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1 / 3838 中國人口流動預測報告中國人口流動預測報告 2022022 2 版版 育媧人口研究育媧人口研究1 1 2022022/012/01 專家團隊:梁建章,任澤平,黃文政,何亞福專家團隊:梁建章,任澤平,黃文政,何亞福 特別鳴謝:白學松,柴柯青特別鳴謝:白學松,柴柯青 中國人民大學陳蕓、劉姜楓對本文數據整理有貢獻 導讀導讀 人口是經濟社會活力的源泉, 我們此前推出 中國人口報告 、中國人口形勢報告 、中國婚姻報告 、 中國生育報告 、 中國人口大遷移 、 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中國城市 95 后人才吸引力排名等系列深度報告,社會影響廣泛。較早呼吁“是該放開三孩了” ,全網 6
2、億閱讀,推動成為社會共識和公共政策。做有情懷、有溫度、有責任的研究。 幾百年來,全球史詩般的人口大遷徙引發了區域興衰、產業更替和霸權更迭。我們的中國人口大遷移:中國人口大遷移:2 2021021根據人口普查數據刻畫人口流動趨勢:根據人口普查數據刻畫人口流動趨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口遷移經歷了從“孔雀東南飛”到回流中西部,再到近年粵浙人口再集聚和回流黔川渝鄂并存三個階段。 人口遷移對經濟社會影響較大,并且人口集聚能增強城市和國家的競爭力。 我們此前發布的中國人口預測報告我們此前發布的中國人口預測報告 20212021中方案預測中方案預測 20402040 年中國人口將降至年中國人口將降至13.
3、13.4545 億人,我們預計億人,我們預計 20212021 年達到人口峰值年達到人口峰值。那么未來我國人口將如何流動?。那么未來我國人口將如何流動? 摘要摘要 集聚效應通過規模效應、專業化分工和學習效應三方面增強城市和國家的競爭力。集聚效應通過規模效應、專業化分工和學習效應三方面增強城市和國家的競爭力。決定人口集聚的關鍵是該區域經濟規模及與本國其他地區的人均收入差距, 即人隨產業決定人口集聚的關鍵是該區域經濟規模及與本國其他地區的人均收入差距, 即人隨產業走、人往高處走。國際走、人往高處走。國際經驗表明人口長期向大都市區集聚,經驗表明人口長期向大都市區集聚,我國人口仍有向大都市圈、我國人口
4、仍有向大都市圈、城市群集聚空間城市群集聚空間。美國人口長期向大都市區集聚,1950-2019 年美國 500 萬人以上都市 1育媧人口研究(簡稱“育媧人口” ,網站地址:)是致力于人口和相關公共政策研究的公益性智庫,由梁建章先生、任澤平先生等牽頭組建,匯聚了國內一批頂尖人口和經濟專家,以推動中國人口研究和公共政策進步為使命,以客觀、專業、建設性的態度,聚焦人口形勢分析、趨勢預測、人口流動、生育成本、生育政策、應對老齡化、人口與資源環境、人口與房地產、養老金融等領域,致力于成為人口研究頂級機構,傳遞社會責任正能量,為促進中國人口經濟健康發展建言獻策。 2 2 / 3838 區人口比重從 12.2
5、%增至 24.7%, 人口向大都市區集聚趨勢明顯; 在日本城市化進程中,人口隨產業持續向大都市圈集聚,并且表現為從“三極”集聚向東京圈“一極”集聚。 本文基于本文基于 3 33636 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歷史數據,結合經濟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歷史數據,結合經濟- -人口比值、城市能級和區人口比值、城市能級和區域發展特征等參數,對未來域發展特征等參數,對未來 2 20 0 年常住人口和城鎮人口數據進行預測,年常住人口和城鎮人口數據進行預測,并擬合我們此前在中國人口預測報告 2021中根據中等生育率假設下預測的總人口,也就是在少子化背景下, 按照我國鼓勵生育總財政支出占 GDP 比例相當于發達國家鼓勵
6、生育支出的平均水平下的總人口估計,試圖看清在此背景下未來中國人口遷移的方向和集聚的特征。 常住人口:預計常住人口:預計 20402040 年我國人口約年我國人口約 13.13.4545 億,人口將繼續向大都市圈、城市群集億,人口將繼續向大都市圈、城市群集聚。聚。 分南北看,未來南北人口數量差距進一步擴大,隨著總人口進入負增長階段,南北分南北看,未來南北人口數量差距進一步擴大,隨著總人口進入負增長階段,南北人口均有收縮,但南方收縮規模明顯小于北方,人口均有收縮,但南方收縮規模明顯小于北方,預計 2020-2040 年南、北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分別為-76.7 萬、-301.5 萬人; 分四大區域看,
