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報告編委會編委會主席:陳海斌姚振國編寫單位: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西門子能源有限公司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浙江分公司國家電投集團綠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國核電力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編寫組:西門子能源有限公司徐如清李萍萍孫磊于競陽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浙江分公司王文清李曉民許 慧姚天豪國家電投集團綠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國核電力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張棟順王長山高豐順趙 藝孔一惠李麗群吳卓然滕宛邑陳 光張志謙張福征蓋兆軍張 健杜曉茜李 真王 靜趙驕楊牛 一朱藝芊編審委員會:王 斌李 強李啟釗陳曉滿段 偉祝文偉戴 然李向陽張 治陳 燕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朱曄
2、余國君劉芳王國棟石芳任小超司新林趙惠琴李運堅李凡葉YUbWpWpVcVqUsRaQ8QaQoMrRpNmOiNqRoMiNsQqRbRnMpPMYtQqQMYpPnP特別鳴謝中國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報告致力于通過深入研究分析中國縣域低碳能源發展現狀,剖析縣域綠色低碳能源發展典型案例,借鑒德國鄉村型地區綠色低碳能源發展經驗,探索 3060 目標下中國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路線。期待報告的發布能夠為縣域低碳能源轉型發展提供參考價值與借鑒意義。誠摯感謝各相關部門、研究機構、行業學會、企業、國際機構及眾多專家的大力支持和幫助。感謝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德國弗勞恩霍夫研究所(Fraunhofer)對
3、報告的特別貢獻;感謝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郭焦鋒、能源政策研究室主任洪濤和弗勞恩霍夫研究所(Fraunhofer)沃夫岡艾希哈默教授(Prof.Wolfgang Eichhammer)等中外智庫的專家對報告編寫提供的大力支持。感謝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法人治理部專職董事王海民、戰略規劃部副主任李鵬、發展部重大項目副總經理丁義軍,浙江分公司總經理助理兼規劃發展部主任蔡征亮、副總工程師張偉康,中國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能源業務部處長梁雙及西門子能源有限公司深圳創新中心主任周業濤等專家學者對報告提出的寶貴建議。氣候問題是全球所有國家都需要認真應對的重大挑戰。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
4、國高度重視氣候問題,積極有效應對氣候變化。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鄭重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 2030 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 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毖刂@一路線,中國提出并實施了一系列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措施和行動,主動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彰顯了大國擔當。當前,能源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總量的 43%,而在中國這一數字達到 80%左右,能源轉型成為世界和中國應對氣候問題的首選答案。中國政府緊扣能源轉型,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安排部署,提出了“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大力發展大型風電光伏基地,積極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
5、的新型電力系統,從能源生產、消費、技術、體制、國際合作等多方面推動能源高質量創新轉型發展。中國共產黨的二十大報告更是鮮明指出,要“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h域作為國家發展中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其能源轉型是推動氣候變革和國家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和重點環節。中國政府先后作出了加快縣域和農村能源轉型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多項戰略性部署,在構建縣域綠色低碳能源體系,推廣分散式風電、分布式光伏、智能光伏等清潔能源應用方面成效顯著。在能源百年大變局的大背景下,國家電投作為全球最大的光伏發電企業、新能源企業和清潔能源企業,以做全球綠色智慧能源引領者
6、為使命,在中國中央企業中率先提出 2023 年實現碳達峰的目標,大力倡導“創新、綠色、融合為世界創造美好未來”的能源創新轉型發展理念,創新推動由用戶側向消費側轉型,走出了能源企業范式革命、轉型發展的一條新路。我們積極推進產業創新轉型和跨界融合發展,先后在行業內超前布局并成功引領了智慧能源、能源網政務網社群網“三網融合”、綜合智慧零碳電廠、綠能零碳交通、綠電轉化、生態治理、水風光互補等新興產業,落地形成了大量具體應用場景,開拓了能源發展的嶄新格局,為全球能源轉型發展提供了國家電投解決方案和實踐樣本。我們把能源轉型融合發展落實到縣域、推廣到千家萬戶作為重要選擇,將全國 2000 多個縣域作為能源轉
7、型攻堅重點,在推動縣域生產、生活、生態向綠色轉型的同時,促進構建區域內政府、企業、民眾各主體多方參與、共同獲益的縣域能源發展新生態。同時,我們也注意到,歐盟議會于 2022 年 9 月 13 日通過了可再生能源發展法案(Renewable Energy Directive,REDII),將 2030 年可再生能源在終端能源消費的占比提升至 45%,而在德國,100%使用可再生能源電力的目標有望由 2050 年提前至 2035 年。以德國為代表的歐洲國家既是綠色低碳能源的擁護者,也是先行者,積累了諸多不同類型特色、切實可行的發展模式和經驗,為我國縣域綠色低碳能源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與啟示。
8、西門子能源作為全球領先的可持續能源技術公司,憑借創新的綜合能源解決方案,也正在為中國實現低碳與綠色發展貢獻力量。序言國家電投非常高興與西門子能源合作,在中德智庫的參與下,編寫中國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報告,著眼國際視角,總結國內外經驗,共同為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提供實踐參考,分享轉型思路及技術路徑。希望報告發布后,能為推動中國縣域綠色低碳經濟可持續發展、推進中國美麗鄉村建設、構筑共同富裕的和諧社會、促進中德能源轉型合作發展做出積極貢獻。國家電投愿與各方攜手共進,為用戶提供可負擔、可靠、可持續的現代能源,凝聚能源低碳轉型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國際合力,共同守護地球家園,造福中德兩國和世界各國人民。錢
9、智民國家電投董事長今天,我們正在面臨著一個歷史重任。氣候變化和持續增長的能源需求給我們的地球帶來了巨大挑戰。值此報告發布之際,我們剛剛經歷了一場高溫“烤”驗:全球平均氣溫在今年六月創下了自 1979年以來的最高紀錄。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出警告:按照當前的速度,全球升溫幅度將在 2030 至 2052 年間達到 1.5 攝氏度,這將導致更多史無前例的極端天氣事件??滩蝗菥?,我們必須立即采取行動。能源行業是避免氣候災難的關鍵領域。如果統籌合理、實施到位,能源轉型將促進聯合國 17 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提高大多數國家的能源自主能力,促進經濟繁榮,創造就業機會,并提高可持續
10、性和公平性。德國的能源轉型(“Energiewende”)或許是全球能源轉型領域規模最大和最富雄心的嘗試。從本世紀初發軔以來的二十年間,德國的能源轉型經歷過挫折,針對能源轉型也存在著各種不同的聲音,但可再生能源在德國能源結構中的占比已逐步增長至 40%以上,最終目標是到 2035 年爭取實現 100%可再生能源供電。在能源轉型的進程中,縣域地區的角色往往被人忽視,針對縣域能源轉型的研究也較為鮮見,但縣域地區恰恰能夠發揮關鍵和獨特的作用。為此,西門子能源和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國家電投”)攜手對中國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我們認為,縣域是能源轉型的關鍵要素,縣域的經濟增長和
11、氣候保護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中國近 2000 個的縣域經濟體總共涵蓋了超過 7 億人口,貢獻了 2/5 的國內生產總值??h域地區將為中國實現“3060”雙碳目標做出不可或缺的貢獻。今天,中德兩國大部分人口都居住在城市;但縣域地區往往擁有巨大潛力,可以利用可再生能源實現高度的能源自給自足,并且具備充足的條件靈活布局能源系統、采用多樣化的商業模式。中國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報告首次全面概述了中國廣大縣域地區能源轉型的現狀,從政策、社會和經濟角度深入研究了在縣域地區推進可持續發展的不同模式,并與德國縣域地區的實踐進行了比較分析。德國縣域地區的氣候保護工作的確取得了諸多成就。德國制定了宏偉的整體目標,
12、爭取在 2045 年前實現氣候中和。但正如本報告所述,一些縣域地區走在了其他地區的前面,甚至有些縣域已經或將在2030 年前實現氣候中和。他們先行試點的解決方案,將在未來二十年在德國得到全面推廣,也因此被視為德國能源轉型的“實驗室”。借本次報告的發布,我希望這個“實驗室”的成果能夠跨越國界,為中國縣域地區的能源轉型提供切實的參考。能源轉型是個復雜的課題,中德兩國的發展速度不同。在農村地區,由于兩國在土地所有權和農村治理結構等基本體制方面的差異,情況更為迥異。因此,沒有適用一切情況的“一鍵式”解決方案。盡管如此,中德兩國都有著深厚的農耕文化傳統,在城鎮化進程中高度重視縣域發展。我衷心希望,本報告
13、就德國縣域低碳轉型的研究成果,不論是最佳實踐還是經驗教訓,能夠有助于中國在縣域層面推進碳中和工作,并為中國建設“美麗鄉村”的宏偉事業做出貢獻。序言在我來看,廣泛的公眾參與是德國縣域能源轉型最為突出的特點,也可能是德國能源轉型成功的關鍵。通過“能源社區”,公眾能夠集體參與并成為能源體系的組成部分,自主決策能源消費,與能源轉型休戚相關,共同為實現氣候中和奠定良好的基礎。這也是西門子能源和國家電投的共同信念: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政府、社會和工商企業界必須攜手并肩,緊密合作。我十分欽佩國家電投錢智民董事長和他所領導的團隊。他們富有遠見卓識,致力于通過智慧、綠色、創新和共享發展為世界創造更美好的未
14、來。西門子能源與國家電投都將可持續發展作為公司的戰略核心,自 2019 年起建立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這份聯合研究報告將開啟雙方合作的新領域,以切實行動豐富中歐綠色伙伴關系的內涵。我們希望將此報告呈現給兩國政策制定部門、研究機構和能源行業,并共同倡議建立一個定期對話交流平臺,支持中德兩國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我也向來自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兩家智庫的學者、專家小組以及國家電投和西門子能源的聯合編輯團隊致敬,感謝他們辛勤工作,將我們的想法付諸實踐。這份報告的發布再次印證了我們的信念: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沒有人可以獨自完成。讓我們攜手并進,賦能社會!克里斯蒂安布魯赫西門子
15、能源股份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58 搭建縣域綠色低碳能源體制機制 59 完善縣域綠色低碳能源基礎設施60 探索縣域綠色低碳能源商業模式61 優化縣域綠色低碳能源產業體系 62 創新縣域綠色低碳能源技術路線64 推動縣域綠色低碳發展國際合作 中國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建議目 錄CONTENTS01 中國縣域能源發展政策形勢 03 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現狀 06 推動縣域綠色低碳能源發展的重要意義 第 章 1 第 章 3 第 章 2 第 章 4 中國縣域綠色低碳能源發展背景09 中國綠色縣域案例研究 29 小結 中國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實踐 33 德國能源發展概述 41 德國建設綠色鄉村型
16、地區的規劃和政策 45 德國綠色鄉村型地區案例研究55 可供中國參考借鑒的實踐經驗 65 結語 66 參考文獻 67 附錄一:中國縣域綠色低碳能源發展相關政策要點70 附錄二:可再生能源社區和公民能源社區73 附錄三:德國案例研究補充材料德國鄉村型地區綠色低碳能源轉型實踐中國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報告01 /中國縣域綠色低碳能源發展背景第一節 丨 中國縣域能源發展政策形勢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縣域發展和縣域治理,強調 縣一級處在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是發展經濟、保障民生、維護穩定、促進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礎、要準確把握縣域治理的特點和規律,把強縣和富民統一起來,把改革和發展結合起
17、來,把城鎮和鄉村貫通起來。這些重要論述,為新時代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強大動力。本章第一節,主要梳理了中國縣域能源發展的政策形勢。本章第二節,立足中國縣域能源發展現狀,分析了中國縣域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面臨的問題。本章第三節,提出了推動縣域綠色低碳能源發展的重要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重要會議中提到鄉村振興、共同富裕、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國務院及國家各部委相繼發布系列政策推動縣域綠色低碳能源發展。2021 年 1 月 22 日,習近平在十九屆中央紀委五次全會上的講話,要緊盯黨中央惠民富民、促進共同富裕政策落實,持續糾治教育醫療、養老社保、扶貧環保等領域腐敗和不正之
18、風,解決好群眾的 急難愁盼 問題,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2021 年 2 月 25 日,習近平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指出,治國之道,富民為始。我們始終堅定人民立場,強調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重要體現,是黨和政府的重大責任。并強調,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于脫貧攻堅,要完善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制度體系,以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第 章 1 0201 /2021 年 4 月 30 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
19、學習時強調,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持續降低碳排放強度。要支持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支持綠色技術創新。2021 年 9 月 22 日,習近平在第四個 中國農民豐收節 到來之際強調,進入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三農 工作重心已歷史性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各級黨委和政府要貫徹黨中央關于 三農 工作的大政方針和決策部署,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讓廣大農民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2021 年 12 月 8 日至 10 日,習近平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正確認識和把握碳達峰碳中和,立足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科學考核,確保能源供應,深入推動能源革命,加快建設能源強國;要推進
20、資源全面節約、集約、循環利用,增強國內資源生產保障能力。2022 年 1 月 26 日,習近平在山西汾西縣僧念鎮段村考察時強調,下一步,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了,第二個百年的新征程已經開啟,我們要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F代化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要把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銜接好,使農村的生活奔向現代化,越走越有奔頭。近年來國家對縣域市場開發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的政策如下,具體內容見附錄一。表 1-1:國家縣域綠色低碳能源發展相關政策政策名稱發布單位發布時間能源技術革命創新行動計劃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2016 年 4 月關于縣域創新驅動發展的若干意見國務院2017
21、 年 5 月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國務院2019 年 6 月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國務院2021 年 2 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2021 年 3 月關于加強縣城綠色低碳建設的意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 15 部門2021 年 5 月關于報送整縣(市、區)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方案的通知國家能源局2021 年 6 月 十四五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國務院2021 年 11 月加快農村能源轉型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實施意見國家能源局、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2021 年 12 月關于完善能源
22、綠色低碳轉型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見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2022 年 2 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 2022 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國務院2022 年 2 月 十四五 現代能源體系規劃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2022 年 3 月中國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報告03 /第二節 丨 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現狀一、中國縣域能源發展現狀據中國建筑節能年度發展研究報告 20201,我國 30 個?。ㄗ灾螀^、直轄市)每年農村生活用能總量約 3.11 億噸標準煤,其中包括用于取暖、炊事(含生活熱水)、空調、生活用電(包括照明和各類家電)的能耗,統計能源種類包括煤炭、液化石油氣、電力、天
23、然氣等商品能,及以木柴和秸稈為主的非商品能。商品能和非商品能分別占 69.6%和 30.4%2。以 2018 年為例,煤炭、電力、石油、薪柴、秸稈分別占 36.9%、17.4%、14.9%、11.7%、8.8%??稍偕茉醇吧唐纺茉凑急热杂泻艽筇嵘臻g,能源消費結構亟待優化3。(一)能源供應保障能力增強,但消費結構不合理問題仍然明顯36.9%17.4%14.9%11.7%8.8%10.3%秸稈薪柴煤炭電力石油其他能源圖 1-1:2018 年我國農村能源消費情況0403 /農村地區能源資源豐富,每年可能源化利用的生物質資源總量約折合標準煤 4.6 億噸標準煤 1,分布式光伏技術可開發潛力達100
24、0GW 以上,分散式風電技術可開發潛力達 250GW 2,除巖熱型資源外,地熱資源年可開采資源量折合標準煤 26 億噸3,但總體看,上述能源資源利用率較低,不利于農村地區清潔能源供應,不利于農村地區能源的有效供給4。我國農村能源管理機構及從業人員數量不足,截至 2018 年底,全國農村能源管理推廣機構為 10467 個,人員 28254 人;由政府財政支持、具有公共服務的農村能源服務站點只覆蓋了 2842 萬戶,若按平均每戶人口 4 人計算,僅占農民總數的 21%。我國農村能源生產消費品種多,縣域能源數據管理分散4。我國農村能源消費構成包含電力、液化氣、天然氣等多種優質能源,但非商品能源占比仍
25、較高,能源商品化水平及供應質量明顯低于城市。我國農村生活用能中非商品能源占比仍達 1/3 左右,一些農業大省仍有大部分農戶以秸稈、薪柴為燃料。我國目前的能源統計主要基于商品能源,對非商品能源的統計體系和方法尚不完善,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國農村能源轉型發展。(二)能源資源豐富,但利用率較低(三)能源服務體系發展緩慢,統計體系有待完善1來源:3060 零碳生物質能發展潛力藍皮書2、4根據國網能源研究院測算3根據中國地調局全國地熱資源量初步評價結果中國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報告05 /二、中國縣域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面臨的問題我國縣域鄉村基礎設施建設仍較為薄弱。我國縣域鄉村與城鎮地區在基礎設施建設與能源
26、服務水平方面仍存在著發展不均衡的現象??h域地區能源基礎設施薄弱,技術開發資金投入欠缺,燃氣、液化氣和天然氣供應尚未能普及到所有鄉鎮,部分偏遠地區農網設備陳舊落后,農村商品能源總體供給不足,部分地區能源貧困問題依然存在,能源消費需求難以得到有效滿足。在清潔能源利用方面,縣域地區秸稈、薪柴等非商品能源在農村生活用能仍占比較高,清潔能源利用水平較低。受限于供能基礎設施建設,縣域鄉村地區風電及光伏開發裝機占可開發規模的比例小,縣域清潔能源開發潛能仍需大力挖掘。在信息基礎設施與數字化建設方面,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信息技術在縣域產業的應用仍處于較低水平,信息基礎設施財政投入力度明顯不足,影響了縣
27、域鄉村治理數字化能力提升的實施進度,能源數字化與鄉村治理數字化融合潛能巨大。電網接入條件受限,清潔能源就地消納存在阻礙。當前縣域清潔能源開發容量的接入,基本是在 消費 原有電網系統的接入裕量,當裕量被用完以后,縣域開發工作將徹底陷入被動。隨著分布式光伏等新能源接入,以農村電網為典型代表的縣域配電系統將從放射狀無源網變為具有大量分布式電源的有源網,電網的物理特性將發生根本變化,傳統縣域電網已經無法適應大規模、間歇性的分布式電源廣泛接入,制約了縣域能源開發的正常推進,迫切需要對現有電網系統再次升級改造。電力市場改革相關政策仍面臨落地困局,由于 隔墻售電 等政策推進受限,本地清潔能源無法直接售電給本
