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人才研究會:2022智能網聯汽車行業大學生人才現狀研究報告(58頁).pdf

編號:109076 PDF  DOCX 58頁 1.33MB 下載積分:VIP專享
下載報告請您先登錄!

汽車人才研究會:2022智能網聯汽車行業大學生人才現狀研究報告(58頁).pdf

1、123 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現狀研究 中國人才研究會汽車人才專業委員會 2022 年 11 月 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現狀研究 1 版權聲明 本研究版權屬于中國人才研究會汽車人才專業委員會,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研究文字或者觀點的,應注明“來源:中國人才研究會汽車人才專業委員會”,感謝閱讀。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現狀研究 2 前言前言 一、一、研究背景研究背景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不斷深化,全球范圍內智能網聯汽車發展勢頭迅猛,已成為產業發展的戰略方向,中國在發展智能網聯汽車方面具有良好的優勢積累。一是在頂層設計層面,2020 年 2 月由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 11

2、個部委聯合發布的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明確指出我國智能汽車發展戰略愿景。到 2025 年,中國標準智能汽車的技術創新、產業生態、基礎設施、法規標準、產品監管和網絡安全體系基本形成。實現有條件自動駕駛的智能汽車達到規?;a,實現高度自動駕駛的智能汽車在特定環境下市場化應用;二是在資源整合方面,整車企業、通信企業、互聯網企業、院校機構、產投基金等多方力量集結智能網聯汽車賽道,凝聚合力,協同推進智能網聯汽車創新發展;三是在核心技術層面,智能座艙、智能駕駛芯片及計算平臺、高精度地圖、5G 網絡及車載通訊、人工智能、大數據云控基礎平臺、車路協同基礎設施和信息網絡安全技術等實現進一步突破式進展,為我國智

3、能網聯汽車快速發展提供了技術保障。在這一背景下,發展智能網聯汽車對增強我國綜合國力和產業競爭力,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產業發展,人才先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與迭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現狀研究 3 代,離不開對于人才的高度重視。智能網聯汽車具有跨學科、多領域融合的顯著特征,需要大量計算機類、電子信息類、通信類等非車輛類專業背景的人才,因此在人才保障層面,政府、企業、院校有的放矢,在存量人才方面培養、引進了一批智能網聯汽車核心技術國內外領軍人才,實現科技攻關與創新突破。近年來,隨著發展智能網聯汽車戰略在企業內進一步推進,企業研發投入持續走高,人工成本剛性增長,內部轉崗與社會

4、招聘而來的存量人才已無法滿足企業階段性的研發訴求,校園招聘成為了智能網聯汽車增量人才主要供給渠道之一,校企合作與大學生人才培養也成為了車企目前關注的戰略問題。盡管如此,我們需清楚看到我國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整體上還存在著供需失衡、復合型人才教育培養缺乏、人才保留和薪酬水平有限等不足之處,遠不能滿足汽車產業“新四化”快速發展的需要。長期以來,智能網聯汽車人才市場一直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預估在穩步發展的情境下,2025 年我國智能網聯研發人才凈缺口在 2.37 萬人以上,而 2025 年智能網聯汽車涉及的相關專業的高校本科生規模預計僅 7300 余人,由此可見,我國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存在供給

5、嚴重不足的情況,人才培養速度顯著落后于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的整體速度。為了深入探究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發展的現狀,本報 告從梳理院校人才供給與企業校招需求著手,從智能網聯汽車 數據來源: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智能網聯汽車產業人才需求預測報告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現狀研究 4 大學生人才供給端、需求端展開調研,深挖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的發展特點,指出供需主體存在的差異和矛盾,從而更有針對性的反映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大學生人才垂直領域的供需現狀,希望能夠為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招聘與培養相關的多方主體引發思考,提供借鑒。二、二、研究范圍研究范圍 廣義的智能網聯汽車人才涵蓋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運營等汽車產業

6、全環節,而狹義的智能網聯汽車人才則通常指的是聚焦智能化、網聯化的關鍵技術研發人員。本次報告將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定義為在汽車行業從事智能駕駛、車聯網、智能座艙等關鍵產品研發的技術開發類和測試類人員,研究范圍覆蓋傳統整車企業、關鍵零部件、新造車勢力以及提供智能網聯汽車系統解決方案的科技公司。三、三、研究樣本研究樣本 本次研究從供需兩端著手,分別向企業端、高校端、學生端發出調研問卷,通過描述統計、頻次分析對數據進行了整合梳理,對比車企校招現狀與大學生人才現狀,提出核心校招策略。在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需求板塊,研究共走訪調研了16 家車企,與不同類型企業進行了充分的交流,深入了解了企智能網聯汽車

7、大學生人才現狀研究 5 業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選用育留的現狀與痛點,聽取了企業對于智能網聯領域校招策略研究的建議,并收集了 10 家智能網聯汽車上中下游代表企業 2021 年 7 月至 2022 年 7 月智能網聯領域校招生數據,獲得了智能網聯汽車研發方向實際入職的應屆生總數及院校來源,專業分布、薪資水平等信息。在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供給板塊,共發出調查問卷1065 份,得到了高校端、學生端的積極響應,共收回有效問卷634 份(問卷有效率 60%),分別來自于 35 所國內院校,性別以男性為主,占比達 82%,學歷分布以大學本科為主,占比 78%,碩士研究生學歷占比22%。本次調查樣本在學

8、校、性別、專業上分布比例上與智能網聯研發從業人員畫像基本吻合,城鄉區域的分布也比較合理,因而,此次調查樣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趯σ陨习鍓K的梳理和分析,提出我國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現狀存在的突出問題,從供需兩端解讀企業與院校匹配的結構性難題。目前,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已迎來最好的發展時代,人才隊伍建設多點發力,人才的創新考核、保障機制仍在持續探索和實踐中,在不久的將來,我國智能網聯汽車人才培養將迎來新的機遇。在調研過程中,也得到了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吉利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上海蔚來汽車有限公司、威

9、馬汽車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合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現狀研究 6 眾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安波福(中國)科技研發有限公司、法雷奧汽車內部控制(深圳)有限公司、舍弗勒(中國)有限公司、深圳市航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小馬智行科技有限公司、地平線(上海)人工智能技術有限公司、禾多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及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燕山大學等高校的積極支持,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謝。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現狀研究 7 目錄 前言.2 一、研究背景.2 二、研究范圍.4 三、研究樣本.4 第一部分: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研發人才發展現狀.9 第一節:智能網聯汽車產業人才概況.9 第二節:智能網聯汽車產業人才缺口預測.10

10、第二部分: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供給分析.11 第一節:高校畢業生規模與供給數量預測.11 第二節:相關專業設置與培養情況.13 第三節: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校招地圖.19 第三部分: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需求分析.21 第一節:企業端校招需求總量.21 第二節:企業校招薪酬與離職分析.21 第三節:校招生畫像.25 第四部分: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供需主體分析.29 第一節:供給端.29 第二節:需求端.42 第五部分: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現狀思考與展望.52 第一節: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存在主要問題及原因.52 第二節:智能網聯汽車引才對策建議.54 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現狀研究 8

11、結語.56 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現狀研究 9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智能網聯智能網聯汽車汽車產業產業研發研發人才人才發展現狀發展現狀 第第一一節:節:智能網聯汽車產業人才概況智能網聯汽車產業人才概況 伴隨著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智能化、網聯化技術的廣泛應用,汽車行業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革,新的發展機遇帶來新的風險與挑戰,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汽車智能化、網聯化的賽道,人才隊伍的質和量的需求不斷提升,“質”主要體現在領軍人才以及符合智能網聯汽車發展需要的復合型專業人才;“量”主要體現在存量人才的轉型、培養以及增量人才之中的主力軍:大學生群體。1.1.研發研發投入投入持續持續加大,加大,人才人才總

12、量總量匱乏匱乏、競爭激烈競爭激烈 近年來,汽車行業企業研發投入不斷提升,以長城汽車為例,2022 年持續加大新能源、智能化領域核心技術投入,研發投入達 58.10 億元,同比增長 100.6%,占營業收入比重高達9.35%,到 2025 年,長城汽車累計研發投入將達到 1000 億元。隨著智能網聯汽車的迭代發展與自主車企的加快布局,在高額的研發投入背后,未來 5-10 年,汽車企業對智能網聯研發人才的需求將呈現指數型增長。智能網聯汽車人才總量有限,據汽車人才研究會 2021 年汽車行業勞動用工對標報告統計,2021 年參與對標的汽車企業從業人員約 84.4 萬人,研發人員總數約為 9 萬人,智