7、分四大區域看,人口繼續向東部集聚,預計 2020-2040 年東、中、西、東北部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分別為 41.8 萬、-105.8 萬、-175.3 萬、-138.9 萬人。 分省級看,分省級看, 未來中國跨省人口變動將呈現粵蘇閩浙人口集聚和東北三省人口流出趨勢,人口持續從經濟欠發達地區流出,流入經濟發達地區,江蘇將超過浙江成為人口增量第二大省。 分地級看,分地級看,未來中國人口繼續向核心城市集聚,預計 2020-2040 年深圳、成都、合肥常住人口年均增量超 18 萬。 全域層面全域層面,預計一二線城市人口持續集聚,但增速放緩;三線城市人口由流入轉為預計一二線城市人口持續集聚,但增速放緩;三
8、線城市人口由流入轉為流出;四線城市人口流出速度加流出;四線城市人口流出速度加快???。 分都市圈城市群看,分都市圈城市群看, 未來人口持續向大城市所在都市圈城市群集聚, 預計 2020-2040年上海都市圈常住人口年均增量超過 30 萬,長三角、珠三角合計人口年均增量合計超過百萬, 成為人口集聚高地。 預計預計20202020- -20402040年十大城市群人口占比將從年十大城市群人口占比將從74%74%升至升至77.1%77.1%。 城鎮人口: 預計城鎮人口: 預計 20402040 年城鎮化率將達年城鎮化率將達 78.6%78.6%, 超八成新增城鎮人口分布在都市圈、, 超八成新增城鎮人口
9、分布在都市圈、城市群。城市群。 分南北看,分南北看,未來南北城鎮人口數量差距擴大,預計 2020-2040 年南、北城鎮人口年均增量分別為 536.2 萬、202.1 萬人; 分四大區域看,分四大區域看,東部城鎮人口持續集聚,隨著城鎮化進入穩定發展期,城鎮人口增速略低于中西部, 預計 2020-2040 年東、 中、 西、 東北地區城鎮人口年均增量分別為 304.7萬、221.4 萬、263.2 萬、-50.9 萬人。 分省級看,分省級看,未來二十年豫魯粵城鎮人口數量大幅增加,預計 2020-2040 年城鎮人口年均增量分別為 85.5 萬、66.5 萬、62.9 萬人,東北三省城鎮人口負增長
10、。 分地級看,分地級看,未來二十年重慶、深圳等都市圈核心城市城鎮人口增量靠前,預計2020-2040 年城鎮人口年均增量分別為 33.9 萬、26.2 萬人。 分都市圈城市群看,分都市圈城市群看,未來二十年超八成新增城鎮人口分布在都市圈內部,超九成位于城市群內部,其中近五成來自五大城市群。預計 2020-2040 年上海、重慶、廣州都市圈年均城鎮人口增量超 30 萬,中原、長三角城市群年均城鎮人口增量超百萬。預計預計20202020- -20402040 年十大城市群城鎮人口占比將從年十大城市群城鎮人口占比將從 75.7%75.7%升至升至 77.4%77.4%。 充充分尊重人口流動的客觀規律
11、,推動城市分尊重人口流動的客觀規律,推動城市群群戰略戰略、人地掛鉤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人地掛鉤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人口不是導致大城市病的主要原因,規劃新城、發展以軌道交通為骨架的多中心城市是提高人口承載力的有效方式。 3 3 / 3838 過去中國政策長期嚴格控制大城市人口,但從歷史看,北京、上海等政府制定的人口控制目標不斷被突破,使得城市規劃滯后于城市人口增長。 從國際經驗看,當城市集聚發展到一定階段,中心區產業、人口有向外疏解需求,并形成兩種模式:一是倫敦的有機疏解模式、二是東京的多中心都市圈模式。 中國仍處人口集聚階段,根據本文估測,未來 20 年人口仍向南部、東部、一線、大城市聚集,而大城市
12、病主要在于城市規劃等治理能力不足、核心區產業及人口集聚超過短期承載能力,應改變區域規劃的主導思想,優化城市群內部空間結構,推動完善產應改變區域規劃的主導思想,優化城市群內部空間結構,推動完善產業結構和公共服務、交通設施等布局,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業結構和公共服務、交通設施等布局,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 目錄目錄 1 1、人口流動的基本規律和預測思路、人口流動的基本規律和預測思路 . 5 5 1.1 人口遷移的基本邏輯與國際經驗:人隨產業走、人往高處走 . 5 1.2 城鎮化的基本規律:發展呈“S 型”曲線 . 7 1.3 預測思路及主要假設 . 7 2 2、常住人口預測:預計、常住人口預測:預計
13、 20402040 年我國人口約年我國人口約 1 13.453.45 億,人口將繼續向大都市圈、城市群集億,人口將繼續向大都市圈、城市群集聚聚 . 9 9 2.1 總量:預計我國人口在 2021 年左右達峰值,2040 年約 13.45 億 . 9 2.2 地區: 地理環境、 產業發展差異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使人口繼續向南方、東部集聚 . 9 2.3 省級:未來二十年粵蘇閩浙人口集聚、東北三省人口繼續流出 . 12 2.4 地級:未來人口繼續向一二線核心城市集聚,深圳、成都、合肥人口年均增量或超 18 萬 . 13 2.5 都市圈城市群:未來人口繼續向大城市所在都市圈城市群集聚,長三角、