28、地工商企業,縣域開發與本地企業之間難以形成利益共享,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地方政府對整縣開發的科學認識和支持力度。目前農村和縣域電網系統進行升級改造工作有待加強,深化電力體制改革,推進能源領域公平競爭,打通能源清潔生產消費的政策堵點已經迫在眉睫。技術條件與商業模式尚不能滿足縣域開發需求??h域環境資源稟賦差距較大、開發條件錯綜復雜,現有技術方案與開發模式無法滿足多樣化的開發需求。在技術應用層面,縣域開發仍沿用傳統能源開發技術標準體系,技術標準、施工標準、運維標準等尚未形成縣域通用標準,對全國縣域開發的指導作用不強。能源企業對水泥、建材等高耗能產業的生產工藝流程不熟悉,缺少推動高耗能產業轉型的針對性方案
29、,綠色能源就地消納對縣域能源消費結構轉型的支撐能力未能充分發揮。在商業模式層面,先進信息技術、先進能源技術還應更進一步下沉進入我國縣域鄉村,目前的縣域能源數據價值并未得有效發掘,能源網與政務網、社群網之間并未建立有效融合,無法有效推動縣域和鄉村治理水平提升。立足我國縣域能源發展的基本情況,要實現縣域能源的綠色低碳轉型仍任重道遠,總結起來,主要面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0605 /第三節 丨 推動縣域綠色低碳能源發展的重要意義推動縣域綠色低碳能源發展是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全面推動綠色發展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 2
30、035年遠景目標中,對 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進行了專篇論述??h域作為我國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基層單位,承擔著促進區域和國家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戰略使命。在新常態下,縣域經濟發展不僅蘊含著巨大變革和創新活力,更面臨著提質增效升級的戰略任務。因此,有必要重新梳理縣域經濟發展的現狀,進一步明確當前縣域產業綠色發展面臨的主要困境,推進生產、生活、生態 三生融合,以期為適應引領新常態,謀劃綠色發展指明道路。推動縣域綠色低碳能源發展是實現縣域高質量發展、解決 三農 問題的良好基石。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中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31、;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到 2035 年,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h域承載著新的功能,它既是鄉村振興的依托,也是緩解 大城市病、實現城鄉協調發展的重要節點。發展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能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進農產品升級,提高產業增加值。因此,通過能源的綠色低碳轉型發展解決當地資源的高損耗問題,最大限度利用好當地的清潔能源,實現就地消納成為縣域高質量發展,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必經之路。推動縣域綠色低碳能源發展是助力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十四五
32、 時期我國開啟第二個百年奮斗新征程,明確了實現共同富裕的終極目標。圍繞該目標,自 2017 年以來,國家在鄉村振興工作上持續著力、詳盡部署,近一兩年就 縣城綠色低碳建設 農村能源轉型發展 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體制機制 等方面更是密集發文指導??h域作為政治、經濟、社會目標的基本執行單元,是生態文明、鄉村振興、共同富裕、國家能源安全的主戰場,在推動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中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發展綠色低碳能源,在提升公共服務質量供給、推動縣域數字轉型、完善災情預警處理系統等方面將大有可為,能夠切實破除貧困的生成機制,鞏固脫貧成果,實現共同富裕。所以,立足于新發展階段,開發縣域綠色能源市場將成為贏得先機和優
33、勢的重要途徑。我國正處于從脫貧攻堅戰略轉向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期和能源安全戰略的發展機遇期,同時也是碳達峰目標實現的攻堅期,推動縣域綠色低碳能源發展,是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助力國家及地方重大戰略和決策部署落實,賦能新型城鎮化建設,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現共同富裕及 雙碳 目標的必經之路5。中國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報告07 /中國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實踐在國家及地方系列政策的引導下,中國綠色低碳縣域試點成效顯著。我國疆域遼闊,全國縣域資源稟賦、區域分布與氣候條件差異性較大,社會經濟發展情況及能源需求情況不同,地方生態基礎、文化特點、政策導向也存在較大
34、區別:從資源稟賦看,西北地區光資源最為豐富,風能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三北 以及高原地區,這些地區可再生能源規?;l展及分布式裝機潛力較大;從區域分布看,地形、緯度、季度溫差等是地區供熱需求的主要影響因素;從發展需求看,縣域規模、主導產業、經濟發展及相應能耗指標、碳排放指標要求,影響著當地縣域綠色低碳轉型決策的積極性及產業配套方向;此外,地方生態治理需求和國家試點示范政策導向等,也對縣域能源轉型發展有著多方面影響??h域綠色低碳轉型路徑既應充分借鑒現有良好實踐,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立足本地情況科學規劃、系統實施。本章綜合考慮縣域特點、規模、區域分布、資源稟賦及經濟發展等因素,分別選取厚植生態優勢
35、、區域功能整合、新能源農業、清潔能源基地、碳匯綠能扶貧、新能源三網融合商業模式實踐六個具有差異化特點的縣域能源轉型發展案例,供參考借鑒。第 章 2 縣域面積/km2人口/萬人人均 GDP/萬元案例特色安吉縣188658.649.70縣域竹林碳匯收儲交易全鏈式服務體系崇明島1269.163.906.41全市 碳中和 示范區,整合區域功能,實現城鄉耦合一體化蘭考縣111676.465.30土地入股分紅,新能源+生物質顆粒工廠模式共和縣1720913.307.26新型清潔能源 千萬千瓦級 示范基地和 西電東輸 基地圍場縣921953.103.61雙碳能力建設+雙碳科技成果轉化+生態環境交易+風光儲氫
36、清潔能源產業朝陽縣375853.902.00集中式清潔能源+屋頂光伏+美麗鄉村+三網融合表 2-1:案例基本信息匯總表0807 /朝陽縣共和縣蘭考縣安吉縣崇明島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中國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報告09 /第一節 丨 中國綠色縣域案例研究一、浙江省安吉縣安吉建縣于公元185年,縣名取自 詩經 安且吉兮,是藝術大師吳昌碩的故鄉。2005年8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吉余村首次提出了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的科學論斷。多年來,安吉全縣上下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教誨,忠實踐行 兩山 理念,聚焦聚力改革創新,探索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綠色發展之路。浙江省西北部58.64 萬
37、人1886km2人均 GDP三產結構9.7 萬元4.9:48.4:46.7安吉縣生態基礎較好,擁有 673km2竹林,總面積 12.44km2的安吉小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天荒坪抽水蓄能電站坐落于此。多年來,全縣空氣質量優良率保持在 85%以上,地表水、飲用水、出境水達標率均為 100%,森林覆蓋率、林木綠化率達到 70%以上,林地面積1354km2。獲評全國首個生態縣、聯合國人居獎首個獲得縣。安吉縣目前已形成 2+5 現代產業體系,全面提升綠色家居、生態旅居兩大傳統優勢產業,加快發展生命健康、高端裝備、電子信息、新材料、通用航空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一)縣域發展特點(1)資
38、源稟賦圖 2-1:浙江省安吉縣區位圖及基本信息安吉縣安吉縣1009 /近年來,全縣上下致力于建設中國最美縣域,全面推動美麗鄉村、美麗城鎮、美麗縣城三美共建,四好農村路 成為全國樣板,美麗鄉村建設指南成為國家標準,新時代浙江(安吉)縣域踐行 兩山 理念綜合改革創新試驗區落地實施。政策引領,科學部署。安吉出臺多項政策推行綠色轉型發展。2010 年 7 月,安吉縣委出臺了關于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定,明確提出 美麗鄉村、轉型經濟、低碳行動 等八大行動計劃,探索 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 的生活方式。2017 年 8 月,制定安吉美麗鄉村升級版戰略規劃,提出了提升美麗鄉村建設、經營、共享水平的主要任務
39、。2019 年 7 月,發布2019 年安吉縣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工作要點,將湖州市綠色發展指標 2019 年目標進行系統的責任分解,并提出六大重點任務推動落地。2020 年 5 月 7 日,安吉縣人民政府發布中共安吉縣委安吉縣人民政府關于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確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意見,其中對低碳能源轉型發展作出了要求:提高農業綠色發展水平、提高農業科技應用水平;優化產業布局;打造新時代美麗鄉村、提升全域美麗環境等,并做出詳細部署。企業響應,節能降碳。安吉縣企業積極響應,結合自身發展實際制定碳達峰及降碳實施方案,促進節能降碳。天子湖熱電公司和謝菲爾考克公司聯合開展了 CO2礦化制備、高附
40、加值碳酸鹽研究,天子湖熱電將自身產生的煙氣進行處理,捕集其中的 CO2供應給謝菲爾考克公司作為生產原料,并回收廢碳酸鈣漿液作為生產原料,減排效果明顯,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祖名豆制食品 19.08MW 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加快推進,建成后預計每年可發電 1.82106kWh,每年節約標準煤 557.57 噸;南方水泥余熱發電技改后,每小時增加發電量 4000kWh,能效利用率提高 50%以上,每年可節約標煤 3000 噸,預熱器改造后,單位產品綜合煤耗下降 1.5%。彩虹綠化工程公司對廢棄農作物秸稈進行深度開發利用,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粉塵、邊角料收集后加工成有機基質,實現零排放5。美麗鄉
41、村建設要素需求擴張與資源供給受限的矛盾。雖然安吉縣的經濟發展保持較好的增速,但是由于基數小,與周邊縣區之間的總量差距仍比較明顯。長期以來,受多種因素影響,全縣農地非農化傾向突出,耕地不斷被占用,質量也在下降,農業發展空間受到了很大擠壓。如何處理好加快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和諧統一關系,成為新時期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挑戰。美麗鄉村經營業態單一。人們多樣化的消費需求給經營美麗鄉村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安吉鄉村單一的業態形式已稍顯落后,加快新型業態培育成為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的又一重要內容。安吉需要走出一條既能與城市產業差異互補,又能實現生態綠色的產業發展新路子。(二)低碳能源轉型發展路徑(2)綠色能源轉
42、型發展訴求5來源:相關數據出自地區政府網站中國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報告11 /林業固碳,碳匯先行。作為浙江省林業固碳增匯試點縣,安吉縣于2021 年成立兩山竹林碳匯收儲交易中心,先試先行推動竹林碳匯 可度量、可抵押、可交易,實現竹林里的新鮮空氣能變現。通過該交易模式,村集體將農戶的林權統一轉到合作社,按照竹林經營碳匯項目方法學標準開展集中經營,持續產生碳匯。碳匯交易中心的成立與運行,意味著安吉基本建成了縣域竹林碳匯收儲交易全鏈式服務體系,進一步深化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截至目前,全縣已完成竹林碳匯收儲(含預收儲)竹林規模 95km2,合同金額達 7230.8 萬元6。2022 年 3 月
43、,為了加速實現 雙碳 目標,以 綠色 作為燃料進一步推動實現共同富裕,全國首個負責森林碳匯管理的縣級行政機構安吉縣林業局、安吉縣森林碳匯管理局掛牌成立。深入群眾,全民參與。2022 年初,安吉縣機管中心聯合政府各部門倡議 低碳辦會,提醒與會人員示范帶頭 帶走半瓶水,節約不浪費。此外,安吉縣機管中心還推出了 低碳辦公、低碳用餐、低碳用車 等一系列低碳行動。目前縣域內的星級酒店、品質飯店、特色文化主題酒店、等級民宿等參與率 100%,均已實現 六小件 取消全覆蓋。截至目前,累計減少 六小件 使用 32.5 萬套。優化能源結構。截止目前,安吉縣建成分布式光伏項目 4417 戶,總容量 265MW,預
44、計年發電量 2.65108KWh。充分利用當地優勢資源,積極推進秸稈、垃圾、沼氣等多品種能源梯級利用。2015 年,安吉縣啟動全國綠色交通試點縣創建工作,圍繞新能源、慢行系統、公共交通、綠色樞紐、綠色港口、綠色運輸、交通管理和交通服務八大方面,以 38個子項目為載體,著力構建便捷暢通的綜合運輸網絡、建設綠色低碳的交通基礎設施、推廣節能環保的綠色運輸裝備、發展集約高效的運輸組織模式、提升綠色交通科技與管理能力。截至 2018 年,安吉縣近五年累計投入 15.6 億元專項資金,用于 四好農村路 建設,成為全國唯一綠色交通試點縣和全國 四好農村路 建設示范縣。全縣新能源公交車數量達到了 77 輛,從
45、柴油車逐漸 升級 為天然氣公交車、純電動 鐺鐺車 等。6來源:相關數據出自地區政府網站1211 /二、上海市崇明區崇明島崇明島是上海的戰略儲備地,具有良好的生態資源和環境條件。在 十一五 期間,崇明島科技項目超過 100 項,投資接近 6 億元,科技基礎扎實。崇明島作為世界級生態島,提出要率先在全市范圍內打造成為 碳中和 示范區。豐富的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潮汐能等可再生的清潔能源也是崇明島的優勢??傮w而言,地理位置相對封閉、大小適中、電網相對獨立的崇明島是建設智能電網綜合集成示范的理想場所,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是其特色。風能崇明島年均風速為 6.7m/s,能量密度為 329W/m2。東灘地區
46、是上海年均風速最大的地區之一,每年東灘風力發電的最大小時數為 2300h,北部沿岸、橫沙島北部沿岸及東部灘涂都具備建設 100MW 級沿岸大型風電場的條件,崇明島近海還具備 50-150MW 的近海風電場條件。太陽能崇明島空氣透明度高,日照比較充足,每年日照時數為 2104h,8 月份日照時數最多,2 月份最少,年太陽輻射總量為 4.2-5.0GJ/(m2a),潛在的有效能量相當于每年 2105噸標煤。(一)縣域發展特點(1)資源稟賦圖 2-2:上海市崇明島區位圖及基本信息上海市北部63.9 萬人1269.1 km2人均 GDP三產結構6.41 萬元5.7:26.2:68.1崇明島崇明島中國縣
47、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報告13 /低碳社會、生活與文化崇明形成了以有機綠色農業、環保型工業、生態化服務業為特征的生態化產業體系;建立以高科技和可再生能源為依托的集約化城鄉建設體系;建成了以海島 低碳建筑導則 和建筑節能環保評估檢測制度為基礎的綠色建筑體系;同時充分挖掘文化底蘊,與其生態優勢相呼應,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崇明標簽。固體廢棄物管理崇明島已經制定了多項措施和規劃來加強島內的固體廢棄物的源頭減量、收集、中轉、運輸、處理和處置,在固體廢物綜合管理中遵循 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 的原則。過去五年,崇明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由 26.7%提高至 41.8%,獲評全市首批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區,已形成了以資
48、源化利用為導向的框架。低碳經濟及能效提升崇明島的低碳發展戰略和模式已初步建立,打造了以可再生能源和智能電網協同發展為輔助的低碳能源基底。截至 2021 年底,崇明全區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達到 564MW,可再生能源發電量比重達到26.4%??沙掷m交通崇明島促進私用機動車向非機動車和公共交通的轉變是低碳交通系統的一部分,崇明在上海全市率先實現新能源公交車、出租車區域全覆蓋,為實現建設方便崇明三島聯接以及崇明島和上海市連接的生態型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截至 2021 年底,崇明島自產 綠電 占比位居全市各區榜首,崇明區可再生能源中一半以上為風電項目。未來崇明還將適度開發陸上風電,并積極
49、探索生物智能開發利用。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顯示,上海 2021 年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進一步下降,PM2.5 年均濃度為 27g/m3、下降 15.6%。上海生態環境的改善,少不了崇明的重要貢獻。(2)綠色能源轉型建設成效 生物質能農作物秸稈。崇明島是上海市重要的農業生產區,有豐富的農作物秸稈資源,每年預計有 3.69105噸秸稈,農作物秸稈能源利用潛力總計相當于每年 1.64105噸標煤。牲畜糞便。崇明的牲畜包括了牛、羊和家禽等,每年糞便產量分別為 767617 噸、6071 噸、56228 噸,能源利用潛力總計相當于每年 3.96105噸標煤。林木廢棄物。崇明三島現有森林面積 352km2,崇明
50、島據比例取其中 316.7km2,以假定每平方千米林木每年產出 45-70 噸的林木廢棄物,則可以估算出總的林木廢棄物產量在 13200-19000 噸/年,如果取中間值,則能源利用潛力大約相當于標煤 11099 噸/年6-7。1413 /崇明生態島相繼形成了綠色有機、環保、生態服務等生態化產業體系和以生態高效農業與輕型服務業為主要支撐的低碳產業格局,建成了綠色建筑體系和依托新能源汽車技術的低碳交通設施體系,生成了以林地和灘涂濕地為主的自然碳匯系統,打造了以 天人合一 為核心理念的低碳人居環境。面對低碳轉型與產城融合發展的趨勢,未來的崇明生態島建設發展模式將在積極整合區域功能和實現城鄉耦合一體
51、化中完成 高端跨越。近年來,基于 生態+戰略,崇明島保持厚植生態優勢,打造世界級生態島,積極探索生態優勢向低碳發展優勢轉化的路徑和模式。通過大力發展以生態休閑旅游業為重點的現代服務業,提高生態旅游產品供給質量,促進全社會共同參與和關聯產業深度融合,成為長三角地區生態旅游示范引領區8。倡導人地和諧的低碳消費方式,通過倡導步行、騎自行車、乘坐燃料電池公交車等方式來實現居民低碳生活體驗。將保護生態環境與促進經濟社會低碳發展完美結合,進一步推動了區域低碳發展轉型。在核心價值理念上,崇明生態島建設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綠色經濟理念高度契合。其建設經驗表明,崇明生態島建設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依次經歷了世界級
52、生態島愿景共識目標的形成資源、環境、產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摸底設定愿景共識目標的各子目標制定切實可行的行動方案實施方案及建立保障體系監測與評估建設成效等階段,形成了崇明生態旅游島建設的循環模式。(二)低碳轉型發展路徑生態優勢向低碳發展優勢轉化(三)經驗總結圖 2-3:崇明生態旅游島建設的循環模式圖把握原有資源優勢,以生態島建設為出發點,積極發展低碳綠色轉型建設。強化其優勢,彰顯其巨大的土地、濕地、森林、鳥類、空氣和農田資源方面的自然資本價值與生態服務功能。(1)立足資源本底,明確高位目標,推進更高站位的世界級生態島建設1.愿景共識2.資源、環境、產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摸底6.監測與評估建設
53、成效4.制定行動方案5.實施方案及建立保障體系3.短期目標設定中國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報告15 /上海市政府、崇明區政府高度重視崇明生態島建設,將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納入市政府目標考核系統,專門成立崇明生態島建設協調小組、崇明生態島建設推進工作領導小組。同時,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電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積極擔負企業責任,深度參與生態島建設。市內各高校和科研機構在人才、資源、技術等各方面也給予崇明大力支持,如華東師范大學牽頭滬上高校專門成立了崇明生態研究院。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指導下,崇明積極推進東平海永啟隆跨行政區城鎮圈協同規劃,與海門、啟東合作成立長江口生態環境保護檢察協作
54、機制,形成全鏈條式的司法制度創新。同時,與南通地區在水系治理、垃圾分類、環境整治、防汛抗臺、交通互聯等方面也加強了交流合作。崇明布局了農業、海洋裝備、智慧島數據產業、固體廢物處置、風力發電等特定產業。崇明通過生態建設助力鄉村振興,將種植、畜養相結合,基本形成了新農村循環經濟體系。中南部工業發展區通過工業結構的調整和布局,重點建設綠色工業園區,企業按照生態學功能分為生產制造者、物質消費者和廢料處理分解者三大功能類別,有效的降低工業產區的碳排放量。崇明的循環經濟還體現在綠色能源利用、出行方式變革、低碳生活觀念推廣等多個方面,大力助推城鄉一體化綠色發展。(4)凝聚各方智慧,形成 政府+企業+智庫 的
55、多方參與機制(5)實行區域合作,實現環境共治共享(6)著力進行綠色產業優化,加強固廢資源化再利用,實現循環經濟構建一套具有崇明特色的世界級生態島建設指標體系,維護自然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在明確建設的核心指標后,對指標完成情況開展階段性評估,客觀評估規劃進展和成效,提出進一步改進規劃實施的措施建議,把評估成果轉化為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具體思路和舉措,持續推動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崇明依靠上海大都市周邊的優勢區位,積累了大都市城郊融合型的生態島建設模式經驗。為大都市提供生態保障功能的同時,也借力生態產業發展,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雙贏。為了給大都市提供生態保障功能,生態空間實行最嚴格的管控措
56、施,嚴禁一切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開發活動。(2)建立與其自身相適應的指標體系,積極評估改進發展路徑(3)找準自身定位,正確推進適用性強的建設模式1615 /三、河南省蘭考縣圖 2-4:河南省蘭考縣區位圖及基本信息蘭考縣為國家級農村能源革命試點縣,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的聯系點,是首批國家級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也是焦裕祿精神發源地。蘭考縣是傳統農區,化石能源資源匱乏,風、光、地熱等可再生資源以及農林廢棄物、畜禽糞污等農村能源資源較為豐富。根據相關企業調研數據:蘭考縣年平均風速介于 5.8-5.9m/s,風力發電經濟可開發量約 1200MW;太陽能資源 III 類,年總輻射
