險,這些主體經營狀態受到負面影響,最終造成金融機構遭受金融風險;環境風險也可以通過直接影響抵押品、保險標的等直接導致金融機構承受風險。金融機構通過此傳導鏈條承受的風險則是環境相關金融風險,在漁業語境下,銀行類金融機構主要面臨信用風險,即交易方無法履行約定契約中的義務而造成經濟損失的可能性,在本報告語境下往

16、往指行業主體償債能力受損,無法履行還款義務的情況;保險機構主要面臨承保風險,本報告主要指承保人對承保風險的不準確評估導致賠付率高于預期的可能性。本報告旨在詳細闡述此傳導過程,協助行業金融機構識別漁業環境相關金融風險,為金融決策、公共政策提供信息基礎。1圖1:環境風險傳導機制(來源:NGFS相關報告譯制)1環境風險經濟傳導渠道環境相關金融風險轉型風險 政策與監管 技術發展 消費者偏好信用風險 企業和家庭的違約 抵押物貶值市場風險 股票、固定收益及商品 等金融產品重定價承保風險 保險損失增加 保險缺口擴大運營風險 供應鏈中斷 廠房被迫關閉流動性風險 流動性需求增加 再融資風險微觀影響企業與家庭宏觀

17、影響整體宏觀經濟物理風險 累積性風險(相關因素的長期變 化,包括溫度、降 水量、農業生產力 、海平面等)突發性風險(突發性事件,如熱 浪、洪水、龍卷風、火山暴發等)企業家庭 極端天氣導致的財產損失和業務中斷 轉型導致的擱淺資產 和新增資本支出 法律責任 (因未能緩解或應對 風險而產生)財產貶值和投資增加 價格變動(源于結構性變化、供給沖擊)生產力變化(源于酷熱、投資重點向風險減緩和適應轉移、風險規避行為增強)勞動力市場摩擦(源于物理風險和轉型風險)社會經濟變化(源于消費模式改變、人口流動、沖突)其他影響:國際貿易、政府收入、財政空間、生產產出、利率和匯率 收入損失(源于天氣干擾、健康影響,勞動

18、力市場摩擦)財產損失(源于極端天氣)或限制(源于低碳政策)引致成本增加并影響估值金融系統擴散經濟與金融系統反饋效應環境氣候與經濟反饋效應中國漁業環境相關金融風險研究報告7(三)研究范圍本報告將聚焦漁業第一產業中漁業生產自身導致保險和銀行業遭受的環境相關金融風險。首先,研究聚焦自然環境依賴性最強的第一產業,對捕撈和養殖業的環境相關金融風險進行研究,也會涉及有關上下游業務。其次,為漁業產業提供金融服務的金融機構可能面臨漁業環境相關風險。目前圍繞漁業提供的金融服務相對還不成熟,所涉及的金融行為主要包括融資和保險,因此本報告主要聚焦環境風險對銀行類金融機構和保險機構造成的風險。此外,引發環境風險的誘因

19、可以是外界導致的環境問題,包括氣候變化、外源環境污染等,也可以是漁業生產自身因從事相對不可持續的生產活動引發的環境問題,后者相對比較可控,應對效率高、管理意義強,因此本報告聚焦以漁業生產自身為誘因的環境相關金融風險。(四)研究方法與架構本報告通過文獻梳理、公開數據收集、專家研討、專家訪談等方法獲得數據、信息并進行分析總結。第一章將介紹環境風險的基礎理論以及研究背景和范圍;第二章將簡要介紹金融對漁業產業的支持情況;第三章將對漁業環境風險的來源進行闡釋,包括可能引發環境問題的漁業生產活動和相關環境問題,以及漁業相關政策和市場變動;第四章將分析金融機構面臨的漁業環境相關金融風險;第五章將指出漁業環境

20、相關金融風險的管理挑戰,并提出相關建議。二、金融支持漁業產業現狀2 漁業捕撈許可管理規定 中 第六條“海洋捕撈漁船按下列標準分類”規定:(一)海洋大型捕撈漁船:主機功率大于等于441千瓦(600馬力)。(二)海洋小型捕撈漁船:主機功率不滿44.1千瓦(60馬力)且船長不滿12米。(三)海洋中型捕撈漁船:海洋大型和小型捕撈漁船以外的海洋捕撈漁船。內陸水域捕撈漁船的分類標準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制定。(一)漁業產業現狀捕撈、養殖和水產加工這三個漁業產業是完整的漁業產業鏈條中的關鍵部分,在這三個產業之外還包括上游供應和下游流通環節。上游供應環節包括:供給捕撈的造船、漁具制造等,供給養

21、殖業的飼料、動物保健產品(包括藥品)等,其中部分飼料來自加工或未加工的捕撈漁獲。生產環節,中國漁業生產養捕比例高,2020年達到79.8:20.2(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 等,2021)。在加工環節,中國水產品加工率低,不足三分之一,其中,又以粗加工為主:2020年冷凍品(主要的粗加工模式)占水產加工品的70.6%(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 等,2021)。后端流通方式也多種多樣,包括出口、電商、商超、農貿市場、批發市場等。因為我國漁業品種多,生產方式多樣且差異大,地域性強等特點,規?;容^困難。我國漁業以小規模傳統粗放的生產模式(池塘、湖泊、水庫和海水網箱等)為主,相比其他農業類別,工業化

22、程度較低。我國養殖業2020年的總產量中,工廠化養殖只占1.2%(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 等,2021)。1.漁業行業主體漁業產業鏈上涉及不同的行業主體,主要分為兩類:小規模主體和中大型企業。小規模主體指的是漁民、漁戶、小微企業(年營收在500萬元以下的企業)(國家統計局,2020),其中包括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合作經營組織。我國漁業以“小而散”為主要特點。在捕撈業,捕撈漁船的78.67%都是44.1千瓦以下的漁船,即海洋小型捕撈漁船2(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 等,2021);在養殖業,截止2022年一月,72.16%的水產養殖企業注冊資金在100萬上游供應生產加工流通船舶、漁具等捕

23、撈(20.2%)養殖(79.8%)苗種、餌料、動物保健品等其他加工品(29.4%)冷凍品(70.6%)70%30%出口商超銷售企業直銷線上銷售農貿市場批發市場風險來源環境風險傳導渠道環境相關金融風險外部因素金融風險環境問題漁業生產物理風險轉型風險銀行類金融機構信用風險承保風險保險機構行業主體風險抵押品、保險標的價值變動第一產業行業主體產業鏈其他行業主體政策變化市場變化圖2:漁業環境相關金融風險傳導機制示意圖圖3:漁業產業鏈示意圖中國漁業環境相關金融風險研究報告9元以下。這些主體主要從事比較傳統的生產方式,生產活動具有較強的地域性,不同地域生產產品和生產方式差異化強。中大型企業中,中型企業指的是

24、年營收在500萬元以上,2億元以下的企業;大型企業是年營收在2億元以上的企業。我國漁業產業中大型企業相對較少,其中上市企業只有14家左右。中大型企業往往從事漁業產業鏈上兩個及以上的業務。此外,因為有足夠資金和技術,這類主體從事的業務更加工業化。小規模主體和中大型企業在產業鏈上扮演不同的角色,分工比較明顯。大部分水產品的生產階段由小規模主體完成,中大型企業主要參與產業鏈上更工業化的業務,包括上游原料、設施供應和下游水產加工。中大型企業在第一產業參與度低,在第一產業環節主要從事相對更工業化的生產方式,包括工廠化養殖、遠洋捕撈等。這種分工形成了中大型企業,尤其是養殖企業,的經營模式:將第一產業外部化

25、,為小規模主體提供原料和設施,再收購小規模主體的水產品進行加工,完成后續流通。部分小規模主體和企業長期合作,組成相對穩定的供應鏈,但是小規模主體整體漁業產品供應情況是動態且松散的,因為后端流通的選擇多且靈活:包括通過當地市場直接賣出、通過中間商集散進行后續農貿市場流通、賣給加工廠等。2.漁業內生特點漁業具有高風險、金融服務提供困難的內生特點,很大程度上影響產業金融的形態。首先,漁業風險高。風險指的是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由于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使得漁業生產經營者遭受損失的可能性。漁業生產經營中自然風險、市場風險、操作和管理風險、政策風險都相對較高。第一,漁業,尤其是第一產業,對自然資源和環境高度依賴,易

26、受自然風險影響。主要體現在漁業生產對環境質量變化高度敏感,容易受突發災害(臺風、水災、赤潮等)影響兩方面(賈清茹,2017)。在氣候變化大背景下,自然災害將更加頻繁,對漁業3 專家訪談4 專家訪談生產的威脅可能將持續增強(IPCC,2021)。第二,漁業市場風險高。首先,因為水產品易腐的特性和消費者對水產品鮮度的高度敏感,水產品價格波動大(范之安,2007)。此外,海外市場準入門檻、定價變化也容易對出口水產品造成影響3。第三,漁業操作管理精密,管理的微小疏忽很容易造成巨大損失,操作管理也成為一大風險點。第四,漁業生產和相關政策緊密聯系,政策對于漁業生產的空間、時間、和操作方式都有很大的影響。近

27、年來相關政策的完善成為影響生產經營的重要風險點4。其次,漁業金融服務提供困難。這主要是因為,第一,漁業相關資產,包括生物資產、環境資源、生產資料等盤點估值困難,金融化困難。相關金融產品的開發和實施因此受到阻礙。第二,“小而散”的生產模式造成漁業產業的地域性和生產差異性較強(盧明青,2009)。這進一步導致了金融服務需求的分散和多樣,提供金融服務的成本增加。第三,漁業生產的高度專業性導致漁業金融產品設計實施需要漁業領域的專業人才投入,也進一步提高了提供金融服務的成本(潘亞男,2016)。3.漁業行業發展定位因為漁業重要的戰略高度,政策對漁業有明確的發展規劃和定位:要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漁業綠色高質

28、量發展道路?!笆奈濉比珖鴿O業發展規劃(規劃)繪制了基本的發展藍圖:將堅持“穩產保供、創新增效、綠色低碳、規范安全、富裕漁民”(農業農村部新聞辦公室,2022),具體體現了可持續發展和產業增長的兩大要素。前者具體體現在推進工業化養殖、智慧漁業、種業振興、水產加工發展;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強調市場端促進“雙循環”等等;后者體現在構建養護型捕撈業和綠色水產養殖等政策定位。在實操層面,對于中大型企業,工業化、現代化是未來發展方向,這意味著進行技術創新、擴大規模、關注環境影響。對于生產粗放、分散的“主力軍”小規模主體需要強化其可管理性,提高其生產技術水平,進行集約化、組織化轉型。這包括建立有配套技術、

