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聯招聘&澤平宏觀: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31頁).pdf

編號:74922 PDF 31頁 4.19MB 下載積分:VIP專享
下載報告請您先登錄!

智聯招聘&澤平宏觀: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31頁).pdf

1、 澤平宏觀與智聯招聘聯合研究報告 2 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 202021 1 課題組課題組 人口流動人口流動 專題報告專題報告 2021/5/13 智聯招聘課題組專家:智聯招聘課題組專家: 李強李強 王一新王一新 李小麗李小麗 澤平宏觀課題組專家澤平宏觀課題組專家: 任澤平團隊 周培、香港城市大學賴沁瑩、北京大學張涵森對課題研究及數據整理有貢獻 導讀導讀:人口是一切經濟社會活動的基礎,人才更是第一資源。我們在前期系列報告中提出“人隨產業走、人往高處走”的邏輯,指出人口正持續向大城市及大都市圈集聚。隨著人口紅利消逝、人才價值日益凸顯,我們和智聯招聘聯合推出“中國城市

2、人才吸引力排名”報告,以期準確把握人才流動趨勢。 摘要:摘要: 數據說明數據說明:通過跨城:通過跨城求職數據求職數據解密解密人才流動趨勢人才流動趨勢。智聯招聘擁有約 2.3億用戶, 日均活躍用戶數約 630 萬;其中約 90%為??萍耙陨蠈W歷,遠超全國就業人口總體的 14.6%。在求職者中,約四成為流動跨城求職者,2020 年由于疫情,跨城求職者比 2019 年減少 2.3%。人才求職和跨城求職有明顯的月度波動性, 高峰一般在春節后的 3 月, 2020 年延續到 4 月。從性別看從性別看, 2020 年流動人才中男性占 57%, 明顯高于求職總體的 53%, 男性更有可能跨城求職;從年齡看從

3、年齡看,流動人才中超 8 成為 18-35 歲;從學從學歷看歷看,流動人才中 56.7%為本科及以上,明顯高于求職總體的 48.8%,高學歷更有可能跨城求職;從工作年限看從工作年限看,流動人才中 48.2%工作 5 年及以下, 高于求職總體的 40.9%, 職場新人更有可能跨城求職;從工資水平從工資水平看看,流動人才中 41.7%月收入超 6000 元,高于求職總體的 39.5%,收入較高者更有可能跨城求職;從行業看從行業看,流動人才中 50.3%分布在 IT、房地產、制造業,高于求職人才總體的 48.0%。 榜單概覽榜單概覽: 長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 長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 1 1) 中國

4、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 中國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 100100 強:強:京杭滬居前三。京杭滬居前三。為衡量不同城市的人才吸引力,定義人才吸引力指數為人才流入占比、人才凈流入占比、應屆生人才流入占比、碩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凈流入的加權結果。其中,人才流入占比、人均可支配收入反映該城市引得來的能力,人才凈流入占比、人口凈流入反映該城市留得住的能力,應屆生人才流入占比和碩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分別反映城市對年輕大學生人才和高學歷人才的吸引力。從結果看,2020 年北京、杭州、上海、深圳、廣州、南京、蘇州、成都、寧波、長沙位居前十。2020 年應屆生、碩士及以上人才將簡歷投向北上深廣的

5、比重分別占比 20.7%、30.9%,均高于流動人才流向北上廣深的整體比重 19.1%,應屆生和碩士及以上人才更傾向往一二線城市集聚。2 2)人才流動趨勢:長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京)人才流動趨勢:長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京津冀人才流出。分地津冀人才流出。分地區看,區看,2020 年東部、中部、西部、東北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 11.5%、-5.1%、-2.7%、-3.7%,東部人才持續集聚,中部、西部、東北持續凈流出。分線城市看分線城市看,2020 年一線、二線、三線、四線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 3.5%、 3.4%、 -1.0%、 -5.8%,2019 年分別為-2.7%、 1.1%、 1.8%、

6、 -0.3%,結合近 4 年數據觀察,二線人才持續集聚,一線人才受政策放寬影響轉為凈流入,三線平穩、四線持續流出。分城市群看,分城市群看,超 6 成人才流向五大城市群,2020 年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長江中游城市群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 6.4%、3.8%、-0.7%、0.1%、-1.2%,長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京津冀整體人才凈流出,成渝基本平衡,長江中游人才凈流出。 重點城市重點城市:深廣杭寧渝漢人才凈流入占比逐漸上升。:深廣杭寧渝漢人才凈流入占比逐漸上升。1 1)一線城市:)一線城市:北上北上人才凈流入連年下降后止跌、深廣繼續呈上升趨勢人才凈流入連年下降后止跌、深廣繼續呈上升趨勢

