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人才研究會:碳中和背景下氫能及燃料電池人才研究報告(2022)(56頁).pdf

編號:135049 PDF  DOCX 56頁 2.22MB 下載積分:VIP專享
下載報告請您先登錄!

汽車人才研究會:碳中和背景下氫能及燃料電池人才研究報告(2022)(56頁).pdf

1、版權聲明本研究版權屬于中國人才研究會汽車人才專業委員會,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研究文字或者觀點的,應注明“來源:中國人才研究會汽車人才專業委員會”,否則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1 碳中和背景下氫能及燃料電池碳中和背景下氫能及燃料電池 汽車人才研究汽車人才研究 中國人才研究會汽車人才專業委員會 2022 年 12 月 2 碳中和背景下氫能及燃料電池汽車人才研究碳中和背景下氫能及燃料電池汽車人才研究 摘摘 要要 在“碳中和”背景下,氫能作為低碳的二次能源,被各國提升到重要戰略地位,其重要應用端燃料電池汽車得到政策大力支持。本報告通過挖掘整理 2541(上市 151)家氫能及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公

2、司數據,繪制產業上、中、下游及全產業鏈從業人員數量分布地圖,分析 2017 年至 2021 年的從業人員專業結構與學歷結構變化情況,描述氫能及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從業人員現狀。面對產業現存人才專業不直接對口、海外留學少問題,整合國內院校本科與研究生相關學科布點,研究所與高等院校研究平臺的地理位置分布現狀,以及相關高校與職校做出了哪些轉型。以期讓讀者了解中國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存量人才分布與院校儲備現狀。關鍵詞:關鍵詞:人才布局、人才結構、人才儲備、院校轉型 3 目目 錄錄 一、背景.5 1.1 全球氫能產業政策分析.5 1.2 中國氫能產業發展規劃.7 二、中國氫能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從業人員現狀.10

3、 2.1 氫能上游(上市)從業人員概況.11 2.1.1 上游從業人員布局情況.11 2.1.2 上游從業人員結構分析.12 2.2 氫能中游(上市)從業人員概況.14 2.2.1 中游從業人員布局情況.14 2.2.2 中游從業人員結構分析.16 2.3 燃料電池汽車從業人員概況.17 2.3.1 下游從業人員布局情況.17 2.3.2 下游從業人員結構分析.19 2.4 全產業鏈從業人員現狀.20 2.4.1 氫能從業人員分布特征.20 2.4.2 氫能人才緊缺崗位.22 三、氫能人才儲備與轉型現狀.24 3.1 氫能人才培養現狀.25 3.1.1 氫能專業及院校數量.25 3.1.2 氫

4、能研究所與高校研究平臺分布現狀.28 4 3.2 院校氫能專業轉型.29 3.2.1 本科院校轉型.29 3.2.2 高職院校轉型.31 四、總結.33 附錄.35 附錄 1:各省“十四五”氫能規劃及 2025 年目標.35 附錄 2:氫燃料電池車型推薦車所屬公司匯總.44 附錄 3:氫能及燃料電池院校研究中心與研究方向介紹.49 附錄 4:氫能及燃料電池研究院.51 附錄 5:“儲能科學工程”專業開設院校名單.53 5 一、背景一、背景 受“碳中和”影響,氫能被提到能源戰略地位,燃料電池汽車作為其應用的主要場景,其保有量逐年上升;在此背景下參考國際各國/區域的政策經驗,中國國家層面和省級政府

5、均出臺了相關政策支持產業發展。1.1 全球氫能產業政策分析全球氫能產業政策分析 在低碳發展背景下,全球許多國家都在積極能源轉型中,氫能作為低碳的二次能源,成為各國發展的重點之一。其中日本、韓國、美國、歐盟的氫能產業較為完善,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根據政策內容可以分為綜合綜合政策政策(提及氫)、氫能、氫能政策政策和氫能具體路線氫能具體路線/規劃規劃三種類型,具體政策變遷如圖 1-1 所示。圖 1-1 主要國家氫能政策演變 整體來看,受巴黎協定影響,各國基本從 2019 年開始發布具體的氫能路線具體的氫能路線/規劃規劃,美國雖然 2002 年就發布氫能具體發展路線,但所有政策發布部門均為能源部,缺乏政

6、府層面指導。6 歐盟已明確氫能階段性發展目標,重視“綠氫”發展重視“綠氫”發展。2016 年,歐盟發布可再生能源指令,將氫能作為能源系統能源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2019 年 2 月,歐洲燃料電池和氫能聯合組織發布歐洲氫能路線圖,提出 2030 年 370 萬燃料電池乘用車和 50 萬商用車目標;2020 年 7 月歐盟委員會發布歐盟氫能戰略,提出三階段性目標,到 2030 年建成近 40GW 的電解綠氫產能,并將年度綠氫產量提高至一千萬噸。美國是全球最早最早提出氫能發展路線的國家,雖已形成較成熟的保障制度和戰成熟的保障制度和戰略規劃略規劃,但尚未出臺國家政府層面政策。2002 年,美國能源部發

7、布國家氫能發展路線圖提出開發商用氫燃料,降低石油依賴度,但隨著頁巖氣革命的興起頁巖氣革命的興起,氫能發展被氫能發展被政府擱置政府擱置;2005 年出臺能源政策法對氫能產業提供財政支持財政支持;2014 年 全面能源戰略 確定氫能在交通工具轉型交通工具轉型中的重要地位;2019 年 11 月,美國燃料電池和氫能源協會在美國氫經濟路線圖執行概要報告中提出:2030年燃料電池車 530 萬輛、5600 個加氫站的目標;2021 年美國能源部發布氫能計劃發展規劃,聚焦在氫能發展技術和經濟指標技術和經濟指標。日本政府將氫能放在重要層面考量,推動“氫社會”氫能放在重要層面考量,推動“氫社會”發展發展。20

8、13 年 6 月,日本政府推出的“日本再復興戰略”將氫能發展提升為國策國策,開啟氫能元年氫能元年;2017年日本政府發布“氫能基本戰略”將氫定位為第一能源第一能源,2019 年 3 月的“氫能利用進度表”,提出 2025 年全面普及全面普及氫能交通,2030 年 900 座加氫站,1200 臺公共汽車;同年 9 月的“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開發戰略”,指出推進燃料電池技術領域優先研發事項,具體到項目技術層面具體到項目技術層面及各領域目標及各領域目標。韓國擁有系統的戰略布局,系統的戰略布局,推動推動“氫經濟”“氫經濟”發展發展。2018 年韓國政府發布“創新發展戰略投資計劃”將氫能產業作為三大投資戰

9、略方向之一;2019 年 1 月韓國政府在“氫能經濟發展路線圖”給出氫能全產業鏈,如 600 萬輛車、1200 座加氫站等明確的量化目標明確的量化目標,將氫經濟作為經濟增長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之一;2021年10月,韓國公布“氫能領先國家愿景”,提出 2030 年可再生氫 100 萬噸,2050 年 500 萬噸的計劃,創造 5 萬個工作崗位,爭取成為氫能經濟主導國氫能經濟主導國。以上國家/區域的氫能發展模式各有各有側重點側重點,為我國氫能產業發展帶來以下 7 幾點借鑒:一是出臺具體發展規劃,確定氫能源地位,明確在綠氫、燃料電池汽車等方面的發展方向;二是根據各地區實際產業現狀,發展產業集群;三是

10、加強氫能國際合作,重視氫能在經濟轉型中的作用,提高國際競爭力。1.2 中國氫能產業發展規劃中國氫能產業發展規劃 氫能作為實現雙碳目標的有效途徑,被我國納入國家層面規劃布局?!笆摹笆奈濉蔽濉币詠?,各省也因地制宜,出臺相關氫能發展規劃?!笆濉敝?,中國氫能處于推廣階段,尚未發布直接的氫能政策?!笆濉逼陂g,相繼發布了多個頂層規劃,2016 年明確提出把可再生能源制氫和燃料電池技術創新作為重點發展對象重點發展對象;2019 年氫能首次被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政府工作報告;2020 年將氫能列為能源范疇,并鼓勵燃料電池技術研發?!笆奈濉睍r期,受“雙碳政策”影響,各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主要涉及

11、氫能發展路線、加氫站建設、燃料電池車發展等方面,具體政策如圖 1-2 所示。圖 1-2 中國氫能政策演變 目前氫能產業處于從無到有的突破期,“十四五”以來,各省積極探索,根據本省產業發展現狀,出臺相關氫能政策,其中可再生能源制氫可再生能源制氫、加氫站、加氫站和氫燃氫燃料電池車料電池車是重點關注對象,具體見附錄 1。2020 年中國氫氣需求 3342 萬噸,產氫量居世界首位,到 2020 年我國氫氣年需求量增加至 3800 萬噸,2050 年可達到 1 億噸,2060 年則增加至 1.35 億噸,8 需求量預計 40 年增長約 4 倍,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達 20%1。目前氫能主要應用在工業領域和