57、量 4.8-5GJ/m2,縣域內光伏年均等效發電小時數1105h,光伏發電經濟可開發量約 2000MW;有機廢棄物秸稈年產量近 8.5105噸,畜禽糞便年產生量達 1.44106噸;年可開采地熱資源量約為 6.81013kJ,出水溫度可達 72。能源管理體系待完善。農村能源數據體系缺失,縣域能源數據管理分散,不利于準確掌握農村能源發展現狀。能源消費水平低。清潔能源消費占比較低,集中供熱覆蓋率低,農村能源消費品質相對低下。(一)縣域發展特點(1)資源稟賦(2)綠色能源轉型發展訴求河南省東部76.46 萬人1116 km2人均 GDP三產結構5.3 萬元13.7:43.9:42.4蘭考縣蘭考縣中國
58、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報告17 /(三)經驗總結在蘭考縣域 三網融合 平臺中,社群網的主體是農戶,能源網的主體是發電企業,政務網的主體是縣政府。三網融合 的主要特點是建立長期的利益關系。農戶與開發商進行戶用光伏分成合作周期為 30 年,開發商可在政府委托下承擔縣域雙碳發展規劃等的頂層設計,建設示范工程。蘭考縣戶用光伏項目針對戶用光伏電站建設多地分散的情況,采用了數字化管理工具 電能光 e 鏈 將村莊報備、開工申請、開工報備、項目驗收、發電竣工、申請結算等施工關鍵環節在線化,有效地解決了信息錄入和及時審批確認的問題,規范化戶用電站的施工過程管理,提升建設效率。(1)利用先進的數智化技術蘭考縣城
59、市總體規劃(2013-2030)于 2013 年 6 月 9 日編制完成,并于 2014 年 10 月 20 日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準實施。規劃中的城市建設目標提到,到 2020 年,城市燃氣普及率達到 40%以上,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 95%以上,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 90%以上;到 2030 年,城市燃氣普及率達到 80%以上,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 100%以上,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 95%以上。為低碳轉型發展路徑指引了方向。政府與各開發商合作,從以下幾方面推進蘭考縣綠色發展轉型:充分挖掘農村原始形態生物質資源潛力,深化生活垃圾固體廢棄物能源化利用,開發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就地解決用能問題,
60、持續加強能源基礎設施建設,保障清潔能源輸入,推進清潔替代和節能改造并舉。截止 2020 年底,蘭考縣新能源并網共 776MW(無火電),其中:風電 474MW;光伏:290MW;垃圾和生物質:39MW。2020 年蘭考可再生能源發電 1.12109kWh,占全社會用電量比例為 67.8%;清潔取暖率達到 97%,已基本形成以清潔能源為主的能源供應消費體系。(二)低碳轉型發展路徑傳統新能源開發模式待突破。采用傳統的新能源開發模式,很難實現能源開發帶給百姓 革命紅利?,F有模式引入新能源企業投資對當地資源進行開發,增加財政收入的同時,農民獲得一定的土地補償金。企業通過運行項目獲得國家補貼收益,但并沒
61、有真正帶給農民可持續的收益?;ヂ摼W運營待進步。能源互聯網平臺是新生事物,目前商業模式正處于探索階段,缺乏成熟運營模式借鑒。1817 /開發商與蘭考地方城投合作,打造以新能源為主體的零碳綜合智慧能源示范園。雙方合作共建園區運營公司,保障各方長效利益。蘭考縣政府出臺政策、地方城投承擔園區基建+運營服務+引導基金、開發商參與聯合運營+綜合智慧能源開發,利用產業鏈招商優勢,引入 N 家產業公司,形成 1+1+1+N聯合共建模式。河南省確定將蘭考縣納入鄭開同城化規劃,建設鄭開同城特別合作區,建設增量配網,以園區負荷為核心實現新能源就地消納。以新農村建設、鄉村振興為著力點,結合戶用光伏項目創新營收模式,讓
62、老百姓受益的同時,增加村集體收入。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的 要實打實地調整結構,擴種大豆和油料,見到可考核的成效 精神,在蘭考儀封園藝場建設農光互補項目,通過村集體或村民土地入股分紅的方式,實現村集體或村民增收,增加就業。建設清潔能源運營中心,提供光伏發電、輕資產運營服務,通過新能源+生物質顆粒工廠模式,促進新能源電力消納,提升秸稈能源化利用率,為農村能源革命試點建設提供新模式。綠電交通儲能一體化有兩種模式。光伏+車棚/智慧插座+儲能+充電樁,并實施共享充電服務。光伏+智慧車庫+儲能+V2G 充電樁,探索零碳園區 順風車運電消納 模式。蘭考 順風車運電消納 模式有三種應用場景。光儲充車棚:農
63、戶各類電車使用光伏車棚發電充電,降低用電成本,通過余電上網與村集體分享部分收益。V2G 電車儲能:通過電動車和電網之間的互動,削峰填谷。低成本吸納電能,在電網負荷高時,按政策支持釋放電能,賺取差價收益。分時租賃車:開展 V2G 共享電動車租賃業務,并獲得租賃收益。(2)建設零碳綜合智慧能源示范園(3)建設增量配電網(4)發展新能源+現代農業(5)新能源+生物質供暖(6)綠電交通中國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報告19 /共和縣民族較多,少數民族人口占比較大,縣域面積廣闊,風光資源及其他各類資源豐富,傳統農牧業占比較低,經濟發展主要依靠第二產業,且新能源產業占主導地位,新能源電力消納與外送條件較好,
64、2020 年共和縣送出電力折合標煤 5.86106噸。(一)縣域發展特點第一產業生活消費第二產業第三產業1.59(2%)26.4817.2823.59四、青海共和縣圖 2-5:青海省共和縣區位圖及基本信息圖 2-6:共和縣 2020 年分產業終端能源消費結構(單位:104噸標煤)77來源:海南藏族自治州 2020 年統計年鑒共和縣太陽輻射較強,全年平均氣溫在 4左右,年平均太陽輻射量為 6564.26MJ/m,年有效利用小時數 1695.5h,風能可用時間頻率在 60%以上,全年時數超過 5000h,是青海省可用風能的主要地(1)資源稟賦青海省東北部13.3 萬人17209 km2人均 GDP
65、三產結構7.26 萬元12.5:53.5:34(34%)(39%)(25%)共和縣共和縣2019 /為實現縣域經濟高速發展,持續改善生態環境,助力脫貧攻堅工作,共和縣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加大能源結構調整力度,促進重點領域低碳發展,切實推進風、光、水、熱等新能源項目建設,做好切吉風電、塔拉灘光伏、龍羊峽水電站抽水蓄能等新型清潔能源建設項目,打造國家首批水風光清潔能源互補集成優化示范工程,建設新型清潔能源 千萬千瓦級 示范基地和 西電東輸 基地。2021 年 9 月,共和縣入選整縣(市、區)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全縣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規模約 243.54MW。共和縣全力推進全縣屋頂分布式光伏項
66、目實施,提高清潔能源就地消納比重。積極推動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落地,大力發展光伏風電設備制造、清潔保養、維護維修等裝備制造業,實現光伏風電設施設備制造本地化,延長新能源產業鏈條。新能源已成為共和縣工業經濟的主要增長點,近幾年來,生態發電園銷售收入與上繳稅收分別占全州工業產值和稅收的 50%以上,年漲幅均在 20%左右。2018 年,共和縣新能源總產值同比增長 22.09%,拉動全縣工業增長 13.89 個百分點,占全縣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 69.9%。2021 年,共和縣光伏、水力及風力發電企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 19.91%,占全縣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 94.18%9。(二)低碳轉型發展路徑8來源
67、:數據出自地區政府網站9來源:數據出自共和縣人民政府網站共和縣存在大量荒漠化土地,沙塵天氣頻發,荒漠化土地治理、人工造林種草、退化林修復工作壓力較大,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整治和水生態保護工作受到各級高度重視,礦場礦山和龍羊峽庫區生態環境也需進行修復治理。受自然環境和雙控政策的影響,傳統工業發展受到限制,禁牧政策對畜牧業也有較大的影響。十三五時期,共和縣有 40 個貧困村、4488 戶、14547 名貧困人口亟需脫貧,存在 19100 名非貧低收入戶和非高標準脫貧戶臨貧、易貧重點人群,村民就業需求逐漸擴大。隨著新能源的快速發展,區域電力消納空間逐漸縮小,外送能力仍然有待提高。(2)綠色能源轉型發展訴
68、求區之一,縣域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地區(倒淌河、塔拉灘、切吉灘等地)均可開發太陽能和風能資源8。中國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報告21 /(三)經驗總結(1)光伏治沙與牧光互補(2)大型新能源基地(塔拉灘生態光伏產業園)(3)光伏扶貧塔拉灘光伏產業園所在地曾經沙化土地占比高達 98.5%,現已被光伏板和草地覆蓋。截至 2021 年 10 月,光伏園區內風速降低 50%,空氣溫度日均減溫 0.5,土壤水分蒸發量減少 30%,空氣濕度日均增濕 2.8%,土壤養分顯著增加,20cm 深度土壤增濕 43%,植被覆蓋率恢復到 80%。園區比非項目區植株高度增加 14cm,頻度和蓋度分別提高 20%和 17%,
69、植被生物每畝增加20.25kg 10。治理土地荒漠化的同時,也為牧民提供了大面積的優質牧場。2015 年底,光伏園區投入了 600 只羊,有效解決了園區鋤草問題。之后,共和縣積極與開發商溝通,提供了 3333 公頃草場,全力打造 光伏羊 品牌,共 4000 只村集體藏系羊陸續進入光伏產業園區草場11。共和縣塔拉灘是全國首個千萬千瓦級太陽能生態發電園,也是一個集光伏、風力發電和光熱發電于一體的綜合性園區。目前園區分為新能源發電區(光伏發電園、風力發電園)和工業加工制造區,規劃總面積為3028.5km,光伏發電園609.6km。截至2018年年底,以塔拉灘為主的園區入駐光伏及風能企業達 57 家,
70、總裝機容量達12219MW,占全省比重的 51.2%,實現并網發電 4958MW 12,園區現已成為全國最大集中連片建設的光伏發電園區、全球技術領先的百兆瓦國家級太陽能發電實證基地。2021 年 3 月,已建成的以光伏為主新能源發電站占地超過 240km。2018 年,開展 40 個貧困村光伏扶貧項目,2020 年,續建光伏扶貧項目,帶動貧困村村民建檔立卡戶,實現增收。40 個原建檔立卡貧困村,依靠千萬千瓦級清潔能源基地建設的重大機遇和塔拉灘光伏產業集群發展的有利條件,實現年收益 120 萬元以上,惠及 1381 戶原建檔立卡貧困戶。光伏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更多的10、11來源:相關數據出自地
71、區政府網站12來源:相關數據出自地區政府網站2221 /(4)強化輸電能力(特高壓直流輸變電工程)(5)發展高新零碳產業(大數據產業園)(6)能源綜合利用(龍羊峽抽水蓄能項目)截至 2019 年 1 月,共和縣全面完成了 17 條 110kV 輸電線路、4 座330kV 升壓站及 2 座 750kV 變電站建設任務。能源大通道 800kV 青海河南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額定容量為 8000MW,年滿負荷輸送電量達40000GWh,通過 大用戶直購電實現就地消納 和 利用對口支援優勢擴大能源外送 雙管齊下,累計實現清潔能源省內就地消納 5400GWh、向江蘇外送 2200GWh。截至 2022 年
72、2 月 15 日,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調相機群累計增發新能源電量 785GWh,21 臺分布式調相機全部投產,可直接提升外送能力 3500MW,預計年均增發新能源電量 7020GWh,相當于減少燃煤 318.9104噸,減排二氧化碳 574.2104噸 13。2017 年 11 月 30 日,海南藏族自治州大數據產業園在共和縣啟動,打造中國首個 100%利用綠色能源建設和發展的大數據產業示范基地。2020 年 5 月 7 日,一期項目投運,主要建設華為海南州大數據中心、海南州智慧城市功能中心和能源中心,其中數據中心共 527 個機柜,分為 4 個機房模塊,可部署 6800 臺標準服務器。預計產業
73、園三期全部建成后,園區大數據中心的機架總規模將達到 10 萬架,可容納 133 萬臺標準服務器,一年的耗電量為 5700GWh 14。抽水蓄能。龍羊峽抽水蓄能項目利用黃河干流梯級電站水能資源與新能源棄電,通過泵站從拉西瓦水電站水庫抽水至龍羊峽水電站水庫儲能,創新性地解決了新能源棄電問題,是全球首個梯級電站之間水能循環利用的儲能示范項目。2021 年,龍羊峽等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已經列入國家 十四五 計劃。干熱巖與地熱。統籌銜接能耗強度和碳排放強度降低目標,配合做好干熱巖開發科技攻堅,加快地熱資源開發利用規劃編制,探索 地熱+發展模式,積極創建省內首個 零排放 供暖示范城市。13來源:相關數據出自地
74、區政府網站14來源:相關數據出自地區政府網站就業機會,包括園區安保、園區綠化管護等工作,每人每年可增收 3.5萬元左右,實現了 一人就業,全家脫貧。中國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報告23 /五、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圖 2-7:河北省圍場縣區位圖及基本信息圍場縣為農業大縣,經濟發展水平較低,風光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較好;圍場縣為革命老區縣,同時也是民族自治縣、國家首批綠色能源示范縣,縣域政府積極實施 賽罕碳谷 戰略。(一)縣域發展特點圍場縣風光資源豐富,年日照平均小時數為 3000h,年太陽平均輻射量 5598MJ/m2,年有效日照小時數為 1200-1400h,壩上地區可達1500h;年平均
75、風速 1.4-4.6m/s,平均風功能密度 98.7W/m2-885.3W/m2,年有效風時 5475h,適宜建設風力發電場面積達 2400km2 15??h域生態優勢明顯,綠色有機農業、清潔能源產業等發展潛力巨大。但隨著新能源的不斷接入,圍場地區新能源外送消納現狀問題較為突出。(1)資源稟賦(2)綠色能源轉型發展訴求15來源:數據出自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網站河北省北部53.1 萬人9219 km2人均 GDP三產結構3.61 萬元39.2:25.3:35.5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2423 /圍場縣政府大力實施 雙碳+行動,與清華大學簽訂 碳中和 研究戰略合作協議,與生
76、態環境部、塞罕壩機械林場合作共建 塞罕碳谷。通過 雙碳能力建設+雙碳科技成果轉化+生態環境交易+風光儲氫清潔能源產業 路徑,建設了一批涵蓋清潔能源、新型制造、垃圾處理、農業發展、基礎建設等綠色低碳示范項目以實現縣域碳中和。通過打造全國綠色能源生產基地,推動風光儲氫清潔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目前全縣清潔能源總裝機容量已超 4000MW。同時,積極探索光伏產業扶貧新路,采取 多戶聯建+扶貧補貼+貧困戶自籌+扶貧貸款 模式,實施戶用分布式光伏電站項目 257 個,實現并網 1866KW,帶動 1789 戶貧困戶穩定增收。建成村級光伏電站 22 座,帶動 1320 戶貧困戶年均增收 3000 元;推進總
77、投資 3.14 億元的 133 座村級光伏電站,可帶動 6560 余戶貧困戶受益。建成總投資 7.7 億元的集中光伏扶貧電站 5 個,裝機 100MW,帶動 3400 戶貧困戶每年增收 3000 元,將穩定增收 20 年16。圍場神源 300MW 牧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作為北京冬奧會配套能源項目之一,入選保障性并網項目計劃,該項目建成后,年平均上網電量595.3GWh,節約標煤 1.875105噸,減排二氧化碳 4.674105噸,通過牧光互補技術路線、商業模式探索,改善當地能源供應結構,促進經濟社會發展??h政府積極推進網架結構建設,御道口 500kV 輸變電站等工程相繼建成并投入使用,解決了新
78、能源輸出瓶頸制約,大大提高了圍場壩上新能源輸出能力。圍場縣全力打造雙碳展示區、體驗區和產業園,啟動塞罕壩雙碳展示區、縣城雙碳體驗區和蘭旗卡倫雙碳產業園區建設,實施低碳營區改造、碳中和小鎮等示范項目,整體打造 塞罕碳谷,實施 生態+戰略,加快推動產業、能源、交通、用地等結構調整,打造基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圍場樣板。謀劃實施零碳酒店改造、碳中和共享工廠等 雙碳 項目,統籌推進工業、能源、交通、建筑等領域減排,加速碳達峰進程。探索區域碳匯交易機制,加強雙碳能力建設、雙碳科技成果轉化、區域環境要素交易,探索建立推廣碳匯價值、品牌溢價、經營收益、分紅收入相統一的 一碳生四金 發展模式,推動國有灤河林場納
79、入全市首批碳匯交易行列,實現雙碳與鄉村振興協同、減污與降碳協同。同時,大力推進生態治理,深入開展河湖 清四亂、礦山綜合整治、大規模國土綠化、推進清潔取暖、推廣生物質爐具的使用。全面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生態固碳能力。(二)低碳轉型發展路徑16來源:數據出自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網站中國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報告25 /圍場縣為農業大縣,經濟發展水平較低,風光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較好;圍場縣為革命老區縣,同時也是民族自治縣、國家首批綠色能源示范縣,縣域政府積極實施 賽罕碳谷 戰略。(三)經驗總結將清潔能源開發與農作物種養深度結合,包括農光互補、漁光互補、牧光互補、林光互補、光伏生態治理、土地綜
80、合利用、土壤改良、水肥一體化和光合作用碳匯等。充分挖掘 新能源+應用場景,兼顧種植、畜牧、林業和漁業養殖,實現一地多用。隨著圍場縣通過弘揚塞罕壩精神,強化生態文明建設,林場由建場初期的 160km 增加到766.7km,建成 53.3km 綠化苗木基地,近幾年平均每年接待游客約 60 萬人次,生態旅游帶動周邊區域每年實現社會總收入超過 6 億元。隨著當地旅游業的發展,通過分布式清潔能源為商場、酒店提供清潔化、智能化的解決方案。采用合適的技術路線和商業模式,避免并解決好屋頂漏雨、風電噪音、后期維護、居民矛盾等問題,提高政府和民眾對新技術、新模式的認知程度。以圖冊、講解、視頻、實地參觀、走村串戶、
81、逐個摸排等形式,加強與縣、鎮、村各級政府以及所在地民眾的溝通宣傳,詳細解釋村民關注的重點問題。政府側推進 光伏+扶貧 戰略,采取 政府全額出資 模式進行建設,在發展新能源產業的同時穩固脫貧攻堅成果。(1)充分挖掘 新能源+應用場景(2)分布式清潔能源關注綠色商場、綠色飯店等流通主體(3)加大綠色消費宣傳力度(4)將發展清潔能源同助力實現 雙碳目標、推進鄉村振興、振興革命老區等結合起來2625 /六、遼寧省朝陽縣圖 2-8:遼寧省朝陽縣區位圖及基本信息圖 2-9:2020 年電力裝機總量及占比圖 2-10:2020 年分產業能源消費情況朝陽縣為農業大縣,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光資源豐富,開發基礎較好
82、;耗能產業居多,消納潛力較大。(一)縣域發展特點太陽能第一產業風電第二產業生物質第三產業4%1%95%83.4%4.8%11.8%遼寧省西部53.9 萬人3758 km2人均 GDP三產結構2 萬元35.6:21.2:43.2朝陽縣朝陽縣中國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報告27 /朝陽縣錳礦、釩鈦等礦產資源儲量豐富,現已形成采礦、冶金、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農產品加工、新型建材、醫藥化工等 7 大支柱產業,高耗能企業較多。另外,朝陽縣成功晉級為全國供銷電子商務示范縣,現有電商企業 51 家、物流企業 74 家。據統計,朝陽縣 2020 年電力缺口 1309MW,電量缺口 5140GWh。綜合來看,
83、朝陽具有較好的消納條件。以分布式光伏、BIPV、微風風機、智能充電樁、光伏停車場、電采暖、地熱能供熱、氫能技術、儲能技術、換電重卡等一系列綜合智慧能源元素為技術支撐,建立標準化模塊化方案,并建設典型 樣板房 工程,為政府提出 套餐式 施工方案。屋頂租用協議可與鄉鎮政府、房屋所有者簽訂三方協議,增加合同可信程度及可靠性;與居民簽訂合同時,在合同中明確房屋目前情況、房屋漏水后責任方等相關事項。(2)綠色能源轉型發展訴求(1)因地制宜系統加強標準化、模塊化(2)整縣屋頂光伏推進應注意明確權責問題結合朝陽縣政府引投資、增稅收、促增長的需求,挖掘風光資源開發潛力,推進能源開發與產業發展、城鎮建設深度融合
84、,落實一批集中式新能源、屋頂分布式光伏、公共建筑綜合智慧能源(零碳校園、零碳樓宇)和美麗鄉村綜合智慧能源示范項目,實施 縣域屋頂光伏+美麗鄉村+設施農業+三網融合+千家萬戶 模式,實現自發自用、余電就近 380V 及 10kV 低壓上網。其中,朝陽能環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占地 0.2km,建設了除塵、脫硫、脫硝等環保設施。一期建成后,年發電量 174.5GWh,年供電158.8GWh,年供工業用熱 5105噸,年采暖供熱量 3105m2,年利用農林廢棄物 3105噸,年節標煤量約 8.25104噸。(二)低碳轉型發展路徑(三)經驗總結根據朝陽縣氣象站數據,30 年平均日照時數為 2583.3h,
85、光伏年均等效發電小時數 1400h,風電年均等效發電小時數 2800h。(1)資源稟賦2827 /配置 天樞一號 智慧運維管理系統,優化創新運維模式,減少運維人工成本,實現遠程集中監控、區域運維檢修、無人機巡檢診斷、可穿戴智能巡檢、移動智能運維。醫院、學校、政府機關等綜合智慧能源項目,宜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蛇x擇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的運作模式,收益分成采用電價打折或者屋頂租金模式。建設單位、村委會與地方城投公司成立鄉村振興建設基金。公益性項目,如生活改善、生態保護等項目,基金應積極爭取政府資金支持,項目建好之后由基金無償整體移交村委會。商業項目,由基金與建設單位合資成立項目公司,商業項目利潤除
86、股東股權收益外,其余部分為基金收益與農民土地入股收益。(5)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積極布局智慧管控系統(3)應結合具體場景及相關方利益訴求,優選合理的商業模式(4)充分借助金融賦能,長效、高質量推動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中國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報告29 /第二節 丨 小結上述案例均基于縣域自身發展訴求及資源優勢,形成了差異化的綠色轉型發展路徑:安吉縣生態基礎好,傳統綠色家居及生態旅居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已形成體系,是當地深入推進綠色轉型的優勢。轉型措施在政府引領、企業響應、全民參與三個維度做出了優良示范。政府陸續出臺系列規劃、工作要點,重視目標制定及任務分解,帶動企業根據各自情況開展工藝及
87、原料合作研究、分布式新能源建設、余熱發電技術改造及廢棄農作物秸稈深度開發利用。低碳辦會 低碳辦公 低碳用餐 低碳用車 等系列行動形成社會效益及宣傳示范效應?;窘ǔ闪丝h域竹林碳匯收儲交易全鏈式服務體系,進一步優化能源結構的同時,探索能耗及碳排放雙重目標要求下的生態經濟發展模式。崇明島是上海的戰略儲備地,地理位置相對封閉、大小適中,具有良好的生態資源和環境條件,科技基礎扎實,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潮汐能等資源豐富,電網相對獨立?;?生態+戰略,崇明島厚植生態優勢,打造世界級生態島,積極推進整合區域功能和實現城鄉耦合一體化的建設發展模式。倡導低碳社會、生活與文化,完善固體廢棄物管理;打造以可再
88、生能源和智能電網的協同發展為輔助的低碳能源基底,發展可持續交通;東平-海永-啟隆 跨行政區城鎮圈協同規劃、長江口生態環境保護檢察協作機制等,形成全鏈條式司法制度創新。依靠上海大都市周邊的優勢區位,積累了大都市城郊融合型的生態島建設模式經驗,形成 政府+企業+智庫 的多方參與機制。蘭考縣是國家級農村能源革命試點縣、首批國家級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焦裕祿精神發源地,化石能源資源匱乏,風、光、地熱、農林廢棄物、畜禽糞污等資源較為豐富?;谔m考縣城市總體規劃(2013-2030)制定的目標,地方政府制定并發布系列方案推進縣域綠色轉型。建設清潔能源運營中心,提供光伏發電、輕資產運營服務,通過新能源+生物
89、質顆粒工廠模式,促進新能源電力消納,深化固體(一)浙江省安吉縣(二)上海市崇明區崇明島(三)河南省蘭考縣一、案例特點分析3029 /共和縣民族較多,少數民族人口占比較大;縣域面積廣闊,風光資源及其他各類資源豐富;傳統農牧業占比較低,經濟發展主要依靠第二產業;新能源產業占主導地位,新能源電力消納與外送條件較好。共和縣生態治理需求迫切;雙控壓力及禁牧政策下,傳統工業及畜牧業受限,村民就業需求逐漸擴大;隨著新能源的快速發展,區域電力消納空間逐漸縮小,外送能力仍然有待提高。立足發展訴求及資源優勢,共和縣積極實踐差異化的綠色發展模式:建設新型清潔能源 千萬千瓦級 示范基地和 西電東輸 基地;推進全縣屋頂
