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卷首語卷首語 過去三十年,是廣州交通高速發展的三十年。從建成第一條地鐵到街道改造,倫敦和紐約經歷了一百四十多年,而廣州只用了不到三十年。這三十年,廣州建成了世界級航空、航運和鐵路大港,高速公路和軌道里程位居全球前列,交通已經成為廣州的強指標,是城市發展的“四梁八柱”、“百年工程”。未來三十年,到本世紀中葉,我國將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新時代新征程使命任務下思考廣州交通的高質量發展之路,要牢牢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契機,對外要把綜合交通樞紐的國際化優勢做強做實,通過打造更開放的國家門戶、更直連的灣區核心,為城市發展贏取機會,實現從“
2、交通強”向“城市強”的轉變;對內要緊扣市民需求,順應時代轉變,以樞紐和廊道錨固空間,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間建設復合走廊,推動交通系統再迭代、再升級。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用數據說話、立足數據思維是實現精準治理的最基本手段。廣州交通年報通過每年的專項交通調查研究,用數據全面準確記錄了過去二十五年交通高速發展狀況,助力發現和解決了不同時期市民關心的“急難愁盼”問題,建立了交通持續監測、評價和決策機制,創立了以政府“智庫”為特色的編制方法,支撐了廣州交通的規劃、建設、管理,獲得了政府、業界的廣泛認可。面向未來,將立足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以深化調查研究推動解決發展難題,發揮年報數據的標尺和指
3、揮棒作用,促進交通和城市數字化轉型,成為面向未來塑造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之舉。目 錄 I 目目 錄錄 第一章第一章 年度交通綜述年度交通綜述.1 一、交通發展情況.1 二、趨勢與建議.4 第二章第二章 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國際綜合交通樞紐.6 一、總體情況.6 二、航空樞紐.6 三、航運樞紐.8 四、鐵路樞紐.9 五、公路樞紐.9 第三章第三章 廣州與灣區交通廣州與灣區交通.10 一、交通設施.10 二、交通需求.10 三、南沙對外交通.12 第四章第四章 交通需求與供應交通需求與供應.13 一、人口與經濟.13 二、機動車發展.14 三、交通需求特征.16 四、交通基礎設施.16 五、交通與空間
4、協同.17 第五章第五章 道路空間利用道路空間利用.20 一、進出口道路.20 二、核心區對外交通.20 三、核心區內部交通.20 四、常發性擁堵點.21 五、非機動化交通.22 目 錄 II 第六章第六章 公交都市建設公交都市建設.23 一、總體情況.23 二、地鐵.23 三、有軌電車.24 四、常規公交.24 五、出租車.25 六、互聯網租賃自行車.25 七、水上巴士.25 第七章第七章 綜合交通治理綜合交通治理.26 一、交通安全.26 二、智慧出行.26 三、交通環境.28 第八章第八章 重要交通研究重要交通研究.29 附錄附錄 2022 年交通大事記年交通大事記.33 第一章 年度交
5、通綜述 1 第一章第一章 年度交通綜述年度交通綜述 一、交通發展情況一、交通發展情況 2022 年,面對需求收縮、預期轉弱等多重壓力,廣州交通攻堅克難、穩中求進,不斷向高質量發展邁進,保障了超大城市生產、生活的正常運轉。白云機場旅客吞吐量連續三年位居全國第一,港口貨物及集裝箱吞吐量保持正增長,城市交通系統加速向綠色化、個性化轉變。1、樞紐服務能力保持全國前列、樞紐服務能力保持全國前列 白云機場年旅客吞吐量白云機場年旅客吞吐量 2610 萬人次,萬人次,國家門戶樞紐功能國家門戶樞紐功能顯著顯著。受疫情影響,白云機場旅客吞吐量繼續下滑,同比下降 35%,相比 2019 年降幅 64%。廣州作為祖國
6、的南大門,承擔了重要對外門戶樞紐功能,白云機場全年承擔國際航空旅客吞吐量 78 萬人次,國內主要機場中北京首都機場 25 萬人次、上海浦東機場 81萬人次、深圳寶安機場 15 萬人次。白云機場在大灣區五大機場的旅客吞吐量占比 45%,其次為深圳(37%)和香港(10%),在灣區機場群中主體地位明顯。廣州港集裝箱廣州港集裝箱年年吞吐量吞吐量 2486 萬標箱保持正增長。萬標箱保持正增長。港口集裝箱年吞吐量同比增長 1.6%,被青島港(2567 萬標箱)超越降至全球第六。廣州港貨物年吞吐量6.56 億噸,同比增長 0.7%,居全球第五。廣州是廣東省省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國際商
7、貿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地處中國大陸南方,廣東省的中南部,接近珠江流域下游入???。廣州市下轄十一區,總面積 7434.4 平方公里。對本年報中將出現的一些主要地域名詞解釋如下:廣州市(全市):指十一區;中心四區:指荔灣、越秀、天河和海珠四區;中心六區:指荔灣、越秀、天河、海珠、白云和黃埔六區;中心城區:指荔灣、越秀、天河、海珠四區全部以及白云區和黃埔區的南部地區,面積約 933 平方公里;核心區:指環城高速圍合地區;粵港澳大灣區(灣區):本報告中僅包含廣州、深圳、佛山、東莞、珠海、肇慶、惠州、江門、中山等 9 市的數據,不包含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數據。第一章 年度交通綜述 2 鐵路旅客鐵路旅客
8、年年發送量發送量 6667 萬人次,廣州南站位居全國第一。萬人次,廣州南站位居全國第一。鐵路旅客年發送量同比下降 25.6%,全年貨運量 2360 萬噸、同比增長 3.0%,相比 2019 年增長12%。廣州南站旅客年發送量 4770 萬人次,位居全國第一。2、在、在灣區中灣區中交通核心地位顯著交通核心地位顯著 廣州與灣區其他城市交通聯系緊密。廣州與灣區其他城市交通聯系緊密。廣州與大灣區 8 市間日均出行量 258 萬人次,占大灣區總量的 48%,其次為深圳的 24%(129 萬人次)。都市圈層面,廣佛肇出行量占 49%,其次為深莞惠(36%)和珠中江(15%)。同城化層面,廣佛兩市間日均出行
9、量 171 萬人次,占灣區城際出行總量 32%,約為深莞的 2 倍(84 萬人次),廣佛與深莞人口規模相當,同城聯系更為緊密。在跨城通勤方面,廣州跨城通勤人口 54 萬、占大灣區總量的 45%,其中廣佛之間跨城通勤人口達 32 萬、大灣區排名第一。南沙南沙區區對外交通聯系持續加強對外交通聯系持續加強。與大灣區城市(含廣州其它各區)日均出行總量同比增長 8.6%,達到 77.6 萬人次。南沙與周邊城市日均出行量為 32.7 萬人次,占廣州與大灣區跨城出行總量的 13%,同比增加 4 個百分點(2021 年占比9%),南沙作為粵港澳重大合作平臺的地位正在不斷加強。3、交通與空間的協同持續向好、交通