13、能網聯相關方向的研發人員總量約為 7000 人,智能網聯汽車研發人員占比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現狀研究 10 8.1%。2021 年,智能網聯汽車行業人才流動加劇,人才呈現高凈流入的態勢。數據顯示,2021 年智能網聯研發人員入、離職率分別為 44.6%和 27.4%(入職率與離職率差為 17.2%),高于汽車行業整體研發人員入離差(2.8%),這主要與智能網聯研發人才在企業間流動頻繁有關。以上數據來源自 2021 年參與對標的12 家主要整車企業,2021 年總體整車銷量為 2072 萬輛,占當年中國汽車銷量的 78.9%,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第第二二節:節:智能網聯汽車產業人才智能網聯汽車

14、產業人才缺口預測缺口預測 1.1.未來未來市場市場空間空間寬廣寬廣,新增人才供給主要來自校園招聘新增人才供給主要來自校園招聘 發展智能網聯汽車已在全球范圍內形成共識,未來市場空間寬廣。根據 IHS 預測,2022 年全球智能網聯汽車保有量滲透率將達到 24%,中國車聯網市場規模將達到 3600 億元;麥肯錫預測,到 2025 年全球無人駕駛汽車可產生 2000 億-1.9 萬億美元的產值;中國汽車工程學會預測,到 2025 年,汽車產業智能化和網聯化可帶動新增產值 8000 億元。高產值與良好的市場前景之下,未來企業對于智能網聯研發人才的需求將呈現爆發式增長,人才的流動也將更加頻繁。但因人才的

15、培養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在短期內,存量人才總量趨于穩定,集中在企業間流轉和公司內部轉崗;隨著企業研發周期和成本進一步壓縮,大學生人才將會成為細分領域的研發主力軍。因此,中長期來看,智能網聯汽車研發人才的增量主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現狀研究 11 要來自于校園招聘。第二部分: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供給分析第二部分: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供給分析 第一節:第一節:高校高校畢業生畢業生規模規模與與供給數量供給數量預測預測 自2019年我國提出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我國高等教育規模持續穩步發展,教育結構逐步優化,高職(??疲┰盒_B續擴招。據統計,2019 年,我國普通本??普猩?914.90 萬人,比

16、上年增加 123.91 萬人,增長 15.67%,其中??拼笠幠U招,與上年同比增加 114.78 萬人,該部分擴招生源在三年后迎來畢業年,直接表現為 2022 年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 1076 萬人(見圖 2.1),相比 2021 年有 167 萬人的增長,增幅遠超往年。盡管高校畢業生在 2022 年迎來了同比增長的高點,但是我們應該清 圖 2.1 2018-2023 年應屆畢業生數量(萬人)820834874909107611743.1%1.7%4.8%4.0%18.4%9.1%0.0%5.0%10.0%15.0%20.0%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201820192

17、020202120222023E畢業生人數(萬人)同比增長率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現狀研究 12 晰的看到,智能網聯汽車研發崗位主要需求的本科與碩士畢業生數量增幅有限,企業在校園招聘上依然面臨人才數量匱乏、競爭激烈的現狀。1.1.畢業生畢業生增幅主要來源于??圃龇饕獊碓从趯?茢U招擴招 根據教育部公開數據統計,2019 年,我國普通本科招生431.3 萬人;2020 年,我國研究生招生 110.7 萬人,其中碩士研究生 99.1 萬人,博士研究生 11.6 萬人,??普猩?524.3 萬人,另有五年制高職轉入??普猩?46.3 萬人,??破瘘c本科招生61.8萬人,以上生源絕大部分將在2023年

18、迎來畢業時間點。綜上所述,2023 年高校畢業人數預計為 1174 萬人,相較2022 年增長 98 萬人,增幅有所收窄,主要增幅來自于 2020 年??仆热ツ陻U招 40.7 萬人,本科生與研究生畢業人數相較2022 年呈現小幅增長。2.2.本科本科、研究生、研究生學歷層次學歷層次占比進一步縮小占比進一步縮小 數據顯示,2023 屆高等院校??茖W歷畢業生人數占比擴大至 48.6%(見圖 2.2),約為 570.6 萬人,專升本人數約為 61.8萬人,占比約為 5.3%;本科學歷人數約為 431.3 萬人,占比約為 36.7%,研究生學歷人數約為 110.7 萬人,占比約為 9.4%,其中碩士

19、學位畢業生達 99.1 萬人??傮w來看,2023 屆本科與研究生應屆畢業生占比均小幅降低(2022 屆本科占比 39.3%,研究生占比 12.1%)。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現狀研究 13 圖 2.2 2023 屆畢業生學歷層次占比 3.3.相關專業本科生相關專業本科生進入進入智能網聯智能網聯數量數量稀缺稀缺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智能網聯汽車產業人才需求預測模型大數據顯示,與智能網聯汽車技術高度相關的本科專業有 17 個,分屬于 10 個專業類別,以上專業本科畢業生占當年總畢業生占比約12.4%,另外通過大數據比對,進入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就業的比例約為 0.82%,據此推算,2023 屆高校本科畢業生

20、可以為智能網聯汽車產業供給的人才總量約為 6500 人。以上數據表明,雖然近兩年高校畢業生數據屢創新高,但在智能網聯汽車研發領域,高校能夠供給的本科/碩士生人才總量匱乏且年度增幅有限。第第二二節:節:相關專業設置相關專業設置與培養情況與培養情況 2022 年,全國本科高校共新增了備案、審批本科專業 1961個,撤銷專業 804 個,達到歷史新高。大學專業的設立與撤銷,??粕?9%專升本5%本科生37%碩士生9%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現狀研究 14 反映了社會發展的變遷與產業技術的迭代升級,新增專業的設置迎合了熱門產業的人才需求。教育部數據顯示,2012-2021年全國高校新增備案、審批的專業數

21、量排名前二十中,與智能網聯汽車相關的專業有 8 個,包括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物聯網工程、人工智能、機器人工程、智能科學與技術等專業。以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為例,十年期間共有 709 所高校得到教育部的新增備案或審批,反映出我國工業在整體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各個戰略新興產業和領域迫切的人才需求。1.1.相關相關學科學科與專業設置與專業設置 通過整理企業端校招生數據問卷,分析實際入職的校招生專業背景,課題組獲取了與智能網聯汽車技術相關的學科大類,分別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機械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電氣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軟件工程、交通運輸工程等 8 個一級學科,8 個核心學科校招

22、人數占當年智能網聯領域校招總人數比例 95.02%,這些學科下設的相關二級學科(專業)達 40 余項,各專業如表 2.1 所示。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現狀研究 15 表 2.1 智能網聯汽車技術相關學科大類 序號序號 一級學科一級學科 二級學科(專業)二級學科(專業)1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物聯網工程 2 計算機系統結構 3 計算機軟件與理論 4 網絡工程 5 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 6 信息安全 7 計算數學 8 機械工程 工業設計 9 機械電子工程 10 汽車服務工程 11 車輛工程 12 機械設計及理論 13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14 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 15 機械制造工藝及設備 16 信

23、息與通信工程 電子信息工程 17 信息工程 18 電子與通信工程 19 信號與信號處理 20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 21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22 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 23 集成電路工程 24 電信工程及管理 25 信號與信息處理 26 電信工程及管理 27 信號與信息處理 28 電氣工程 電路與系統 29 電機與電器 30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31 控制科學與工程 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 32 自動化 33 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 34 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 35 智能裝備與控制 36 機器人工程 37 電子科學與技術 軟件與微電子 38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39 微電子科學與工程 40 軟件工程

24、軟件工程 41 交通運輸工程 載運工具運用工程 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現狀研究 16 42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43 汽車運用工程 44 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 2.2.人才相關新開設專業人才相關新開設專業 智能網聯汽車企業面臨的一大難題是,在現行的教育體系下,缺乏專業直接對口的本科畢業生,傳統的車輛工程等專業核心課程與智能網聯方向匹配度不高,目前高校已經認識到在智能網聯汽車人才培養方面的不足,正在積極推進專業改革與教材改革,也在尋求建設新專業,以適應當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的需要。根據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信息顯示,近年來批準增設的與智能網聯汽車相關的專業共 24 個(特設專業代碼后加