90、分布式光伏項目實施;發展光伏治沙與牧光互補;合理開發抽水蓄能、干熱巖及地熱項目;推動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落地,延長新能源產業鏈條;發展大數據產業園等高新零碳產業;建設特高壓直流輸變電工程,強化輸電能力;同時開展 40 個貧困村光伏扶貧項目。圍場縣是農業大縣,經濟發展水平較低,風光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較好;是革命老區縣、民族自治縣、國家首批綠色能源示范縣;綠色有機農業、清潔能源產業等發展潛力巨大,新能源外送消納現狀問題突出??h域政府積極實施 賽罕碳谷 戰略,打造全國綠色能源生產基地,探索區域碳匯交易機制,推進生態治理。采取 多戶聯建+扶貧補貼+貧困戶自籌+扶貧貸款 模式,建設戶用分布式、村級、集中光
91、伏電站,實現貧困戶穩定增收。打造雙碳展示區、體驗區和產業園。積極推進網架結構建設,御道口 500kV 輸變電站等工程相繼建成并投入使用,解決了新能源輸出瓶頸制約。朝陽縣為農業大縣,經濟發展水平較低;風光資源豐富,清潔能源開發基礎較好,耗能產業多,消納潛力較大。朝陽縣確定 集中式清潔能源+縣域屋頂光伏+美麗鄉村+三網融合+千家萬戶 的縣域開發模式,建設集中式新能源、屋頂分布式光伏項目,保障了能源供應能力,并實現二氧化碳減排;建設零碳校園、零碳樓宇等示范項目,同時發揮宣傳作用,增加綠色生產生活理念的社會認同;探索共贏商業開發模式,采用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的運作模式,收益分成采用電價打折或屋頂租金模式
92、;通過建設美麗鄉村、三網融合,推動小產業落地,提高農民收入,增加就業。(四)青海共和縣(五)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六)遼寧省朝陽縣廢棄物能源化利用;建設增量配網,以園區負荷為核心實現新能源就地消納;搭建 三網融合 平臺,戶用光伏項目針對戶用光伏電站建設多地分散的情況,采用數字化管理工具 電能光 e 鏈 優化施工關鍵環節;在蘭考儀封園藝場建設農光互補項目,通過村集體或村民土地入股分紅的方式,實現村集體或村民增收,增加就業。已基本形成以清潔能源為主的能源供應消費體系。中國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報告31 /我國縣域的綠色發展整體上以規劃政策為引領,以開發商為主體,以清潔能源項目建設為主要途徑
93、,以產業配套為輔助,在推進過程中逐漸提高全民對綠色發展的認同,使農民能夠共享轉型發展紅利,助力 鄉村振興 和 共同富裕 政策落地,為縣域綠色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優良實踐:西北地區風光資源豐富的典型縣域,可借助西電東送工程和東數西算工程等機遇發展新能源,利用調相機群提升外送能力,建設高耗電的大數據中心,同時優化電網結構,以 大用戶直購電實現就地消納和利用對口支援優勢擴大能源外送等方式探索解決新能源電力跨區域外送與區域消納問題。新能源+生態治理模式充分體現了生態優先的原則,在荒漠化土地面積大、具有廢棄礦山或采煤沉陷區、風光資源豐富、區域消納或外送能力強的縣域,可發展光伏治沙和牧光互補,形成生態治理與
94、經濟發展齊頭并進的局面。脫貧攻堅工作已經全面完成,依然可以利用光伏電站為村民分紅或提供就業崗位,實現增收。借助整縣(市、區)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工作和相關政策,大力推廣鄉村屋頂光伏項目建設,助力鄉村振興。充分發揮地區能源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多能互補的能源利用模式,因地制宜建設風光水互補、抽水蓄能、干熱巖、地熱供暖、光熱熔鹽儲能和電化學儲能等項目,減少棄電,穩定新能源出力,提高能源資源綜合利用率。(1)平衡電力生產與消納(2)新能源發展與生態治理相結合(3)光伏扶貧模式用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4)強化能源資源綜合利用二、經驗與不足3231 /臨近大都市周邊的縣域可發揮區位優勢,積極發展集
95、體驗、休閑、科普等功能于一體的 開心農場 新型農旅;推進都市后花園建設,聚焦都市休閑旅游特點,打造全域田園綜合體的特色小鎮;吸引周邊及國內外賽事,打造體育特色小鎮;推動 生態惠民保險 等業務,提升居民幸福感和獲得感,建立綠色發展全民共識。綜合分析前述案例,我國縣域綠色轉型發展仍有很多不足:尚需加強對規劃政策的細分和系統推進、目標考核及經驗反饋等精細化管理;需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引導形成全民參與的綠色生產、生活社會共識;需持續優化能源結構及產業布局,平衡區域電力生產與消納;需完善各項技術及業務的標準,形成科學規范的監管體系;需大力發展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提升縣域能源管控、統計能力,實現社會生產
96、生活全方位的能效提高和碳排放降低;需創新適應縣域綠色發展需要的市場機制、商業模式和金融環境,以經濟效益保障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可持續、高質量實施。(5)創新產業融合發展模式中國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報告33 /德國鄉村型地區綠色低碳能源轉型實踐第一節 丨 德國能源發展概述德國是聯邦制國家,實行州、地區、鄉鎮三級公共行政管理層級。聯邦下轄 16 個具有較高自治權的聯邦州(Lnder),州的下一級行政層級為地區(Kreise)。地區又分為 鄉村型地區(Landkreis)和 城市型地區(Kreisfreie Stdte)。地區以下是鄉鎮(Gemeinden)。德國全境共有 294 個鄉村型地區和
97、 107 個城市型地區。本報告研究范圍針對德國的鄉村型地區,與中國的縣域在行政規模和設置上相近。本章集中介紹和分析了德國鄉村型地區在碳中和轉型過程中的具體實踐情況。德國政府提出在 2045 年前實現碳中和。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鄉村型地區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部分鄉村型地區將提前先實現氣候中和,這為德國和其他國家尋找適應各自國情的解決方案提供了現實參考,發揮了能源轉型 實驗室 的作用。本章概述了德國能源體系現狀和能源轉型路徑,并對中德兩國能源結構和碳排放強度進行了簡單對比;深入探討了德國鄉村型地區綠色發展的有關規劃、指導原則和扶持政策,選取了四個鄉村型地區的實踐案例進行了分析研究,以期為中國
98、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提供借鑒及參考。中德兩國在能源體系上既有相似之處,也有顯著差異。一方面,兩國都設定了氣候中和或碳中和目標:德國提出在 2045 年之前實現氣候中和,中國表示力爭在 2060 年之前實現碳中和。兩國天然氣和石油資源都十分匱乏,高度依賴進口。兩國都擁有豐富的煤炭資源,然而煤炭消費正是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另一方面,伴隨著經濟發展,中國的能源消費總量仍呈上升趨勢,而德國的一次能源消費總量在過去三十年間已逐步下降。兩國均鼓勵發展可再生能源,其中,德國可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已經達到較高水平。在中國,煤電和核能仍然是能源體系的組成部分,而德國則已經明確提出在 2022 年底前逐步淘汰
99、核能以及 2030 年底前淘汰煤電的計劃。第 章 3 3433 /一、德國能源體系現狀1990 年至 2020 年間,德國一次能源消費下降約 20%(圖 3-1)。截至 2019 年,一次能源消費下降 14%。2020 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降更為顯著。隨著可再生能源的興起以及煤炭、核能和石油消費量的減少,德國能源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在前十五年不斷增加,但在后十五年則趨于穩定。2021 年,德 國 可 再 生 能 源(圖 3-2)占 終 端 能 源 消 費 總 量 的19.2%,占終端電力消費總量的 41.1%(2021 年是 小風年),占區域供熱的 18.8
100、%,占供熱和供冷的 16.5%(包括區域供熱),占終端交通運輸消費總量的 6.8%。(一)一次能源消費(二)可再生能源圖 3-1:19902020 年德國一次能源消費水平和結構變化17圖 3-2:19902021 年德國可再生能源的發展變化(%)1817來源:能源平衡評估表,https:/ag-energiebilanzen.de/en/data-and-facts/evaluation-tables-on-the-energy-balance/18來源:https:/www.umweltbundesamt.de/themen/klima-energie/erneuerbare-energie
101、n/erneuerbare-energien-in-zahlen#uberblick一次能源消費(PJ)可再生能源份額(%)硬煤褐煤石油天然氣可再生能源其他能源電量凈進口核能占終端能源消費總量的份額占全國電力消費總量的份額占區域供熱的份額占供熱和供冷終端能源消費的份額(包括區域供熱)占供熱和供冷終端能源消費的份額(無二次能源載體電加熱和區域供熱)占交通運輸終端能源消費的份額1990199116,00014,000-20.2%12,00010,0008,0006,0004,0002,000005101520253035404550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
10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中國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報告35 /2021 年底,德國政府各黨派達成一致:在 2030 年之前實現可再生能源供給滿足 80%的電力需求和 50%的熱力需求19。從德國在可再
103、生能源的投資統計(圖 3-3)中可以看出,過去二十年間,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持續增加,其成本也大幅下降,其中光伏發電尤為顯著。德國可再生能源投資在20102011 年左右達到高峰,而此后十年幾乎減半,成本的降低為可再生能源在德國未來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德國在可再生能源發電領域中的發展進程是一個極為成功的典范(圖 3-4)。圖 3-3:20002021 年期間德國對可再生能源設施的年度投資20圖 3-4:20002021 年德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的發展變化 22*常規水電站及抽水蓄能電站*包括:固態生物燃料、液態生物燃料、生物沼氣、生物甲烷、污水沼氣、填埋場沼氣、垃圾生物質燃氣19基于假設:由
104、于電動汽車的普及和熱泵的廣泛應用,2030年電力需求從 680TWh 增至750TWh20 來源:https:/www.umweltbundesamt.de/themen/klima-energie/erneuerbare-energien/erneuerbare-energien-in-zahlen#uberblick21=10 億千瓦時22 來源:https:/www.umweltbundesamt.de/themen/klima-energie/erneuerbare-energien/erneuerbare-energien-in-zahlen#uberblick德國可再生能源電站建設
105、的年度投資(百萬歐元)30025020015010050020002000200120012002200220032003200420042005200520062006200720072008200820092009201020102011201120122012201320132014201420152015201620162017201720182018201920192020202020212021陸上風電太陽能光伏地熱能水電*生物質*海上風電水電陸上風電海上風電太陽能光伏太陽能熱能地熱能,環境熱能生物質電力生物質熱力30,00025,00020,00015,00010,0005,00
106、00可再生能源總發電量(TWh 21)3635 /圖 3-5:德國可再生能源電力的日波動曲線圖 23具有波動性的可再生能源在德國的電力體系中占據了極高比例。在某些時段,可再生能源提供的電力幾乎可以 100%滿足這些時段的全部負荷需求(圖 3-5 中的紅色曲線為負荷曲線)。陸上和海上風電、光伏發電以及各種形式的生物質能源構成了德國可再生能源發電的主要組成部分。德國水力發電占比相對較小,但由于其他可再生能源波動性較高,水力發電在德國的能源體系中仍然發揮著重要的穩定性作用。在核電領域,從圖 3-5(b)中可以看到 2021 年末關閉三座核電站帶來的影響。德國最后三個核電站目前仍在運行,但將在 202
107、2 年年底關閉(由于俄烏戰爭可能推后)。如圖 3-5(b)所示,天然氣和硬煤發電的年度運行小時數已處于相對低位。2021 年 5 月至 2022 年 4 月,(a)可再生能源供電量與用電負荷曲線(紅色曲線)對比(b)傳統能源供電量與用電負荷曲線(紅色曲線)對比23 來源:https:/www.agora-energiewende.de/en/service/recent-electricity-data/chart/power_generation/26.03.2021/26.03.2022/today/發電量和電力消納(GW)發電量和電力消納(GW)電力消納(負荷曲線)電力消納(負荷曲線)2
108、021/52021/52021/62021/62021/72021/72021/82021/82021/92021/92021/102021/102021/112021/112021/122021/122022/12022/12022/22022/22022/32022/32022/42022/4傳統的發電站其他硬煤褐煤核能太陽能陸上風電海上風電水電生物質100100800604020608040200天然氣中國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報告2022 年 4 月,德國聯邦政府正式通過了 復活節一攬子計劃。作為一項綜合性法案,其內容具體體現在可再生能源法海上風能法能源產業法聯邦需求計劃法加速電網建
109、設法以及其他能源相關的法律和條例中。該綜合性法案的及時出臺將推動以下變革:按 ODEX 24 技術指標衡量,德國終端消費者的能效自 2000 年以來每年提升約 1.4%。其中,家庭用能方面的能效提升較大,年增幅為 2.2%,而交通運輸行業為 1.0%,服務行業為 1.6%;工業領域能效提升較為緩慢,年增幅為 0.77%。最近十年,能效提升的步伐放緩,這在工業領域尤為顯著。(四)近期能源政策(三)各行業的能源效率 復活節一攬子計劃 的核心原則是將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定義為至關重要的公共利益,并服務于公共安全。到 2030 年,德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在電力消費總量中占比至少達到 80%。采取全面綜合措施
110、推進可再生能源發展。例如,為太陽能光伏的發展提供新的用地,擴大市政在陸上風電和光伏項目中的參與度,發展更多的低風速風場,以及為擴大屋頂光伏建設優化政策環境。圖 3-6:20002019 年德國各行業能源效率變化趨勢256065707580859095100住宅服務合計工業交通運輸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4 ODEX 是在 ODYSSEE-MURE項目中的指標,用于衡量各主要行業(工業、交通運輸、家庭、服務)和整體經濟(全體終端消費者)的能源效率改進情況。來源
111、:www.odyssee-mure.eu25來源:ODEX Germanyhttps:/www.odyssee-mure.eu/publications/efficiency-trends-policies-profiles/germany.html2000 年:1003837 /按照 復活節一攬子計劃,德國制定了積極的可再生能源目標:到 2030 年陸上風電總裝機容量達到 115GW,光伏總裝機容量達到 215GW;針對海上風電總裝機容量:2030 年至少達到 30GW,2035 年至少 40GW,到 2045 年不低于 70GW。據此推算,到 2025 年,陸上風電每年新增裝機須至少 10
112、GW;到 2026 年,光伏每年新增裝機須達22GW,其中很大一部分將在鄉村型地區進行開發26。此外,政府還希望通過增加項目數量來促進生物質甲烷的生產和使用。相對于發電領域,生物質將更多地應用于交通運輸和工業領域。圖 3-7:根據 2022 年 4 月 復活節一攬子計劃 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總量預期(風能和太陽能)27024681012141620182226 來源:https:/www.bmwi-energiewende.de/EWD/Redaktion/EN/Newsletter/2022/02/Meldung/topthema.html27 來源:https:/www.bmwk.de/Re
113、daktion/EN/Downloads/Energy/0406_ueberblickspapier_ osterpaket_en.pdf?_blob=publicationFile&v=5陸上風電太陽能光伏GW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203020312032203320342035 加速推進海上風電發展。對已完成場址評估的項目可以招標,未來,對尚未完成場址初步評估的項目也可以進行招標。通過精簡規劃審批程序加速可再生能源和電網建設。更新聯邦需求計劃法,進一步擴建現有輸電系統并啟動新的項目,以保證電網建設與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保持同步。對消費者取消可再生能源使
114、用稅(通過調節電價對可再生能源進行補貼),有助于大幅簡化能源法規中關于電力自發自用的相關規則。加強保障終端用戶的權利,強化德國聯邦網絡管理局對能源供應商的監管,為電力和天然氣用戶提供更好的保護。中國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報告39 /二、德國邁向氣候中和的能源轉型之路德國未來能源結構三、中德能源消費對比能源體系優化模型 Enertile 28分析預測了德國未來能源結構,并針對各種不同脫碳途徑為能源體系帶來的 技術經濟效益 進行了推測和研究??傮w而言,德國未來能源體系呈現下述特點:中德能源消費結構最顯著的區別是中國嚴重依賴煤炭:煤炭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占比,中國為 57%(圖 3-8b),德國只有
115、15%(圖 3-8a)。德國已計劃逐步淘汰煤電,并力求在鋼鐵和水泥等大型工業領域使用可再生能源生產的氫氣以取代煤炭,因此德國煤炭占比將進一步減少。另一方面,石油和天然氣在德國一次能源消費中占比近三分之二,而在中國則不到三分之一。非化石能源消費(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占比在德國為 22%,在中國為16%。未來三十年,德國將邁向氣候中和。新型的微電網系統和分布式電力系統不但可以極大地促進區域電網和熱網平衡,同時也將有助于驗證未來氣候中和時代的能源體系。高度依賴可再生能源;電網必須更具靈活性,以適應未來可再生能源的高比例并網。在未來能源體系中,所有最先進的技術都將用于電力調峰,包括提升能源效率和需求響應
116、速度的 靈活性措施、電解水制氫、不同形式的短期和長期儲能、行業耦合(特別是與電動汽車和熱泵)等。28 Enertile 是 Fraunhofer 系 統與 創 新 研 究 所(ISI)開 發 的能源體系優化模型。該模型專注于電力行業,但也考察與其他行業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特別是供熱供冷和交通運輸。它主要用于長周期情景研究,描述可再生能源占比的不斷增長所帶來的挑戰和機遇。在技術和時間維度上的高解析度是該模型的一個 主 要 優 勢。來 源:https:/www.langfristszenarien.de/enertile-explorer-de/index.php4039 /目前,中國和德國的碳排
117、放強度(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水平相當,大致為人均 7.5 噸(圖 3-9)。而四十年前,兩國人均排放量大約相差十倍。德國的人均排放量在 1980 年左右達到峰值 14 噸,此后下降到現在的人均約 7.5 噸。根據碳中和的目標,人均排放量須小于 1 噸。圖 3-8:2020 年中德一次能源消費結構比較圖 3-9:2020 年中德碳排放強度對比(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32、33(a)德國29(b)中國30、3129 來源:能源平衡評估表 https:/ag-energiebilanzen.de/en/data-and-facts/evaluation-tables-on-the-energy-bal
118、ance/30 非化石能源:一次電力及其他能源占能源總量的比重31 來源:中國國家統計局,https:/ 用于能源和水泥生產的化石燃料燃燒所產生的二氧化碳(CO )。不包括用地性質變化。33 來源:Our World in Datahttps:/ourworldindata.org/co2/country/germany?country=DEUCHN天然氣可再生能源煤炭其他能源電量凈進口石油核能硬煤天然氣褐煤石油非化石能源19%26%34%8%7%6%16%2%-1%8%16%57%噸二氧化碳/人0246810121416中國德國18001850190019502000中國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
119、發展報告41 /第二節 丨 德國建設綠色鄉村型地區的規劃和政策 能源社區 作為綠色鄉村型地區最為突出的表現形態,其構想是建設一個以分布式和靈活性為特點的能源體系,并成為碳中和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歐盟層面,可再生能源指令和電力指令中還制定了關于促進 能源社區 蓬勃發展的相關規則。在國家層面,德國政府的扶持計劃打造了鄉村型地區能源轉型的眾多示范項目,其中最為突出的是 智慧能源能源轉型數字化(SINTEG)。該示范項目將在萊茵-洪斯呂克地區的案例中著重介紹。一、建設綠色鄉村型地區的指導原則通過 歐洲清潔能源一攬子計劃 34,歐盟已從立法角度引入了 能源社區 概念,特別是 公民能源
120、社區 和 可再生能源社區。這些社區的設立既是公民共同參與能源體系的集體行為,也體現了他們對自身能源消費負責的態度。在德國,對能源社區沒有統一的定義。能源社區 或 公民能源(Brgerenergie)等名稱的使用最為廣泛 35。二十多年來,公民通過各種形式進行合作,建設并運營可再生能源設施。截至 2016年末,共計 1747 個能源社區在德國注冊登記 36。在初期階段,注冊的能源社區專注于太陽能,之后風能則逐漸成為重點。大多數的社區能源項目被稱作 能源合作社(Energiegenossenschaften),采用有限責任公司的法律形式。這些項目的供電量雖然不到可再生能源供電總量的百分之一,但由于
121、其廣泛的公眾參與度,因此對爭取公眾對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支持至關重要 37。德國現有1000 多個能源合作社,平均每家有 296 名成員。除了上述業務模式,還另有約 100 個合作社獨立運營自己的電網,例如生物能源村(Bioenergiedrfer)。其中,云德(Jhnde)是第一個生物能源村。自 2005 年以來,云德的全部電力和大部分熱力都由一家用當地農作物發電的生物沼氣電廠提供。此外,村民還共同出資建立了一個區域熱網并替換了他們現有的供熱系統 38。34 來源:https:/energy.ec.europa.eu/topics/energy-strategy/clean-energy-all
122、-europeans-package_en35 來源:https:/www.unendlich-viel-energie.de/media/file/3591.89_Renews_Spezial_Community_energy_LECo.pdf36 來源:https:/www.buendnis-buergerenergie.de/fileadmin/user_upload/wpbl27_BEG-Stand_Entwicklungen.pdf37 來源:https:/www.unendlich-viel-energie.de/media/file/3591.89_Renews_Spezial_
123、Community_energy_LECo.pdf38 來源:https:/www.unendlich-viel-energie.de/media/file/3591.89_Renews_Spezial_Community_energy_LECo.pdf4241 /二、支持性的政策與規劃自 2021 年起,歐盟重新修訂可再生能源指令(REDII),納入更多支持性措施,以提高歐盟內可再生能源的占比。其中包括,采用適用法律保障可再生能源自發自用者和 可再生能源社區 在發電、儲電和售電以及并網后能夠獲得公平報酬。(一)可再生能源指令(2018/2001)41、42能源社區可以是任何形式的法律實體,例