7、。從 2017-2020 年人 澤平宏觀與智聯招聘聯合研究報告 3 才凈流入占比的趨勢變化看,北京、上海北京、上海因嚴控人口、疏解產業而逐年下降,直至 2020 年有所回升,2020 年分別為 0.2%、1.2%。疫情期間,人口流動范圍收窄,城市群內人才流動取代 2019 年的京滬間人才流動,成為主流,京津互為人才外流第一目標城市;長三角城市對上海的人才分流作用顯著,上海人才流入流出前十城市多位于長三角。深圳深圳 20172017- -20202020 年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年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 0.1%0.1%、0.4%0.4%、0.2%0.2%、1.1.3 3% %,主因深圳經濟,主因深

8、圳經濟發展速度較快、人才政策有吸引力,發展速度較快、人才政策有吸引力,深圳和廣州互為人才外流第一目標城市, 深圳流向廣州和廣州流向深圳的人才流出占比分別為 0.7%、 0.6%,規?;酒胶?;廣州廣州 2017-2020 年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 0.5%、0.5%、0.6%、 0.9%, 人才凈流入且持續穩定增長, 主因廣州發展速度較快、 生活成本在一線城市中最低。2 2)二線城市:)二線城市:杭寧漢蓉人才凈流入占比呈上升杭寧漢蓉人才凈流入占比呈上升趨勢、渝津有所下降趨勢、渝津有所下降。杭州。杭州 2017-2020 年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 1.0%、1.2%、1.4%、1.6%,始終為正且逐

9、年攀升,人才吸引力排名穩居前列,主因杭州以電商為代表的產業發展迅速、薪酬超越廣州在十大城市中位列第四; 南京南京 2017-2020 年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 0.9%、 0.9%、 0.9%、 0.9%,始終為正且比較穩定, 主因南京發展速度較快且 2018 年“寧聚計劃”實施吸引人才;重慶重慶 2017-2020 年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0.1%、0.5%、0.3%、 -0.2%, 2018 年由負轉正主因對信息技術產業具有較強的人才吸引力,至 2020 年信息技術產業人才吸引能力有所下降,帶動人才凈流入轉負;武漢武漢 2017-2020 年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 0.0%、0.8%、0.1%

10、、0.2%,2017 年由負轉正, 主因 2017 年 “百萬大學生留漢” 政策實施; 天津天津 2017-2020 年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 0.1%、-0.1%、-0.1%,0.0%,逐年下降并長期維持在 0%作用水平, 主因天津發展速度放緩、 2020 年 GDP 增速 1.5%在十城中居于倒數、且薪資在十城中最低;成都成都 2017-2020 年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0.3%、-0.3%、-0.6%、0.3%,由負轉正重慶與成都互為人才外流第一目標城市,人才從重慶凈流向成都。 風險提示風險提示:樣本偏差;簡歷投遞與實際人才流動存在一定出入 澤平宏觀與智聯招聘聯合研究報告 4 目錄目錄 1

11、 數據說明:通過跨城求職數據解密人才流動趨勢 .7 2 榜單概覽:長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 . 11 2.1 中國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 100 強:京杭滬居前三 . 11 2.2 人才流動趨勢:長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京津冀人才流出 .14 3 重點城市:北上深廣杭寧漢人才凈流入占比上升,城市群內人才流動成為主流 .16 3.1 一線城市:北上人才凈流入下降趨勢休止、深廣仍呈上升趨勢 .17 3.2 二線城市:杭寧漢蓉人才凈流入占比呈上升趨勢、渝津有所下降 .22 澤平宏觀與智聯招聘聯合研究報告 5 圖表目錄圖表目錄 圖表:2020、2019 求職人數月度分布 .7 年求職和跨城求職人數月度分布 .7

12、 圖表:2020 年流動人才超 8 成為 18-35 歲 .8 圖表:本科及以上學歷更有可能跨城求職.8 圖表:工作 1-3 年的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職 .9 圖表:收入更高的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職.9 圖表:智聯招聘行業分類體系及流動人才行業分布 .10 圖表:2020 年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 100 強.12 圖表:2020 年人才吸引力 TOP20 城市細分指標數據 .13 圖表:應屆生更加向一二線城市集聚 .13 圖表:碩士及以上人才更加向一二線城市集聚.13 圖表:2019-2020 年應屆生、碩士及以上、流動人才中的人才流入占比前 20 強.14 圖表:東部人才凈流入、中西東北人才凈流出

13、.15 圖表:超六成人才流入東部城市 .15 圖表:二線城市人才持續凈流入 .16 圖表:約半數人才流入二線城市 .16 圖表:長三角和珠三角人才持續凈流入 .16 圖表:約 65%的流動人才向五大城市群集聚 .16 圖表:北上人才流入占比逐年下降、深廣呈上升趨勢 .17 圖表:北京人才凈流出趨勢稍止,占比有所回升.18 圖表:北京常住人口增量逐年下降 .18 圖表:流入北京的人才主要來自天津上海.18 圖表:流出北京的人才主要去向天津上海.18 圖表:2020 年 10 個重點城市在 13 行業的平均月薪 .19 圖表:上海人才持續凈流入 .20 圖表:上海常住人口增量逐漸下降 .20 圖表

