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中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地方評價和展望研究報告(27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中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地方評價和展望研究報告(27頁).pdf(27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 Brent Stirton Getty Images 中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地方評價 和展望研究報告 基于 2004-2017 年省級數據的測算 本報告與以下 機構合作完成 中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地方評價和展望研究報告 基于 2004-2017 年省級數據的測算 中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地方評價和展望研究報告 基于 2004-2017 年省級數據的測算 32 課題負責人: 朱旭峰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副院長 清華大學全球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 李楠世界自然基金會(瑞士)北京代表處政策項目主任 課題組成員: 朱旭峰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副院長 清華大學全球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 楊永恒 清華大
2、學公共管理學院 副院長 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執行副院長 王紅帥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博士生 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研究助理 李遠博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博士后、助理研究員 鄭藝 清華大學全球可持續發展研究院辦公室主任 葉穎欣 清華大學全球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研究助理 項目協調員: 吳瓊世界自然基金會(瑞士)北京代表處高級項目專員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 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是在全球享有 盛譽的、最大的獨立性非政府環境保護組織之一。WWF 于 1961 年 成立,總部位于瑞士格朗。WWF 在全世界超過 100 個國家有辦公室、 擁有
3、5000 名全職員工,并有超過 500 萬名志愿者。WWF 的使命是 遏止地球自然環境的惡化,創造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未來。 Antonio BusielloWWF-US 清華大學全球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簡介 清 華 大 學 全 球 可 持 續 發 展 研 究 院(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Tsinghua University, 英文簡稱為 TUSDG)成立于 2017 年 5 月 14 日,是清華大學校級非 營利性科研機構,依托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并聯合相關院系開展可持續發展領域的教 學研究工作。 研究院致力于深入開展關于聯合
4、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SDGs) 整體框架、政策執行和 各個具體目標的多學科交叉研究;為國際社會培養和輸送 SDGs 領域的綜合性專業人才; 與中國有關政府機構開展密切合作;全面促進與聯合國相關機構及國際同行在 SDGs 領 域中的經驗交流與互鑒;加強世界各國執行 SDGs 的經驗交流和政策學習。 中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地方評價和展望研究報告 基于 2004-2017 年省級數據的測算 中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地方評價和展望研究報告 基于 2004-2017 年省級數據的測算 21 摘要 可持續發展是當今人類社會的重要議題。2015 年 9 月,聯合 國可持續發展峰會通過了由聯合國 193 個會員國共
5、同達成的變 革我們的世界: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簡稱 “2030 議程 ”)。 該議程是繼聯合國千年宣言之后關于全球發展進程的又一 指導性文件。2030 議程包含 17 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169 個具體目標(Targets)和 232 個指標(Indicators),跨越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個維度,為全球 發展提供了新的路線圖和風向標。但鑒于可持續發展目標和指標 的模糊性,指標體系的復雜性、龐大性以及數據的難以獲取性, 可持續發展目標監測當前主要停留在全球、國家層面,地區監測 仍然較為困難,尤其尊重可持續發展目標框架、