25、T,國家控制布點專業在專業代碼后加 k),其中 2021 年獲批新增專業 5 個,見表 2.2。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現狀研究 17 表 2.2 智能網聯汽車技術相關新開設專業 序號序號 學科門類學科門類 專業名稱專業名稱 1 機械類 080218T080218T 智能交互設計智能交互設計 2 080213T 智能制造工程 3 080214T 智能車輛工程 4 電子信息類 080720T080720T 智能測控工程智能測控工程 5 080710T 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 6 080712T 電磁場與無線技術 7 080713T 電波傳播與天線 8 080714T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9 080

26、715T 電信工程及管理 10 080717T 人工智能 11 自動化類 080808T080808T 智能工程與創意設計智能工程與創意設計 12 080803T 機器人工程 13 080806T 智能裝備與系統 14 計算機類 080918TK080918TK 密碼科學與技術密碼科學與技術 15 080907T 智能科學與技術 16 080908T 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 17 080909T 電子與計算機工程 18 080910T 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 19 080911TK 網絡空間安全 20 080916T 虛擬現實技術 21 交通運輸類 081811T081811T 智慧交通智慧交通 2

27、2 081806T 交通設備與控制工程 23 儀器類 080303T 智能感知工程 24 測繪類 081203T 導航工程 3.3.跨學科跨學科培養現狀培養現狀 當前環境下,傳統以學科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無法適應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的需要,擁有跨學科、多種背景領域知識深度融合的創新型、復合型人才成為企業各界的需要。近年來,高校逐步摸索出了一套圍繞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跨學科交叉融合領域和前沿技術領域的專業培養模式。以車輛工程專業為例,清華大學對本科生培養階段新增了電子信息方向,取消了部分傳統機械類課程,增設了(1)自動駕駛(Autonomous Driving),課程負責人為楊殿閣,共 48

28、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現狀研究 18 學時,主要包括 8 章內容:自動駕駛汽車概述、自動駕駛開發基礎、車聯網技術、自動駕駛感知技術、自動駕駛地圖及定位技術、自動駕駛決策技術、自動駕駛控制技術、自動駕駛測試技 術;(2)智 能 網 聯 汽 車 (Intelligent&Connected Vehicle),課程負責人王建強,共 48 學時,主要講授智能網聯汽車的結構組成、基本原理、主要系統、關鍵技術、集成方法、測試評價和創新實踐等。課程將采用教師講授和學生實踐交叉進行的教學方式,課堂講授環節包括授課和討論兩個方面,實踐環節則包括實驗和科研創新活動兩個方面;(3)強化學習與控制(Reinforce

29、ment Learning and Control),課程負責人李升波,2021 年度完成更新,共 32 學時,主要講授強化學習(含最優控制)的核心理論、主流算法以及應用實例,包括馬爾科夫決策過程、Monte Carlo 學習、時序差分學習、策略搜索學習、值函數近似、深度強化學習、近似動態規劃等理論以及Q-learning、Sarsa、DQN、A3C、DDPG等算法。以上課程以智能汽車的例子為主,結合遇到的工程實際問題進行實例研討,培養學生針對智能網聯車輛開發的綜合應用能力,近年來陸續向行業培養輸送了 42 位大學生人才見表 2.3。表 2.3 清華大學智能網聯汽車技術相關畢業生人數 年份年份

30、 本科畢業生本科畢業生 (車輛工程電子信息(車輛工程電子信息方向)方向)碩士畢業生碩士畢業生 (智能網聯方向)(智能網聯方向)智能網聯方向智能網聯方向 碩士畢業生占比(碩士畢業生占比(%)2020/3 10%2021 25 6 20%2022 17 7 24.14%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現狀研究 19 第第三三節:節: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校招地圖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校招地圖 通過對智能網聯汽車企業訪談,課題組整理出汽車企業校招偏好的學校類型以“雙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為主。由第二節相關專業設置部分可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機械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電氣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軟件工程、交通

31、運輸工程等 8 個一級學科為智能網聯汽車所需的核心學科,通過整理教育部等部門 2022 年公布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分析發現有 31 所高校雙一流建設學科涉及智能網聯汽車核心專業,見圖 2.3。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現狀研究 20 圖 2.3 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校招地圖 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現狀研究 21 第第三三部分:部分: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需求分析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需求分析 第一節:第一節:企業端校招需求總量企業端校招需求總量 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研發人員主要需求主體集中在傳統整車生產企業、關鍵零部件企業、新造車勢力以及提供智能網聯汽車系統解決方案的科技公司。企業

32、普遍反映滿足智能網聯汽車研發需要的大學生人才難招、難留,主要原因是該部分學生群體在國家整體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屬于多行業緊缺人才,ICT、金融等行業分流了一定程度的人才供給;同時,汽車行業在薪酬體系上競爭力一般,阿里、字節或 ICT 企業的薪酬架構對于軟件人才的吸引力更高;除了硬性層面因素外,軟性層面的認知偏差也是校招工作的困惑之一,學生對車企的認知停留在傳統機械制造范疇,對汽車新四化轉型認知并不充分,不清楚車企在智能化、網聯化技術方面的研發需求,供需雙方信息的錯配也是亟需解決的問題之一。1.1.校招規模校招規模 16 家企業問卷數據顯示,2021-2022 年校園招聘規模合計9728 人,智能網

33、聯領域校招規模合計 2967 人,智能網聯領域在總體校招中占比30%;其中整車企業智能網聯領域校招規模最高,智能網聯領域校招規模在總體校招規模中占比26%,低于行業平均;傳統汽車零部件企業智能網聯領域校招規模較小,傾向于布局獨立的智能駕駛業務單元,校園招聘主要以智能網聯領域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現狀研究 22 為主;科技公司與新造車勢力聚焦于智能駕駛賽道,在“軟件定義汽車”的趨勢下緊密合作,共同加速智能駕駛產品的規?;慨a落地,其智能網聯校招規模適中,見表 3.1。表 3.1 16 家企業 2021-2022 年校園招聘規模 企業類型企業類型 校招總規模校招總規模 智能網聯智能網聯 校招規模校

34、招規模 智能網聯智能網聯 占校招總規模比占校招總規模比 整車整車企業企業 7766 2011 26%新造車勢力新造車勢力 1446 644 45%傳統零部件傳統零部件 121 87 72%科技公司科技公司 395 225 57%合計合計 9728 2967 30%2.2.人才來源占比分布人才來源占比分布 目前智能網聯汽車企業的增量人才來源主要包括社會招聘和校園招聘,企業問卷顯示,整車、新造車、零部件、科技公司校園招聘的比例分別是 39%、11%、12%、33%,總體通過校園招聘獲取智能網聯人才的比例為 24%,見表 3.2。得益于完整的人才梯隊建設與管理體系,整車企業在智能網聯領域采用校招吸引

35、人才的比例最高,注重校招給企業帶來的中長期利益;頭部的新造車勢力采用互聯網行業的打法迅速擴容,往往通過大量的社招人才快速響應企業發展需求,同時輔以校招解決人才隊伍發展問題。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現狀研究 23 表 3.2 16 家企業智能網聯人才來源分布 企業類型企業類型 智能網聯校招人數智能網聯校招人數 智能網聯招聘總數智能網聯招聘總數 占比占比 整車企業整車企業 2011 5188 39%39%新造車勢力新造車勢力 644 5831 11%傳統零部件傳統零部件 87 705 12%科技公司科技公司 225 680 33%總計總計 2967 12404 24%第二節:第二節:企業企業校招校招

36、薪酬薪酬與與離職離職分析分析 據汽車人才研究會 2021 年汽車行業薪酬對標報告統計,在全行業經營情況下降的態勢下,2021 年汽車行業人均工資 14.9萬元/人,同比增長8.0%,高于近五年平均增長率(+6.5%),其中研發人員工資增幅 10.6%,智能網聯研發人員工資漲幅 1.2%,達到 19.4 萬元/人。對比 2020 年國家統計局按行業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數據,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年平均工資在各行業中分布最高為 17.8 萬元,是制造業的 2.1 倍,因此汽車行業薪酬水平在我國整體制造業環境當中處于龍頭位置。盡管汽車行業薪酬已逆勢上揚,近年來爆發式增長的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還是需要