29、設施、服務的養殖園區,引入養殖戶;通過與核心企業進行緊密合作,縮短供應鏈、規范生產。不規范、散亂的主體將逐漸退出,面臨清退、轉產。配套金融服務也將在推動漁業高質量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二)漁業產業金融支持1.銀行類金融機構支持漁業產業現狀銀行類金融機構主要通過信貸對漁業行業主體提供金融服務,以抵押貸款形式為主。因為漁業的內生特點,造成信貸支持動力不足、抵押品不足、信貸服務提供困難,目前整體資金支持有限。漁業強烈的地方性,也導致地方銀行類金融機構成為主要的信貸提供方。漁業的弱質性也造成漁業金融服務帶有較強的政策性;為漁業提供服務較多的銀行類金融機構也主要包括:政策性銀行,國有商業銀行,漁業發達地

30、區的地方商業銀行,以及農村商業銀行(農商行)、農村信用合作社(簡稱農信社,與農商行類似,和農商行并作一類)。因為漁業屬于農業,三大農業“主力軍”農業銀行、郵儲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參與此產業比較多。銀行類金融機構因為政策定位對漁業的支持存在細化分工。支持第一產業小規模主體的主要以地方農商行、農信社、農業銀行和郵儲銀行的地方分行、部分地方商業銀行為主。在支持小規模主體時大多以小額貸款為主。產業鏈上的其他主體,尤其是中大型漁業企業通過國有商業銀行,部分通過地方農商行,獲得貸款,這類主體需要的資金體量稍大。政策性銀行,以農業發展銀行為主,主要支持比較大型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包括內陸養殖園區、海洋牧場建設

31、等)、定向對龍頭企業進行支持。2.保險機構支持漁業產業現狀漁業互保協會(包括中國漁業互保協會和地方漁業互保協會,簡稱互保協會,轉制后將成為正規金融機構全國和地方性漁業互助保險組織)和商業保險機構都是漁業保險服務的提供方。提供的保險服務主要分為三大類,包括互助保險(簡稱互保,由面臨同質風險、具有相似保險需求的主體采取互助方式開展的一種非營利性的保險形式);非互保的政策性保險(有政策參與,包括保費補貼等支持的保險服務);以及商業保險?;ケV饕采w捕撈漁業業務,也會和非互保政策性保險一起參與水產養殖保險,商業保險幾乎不參與漁業第一產業。漁業保險也存在較強的政策性。漁業的高風險性,尤其是第一產業,導致

32、商業保險機構很難開展營利性的保險業務,因為風險基金可能無法覆蓋賠付支出,例如在山東,2016年,太平洋財險“海參養殖氣溫指數保險”的賠付率就高達180%(賈清茹,2017)。從保險的客戶端,高風險也意味著高保費,投保人負擔高。因此漁業保險以政策參與補貼商業保險的保費,或者提供其他優惠的政策性保險和互助保險為主:2015年,漁業互保業務占總漁業保險業務量的95%(賈清茹 等,2015)。商業保險更多提供加工等上下游產業固定資產保險。目前,漁業保險覆蓋不全面、不均衡。首先,漁業第一產業生產端的保險發展不完全,捕撈漁業的保險覆蓋相對全面,水產養殖業保險比較欠缺,目前主要以不穩定試點形式存在,且保險服

33、務提供范圍以工廠化養殖等現代化養殖方式為主,傳統養殖的保險產品幾乎沒有。這主要是因為水產養殖相關資產(尤其是活體資產)盤點困難,導致保險設計、保費厘定、勘驗、定損非常困難,而捕撈保險以漁船保險、漁民人身保險為主,相對設計實施簡單。其次,市場端的保險,包括對于原料價格(以水產飼料為主)、水產品銷售價格、漁民漁戶收入等標的進行保險的服務目前還幾乎不存在。因此,目前漁業產業鏈“兩端”(指的是以第一產業為核心,其上游原材料、設備供應和下游加工流通)和捕撈漁業的保險相對覆蓋率高,水產養殖,尤其是小規模主體,幾乎無法享受到保險服務。3.金融支持漁業未來趨勢雖然目前銀行類金融機構漁業相關業務比較有限,此現象

34、在未來有望改變。銀行類金融機構對漁業提供的金融支持將更加全面,尤其是對小規模主體的支持將得到強化;保險機構將完善保險業務,提高保險險種覆蓋,對水產養殖、漁民漁戶收入完善保險服務??傮w上將呈現三大趨勢。第一,支持漁業產業的金融服務的政策性將逐步加強。推動漁業產業現代化轉型、產業結構優化等政策將進一步落地完善,相關政策定位也體現在 “十四五”全國漁業發展規劃 中,其中配套金融服務的需求將進一步擴大,漁業金融服務勢必會相應響應和支持上述方針政策。第二,漁業金融服務范圍將進一步擴大,尤其是強化對小規模主體的覆蓋。這首先是政策性強化的結果之一,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也在漁業發展定位中得以體現

35、,例如 農業農村部關于鄉村振興戰略下加強水產技術推廣工作的指導意見 等文件都在推進相關戰略落地(農業農村部,2019),小規模主體的轉型升級應是此戰略落地的重要環節,金融服務的配合必不可少。其次,隨著小規模主體生產現代化轉型,其金融服務需求將擴大,風險性和金融服務可提供性也將提高,金融服務因此將更大程度覆蓋小規模主體。第三,因為目前的業務針對性差,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升級將是落實前兩大趨勢的重要路徑。漁業金融業務和產品將不斷完善,在保險和貸款業務方面都將進行創新,更具有針對性地貼合相關需求。上游供應生產加工流通中大型企業小規模主體加工出口商超銷售企業直銷線上銷售農貿市場批發市場上游原料、設施供應工

36、業化漁業生產傳統漁業生產收購中間商圖4:行業主體業務差異與漁業產業鏈中國漁業環境相關金融風險研究報告11三、漁業環境風險來源漁業第一產業直接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漁業相關生產活動會對自然環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除了外部環境因素,漁業生產若對其環境影響欠缺考量,則會帶來一系列環境問題,觸發環境風險和環境相關金融風險。我國漁業發展目前面臨明顯的產能過剩,造成環境壓力大、發展不可持續的問題(黃碩琳 等,2018)。漁業和自然資源退化,水環境惡化等環境問題,是物理風險的重要來源。為治理相關問題,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漁業管理政策,并將在未來持續完善。此外,公眾和餐飲、電商等企業作為水產品的消費者,對水產品質量和

37、生產環境表現的要求也在逐漸提升。政策和市場偏好的轉變都是轉型風險的重要來源。為了對環境風險來源進行基本描述,本文識別和選取了一些重點生產活動和與其相關的環境問題,并對相關政策、市場趨勢進行梳理。本章節主要聚焦漁業生產中捕撈強度過大、不當作業方式、非法捕撈,以及養殖投入品濫用、養殖安排不當等生產方式;但是,漁船溫室氣體排放、漁具丟棄等其它相關活動相等也會引起環境問題,未包含在本文討論當中。(一)漁業生產活動及環境問題1.引發環境問題的漁業生產活動(1)捕撈生產活動捕撈漁業是對自然資源的直接開發,不當的捕撈強度、捕撈方式以及非法捕撈都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同影響?!斑^度捕撈”,強調捕撈強度上的“過量”

38、,指人類捕撈互動導致“種群豐度降至實現最大可持續產量水平以下”的捕撈方式(聯合國糧農組織(FAO),2020b)。體現在捕撈作業頻率過高、捕撈地理范圍不合適、周期不符合漁業資源再生規律、使用強度較大的特定漁具(例如使用網眼過密的漁具)等方面。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報告顯示,2019年,世界范圍內處于可持續水平范圍內的漁業種群比例下降到了64.6%(1974年此比例為 90%),其中57.3%達到可持續捕撈的上限,僅7.2%未充分捕撈(聯合國糧農組織(FAO),2020b)。我國過度捕撈的現象也屢見不鮮,2012-2015年實際捕撈量超過可捕撈量30%以上(農業部,2017)。捕撈作業方法,

39、尤其漁具的使用,會對生態環境產生不同影響,其中選擇性差(選擇性差的捕撈方式會對幼魚、非目標種群進行捕撈)、對棲息地產生物理破壞的作業方式會對環境產生更強的負面影響,例如拖網與張網。拖網是通過船舶移動拖拽在水體中的漁具,漁具經過的空間中的水產品會被一網打盡,選擇性差,非目標種群會一同被捕:其中底拖網尤為具有傷害性,作業過程中會在水底拖拽,破壞底棲地貌環境。張網以捕撈游泳能力差的幼魚蝦為主,限制種群的再生和漁業資源的長期活力 (吉櫻 等,2012)。近年來隨著可捕對象小型化,原本選擇性較強的刺網也出現兼捕幼魚的情況(綠色和平,2017)。我國捕撈,按照漁獲量從大到小排列,包括拖網、刺網、張網、圍網

40、、其他漁具、釣具,其中拖網所占比例雖然近年有所下降,但是仍然處于主導地位,2020年占捕撈漁獲量的48%(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 等,2021)。底播式的養殖方式,和捕撈一樣,在采收的過程中需要注意采用的漁具,使用底拖網、拖拽泵吸耙刺等方式雖然可以保證采收效率,但是會對底棲環境造成破壞。除了上述作業方式還存在多種其他可持續性差且被廣泛使用的漁具;同時,漁具的使用是否“可持續”的判斷也不能“一刀切”在不同的水域、不同的地貌環境,不同的作業漁具會對環境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需要根據個案進行判斷。此外,非法捕撈也是造成環境問題的關鍵之一,這包括 “三無”船舶問題無船名船號、無船舶證書(無有效漁業船舶檢