6、更多關注地區差 距的評估工作始終較少。 為推動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地方化進程,本報告在對標原有 17 個可持續發展目標框架的基礎上,結合 2004-2017 年中國省級經 濟社會統計數據,對中國地區可持續發展目標進行了測量、監測 與展望。借鑒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IMD)世界競爭力指數方法論,報 告構建了 2005-2016 年 14 個目標框架下涵蓋 74 個指標的中國省 級可持續發展目標指標體系,測算了中國省級可持續發展目標指 數, 包括1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總指數和14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分指數
7、 ; 同時揭示了 2004-2017 年目標 15(陸地生物)的地區可持續發展目 標進展情況。在擬合指數和指標分析的基礎上,報告評估了各省可 持續發展目標的發展現狀和差異,對可持續發展目標間和地區間的 發展差距做出了診斷,并提供了相關政策建議。 通過中國地區可持續發展目標監測,報告的相關發現如下。 第一,從 2005-2016 年 14 個目標框架下的分析來看:發展目標間 發展不平衡,各省份存在長期發展短板;較于經濟發展不平衡, 公共服務發展不平衡更突出;省際地區間差距無明顯改善,地帶 間差距有所緩解;性別平等的發展差距保持不變,經濟平等有所 改善;發展目標中,產業創新與基礎設施的發展最不平衡
8、。第二, 從 2004-2017 年目標 15(陸地生物)的分析來看:我國各地區的 自然稟賦極為不同,但各地區的陸地生物差異在過去將近 20 年時 間里呈逐漸縮小的趨勢,這與各地區普遍的生態投入努力相關; 盡管各地區普遍重視陸地生物的改善,但由于自然稟賦的差異無 法逾越,生態產出指標依然呈現出較強的正向空間集聚現象;從 長期來看,陸地生物的稟賦之區別無法改變,但持續的生態投入 可以縱向切實地影響陸地生物的改變。 根據國家層面的努力和地區層面的監測,報告的相關建議如 下。第一,建議將更多本土化的 SDGs 指標納入中國 “ 十四五 ” 時期發展目標體系。為使 2030 議程進一步服務中國高質量發
9、展, 可將 2030 議程的相關目標和指標根據中國國情和發展重點納入 “ 十四五 ” 時期發展規劃和發展目標。鑒于中國發展不平衡的階 段和特點,指標體系設計要充分考慮中國地區發展差異。重視對 目標 13(氣候變化)和目標 14(水下生物)的分類監測以及更加 注重目標 15(陸地生物)的縱向比較及國際交流合作。SDGs 及 其指標體系還要做到可測量、可實施、可統計、可監測、可評估、 可考核、可總結和可交流。第二,加強國內政策支持和機制建設, 多管齊下推進地方可持續發展議程。政策層面,在未來 “ 十四五 ” 期間,應加強 2030 議程的 17 個 SDGs 及其具體目標和指標根據 中國國情與相關
10、政策及未來規劃的對接, 形成以中央政策為統領、 以專項政策和地方政策為支撐的有效政策體系。同時,建立針對 地方政府落實 2030 議程的激勵機制。第三,鼓勵社會參與和國際 合作,與世界一道交流分享經驗。合作與交流不僅要發揮各高校 與科研院所的智庫作用,實現跨專業、跨區域合作,還要加強可 持續發展目標在國內發展議題及成果和國際性發展理念中的銜接、 表述和落實,特別注意運用國際 “ 通行、能聽懂 ” 的話語將中國 的經驗與世界進行交流和分享。 報告對中國未來落實 2030 議程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具有 重要意義。報告能夠為中國中央和地方決策部門從國家整體和省 級地方兩個層面提供 SDGs 的數據支
11、持和評估方法。同時,研究 成果也可為中國下一階段編制全國和地方 “ 十四五 ” 規劃和實現 2030 議程提供政策參考。最后,報告也可為世界各國推進和落實 2030 議程提供基于中國經驗的重要借鑒。 目 錄 摘要 .1 一、聯合國 2030 可持續發展議程背景 .3 二、研究目的和意義 .4 三、“ 十三五 ” 時期中國落實 2030 議程的情況 .5 (一)國家層面 .5 (二)地方層面 .6 (三)國際層面 .7 四、研究相關背景 .8 (一)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相關研究 .8 (二)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測量 .8 (三)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監測 .9 五、中國省級可持續發展目標指標體系構建 .11
12、(一)可持續發展目標指數評價框架 .11 (二)可持續發展目標指標篩選原則 .12 (三)可持續發展目標指數指標體系 .12 六、研究方法和數據處理 .15 (一) 數據收集.15 (二) 數據處理.15 (三) 數據權重.15 (四) 數據測算.18 七、研究結果和分析 .19 (一)發展目標間發展不平衡,各省份存在長期發展短板 .19 (二)較于經濟發展不平衡,公共服務發展不平衡更突出 .20 (三)省際地區間差距無明顯改善,地帶間差距有所緩解 .22 (四)性別平等的發展差距保持不變,經濟平等有所改善 .22 (五)發展目標中,產業創新與基礎設施的發展最不平衡 .22 八、可持續發展目標
