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新型云計算服務體系支撐構筑數字經濟新優勢云服務促進經濟發展的機理研究基礎設施是組合生產要素跨時空配置的平臺,是人流、物流、能源流、資金流、信息流等奔涌匯聚之載體,基礎設施水平決定了要素配置效率、市場交易規模、分工深化程度和協作組織難易,決定了一國比較優勢和發展能級。在技術經濟范式演變的歷史坐標軸上,它既是一個時代最前沿技術的集大成者,也是引領新一輪技術變革和產業革命的孵化器,最終成為創新規?;?、產業化和市場化的應用平臺。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新產業革命是一次轉換速度極快、 覆蓋領域極廣的系統性創新,推進我國全速邁入數字時代?!笆奈濉币巹澓?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要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在我國新
2、舊優勢轉化的時期,云計算、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型技術服務體系有助于支撐我國新的比較優勢形成,以增量數字紅利彌補傳統紅利的下降,推動實體經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演進升級。而隨著云網端技術的進一步融合,云計算超越傳統 IT 服務范疇,躍遷成為一種將IT、新的數字化與智能化要素統籌于一體的新架構體系,成為所有數字技術創新的底座。新型云計算體系向下定義硬件,自研芯片、服務器、操作系統等底層技術,建設云為核心的硬件體系;基于云原生的核心軟件加快發展,計算和數據加速向云上遷移,催生云電腦、元宇宙、自動駕駛等新物種。新型云計算服務體系已經成為現代化基礎設施的關鍵支撐, 它通過云平臺為大數據、物聯網
3、和人工智能的多業態融合提供技術支撐,通過融合算法、算力和數據,在數字空間對物理世界進行描述、診斷、預測和決策,實現對隱性知識和非結構化信息的破解、重構、集成、融合和傳遞,有效緩解由信息不對稱、不完全和不充分所造成的需求的波動性,降低供應鏈中斷風險和創新試錯成本,推動經濟向“高質高效、自主創新、包容普惠、綠色低碳和更富韌性”發展。前 言目錄一、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有賴于基礎設施的升級二、新型云計算服務體系支撐新的比較優勢形成三、云服務促進經濟向“高質高效、自主創新、包容普惠、綠色低碳和更富韌性”發展四、云計算服務趨勢展望和未來發展措施(一)中國傳統比較優勢正在發生變化(二)數字創新改變傳統經濟社會
4、發展生態(三)塑造新的比較優勢有賴于基礎設施的升級020405(一)云服務具有多元聯通、知識流動、生態共享三大特性(二)云計算服務體系是現代化基礎設施的關鍵支撐(三)云計算服務體系推動數據成為使能要素081215(一)高效高質的發展之路(二)自主創新的發展之路(三)包容普惠的發展之路(四)綠色低碳的發展之路(五)更富韌性的發展之路(一)云計算服務市場具有較大潛力,成為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引擎(二)云計算服務部分領域仍存 “卡脖子”問題,對標挖潛、降本增效是重點(三)云計算服務管理仍面臨諸多挑戰,行業標準建設更加迫切(四)云安全重要性進一步凸顯,亟需構建攻防兼備的安全防御體系17182022
5、2527303031新型云計算服務體系支撐構筑數字經濟新優勢云服務促進經濟發展的機理研究201我國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有賴于基礎設施的升級我國經濟發展傳統比較優勢正在發生變化我國需求結構和生產函數發生重大變化,生產體系內部循環不暢和供求脫節現象顯現,“卡脖子”問題突出,結構轉換復雜性上升。而與此同時,數字經濟的增長引擎作用逐步凸顯,數字創新正廣泛滲透到各行各業,改變傳統經濟社會生態,推動各行業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我國要通過數字時代新的技術服務體系建設構建新的比較優勢, 以增量數字紅利彌補傳統紅利的下降,不斷提高供給質量和水平,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
6、格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實現了經濟長期且穩定的高速增長,造就了中國發展奇跡。隨著發展進入新階段,中國經濟發展傳統的比較優勢正在發生變化。第一, 人口紅利需要向人力資本紅利轉化。 過去40年, 勞動力數量和質量的提升 (勞動力供給和人力資本)對潛在增長率的貢獻為 15.7%。如果考慮到撫養比變化的儲蓄效應所帶動的經濟增長,那么真正的人口紅利對潛在增長率貢獻則為 20%?!捌咂铡睌祿@示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65 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 13.5%,與 2010 年相比上升了 4.63 個百分點,15-64 歲人口占 68.55%,下降了 6.55個百分點(見圖 1)。從國際比較來看,目前我國的總
7、撫養比已達 49.5%,且近幾年呈加速上升趨勢,其中老年撫養比為 19.7%。與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相比,在相同人均 GDP 水平階段,中國的人口結構轉變速度更快。中國處于數量型和質量型人口紅利主導作用更迭時期,通過提高人力資本紅利來提升全要素生產力勢在必行。云計算服務體系包含基于云計算的 IT 基礎設施資源和云上軟件開發服務所構建的整體技術框架及服務體系,融合了分布式計算、虛擬化、數據存儲和彈性計算等技術,圍繞云計算與存儲、云網絡與連接、云安全、云上大數據分析處理與應用、云上企業業務管理與應用等,提供動態易擴展且虛擬化的服務。以云計算為核心的新型云服務體系正在形成,已經成為推動產業數字化
8、轉型、支撐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云計算服務體系是現代化基礎設施的關鍵支撐,它通過云平臺為大數據、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的多業態融合提供技術支撐,并以高連通性、高流動性和高共享性的平臺能力,對隱性知識和非結構化信息進行破解、重構、融合和傳遞,高效且低成本地實現“信息和知識的數字化”,并將其以清晰、準確、可執行的數據和指令方式,傳遞給決策者、勞動者、消費者以及機器設備。云計算服務體系推動萬千垂直領域中潛藏的隱性知識顯性化,正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底座,有助于加快技術創新的傳播和溢出,減少各類主體的協同成本,以知識流帶動人力流、商品流、資金流和技術流,實現各類資源大范圍的空間配置和大跨度的時間配置,降低由
9、信息不對稱、不完全和不充分所造成的需求波動性、供應鏈中斷風險、 創新試錯的不確定性。新型云計算服務體系正支撐數字經濟新優勢形成,也推動經濟走上 “高質高效、自主創新、包容普惠、綠色低碳和更富韌性”的發展之路。34100%90%80%70%60%50%40%30%65 歲及以上人口占比15-64 歲人口占比0-14 歲人口占比20%10%0%199019641991196619921968199319701994197219951974199619761997197819981980199919822000198420011986200219882003199020041992200519942
10、006199620071998200820002009200220102004201120062012200820132010201420122015201420162016201720182018201920202020中國美國新加坡日本韓國德國 圖 1 我國人口結構情況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圖 2 各國全要素生產率相對美國比值變化數據來源:世界銀行第二,城鎮化和工業化的結構轉換效應下降。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 90 年代以來,城鎮化、工業化進程推動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借助數量型人口紅利和大量外需,中國形成了城鎮化率 / 工業化率較高的特點。2020 年,我國工業化率為 30.8%,同年城鎮化