12、交通領域中,根據中國氫能聯盟預測,2060 年工業領域和交通領域分別占比 60%和 31%,電力和建筑領域均占比較小,具體如圖 1-3 所示。圖 1-3 中國氫需求總量和結構預測 交通是氫能應用相對較為成熟的領域交通是氫能應用相對較為成熟的領域,其中氫燃料電池汽車氫燃料電池汽車是主要應用場景。2015 年至 2021 年中國氫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從無到有,穩步增長,2021 年底達到 8389 輛;氫能產業中長期規劃(2021-2035)指出,到 2025 年氫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約為 5 萬輛,受政策利好影響,氫燃料電池汽車進入快速增長期,2022 年至 2025 年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 38.2

13、2%,具體數據如圖 1-4 所示。2 1 數據來源:中國能源發展報告(2022),中國電力發展報告(2022)2 數據來源:2015-2021 年數據為中汽人研究整理;2021-2024 年預測數據來自畢馬威;2025 年數據來自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要求。9 圖 1-4 2015-2025 年中國氫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單位:輛)106391911343861757352893813700210003250050000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e 2023e 2024e 2025e

14、10 二二、中國氫能燃料電池汽車產業、中國氫能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從業人員從業人員現狀現狀 中國氫能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分別為上游氫制備3、氫儲運4、氫加注5企業,中游原材料與燃料電池系統集成企業,以及下游應用環節,具體產業鏈如圖 2-1所示6。圖 2-1 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 根據天眼查數據整理發現,截止 2021 年底,氫能與燃料汽車相關企業約有2541 家,其中 2028 家企業人員規模小于 100 人,上市企業雖公司數量僅占不到6%,但規模較大,從業人員數量占比約 82%,因此在分析從業人員概況時,認為上市企業可以代表行業,具體如圖 2-2 所示。3 制氫包括:化石能源制氫(煤制氫、天然氣制氫

15、、石油類燃料制氫),工業副產氫(焦爐煤氣、氨堿復產氣、丙烷脫氧副產氣、乙烷裂解副產氣),電解水制氫(太陽能發電、風能發電、水力發電、生物質發電、核電),變壓吸附 PSA 裝置,我國目前主要以化石能源制氫和工業副產氫為主,未來電解水制氫有望成為主要技術路線。4 氫的儲存方式主要包括高壓氣態儲氫、低溫液態儲氫、有機液態儲氫和固態儲氫等,我國目前主要會高壓氣態儲氫(長管拖車和管道運輸)和低溫業態儲氫(槽罐車液態氫運輸)。5 我國加氫站大部分為高壓氣態儲氫加氫站 6 資料來源:中國車用氫能產業發展報告(2019)11 圖 2-2(a)企業數量(單位:家)與占比(b)從業人員數量(單位:萬人)與占比 2

16、.1 氫能上游(上市)氫能上游(上市)人才人才概況概況 2.1.1 上游從業人員布局情況 上游產業鏈涉及制氫(化石能源制氫、工業副產氫、電解水制氫、變壓吸附PSA)、儲氫、運氫(高壓氣態儲氫、低溫液氫、固態儲氫、有機液氨儲運)和加氫站建設等業務。2021 年氫能上市企業從業人員分布如圖 2-2 所示,該圖只列舉了重點地區的上市企業。12 數據來源:A 股上市年報,中汽人研究整理7 圖 2-2 氫能上游(上市)從業人員概況 從人數總量來看,上游的氫能從業人員主要集中在華北地區華北地區與沿海一帶與沿海一帶。華北地區的北京市北京市在氫能上游的制氫(航天工程、三峽股份、節能風電、京能電力、華電重工、中

17、國電建)、儲運氫(京城股份、安泰科技)、加氫(中國石化、中國深化、中國石油)各環節均有布局各環節均有布局,從業人數遠遠領先于其他地區8;山山西西憑借豐富的礦產資源,聚集了璐安環能、陽煤化工等煤制氫煤制氫相關從業人員。陜西的光伏龍頭隆基股份,通過布局電解水制綠氫,聚集大量電解水制氫電解水制氫從業人員。沿海一帶的山東山東作為傳統化工大省化工大省,聚集了濱化股份、金能科技、萬華科學等工業副產氫工業副產氫相關從業人員;江蘇省和浙江省在制氫、氫儲運、加氫站建設運營等環節有所布局,其中江蘇省江蘇省作為每年工業副產氫可達 90 萬噸的氫能資源大省,在氫儲運氫儲運環節(鴻達興業、華昌化工、富瑞特裝、中材科技、

18、天沃科技)較為突突出出,涉及從業員工較多;上海市上海市在上游上市公司主要布局在氫制備氫制備環節,上海電氣的電解水制氫、寶鋼股份的化石能源制氫均聚集了相關從業員工;廣東省廣東省氫氫制制備與氫備與氫儲運儲運環節集聚大量從業人員。除此以外,寧夏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電解水制氫電解水制氫(寶豐能源、英力特)、福建福建省省的固態儲氫固態儲氫(廈門鎢業)也形成一定人員聚集效應,兩省涉及從業人數均超過 1 萬人。其余省份,如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四川省、湖南省、湖北省、河南省、江西省均有相關龍頭企業員工,但人數總量低于 1 萬人。其中內蒙古內蒙古自治區從“一煤獨大”向綠色低碳轉型,氫能作為重點發

19、展方向之一,聚集了億利潔能等綠氫綠氫企業,未來可能會聚集大量相關從業人員。2.1.2 上游從業人員結構分析 7 上游企業除氫能業務還有其他版塊業務,地圖色塊層級根據未拆分總人數繪制。8 數據來源是上市公司的員工總數,因此將全國分公司的人數都列入其中,但北京聚集 11 家氫能上游上市企業,總人數仍然遙遙領先于其他省份。13 從專業結構來看,生產人員是生產人員是上游企業員工重要組成部分重要組成部分,技術人員占比增技術人員占比增速速較快較快。截至 2021 年,上游生產人員占 53.13%,超過總員工人數一半,屬于勞勞動密集型產業動密集型產業,比重的年均復合增長率為 1.57%;技術人員占比 18.

20、13%,比重的年均復合增長率 1.95%,受“碳中和”的戰略影響,PSA 提氫技術提氫技術打開全新增長空間,相關技術人員規模擴張較快技術人員規模擴張較快,帶動了整體技術人員占比增長;研發人員占10.85%,比重的年均復合增長率為-0.66%,有所下滑,具體如圖 2-3 所示。數據來源:A 股上市年報,中汽人研究整理 圖 2-3 2017-2021 年中國氫能源上游企業人員結構 從學歷結構來看,中專及以下學歷占比最高,中專及以下學歷占比最高,整體學歷結構整體學歷結構有所優化有所優化。截至2021 年,氫能上游產業中專及以下學歷占比最高,達到 38.75%,要低于上文所述的生產員工占比(53.13

21、%),年均復合增長率分別和-3.49%;本科和大專學歷年均復合增長率分別為 4.47%和 2.28%;碩士人數增長幅度小于所有學歷人數增長幅度,造成碩士學歷占比有所下滑,年均復合增長率為-6.68%;博士學歷本身占比較低(2021 年僅占 0.5%),雖然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 26.18%,對整體結構影響微末,具體如圖 2-4 所示。11.14%9.55%10.70%10.02%10.85%16.78%17.12%17.02%17.02%18.13%49.92%52.54%50.58%50.50%53.13%22.16%20.78%21.70%22.46%17.89%20172018201920

22、202021其他生產技術研發 14 數據來源:A 股上市年報,中汽人研究整理 圖 2-4 2017 與 2021 年氫能上游從業人員學歷結構變化 2.2 氫能中游(上市)氫能中游(上市)從業人員從業人員概況概況 2.2.1 中游從業人員布局情況 氫能中游涉及原材料(雙極板、膜電極、密封層、催化劑、質子交換膜、氣體擴散層)和系統集成(電堆、供氣系統:儲氫罐、加濕器、空壓機、循環泵)等企業。具體從業人員分布如圖 2-5 所示,圖 2-5 列舉了部分重點地區的上市企業。15 數據來源:中汽人研究整理 圖 2-5 氫能中游(上市)從業人員概況 中游中游和燃料電池相關的原材料和系統集成和燃料電池相關的原

23、材料和系統集成從業人員從業人員主要主要集中在中東部地區集中在中東部地區。河北省河北省在中游人員主要集中在燃料電池系統系統(新奧股份、中國動力);依托豐富的副產氫資源,山東省在山東省在催化劑催化劑(齊翔騰達)、空壓機空壓機(康躍科技)、氫氣循氫氣循環泵環泵(冰輪環境)和系統集成系統集成(濰柴動力、精準信息)均有布局,聚集大量從業人員;江蘇省江蘇省代表性企業較多,以電堆電堆、燃料電池系統集成、燃料電池系統集成企業從業人員為中心,帶動催化劑(龍蟠科技)、雙極板(威孚高科)、膜電極(先導智能)、空壓機(蠡湖股份)、供氫系統(亞普股份)等關鍵原材料關鍵原材料從業人員聚集;上海市上海市在質子交質子交換膜換