37、采取更具吸引力的薪酬體系吸引人才。1.1.校招生薪酬校招生薪酬 企業問卷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汽車企業在智能網聯領域校招生平均薪酬普遍高于汽車行業整體應屆研發人員起薪*(數據來源于 2021 年汽車行業薪酬對標報告,如圖 3.1 所示),其中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現狀研究 24 智能網聯領域本科生薪酬比整體研發高出 89.5%,碩士比整體高出50.7%。深度分析智能網聯領域企業實際校招生薪酬數據后發現,整車企業薪酬普遍較為平均,薪酬區間重合度較高,傳統零部件企業整體薪酬區間略高于整車企業,科技公司整體薪酬區間與薪酬上限均處于行業最高位,新造車勢力企業普遍擁有更加靈活的薪酬政策,不同學歷層次的校招生

38、薪酬均顯著高于平均水平。企業訪談發現,目前部分智能網聯領域尖子生人才主要流向了科技公司和新造車勢力企業。圖 3.1 智能網聯領域校招生平均薪酬 2.2.離職分析離職分析 數據顯示,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研發人員主動離職率接近27.4%,高于汽車產業研發人員主動離職率(14.7%),說明智能網聯汽車研發人員由于薪酬、發展空間等原因流動更加活躍。進一步對企業問卷進行分析,發現智能網聯領域校招生離職率較高的學科主要是車輛工程(28.6%)、計算機科學與技術(21.4%)、軟件工程(14.3%)、信息與通信工程(10.7%)、控180,000 220,000 330,000 95,000 146,000 2

39、26,000 本科碩士博士智能網聯整體研發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現狀研究 25 制科學與工程(7.1%)(如圖 3.2 所示)。通過對企業的深度調研發現,車輛工程背景的人才在整車和零部件企業跳槽最為頻繁,軟件背景的人才在科技公司和新造車勢力流動性更高,也從側面印證了不同類型的企業所需的智能網聯汽車人才專業側重不同。防止人才流失的措施除了提供更有競爭力的薪酬外,還需要建立起符合年輕人發展需要的制度體系保障,同時快速做到人崗匹配等。圖 3.2 智能網聯領域校招生離職專業占比 第三節:第三節:校招生校招生畫像畫像 后疫情時代,人才的競爭一定程度上演化成源頭的競爭,車企將校園招聘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戰略

40、高度,一是滿足企業在智能網聯等新興領域迫切的研發需要,敢闖敢拼的青年人才7.1%10.7%14.3%21.4%28.6%控制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軟件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車輛工程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現狀研究 26 渴望在企業的實際項目中學習,天生具備迫切將知識轉化成經驗的源動力;二是面對復雜的經營環境和激烈的組織競爭,企業在人才戰略的落實上需要高質量的人才輸入來源,校園招聘作為重要渠道解決了企業當下的用人缺口和未來人才儲備的雙重需要。為了探析車企青睞的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畫像,課題組分析了 10 家智能網聯汽車上中下游代表企業校招生實際數據,結果顯示,2021 年 7 月至 2022 年

41、 7 月,智能網聯汽車研發方向實際入職的應屆生總數為 1646 人,來自于 157 所國內院校。其中整車企業占比最高達 60%,傳統零部件校招生規模較小為 5%,符合金字塔形的層級產業結構分布。1.1.學歷層次學歷層次 通過整理企業調查數據,當前智能網聯汽車校招學歷層次集中在本科和研究生學歷,競爭力較大的人才主要集中在碩士研究生層次,企業的校招策略也總體上以碩士學歷為主,博士人才占比不高;以科技公司最為突出,79%的校招生擁有碩士研究生學歷,見表 3.3。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現狀研究 27 表 3.3 智能網聯領域校招生學歷層次占比 形成這樣的局面,與人才供給兩側均有關系:第一,智能網聯汽車

42、技術的發展需要多領域技術的融合,包括電子信息、計算機、網絡通信、自動化等,本科階段的培養難以滿足智能網聯汽車企業研發工作的需要,企業更加看中學生在研究生階段跨學科實操項目的經驗;第二,在供給端層面,本科畢業生傾向于學歷提升、靈活就業以及“慢就業”,通過走訪調研,企業普遍反映現階段尤其缺乏本科生人才,在校招活動中,本科背景的學生表現為認知有偏差、求職意向低、入職不穩定三重特征,往往很難與企業達成簽約,這也是智能網聯汽車校招存在的問題之一。2.2.專業背景專業背景 從校招生專業背景上來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人數占比(27%)顯著超過機械工程學科(包括車輛工程專業),是當前智能網聯領域校招的頭牌學

43、科,見圖3.3。而在整車和零部件企業當中,車輛工程專業依舊是智能網聯領域校招的主攻方向。智能網聯領域智能網聯領域 本科本科 碩士碩士 博士博士 整車企業整車企業 46%51%3%新造車勢力新造車勢力 34%63%3%傳統零部件傳統零部件 61%39%/科技公司科技公司 15%79%6%合計合計 42%56%3%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現狀研究 28 企業訪談發現,無論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層次的校招生人才,企業對擁有跨學科實操項目經歷的大學生需求旺盛。圖 3.3 智能網聯領域校招生專業背景占比 3.3.院校層次院校層次/匹配度匹配度 問卷數據顯示,車企在智能網聯汽車領域校招目標院校以高水平辦學層次為

44、主,超過半數(54%)的校招生來自雙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四分之一的校招生來自 985 工程院校,在 OEM 和科技公司,這種趨勢更為顯著,見表 3.4。表 3.4 智能網聯領域校招生院校層次分布 智能網聯領域智能網聯領域 985985 工程工程 211211 工程工程 雙一流建設雙一流建設 整車集團整車集團 49%79%79%新造車勢力新造車勢力 42%66%70%傳統零部件傳統零部件 7%17%20%科技公司科技公司 48%69%73%總體總體 25%25%50%50%54%54%企業深訪發現,超過半數的被調研企業在吉林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智能網聯

45、汽車大學生人才現狀研究 29 合肥工業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同濟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長安大學、中南大學等高校成功招募到合適的人才,表明這些高校與企業匹配度較高。吉林大學成為最熱門的目標院校之一,7家被訪企業從吉林大學招募智能網聯領域應屆畢業生,部分計算機類強校和通信類的院校匹配度不高,如清華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院校沒有上榜。第第四四部分:部分: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供需主體分析人才供需主體分析 第一節:第一節:供給端供給端 本次調研對象覆蓋本科、研究生階段全年級,準畢業生占比達 24%,從專業背景上來看,車輛工程、機械類占比超過 67%,自動化類

46、、電子信息類、計算機類占比超過18%。這種樣本分布與研究角度有關,本次研究將從學生認知觀念與求職行為兩個角度展開分析,全面闡述人才供給主體的特征。1.1.認知觀念認知觀念分析分析 (1 1)對汽車行業的看法:)對汽車行業的看法:當前汽車行業依舊是現代經濟增長當之無愧的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之一,滲透進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到學生群體心目中亦是如此。本次調查中,93%的大學生對汽車行業有一定程度的認知,67%的在校大學生非??春弥悄芫W聯汽車的發展,但是對車企實際工作內容尤其是智能網聯研發工作所能參與的環節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現狀研究 30 知之甚少,這是車企在智能網聯校招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在學

47、生眼中,汽車產品已經從單一的交通工具演化成了智能出行終端,承載的意義已遠超工具屬性范疇,這與目前汽車產業向新能源、智能網聯轉型變革的趨勢相吻合。數據顯示,接近 9 成的受訪學生了解汽車行業基本走向,在所學專業方面會更多地關注行業信息,希望成為“吃到螃蟹的人”。(2 2)獲取信息渠道:)獲取信息渠道:問卷數據顯示,當前大學生群體獲得汽車相關信息的渠道以新媒體矩陣為主,占比達到 35%(如圖 4.1 所示),遠超其他渠道。究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被調研群體屬于“信息時代原住民”,更加青睞通過手機、平板等移動智能終端獲取信息;另一方面,視頻成為當代青年獲取職場知識的新選擇。B站數據顯示,2021 年,