10、與空間的協同持續向好 人口分布由中心向外圍城區轉移。人口分布由中心向外圍城區轉移。兩年來,中心六區常住人口累計減少 37.6萬人,而外圍五區增加 37.0 萬人,其中番禺區增加 13.5 萬人,南沙區和增城區均增加 8.0 萬人,花都區和從化區分別增加 5.5 萬人和 2.0 萬人。近兩年核心區往南部、東部方向核查線交通量分別增長 6.7%和 3.0%,高于往北部的 2.3%,與人口增長空間方向基本一致。軌道交通支撐城市空間結構。軌道交通支撐城市空間結構。軌道網絡與城市空間骨架形態基本契合,重要交通樞紐、重點功能區、主要公共服務中心等的交通可達性處于較高水平。軌道交通支撐了城市廊道集約型發展,
11、站點周邊人口與就業崗位集聚明顯,沿軌道交通軸線人口崗位密度明顯更高,全市軌道站點 800 米人口崗位覆蓋率 36.6%,中心城區達到 54.7%,廣州軌道交通在引導城市集約發展水平居全國前列,是各項生產要素資源配置的重要載體??臻g可達性方面,全市初步形成多中心、網絡化的公共交通可達性格局,與人口分布耦合度較高。第一章 年度交通綜述 3 跨區通勤比例下降、平均通勤距離縮短??鐓^通勤比例下降、平均通勤距離縮短。疫情期間,更多市民選擇區內就近上班、居家遠程辦公等彈性工作方式增加,以及外圍地區就業機會增長,跨區通勤人口占全市通勤人口比例由疫情前 25%降至 20%。同時,全市通勤平均出行距離 8.3
12、公里、同比減少 0.4 公里,平均通勤時耗 36.5 分鐘、同比減少 2.2 分鐘,反映交通空間組織效率和居民生活品質的 45 分鐘以內通勤出行比例指標達到80%,維持在較高水平。4、城市交通運作總體保持平穩、城市交通運作總體保持平穩 綠色出行綠色出行(含(含步行、自行車、電動自行車、常規公交、軌道交通步行、自行車、電動自行車、常規公交、軌道交通)保持高位。保持高位。全市日均出行總量4437萬人次,較上年下降0.9%。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77%,居全國超大城市前列。地鐵通車里程 621 公里,日均客運量 646 萬人次居全國第一。電動自行車電動自行車迅猛增長迅猛增長。電動自行車日均出行量600
13、萬人次,同比增長14.5%,相比2019年增長50.3%,已成為繼步行和小客車后出行量較大的交通方式之一,其便捷、經濟、個性化的特點受到市民青睞。個體機動化出行選擇多樣,展示較大吸引力。個體機動化出行選擇多樣,展示較大吸引力。近三年廣州小客車擁有量保持年均 7%以上的增長,2022 年達到 290.8 萬輛。新能源汽車發展迅速,全市新能源汽車保有量 56.3 萬輛,同比增長 47.5%,成為機動車增長的主體,年度新增的機動車中 75.3%為新能源汽車。2022 年巡游出租車日均客運量 100 萬人次,網約車日均151萬人次,兩者合計已達到常規公交日均客運量的90%(2019年為52%)。全市全
14、市 17%的道路資源用于過境車輛,運作保持平穩。的道路資源用于過境車輛,運作保持平穩。全市道路網中,日均活躍機動車總量 309 萬輛,外地車占比 39%(本地化使用為 15%)。過境車輛占用的資源(車輛周轉量)達到 17%,其中高速公路網達到 21%(深圳約 2%),廣州對大灣區周邊城市的交通服務顯著。疫情期間市民活動強度降低,核心區晚高峰干道平均車速 24.2 公里/小時,交通運作總體保持良好。第一章 年度交通綜述 4 二、趨勢與建議二、趨勢與建議 近年來,居民高頻出行的尺度由城市內部擴大至跨城范圍,人們也更加青睞個性化的出行服務。交通系統必須以高效可靠、便捷舒適、綠色低碳等高質量交通發展要
15、求形成的最大公約數為目標,統籌滿足人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支撐城市高質量發展。1、盡快打通珠江口戰略性過江通道。、盡快打通珠江口戰略性過江通道。目前,跨珠江口通道不足是制約大灣區東西兩岸高效流動的短板之一,僅佛山能納入廣州 1 小時交通圈,深圳、香港、澳門、珠海、惠州則在 1.5 小時交通圈外。建議加快蓮花山過江通道、增莞番高速和軌道 22 號線東延等項目建設,多措并舉強化灣區東西兩岸直連。鑒于跨珠江口通道資源稀缺,應統籌珠江口各過江通道的“復合型”布局,盡早研究軌道22 號線東延與中南虎城際、化龍至開發區西區過江通道與軌道 17 號線等復合布局,研究各過江通道在建設主體、建設時序、資金安排等方面的
16、協同機制,節約使用過江通道資源,保障項目落地實施。2、高標準建設南沙對外交通網絡。、高標準建設南沙對外交通網絡。南沙年度人口規模增幅全市第一,對外日均出行量同比增長 8.6%,與周邊城市聯系持續加強。南沙直通灣區的高效便捷交通體系正處于構建階段,當前與中心城區、珠江口東西兩岸城市中心以及港澳的聯系時長均超過 1 小時,往北部廣州中心城區銜接不暢、“雙快”交通建設有待加快,往珠江口東岸城市的道路擁堵(南沙大橋高峰飽和度達到 0.90)、高鐵班次少且時耗長,往珠江口西岸城市缺乏軌道直達。建議加快推進南沙站、廣中珠澳高鐵、南中珠城際等項目建設,研究港深西部鐵路延伸至南沙站,與十八號線貫通接入珠江新城
17、;將肇順南城際和中南虎城際提升為高鐵,將贛深高鐵、深南高鐵引入南沙站,與廣中珠澳高鐵形成十字交融的鐵路樞紐,進一步強化南沙樞紐輻射力。3、做好城市交通發展模式的頂層設計。、做好城市交通發展模式的頂層設計。近年來,交通方式結構持續轉變,中心城區公共交通(軌道交通和常規公交)占全方式出行比例由 2019 年的 34%降低至 2022 年的 21%,電動自行車出行占比由 5%增長至 11%。在此發展趨勢下,公共交通面臨可持續性發展難題,電動自行車引起的道路交通秩序和安全問第一章 年度交通綜述 5 題有待系統性解決。建議盡快做好城市交通發展模式的頂層設計,從解決廣州這種超大城市的實際問題出發,堅持公交
18、優先發展戰略,引導各類交通方式有序發展,在集約與舒適、高效與便捷間取得平衡,在不同出行距離、出行目的上各得其所。4、研究中心城區公路客運站轉型升級、研究中心城區公路客運站轉型升級。廣州自 2019 年開始推進中心城區公路客運站搬遷與布局優化,2022 年中心城區公路客運站全年客運量 423.7 萬人次,同比下降 51%,相比 2019 年下降 86%。隨著高鐵和城際的快速發展,城際出行模式發生較大變化,“鐵路+公交”、“鐵路+網約車”相比“公路+公交”出行更快捷、更安全。建議開展公路客運站轉型升級研究,優先考慮轉型為公共汽電車場站、生活性物流分撥點、公共停車場等,補齊交通場站設施短板,鼓勵交通
19、設施+立體開發的復合利用,以促進公路客運站煥發新的生機。5、強化占道、強化占道施工施工的的精細化管理。精細化管理。近三年中心城區因市政管線、軌道建設等占道施工引起的常發性擁堵點占比為 20%-30%,已成為道路擁堵的重要影響因素。2022 年月均施工量 673 宗,其中 62%需擠壓道路資源,對區域路網影響大。建議加強對施工方案和交通疏導方案的論證工作,在車道“占一補一”原則基礎上,從施工時序、圍蔽方案、交通組織等方面確保地區道路交通服務水平不降低。強化占道施工期間的精細化管理,優化大型施工進場時序,做好施工點的施工組織管理和疏解引導。第二章 國際綜合交通樞紐 6 第第二二章章 國際綜合交通樞
20、紐國際綜合交通樞紐 一、總體情況一、總體情況 2022 年廣州鐵路、公路、水路、航空對外運輸方式完成客運量 1.7 億人次,日均客運量 47 萬人次,同比下降 21.5%;完成貨運量 9.1 億噸,日均貨運量 248萬噸,同比下降 7.8%。表 2-1 2022 年各運輸部門完成運量 數據來源及說明:廣州市統計局數據。公路客運量指長途客運、租車公司的客運量,水運客運量將珠江游數據納入統計范圍。鐵路客、貨運量包括佛山西站的數據,民航客、貨運量是指注冊地所在航空公司的運輸量。二、航空樞紐二、航空樞紐 1、設施建設、設施建設 白云機場已建成 T1、T2 兩座航站樓和三條跑道,在建第四第五跑道、T2航
