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融大監管強化銀行特許價值 王劍No. 1801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 http:/ 究 報 告金融大監管強化銀行特許價值金融大監管強化銀行特許價值 王劍王劍1 本報告回答一個大家關心的問題: 加強監管歸根結底是利好銀行還是利空銀行?表面上,肯定有些業務會被監管新規管控,對盈利有負面影響。但如果從銀行業本質出發,深刻剖析銀行的實質,那么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答案。 我們首先剖析銀行的本質, 刻畫出銀行的商業邏輯, 尤其是抓住銀行從事相關金融的服務的核心要害點,即維持存款穩定,并由此帶來特許價值。然后指出,在過去幾年的金融行業演變中,隨著各種創新業務的興起,銀行的特許價值是受到侵蝕的。因此,當監管從嚴之
2、后,銀行的特許價值反而逐步被強化。 一、銀行秘密:一個極簡模型一、銀行秘密:一個極簡模型 1、銀行的本質 在大部分人觀念中,銀行是吸收存款,然后將資金投放給借款人,從而實現投融資雙方對接,動員了社會閑置資金投入擴大再生產,從而支持實體,擴大產出,提高社會福利。 結合銀行的報表來看,對于單家銀行而言,上述這一觀點大致能夠成立,但又不完全準確。比如新設一間銀行之后(忽略股東權益) ,假設先吸收存款 100 元,于是銀行得到 100元現金(先忽略法定存款準備金) 。 資產 負債 現金 100 元 存款 100 元 然后,一家企業來申請貸款 100 元,用于擴大生產,因為它生產的產品現在受到市場追捧。
3、銀行審核后認為這企業經營不錯,其產品前景也很好,于是同意了貸款,并給予放款。注意,放款的行為,并不是直接把現金交給企業,而是在企業賬戶上計入 100 元存款。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就變成: 資產 負債 現金 100 元 貸款 100 元 存款 100 元 存款 100 元 (企業) 1 王劍,IMI 研究員、國泰君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銀行業首席分析師 然后,企業要動用貸款得到的資金去進貨,于是它可能要取現,或者把存款匯給它的供貨商(對方賬戶不開在本銀行) 。當它的 100 元存款取走或匯走之后,銀行現金沒了,資產負債表就變成: 資產 負債 貸款 100 元 存款 100 元 這時的報表,與最初狀
4、態相比,就會給人一種錯覺:仿佛是存款人存入 100 元,然后銀行把這 100 元借給了借款企業。尤其是我國銀監會要求執行“代付”規定后,貸款銀行通常是沒有“在借款企業賬戶上計入 100 元存款”這一動作的,貸款資金是由銀行直接打給該企業的貸款用途方(比如,企業借款進原材料,那么銀行是把錢直接打給原材料供應商的) 。這相當于把上例中銀行向借款企業放貸、 企業取款這兩個動作合二為一了。 這個合并動作的前后,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分別是: 資產 負債 現金 100 元 存款 100 元 資產 負債 貸款 100 元 存款 100 元 這就加深了“銀行是拿存款人的現金去投放貸款”這一印象。 但如果擴展到整個
5、銀行業(或者假設整個經濟體只有一間銀行) ,我們卻會有截然不同的發現。關鍵的不同點在于,此時就不會有“企業取現金或匯走存款”這一動作。因為,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結算,依然都是本銀行的存款,沒有“匯走存款”這一動作。至于取現,放眼全國的話,取現的比例永遠只有 5%左右(而且還在下降) ,因此也可忽略取現。這時,模型就會發生改變。 我們還是從這一間全國惟一的銀行開設之日開始。 假設在這間銀行開辦之前,全國人民都是使用央行發行的現鈔的。然后,一個人被允許拿著 100 元開了一間銀行。銀行開設后,假設先有 100 元存進來。這時,銀行有 200 元現金。 資產 負債 現金 200 元 存款 100 元 股
6、東 100 元 發放了 100 元貸款之后,銀行在借款企業賬戶上記入 100 元存款: 資產 負債 現金 200 元 貸款 100 元 存款 100 元 存款 100 元(企業) 股東 100 元 由于企業之間的結算都通過匯款,所以這筆存款一直留在銀行賬戶上(只不過存款人姓名不停變換) ,不存在取現動作,自然也不存在“銀行是拿存款人的現金去投放貸款”這種事。于是,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將長期穩定為: 資產 負債 現金 200 元 貸款 100 元 存款 200 元 股東 100 元 隨著銀行放貸規模的逐漸擴大,其資產負債表規模也將持續擴大。假設,銀行最后投放了 1000 元的貸款。 資產 負債 現金
