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銀研究產品系列經濟金融展望季報中銀調研宏觀觀察銀行業觀察人民幣國際化觀察國別/地區觀察作者:宗良中國銀行研究院劉晨中國銀行研究院劉官菁中國銀行研究院電話:010 6659 4264簽發人:陳衛東審稿:宗良聯系人:劉晨電話:010 6659 4264對外公開全轄傳閱內參材料2022 年 3 月 3 日2022 年第 14 期(總第 411 期)全球數字經濟格局變革前景與應對當前,以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5G 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通用目的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全球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帶動傳統生產方式和產業結構發生深刻變革,加快新興產業的形成。數字經濟已經成為重組全球要
2、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作為全球數字經濟格局中的重要力量,2021 年 11月,中國正式提出申請加入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積極對接全球數字經貿規則。這一決定不僅符合中國進一步深化國內改革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方向,而且有助于中國在新發展格局下與各成員加強數字經濟領域合作、促進創新和可持續發展。本文立足于當前全球數字經濟發展格局整體概況,研究全球數字經濟格局未來發展趨勢,探索新格局下中國的應對方案。研究院全球數字經濟格局變革前景與應對數字經濟是指以使用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作為重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的有效使用作為效率提升和經濟結構優化的
3、重要推動力的一系列經濟活動。當前,以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5G 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通用目的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全球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帶動傳統生產方式和產業結構發生深刻變革,加快新興產業的形成。數字經濟已經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作為全球數字經濟格局中的重要力量,2021 年 11 月,中國正式提出申請加入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igital Economy Partnership Agreement,DEPA),積極對接全球數字經貿規則。這一決定不僅符合中國進一步深化國內改革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方向,而且有助于中國
4、在新發展格局下與各成員加強數字經濟領域合作、促進創新和可持續發展。本文立足于當前全球數字經濟發展格局整體概況,研究全球數字經濟格局未來發展趨勢,探索新格局下中國的應對方案。一、當前全球數字經濟發展格局隨著全球數字化時代的到來,數字經濟不僅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各國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重要戰略基礎。各國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發展,加快數字經濟戰略的出臺,推動區域數字經濟合作,新時代背景下全球數字經濟發展格局逐步形成。(一)數字經濟成為后疫情時代經濟發展的重要動能隨著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持續推進和數字技術引領的新興產業持續發展,全球經濟數字化程度不斷深化,數字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已經成為推動
