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金融開放 新機遇 中國金融開放 新機遇 麥肯錫中國區金融研究中心 2020 年10月 中國金融開放新機遇1 摘要 第一章 新一輪金融對外開放: 廣度與深度空前 第二章 中國金融體系結構性變革: 孕育新的業務機遇和增長邏輯 第三章 外資金融機構核心關注點: 如何贏得市場份額并獲得可持續的成功 第四章 對外開放對中國金融體系轉型升級具 有重大價值: 推動高質量發展 結語 5 2 17 29 39 47 中國金融開放新機遇2 2 過去二十多年間, 中國金融市場發展迅速, 從業務規模和成長性來看, 在全球市場中表 現均十分亮眼。2001年加入WTO之后, 中國 金融市場迎來了首輪開放, 第一輪開放
2、主 要以全資法人銀行、 保險及非銀金融機構 非控股合資為主線。 有了前一輪開放的市場 積淀, 最新一輪開放引起了國內外金融界的 熱切關注, “進一步開放” 成為中國金融市 場的高頻詞匯。 對外開放一般分為兩類, 第 一類是金融服務業的開放, 包括金融牌照 和業務準入的開放; 第二類是金融資本項目 的開放。 本文將重點討論金融牌照和業務 準入的對外開放。 自2018年央行行長易綱于博鰲亞洲論壇宣 布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起, 新一輪對外開 放措施加速釋放。 這一輪的金融對外開放 不僅是持續完成中國對WTO的承諾, 更是中 國推動自身金融體系結構性改革的主動選 擇, 將有望支持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以及
3、 金融體系自身的轉型升級。 在規模和增長 之外, 中國金融行業的結構性變化也已然成 為吸引外國投資者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隨著 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型, 供 給側改革、 防范化解系統性風險、 支持實體 經濟、 實現高質量發展成為金融業的關鍵 議題, 主要金融行業均開啟了 力度空前的結 構性改革, 資管新規、IPO注冊制改革等一 系列代表性監管舉措正逐步落地。 外資機構 也在密切關注這些結構性變化所蘊含的新 機會, 以及如何在這些結構性變化中贏得市 場份額。 在以改革促開放的思路指引下 , 新 一輪開放將進一步推動中國金融行業的深 化改革, 促進行業邁向高質量發展之路。 回顧歷史, 展
4、望未來, 我們對中國金融業新 一輪對外開放有以下四大洞察 (圖1) : 1. 與2001年加入WTO后的開放相比, 此輪 始于2018年的金融對外開放, 無論在金 融牌照開放廣度、 業務資質開放深度、 還 是開放速度上都超過了上一輪。 2. 全球已就中國金融市場的地位與增長前 景達成共識, 中國金融行業的結構性變 化已經成為吸引全球領先金融機構的關 鍵因素。 3. 如何在中國市場獲得持久穩定的成功, 是 外資在新一輪金融開放中關注的重點。 4. 金融業的進一步對外開放對中國金融體 系頂層設計、 行業高質量發展以及機構化 能力建設均具有重大價值, 未來可期。 中國金融開放新機遇3 圖1 麥肯錫對
5、中國金融業開放的四大洞察 資料來源:麥肯錫分析 新一輪對外開放廣度擴大、深度加深、 速度加快 金融行業結構性變革孕育重大業務 機遇,引起外資廣泛關注 外資金融機構在中國市場的核心關 注層次正在轉變 對外開放對中國金融市場與金融機 構具有重大價值 廣度擴大: 中國當前共有涵蓋銀行、證券、保險、 支付、信評等30余種大類金融牌照 此輪開放不僅涵蓋了銀行、保險、證 券、資管、信托等各類主要金融業務 牌照,還涉及金融基礎設施牌照,如 支付、托管、評級等 深度加深:大部分主流金融牌照都允許 外資獨資,外資進入中國市場的方式更 加靈活,可經營的業務資質更加豐富 速度加快:外資牌照及業務資質申請批 復時間縮
6、短,在某些領域(如銀行理財 子公司)主動加速推動外資的進入 從全球來看,中國各金融行業的市場規 模均十分可觀并保持良好成長性,外資 對中國金融行業在全球的市場地位及未 來增長潛能已達成廣泛共識 外資更看重與本輪開放同步推動的金融 體系結構性變革,比如資管新規、資本 市場注冊制改革等 全球領先金融機構非常關注中國在金融 科技業務模式上的創新和突破,希望通 過在金融科技應用領域的合作和探索, 獲取新的能力,復制到全球市場 上一輪開放中,外資金融機構在華業 績整體表現欠佳,本輪他們更為關注 如何與本土領先機構差異化競爭,贏 得市場份額,實現可持續的成功 新一輪開放力度空前,但中國市場今 非昔比,外資