7、 200 元 貸款 1000 元 存款 1100 元 股東 100 元 這時, 銀行通過貸款, 向借款人收取了較高的利息, 同時又支付給存款人相對低的利息,賺取了息差,成為其主要收入來源。同時,銀行還會提供一些其他收費服務,比如匯款等,因此會有一些非利息收入。息差收入和非利息收入等,共同構成了銀行的總收入。在我國,息差收入占比仍高達 80%左右,仍然是銀行業最為主要的收入。 然后,銀行要支付日常業務和管理的費用(其中近半是人力資源費用) ,然后還要扣除壞賬損失和各種稅收,最后形成銀行股東的利潤。 因此,我們用一個極簡模型刻畫銀行的商業模式: 利潤 =規模 利差 各種費用支出(業務及管理費用、各
8、種稅收、壞賬損失) 根據此模型,銀行要擴大利潤,其選項無非是:擴大規模、擴大利差、控制各種費用。 2. 要害是存款安全 再回到前文銀行的資產負債表,我們首先要理解,資產負債表中各種科目中,最為要害的其實是存款。所有企業在經營中都會形成種種負債科目,銀行也不例外,存款就是銀行的負債之一。但它的意義并不僅限于此,對于一個國家當局說,存款是一個國家的貨幣。這才是理解銀行秘密的要害。 比如前文中, 企業向供貨商支付貨款, 是用匯款的方式。 它的存款變成了供貨商的存款,從而完成了一次支付。存款就是貨幣,履行了交易的功能,這非常明顯。此外存款還能履行貨幣的價值儲藏等其他功能。 所以, 借款企業向銀行申請貸
9、款時, 銀行并沒有給這家企業真的現金 (現金是法定貨幣) ,而是簽發了一張現金的憑證,叫存款,讓這企業拿這張憑證去購貨。供應商也愿意接收這張憑證,因為它也相信憑這張憑證,可以隨時向銀行換回現金。只要所有人都相信拿這張憑證可以隨時向銀行換回現金,就不會有人真的去換回現金。于是,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就會一直穩定為: 資產 負債 現金 200 元 貸款 1000 元 存款 1100 元 股東 100 元 換言之,銀行的秘密,是為社會提供交易流通的介質,或者說得更專業點,為社會經濟活動注入流動性。所用的具體方式,就是發行存款,讓民眾拿去當錢花。 但存款履行貨幣職能得有一個前提, 就是取得民眾的信任, 大家
10、都深信可以從銀行換回現金。只要達到這一點,存款就成為“信息不敏感證券” ,一般情況下的各種事件信息不會動搖民眾對存款、對銀行的信心,從而使存款能夠持續履行貨幣職能,整個社會貨幣總量穩定,然后才能進一步保持社會經濟生活的穩定。 這種貨幣的穩定,是國家當局希望看到的局面。所以說,金融是“國之重器”,其實講的是貨幣是“國之重器” 。而銀行正是經營這種重器的核心機構,在任何條件下保證存款的絕對安全,是國家和銀行的終極目標。 3、大棒與胡蘿卜 但人類幾百年的經驗表明, 要讓銀行存款成為信息不敏感證券, 持續地完美履行社會流動性功能,并不容易,需要得配合一系列配套工作。這一系列配套工作,我們總結為“大棒與
11、胡蘿卜” 。大棒主要是指監管,胡蘿卜就是特許價值,它主要靠行業管制實現。因此,就是監管與管制。我們將就這兩點分開討論。 (1) 監管。監管是指對銀行的經營擴張進行某些制約,不讓它承擔過度風險,從而保障穩健經營,最終保證公眾對存款的信心。最為典型的監管思路是控制銀行業務擴張,通過一些指標限制,遏制銀行擴張。 (2) 從上例中,從全經濟體視角,我們已發現,銀行不是拿存款人的錢去投放給借款人,而是直接簽發一張憑證(存款)給借款人,以此向社會注入流動性,同時也實現了自己業務規模的擴張。因此,它擴張的幅度幾乎是無限的,只要它愿意,它可簽發無盡的新憑證。 資產 負債 現金 200 元 貸款元 存款 100
12、 元 存款元(企業) 股東 100 元 但這種情況下,由于銀行實質上只有 200 元真金白銀,而存款金額巨大,如果里面有超過 200 元的存款來提取,那么這間銀行就瞬間資不抵債了。因此,這個龐然大物其實是很脆弱的,一旦提現金額超過儲備現金,就倒閉了。于是,監管當局規定,銀行必須將“現金/存款”維持在一個合理比例之上,稱為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從而對銀行的業務擴張給予了遏制。再后來,還有一些其他措施,比如建立同業拆借市場(A 銀行沒現金時,可先向 B 銀行借) 、央行最后的流動性支持(大家都沒現金時,向央行借) 、對銀行的流動性錯配給予限制等。 種種措施都是為了控制流動性風險, 從而讓公眾相信, 你