14、珠三角人口年均增量合計超百萬 . 15 3 3、城鎮人口預測:預計、城鎮人口預測:預計 20402040 年城鎮化率將達年城鎮化率將達 78.6%78.6%,超八成新增城鎮人口分布在都市圈、,超八成新增城鎮人口分布在都市圈、城市群城市群 . 1818 3.1 總量:2040 年我國城鎮化率將達 78.6%,約 0.74 億新增城鎮人口來自鄉城遷移 . 18 3.2 地區:預計新增城鎮人口超七成分布在南方,超四成分布在東部 . 18 3.3 省級:未來二十年豫魯粵城鎮人口年均增量超 60 萬,東北三省城鎮人口負增長 . 20 3.4 地級:預計重慶城鎮化進程較快,城鎮人口年均增量超 30 萬 .
15、 22 4 4 / 3838 3.5 都市圈城市群:預計超八成新增城鎮人口位于都市圈、城市群,中原、長三角城市群城鎮人口年均增量超百萬. 24 4 4、啟示:充分尊重人口流動的客觀規律,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啟示:充分尊重人口流動的客觀規律,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 . 2727 5 5、附錄、附錄 . 2828 5.1 城市群、都市圈規劃范圍 . 28 5.2 常住人口數據 . 32 5.3 城鎮人口數據 . 35 5 5 / 3838 1 1、人口流動的基本規律和預測思路人口流動的基本規律和預測思路 1.11.1 人口遷移的基本邏輯與國際經驗:人隨產業走、人往高處走人口遷移的基本邏輯與國際經驗:人
16、隨產業走、人往高處走 集聚效應通過規模效應、專業化分工和學習效應三方面增強城市和國家競爭力。集聚效應通過規模效應、專業化分工和學習效應三方面增強城市和國家競爭力。第一,規模效應。從經濟角度看,集聚帶來經濟規模擴張,企業可以進行規?;纳a,從而降低企業生產的邊際成本和平均成本;從社會角度看,集聚會降低治理擁堵、污染和犯罪等城市問題和人們享受其他公共服務的平均成本。第二,專業化分工。微觀看,人口集聚能夠使企業內部細化分工成為可能,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宏觀看,人口集聚深化社會生產, 分工不斷細化催生新產業和行業, 促進技術和知識創新。 第三, 學習效應。不同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的人口集聚,促進知識、
17、技能的共享與傳播、積累人力資本和實現技術創新,產生學習創新效應。 決定人口集聚的關鍵是該區域經濟規模及與本國其他地區的人均收入差距, 即人隨決定人口集聚的關鍵是該區域經濟規模及與本國其他地區的人均收入差距, 即人隨產業走、人往高處走。產業走、人往高處走。我們在 2016 年提出經濟-人口分布平衡法則作為人口遷移和集聚的基本框架,即區域經濟份額與人口份額的分布平衡引導人口流動。靜態看,較高人均收入地區人口凈遷入,直至該地經濟份額與人口份額比值趨近于 1;動態看,當區域經濟-人口比值在 1 附近,但經濟增長快于全國平均時,呈現經濟高增長和人口凈流入的基本平衡??傮w看,工業發展需要集聚,工業化帶動城
18、市化,人口從鄉村向城市集聚;服務業發展比工業更需要集聚,城市化中后期,人口主要向大城市、大都市圈集聚。 從國際經驗看,人口向大都市區集聚。美國人口長期向大都市區集聚。從國際經驗看,人口向大都市區集聚。美國人口長期向大都市區集聚。1950-2019年美國都市區人口比重從 56.1%增至 86%;其中 100 萬人以上都市區占比從 29.5%增至56%; 500 萬人以上都市區人口比重從 12.2%增至 24.7%, 人口向大都市區集聚趨勢明顯。作為美國最大的都市區,紐約都市區土地面積為 1.7 萬平方公里,2019 年人口 1922 萬人,占比 5.8%,GDP1.9 萬億美元,占比 10.1%
19、,經濟-人口比值約 1.74。在日本城市化進程中,人口隨產業持續向大都市圈集聚,并且表現為從“三極”集聚向東京圈“一極”集聚。 1973 年東京圈、 大阪圈、 名古屋圈經濟-人口比值分別為 1.22、 1.13、 1.12,1974-2018年,東京圈、大阪圈、名古屋圈人口凈遷入量分別為 400.5、-92.7、8.7 萬人,經濟-人口比值分別為 1.17、0.9、1.15。 我國人口仍有向以核心城市為主的大都市圈城市群集聚空間。我國人口仍有向以核心城市為主的大都市圈城市群集聚空間。從經濟份額看,由于中國是大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不可能像英國倫敦、日本東京那樣占本國 GDP 超 20%以上的份
20、額,可大致參照美國紐約都市區,目前紐約都市區的經濟份額約 10%,遠高于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的 3.6%、3.9%、2.7%、2.5%。從經濟-人口比值看,2020 年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的經濟-人口比值分別為 2.3、2.2、2.2、1.9,南京、蘇州、杭州等二線城市的經濟-人口比值高于 1.8,經濟-人口分布的內在平衡動力將驅動其人口集聚。 6 6 / 3838 圖圖 1:1: 主要城市經濟主要城市經濟- -人口比值人口比值 資料來源:各國統計局,澤平宏觀,育媧人口 注:東京都、倫敦為 2018 年數據 圖圖 2 2: : 東京圈長期保持人口凈遷入東京圈長期保持人口凈遷入 資料來源:日