7、在華運營如今面臨全新 的挑戰 清晰一致的戰略方向和長期的戰略投 入、差異化的價值主張、兼顧全球矩 陣管理和本地靈活授權的本土化體制 機制、合作伙伴的精誠合作、擁抱金 融科技創新是外資金融機構的五大制 勝要素 宏觀上助力中國金融體系的發展 促進金融監管與法制體系健全發展 及金融基礎設施建設 引入海外領先金融機構在業務、運 營及管理模式上的先進經驗,如風 險管控、處置能力等 引入國際資金,尤其是成熟的海外 機構資金 微觀上促進金融機構同業高質量發展 從規模導向的粗放式管理向價值導 向的精細化管理轉型,從以監管套 利為主的金融創新向以客戶導向的 產品服務創新轉型 對推動金融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和 居民
8、財富增長,優化資源配置都將 起到良好的作用 加強人才融合,國內人才走向全球, 國際人才進入中國 12 34 中國金融開放新機遇4 4中國金融開放新機遇 中國金融開放新機遇5 自2001年加入WTO后的金融業對外開放, 在廣度與深度上尚未全力 推進。 銀行業開放力度最大, 外資銀行獲得了獨資準入的資格, 然而 在網點擴展、 業務資質準入、 具體業務展業方面仍然受到較大限制; 壽險、 證券、 資管等其他重點金融牌照僅對外資開放了非控股合資 準入, 對合資企業具有話語權的外資機構也較少; 而支付、 信用評 級、 托管等金融基礎設施領域限制嚴格, 未開放外資準入, 導致外 資金融機構無法在中國形成集聚
9、與協同效應。 與之相比, 自2018年起的新一輪金融對外開放在金融牌照開放廣度 上全面擴大, 在業務資質開放深度上進一步加強, 同時開放速度也 在加快。 一、 廣度擴大近乎全 牌照開放 當前, 中國共有30余類金融牌照, 涵 蓋銀行業、 證券業、 保險業、 支付行業 等各金融行業。 此輪開放涉及幾乎所 有金融牌照, 不僅涵蓋了銀行、 保險、 證券、 資管、 期貨、 信托、 不良資產管理 (AMC) 等主要金融業務領域, 還涉 及支付、 托管、 信用評級等一系列金融 基礎設施牌照 (圖2、 圖3) 。 新一輪開放大潮下, 對中國業務基于 寄予厚望的外資金融機構正在加速 入場, 獲得了心儀已久的牌
10、照準入。 例 如, 花旗銀行新獲托管牌照、 美國運 通獲得銀行卡清算業務牌照、 橡樹資 本獲得AMC牌照等。 30 余類金融牌照 中國金融開放新機遇6 圖2 在新一輪對外開放中,中國各類主流金融牌照的 外資持股比例正在全面放開(1/2) 資料來源:國務院;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新聞檢索 行業 保險 資管/ 養老金 管理 公司 財產 險 私募 基金 公募 基金 壽險 銀行 理財子/ 理財 公司 新一輪對外開放 (2018-) 上一輪對外開放 (2001-08) 此前2017 2018 2020 18年8月取消中資銀行 外資持股比例限制 19年10月取消外資入股 中資銀行總資產要求、 放
11、寬機構設置條件、降 低人民幣業務資質要求 04年工中建交等國 有大行逐步引入外資 06年出臺外資銀 行管理條例,外資 銀行實現本地法人化 03年允許外國非壽 險公司設立獨資子 公司 18年放寬至51%,20年 全面取消限制 04年允許外資持股 壽險公司不超過 50% 18年放寬至51%, 20年4月起全面取消 限制 02年允許外資持股 基金管理公司不超 過49% 18年放寬至51%, 20年12月起全面取消 限制 02年允許外資持股 證券公司不超過1/3, 12年放寬至49% 16年允許外商獨資/合 資成立私募證券基金 僅對外資開放私募 股權和創投基金 100% 19年鼓勵外資參與設立 /少數
12、股權參股銀行理財 子公司,允許外資與中 資銀行/保險公司的子公 司設立外資控股的合資 理財公司 18年放寬至51%, 20年12月起全面取消 限制 07年審慎開放外資 入股期貨公司 12年外資間接持股 上限明確為5% 51% 51% 51% 51% 19年全面取消外資持股 比例上限 19年7月允許外資設立/ 參股養老金管理公司 04年允許外資持股 保險資管不超過 25% 100% 100% 49% 49% 49% N/A 5% 25% 100% 100% 100% 可控股 100% 100% 銀行 資管 證券 期貨 保險 中國金融開放新機遇7 圖3 在新一輪對外開放中,中國各類主流金融牌照的