13、們的存款隨時可以來換取現金。 然后,銀行放貸還會面臨信用風險,部分企業由于經營不善,無法足額償付貸款本息,使銀行承擔損失。損失先從銀行股東權益中扣除,股東權益虧光了,才會影響存款安全。因此,股東權益是存款之前的安全墊,這一安全墊要足夠厚,才能保障存款人信心。于是,監管當局規定“股東權益/資產”的最低要求比例,用以把握當資產產生一定風險損失時,股東權益能夠覆蓋,從而保障存款安全。這就是現在的資本充足率監管。其根本目的同樣是為了保障存款人信心。其他類似的措施還包括不良率監管、資產投向的監管(風險過高的領域不得投放)等,根本目標是一樣的。 總之,一切的監管,是為了控制銀行為了追逐盈利而過度承擔風險(
14、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等) ,根本上是為了讓公眾相信,你們的存款是安全的,隨時可以來換取現金。讓存款保持“信息不敏感”特征,從而繼續履行貨幣職能,保持社會經濟穩定。 (2)管制。管制主要是指價、量這兩方面,當局給予限制或官定,不完全由市場自由競爭,其根本目的仍然是為了保障整個體系的穩定。比如,長期以來,很多國家或地區對銀行存貸款利率給予一定的管制,對銀行準入門檻給予一定的管制,這分別構成價、量兩方面的管制。甚至一些更為具體的細節,比如直接對銀行的信貸規模、網點數量、經營地域給予行政管制。 如果準入或利率不予管制,徹底放開,有可能會出現銀行數量過多,競爭過度的局面。存款利率可能顯著上升,貸款利率下
15、降,壓縮銀行利差。這是不是銀行“還利于民”呢?最后實則未必。部分銀行為保持盈利水平,在激烈的競爭中,就會開始放松信貸標準,將貸款投放給高風險領域,博取更高貸款收益率,最后它可能會面臨資產質量惡化的后果。幾個發達國家或經濟體的利率市場化經驗表明, 銀行都不是死于息差過小, 而是死于息差過小倒逼的貸款亂投放。 所有的經營不善都可能會導致動搖公眾對存款的信心, 于是也就侵蝕了銀行業存在的根本邏輯。因此,銀行業一般不允許徹底的自由競爭。 其實,對價、量不予管制,徹底放開,在很多行業其實是非常正常的市場化現象,自由競爭提升資源配置效率, 但代價是部分競爭失敗的企業會被淘汰。 但銀行業的要害在于存款的安全
16、性,一旦銀行破產,存款化為廢紙,意味著社會部分流通的貨幣突然消失,外部影響較大。而且,哪怕極少數銀行破產還可能導致公眾對全行業信心動搖,轉而去擠兌其他健康的銀行,導致風險傳染和擴大。因此,銀行不能通過自由競爭來“還利于民” 。人們也探索過既允許自由競爭,又能保護存款的兩全方案,比如存款保險制度,但截止目前仍然未成為完美解決方案。 當然,過度管制也影響市場效率。最為典型的例子,是過去貸款利率人為設得過低時,無法覆蓋相對高的中小企業風險,導致銀行無法對中小企業實現風險定價,最終陷入“利率越低越無法支持中小企業” 的怪圈, 是一種效率的損失。 因此, 各國都先后推進利率市場化,提高市場效率,但沒有一
17、個國家能實現銀行業的徹底自由化,依然不同程度實施準入、利率等方面的管制。 管制還帶來了一個副產品:管制利潤,或叫特許利潤、特許價值、特許權價值。完全自由競爭可以使行業參與者的經濟利潤最終趨于零, 那么反過來, 行業管制必然導致經濟利潤長期為正,是為特許利潤。表現在具體財務數據上,即銀行業 ROE 水平普遍高于實業,比如我國銀行業 ROE 近年保持在 15%左右,顯著高過實業。這就是當局管制帶來的胡蘿卜。 (3)小結:監管與管制 人類銀行業經歷過沒有監管和管制的蠻荒時代,史稱自由銀行制度,沒有監管部門,也沒有同業市場可以江湖救急,更沒有央行作為最后救助人,所有銀行簽發五花八門的憑證(銀行券,亦即
18、存款) ,信用水平高低不一。銀行倒閉時有發生,存款變廢紙,導致社會經濟動蕩。一次次銀行危機代價慘重,貨幣的消失導致社會經濟生活紊亂,產出快速收縮。 政策當局一直在竭力避免銀行危機。 幾百年的慘痛教訓, 慢慢形成了現有的這一整套監管與管制體系,對銀行經營各方面形成緊箍咒,防止銀行為追逐盈利而過度擴張,過度承擔風險,最后陷入系統性銀行危機。但這些監管與管制最后也形成了特許價值,由銀行享受。這仿佛是一次交換:銀行經營貨幣,為社會經濟注入流動性,并為此享受國家授予的特許價值。 二、影子傳說:被偷走的胡蘿卜二、影子傳說:被偷走的胡蘿卜 但監管與管制帶來的特許價值, 是一塊豐厚的利潤, 對很多資本來說是難