24、膜(上海電氣、同濟科技)和空壓機空壓機(漢鐘精機)上有典型上市企業,相關從業人數約 6665 人;浙江省浙江省已形成初步產業鏈已形成初步產業鏈,涉足質子交換膜(民豐特紙)、空壓機(鮑斯股份、浙富控股)、雙極板(東睦股份)、水熱管理系統(銀輪股份、三花智控)、閥門管路(春暉智控)等環節,從業人數 9561 人;廣東省廣東省基本已涵基本已涵蓋所有的蓋所有的燃料電池系統及關鍵燃料電池系統及關鍵原材料原材料,從業人數 1.73 萬人,遠遠領先于其他省遠遠領先于其他省市市;四川省四川省有東材科技、中自科技、東方電氣、縱橫股份 4 家上市企業,涉及質子交換膜、催化劑、電堆系統等環節,從業人數約 6615

25、人。16 其余省市,如安徽省、內蒙古、重慶市、湖南省、福建省、遼寧省、山西省、北京市、云南省、甘肅省、湖北省、天津市、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也有相關龍頭企業員工,但人數總量相對較少,總量低于 2000 人。值得注意的是,產業鏈相對成熟的行業龍頭行業龍頭上市企業上市企業億華通布局在北京億華通布局在北京,涉及員工約 812 人。2.2.2 中游從業人員結構分析 從專業結構來看,從專業結構來看,技術和研發人員技術和研發人員占比超過占比超過上下游企業,生產人員占比增速上下游企業,生產人員占比增速較快。較快。截至 2021 年,中游技術和研發人員占比分別為 21.3%和 17.98%,均高于上游的 18

26、.13%、10.85%,以及下游的 18.19%、14.58%,人員結構人員結構相對較為相對較為平衡平衡;生產人員占比 51.81%,同上游企業一樣,也超過了總員工人數一半,同為勞動密集型企業;2017-2021 年中游整體處于快速擴張期快速擴張期,技術、生產、研發從業人員占比均有所上漲,其中生產生產從業人員從業人員占比增長最快占比增長最快,其年均復合增長率為5.13%,高于研發人員的 4.08%和技術人員的 2.73%,分析數據發現催化劑、雙催化劑、雙極板等關鍵原材料國產化極板等關鍵原材料國產化率率的提升,帶動了相關生產人員的占比增長。具體如圖2-6 所示。數據來源:A 股上市年報,中汽人研

27、究整理 圖 2-6 2017-2021 年中國氫能源中游企業人員結構 從學歷結構來看,中專及以下學歷占比最高,從學歷結構來看,中專及以下學歷占比最高,中專以上學歷占比均實現正增中專以上學歷占比均實現正增15.32%16.27%17.71%17.36%17.98%19.12%20.92%21.94%21.58%21.30%42.41%41.77%44.12%46.20%51.81%23.15%21.04%16.23%14.85%8.91%20172018201920202021其他生產技術研發 17 長長。截至 2021 年,氫能中游產業中專及以下學歷占比最高,達到 41.83%,同上游企業一樣

28、低于生產人員占比,但占比差小于上游人員;除中專及以下學歷占比的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93%外,大專、本科、碩士及博士學歷人數占比相比于 2017年均有所上漲,整體學歷結構整體學歷結構由金字塔型向柱狀收斂,學歷結構有所優化由金字塔型向柱狀收斂,學歷結構有所優化,具體如圖 2-7 所示。圖 2-7 2017 與 2021 年氫能中游從業人員學歷結構變化 2.3 燃料電池汽車燃料電池汽車從業人員從業人員概況概況 2.3.1 下游從業人員布局情況 由于氫能燃料電池汽車是目前的主要應用領域,也是氫能源未來重點發展方向之一,因此本報告中的氫能產業鏈下游特指燃料電池汽車,不涉及工業及能源領域(氫能冶金、固定

29、式電源/電站)、建筑領域(天然氣摻氫、微型熱電聯供)以及其他交通領域(船舶、飛機、有軌電車)等應用。具體從業人員分布如圖 2-8 所示9,全部企業和車型數量見附錄 2。9 燃料電池車企名單來源: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2018 年第 6 批至2022 年第 6 批,2018 年第 6 批之前批次已廢止),中汽人研究整理 18 數據來源:A 股上市年報,天眼查,中汽人研究整理 圖 2-8 燃料電池汽車從業人員概況 除了西北地區(除陜西)和內蒙古,其余各省均各省均有有燃料電池汽車燃料電池汽車企業企業從業人從業人員員分布分布,燃料電池汽車燃料電池汽車處于行業發展初期,對示范城市

30、群推廣處于行業發展初期,對示范城市群推廣政策政策依賴較大依賴較大。山山東省東省聊城市的中通客車 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 中推薦車型 60 輛,排名第一,濟南市、青島市和煙臺市等市均有燃料電池汽車從業人員分布;江蘇江蘇省省聚集了金龍客車、亞星客車等企業,相關從業人員主要分布在南京、蘇州、揚州、徐州、南通等市;第一批示范城市群上海上海憑借政策和產業優勢已形成明顯從業人員聚集效應;福建省福建省龍巖市的福龍馬的環衛車和廈門市的金龍的城市客車等均在全國前列;廣東省廣東省以佛山市(飛馳汽車、福迪汽車)為中心,聯合廣州市、中山市、東莞市、珠海市相關企業,聚集大量燃料電池汽車和從業人群。河南省燃料汽車

31、從業人員主要聚集在以鄭州市的宇通集團,安陽市、濮陽市、商丘市也有所涉及,其中宇通組建了以“萬人計劃領軍人才”為首的研發團隊,培養一批復合型人才;四川省成都市產業基礎較好,同時借助成渝經濟圈政策優勢,南充市(吉利四川商用車)、雅安市(四川新筑通工汽車有限公司)也有布局;北京市以服務冬奧會為依托,陸續交付多輛燃料電池汽車,借助次示范應用,北京市燃料電池汽車得到快速發展,吸引部分從業人群;湖北省以武漢的東風集 19 團為主,推出多款燃料電池車,其從業人員主要集中在武漢和黃岡;湖南省依托化工產業集群優勢,發展氫能燃料電池整車產業發展,相關從業人員則主要聚集在長沙市和株洲市。其他省份,如安徽省、廣西壯族

32、自治區、重慶市、浙江省、云南省、吉林省、貴州省、陜西省、陜西省、河北省、遼寧省、江西省均有相關企業和從業人員分布,整體少于 500 人。2.3.2 下游從業人員結構分析 從專業結構來看,研發類研發類職能占比增長領先增長領先,技術類、生產類占比相對技術類、生產類占比相對上游上游和中游來說均和中游來說均較少較少。截至 2021 年,借助行業變革,下游車企研發類職能占比增長最快,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 7.57%;技術類人員占比在 2020 年之前呈現上升趨勢,2021 年雖有所下滑,但對比 2017 年仍是上漲,年均復合增長率為 2.73%;生產類員工在 2020 年之前占比處于下降趨勢,2021 年

33、汽車行業復蘇行業復蘇,整體營業收入同比增長約 8.61%10,同時也受基期較低影響,2021 年生產類員工占比呈現快速增長。具體如圖 2-9 所示。10 根據車企營業收入數據計算所得,數據來源于上市車企年報 10.84%11.27%11.84%11.27%14.51%17.22%19.19%19.94%19.19%18.28%48.15%42.23%43.16%42.23%50.32%23.80%27.32%25.06%27.32%16.89%20172018201920202021其他生產技術研發 20 數據來源:A 股上市年報,中汽人研究整理 圖 2-9 2017-2021 年中國氫能源中

34、游企業人員結構 從學歷結構來看,下游學歷結構同上游較為相似,中專及以下學歷占比最高,中專及以下學歷占比最高,學歷結構有所優化。學歷結構有所優化。截至 2021 年,氫能下游產業中專及以下學歷占比最高,達到 40.51%;中專及以下學歷占比處于減少趨勢,年均復合增長率分別-2.72%,本科和大專學歷年均復合增長率分別為 2.66%和 2.16%;碩士整體人數有所增長,但增長幅度小于所有學歷人數增長幅度,造成碩士學歷占比有所下滑,博士占比相對增長幅度較大,碩士及以上所占比例變化較小,具體如圖 2-10 所示。圖 2-10 2017 與 2021 年氫能下游從業人員學歷結構變化 2.4 全產業鏈全產