124、如:協會、合作社、合伙、非營利組織或中小型企業。這更有利于社區公民與其他市場參與者開展合作,共同投資能源資產。同時,能源社區可以作為一個實體與其他市場參與者開展公平競爭,進入所有適合的能源市場,從而有助于建設一個脫碳程度更高、更加靈活的能源體系。能源社區讓公民站在了能源轉型的最前沿,通過組織開展各種集體能源活動,為清潔能源轉型創造有利條件。這些行動措施也有助于提高公眾對可再生能源項目的接受度,吸引更多私人投資進入到清潔能源轉型領域。同時,通過提高能源效率減少公民的電費支出,從而給公民帶來直接收益。此外,能源社區支持公民參與,利用需求響應及儲能等方式使電力系統更加靈活。對于可再生能源社區,具有生
125、產、消納、存儲和銷售可再生能源的權力,可以提升家庭層面的能源效率,支持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同時,通過減少能源消費和降低電費,還有助于消除貧困?;跉夂蛑泻瓦@一更為廣泛的目標,能源社區提供了一種方式,即通過全面的能源治理并允許公民積極參與能源轉型,重新構建能源體系以從中更多獲益。具體而言,根據內部電力市場共同規則指令(EU2019/944)39制定的新規則,消費者能夠以個人身份或者通過公民能源社區積極參與發電、用電、共享或者售電等所有市場活動,或者通過需求響應和儲能等方式打造服務模式更加靈活的電力市場。該指令目的在于提高能源社區的參與度,使公民更有效地融入能源系統,并成為積極的參與者。此外,通過對
126、可再生能源指令(2018/2001/EU)40進行修訂,強調可再生能源自發自用者和可再生能源社區的作用,確保與大型參與者一起平等地加入現有的扶持計劃。39 來源:https:/energy.ec.europa.eu/topics/markets-and-consumers/market-legislation/electricity-market-design_en40 來源:https:/energy.ec.europa.eu/topics/markets-and-consumers/market-legislation/electricity-market-design_en41 來源:h
127、ttps:/ec.europa.eu/info/sites/default/files/amendment-renewable-energy-directive-2030-climate-target-with-annexes_en.pdf42 來源:https:/e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N/TXT/PDF/?uri=CELEX:32018L2001&from=EN中國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報告43 /根據這一指令,歐盟成員國應確保 可再生能源社區 可以與大型參與者一樣,平等參與現有的扶持計劃。為此,各成員國可以采取相應措施,如提供信息、技術和財政支
128、持,簡化行政許可包括針對社區投標資格的審查,為 可再生能源社區 開設專門的投標窗口、允許 可再生能源社區 按照要求安裝小型設備后直接獲得財政支持。通過使用分布式能源技術和對消費者賦權,能源社區 成為了一種有效且經濟的模式,滿足了公民對能源、服務和地方參與等方面的需求和期待。能源社區 為所有消費者提供多種選擇,可以直接參與生產、消費或共享能源,并從中獲益。與傳統電力企業優先考慮盈利有所不同,能源社區 的建設主要著眼于為社區成員或股東提供經濟的能源,如可再生能源。能源消費群體的深度參與使 能源社區 在推廣新技術和消費模式方面展現出巨大潛力,包括綜合利用智能電網和需求響應層面。此外,能源社區 還能夠
129、提高家庭能源使用效率,通過降低能耗和電費,減少能源成本支出。不僅如此,社區還為家庭客戶群體提供機會參與電力市場。能源社區 的成功運營,不僅僅為社區提供了能源服務,還為經濟、社會和環境帶來了更多效益。作為一項重大舉措,智慧能源能源轉型的數字化(SINTEG)扶持計劃旨在支持地區性、自成體系的能源轉型,并選擇了具有代表性的先行示范地區進行實施。在這些地區,參與者著眼于實際應用,共同合作,利用廣泛的資源進行試驗性開發,目的是在既定的技術、監管和市場條件下,在系統層面開發和展示可復制的創新性解決方案,并使其為更多的潛在用戶所了解。2016 年至 2020 年間,德國有五個示范區開展了能源轉型試驗。該項
130、目獲得 2 億歐元的資金支持,并帶動了高達 4 億歐元的投資。來自商業界和科學界約 300 名項目合作者開展了示范試驗,展示了在能源供應 100%來自于可再生能源的情況下,德國的能源供應體系將如何運作。通過這一實踐過程,從示范區的實際工作中發現了問題所在,并據此制定了可行的解決方案,幫助德國的能源轉型取得成功。案例展示的結果將于 2022 年公布。(二)電力指令(2019/943)43(三)智慧能源能源轉型的數字化 扶持計劃(SINTEG)43 來源:https:/e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N/TXT/PDF/?uri=OJ:L:2019:158:FUL
131、L&from=EN4443 /后文 案例四 將對 Designetz 展示項目提供更加詳細的介紹。合作伙伴來自于公用事業、商業界、科學界和研究領域,經驗豐富。該地區具備光伏和風能資源,部分地區可再生能源大量盈余,附近有負荷中心,屬于復合區域,對其他許多地區具有很強的示范作用。針對 20 個新的示范項目以及 10 個現有項目多樣化的解決方案。眾多獨立解決方案整合形成一個綜合系統。例如:案例展示之一 Designetz,項目總金額 6600 萬歐元,范圍覆蓋北萊茵威斯特伐利亞州、萊茵蘭普法爾茨州和薩爾州。案例特點如下:項目總金額:約 6 千 6 百萬歐元補貼:約 3 千萬歐元圖 3-10:智慧能源
132、能源轉型的數字化 五個案例展示地區 4444 來源:https:/www.sinteg.de/en/中國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報告45 /針對推動城市氣候中和制訂的各項方案,是對促進鄉村型地區氣候中和的補充,特別是在使用廣義的 城市 定義時更是如此。許多鄉村型地區鄰近中大型城市,這促使鄉村型地區和城市的碳中和計劃逐步形成協同效應。在這一領域,歐盟已制定了 2030 年 100 個氣候中和城市計劃。圍繞這一目標的核心任務是支持、促進和展示 100 個歐洲城市在 2030 年實現氣候中和的系統性轉型,并使這些城市成為實驗和創新中心。城市的能源、交通運輸、建筑樓宇甚至工業和農業等領域的脫碳戰略共生
133、交疊。解決城市所面臨的氣候危機必須有公民的參與,不僅包括治理體系中的政府官員,還包括用戶、生產者、消費者和所有者。通過 氣候城市契約 正式形成多層次共創式流程,再根據每個城市的實際情況加以調整,該項目已全部納入歐洲綠色協議,助力歐洲在 2050 年之前實現氣候中和。有關本節政策的更多詳細信息,請見附錄二補充材料。(四)歐盟:2030 年 100 個氣候中和城市計劃第三節 丨 德國綠色鄉村型地區案例研究本節針對德國四個綠色鄉村型地區進行了案例研究,并分析了它們如何為德國的氣候中和做出貢獻。這四個鄉村型地區設立了宏偉的氣候中和目標,表現明顯優于德國平均水平。因此,它們被認為是德國氣候中和的 實驗室
134、。這四個案例分別是吉森地區、慕尼黑地區、科赫姆-采爾地區和萊茵-洪斯呂克地區。表 3-1:四個案例的占地面積、人口及 GDP(2020 年統計數據)4545 來源:德國聯邦統計局(DESTATIS)鄉村型地區占地面積(平方公里)人口GDP 總量(億歐元)吉森地區854.56271667109慕尼黑地區664.25349685140科赫姆-采爾地區692.436157825萊茵-洪斯呂克地區991.06103401414645 /吉森地區位于德國西部黑森州,鄰近法蘭克福城區,包括數個中型鄉鎮,屬于規模較大的鄉村型地區。在德國聯邦政府資助下,吉森地區制定針對本地區的氣候保護總體規劃,讓各行業的專家
135、和公民廣泛參與,組建專門的團隊并在不同行業開展有效的具體措施,成為了德國鄉村型地區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的良好示范。作為 國家氣候保護倡議 的行動之一,德國聯邦經濟環境保護部針對 22 個地區制訂了氣候保護總體規劃,并為這些地區的實施工作提供資助,四年累計提供資金支持 1200 萬歐元。這些 總體規劃地區 的共同目標是:2050 年前實現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 95%、終端能源消費量較1990 年減少 50%。這一宏偉目標為地方的氣候保護工作指明了方向,產生了重大影響。在各行業專家、機構和眾多公民的積極參與下,吉森地區氣候保護總體規劃歷時一年編制完成。規劃文件針對 2050 年前盡可能實現對化石燃料的完
136、全替代描述了可能的發展路徑,規劃目標與巴黎氣候協定商定的發展目標一致。減少購買化石燃料將有助于引導資本留在當地,從而增加該地區的投資價值。吉森地區通過對能源各個領域的現狀進行分析,在氣候友好型消費與生產、跨地區合作、可持續出行方式、氣候中和型樓宇建筑、土壤保護/農業、材料循環利用等重點領域開展科學研究,建設示范項目,探一、鄉村型地區案例研究之一:吉森地區(Klimaschutzplan Gieen)圖 3-11:吉森地區地理位置4646 來源:1.https:/www.klimaschutz-lkgi.de/ecm-politik/lkgi/de/home/info/id/172.https:
137、/www.klimaschutz-lkgi.de/ecm-politik/lkgi/de/home/file/fileId/99/name/Masterplan_100%25_Klimaschutz3.https:/www.lkgi.de/der-landkreis/oeffentlichkeitsarbeit/pressemitteilungen/3578-co2-emissionen-im-landkreis-giessen-sinken-um-ueber-zehn-prozent4.https:/www.klimaschutz-lkgi.de/lkgi/de/home/info/id/6
138、05.https:/www.klimaschutz-lkgi.de/lkgi/de/home6.https:/www.lkgi.de/images/formulare_downloads/Wirtschaft_Arbeit-Bildung/Klimaschutzkonzept.pdfMap data 2022 GeoBasis-DE/BKG(2009),Google Global中國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報告47 /討并傳播低碳理念、技術,制定涵蓋電力、交通、建筑、企業運營、資源管理、農業和林業等各個行業的具體措施,為推動地方能源體系向氣候中和轉型提供全面支持。吉森地區在地區管理層中新增了兩
139、個全職崗位負責氣候保護,并在全地區形成了一個由不同成員組成的聯合團隊,促進各行業相互學習、支持和合作。2018 年 11 月,吉森地區還與來自中國的國際合作伙伴開展了交流。根據吉森地區首次公布的溫室氣體統計報告,2010 年至 2018 年,該地區溫室氣體排放量下降了 10.4%。私人住宅領域實現了最大幅度的減排(-18.9%),而工業和商業領域也達到了減排目標(-14.5%)。該地區居民能耗比全國平均水平低 19%,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也比全國平均水平低 1.8 噸。2010 年至 2018 年期間,吉森地區內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增長了 144.5%。有關本案例的更多信息數據,請見附錄三案例補充材
140、料。慕尼黑地區位于德國東南部巴伐利亞,為大都市慕尼黑周邊的鄉村型地區。該地區在綠色低碳轉型中,讓所屬的所有鄉鎮參與其中,并建立 能源治理機制,通過科學統計各行業的溫室氣體排放,定期評估和優化氣候保護措施,確保整個地區實現氣候目標。該地區還非常重視對兒童和青年的氣候保護教育,意義深遠。二、鄉村型地區案例研究之二:慕尼黑地區(Klimaschutzplan Landkreis Mnchen)慕尼黑地區開展氣候保護工作較早。根據 2006 年正式發布的一項能源愿景,慕尼黑地區的目標是在 2050 年之前能源需求下降 60%。然而,事與愿違,20062016 年期間該地區能源消費絕對總量反而增長了 2
141、5%。圖 3-12:慕尼黑地區地理位置 4747 來源:https:/www.landkreis-muenchen.de/themen/energie-und-klimaschutz/29-klima-energie-initiative/Map data 2022 GeoBasis-DE/BKG(2009),Google Global4847 /48 城市溫室氣體核算體系(BISKO):是在德國聯邦環境部的支持下制定,目的是確保所有鄉鎮采用統一的會計方法和避免重復計算。根據核算方法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根據城市、鄉鎮或地區中所有行為者的最終能源消費量計算,即所謂的屬地原則。因此,從 2016 年
142、起,慕尼黑地區所屬的 29 個鄉鎮全面綜合評估了該地區能源和氣候保護行動情況以及面臨的機遇,并在年底重新修訂了氣候保護目標,以 29+氣候能源倡議 取代了此前的能源愿景,并開始在該倡議的框架內展開協作。倡議文件提出,全體居民和地方企業應緊密協作,共同努力,在本地區組織多樣化的活動,積極促進氣候保護,為實現 2015 年巴黎全球氣候變化協定 中規定的國家氣候目標而努力,直到達到+的最高能效等級。從倡議的名稱和標識可以清楚地看到,整個地區內所有 29 個鄉鎮都已涵蓋到此項倡議中。作為該倡議文件的核心內容,該地區各鄉鎮正式通過了一項氣候保護聯合聲明。在慕尼黑地區政府辦公室就氣候保護工作增設了三個工作
143、崗位,與埃伯斯貝格地區(Ebersberg)共同成立了聯合能源機構,與慕尼黑市青少年宮合作開展面向兒童和青年的氣候教育,并針對后化石燃料時代的交通和氣候保護領域制訂了宏偉的計劃。為了對以上措施進行定期評估和適時調整,當地還決定建立 能源治理機制。2020 年 3 月,地區政府在 29 個鄉鎮的配合下,嚴格依照城市溫室氣體核算體系(BISKO 48)提交了慕尼黑地區第一份溫室氣體統計報告,該報告為評估當地氣候和能源倡議的實施進展情況奠定了基礎。根據目前掌握的最新(2018 年)數據,慕尼黑地區氣候保護進展情況評估如下:2016 年,慕尼黑地區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為 10.4 噸,2018 年為 9
144、.7 噸,比兩年前降低了 6.1%。自2010 年以來,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已下降了約 16%。為了實現 2030 年人均排放 6 噸的目標,還需進一步減少 32%。在光伏領域,自 2016 年以來,系統數量增加了 21%,裝機容量增長了約 28%。這表明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工作初見成效,其中包括對本地區潛在太陽能資源情況進行登記,與埃伯斯貝格地區的能源機構在光伏領域聯合協作等。在私人住宅領域,自 2016 年以來,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了 0.2 噸,降至 1.7 噸。商業、市政和交通運輸行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分別為 4.1 噸、0.2 噸和 3.7 噸。鐵路以外的運輸行業仍然幾乎完全依賴化石燃料,這可
145、能會成為當地能源轉型的障礙。2016 年到 2018年期間,全部機動車中采用電動驅動的比例僅增加了百分之一,占全部機動車總量的 2.1%。有關本案例的更多信息數據,請見附錄三案例補充材料。中國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報告49 /科赫姆-采爾地區位于德國西部的萊茵蘭普法爾茨州,面積相對較小。該地區具有豐富的可再生能源,通過制定氣候保護整體規劃、倡導公民全面參與,并采用各種新技術不斷提升電力生產和消費的靈活性,以在當地消納更多綠色電力。三、鄉村型地區案例研究之三:科赫姆-采爾地區(Cochem-Zell)圖 3-13:科赫姆-采爾地區地理位置 4949 來源:https:/www.unser-kl
146、ima-cochem-zell.de/kv_cochem_zell_bioenergie/Masterplan/https:/www.unser-klima-cochem-zell.de/kv_cochem_zell_bioenergie/Aktuelles/2021/Cochem-Zell%20startet%20Virtuelles%20Kraftwerk/50以京都議定書確定的1990 年作為基準年??坪漳?采爾地區屬于德國 22 個制定了氣候保護目標的城市和地區之一。該地區氣候保護的目標是到 2050 年有害氣體排放量減少 95%,能源消費總量下降 50%50。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科赫姆
147、-采爾地區制訂了 100%氣候保護總體規劃 并提出了解決方案??傮w規劃不僅是一個技術概念,也為實施氣候保護的具體項目、開展具體措施提供了基礎?;谶@一認識,與公民和專家開展全方位對話成為聯合工作的既定目標,公民可以通過三個總體規劃論壇和一個青年論壇廣泛參與。通過總體規劃論壇,人們有機會加入項目案例分析、研討會、展會和討論會等活動,提出項目想法,落實細節并投入實施籌備工作。此外,100%氣候保護公民獎 的設置也為促進公民驅動的氣候保護項目提供了具體的激勵措施。該地區擁有豐富的水力和風光資源。目前,這一地區 66%的電力需求可以由當地的綠色電力自給自足,但由于綠色電力生產和需求在時間上不完全同步,
148、仍有潛在綠色電量未被使用。如在 2015 年,當地電力生產總量為 489GWh,電力消納僅 295GWh。當地發電主要來自三個水電站以及已投運的多個風電場和光伏電站。主體電源的波動性需要適配足夠的靈活性措施才能滿足地方和經濟活動不斷增長的電力需求。針對 2050 年的前景預測表明,可再生能源的絕對增長不會增加它在電量消費里的相對占比,需要有靈活的措施來使電力生產和電力消費齊頭并進。因此,電力短缺期間必須找到辦法進行電力儲備(發電和儲能方面),或者在消費側改變消費者行為,以適應發電的波動變化。一方面,科赫爾-采姆地區通過電池儲能存儲盈余電力,削峰填谷;另一方面,依靠互聯互通實現Map data
149、2022 GeoBasis-DE/BKG(2009),Google Global5049 /圖 3-14:2015 年科赫姆-采爾全地區電力供需情況 51行業耦合。其中,電力行業與化工行業的耦合是減少電力過剩的一個重要方式;例如,將風力發電與基于電解水制氫的多元電力轉換技術相耦合,在可再生能源制氫裝置下游設置甲烷化裝置等。區域內已有的生物沼氣電廠通過儲氣設施與熱電聯產電廠結合,可以對其他波動性電源對電網穩定性的影響進行調節。51 來源:Transferstelle Bingen TSB(2018)電力單位(MW)超過需求持平低于需求0801801002006014016040120201 月2
150、 月3 月4 月5 月6 月7 月8 月9 月10 月11 月12 月提高電力就地消納的關鍵是使發電和用電更具靈活性。靈活性意味著存儲更多能量并實現負荷的靈活切換,提高供熱及交通運輸部門的用電比例,例如家用熱泵或電動汽車。分布式儲能 和 虛擬電廠 的目的在于消納更多本地生產的電力。虛擬電廠 通過對電力生產端和電力消費端的管理,使更多的綠色電力在當地得以消納,工商行業在此過程中可以節省大量資金。在為期二十年的可再生能源補貼政策結束后,風電和太陽能電站仍可以繼續在 虛擬電廠 中保持經濟性運行。除了提高個別行業的靈活性,如何在電力供應過程中通過行業耦合實現供求平衡也變得日趨重要。就科赫姆-采爾地區而
151、言,未來的行業耦合意味著將電力、天然氣(特別是天然氣供熱)和交通運輸(電動汽車和燃氣動力車)結合起來。未來,為了成功實現可再生能源 100%的負荷響應以及與各環節的耦合,有必要利用和擴大現有的靈活性,例如將熱電聯產電廠以及電轉熱設施引入供熱網絡(例如:熱泵和儲熱)。隨著能源轉型的推進,更多的智能電站將加入能源系統,為可控運行做好準備。配備蓄熱網絡的熱電聯產電站和集成電轉熱設施(例如:蓄熱式電熱棒或連續流加熱器)、純電動熱泵和雙模式熱泵,家庭、企業和公共設施中的固定式電池存儲,以及具有可控裝、卸載的備用交通工具,都將得以快速發展。中國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報告圖 3-15:未來發展路線圖(靈活
152、性,行業耦合)52圖 3-16:2050 年針對電力盈余的能源體系(有無靈活措施的對比)5352 來源:Fraunhofer IWES(2015),https:/www.iee.fraunhofer.de/content/dam/iee/energiesystemtechnik/de/Dokumente/Studien-Reports/2015_Studie_Finanzierbarkeit_der_Energiewende_2204_WEB_druckdatei.pdf53 來源:Transferstelle Bingen TSB(2018)注:下方的圖在能源體系中引入電轉熱、電能多元化轉化
153、以及電動車量這些靈活技術措施。有關本案例的更多信息數據,請見附錄三案例補充材料。供熱利用現有靈活性現狀生產供應熱泵電轉熱電動車電轉氣通過智能電表/智能家居/智能電網(能源管理系統)2025 年 熱電聯產(沼氣)其他供能設施熱泵、儲能儲電、電動汽車更大規模的熱電聯產和儲能設施(電力調峰激勵)電轉熱、發電和儲能耦合提高熱泵、儲熱儲電和電動汽車的使用消費需求生產供應消費需求提升靈活性新的靈活性(2030 年以后)電力交通運輸44332211-1-1-2-2-3-3-4001 月2 月3 月4 月5 月6 月7 月8 月9 月10 月11 月12 月能量供應能量需求能量進口/出口能量供應能量需求能量進
154、口/出口1 月2 月3 月4 月5 月6 月7 月8 月9 月10 月11 月12 月GWh/年GWh/年5251 /萊茵-洪斯呂克地區位于德國西部萊茵蘭普法爾茨州,屬于中小型鄉村型地區。該地區是德國氣候中和領域最先進的地區之一,被德國和其他國家視為可以借鑒的 能源轉型先行示范基地。該地區在自身實現氣候中和以后,正著力于通過能源互聯網示范項目,助力跨地區的能源管理和協作。萊茵-洪斯呂克地區議會早在 2011 年 12 月就正式通過氣候保護方案,具體包括 2050 年前在當地持續挖掘生物質、太陽能和風能等現有可再生能源的潛力和減排空間,以實現下列目標:四、鄉村型地區案例研究之四:萊茵-洪斯呂克地
155、區(Rhein-Hunsrck)圖 3-17:萊茵-洪斯呂克地區地理位置5454 來源:1.https:/www.energieagentur.rlp.de/service-info/die-energieagentur-informiert/aktuelle-meldungen/aktuelles-detail/die-energiekommune-des-jahrzehnts-setzt-immer-noch-eins-drauf2.https:/www.kreis-sim.de/Klimaschutz/Ziele-Motto-und-Konzept/index.php?object=tx
156、,2052.91.1&NavID=2052.85&La=13.https:/www.kreis-sim.de/Klimaschutz/Projekte-und-Kampagnen/4.https:/www.kreis-sim.de/media/custom/2554_1385_1.PDF?1541408401B%C3%BCrgernahw%C3%A4rmenetze/Umsetzungsformen/5.https:/www.edoweb-rlp.de/resource/edoweb:7039984/data6.https:/www.wochenspiegellive.de/bad-kreuz
157、nach/artikel/zdf-doku-portraetiert-die-rhein-hunsruecker-energiewende 能源消費總量(包括供熱、交通運輸和電力)減少 40%?,F有建筑樓宇能源需求減半。每年替代相當于 2.1 億升供暖用油的化石能源。在 2050 年之前,每年投入 2.5 億歐元用于能源轉型,以不斷降低能源采購開支。Map data 2022 GeoBasis-DE/BKG(2009),Google Global中國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報告53 /圖 3-18:萊茵-洪斯呂克地區 2020 年氣候中和量化目標 55圖 3-19:截至 2020 年萊茵-洪斯
158、呂克地區所取得的成就5655 來源:萊茵-洪斯呂克氣候中和頂層設計(2011 年)https:/www.kreis-sim.de/media/custom/2052_142_1.PDF?136005829556 來源:由當地氣候保護機構提供從碳排放平衡表上看,自 2015 年以來,萊茵-洪斯呂克地區已經實現了氣候中和(注:不包括交通運輸產生的排放)。25 年前,該地區電力需求還必須全部依賴外來輸入,而現在當地 276 臺風機生產的電力就足以滿足 30 萬戶家庭的用電需求。2020 年,當地生物質、光伏和風能所生產的電力相當于總需求的 337%。根據專家估計,這使萊茵-洪斯呂克成為德國首個在供熱
159、、電力和垃圾發電領域實現碳中和的內陸地區。目前,18 個公共集體供熱網利用森林殘留物向家庭住宅供熱,在馬斯克豪森正在建設一個最大規模的供熱網。萊茵-洪斯呂克地區溫室氣體排放預測千噸二氧化碳當量-600-400-20002004006008001,000電力供熱交通運輸廢棄物1990 年參考年排放量2010 年排放量2020 年排放量2030 年排放量2050 年排放量廢棄物1.070.310.310.310.31交通203.01212.05195.22174.27115.63供熱362.73288.69184.0199.5916.46電力316.2672.02-607.05-455.01-16