48、1.48 億人在其平臺觀看職業職場內容,相關視頻播放量同比增長91%。諸如微博、微信、小紅書、抖音等媒體渠道具有鮮明的特點和風格,易傳遞精神,形成聚合效應。這就要求招聘主體需要主動進入社交、媒體屬性的平臺通過知識分享等形式主動吸引人才。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現狀研究 31 圖 4.1 35 所高校大學生獲得汽車信息渠道分布(3 3)車企關注度車企關注度排名排名:如今的車企市場戰略已逐漸從產品為中心轉向以用戶為中心,消費者與車企的關系從之前的單向關系轉變為共創關系,具有互聯網基因的造車新勢力具備先發優勢,較早在行業中強調“以人為本”的理念,在學生的心目中扮演著顛覆汽車產業產品和服務的角色。課題組

49、梳理問卷后發現,66%的在校大學生會關注特斯拉,其次是小鵬汽車(50%)和蔚來汽車(45%),見圖 4.2。學生訪談發現,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的強個人 IP 及旗下科技產品的形象在學生群體中深入人心,這類型企業在大學生反向背調的過程中提供了充足的正面信息,更易脫穎而出。年輕人的“鵬友”小鵬汽車和“價值驅動型組織”蔚來汽車亦是如此。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現狀研究 32 圖 4.2 35 所高校大學生對智能網聯汽車品牌關注度排行(4 4)所學專業未來前景:)所學專業未來前景:調查發現,在專業背景為自動化類、電子信息類、計算機類、電氣類的大學生中,超半數(55%)學生認為所學專業對汽車行業影響較大,認

50、為汽車行業前景廣闊的占比為71%,態度更加積極,見圖 4.3;圖 4.3 35 所高校大學生認為所學專業對汽車行業影響水平情況 車輛工程、機械類、動力能源類、交通運輸類的大學生的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現狀研究 33 課程體系仍以傳統機械課程為主,與智能網聯汽車技術的總體匹配度不高,這也導致在未來汽車行業轉型升級大背景下,有32%的大學生認為所學專業在汽車行業的發展前景一般,見圖4.4。圖 4.4 35 所高校大學生認為所學專業在汽車行業發展前景情況 2.2.求職行為分析求職行為分析 (1 1)畢業生流向畢業生流向: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半數的在校大學生有提升學歷的意向,根據汽車人才研究會對北京郵電

51、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本科生實際訪談發現,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就業市場環境下,“慢就業”的心態在大學生群體中普遍存在,在如今多元的擇業觀影響下,大學生認為碩士研究生學歷在市場中的“性價比”最高,除了比本科生更好的薪酬待遇外,“羊群效應”也使得越來越多的本科生選擇了深造考研。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現狀研究 34 從企業的角度來看,協助慢就業學生群體提升對目標行業的認知,是解決就業和校招困難的有效途徑,通過多種渠道提前滲透進校園和學生群體中,進行校園全學習周期的賦能,可以有效化解當下大學生面臨的求職困難。(2 2)意向行業與單位類型意向行業與單位類型:由于大廠頻頻裁員、互聯網紅利逐漸消

52、退等因素影響,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生將目標轉向傳統行業,將穩定性列為求職的首要因素之一。調查數據顯示,35 所被調研高校的自動化類、電子信息類、計算機類、電氣類專業學生意向從事汽車行業的占比 70%(如圖 4.5 所示),意愿高于互聯網行業,該部分學生進入汽車領域后主要從事軟件、算法、通信、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工作,此類工作平均薪酬在國企中具有顯著優勢。圖 4.5 35 所高校大學生意向從事行業分布 大學生回歸“國潮”,國有企業成為大學生最想加入的單位類型,占比達 55%,見圖 4.6。在社會和個人雙重因素影響下,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現狀研究 35 部分大學生更傾向于在穩扎穩打中滿足自身的

53、職業發展規劃,實現自我價值。圖 4.6 35 所高校大學生意向就業單位類型排行(3 3)汽車汽車行業行業就業意愿就業意愿:我國政府歷來重視汽車行業的發展,人才政策頻出,企業也在積極構建適應人才發展的培養機制,引進人才的力度空前。在社會和學校雙重背景的努力下,近年來,學生群體對于汽車行業的看法也在向著積極的方向轉變。調查顯示,車輛工程、機械類、能源動力類、交通運輸類專業畢業生進入汽車行業的可能性最高,占比92%;相較而言,非傳統汽車類專業如自動化類、電子信息類、計算機類、電氣類有14%的學生畢業后決定進入汽車行業(如圖 4.7 所示),探析數據背后的原因,一是學生對于汽車產業發展認知的提升,二是

54、受高校電動化、智能化汽車復合型人才培養舉措的直接影響。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現狀研究 36 圖 4.7 35 所高校大學生進入汽車行業從業意愿情況 除此以外,當前環境下,汽車行業依舊是促就業的主力雇主,尤其是汽車央企、國企招聘量大,35 所高校 79%的被調研學生青睞的車企類型是央企和國企(如圖 4.8 所示)。訪談了解到,學生認為汽車央企、國企地理位置分布廣泛,收入尚可,住房、醫療等多方面保障齊全,工作環境較好,更具有安全性和穩定性,具備一定的上升空間。反應出當下時代的大學生具有一定的就業規劃意識,且就業選擇呈現務實化趨勢。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現狀研究 37 圖 4.8 35 所高校大學生

55、青睞的車企類型占比(3 3)求職渠道求職渠道:近年來,由于疫情原因和車企邊界的逐漸拓展,車企將線上校園招聘作為人才獲取的重要渠道。調查發現,第三方招聘網站和學校網站成為除校園招聘會外大學生最常用的求職信息渠道(如圖 4.9 所示),從側面反映出大學生求職線上化進程加速,企業布局線上校招渠道時應“兩手抓”,一手布局高校網站,與就業指導中心和輔導員達成互認;二是布局校園招聘垂直平臺,運用好“Z 世代”喜聞樂見的宣傳方式,同時積極推廣 VI(video interview)等可視化求職形式,推進校園網絡招聘市場建設。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現狀研究 38 圖 4.9 35 所高校大學生獲取求職求職信息

56、渠道分布情況(4 4)擇業關注因素擇業關注因素:從本次調研的大學生群體來看,薪酬福利是學生擇業時當之無愧的第一位關注要素;在疊加疫情影響、社會環境等因素下,大學生希望去到有潛力的發展平臺,重視自我提升,看中企業能否協助職業規劃、職場社交,提升辦公技能,安排學長師傅帶教等,因此,行業前景和成長機會成為了第二和第三位的擇業關注因素,見圖 4.10。工作環境也是眾多學生考量的因素之一,課題組在學生訪談中發現,在工作環境上,大學生最滿意的公司硬件設置依次是食堂、宿舍、班車、升降辦公桌/人體工學座椅、健身房、影像室等。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現狀研究 39 圖 4.10 35 所高校大學生擇業關注因素排名

57、(5 5)工作城市工作城市:當代大學生成長于經濟高速增長的時代,生活水平較高,更傾向于工作發展和生活居住相平衡的理念,工作城市的選擇更加看中城市綜合實力,包括產業布局、人才政策、居住環境、文娛發展等。問卷數據顯示,新一線城市的關注度最高,達53%(如圖 4.11 所示),新一線城市營商環境崛起,人才的吸引力大幅提升,而一線城市就業意愿集中導致的潛在壓力依然存在。第一財經新一線城市研究生在2022 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中,15 個進入新一線名單的城市依次是成都、重慶、杭州、西安、武漢、蘇州、鄭州、南京、天津、長沙、東莞、寧波、佛山、合肥和青島。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現狀研究 40 圖 4.11 3

58、5 所高校大學生青睞工作城市分布情況 汽車人才研究會行業薪酬對標報告數據顯示,2021 年新一線城市博士生起薪25/50/75分位值均高于一線城市(如圖4.12所示),反映出成都、合肥、杭州、武漢、重慶等城市在獲取高端人才方面正在構建更有競爭力的招引舉措。圖 4.12 汽車人才研究會薪酬對標報告統計應屆生起薪數據 從企業訪談中發現,車企分支機構布局新一線城市呈上升趨勢,新一線城市的校園招聘也逐年擴招。通過上述的比較,新一線城市與學生求職意向匹配度較高,車企可著重強調學生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現狀研究 41 回到家鄉省會城市發展,實現“雙向奔赴”。(6 6)期望薪酬期望薪酬:前述的企業調研數據顯