41、驗證書、船舶登記證書、捕撈許可證)、無船籍港的捕撈漁船;以及IUU漁業非法的(Illegal)、不報告的(Unreported)和不受管制(Unregulated)的捕撈活動。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 Institute,WRI)的研究表示,IUU捕撈占世界漁獲量的20%,在某些地區甚至高達50%(WIDJAJA 等,2020)。非法捕撈為漁業監管帶來問題,有限的監管效率使得非法捕撈行為及其產生的環境影響不可控。同時,非法捕撈造成不良的市場競爭,使得合法生產的漁民處于競爭劣勢,影響整體漁業活動可持續地開展(聯合國糧農組織(FAO),2022;何妤如 等,2021;綠色和平

42、等,2021)。(2)養殖生產活動養殖生產活動會影響養殖水產品、養殖水域和周邊生態環境。當前水產養殖粗放、規劃無序、從業者專業技術水平較低,導致養殖生產活動對環境產生的威脅較大(劉國鋒 等,2018)。對環境的影響來源于在養殖投入品使用和其他方面的養殖安排。水產養殖過程涉及餌料、動物保健品(包括含有抗生素的藥品)、水體凈化藥劑等投入品。這些投入品的濫用會對周圍環境及水產品本身造成負面影響。首先,水產養殖過程中需要投喂大量餌料,其中很大一部分不能被養殖生物食用,和養殖生物的排泄物一同溶解或者沉積在水中(劉明慶 等,2019;王成成 等,2020;周穎 等,2008)。Chiu等對山東、浙江、海南

43、的鯉魚、羅非魚養殖進行研究,其中調查對象351戶,95%使用人工飼料,飼料中40%不能被魚類吸收,轉化為殘餌(CHIU 等,2013);陳東興等在對蝦類池塘養殖研究中發現,飼料中的氮、磷吸收率僅僅為13.88%-20.67%(陳東興 等,2013)。其次,動物保健品,以用于預防和治療疾病的藥品為主,的濫用是另一大環境危害抗生素污染來源。和餌料一樣,抗生素的利用率也較低,大約只有20%-30%被養殖生物吸收,多余的會殘留在水體中(王成成 等,2020)。再者,用于改善水質的環境改良劑(包括清除藻類、草類的“撲草凈”)、殺菌劑、消毒劑等投入品在水體中半衰期較長,控制不當也會造成污染(吳偉 等,20

44、14)。在自然水體中養殖,抗生素和殘餌、糞便、其他投入品會進入自然水體;塘養過程中廢水不當處理會導致相應污染物滲入地表水或在水產品中富集(WANG 等,2017;DING 等,2017,2017;LIU 等,2018;倉萍萍,2019)。我國水產養殖面積大、養殖方式品種多種多樣、養殖整體形式粗放導致監管困難,同時尾水排放相關政策和工具還不完善,因此環境影響仍然是重要問題(劉國鋒 等,2018)。2020年,養殖總產量中,池塘養殖(淡水和海水)占比48.6%;在自然水體中養殖(包括海上、灘涂、湖泊、水庫、河溝)的水產品占總量的43.7%(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 等,2021)。2008年水產養

45、殖排放的化學需氧量(COD)、銨氮(NH+4-N)、總磷(TP)和總氮(TN)占農業污染物總量比重分別為23.7%、41.6%、55.6%和 22.1%(劉國鋒 等,2018)。此外,水產品的飼料使用選擇(尤其是幼雜魚5的使用)會助長不當捕撈方式。根據糧農組織研究,拖網、張網的漁獲物中幼雜魚占比較多,主要被直接用作了水產養殖飼料及水產飼料加工生產(綠色和平,2017)。水產養殖業對幼雜魚的需求于2014年達到約717萬噸,我國水產養殖種類(或種類大類)中的76%對投喂幼雜魚或者部分以幼雜魚為原料的配合飼料有所需求(綠色和平,2017)。除了投入品以外,不當的養殖安排也會加劇環境影響。這包括高密

46、度、高產量的高強度養殖模式,會加大投藥投餌和清理的需求,加大水域的負荷,這雖然在短期內可以提高收益,但長期會對環境造成不利影響:2018年我國淡水養殖密度較2010年的養殖密度提高了1.36倍,高密度容易誘發水產品疾病,導致更強烈的投入品需求(高山,2019)。此外,湖泊“三網”(湖泊網箱、圍5 幼雜魚,指“漁獲物中優質、高價個體被挑選后所剩下的,經濟價值低、個體小、且夾雜各種經濟魚類幼魚的的漁獲物。具體來說,指漁獲物中供人類直接食用的和專門供食品加工用的漁獲物被挑選后,剩下的主要做飼料用途的那部分漁獲物。這部分漁獲物包括了漁民常稱為“垃圾魚”、“飼料魚”、“魚肥”、“小魚頭”等名稱的部分?!?/p>

47、(綠色和平,2017)網、圍欄)養殖方式的專業性不高,沒有經過科學評測會出現過度開發、布局不合理等情況(高山,2019)。水域、土地利用不合理也是環境問題重要來源。因為養殖選址不當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破壞紅樹林進行圍塘養殖是典型案例。2.漁業生產引發的主要環境問題以上漁業生產操作,或者多種操作的共同作用,可能引發多種多樣的環境問題,成為物理風險的來源。(1)漁業資源衰退漁業資源衰退會因為過度捕撈直接引發,也會由漁具對棲息地的破壞、水體污染間接造成。我國漁業資源持續惡化,近海52個漁場中40個漁場都出現了資源衰退,1978年至2016年間,近海漁業資源衰退了1.57倍(劉子飛,2018)。出現

48、魚類優勢種群演替,部分漁場小型中上層魚類有替代經濟價值高、紅樹林是重要的海洋自然生態系統,具有調節氣候、為動植物提供重要棲息地、提高海岸社區氣候韌性等重要功能。然而由于近年來人口激增、城市擴張、過度和不科學的開發活動,全球紅樹林面積銳減。水產養殖的用地不合理和生產排污是紅樹林的重要威脅。我國上世紀50年代紅樹林面積約為5萬hm2,到90年代初此面積銳減68.7%;海南省的紅樹林面積也從1956年的9991hm2銳減至1997年的5101hm2,減少近50%。而這些減少的面積主要是圍墾造塘(邱明紅,2014)。圍墾造塘與紅樹林破壞捕撈 過度捕撈 捕撈方式不當 非法捕撈 投入品濫用 養殖方式不當、

49、安排不合理養殖環境問題漁業資源衰退棲息地破壞生態失衡污染水體富營養化水產品、野生群落病害水產品、野生群落污染 人類健康危害(環境問題引發的健康問題)圖5:漁業生產方式和引發的環境問題 (本文自行總結繪制)中國漁業環境相關金融風險研究報告13體型大的魚類的趨勢,整體水產生物資源質量降低(綠色和平,2017),出現“無魚可捕”的情況。以黃海漁業資源為例,在20世紀50至60年代,黃海漁業資源的優勢種群還包括小黃魚、帶魚等,到70至80年代,太平洋鯡、藍點馬鮫、鮐魚等演替成為優勢種,到90年代末,黃海的優勢種變為黃鮟鱇和細紋獅子魚等低經濟價值的物種(蘇紀蘭 等,2021),這直接影響著數百萬漁民的生

50、計(劉子飛,2018)。(2)生態失衡過度捕撈、不當漁具使用、養殖污染等原因也會造成生態系統的平衡被破壞,即生態失衡問題,往往會引發突發性災害。例如,食物鏈中的某種生物被過度捕撈,特定物種因為失去天敵大量繁殖,造成生態系統紊亂,引發突發性自然災害,包括:海星暴發、赤潮、綠潮等因為某種生物大規模暴發造成的災害。以中國東海、黃海等海域為例,2003年至2014年間水母災害頻發,造成多次近海魚獲減少、電廠取水口阻塞、海濱浴場傷人事件,其主要誘因尚無定論,過度捕撈是可能的誘因之一(蘇紀蘭 等,2021)。生態失衡、漁業資源衰退是具有可恢復性的,通過休漁、降低捕撈強度可以達到相關資源的恢復(蘇紀蘭 等,

51、2021)。(3)棲息地破壞移動漁具對水底環境造成物理破壞、降低棲息地的復雜性,導致物種組成發生變化,也會加劇生態失衡、漁業資源衰減。近岸區域、海草床、大型藻類、鵝卵石、更深的區域的珊瑚礁等微地形為不同物種提供了產卵、覓食、避難區域。研究表明,一次底拖網作業就可以損壞 67%的花瓶海綿和 55%的深海珊瑚物種(MARINE CONSERVATION BIOLOGY INSTITUTE,2017)。這類破壞恢復性比較低,造成損傷需要相對更長時間的養護才能夠恢復。(4)污染因為養殖操作問題,會造成自然水體或者地表水的污染。水體富營養化就是一種表現,除了長期水質惡化,還可以造成突發性的事件,包括赤潮

52、等自然災害。2019年,我國海域共發現赤潮 38 次,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 0.31億元(自然資源部海洋預警監測司,2020);2021年,我國赤潮發生累計面積23277平方千米,綠潮最大覆蓋面積1746平方千米(自然資源部海洋預警監測司,2020)。這對水產養殖產業和水體中的野生種群都會造成負面影響??股剡M入到自然環境會對養殖水產品本身和野生種群造成影響,引起各種生物的細菌耐藥性。除了抗生素本身在水體和其他環境中的物理擴散,抗生素抗藥基因(antibiotics resistance genes,ARGs)也是一種環境污染物,在不同環境中抗藥通過基因元件進入到微生物體內,進行橫向轉移傳播,強

53、化各種細菌的抗生素耐藥性(李貞金,2020)。養殖品的活動加劇菌株的傳播,養殖塘甚至成為“抗生素的儲存池”(李貞金,2020)。水域環境的污染也是魚病害問題的主要誘因。養殖水體的污染為病害暴發提供了溫床,研究表示,近海養殖污染主要來自“自身污染”,水體污染物來源中過剩餌料占35%,排泄物占50%(周穎 等,2008)。全國約有30%以上的水產養殖面積受到各種病害的侵擾,極大影響養殖種類的生長及養殖品種的品質。污染問題不僅影響水產品本身的健康,還會造成人類健康風險。這會通過地表水或者自然水體污染造成人類用水惡化,同時還會通過水產品富集為人類健康造成威脅,例如抗生素的富集會對食用者造成藥物的不良反