5、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數字經濟主要從三個方面為經濟增長注入動能:第一,數字經濟發展帶動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如圖 1)。隨著勞動力等傳統要素供給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逐漸降低,數字經濟成為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重要途徑。數字經濟對全要素生產率的作用機制包括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宏觀層面上,經濟數字化轉型能夠提升資本和勞動生產率,降低交易成本,促進國家融入全球市場體系(DAHLMAN 等,2016;MYOVELLA 等,2020)12。微觀層面上,數字技術的深度應用能夠提升企業競爭力,提高企業績效(GILLANI,2020)3。第二,數字經濟發展推動優化資源配置效率。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為實體經濟數據
6、化提供支撐,推動以數據化形式呈現現實世界的網絡空間逐漸構建。網絡空間的內在作用機制是生產系統、自然系統、生活系統進行時空融合的作用關系,通過快速的信息傳播速度將經濟活動中的各主體高度連通,使得經濟系統中的資源滲透、融合、協同能力得到巨大提高,從而降低市場交易和資源配置成本,持續促進和優化資源重組與聚合。第三,數字經濟催生的數據要素進一步推動全要素生產率和資源配置效率提升。作為數字經濟的關鍵性生產要素,數據克服了傳統生產要素所受的資源稟賦約束和邊際生產力遞減限制。一方面,數據與資本、勞動等其他生產要素有機結合,進入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等環節,能夠有效改變傳統要素的投入方式,優化要素配置效率。另
7、一方面,數據要素應用范圍廣、滲透性高,通過在各行各業、各個生產環節的投入和應用,改變傳統經濟活動要素投入方式和結構,驅使產業結構向信息密集型、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方向轉變,從而促進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此外,數字經濟也會從創新商業模式、促進創業、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等多方面帶動經濟發展(Volkova et al.,2019)4。當前,作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數字經濟在全球經濟發展中扮演的角色愈發重要。一方面,數字經濟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凸顯。2020 年,全球 47 個國家的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達到 32.6 萬億美元,同比名義增長 3%5;數字經濟增加值占 GDP的比重從 2018 年的
8、 40.3%提升至 43.7%。據互聯網數據中心(IDC)預測,到 2023 年數字經濟產值將占到全球 GDP 的 62%,全球將進入數字經濟時代。另一方面,數字經濟的快速增長為疫情期間全球經濟復蘇提供了新的支撐。受新冠疫情沖擊,2020 年全球經濟出現負增長,全球 GDP 平均增速為-3.6%。而全球數字經濟依舊保持穩步發展,平均增速 3.0%。隨著疫情在全球持續蔓延,疫情常態化將成為未來制約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阻礙,數字經濟能為促進世界經濟的復蘇和發展做出重要貢獻,將成為應對全球1DAHLMAN C, MEALY S, WERMELINGER M. Harnessing the digita
9、l economy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J. OECDDevelopment Centre Working Papers, 2016, 334.2MYOVELLA G, KARACUKA M, HAUCAP J. Digital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ub-SaharanAfrica and OECD economies.3GILLANI F, CHATHA K A, JAJJA M, et al. Implementation of digital manufacturing
10、technologies: antecedents andconsequence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20(229).4Volkova A A ,Plotnikov V A ,Rukinov M V Digital Economy: Essence of the Phenomenon,Problem and Risks of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Administrative Consulting,20195全球數字經濟白皮書疫情沖擊下的復蘇新曙光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2021。