19、以抗拒的誘惑。而且,行業管制使這一群享受特許價值的參與者,共同形成一種類似卡特兒的市場結構:參與者維持一種供給、價格的聯盟,保障了整個行業的特許價值,但行業內部仍然會有激烈的競爭, 所以我們看到銀行業一邊被批評壟斷, 一邊又是銀行業務員們為拼搶客戶而慘烈競爭。為了增加自己的市場份額,隨時會有聯盟成員試圖突破監管或管制規定,謀取更多業務。換言之,這種聯盟內部本身有天然的不穩定性。 此外,在聯盟外部的垂涎者,也有很大的動機想參與進來。雖然他們被管制政策阻擋在門外,但依然不甘心,不斷嘗試通過各種手法突破管制,以便在這個誘人的卡特兒中分一杯羹。 一旦監管與管制的力量有所放松,聯盟內部、外部的突破行為就
20、開始冒頭,這便是過去幾年中我國金融體系出現的現象,也是美國等發達國家早年經歷過。我們分別將聯盟內部、外部的擴張行為, 稱為銀行影子和影子銀行。 雖然這些業務令人眼花繚亂, 但萬變不離其宗,其本質都是上一章所介紹的,銀行的秘密。 分析的起點,是一張傳統的銀行資產負債表,它來自我們上一章的例子: 資產 負債 現金 200 元 貸款 1000 元 存款 1100 元 股東 100 元 1、銀行影子:表內部分 各類監管與管制措施,制約了銀行投放信貸。比如,為控制流動性風險,過去有存貸比監管, 還有資本充足率、 不良率、 信貸額度等監管或管制。 這些措施均對銀行放貸構成制約,不可能無度放貸。但在我國過去
21、幾年經濟發展中,對信貸的需求非常旺盛。除正常的實體企業融資外,僵尸企業、政府背景項目等利率不敏感的預算軟約束部門也大量融資,使我國信貸需求常年處于不正常的高位。 而由于這些預算軟約束部門往往帶有政府隱性擔保 (或者銀行認為它們有政府隱性擔保) ,因此雖然監管嚴禁信貸投入,但銀行還是樂于給予放款。 為突破監管限制,實現進一步信貸擴張, “非標準化債權”應運而生。早期最典型的非標做法,就是銀行先通過買入返售資產、應收款項投資等科目,把資金投放給一個 SPV(信托計劃為主,后來還會有券商、基金子公司的資管產品) ,然后 SPV 再把資金投放給借款企業。 其間,SPV 僅承擔通道功能,協助實現資金投放
22、。所以,非標本質,穿透來看,是銀行投放資金給借款企業,跟貸款無異。但是,監管指標卻差別巨大:非標表面上不是貸款,不用參與存貸比、不良率等監管指標的計算,也不占用信貸額度,還不受信貸投向政策制約,風險權重起初也按同業資產來計,不用像信貸那樣計 100%,也節省了資本占用。因此,通過把貸款包裝成非標,可以美化一系列貸款相關的監管指標,對于銀行而言真是皆大歡喜。 資產 負債 現金 200 元 貸款 800 元 非標 200 元 存款 1100 元 股東 100 元 通過把部分貸款包裝成非標, 很多監管指標又有了空間, 就可以繼續擴張業務。 所以說,任何基于表面會計科目的監管都是不嚴肅的。 通過變換科
23、目名稱就繞開了,“實質重于形式”的會計原則沒有被貫徹。監管部門發現問題后,及時跟進,規范了銀信合作。但是,2012 年開始, 能夠充當通道功能的 SPV 日益增多, 券商資管、 基金子公司等通道不歸銀監部門管轄,幾乎不可能實現穿透,也就不可能實現“實質重于形式” 。于是,非標繼續大行其道。直至2014 年初, 監管部門加強了同業業務的監管, 非標投資激增的勢頭得到遏制, 但仍在上升。 我們再看看上例中的資產負債表,在現實中是什么樣子??上?,在全行業的資產負債表中, 無法單獨析出同業投資或非標投資, 而是全部籠統地歸入 “對其他金融機構債權” 之中。該科目還包括了其他對非銀金融的傳統同業業務,
24、比如銀行對非銀金融機構的直接投放、 放貸等,因此不完全準確,但這些傳統業務相對有限,因此該科目的大致趨勢更大程度上是由銀行資產投銀行資產投放放SPV借款企業同業投資決定的。從數據上看,該科目占總資產的占比在 2012 年開始快速上升,2015 年開始加速激增(主要是表內的委外投資所致,以及同業理財等,也包括于本科目中) 。2016 年開始,該科目占比緩慢回落,但目前仍處高位。 (數據來源:WIND) 在存款類金融機構的信貸收支表中, 有一個更為接近同業投資、 同業非標的科目, 即 “股權及其他投資” ,該科目占全部資產運用的比例,也顯示出幾乎一致的趨勢。 (數據來源:WIND) 因此,銀行在前
25、幾年通過表內同業投資等方式,繞開信貸的監管約束,額外擴張了資產業務,其規模達到全行業總資產的 10%左右。截止 2017 年末,表內影子體現在資產負債表上為: 科目 金額 占比 科目 金額 占比 準備金和現金 25.61 10% 企業個人存款 153.261% 0 對政府債權 21.82 9% 對央行負債 10.55 4% 對銀行債權 29.60 12% 對銀行負債 12.61 5% 對非銀金融債權 28.06 11% 對非銀金融負債 16.84 7% 對企業個人債權 128.87 52% 債券發行 22.59 9% 其他資產 15.75 6% 其他負債 28.76 12% 實收資本 5.18