35、業鏈從業人員從業人員現狀現狀 2.4.1 氫能從業人員分布特征 根據天眼查企業注冊信息,整理出約 2541 家和氫能燃料電池相關的企業與從業人數,根據人數總量與公司所在地繪制氫能燃料電池汽車相關從人數分布圖,具體見圖 2-11。21 數據來源:A 股上市年報,天眼查,中汽人研究整理 圖 2-11 全產業鏈從業人員概況 從從業人員分布地域分布地域來看,氫能及燃料電池汽車整體產業鏈從業人員呈現東東多西少多西少的分布特征,主要分布在東南部沿海地區主要分布在東南部沿海地區,西部地區人數相對較少西部地區人數相對較少。一是這些省市經濟發展基礎較好,2021 年 GDP 總值均超過了兩萬億人民幣11;二是人

36、口基礎較高,2021 年末常住人口均大于兩千萬人12;三是這些省份多數出臺了直接的氫能產業規劃,例如河北省、江蘇省、上海市均出臺了直接的氫能“十四五”規劃,或是中長期規劃。從從產業鏈現有產業鏈現有從業人員從業人員分布模式來看,分布模式來看,可以概括為均衡型和比較優勢型。均衡型和比較優勢型。11 數據來源:各地統計局整理 12 數據來源:各地統計局、統計年報整理 22 廣東省、江蘇省、廣東省、江蘇省、山東省山東省和和上海市上海市在氫能燃料電池汽車各產業鏈環節上從業人數均靠前,屬于氫能產業鏈氫能產業鏈從業人員從業人員均衡型均衡型省市。截至 2021 年底,廣東省廣東省氫能相關企業 476 家,居全

37、國首位,涉及從業人數 52.5 萬人,已成為我國規模最大的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集群之一。江蘇省江蘇省是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加快起步,截至2021 年底,全省相關企業 317 家,涉及從業人數 10.3 萬人,初步形成涵蓋上中下游相對完整的產業鏈。山東省山東省產氫資源來源較廣,產量居全國首位,氫燃料電池企業實力雄厚,燃料電池車企應用推廣車型全國第一,全省涉氫企業約 170 家,相關從業人數約 7.9 萬人。上海市上海市加氫網絡居全國首位,燃料電池關鍵原材料具備產業化能力,燃料電池系統處于國內第一梯隊,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推廣已見成效,氫能整體產值較高,全市涉氫企業 128 家,涉及人數 27.5 萬人

38、。部分省市在產業鏈某一環節產業鏈某一環節上,上,從業人員從業人員相對其他省市有優勢,相對其他省市有優勢,屬于從業人從業人員員比較優勢型。比較優勢型。北京市、北京市、陜西陜西省省和和山山西西省省在上游上游制氫制氫從業人員上有明顯優勢,其中北京中游燃料電池技術和關鍵材料產業從業總人數上雖然較少,但擁有行業龍頭企業億華通;四川和河北四川和河北相對來說原材料和原材料和燃料電池系統集成燃料電池系統集成相關企業及從業人員總量較多;福建福建省省則是下游燃料電池汽車下游燃料電池汽車相關從業人員較多。浙江省浙江省氫能產業呈現上游上游制、儲運、加氫和中游中游燃料電池技術、關鍵材料產業從業人員數量優優勢明顯勢明顯、

39、下游下游整車制造從業人員亟待補強亟待補強的特點。2.4.2 氫能人才緊缺崗位 氫能上游和中游相關從業人員數量相對較為可觀,地理位置分布較廣,但下游相關從業人數較少,且近年來隨著產業擴張,全產業部分崗位人才有所欠缺,具體如表 2-1 所示:23 表 2-1 氫能緊缺崗位 上游13 中游 下游 儲氫系統開發、材料應用工程師 燃料電池系統開發/系統集成/系統應用工程師、雙極板開發/膜電極開發/電堆開發工程師(如電化學工程師、材料工種師)、燃料電池系統標定工程師、電控系統功能開發工程師、軟件開發工程師、燃料電池設計工程師等 新能源產品設計、燃料電池客車工程師、動力系統集成工程師 除此以外,具有全產業鏈

40、知識的領軍人才、具備系統實操應用性的復合型人才、工程化人才也較為缺乏。13 未來電解水制氫可作為長期發展方向,氫儲運、氫安全作為氫能走向實際應用的關鍵環節,將會產業部分崗位人才需求 24 三、氫能人才儲備三、氫能人才儲備與與轉型轉型現狀現狀 根據中汽人 PCI 評測系統數據整理發現,氫能燃料電池汽車行業領軍人才主要來自國內院校的博士國內院校的博士,專業則主要來源于化學工程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等工科工科專業。70%的領軍人才來自國內院校無留學背景國內院校無留學背景,有留學背景的占比僅達 30%,低于其他領域的留學率 46.32%,求學院校主要是加拿大、美國、丹麥

41、和日本等氫能技術和產業發展水平處于世界前列國家;同時,博士學歷占比 80%,遠高于其余領域的 49.12%14,具體人才學歷和專業分布如圖 3-1 所示。數據來源:中汽人 PCI 評價系統 圖 3-1 氫能領軍人才學歷及專業分布 關于領軍人才集中在國內院校博士國內院校博士這一點,一是薪酬上薪酬上對有留學背景的海外高技術華人缺乏吸引力缺乏吸引力,由于我國氫燃料電池技術起步較晚,國內在 2019 年之前缺乏明確的政策導向,資本更多流向智能網聯等領域,企業自身在人力薪酬投入上較為謹慎,同時中國燃料電池應用終端主要集中在商用車領域,商用車對研發人才的需求數量及待遇要低于乘用車;二是中國基礎教育發展態勢

42、較好中國基礎教育發展態勢較好,中國材料科學、化學、物理等 12 門基礎學科的高水平論文引用次數進入世界前兩位,PCI 里無留學背景的專家人均科技論文數量 120,高于有留學背景的人均 83 篇,同時電堆和膜電極等領域中國居于世界一級梯隊,出現國外相關企業到中國來挖人現象;三是氫能燃料電池相關企業國際化程度不高相關企業國際化程度不高,由于國內應用端主要集中 14 另外 5 個領域為:安全技術、高精度地圖與定位、智能網聯、汽車營銷、汽車造型。25 在商用車,美國的燃料電池轎車和日本的家用分布式燃料電池在國內較少,產業錯位也導致了企業國際化難,從而導致留學人才回流率低?,F有氫能從業人員大多基礎知識儲

43、備不足,知識結構單一,而行業需要的是知識復合型人才,具有跨學科、跨行業的特點,既要熟悉燃料電池、動力電池、電機、電控、整車、電子信息等知識,也要了解材料化學、物理化學、高分子化學、化學反應工程等知識,表 3-1 為部分崗位知識需求示例;同時產業快速擴張與海外人才回流率低,使得人才儲備不足問題突顯。面對這種情形,各大院校及研究機構也及時做出調整,為產業發展輸送人才。表 3-1 燃料電池汽車復合型人才崗位知識單元需求示例 崗位崗位 知識單元知識單元 1 知識單元知識單元 2 知識單元知識單元 3 知識單元知識單元 4 燃料電池系統工程師(含集成、架構、設計等)機械工程(車輛相關知識)電氣類 自動化

44、類 化工類(電化學相關知識)燃料電池電堆仿真/測試工程師 機械類(車輛工程相關知識)自動化類 化工類(電化學相關知識)材料類 數據來源: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新能源汽車產業人才需求預測報告 3.1 氫能人才培養現狀氫能人才培養現狀 3.1.1 氫能專業及院校數量 目前多數院校設有化學工程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機械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等本科專業,其中“儲能科學與工程”專業于 2019 年開設,與氫能直接對口的專業對口的專業“氫能科學與工程”僅有華北電力大學一家一家于于 2022 年新開設,其余專業布點數截止時間為 2020 年底,專業具體數量如表 3-2 所示。表 3-2 氫能領域本科生相關專

45、業及數量 專業類專業類 專業專業 專業代碼專業代碼 專業布點數專業布點數/所所 26 機械類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 080202 539 車輛工程 080207 279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080203 275 機械電子工程 080204 337 機械工程 080201 138 工業設計 080205 292 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 080206 125 電子信息類 電子信息工程 080701 679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080714T 268 通信工程 080703 561 電子科學與技術 080702 200 電氣類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080601 591 自動化類 自動化 080801

46、493 計算機類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080901 953 能源動力類 能源與動力工程 080501 211 儲能科學與工程 080504T 40 氫能科學與工程 080506TK 1 儀器類 測控技術與儀器 080301 280 化工與制藥類 能源化學工程 081304T 58 化學工程與工藝 081301 361 材料類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080407 188 新能源材料與器件 080414T 122 27 材料科學與工程 080401 235 化學類 應用化學 070302 446 數據來源: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新能源汽車產業人才需求預測報告15 研究生主要來自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