21、站樓東四和西四指廊、T3 航站樓及其綜合交通中心。交通集疏運系統已建成2 條軌道(地鐵三號線、廣清城際)、7 條高速公路(珠三環高速、惠肇高速、北二環高速、機場高速、大廣高速、廣連高速、機場第二高速北段),在建 4條軌道(新白廣城際、廣佛東環城際、廣花城際和芳白城際)、1 條高速公路(機場第二高速南段)。第二章 國際綜合交通樞紐 7 2、運量發展、運量發展 白云機場全年旅客吞吐量 2610 萬人次,單一機場吞吐量排名連續三年位居全國第一。受疫情影響,航空旅客吞吐量繼續下滑,同比下降 35%,相比 2019年降幅 64%。廣州作為祖國的南大門,承擔了重要對外門戶樞紐功能,白云機場全年承擔國際航空
22、旅客吞吐量 78 萬人次,國內主要機場中北京首都機場 25萬人次、上海浦東機場 81 萬人次、深圳寶安機場 15 萬人次。白云機場貨郵吞吐量 188.4 萬噸/年,同比下降 7.9%,其中國際及地區貨郵吞吐量占比從 70%提升至 76%。圖 2.1 2022 年全國主要機場旅客吞吐量 數據來源:2022 年全國民用運輸機場生產統計公報 圖 2.2 2022 年全國主要機場貨郵吞吐量 數據來源:2022 年全國民用運輸機場生產統計公報 第二章 國際綜合交通樞紐 8 三、航運樞紐三、航運樞紐 1、設施建設、設施建設 廣州港由海港和內河港組成,已形成以南沙港為核心、黃埔港區和新沙港為重點、內港港區和
23、內河港為補充的港口體系。集疏運主要依靠南沙港快速路、南沙港鐵路等。2、運量發展、運量發展 廣州港貨物和集裝箱吞吐量均被青島港超越。全年共完成貨物吞吐量 6.56億噸,同比增長 0.7%,全球第五;集裝箱吞吐量 2486 萬標準箱,同比增長 1.6%,全球第六。圖 2.3 2022 年全國主要港口貨物吞吐量 圖 2.4 2022 年全國主要港口集裝箱吞吐量 數據來源:交通運輸部官網。新加坡港 2022 年集裝箱吞吐量 3730 萬 TEU,居全球第二。第二章 國際綜合交通樞紐 9 四、鐵路樞紐四、鐵路樞紐 1、設施建設、設施建設 線路方面,已建成 4 條高鐵(京廣高鐵、廣深港高鐵、貴廣高鐵、南廣
24、高鐵)、6 條普鐵(京廣鐵路、廣深鐵路、廣珠鐵路、廣茂鐵路、廣石鐵路、南沙港鐵路)、5 條(段)城際(廣珠城際、廣佛肇城際、穗深城際、廣清城際一期、廣州東環城際花都站至白云機場北站段),市域內國鐵、城際總里程446 公里,形成客貨列車基本分線運行的雙“人”字型格局。在建線路 12 條,合計 333.3 公里。樞紐方面,已建成廣州站、廣州東站、廣州南站、廣州北站、慶盛站、新塘站(城際場)6 座客站,以及廣州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廣州國際港)一期、增城西、大朗、下元等 20 座貨站。在建白云站、新塘站(高鐵場)、機場 T3高鐵站、南沙站、增城站 5 座客站。2、旅客、旅客發送發送量量 2022 年廣州
25、鐵路旅客發送量 6667 萬人次,相比 2021 年下降 25.6%,日均旅客發送量 18.3 萬人次。其中,廣州南站日均旅客發送量 13.1 萬人次,占鐵路旅客發送總量的 71.5%,占比持續擴大;廣州站日均發送量 2.4 萬人次,同比下降 33.2%;廣州東站日均發送量 2.2 萬人次,同比下降 25.1%。五、公路樞紐五、公路樞紐 作為省會城市,廣州市內高速公路承擔了大量過境功能。從車輛對道路的占有率看(按車輛周轉量計算),過境車輛占用了 21.3%的高速公路資源。工作日早高峰平均車速 84.7 公里/小時,同比增長 3.8%,晚高峰平均車速 80.7 公里/小時,同比增長 7.4%???/p>
26、運站方面,廣州自 2019 年開始推進中心城區公路客運站搬遷與布局優化。截至 2022 年底,完成了市客運站、越秀南客運站等長途汽車客運站關停及客運線路安置工作。目前中心城區共 9 座長途汽車客運站,全年客運量 423.7 萬人次,日均 1.2 萬人次,同比下降 51%,相比 2019 年下降 86%。第三章 廣州與灣區交通 10 第三章第三章 廣州與灣區交通廣州與灣區交通 一、交通設施一、交通設施 2022 年新開通廣連高速及廣州地鐵 7 號線一期西延段(廣州南站至佛山美的大道)。全市對外銜接通道共 85 條,包括 70 條道路、15 條軌道(不計重復統計)。其中,佛山方向道路 31 條、軌
27、道 8 條,東莞深圳方向道路 10 條、軌道 3條,清遠韶關方向道路 12 條、軌道 3 條,中山方向道路 3 條、軌道 2 條,惠州方向道路 14 條,軌道 2 條。二、二、交通需求交通需求 粵港澳大灣區跨城通勤人口總量 118 萬人,同比下降 1.9%。廣州在大灣區的跨城通勤人口 54 萬,占大灣區跨城總通勤人口的 45%,其次深圳 36 萬(占30%)。廣州跨城通勤以廣佛為主,達到 32 萬人,廣莞之間跨城通勤人口 8 萬人,廣深之間 2.9 萬人。大灣區 9 城市間日均出行量 542 萬人次,同比下降 18%,占全省 21 個地級市間總出行量的 70%。廣州與灣區 8 市間日均出行量
28、258 萬人次,占灣區城市間出行總量的 48%,相比上年增加 6 個百分點,其次深圳 129 萬人次(占 24%)。都市圈層面,廣佛肇占 49%,其次為深莞惠(36%)和珠中江(15%)。同城化層面,廣佛兩市間出行量 171 萬人次,占灣區城市間出行總量的 32%,約為深的兩倍(84 萬人次),廣佛與深莞人口規模相當,同城聯系更為緊密。第三章 廣州與灣區交通 11 跨城通勤流入廣州的職住分布 跨城通勤流出廣州的職住分布 圖 3.1 2022 年粵港澳大灣區主要跨城通勤分布情況 圖 3.2 2022 年廣東省內城市間出行分布情況 數據來源:廣州市交通規劃決策支撐平臺 第三章 廣州與灣區交通 12
29、 三、南沙對外交通三、南沙對外交通 1、交通設施、交通設施 南沙現狀對外銜接通道共 18 條,包括 15 條道路、3 條軌道(不計重復統計)。其中廣州中心城區及番禺方向道路 5 條、軌道 3 條,佛山方向道路 5 條,中山方向道路 3 條,東莞深圳方向道路 2 條、軌道 1 條。2、對外出行需求、對外出行需求 南沙在大灣區的跨區通勤人口 9.5 萬人,與周邊城市為 2.4 萬人,占廣州與大灣區跨城通勤總人口的 4.5%(南沙占廣州市常住人口的 5.0%),其中南沙與佛山間跨城通勤人口 1.4 萬人,與中山間 0.5 萬人、與東莞深圳間 0.3 萬人。在周邊城市間聯系普遍下降的背景下,南沙與大灣
30、區城市(含廣州)日均出行量 77.6 萬人次,同比增長 8.6%。南沙與周邊城市(不含廣州)日均出行量為32.7 萬人次,占廣州與灣區城市出行總量的 13%,同比增加 4 個百分點,南沙作為粵港澳重大合作平臺的地位正得到加強。第四章 交通需求與供應 13 第第四四章章 交通需求與供應交通需求與供應 一、人口一、人口與經濟與經濟 1 1、人口人口 2022 年末,廣州市常住人口 1873.4 萬人,同比減少 7.7 萬人,自 2005 年以來首次出現下降,城鎮化率為 86.48%。年末戶籍人口 1034.9 萬人,同比增長 23.4萬人,城鎮化率為 81.86%。中心六區常住人口總量減少 12.