11、經濟下行壓力的穩定器。圖 1:2018-2023 年全球主要國家數字經濟規模及占 GDP 的比重資料來源: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IDC(二)數字經濟基礎設施、數字技術區域差異加劇數字鴻溝當前,全球各國間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建設仍有較大差距。國際電信聯盟(ITU)發布的衡量數字化發展:2020 年事實與數字6報告顯示,全球 5G 網絡區域覆蓋率方面,經合組織國家、亞太地區、拉丁美洲地區、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分別為 34%、15%、3.2%、0。此外,同一地區內不同國家間數字基礎設施發展不平衡也很明顯。在非洲,南非的互聯網使用率達到 50%,而部分非洲國家僅有約 10%;經合組織國家中,韓國的光纖到戶滲透
12、率達 82%,奧地利、比利時、德國、英國等國的水平卻低于 5%?;ヂ摼W普及率方面,全球約有 72%的城市家庭可在家上網,是農村地區的兩倍。最不發達國家17%的農村人口生活在完全沒有移動網絡覆蓋的地區,19%的農村人口僅可使用 2G 網絡服務。最不發達國家和內陸發展中國家中約有 1/4 的人口、小島嶼發展中國家中約有15%的人口無法使用移動寬帶網絡。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報告顯示,全球有超過 20億 25 歲以下的兒童和青少年無法在家中上網,占世界兒童和青少年人口總數的 2/3。全球 195 個國家和地區中,所有居民都能負擔得起互聯網連接的國家只有 29 個,40%的美洲原住民聚居地沒有網絡連接或
13、缺乏基本的無線網絡服務。各個國家之間數字基6衡量數字化發展:2020年事實與數字 ,國際電信聯盟,2020。礎設施發展水平的差異,會導致數字鴻溝的出現(邁克奧克特,2014)7。一方面,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相對完備的國家可以廣泛利用人工智能、5G、大數據等新一代數字技術,并充分發揮產業數字化過程中產生的海量數據集;另一方面,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會導致數字化領域人才缺失,據估計8,在歐盟國家 57%的企業信息和通信技術(ICT)領域缺少相關人才,英國超過 75%的職位空缺需要數字技能,非洲近 65%的工作機會需要基本的數字技能水平。2019 年,新西蘭、澳大利亞、新加坡、美國和加拿大的 69%的
14、工作崗位都與數字化相關,歐洲也有類似的趨勢,歐盟 85%的工作崗位至少需要基礎數字技能水平。在馬來西亞和中國,自 2019 年中期以來,醫療保健部門對數字技能的需求有所增加。數字化領域人才差距將進一步加大區域間數字發展不平衡現象。同時,數字經濟的發展依托于關鍵性技術研發和應用,而各各國在核心技術領域發展水平也存在較大差異。其中,作為數字技術的先行者,美國仍然占據著數字技術核心領域的主導地位。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前沿技術準備度指數9,美國、瑞士和英國分居前三位,我國僅居 25 位。根據 IC insights 數據,全球前 15 名的半導體廠商中,美國有 8 家,中國僅有臺積電和聯
15、發科 2 家,且均在臺灣省。此外,重要的數字理念也多由美國率先提出(如表 1)。整體上,美國仍然引領著全球數字技術領域的未來發展方向。表 1:重要數字理念學術理念提出時間提出者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1956約翰麥卡錫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1978馬克思費爾遜、瓊斯潘思電子政務(E-government)1992Tom Dworetzky電子商務(E-commerce)1996IBM大數據(Big Data)1998John R.Mashey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1999Kevin Ashton云計算(Cloud C
16、omputing)2006谷歌智慧城市(Smart City)2008IBM工業互聯網(Industrial Internet)2012GE7邁克奧克特.基礎設施滯后讓數字鴻溝越擴越大J.科技創業,2014(04):14。8全球數字技能差距:當前趨勢及未來方向 ,蘭德公司,2021。92021 年技術和創新報告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2021。資料來源:騰訊研究院全球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和核心技術領域的巨大差距,導致全球數字鴻溝現象依然明顯。從數字經濟規模來看,高收入國家、發達經濟體占全球數字經濟規模的絕大部分。2020 年,全球 47 個樣本國家數字經濟規模增加值為 32.6 萬億美元,美國數