47、電氣工程等專業,涉及的雙一流學科及國家重點學科數量較多,暫無與氫能及燃料電池汽車直接相關的碩士學科,雙一流學科數量總計 72 個,國家重點一級學科 41 個,國家重點二級學科 42 個,國家重點培育二級學科 8 個。具體數量如表 3-3 所示。表 3-3 氫能領域雙一流碩士學科及國家重點學科數量 一級學科名稱一級學科名稱 開設院開設院校校(不不完全統完全統計)計)雙一雙一流學流學科數科數量量 國家重國家重點學科點學科(一級(一級學科)學科)二級學科名稱二級學科名稱 國家重國家重點學科點學科(二級(二級學科)學科)國家重國家重點培育點培育學科學科(二級(二級學科)學科)0805 材料科學與工程

48、460 30 16 080501 材料物理與化學 3 1 080502 材料學 7 4 080503 材料加工工程 3 1 080500 材料科學與工程 17 0817 化學工程與技術 357 9 6 081701 化學工程 3 081702 化學工藝 2 1 081704 應用化學(三級學科:應用電化學)2 0703 化學 22 8 070305 高分子化學與物理 1 1 070300 化學 15 特設專業在專業代碼后加 T 表示,國家控制布點專業在專業代碼后加 K 表示 28 0808 電氣工程 7 5 080800 電氣工程 0807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100+4 6 080702

49、熱能工程 3 080701 工程熱物理 1 數據來源: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信息網,中國研招網,中汽人研究整理16 隨著互聯網、智能網聯等公司的蓬勃發展,電子、機械等專業的畢業生會優選這些企業,原本數量不足的高水平人才面臨的流失風險較大,如何吸引和守住高水平人才也是值得關注的課題。3.1.2 氫能研究所與高校研究平臺分布現狀 氫能及燃料電池作為一個新興產業,發展迅速,僅僅靠高等院校培養人才是遠遠不足的,在人才培養上面臨著很多內在問題。其融合了電子信息、化學能源材料、機械等多種學科領域,應屆畢業生往往需要進入企業培訓至少 1 年才能成為合格工程師,現有氫能研究所以及高校的研究平臺也承擔著氫能人才的

50、培養。氫能研究院與高校研究中心分布具體如圖 3-2 所示,高校研究平臺的詳細信息見附錄 3 和附錄 4。16 注:清華大學和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統一算清華大學 29 圖 3-2 氫能研究院與高校研究中心分布 中汽人整理相關 37 所研究院和高校的 26 個研究平臺發現,其主要分布在華華北、華東和華南地區北、華東和華南地區,與產業重點分布區域相符合與產業重點分布區域相符合,方便高校、研究所與相關企業聯合培養人才,其余地域分布中較為均勻。華北華北地區氫能資源豐富,應用場景廣闊,聚集 10 個氫能產業研究院,其中有 5 家在內蒙古自治區,主要是方向是可再生能源制氫,北京市依托北大和中科院優秀

51、的教育基礎,孕育了 3 家校內研究室和研究中心。華東華東地區研究院主要是分布在江蘇?。?)和山東?。?),上海市和北京市相似,依托校內研究室培養人才,氫能研究院只有 1 家。華南華南地區的 10 家研究院則是全部設立在廣東省,廣東省有良好的政策支持,氫能產業相關企業有 472 家位列全國首位,對外開放水平高,對于留學生吸引程度較強,而高校研究院為華南理工大學和省外的哈爾濱工業大學,主要研究方向為燃料電池。華中華中的湖北省集中高校優質資源,武漢理工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具備極強的氫能產業科研能力;東北和西南東北和西南地區分布則較為均勻,分別有兩個高校研究平臺和一個研究院;西北西北地區僅在陜西有一家研

52、究院。3.2 院校氫能專業轉型院校氫能專業轉型 面對氫能人才儲備不足,且企業需要二次培養問題,各大院校也在積極轉型,本科院校開設了“儲能科學工程”和“氫能科學與工程”兩個新專業,職業院校開設了“氫能技術應用”新專業,優化氫能專業布局,有針對性的培養人才。3.2.1 本科院校轉型 2020 年教育部發布關于公布 2019 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的通知,增加了儲能科學工程(080504T),截止目前已有 40 所院校開設了該專業,該專業中涉及“氫燃料電池儲能與器件”模塊學習內容。從學校構成學校構成上來看,開設院校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類:一是電力行業強校電力行業強校,30 如西安交通大

53、學、華北電力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東北電力大學、南京工程學院、沈陽工程學院等;二是能源行業強校能源行業強校如中國石油大學、西南石油大學;三是各省的理工理工類類大學,在物理化學等學科上有較好師資基礎;四是綜合型雙一流綜合型雙一流大學,具體名單見附錄 4。從地理位置地理位置來看,院校呈現東多東多西西少少的特點,主要聚集在華東和華北地區,與產業重點區域與產業重點區域相符,有利于產學結合,學生校外實踐等。華東地區和華北地區屬于氫能及燃料電池重點地區,相關產業發達,開設“儲能科學工程”專業的院校較多;其他地區包括東北、華中、西北、西南地區的高校分布比較均勻;相對于其他重點發展區域,產業發展靠前的華南地區,

54、儲能科學與工程的培養院校僅有 1 家,與區域高速發展的產業難以匹配,具體如圖 3-3 所示。圖 3-3 儲能科學工程開設院校區域分布 華北地區院校華北地區院校在氫能專業轉型上反應較快。2022 年 2 月 22 日,教育部下發的教育部關于公布 2021 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的通知,將華北電力大學的“氫能科學與工程”專業正式納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是首個氫能對口專業,該校在北京和河北保定北京和河北保定各設一個班,每班招生 30 人,專業采用校企合作方式,與多家產業鏈內龍頭企業共建的“1+1+N”模式,建立以人才培養為核心的“技術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平臺,設置 22 門

55、課程,形成氫能科學與工程學科本碩博培養體系;同時面向全體本科生開放氫能工學課程。在2022 年的“雙一流”建設高校整體建設方案提出:重點建設電化學儲能材料4714163502468101214東北華北華東華南華中西北西南 31 與器件、大容量飛輪儲能、多元儲能系統、先進制氫、氫儲運與氫安全、燃料電池、氫動力循環及裝備等方向。2022 年 5 月 20 日,北京化工大學北京化工大學的化學工程學院組織了氫能科學與工程交叉學科/氫能本科專業申請研討會,提出申請氫能本科專業與交叉學科博士點的建議。2022 年 8 月,江蘇大學能源研究院開設“氫能科學與工程”微專業微專業,該專業要求先修完大學化學、大學

56、物理等通識課程,面向全校學生(不限專業)開設,畢業前修滿專業培養方案規定的 15 學分,并達到發證資格要求,即可發微專業證書,具體課程設置如表 3-4 所示。表 3-4 氫能科學與工程微專業課程設置 序號 課程名稱 學分 總學時(授課)建議修讀學期 1 制氫工藝與技術 3 45 5 2 氫氣的運輸、儲存與加注 2 32 5 3 氫燃料電池技術 3 45 6 4 氫安全工程 2 32 6 5 氫能源智能化集成技術 2 32 7 3.2.2 高職院校轉型 2019 年 10 月 18 日,“氫能技術應用氫能技術應用”專業入選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疲I目錄2019 年增補.專業,該專業屬于

57、能源動力與材料能源動力與材料大類的新新能源發電工程能源發電工程類。截止目前,共 12 家職業院校在教育部備案了該專業,廣東省廣東省職校在氫能技術應用專業申報上較為重視,涉及院校有 4 家,居全國首位全國首位;吉林省對氫能人才培養也較為重視,3 家職校開始了該專業;甘肅省、河北省、河南省、內蒙古自治區、重慶市也均有一所職業院校設置氫能技術應用專業。具體如表 3-5 所示。32 表 3-5 職業院校氫能技術應用分布 序號序號 省份省份 學校名稱學校名稱 數量數量 1 廣東省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 4 2 佛山職業技術學院 3 廣東環境保護工程職業學院 4 廣東茂名幼兒師范??茖W校 5 吉林省 白城

58、師范學院 3 6 長春汽車工業高等??茖W校 7 白城職業技術學院 8 甘肅省 武威職業學院 1 9 河北省 承德應用技術職業學院 1 10 河南省 濮陽職業技術學院 1 11 內蒙古自治區 烏海職業技術學院 1 12 重慶市 重慶能源職業學院 1 數據來源:教育部-高等職業學校專業設置備案結果 學生畢業后主要面向制氫加氫企業的氫能裝備生產與維修、氫儲運裝備檢驗檢測、加氫站運行與維護等崗位,氫燃料電池企業的電池裝配與維護崗位,以及氫能汽車動力系統裝配與維護等崗位,為氫能行業夯實技術技能人才基礎。33 四、總結四、總結 在“碳中和”背景下,我國提出雙碳目標,重視氫能產業發展,國際上各國的關于氫能發