21、本總務省統計局,澤平宏觀,育媧人口 7 7 / 3838 1.21.2 城鎮化的基本規律:發展呈“城鎮化的基本規律:發展呈“S S 型型” ”曲線曲線 國際經驗表明,城市化發展近似一條稍被拉平的“國際經驗表明,城市化發展近似一條稍被拉平的“S S 型”型”曲線,大致分曲線,大致分三個階段:三個階段:緩慢發展期(緩慢發展期(3 30 0% %以前) 、快速發展期(以前) 、快速發展期(3 30 0% %- -7070% %) 、穩定發展期() 、穩定發展期(7 70 0% %之后) ,之后) ,中國目前處中國目前處于快速發展期的減速發展階段于快速發展期的減速發展階段。 在第二階段快速發展期, 大
22、致以 50%為臨界點可分為兩個階段, 50%之前為加速發展階段、50%為減速發展階段。1978-2020 年,中國城鎮常住人口從 1.7 億快速增至 9 億,城鎮化率從 17.9%升至 63.9%,目前處于快速發展期的減速發展階段。目前有約 2.6 億的農民工及家屬子女未能市民化,2020 年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僅 45.4%。目前中國城鎮化率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56.2%, 但低于高收入經濟體和中高收入經濟體的81.9%、 68.2%。根據聯合國世界城市化展望 2018預測,中國城鎮化率將在 2030 年達 70.6%,2040年達 76.4%。 圖圖 3 3: : 中國城鎮化還有較大空間中國城鎮
23、化還有較大空間 資料來源:聯合國,澤平宏觀,育媧人口 1.31.3 預測思路及主要假設預測思路及主要假設 基于上述邏輯和規律,我們以全國基于上述邏輯和規律,我們以全國 336336 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不含三沙)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不含三沙)20102010、20202020年人口普查數據為基礎年人口普查數據為基礎, ,對未來二十年常住人口和城鎮人口進行預測。對未來二十年常住人口和城鎮人口進行預測。 常住人口預測方法是:根據各城市的經濟常住人口預測方法是:根據各城市的經濟- -人口比值、人口比值、20102010- -20202020 常住人口年均增常住人口年均增速、城市能級進行分類,分別假設各城
24、市未來人口增速。我們把經濟速、城市能級進行分類,分別假設各城市未來人口增速。我們把經濟- -人口比值分為五人口比值分為五檔,分別為檔,分別為 0 0- -0.50.5、0.50.5- -1 1、1 1- -1.51.5、1.51.5- -2 2,2 2 以上,以上,20102010- -20202020 年均增速分為兩檔,包年均增速分為兩檔,包括大于括大于 0 0 和小于和小于 0 0,城市能級按照分線標準劃分,共將城市劃分為,城市能級按照分線標準劃分,共將城市劃分為 2323 類,按照經濟類,按照經濟- -人人口比值越大、城市能級越高,未來人口比值越大、城市能級越高,未來人口增速越快的假設進
25、行預測,口增速越快的假設進行預測,可得到未來二十年各可得到未來二十年各城市常住人口預測結果。城市常住人口預測結果。 城鎮人口預測方法:根據各城市不同城鎮化率和城市能級情況進行分類,分別假設城鎮人口預測方法:根據各城市不同城鎮化率和城市能級情況進行分類,分別假設各城市未來城鎮化率增量,各城市未來城鎮化率增量, 通過每年城鎮化率與常住人口預測結果可獲得各城市未來二通過每年城鎮化率與常住人口預測結果可獲得各城市未來二 8 8 / 3838 十年各城市城鎮人口情況十年各城市城鎮人口情況。我們把各城市我們把各城市 20202020 年城鎮化率分成五檔,分別為年城鎮化率分成五檔,分別為 0 0- -30%
26、30%、30%30%- -50%50%、50%50%- -70%70%、70%70%- -100%100%、100%100%,城市能級按照分線標準劃分,將其劃分為城市能級按照分線標準劃分,將其劃分為 1111 類,類,按照城鎮化率發展呈按照城鎮化率發展呈“S S 型型”的假設進行預測。的假設進行預測。 需要指出的是,國外學者在需要指出的是,國外學者在 2020 世紀中葉提出公共服務影響人口流動,多數研究發世紀中葉提出公共服務影響人口流動,多數研究發現公共服務對家庭居住現公共服務對家庭居住地選擇有正向影響,并且地選擇有正向影響,并且隨著公民受教育程度提高,人們對公共隨著公民受教育程度提高,人們對