160、4.612020 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與用電量的比值約為 337%水電德國 3.3%278 套設備712 MW19 套設備6.6 MW5161 套設備109 MW風電 308.88%德國 18.2%生物質能 7.2%德國 8.9%光伏 21.03%德國 8.9%100%337%萊茵-洪斯呂克政府從 2010 年起:在萊茵河畔的圣戈阿爾鎮開展多個水輪機試點項目0%50%100%150%200%250%300%350%可再生能源發電量與用電量比值:337%德國平均:45%2020 年總用電需求:4.66 億千瓦時2020 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15.7 億千瓦時2020 年總用電需求2020 年可再生
161、能源發電量5453 /圖 3-20:萊茵-洪斯呂克 能源蜂巢 智能分布式電網示范項目57圖 3-21:從地方到地區、跨地區、全國的嵌入式 能源蜂巢 結構57 來源:https:/www.kreis-sim.de/media/custom/2554_710_1.PDF?14818134651此外萊茵-洪斯呂克正在建設跨地區虛擬電廠 Designetz 能源互聯網示范項目。通過構建串聯能源管理系統對地區內的虛擬電廠進行管理,優化就地使用可再生能源生產的盈余電力。示范項目還將實現跨地區協作,將農村的可再生能源連接到城市負荷,并實現可再生能源與分布式電網的優化集成。萊茵-洪斯呂克通過 能源蜂巢 智能分
162、布式電網,將當地能源轉型納入到從地方到地區、跨地區,乃至全國范圍內氣候中和 金字塔 的組成部分。有關本案例的更多信息數據,請見附錄三案例補充材料。地方 能源單元 地區 能源蜂巢 跨地區 能源蜂巢 德國聯邦能源單元 智能供應商 能源單元 大規模儲存.萊茵-洪斯呂克地區的能源蜂巢中國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報告55 /第四節 丨 可供中國參考借鑒的實踐經驗本報告介紹的四個德國鄉村型地區被稱為 氣候中和頂層設計的試驗基地??傮w而言,德國已經設定了在 2045 年實現氣候中和的目標(歐盟的總體目標是在 2050 年實現氣候中和),其中一些鄉村型地區的表現相對而言非常突出,部分地區已經接近實現氣候中和,
163、或最遲于2030 年可以實現氣候中和。從這個角度來說,這些鄉村型地區先行示范的解決方案將在未來二十年陸續推廣到德國全境。本節總結了四個可復制性案例的研究成果。盡管中德兩國的具體情況存在很大差異,但是這些研究和實踐成果可以為中國在縣域推進碳中和工作提供參考,從而為中國 2060 年全面實現碳中和奠定良好基礎。德國鄉村型地區氣候保護工作無疑是成功的。針對氣候中和制訂了宏偉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文件,肯定了地區的工作;各地氣候保護工作成功開展更是最好的證明。通過對德國四個綠色鄉村型地區案例的研究,將德國實現氣候中和在地區層面所做出的努力總結如下:一、德國鄉村型地區案例研究小結 德國鄉村型地區擔任實驗室角
164、色,在實踐中獲取氣候中和的經驗,部分地區幾乎已經實現氣候中和目標。來自國家和歐洲層面的扶持計劃和政策架構增強了各鄉村型地區實現氣候中和的決心。倡導公民參與,重視交流與教育。公民為自己的能源消費負責,也有機會直接參與能源生產、消費和共享,并從中獲益。實現氣候中和的系統性轉型,需要地區內各行業和各鄉鎮的全面參與。提高供給側及消費側的能源效率,推動各鄉村型地區達成氣候中和目標。作為一個從地方到地區,到跨地區,乃至全國自上而下全面體系的一部分,各鄉村型地區已經從改革中受益。(參考上文圖3-21)供熱是綠色低碳轉型難度較大的行業,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增加可再生能源供熱的比例是供熱行業深度脫碳的主要手段,采
165、用熱泵、電轉熱、地熱技術等行業耦合的方式,進一步支持對可再生能源電力的整合。交通運輸行業通常也是脫碳工作的難點。隨著電動汽車、電力轉換燃料(PtG/PtL)、燃料電池的普及和電力部門脫碳工作的推進,在一定程度上這個難點可以得到改善。溫室氣體數據的統計與分析對于氣候中和工作非常重要。在過去的十年里,這領域工作已經明顯改善。5655 /以下建議均源自德國鄉村型地區的實踐,但對中國縣域推進氣候中和工作同樣具有現實意義。二、就鄉村型地區(縣域)氣候中和工作的建議為此,建議在國家環境政策層面采取四個步驟:首先,建議將氣候保護納入中國縣域法定工作計劃,建立機制,落實配套資金,并由各級政府制定法律框架,對逃
166、避氣候保護工作的行為進行約束。其次,通過適當調整支持政策等措施,使氣候保護管理人員更加重視可持續能源消費轉型,并為氣候保護管理人員開展培訓或建立交流平臺,以便互相分享成功案例。第三步,遏止在制定溫室氣體統計規則的工作中片面強調地域性原則的做法,把針對能源消費的相關措施納入到整體體系中,并優先考慮實施簡單易行、經濟有效、前景良好的措施。第四步,鼓勵推廣實踐經驗,例如組織開展相關活動,從中遴選典范,現身說法,編制成功的實踐案例。德國的鄉村型地區把可持續能源消費目標與氣候保護概念進行了結合。沿襲這一做法,國家層面在編制 國家可持續能源消費計劃 時,也應納入氣候中和目標。在鄉村型地區(縣域)層面開展的
167、活動和措施可以進一步推動國家環境政策的實施,并幫助發揮區域氣候保護措施與可持續能源消費之間的協同效應。為此,在鄉村型地區(縣域)治理工作中將氣候保護制度化就顯得尤其重要。從這點出發,需要開展四個方面的工作:首先,自上而下的政策部署,確保氣候保護成為政策的長期主流方向。其次,設立氣候保護中心,并作為常設機制納入到鄉村型地區(縣域)政府行政管理體系中,從而確保氣候保護機構在實現長遠目標的過程中能夠有機會表達意見。為保證這一機制下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還應配備充足的人力。(一)通過國家環境政策實現驅動與拉動。(二)明確氣候中和目標在可持續能源消費中的作用。(三)鄉村型地區(縣域)是推動氣候保護的中堅力
168、量。中國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報告57 /第三,明確分工與責任,堅持提高鄉村型地區(縣域)政府對所有與能源消費相關的需求領域的認識。第四,必須建立跨部門合作和溝通機制。中央氣候保護中心負責協調跨部門交流工作,以多種方式開展跨鄉村型地區(縣域)合作,積極投入、推廣和傳播與氣候有關的能源消費話題。氣候保護管理機構是氣候保護工作的推動力量,可以現有的工作為基礎,通過能源消費戰略,進一步拓展其工作范圍。為此,需要對相關各方有全面的了解,包括其架構、興趣點、彼此之間的關系以及部分利益相關者的整合等。在這一工作中,對利益相關者進行分析是關鍵所在。能源和氣候保護機構在信息傳播、促進可持續能源消費的工作中發
169、揮關鍵的核心作用。氣候保護管理機構的職責還包括制訂和完善氣候保護總體綱領,其中要與民間社會就能源消費共同起草一系列初步措施。熱衷氣候保護話題的公民和民間社會組織的參與也將有助于產生更廣泛的影響力??绲貐^之間應就鄉村型地區(縣域)氣候保護行動開展知識和經驗交流,從而共同提升能源消費領域的責任感。(四)氣候保護管理機構扮演關鍵角色。5857 /中國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建議第一節 丨 搭建縣域綠色低碳能源體制機制中德兩國均鼓勵發展可再生能源,德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已經達到較高水平,其鄉村型地區在綠色低碳能源轉型中涌現出了領先的技術、模式及推進方法,如:電力供需靈活性提升技術、系統的溫室氣體排放統計方
170、法、定期評估和動態優化的管理模式、跨地區的能源管理和協作等,為當前中國縣域深化綠色低碳發展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從中德案例中也可以看出,政府引導、企業響應、全民參與是推進縣域綠色轉型的重要途徑;以能源的綠色低碳轉型帶動地區經濟發展、使民眾受益是推進縣域綠色轉型的內在動力;加強跨地區協同、促進城鄉耦合一體化、統籌生態治理及環境保護是推進縣域綠色轉型的有效支撐。中德兩國可以立足共同的低碳能源轉型目標,加強在重點領域、重點項目、重點企業間的交流合作,高質量開展宣貫及培訓,共同推動實現全球治理向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的廣闊前景。本章基于前述案例及實踐,提出了搭建縣域綠色低碳能源體制機制、完善縣域綠色低碳能源基
171、礎設施、探索縣域綠色低碳能源商業模式、優化縣域綠色低碳能源產業體系、創新縣域綠色低碳能源技術路線、推動縣域綠色低碳發展國際合作六個方面中國縣域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建議。將縣域能源建設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應堅持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把能源問題 要素化,加強縣域能源與城鄉一體化、鄉村振興戰略等規劃的統籌協調,將縣域能源消費需求及供應保障作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重要內容。系統推進縣域能源體制機制改革。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加強縣域綠色能源轉型、電力體制機制改革等方面政策的支持力度。國家層面積極研究出臺相關法律法規、政策措施,對地方落實提出具體目標要求,健全考核及推進機制;縣域
172、層面統籌多部門任務部署,制定實施方案,建立推進機制,落實資金支持,引導全民參與。例如,出臺推進電能替代的指導意見,擴大電能替代的深度和廣度,簡化綠色低碳項目的審批流程,優化土地出讓或劃撥的條件,穩步推進綠色金融發展等9。深化縣域能源服務體系建設。規范縣域能源管理服務機構、崗位、評估標準等,提高能源服務人員的規模、技術水平,滿足農村用能服務需求。促進形成綠色低碳社會共識。重視對兒童、青少年的綠色低碳教育,對重點行業及人員開展系列培訓,拓展互聯網應用、對話平臺、景區、體驗館等宣傳方式,將低碳知識融入課堂教育,推動農村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謀劃能源與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促進能源改革紅利惠及大眾,
173、從根本上激勵全民參與。第 章 4 中國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報告59 /完善標準化管理體系。將頭部能源企業的縣域開發標準升級為行業或地方標準,引領我國縣域開發規范發展。加快建立項目管理機制,規范縣域綠色低碳能源管理,強化安全風險防范,規范項目建設和運行管理。健全縣域能源數據統計體系。國家主導開展農村能源基礎數據摸底調查,建立統一的溫室氣體核算體系??紤]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需要,既要強化縣域全品類能源數據統計,又要細化分行業能源統計。充分發揮地方政府作用,明確縣、鄉鎮、村各個層面的相關責任,采用調查表、入戶等多種調查形式,對農村能源生產消費情況(包括非商品能源)進行全面摸底調研,建立并完善
174、農村能源生產消費統計體系。同時將能源統計數據納入各級政府平臺,為政府決策、企業優化運營提供支撐。第二節 丨 完善縣域綠色低碳能源基礎設施縣域能源資源的有效開發與利用必須依托相應的技術和基礎設施,隨著可再生能源在電力系統占比不斷提高,亟需系統提升電源側、電網側、需求側靈活性。大力發展多品種分布式能源。因地制宜發展光伏、風電、生物質、天然氣、地熱等多品種分布式能源,促進各品位能源高效梯級利用,并合理規劃農業農村清潔能源開發和就地消納。完善農光互補、漁光互補、林光互補、風光互補等建設模式,新建住房及農田設施等應采用適合分布式清潔能源的方案及建設標準;促進北方地區清潔取暖、南方地區集中供冷,采用熱泵、
175、電轉熱、地熱供暖,電力及供熱行業耦合等方式,推進相關改造提升工程;在停車場、旅游景點等地合理配置風光儲充一體化設施;支持電動車 V2G(Vehicle to Grid)、共享儲能平臺發展;完善生物質垃圾收集處理體系,增強污水收集處理能力。規?;l展縣域新型儲能。在電源側,加快推動系統友好型新能源電站建設,以新型儲能支撐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外送、促進本地消納,提升煤電等常規電源調節能力。在電網側,在關鍵節點配置儲能提高電網安全穩定運行水平,在電網薄弱區域增強供電保障能力,圍繞重要電力用戶提升系統應急保障能力。在用戶側,靈活多樣配置新型儲能,支撐分布式供能系統建設,為用戶提供定制化用能服務,提升用戶靈
176、活調節能力。同時,推動縣域儲能多元化創新應用,推進源網荷儲一體化、跨領域融合發展,拓展多種儲能形式應用。建設高靈活性新型縣域電網。繼續實施農村電網鞏固提升工程,提高農網供電保障水平。通過新型的微電網系統和分布式電力系統,促進區域電網和熱網平衡,同時也可以借此驗證碳中和下的新型電網體系。推廣智慧能源管理平臺。主動推進電力物聯網、智慧能源云平臺、能源互聯網生態圈等新技術示范落地,充分發揮綜合智慧能源、儲能、氫能等應用潛力,將縣域微能源網建設作為新型電力系統構建的重要平臺,著力破解構建新型電力系統面臨的技術瓶頸。6059 /第三節 丨 探索縣域綠色低碳能源商業模式創新縣域能源開發模式。采取 公司+村
177、鎮+農戶 等模式推動農村分布式能源開發利用,積極推進農光互補、林光互補、牧光互補等 光伏+模式,因地制宜創新農村生物質能源化利用模式。拓展新型儲能商業模式,探索共享儲能、云儲能、儲能聚合等商業模式應用,聚焦系統價值、挖掘商業價值。創新縣域能源融資模式。根據當地財政收入狀況、政府債務情況及各項目自身特點,量身定制 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收益與融資自求平衡專項債券等投融資模式,順利實現各項目融資與落地實施。充分發揮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等基金作用,合理配置優惠貸款和債券額度,促進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探索以能源企業參股,地方耗能大戶和
178、用能企業控股的方式,合資組建能源開發公司,將發電項目轉變為用能企業的 自發自用 項目。能源企業通過發揮專業優勢,合作共享清潔能源開發成果11。立足場景優化設計盈利模式。戶用光伏開發中,農戶可以通過自建、入股、合作開發等多種模式參與并獲取盈利;在 自發自用,余電上網 場景中,以光伏送家電商業模式,通過激勵個人用戶提高電能消納,提升項目收入;以光伏共享電動車電池商業模式,通過豐富項目運營場景,增加收入,提高項目回報率;以生物質秸稈換顆粒平臺模式,拓展產業鏈,在項目開發中豐富增值場景,提高項目回報率。積極推進農業農村領域電氣化。推廣普及農田機井電排灌、高效節能日光溫室和集約化育苗,發展生態種植。在種
179、植、糧食存儲、農副產品加工等領域,推廣電烘干、電加工,提高生產質效。在水果、蔬菜等鮮活農產品主產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發展田頭預冷、貯藏保鮮、冷鏈物流。在畜牧、水產養殖推進電能替代,提高養殖環境控制、精準飼喂等智能化水平。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大力發展綠色建筑,推廣裝配式建筑、節能門窗、綠色建材、綠色照明,全面推行綠色施工,開展老社區低能耗改造。推動公共交通工具和物流配送、市政環衛等車輛電動化。推廣節能低碳節水用品和環保再生產品,減少一次性消費品和包裝用材消耗。建設熱電協同、因地施策的清潔供暖體系。在北方地區,制造業比例較高并已建成較完善的集中供熱管網的縣城,通過煤改氣把效率低、排放大的燃
180、煤熱電廠改造為天然氣熱電聯產,為居民供熱,為制造業提供工業蒸汽。在制造業比例較低的消費型縣城,熱電聯產輔助以其它的熱源形式,匹配供給側和需求側熱電比:如安裝一定數量的熱泵供熱,從而增加需求側的用電量,并減少對熱電聯產熱源熱量的需求。在農村建筑密度低的地區,應重點發展分散式清潔供熱體系。扶持及推廣電轉熱(空氣源、水源熱泵等)、生物質供熱、地熱供熱等高效清潔采暖措施10。中國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報告61 /第四節 丨 優化縣域綠色低碳能源產業體系優化產業結構,因地制宜布局綠色低碳能源配套產業。我國東部、南部經濟發達地區產業配套需求較低,東北、西部地區有強烈的產業配套訴求,中部地區介于兩者中間。
181、針對資源豐富的地區,以當地大規模風、光資源開發為基礎,可適度配套公益項目開發,提升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附加價值;同時可整合臨近多個縣域可開發的能源資源,達到產業引進門檻規模,推動相關縣域能源開發和產業配套多方共贏。對于資源匱乏地區,配套產業經濟性較低,可采取低產業配套發展路徑,也可考慮與周邊縣域打捆開發。新能源產業將成為農村經濟的重要補充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強化產業鏈協作,加快縣域綠色低碳能源關鍵技術協同攻關。建議能源頭部企業主動發揮產業鏈 鏈長 企業優勢,組織裝備企業、信息技術企業和高校院所,統籌研究能源供給側和消費側呈現的新特征新需求,加快智慧能源網、能源互聯網、虛擬電廠等交叉技術研
182、究和源網荷儲協同開發12。完善創新支撐體系,推動縣域綠色低碳能源產業成果轉化。圍繞新型電力系統、新型儲能、氫能和燃料電池、碳捕集利用與封存、能源系統數字化智能化、能源系統安全 6 大重點領域,系統搭建創新平臺13。積極承擔國家能源科技創新任務,完善依托工程推動能源技術裝備創新和示范應用的政策措施。發揮地緣優勢,帶動產業融合發展。大都市周邊的縣域可借助區位優勢,積極發展集體驗、休閑、科普等功能于一體的 開心農場 新型農旅,推進都市后花園建設,聚焦都市休閑旅游特點,打造全域田園綜合體的特色小鎮;靠近產業園區的縣域,可積極開展相關產業協作,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具有國際交流條件的地區,可打造體育特色小鎮
183、等,吸引國際賽事。6261 /第五節 丨 創新縣域綠色低碳能源技術路線建議縣域在推進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進程中,采取 分步走 的戰略,逐步實現碳中和目標。構建多能互補的低碳能源系統,推進能源領域數字化改造進程,提高供能安全。提高能源結構中可再生能源占比,運用天然氣在能源轉型過程中的重要過渡作用,逐步改變當前中國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14-15。天然氣發電與可再生能源電力互補,運用天然氣-燃氣輪機發電系統穩定、響應速度快、發電成本可承受等特點,為存在間歇性、波動性和不穩定性的可再生能源電力提高調峰及調頻服務,保障電力系統安全穩定可靠。積極布局氫能技術,如摻氫燃機、氫燃料電池熱電聯供系統、氫內燃機
184、等,助力能源系統脫碳。一、中短期:多能互補,構建低碳能源系統遠期化石能源消費比例進一步降低,光伏、風電、水電、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占主導地位。發展全氫燃氣輪機、燃料電池熱電聯供系統等零碳分布式發電系統,提高供能靈活性。提倡跨部門耦合,構建電-熱-氣-交通一體化網絡,提高供能效率。應用儲熱、儲氫等高效長時儲能技術,平復波動,輔助電網調節。在可再生能源電力充沛的縣域應用 Power-to-X(電能多元化轉換)技術促進電力就地消納。工業部門實時碳排放監測,選擇合適的 CCUS(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技術,構建零碳能源系統。二
185、、遠期:深度脫碳,構建零碳能源系統中國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報告63 /國家電投作為全球最大的清潔能源企業和光伏發電企業,始終堅持綠色發展、創新發展和共享發展,立足自身清潔能源開發經驗及技術積累,形成包含分布式能源、清潔供熱、電氫替代、光伏+、風電+、垃圾處理、生態修復、儲能、配網實踐、虛擬電廠、數字技術、智慧應用、農村現代化、火電綜合利用、三網融合 等十五項綠色能源發展創新工具,涉及 50 余項智慧低碳能源技術。西門子能源是全球領先的能源技術公司之一,擁有豐富廣泛的產品、解決方案和服務,覆蓋從能源工業應用、發電、輸電到儲能的整體能源價值鏈,業務組合涵蓋傳統和可再生能源技術,如燃氣輪機、蒸汽
186、輪機、以氫氣驅動的混合動力發電廠、發電機與變壓器等。西門子能源超過 50%的業務組合已經實現去碳化,并不斷致力于推動綠色氫能和 Power-to-X(電能多元化轉換)等新型能源技術應用?;趪译娡杜c西門子能源兩家企業自主研發或集成創新的技術積累,總結全球范圍內成功的能源轉型實踐經驗,形成系統化、模塊化、差異化的能源轉型思路,創新技術路徑,助力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圖 4-1: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技術路線圖?+-+-?CO2CO2?6463 /第六節 丨 推動縣域綠色低碳發展國際合作建立中德縣域低碳發展對話平臺。響應 中歐綠色伙伴 倡議,圍繞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建立中德兩國間的長效交流與
187、合作平臺。組織兩國縣域交流實踐,實地考察走訪,探討共同面臨的發展課題,開展技術和商業研討,并通過廣泛定期的合作交流,遴選、推薦和促進兩國縣域逐步建立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的 中德姊妹小鎮。廣泛開展縣域綠色發展國際合作。依托各縣域區位優勢、資源優勢、互補優勢,立足中國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需要,打造國際合作聯盟,開展國際綠色能源轉型巡回宣傳,提供社會群體專業化培訓教育,積極促進國際化產學研合作,推動綠色發展理念普及,為綠色能源技術迭代升級賦能。中國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報告65 /本報告聚焦中國縣域能源發展,立足中國縣域能源發展的政策形勢和縣域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面臨的現實問題,借鑒國內外縣域、鄉村地
188、區綠色低碳能源轉型實踐經驗,提出中國縣域能源轉型發展新思路,對于推動中國縣域綠色低碳能源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綜合考慮縣域特點、規模、區域分布、資源稟賦及經濟發展等因素,選取了六個國內縣域能源轉型發展實踐。立足國際視角,簡述了德國能源體系現狀和能源轉型路徑,并對中德兩國能源結構和碳排放強度進行了對比。深入探討了德國鄉村型地區綠色發展的有關規劃、指導原則和扶持政策,選取了四個具有典型特點的鄉村型地區的實踐案例進行了研究?;诎咐皩嵺`分析,總結了搭建縣域綠色低碳能源體制機制、完善縣域綠色低碳能源基礎設施、探索縣域綠色低碳能源商業模式、優化縣域綠色低碳能源產業體系、創新縣域綠色低碳能源技術路線、推動縣
189、域綠色低碳發展國際合作六方面的轉型發展建議,以期為中國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提供借鑒。本報告分析了鄉村振興及綠色發展相關政策及行業報告,結合現場調研、文獻查閱、各地方政府網站信息,以數據為基礎,遵循問題導向,力圖探究中國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的有效路徑,引發社會對縣域能源轉型的重視和思考。中國縣域眾多,在地域特點、資源稟賦、人口分布、發展水平、產業布局、能源結構上差異巨大,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挑戰與機遇并存。在此,歡迎更多國內外企業及相關機構加入,精誠合作,加強產學研結合促進技術突破,致力于多品種多型式的可再生能源及新型儲能等規?;l展,建設高靈活性新型縣域電網,建設熱電協同、因地施策的清
190、潔供暖體系,提高縣域能源低碳化、智慧化水平。也呼吁廣大社會民眾行動起來,主動加深對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的理解和認識,積極支持農業農村領域電氣化落地,有條件的建筑房屋使用屋頂光伏、節能門窗、綠色建材、綠色照明,形成清潔低碳的用能習慣,支持公共交通、節能低碳節水用品和環保再生產品,減少一次性消費品和包裝用材消耗,積極帶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新風尚。讓我們共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促進縣城高質量發展,推動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助力碳達峰、碳中和,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戰略眼光,實施全球綠色能源轉型交流合作,實現人類文明的永續發展。結語6665 /參考文獻:1 清華大學建筑節能研究中心.中國建筑節能年度
191、發展研究報告 2020:農村住宅專題 R.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20.2 劉欣,張西雅,張容爾,等.農村清潔用能體系助力減污降碳及鄉村振興中國農村散煤治理綜合報告(2022)R.北京:能源基金會,清華大學建筑節能研究中心,2022.3 田宜水,中國農村能源政策,現狀評估和發展方向研究 J.中國能源,2020,42(5):6.4 姜美竹,職菲.低碳經濟下的農村能源消費結構 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S2):4.5 張述冠,張雪云.中國鄉村振興之路白皮書 2021 R.廣州: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鄉村振興研究院,21 世紀企業公民研究中心,2021.6 俞海淼,周海珠,忻聞.