11、率為 63.89%。我國總體進入更加注重質量提升的新型城鎮化階段,城鎮化和工業化對未來增長的邊際貢獻可能逐步下降。第三, 相對技術前沿經濟體的學習空間收窄。 隨著我國與發達國家技術差距的縮窄,全要素生產率從 1999-2008 年的 3.51% 下降到 2008-2017 年的 1.55%,增速有所放緩(見圖 2)。在全球局勢和貿易環境不確定性上升的情況下,中國作為第二大經濟體,通過引進吸收前沿技術來提升生產效率的空間在收窄。1.00000.80000.60000.40000.20000.0000第四,經濟發展的環境資源約束增強。為加快高質量發展進程,我國于 2020 年 9月提出了“努力爭取
12、 2030 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應對氣候變化新目標,單位 GDP 的能耗標準成為我國發展過程中越來越重要的約束條件。隨著“雙碳”進程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將對經濟增長帶來一定的壓力,市場主體也將面臨更強的環境資源約束。數字創新改變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生態我國傳統比較優勢動態變化的同時,經濟發展的環境和動力也正在加速調整。數字技術的普及和應用,加快了信息知識流轉和創新突破的速度,使得消費全速在線互聯、產業加快協同創新、商業持續迭代升級,推動經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轉型。 數字技術與各行業深度融合, 改變企業的要素組合、 組織結構、 生產方式、業務流程、商業模式、產品形態等
13、,推動各行業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數字化重構經濟發展的范式,改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數字技術自身的產業化發展以及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形成了數字經濟時代的新生產力,不斷提高生產、協同、交易、消費及政府服務和治理的效率。數字化重構了人的關系、組織關系和生產關系,能夠使經濟社會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活動打破物理限制,從而在數字世界中靈活協同和廣泛集成。而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相互映射,改變了過去相對簡單的線下網絡模式,轉而要求線上和線下相互打通、融合和協同。一方面,將物理世界的理念、見解、行為、物品等通過數字化的方式表達出來,實現物理世界的數字化;另一方面,利用物理世界的數據通過人工智能、物
14、聯網等技術,創造出新產品、新應用、新業態服務于物理世界,從而實現數據的物理化即智能化。數字創新從消費側向全產業鏈推進,產業生態趨向復雜化網絡化。我國消費側數字化程度全球領先,網購人群數量全球第一,移動支付規模及比重全球第一,網絡零售規模全球第一。相對來說,我國供給側數字化程度水平還比較低。當前,數字創新加快從消費端向產業端滲透,對傳統產業鏈各環節進行改造重塑,將生產流程有效打通,建立供給側與需求側的相互聯結,實現生產的快速響應與協同。產業互聯網的發展將突破傳統產業參與主體線性信息傳導與被動型資源調度計劃的模式,打破產業主體之間的信息壁壘,構建新的供應關系,最終推動行業向分布式、去中心化方向發展
15、,產業生態向網絡化、復雜化發展。56數字經濟的增長引擎作用逐步凸顯,構建我國新型比較優勢。數字經濟通過資源整合和優化配置,有利于促進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和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是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新引擎。當前,全球數字經濟保持了較快的增長,數字經濟對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作用愈加凸顯。根據中國信通院的數據,2020 年 47 個國家的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達到 32.6 萬億美元,占 GDP 的比重為 43.7%,如圖 3 所示。其中,我國數字經濟規模約 5.4 萬億美元,位居全球第二位,占 GDP 的比重為38.6%。我國數字經濟在產業規模、科技水平、平臺影響力、獨角獸企業數量等方面居于世界前列,經濟增
16、長引擎作用持續增強。隨著經濟社會環境變化及發展范式轉移,數字創新將加快帶動其他領域的創新突破,新理念、新業態、新模式全面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各領域和全過程,給生產生活帶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推動我國經濟從數量追趕向質量提升轉變,從規模擴張向結構升級轉變,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打造新時期發展新優勢。32.53231.53130.5302018 年數字經濟增加值(萬億美元)占 GDP 比重40.3%41.5%43.7%2019 年2020 年29.5293344.0%43.0%42.0%41.0%40.0%39.0%38.0%30.231.832.6圖 3 2018-2020
17、 年全球數字經濟增加值與占 GDP 的比重數據來源:全球數字經濟白皮書塑造新的比較優勢有賴于基礎設施的升級數字經濟的發展同時伴隨著基礎設施的持續演進,數字時代新的基礎設施將支撐我國新比較優勢的形成?;A設施是組合生產要素跨時空配置的平臺,是人流、物流、能源流、資金流、信息流等奔涌匯聚之載體,基礎設施水平決定了要素配置效率、市場交易規模、分工深化程度和協作組織難易,決定了一國比較優勢和發展能級。在技術經濟范式演變的歷史坐標軸上,它既是一個時代最前沿技術的集大成者,也是引領新一輪技術變革和產業革命的孵化器,最終成為創新規?;?、產業化和市場化的應用平臺。從基礎設施發展的歷史來看,可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18、貿易型基礎設施。貿易型基礎設施在增加貿易流量、引領經濟發展模式、促進經濟發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海上貿易為主的 17 世紀,在港口、造船等領域具備優勢的荷蘭幾乎壟斷了當時歐洲的海運貿易。此后,航海技術的發展和貿易型基礎設施為歐洲 - 非洲 - 美洲的三角貿易奠定了基礎,海上三角貿易成為第二次產業革命發生在英國的必要條件。海上運輸具備運能大、成本低、運輸距離長、航線靈活等優勢,陸路運輸和航運很難大規模取代,高水平的港口、運河、鐵路等貿易型基礎設施構成了貿易大國比較優勢的基礎。工業型基礎設施。充足穩定的電力供應和高速暢通的陸上交通網絡,是支持一國工業生產、流通和交易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美國和德國的
19、發展經驗表明,工業型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發展是國家經濟水平的風向標。德國是最早修建高速公路的國家,美國則是高速公路最多、路網最發達的國家,強大的工業基礎設施是兩國在“二戰”前超越英國的重要前提。此外,工業基礎設施與國防安全、能源安全、商業安全等領域密切相關,是經濟社會運行的神經中樞。金融服務基礎設施。金融服務基礎設施不僅包括中央交易對手、支付系統、中央證券存管系統、證券結算系統和交易數據庫等提供支付、清算、結算、存管功能的狹義基礎設施,也包括金融會計準則、信用環境、定價機制等保證金融市場健康、持續、安全運行的制度安排等廣義基礎設施。歷史經驗表明,一國的崛起離不開金融基礎設施的支持,從 16 世紀的
20、荷蘭到 19 世紀的英國,再到 20 世紀的美國,經濟快速發展都伴隨著新的金融基礎設施的更新和完善。信息通訊基礎設施。信息時代的比較優勢往往通過通信網絡、光纜、微波、衛星和相關技術等廣義信息通訊基礎設施體現。中國正在通過信息通訊基礎設施,建立數字時代的比較優勢。截至 2020 年底,中國 5G 基礎設施規模位居全球首位,5G連接占全球 5G 連接比重超過 75%,并已建設將近 72 萬座 5G 基站,2020 年中78國消費者升級到 5G 的意愿領先全球。此外,中國信息通信企業參與全球 170 多個國家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建設,為全球縮小數字鴻溝、共享數字化發展機遇做出了重要的努力。中國要以基礎設