13、外資持股比例正在全面放開(2/2) 行業 新一輪對外開放 (2018-) 上一輪對外開放 (2001-08) 此前2017 2018 2020 100%N/A15年4月允許外資申請 人民幣銀行卡清算牌 照 N/A19年允許外資銀行從事 證券投資基金托管業務 20年7月允許外國銀行 分行從事證券投資基金 托管業務 100%N/A16年發布外商投資 征信機構的有關事宜 100%20%15年取消外資持股比例 限制,但絕對控股信托 不得超過1家 20年4月起取消外資入 股信托的10億美元總資 產要求 07年允許單個境外 機構持股信托不超 過20%,且其與關 聯方不得投資入股 超過2家信托 100%49
14、%17年允許外國信評公司 開展銀行間債券市場信 用評級業務;19年7月 起允許對銀行間和交易 所交易債券市場上的所 有類型的債券進行評級 20年允許美國公司收購 現有合資企業的多數股 權 100% 06年起允許外 資參股國內評 級機構 銀行卡 清算 100%N/A18年3月允許外資申請 第三方支付牌照 第三方 支付 100%N/A18年取消金融資產管 理公司外資持股比例 限制 20年允許美國公司申 請獨資省級資產管理 公司牌照 金融 資產 管理 公司 支付 信用 評級 信托 托管 征信 機構 資料來源:國務院;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新聞檢索 中國金融開放新機遇8 在此輪開放中, 外資
15、機構進入中國市 場的方式更加靈活, 可經營的業務資質 更加豐富。 目前, 銀行、 保險、 證券、 公 募基金等領域均放開了外資持股比例 上限, 允許外資設立控股合資、 獨資 和控股集團, 大幅放開業務資質, 降低 展業申請門檻。 外資機構可以通過更 加靈活和個性化方式參與中國市場。 其中, 有明顯示范作用的案例包括安 聯保險獲外商獨資保險控股牌照、 友 邦人壽獲外商獨資人身險牌照、 貝萊 德基金管理公司獲外商獨資公募牌 照, 以及東方匯理成立首家外資控股 的合資銀行理財公司。 同時, 過去受限的業務資質正在逐步 放松。 以銀行業為例,2019年新修訂的 外資銀行管理條例開放了外資銀 行代理發行
16、、 代理兌付和承銷政府債 券的業務, 將外國銀行分行吸收中國 境內公民定期存款的數額下限由每筆 不少于100萬元人民幣下調為每筆不少 于50萬元, 并取消了對外資銀行開辦 人民幣業務的審批。 自上一輪開放以來, 眾多國際領先金 融機構已在中國初步建立起業務布 局; 新一輪開放政策顯著增強了中國 市場對外資的吸引力, 各類外資機構 積極響應, 紛紛跑步 入場。 例如, 東方匯理與中銀理財成立了中國 首家外資控股的合資理財公司, 安聯 設立了首家外商獨資保險控股公司, 貝萊德設立了首家外商獨資公募基金, 瑞銀通過增持合資券商成為首家外資 控股券商, 以及美國運通成為首家獲 得人民幣銀行卡清算資格的
17、外卡組織 等 (圖4) 。 1. 銀行業: 降低市場門檻、 放 松機構設置、 放寬業務資質 在本輪金融行業對外開放前, 中國銀 行業已經歷了兩輪較大規模的對外開 放, 分別為2007年外資銀行法人化改 革和2014年 外資銀行管理條例修 訂。 經過十幾年的耕耘, 外資銀行業 在中國市場已經實現了穩步發展。 目 前, 已有41家外資機構在中國獲得了外 商獨資/中外合資銀行牌照 (圖5) 。 其 中, 既有根植中國百年以上的老牌全 球性銀行, 如匯豐銀行和渣打銀行, 也 有諸多富有特色的區域性銀行, 如星展 銀行、 澳新銀行等。 二、 深度加深放開業務資質, 降低展業申請門檻 三、 面對新一輪開放
18、, 各類外資金融機構加速入場 41家 外資機構已在中國獲 得了外商獨資/中外合 資銀行牌照 中國金融開放新機遇9 圖4 新一輪對外開放下,各類外資金融機構開始積極 布局中國市場 資料來源:新聞檢索 行業案例 銀行19年3月,荷蘭國際集團ING擬與北京銀行設立中國首 家外資控股的合資銀行 荷蘭國際集團 銀行理 財子公司 19年12月,東方匯理與中銀理財合資成立匯華理財,成 為中國首家外資控股合資理財公司 19年12月,貝萊德、淡馬錫與建行商議成立由外方控股 的合資理財公司 東方匯理 保險19年3月,首家合資養老保險公司恒安標準養老獲批成立 19年11月,安聯保險控股獲批開業,成為中國首家外商 獨
19、資保險控股公司 20年7月,安盛信利獲批成為中國首家外資再保險法人機 構 20年8月,友邦人壽獲批成為首家外商獨資人身險公司 標準人壽安本 安聯 安盛 友邦 公募 基金 19年8月,摩根大通增持上投摩根基金至51%,并尋求 100%獨資 20年8月,貝萊德獲準設立首家外商獨資基金管理公司 摩根大通 貝萊德 財富 管理 19年6月,先鋒領航集團和螞蟻金服成立先鋒領航投顧, 20年4月于支付寶平臺上線投顧工具“幫你投” 先鋒領航集團 支付19年9月,PayPal收購國付寶70%股權,成為境內首家 外資支付機構 20年6月,美國運通獲得人民幣銀行卡清算業務牌照,成 為境內首家外資銀行卡清算機構 Pa