13、 15 的評價研究 .24 (一)可持續發展目標 15 評價指標體系 .24 (二)可持續發展目標 15 評價方法論 .24 (三)可持續發展目標 15 的地區差距 .25 (四)可持續發展目標 15 的空間集聚 .27 (五)林業投資對陸地生物改善的作用 .27 (六)對目標 15 的研究小結 .27 九、政策建議 .28 (一)將更多本土化的 SDGs 指標納入中國 “ 十四五 ” 時期 發展目標 .28 (二)加強國內政策支持和機制建設,多管齊下推進地方可 持續發展議程 .29 (三) 鼓勵社會參與和國際合作, 與世界一道交流分享經驗.29 十、附錄和附表 .30 參考文獻 .48 UN
14、 PhotoCia Pak UN PhotoViolaine Martin 中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地方評價和展望研究報告 基于 2004-2017 年省級數據的測算 中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地方評價和展望研究報告 基于 2004-2017 年省級數據的測算 43 1.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背景 可持續發展是當今人類社會的重要議題。在總結 2000 年到 2015 年千年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MDGs) 落實情況的基礎上,2015 年 9 月,世界各國領導人在聯合國可 持續發展峰會上通過了變革我們的世界:2030 年可持續發展 議程(Transfor
15、ming our World: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簡稱 “2030 議程 ”),及其涵蓋的 17 個 2030 年可 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聯合國 2030 議程及 17 個可持續發展目標是由政府間協商在聯合國達成 的全球性議題,旨在指導 2030 年以前的全球發展進程,為各國發 展提供新的路線圖和風向標。 17 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涵蓋多個維度。17 個目標主 要有目標 1(無貧困)、目標 2(零饑餓)、目標 3(良好健康與 福祉)、目標 4(優質教育
16、)、目標 5(性別平等)、目標 6(清 潔飲水和衛生設施)、目標 7(經濟適用的清潔能源)、目標 8(體 面工作和經濟增長)、目標 9(產業、創新和基礎設施)、目標 10(減少不平等)、目標 11(可持續城市和社區)、目標 12(負 責任消費和生產)、目標 13(氣候行動),目標 14(水下生物), 目標 15(陸地生物)、目標 16(和平、正義與強大機構)、目 標 17(促進目標實現的伙伴關系)。從內容上看,可持續發展目 標跨越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個維度,是設置了 17 個一級目標、 169 個二級目標的龐大指標體系。截至 2017 年 3 月,SDGs 的架 構由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指標機構
17、間專家組(Inter-Agency and Expert Group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Indicators,IAEG- SDGs)以及聯合國統計委員會確認為 17 個發展目標(Goals)、 169 個具體目標(Targets)與 232 個指標(Indicatos)。同時,為 方便監測,IAEG-SDGs 又將所有的指標分為了三類。第一類指標 (Tier1)內涵清晰、有國際認可的方法和標準、可獲得,且指標在 全球至少一半的國家和地區人口中定期發布;第二類指標(Tier2) 內涵清晰、有國際認可的方法和標準、可獲得,但數據在國家中不 定期發布;第
18、三類指標(Tier3)沒有國際認可的方法和標準,甚至 不可獲得,但方法和標準正在醞釀。截至 2019 年 12 月 11 日,三 類指標分別有 116 個、92 個與 20 個,其中,有 4 個指標具有多個 類別屬性。(2020 年 3 月,第 51 屆聯合國統計委員會將指標數量 更新為 231,指標框架與指標類別也相應發生了變化。) 與 MDGs 相比,SDGs 在其對象、目標、協商過程、實施途 徑上均有調整。 SDGs主要包含經濟、 社會和環境三個維度的目標, 具有普遍性、相關聯性、綜合性、參與性和包容性。在對象上, MDGs 主要針對發展中國家,而 SDGs 針對所有國家,每個國家 可根
19、據本國情況進行調整;在目標上,MDGs 是 8 項單獨目標, 而 SDGs 有 17 個目標和 169 個具體目標,融合了可持續發展的經 濟、社會和環境三個維度并相互關聯;在協商過程中,MDGs 由 聯合國秘書處協調,SDGs 由聯合國成員國通過三年談判達成, 利益相關方參與討論,每個國家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進行 SDGs 政 策制定和落實執行;在實施途徑上,MDGs 主要在于北 - 南供資, 但報告和跟進審查不足,SDGs 包括市場準入、技術轉讓、能力 開發和政策支持,相對有良好的監測、跟進和審查的全球架構。 SDGs 在 MDGs 的經驗和教訓上有了相應完善和改進,但如何落 實 2030 議程
20、并實現全部 17 個 SDGs 是個不小挑戰。SDGs 目標多、 指標繁且部分存在爭議,同時執行 SDGs 存在著資金、設施和技 術的缺口,如何收集 SDGs 指標需要的數據并及時跟蹤和監測指 標的執行也是個不小的挑戰。 2. 研究目的和意義 尊重可持續發展目標原框架的地區監測較為罕見。2030 議程 主要覆蓋相互聯系的 17 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169 個具 體目標(Targets)和 232 個指標(Indicators),但鑒于其指標的 模糊性,指標體系的復雜性、龐大性以及數據的難以獲取性,當 前對于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監測主要停留在全球、國家層面,國家 內部地區監測始終較少。尊重