14、:流入上海的人才主要來自北京蘇州.20 圖表:流出上海的人才主要去向北京杭州.20 圖表:深圳人才凈流入,且占比逐年上升.21 圖表:2019 年深圳常住人口增量達 41 萬人.21 圖表:流入深圳的人才主要來自廣州北京.21 圖表:流出深圳的人才主要去向廣州東莞.21 圖表:廣州人才凈流入,且占比逐年上升.22 圖表:近年廣州人口增量居全國前列 .22 圖表:流入廣州的人才主要來自深圳北京.22 圖表:流出廣州的人才主要去向深圳佛山.22 圖表:杭寧漢蓉人才凈流入占比呈上升趨勢、渝津有所下降 .23 圖表:杭州人才凈流入,且占比逐年攀升.24 圖表:杭州常住人口增量大幅上升 .24 圖表:流

15、入杭州的人才主要來自上海北京.24 圖表:流出杭州的人才主要去向上海北京.24 圖表:南京人才凈流入,且占比較穩定 .25 圖表:2011 年后南京常住人口增量較穩定 .25 澤平宏觀與智聯招聘聯合研究報告 6 圖表:流入南京的人才主要來自北京上海.25 圖表:流出南京的人才主要去向上海蘇州.25 圖表:重慶人才凈流入占比 2018 年轉正 .26 圖表:重慶近 9 年常住人口增量平均 27 萬.26 圖表:流入重慶的人才主要來自成都北京.26 圖表:流出重慶的人才主要去向成都北京.26 圖表:武漢由人才凈流出轉為凈流入 .27 圖表:近 9 年武漢常住人口增量平均 16 萬.27 圖表:流入

16、武漢的人才主要來自北京深圳.27 圖表:流出武漢的人才主要去向北京深圳.27 圖表:天津由人才凈流入轉為凈流出 .28 圖表:天津常住人口增量呈下降趨勢 .28 圖表:流入天津的人才主要來自北京上海.28 圖表:流出天津的人才主要去向北京深圳.28 圖表:成都人才凈流入占比由負轉正 .28 圖表:成都常住人口增量呈上升趨勢 .28 圖表:流入成都的人才主要來自北京重慶.29 圖表:流出成都的人才主要去向重慶北京.29 澤平宏觀與智聯招聘聯合研究報告 7 1 1 數據說明: 通過跨城求職數據解密人才流動數據說明: 通過跨城求職數據解密人才流動趨趨勢勢 人口是一切經濟社會活動的基礎,人才更是第一資

17、源,但當前能夠人口是一切經濟社會活動的基礎,人才更是第一資源,但當前能夠反映人才流動的數據缺乏。反映人才流動的數據缺乏。中國 15-64 歲勞動年齡人口規模及比例分別在 2011、2013 年見頂,標志著過去長期支撐經濟高速發展的人口紅利消逝,中國亟需轉向人才紅利。并且,從人口自然增長趨勢看,中國人口總量將在“十四五”時期見頂,隨后進入負增長。在此背景下,2017 年以來全國約 100 城先后掀起“搶人大戰” ,既是搶年輕人口更是搶人才。一般可通過官方常住人口數據分析人口流動,但反映人才流動的數據缺乏,特別是在非普查年份。為此,澤平宏觀和智聯招聘聯合推出“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報告,以期準確

18、把握人才流動態勢。 數據說明及特征數據說明及特征:智聯招聘擁有約 2.3 億個人注冊用戶,日均活躍用戶數(含登錄、有求職行為的用戶)約 630 萬,其中,求職人才即當年有簡歷投遞行為的用戶中約 90%為??萍耙陨蠈W歷, 遠超全國就業人口總體的 14.6% (2015 年小普查數據) ; 在求職人才中, 約四成為跨城求職者,即現居住城市和簡歷投向城市不同的流動人才,2020 年由于疫情,跨城求職者比 2019 年減少 2.3%。人才求職和跨城求職具有明顯的月度波動性,求職高峰一般在春節后的 3 月,2020 年由于疫情,求職高峰稍微后移,2020 年 3 月求職人數和流動人數占比分別為 11.6