21、施升級塑造數字時代新的比較優勢。人類即將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進入數字時代。 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一次轉變速度極快、 覆蓋領域極廣的系統性創新,中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在數字時代開啟,并將在數字時代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數字時代,數據是關鍵要素,數據的存量越來愈大,逐步演變成為經濟資產。IDC預測,2025 年全球數據圈將達到 175ZB,中國數據圈將增長至 48.6ZB,占全球數據圈的 27.8%,成為全球最大的數據圈。數據驅動的價值挖掘和決策過程演變,使得過去業務功能驅動的傳統信息基礎設施及應用已經不能滿足當前需要。同時,經濟發展環境日趨復雜、不確定性凸顯;用戶需求向個性化、多樣化演
22、變;產業生態走向網絡化、協同化,為了有效支撐企業的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業務創新、組織創新和管理創新,需要擴展性更高、彈性更強、集成度更高的技術服務支撐體系,以實現數據的“聚通用”和協同創新。數字時代的基礎設施是立足當下、 面向未來, 適應經濟發展新范式的新型基礎設施,將在新的發展階段重塑我國新的比較優勢。02新型云計算服務體系支撐數字經濟新優勢形成云服務具有多元聯通、知識流動、生態共享三大特性2006 年 Google 首席執行官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在搜索引擎大會上首次提出了“云計算”(Cloud Computing)的概念。相比傳統的數據中心,云計算具備低價格、高穩定性、
23、高算力和高彈性等特征,通過使計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計算機上,而非本地計算機或遠程服務器中,實現計算與存儲的按需訪問?;ヂ摼W、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算法算力的提升,推動“云計算”從 IaaS(Infrastructure-as-a-Service,“基礎設施即服務”),向PaaS(Platform-as-a-Service,“平臺即服務”)和 SaaS(Software-as-a-Service,“軟件即服務”)持續深化發展,逐步形成了“云計算服務體系”。云計算服務體系包含基于云計算的 IT 基礎設施資源和云上軟件開發服務所構建的整體技術框架和服務體系。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的普
24、及,新一代的云計算服務體系具備數字空間中的多元聯通、知識流動和生態共享等特征,是基于數字技術“數據+ 算力 + 算法 + 應用 + 服務”所構建的“五位一體”服務生態。交通、能源、水利等傳統基礎設施,是依托物理實體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是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一般物質條件。隨著云服務的發展以及云智能中心的廣泛應用,其所具備的高智能化、高密度算力、高互動性和網絡規模效應,能夠通過數字化的服務方式,用更少的資源投入創造更大的價值,充分釋放910數字時代的數字紅利。云服務在促進人、機、物泛在互聯的同時,可在更大空間尺度范圍內實現資源配置優化,這也使得云服務作為關鍵支撐具備了多元聯通
25、、知識流動、生態共享等三大特性。1. 多元聯通性云服務加強生產、生活、消費、公共服務與社會管理流程中各環節的聯通,這種聯通體現出高度多元化特性。云服務通過云網絡促進人機物的泛在互聯,并進一步建立人與政企、不同產業間的聯通,以信息流帶動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物資流,通過硬件通用化和服務可編程在更大空間尺度范圍內優化資源配置效率。云服務促進了人、機、物的泛在互聯。傳統工業互聯網是通過傳感器、遙感等技術實現機器與設備間的連接。在此基礎上,云服務進一步擴展機器的能力邊界,通過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技術,在不需要人工直接干預的情況下,實現控制中樞對生產機器的描述、診斷、預測及自適應調節,加強機器對生產設
26、備的直接控制,替代傳統的人工調參,實現智能化管理。在機器與設備聯通的基礎上,云服務引導人與機器的協同關系而非從屬關系,從而形成集中管理、資源共享的現代化智能制造模式。一方面,機聯網采集的數據和經過算法計算分析的結果通過云服務應用平臺交付,傳遞給人進行決策和控制,給機器下達指令。另一方面,機器的運算結果也被用以指導工人的操作,或用于人力資源管理系統。云服務加強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協作。除機器與設備的聯通外,云服務平臺同樣連接著不同角色的人, 提升各類專業人士跨部門、 跨時空互動、 交易以及協作的可能性,持續提升生產效率。例如消費者、生產者和投資者在云交易平臺上的連結提高了經濟活動的效率;醫生、患者
27、和家屬通過在線醫療應用上的連結提高了疾病診療的效率;車間工人、工廠管理者和客戶在工業云平臺上的連結提高了制造生產的效率??梢?,機器與機器、機器與人和人與人三個層面的聯通,有助于形成全面智能化發展的新業態。云服務促進不同產業鏈和產業間的聯通。各類 SaaS 平臺通過為客戶提供直接查看生產信息和各類數據的方式,在上下游企業間建立連接,大大減少了信息傳遞與流動的環節,促使不同產業的信息交互可在同一云服務平臺實現,能夠顯著提高溝通效率。產業間的聯通使得單一的平面網絡效應升級到立體網絡效應,極大豐富了數字孿生對現實世界的刻畫、模擬與控制能力。2. 知識流動性云服務平臺全面感知、可靠傳輸并智能化處理信息和
28、知識,將碎片信息系統化、將隱性知識顯性化、將復雜知識編碼化,有效形成了可復制、可外溢、可流動的數字化顯性知識,進而實現知識突破、技術溢出和創新迭代。云服務將碎片知識系統化?;ヂ摼W時代,數據和信息呈爆炸式增長,知識碎片數量龐雜,散落無序。云服務用數據標簽、歸類、分層級的方式,通過算法處理點狀的信息,形成知識體系。系統化的知識便于調用、處理、再重組,進一步搭建出上層知識體系。同時云服務的強存儲能力,使知識的重解構和復建造成為可能。云服務將隱性知識顯性化。經濟活動和生產活動中產生的所有信息和數據,以及工人、工程師及管理者掌握的生產資料和經驗,都是隱性知識。云服務平臺將這些隱性知識模型化、比特化,變為
29、一個個可衡量及使用的知識模型,知識就變成了數字化的顯性產品,可以借助平臺來傳播、復用、創造。云服務將復雜知識編碼化。顯性化的知識模型形成后,云服務平臺將它們變成一套軟件、一個 app、亦或一套算法,投入生產流程或者市場交易。生產或交易過程中,新的數據被輸入模型,借助算法不斷優化和自更新,實現知識資產的創新迭代。各行各業的信息和數據經過系統化、顯性化和編碼化的過程,就變為知識流,進而匯成大的知識庫,沉淀在云服務平臺上,并激發技術溢出效應。新的企業無需從零開始創造知識,而是借助知識模型的通用性,即可用低的成本解決復雜的系統問題,從而減少企業的重復開發成本。3. 生態共享性隨著大規模數據存儲與分析技
30、術、彈性擴容技術、分布式技術的廣泛應用,云服務展現出按需按量定制使用、低成本高彈性等特征,不僅可以提高個人和市場主體對數字基礎服務的可及性,而且可以幫助更多個人和市場主體實現能力共享、功能復1112制和生態協同,為數智化轉型提供切實可行的技術支撐和實現路徑。依托大規模存儲與分析技術、彈性擴容技術和分布式云計算,能力和算力得以共享。云服務供應商通過提供網絡、服務器、存儲和應用軟件等產品,為平臺上的政府、企業、 個人等提供服務, 使其無需重復搭建基礎設施, 可實現IT基礎設施的資源共享。在此基礎上,云服務平臺廣泛應用的彈性擴容技術使用戶只需為所使用的資源付費,解決了以往IT架構時的預估誤差錯誤,