59、示,智能網聯校招本科生年平均工資為 18 萬元,碩士研究生年平均工資為 22 萬元,通過與學生期望薪酬對比,車輛工程、機械類、動力能源類、交通運輸類大學生匹配度為59%;自動化類、電子信息類、計算機類、電氣類等大學生匹配度僅為 44%(計算方法為匯總 10-25 萬薪酬區間的人數占比)。圖 4.13 車輛工程等硬件類大學生期望薪酬分布 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現狀研究 42 圖 4.14 計算機等軟件類大學生期望薪酬分布 新造車勢力和科技公司平均薪酬顯著高于傳統整車與零部件企業,匹配度會略有提高,但總體不及學生預期。第二節:第二節:需求端需求端 在需求端主體分析方面,課題組從企業實際面臨的校招痛

60、點與校招舉措兩個角度展開,分別闡述了企業在智能網聯校招上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梳理了行業中優秀做法案例以供招聘主體參考。1.1.校招校招痛點痛點 課題組對 16 家智能網聯汽車上中下游企業深度訪談后發現,企業校招面臨的痛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第一,產業爆發式增長,人才供需產業爆發式增長,人才供需矛盾短期內矛盾短期內難以緩解難以緩解。由于深度學習算法等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引入,智能網聯汽車產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現狀研究 43 業近十年來取得了長足進展,成為汽車產業化發展的新突破口,各國政策頻繁導向自動駕駛、車聯網發展,我國更是密集出臺相關政策及標準,攻關車載傳感器、芯片、中央處理器、操作系統等核

61、心關鍵技術,在智能化賽道上培育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智能汽車品牌。2022 年是我國智能網聯汽車推進商業化落地的關鍵之年,工信部數據顯示,2022 年我國 L2 級輔助駕駛乘用車新車市場的滲透率達到 30%。市場監管總局預計,2022年我國智能網聯系統裝配率將達到 53.3%,2025 年裝配率將達到75.9%,超過全球平均水平。在此發展情況下,由于智能網聯汽車人才儲備有限,人才供給已無法滿足產業需求,人才知識結構與產業發展也存在脫節,復合型人才培養亟待重新設計。近年來,雖然高校、企業逐漸認識到這一情況,但由于教育改革流程繁瑣,人才培養需要較長周期,而企業推動內部人才培養、點對點開展校企合作均

62、難以形成批量性、規模性效應,智能網聯人才供給不足的問題還將持續存在。受訪企業普遍認為,未來 5-10 年,智能網聯汽車人才供需矛盾才將得到緩解。第二,第二,供給端供給端認知認知的的偏差偏差導致供需錯配導致供需錯配、校企合作困難、校企合作困難。從高校端來看,一方面,計算機類、自動化類、電子信息類等智能網聯汽車相關專業畢業生專注于特定的技術領域,缺乏對于汽車全產業鏈意識層面的認知,對能夠在汽車行業從事的工作模塊知之甚少,對崗位內容認知不清晰,從而導致供需錯配,在后續的發展中也不利于企業持續培養;另一方面,高校及教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現狀研究 44 師隊伍在對學生的就業指導上缺乏汽車行業相關內容。

63、非汽車類專業的代課老師、輔導員和就業指導中心對于智能網聯汽車的認知存在偏差,在對家長及學生的擇業觀傳遞上難以引導進入汽車行業,在與企業的溝通中缺乏相互了解,造成校企合作困難和畢業生擇業面狹窄。第三,第三,企業間企業間人才人才競爭加劇,競爭加劇,人才良性的發展環境受到挑人才良性的發展環境受到挑戰戰。宏觀層面上,我國工業在整體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各個戰略新興產業和領域均擁有迫切的人才需求,對大學生就業和引導偏向于國企、央企,服務于國家戰略,因此留給汽車行業的智能網聯汽車相關核心專業的高校畢業生人才嚴重不足。當前汽車行業向新四化轉變,行業所需的能力象限范圍拓寬,汽車行業一方面在嫁接互聯網等行業增長所帶來

64、的福利,另一方面在人才資源上也與互聯網、ICT、科技企業競爭。在訪談中,傳統車企普遍反映行業智能網聯人才競爭有加劇趨勢,部分新興的企業在資本的加持下追求高投資回報,人才政策對標字節跳動、阿里等頭部互聯網企業,對應屆畢業生吸引力高的同時也一定程度拔高了人才價碼,不利于整體人才環境的良性發展,疊加地域、經濟等因素加劇了部分車企人才供需矛盾。2.2.校招校招舉措舉措 針對供給不足,供需矛盾的問題,企業與學校應積極開展項目合作,與高校形成聯合培養機制,提高畢業生工程實踐能力,如一汽集團-吉林大學紅旗學院與東風汽車集團-武漢理工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現狀研究 45 大學“東風躍遷班”,均為企業與所在地重

65、點高校聯合開創的校企合作新模式,校企充分整合雙方資源優勢、引企入教、協同育人,實現了課程內容與技術發展銜接、教學過程與研發過程對接、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融合。針對供給端認知偏差的問題,一方面,企業應提前布局高校,導入相關課程,在文化和思維層面引導在校生,樹立起學生心目中的汽車品牌意識,增加對汽車行業中長期發展動向和趨勢的了解。鑒于計算機、通信類等院系對于汽車行業認知不足的問題,汽車企業需要快速與相關高校建立項目合作,與相關院系深度綁定,開展長期合作,比如提前介入高??蒲许椖?、參與項目共建、實訓基地建設等,輔助高校人才培養與企業實際需求相匹配,形成共贏機制。另一方面,企業應樹立用戶運營的思維,做好

66、校招品牌建設。通過冠名或贊助的方式全過程參與全國高校車輛、計算機巡回賽事,培育汽車品牌在學生群體中的感知度,通過校友技術分享會、線下體驗實操等活動穿插在校招環節中,從運營人群的角度滲透進大學生活,提高大學生人才群體的認知,企業 HR 往往在運營人群的過程中獲得合適的校招人選。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現狀研究 46 表表 4.14.1 智能網聯汽車相關智能網聯汽車相關大學生相關賽事大學生相關賽事/會議一覽會議一覽 序號序號 競賽競賽/會議名稱會議名稱 背景背景 1“上汽杯”大學生汽車軟件挑戰賽 由上汽集團乘用車公司聯合各高校發起,旨在發掘和培養優秀軟件人才,參賽方式為領取企業發布的任務書,由學生個

67、人或團隊提交作品。所有參賽人員進入校招綠色通道,通過初賽選手將獲得上汽專家指導帶教,表現優異者獲得 offer 和獎金。2 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競賽(飛思卡爾智能車大賽)由教育部高等學校自動化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主辦,競賽過程包括理論設計、實際制作、整車調試、現場比賽等環節,要求學生組成團隊,協同工作,初步體會一個工程性的研究開發項目從設計到實現的全過程。該競賽融科學性、趣味性和觀賞性為一體,是以迅猛發展、前景廣闊的汽車電子為背景,涵蓋自動控制、模式識別、傳感技術、電子、電氣、計算機、機械與汽車等多學科專業的創意性比賽。3 中國大學生無人駕駛方程式大賽 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主

68、辦,蔚來汽車特別冠名支持,比賽期間,各高校的隊員在賽場中進行場地的熟悉與現場搭建工作,完成車輛輪胎裝配、行駛性能測試、車手逃生訓練等環節。4 世界智能駕駛挑戰賽 世界智能駕駛挑戰賽由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智能駕駛專業委員會等專業機構和天津東麗區人民政府共同承辦。大賽設置無人駕駛組,自動泊車、自動緊急制動、車道偏離預警與保持等智能輔助駕駛組、信息安全組。5 中國智能車未來挑戰賽 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辦,該賽事不僅能推動和促進視聽覺信息認知計算模型、關鍵技術與驗證平臺研究的創新與發展,確保重大研究計劃總體科學目標的實現,而且將促進我國在智能車輛技術

69、方面的研究,進而促使我國在未來智能汽車技術和產業上的原始創新。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現狀研究 47 6 ACM 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 賽事由 AWS、華為和 Jetbrains 贊助,在北京大學設有 ICPC 北京總部,用于組織東亞區域賽。比賽期間,每隊使用 1 臺電腦需要在 5 個小時內使用 C/C+、Java 和 Python中的一種編寫程序解決 7 到 13 個問題。程序完成之后提交評測機運行,運行的結果會判定為正確或錯誤兩種并及時通知參賽隊。7 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IOI)是面向各國選手的一年一度的信息學科國際奧林匹克競賽,旨在普及計算機科學知識,培養優秀計算機人才,這項競賽包含