19、%、13.4%,2019 年分別為 11.3%、13.1%。 圖表:2020、2019 求職人數月度分布 資料來源:智聯招聘,澤平宏觀 1 1)從性別看,)從性別看,20202020 年年流動人才流動人才中男性占中男性占 5757% %,明顯,明顯高于求職高于求職總體總體的的5353% %,男性更有可能跨城求職。,男性更有可能跨城求職。2020 年智聯招聘平臺求職人才中男女比例為 53:47,其中流動人才男女比例為 57:43,說明男性更有可能跨城求職。而 2019 年上述比例分別為 54:46、60:40,2020 年流動人才的性別比例更加平衡。 2 2)從年齡看,流動人才中超)從年齡看,流

20、動人才中超 8 8 成為成為 1 18 8- -3535 歲歲。2020 年求職人才中18-25 歲、26-30 歲、31-35 歲、36-40 歲、41-45 歲、46 歲及以上分別占比 31.4%、32.0%、20.9%、9.1%、3.7%、2.9%;異地求職人才中各年齡段人才分別占比 37.1%、31.5%、17.8%、7.7%、3.2%、2.7%,求職人才和流動人才的年齡結構較為吻合, 18-35 歲分別占比 84.3%、 86.4%, 而在 2019年上述比例分別為 85.1%、84.4%,2020 年異地求職人才更加集中于 18-35 歲。 澤平宏觀與智聯招聘聯合研究報告 8 3

21、3)從學歷看,流動人才中)從學歷看,流動人才中 5757% %為本科及以上學歷,明顯高于求職總為本科及以上學歷,明顯高于求職總體的體的 4949% %,表明高學歷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職。,表明高學歷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職。2020 年求職人才中初中及以下、高中、???、本科、研究生學歷占比分別 2.4%、5.7%、43.1%、43.2%、 5.6%, 其中異地求職人才各學歷分別占比為 1.5%、 4.0%、 38.0%、49.1%、7.5%,流動人才中本科、研究生學歷比重均高于整體水平,2020年流動人才中本科及以上學歷占比 56.6%、較求職整體的 48.8%高出 7.8個百分點,而在 2019

22、年上述比例分別為 50.7%、46.2%,說明本科及以上的求職者職場競爭力較強、更有可能跨城求職。 圖表:2020 年流動人才超 8 成為 18-35 歲 圖表:本科及以上學歷更有可能跨城求職 資料來源:智聯招聘, 澤平宏觀 資料來源:智聯招聘,澤平宏觀 4 4)從工作年限看,流動人才中)從工作年限看,流動人才中 4848% %工作工作 5 5 年及以年及以下,高于求職總體下,高于求職總體的的 4141% %, 職場新人更有可能跨城求職。, 職場新人更有可能跨城求職。 2020 年求職人才中工作年限為 1 年及以下、1-3 年、3-5 年、5-10 年、10-20 年、20 年以上分別占 3.

23、3%、18.7%、18.9%、29.6%、24.5%、5.1%,異地求職人才中各工作年限人才分別占比 4.5%、23.6%、20.2%、26.5%、20.8%、4.5%,其中工作 5 年以下的分別占比 40.9%、48.2%,說明部分職場新人的職業發展和生活愿景尚有較大不確定性、 更有可能跨城求職。 而在2019年上述比例分別為43.6%、45.7%,2020 年流動人才更加集中于 5 年及以下。 5 5)從工資水平看,流動人才中)從工資水平看,流動人才中 4242% %月收入超月收入超 60006000 元元,略高于求職總,略高于求職總體的體的 4040% %,收入較高者,收入較高者更有可能

24、跨城求職更有可能跨城求職。求職人才中月收入 4000 元及以下、4001-6000 元、6001-8000 元、8001-10000 元、10001-15000 元、15000 元以上分別占比 29.8%、30.7%、17.2%、9.3%、7.9%、5.2%,流動人才中各收入人才分別占比 30.4%、27.9%、17.3%、9.8%、8.8%、 、5.8%,其中 6000 元以上的分別占比 39.5%、41.7%,而在 2019 年上述比例分別為 39.9%、44.8%,說明收入更高的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職。 澤平宏觀與智聯招聘聯合研究報告 9 圖表:工作 1-3 年的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職 圖表

25、:收入更高的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職 資料來源:智聯招聘 資料來源:智聯招聘 6 6)從行業看,流動人才中)從行業看,流動人才中 5 50.30.3% %分布在分布在 I IT T、房地產房地產、制造業制造業,高于高于求職人才總體的求職人才總體的 4 48.08.0% %。2020 年求職人才最多的前三行業是 IT|通信|電子|互聯網、 房地產|建筑業、 生產|加工|制造, 分別占比 19.8%、 14.9%、13.3%,合計占比 48.0%;流動人才最多的前三行業也是上述三個行業,分別占比 19.1%、17.4%、13.8%,合計占比 50.3%,說明流動人才分布更加集中,且流動人才在房地產|建