54、應或者產生耐藥致病菌。(二)漁業相關管理政策的發展為了管理漁業生產的環境影響,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漁業管理政策,國際上也建立了針對遠洋漁業的管理制度,并且國內外相關政策在未來將持續完善。政策的動態變化也將成為轉型風險的來源之一。1.捕撈漁業管理政策面臨產能過剩/漁業資源枯竭的嚴峻態勢,我國建立了一系列應對措施,包括捕撈投入控制、產出控制、技術控制和一系列配套措施,養護漁業資源。(1)投入控制首先,近年來,我國通過調控參與捕撈漁業的從業者和漁船數量、馬力等投入因素來控制漁業資源獲取量,即投入控制(韓楊,2018)。這包括捕撈許可制度、漁船“雙控”、減船轉產。第一,我國建立了漁船管理基礎性許可證制度。

55、1986年 捕撈許可管理規定 出臺,漁業捕撈許可證制度逐步建立:要求從事捕撈的個體需要向相關部門申領捕撈許可證,按照作業類型、場所、時限、漁具數量和捕撈限額的規定進行作業(農業農村部,1986)。目前,我國漁業管理大致分為六個環節,包括船網工具指標確定及審批、船舶檢驗、船舶登記、申領捕撈許可證、港航監督(綠色和平 等,2021),許可制度可以通過漁船漁具指標控制漁船準入和產能,也可以通過登記進行追溯、問責。對于從事遠洋捕撈的主體,也需要通過項目申請和審批、資格認定和年審、獲得合法捕撈證明、參與漁船船位監測才可以開展相關生產活動(黃碩琳 等,2018)。第二,漁船“雙控”制度,由1987年 關于

56、近海捕撈機動漁船控制指標的意見 建立,對海洋捕撈漁船數量和主機功率總量進行控制(孫吉亭 等,2016)。此制度被不斷重申、收緊,2017年 關于進一步加強國內漁船管控實施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的通知 出臺,指出到2020年海洋捕撈機動漁船應縮減到2萬艘、圖6:我國海洋漁獲傳統大型食用經濟魚類、小型中上層低值魚類結構演替(圖片來源:綠色和平中國海洋幼雜魚捕撈現狀及對中國可持續漁業發展的啟示)(綠色和平,2017)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60050040030020010001950s1960s1970s1980s1990s2000s0.00%在

57、漁獲物中的比例海洋捕撈漁獲物產量萬噸年代帶魚、大黃魚、小黃魚海洋捕撈漁獲物產量低營養級魚類(鮐、藍圓鰺)和小雜魚30.00%25.00%20.00%15.00%10.00%5.00%0.00%1950-19691970-19791980-19891990-19992000-2013傳統大型食用經濟魚類(帶魚、大黃魚、小黃魚)小型中上層低值魚類(鮐、竹莢魚、鳀魚)圖7:我國海洋漁獲產量、漁獲結構演替(圖片來源:綠色和平中國海洋幼雜魚捕撈現狀及對中國可持續漁業發展的啟示)(綠色和平,2017)中國漁業環境相關金融風險研究報告15功率150萬千瓦以下;我國捕撈漁船數量從2013年開始保持穩步下降趨勢

58、(蘇紀蘭 等,2021)。針對遠洋漁船,我國也提出3000艘的上限數量控制(農業農村部,2020b)。除了對遠洋漁船的限制,遠洋漁業管理主要依靠各區域漁業管理組織對各大洋捕撈活動的噸位、船數限制,我國也保證遠洋捕撈嚴格履約。因此國際政策變動對于遠洋漁業也是重要的風險來源。第三,我國出臺了“減船轉產”配套措施,解決捕撈漁民生計問題。2002年出臺了 海洋捕撈漁民轉產轉業專項資金使用管理暫行規定 和 海洋捕撈漁民轉產轉業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規定,設立專項資金補助退出捕撈業的漁民(韓楊,2018)。我國還進行了漁業柴油補貼的改革:關于調整國內漁業捕撈和養殖業油價補貼政策促進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通知 于20

59、15年出臺,逐步降低可能鼓勵過高產能的油價補貼,將補貼資金轉化為轉移支付,用于漁民減船轉產、現代化漁業裝備建設等(崔明,2017)。(2)產出控制我國逐漸在投入控制的基礎上完善了產出控制制度,通過限制捕撈產出總量來控制資源開發量。相關政策以“捕撈限額管理”為主,目前還在試點階段:2017年,浙江、山東兩省率先開展;2018年擴大到了遼寧、福建、廣東三??;2019年起,沿海的9個?。ㄊ校┮查_展了試點工作(蘇紀蘭 等,2021)。根據各區域漁業管理組織,遠洋捕撈的產出控制也通過配額分配到各國、各捕撈主體。此外,我國還提出了更為宏觀的目標,2000年提出捕撈總產量“零增長”;2016年在“十三五”規

60、劃中提出到2020年全國捕撈總量要控制在1000萬噸以下,比2015年減少了314萬噸(韓楊,2018)。對于遠洋捕撈,農業農村部關于促進“十四五”遠洋漁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提出,“到2025年,遠洋漁業總產量穩定在230萬噸左右”(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2022)。(3)技術控制在技術層面,我國設置并將完善對捕撈活動的時間、空間和設備進行控制的監管框架。第一,我國建立了在某特定水域范圍在一年中的某一時限對捕撈作業進行限制的漁業資源養護政策伏季休漁制度。原國家水產總局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發布關于集體拖網漁船伏季休漁和聯合檢查國營漁輪幼魚比例的通知和東、黃海區水產資源保護的幾項暫行規定,在此之后

61、我國不斷根據漁業資源狀態和產能調整休漁地理、時間范圍和漁具要求(蘇紀蘭 等,2021)。此外,針對部分流域,我國還實施了長時間的禁漁政策,包括長江十年禁漁政策。伏季休漁的強度也在逐漸增加,1999年,此制度已覆蓋到了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2017年的伏季休漁也被稱為“史上最嚴”,將休漁時段延長一個月。針對遠洋捕撈,各區域漁業管理組織也采取了不同禁漁、養護的管理措施。第二,我國開展了漁具管理。首先,一些破壞性強的捕魚方式,包括“電魚”、“毒魚”等直接被禁止,也對底拖網等漁具進行了限制;其次,還開展了“最小尺寸”管理,對漁具的網目尺寸進行了限制。從2003年出臺 關于實施海洋捕撈網具最小網目尺寸

62、制度的通知開始,漁具管理制度逐漸完善,2009 年開展了漁具目錄編制工作,形成 全國海洋捕撈漁具目錄,2014年在多個海區開展漁具限制制度;2017年,開發出臺了相關行業標準,規定了不同魚類的最小可捕規格(韓楊,2018)。在遠洋捕撈方面,我國積極遵守國際有關要求,禁止公海大型流刺網作業,“支持環境和生態友好型漁具及捕撈方式的研發和推廣應用,優化漁具選擇性,保護珍稀瀕危物種”(農業農村部,2020b)。(4)配套措施除了直接管理漁業生產活動的措施以外,我國還出臺了一系列生物資源保護措施。2006年 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 出臺,文件指出養護種質資源的重要性,我國積極推進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

63、建設、開展增殖放流工作。截至2021年,535處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已經過審定,覆蓋了海洋和淡水的重點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洄游通道等生物棲息地(蘇紀蘭 等,2021)。2.養殖漁業管理政策我國養殖漁業管理制度目前還在完善過程中,現主要包括養殖許可、技術標準、和養殖容量規劃三方面措施。首先,我國采用養殖許可證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規定使用規劃水域、灘涂進行水產養殖活動的需要向地方相關部門提出申請,由政府核發養殖證,許可其從事養殖生產(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86),目前主要對養殖生產活動符合水域灘涂利用規劃進行管理。其次,我國正在建立對養殖生產技術方面的調控政策,當前對水產養殖環境管理

64、的政策還存在空缺:水產養殖尾水排放相關規定還不完善,排污許可證制度仍然缺位。從技術標準方面,國家級別層面出臺了部分技術標準海水池塘水排放要求(SC/T91032007)與 淡水池塘養殖水排放要求(SC/T91012007)但因為各地區養殖活動和自然環境不同,推行困難、執行效果不佳;但是部分地方部門正在地方范圍內正在開展相應措施,包括江蘇省2018年修訂并發布實行了 太湖流域池塘養殖水排放標準(DB32/T 17052018)(劉明慶 等,2019)。雖然不與環境影響直接掛鉤,但是水產食品安全標準可以間接對養殖的投餌、投藥、病害進行管理,我國出臺了多個水產食品安全標準體系,然而在檢測技術、監管等

65、方面還有待提高(王敏,2021)。此外,面對無序擴大的養殖生產,我國還開展養殖規劃工作。2021年,各級政府也完成了至2030年的 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系統性地劃定了禁養區、限制養殖區和養殖區,規范化養殖活動(張春,2022b)。我國還開展了漁業退養等轉產措施,使得養殖活動與相關規劃保持一致。部分地區近年來開展了退養工作,例如,太湖、金湖等地區開展了“退漁還湖”,沿海地區也開展了“清海退養”工作,漁戶后續進入產業園區開展內陸養殖、或者轉產從事其他行業(福建日報,2018;人民日報,021b),達到改善相關流域水質,緩解海洋污染的目的。3.漁業政策發展趨勢漁業管理政策在控制環境影響方面將持續呈現收

66、緊趨勢。在“十四五”漁業規劃中,體現了發展“養護型捕撈業”的總體方針:設定了海洋捕撈產量和漁船減量目標,且相關壓減目標力度較高,包括浙江省設置到2025年捕撈漁船上限3000艘,漁船功率總量也縮減到了是“十三五”的五分之一(浙江省政府辦公廳,2022)。漁船“雙控”、休漁禁漁、減船轉產、限額捕撈、捕撈“零增長”、“負增長”等政策將持續提高力度;配套措施,包括柴油補貼也呈現退坡,資源養護補貼開始在各地繼續推進(張春,2022b)。發展綠色養殖漁業是發展規劃中的重要目標。其中,2021年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實施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技術推廣 “五大行動”的通知 中重點提出了開展水產養殖用藥減量、飼料替代