26、 2% 總資產總資產 249.7249.72 2 100%100% 總負債與資本總負債與資本 249.7249.72 2 100%100% (數據來源:WIND;單位:萬億元) 2、銀行影子:表外部分 上述非標投資等科目,好歹還是體現在資產負債表內的。若做得更絕一點,干脆把資產出表,放到表外的資產管理業務中去。 資產出表,這并不是什么非分的要求。有些貸款投放之后,因故不方便或不希望持有到到期(比如有更好的客戶可以投放) ,希望變賣轉讓,這其實是合情合理的需求,最規范的做法是資產證券化,打包成 ABS 轉讓給外部投資者,從而資產真實賣斷。但我國資產證券化市場一直沒有成為主流,業務流程繁瑣,其原因
27、非常多樣,本報告無法展開。而變相的資產證券化即資產出表卻非常發達,最為典型的就是將表內資產轉移至表外理財。 如果一間銀行信貸和表內非標均達到監管上限,還想進一步擴張業務,則利用表外。有些不便或不允許表內投放的資產,也可放到表外。典型的做法,是發行一只理財產品,接走表內資產(或資產新增就直接放到表外) 。比如有一位存款人拿 100 元來購買,從而募集資金 100 元。起初,這 100 元是以理財產品的名義存在銀行中(或者說,理財產品投向為銀行存款) 。 表內 資產 負債 現金 200 元 貸款 800 元 存款 1000 元 存款 100 元(理非標 200 元 財) 股東 100 元 表外 投
28、向 產品 存款 100 元 投資人 100 元 然后,有企業來申請借款,銀行說我們表內信貸沒額度了,可以用理財資金投放給你,利率幾何。企業咬咬牙表示同意。于是,理財資金以一個非標的形式,投放給了該企業。企業拿到資金,依然要存在銀行,銀行存款總額不變(存款人變了) 。這整個過程中,理財只是轉移存款,沒有改變存款總額。 表內 資產 負債 現金 200 元 貸款 800 元 非標 200 元 存款 1000 元 存款 100 元(企業) 股東 100 元 表外 投向 產品 非標 100 元 投資人 100 元 這時,由于銀行聲稱這是一只 100 元的理財產品,并不是存款,其投向也不由銀行承擔風險,而
29、是由投資人承擔,因此不用參與表內大部分監管指標的計算(只需計提一些操作風險、申購贖回時的流動性風險等) 。因此,銀行不給自己的監管指標造成明顯壓力,卻實現了突破監管指標,額外擴張業務。 但現實中,眾所周知的是,大部分銀行理財產品由銀行實施剛性兌付,投資人都相信自己購買這產品是無風險的(理財產品成為了類似存款的信息不敏感證券) ,理財的投資風險實質上由銀行承擔,實質上是表內業務,理應納入各類監管指標的計算。 我們大致掌握這部分表外業務的規模。 根據最新公布的 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 (2017年) ,截止 2017 年末,銀行業理財余額是 29.54 萬億元,但不能全部統計為表外。首先,保本理財
30、(7.37 萬億元)應剔除,因已納入表內;其次,銀行同業理財(全部同業理財為3.25 萬億元,大部分為銀行同業理財)也已經統計在投資方銀行的資產科目中,體現為同業投資。但兩個分類維度(保本與非保本、同業與非同業)是交叉的,但缺乏具體的明細分類數據,只能假設分布是平均的。亦即,非保本、非銀行同業的理財,約 20 萬億元。 這 20 萬億元的表外理財,很遺憾我們缺乏更詳細的投向數據,只能假設與全部理財的經驗相當,約 70%的資金通過債券、非標、權益等方式,投向了實體經濟,有力地支持了經濟發展。也就是說,大概有 14 萬億元左右是投向實體的。我們把這塊業務也體現到資產負債表上。 表內 科目 金額 占
31、比 科目 金額 占比 準備金和現金 25.61 10% 企業個人存款 153.20 61% 對政府債權 21.82 9% 對央行負債 10.55 4% 對銀行債權 29.60 12% 對銀行負債 12.61 5% 對非銀金融債權 28.06 11% 對非銀金融負債 16.84 7% 對企業個人債權 128.87 52% 債券發行 22.59 9% 其他資產 15.75 6% 其他負債 28.76 12% 實收資本 5.18 2% 總資產總資產 249.7249.72 2 100%100% 總負債與資本總負債與資本 249.7249.72 2 100%100% 表外 投向 金額 產品 金額 實體