20、yPal貝寶 美國運通 19年1月和20年5月,標普信評和惠譽博華先后獲批成立, 成為首兩家在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開展信用評級的外資 機構 信用 評級 標普 惠譽 托管18年10月和20年9月,渣打銀行和花旗銀行先后獲得證 券投資基金托管業務資質 渣打 花旗 證券19-20年,瑞銀、高盛、摩根士丹利、瑞信紛紛增持其合 資券商至51% 瑞銀 瑞信 摩根士丹利 高盛 野村證券 星展銀行 摩根大通 大和證券 19年3月-20年8月,野村東方國際證券、摩根大通證券、 大和證券和星展證券核準設立,野村、摩根大通、大和 和星展分別持股51%;摩根大通擬增持至全資 貝萊德 中國金融開放新機遇10 本輪銀行業開
21、放始于2018年, 主要從降低 市場門檻、 放松機構設置、 放寬業務資質三 方面放松對外資銀行的限制。 從市場門檻來看, 本輪開放按照內外一致原 則, 降低了對外資銀行股東的資產和資格要 求, 并取消了外資對中資銀行的持股比例上 限, 賦予外資機構和外國投資者國民待遇。 從機構設置來看, 外資銀行可以在中國境內 同時設立外商獨資/中外合資銀行和外國銀 行分行。 從業務開展來看, 本輪開放擴大了外資銀行 的業務范圍, 取消了人民幣業務的審批及等 待期, 并大幅下調了外國銀行分行零售存款 數額下限。 同時, 本輪開放也豐富了部分業 務牌照, 例如花旗銀行于2020年9月獲批基 金托管牌照。 我們預
22、計, 這些舉措將進一步提升外資銀行 在華業務運營的靈活性和便利性, 吸引外資 銀行擴大在華投資。 同時, 新的舉措也有利 于外資銀行利用其成熟的管理經驗、 服務能 力和國際視野, 豐富其在中國市場的產品和服 務, 更好地滿足 中國市場和中國客戶的需求。 圖5 自2007年以來,已有41家外資機構在中國獲得了 外資銀行牌照 全球性銀行 資料來源:銀保監會 區域性銀行 匯豐銀行 德意志銀行 花旗銀行 摩根大通 瑞士銀行 法國巴黎銀行 摩根士丹利 法國興業銀行 法國農業信貸銀行 渣打銀行 華商銀行 恒生銀行 星展銀行 韓國中小企業銀行 永豐銀行 盤谷銀行 澳新銀行 中信銀行(國際) 東亞銀行 富邦銀
23、行 大華銀行 韓亞銀行 開泰銀行 華美銀行 浦發硅谷銀行 南洋商業銀行 玉山銀行 瑞穗銀行 新韓銀行 正信銀行 加拿大蒙特利爾銀行 華僑永亨銀行 彰化銀行 三菱日聯銀行 韓國國民銀行 菲律賓首都銀行 大新銀行 國泰世華銀行 三井住友銀行 友利銀行 菲律賓國家銀行 中國金融開放新機遇11 2. 保險業: 解除外資持股限 制, 允許控股架構展業 在此輪保險業的對外開放中, 監管機 構解除了壽險公司和保險資管公司的 外資持股比例限制, 開放了養老保險 牌照, 解除了保險控股公司和再保險 公司的法人機構設置限制, 并取消了 外資保險公司進入中國的經營年限及 代表處設立要求 (圖6) 。 具體來看, 安
24、聯已拔得外商獨資保險控股頭籌, 友邦人壽成為首家外商獨資人身保險 公司, 安盛信利成為首家外資再保險 法人機構, 首家由合資壽險公司設立 的養老保險公司恒安標準養老也已經 獲批。 我們認為, 隨著保險業務牌照更加豐 富以及經營范圍的擴大, 新一輪開放 政策或將推動外資保險公司在產品、 分銷、 運營和服務上更加靈活, 并降低 協調成本。 這將有利于國內保險市場 引進外資公司先進的管理、 風控和產 品設計理念, 并進一步豐富消費者的 選擇, 滿足消費者多元化、 多層次的金 融需求。 3. 證券業: 放開持股比例上 限, 外資巨頭加碼增資 此輪證券行業的開放主要集中在放開 外資持股比例和業務資質上。
25、 監管部 門允許外國投資者控股 (2020年4月1 日起) 或獨資 (2020年底) 持有證券 公司, 并開放了經紀業務等業務資質。 這些舉措解決了過去外資因表決權有 限而對經營管控話語權有限的狀況。 目前, 眾多國際巨頭紛紛入局, 已有11 家全球知名投行在中國組建了合資券 商, 包括9家外資控股券商。 例如, 摩 根大通和大和證券已重新進入中國市 場并控股合資券商; 高盛、 摩根士丹 利、 瑞銀等諸多已經在中國市場活躍多 年的大投行則積極加碼增資, 實現控 股 (圖7) 。 4. 資管行業: 開放力度顯著加 大, 市場積極響應 在資管新規穩步落地與中國市場強勁 增長的雙重吸引下, 全球頂尖