59、展的重點與氫能戰略地位都不盡相同,中國自 2019 年將氫能提到國家戰略高度,定下一系列發展目標,各省也據此分別制定省內氫能發展目標。從人員總數人員總數來看,上游的制、儲、運、加氫人才主要集中在華北地區與沿海華北地區與沿海一帶一帶;中游原材料和燃料電池系統集成從業人員集中在中東部地區中東部地區;下游的燃料電池汽車從業人員,除了西北地區(除陜西)和內蒙古,其余各省均有分布;全產業鏈人數則呈現東多西少東多西少的分布特征。從從業人員從業人員專業專業結構結構來看,2021 年生產人員在全產業鏈各環節占比均為最高,均超過 50%,其中占比為上游中游下游,相比于 2017 年呈現增長趨勢,中游增長最快;技

60、術人員占比次于生產環節,其中占比為中游下游上游,相比 2017 年也呈現增長趨勢,中游增長最快;研發人員 2021 年占比為中游下游上游,占比除上游占比有所下滑,其余均為增長趨勢,下游增長最快。從從業人員從業人員學學歷結構歷結構來看,全產業鏈中專及以下學歷占比最高,但占比呈現下降趨勢;全產業鏈大專、本科及博士學歷占比均呈現上漲趨勢;除中游原材料及燃料電池系統集成的碩士占比有所上漲,上游和下游碩士人數增長幅度小于整體人數擴張速度,占比有所下滑;相對于 2017 年,學歷結構由由金字塔向“柱狀”金字塔向“柱狀”收斂,學歷結構有所優化收斂,學歷結構有所優化。從從業人員從業人員分布分布地區地區模式模式

61、來看,各個省份可分為均衡型和比較優勢型,其中廣東省、江蘇省、上海市和山東省是均衡型省/市。盡管行業從業人數總量較為可觀,仍有部分崗位人才有所欠缺,且行業內有有海外留學背景的人才較少海外留學背景的人才較少。分析國內的人才培養現狀發現,目前國內高校關于氫能及燃料電池的本科專本科專業業約 24 個,主要分布在機械類、電子信息類、電氣類、自動化類、計算機類、能源動力類、儀器類、化工與制藥類、材料類和化學類,開設院校較多;碩士專碩士專業業中,雙一流學科數量總計 72 個,國家重點一級學科 41 個,國家重點二級學科42 個,國家重點培育二級學科 8 個;相關研究所與高校研究平臺研究所與高校研究平臺分別為

62、 37 個和 34 26 個,主要分布在華北、華東和華南地區華北、華東和華南地區。面對培養人才與需求能力錯配的問題,部分院校也在積極轉型積極轉型。本科院校中,40 所院校開設“儲能科學工程”“儲能科學工程”專業,華東華東地區占 14 所;“氫能科學與工程”“氫能科學與工程”專業目前開設院校僅有 1 所(華北電力大學),北京化工大學也在組織了該專業申請研討會,江蘇大學開設“氫能科學與工程”微專業微專業。職業院校中,12 家職業院校備案了“氫能技術應用”“氫能技術應用”專業,廣東省和吉林省備案院校較多。氫能及燃料電池汽車是一個新興行業,發展過程中人才問題凸顯,需要政府、行業、企業、院校多方合力,構

63、造良好的行業人才生態,緩解氫能人才短缺,實現國家“雙碳戰略目標”。35 附錄附錄 附錄附錄 1:各?。焊魇 笆奈濉薄笆奈濉睔淠芤巹澕皻淠芤巹澕?2025 年年目標目標 省份省份 時間時間 政策政策 2 2025025 年目標年目標 車車 加氫站加氫站 產值產值 其他其他 全國 2022年 3月 23日 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燃料電池車輛保有量約 5 萬輛 部署建設一批加氫站 可再生能源制氫量達到 10-20 萬噸/年,成為新增氫能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二氧化碳減排 100-200 萬噸/年 北京市 2022年 4月 1日 北京市“十四五”時期能源發展規劃 氫燃料電

64、池牽引車和載貨車替換約4400 輛燃油車 天津市 2022年 2月 19日 天津市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 累計推廣氫燃料電池車輛 900 輛以上 建成 5 座加氫站 36 河北省 2021年 7月 17日 河北省氫能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燃料電池汽車 1 萬輛 建成 100 座加氫站 氫能產業鏈年產值 500億元 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和工業副產氫提純項目 36 個 陜西省 2022年 8月 15日 陜西省“十四五”氫能產業發展規劃 陜西省氫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陜西省促進氫能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力爭推廣各型燃料電池汽車 1 萬輛左右,建成投運加氫站 100 座左右

65、全產業鏈規模達 1000億元以上 一批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建成投運,綠氫裝備、氫氣儲運裝備、燃料電池整車等環節技術達到國內先進,氫能在冶金、化工領域實現拓展應用 內蒙古自治區 2022年 3月 8日 內蒙古自治區“十四五”能源發展規劃 累計推廣燃料電池汽車 1 萬輛以上 建成加氫站100 座 氫能產業總產值 1000億元 綠氫制取 50 萬噸/年 黑龍江省 2021年 3月 10日 黑龍江省十四五規劃 探索可再生能源制氫,開展綠色氫能利用 37 吉林省 2021年 4月 24日 吉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 積極開展氫能開發利用工程。建設“兩基地,一走廊”

66、,即長春氫能產業創新研發、裝備制造、商業應用基地,白城國家級“綠氫”規?;?,“長春白城”氫能走廊。遼寧省 2022年 8月 1日 遼寧省氫能產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全省燃料電池車輛保有量 3000 輛,燃料電池船舶保有量達到 50 艘以上 加氫站 30座以上 全省氫能產業實現產值600 億元 集聚 100 家以上氫能產業相關企業,培育 10 家左右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知名企業,山東省 2021年 8月 19日 山東省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 加氫站數量達到 100 座 實現產值規模 1000 億元 江蘇省 2019年 9月 1日 江蘇省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行動規劃 爭取

67、整車產量突破1 萬輛 建設加氫站50 座以上 基本建成完整的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體系,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的加氫網絡。38 上海市 2022年 6月 20日 上海市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2-2035 年)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突破 1 萬輛,建設各類加氫站 70 座左右 氫能產業鏈產業規模突破 1000 億元 培育 5-10 家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獨角獸企業,建成 3-5 家國際一流的創新研發平臺,安徽省 2021年 7月 30日 安徽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 年)以合肥、六安、銅陵、蕪湖等市為重點的燃料電池產業集聚區。布局合理的加氫設施。統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資金,重點支持產業

68、園區、重點項目及加氫站等基礎設施建設。開展燃料電池系統產品及核心零部件產業化技術攻關,主要包含燃料電池電堆、雙極板、膜電極、空壓機、氫氣循環泵、大功率 DC/DC 變換器、供氫系統等關鍵零部件技術,系統集成及控制技術成為重點攻克技術 浙江省 2022年 5月 19日 浙江省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 推廣氫燃料電池汽車 1000 輛以上 強化氫能產業鏈上游制氫優勢,培育可再生能源制氫產業,加大整機產品、核心部件及制造設備的創新力度,培育壯大氫燃料電池汽車及零部件產業 39 福建省 2022年 6月 1日 福建省“十四五”能源發展專項規劃 開展氫燃料電池推廣應用試點示范 江西省 2022年 5月 1

69、7日 江西省“十四五”能源發展規劃 鼓勵氫能、發電側儲能等新型能源利用方式,探索“新能源+儲能”發展模式 廣東省 2022年 4月 13日 廣東省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 打造氫能產業發展高地 2021年 7月 30日 廣東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 建成加氫站約 300 座 制氫規模約 8 萬噸,氫燃料電池約 500 萬千瓦,儲能規模約 200 萬千瓦 深圳市 2021年 12月 17日 深圳市氫能發展規劃(2021-2015)燃料電池車不少于1000 輛 加氫站不少于 10 座 氫能產業規模達到 500 億元,分布式能源、熱電聯供及備用電源應用不少于 100 套、氫能船舶 1-3 艘、

70、氫能無人機不少于 100 架 40 廣西壯族自治區 2022年 7月 17日 廣西可再生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 積極探索推動可再生能源制氫利用。海南省 2022年 1月 28日 海南省十四五規劃綱要 以煉化和化工企業工業副產氫凈化提純制氫為初期啟動資源,一體化發展氫能源“制、儲、運、加、用”產業,推動氫燃料電池應用,構建特色鮮明、優勢突出、可持續發展的氫能產業體系。四川省 2020年 9月 30日 四川省氫能產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燃料電池汽車達6000 輛 加氫站 60座 2025 年;建設氫能分布式能源站和備用電源項目 5 座,氫儲能電站 2 座;國內領先企業 25 家,覆蓋制