31、6 萬人,其中白云區減少 5.2 萬人。外圍五區常住人口增加 5 萬人,其中南沙區的增量最大,達到 2.9 萬人。表 4-1 近年廣州市各行政區常住人口發展情況(單位:萬人)數據來源:廣州市統計局 2 2、社會經濟、社會經濟 2022 年廣州地區生產總值 28839 億元,同比增長 1.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 318 億元,同比增長 3.17%;第二產業增加值為 7909 億元,同比增長1.07%;第三產業增加值為 20611 億元,同比增長 0.97%。第一、二、三次產業增加值的比例為 1.1:27.4:71.5。第一、第二、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 3.5%、28.2%和 68
32、.3%。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 153625 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為 22840 美元),增長 1.0%。第四章 交通需求與供應 14 圖 4.1 近年廣州市地區生產總值及增速 數據來源:廣州市統計局 二、機動車發展二、機動車發展 1 1、擁有量、擁有量 截至 2022 年底,廣州市機動車擁有量 355.0 萬輛,同比增長 24.1 萬輛。全市小客車(含微型客車)擁有量 290.8 萬輛,增長 24.1 萬輛。廣州市千人小客車擁有量 155 輛,低于北京(250 輛)、上海(186 輛)。圖 4.2 近年廣州市機動車發展情況 2 2、中小客車總量調控、中小客車總量調控 2021 年 12 月,廣
33、州發布關于增加 2022 年度中小客車增量指標配置額度第四章 交通需求與供應 15 的通告,明確在原有每年 12 萬個的增量指標配置額度基礎上(普通車搖號:普通車競價:節能車搖號為 5:4:1),2022 年度中小客車節能車增量指標配置額度增加至 3.8 萬個。全年中小客車增量指標實際配置指標數115.2 萬個,同比增加 1.1 萬個。普通車搖號、普通車競價、節能車搖號三類指標比為 1.4:1.1:1,其中普通車搖號指標(均含個人和單位)配置率為 100%。圖 4.3 近兩年廣州市中小客車指標實際配置情況 4 4、新能源汽車、新能源汽車 2022 年,新能源(含貨車)上牌總量 19.8 萬輛。
34、截至 2022 年底,全市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 56.3 萬輛,同比增長 18.2 萬輛,滲透率達到 15.9%。5 5、機動車使用機動車使用 全市日均活躍機動車總量 309 萬輛,廣州本地車占比 60.8%,外地車中位居前三的分別是佛山(5.9%)、東莞(3.7%)、深圳(3.5%)。小客車年均行駛里程 1.05 萬公里,單程平均出行距離 12.2 公里,其中單程出行距離在 10 公里以內占比 63.8%,10-20 公里占比 21.0%。1 名詞解釋:計劃配置指標數是指投放的中小客車增量指標,實際配置指標數是指成功配置的中小客車增量指標,配置率是指實際配置指標數與計劃配置指標數的百分比,需
35、求供給比是指有效申請編碼數與計劃配置指標數的比值,所有指標均包括了單位和個人指標。第四章 交通需求與供應 16 三三、交通需求、交通需求特征特征 1、出行總量出行總量 全市全方式出行總量 4437 萬人次/日,同比 2021 年降低 0.9%;機動化出行總量 2196 萬人次/日,同比降低 9%。中心城區全方式出行總量 2607 萬人次/日,同比降低 4.3%;機動化出行總量 1162 萬人次/日,同比降低 7.3%。2、方式結構、方式結構 中心城區全方式出行中,步行和騎行(自行車和電動自行車)占比 55%,同比增加 1.5 個百分點,近三年以來持續新高,累計增加 13 個百分點。個體機動化出
36、行(含小客車、出租車等)比例 22.5%,同比增加 1.5 個百分點。軌道交通和常規公交占比 21%,同比減少 2.7 個百分點,相比 2019 年減少 13 個百分點。綠色出行(含慢行交通、公共交通2)比例 77%,居全國超大城市前列。中心城區機動化出行中,公共交通占機動化比例為 47.2%,比 2021 年減少4.4 個百分點。四、交通基礎設施四、交通基礎設施 1、道路、道路交通交通 2022 年廣州市道路里程 11716 公里(未含街巷路及鄉村路),其中高速公路(含收費快速路)1169 公里,形成“三環+十九射”的高快速路主骨架路網。中心城區建成區道路網密度達到 7.0 公里/平方公里。
37、越秀、荔灣均在 8 公里/平方公里以上,中心城區范圍內的其他區為 5-8 公里/平方公里之間。2022 年建成通車街北高速改擴建工程主線、廣連高速(廣州段及花都至從化段)等高速公路項目,以及車陂路新滘東路隧道工程(黃埔大道至新港東路)、白云六線(東鏡東路曙光路)等城市道路項目。2、城市、城市軌道軌道交通交通 截至 2022 年底,廣州開通運營地鐵 16 條、有軌電車 2 條。在建地鐵 10條、有軌電車 1 條。2 本章的公共交通指軌道交通、常規公交,慢行交通指步行、自行車和電動自行車。第四章 交通需求與供應 17 地鐵通車里程 621 公里,運營線路 16 條(段),地鐵站點數 285 座(換
38、乘站計一次)。2022 年 3 月 31 日,廣州地鐵 22 號線首通段(番禺廣場-陳頭崗)開通運營,實現了廣州南站與南沙 30 分鐘通達;5 月 1 日,地鐵 7 號線西延段開通運營,是大灣區第二條實現廣州與佛山“零換乘”的地鐵線。五五、交通與空間協同交通與空間協同 近年來,廣州不斷完善軌道交通網絡,強化中心城區與南沙新區、重點功能區快聯快通,支撐和引導廣州加快形成多中心、網絡化空間發展格局。1 1、軌道交通、軌道交通與與空間結構空間結構 從城市軌道交通網絡對城市公共服務中心和城市結構等重要節點的支撐來看,現狀及在建軌道交通已實現對次級以上公共服務中心以及新空間結構主要節點覆蓋。中心城區、空
39、港、科學城、白鵝潭、廣州南站、創新城等公共服務中心有 2 條以上城市軌道交通線路支撐。地鐵十八號線和二十二號線相繼開通后,中心城區與南沙、番禺智造創新城等時長均控制在 30 分鐘內,市域空間組織效率得到進一步加強。軌道交通支撐城市廊道集約型發展,站點人口與就業崗位集聚明顯,沿軌道交通軸線人口崗位密度明顯更高。軌道站點 800 米范圍內人口、就業密度分別為2 萬人/平方公里、1.3 萬個/平方公里,是非軌道覆蓋建設用地區域的 2.9 倍和4.1 倍。全市軌道站點 800 米人口崗位覆蓋率 36.6%,中心城區 54.7%,廣州地鐵在提升市民認同、引導城市集約發展水平居全國前列,是各項生產要素資源
40、配置的重要載體。軌道站點 800 米覆蓋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為 34.1%,相對上年略有提升。核心區軌道覆蓋人口占本圈層人口 70.6%,中心城區(核心區以外)、外圍城區(中心城區以外)分別為 29.3%、13.4%。軌道站點 800 米覆蓋就業崗位占總就業崗位比例為 41.4%,與上年持平。核心區軌道覆蓋就業崗位占本圈層就業崗位 77.2%,中心城區(不含核心區)、外圍城區(中心城區以外)分別為 34.1%、14.8%。軌道 4 號線、21 號線、14 號線及知識城支線等外圍線路站點存在客流偏低,沿線站點開發相對滯后,應建立軌道車站周邊土地優化開發利用的長效機制,強第四章 交通需求與供應 18
41、化對軌道沿線的城市空間規劃和土地利用發展的戰略引導,將開發資源向軌道車站周邊傾斜,盤活低效用地,推動形成交通與空間、產業深度融合,客流效益與土地增值雙贏的良好局面。2 2、人口分布與公共交通可達性人口分布與公共交通可達性 公共交通可達性(PTAL)3是反映人們通過軌道交通、常規公交等基本公共服務方式,到達各類城市空間生產、生活的難易程度。核心區的公共交通可達性已達到較高等級水平,市民就業、教育醫療等民生需求的公共交通服務保障性強。向東至魚珠和新塘、向南至南村萬博、向北至白云新城等的核心區放射走廊,以及南沙、東部樞紐、番禺、花都等外圍城區核心區,相對于周邊地區公共交通可達性更高,初步展現了全市多
42、中心、網絡化的公共交通可達性格局,與人口分布耦合度較高。3 3、圈層流動性圈層流動性 2022 年進出中心四區的通勤人口規模相對疫情前降低 16%,其中往北部方向降低最明顯,降幅 21%,往東、南向分別降低 14%、10%。十一個行政區之間的跨區通勤人口占全市通勤人口的比例由疫情前 25%下降至 20%。第一圈層的核心區就業崗位比從業人口多 18%,跨圈層流動比例(跨圈層就業的從業人口與本圈層總從業人口的比例)為 14%,同比減少 1 個百分點,其中流入占 69%、流出占 31%,崗位吸引力最強,服務半徑大,潮汐交通明顯,體現中心區經濟核心地位。第二圈層的中心城區外圍(核心區以外)就業崗位比從
43、業人口少 6%,跨圈層流動比例為 25%,同比減少 2 個百分點,其中流入占 43%、流出占 57%,與核心區通勤交通聯系活躍,崗位吸引力有待進一步提升。第三圈層的外圍城區(中心城區以外)就業崗位比從業人口少 5%,跨圈層流動比例為 12%,同比減少 2 個百分點,外圍新城相對獨立。4 4、通勤距離與時耗通勤距離與時耗 通勤距離與時耗是衡量空間組織效率的重要表征指標。全市平均通勤距離為8.3 公里,較 2021 年減少 0.4 公里,通勤空間分布未發生顯著變化,5 公里以內 3 倫敦、新加坡等的城市規劃建設廣泛使用指標,主要通過公共交通接駁時間及候車時間等指標計算。公共交通可達性高,一般具有步