27、公共服務關注度開始提升, 公共服務逐漸成為影響人口流動的主要因素之一。服務關注度開始提升, 公共服務逐漸成為影響人口流動的主要因素之一。 根據我們計算,根據我們計算,各地級市的公共預算支出占比與各地級市的公共預算支出占比與 GDPGDP 占比相關性高,相關系數為占比相關性高,相關系數為 0.920.92,即經濟越發達,即經濟越發達地區公共服務質量也越高,因此本文主要采用經濟地區公共服務質量也越高,因此本文主要采用經濟- -人口比值進行分類預測,也能充分人口比值進行分類預測,也能充分反映公共服務對人口流動的影響。反映公共服務對人口流動的影響。 表表 1 1: : 常住人口預測常住人口預測- -各
28、類別城市數量各類別城市數量 地級市個數地級市個數 經濟經濟- -人口比值人口比值 0,0.5)0,0.5) 0.50.5- -1)1) 11- -1.5)1.5) 1.51.5- -2)2) (2,+(2,+) 增速增速00 增速增速000 增速增速000 增速增速000 增速增速000 一線 1 3 二線 3 1 15 13 3 三線 1 31 12 20 7 5 2 3 四線 20 26 53 88 15 10 3 1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澤平宏觀,育媧人口 注:此處增速指 2010-2020 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速 表表 2 2: : 城鎮人口預測城鎮人口預測- -各類別城市數量各類別城市
29、數量 地級市個數地級市個數 城鎮化率城鎮化率 0,30%0,30%) 30%,50%30%,50%) 50%,70%50%,70%) 70%70%,100%100%) 100%100% 一線一線 3 1 二線二線 6 29 三線三線 6 54 21 四線四線 7 79 105 25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澤平宏觀,育媧人口 9 9 / 3838 2 2、常住人口預測:預計常住人口預測:預計 20402040 年我國人口約年我國人口約 13.4513.45 億,人口億,人口將繼續向大都市圈、城市群集聚將繼續向大都市圈、城市群集聚 2.12.1 總量:預計我國人口在總量:預計我國人口在 20212
30、021 年左右達峰值,年左右達峰值,20402040 年約年約 13.4513.45 億億 根據我們預測,根據我們預測,20402040 年中國常住人口總量約年中國常住人口總量約 13.4513.45 億,在億,在 20212021 年左右達峰值。年左右達峰值。根據我們此前發布的中國人口預測報告 2021對中國人口總量的預測,高、中、低方案預測 2040 年中國人口分別為 13.99、13.45、13.18 億人,分別在 2029、2021、2021 年達到峰值,中低預測下人口峰值將加快到來。在本文預測方法中,我們將 336 個地級市人口預測值加總得到總人口,結果顯示到 2040 年中國人口約
31、 13.4 億人,在 2021 年左右達峰值,與我們此前通過 PADIS 預測的總人口差距極小,可見本文預測結果具有合理性。 圖圖 4 4: : 我們對總人口預測的幾個方案我們對總人口預測的幾個方案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澤平宏觀,育媧人口 2.22.2 地區:地理環境、產業發展差異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使人口地區:地理環境、產業發展差異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使人口繼續向南方、東部集聚繼續向南方、東部集聚 分南北看,未來南北人口數量差距進一步擴大,隨著總人口進入負增長階段,南北分南北看,未來南北人口數量差距進一步擴大,隨著總人口進入負增長階段,南北人口均有收縮,但南方收縮規模明顯小于北
32、方,預計人口均有收縮,但南方收縮規模明顯小于北方,預計 20202020- -20402040 年南、北常住人口年均年南、北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分別為增量分別為- -76.776.7萬、萬、 - -301.5301.5萬人; 分四大地區看, 人口繼續向東部集聚, 預計萬人; 分四大地區看, 人口繼續向東部集聚, 預計 20202020- -20402040年東、 中、 西、 東北部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分別為年東、 中、 西、 東北部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分別為 41.841.8 萬、萬、 - -105.8105.8 萬、萬、 - -175.3175.3 萬、萬、 - -138.9138.9萬人。分南北看,萬