70、兩天的計算機程序設計,解決算法問題。兩天各有3 道題,每道題占 100 分,滿分 600 分。選手以個人為單位,每個國家最多可選派 4 名選手參加,參賽選手從各國相應計算機競賽(OI)中選拔。8 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聯賽(NOIP)每年由中國計算機學會統一組織,全國統一大綱、統一試卷。初、高中或其他中等專業學校的學生可報名參加聯賽。聯賽分初賽和復賽兩個階段。初賽考察通用和實用的計算機科學知識,以筆試形式進行。復賽為程序設計,須在計算機上調試完成。聯賽分普及組和提高組兩個組別,難度不同,分別面向初中和高中階段的學生。復賽可使用 C、C+、Pascal 語言,2022 年后將不可使用Pasca

71、l、C 語言,只能使用 C+。9 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RoboMaster)由共青團中央、全國學聯、深圳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DJI 大疆創新發起并承辦的機器人賽事,大賽采用紅、藍雙方對抗的形式,參賽隊伍通過自行設計制造多種機器人進行射擊對抗,完成指定任務,由比賽裁判系統判定比賽勝負。10 全國大學生機器人電視大賽(ROBOCON)由中央電視臺主辦的全國大學生科技活動,科技部高新技術發展及產業司、國家“十五”863 計劃機器人主題、中國自動化學會機器人競賽工作委員會協辦的全國大學生科技活動,為激發廣大青少年對高科技的興趣與愛好、激勵創新意識、活躍校園科技活動、培養未來科技人才提供了大舞臺。智能

72、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現狀研究 48 11 Topcoder 是一個程序設計比賽的網站,該網站把中國納入其賽區,該網站每個月都有兩到三次在線比賽,根據比賽的結果對參賽者進行新的排名。參賽者可根據自己的愛好選用 Java,C+,C#,VB 或 python 進行編程。參賽者須在1 小時 15 分鐘的時間內完成三道不同難度的題目,每道題完成的時間決定該題在編程部分所得的分數。12 Kaggle 開發商和數據科學家提供舉辦機器學習競賽、托管數據庫、編寫和分享代碼的平臺,該平臺已經吸引了 80 萬名數據科學家的關注,這些用戶資源或許正是吸引谷歌的主要因素。13 黑客馬拉松(Hackathon)編程大賽 黑

73、客馬拉松編程大賽自最初由 SegmentFault 引進國內,引起開發者的狂熱響應,科技企業更是陸續主動參與其中,作為中國領先的技術問答社區,SegmentFault一直致力于匯聚集體智慧,推動技術進步,而這一使命與黑客松的精神內核高度一致。14 ACL(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計算語言學年會 ACL 是自然語言處理領域影響力最大的國際學術組織,由國際計算語言學協會主辦,是自然語言處理與計算語言學領域最高級別的學術會議。近年來 ACL 大會接收的投稿量持續上升,華人團隊在該領域研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2021 年字節跳動贏得

74、大會最高榮譽。每年的線上論文分享會都會有國內頂尖高校的在校生分享,還會安排企業招聘環節。15 ICCV(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國際計算機視覺大會 會議在世界范圍內每兩年召開一次。其與計算機視覺模式識別會議(CVPR)和歐洲計算機視覺會議(ECCV)并稱計算機視覺方向的三大頂級會議。會議收錄論文的內容包括:底層視覺與感知,顏色、光照與紋理處理,分割與聚合,運動與跟蹤,立體視覺與運動結構重構,基于圖像的建模,基于物理的建模,視覺中的統計學習,視頻監控,物體、事件和場景的識別,基于視覺的圖形學,圖片和視頻的獲取,性能評估,具體應用等。

75、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現狀研究 49 16 中國汽車人才高峰論壇“青年對話”論壇由中國人才研究會汽車人才專業委員會每年舉辦,是汽車界、人才界唯一的交流盛會;“青年對話”是論壇重要環節之一,通過在全國范圍內遴選并邀請青年學子代表與車企 HR、技術高管展開對話,幫助企業與學生在技術發展前景及職業規劃路徑的交流中增進了解,引導雙方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上“雙向奔赴”。針對人才競爭的問題,企業應建立長期穩定的人才發展機制,避免人才爭奪戰。智能網聯汽車行業人才在一定時間內快速流動屬于正常的現象,企業需要直面人才流動的市場行為。學生訪談數據發現,行業前景和成長機會成為了除薪酬福利外第二和第三位的擇業關注因素,在

76、疊加疫情影響、社會環境等因素下,大學生更加重視自我提升,看中企業能否安排學長師傅帶教等因素。因此,企業的人才保溫舉措可以依靠建立完善的校招生培養體系以此保障人才的良性發展,通過設立體系化的培訓方案,安排一對一的帶教模式,設立導師責任制,包括企業、職場文化融入、通用知識、專業技術領域實踐、深度參與研發項目等,營造人才的歸屬感。3.3.企業典型企業典型案例展示案例展示 目前各企業已經在智能網聯汽車前置人才培養方面展開了積極的嘗試,課題組以一汽集團、東風汽車集團為例,調研了企業特色產業學院、校企聯合培養人才等方面所做的改革舉措。(1)中國一汽-吉林大學紅旗學院 紅旗學院是由中國一汽與吉林大學于 20

77、19 年聯合掛牌成立的產學研融合發展創新機構。中國一汽秉持共建共贏原則,依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現狀研究 50 托吉林大學教務處、創新創業教育學院,設計特色課程、編排教學進程、制定考核方案、管理認定學分等,并由中國一汽選派各領域專家作為紅旗學院客座教授/講師。三年來,紅旗學院開展招生 3 期共 4 個班次(智能網聯 3 個班次,新能源 1 個班次),累計培養 200 余人,其中 50%-60%的學生加入中國一汽。紅旗學院的培養模式主要針對智能網聯、新能源等業務實際需求及工作場景,設計專屬課程體系,通過個性化學習目標,制定針對性學習方案,開發定制化學習課程。截至目前,紅旗學院面向智能駕駛、智能座

78、艙、動力電池等 12 個業務方向,與吉林大學合作開發了汽車產業智能網聯發展趨勢、全球車企智能駕駛汽車研發等 49 門專屬課程。未來,中國一汽將與更多高校開展合作,依托高校專業優勢,拓展人工智能等新班次。紅旗學院強調實踐能力鍛煉,因此業務部門參與積極性較高。學生校外培養緊跟產品開發、技術創新實踐,安排學員提前開展崗位鍛煉,前往中國一汽參與 1-3 個月的研發項目或新技術項目課題研究等。同時積極鼓勵學生與企業骨干一同參加行業學術交流、國內外專業賽事,拓寬思維視野。在課程體系上結合中國一汽產品項目確定論文課題,與高校聯合完成畢業設計,校企雙導師制共同指導學生結業。(2)“東風躍遷班”“東風躍遷班”是

79、由東風汽車集團與武漢理工大學于 2022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現狀研究 51 年聯合開創的精英人才(研究生)培養新模式。武漢理工大學以提高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為重點,深化產教融合、科教融合、校企合作,與東風公司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發課程資源、共同實施培養過程、共同評價培養質量,開展浸潤式實景、實操、實地教學,打造面向人工智能與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的高端精英人才。首屆“東風躍遷班”招生 2 個班共 40 人,一個班級以汽車工程學院、機電工程學院等機械學部專業學位研究生為主,另一個班級以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自動化學院、信息工程學院、ITS智能交通系統研究中心等相關學科專業

80、學位研究生為主。在培養模式上,“東風躍遷班”按照“1+2”模式由武漢理工大學與東風公司聯合培養,具體為:第一年在武漢理工大學完成所有公共學位課、專業學位課及選修課程的學習,在現有專業培養方案的基礎上,增加東風公司五化即輕量化、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的內訓課程,依托武漢人工智能與新能源汽車工業技術研究院開展實踐環節培養,由學業導師重點指導。第二、三年進入東風公司進行專業實踐培養和學位論文等工作。學生培養主要依托東風公司與武漢理工大學揭榜掛帥項目及前瞻性科技項目,采取學業導師和產業導師“雙導師”負責制。入選“東風躍遷班”學生學籍仍保留原專業,經審核達到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現狀研究 52