71、氫、儲運氫、加氫、氫能利用等領域。其中核心原材料企業 2 家,制氫企業 7 家,儲運和加氫企業 6 家,燃料電池及整車制造企業 10家。重慶市 2022年 6月 15日 重慶市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 氫燃料電池汽車推廣應用 1500 輛,建設多種類型加氫站30 座 全市氫燃料電池汽車相關企業超過 80 家 41 貴州省 2022年 7月 6日 貴州省“十四五”氫能產業發展規劃 示范運營燃料電池重卡、物流車、環衛車、大巴車、公交車及特種車輛超1000 輛 建成加氫站15 座(含油氣氫綜合能源站)可再生能源制氫為輔的多種氫源供氫總產能超過 1 萬噸/年,在氫儲能、燃料電池多能聯供、備用電源、綠氫化

72、工、綠氫冶金、天然氣摻氫等領域布局示范;建設氫氣輸送管道 20km,固定式多能聯供裝機超 10MW。云南省 2021年 2月 8日 云南省十四五規劃綱要 全省綠色能源主營業務收入達到5200 億元 有序發展風電、光伏等新能源,培育和發展氫能產業,推進氫能產業示范應用和昭通頁巖氣勘探開發 河南省 2022年 9月 2日 河南省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22035 年)推廣各類氫燃料電池汽車 5000 輛以上 氫能產業年產值突破1000 億元 產業鏈相關企業達到 100 家以上,車用氫氣供應能力達到 3 萬噸/年,氫氣終端售價降至 30 元/公斤以下,綠色低碳比例不斷提高,建成 35 個綠氫示

73、范項目。湖北省 2022年 5月 19日 湖北省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 積極探索氫能開發利用。42 湖南省 2022年 6月 23日 湖南省“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 探索氫能試點示范 山西省 2022年 7月 19日 山西省氫能產業中長期規劃 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達到 1 萬輛以上 部署建設一批加氫站 氫能示范應用取得明顯成效,在不新增碳排放的前提下,初步建立以工業副產氫和可再生能源制氫就近利用為主的氫能供應體系。寧夏回族自治區 2022年 5月 25日 寧夏回族自治區氫能產業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氫燃料電池重卡保有量 500 輛以上 建成加氫站10 座以上,初步建立以可再生能源制氫為主的氫

74、能供應體系??稍偕茉粗茪淞窟_到 8 萬噸以上,可再生氫替代煤制氫比例顯著提升,天然氣摻氫推廣應用成效明顯,甘肅省 2022年 1月 5日 甘肅省“十四五”能源發展規劃 可再生能源制氫能力達到 20 萬噸/年左右.43 青海省 2022年 2月 28日 青海省“十四五”能源發展規劃 探索示范氫能綠色開發技術利用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2021年 6月 1日 新疆十四五規劃綱要 推進風能、光伏發電進行電解水制氫。推進風光水儲一體化清潔能源發電示范工程,開展智能光伏、風電制氫試點。44 附錄附錄 2:氫燃料電池車型推薦:氫燃料電池車型推薦車所屬公司車所屬公司匯總匯總 序序號號 公司名稱公司名稱 進入新

75、進入新能源推能源推薦目錄薦目錄的車型的車型數數 所屬省份所屬省份 所屬城市所屬城市 所屬區縣所屬區縣 1 中通客車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60 山東省 聊城市-2 南京金龍客車制造有限公司 50 江蘇省 南京市 溧水區 3 佛山市飛馳汽車科技有限公司 47 廣東省 佛山市 禪城區 4 上海申龍客車有限公司 39 上海市-閔行區 5 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 38 湖北省 武漢市 蔡甸區 6 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37 北京市-昌平區 7 宇通客車股份有限公司 36 河南省 鄭州市 管城回族區 8 金龍聯合汽車工業(蘇州)有限公司 32 江蘇省 蘇州市 蘇州工業園區 9 廈門金龍旅行車有限公司 30

76、福建省 廈門市 湖里區 10 吉利四川商用車有限公司 18 四川省 南充市 嘉陵區 11 長沙中聯重科環境產業有限公司 17 湖南省 長沙市-12 廈門金龍聯合汽車工業有限公司 17 福建省 廈門市 集美區 13 青島德智汽車科技有限公司 16 山東省 青島市 李滄區 14 上海萬象汽車制造有限公司 15 上海市-松江區 15 安徽安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15 安徽省 合肥市-45 16 上汽大通汽車有限公司 15 上海市-楊浦區 17 福龍馬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14 福建省 龍巖市 新羅區 18 鄭州宇通集團有限公司 13 河南省 鄭州市-19 廣西申龍汽車制造有限公司 12 廣西壯族自治區 南

77、寧市 邕寧區 20 三一汽車制造有限公司 12 湖南省 長沙市-21 中車時代電動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11 湖南省 株洲市 天元區 22 云南五龍汽車有限公司 11 云南省 昆明市 五華區 23 成都大運汽車集團有限公司 11 四川省 成都市 龍泉驛區 24 成都客車股份有限公司 10 四川省 成都市 郫都區 25 東風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10 湖北省 武漢市 蔡甸區 26 廣州市環境衛生機械設備廠有限公司 9 廣東省 廣州市 白云區 27 中植一客成都汽車有限公司 9 四川省 成都市 龍泉驛區 28 安徽華菱汽車有限公司 8 安徽省 馬鞍山市 花山區 29 揚州亞星客車股份有限公司 8 江蘇

78、省 揚州市 邗江區 30 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 7 吉林省 長春市 長春汽車經濟技術開發區 31 慶鈴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7 重慶市-九龍坡區 32 青島美錦新能源汽車制造有限公司 6 山東省 青島市 黃島區 33 廣州廣日專用汽車有限公司 6 廣東省 廣州市 黃埔區 34 南通皋開汽車制造有限公司 6 江蘇省 南通市 如皋市 46 35 山西德志時代新能源汽車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5 山西省 太原市 山西轉型綜合改革示范區 36 中國重型汽車集團有限公司 5 山東省 濟南市 濟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37 東風柳州汽車有限公司 5 廣西壯族自治區 柳州市-38 中植汽車(淳安)有限公司 5 浙江

79、省 杭州市 淳安縣 39 貴州長江汽車有限公司 5 貴州省 貴陽市 花溪區 40 鄭州宇通重工有限公司 5 河南省 鄭州市 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41 上海申沃客車有限公司 5 上海市-閔行區 42 廣東福迪汽車有限公司 4 廣東省 佛山市 南海區 43 中山市順達客車有限公司 4 廣東省 中山市-44 金華青年汽車制造有限公司 4 浙江省 金華市 婺城區 45 黃岡普赫氫能商用車有限公司 4 湖北省 黃岡市 黃州區 46 東莞中汽宏遠汽車有限公司 4 廣東省 東莞市-47 徐州徐工汽車制造有限公司 4 江蘇省 徐州市 銅山區 48 奇瑞萬達貴州客車股份有限公司 3 貴州省 貴陽市-49 中國重

80、汽集團濟南商用車有限公司 3 山東省 濟南市 章丘區 50 濰柴(揚州)亞星新能源商用車有限公司 3 江蘇省 揚州市-51 一汽解放青島汽車有限公司 3 山東省 青島市-47 52 武漢客車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3 湖北省 武漢市 漢陽區 53 河南德力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 3 河南省 安陽市 安陽縣 54 浙江中車電車有限公司 3 浙江省 寧波市 鄞州區 55 上汽紅巖汽車有限公司 3 重慶市-渝北區 56 廣州穗景客車制造有限公司 2 廣東省 廣州市 增城區 57 陜西秦星汽車有限責任公司 2 陜西省 咸陽市 興平市 58 北京天路通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2 北京市-豐臺區 59 北京環衛集團環衛裝

81、備有限公司 2 北京市-順義區 60 重慶凱瑞特種車有限公司 2 重慶市-大足區 61 武漢開沃汽車有限公司 2 湖北省 武漢市 漢南區 62 江鈴重型汽車有限公司 2 山西省 太原市 山西轉型綜合改革示范區 63 四川一汽豐田汽車有限公司 2 四川省 成都市 龍泉驛區 64 陜西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2 陜西省 西安市 高陵區 65 啟航汽車有限公司 2 浙江省 湖州市 德清縣 66 重慶恒通客車有限公司 2 重慶市-璧山區 67 延邊國泰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 2 吉林省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延吉市 68 江蘇奧新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 2 江蘇省 鹽城市 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 69 江蘇九龍汽車制造

82、有限公司 2 江蘇省 揚州市 江都區 48 70 河北長安汽車有限公司 1 河北省 保定市 定州市 71 河北微風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 1 河北省 石家莊市 鹿泉區 72 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1 重慶市-江北區 73 一汽客車(大連)有限公司 1 遼寧省 大連市 金州區 74 成都廣通汽車有限公司 1 四川省 成都市 新津區 75 河北長征汽車制造有限公司 1 河北省 邢臺市 信都區 76 華晨客車(大連)有限公司 1 遼寧省 大連市 旅順口區 77 徐州徐工環境技術有限公司 1 江蘇省 徐州市 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78 山東汽車制造有限公司 1 山東省 煙臺市 萊陽市 79 廣汽乘用車有