26、資產管 理公司紛紛加碼中國, 通過多種方式 參與市場, 包括設立外商獨資私募證 券投資基金 (Private Fund Manager, PFM) 、 控股與獨資公募基金, 以及合 資銀行理財子公司等。 目前, 全球規模 排名前20的資管公司中已有11家在中 國活躍布局, 包括大名鼎鼎的貝萊德、 先鋒集團等 (圖8) 。 不同機構在華的戰略布局依照其自身 稟賦優勢各有所異。 全能型銀行摩根 大通全線布局中國, 力圖獨資運營旗下 各大業務條線, 包括資管、 證券、 公司 銀行、 財富管理等; 歐洲領先資管機構 東方匯理選擇與具有強大分銷能力的 全國性大銀行開展合作, 自身更多專注 于專業的投資管
27、理能力; 而以被動投 資與智能投顧聞名的先鋒集團選擇從 智能投顧切入, 與螞蟻財富合資開展 公募基金線上投資顧問業務。 全球領先保險公司 已在中國設立了 67家 外資保險機構 11家 全球知名投行在中 國組建了合資券商 全球前20大資管 機構已有 11家 在中國活躍布局 中國金融開放新機遇12 圖6 自1992年以來,全球保險公司已在國內設立了67家 合資及外商獨資保險機構 人壽保險公司 (28家) 財產保險公司 (21家1) 華泰人壽 長生人壽 友邦人壽 中韓人壽 招商信諾 中銀三星人壽 大都會人壽 復星保德信人壽 鼎誠人壽 工銀安盛人壽中德安聯人壽瑞泰人壽光大永明人壽4 中英人壽德華安顧人
28、壽中意人壽恒安標準人壽 陸家嘴國泰人壽中信保誠人壽同方全球人壽中法人壽 恒大人壽中荷人壽君龍人壽交銀康聯人壽 北大方正人壽 中宏保險 匯豐保險 安盛天平 安達保險 勞合社中國2 國泰產險 蘇黎世保險 京東安聯 三井住友海上 火災保險 利寶保險 日本財產保險 中航安盟保險 史帶中國 美亞保險 樂愛金產險 三星財產保險 瑞再企商保險 中意財險 現代保險 富邦產險 日本興亞財產保險 東京海上日動 (中國) 愛和誼日生同和財產 保險 再保險公司 (8家) 瑞士再保險 漢諾威再保險 慕尼黑再保險 法國再保險 通用再保險 美國再保險 大韓再保險 安盛信利再中國3 1. 2020年,信利財險已變更業務范圍,
29、故外資財險公司總數變為21家 2. 勞合社的經營范圍除財產險直保業務外,還包含中國境內的非壽險再保險業務、中國境內的轉分保業務和國際再保險 業務,未避免重復計算,僅計入財產險公司 3. 2020年7月,銀保監會批準信利財險的變更業務范圍申請,公司更名為信利再保險(中國)有限公司,成為中國首家 外資再保險法人機構 4. 外資持股占比24.99% 資料來源:銀保監會;麥肯錫分析 保險資管公司 (7家) 光大永明資產 中英益利資管 中意資產管理 工銀安盛資管 交通康聯資管 中信保誠資管 招商信諾資管 健康保險公司 (1家) 平安健康4 養老保險公司 (1家) 恒安標準 保險控股公司 (1家) 安聯保
30、險控股 中國金融開放新機遇13 圖7 11家全球知名投行已在華建立合資券商,由于市場 準入條件放寬,更多機構正計劃加入 外資持股51% 資料來源:證監會;公司網站;新聞檢索 1. 未窮盡 計劃進入的外資券商1 在華合資券商 市場進入 年份 外資持股 比例外資 匯豐前海證券201751% 東亞前海證券201749% 中德證券200833.3% 摩根士丹利華 鑫證券 201151%2020年,摩根士丹利持股比例 從49%增加到51% 瑞信方正證券20082020年,瑞信持股比例從33.3% 增加到51% 瑞銀證券200651%2019年,瑞銀持股比例從 24.99%增加到51% 高盛高華證券200
31、451%2020年,高盛持股比例從33% 增加到51% 2018年12月,就成立控股的合資券商展開洽談 2014年退出原合資券商,2020 年重組合資券商,持股51% 摩根大通證券201951%2017年退出原合資券商,2019 年重組合資券商,持股51% 高盛 瑞銀 瑞信51% 德銀 摩根士丹利 匯豐 東亞銀行 摩根大通 野村東方國際 證券 201951%野村證券 大和證券202051%大和證券 星展證券202051%星展銀行 麥格里 2019年10月,宣布了成立獨資券商的計劃法國興業銀行 2020年4月,正式退出合資券商東方花旗,計劃未來組建獨資券商花旗 中國金融開放新機遇14 圖8 全球
32、資產管理規模前20大資產管理公司中,有11家 活躍于中國市場 公司 2018年管理資產規模 萬億美元 在華資產管理業務布局 銀行理財子公司 與建行、淡馬錫商 討銀行理財子公司 與招行結成戰略 合作伙伴 匯華理財 (55%) 與工行商討銀 行理財子公司 先鋒領航公募投顧 (51%); 正在申請獨資公募牌照 中郵基金 (23.67%) 公募基金 (2014年退出) (2014年退出) 光大保德信 (45%) 景順長城 (49%) 浦銀安盛 (39%) 中銀基金 (17%) 貝萊德基金 (100%) 上投摩根 (51%,欲增持 至100%) 農銀匯理 (33%) 其他 私募證券基金 (通過Fidel