33、人。分南北看,2020 年南、北方經濟-人口比值分別為 1.09、0.87,北方有人口流出傾向。根據預測,2020-2040 年南、北方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分別為-76.7 萬、-301.5 萬人,南北方人口均減少,但南方減少規模明顯小于北方,2020、2040 年南、北方人口占比分別由 59.3%、40.7%變為 61.5%、38.5%,南、北方人口占比差距進一步擴大。分四分四 1010 / 3838 大地區看,大地區看,2020 年東、中、西、東北地區經濟-人口比值分別為 1.3、0.8、0.8、0.7,除東部地區外,其他區域均小于 1,未來有人口流出傾向。根據預測,2020-2040 年東、
34、中、西、東北地區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分別為 41.8 萬、-105.8 萬、-175.3 萬、-138.9萬人, 預計 2040 年東、 中、 西、 東北地區人口占比分別為 42.8%、 25.7%、 26.1%、 5.4%,占比變動分別為 2.9、-0.1、-1.1、-1.7 個百分點,東部人口占比持續上升、東北人口占比繼續下降。 人口流動的區域差異主要因為地理環境、 產業發展差異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人口流動的區域差異主要因為地理環境、 產業發展差異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從地理環境看,衡。從地理環境看,改革開放前,中國處于計劃經濟時期,經濟發展主要靠內循環,北方擁有豐富的煤炭、石油、鐵
35、礦資源等,鐵路建設以貨運為主,優勢明顯;而南方資源相對匱乏,東南沿海更處海防前線,重工業、大項目布局較少。改革開放后,中國逐漸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型。改革開放要求融入全球化體系,東南沿海較北方沿海具有更便利的海運優勢,并通過長江、珠江較易形成廣闊市場和腹地;而黃河水量少、河道淺,通航能力差,在發展外向型經濟時面臨劣勢。從產業發展看,從產業發展看,北方依托資源優勢形成以資源型和重化工業型為主的產業結構, 但是因為沉重的計劃經濟包袱和資源逐漸枯竭,在 1990 年代開始衰落,并且在 2008 年金融危機后因市場機制改革滯后、營商環境較差,新動能培育緩慢,產業轉型艱難;南方珠三角地區在改革開放初
36、期利用毗鄰港澳優勢,大力發展加工制造業,并且在金融危機后,東南地區因日益發育的市場機制快速出清過剩產能,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發展高新產業,南方內陸省份依托長江等承接沿海產業。 從經濟發展看,從經濟發展看, 1978-2012 年南北經濟份額分別從 53.7%、 46.3%變化至 57.1%、42.9%, 差距從 7.5 個百分點擴大至 14.2 個百分點。 2013 年后, 南北經濟差距迅速拉大,2020 年經濟份額差距增至 29.6%,并且從 2014 年開始,北方人均 GDP 低于南方。 圖圖 5 5: : 未來南北人口數量差距進一步擴大未來南北人口數量差距進一步擴大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37、澤平宏觀,育媧人口 1111 / 3838 圖圖 6 6: : 未來人口繼續向東部集聚未來人口繼續向東部集聚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澤平宏觀,育媧人口 圖圖 7 7: : 近年南北經濟總量差距擴大近年南北經濟總量差距擴大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澤平宏觀,育媧人口 1212 / 3838 2.32.3 省級:未來二十年粵蘇閩浙人口集聚、東北三省人口繼續流出省級:未來二十年粵蘇閩浙人口集聚、東北三省人口繼續流出 未來中國跨省人口變動將呈現粵蘇閩浙人口集聚和東北三省人口流出趨勢, 人口持未來中國跨省人口變動將呈現粵蘇閩浙人口集聚和東北三省人口流出趨勢, 人口持續從經濟欠發達地區流出,流入經濟發達地區
38、,江蘇或將超過浙江成為人口增量第二大續從經濟欠發達地區流出,流入經濟發達地區,江蘇或將超過浙江成為人口增量第二大省。省。 從經濟從經濟- -人口比值看,人口比值看, 在 31 個省級行政單位中北京、上海兩個直轄市經濟-人口比值大于 2,人口仍有增長空間;江蘇、福建等 9 個省級行政單位經濟-人口比值在 1-2 之間,未來人口也將呈流入趨勢;其他 20 個省級單位的經濟-人口比值小于 1,受制于經濟發展,未來人口更傾向流出。 從常住人口變化看,從常住人口變化看,根據預測 2020-2040 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前四的省是廣東、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前四的省是廣東、江蘇、福建、浙江江蘇、福建、浙江,年均