21、可持續發展目標框架的評估工作也 較為罕見。在監測框架上,大多數研究還是依賴傳統的可持續發 展評價的路徑,即遵從范圍法(Domain based Framework),按 可持續的主要方向(經濟、社會、環境等)來劃定框架(楊凌等, 2007),然后再進行指數擬合。因此,尊重原框架的地區可持續 發展目標監測本身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地區監測可更多關注地區差距而非地區排名和目標值的進 展。從現有研究來看,一方面,可持續發展目標本質上是歸屬于 國別層面的政治行為,對于國內地區而言,執行可持續發展目標 僅是自愿行為,地區層面也沒有足夠的數據可以與龐大的可持續 發展目標體系進行對應。另一方面,國家層面的排名
22、和目標值的 進展對國家承擔可持續發展目標責任和落實可持續發展目標意義 較大;但在地區層面,排名失去了督促責任承擔的功能,同時如 果目標值是國際標準而非國家標準,那么其在地方層面的分解也 失去了意義。因此,國家層面的匯總數據可多關注排名和目標值 問題,因為排名和目標值的對標直接關系到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 現程度;地區層面的數據可更多關注地區差距的大小,關注區域 差距同樣符合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精神。 有必要進一步考慮中國省級單位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施進 展。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地域差 異明顯,研究中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落實,有必要在國家層面的 基礎上進一步考慮中國省級單位的現狀和
23、進展??紤]到省級人民 政府是中國地方政府的最高層級,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起上傳 下達的協調作用,在推動中國落實 2030 議程和實現 SDGs 的過程 中能夠傳達中央政策從而使其在市縣甚至鄉鎮進行落實,本研究 報告將監測對象定位在了省級地區。報告在尊重 17 個可持續發展 目標原有框架的基礎上,測算了中國省級可持續發展目標指數, 對 SDGs 的地方化測量與監測做出了探索,揭示了 2004-2017 年 中國地區可持續發展的差異以及省際地區差距。具體而言,本研 究包含 2005-2016 年 14 個目標框架下的地區可持續發展目標監測 以及 2004-2017 年目標 15 的地區可持續發展目
24、標監測。 報告對中國未來落實 2030 議程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具有 重要意義。報告能夠為中國中央和地方決策部門從國家整體和省 級地方兩個層面提供 SDGs 的數據支持和評估方法。同時,研究 成果也可為中國下一階段編制全國和地方 “ 十四五 ” 規劃和實現 2030 議程提供政策參考。最后,報告也可為世界各國推進和落實 2030 議程提供基于中國經驗的重要借鑒。 Thomas Cristofoletti Ruom for WWF UN PhotoRick Bajornas 中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地方評價和展望研究報告 基于 2004-2017 年省級數據的測算 中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地方評價和展望
25、研究報告 基于 2004-2017 年省級數據的測算 65 國 “ 十三五 ” 規劃明確提出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為人民提 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實現 美麗中國?!?十三五 ” 期間,中國建立了經濟發展(4 個指標)、 創新驅動(4 個指標)、民生福祉(7 個指標)和資源環境(10 個指標)四個板塊的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其中,預期性指標 12 個,約束性指標 13 個。2030 議程中有 15 個可持續發展目標 (除目標 5 和目標 10)及相應具體目標和指標能與 “ 十三五 ” 這 25 個指標進行對接。 中國政府從頂層設計、戰略對接、機制保障等方面采取系列
26、 行動,將 2030 議程納入 “ 十三五 ” 規劃和國家中長期整體發展規 劃,并體現在整體社會、經濟和環境規劃中。2030 議程涉及經濟 發展、社會進步、環境保護多個方面,探索落實 2030 議程意義重 大,影響深遠。例如在經濟領域,中國政府制定了國家創新驅 動發展戰略綱要 、 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 (2015-2030年) ; 在社會領域, 出臺了 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 、 “健康中國” 規劃綱要;在環境領域,編制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 行動計劃(2015-2030 年)、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 2020 年)?!?無貧困 ” 是第一項可持續發展目標,而國家編制 的“十