17、字經濟規模增加值為 13.6 萬億美元,連續多年蟬聯世界第一,中國數字經濟增加值為 5.4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二。數字經濟規模增加值超萬億美元的國家為美國、中國、德國、日本、英國、法國,六國合計規模為 26.9 萬億美元,在全球 47 個樣本國家總規模中的占比為 82.4%,頭部效應顯著。根據預測,2025 年 47 個樣本國家總規模占比將達到 85%。從不同收入水平和發展水平來看,2020 年,高收入國家數字經濟規模超 25萬億美元,約為中高收入國家的 4 倍,中低收入國家的 36 倍;發達國家數字經濟規模約為全球總規模的 74.8%,發展中國家占比為 25.2%,高收入國家、發達國家在數字
18、經濟領域領先優勢明顯。從數字經濟增速來看,中高收入國家、高收入國家數字經濟增速較快,低收入國家在疫情中出現數字經濟規模負增長。最不發達國家正加速遠離世界中心。發達經濟體、高收入國家、中高收入國家國民經濟雖然遭遇負增長,但數字經濟規模仍保持正增長,對傳統經濟發揮了重要的支撐和緩沖作用,顯示出更強的韌性。中低收入國家則在疫情中面臨數字經濟倒退和傳統經濟萎縮的雙重沖擊,陷入惡性循環。中國數字經濟規模 2020 年同比增長 9.6%,增速居于世界首位,GDP 規模增長 2.3%。圖 2:2020 和 2025 年主要國家數字經濟規模占全球數字經濟比重1010資料來源: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102025年各
19、國家數字經濟規模采用各國 2019、2020年平均增速進行測算。圖 3:2020 年全球不同收入及發展水平國家數字經濟及 GDP 增速對比(%)資料來源: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三)數字經濟領域各國重塑國際合作和競爭新格局面對數字經濟帶來的巨大潛能,近年來各國逐漸加強數字經濟方面的國際合作。各國政府、國際組織近年來不斷出臺數字經濟領域的合作倡議,數字經濟已經成為全球國際合作中的重要議題。數字經濟對全球重塑國際合作和競爭新格局主要通過兩種路徑:一是推動全球數字貿易體系建設。隨著全球進入數字化時代,數字技術廣泛應用于經濟各個領域,以數字技術為驅動、數字化平臺為支撐的數字貿易逐漸成為世界貿易的重要組成。
20、普華永道數據顯示,數字貿易占服務貿易的比重由 2008 年的 46.2%上升到 2020 年的 61.1%。通過數字技術的深度應用,推動實體商品、服務以及數字化相關產品在全球各國之間高效交換,推動了貿易活動的多樣化、自由化。二是加速全球數字技術領域創新和合作。伴隨全球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不同技術的應用廣度和深度得到充分釋放。面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重大機遇,以及新冠肺炎疫情下急劇變化的國際市場環境,全球各國加快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數字技術視為不同產業技術融合發展的基礎條件,強化科技創新與合作。例如,中國與俄羅斯、泰國、菲律賓和柬埔寨等多個國家推進區塊鏈技術的國際合作;為了解
21、決疫情對教育和培訓造成的沖擊,中非等國家開始嘗試國際合作推動線上教育資源共享。近年來,隨著區域合作的增加,區域間數字貿易領域合作主要包括三類,一是以世界貿易組織(WTO)為代表的多邊貿易協定,目前 WTO 中至少有 83 個成員正在努力制定一套涵蓋數字貿易諸多方面的規則,包括管理電子商務貨物交付、應對在線服務以及確保網絡空間的安全。但是多邊貿易體制進展相對緩慢,對數字貿易的影響力也逐漸被區域協定所替代。二是以 CPTPP、RCEP、DEPA、USMCA 等為代表的區域協定,對數字貿易作出了專門規定。與多邊協定相比,區域協定的包容度更高,達成難度更低,能夠大大加快談判進程。在一些 WTO 規則未
22、涵蓋的領域,區域協定可被視為“實驗室”,并最終為多邊貿易規則提供基礎。三是基于雙邊合作或多邊合作提出倡議。雙邊或多邊合作的加深,對未來數字經濟發展有了進一步要求,通過倡議的形式有望推動更多國家的參與。整體上,雖然目前區域協定的國際影響力有限,但隨著數字經濟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日益凸顯,區域數字協定很有可能在未來走向多邊化,并作為催化劑,推動各國在其他領域重新開展國際合作。但是目前全球仍然需要建立一個針對數字經濟的全球性合作框架,以彌合數字鴻溝,并促進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經濟發展。表 2:中美參與數字經濟領域協定/倡議情況倡議/協定名稱主要國家時間主要定位中國一帶一路數字經濟國際合作倡議中國、老撾