26、筑業的分布遠高于所有求職人才。從二級行業分布來看,2020 年求職人才最多的前五行業分別是房地產/建筑/建材/工程、互聯網/電子商務、教育/培訓/院校、專業服務/咨詢(財會/法律/人力資源等)、零售/批發,合計占比 35.9%;流動人才最多的前五行業則略有不同, 第五名為電子技術/半導體/集成電路, 合計占比 37.8%。 澤平宏觀與智聯招聘聯合研究報告 10 圖表:智聯招聘行業分類體系及流動人才行業分布 資料來源:智聯招聘,澤平宏觀 澤平宏觀與智聯招聘聯合研究報告 11 2 2 榜單概覽榜單概覽:長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長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 2.12.1 中國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中國最具人才吸引

27、力城市 100100 強:強:京杭滬京杭滬居前三居前三 從人才吸引力指數觀察,從人才吸引力指數觀察,20202020 年年北京、杭州、上海北京、杭州、上海位居前三名位居前三名,北,北京近三年來首次位居第一,深圳、廣州、南京、蘇州、成都、寧波、長沙京近三年來首次位居第一,深圳、廣州、南京、蘇州、成都、寧波、長沙位居前十。位居前十。 為衡量城市的人才吸引力, 定義人才吸引力指數為人才流入占比、人才凈流入占比、應屆生人才流入占比、 碩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凈流入的加權結果。人才流入占比=流入某城市的人才/全國流動人才總量,人才凈流入占比=(流入某城市的人才-流出某城市的人才)/全

28、國流動人才總量,分別反映該城市引得來和留得住的能力。其中,流入某城市的人才指現居住地不在該城市、但簡歷投向了該城市的人才; 流出某城市的人才指現居住地為該城市、 但簡歷投向了其他城市的人才; 全國流動人才總量指現居住地和簡歷投向地不一致的人才。 應屆生人才流入占比=投向某城市的應屆生人才/應屆生求職人數總量,碩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投向某城市的碩士及以上學歷人才/碩士及以上求職人數總量, 分別反映城市對年輕大學生和高學歷人才的吸引力。 從結果看,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北京市人才吸引力指數自 2016 年的第 1 位四年后重回榜首;由于疫情影響逐步消散,企事業單位招聘力度加大,加之薪資優勢明

29、顯,北京對求職者保持較高吸引力,隨著人口管控政策放松, 北京市人才外流趨勢緩解, 人才轉為凈流入, 排名由 2017-2019年的 2、2、3 位躍升至 2020 年的第 1 位; “新一線”城市杭州產業發展迅速、 人居環境與人才待遇不斷提升, 吸引力排名從 2017-2019 年的第 5 位升至 2020 年的第 2 位;上海市經濟體量大且增長穩定,2017-2020 年分別名列第 1、1、1、2 位,深圳則位次順次下移,2017-2020 年深圳排名第 2、2、3、4 位,廣州 2017-2020 年排名第 4、4、4、5 位;南京、蘇州、成都較為穩定,南京為第 6、7、6、6 名;成都為

30、 7、7、7、8 名;蘇州為 8、9、9、7 名;寧波、長沙 2020 年躋身前十,寧波為第 9 名,較2019 年的第 22 名有所上升;長沙為第 10 名,比 2019 年的第 18 名上升8 名。2020 年前 50 強中,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分別有 36、5、7、2 個;一二三四線分別有 4、29、16、1 個,分別占一二三四線城市數量的 100.0%、82.9%、19.5%、0.5%;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長江中游城市群分別有 18、7、3、2、3 個。 澤平宏觀與智聯招聘聯合研究報告 12 圖表:2020 年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 100 強 資料來源:智聯招聘,澤平宏觀

31、 澤平宏觀與智聯招聘聯合研究報告 13 圖表:2020 年人才吸引力 TOP20 城市細分指標數據 資料來源:智聯招聘,澤平宏觀 20202020 年應屆生、年應屆生、碩士及以上人才將碩士及以上人才將簡歷投向北上深廣的比重簡歷投向北上深廣的比重分別分別占占比比 20.720.7% %、30.930.9% %,均高于流動人才流向北上廣深的整體比重均高于流動人才流向北上廣深的整體比重 19.0719.07% %,應應屆生和屆生和碩士及以上人才碩士及以上人才更傾向往一二線城市集聚更傾向往一二線城市集聚。從應屆生看,。從應屆生看,應屆生人才流入占比前四名分別是北上深廣,合計占比 20.7%,高于北上深

32、廣的人才流入占比 19.1%;應屆生人才流入前十城市還有成都、杭州、南京、鄭州、西安、武漢,前十合計占比 40.0%,高于前十城市的人才流入占比35.5%,意味著和流動人才相比,應屆生人才更加向一二線城市集聚。和2019 年相比, 2020 年流入北京、 廣州、 上海的應屆生占比分別下降 1.3%、0.9%、0.9%,流入武漢、杭州的應屆生占比分別上升 0.2%、0.2%。從碩從碩士及以上人才看,士及以上人才看,碩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前四名分別是北上深和成都,合計占比 31.3%,高于北上深成人才流入占比的 18.5%;碩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前十城市還有杭州、廣州、南京、天津、西安、武漢,前十合計