44、行到軌道站點或公交站點距離近、候車時間短、軌道線路或公交線路多等。第四章 交通需求與供應 19 的幸福通勤出行占比達到 54%,較 2021 年提升 2 個百分點,居民出行幸福感進一步提升。全市平均通勤時耗 36.5 分鐘,較 2021 年減少 2.2 分鐘,主要是由于通勤距離降低及道路運作整體好轉。15 分鐘生活圈內的通勤出行占比 26%,超過 1 小時的極端通勤出行占比 13%。反映城市運行效率和居民生活品質的 45 分鐘以內通勤出行比例指標達到 80%,與 2021 年上升 1 個百分點,維持在較高水平。第五章 道路空間利用 20 第第五五章章 道路道路空間利用空間利用 一、進出口道路一
45、、進出口道路 市域主要進出口白天 12 小時交通量 177.3 萬標準車,較上年降低 0.2%,番禺區和南沙區、花都區進出口道路相對上年略微增長。通過對車牌的識別跟蹤,全市道路網中過境車輛(車輛周轉量)占比 17%,其中高速公路網達到21%。因受疫情影響,2022 年對外車流量中除清遠韶關、惠州、東莞方向略微增加,其余方向呈降低趨勢。其中清遠韶關方向持續兩年增長,佛山方向經過上年的快速增長后,2022 年在疫情的影響下呈現下降趨勢,但佛山、東莞方向占對外總量的比例仍與上年一致,達到 76%。二、核心區對外交通二、核心區對外交通 核心區與北部交換量最大,白天 12 小時交通量為 98.1 萬標準
46、車,占比42%;南部、西部、東部三個方向流量占比均在 20%左右。單車道負荷方面,各走廊道路均處于高位運行狀態,道路空間被最大化利用,東部走廊交通壓力最大,達到 1.19 萬標準車/車道/白天 12 小時;南部走廊擴容后,壓力有所緩解。三、核心區內部交通三、核心區內部交通 1 1、過江通道、過江通道 核心區過江通道白天 12 小時交通量 127.9 萬標準車,同比增長 8.2%。西部走廊鶴洞大橋大修通車后,交通量同比增長 28.6%。2 2、道路道路車速車速 疫情期間市民活動強度降低,核心區晚高峰主次干道平均車速有明顯提升,達到 24.2 公里/小時,相對上年增長 7.2%,交通運作總體保持良
47、好。第五章 道路空間利用 21 圖 5.1 2022 年核心區道路車速分布 四、常發性擁堵點四、常發性擁堵點 中心城區常發性擁堵點 48 個,其中環城內 36 個、環城外 12 個,同比減少9 個(新增 24 個,消除 33 個)。引起道路交通擁堵的重要原因在于上下游車道能力不匹配,表現在道路施工圍蔽帶來的通行能力削弱和部分干道的接入組織管理考慮不夠精細。年度新增的擁堵點中 33%是由施工引起,如黃埔大道、開源大道以及地鐵11 號線、地鐵 12 號線等圍蔽施工,對周邊地區道路交通運作造成較大影響。而消除的擁堵點中 30%是源于施工已完成,如鶴洞橋通車后上下游道路運作比上年施工期間有明顯緩解。要
48、加強對道路施工期間的交通組織論證工作,從施工時序、圍蔽方案、交通組織等方面確保施工路段交通服務水平不降低。第五章 道路空間利用 22 圖 5.2 2022 年廣州中心城區常發性擁堵點分布圖 五、五、非機動化非機動化交通交通 1 1、電動自行車出行電動自行車出行 為貫徹落實國家關于規范管理電動自行車的工作要求,廣州市于 2021 年 11月 2 日開始實施電動自行車登記上牌,至 2022 年底已登記上牌 288 萬輛(截至2023 年 4 月為 331 萬輛)。全市電動自行車出行量 600 萬人次/日,同比增長 14.5%,較 2019 年增長50.3%,已成為繼步行、小客車之后出行量較大的交通
49、方式之一。中心城區電動自行車出行量 288 萬人次/日,同比增長 41%,較 2019 年增長 72%。2 2、自行車出行、自行車出行 自行車單程平均出行距離 1.5 公里,80%在 2 公里范圍內,87%的出行時間在 20 分鐘以內。以組團內出行為主,主要集中在老城區與天河中心區,占比46%。中山路、黃埔大道、龍津路至東華路、昌崗路至新港路等主要道路騎行量大。第六章 公交都市建設 23 第第六六章章 公交都市建設公交都市建設 一、總體情況一、總體情況 2022 年全市公共交通客運量 48.4 億人次,日均客運量 1326 萬人次,同比下降 16.6%,其中常規公交和巡游出租車的客運量降幅較大
50、,網絡預約出租車客運量繼續增長。圖 6.1 近年各類公共交通方式日均客運量變化情況 二、地鐵二、地鐵 2022 年,廣州地鐵新開通二十二號線(番禺廣場-陳頭崗)、七號線西延段(美的大道-廣州南站),運營線路增至 16 條(段),通車里程 621 公里(含 APM線,廣佛線、7 號線的佛山段)。新開通八號線彩虹橋站、西村站,地鐵站點數263 座(換乘站計一次)。全年客運量 23.58 億人次,日均客運量 646 萬人次居全國第一,比 2021 年(776 萬人次/日)降低 16.8%,主要為 4 月、11 月和 12 月受新冠疫情影響客流顯著下降,是 2019 年的 71.3%。全年日均客運強度
51、 1.06 萬人次/日公里,位居全國前列。第六章 公交都市建設 24 圖 6.2 近年廣州地鐵線網和客流發展歷程 三、有軌電車三、有軌電車 廣州在運營有軌電車線路 2 條,合計 22.1 公里,共設 30 座車站。海珠有軌電車試驗段長度 7.7 公里,車站 11 座,日均客運量 0.79 萬人次。黃埔有軌電車1 號線長度 14.4 公里,車站 19 座,日均客運量 0.78 萬人次。有軌電車線路對地鐵線路的接駁作用明顯,各站中與地鐵換乘車站的客運量相對較高。海珠有軌電車試驗線廣州塔站日均客運量最高,為 3.4 萬人次/日,占所有站點客流之和的 43%。黃埔有軌電車 1 號線地鐵長平站與地鐵香雪
52、站客流量最大,分別為 0.13 萬人次/日和 0.10 萬人次/日,兩站之和占所有站點的 29%。四、常規公交四、常規公交 2022 年,全市擁有公共汽(電)車 15050 輛、公共汽(電)車線路 1351 條、公交專用道里程 620 公里。全市全年客運量 10.22 億人次,日均客運量 280 萬人次/日,比去年下降 24.7%。近年來隨著軌道交通、網約車、共享單車、電動自行車等出行方式的快速發展,常規公交客運量呈下降趨勢,疫情影響下降幅更顯著。第六章 公交都市建設 25 五、出租車五、出租車 2022 年全市巡游出租車日客運量為 100 萬人次/日,同比減少 21.3%;全市網約車日均活躍
53、車輛數為 4.6 萬輛,日均客運量為 151 萬人次,同比增長16.9%,基本恢復至疫情前水平。巡游出租車和網約車平均出行距離分別為 7.0 公里、9.0 公里,低于私人小客車 12.2 公里。巡游出租車、網約車在 2-4 公里出行占比最高,分別達到28.7%和 23.1%,私人小客車在 4-6 公里占比最高,為 18.7%。六、互聯網租賃自行車六、互聯網租賃自行車 廣州每季度對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經營企業服務質量考核評價,并調整運營配額數量。2022 年 6 月,廣州互聯網租賃自行車運營配額為 40 萬輛。2022 年,廣州市互聯網租賃自行車日均活躍車輛數 25.1 萬輛,日均客運量為 145
54、萬人次,同比下降 19.9%。七、水上巴士七、水上巴士 2022 年,水上巴士共有 14 條航線、35 艘客運船舶。全年日均客運量 2.6萬人次,同比下降 23.5%。第七章 綜合交通治理 26 第第七七章章 綜合交通治理綜合交通治理 一一、交通安全、交通安全 1 1、交通交通管理設施管理設施 結合交通秩序大整治工作,全市新建、改造非機動車道共 99 公里,新建機非隔離欄 199 公里,設置非機動車通道路口 212 處,推行非機動車等待區 20 處,試點設置非機動車信號燈 20 處,有效地分離機非交通,著力解決機非混行問題。全市新建 305 個信號燈,完成國省道干線公路“一燈一帶”337 處、
55、“平安村口”339 處。設置右轉彎內輪差警示區 76 個,試點設置右轉中重型車輛停車讓行 12 處。設置分車道標志牌 295 處、分車道標線 105 處、分車道告示牌 281處。2 2、交通事故交通事故 2022 年廣州市共發生城市道路交通事故 4469 宗,死亡 502 人,受傷 3728人,實現事故亡人傷人“三下降”,經濟損失 925 萬元。事故致死率繼續下降,從 0.12 人/宗下降至 0.11 人/宗。機動車駕駛人的交通違法行為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共引發事故 3845 宗,造成 471 人死亡,均占全市總數的 82%。二二、智慧出行、智慧出行 1 1、出行服務、出行服務 廣州市交通交
56、通主管部門積極貫徹“交通強國”戰略,穩步推進數字交通創新實踐,升級打造“一個中心、三大平臺”的數字交通總體框架,強化智慧交通頂層設計,深化推進廣州智慧交通體系建設持續升級完善“智慧交通”系統。一是建設完善交通行業數據模型分析服務平臺。加強與公安、城管、氣象等部門及通信運營商、互聯網企業等開展數據共享與社會資源合作,先后整合接入近 30 類超 1100 項數據,累計匯聚數據量已超過 5000 億條。創新打造“集中建模、多處賦能”的集約化數據服務模式,避免同類數據需求重復建模,提升數據建模成效,賦能“穗智管”“廣州交通行訊通”“智慧交通平臺”等城市智能管理平臺,并向政數、公安、應急、交通等 30