31、最大程度地節約IT運營資源, 提高訪問速度。分布式云計算通過連接閑置的服務器集群,將用戶的計算需求分配到合適的節點上運行,能夠提高計算資源的服務質量和利用率、實現算力共享。低代碼開發和可復制的特性,降低云應用開發難度。相較于傳統 IT 設施,云服務平臺上的知識模型的可遷移性和可復制性更強。云服務平臺通過提供基礎架構,憑借大量的開源軟件和低代碼開發組件,降低了基于云平臺應用的開發成本。在各類云服務商提供的低代碼快速開發平臺上,用戶通過拖放配置操作,快速搭建各種適用于 PC 或移動端的管理系統。這種開發模式一方面將人為錯誤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提高云產品穩定度;另一方面能縮短開發周期,彌補企業的專業技
32、術人才缺口問題。云服務中臺促進產業鏈上下游聚集,實現生態協同。云服務的“中臺”連接面向客戶的前端和提供技術支撐的后臺, 是對傳統 “軟件平臺” 的升級和加強, 能夠創建 “平臺提供商 + 應用開發者 + 用戶”的生態體系、打破產業鏈上下游分工明確的傳統模式,從分工合作到協同發展,實現生態鏈的聚集,提高合作效率。傳統 IT 服務模型業務應用企業服務IT 基礎架構OA云盾安全CRM管理與監控內容分發其他硬件開放存儲服務器虛擬網絡虛擬化技術彈性伸縮網絡負載均衡存儲彈性計算主機即時通訊大數據服務公共服務中間件服務內容管理知識流動多元聯通生態共享數據庫服務SaaS三大特性PaaSIaaS基礎服務基礎設施
33、云服務模型 圖 4 云服務基礎設施架構模型圖片來源:筆者繪制云計算服務體系是現代化基礎設施的關鍵支撐過去數十年里,基礎設施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對提升生產效率、改善人民生活質量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但隨著社會生產生活模式的不斷進化升級,原有傳統基礎設施開始難以滿足全社會數字化轉型及高效運作的需求。云計算服務體系的發展為交通、能源、水利等傳統基礎設施提供了升級改造的基礎支撐,同時發揮著統籌推進傳統基礎設施升級改造和數字化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功能和作用。云計算服務通過數字化、智能化、移動化兼具的云能力為傳統基礎設施賦能和數字化轉型, 推動實現智能商業、 產業互聯網、 城市大腦、 數智化政務
34、服務等的廣泛應用,已成為現代化基礎設施的關鍵支撐。1、云計算是傳統基礎設施升級改造的技術支撐交通、 能源和水利等傳統基礎設施, 以軌道、 公路和航線等實體硬件為依托, 實現人、物品和能量的傳輸,其核心價值在于實現物理層面的流通。云計算服務平臺則通過數字化的方式,用更少的資源投入創造更大的價值,為傳統基礎設施的升級改造提供技術支撐,充分激發數字紅利。在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智能交通、智慧能源和智慧水利均被列為數字化應用場景,推動“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第一,云計算服務提高公路管理和調度效率,助力智能交通。2021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中預計 2021 至 2
35、035 年旅客出行量年均增速 3.2%,客運需求進一步提升,并規劃提出到 2035 年,基本建成便捷順暢、經濟高效、綠色集約、智能先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高質量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云計算服務平臺的智慧公路項目,將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結合,能夠實現公路建設、管理、養護、數據運營和出行服務的智能化,推動交通強國的建設。對于日常通勤需求,車聯網的應用能夠以大數據處理來預測不同時段各個網格內的運力需求,從而提高調度效率,形成有針對性的專車智能調度系統,有助于交通的立體暢達。第二,云計算服務推動“雙碳”目標達成,助力智慧能源。我國提出“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環保目標,并
36、制定了 2030 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作為國民經1314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能源行業對我國“雙碳”目標的達成具有重大影響。風電等能源企業通過云計算服務平臺,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可提高對終端用能的預測精確度,降低清潔能源功率不穩定帶來的影響,提高能源供需的匹配度?;鹆Πl電行業則利用云智能優化其投入產出比,用最少的原材料投入達到最大的產出,從而實現節能減排。同時,云智能調度類應用通過對能源數據的智能管控,能夠增強輸配網絡的調度能力,提升配輸效率和穩定性,打造智慧能源新生態,助力實現“雙碳”目標。第三,云計算服務推動水利建設和防汛抗旱工程的數字化與標準化,助力智慧水利。傳統水利工程建設以紙質文本的人
37、工管理為主,設計、施工和檢測數據龐大,管理方式落后,且工程建設資料記錄、分析和存檔缺乏強制性標準。云計算服務應用在開發的過程中科學確立規劃、設計中涉及的各類數據的存儲標準,建立數字化、標準化的水利水電工程設計云軟件服務平臺,便于工程設計人員、管理人員及建設人員在云客戶端完成不同層面的標準化數據錄入、處理和分析。在防汛抗旱方面,云計算服務平臺利用虛擬化技術整合計算和存儲資源,確保用戶訪問量的承載力和信息整合速度。同時,基于云終端的智能終端軟件可靈活地添加、鏈接用戶的智能終端設備,提高防汛抗旱信息的擴散速度。2、云計算是新基建的功能底座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要“統籌推進傳統基礎設施和新型基礎設
38、施建設,打造系統完備、 高效實用、 智能綠色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 并 “圍繞強化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支撐”,布局建設新型基礎設施。新基建將通過構建支撐中國經濟新動能的基礎網絡,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帶來新的增長點。云計算是新基建的基礎和靈魂,是數字基礎設施的底座,只有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5G協同發展,才能產生聚變效應和輻射效應,而物聯網、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基建的發展離不開云計算的基礎支撐作用。第一,云計算為建設數字中國提供技術基礎?!笆奈濉币巹澗V要中將“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獨立成篇,并指出通過“實施上云用數賦智行動,推動數字賦能全產業鏈協同轉型”
39、來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企業只有通過“上云”才能將經營管理過程中產生的信息、數據和經驗積累下來,這是“用數”和“賦智”的基礎和前提條件?!笆奈濉币巹澗V要進一步在專欄圖表中框定數字經濟重點產業的具體范圍,其中包括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這些均為云計算服務平臺運作的底層技術。第二,云計算為新型基礎設施提供關鍵技術支撐。2018 年 12 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了新型基礎設施概念,并在 2020 年 4 月的國家發改委新聞發布會上將其明確分為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智能計算中心等都是信息基礎設施的代表技術,也是云計算服務體系的核心技術。云計算服務平
40、臺不僅是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的基礎計算平臺,也是人工智能的能力集成到千萬應用中的便捷途徑,方便客戶低成本獲取人工智能服務。在數據連接、數據價值化及其引發的智能化,云計算服務體系主要是作為底座作用,與人工智能、5G、物聯網等技術結合,并與操作系統結合讓各類組織輕松調用,將 AI智能與萬物互聯深入普惠各行各業中。各類關于交通、能源、水利等傳統基礎設施行業的垂直領域云應用越來越多,推動傳統行業智能化發展,建立融合基礎設施。同時,云計算服務作為互聯網前沿技術,為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制等創新基礎設施提供底層技術支撐。新型基礎設施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