33、占比51.4%,高于前十城市的人才流入占比 35.1%,意味著和流動人才相比,碩士及以上人才也更傾向往一二線城市集聚, 尤其是向一線城市集聚。 和2019年相比, 流入北京、 深圳的碩士及以上人才占比分別下降 1.5%、 0.8%,流入成都、西安、蘇州、南京的人才分別上升 0.4%、0.3%、0.2%、0.2%。 圖表:應屆生更加向一二線城市集聚 圖表:碩士及以上人才更加向一二線城市集聚 澤平宏觀與智聯招聘聯合研究報告 14 資料來源:智聯招聘,澤平宏觀 資料來源:智聯招聘,澤平宏觀 圖表:2019-2020 年應屆生、碩士及以上、流動人才中的人才流入占比前 20 強 資料來源:智聯招聘,澤平

34、宏觀 2.22.2 人才流動趨勢:人才流動趨勢:長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京津冀人才流長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京津冀人才流出出 人才凈流入占比是人才吸引力指數的核心指標,等于(流入某城市人才凈流入占比是人才吸引力指數的核心指標,等于(流入某城市的人才的人才- -流出某城市的人才)流出某城市的人才)/ /全國流動人才總量。全國流動人才總量。 1 1)分地區看,)分地區看,20202020 年東部人才跨區流動性降低年東部人才跨區流動性降低,中西部人才流動性中西部人才流動性增強增強,東部東部、中部中部、西部西部、東北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東北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 11.5%11.5%、- -5.1%5.1%

35、、- -2.7%2.7%、- -3.7%3.7%,東部人才持續集聚,中部、,東部人才持續集聚,中部、西部西部、東北持續凈流出。、東北持續凈流出。全國296 個地級及以上建制市(不含三沙市)中,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城 澤平宏觀與智聯招聘聯合研究報告 15 市分別有 87、80、95、34 個。從人才流入流出占比看,從人才流入流出占比看,2017-2020 年東部地區人才流入占比分別為 63.2%、60.8%、61.6%、59.6%,人才流出占比分別為 57.0%、55.1%、55.83%、48.08%,2020 年人才流入及流出占比均降低,東部地區人才流動性下降,但全國流動人才依然有近 6 成

36、向東部集聚; 中部和西部地區人才流入占比和流出占比均呈上升趨勢, 人才流動性提升;東北地區人才流入占比分別為 5.9%、5.3%、5.3%、5.1%,逐年下降,人才流出占比分別為 8.2%、8.3%、8.5%、8.8%,逐年上升。從歷年人才凈流入占比看,2017-2020 年東部分別為 6.2%、5.7%、5.8%、11.53%,維持較高水平;中部分別為-3.2%、-2.4%、-2.4%、-5.1%,持續凈流出;西部分別為-0.7%、-0.3%、-0.2%、-2.7%,人才凈流出;東北分別為-2.3%、-3.0%、-3.2%、-3.7%,人才凈流出且幅度擴大。 圖表:東部人才凈流入、中西東北人

37、才凈流出 圖表:超六成人才流入東部城市 資料來源:智聯招聘,澤平宏觀 資料來源:智聯招聘,澤平宏觀 2 2)分線城市看,)分線城市看,20202020 年一線城市人才跨區流動性下降,三四線城市年一線城市人才跨區流動性下降,三四線城市人才流動性增強, 一線、 二線、 三線、 四線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人才流動性增強, 一線、 二線、 三線、 四線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 3 3.5.5% %、3 3.4.4% %、- -1.01.0% %、- -5.85.8% %,20192019 年分別為年分別為- -2.7%2.7%、1.1%1.1%、1.8%1.8%、- -0.3%0.3%,結合,結合近近 4

38、4 年數據觀察,二線人才持續集聚,一線人才受政策放寬影響轉為凈年數據觀察,二線人才持續集聚,一線人才受政策放寬影響轉為凈流入, 三線較為平衡, 四線持續流出。流入, 三線較為平衡, 四線持續流出。我們把全國 296 個地級及以上建制市劃分為一二三四線城市1,其中,一線城市為北上廣深 4 個,二線城市35 個, 三線城市 81 個, 四線城市 176 個。 從人才流入流出占比看,從人才流入流出占比看,2017-2020 年一線城市人才流入占比及流出占比均呈下降趨勢,2020 年降幅明顯, 說明疫情期間一線城市人才跨區流動傾向減弱; 二線城市人才流入占比分別為 46.3%、47.9%、46.4%、