57、多個部門和企業提供 400 余項數第七章 綜合交通治理 27 據分析服務,支撐加快廣州智慧城市建設。二是持續升級完善“智慧交通”系統平臺。綜合分析應用交通信息、手機信令、機器視覺等 20 多類數據,覆蓋城市對內、對外交通,全新構建“實時監測-動態預測-推演評估-協同聯動”的科技集疏模式,支撐廣州地區 5000 多萬人次/年的春運客流疏運、態勢分析及決策指揮,分層解析城市客流構成與交通客流特征,有效支撐春運、五一、國慶等重大節假期日期間客流疏運工作,提升城市交通運輸服務水平,應用覆蓋廣州火車站、南站、東站、白云機場等 4 個大型綜合樞紐,以及客運站、地鐵站、商圈等 100 多個重點區域,被媒體譽
58、為交通“最強大腦”。三是深化“交通慧眼”平臺建設應用。協調新增接入公安視頻、城市高快速路、建設工地、出租車車載視頻、泊車高位視頻等視頻資源 7200 多路,平臺合計接入視頻 20 多萬路,全面覆蓋高快速路、國省道、公交出租車、停車場、建設工地等交通要素。依托視頻資源,開發十余種營運車輛特征視頻智能識別算法,通過視頻與交通大數據深度融合自動研判車輛運營狀態與行為,實現對違法營運車輛的“精準畫像”,支持 20 余種營運管理與違規研判告警應用,有效提升了交通管理和執法效率效能。2 2、智慧、智慧管理管理 按照公安部深化”放管服“工作要求,廣州市于 2022 年下半年開發建設了一號通“車管智慧短信,群
59、眾只要撥打 36512123 專線電話,即可獲取電信公司推送的 5G 短信,通過人機交互信息,獲取量身定制的車管業務辦事指引,足不出戶就能享受網上問、網上查、網上辦的便利服務?!耙惶柾ā避嚬苤腔鄱绦诺耐瞥?,有效打破了傳統人工服務的時間限制和業務儲備限制,大大提高了群眾咨詢車管業務的效率?!皬V州城市交通大腦”以海珠區為聯創示范區搭建試點平臺,依托該平臺與“車城網”進行初步數據對接:一是進行信號燈燈態數據跨網發布測試,以文件單向交換的方式,從公安網通過跨邊界,將部分信控數據(包括相位、車道等信息)發布到電子政務外網,并測試傳輸時延和穩定性;二是從車城網接入芳村 CIM平臺數據到“廣州城市交通大腦”
60、試點平臺,豐富區域交通管控等場景模塊數據支撐。第七章 綜合交通治理 28 3 3、智能網聯道路、智能網聯道路 廣州出臺了智能網聯車輛道路測試系列政策,在全國率先創新性提出三級測試道路標準及道路、載客、遠程和編隊等多類別測試方式。截至 2022 年底,廣州市累計開放測試道路 353 條,單向里程 654.5 公里、雙向里程 1308.9 公里,涉及白云、花都、番禺、黃埔、南沙、海珠 6 個行政區。自動駕駛出租車運營車輛 110 臺,服務 16.7 萬人次,運行里程 300 萬公里。5 條自動駕駛便民線公開測試,載客里程超 13 萬公里,服務 3.4 萬人次,成功入選交通運輸部智能交通先導應用試點
61、項目。三、三、交通環境交通環境 1 1、環境空氣質量、環境空氣質量 2022 年廣州市空氣質量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二級日平均標準的天數合計 306 天,達標天數比例為 83.8%,其中屬優 186 天、良120 天、輕度污染 55 天、中度污染 4 天,未出現重度及以上污染。PM2.5、PM10、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年、臭氧、一氧化碳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水平均滿足標準要求。2 2、道路交通噪聲、道路交通噪聲 2022 年,全市道路交通噪聲平均等效聲級為 68.5 分貝,較上年降低 0.7 分貝,滿足國家交通干線環境噪聲排放標準(征求意見稿)中低于 70 分貝的要求。其中
62、天河區、荔灣區在 70 分貝以上;從化區為 65.1 分貝,明顯低于其它行政區;其余行政區均在 67 分貝到 70 分貝之間。噪聲總體水平與道路等級呈明顯的正相關關系,道路等級越高,噪音水平越高。根據廣州市道路交通噪聲監測點數據,快速路噪聲平均等效聲級為 70.7 分貝,較上年減少 0.5 分貝。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的噪音水平依次下降,呈顯著的階梯分布,主干道、次干道噪聲平均等效聲級為 68.8 分貝和 67.6 分貝,分別較上年降低 0.3 分貝和 0.2 分貝,支路噪聲平均等效聲級為 66.7 分貝,與上一年持平。第八章 重要交通研究 29 第八章第八章 重要交通研究重要交通研究 1 1、
63、國土空間背景下的廣州與周邊城市交通互聯互通規劃、國土空間背景下的廣州與周邊城市交通互聯互通規劃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廣州市緊扣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南沙方案等重大國家決策部署,編制國土空間背景下的廣州與周邊城市交通互聯互通規劃,以“全向多層立體網,高效便捷交通圈”為總體目標,統籌國家骨干網、灣區干線網、同城支線網“三網”通道資源,下功夫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規劃形成“多層次、快直達、廣覆蓋”的廣州與周邊城市互聯互通交通網絡,實現區域交通韌性更強、灣區出行時效可靠、同城通勤效率提升的效果,提出的 210 條通道
64、(軌道 59 條、道路 151 條)已納入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 年)。2 2、廣州市推進城市停車設施建設的若干措施廣州市推進城市停車設施建設的若干措施 為落實關于推動城市停車設施發展的意見(國辦函202146 號),進一步推進我市停車場的建設工作,完善停車場相關規劃和用地政策,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我市停車設施建設運營,有效緩解城市“停車難”問題,制定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關于推進城市停車設施建設的若干措施,從強化規劃引領、加大用地供應、細化供應方式、鼓勵綜合開發利用、支持自有用地增建、鼓勵超配建、優化自然資源審批手續、規范產權登記等 8 個方面提出 20 條細化措施
65、,并明確具體操作流程,促進鼓勵政策落地實施。3 3、廣州市南沙區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十四五”、廣州市南沙區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十四五”規劃規劃 “十四五”是南沙全面落實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交通中心的戰略機遇期,規劃重點圍繞新時期南沙作為大灣區交通中心的定位,提出了打造鏈接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樞紐節點和綜合立體交通網絡體系的規劃構思,以“大物流通道”支撐南沙產業格局升級,以“雙快通道”支撐大灣區“半小時交通圈”出行。同時,融合自動駕駛、無人機等技術,打造南沙智慧交通系統,引領廣州乃至全省自動駕駛行業發展。規劃首次在南沙引入快捷路系統,提出復用高快速路廊道的新模式,并結合南沙“產業城市”特征,精細化
66、謀劃貨運通道體系與南沙產城融合。經專第八章 重要交通研究 30 家咨詢、政府審議和公示后,成果已正式印發實施,成為指導南沙交通發展的綱領性文件。4 4、廣州市交通復合走廊規劃研究、廣州市交通復合走廊規劃研究 推動交通復合走廊建設實施,促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國家戰略部署的重要舉措。項目以“復合利用交通通道,集約利用土地資源”為目標,開展廣州市交通復合走廊規劃研究,形成包含 349 處(含現狀 134 處),總里程 1577 公里的復合走廊總體布局方案,涵蓋涉及國鐵的復合走廊、“軌道+道路”、“道路+道路”、過江通道 4 種類型,通過充分利用地上、地下
67、和水上、水下空間,為廣州市節約 8%的交通設施用地。同時項目研究提出了復合走廊規劃管控方案及建設協調機制建議,保障交通復合走廊項目規劃、設計、建設工作有序進行。目前惠肇高速+白云六線、南中高速(萬頃沙支線)萬環西路南延線已按立體疊合型復合走廊開工建設,分別節約土地 45 公頃、40 公頃。廣清城際+京廣聯絡線+京廣鐵路已按平面緊湊型復合走廊動工建設,大幅減小了高鐵城際建設對城市空間的割裂。5 5、廣州慢行空間、廣州慢行空間融合提升及特色示范研究融合提升及特色示范研究 慢行交通是市民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為系統解決現狀慢行交通路權缺失、品質不高等問題,全面提升出行品質,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開展本次研