81、畢業要求和學位要求者,取得原專業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東風公司為“東風躍遷班”學員在企業實踐培養期間提供每月2000 元補助津貼,并免費提供同員工標準食宿、節假日福利、購買意外保險等福利保障。針對“東風躍遷班”優秀精英人才,武漢理工大學聯合東風公司提供定制化高端游學及國際化人才培養項目,赴頂級學府以及人工智能與新能源汽車領軍企業參訪游學。學員就業實行雙向選擇,鼓勵優秀畢業學員與東風公司簽訂就業協議,入職后可獲得東風公司提供的安家補貼。第第五五部分:部分:智能網聯智能網聯汽車汽車大學生大學生人才人才現狀思考現狀思考與與展望展望 第一節:第一節:智能網聯汽車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大學生人才存在主要問

82、題及原因存在主要問題及原因 1.1.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供給嚴重不足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供給嚴重不足 目前汽車企業招聘呈現嚴重的智能網聯人才供給不足現象,尤其體現在校招人才上。教育部相關數據顯示 2023 年高校畢業人數預計為 1174 萬人,本科學歷人數約為 431.3 萬人。根據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的預測數據,與智能網聯汽車技術高度相關的本科專業畢業生占當年總畢業生占比約12.4%,進入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就業的比例約為 0.82%,因此 2023 屆高校本科畢業生可以為智能網聯汽車產業供給的人才總量約為 6500 人。2023 年智能網聯汽車按穩步發展的情境下人才需求量約為 8.7 萬人,屆

83、時人才存量約為 6.5 萬人,人才凈缺口約為 1.6 萬人,尤其缺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現狀研究 53 乏系統/軟件/算法工程師,如智能駕駛系統架構工程師、智能座艙系統工程師、軟件架構工程師、感知融合算法工程師、V2X算法工程師等多個崗位都呈現高度緊缺態勢。2.2.人才供給質量與企業需求能力脫節人才供給質量與企業需求能力脫節 當前環境下,傳統以學科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無法適應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的需要,具備跨學科、多種背景領域知識深度融合的創新型、復合型人才成為企業各界的需要。企業調研反映,本科階段的人才知識結構與產業發展存在脫節現象,復合型人才培養亟待重新設計。近年來雖然高校逐漸認識到這一

84、情況,但由于教育改革流程繁瑣,人才培養需要較長周期,盡管有高校已經開始嘗試采用智能網聯汽車“微專業”的方式培養創新型、復合型人才,通過以項目牽引構建學生的知識能力體系,輔以實施探究式、討論式和案例式等教學方法單獨編班組織教學,但是招生人數及培養過程仍難以達到預期,受訪企業也普遍認為,未來 5 年,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質量才能滿足行業認可。3.3.人才人才招聘競爭招聘競爭激烈、流動頻繁激烈、流動頻繁 企業普遍反映滿足智能網聯汽車研發需要的大學生人才招聘競爭激烈,人才流動頻繁。數據顯示,2021 年智能網聯研發人員入、離職率分別為 44.6%和 27.4%(入職率與離職率差為17.2%),高于汽

85、車行業整體研發人員入離差(2.8%),主要原因有三個:第一,智能網聯汽車技術相關專業學生群體在國家整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現狀研究 54 體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屬于多行業緊缺人才,ICT、金融等行業分流了一定程度的人才供給。第二,汽車行業在薪酬體系上競爭力一般,阿里、字節或 ICT 企業的薪酬架構對于軟件人才的吸引力更高。第三,除了硬性層面因素外,軟性層面的認知偏差也導致校招獲取人才困難,學生對車企的認知停留在傳統機械制造范疇,對汽車新四化轉型認知并不充分,不清楚車企在智能化、網聯化技術方面的研發需求,就業意向及穩定性不高。第二節:第二節:智能網聯汽車智能網聯汽車引才引才對策對策建議建議 1.1.

86、傳統傳統學科學科優化升級優化升級,積極積極尋求尋求建設建設新興專業新興專業 智能網聯汽車企業面臨的一大難題,在現行的教育體系下缺乏專業直接對口的本科畢業生,傳統的車輛工程等專業核心課程與智能網聯方向匹配度不高,高校亟需將車輛工程等傳統學科的課程優化升級,保留車輛類核心課程,增加計算機、電子信息、通信、自動化等相關知識單元或增設機械類學科智能網聯汽車研究方向培養計劃,從源頭上補足供給端交叉學科培養力度不夠的問題。高校應進一步積極尋求建設新興專業。2012-2021年全國高校新增備案、審批的專業數量排名前二十中,有 8 個專業與智能網聯汽車技術息息相關,近年來批準增設的與智能網聯汽車相關的專業共

87、24 個,如智能車輛工程專業,在新專業課程體系中強調計算機、軟件、電子信息等基礎課程,同時開設了與智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現狀研究 55 能網聯汽車環境感知、智能決策、控制執行等關鍵核心技術的實踐課程,實現融合多個學科交叉的培養過程,部分較早開設該專業的高校已開始向行業輸送智能網聯汽車研發人才。2.2.校企充分合作探尋復合型人才培養機制校企充分合作探尋復合型人才培養機制 近年來,高校逐步摸索出了一套圍繞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跨學科交叉融合領域和前沿技術領域的專業培養模式,企業也積極參與多種形式的校企聯合育人平臺。例如提前介入高??蒲许椖?、參與項目共建、實訓基地建設等,輔助高校人才培養與企業實際

88、需求相匹配。在高校品牌活動合作方面,通過冠名或贊助的方式全過程參與全國高校車輛、計算機巡回賽事,培育汽車品牌在學生群體中的感知度,通過校友技術分享會、線下體驗實操等活動貫穿在校招環節中,培養大學生工程實踐能力。3.3.招聘招聘以人為本,完善以人為本,完善人才保溫舉措人才保溫舉措 從企業的角度來看,協助慢就業學生群體提升對目標行業的認知,是解決就業和校招困難的有效途徑,通過多種渠道提前滲透進校園和學生群體中,進行校園全學習周期的賦能,可以有效化解當下大學生面臨的求職困難。汽車企業應關注當下大學生的求職習慣,加快校招線上化進程,在布局線上校招渠道時,一是布局高校網站,與就業指導中心和輔導員達成互認

89、;二是布局校園招聘垂直平臺,運用好“Z世代”喜聞樂見的宣傳方式,積極推廣可視化求職形式,智能網聯汽車大學生人才現狀研究 56 推進校園網絡招聘市場建設。防止人才流失的措施除了提供更有競爭力的薪酬外,還需要建立起符合年輕人發展需要的制度體系保障,同時明確人員工作職能,快速做到人崗匹配等。后續的人才保溫舉措可以依靠建立完善的校招生培養體系以此保障人才的良性發展,通過設立體系化的培訓方案,安排一對一的帶教模式,設立導師責任制,包括企業、職場文化融入、通用知識、專業技術領域實踐、深度參與研發項目等,營造人才的歸屬感。結語結語 隨著智能網聯汽車的迭代發展與自主車企的加快布局,在高額的研發投入背后,未來 5-10 年,汽車企業對智能網聯研發人才的需求將呈現指數型增長。后疫情時代,人才的競爭一定程度上演化成源頭的競爭,大學生人才的儲備與培養將逐漸提升到企業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相信在供給側與需求端的通力合作下,智能網聯領域的存量人才將實現平穩高質增長,增量人才的供需矛盾也將在未來逐步緩解。123 中國人才研究會汽車人才專業委員會 地址:上海市嘉定區墨玉南路 888 號 電話:021-33510525 網址:www.automotive-

友情提示

1、下載報告失敗解決辦法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報告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本文(汽車人才研究會:2022智能網聯汽車行業大學生人才現狀研究報告(58頁).pdf)為本站 (Azure) 主動上傳,三個皮匠報告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 若此文所含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三個皮匠報告文庫(點擊聯系客服),我們立即給予刪除!

溫馨提示:如果因為網速或其他原因下載失敗請重新下載,重復下載不扣分。
客服
商務合作
小程序
服務號
折疊
午夜网日韩中文字幕,日韩Av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最新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