39、46.2%,約半數人才流入二線城市,人才流出占比在 2020 年也有下降;三線城市人才流入占比分別為 19.3%、18.6%、 20.8%、 21.3%, 近兩年上升較為明顯, 2020 年人才流出占比上升;四線城市人才流入占比分別為 11.6%、11.6%、12.6%、13.4%,上升較為明顯, 但同時人才流出占比也大幅提升, 三四線城市人才跨區流動行為相對更加活躍。 從人才凈流入占比看,從人才凈流入占比看, 2017-2020 年一線分別為-0.5%、 -0.9%、-2.7%、3.5%,一線人才凈流入占比于 2020 年轉為正值,主要受人才流出趨勢放緩影響;二線分別為 3.2%、3.6%、

40、1.1%、3.4%,二線人才持續集聚; 三線分別為-0.3%、 -0.3%、 1.8%、 -1.0%, 較為平衡; 四線分別為-2.5%、-2.3%、-0.3%、-5.8%,人才凈流出趨勢加劇。 1 詳見澤平宏觀 2019 年 4 月報告中國城市發展潛力排名:2019 澤平宏觀與智聯招聘聯合研究報告 16 圖表:二線城市人才持續凈流入 圖表:約半數人才流入二線城市 資料來源:智聯招聘,澤平宏觀 資料來源:智聯招聘,澤平宏觀 3 3)分城市群看分城市群看,超,超 6 6 成人才流向五大城市群,成人才流向五大城市群,20202020 年長三角年長三角、珠三珠三角角、 京津冀京津冀、 成渝成渝、 長

41、江中游城市群人才凈流入占比長江中游城市群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分別為 6 6.4.4% %、 3 3.8.8% %、- -0 0.7.7% %、 0.10.1% %、 - -1.21.2% %, 長三角長三角、 珠三角人才集聚珠三角人才集聚, 京津冀整體人才凈流出, 京津冀整體人才凈流出,疫情期間流出趨勢放緩, 成渝基本平衡, 長江中游人才持續凈流出。疫情期間流出趨勢放緩, 成渝基本平衡, 長江中游人才持續凈流出。 從人從人才流入流出占比看才流入流出占比看,長三角人才流入占比和人才流出占比均呈下降趨勢,2020 年分別為 22.00%、15.57%;珠三角人才流入占比較為穩定,人才流出占比分別逐

42、年微降;京津冀 2017-2020 年人才流出占比分別為 16.2%、17.0%、17.3%、13.3%,逐年上升后有所放緩;成渝和長江中下游人才流入占比和人才流出占比均較為穩定。 2017-2020 年分別有 64.7%、 64.5%、63.1%、 61.4%的人才流入五大城市群, 均超 6 成。 從人才凈流入占比看,從人才凈流入占比看,2017-2020 年長三角分別為 4.6%、4.6%、5.0%、6.4%,人才凈流入且占比高于其他城市群,人才大量向長三角集聚;珠三角分別為 2.0%、2.2%、2.8%、 3.8%, 人才凈流入且逐年上升; 京津冀分別為-1.9%、 -2.9%、 -4.

43、0%、-0.7%,人才保持凈流出但規模有所縮小,主要受河北地區人才凈流入持續為負影響; 成渝分別為-0.2%、 0.3%、 0.0%、 0.1%, 流入流出基本平衡;長江中游分別為-1.0%、-0.3%、-0.5%、-1.2%,2020 年受疫情因素影響呈人才凈流出。 圖表:長三角和珠三角人才持續凈流入 圖表:約 65%的流動人才向五大城市群集聚 資料來源:智聯招聘,澤平宏觀 資料來源:智聯招聘,澤平宏觀 3 3 重點城市重點城市: 北上深廣杭寧漢人才凈流入占比上北上深廣杭寧漢人才凈流入占比上升,城市群內人才流動成為主流升,城市群內人才流動成為主流 澤平宏觀與智聯招聘聯合研究報告 17 從重點

44、城市看,我們選取十大最具發展潛力城市2(深圳、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南京、武漢、重慶、天津、杭州)作為觀察對象,并根據一二線城市對其劃分進行具體分析。 3.13.1 一線城市一線城市:北上人才凈流入下降趨勢休止、深廣仍呈上:北上人才凈流入下降趨勢休止、深廣仍呈上升趨勢升趨勢 從從 20202020 年人才凈流入占比看年人才凈流入占比看,四個一線城市北上深廣分別為 0.2%、1.2%、1.3%、0.9%,深圳最高、北京最低。從從 20172017- -20202020 年人才凈流入占年人才凈流入占比的趨勢變化看比的趨勢變化看,北京、上海因嚴控人口、疏解產業而逐年下降,直至2020 年有所回升,