23、、沙特、塞爾維亞、泰國、土耳其、阿聯酋2017致力于實現互聯互通的“數字絲綢之路”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新加坡、智利、新西蘭、中國2020提供一個關于數字經濟的政府間的合作框架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加坡、東盟2021建立互信的電子商務環境以及促進成員國發展電子商務的合作美國美墨加三國協議(USMCA)美國、墨西哥、加拿大2018強調數字貿易,并在協定第 19 章進行了專門規定美日數字貿易協定美國、日本2019指定旨在促進數據自由流通的規則,形成國際標準資料來源:作者根據公開資料整理但是區域間數字貿易合作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競爭和分歧,主要體現在
24、監管方式、覆蓋范圍、結構和語言等方面。如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美國-墨西哥-加拿大自由貿易協定(USMCA),中國、歐盟分別與其他國家簽署的 RTA 便反映了不同的治理理念和監管體系,主要集中在跨境數據流動與網絡安全、知識產權保護和數字關稅等方面??傮w上,美國在區域層面堅持推廣數字貿易治理規則,維護其在全球經貿規則制定中的領導地位。此外,WTO 指出,即使在同一國家簽署的不同協議中,大多數與數字技術相關的條款也未遵循一個特定的模板。盡管某些與數字技術相關的條款借鑒了現有條款和在 WTO 框架下建立的承諾,但另一些條款卻擴大了承諾范圍,或增加了新的承諾。因此,與數字技術相
25、關的條款在結構、語言和覆蓋范圍方面尚未統一。而區域協定中的分歧主要集中在跨境數據流動與網絡安全、知識產權保護和數字關稅等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分歧點是跨境數據流動與網絡安全。美國是跨境數據流動最積極的倡導者,歐盟和中國則分別以保護個人隱私和保衛國家安全為由,反對完全自由的跨境數據流動。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大型數字平臺,是數據跨境流動的最大受益者,因而一直在積極推動跨境數據流動。數字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發布的“數字12 條”和“數字 24 條”均提出要促進跨境數據流動。2016 年開始發布的國家貿易評估報告中,專門對貿易伙伴國家的跨境數據流動限制進行了羅列和批評。2018 年通過的澄清境外數據的合法使
26、用法 (又名云法案 )中,規定美國政府有權向任何美國企業索取企業在境內外存儲的數據。這一規定使得美國數字主權在全球的疆域無限擴大。而注重隱私的傳統使得歐盟在跨境數據流動中的隱私保護問題上分毫不讓,與美國的談判大多以失敗告終。如 1995 年歐盟的數據保護指令就對“數據本地化”做出了相關規定,若個人的隱私安全無法得到保障,個人數據也就無法被允許進行跨境流動。2018 年 5 月, 通用數據保護條例正式開始實施,對數據保護指令進行了全面強化,成為目前歐盟隱私和人權法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然而,美國擁有眾多巨型互聯網平臺,禁止跨境數據流動將使美國損失巨大。為保護本地居民數據隱私,歐盟先后與美國簽訂了安全
27、港協議 (Safe Harbor)及隱私盾 (Privacy Shield) ,制定了歐美網絡平臺對用戶個人數據跨境傳輸的運作框架,但美國公司在實踐中并未遵守上述規定。歐洲法院分別于 2015 年、2020 年做出裁決,宣布上述協議失效。此外,對于數字主權的堅守和對于數據安全的擔憂使得中國同樣反對完全自由的跨境數據流動。 全球數據安全倡議中強調,各國應尊重他國主權、司法管轄權和對數據的安全管理權,反對濫用信息技術從事針對他國的大規模監控、非法采集他國公民個人信息,反對本國企業將境外產生、獲取的數據存儲在境內,反對未經他國法律允許直接向企業或個人調取位于他國的數據等。這一倡議充分體現出中國政府注
28、重數字主權保護、反對以貿易自由化和公平化為名進行的隱私竊取和政治滲透,得到積極響應。二、未來全球數字經濟格局變化趨勢(一)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加快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推動了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一方面,以 5G、人工智能、半導體等為代表的新興數字技術產業化進程不斷加速,為全球產業鏈升級提供關鍵支撐;另一方面,傳統產業為數字技術提供了廣闊的應用場景和龐大的需求空間。2020 年,全球產業數字化規模占數字經濟規模比重達 84.4%,占 GDP 比重達 36.8%,產業數字化占比不斷上升,傳統行業數字化轉型速度加快。分行業類型來看,數字經濟在服務業中滲透率最高,占比為 43.9%;其次為