192、崇明島風力資源分析與評價 J.可再生能源。2008,26(3):76-79.7 余岳峰,德蒙特羅迪,馬蕾.崇明島可再生能源利用潛力分析與研究 J.上海節能.2008,(10):28-33.8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新發展階段下中國長三角能源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研究 R.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21.9 高世楫,郭焦鋒,等.能源互聯網助推中國能源轉型與體制創新 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17.10 丁歷威,胡建根,劉強,呂洪坤,李磊,王茂貴.農村能源消費結構分析及能效提升典型建議 J.節能,2021 40(463):0471-74.11 李抒苡,譚光瑀,薛雨軍.中國、歐洲清潔
193、氫冶金:政策動向與中國啟示 R.北京:落基山研究所,2022.12 陳清泉,周友,等.四網四流產業融合發展白皮書 R.北京:中國電機工程學會,中國通信學會,國家電力投資集團,華為技術有限公司,2020.13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中國能源革命進展報告能源供給革命(2022)R.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22.14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清華大學能源互聯網創新研究院,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分公司天然氣經濟研究所.中國天然氣高質量發展報告 2020R.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20.15 國家能源局石油天然氣司,國務院發展
194、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自然資源部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中國天然氣發展報告 2022R.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22.中國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報告67 /附錄一:中國縣域綠色低碳能源發展相關政策要點政策名稱發布單位發布時間政策要點能源技術革命創新行動計劃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2016 年 4 月提出我國能源技術戰略需求。圍繞 兩個一百年 奮斗目標提供能源安全技術支撐;圍繞環境質量改善目標提供清潔能源技術支撐;圍繞二氧化碳峰值目標提供低碳能源技術支撐;圍繞能源效率提升目標提供智慧能源技術支撐;圍繞能源技術發展目標提供關鍵材料裝備支撐。關于縣域創新驅動發展的若干意見國務院2017
195、年 5 月強化科技與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效對接,打通從科技強、產業強到經濟社會發展強的通道;部署了縣域創新驅動發展的八項重點任務;提出了縣域創新驅動發展的四方面保障措施。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國務院2019 年 6 月明確了鄉村產業根植于縣域,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托,以農民為主體,以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為路徑,地域特色鮮明、創新創業活躍、業態類型豐富、利益聯結緊密,是提升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產業。促進鄉村產業振興,要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市場導向、政府支持,融合發展、聯農帶農,綠色引領、創新驅動等原則,把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托的二三產業盡量留在農村,把農業產業鏈的增值收益、就業崗位
196、盡量留給農民。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國務院2021 年 2 月重點強調了我國將開始建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體系和綠色低碳全鏈條,并對體系中的各個部分進行了任務安排。在生產體系下加快實施重點行業綠色化改造、全面推行清潔生產、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推進既有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的循環化改造等;在流通體系下推廣綠色低碳運輸工具、推進垃圾分類回收等;在消費體系下加強綠色產品和服務認證管理等;加快基礎設施綠色升級,包括推動能源體系綠色低碳轉型、提升交通基礎設施綠色發展水平等;在技術創新體系下鼓勵綠色低碳技術研發等。6867 /政策名稱發布單位發布時間政策要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
197、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全國人大2021 年 3 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關于加強縣城綠色低碳建設的意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 15部門2021 年 5 月提升縣城能源使用效率,大力發展適應當地資源稟賦和需求的可再生能源,因地制宜開發利用地熱能、生物質能、空氣源和水源熱泵等,推動區域清潔供熱和北方縣城清潔取暖,通過提升新建廠房、公共建筑等屋頂光伏比例和實施光伏建筑一體化開發等方式,降低傳統化石能源在建筑用能中的比例。關于報送整縣(市、區
198、)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方案的通知國家能源局2021 年 6 月黨政機關建筑屋頂總面積可安裝光伏發電比例不低于 50;學校、醫院、村委會等公共建筑屋頂總面積可安裝光伏發電比例不低于40;工商業廠房屋頂總面積可安裝光伏發電比例不低于 30;農村居民屋頂總面積可安裝光伏發電比例不低于 20。十四五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國務院2021 年 11月明確了 十四五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要聚焦七個方面重點任務,即 三個提升、三個建設、一個銜接。提升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水平、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建設宜居宜業鄉村、綠色美麗鄉村。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
199、農村能源轉型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實施意見國家能源局、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2021 年 12月將能源綠色低碳發展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和動力,推動構建清潔低碳、多能融合的現代農村能源體系,全面提升農村用能質量。到 2025 年,建成一批農村能源綠色低碳試點,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發展壯大。推動千村萬戶電力自發自用,以縣域為單元,采取 公司+村鎮+農戶 等模式,建設分布式風電和光伏發電。明確支持縣域清潔能源規?;_發,規劃建設集中式風電、光伏基地,為脫貧縣打造支柱產業。關于完善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見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2022 年 2 月從能源供給側、能源消費側、生產要素側、
200、能源市場側提出了具體的政策措施。主要突出四個方面統籌,即統籌協同推進能源戰略規劃、統籌能源轉型與安全、統籌生產與消費協同轉型、統籌各類市場主體協同轉型。中國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報告69 /政策名稱發布單位發布時間政策要點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 2022 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國務院2022 年 2 月文件中共有 42 次出現 縣 和 縣域 的相關表述,明確將 縣域發展 納入鄉村振興的范疇,強調因地制宜發展縣域經濟,分門別類推動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強化責任意識,抓好任務落實,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十四五 現代能源體系規劃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2022 年 3 月以縣域為單位開
201、展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建設,探索建設 零碳村莊 等示范工程。7069 /附錄二:可再生能源社區和公民能源社區(a)該法律實體應符合國家的相關法律,建立在公開、自愿參與的基礎上,擁有自主管理權,由該法律實體持有并開發的可再生能源項目所在地附近的股東或成員進行有效控制;(b)其股東或成員為自然人、中小企業或地方管理部門,包含市政管理部門;(c)其主要目的是為股東或成員或其所在的地區創造環境、經濟或社區方面的效益,而非經濟利益。定義:可再生能源社區 是指一個法律實體成員國應確保最終用戶,特別是家庭用戶,有權參與到可再生能源社區中,同時保持其作為最終用戶的權利或義務,免受不合理或歧視性條件或程序的約束。
202、但私營企業不能將參與可再生能源社區活動作為主要的商業或專業活動。2.成員國應確??稍偕茉瓷鐓^有權:(a)生產、消費、儲存和銷售可再生能源,包括通過簽署可再生能源電力采購協議開展此類活動;(b)在可再生能源社區內,分享來自該社區生產單位的可再生能源,但須符合本條規定的其他要求,并維持可再生能源社區成員作為用戶的權利和義務;(c)以非歧視的方式,直接或通過聯合體進入所有合適的能源市場。3.對其境內的可再生能源社區,成員國應就現有的發展障礙以及后續的發展潛力進行評估。4.成員國應設立一個扶持框架,以促進和推動可再生能源社區的發展。該框架尤其應當確保:(a)消除對可再生能源社區的不合理監管和行政障礙
203、;(b)可再生能源社區在供應能源,或者進行能源集成等商業能源服務時,必須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c)配電系統運營商與可再生能源社區開展合作,促進可再生能源社區內部的能源傳輸;(d)可再生能源社區須實行公平、適當、透明的登記和許可程序,執行可反映成本的網絡收費和相關稅費政策,確保按照國家主管部門制定的分布式能源透明成本效益分析方法,以適當、公平、均衡的方式分攤系統整體成本;(e)可再生能源社區在作為最終消費者、生產商、供應商、配電系統運營商或其他市場活動參與者時,權利和義務方面不受歧視;第 22 條:可再生能源社區(摘自歐盟可再生能源指令)中國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報告71 /1.成員國應向公民
204、能源社區提供有利監管框架,以確保:(a)參與公民能源社區是開放和自愿的;(b)公民能源社區的成員或股東有權退出社區,此種情形適用第 12 條;(c)公民能源社區的成員或股東仍保留其作為家庭消費者或活躍消費者的權利和義務;(d)根據監管機構評估的公平補償額,相關配電系統運營商與公民能源社區合作,促進公民能源社區的內部電力傳輸;(e)公民能源社區須根據(歐盟)條例 2019/943 第 18 條規定,實行非歧視性的、公平、適當、透明的程序和收費政策,包括注冊、許可程序和可反映成本的網絡收費,確保其以適當、均衡的方式分攤系統整體成本。2.成員國可在扶持監管框架中規定,公民能源社區可以:(a)向跨境參
205、與者開放;(b)有權擁有、建設、購買、或者租賃配電網絡,并在符合本條第 4 款規定的條件下自主管理網絡;(c)享有第 38 條第(2)款規定的豁免。3.成員國應確保公民能源社區:(a)能夠以公平的方式,直接或通過聯合體進入所有電力市場;第 16 條:公民能源社區(摘自電力指令)(f)所有消費者,包括低收入家庭或弱勢家庭在內,都可以參加可再生能源社區活動;(g)提供便于獲得資金和信息的工具;(h)向政府當局提供監管和能力建設方面的支持,以促成建立可再生能源社區,并協助政府直接參與社區活動;(i)制定相應規則,以保障可再生能源社區內消費者享受平等和非歧視性待遇。5.成員國在根據(歐盟)條例 201
206、8/1999 更新國家能源和氣候綜合計劃及進展報告時,應將上述第4 條所提及的扶持框架的主要內容及其實施情況作為報告的一部分。6.成員國可規定可再生能源社區向跨境參與者開放。7.在不違背歐盟運作條約(TFEU)第 107 和第 108 條的情況下,成員國在設計支持性計劃時,應當考慮可再生能源社區的特殊性,確保社區與其他市場參與者在平等的基礎上通過競爭獲得支持。7271 /(b)在作為最終消費者、生產商、供應商、配電系統運營商或通過聯合體進入市場時,在進行活動、享有權利和義務等方面,受到合理公平的對待;(c)對其造成的電力系統失衡承擔經濟責任;公民能源社區應成為電力系統平衡責任方,或者根據(歐盟
207、)條例 2019/943 第 5 條的規定,將責任進行委托;(d)在自發自用方面,根據第 15 條第 2 款第(e)點的規定,公民能源社區應獲得與活躍消費者相同的待遇;(e)有權在公民能源社區內部安排分配社區自由設備生產的電力,前提是須符合本條規定的其他要求,且須保障社區成員作為最終消費者的權利和義務。為了符合第一小段第(e)點的要求,在分享電力時,應以國家主管部門制定的分布式能源透明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為依據,不影響適用的網絡費用和稅費。4.在不違反第四章或其他適用于配電系統運營商的規則、條例的前提下,成員國可決定授予公民能源社區管理其運營區域內的配電網絡的權利,并制定相關程序。如果授予這種權利
208、,成員國應確保公民能源社區:(a)有權和與其聯網的配電系統運營商及輸電系統運營商簽訂網絡運營協議;(b)根據第 59 條第 7 款的規定,在連接公民能源社區內部配電網絡和外部配電網絡的連接點上,可以執行適當的網絡收費,且該項費用應區分為輸入配電網絡的電力費用和從公民能源社區外部配電網絡消費的電力費用;(c)不得歧視或傷害已連接配電系統的現有消費者。中國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報告73 /附錄三:德國案例研究補充材料鄉村型地區案例研究之一:吉森地區(Gieen)1作為 國家氣候保護倡議 的行動之一,德國聯邦經濟環境保護部針對 22 個地區制訂了氣候保護總體規劃,并為這些地區的實施工作提供資助,四
209、年間,累計提供資金支持 1200 萬歐元。這些 總體規劃地區 的共同目標是:在 2050 年之前實現巴黎氣候協定中議定的發展目標,即與 1990 年相比,溫室氣體排放量降低 95%,最終能源消費量減少 50%。這一宏偉目標為地方的氣候保護工作指明了方向,產生了重大影響。吉森作為上述 22 個地區之一,在各行業專家、機構和眾多公民的積極參與下,歷時一年編制完成了氣候保護總體規劃。規劃文件針對 2050 年前盡可能實現對化石燃料的完全替代描述了可能的發展路徑,規劃的目標與巴黎氣候協定商定的發展目標一致。隨著總體規劃的制定,吉森地區正在積極實施各項變革措施,并希望利用由此產生的機會促進地區發展,創造
210、新的就業機會。減少購買化石燃料將有助于引導資本留在當地,從而增加該地區的投資價值。規劃具體實施路徑如下:從分析能源現狀出發:吉森地區能源消費以化石能源和電力為主,其中化石能源占最終能源消費的 72%,電力占 16%,且電力主要來自化石燃料發電(附圖 3 和附圖 4)。2014 年,在居民、商業、交通、行政管理和其它消費領域的能源需求約為 7000GWh。電力的構成為:可再生能源發電占比約 10%,可再生能源供熱占比約 5%,其余的電力由其他多種能源形式的發電廠提供(如石油、天然氣、核能、水電和生物質)。附圖 1:2014 年吉森地區最終能源構成1 來源:https:/www.klimaschu
211、tz-lkgi.de/ecm-politik/lkgi/de/home/file/fileId/99/name/Masterplan_100%25_Klimaschutz16%23%13%36%6%2%3%航空燃料化石燃料近地和區域供熱電能總計可再生能源載體天然氣可再生燃料供暖油其他化石燃料7473 /從能源現狀分析可以發現,該地區交通運輸和私人住宅的能源需求最高,其次是貿易、商業和服務業,再其次是工業,地區公共設施的能源需求占比相對較小。每年能源消費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為 231萬噸。根據地區能源特點,吉森在以下重點領域開展了科學研究:這些研究詳細闡述了為實現 2050 年的氣候保護目標需要做
212、出的改變。這些改變不僅僅包括物理變量層面的改變,如能源需求、高效的能源轉換、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或優化生物過程等,還包括讓更多民眾參與并改變固有的行為,這同樣對實現氣候保護長期目標至關重要。這是關于氣候友好型消費的分報告中所涉及的主題之一。地區氣候保護規劃倡導公眾的廣泛參與以及公民的氣候友好型消費。所有制定規劃的參與者意識到,公民的行為變化對實現氣候目標非常重要,因此在規劃中明確指明了哪些選擇和做法可以提高民眾節約使用資源的意識。此外,規劃也提及對能源需求有間接影響的行為,例如,為了降低取暖能耗而適當減少人均生活空間,為了方便老年群體進行相關投資而加強專業支持、幫助掃清障礙,為了減少通勤而
213、組織新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等。氣候友好型消費 氣候友好型生產 跨地區合作 多種可持續的出行方式 氣候中和型樓宇建筑 土壤保護/農業 材料循環附圖 2:2014 年按行業和能源載體分類的最終能源消費情況GWh05001,0001,5002,0002,5002,715.8GHD/其它工業地區公共設施私人住宅交通運輸航空燃料化石燃料近地和區域供熱電能總計可再生能源載體天然氣可再生燃料供暖油其他化石燃料中國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報告75 /除了通過在各個專題領域開展研討、編制措施目錄,許多參與者的實際經驗和建議也被納入到措施的制定中。通過團隊合作實現氣候目標:縱觀全局,顯然只有當地所有參與者 齊心協力,
214、才能實現吉森的氣候中和目標。隨著總體規劃管理機制的建立,在未來三年內,吉森地區在政府管理部門新增兩個全職崗位,以全力推動已經制定的行動戰略和措施,加速變革進程。由于行動項目和措施數量眾多(約 200 個),僅有的兩個全職崗位并不能滿足需求。因此,為實現總體規劃目標,規劃管理層將全力發揮乘積效應,支持更多人員參與,并建立健全網絡體系,加強與民眾的溝通和合作。在全地區內組建一個由不同領域行動者組成的聯合團隊,以便相互學習,相互支持。建立互聯網信息交流平臺(www.klimaschutz-lkgi.de),以透明、及時地交換信息,并可以與總體規劃管理部門直接溝通。通過示范項目推廣關鍵措施:氣候保護規
215、劃 管理工作的另一個重點是支持地方行政部門開展氣候保護措施。地區通過開展自己的氣候保護示范項目擴大影響,鼓勵更多的人效仿。如運營電動車輛、使用 LED 節能照明技術、購買可再生能源、按照節能房屋標準進行建筑翻新和建設、在學校開展影響行為的教育項目等,通過這些示范項目可以增強外界對氣候保護計劃管理團隊的信任,并推廣關鍵的措施和技術。在氣候保護方面,地區政府自身可以推動的工作包括為政府員工引入氣候保護工作清單,在改造政府房產的過程中實現最低能源標準,或根據地區氣候保護不斷變化的需求和機會向各個部門提供培訓和信息等。只有當所有的參與者,無論是政府行政部門還是企業,無論是房屋擁有者還是租戶或者年輕學生
216、,都意識到自身責任并采取相應的行動,才有可能在未來的幾十年里在吉森地區為后代打造一個宜居的環境。根據氣候保護計劃,吉森地區計劃在 2050 年實現氣候中和。到 2050 年,各個行業都會發生巨大變化。下圖說明了為了實現 2050 年的目標而必須在技術方面取得的進展(在最終能源消費以及二氧化碳排放方面的發展)2附圖 3:吉森地區終端能源需求(上圖)和溫室氣體排放(下圖)的預期變化總體規劃中的終端能源需求變化2 來源:https:/www.klimaschutz-lkgi.de/ecm-politik/lkgi/de/home/file/fileId/99/name/Masterplan_100%
217、25_KlimaschutzGWh199020142030205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私人住宅交通運輸服務工業縣域公共設施7675 /可以看出,到 2050 年,終端能源需求比 1990 年減少 50%以上,溫室氣體排放量僅為 1990 年的5%3。對于吉森地區,這些數據將意味著以下的變化:樓宇建筑行業:超過 70%的建筑物是現代化建筑,至少能滿足 KfW55 的能效標準。郊區主要通過熱泵供暖,人口稠密地區主要通過可再生能源集中供暖(生物質和光熱能)。出現各種新的居住和生活形式(新舊社區、就近工作居住、交換公寓和房屋),人們根據不同
218、生活階段的空間需求換住公寓或住房,不僅降低了能耗,也提高了生活質量。建筑結構本身可以通過新的太陽能發電技術為地區和社區供能。太陽能電池的形狀和顏色可以自由設計,建筑只需要做很小的外觀改造。多功能外墻也能幫助樓宇實現能源自給自足。由于建筑改造的增加及黑森工業大學的參與,產生諸多新的就業領域,相關工藝人員、技術人員和工程師的就業人數顯著增長。鄉鎮和地區中心營造出極具吸引力的居住環境,吸引更多的人來置業投資。交通運輸:大部分車輛是電動車,內燃機驅動車輛相對較少。電力由太陽能和風能等可再生能源提供。能源存儲技術取得新發展,充電時間縮減至幾分鐘,車輛在每次電池充電后,平均里程能增至 600-700 公里
219、。高速公路實現電氣化,在公路上方鋪設架空電纜,因此長途卡車也能實現電氣化。小汽車、電動自行車和自行車可通過復合交通樞紐綜合使用。每個人都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交通模式,汽車從身份象征變成消費品。吉森地區周圍的鄉鎮通過自行車道和市中心相連,新一代電動自行車的出現,增加了自行車在地方交通中的占比。企業運營:高效的能源網絡讓很多企業能集中處理能源使用和生產節能問題,這促進了一個新領域的出現:能效服務行業和產品。資源管理:高效的網絡有助于實現回收循環,既節約成本又節省資源。企業、市政當局和服務商一起開發了物品循環利用的文化。3 假設 2050 年全國范圍內的電力生產幾乎完全來自可再生能源總體規劃中的溫室氣
220、體排放量變化噸二氧化碳當量1990201420302050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私人住宅交通運輸服務工業縣域公共設施中國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報告77 /農業和林業:在農業領域,實現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的通力合作。大幅減少牲畜飼養,實行生態農業和林業管理,促進軟性旅游持續發展。更加集中利用可再生能源生產和地區資源,文化景觀得到進一步發展。在環境友好型有機農場上舉辦繽紛假日活動,邀請餐飲業提供當地美食和季節性菜品,聯合農場商店和度假公寓加入,打造德國中部假日活動名片。網絡:市政與地區以及企業和市政之間,已經形成了新的合作網絡。黑森工業大學和吉森大學在