39、增量分別為 21.9 萬、17.7 萬、16.9 萬、12.9 萬、10 萬人,全部位于南方、東部地區,江蘇超過浙江成為人口增量第二大省,同時東北三省常住人口年均增量持續為負,且減幅持續擴大。 圖圖 8 8: : 北京、上海經濟北京、上海經濟- -人口比值超過人口比值超過 2 2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澤平宏觀,育媧人口 1313 / 3838 圖圖 9 9: : 粵蘇閩浙等省份年均人口增量靠前粵蘇閩浙等省份年均人口增量靠前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澤平宏觀,育媧人口 2.42.4 地級:未來人口繼續向一二線核心城市集聚,深圳、成都、合肥人口地級:未來人口繼續向一二線核心城市集聚,深圳、成都、合
40、肥人口年均增量或超年均增量或超 1818 萬萬 未來中國人口繼續向核心城市集聚,預計未來中國人口繼續向核心城市集聚,預計 20202020- -20402040 年深圳、成都、合肥常住人口年深圳、成都、合肥常住人口年均增量超年均增量超 1818 萬。萬。從經濟-人口比值看,除資源型城市外,2020 年經濟-人口比值前五分別為無錫、北京、南京、蘇州、深圳,均大于 2,未來人口有流入趨勢。從常住人口變化看,預計 2020-2040 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前五的城市分別為深圳、成都、合肥、廣州、杭州,增量分別為 26.2 萬、19.0 萬、18.8 萬、17.8 萬、14.2 萬人,均為都市圈的核心城市
41、。 全域層面,未來一二線城市人口持續集聚,但增速放緩;三線城市人口由流入轉為全域層面,未來一二線城市人口持續集聚,但增速放緩;三線城市人口由流入轉為流出;四線城市人口流出速度加快。流出;四線城市人口流出速度加快。從經濟-人口比值看,2020 年一、二、三、四線城市經濟-人口比值分別為 2.1、1.4、0.9、0.6,一二線未來有人口持續流入傾向、三四線人口流出傾向。從常住人口變化看,預計 2020-2040 年一、二、三、四線城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分別為 59.6 萬、211.3 萬、-155.8 萬、-489.1 萬人,其中一二線城市增量低于 2010-2020 年的增量、三線城市人口年均增量
42、由正轉負、四線城市人口流出趨勢加快。從增速看,2010-2020、2020-2040 年一線城市人口年均增速分別為 2.4%、0.7%,人口集聚但增速放緩。上述兩個時期,二線城市分別為 2.0%、0.6%;三線城市為 0.5%、-0.4%,人口由流入轉為流出;四線城市為-0.3%、-1.0%,人口流出速度加快。 1414 / 3838 圖圖 1010: : 預計深圳、成都年均增量超預計深圳、成都年均增量超 1818 萬萬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澤平宏觀,育媧人口 圖圖 1111: : 常住人口一二線集聚、三四線流出常住人口一二線集聚、三四線流出 1515 / 3838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澤
43、平宏觀,育媧人口 2.52.5 都市圈城市群:未來人口繼續向大城市所在都市圈城市群集聚,長三都市圈城市群:未來人口繼續向大城市所在都市圈城市群集聚,長三角、珠三角人口年均增量合計超百萬角、珠三角人口年均增量合計超百萬 城市群是支撐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平臺,都市圈是城市群的“硬核” ,我國城市群是支撐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平臺,都市圈是城市群的“硬核” ,我國逐漸走向以大城市為核心的都市圈城市群化。逐漸走向以大城市為核心的都市圈城市群化。 城市群是高度一體化和同城化的城市集群, 都市圈是城市群內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以 1 小時通勤圈為基本范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
44、中國從 2006 年“十一五”規劃開始提出以城市群作為城鎮化的主體形態, 但明顯推進城市群建設則開始于 2014 年啟動的新型城鎮化建設,19 個城市群規劃相繼出臺。2018年 11 月,國務院關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要求,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領城市群發展、 城市群帶動區域發展新模式, 推動區域板塊之間融合互動發展。2019 年 2 月,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要求,以同城化為方向建設 1 小時通勤圈,標志著中國進入城市群都市圈時代?!笆奈濉币巹澗V要提出要發展壯大城市群和都市圈。本部分以 19 大城市群和 37 個都市圈為分析對象,探究未來人口在都市圈城