29、工業,占比為 24.1%。未來,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速度有望進一步加快。首先,各國高度重視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著力推動數字技術賦能以制造業為基礎的傳統產業。金融危機后美國進行再工業化,先后發布智能制造振興計劃先進制造業美國領導力戰略,提出依托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創新技術加快發展技術密集型的先進制造業,保證先進制造作為美國經濟實力引擎和國家安全支柱的地位;德國提出的數字化戰略 2025,強調利用“工業 4.0”促進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提出了跨部門跨行業的“智能化聯網戰略”,建立開放型創新平臺,促進政府與企業的協同創新。其次,物聯網、云計算和區塊鏈等技術充分釋放制造業數字化后發優勢。與數字化技術充分滲透的
30、服務業相比,復雜程度相對更高的制造業數字化程度長期處于低位。隨著物聯網、云計算和區塊鏈技術的深度應用,有利于實現制造業供需的精準調度與匹配,突破以往由于產業鏈條冗長導致的算力與工業信息流不匹配之間的障礙,充分整合制造業細分行業資源,釋放制造業海量數據。最后,疫情進一步強化制造業領域對數字化轉型的需求。世界經濟論壇(WEF)在一份 2021 年 6 月初發布的關于新冠肺炎疫情對先進制造業影響的報告中分析,新冠肺炎大流行對國際制造業敲響警鐘,工業 4.0 技術是全球市場中生存的必備技術,需要更敏捷和靈活的生產系統和供應鏈;利用如物聯網、3D 打印、機器人、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工業 4.0 技術,制造
31、企業會感受到以數字為先的思維開展實體業務的好處。TrendForce 集邦咨詢研究顯示,受惠于新冠疫情之下數字化轉型加速,以及遠端作業、自動化等需求提升,并攜帶 5G、深化 AI 技術等附加值服務,2021 年全球智能制造市場規模上升至 3050 億美元,預期至 2025 年有望達 4500 億美元,年復合成長率達 10.5%,將迎來智能制造業黃金五年。圖 4:2020 年數字經濟產業融合情況資料來源: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圖 5:2021-2025 年全球智能制造市場規模預測(十億美元)資料來源:TrendForce 集邦咨詢(二)各國加快布局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數字基礎
32、設施建設也將成為未來國際競爭的主要賽道。第一,數字革命時代加速到來,數字基礎設施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優勢之一,且日益成為大國之間博弈的前沿。近年來,各國加快在新型數字基礎設施方面的布局。歐洲電信網絡運營商協會(ETNO)公布的2022 年數字通信狀況11報告顯示,超過 50%的歐洲人可以使用 5G 和 FTTH(光纖到戶)兩種網絡連接的至少一種。第二,以 5G 網絡、千兆固網、工業互聯網、大數據平臺等為代表的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將為各國數字112022 年數字通信狀況 ,歐洲電信網絡運營商協會(ETNO) ,2022。經濟長期高質量發展提供持續動能。第三,數字技術的深度發展對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
33、出新的要求。例如,預計 2023 年實時數據將占全球數據圈 25%的份額,依托更加快速的數據采集、存儲和分析,在新應用數據實時處理需求驅動下,高性能數字基礎設施成為發展方向。圖 6:2017-2018 年全球數據中心 IT 投資情況資料來源:賽迪顧問(三)使用和保護成為處理數據要素的兩大主題數字化時代,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持續普及,智能終端設備加速應用滲透,加快人、機、物交互融合,推動與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相關的各項活動邁入全面數字化進程。由此源源不斷地產生著呈現爆炸式增長態勢的海量數據,蘊含了巨大的價值和潛力。作為關鍵性生產要素,數據有效促進全要素生產率優化提升,為國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充足新動能