32、 14.00 投資人 20.00 其他 6.00 總計總計 20.0020.00 總計總計 20.0020.00 (數據來源:WIND;單位:萬億元) 3、影子銀行:非銀金融部分 前文已述,銀行具有簽發信息不敏感證券的特許權,從而賺取特許利差,利潤豐厚。其他非銀金融機構 (證券公司、 基金公司、 信托公司等) 沒有這項業務, 沒有經營存款 (貨幣)的特許權,他們發行的產品或證券是信息敏感的,收益率高于存款,故而它們的盈利水平普遍不如銀行。在盈利的誘惑下,部分非銀金融機構偷偷也開起了銀行。 方法同樣令人眼花繚亂,但本質不難理解,與銀行利用表外理財擴張業務類似。首先會發行一個資管產品,然后投向各類
33、資產。所發行的資管產品原本應投資者風險自擔,是信息敏感的,但有意無意地,發行人使投資者形成剛性兌付的印象,風險實質上由非銀金融機構承擔,存在剛性兌付。這樣,這些產品就類似于一張信息不敏感證券,像銀行業務一樣。所以,它們被稱為影子銀行。 最為典型的影子銀行是貨幣市場基金。 雖然從來沒有人聲稱它是無風險的, 但由于它風險確實低,發生風險的情形并不多見,因此也被市場共認為是幾乎無風險的,是一張信息不敏感證券。尤其是在使用攤余成本法后,連市價波動都被消除了,更加符合信息不敏感證券特征。本質上,貨幣市場基金是套取管制存款利率與市場化的同業利率之間的利差,抬高銀行負債成本,最為直接地侵蝕銀行特許價值。尤其
34、是在貨幣市場基金份額的流動性提高、支付功能出現后,對活期存款的替代進一步加劇。 4、影子銀行:金融之外部分 在特許利潤的誘惑下,除了非銀金融機構之外,甚至金融業之外的機構,也有開銀行的想法。 于是, 街邊的種種財富管理公司開了起來, 發行各種產品, 募集資金, 投向各種項目。他們有意無意給予投資人一種暗示:資金投入到我們的項目,給你們豐厚的收益率,保本保息。換言之,它們也嘗試簽發出一張信息不敏感證券。 雖然我們相信這些開辦者不全是騙子, 有些只不過是不理解銀行業務的非專業人士。 孰不知,這種市場,本質上就是一個無監管、無管制、無最后貸款人的自由銀行制度,出事只是時間和程度的問題。 當然, 不是
35、所有的非銀金融業務和非金融財富管理業務都是影子銀行, 有些是真正意義的投資業務,風險歸屬明白無誤(比如大部分公募基金產品) 。但真假投資業務混淆一起。所以,各類影子銀行總額較難統計,因此我們暫時先用前文的例子來體現。下表即可囊括了銀行表內業務、銀行影子、影子銀行等全部金融業務。 銀行表內 資產 負債 現金 200 元 貸款 800 元 存款 1000 元 存款 100 元(企非標 200 元 業) 股東 100 元 銀行表外 投向 產品 非標 100 元 投資人 100 元 影子銀行 資產 負債 資產 產品 5、影子對特許價值的侵蝕 上述銀行影子、影子銀行擴大的過程,本質上是在侵蝕銀行的特許經
36、營權。前文已述,銀行的利潤模型是: 利潤 =規模 利差 各種費用支出(業務及管理費用、各種稅收、壞賬損失) 其中,最為核心的變量是規模、利差、壞賬(其他變量相對穩定) 。我們來看下過去這幾年,銀行影子、影子銀行如何威脅上述三個變量。 一方面,銀行影子、影子銀行發行的信息不敏感證券,收益率普遍高于存款,對存款形成分流(是分流存款,不是消滅存款,因為這些產品或其投放標的,最終還是會把錢存入銀行,只是利率更高) ,這會影響規模、利差兩個變量。如果此間還伴隨點通貨膨脹,那么存款人搬走存款的動機還要更強,畢竟其他投資品更能保值增值。同樣,借款企業也發現融資方式較多,開始發行債券等。因此,銀行為此承受了更
37、高的負債利率,導致利差收縮,同時存貸款客戶還在“脫媒” ,規模也在收縮。 另一方面,銀行影子、影子銀行相當于突破既有的管制,額外擴張了資產。毫無疑問,傳統銀行業務肯定已占據最優質的客戶群體, 銀行影子、 影子銀行的擴張自然是相對低等級的客戶(雖然有時也不能一概而論) 。尤其是銀行影子,風險仍然處于銀行體內,它規模的增加,雖然可能彌補優質客戶脫媒的規模下降,但對于銀行而言自然是風險的增加,潛在壞賬增加,動搖了經營的穩健。 所以,銀行影子、影子銀行的滋生,一方面分流銀行存款和客戶,另一方面導致銀行業務擴張并積累風險,對銀行的規模、利差、壞賬三大關鍵變量都有負面影響,最后會逐步侵蝕銀行特許價值。令人
38、吹噓的是,銀行影子是銀行卡特爾聯盟內部自身的原因,自己侵蝕自己的特許價值,是聯盟內部競爭博弈的后果。 三、回歸本源:特許價值的重新強化三、回歸本源:特許價值的重新強化 當然,我們也認識到,大部分銀行影子、影子銀行確實起到了支持實體的作用,彌補了呆板的銀行傳統業務的不足,使很多被傳統業務放棄的客戶獲取了金融服務。因此,徹底剿滅影子業務也是不利的。但任由影子業務泛濫,又會動搖銀行業整體穩健,從而滋生系統性風險。所以,這里是一個度的把握的問題,必須認清楚現階段的主要矛盾,是防范風險還是支持實體。 銀行影子、影子銀行的日益盛行,美化了大部分金融監管指標,監管部門拿到的報表是扭曲的,監管官員無法準確掌握