68、究。研究以建設全齡友好的慢行城市為目標,從三方面著手,改善廣州慢行出行環境。一是彰顯特色,示范先行。結合廣州市兒童友好示范城市、歷史文化名城建設,打造兒童友好慢行示范區、健康無礙慢行示范區、地鐵站周邊接駁慢行示范區等特色慢行片區,以片帶面推動全市慢行空間優化。二是統籌融合,共同締造。把握廣州山水城市特點,對慢行道、綠道、休閑健身步道等不同功能和特色的慢行空間進行“合一”規劃,打破權屬界線、空間和體制機制壁壘,打造“多鏈成網、多道合一”的格局。三是制定指引,查漏補缺。針對不同道路條件,明確步行和非機動車道各要素改造的模式、方法與路徑,形成廣州市慢行空間品質提升指引,推動城市道路慢行空間的優化提升
69、。6 6、廣州市建設項目停車配建指標規定(修訂)、廣州市建設項目停車配建指標規定(修訂)2018 版廣州市建設項目停車配建指標規定有效期至 2023 年 7 月,根據第八章 重要交通研究 31 廣州市停車場條例規定,開展指標規定評估及修訂工作。指標規定修訂基于“保障基本停車需求、引導出行停車需求、剛性管控和彈性處理相結合”的原則,適應廣州市建設工程項目審批特點,對 2018 版 指標規定 進行深化、細化,進一步加快我市配建停車場建設,合理供給停車泊位,實現停車設施精準供應,緩解停車難。7 7、高質量發展背景下廣州珠江過江通道系統提升規劃、高質量發展背景下廣州珠江過江通道系統提升規劃 為塑造現代
70、化世界級濱水城市,強化交通對廣州珠江沿岸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開展廣州珠江過江通道系統提升規劃研究。規劃以珠江沿岸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為背景,分區域、市域和片區三大層面,以問題和目標為導向,從“優布局、強銜接、促貫通、提品質”四大方向,系統性、差異化制定過江通道布局和沿江路網系統規劃方案。明確了各條過江通道功能定位,構建了多層次的過江通道規劃布局體系,制定了詳細的兩岸銜接方案,提出了“看江望?!钡难亟炌ǚ桨?,以及“信步悅景”的慢行過江方案。該規劃首次對珠江過江通道進行功能劃分,創新性提出了珠江兩岸慢行過江通道規劃策略及優化方案。目前部分規劃方案已納入近期建設計劃推進實施。8 8、城市更新與交通基
71、礎設施協調規劃、城市更新與交通基礎設施協調規劃 為貫徹落實二十大報告、國家“十四五”規劃中“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最新要求,加強規劃引領,穩步推進高質量城市更新,統籌優化交通系統,提升交通支撐能力,開展城市更新與交通基礎設施協調規劃編制。本規劃為國內首次從宏觀到微觀開展的城市更新與交通系統協調規劃研究,以城市更新發展歷程及特點著手,剖析了城市更新與交通系統在空間布局、時序計劃、片區統籌、單元銜接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城市更新和交通系統相互支撐、相互帶動的協同發展思路,制定更新項目和交通項目近期實施方案、更新單元交通影響評估編制指引,規劃方案同步納入廣州市城市更新專項規劃(2021-2035 年)
72、,交評指引作為城市更新配套政策體系文件已印發實施,助力城市更新高質量發展。9 9、廣州都市圈軌道交通一體化客流預測關鍵技術與創新應用廣州都市圈軌道交通一體化客流預測關鍵技術與創新應用 為順應廣州都市圈快速發展及軌道交通一體化發展趨勢要求,基于南中珠城際、佛廣莞城際、廣州地鐵 18 號線、廣州地鐵 11 號線等一批軌道線路客流預測第八章 重要交通研究 32 項目,開展廣州都市圈軌道交通一體化客流預測關鍵技術研究。該研究以多源大數據和規劃決策系統為基礎,根據不同模式軌道運營特征和服務客流特征,開發了基于綜合運輸全流程追溯的“軌道互聯互通一張網”客流孿生技術和多空間維度交通需求預測融合技術,通過“統
73、一的平臺、全流程模擬、精細化輸出”,建立了都市圈軌道交通一體化規劃重要的量化支撐平臺,有效支撐了廣州市軌道交通一體化規劃、粵港澳大灣區地鐵城際一體化運營規劃、多條軌道線路工程可行性研究和鐵路樞紐站城一體化設計。1 10 0、20222022-20242024 年廣州市城市交通管理政策研究咨詢服年廣州市城市交通管理政策研究咨詢服務務 為了城市交通管理政策與城市發展相適應,與交通新技術、新理念同步實現動態優化,為市公安交警部門提供城市交通管理政策研究咨詢服務。通過精細化服務,優化完善了我市交通管理政策體系框架,井基于交通大數據分析和仿真等技術手段,建立動態的政策情報和相關信息報告機制,提出了針對性
74、的交通管理政策和措施建議?;诮陣?、省、市層面交通管理政策最新要求,研究了?;奋囅扌?、中小客車和摩托車管理等亟需更新的政策內容,調研分析了電動自行車上牌和限行交通管理、貨車(含皮卡車、新能源貨車)限行、智能網聯汽車交通管理、非機動車道建設、公交專用道設置等交通熱點問題,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優化方案及措施建議,部分措施已落地實施,有效支撐了廣州市交通管理政策的延續和完善。附錄 2022 年交通大事記 33 附錄附錄 2022 年交通大事記年交通大事記 1 1 月月 9 9 日日,鶴洞大橋,鶴洞大橋恢復通車恢復通車 鶴洞大橋歷經 150 天全封閉施工,順利完工并恢復橋面通車,是自 1998 年建
75、成通車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大中修工程,完成全國首次為雙塔雙索面復合斜拉橋全橋“換索”。鶴洞大橋作為連接廣州市海珠區與荔灣區兩大主城區、雙向日均車流量接近 13 萬輛的交通主干道,與珠江兩岸居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恢復通車有效強化了海珠與荔灣兩大主城區交通大動脈,促進城市交通品質提升,助力老城市煥發新活力。1 1 月月 1515 日日,高鐵首次開進廣州市中心車站,高鐵首次開進廣州市中心車站 隨著贛深高鐵的開通,時速達 350 公里的 380A 型動車首次開進廣州東站,標志著廣州市中心車站正式步入高鐵時代,廣州東至贛深方向動車由 5 對增開到7 對,并延長到吉安西。廣州東至贛州西間運行時間進一步縮短至
76、 2 小時 45 分鐘,至吉安西最快運行時間由 8 小時 42 分,縮短至 4 小時 20 分鐘,對促進廣州區域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 1 月月 1616 日日,廣佛肇高速廣州段朝陽互通立交正式通車廣佛肇高速廣州段朝陽互通立交正式通車 朝陽互通為大型全互通樞紐立交,共設 8 條匝道,開通后實現 8 個方向“高接高”交通轉換,廣州、佛山、清遠三地往來車輛無需再借道鴉崗大道,行車時間最多可節省 30 分鐘,大幅提高車輛通行效率,助力粵港澳大灣區主要城市互聯互通、高效銜接,進一步促進廣佛同城化發展,加快廣佛肇經濟圈交通經濟一體化進程。2 2 月月 2424 日日,南貨航廣州至倫敦貨運航線開航
77、南貨航廣州至倫敦貨運航線開航 南航 CZ2579 搭載逾 80 噸貨郵從廣州白云國際機場起飛前往倫敦,是中國南方航空貨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南貨航”)在廣州至倫敦貨運航線上執飛的首個航班,也是南貨航打造世界一流的航空貨運承運人的關鍵一步。此次南貨航新航線的開辟,將有效提升南航對高端制造、郵政快遞、跨境電商等產業的服務能力,為健全現代流通體系、暢通雙循環提供有力支持。3 3 月月 9 9 日日,海洲路(閱江路新港東路)全線貫通,海洲路(閱江路新港東路)全線貫通 附錄 2022 年交通大事記 34 海洲路北起閱江路、南至新港東路,全長約 880 米,標志著總面積約 2.1 平方公里的琶洲西區打通了
78、南北交通通道,基本形成“15 分鐘交通圈”。將有利于推動琶洲西區來往閱江路、新港東路的車輛科學分流,改善琶洲西區南北片區產業項目現階段的交通出行條件,保障琶洲西區東西交通大動脈(雙塔路項目)施工期間的交通出行需求。3 3 月月 2222 日日,廣佛新干線佛山一環隧道主線建成通廣佛新干線佛山一環隧道主線建成通車車 佛山市南海區廣佛新干線佛山一環隧道工程主線雙向貫通,至此佛山又一“斷頭路”順利實現通車。該工程通車后,廣佛新干線的直行車流可快速通過廣佛新干線與廣佛江珠高速(原佛山一環東線)的交叉口,進而實現南海與廣州之間交通往來的再次提速,并為廣佛全域同城化以及廣佛交界區域的路網融通發揮積極作用。3
79、 3 月月 3 3 日日,廣佛高速停止收費廣佛高速停止收費 廣佛高速公路是中國最早的高速公路之一,1989 年建成通車,通車初期只有雙向四車道,但由于廣佛兩地交通極為繁忙,其后改擴建為雙向八車道。廣佛高速公路自 2022 年 3 月 3 日零時起停止收費,保留既有收費設施按照零費率方式照常運營,對通行本路段的所有車輛免收車輛通行費,并代為收取其他路段的車輛通行費。停止收費后,由廣佛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繼續負責廣佛高速公路的管理、養護。3 3 月月 3131 日日,廣州地鐵二十二,廣州地鐵二十二號線首通段開通號線首通段開通運營運營 二十二號線全長 30.8 公里,均為地下線,共設車站 8 座,其中換