45、2020 年分別為 0.2%、1.2%;廣州逐年上升、深圳呈上升趨勢,分別從 0.1%、0.5%升至 1.3%、0.9%,主要因為廣州發展速度較快、生活成本在一線城市中最低、大學生數量全國最多,深圳經濟發展速度快且人才吸引政策力度大。 圖表:北上人才流入占比逐年下降、深廣呈上升趨勢 資料來源:智聯招聘,澤平宏觀 1 1) 北京:) 北京: 20172017- -20202020 年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年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 -2.3%2.3%、 - -2.7%2.7%、 - -3.9%3.9%、0 0.2.2% %,持續為負值至,持續為負值至 2 2020020 年轉為正值,主因北京過往嚴控

46、人口、疏解產年轉為正值,主因北京過往嚴控人口、疏解產業, 直至今年復產復工期間企事業單位招聘與留才力度加大; 疫情期間,業, 直至今年復產復工期間企事業單位招聘與留才力度加大; 疫情期間,人口流動范圍收窄,天津代替上海,成為北京人才流入流出第一目標城人口流動范圍收窄,天津代替上海,成為北京人才流入流出第一目標城市,北京流向天津、天津流向北京的人才流出在全國流動人才總量中占市,北京流向天津、天津流向北京的人才流出在全國流動人才總量中占比分別為比分別為 0 0.5.5% %、0 0.6.6% %,人才從天津凈流向北京。,人才從天津凈流向北京。北京常住人口增量逐年下滑,2011-2018 年從 57

47、 萬降至-17 萬,2019 年縮窄至-1 萬,2017-2019年連續 3 年為負, 2016-2019 年北京的常住人口增量始終在一線城市中最低。2017-2020 年北京人才流入占比分別為 7.3%、7.1%、6.3%、6.0%,持續下降,但人才流出占比持續攀升,到 20 年流出比例有所下降,分別達9.6%、9.9%、10.2%、5.9%,北京的人才流入和人才流出均居全國城市首位,但過往流出逐年攀升、流出明顯大于流入,使得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2.3%、-2.7%、-3.9%,直至 2020 年人才流出放緩,凈流出轉為正值。從來源看,2020 年人才向北京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分別為天津、上海

48、、廊坊、保定、鄭州、石家莊、沈陽、成都、西安、深圳,合計占比達 39.7%。人才流入北京主要因為北京經濟體量大、薪酬水平高,2020 年 GDP 規模達到 3.6 萬億,僅次于上海、排名第二,同時 13 個行業中北京有 8 個的薪酬位于所有城市之首,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國榜首。從去向看, 北京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別為天津、 上海、 深圳、 廊坊、 石家莊、 鄭州、杭州、濟南、成都、廣州,合計占比達 42.8%。其中,流出北京的人才中7.6%流向天津,流出天津的人才中 27.7%流向北京,北京和天津互為人才 2 詳見澤平宏觀 2019 年 5 月報告中國十大最具發展潛力城市排名:2019 澤

49、平宏觀與智聯招聘聯合研究報告 18 外流目標城市的第 1 位,北京流向天津、天津流向北京的人才流出在全國流動人才總量中占比分別為 0.5%、0.6%,人才從天津凈流向北京。人才流出北京主要因為北京控制人口、疏解產業。2015 年發布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要求北京外遷非首都核心功能,2020 年及之后北京常住人口控制在 2300 萬人以內。京津冀人才流動數據側面反映京津冀協同發展已進入中期節點, 北京持續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 與津冀對接協同產業。根據北京市發改委,截至 2019 年底,北京市不予辦理的工商登記業務累計達2.28萬件; 2014-2019年北京市退出一般制造業企業2759家,疏解

50、提升市場 631 個、物流中心 122 個,三地產業協同、交通一體、科創形成園區鏈。 京津冀一體化進程促進人才向北京集聚, 人才向北京流入的前十城市中津冀城市有 4 個, 合計占比達 20.6%, 高于 2019 年的 15.6%, ;北京周邊城市群人才承接能力則較弱,人才從北京流出的前十城市中津冀城市為 3 個,僅占 14.5%,占比較 2019 年的 13.6%稍有上升。人才產業上,2020 年北京流入人才的 25.9%來源于 IT|通信|電子|互聯網行業,高于除深圳、杭州外的其他 8 個重點城市,也高于北京流出人才流向該行業的比例 22.8%; 2019 年北京流入人才中 IT|通信|電

友情提示

1、下載報告失敗解決辦法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報告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本文(智聯招聘&澤平宏觀: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31頁).pdf)為本站 (愛喝奶茶的貓) 主動上傳,三個皮匠報告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 若此文所含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三個皮匠報告文庫(點擊聯系客服),我們立即給予刪除!

溫馨提示:如果因為網速或其他原因下載失敗請重新下載,重復下載不扣分。
客服
商務合作
小程序
服務號
折疊
午夜网日韩中文字幕,日韩Av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最新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