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聚氯乙烯(簡稱 PVC),是合成樹脂中的重要品類,消費量位列五大通用樹脂中的第三位,產量居首位,被廣泛運用于建筑材料、工業制品、日用品、包裝材料等領域。 PVC 生產工藝主要為電石法和乙烯法,其原材料分別為煤炭和原油。我國在“富煤貧油” 的能源現狀下,采用電石法的生產企業占總量的 80%以上。2020 年PVC 需求量達2107 萬噸,2016-2020 年CAGR 為6.6%。PVC 的下游主要由管材、型材、薄膜等建筑材料構成,少量用于制作革類用品,因此其需求情況與房地產行業息息相關。從長期來看,我國房地產行業處于下行低迷狀態,預計未來難以對 PVC的需求產生太大影響。我國作為世界首位的 P
2、VC 生產國和消費國,2010 年 PVC 產能利用率僅為 55.3%,產能明顯過剩。在 2015 年底實行 PVC 行業供給側改革,逐步淘汰了沒有資源優勢的地區企業后,我國PVC 產能基本穩定維持在 2400-2500 萬噸左右,2020 年PVC 產能為2664萬噸,產能利用率提高至 77.9%,產業結構優化目前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由于電石法的生產過程中會排出大量粉塵、硫酸性廢水等污染物,未來我國將繼續限制電石法制PVC,在優化產業機構的同時鼓勵企業轉向污染更低的乙烯法制PVC。氫氧化鈉也稱燒堿,外觀呈無色透明晶體,可用于日常生活、工業制品、污水處理等領域,用途非常廣泛。工業上常以原鹽為原料
3、,使用電解法生產燒堿,同時其也是PVC生產流程中所產生的共生品。電解法可分為隔膜電解法和離子膜交換法,國內采用工藝主要以后者為主,離子膜法產能占比已經達到99.7 以上。據百川數據統計,液堿產能從 2016 年的 4028 萬噸到 2021 年的 4536 萬噸,漲幅約為 13%,CAGR 為 2%左右,供給側改革以來行業的無序擴張得到了有效的扼制。2020年消費量實現 3443 萬噸,近五年CAGR 不足3%,以堿補氯的業態和下游需求疲弱持續拖累企業盈利水平。2021 年燒堿景氣度觸底回升,下游鋁價修復帶動氧化鋁開工新高+ 紡織服裝行業庫存周期見底+化工行業開工率全面回升的共振復蘇,燒堿Q3
4、 價格創下十年歷史新高?;谀芎乃降漠a能約束繼續收緊,新建產能受到限制。根據燒堿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國家標準,現有離子膜燒堿裝置電解單元交流電耗限額值為 2490kWh/t,新建燒堿裝置產品單位能耗限額準入值下降為2340 kWh/t(投產12 個月內的考核值)。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 年本)中將新建燒堿產能(利用的離子膜燒堿裝置除外)列入限制類,隔膜法燒堿與使用汞或汞化合物的燒堿生產裝置列入淘汰類,鼓勵零極距、氧陰極等離子膜燒堿電解槽節能技術。純堿也叫碳酸鈉,是一種無機工業原料,主要用于平板玻璃、日用玻璃等制作玻璃制品。純堿可由四種途徑獲取,分別是聯堿法、氨堿法制取,以及井下循環制
5、堿和直接獲取天然堿,其中聯堿法和氨堿法的生產過程中都會產生大量的三廢,而井下循環制堿是一種更為清潔的新工藝,以純堿生產排放的廢液代替清水注井化鹽生產氯化鈉和氯化鈣,從而實現循環生產。純堿產能持續緩慢增加,2020 年產能為 3327 萬噸,2016-2020 年產能年復合增長率實現2%,然而其產能利用率卻持續下降,2020 年產能利用率為 76.8%,較 2016 年減少了 6.5pct。同時,純堿最主要的下游為玻璃,其需求情況與房地產業和光伏行業高度相關,純堿的需求基本維持在2300-2600 萬噸/年,2020 年純堿消費量為2453 萬噸,2016-2020年消費量 CAGR 僅為 0.8%。未來我國將限制除井下循環制堿和天然堿之外的新增產能,在環保轉型的同時控制產能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