27、三五”規劃也確定了到2020年消除貧困的目標, 打響了“精 準扶貧 ” 的攻堅戰。中國出臺和實施了一系列相關政策并能與可 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政府高度重視 2030 議程和可持續 發展目標。2030 議程被視為以實現 “ 生態文明 ” 為指導的可持續 發展的重要國際契機,同時也與 “ 一帶一路 ” 倡議及 “ 南南合作 ” 的宗旨高度契合。 為此, 中國出臺一系列相關政策文件, 并從國家、 地方和國際三個層面積極展開落實工作。 (一)國家層面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始終把發展作為第一要 務,也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突出位置,“ 十三五 ” 期間更是把實 現可持續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作
28、為基本國策。為落實 2030 議程,中國政府從頂層設計、戰略對接、機制保障、國際交流和 南南合作等方面采取了系列行動,取得了積極進展。中國建立了 落實 2030 議程的國內協調機制,該機制由外交部牽頭、43 家政 府部門相互合作。2017 年 3 月,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CIKD) 正式獲批設立,為中國和世界各國研究和交流有關 2030 議程的 發展理論和發展實踐提供平臺?!?積極落實 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 程 ” 被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 規劃綱要中的 “ 第五十三章 積極承擔國際責任和義務 ” 之中。 中國把落實 2030 議程同實施 “ 十三五 ” 規劃和
29、國家中長期發展 戰略相結合,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 “ 五大發展理念 ” 為指導,統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中 3. “ 十三五 ” 時期中國落實 2030 議程的情況 持續發展目標及其具體目標相對接, 例如與目標2 (零饑餓) 相關, 執行 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 (20152030年) (具體目標2.4) ; 與目標 5(性別平等)相關,實施中國婦女發展綱要和中 國兒童發展綱要(具體目標 5.1),落實中國人民共和國婚姻 法(具體目標 5.3),執行婦女權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 護法、婚姻法和反家庭暴力法(具體目標 5.c);與目 標 6(清潔飲水和衛生設施)相關
30、,落實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具體目標 6.3) ;與目標 8(體面工作和經濟增長)相關,實施中 國制造 2025戰略(具體目標 8.2),落實可持續消費和生產 模式方案十年框架(具體目標 8.4),落實就業促進法(具 體目標8.5) , 實施 中國反對拐賣人口行動計劃 (20132020年) (具體目標8.7) 和 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 (20162020年) (具 體目標 8.10);與目標 9(產業、創新和基礎設施)相關,實施 中國制造 2025(具體目標 9.2),落實推進普惠金融發展 規劃(2016-2020 年)(具體目標 9.3),實施國家創新驅動 發展戰略綱要 (具體目標 9.5
31、);與目標 11(可持續城市和社區) 相關,執行文物保護法、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風景名 勝區條例和博物館條例(具體目標 11.4),依照突發事 件應對法、地質災害防治條例、氣象法、森林防火 條例和道路交通安全法(具體目標 11.5);與目標 13(氣 候行動)相關,制定“ 十三五 ” 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 (具 體目標 13.2);與目標 14(水下生物)相關,修訂漁業捕撈許 可管理規定(具體目標 14.6);與目標 15(陸地生物)相關, 執行 野生動物保護法 并完善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具 體目標15.7) ;與目標16 (和平、 正義與強大機構) 相關, 實施 兒 童發展綱要(
32、2011-2020),編制兒童發展綱要(2021-2030) 并落實未成年人保護法(具體目標 16.2),落實戶口登記 條例和居民身份證法(具體目標 16.9)。 中國出臺了一系列同 2030 議程相關政策和報告,為推動和評 價 2030 議程的落實和 SDGs 的達成提供了政策指導和參考。中國 2016 年 3 月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 個五年規劃綱要將積極落實 2030 議程作為自身的國際責任和義 務。2016 年 4 月 22 日,中國發布落實 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中方立場文件;2016 年 9 月,在杭州召開的 G20 領導人峰會上 推動制定了 二十國集團