41、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信息基礎設施。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比如,以 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以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等。二是融合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進而形成的融合基礎設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等?!靶禄ā钡膬群胺秶?516三是創新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屬性的基礎設施,比如,重
42、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等。當然,伴隨著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新型基礎設施的內涵、外延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將持續跟蹤研究。云計算服務體系推動數據成為使能要素云計算服務推動個人、企業、金融機構、政府等各類主體實現高效且低成本的數字化轉型, 各類數據需要依托云服務平臺的存儲、 計算、 處理等能力才能成為數據要素,數據要素又通過云計算服務平臺的各類應用場景,以“數字紅利 ”的方式形成國家發展新的比較優勢。第一,數字紅利 勞動力,激發人力資本紅利。新經濟發展模式下,人力資本紅利代替人口紅利,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云計算服務平臺以其高度數字化的特殊性,打破時間、空間和知識障礙
43、,推動教育和醫療的發展,引導以人力資本為核心的二次人力資源開發。云教育平臺推出的云課堂、在線圖書館和共享資源庫等服務,解決教育資源分布不均的問題,有助于高教育水平、高技能勞動力數量的提升。云遠程醫療平臺提供的遠程診療、遠程影像診斷和跨醫院協作等服務,最大化優質醫療資源的效用,提高勞動力供給。同時,各類 OA 云平臺的在線會議、協作辦公、文件傳輸和客戶管理等服務,能夠提升辦公信息處理能力,提高人力資源的生產效率。第二,數字紅利 土地,提高土地空間承載力。數字化發展時代,城市的理念和運行機理也在更新迭代,如依托云計算服務在虛擬空間中進行模擬城市建設和公共服務管理、進行智能規劃和治理。以智慧城市工程
44、為例,云計算服務平臺在虛擬空間對交通數據采集、5G 基站選點等進行模擬計算,并從數字世界的設計反饋到實體世界,將存量的資源做到優化和全周期管理,協助構造數字孿生城市,助推城市建設和公共服務管理。再例如鐵路建設工程,利用計算和模擬技術在虛擬空間進行試驗,精確量算造價和環境影響后,再投產到現實世界,擴展物理空間的同時減少區域障礙。第三,數字紅利 資金,提高資金的利用效率。金融的本質是貨幣需求與貨幣供應的有效匹配,依托云計算服務平臺降低貨幣供需之間的信息不對稱,能夠更準確地對主體評級、對標的定價,進而提高資金利用效率,實現資金方與項目方的收益最大化、效用最大化。云計算服務平臺匯聚了比傳統的銀行等金融
45、中介更多的數據量,存儲規模更大,并具有更強的數據分析能力。依托海量的個人偏好、企業生產、投資交易等行為數據,云計算服務平臺可以給小微企業進行評級、給個人用戶進行評級、給資本市場提供產業鏈供應鏈分析支撐等,為金融產品增加精度、拓展維度,從大企業主導的工業時代金融,轉向小企業、微觀個體主導的大眾創新金融,豐富金融市場的參與者,延拓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范疇。第四,數字紅利技術,促進創新研發和技術擴散。規模經濟是云開發的優勢之一。開發者利用云計算服務供應商提供的基礎能力開發各項應用或增值業務,以租用方式計價,降低了開發前期投資和維護成本。對于云計算服務商而言,計算資源和存儲能力共享的方式使云服務商以較低
46、的邊際成本,給予企業更低的基礎服務獲取價格。云開發低成本低風險的特征鼓勵企業進行創新研發、加快技術擴散速度、提質增效,有助于推動產業的轉型發展。高質高效多元流通知識流動生態共享交通云服務作為底座云服務能源水利新基建數字紅利 x勞動力數字紅利 x土地數字紅利 x資金數字紅利 x技術包容普惠自主創新綠色低碳更富韌性實現五個特性具備基礎設施的三大特性推動數據要素對各類要素賦能成為現代化基礎設施的關鍵支撐圖 5 云服務的重要功能和運行機制圖片來源:筆者繪制171803云服務促進經濟向 “高質高效、 自主創新、包容普惠、綠色低碳和更富韌性”發展高效高質的發展之路自主創新的發展之路云計算服務體系通過融合算
47、法、算力和數據,在數字空間對物理世界進行描述、診斷、 預測和決策, 實現對隱性知識和非結構化信息的破解、 重構、 集成、 融合和傳遞,有效緩解由信息不對稱、不完全和不充分所造成的需求的波動性,降低供應鏈中斷風險和創新試錯成本,推動我國經濟走上“高質高效、自主創新、包容普惠、綠色低碳和更富韌性”的發展之路。云計算服務平臺通過將各類物理要素的高效組合、信息知識的高度數字化,推動產業向“高效率、高質量、高響應度、高附加值”方向發展。第一,提高生產經營效率。產業數字化是發展數字經濟的必經之路,云服務應用以數字化溝通的方式,提升各產業的生產效率。以釘釘為例,網絡課堂、在線會議、OA 辦公系統、移動政務等
48、多場景的應用,幫助政企降低溝通、協同、管理成本,實現數字化溝通方式,提高辦公與學習效率。而“云釘一體”的戰略思路,則致力于打造數字原生操作系統,向下連接云服務基礎能力,向上承載各類云應用,“云+ 端”的聯通使接入云服務更為便捷,推動數字化全面普及發展。第二,提高生產制造質量。傳統服裝制造業追求低成本、大規模、批量化生產,但隨著我國人口紅利的消退,人力成本不斷提高,行業面臨轉型危機。云服務提供的借助數字化知識網絡和創新知識生態,云服務平臺為萬眾創新提供便利、提高創新效率、降低試錯成本。同時,基于云原生的發展趨勢,將向上、向下輻射牽引產業鏈的協同創新,重塑軟硬件數字生態,從而實現核心技術的國產化突
49、破,實現自主創新發展。第一,建立云數字創新平臺,形成創新知識網絡。通過云數字創新平臺的建立,在不同對象間建立數字化知識網絡,提高垂直領域的知識集成能力,構建有利于創新的知識生態。洛客辦公場所大火促使其進行數據遷移,并開始全面數字化改造。一數字化智造基礎能力緩解了這一劣勢,塑造了新的比較優勢。新制造平臺犀牛工廠運用云計算、IoT、人工智能技術,為工廠賦予“智慧大腦”。中小商家通過犀牛智造平臺發起需求,生產方可選擇訂單進行生產,而每塊面料的進廠、裁剪、縫制、出廠可做到全鏈路追蹤, 產前排位、 生產排期、 吊掛路線等都由AI機器進行決策分配。犀牛工廠以“共享工廠”的模式,從大規模生產轉為小批量高頻率
50、定制化生產,加快交付速度,提高生產和制造的效率,實現了對傳統生產方式的數字化改造。第三,提高對客戶需求響應度。傳統服裝制造業存在庫存管理的痛點。時尚服飾更迭快、款式應季,產銷的不同步極易導致高庫存率,從而造成虧損。犀牛工廠用新技術解決產銷矛盾,通過對電商平臺上沉淀的消費行為的大數據分析,對市場進行提前預測, 采用 “以銷定產” 的生產思路進行柔性制造, 有效減少了庫存積壓和浪費。這種 C2M(Customer-to-Manufacturer,即客戶直連制造)的商業模式,實質是大數據引導下的反向定制,能夠快速響應時尚潮流和客戶需求的變化,主動調整產能和生產計劃,推動中國服裝制造業實現智能化、個性
51、化、定制化的升級。第四,提高全球價值鏈位勢。云服務聚合產業集群,增強產業鏈根植性。廣東工業云平臺協助廣東數十萬家中小企業開展數字化轉型,推動工廠從單點作業轉型為全產業鏈、全價值鏈、全要素鏈融合作業。云服務之上形成的產業鏈,是一個知識積累、知識疊加、知識外溢的產業鏈;中國形成生長于云服務生態體系之上的產業鏈,將極大提高產業鏈根植性,避免成規模產業外遷。1920方面,通過云計算、人工智能減少設計師的重復性工作。例如,借助云智能的圖像識別技術在一秒鐘找到 200 余個不同的圖片素材,或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完成最終包裝設計和視頻效果圖制作。另一方面,洛客將每一位設計師全面數字標簽化,記錄其專長和經驗,進而