45、市群的分布情況。 表表 3 3: : 三個層級的城市群發展戰略三個層級的城市群發展戰略 分類分類 1919 大城市群大城市群 優化提升優化提升 京津冀 長三角 珠三角 成渝 長江中游 發展壯大發展壯大 山東半島 粵閩浙 中原 關中平原 北部灣 培育發展培育發展 哈長 遼中南 山西中部 黔中 滇中 呼包鄂榆 蘭州西寧 寧夏沿黃 天山北坡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 ,澤平宏觀,育媧人口 未來人口持續向大城市所在都市圈集聚, 預計未來人口持續向大城市所在都市圈集聚, 預計 20202020- -20402040 年上海都市圈常住人口年年上
46、海都市圈常住人口年均增量超過均增量超過 3030 萬,廣州、杭州都市圈超過萬,廣州、杭州都市圈超過 1818 萬。萬。 從經濟從經濟- -人口比值看,人口比值看,2020 年經濟-人口比值前三的都市圈為蘇錫常、北京、上海都市圈,分別為 2.2、2.0、2.0,預計人口有流入趨勢;南京、杭州等 20 個都市圈經濟-人口比值在 1-2 之間;昆明、長吉、銀川等 14 個都市圈經濟-人口比值小于 1。 從常住人口變化看,從常住人口變化看,預計 2020-2040 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前五的都市圈為上海、廣州、杭州、深莞惠、蘇錫常都市圈,年均增量分別為 34.8 萬、23.6 萬、18.2 萬、17.4
47、萬、17.1 萬人。南昌、石家莊等 13 個都市圈常住人口年均增量由正轉負,呈現人口凈流出趨勢。哈爾濱、沈陽、汕潮揭都市圈受制于經濟發展,常住人口繼續流出,其中哈爾濱都市圈流出人口年均數量與 2010-2020 基本持平,沈陽、汕潮揭都市圈流出趨勢加快。 1616 / 3838 從都市圈內部看,從都市圈內部看, 預計核心城市和周邊城市人口均有流出的是哈爾濱、 西寧、 銀川、汕潮揭、 湛茂、 南寧、 蘭州都市圈, 核心城市人口流入但是都市圈整體凈流出的有南昌、石家莊、蘭州、沈陽等都市圈,這些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人口吸引力不足,周邊城市人口將向都市圈外流出。從人口占比變動看,根據預測 2020-204
48、0 年十大都市圈合計常住人口占比將從 27.9%增至 30.9%。 未來人口繼續向大城市群集聚, 預計未來人口繼續向大城市群集聚, 預計 20202020- -20402040 年長三角、 珠三角合計人口年均增年長三角、 珠三角合計人口年均增量合計超過百萬,成為人口集聚高地;預計量合計超過百萬,成為人口集聚高地;預計 20202020- -20402040 年十大城市群人口占比將從年十大城市群人口占比將從 74%74%升至升至 77.1%77.1%,占比逐漸提升。,占比逐漸提升。2020 年 19 大城市群以 40%的土地集聚 87.4%的人口,創造91.6%的 GDP,中國“十四五”規劃綱要
49、提出優化提升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長江中游五大城市群,它們以 11%的土地聚集 42%人口,創造 53.5%的 GDP,其中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是經濟最活躍地區,經濟占比合計達 23.6%。2020 年五大城市群經濟-人口比值分別為 1.7、1.6、1.1、0.9、1.0,除了成渝城市群外,均大于 1。其中成渝城市群包含 16 個地級市,除了成都、重慶外,其他城市經濟-人口比值均小于 1。從常住從常住人口變化看,人口變化看,預計 2020-2040 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前四城市群為長三角、珠三角、呼包鄂榆、滇中城市群,分別為 59.2 萬、46.1 萬、1.9 萬、0.9 萬人,人口仍向
50、大城市群集聚。寧夏沿黃、蘭州-西寧等城市群常住人口年均增量由正轉負,呈現人口流出趨勢。東北區域城市群人口繼續流出,2020-2040 年,哈長、遼中南城市群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分別為-65.8 萬、-19.6 萬人。從人口占比變動看,根據預測 2020-2040 年五大城市群常住人口合計占比將從 42.3%提升至 45.3%; 十大城市群常住人口合計占比將從 74%提升至 77.1%。 圖圖 1212: : 預計上海、廣州都市圈常住人口增量靠前預計上海、廣州都市圈常住人口增量靠前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澤平宏觀,育媧人口 1717 / 3838 圖圖 1313: : 預計長三角、珠三角常住人口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