33、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行動計劃 ; 2016年10月, 發布 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國別方案 , 對 17 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及其 169 個具體目標提出了中國方案和行 動;2016 年 12 月,發布中國落實 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 示范區建設方案;2017 年 8 月,發布中國落實 2030 年可持 續發展議程進展報告,對 17 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中國政策和行 動進行回顧,并對未來工作進行展望;2019 年 9 月,發布中國 落實 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進展報告(2019)將 2020 精準扶 貧和全面脫貧、 創新引領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 鄉村振興、 共建“一
34、帶一路 ” 等納入落實 2030 議程經典案例。 (二)地方層面 中國地方層面積極響應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的一系列工作。中 國各地方政府也按照國家的總體戰略,響應聯合國發展峰會達成 的成果,開始著手有關發展目標各方面的工作,積極推動地方生 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在工作推進過程中,各省市 區特別注意堅持中央政府確定的發展理念,結合本地實際,立足 生態保護,堅持綠色發展,注重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經濟社會 生態效益相統一,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經濟增長,保護 好生態環境,為子孫后代發展留下廣闊空間。 生態文明試驗區的設立是省級單位實踐可持續發展的創新舉 措。2016 年 8 月,中國中央辦
35、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 設立統一規范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意見及國家生態文明 試驗區(福建)實施方案;2017 年 10 月,印發了國家生態 文明試驗區(江西)實施方案和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貴州) 實施方案;2019 年 5 月,印發了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 實施方案。生態文明試驗區為開展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綜合試驗 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探索路徑、積累經驗。 一批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的設立標志著中國市 級地方單位正積極開展落實 2030 議程的示范創建工作。2016 年 12 月,為落實聯合國 2030 議程,中國國務院印發了中國落實 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方
36、案。2018 年 3 月,廣 西桂林、廣東深圳和山西太原成為首批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 示范區。在首批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的建設中,廣西桂林 力圖發揮中西部多民族、生態脆弱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示范效 應;廣東深圳力求發揮超大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示范效應;山西 太原力爭發揮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的示范效應。2019 年 5 月,湖 南郴州、云南臨滄、河北承德成為第二批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 新示范區。在第二批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的建設中,湖南 郴州以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綠色發展為主題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 能力;云南臨滄以邊疆多民族欠發達地區創新驅動發展為主題, 對邊疆多民族欠發達地區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37、發揮示范效應;河北 承德以城市群水源涵養功能區可持續發展為主題打造綠水青山。 一些中國市級地方單位開展了落實 2030 議程獨具自身特色的 系列工作。2018 年 7 月,貴州貴陽召開了 “ 落實 2030 年可持續 發展議程和綠色 一帶一路 建設協同增效 ” 主題論壇。浙江德 清在國內外首次利用地理信息對一個縣域如何進行可持續發展予 UN PhotoLoey Felipe-2 中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地方評價和展望研究報告 基于 2004-2017 年省級數據的測算 中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地方評價和展望研究報告 基于 2004-2017 年省級數據的測算 87 以定量評估與綜合分析,并發布了德清踐