52、用數據分析為客戶匹配合適的項目設計師,達到設計普惠的目的。洛克通過云端創新平臺的改造,構建集個人設計師、項目經理和企業為一體的設計生態圈,全面提升設計創新水平的縱向深度。第二,模擬擇優,降低試錯成本并提高創新效率。人類社會認識世界的方法論已從“觀察 + 抽象 + 數學”的理論推理、“假設 + 實驗 + 歸納”的實驗驗證,演進到“樣本數據+機理模型”的模擬擇優階段,大規模向數字世界遷徙?;跀底址抡娴摹澳M擇優”,使得科學創新和技術創新得以在賽博空間快速迭代,從而降低技術創新的試錯成本,大幅縮短新技術產品從研發、小試、中試到量產的周期。吉利汽車與云服務廠商合作,將高性能計算運用于模擬汽車在各類環
53、境中的駕駛情況,尤其進行汽車碰撞測試。通過模擬不同材料在碰撞時的變化及如何逐步吸收能量保護駕駛者安全,計算關鍵參數并對車輛的安全性加以驗證,大大降低了創新研發和試錯的成本,縮短測試周期,促進智能制造的跨越式發展。第三,產業鏈協同創新,重塑基于云原生的軟硬件數字生態。云原生將向上、向下輻射牽引產業鏈的協同創新,并通過規?;膽脤崿F核心技術的突破和產業化發展。云原生向下定義芯片存儲和網絡等核心硬件的演進,向上重新規劃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大數據平臺等基礎軟件的發展路徑。如在芯片領域,阿里云以含光 800(AI 芯片)滿足超大規模的 AI 計算集群的性能需求、AWS 以自研 ARM芯片支撐性價
54、比更多的運算。云的集群化部署,可讓具備特定功能的專用集成電路發揮作用,如 AI 芯片。在云時代,中國有機會跨過 IC 這個最大的障礙。在數據庫領域,傳統廠商已經無法滿足云上數據庫的特性 - 如大規模、海量數據、多租戶、快速交付等。云服務廠商紛紛推出自研的新型云原生數據庫服務,滿足高吞吐的數據處理需求,云端模式數據庫在過去 10 年快速發展??梢哉f,云計算服務體系給了我國數字經濟相關上下游企業一個獨立發展的空間,以及自主可控加速發展的良好契機。包容普惠的發展之路云計算服務擁有高度技術密集、高度知識復雜特性,其復雜的基礎技術架構降低了創新、創業和創富的門檻,讓數字經濟時代的發展紅利更多惠及到中小企
55、業、創新創業者和普通勞動者,以云技術之“重”支撐起云應用之“輕”,提升經濟社會發展的包容性、普惠性和可及性。第一,輕知識:打破工業技術封閉傳承體系,提升共性技術知識的沉淀復用能力。云服務是技術知識沉淀和復用的載體,并貫穿于技術知識沉淀的三個環節。首先,標準化存儲經驗和認識,通過軟件代碼將專家實踐積累的技術經驗知識映射成通用邏輯;而后,可視化經驗和知識,依托云服務平臺催化共性知識不斷結構化、模型化、 軟件化并最終實現可讀可視;最后, 擴散、 傳播經驗知識, 通過云服務平臺,個人技術經驗知識以易懂、易得且低成本的方式被迅速傳播至整個行業,形成更大范圍的標準化知識外溢效應,在被更多從業主體學習的過程
56、中,形成行業知識水平的普遍提高。復雜的 “集成式軟件開發” 正成為過去, “低代碼” 開發把開發能力轉移給最終用戶,讓每一個人、每一個角色都可以隨手將身邊的工作數字化,讓企業對自己的數字化轉型擁有主動權。如釘釘通過開放宜搭、氚云、簡道云等低代碼開發工具,用戶通過拖拽可視化組件,就能快速搭建業務應用實現了非專業開發人員以低代碼方式快速搭建輕知識、高效能、個性化 IT 管理系統,大幅降低應用開發的門檻,縮短了開發周期,彌補了企業的專業技術人才缺口問題。第二,輕資產:全面優化企業生產經營環節,降低創業創新門檻。云計算服務為企業提供輕資產運作的能力,以數據要素為紐帶,盤活生產經營全過程。一是整合既有資
57、源,提升運營效率。由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數字技術融合集成的一體化云平臺底座,能通過有效整合資源,提升資源的使用效率和邊際產出。二是復雜工作云端處理,降低企業創業難度。云服務實現數字化基礎能力的組件化、模塊化封裝,并在云端提供復雜工作的專項解決方案,能夠有效降低固定資產投入,為中小企業提供高效、低成本的創業創新服務支撐。2122阿里云與精工智能、攜客互聯、智森信息科技等生態伙伴打造的小家電行業數字化轉型應用,從研發設計、經營管理、生產管理、售后服務、數據分析等多個層面以輕資產、快部署、易運維的方式為家電企業提供新的服務模式和商業機會,成功幫助佛山小家電產業集群 100 余家的
58、工廠實現了數字化改造,改造后可為工廠采購部門減少 15% 左右的管理成本和 20% 左右的人力成本。第三,輕就業:優化人力要素時空配置,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云計算服務平臺聯接勞動要素與工作場景,通過靈活就業平臺擴展就業機會,促進更多勞動者實現跨越空間的分布式就業以及跨越時間的分時就業。尤其是對在社會規范、時間和行動能力方面更受限制的女性而言,云服務通過提高工作安排的靈活性,使女性與工作接軌,顯著提高女性的經濟力量和社會力量;通過創造新的網絡、電子商務和共享經濟就業技術,數字技術能夠增加低技能勞動者的就業崗位,提高整體勞動要素供給。世界銀行數據顯示,中國的阿里巴巴作為全世界最大的電子商務平臺,有效
59、對接勞動力市場供需雙方, 支持了大約一千萬份工作, 占中國勞動力總量的1.3%。 在中國,該電商平臺的網店店主平均另外雇用 2.6 個員工。十個網店店主中有四個是女性,其中有 19% 在做網店之前處于無業的狀態,7% 曾是農民,1% 是殘疾人。該平臺還另外創造了兩百萬份工作,其中大部分來自物流行業。第四,輕金融:賦能普惠小微金融,激活業務模式和流程的裂變效應。云計算服務解開傳統金融沉重的資源和規則枷鎖,助力金融數字化轉型。作為數字金融的底座,云計算服務以彈性靈活的方式助推技術和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掃除金融科技應用中的各種算力障礙, 推動金融IT基礎能力轉型。 云計算服務撥開信息迷霧、降低風險溢酬
60、,改善小微企業融資困境。云服務通過解決小微企業金融服務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交易成本高、場景服務不足和風控難等問題,為小微企業提供低價高效的金融服務解決方案,有效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云計算服務提供定制化融資解決方案,提高金融普惠程度。云服務所帶來的金融創新改善業務流程和服務模式,為更廣大的用戶提供差異化和個性化的服務體驗,提高普惠金融的可及性。網商銀行在母公司螞蟻金服對“碼商”觸達能力的基礎上,創新性地開發出了有別于傳統銀行風控模式的大數據風控,引入線上“310”貸款模式,為長尾小微企業提供3分鐘開通、 1秒鐘放貸、 零人工干預的貸款服務, 形成了一套涵蓋觸達、 風控、授信、貸款、貸后管理等
61、在內的全鏈路服務方式,有效解決了長期困擾金融機構向長尾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服務的“四難兩高”問題。成立六年,累計為 4000 多萬小微經營者提供了數字信貸服務,并與超過 850 個縣域政府達成了普惠金融合作,貸款不良率也一直維持在 1% 左右。第五,輕服務:克服信息障礙,提高公共參與性。云計算服務通過將核心行政工作自動化,幫助政府克服地理、低實際聯系水平、以及有限行政能力方面的障礙,在公共服務上實現兩方面改善。一是擴大高質量公共服務供給范圍。依托云服務,公共部門可以向以前無法接觸到的公民提供信息和服務,從而改善公民的參與程度和選擇范圍。二是及時迭代公眾需求,提升服務質量。依托云服務,公共部門能夠定
62、期從服務使用者那里獲得反饋,從而提升服務透明度、改善公共服務的品質。浙江政務服務“一網通辦”依托云計算服務,打造了全國首創的政務服務中臺,聚合數據、共享技術、協同業務、賦能應用,據統計,通過系統和數據打通,每天數據“跑腿”超 26 萬次,市民在辦事過程中填寫的信息量減少近一半,顯著提升了政府全鏈路數字化服務治理能力。政務服務“好差評”系統則通過將全省五級4200 多個政務服務機構全部納入一體化評價中心,實現了評價數據的實時采集、集中管理、分類交辦和快速處理,革新了傳統依靠相關部門和決策者的經驗設計辦事流程的工作機制。綠色低碳的發展之路第一,云服務重塑基礎設施運行邏輯,降低數字時代基礎設施的資源
63、耗損。云服務降低硬件設備投入。數據存儲設施、數據運算設施是數字時代重要的基礎設施。傳統的數據存儲、運算設施占用物理服務器資源量大,不易攜帶,對本地設備要求相對較高;相比之下,云服務依托分布式終端與數據中心,提供云儲存、云共享、云計算、云管理等服務內容,集約化管理,通過技術提升,從整體上降低硬件投入,減少能源損耗,提升服務效率?!皥@區設施云服務”通過集中運營減少人力約 50%,通過設備節能降低能耗約 20%;阿里云的“知位停車系統”最高可以降2324低停車場運營成本達 20%。同時,借助綠色研發,阿里云自建的超級數據中心過去三年省下的電相當于一個中型水電站一年的發電量,全流程上大大降低了數字時代