67、幼雜魚、尾水治理推廣行動。這標志著相關政策也將持續收緊(農業農村部辦公廳,2021)。同時我國的執法力度也在逐漸提高,近年來“中國漁政亮劍”漁政執法計劃出臺,如圖8所示,近四年我國“漁政亮劍”行動累計出動執法人員和查獲違規案件、船舶數量都在逐年提升。2022年更是印發了 “中國漁政亮劍2022”系列專項執法行動方案,強化對“三無”漁船和非法捕撈的打擊和對水產養殖投入品、養殖安全生產的監管(綠色和平 等,2021;農業農村部,2022)。我國也在逐漸健全國際IUU漁業治理:新遠洋漁業管理規定于2020年4月1日施行,更加明確地禁止中國相關主體從事IUU 漁業活動、完善監管流程、加大違規處罰力度(

68、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2020);我國也積極參與國際IUU漁業打擊工作,包括通過港口監管,“2018年起,將中國加入的相關區域漁業管理組織公布的IUU漁船名單通報各港口,拒絕此類漁船進港以及在中國港口進行卸貨、補給、加油等活動”(農業農村部,2020b)。2018-2021“漁政亮劍”行動累計出動執法人員2018201920202021累計出動執法人員(萬人)300250200150100140.9143.2179.18241500圖8:2018-2021“漁政亮劍”累計出動執法人員中國漁業環境相關金融風險研究報告17(三)漁業相關市場發展水產品的市場變化也是轉型風險的重要來源。首先,市場

69、結構上,國內外市場都會對漁業產生重要影響。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為輔的雙循環發展格局是我國重要的戰略決策(徐樂俊 等,2020)。這也是水產品市場統籌利用的重要指導思想,需要擴大內需,升級水產品消費需求,同時水產品“走出去”,擴大優勢水產品出口也是布局要點。其次,不同的市場消費者偏好都將存在變化。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12:“采用可持續的消費和生產模式”也在指引消費和生產模式與可持續發展目標保持一致,國內外消費者、市場標準都在響應相關號召,此轉變也將成為轉型風險的來源。在海外市場,第一,一些出口國家的硬性準入標準涵蓋了漁業生產的環境表現。尤其是歐美、日本等市場大多要求養殖或捕撈的魚類具有ASC

70、(可持續水產養殖認證)或MSC(海洋管理委員會)這類第三方可持續認證才能夠進入市場(CENTRE FOR THE PROMOTION OF IMPORTS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CBI),2022)。海外市場也對進口的水產品質量、食品安全有所要求。隨著各國對漁業可持續發展重視的提升,相關標準可能在未來進一步收緊。第二,海外市場的消費者偏好也在轉變。越來越多的公眾消費者、企業在消費和采購過程中對生產方式的可持續性有所要求。甚至,在海外,公眾消費者對可持續生產的要求會超過對品牌、價格的要求(SEAFOODSOURCE,2016)。尤其在綠色供應鏈、企業ESG表現逐漸受

71、到重視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餐飲、旅游企業要求采購的產品經過可持續認證。例如,美歐美和日本的多家連鎖超市,近年來出臺了相關規定,表示未來只售賣獲得ASC或MSC認證的水產品(ROHEIM 等,2018;中國連鎖經營協會 等,2020)。這也包括在國內有業務的國際企業,舉例來說,迪士尼公司就對其餐飲業務采購的水產品生產進行要求,需要經過MSC或ASC認證6。國內消費者的水產品消費偏好也在轉變。第一,國內市場消費升級在水產消費中也有重要體現: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和水產品質量的要求近年來有明顯升(蘇紀蘭 等,2021)。智漁的研究表示,消費者購買水產品的影響因素中,35%的調查對象認為抗生素殘留,27.3

72、3%的調查對象認為加工環境衛生,23.6%的調查對象認為水產品養殖水體狀況是影響水產品消費重要因素(智漁,2022)。第二,在可持續方面,消費者的相關意識也在提升。在雙碳目標、高質量發展戰略規劃提出后,公眾消費在環境可持續方面也有響應。智漁的研究表示,15.22%的調查對象認為水產品養殖造成的負面環境影響是水產品消費過程中的重要影響因素(智漁,2022)。6 專家訪談因此水產品市場在逐漸提高對水產品生產環境影響的要求,是轉型風險的重要來源。四、漁業環境相關金融風險如前文所述,環境表現差的漁業的生產活動會導致環境問題,成為物理風險的來源;同時,為了應對日益惡化的水環境和漁業資源,政策和市場環境都

73、會產生變動,成為轉型風險的來源。這些都會通過影響行業主體經營或者直接影響金融資產對金融機構造成影響,引發環境相關金融風險。金融機構對漁業的支持主要包括銀行類金融機構提供的信貸服務和保險機構提供的保險業務。金融機構面臨的環境相關金融風險中,銀行類金融機構主要面臨信用風險,保險機構主要面臨承保風險,這也是本報告聚焦的重點。(一)信用風險銀行類金融機構面臨的環境相關金融風險以信用風險為主,這包括兩種傳導途徑:行業主體的經營狀態或者收益受到環境風險影響,導致無法償清借款;銀行類金融機構享有抵押權的資產因為環境風險貶值。1.漁業主體經營狀況作為風險來源(1)漁業主體面臨的環境風險上述人為誘發的環境問題會

74、引起物理風險和轉型風險,對各類行業主體造成影響,造成信用風險。a.物理風險漁業物理風險在本文語境下包括因為漁業生產誘發的環境問題,對生產經營造成負面影響的事件,其中涵蓋兩大類:突發性風險和累積性風險。行業主體相關生產活動導致的環境問題包括突發性事件,例如魚病害、赤潮等,這類災害在短期內對行業主體造成較大的損失。生態失衡、污染引起的突發事件(水母暴發、綠潮、赤潮等事件)會對第一產業主體,捕撈漁民和養殖戶,造成沖擊:對于捕撈漁民,會降低捕撈的漁獲量;對于養殖戶,會造成生物資產大規模死亡。這些都會不同程度上影響行業主體收益。舉例來說,2005年6月浙江南麂列島的赤潮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100萬元(陳舜

75、 等,2009);2011年8月,珠海暴發為期14天的赤潮,共給水產養殖業造成316萬元人民幣損失(中國新聞網,2011)。2010-2020年間,因為病害造成的水產品損失量(重量)占因漁業災情損失的水產品總量的比例最高為25.22%,最低為11.96%;因為污染造成的水產品損失量(重量)占因漁業災情損失的水產品總量的比例最高為23.91%,最低為1.14%;病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占漁業災情造成的總經濟損失比例最高為27.2%,最低為12.77%;因為污染造成經濟損失占漁業災情造成的總經濟損失的比例最高為20.36%,最低為1.35%(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 等,2021)。風險來源環境風險傳導

76、渠道環境相關金融風險外部因素金融風險環境問題漁業生產物理風險轉型風險銀行類金融機構信用風險承保風險保險機構行業主體風險抵押品、保險標的價值變動第一產業行業主體產業鏈其他行業主體政策變化市場變化圖2:漁業環境相關金融風險傳導機制示意圖中國漁業環境相關金融風險研究報告19此外,環境問題還會造成長期且慢性累積的影響,即累積性風險。對于捕撈業,雖然總產量相對穩定,但是因為漁業資源衰退,經濟價值較高的優勢物種被低經濟價值的物種取代。以舟山漁場為例,因為捕撈壓力、海洋污染等原因,舟山漁場的生物組成結構被嚴重破壞,食物鏈縮短,漁獲種類營養級水平降低,從原來以大黃魚等“四大家魚”這類營養級高的水產品為主,到2

77、015年,蝦類、貝類、蟹類等無脊椎動物產量接近一半;同時因為近海資源枯竭,海洋捕撈轉向遠洋漁業(趙淑江 等,2015)。其他歷史上的大型漁場,包括渤海漁場、南海沿岸漁場和北部灣漁場也嚴重退化:2012年,浙江、海南、山東、廣東等近海捕撈發達地區出現因為漁業資源的衰退,捕撈漁民的收入收到重創的情況(梁嘉林 等,2012)。對于養殖,逐漸惡化的水質也會對養殖生產效率、養殖水產品質量造成影響,降低收益率。供應鏈上的其他環節也會受到沖擊。這主要通過兩種方式。首先,水產加工會因為供應鏈傳導,上游收購原料成本提高。在第一產業行業主體因為災害、資源退化等原因造成收成下降時,水產品,即水產加工原料會因此價格上

78、漲,加工企業的采購成本因此提高,受到沖擊。其次,食品安全問題也是加工企業聲譽風險、法律風險的重要來源。受訪某上市企業表示,食品安全問題已經成為加工企業的“生命線”7。上游的投餌用藥行為與此風險息息相關:環境表現差的生產方式往往也會因為抗生素殘留、魚病害等對產品本身食用安全造成影響,這最終會成為加工企業的風險來源8。7 專家訪談8 專家訪談9 專家訪談b.轉型風險漁業轉型風險在本文語境下主要包括因為漁業環境相關政策、市場變化對生產經營造成負面影響的事件。政策變化是漁業相關風險的主要來源。對于捕撈業,投入產出控制的收緊、配套措施的完善、執法力度的提升會造成捕撈主體的經營成本增幅,這包括:為了合規生

79、產,部分主體需要投入額外的成本升級改造設備;對于不愿整改的,在查明后會被沒收漁具、沒收漁獲、處以罰金、刑罰、處以關停處罰等,對相關主體的生產活動持續性和盈利性造成嚴重打擊;柴油補貼退坡等財政措施也會導致行業主體收入的下降。從執法結果上看,如圖10所示,查處案件、被查獲漁船近年來呈現明顯遞增。2021年,查辦違法違規案件4.7萬件、違法違規人員4.3萬名,移送涉嫌犯罪案件4253宗、涉嫌犯罪人員4958名,取締涉漁“三無”船舶2.6萬艘、“絕戶網”103.8萬張(頂),收繳電魚器具8566臺(套)(漁業漁政管理局,2022)。單次罰金可以達到上百萬,例如,2019年,江蘇省高某某等10人因為在禁

80、漁期開展電魚、銷售非法魚獲,經判決,需承擔生態賠償金、漁業資源損失咨詢費157.44萬元,同時,10名被告人中的9人被判處9個月至2年3個月不等的有期徒刑(農業農村部,2020a)。對于養殖業,逐漸完善技術要求,包括尾水排放標準的完善,會要求行業主體付出更高的成本進行基礎設施、養殖設備升級、整改,不合規的情況可能導致罰金甚至關停等處罰。海南文昌市水產養殖在推進新的尾水治理模式,要求水產養殖需要經過“三池兩壩”的處理才能夠排水,這不僅要求養殖戶投入幾十萬進行基礎設施升級,還需要占據原來池塘面積建設相關設施,進一步擠壓行業主體營利空間,影響經營狀態9。此外,市場變化也將導致轉型風險。在國內外市場對