33、ity Intl.) 資料來源:IPE;新聞檢索 4.6 3.8 1.9 1.9 1.3 1.3 1.3 1.3 1.3 1.1 1.0 1.0 0.8 0.7 0.7 0.7 0.7 0.6 0.6 摩根大通資管 紐約梅隆銀行 道富銀行 貝萊德 領航先鋒 資本集團 景順 威靈頓管理 富達 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 法通 東方匯理 保德信投資管理 高盛資管 北方信托 普信 紐文 安盛投資管理 三井住友信托 私募證券基金, QDLP1 證券公司,QDLP1 證券公司 私募證券基金, QDLP1 1 QDLP:合格境內有限合伙人 私募證券基金,QDLP1 (通過Allianz GI) 正在申請獨資公募牌
34、照 (通過Fidelity Intl.) 中國金融開放新機遇15 中國金融開放新機遇1616 中國金融開放新機遇17 中國銀行業2019年總資產達到近300 萬億元人民幣, 居全球第一, 全球銀 行業排名前20的銀行中有7家中國銀 行。 同時, 中國銀行業的金融科技與 創新亦成績斐然, 已有11家領先內資 行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 加大對金 融科技的投入、 轉化和輸出。 中國保險業原保費收入在2019年達 到4.3萬億元人民幣, 僅次于美國, 居 全球第二; 養老金管理規模達到13.5 萬億元。 然而, 保險深度與密度均有 很大發展空間, 個人健康險和養老 險等新興業務也存在巨大發展機會 (圖
35、9) 。 中國證券業規模相對有限,2019年 總收入為3,605億元人民幣, 僅為全 球領先投行高盛2019年總收入的1.5 倍。 然而, 隨著市場結構性制度改革 逐步落地, 未來增長潛力可期。 中國大資管市場在2019年的總資產管 理規模達到113萬億元人民幣。 伴隨 居民財富持續增長與長期資金穩步 入 市, 預計2020-25年化增長率有望達 到約10%, 約為全球平均增速的兩倍 (圖10) 。 一、 全球領先金融機構普遍認為, 中國金融業在 全球市場占有重要地位, 未來增長潛能巨大 2019年, 中國銀行業總 資產近 300萬 億元, 居全球第一 保險業原保費收入達 保保保保保保保保保
36、4.3萬億元, 居全球第二 大資管資產管理規模 達到 113萬億元 中國金融開放新機遇18 圖9 中國主要金融市場孕育重大發展機遇(1/2) 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保 險市場,19年原保費收入 4.3萬億元,11-19年CAGR 達15%,預計25年市場規 模將達約7.5萬億元 保險深度和密度發展空間 巨大,目前僅4.3%和 3,000元/人;新興市場如 健康險、養老險存在巨大 機遇,2019年中國的養老 金市場規模約13.5萬億元, 占中國GDP比重僅13%, 而同期美國養老金市場規 模占GDP比重已達150% 中國銀行業2019年總資產 290萬億元,11-19年 CAGR達13%,ROE超
37、過 10% 2020年全球銀行業排行1 前20名中,有7家中國 銀行 銀行加強科技賦能和創新 目前已有11家銀行建立 金融科技子公司 0102 保險銀行 1. 銀行家全球1000家大銀行排名 資料來源:銀保監會;Wind;新聞檢索;麥肯錫分析 圖10中國主要金融市場孕育重大發展機遇(2/2) 中國大資管市場蓬勃發展, 2019年管理規模已達113萬 億元,預計19-25年CAGR 達10%,2025年管理規模 將達到200萬億元,19-25 年預計貢獻全球資管AuM 近40%的增量 銀行理財、保險資管及公 募基金是重點關注領域, 管理資產規模至2025年將 分別達46萬億元、37萬億 元及34
38、萬億元 隨著資管新規的逐步落地, 到2021年底所有產品均需 符合資管新規 證券市場經歷行業寬松期、 調控期和轉型期,隨著制 度性改革落地,未來或將 迎來新一輪上升周期。 2019年中國境內上市公司 總市值占GDP比重約60%, 而同期美國上市公司總市 值占GDP比重已達150% 隨著注冊制落地和多層次 資本市場體系逐步完善, 上市公司數量有望加快增 長。截至2020年8月,中 國境內上市公司達到3,990 家,總市值達76萬億元, 其中率先試點注冊制的科 創板已有165家公司上市 0304 資管證券 資料來源:證監會;基金業協會;Wind;麥肯錫分析 中國金融開放新機遇19 隨著中國經濟從高