64、基礎設施的資源損耗。云服務減少硬件設備的重置成本。數字時代的數據基礎設施使用頻率高、折舊速度快,物理設備老舊損壞、人為破壞、病毒入侵等外生風險不可避免,而分布式終端與數據中心會降低若干獨立設備的維修、重置成本,讓重復低效的維護變為關鍵節點維護,并通過云服務降低故障率、提升設備利用率和生產管理效率,降低全社會的硬件維護能耗。海倫寶再生產制造環節結合云 MES 應用使得異常響應速度提高 35%,設備故障率降低 20%。不同于傳統服務器,阿里巴巴集團的 OSS 基于高可用架構設計,消除單節故障,確保數據業務的持續性,使得服務可用性不低于99.995%,數據設計持久性更接近于 100%,無需運維人員與
65、托管費用,突破硬件設備容量限制,減少企業硬件重置成本和運維成本,在降低企業成本的同時提升服務的穩定性。第二,云服務實時跟蹤生產能耗,優化能源利用效率?;谠品蘸?5G 網絡,產業數據能夠便捷高效上云,在高算力輔助下,一方面實現生產和能耗實時跟蹤分析,保障高危險、高重復、高精度工作的生產力與安全性,優化工業流程提高企業產能;另一方面能夠將多維度、大規模的微觀數據整合成宏觀數據,實現具有微觀基礎的宏觀資源配置功能。微觀層面,生產過程數據上云,可降低綜合能耗,促進節能減排。云工業大腦的引入對煉鋼全流程進行工藝優化,幫助攀鋼集團旗下的西昌鋼釩公司煉鋼廠節省了25% 的人工,生產效益提升了 2.4 倍
66、。鋼鐵原料消耗每生產一噸鋼可以節省 1.28公斤鐵,相當于每年減少 563 萬噸,每年可節省 1700 萬元煉鋼成本。同時,云工業大腦支持工業領域 90% 以上的設備與協議,無需改造工業設備與生產流程,產線數據即可實時接入工業大腦。針對每年煤炭消耗幾億元的高耗能行業,工業大腦構建算法優化模型,準確實時預測蒸汽量,并向燃煤工程師推薦最優燃煤工藝參數指導實際生產,降低總體燃煤消耗,燃煤效率提升 2.6%。宏觀層面,云服務提升國家能源資源配置效率,增強資源系統運行穩定性。南方電網電力調度控制中心借助于云服務建立 AI 調度平臺,可以快速生成數據樣本、快速實現算法迭代,AI 算法對電網負荷預測準確率高
67、達 97%,超過人工預測水平。國網河南電力公司則利用云服務的數據中臺能力,結合全省新能源電站的實時出力指數、當地氣象預測和歷史數據進行大數據分析,首次實現了光伏和風電、新能源參與電力平衡的精準計算,使得河南全省光伏可靠性出力較先前經驗值提升 15%,風電可靠性出力提升 10%。第三,云服務統籌城市運行數據,降低城市負外部性,打造綠色智慧城市。云服務拓展城市治理網絡,打造精準治理新模式。依托云服務構建的城市智能運營中心、政務云平臺,能夠提供政務大數據解決方案,降低城市運行的負外部性,擴展城市管理網絡。中山市構建電子政務網,承載 5G 政務網、物聯網等業務,聯接24 個鎮街延伸至 277 個村居節
68、點,有效支撐城市精細治理,并樹立全國政務外網高標準、高質量的建設樣板。云服務優化城市運行效率,提升公共服務可持續性。通過挖掘和分析城市海量運行數據,云服務可支持實現城市運行狀態的智能感知和智能決策,優化交通通勤效率,實現排污數據的監測、 感知、 預警, 促進生態治理協同一體化。 在交通擁堵方面, “城市大腦蕭山平臺一鍵護航”功能統籌 120 急救車、交通基礎設施等,使得當地實戰救援平均提速 50%,平均節省時間 30%,平均控燈率 90% 以上。云服務環保體系還具備全域感知、智能分析、高效協同和精準決策能力。北京市通州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平臺通過與與服務平臺合作,接入了全區 1437 路城市環境
69、監測視頻、1100 個大氣監測及揚塵預警傳感設備,并通過智能算法采集違法違規行為,提升污染防治效率??梢娫品胀ㄟ^信息集中、資源整合、智能分析和仿真預測,能夠構建統一的城市運行監測體系和突發事件綜合協調體系,搭建安全合規、集約建設、統一管理、靈活擴展的一體化政務云平臺,打造低能耗、高效率、可持續的公共服務體系。2526更富韌性的發展之路第一,云服務模擬擇優供求關系,提升供應鏈彈性。云平臺縮短從需求到供給的時滯,由產品需求倒推生產流程,優化供應結構。依賴于海量數據的智能化分析和渠道信息資源共享,云服務可實現供需精確匹配,改善“結構性缺貨”等難題。波司登建設的智能配送中心,借助大數據、云計算、人工
70、智能等技術實現全國所有門店直接配送,在旺季銷售中近 80% 的訂單能夠實現次日達;2020 年 3 月底,其華東庫區自動化程度約 90%,這種供應鏈的拉式補貨和高速物流迅速聯通供需,實現了產品供應邏輯的優化。云平臺實現傳統供應鏈數字化轉型, 豐富鏈上主體, 顯著拓展生產、 物流伙伴的范圍。云平臺依托海量數據,迅速調動廣泛資源,為企業推送有可能形成新的供求關系的生產伙伴,實現智能化的生產,提高供應鏈的安全性。河源市稅務部門運用稅收大數據平臺,基于“粵稅通”開發出打通企業原材料供應不暢、上下游產銷脫節等堵點的平臺,免費為納稅人提供集產品發布、貨源尋找、供需磋商、評價反饋為一體的一站式服務。截至 2
71、020 年 5 月,已有 829 家企業使用“尋找貨源”搜索功能,通過平臺發布近 2000 條產品信息和近 1000 條尋貨需求,促進各個生產環節的信息互通,提升了供應鏈彈性。第二,云服務加快應急處突的響應速度,提高城市運行韌性。云服務保證城市重要設施運行的持續性。依托云服務,影響城市安全的電力、通信、排水等重要基礎設施能夠保持幾乎不間斷的運行狀態,保證隨時應對突發事件的響應能力。南方電網與阿里云合作以來,調度云的高效算力將單次計算從 1 個小時縮短至 10 分鐘,提前預測電力系統負荷情況并適時調配,全面提升電網配置效率,保障供電系統穩定可持續。云服務提升城市應對沖擊的響應速度。云平臺協助政府
72、部門統籌救援、醫療、防疫等應急功能,快速分配資源,提高應對自然災害和公共衛生危機的響應能力。疫情期間,阿里云依托 supET“1+N”工業互聯網平臺系統迅速在國內動員調配庫存和產能,采購醫用物資超 1000 萬件,其中采購醫療手套 630 萬件、N95 及醫療口罩 400 萬件、84 消毒液 230 噸馳援武漢,并在 48 小時內搭建了“北京 SARI”防控物資需求管理信息系統,全面掌握全市 609 家醫療機構每天的物資使用情況,為疫情防控做好充分準備。云服務增強城市在突發事件過后的恢復能力。依托云服務,可實現重要基礎設施狀態的適時檢測。面對洪水、地震、疫情等突發事件沖擊,在云計算的輔助下,受
73、到沖擊的基礎設施能夠域精準、快速定位,減少人工排查、檢修的時間,提升城市恢復正常運轉的速度。2021 年鄭州暴雨后,阿里云“鄭州大腦”醫療 120 急救系統全力支持救護車調度保障,并向鄭州市 7000 個社區,2.1 萬個團點,免費提供首批 45 萬件蔬菜、糧油等生活日用品,助力城市實現更快速網格化管理,加速城市恢復能力,全面提升城市韌性。272804云計算服務趨勢展望和未來發展措施云計算服務市場具有較大潛力,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我國仍處于云服務的投資期,其對增加消費市場規模、拉動高質量投資、創造新形態就業等均具有直接效應。 當前, 國家加快部署 “新基建” , 助力產業升級、培育
74、經濟發展新動能,“十四五”將是新基建的集中建設安裝期,據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預計,到 2025 年新基建直接投資將達 10 萬億元左右,帶動投資累計或超 17 萬億元。云服務作為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協同配合通信網絡基礎設施、算力基礎設施與新技術基礎設施,整合“網絡”與“計算”等方面的優勢能力,成為新基建價值實現和效用提升的關鍵支撐。隨著新基建的推進,云服務對增加消費市場規模、拉動高質量投資、創造新形態就業的直接效應顯著增強,云計算服務行業發展迎來新機遇和新格局。中國云服務市場規模與數字經濟體量并不匹配,市場處于發展初期結構。中國擁有超大規模市場和超大規??蓱脭祿慕洕w,云服務的
75、作用超過一般經濟體。但目前中國的云服務市場規模在全世界的占比要顯著低于中國對全球GDP的貢獻率,我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貢獻了全球 GDP 的 17.4% ,但公有云市場僅占全球的6.5% ,與經濟體量極不匹配,這可能成為制約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未來云服務市場有待進一步發力。中國云服務市場處于發展初期結構,公有云占比相對較低,并且馬太效應明顯,2019 年中國公有云市場規模才首次超過私有云,而同期美國公有云市場規模占比早已超過了 70%,IDC 數據顯示,2020 年,中國公有云市場規模為 193.8 億美元,僅相當于同年美國公有云市場規模的 10.8%。2020單位:億美元市場規模增