38、行 2030 可持續發展議 程進展報告(2017)。2019 年德清在 “2019 世界地理空間論壇 ” 上獲得 “ 地理空間世界卓越獎 ”。2019 年 8 月,深圳獲批建設中 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力爭成為高質量發展高地、法治城 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標桿、可持續發展先鋒,為落 實聯合國 2030 議程提供中國經驗。2019 年 11 月,浙江寧波召開 了 “ 落實 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再造魅力故鄉寧波論壇 ”。 (三)國際層面 中國將 2030 發展議程與 “ 一帶一路 ” 戰略相結合,推進 “ 一 帶一路 ” 沿線區域及國家的 2030 可持續發展進程。中國通過聯合
39、國等國際平臺對環境、社會、和平與安全、國際合作等多方面做 出了實質性的承諾和表態。在 G20 領導人峰會上,中國積極推動 將 2030 議程納入峰會核心議題。中國積極履行相關國際條約:與 目標 3(良好健康與福祉)相關,履行世界衛生組織煙草控制 框架公約(具體目標 3.a);與目標 14(水下生物)相關,支 持推進落實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海洋技術轉讓標準和準則 (具 體目標 14.a),落實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具體目標 14.c); 與目標 15(陸地生物)相關,參與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 (具體目標 15.3),執行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具 體目標 15.c);與目標 17(促進目標實現的
40、伙伴關系)相關,推 動執行亞的斯亞貝巴行動議程(具體目標 17.2),推動執行 貿易便利化協定(具體目標 17.11),制定二十國集團落實 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行動計劃(具體目標 17.14)。 4. 研究相關背景 (一)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相關研究 可持續發展概念正式提出已有三十多年之久,國際有關可持 續發展的評價指標也經歷了漫長的演變。 可持續發展目標誕生后, 各界對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執行和監測展開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不 同學者對目標的執行與監測問題, 如目標執行中的機遇和挑戰 (薛 瀾、翁凌飛,2017)、政策創新(孫新章,2017;朱旭峰、張 超,2020)、實施機制(朱磊、陳迎,201
41、9)、實施進展(周全 等,2019)、各國發展模式(關婷、薛瀾,2019)等問題,目標 監測中的評價框架(朱婧等,2018)、國別監測(Lu et al, 2019; McArthur 12.5.1正中國第三產業統計年鑒、前瞻數據庫 單位工業增加值廢氣排放 12.2.1; 12.4.1 逆 中國環境統計年鑒 工業廢水處理率逆 減排指標改善 單位 GDP 氨氮排放逆 國家統計局單位 GDP 化學需氧量排放逆 單位 GDP 二氧化硫排放逆 單位 GDP CO2排放逆 中國碳排放數據庫(CEADs) 司法資源擁 有量 萬人擁有律師數增加正中國社會統計年鑒、國家統計局 案件發生率 行政訴訟案件率16.
42、10.1逆中國政府法制信息網、國家統計局 腐敗發生率 16.5.1; 16.5.2 逆人大經濟論壇、國家統計局 財政保障能力 財政收入占 GDP 比重 17.1.1 正 國家統計局財政自給率正 稅收收入占財政收入比重17.1.2正 1413 中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地方評價和展望研究報告 基于 2004-2017 年省級數據的測算 中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地方評價和展望研究報告 基于 2004-2017 年省級數據的測算 1615 6. 研究方法和數據處理 (一)數據收集 本研究包含 2005-2016 年 14 個目標框架下的地區可持續發展 目標監測以及 2004-2017 年目標 15 的地區可持
43、續發展目標監測。 鑒于數據可獲得性的問題,前者的監測對象不包含西藏(30 個省 份),后者的監測對象包含西藏(31 個省份)。各年份數據皆為 統計數據,分別來自于中國民政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中國 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鑒、中國勞動統計年鑒、中國研究數據服 務平臺(CNRDS)、中國社會統計年鑒、國家統計局、中國教育 統計年鑒、中國環境統計年鑒、中國能源統計年鑒、中國工業統 計年鑒、前瞻數據庫、萬得數據庫、中國旅游統計年鑒、全國行 政區劃信息查詢平臺、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 鑒、公安部消防局網站、中國第三產業統計年鑒、中國碳排放數 據庫(CEADs)、中國政府法制信息網、國家統計局、人大經濟 論壇。部分數據由計算獲得。(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可比性與 連續性,報告的評價對象不包括港澳臺地區。西藏因數據可得性 和連續性問題, 不參與2005-2016年14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