81、漁業生產環境表現、食品安全要求提升的背景下,環境表現差的生產方式生產的水產品可能會經歷產品不具有競爭力、無法進入海外市場等打擊,相關主體的經營狀況將受到負面影響。這將為銀行類金融機構帶來潛在的信用風險。10 專家訪談轉型風險也將影響上下游企業。對于上游的設備供應企業,使用不符合更新的環境標準的漁具和設備的生產將受到影響;對于飼料、動物保健產品生產企業,其產品與環境標準的一致性也將受到考驗,例如以幼雜魚為原料的魚粉廠可會面臨關停(張春,2022a)。從事下游加工流通業務的企業,政策變動也將影響其經營狀態。隨著2018年最新修訂的 食品安全法 的出臺,監管部門對相關企業食品安全質量的要求和重視程度

82、更是提升到了新高度10。這可能意味著這些企業需要投入更高的成本采購合規原材料,并且需要對采購的原材料的生產方式進行審查,提高對原料質量的監測水平。不采取相關措施積極應對的企業可能將面臨更高的政策風險。(2)銀行類金融機構面臨的信用風險環境風險對漁業行業主體的經營產生影響,由此引發的相關金融風險將傳導至金融機構。對于直接支持第一產業的國有商業銀行、地方商業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機構,可能會因為物理風險和轉型風險導致的行業主體經營問題而面臨信用風險。第一,相關銀行類金融機構在此類風險中最容易面臨的是因政策變動產生的轉型風險傳導形成的信用風險。受訪的相關金融機構指出,柴油補貼退坡政策、退養還湖、

83、清海退養、減船轉產等政策會導致相關主體無法經營,貸款收回困難;個體養殖或者捕撈主體因2003年,東海海區出現大批有毒水母,過度捕撈和污染是造成食物鏈出現問題,生態失衡的潛在誘因。這類水母往往浮在海面上,不僅毒性大,附著力還很強。這導致了其容易粘在漁具,且清理困難,嚴重影響了漁船作業,導致捕撈量比2002年同期降低40%至60%(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2003)。2021年3月,山東省青島市膠州灣的底播養殖區域海星泛濫。這些海星被稱為“海底蝗蟲”,以農戶播下的蛤蜊、海蠣子等貝類為食。受災面積達到了10萬畝,當時預計經濟損失約為1億元。海星泛濫的潛在誘因可能首先包括人為活動帶來的海域污染,包括

84、水產養殖產業造成的水體富營養化,創造了不利于捕食海星卵及幼蟲的天敵生長的環境;其次,氣候變化導致的水溫上升,也提高了海星成活率(人民日報,2021a)。2022年7月,膠州灣再次暴發類似災害,海星和“白泥螞”(另一種歷史上相對少見的養殖貝類敵害生物)大量出現,當地一養殖戶一個月內的損失了5000余畝三分之二的蛤蜊苗,造成數百萬元損失。潛在誘因尚不明晰,但是人為活動可能是誘因之一(新京報,2022)。相關案例敵害物種暴發圖10:2018-2021“漁政亮劍”查獲違規案件與船舶數量2010年前,??诿捞m區演豐鎮的咸水鴨養殖和高位池養蝦迅速擴張,是當地重要農業產業。海南省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也位于

85、演豐鎮,是我國連片面積最大的紅樹林保護區,當時紅樹林保護區內的養鴨戶有20多戶,鴨子達3萬多只;同時保護區紅線內有2300多畝蝦塘。2010年,保護區內出現了大片紅樹林枯死的現象,圈養的鴨子的糞便排污以及養蝦排放的消毒廢水對海水造成嚴重污染,導致紅樹林枯死、水質惡化(新華每日電訊,2010)。為了應對此情況,當地政府出臺整改方案,包括東寨港保護區退塘還林工作實施方案,同時,對于拒絕整改的,提出了環保公益訴訟。養殖戶的經營因此受到環境政策和訴訟引發的轉型風險影響。2013年相關政策清退了2439畝養蝦塘(海南日報,2013);2012年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對拒不搬遷的養殖戶李某提出訴訟,

86、李某最終搬離保護區(法治時報,2018)。此外,養殖戶不僅遭受了轉型風險,還受到物理風險的影響。例如一養殖戶表示,因為水質的惡化,養蝦成活率低,有些蝦塘甚至需要放三四次蝦苗,加大養殖成本(南海網,2010)。涉及到的養殖戶也因此出現了無法償還貸款的情況,引發信用風險(南海網,2010)。相關案例紅樹林保護與養殖清退2018-2021“漁政亮劍”行動查獲違規案件與船舶數量53000025000200001500010000500004.53.52.51.50.5432102018201920202021查獲違法違規案件總數(萬件)查獲涉漁“三無”船舶數量(艘)3.4597451058610781

87、260003.244.194.7中國漁業環境相關金融風險研究報告21為生產不符合當前政策法律規定,遭受行政處罰造成無法償還貸款。第二,自然災害造成的物理風險,例如突發性環境風險帶來的漁業行業主體經營損失,也影響商業銀行貸款的不良率。這些突發性風險就包括赤潮、綠潮、水母暴發等災害事件。然而,當前金融機構對于累積性物理風險,例如漁業資源退化、水質惡化等識別還相對有限。對于支持對象更聚焦于中大型企業的政策性銀行和國有商業銀行,漁業的第二產業也會受到環境風險影響,引發信用風險。受訪金融機構表示,因為環境問題,支持的加工企業會因為供應原料斷鏈、成本上升等原因引發企業償還貸款困難。2.抵押品價值變動作為風

88、險來源抵押貸款是漁業第一產業小規模主體和部分中大型企業的主要貸款方式。漁業抵押品作為銀行類金融機構的金融資產,其價值變動會對金融機構直接造成影響。漁業的抵押物比較少,除了個人財產,主要包括漁具漁船、海域使用權、柴油補貼等。這類抵押品容易受到環境風險的影響而貶值或者滅失,在貸款無法收回、收回困難時也無法通過抵押品變現。首先,因為漁船的燃油補貼政策成為捕撈船主穩定收入的一部分,此補貼依據漁船功率指標發放,油費補貼數額曾經一度增加,“功率指標”代表的經濟價值甚至占到了漁船主資產一半左右,部分捕撈船主通過漁船功率指標進行抵押貸款(潘亞男,2016)。然而,柴油補貼退坡政策會導致這類抵押品大幅度貶值,造

89、成信用風險。其次,漁船等生產資料也可以成為抵押品。老舊漁船可能會因為新出臺的漁具漁船功率指標要求,無法進行作業或者作業受限,經濟價值下降。因此銀行類金融機構會因為享有抵押權的資產金融價值下降等原因遭受信用風險。(二)承保風險理論上,物理風險會導致水產品、漁具、船舶、海域水質、養殖設備等金融資產受損或者滅失;轉型風險會導致水產品價格波動、或者海域、漁船、漁具估值下降,這些價值發生變動的金融資產都能夠成為保險標的。漁業生產造成的環境風險會使得風險評估困難,相關標的損失也會高于預期,因此理賠額度高于預期,遭受承保風險。此外,氣候危機從另一個維度增加了風險評估的難度和損失。然而,因為漁業保險設計、勘驗

90、、定損困難,漁業相關金融資產估值困難等原因,保險機構業務幾乎很少覆蓋生物資產,水產品市場方面的風險也覆蓋較少。目前,漁業保險主要覆蓋固定資產,包括漁具漁網、養殖設備等。保險機構主要面臨因為物理風險引起的相關資產損壞或滅失,保險賠付很有可能高于預期。此外,因為政策引導、金融需求增強等原因,漁業保險將在未來逐漸完善。保險業務將覆蓋多種標的,包括更多地覆蓋生物資產、市場風險。水產病害等問題將對生物資產造成影響;消費者偏好和政策也將對產品價格造成影響。此外,天氣或者自然災害指數保險,也將因為頻發的污染事件產生大額賠付。這都將在未來加大漁業保險的承保風險。五、漁業環境相關金融風險管理挑戰與展望11 專家

91、訪談(一)漁業環境相關金融風險管理金融機構有必要對其漁業業務進行環境風險管理,將環境影響納入金融服務考量范圍。環境風險管理的目標除了有效防控環境相關金融風險,還包括通過金融杠桿減少對環境表現差的企業的金融服務,為環境表現優異的行業主體創造利好的金融環境(馬駿 等,2018)。金融機構環境風險管理需要遵守幾項原則:主動管理、預先管理、目標特定、全流程管理(馬駿 等,2018)。將相關原則在漁業的金融服務語境下應用:“主動管理”要求金融機構主動對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定向金融服務,針對行業主體的轉型方向布局金融業務;“預先管理”要求金融機構在提供服務前預先設立漁業生產相關環境表現準入門檻;“目標特定”

92、要求金融機構建立適用于漁業、不同地方漁業生產、不同類型行業主體的針對性金融服務和風險管理策略;“全流程管理”要求金融機構在金融服務的全流程實施環境風險管理。具體風險管理流程包括對漁業環境風險進行識別、評估、監測和控制。本報告認為,引發環境相關金融風險的主要來源之一是第一產業行業主體的相關行為。需要對第一產業行業主體的環境表現進行評估、監測和控制來達到環境風險管理的目的。例如,在對第一產業授信流程中加入對環境表現的考量、在提供保險服務的過程中在條款中加入對環境指標的要求等等。(二)風險管理現狀與痛點目前為漁業提供服務的金融機構沒有對漁業環境相關金融風險進行管理,還未與上述原則達成一致。在銀行類金

93、融機構授信過程中,主要考量借貸主體的財務健康程度,整體缺乏對環境表現的考量。部分銀行關注相關主體是否有處罰記錄,沒有主動地、系統地對行業主體的生產方式進行考量;保險機構在內部風險管理也對于行業主體生產活動的環境影響缺乏關注,在面對環境風險時,保險機構主要以個案處理的形式幫助行業主體規避風險,保險合約中沒有系統性地納入可持續生產相關指標,保險機構內部也沒有特別投入相關人才或者設立專門部門11;銀行類和保險金融機構都沒有開發針對漁業或者特定主體的風險管理流程,大部分將漁業劃歸農業類別進行處理。因此,環境風險管理的主動性、預先性、目標特定性、全流程性都未得到體現。這主要是因為,第一,漁業生產的內生特