76、速(右軸)00%10%20%30%40%50%1002003004005006007002021202220232024 圖 6 2020-2024 年中國公有云市場規模與增速圖 7 35 個主要經濟體的公有云市場規模與數字經濟體量數據來源:公有云市場規模數據來自 IDC,數字經濟體量數據來自 CAICT,2019美國德國日本印度尼西亞英國法國俄羅斯俄羅斯俄羅斯俄羅斯新西蘭俄羅斯中國韓國高低公有云市場規模數字經濟體重高數據來源:IDC293020162017公有云私有云2018201920200%10%20%30%40%50%60%70%80%90%100%圖 8 中國公有云與私有云市場規模占
77、比數據來源:CAICT以容器為代表的云原生技術進一步釋放云計算服務價值,加快推動云邊端融合。疫情之下,越來越多的企業堅定了上云和實現數字化轉型的信念和步伐,并且積極探索云原生架構轉型落地?;谠圃軜?,企業可以最大化使用云的能力,聚焦于自身業務發展,開發者也可以基于云原生的技術和產品,提升開發效率,將精力更多地聚焦于業務邏輯的實現。對于企業來講,容器持續向下封裝基礎設施,屏蔽底層架構的差異性。通過云原生加持,云邊融合的進程也正在被急劇加速,進一步促進云和邊的基礎能力對齊,推動“邊”的產品能力豐富度和標準化,從而加速容器應用在邊緣、 IoT 和 5G 等場景的落地。 在容器應用的高密高頻的應用
78、場景推動下,云計算架構的全棧優化和軟硬一體進一步強化,并給云計算用戶帶來極致的敏捷、彈性等紅利。以新型云計算服務體系支撐數字經濟新優勢形成,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作為現代化基礎設施的關鍵支撐,以云為核心的新型計算體系已經成為數字經濟時代最新的技術底座,可以促使數字化重構、升級、轉型的強大勢能真正得以發揮,并通過持續的創新與融合,傳遞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領域、各層面,屬于全球自國際金融危機后步入數字技術跨領域融合、群體性突破活躍期的最重要的數項成果之一。應從戰略政策層面高度定位云計算服務,強化云戰略統籌,助力產業數字化轉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積極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提升我國在云計算服務領域的話語權
79、,為我國構建集“數據+算力+算法+應用+服務”于一體的服務生態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企業深度用云加速優化需求,云服務管理面臨新挑戰。伴隨企業上云進程不斷深入,企業用戶對云服務的認可度逐步提升的同時,企業用云需求也日益復雜化和多元化。一方面,企業上云應用逐漸由外圍系統過渡到核心系統,上云的應用越來越復雜,且云上的數據日益增多,如何有效使用和管理云資源,保護云上數據安全成為企業中國云計算服務行業關鍵核心技術對外依賴度仍然較高,前沿技術主要被外國企業掌握。云計算的概念是由國外傳入中國,目前我國在云計算及服務方面的核心技術發展也落后于國外。當前中國主要云服務商的技術覆蓋面相對較廣,但是在具體細分領域仍需
80、要深耕,如 GPU 池化技術等提升算力、降低成本的前沿技術,仍掌握在小型的隱形冠軍手中,而頭部云服務商尚未整合這些細分領域的前沿技術。在中國從大國向強國邁進的道路上,需要把自主創新的權利抓在自己手中,擁有核心技術。因此,國內云服務供應商自身的創新發展至關重要。強化云計算服務行業科技創新政策供給,促進創新迭代。應對國際形勢和市場需求,中國云服務商也順應而動,積極應對,不斷通過數字技術應用創新來突破云計算軟件“卡脖子”問題。企業自身具備“突圍”意識及行動是技術進步的源頭,但“卡脖子”技術需要大規模的人力、物力投入,所以單憑企業的力量突破不易,政策層面財政投入、稅費優惠等政策支持必不可少。突破“卡脖
81、子”領域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企業自身有足夠的內在驅動力,再輔之以政策層面的大力支持和資本市場等融資渠道的完善。企業尤其是云服務行業領頭企業要將數字技術創新工作落實到戰略制定、產品研發、國產化生態打造等各個方面,并加強與其他軟硬件廠商之間的生態戰略合作,聯合打造自研云平臺和通用性操作系統,為政府和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提供安全穩定支持,實現自身的創新迭代。云計算服務部分領域仍存 “卡脖子”問題,對標挖潛、降本增效是重點云計算服務管理仍面臨諸多挑戰,行業標準建設更加迫切3132的難點。 另一方面, 企業開始擁抱多云混合部署模式, 多云模式在幫助提升工作效率、實現工作負載靈活的同時也帶來了異構資源管理難等
82、新挑戰。塑造健康的云服務行業生態,加快完善行業標準體系建設。標準體系是數字化生態的衡量標尺與重要保障,但目前業界對云服務的定義、使用場景、參考架構等方面尚未形成共識,繼 2015 年云計算綜合標準化體系建設指南出臺后,云計算標準化工作推進緩慢,導致個性化和私有化的解決方案居多,基于云計算技術打造的相關應用也無法跨平臺使用,造成云計算的應用和推廣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加快推進行業的標準化體系建設,依據目前云生態中技術、產品、服務、應用等關鍵環節,結合國內外云技術發展現狀以及標準化需求,在現有云計算標準體系之上延續和擴展制定完善云服務整個行業的標準和規范,尤其是加快完善基礎標準、技術標準、管理及
83、服務標準、安全標準、行業及應用標準,以滿足云服務的新需求和新特性,進一步促進技術創新、支撐云服務行業發展。云服務安全能力提升備受關注。云安全涉及服務可用性、數據機密性和完整性、隱私保護、物理安全、惡意攻擊防范等諸多方面,是影響云服務行業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首先,云服務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備受關注,城市的巨型化、高度智能化趨勢演變,使得城市對包含云服務在內的復雜基礎設施體系高度依賴,然而,極端自然災害一旦造成通信設備和線路物理受損,將連鎖引起云服務設施系統崩潰,從而放大極端自然災害所帶來的損失。其次,云端的數據安全問題一直是用戶所關注的重要問題,云服務系統一般都部署在離數據源產生較近的位置,同時又
84、需要與中心云互聯互通、統一管理,如何在物理主機受到破壞時,預防其管理的虛擬服務器上的數據庫不被泄漏,如何防止未授權第三方惡意利用在云中的數據,造成數據丟失、無故篡改或損壞,如何對多租戶應用進行數據隔離等都是云服務體系背后亟待解決的數據安全漏洞。此外,黑客等人為因素也對云服務安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有研究表明云服務已成黑客攻擊新平臺,專業黑客常采用通用策略濫用云平臺,利用云平臺資源利用率高的特性,在探測目標計算機、 收集受害者數據、 發現漏洞和發起攻擊的過程中, 進行隱秘攻擊。積極構建攻防兼備的安全防御體系。傳統安全體系通過部署各類安全產品,以應對網絡安全、 數據安全等問題, 各安全產品功能定位
85、明確, 但彼此之間較為孤立和分散,作用局限效率低,難以應對數字化時代日益復雜的安全風險。未來,隨著零信任理念和原生安全理念的融合,云安全架構中各模塊高效協同,最大限度保障數字基礎設施中各資源和動態行為的可信。讓上云主體對云服務放心,既是對存量客戶的責任底線,也是對增量客戶的最佳宣傳。要實現這一目標,既需要推廣新興安全理念,又需要不斷豐富安全產品生態,從理論層面到實踐層面共同打造上云主體信任體系。云安全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只有通過技術、服務和管理的互相配合,形成共同遵循的安全規范,才能營造保障云計算健康發展的可信環境,因此,除了技術手段也應從法律法規、戰略政策標準評估等方面完善數據安全保障措施,加快數據安全立法進程,制定關于數據開放共享和跨境流動監管的法律條款,加大數據違法懲罰力度;出臺國家數據安全保護戰略,從國家安全、國家戰略資源的高度定位數據安全,強化數據戰略統籌;健全數據安全標準體系和評估體系,統籌規劃數據安全相關標準制定,積極開展通用和專用的數據安全標準研發。強化數據安全相關檢測與評估,推動開展數據跨境流動安全評估。云安全重要性進一步凸顯,亟需構建攻防兼備的安全防御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