39、整個金融體系的風險程度,低估風險水平,也使他們無法進行決策,或者導致錯誤決策??紤]最極端的情形,即銀行經過影子擴張,真實資本充足率已極低,實際資產質量已較差,而監管部門難以掌握,未能及時干預,從而最終陷入系統性銀行危機。 因此,凈化金融機構報表,還原真實風險水平,成為監管部門的當務之急。這項艱巨的大監管任務,大致可以分為三步走: (1)徹查真相; (2)還原業務; (3)補提欠賬(后兩步同步進行) 。 1、徹查真相 我們把前文梳理的銀行、銀行影子、影子銀行匯總至一張表中。第一項任務,是對各類業務進行徹查,查清其業務本質:哪些實質是銀行表內業務,哪些是真正的表外業務。尤其是佯裝成表外業務的理財、
40、資管等,要還原為表內業務。 銀行表內 資產 負債 現金 200 元 貸款 800 元 非標 200 元 存款 1000 元 存款 100 元(企業) 股東 100 元 銀行表外 投向 產品 非標 100 元 投資人 100 元 影子銀行 資產 負債 資產 產品 因此,開啟于 2017 年 3 月的銀監部門“三三四十”大檢查,本質上便是為了徹查銀行的真實風險,還原各種影子業務的實質。經過近一年多時間努力,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果。 完成徹查后,監管部門便可以得到一張所謂的真實的財務報表。比如接上例,如果銀行表外的 100 元產品是銀行剛性兌付的,按要求要回表,實質監管報表將變為: 資產 負債 現金 2
41、00 元 貸款 800 元 非標 200 元 非標 100 元(回表) 存款 1000 元 存款 100 元(企業) 股東 100 元 理財 100 元(回表) 2、還原業務 但上表是監管部門重述的、反映真實情況的報表,但實際業務還沒調整,表外非標還在理財產品里,投資人手里還持有理財產品。因此,業務要實際調整回來,使報表與實質相一致。 比如,上例中的 100 元理財產品到期后不再續做,表外非標真實回表。這其實就是發行理財產品的逆過程,理論上,借款企業先把 100 元退給理財產品(企業存款下降 100 元) ,理財產品再把錢退回投資人。投資人把錢存在銀行,銀行整個存款總額不變。 資產 負債 現金
42、 200 元 貸款 800 元 非標 200 元 存款 1000 元 存款 100 元(個人) 股東 100 元 然后,可能這間企業還得繼續用錢,銀行給這個企業投放一筆貸款(或表內非標) ,企業仍將錢存于銀行,因此新派生 100 元存款。 資產 負債 現金 200 元 貸款 800 元 存款 1000 元 存款 100 元(個非標 200 元 貸款 100 元(企業) 人) 存款 100 元(企業) 股東 100 元 當然,實踐中,可能并不存在上述企業先還錢再重新借錢的兩個動作,上述兩個環節是同步完成的(除非企業不再續借) 。那么就表現為:理財回歸為存款,表外非標回歸為表內非標或貸款。 完成這
43、一系列業務調整后,銀行的報表將實現實質與形式的統一,反映真實業務情況。 3、補提欠賬 然后,再按真實報表重新計算資本充足率、不良率、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撥備覆蓋率、流動性指標等監管指標時, 監管部門可能會發現, 實際情況比原來上報的美化數字要糟糕得多。 比如, 部分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便可能已跌破最低監管紅線。 我們可以拿實際行業數據做一個粗略的測算。假設理財產品全部由銀行剛性兌付,因此需要回表,其投向實體的部分計入風險加權資產,假設權重是 100%。同時,假設表內非標投資也有一半未按要求計提 100%的風險權重,而是僅計提了 25%(包裝成同業資產) 。我們以 2017 年三季度末的全行業資本充足
44、率數據為基礎 (由于年末數據未披露) , 在分母上補計上述漏計的風險加權資產。 最后,試算得到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 一級資本充足率、 資本充足分別為 8.91%、 9.30%、 11.07%,分別較原值下降 1.81、1.89、2.25 個百分點,游走于監管紅線附近(但部分銀行可能已跌破紅線) ,有一定的資本補充壓力。 因此第三項任務即相應調整業務,使監管指標達標。方法無非兩個方向: 一是整固,即補提資本、撥備、準備金、抵押物等,使監管指標真實鞏固。 二是處置,即削減問題資產余額,削減影子業務,同樣使監管指標回歸達標。 顯然,兩類方法必將是雙管齊下的。因此,在未來一段時期內,我們將看到部分銀