94、點大幅度提高了銀行環境風險管理成本。漁業第一產業,生產品種、模式多種多樣,生產分散、專業壁壘高;這導致無法開發一套范式風險管理模式進行推廣,需要因地制宜,依照個案調整風險管理流程和相關指標,這抬高了風險管理的開發、落地難度和成本。從事第一產業生產活動的主體呈現規模小、地理位置分散、現代化程度低、財務和生產規范度低的特點,缺乏水質、投餌等行為監測裝置。這導致基礎信息(例如魚塘位置、面積、魚塘主信息、漁船類型、漁船主信息等基礎信息)和過程性信息(例如投餌時間、投餌量、出海時間等)可得性差,后續風險管理流程開發則無法推進?!爸鲃庸芾怼敝附鹑跈C構的金融服務需要主動順應行業發展方向,主動加大對可持續發展

95、的支持,退出對環境表現差的主體的支持,規避環境風險;“預先管理”指金融機構可以建立環境表現準入門檻,提前識別和判斷服務對象的環境風險,預先采取防范措施,盡可能排除風險;“目標特定”指的是金融機構需要依據不同行業、金融服務、客戶類型的特點、風險特征,應用差異化的、具有針對性的環境風險管理策略;“全流程管理”指的是金融機構在金融業務全流程實施環境風險管理,達到服務全流程的風險防控。金融機構環境風險管理原則 (馬駿 等,2018)中國漁業環境相關金融風險研究報告23第二,大部分金融機構內部管理在人才投入和制度設置上導致對行業了解缺乏,缺乏環境風險管理意識和專業技術,無法識別相關風險。漁業往往被歸在農

96、業的大類別下進行處理,而漁業與其他農業相比又具有獨特的內生特點,包括生產地方性強、差異性大、專業壁壘高等,因此提供金融服務時針對性差,風險管理困難。第三,缺乏識別風險的相關工具,包括技術指標、定向支持目錄等也是重要原因?;拘袠I監管指標,例如尾水排放地方性技術指標還不完善,金融機構可以依據的行業政策有限且有不確定性。此外,多個受訪金融機構也反映,針對金融機構的指導工具也缺位是開展風險管理和支持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阻礙,例如定向支持的目錄性質工具缺乏,或者可應用性差。例如綠色產業支持目錄 中4.1.9項涉及“綠色漁業”,其中列舉了幾種生產方式:“碳匯漁業及凈水漁業、稻漁及鹽堿水魚農綜合利用、循環

97、水養殖、深水抗風浪及不投餌網箱養殖、水產品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以及生態健康養殖有關模式等”。列舉的種類比較有限,且生產方式要求比較高,對于漁業生產“主力軍”的小規模主體應用性不是很強(發展改革委 等,2019)。(三)應對策略為了應對以上幾點挑戰,本報告提出了幾點應對策略,需要多利益相關方的參與。1.推進組織化、信息化進程漁業第一產業現代化程度低,行業主體“小而散”,規范程度差等內生問題對收集風險管理所需的基礎信息創造了障礙。面對此問題,需要加快漁業第一產業主體的組織化和生產的信息化進程。組織化指的是將“小而散”的行業主體通過地方組織,包括合作社、行業協會、民間組織等,進行協調組織,使得信息傳

98、遞和統計可以更直接;不同主體的相關信息也可以經過相關組織協調變得更規范,具有可比性。信息化指的是加強生產基礎性信息和過程性信息的披露規范化和數字化,這需要相關技術和基礎設施的支持,例如開發及放置水質監測、投餌監測設備等。組織化和信息化進程是相輔相成的,組織化可以加快信息化進程,信息化也可以協助組織更好地協調管理行業主體。這不僅可以為金融風險管理和決策提供信息基礎,而且可以幫助金融機構更好地了解漁業行業及相關風險點。具體來說,這需要民間組織(包括行業協會、民間非政府組織)、政府機構、金融機構的互相配合:民間組織可以引入信息化技術,牽頭建立交流平臺,動員當地行業主體積極參與當地組織,搭建多方(金融

99、機構、行業主體、民間組織、政府)數字分享平臺;政府部門需要引導激勵各方參與此進程;提供技術支持和基礎設施建設;金融機構需要積極參與信息交流,表明信息需求,進行金融信息共享,助推信息化組織化進程。2.加強金融機構對行業的了解針對漁業行業專業壁壘高、金融機構欠缺了解的情況,在組織化、信息化的基礎上,加強金融機構對漁業行業的了解能夠提升決策的合理性和準確性。漁業金融相關決策需要建立在對行業特點和其面臨的環境風險的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具體而言,金融機構的業務部門需要提升對不同類別漁業生產方式的基本特點、生產全流程的環境影響、減緩影響的可能性、利益相關方需求、行業相關政策標準的了解水平。同時,金融機構的研

100、究和風險管理部門也需要增強對漁業環境風險傳導機制、環境風險敞口測算、風險監測、識別、評估和管理的方法等方面的相關研究。這意味著在研究部門、風險管理部門和業務部門都需要加大復合型人才的投入、能力培訓,還需要加強。此外,金融機構還可以借助民間組織的力量,加強與地方協會的交流與合作,借助其扎根基層和行業的專業性,共同參與產品開發、金融服務落地。3.開發、應用配套政策工具針對金融機構缺乏風險管理指引問題,需要政府相關部門開發相關工具,引導和協助金融機構進行風險管理。第一,需要完善行業基本技術標準。針對養殖業,需要完善尾水排放、水質標準等技術文件;針對捕撈業,需要完善各類漁具網目尺寸、重要經濟魚類最小可

101、捕規格、捕撈配額等標準。這可以提高政策的可預測性,行業主體和金融機構都可以針對相關文件提前進行整改和風險管理。針對漁業第一產業生產活動,相關標準需要進行地方化適應處理,提供地方性標準,更貼合實際生產情況。第二,相關部門可以出臺金融風險管理流程指導文件,明確不同漁業生產方式中金融機構應該關注的環境表現指標。養殖業中,尾水排放處理系統、養殖水質、養殖密度、養殖投藥、投餌量、設備質量等指標,以及捕撈業中,合規性、捕撈產量、漁具使用、作業時間地點、捕撈種群等指標都可以成為金融機構衡量潛在風險的切入點。第三,相關部門可以提供目錄、名單性文件,更具體地幫助金融機構明確服務對象。首先,這包括擬定更系統的行業

102、主體、生產方式的支持目錄,幫助金融機構明確服務的潛在優質對象。其次,針對相關政策、技術標準,可以提供違法違規,或者需整改主體名單,完成信息的共享協助金融機構規避風險。目前,一些國際組織已經進行了相關研究并出臺了具有參考性的指引文件。例如世界銀行集團國際金融公司(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IFC)于2021年發布了 藍色金融指引,其中初步明晰了在為漁業行業提供金融服務時篩選和評估項目的關注要點,其中主要借助第三方認證的技術基礎,遵循“達到、保持或超過海洋管理委員會認證標準或等效認證標準的可持續生產和廢物管理與減量措施”的原則(國際金融公司(IFC),20

103、21)。此外,UNEP FI可持續藍色經濟也提供了相關參考建議,具體列舉了金融機構為海洋漁業提供服務的過程中應該回避的生產方式,包括多個指標:養殖選址、污染和水質、入侵物種、捕撈魚種、非法捕撈、捕撈方式、雇工和工作條件、種族和性別平等(UN ENVIRONMENT PROGRAMME S SUSTAINABLE BLUE ECONOMY FINANCE INITIATIVE,2021)。4.完善漁業環境相關金融風險管理流程在上述配套工具和信息得到強化的基礎上,金融機構需要完善自身的環境相關金融風險管理框架。這需要應充分應用環境風險管理相關原則,完善具有主動性、預先性、目標特定性、全流程性的風險

104、管理框架,包括服務提供前的風險識別和分析評估,以及服務提供時及后續的監測和風險控制。首先,需要在服務提供之前進行風險識別和評估,體現風險管理的“預先性”。環境風險的識別是風險管理的基礎,包括發現金融機構面臨的所有潛在風險,并深入理解各種風險內在成因及變化規律,需要通過列舉風險清單等方式,對風險來源進行系統性的梳理(馬駿 等,2018)。本報告就協助梳理了漁業環境相關金融風險的來源及傳導機制。在風險識別的基礎上,可以借助相關技術標準,開發針對各個漁業行業主體客戶群體(尤其是第一產業客戶)、不同漁業生產方式的評估體系,確定環境風險評估指標,設立行業主體環境表現相關的準入門檻。在金融機構提供信貸服務

105、之前主動、預先地對支持對象進行基于環境表現的篩選;保險機構可以將相關環境表現要求、環境風險指標納入條款,提前規避環境風險。還可以應用客戶名單制管理工具,對不同客戶實施準入名單管理。中國漁業環境相關金融風險研究報告25在金融服務提供過程中后期,對不同客戶的環境表現進行持續監測和控制,這指的是對環境風險指標的動態捕捉,判斷其是否會超過設定的閾值,并采取相應風險管理應對策略:通常包括輿情監測(通過媒體、政府相關部門提供的信息監測并核實客戶環境合規性)、服務后管理監測(在服務過程中,尤其是貸款后,監測客戶是否存在環境表現不達標的情況)、環境風險整改(在出現違規、不達標的情況后,金融機構可以要求整改)、

106、應急處置(在出現引起較大影響的環境事件時,金融機構為了最小化風險,可以立即采取停止服務、提前收回貸款等風險控制措施)。此風險管理流程不僅針對第一產業小規模主體,對于產業鏈上的其他行業主體,可以開展環境壓力測試,對其供應鏈的環境影響和風險進行評估。此外,因為漁業強烈的地方差異性,需要在風險管理過程中加以體現,不同的農商行、國有商業銀行地方分行、地方保險機構應該采取具有地方針對性的評估手段、指標。風險來源捕撈養殖第一產業生產方式環境、食品安全問題物理風險轉型風險 信用風險承保風險第一產業行業主體面臨的環境風險金融機構面臨的環境相關金融風險產業鏈上其他主體面臨的環境風險過度捕撈作業方式不當非法捕撈投