39、速擴張向高質量發展轉 型, 經濟正在實現新舊動能轉換, 金融體系 結構性調整時機成熟, 金融體系的結構性改 革與本輪對外開放同步啟動, 孕育著全新的 業務機遇和增長邏輯。 1. 銀行業: 從以規模驅動的粗放式增長 轉向以價值驅動的高質量增長 國內銀行業面臨日益嚴峻的內外部挑戰, 亟 待向價值銀行轉型, 實現高質量發展。 貸款 市場報價利率 (LPR) 改革進一步提高了利 率的市場化水平, 對銀行精細化、 差異化風 險定價能力提出前所未有的高要求; 宏觀經 濟進入新常態、 中美貿易摩擦升級、 新冠疫 情肆虐, 給實體經濟帶來了不小壓力, 對銀 行預防和化解問題資產的能力提出更高要 求; 金融科技
40、公司憑借技術和生態圈優勢, 對銀行的獲客渠道、 業務拓展和利潤增長 都帶來了巨大沖擊。 在多重挑戰下, 傳統粗放式、 重資本的規模 驅動型增長不再占據優勢, 中國銀行業向以 價值創造為導向、 精細化、 專業化、 數字化、 敏捷化的高質量發展轉型勢在必行。 外資銀 行在低利率、 強監管、 全球化競爭環境下 , 積 累了豐富的經營經驗, 具有較為成熟的風險 預防、 應對和化解能力, 在金融科技賦能應 用方面已經形成豐碩成果。 在國內銀行業向 高質量發展轉型的背景下 , 外資銀行有望發 揮所長, 與中資銀行充分競合, 共同促進行 業健康成長。 2. 保險業: 回歸本源, 推陳出新 近年來, 保險行業
41、堅持 “守正出新” 。 一方面 持續回歸保險本源, 加強風險防控, 提升服 務水平; 另一方面推陳出新, 以適應新的發 展形勢, 以消費者為中心, 滿足市場不斷釋 放的保險需求。 人身險方面, 健康險、 意外險、 定期壽險等 風險保障型產品占比持續提升, 投資型和中 短存續期產品規模下降。 財產險方面, 隨著商車費改的持續推進和新 車銷量增長放緩, 車險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各公司主動轉換發展動能, 不斷提升非車 險, 如農業保險、 責任保險和信用保證保險 等產品的占比。 再保險市場進一步開放, 保險公司引入先進 經驗技術開發多災因巨災保險產品, 并推動 開發巨災債券等衍生品, 不斷完善產品體系
42、 和風險分散機制。 隨著居民收入水平和保險意識的提升以及 人口老齡化的加劇, 健康和養老領域展現出 巨大商機, 各保險公司在商業模式、 產品和 服務等各個維度上不斷創新, 以求在新的市 場機遇面前獲得一席之地。 隨著新技術的應用, 保險公司紛紛通過科 技賦能推動定價、 分銷、 核保和理賠全價值 鏈的精細化管理, 洞察客戶需求, 觸達長尾 市場。 二、 中國金融體系的結構性改革與本輪對外開放同步啟動, 結構性改革孕育著全新的業務機遇和增長邏輯 中國金融開放新機遇20 外資保險公司在特定業務領域擁有豐富經 驗, 同時還有覆蓋保險全價值鏈的先進技 術。 隨著保險行業對外開放的持續深化, 外 資保險公
43、司在中國市場將迎來巨大發展機 會, 在追求自身發展的同時, 他們也能為行業 提供借鑒、 共同促進保險市場的健康發展。 3. 證券業: 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 提 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在新的經濟發展階段, 中國金融體系逐漸暴 露出資源配置低效、 定價功能薄弱、 融資成 本結構性高企等問題。 自2018年以來, 以科 創板注冊制、 新證券法等為代表的基礎性 市場制度快速出臺落地, 標志著資本市場改 革的頂層設計主線日漸清晰, 自上而下深化 改革開放的信號越來越明確 (圖11) 。 圖112018年以來頂層設計日漸清晰,以“注冊制”為先 導的基礎性制度逐步落地,資本市場迎來轉型拐點 資料來源:新聞
44、檢索;麥肯錫分析 宣布設立科創 板,并于一年 內快速落地 新三板深化改革 制度出臺,包括 設立精選層、建 立轉板上市機制 等,進一步深化 多層次資本市場 改革 2018年 12月 2019年 7月 2019年 9月 2019年 10月 2019年 6月 2018年 11月 A股并購重組新 規出臺,優化 制度,在借殼 上市、配套融 資等多方面松 綁;新規10月 落地 證監會宣布資 本市場全面深 化改革“路線 圖”,明確12 大重點任務 證監會召開黨 委(擴大)會 議,提出推動 更多中長期資 金入市,如保 險資金、全國 社?;鸬?科創板首批 25家公司在 上交所掛牌 上市交易 全面開放 QFII