83、限公司 1 廣東省 廣州市 番禺區 80 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1 上海市-浦東新區 81 山西皇城相府宇航汽車制造有限公司 1 山西省 太原市 山西轉型綜合改革示范區 82 中原總機石油設備有限公司 1 河南省 濮陽市 華龍區 83 北京和田汽車改裝有限公司 1 北京市-大興區 84 河南松川專用汽車有限公司 1 河南省 商丘市 民權縣 85 江蘇陸地方舟新能源車輛股份有限公司 1 江蘇省 南通市 如皋市 86 北京華林特裝車有限公司 1 北京市-順義區 87 江西博能上饒客車有限公司 1 江西省 上饒市-49 88 珠海廣通汽車有限公司 1 廣東省 珠海市 金灣區 89 四川新筑通工汽

84、車有限公司 1 四川省 雅安市 名山區 90 四川野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1 四川省 成都市 龍泉驛區 91 煙臺海德專用汽車有限公司 1 山東省 煙臺市 牟平區 92 煙臺杰瑞石油裝備技術有限公司 1 山東省 煙臺市 萊山區 總計 786 數據來源:工業和信息化部 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2018 年第 6 批至 2022 年第 6 批,2018 年第 6 批之前批次已廢止)。附錄附錄 3:氫能及燃料電池院校研究中心:氫能及燃料電池院校研究中心與研究方向介紹與研究方向介紹 編編號號 地理地理位置位置 開設院校開設院校 研究方向介紹研究方向介紹 1 上海 同濟大學 汽車學院 燃料電池及動

85、力系統工程技術中心 2 新能源汽車工程中心 3 上海交通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氫科學中心(學科交叉)4 化學化工學院 電化學與能源技術研究所 5 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 新能源 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 6 湖北 武漢理工大學 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氫能與燃料電池課題組 7 燃料電池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8 武漢理工大學新材料研究所 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燃料電池實驗室 50 9 華中科技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燃料電池研究中心 10 華中科技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動力與儲能電池實驗室 11 江蘇 南京大學 昆山創新研究院 氫燃料電池 12 南京大學 環境材料與再生能源研究中

86、心 燃料電池 13 東南大學 太陽能研究技術中心 先進燃料電池和固體電池 14 福建 廈門大學 能源研究院 化學能源研究所-燃料電池技術 15 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催化化學、電化學 16 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源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動力鋰電池、BMS 系統等 17 北京 清華大學 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 工程化學研究所 18 新型能源及材料化學研究室(202 室)19 中科院-創新單元 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燃料電池及氫源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20 遼寧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DNL03:燃料電池研究部 B 類組群:DNL0301 燃料電池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中心 21 大連理工

87、大學 能源與動力學院 能源與環境工程研究所 22 廣東 華南理工大學 化學與化工學院 廣東省燃料電池技術重點實驗室 23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理學院 氫能與燃料電池研究院 24 四川 西華大學 汽車與交通學院 燃料電池客車性能測試評價技術研究課題組 51 25 四川大學 材料學院 燃料電池課題組 26 天津 天津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新能源材料研究所 附錄附錄 4:氫能及燃料電池研究院氫能及燃料電池研究院 序號 公司名稱 所屬省份 所屬城市 所屬區縣 1 北京億通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創新研究院 北京市 北京市 海淀區 2 北京低碳清潔能源研究院 北京市 北京市 昌平區 3 佛山(云?。淠?/p>

88、產業與新材料發展研究院 廣東省 云浮市 云城區 4 廣州市中德氫能源研究院 廣東省 廣州市 黃埔區 5 廣東省武理工氫能產業技術研究院 廣東省 佛山市 南海區 6 深圳市凱豪達氫能研究院 廣東省 深圳市 龍華區 7 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 廣東省 惠州市 惠城區 8 云?。ǚ鹕剑淠芘c燃料電池標準化檢測中心 廣東省 云浮市 云城區 9 云?。ǚ鹕剑淠軜藴驶瘎撔卵邪l中心 廣東省 云浮市 云城區 10 深圳市國創新能源研究院 廣東省 深圳市 龍華區 11 佛山綠色發展創新研究院 廣東省 佛山市 南海區 12 佛山市南海區鑫錦偉華潔凈能源研究院 廣東省 佛山市 南海區 52 13 張家口市

89、氫能與可再生能源研究院 河北省 張家口市 橋東區 14 國創河北氫能產業創新中心有限公司 河北省 張家口市 橋東區 15 河南省氫能研究院有限公司 河南省 新鄉市 紅旗區 16 武漢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 湖北省 武漢市 洪山區 17 武漢中極氫能產業創新中心有限公司 湖北省 武漢市 江夏區 18 武漢高科新能源科學研究院 湖北省 武漢市 漢南區 19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東北亞氫能經濟與技術研究院 吉林省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延吉市 20 蘇州市氫能產業創新中心有限公司 江蘇省 蘇州市 張家港市 21 張家港氫云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江蘇省 蘇州市 張家港市 22 中科氫能新能源研究

90、院(南京)有限公司 江蘇省 南京市-23 常州市氫能源產業協會 江蘇省 常州市 鐘樓區 24 無錫市惠山區同惠新能源汽車創新研究院 江蘇省 無錫市 惠山區 25 南昌大學共青城光氫儲技術研究院 江西省 九江市 共青城市 26 通遼市氫驅動力科技研究院 內蒙古自治區 通遼市 開魯縣 27 內蒙古正和氫能研究院 內蒙古自治區 呼和浩特市 賽罕區 53 28 內蒙古宜和氫能研究院 內蒙古自治區 呼和浩特市 賽罕區 29 內蒙古金科氫能產業技術研究院 內蒙古自治區 烏海市 烏達區 30 礦業大學(北京)內蒙古研究院 內蒙古自治區 鄂爾多斯市 康巴什區 31 山東氫谷新能源技術研究院 山東省 濟南市 濟

91、陽區 32 濰坊氫能產業技術研究院 山東省 濰坊市 昌邑市 33 煙臺開發區氫能裝備技術研究院 山東省 煙臺市 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 34 渭南市宇動車用動力與儲能新能源研究院 陜西省 渭南市 臨渭區 35 上海長三角氫能科技研究院 上海市 上海市-36 攀枝花氫陽能源研究院 四川省 攀枝花市 仁和區 37 天津市氫能研究院有限公司 天津市-濱海新區 附錄附錄 5:“儲能科學工程”專業開設院校:“儲能科學工程”專業開設院校名單名單 序序號號 學校學校 省份省份 開設開設年份年份 序序號號 學校學校 省份省份 開設開設年份年份 1 西安交通大學 陜西 2019 21 福州大學 福建 2020 2

92、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 2020 22 福建師范大學 福建 2020 3 華北電力大學 北京 2020 23 長沙理工大學 湖南 2020 4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北京 2020 24 西南石油大學 四川 2020 5 天津大學 天津 2020 25 大理大學 云南 2020 54 6 中國礦業大學 江蘇 2020 26 青海大學 青海 2020 7 廈門大學 福建 2020 27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 2021 8 山東大學 山東 2020 28 華東理工大學 上海 2021 9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山東 2020 29 武漢大學 湖北 2021 10 華中科技大學 湖北 2020 30 湖

93、南大學 湖南 2021 11 武漢理工大學 湖北 2020 31 河北民族師范學院 河北 2021 12 重慶大學 重慶 2020 32 上海電力大學 上海 2021 13 哈爾濱工業大學 黑龍江 2020 33 南京工業大學 江蘇 2021 14 河北建筑工程學院 河北 2020 34 徐州工程學院 江蘇 2021 15 遼寧科技大學 遼寧 2020 35 山東科技大學 山東 2021 16 沈陽工程學院 遼寧 2020 36 河南理工大學 河南 2021 17 東北電力大學 吉林 2020 37 華南師范大學 廣東 2021 18 上海理工大學 上海 2020 38 重慶科技學院 重慶 2021 19 南京工程學院 江蘇 2020 39 昆明理工大學 云南 2021 20 江蘇理工學院 江蘇 2020 40 榆林學院 陜西 2021

友情提示

1、下載報告失敗解決辦法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報告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本文(汽車人才研究會:碳中和背景下氫能及燃料電池人才研究報告(2022)(56頁).pdf)為本站 (分析師) 主動上傳,三個皮匠報告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 若此文所含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三個皮匠報告文庫(點擊聯系客服),我們立即給予刪除!

溫馨提示:如果因為網速或其他原因下載失敗請重新下載,重復下載不扣分。
客服
商務合作
小程序
服務號
折疊
午夜网日韩中文字幕,日韩Av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最新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