107、入品濫用、尾水排放處理不當養殖強度、密度安排不當,土地、水域利用不合理漁業資源衰退生態失衡水體污染水產病害人體健康問題環境管理成本提高:因為尾水排放、漁船、養殖設備要求、食品安全指標提高,需要投入額外成本整改行政處罰:生產方式不合規引發行政處罰關停清退:退養、減船等政策造成企業、個體戶被關停、清退收益受限:因為養殖密度標準、捕撈產出控制等政策,行業主體收益受限柴油補貼等收入來源受限市場變動:出口市場準入標準提高、國內外市場偏好向環境表現良好產品傾斜財務風險:上游原料購買成本提高上游原料供應斷鏈聲譽、法律風險:食品安全問題、環境問題引發聲譽受損,甚至法律問題通過行業主體傳導:行業主體因為環境風險

108、經營狀況受損或者關停,償債能力受損或者失去償債能力通過抵押品價值變動傳導:海域使用權、固定資產、柴油補貼等抵押品貶值賠付額超出預期收益下降:水產病害造成生物資產損失、生物資產質量下降、捕撈種群經濟價值和總量下降聲譽、法律風險:食品安全問題、環境問題引發聲譽受損,甚至法律問題表1:漁業環境相關金融風險來源及傳導機制六、結語一方面,作為關鍵的蛋白質供給來源、出口農產品,漁業產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另一方面,在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的大背景下,作為直接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產業,漁業環境風險管理至關重要:主動的風險管理既可以幫助金融機構識別、監測、管理相關風險,還可以主動促進行業可持續發展。本報告詳細闡述了漁業

109、產業自身生產可能引發的環境相關金融風險的傳導過程。本報告聚焦為漁業提供信貸和保險服務的銀行類金融機構和保險機構,兩者都面臨相關風險。相關風險來源于漁業第一產業,包括養殖和捕撈,相對可持續性差的生產方式。這些生產方式不僅會造成環境問題,引發物理風險,這些生產方式本身也會因為逐漸收緊的政策、市場偏好的轉變觸發轉型風險。首先,這些風險會對銀行類金融機構造成信用風險,這主要通過兩大方式:第一,環境風險會影響第一產業行業主體償債能力,還會通過供應鏈影響產業鏈上的其他主體,造成不同主體償債困難;第二,環境風險還會通過影響抵押品的金融價值直接造成銀行類金融機構的信用風險。其次,對于保險機構,環境風險會通過影

110、響相關標的,造成賠付高于預期,引發承保風險。然而,目前各類金融機構對于漁業生產引發的環境相關金融風險幾乎沒有管理措施,這主要是因為風險管理成本高、金融機構對于行業了解缺乏、缺乏針對性風險管理工具等主要原因。針對以上痛點需要推進小規模主體組織化、信息化進程;加強金融機構對漁業產業的了解;開發、應用配套政策工具;最終形成漁業環境相關金融風險管理流程。風險來源環境風險傳導渠道環境相關金融風險外部因素金融風險環境問題漁業生產物理風險轉型風險銀行類金融機構信用風險承保風險保險機構行業主體風險抵押品、保險標的價值變動第一產業行業主體產業鏈其他行業主體政策變化市場變化圖2:漁業環境相關金融風險傳導機制示意圖

111、中國漁業環境相關金融風險研究報告27參考文獻1.倉萍萍,2019.環境友好視角下大菱鲆養殖模式轉型的經濟研究D.上海海洋大學.2.陳東興,楊超,華雪銘,2013.3 種蝦類養殖池塘污染強度及氮磷營養物質收支研究J.河南農業科學,8(42).3.陳舜,佟蒙蒙,江天久,等,2009.赤潮災害對水產養殖業損失的分級評估J.水產學報,4(33).4.崔明,2017.我國“十二五”養殖漁業財政補貼政策綜述及“十三五”政策展望J.漁業信息與戰略,32(1).5.發展改革委等,2019.綠色產業指導目錄(2019 年版)A/發改環資2019 293 號.6.法治時報,2018.30年典型案例主審法官解密我省

112、首例環境公益訴訟案 紅樹林保護博弈養鴨場污染EB/OL.http:/ A/OL.http:/ 東寨港將清退2439畝蝦塘EB/OL.http:/ 年以來中國海洋漁業資源治理與政策調整J.中國農村經濟(9).15.何妤如,YURU H E,黃碩琳,等,2021.歐美IUU捕撈管理體系對中國漁業政策制定的啟示EB/OL.上海海洋大學學報.http:/ FI SUSTAINBALY BLUE ECONOMY),2021.可持續藍色經濟金融倡議:加速世界海洋和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轉型的引領者R/OL.https:/www.unepfi.org/wordpress/wp-content/uploads/2

113、021/05/1.-Sustainable-Blue-Economy-Launch-Brochure-CN.pdf.(最后訪問時間2022年9月10日).21.李貞金,2020.水產養殖典型抗生素的殘留水平與分布特征研宄D.華東理工大學.22.聯合國糧農組織(FAO),2020a.糧農組織:漁業在全球糧食和營養安全中扮演“中堅角色”EB/OL/聯合國新聞.https:/news.un.org/zh/story/2020/06/1059252.(最后訪問時間2022年2月10日).23.聯合國糧農組織(FAO),2020b.The State of World Fisheries and Aqu

114、aculture 2020M/OL.http:/www.fao.org/documents/card/en/c/ca9229en.DOI:10.4060/ca9229en.(最后訪問時間2022年1月24日).24.聯合國糧農組織(FAO),2022.2022年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努力實現藍色轉型M/OL.羅馬http:/www.fao.org/documents/card/zh/c/cc0461zh.DOI:10.4060/cc0461zh.(最后訪問時間2022年9月9日).25.梁嘉林,姜韓,2012.中國近海涸澤而漁?EB/OL/中外對話.https:/ 演豐咸水鴨何去何從?_新聞

115、EB/OL.https:/ 通知 EB/OL.http:/ 2019 7號A/OL.http:/ “中國漁政亮劍2022”系列專項執法行動方案 的通知:農漁發 2022 6號A/OL.http:/ 2021 6號A/OL.http:/ “十四五”全國漁業發展規劃 EB/OL.http:/ 水清民富EB/OL.http:/ Risk Rising:Why the Crisis Engulfing Nature Matters for Business and the EconomyR/OL.世界經濟論壇(WEF).https:/www3.weforum.org/docs/WEF_New_Natu

116、re_Economy_Report_2020.pdf.(最后訪問時間2022年7月14日).54.蘇紀蘭,溫特,米密卡吉斯,等,2021.全球海洋治理與生態文明:建立中國的可持續漁業政策R/OL.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專題政策研究報告http:/ 折射生態與民生矛盾中新網EB/OL.http:/ 專家稱需完善漁業保險體系EB/OL.http:/ 2022 5號A/OL.http:/ Dialogue Ocean.https:/ 2022 17號A/OL.https:/ FOR THE PROMOTION OF IMPORTS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CBI),

117、2022.Exporting certified sustainable seafood to EuropeEB/OL.https:/www.cbi.eu/market-information/fish-seafood/certified-sustainable-seafood.(最后訪問時間2022年8月22日).73.CHIU A,LI L,GUO S,2013.Feed and fishmeal use in the production of carp and tilapia in ChinaJ.Aquaculture(414/415).74.DING H,WU Y,ZHANG W,等

118、,2017.Occurrence,distribution,and risk assessment of antibiotics in the surface water of Poyang Lake,the largest freshwater lake in ChinaJ/OL.Chemosphere,184:137-147.DOI:10.1016/j.chemosphere.2017.05.148.75.IPCC,2021.Climate Change 2021: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AR6,WGIR.IPCC.76.LIU X,LU S,GUO W,等,

119、2018.Antibiotics in the aquatic environments:A review of lakes,ChinaJ/OL.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627:1195-1208.DOI:10.1016/j.scitotenv.2018.01.271.77.MARINE CONSERVATION BIOLOGY INSTITUTE,2017.Seafloor Destruction by Bottom TrawlsR/OL.(2017).https:/marine-conservation.org/archive/mcbi/Trawl

120、_Impacts_%20on_Corals.pdf.78.NETWORK FOR GREENING THE FINANCIAL SYSTEM(NGFS),2020.Overview of Environmental Risk Analysis by Financial InstitutionsR.79.ROHEIM C A,BUSH S R,ASCHE F,等,2018.Evolution and future of the sustainable seafood marketJ/OL.Nature Sustainability,1(8):392-398.DOI:10.1038/s41893-

121、018-0115-z.80.SEAFOODSOURCE,2016.New survey sees seafood consumers placing sustainability before price and brandEB/OL.https:/ ENVIRONMENT PROGRAMME S SUSTAINABLE BLUE ECONOMY FINANCE INITIATIVE,2021.Recommended Exclusions for Sustainable Blue Economy FinancingR.82.WANG Z,DU Y,YANG C,等,2017.Occurrenc

122、e and ecological hazard assessment of selected antibiotics in the surface waters in and around Lake Honghu,ChinaJ/OL.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609:1423-1432.DOI:10.1016/j.scitotenv.2017.08.009.83.WIDJAJA S,LONG T,WIRAJUDA H,等,2020.Illegal,Unreported and Unregulated Fishing and Associated Driv

123、ersR.Washington: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High Level Panel for a Sustainable Ocean Economy.我們致力于遏止地球自然環境的惡化,創造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未來togetherpossiblepanda.orgWWF使命是遏止地球自然環境的惡化創造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未來2022本報告 100%使用環保紙版權所有1986 熊貓標識WWF-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是世界自然基金會的注冊商標WWF 北京代表處地址:北京市東城區花園東巷城市空間1921文化產業園3號樓5層更多信息,請訪問http:/wwfchina.org

友情提示

1、下載報告失敗解決辦法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報告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本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漁業金融助力產業可持續發展-中國漁業環境相關金融風險研究報告(2022)(16頁).pdf)為本站 (Flechazo) 主動上傳,三個皮匠報告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 若此文所含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三個皮匠報告文庫(點擊聯系客服),我們立即給予刪除!

溫馨提示:如果因為網速或其他原因下載失敗請重新下載,重復下載不扣分。
客服
商務合作
小程序
服務號
折疊
午夜网日韩中文字幕,日韩Av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最新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