221、市政、企業以及公民團體的研究項目中也找到了重要的實踐伙伴,在地區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地政府也在必要時進行協調,確保各方開展有益和建設性的交流。我們在一起是強大的 多年來,不同層面都已形成了這一共識,讓地區更加自信。當地居民對地區資源更加關心,且已形成了資源共享的文化,許多不常用的物品可以相互借用。吉森地區氣候保護計劃4實施效果的監測與評估:該地區的溫室氣體包括機動車以及其他如電力和天然氣消費產生的排放。在吉森地區政府的倡議和參與下,黑森州中部建立了一個數據管理中心,提高了氣候監測的有效性和數據的可對比性,例如,電力消費和天然氣消費的數據來自電網運營商,燃燒裝置的數量數據取自區域中煙囪清掃數量,公
222、共交通數據來自運營公司 RMV、VGO、SWG 和 RNV,軌道交通數據來自德國鐵路股份公司,公路交通數據來自聯邦環境署。吉森首次發布的溫室氣體(GHG)監測結果顯示:2010年至2018年,該地區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了 10.4%。這一結果考慮了本地區排放的所有溫室氣體,但有些基礎數據(如電網運營商提供的數據)約有兩年的滯后時間。私人住宅建筑減排量最大(大約減少了 18.9%),工業和商業領域也實現了減排(減少了 14.5%)。地區居民的能源消費量比全國平均水平低 19%。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也比全國平均水平低 1.8 噸,約為 8 噸。4 來源:https:/www.klimaschutz-l
223、kgi.de/lkgi/de/home/info/id/607877 /附圖 4:2010 至 2018 年吉森地區溫室氣體排放分布圖(2021 年繪制)2010 至 2018 年期間,吉森地區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增長了 144.5%。目前,吉森正在社區中開展街區改造項目,通過對住宅建筑進行翻新,以減少能耗、減少駕車出行,并促進社會交往。另外,交通問題作為實現氣候中和的決定因素,可以通過加強當地的公共交通,以及重新啟用廢棄的鐵路加以解決。吉森還積極開展國際合作。2018 年 11 月與中國合作伙伴進行氣候保護交流。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05001
224、,0001,5002,0002,500交通運輸家庭中小企業,貿易,服務(GHD)工業-14.5%-18.9%千噸二氧化碳當量中國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報告79 /鄉村型地區案例研究之二:慕尼黑地區(Klimaschutzplan Landkreis Mnchen)從2016年底開始,德國慕尼黑地區及所轄各鄉鎮根據29+氣候能源倡議(以下簡稱倡議),制定了氣候友好遠景規劃,開展了多種多樣的氣候保護活動,效果顯著。從倡議的名稱和標識可以清楚地看到,整個地區內所有 29 個鄉鎮都已涵蓋到此項倡議中。盡管在氣候保護領域已取得了很大進展,但當地認為這還遠遠不夠。只有整個地區的所有市鎮都能夠盡責,為實現
225、 2015 年巴黎全球氣候變化協定 中規定的國家氣候目標而努力,才能最終達到+的最高能效等級目標。慕尼黑地區開展氣候保護工作較早。根據 2006 年正式發布的一項能源愿景,慕尼黑地區的目標是在 2050 年之前能源需求下降 60%。然而,事與愿違,20062016 年期間該地區能源消費絕對總量反而增長了 25%。因此,從 2016 年起,慕尼黑地區所屬的 29 個鄉鎮全面綜合評估了該地區能源和氣候保護行動情況以及面臨的機遇,并在年底重新修訂了氣候保護目標,以 29+氣候能源倡議 取代了此前的能源愿景,并開始在該倡議的框架內展開協作。倡議文件提出,全體居民和地方企業應緊密協作,共同努力,在本地區
226、組織多樣化的活動,積極促進氣候保護。作為倡議文件的核心內容,該地區各鄉鎮正式通過了一項氣候保護聯合聲明。在慕尼黑地區政府辦公室就氣候保護工作增設了三個工作崗位,與埃伯斯貝格地區(Ebersberg)共同成立了聯合能源機構,與慕尼黑市青少年宮合作開展面向兒童和青年的氣候教育,并針對后化石燃料時代的交通和氣候保護領域制訂了宏偉的計劃。附圖 5:2010 年慕尼黑地區各行業終端能源消費 55 來源:https:/formulare.landkreis-muenchen.de/cdm/cfs/eject/gen?MANDANTID=72&FORMID=6333工業/服務行業供熱交通運輸行業交通運輸燃料
227、私人住宅電力市鎮能源消費21%47%51%30%30%19%13,000GWh13,000GWh2%8079 /慕尼黑地區氣候保護措施概況能源和氣候保護總體措施:交通領域:慕尼黑地區及其所轄鄉鎮關于 29+氣候能源倡議 的聯合聲明作為慕尼黑地區及所轄 29 個鄉鎮的公民,我們對自己的氣候政策負責。我們共同制定慕尼黑地區 29+氣候能源倡議,堅決推動本地能源轉型。我們期待與本地區所有居民、地方院校和研究機構一起緊密合作,在鄉鎮和社區中深入實施巴黎協定(2015 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所制定的氣候保護措施。我們希望保護我們的自然生活,促進氣候保護并根據實際經濟條件實現慕尼黑地區的能源轉型,提高區域
228、經濟實力,確保本地區的高質量生活。通過這些方式,我們愿意為減輕氣候變化的影響做出貢獻并創造更多的區域價值。為此,我們希望為自己設定具體目標,并從 2017 年開始,通過不斷的技術改進和每 3 年一次的實施效果評估來具體落實。到 2030 年,我們希望慕尼黑地區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能夠減少 54%,從 2010 年的 13 噸減少到 6 噸。政府能源與交通機構的多種措施 學生踐行傳播 活動 太陽能推廣運動 建筑翻新運動 多層住宅燈塔項目 在社區餐廳業中倡導環境友好型菜品 慕尼黑地區能源利用計劃 2030 慕尼黑地區自行車出行倡導活動 通過社區間的戰略合作和知識普及 推動地區交通方式轉型 推廣電動
229、交通工具 對于共享充電站的潛在研究 倡導企業交通管理方案 開展優化區域布局和中心商業區的創新競賽 管理人員培訓 商業人員培訓 制定建筑法中的氣候保護框架和配套的培訓課程 加興 科學城 氣候友好型能源供應項目 鄉鎮電網擴展擔保方案 定期召開氣候保護會議 進一步讓 倡議 成為本地區的氣候保護活動品牌中國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報告81 /工業/服務行業:地區管理相關措施:提高氣候保護意識和信息宣傳 開展學習氣候保護和能源效率網絡 開展慕尼黑地區綜合環境技術生態工程 推廣慕尼黑地區氣候公約 制定地區行政部門內提高自身意識的相關措施 在政府辦公室營造氣候和環境友好型文化 制定可持續性采購指南 擴大與慕
230、尼黑市的規劃合作 為企業咨詢服務提供資金支持 開展可持續工業地產領域的競賽 倡導環保車輛和差旅 建立負責能源和氣候保護政府部門的交流平臺 擴大鄉鎮服務點成效 6:自 2016 年以來,慕尼黑地區以及所轄的 29 個鄉鎮一直緊密協作,努力實現地區年人均排放量減至 6 噸的目標。為此還引入一套能源控制系統,對氣候保護措施進行定期審核和重新調整。2020 年3 月,地區政府與 29 個鄉鎮合作,提交了慕尼黑地區第一份溫室氣體報告,該報告是評估該區氣候和能源倡議的基礎。報告基于最新的 2018 年的數據,全面評估了慕尼黑地區的氣候保護狀況。并對春季基準報告加以補充,基準報告包括 2010 年、2014
231、 年和 2016 年,也就是 29+倡議 啟動的那一年的數據。2016 年,慕尼黑地區的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為 10.4 噸;到2018 年,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為 9.7 噸,較兩年前減少 6.1%。自2010 年起,溫室氣體排放量已減少約 16%。但要達到 2030 年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為 6 噸的目標,還需進一步減少 32%。光伏顯著增長,個人機動交通領域滯后自 2016 年以來,光伏系統的裝機容量增加了約 28%。這表明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措施已初見成效,如對潛在太陽能資源情況進行登記,埃伯斯貝格和慕尼黑地區的能源機構的光伏聯合協作等。6 來源:https:/www.landkreis-mue
232、nchen.de/artikel/wo-steht-der-landkreis-auf-dem-weg-zur-erreichung-der-ziele-der-29-klima-energie-initiative/8281 /私人住宅領域,2016 年以來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了 0.2 噸,降至 1.7 噸。商業、市政和交通運輸行業的數字分別為 4.1 噸、0.2 噸和 3.7 噸。但影響能源轉型的一些問題也暴露出來,如非鐵路運輸行業仍然幾乎完全依賴化石燃料。2016 年到 2018 年期間,機動車采用新型驅動系統的比例僅增加了百分之一,占全部機動車總量的 2.1%。溫室氣體核算體系 BIS
233、KO慕尼黑地區溫室氣體報告的數據是嚴格根據城市溫室氣體核算體系(BISKO)收集的,這個體系是在聯邦環境部的支持下制定的,目的是為了確保所有鄉鎮采用統一的核算方法,避免重復計算。按照這種核算方法,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根據城市、鄉鎮或地區中所有行為者的終端能源消費量計算(所謂的屬地原則)。第一份報告和 BISKO 方法稍有偏離,本次更新完全采用 BISKO 進行核算。為了確保與之前年份的可比性,還重新計算了 2010 年和 2016 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報告計劃在 2022 年進行更新。7 以京都議定書確定的1990 年作為基準年鄉村型地區案例研究之三:科赫姆-采爾地區(Cochem-Zell)科
234、赫姆-采爾地區是德國已制定氣候保護計劃的22個地區之一。目標是到 2050 年,將有害氣體排放量減少 95%,能源消費總量下降 50%7。針對這一目標,科赫姆-采爾制訂了 100%氣候保護總體規劃(以下簡稱 規劃)并提出了解決方案。規劃 不僅僅停留在技術概念層面,更應落實到開展具體氣候保護項目和實施相關措施。這需要各界廣泛參與,并根據既定目標聯合推進。規劃 倡導公民和專家開展廣泛對話,并為此設立了 3 個總體規劃論壇和 1 個青年論壇。論壇上,通過形式多樣的項目案例分享、研討會、展會等,參與者可以貢獻項目創意,提出具體方案并付諸實施。規劃 還設立 100%氣候保護公民獎 作為一項激勵措施,促進
235、公民參與的氣候保護項目??坪漳?采爾地區的用電量為 295GWh/年,總發電量為489GWh/年(2015 年)。當地發電主要來自 3 座水電站和已投運中國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報告83 /的風力發電站和光伏發電站。由于風能和光伏發電具有波動性(水電波動性較?。?,當地的發電必須首先具備足夠的靈活性,才能滿足地方和經濟活動不斷增長的主要電力需求。一方面,通過電池儲能存儲盈余電力,削峰填谷;另一方面,行業之間互聯互通,實現行業耦合。例如,風電生產應與電解水設施統籌考慮,同時需要考慮區域內已有的生物沼氣電廠的靈活性和熱能利用。該地區年耗電量和發電量的百分比構成和影響如下:電力消費:大型商業 46%
236、,家庭 29%,小型/中型商業 12%,蓄熱 7%,熱泵 3%,農業 3%(總計 295GWh)發電分布:水電 43%,風力 37%,光伏 12%,生物質能 7%,熱電聯產 1%(總計 492GWh)當地的溫室氣體排放系數8為 49.3 克/KWh。相比之下,德國電力組合的數值為 532 克/KWh。從1990 年至 2014 年,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下降了 32%,從每年 89 萬噸降至 60 萬噸。附圖 6:科赫姆-采爾地區 1990-2014 年終端能源消費(按照能源載體和行業領域)和溫室氣體排放8 以 2015 年所有季度發電小時數平均值(可再生能源發電組合+電網剩余電力)做為計算基數*生
237、物質,太陽熱,環境熱能,區域供熱(來自生物質/沼氣)*生物汽油,生物柴油,液化氣,壓縮天然氣科赫姆-采爾地區按能源載體的終端能源消費情況科赫姆-采爾地區按范圍的終端能源消費情況電能私人住宅天然氣中小企業,貿易,服務電供熱汽油縣域公共設施液化氣工業可再生能源*柴油交通運輸供暖油其他燃料*1990199019951995200020002003200320062006200920092001200120042004200720072010201020122012200220022005200520082008201120112013201320142014199119911996199619921
238、9921997199719931993199819981994199419991999005005001000100015001500200020002500250030003000GWh/年GWh/年8483 /附圖 7:科赫姆-采爾地區的可再生能源科赫姆-采爾地區按范圍的溫室氣體排放情況私人住宅中小企業,貿易,服務縣域公共設施工業交通運輸1990199520002003200620092001200420072010201220022005200820112013201419911996199219971993199819941999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
239、1000電力系統對靈活性的需求:分布式儲能 和 虛擬電廠 科赫姆-采爾地區在可再生能源發展方面基礎較好。該地區綠色電力發電量超過能源消費量 40%,但由于可再生能源的生產和電力需求具有波動性,綠色電力有時嚴重盈余,有時嚴重匱乏。目前,地區內66%的電力需求可以由當地綠色電力自給自足。相對而言,雖然表現尚可,但仍有大量潛力有待開發。千噸二氧化碳當量中國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報告85 /提高電力就地消納的關鍵是使發電和用電更具靈活性。提高電力系統的靈活性意味著存儲更多能量并實現負荷的靈活切換,提高供熱及交通運輸用電比例,例如家用熱泵或電動汽車等。分布式儲能 和 虛擬電廠 的目的在于消納更多本地生
240、產的電力。虛擬電廠 通過對電力生產端和電力消費端的管理,使更多的綠色電力在當地得以消納,同時給當地節省大量用電成本。在為期 20年的可再生能源補貼政策結束后,風電和太陽能電站仍可以繼續在 虛擬電廠 中保持經濟性運行。從 2050 年能源前景預測來看,可再生能源的絕對增長不會增加其在電力消費里的相對占比,需要有靈活的措施來使電力生產和電力消費齊頭并進。因此,針對電力短缺期,必須找到辦法進行電力儲備(從發電和儲能方面),并且在消費側改變消費者行為,使其適應發電的波動變化。除了提高個別行業的靈活性,如何在電力供應過程中通過行業耦合實現供求平衡也變得日趨重要。就科赫姆-采爾地區而言,未來的行業耦合意味
241、著將電力、天然氣(特別是天然氣供熱)和交通運輸(電動汽車和燃氣動力車)結合起來。未來,為了成功實現可再生能源 100%的負荷響應以及與各環節的耦合,有必要利用和擴大現有的靈活性,例如將熱電聯產電廠以及電轉熱設施引入供熱網絡(例如:熱泵和儲熱)。隨著能源轉型的推進,更多的智能電站將加入能源系統,為可調節運行做好準備。更多地采用配備蓄熱網絡的熱電聯產電站和集成電轉熱設施(例如:蓄熱式電熱棒或連續流加熱器)、純電動熱泵和雙模式熱泵,家庭、企業和公共設施中的固定式電池存儲,以及具有可控裝、卸載的備用交通工具?;I建制氫工廠將電能轉化為氫氣,甚至轉化為甲烷,促進電力化工行業耦合,減少電力過剩情況。鄉村型地
242、區案例研究之四:萊茵-洪斯呂克地區(Rhein-Hunsrck)萊茵-洪斯呂克地區議會早在 2011 年 12 月就已正式通過氣候保護方案。具體措施包括在 2050 年之前在當地持續挖掘生物質、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潛力,并不斷加強節能減排,以實現下列目標:將能源消費總量(包括供熱、交通運輸和電力)減少 40%。將現有樓宇能源需求減半。每年替代相當于 2.1 億升供暖用油的 化石能源。在 2050 年之前,每年在當地投資約 2.5 億歐元,以減少能源采購開支。8685 /從碳排放平衡表上看,自 2015 年以來,萊茵-洪斯呂克地區已實現氣候中和(注:不包括交通運輸行業的排放量)。近年來,50 多個
243、國家/地區專家訪問該地區,學習其能源轉型經驗。當地在地區能源結構轉型方面采取了多項有效措施,其中包括:在可再生能源方面,25 年前,該地區電力需求還必須全部依賴外來輸入,而現在當地 276 臺風機生產的電力就足以滿足 30 萬戶家庭的用電需求。2020 年,當地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質的總發電量是用電量的 3.37 倍。據專家評估,這使萊茵-洪斯呂克成為德國首個在供熱、電力和垃圾發電領域實現碳中和的內陸地區。在供熱方面,地區內有 18 個公共區域供熱網利用森林殘留物向家庭住宅供熱。目前在馬斯克豪森區域正在建設一個新的最大規模的供熱網。在廢棄物處理方面,十多年來,萊茵-洪斯呂克垃圾處理公司(RHE)
244、利用樹木修剪的綠化廢棄物為學校中心供暖,堪稱全德國的典范。此外,RHE 投入運行了生物廢棄物發酵工廠。通過從該地區家庭住宅收集有機垃圾,并用垃圾產生的甲烷進行發電,每年能增加約 440 萬 KWh 電能,垃圾運輸不再需要而且能減少垃圾填埋。此外,RHE 已實現本地光伏發電完全進入電力市場。在交通運輸方面,農村地區從 2019 年開始推廣共享電動汽車。在 24 個村莊,居民可以免費駕駛一年電動汽車。同時,當地正努力為 20 多個村莊提供永久性的共享電動汽車服務。在經濟方面,當地經濟結構一直較為薄弱,但能源系統轉型帶來的收入很大程度幫助鄉鎮減少了債務?,F在各鄉鎮不但幾乎沒有債務,而且還有 9900
245、 萬歐元的財政儲備。附圖 8:萊茵-洪斯呂克垃圾處理公司(RHE)有機廢物發酵工廠 99 來源:RHE 公司的圖片,由托比亞斯姆拉德克拍攝中國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報告87 /能源轉型起點及成果:2011 年的能源消費總量約 2500 GWh/年:供熱:約 1200 GWh/年(49.5%)交通運輸:約 799.53 GWh/年(32)電力:約 463.04 GWh/年(18.5)當地農民(RHK 生物能源網絡)工業、商業、貿易、服務(用能效率與節約潛力)行政管理(可持續采購指南)教育機構(兒童氣候保護,教學理念)公民(潛在的太陽能運用和建筑翻新)社會機構(可持續性理念以及效率潛力)政府官員
246、(氣候保護,生物能鄉村,LED 街道照明)2011 年,可再生能源約占固定能源需求(不包括交通運輸業)的 22。1990 年的排放量約為883.074 噸二氧化碳/年。根據 2011 年萊茵-洪斯呂克地區氣候保護方案,當地預計 2020 年就可以實現氣候中和。實際上,零排放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遠遠超過了當地的電力需求,這對建筑和運輸中產生的排放起到了補償作用。氣候保護方案也對參與人員及其活動管理進行了描述,例如和相關各個行業的從業者和公民開展了專題討論會和訪談活動:總共制定了 200 多項有效建議和相關措施。附圖 9:2011 年(提出氣候中和方案的年份)萊茵-洪斯呂克地區的能源消費總量,根據消
247、費領域和能源細分 1010 來源:萊茵-洪斯呂克地區氣候中和方案(2011)萊茵-洪斯呂克地區總能源消費(實際狀態)(按范圍和能源載體)02004006008001,0001,200私人住宅交通運輸工業,中小企業縣域公共設施柴油汽油太陽能供暖油煤炭生物質電能(可再生能源電力占比 66%)液化氣熱泵天然氣GWh/年8887 /總消費量減少 40%,達到 1500 GWh/年 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比 2050 年的消費量高出約 4 倍 通過節約和替代來取代化石能源,相當于約 2.1 億升的取暖油2050 年的能源消耗方面的量化目標如下。最新量化評估報告基于截至 2018 年的數據。到 2018 年,可
248、再生能源發電量超過了電力需求的 3 倍,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風電。僅在 2015 年和 2018 年之間,可再生能源供暖就增加了一倍多。附圖 10:2050 年量化的能源需求目標附圖 11:該地區可再生能源發電的發展萊茵-洪斯呂克地區中的可再生能源電能潛力(根據能源載體的時間曲線)萊茵-洪斯呂克地區總能源消費(實際狀態)(按范圍和能源載體)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風能太陽能沼氣和礦井瓦斯水電生物質風電制氫總電消費(包括電動汽車和電加熱系統)201166%2012149%2013178%2015273%2017287%2018298%0200400600私
249、人住宅交通運輸工業,中小企業可再生能源電力設施縣域公共設施風電制氫柴油太陽能供暖油煤炭生物質電能(可再生能源電力占比 100%)液化氣熱泵天然氣GWh/年GWh/年中國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報告89 /附圖 12:該地區可再生能源供暖的發展萊茵-洪斯呂克地區可再生能源熱潛力(根據能源載體的時間曲線)附圖 13:萊茵-洪斯呂克地區 2017/2018 年能源需求在能源需求側,成果非常有限。主要原因是由于交通運輸業能源需求的增加,總的能源需求從提出氣候中和方案時的 2500 GWh/年增加到 2018 年的 3000 GWh/年。2015 至 2018 年期間,家庭能源需求略有降低(-1.5),
250、工業/服務業的能源需求稍有增加(+0.8)。和 2015 年相比,可再生能源在固定能源消費(不包括交通運輸業)中的占比從 82增加到了92。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電加熱系統太陽能生物甲烷熱泵生物質固態燃料風電制氫1990總熱消費光熱潛力區域供熱/本地供熱(可再生能源電力)20112012201320152017202020302050電力天然氣熱泵柴油液化氣生物質固態燃料汽油供暖油炭/焦炭太陽能熱能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私人住宅工業、中小企業、貿易、服務地區公共設施交通運輸1,046.04581.3713.
251、211,378.81GWh/年GWh/年9089 /最新結果表明,該地區 2020 年可再生能源的發電量是該地區同年用電需求量的 3.37 倍,需要跨區域的能源合作來消納過剩的可再生能源。從 2017 年開始,當地政府與 Innogy 公司、Westnetz 公司合作開發萊茵-洪斯呂克地區能源蜂巢項目,建立 虛擬電廠 示范區。該示范的目的就是實現跨地區的能源管理與合作:附圖 14:萊茵-洪斯呂克地區交通排放情況 11交通運輸行業溫室氣體排放 1990-2017除交通運輸外,2018 年萊茵-洪斯呂克地區的氣候中和程度達到 78。在只考慮固定能源用途的情況下(不包括交通運輸業),該地區基本實現了
252、氣候中和(與 1990 年相比,固定排放量減少了126)。交通運輸仍然是未來發展的主要問題,不過,最近的電動汽車的發展趨勢將有助于克服這一難點。與 1990 年相比,當地每年已減少了 660,871 噸二氧化碳的排放,這相當于每年 50,836 公頃森林的碳儲存容量,而萊茵-洪斯呂克地區的森林總面積為 45,394 公頃(占 45.8,萊茵-洪斯呂克地區是德國森林最茂密的地區之一)。自 1990 年以來,萊茵-洪斯呂克地區的車輛數量增加了 22%。在同一時期,機動車的年行駛里程也在增加。其結果是與交通有關的溫室氣體排放增加(與 1990 年相比增加了 88%)。這意味著,該區遵循了德國的總體趨
253、勢。11 來源:https:/www.kreis-sim.de/media/custom/2554_1385_1.PDF?1541408401 創建跨區域能源管理系統,優化就地使用可再生能源生產的盈余電力 將農村的可再生能源連接到城市負荷 實現可再生能源與分布式電網的優化集成噸二氧化碳當量050,000100,000150,000200,000250,000300,000350,000400,000203,0081990212,0342011/12371,7812015/17326,6262013中國縣域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發展報告萊茵-洪斯呂克通過 能源蜂巢 智能分布式電網,將當地能源轉型納入到從地方到地區、跨地區,乃至全國范圍內氣候中和 金字塔 的組成部分。附圖 15:從地方到地區、跨地區、全國的嵌入式 能源蜂巢 結構 地方 能源單元 區域 能源蜂巢 跨區域 能源蜂巢 德國聯邦萊茵-洪斯呂克地區能源蜂巢一覽萊茵-洪斯呂克地區的能源蜂巢能源單元 智能控制系統+大規模儲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