45、行將進行再融資、補提撥備等活動。另一方面,部分資產還將處于逐步削減的階段,需注意市場風險。 四、總結:大監管將強化銀行特許價值四、總結:大監管將強化銀行特許價值 目前,我國金融大監管還在強力推進,效果還在持續顯現,風險將得到進一步控制。在監管壓力下,銀行影子、影子銀行逐步收縮,其間會有資本補充、資產調整等業務行為,市場可能會有一定擾動。但從更根本上而言,對于銀行業來說,這意味著一股侵蝕其特許價值的勢力得到遏制。金融業務回歸銀行體內,又以存貸款業務為主,強化了銀行的特許價值。這不能簡單理解為銀行壟斷地位的強化。因為,這更是維持銀行體系穩定的必由之路,防范風險是眼下的重中之重。 當然,真正能夠服務
46、實體的金融創新依然要鼓勵,但要堅持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不能披著創新的外衣,行銀行業之實,成為銀行影子、影子銀行,從而動搖金融體系穩健。 而具體到銀行業內部, 傳統存貸款業務基礎較為扎實的銀行將明顯受益于這一進程。 所謂基礎扎實,主要是指客戶基礎,具體的又主要是指客戶基本戶的基礎??蛻艋緫羰橇舸娴统杀敬婵畹闹饕ナ?,也是開拓貸款業務的主要基礎。部分大型銀行、地方性銀行在基本戶方面有天然優勢,將明顯受益于存貸款業務回歸帶來的特許價值。 IMI Report No.1801IMI Report No.1719IMI Report No.1718IMI Report No.1717IMI Repor
47、t No.1716IMI Report No.1715IMI Report No.1714IMI Report No.1713IMI Report No.1712IMI Report No.1711IMI Report No.1710IMI Report No.1709IMI Report No.1708IMI Report No.1707IMI Report No.1706IMI Report No.1705IMI Report No.1704IMI Report No.1703IMI Report No.1702IMI Report No.1701IMI Report No.1619IMI
48、 Report No.1618IMI Report No.1617IMI Report No.1616金融大監管強化銀行特許價值IMI 宏觀經濟月度分析報告(第 8 期)扼守閘門:貨幣史詩 2007-2017貨幣沉?。?018 年銀行業資產負債配置展望中國財富管理發展指數報告IMI 宏觀經濟月度分析報告(第 7 期)天府金融指數報告(發布稿)IMI 宏觀經濟月度分析報告(第 6 期)IMI 宏觀經濟月度分析報告(第 5 期)百舸爭流 - 馳騁國際市場的中外資銀行IMI 宏觀經濟月度分析報告(第 4 期)IMI 宏觀經濟月度分析報告(第 3 期)人民幣國際化報告 2017發布稿IMI 宏觀經濟月
49、度分析報告(第 2 期)IMI 宏觀經濟月度分析報告(第 1 期)中國外匯儲備適度規模測算報告人民幣國際化動態與展望歐盟的未來:以改革促前行揚帆起航走向國際的中資保險公司2017 年 2 月中國經濟金融形勢評論多重舉措促進資本市場開放,為人民幣加入 SDR 獻禮東盟人民幣接受程度季度評價(2016 年 3 季度)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走出低潮,重新揚帆起航東盟人民幣接受程度季度評級(2016 年 2 季度)兩岸金融合作機制探討海峽兩岸金融改革問題研究發布稿(第三部分)兩岸金融改革經驗與制度借鑒海峽兩岸金融改革問題研究發布稿(第二部分)王劍IMI王劍王劍IMIIMIIMIIMIIMI銀行國際化系列報告課題組IMIIMIIMIIMIIMI宋科、楊雅鑫IMI趙雪情IMI張超、張家瑞、黃澤清、韋祎曹彤、楊豐曹彤、楊豐蔡穎義、何青、錢宗鑫蔡穎義、涂永紅、胡波、錢宗鑫、吳雨微近 期 研 究 報 告Research Report編 號 名 稱 作 者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INTERNATIONAL MONETARY INSTITUTE OF RUC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大街 59 號文化大廈 605 室,100872 電話:010-62516755 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