45、/RQFII 限額 2019年 12月 2020年 6月 創業板注冊制 改革落地,深 交所官網正式 發布創業板改 革并試點注冊 制相關業務規 則及配套安排 新證券法通過, 明確了全面推行 注冊制,提升證 券市場違法行為 處罰力度,新增 投資者保護專章, 強化信息披露要 求等 中國金融開放新機遇21 目前看來制度性改革效果良好。 資本市場機 構投資者和國際投資者占比持續提高; 科創 板審核周期顯著縮短, 科技獨角獸企業也越 來越傾向回歸國內資本市場 (圖12) 。 在資本市場制度性改革紅利下 , 券商核心業 務有望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投行業務將從 監管驅動轉向專業能力驅動, 券商將承擔更 為重要
46、的職責, 新股定價、 信息披露、 承銷 組織等專業能力要求更高。 在中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 , 并購重組 活躍度將增加, 并購目的將由套利邏輯向產 業邏輯轉移, 未來將更加考驗券商交易撮 合、 產業理解、 資本嫁接等專業服務能力。 衍生品擴容與創新不斷加速, 產品創設、 風 險定價、 交易等能力將成為券商打造衍生品 業務優勢的差異化能力。 頂尖外資投行擁有在成熟市場的長期經營 經驗, 以及穿越經濟周期的歷史積累, 具備 強大的綜合專業能力。 隨著外資進入中國, 他們有望在資本市場發展新階段引領行業走 上專業化發展路徑。 圖12目前看來制度性改革效果向好,機構化、國際化投 資者占比持續提高
47、資料來源:中國人民銀行;新聞檢索;Wind;麥肯錫分析 個人機構 A股投資者持股市值占比(自由流通市值) 百分比 xx 外資占比 1.7%2.6%3.3%4.3% 63% 65%65% 68% 37% 35%35% 32% 2019E201620172018 中國金融開放新機遇22 4. 資管行業: 回歸本源, 逐步統一監管 自2018年資管新規快速出臺落地后, 資管行 業的監管體系逐步完善, 資管業務明確回歸 “受人之托、 代人理財” 之本源, 開啟了從影 子銀行主導向資本市場主導的凈值化轉型。 券商資管、 基金子公司等私募資管業務去通 道改革如火如荼, 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也在 穩步推進,
48、理財子公司加速入場, 保險資管 第三方業務不斷拓寬, 大資管統一監管趨勢 確立 (圖13) 。 隨著資管行業近年來持續向規范化發展, 外資資管公司將從中國市場獲益。 一方面, 外資已有多年的成熟市場運營經驗, 在產 品規范化轉型的大背景下 , 更有機會發揮所 長, 與國內機構真正同臺競技。 另一方面, 銀 行理財子公司等新興牌照, 讓外資機構在業 務戰略布局方面更加靈活, 在合作伙伴選擇 上也更多元化。 同時, 公募投顧試點的推出與落地, 也標志 著資產管理行業分銷渠道開始從傳統賣方 傭金思維向買方投顧模式轉型, 這將成為內 外資機構財富管理業務轉型的破局關鍵。 另 圖13資管新規系列政策快速
49、出臺和落地,實現去錯配、 去嵌套、去剛兌,倒逼行業回歸本源,加速轉型 以資管新規為代表的募/投資基礎制度 資料來源:新聞檢索;麥肯錫分析 2018年 規范資金池,降低期限錯配, 加強流動性管理 規范通道業務,禁止為其他金 融機構提供規避監管要求的通 道服務 降低產品杠桿,控制風險 禁止多層嵌套,避免資 金空轉、脫實向虛 資管業務轉型的關鍵要點 統一投資者門檻要求,加強對 不同產品合格投資者的識別和 匹配 打破剛兌,推動資管產品向 凈值型轉變 2020年 7月 12月 12月 8月 資管新規正式發布,關于規范金融 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 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公布資管新 規三大細則 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正 式出臺 第一批兩家銀行(建行和中行)理財 子公司獲批 已有21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獲批設立 為應對疫情影響,央行和銀保監會決 定延長資管新規過渡期至2021年底 4月 7月 中國金融開放新機遇23 一方面, 投顧試點也更適合以指數產品為代 表的被動投資業態, 助推被動投資管理業務 的發展。 在被動投資領域擁有成熟運作經驗 的國際資管機構將有機會充分發揮其所長。 比如, 貝萊德已于2020年8月獲批公募牌 照, 先鋒集團與螞蟻合資推出的智能投顧已 經上線運營。 5. 養老體系: 結構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