80、乘站 4 座,定位為南站快線,作為 160 公里時速的地鐵市域快線,全線開通后將實現南沙、番禺、荔灣與廣州南站的快速軌道交通聯系,并增強廣州南站的綜合交通樞紐功能,作為市域快線,還承擔連通廣州南、白鵝潭兩大樞紐的重要作用。根據規劃,未來二十二號線還將與芳村至白云機場城際項目貫通運營,將串聯廣州火車站、廣州白云站、廣州南站等鐵路樞紐與白云國際機場 3 座航站樓,實現樞紐間互聯互通;實現空港經濟區、白云城市中心、白云湖數字科技城、白云樞紐片區等與廣州主城區的快速聯系;實現廣州市中心與白云機場 30 分鐘、南沙與白云機場 45 分鐘通達。附錄 2022 年交通大事記 35 4 4 月月 1 1 日日
81、,3232 條城市道路臨時泊位下月實施條城市道路臨時泊位下月實施“階梯式階梯式”收費收費 廣州市道路事務中心根據廣州市中心六區城市道路臨時泊位設置規劃相關規劃,完成了越秀區長堤大馬路、海珠區革新路、荔灣區花灣路、天河區長福路等 32 條城市道路的臨時泊位標線和指示牌更新工程工作,并將于 2022 年 4 月1 日起對上述 32 條城市道路臨時泊位按照廣州市中心六區城市道路臨時泊位使用費標準 啟動實施收費管理,通過電子收費方式,不斷提升精細化服務水平。4 4 月月 3030 日日,海絲橋正式開通海絲橋正式開通 海絲橋全長 145 米,主橋寬度 6 米,是中新廣州知識城首座人行天橋,該橋橫跨車九龍
82、大道,將海絲知識中心與綠地繽紛城、高新智創園連接起來。海絲橋將知識城城市標志莫比烏斯環“無限”融入橋梁平面布置中,通過空間交疊的變換形成拱軸和橋面的交織效果,既體現了結構與力學之美,又與交通流線完美鍥合,實現了市政設施藝術化、景觀化的初衷。5 5 月月 1 1 日日,廣州地鐵七,廣州地鐵七號線西延段正式開通運營號線西延段正式開通運營 七號線西延段線路全長 13.4 公里,是大灣區第二條實現廣州與佛山“零換乘”的地鐵線,串聯起北滘新城、陳村新城及廣州南站。該地鐵線的開通將為順德、番禺兩大城區的居民提供新的出行途徑,增進“雙城聯動”,深化兩大都市圈之間的“一小時通達”,促進廣佛兩地人才、金融、科技
83、、產業、文化等城市要素的流動。5 5 月月 2525 日日,南大干線番禺大道主線跨線橋通車南大干線番禺大道主線跨線橋通車 歷時 16 個月后,南大干線(番禺大道節點立交)工程番禺大道主線跨線橋完成主體建設并通過相關驗收,橋上為雙向六車道通行,橋下保留雙向四車道,設計速度是 80 公里/時,從番禺大道可直接駛入華南快速路,行車時速提升一倍。開通后不僅通行能力增強,各方向車流還可通過匝道橋實現無阻礙交通轉換,有效緩解該路段交通壓力,預計南大干線全線明年 6 月前通車。6 6 月月 1 14 4 日,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日,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印發印發
84、 為加快推動廣州南沙深化粵港澳全面合作,打造成為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附錄 2022 年交通大事記 36 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更好發揮引領帶動作用。到2035 年,南沙區域創新和產業轉化體系更趨成熟,國際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能力明顯提升;生產生活環境日臻完善,公共服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區域內港澳居民數量顯著提升;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進一步完善,在粵港澳大灣區參與國際合作競爭中發揮引領作用,攜手港澳建成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成為粵港澳全面合作的重要平臺。6 6 月月 3030 日日,全國首個自動駕駛營運出租車在廣州誕生全國首個自動駕駛營運出租車在廣州誕生 經過國家級檢驗檢測機構依
85、據國標開展整車和零部件測試等一系列流程后,小馬智行公司的 2 款乘用車、1 款商用車被納入廣州第一批智能網聯汽車示范運營車型目錄,率先通過混行試點車型認定。從 7 月 1 日起,在廣州南沙常態化運行三年多的小馬智行自動駕駛出行服務正式開啟收費運營,采用廣州市出租車統一定價標準,南沙成為廣州首個智能網聯汽車自動駕駛混行試點區,示范運營區域覆蓋南沙全域,在居民區、商業中心、交通樞紐、學校、醫院等地設有超 500個出行站點,服務時段為 8:30 至 22:30。按照計劃,到 2025 年南沙將分階段引入 2000 臺智能網聯汽車進行載人及載物的示范運營。7 7 月月 2828 日日,廣州港南沙港區四
86、期全自動化碼頭投廣州港南沙港區四期全自動化碼頭投入運行入運行 南沙四期全自動化碼頭是我國首例由國內科技力量聯手打造的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是全球首個江海鐵多式聯運全自動化碼頭,也是粵港澳大灣區首個全新建造的自動化碼頭,建有 4 個 10 萬噸級海輪泊位及配套集裝箱駁船泊位。南沙港區四期全自動化碼頭投入運行,標志著廣州國際航運樞紐建設再上新臺階,將為廣州貫徹落實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引領建設大灣區國際航運、科技創新功能承載區和打造世界級港口群注入新動能。8 8 月月 2 2 日日,廣州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廣州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20182018-20352035 年)公示年
87、)公示 為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交通強國建設綱要 發展新要求,推動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和“四個出新出彩”,適應區域基礎設施布局的調整,發揮軌道交通對城市發展的引領帶動作用,按照市政府工作部署,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牽頭組織開展了廣州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2018-2035 年)編制工作。規劃為廣州構建了高速地附錄 2022 年交通大事記 37 鐵、快速地鐵、普速地鐵組成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總規模達到 53 條,2029 公里,與上一輪規劃對比,新增 30 條、1004 公里線路,預計實現中心城區至南沙、外圍城區中心 30 分鐘直達;廣州與灣區各城市
88、中心 60 分鐘直達,其中至佛山、東莞 30 分鐘可達。9 9 月月 2828 日日,地鐵八號線彩虹橋站,地鐵八號線彩虹橋站開通開通運營運營 彩虹橋站作為八號線和在建的十一、十三號線以及芳白城際的換乘站,車站總建筑面積約 8.6 萬平方米,相當于四個標準車站體量,屬超大規模車站。彩虹橋站站臺設計采用了類似公園前地鐵站的“一島兩側”式站臺,中間為兩側有列車??康膷u式站臺,兩邊是單側列車??康膫仁秸九_,可以實現上下車客流分離,減少客流的交織,提高集散效率。1010 月月 6 6 日日,順豐華南航空樞紐(廣州)正式順豐華南航空樞紐(廣州)正式投產運營投產運營 順豐華南航空樞紐(廣州)由廣東省機場管理
89、集團有限公司與順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打造完成,項目位于廣州白云國際機場北區,占地面積 123 畝,總建筑面積 13.36 萬平方米,是順豐在華南地區單體面積最大的航空樞紐轉運中心,輻射范圍包括珠三角西部和粵西地區航空快件,未來將與順豐華南航空樞紐(深圳)形成雙樞紐模式,以此帶動我國民族速遞企業以及華南地區物流業的發展。1010 月月 2424 日日,全球首個電動垂起飛行汽車廣州誕生全球首個電動垂起飛行汽車廣州誕生 小鵬匯天在廣州發布最新研發成果,一款構型為分布式多旋翼的路空一體飛行汽車正式誕生。該飛行汽車試驗樣車已成功首飛,是全球首個電動垂起飛行汽車,飛行系統布置在車輛頂部,在飛行系統折疊收
90、納狀態下,跟一輛普通的汽車尺寸相當,能在正常路面上自由行駛;通過折疊變形系統,可以打開機臂切換到飛行模式,在法規、環境允許的條件下垂直起降,飛行跨越擁堵、障礙、河流等,滿足人們短距離低空出行的需求。1212 月月 2626 日日,廣連高速全線建成通車,廣連高速全線建成通車 廣連高速公路二期通車標志著廣連高速全線通車,廣連高速是廣東省“十三五”高速公路路網規劃重點工程,全長 231 公里,是粵北地區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大型基礎性工程設施。從廣州經清遠可直達湖南,將有力地加強廣州和附錄 2022 年交通大事記 38 清遠兩地、廣東和湖南兩省的人流物流聯系和經濟文化交融,為廣東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賦能提速,對促進粵北地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及沿線產業布局升級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