34、。一方面,各國將加快對數據要素的儲存、利用和分析。IDC 預測數據顯示,預計2025 年全球數據總量將達到 334ZB。為了加快釋放海量數據要素價值,各國將持續加快公共數據開放和行業數據標準化。韓國政府 2020 年推出數字經濟發展計劃,頒布公共數據法,要求國家機關和地方政府積極推進公共數據開放,并委托韓國智能信息社會振興院構建大數據平臺。截至 2021 年 12 月,有 977 個機構開放了公共數據,共公開了 49324 個文件數據,開放了 8055 個應用程序接口。而英國政府 2018 年設立工作組推動“智慧數據計劃”,在用戶授權前提下,將分散的個人或企業數據,按合規標準安全分享給被授權且
35、受監管的第三方,打破數據壟斷,激發創新服務。另一方面,數據保護也將成為國際合作的長期重心。目前關于數據要素的測度尚缺乏統一的標準,而國際貿易過程中對數字產品、數據要素的保護也由于多邊協定的差異而缺乏有效完備的手段,因此未來各國有望深度探討數據安全問題,針對數據跨境流動展開更加有效的保護和合作。圖 7:2015-2035 年全球數據總量增長態勢資料來源:IDC三、全球數字經濟格局下中國的應對方案2022 年 1 月,國務院印發“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進一步明確了“十四五”時期我國推動數字經濟健康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這不僅是我國數字經濟領域首部國家級專項規劃
36、,同時也標志著全球數字經濟格局加速演進過程中,中國積極探索數字經濟過程中的應對方案。未來,中國應當著重從以下方面出發。(一)推動全方位布局,夯實數字經濟發展基礎首先,加快部署未來決定數字經濟發展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日前,包括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等多部門明確將適度超前部署 5G、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多方正加緊繪制新一輪“新基建”規劃圖。據工信部此前發布的數據,2021 年全年新增 5G 基站數達到了 65.4 萬個,千兆光網覆蓋到了 3 億戶家庭,“5G+工業互聯網”在采礦、鋼鐵、電力等 10 個重點行業形成了遠程設備操控、機器視覺質檢等 20 個典型應用場景。在推動新型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
37、過程中,既要充分發揮與傳統數字基礎設施的協同作用,同時也要根據未來發展導向布局,以技術創新推動產品創新、應用創新,有效培育新業態、激發新動能。其次,加快數字經濟領域核心人才的培養。數字經濟的轉型發展推動數字人才需求結構發生顯著變化,對數字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數字經濟就業影響研究報告12顯示,2020 年我國數字化人才缺口接近 1100 萬,且伴隨全行業的數字化推進,需要更為廣泛的數字化人才引入,人才需求缺口在未來仍將持續放大。2022 年中國十大人才趨勢13也指出,未來幾年,幾乎所有行業都需大量數字化人才幫助企業完成數字化轉型。國家、地方政府應當加強頂層設計和規劃,引領數字人才建設,打造數字人
38、才培養機制;企業、高校、科研院所應充分發揮各自主體優勢,推動數字經濟領域相關人才的培養,同時建立產學研聯合培養機制,加強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間緊密合作、協同培養。最后,加快數字經濟領域關鍵性技術突破。作為當前全球研發投入最集中、創新最活躍、應用最廣泛、輻射帶動作用最大的技術創新領域,數字科技領域也是我國核心技術“卡脖子”相對突出的重要領域。因此,應當加強自主創新和國際合作,持續推動應用場景開放,加強從基礎層、技術層到應用層各個層級數字科技的持續性創新和應用。(二)秉持開放互助態度,擁抱數字經濟國際合作首先,不斷探索符合中國現實發展的數字規則。在當前發展階段,全盤接受數字貿易外來模板的“拿來主義
39、”并不符合中國國情。雖然近年來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實現快速增長,但是中國數字技術的利用深度與應用廣度上仍有拓展空間。而中國宣布加入的 DEPA,允許締約方在全盤接受和部分接受協議條款中做選擇,有利于在達成“部分共識”的基礎上共同開發數字經濟和數字貿易。因此,中國應對現有數字規則求同存異、取其精華,將數字經濟動能注入國內國際雙循環、綠色發展等歷史重大機遇,堅定不移地發展中國特色數字經濟模式。其次,為新數字規則的制定積極發聲。當前,全球各國在關于數字貿易壁壘和相關隱私保護安排方面的分歧,是數字經濟規則多邊化的主要障礙,形成這一分歧的客觀原因是數字鴻溝的存在。盡管各國國情有所不同,但唯有建立在相對公平、
40、互惠互12數字經濟就業影響研究報告 ,中國信通院,2021。132022 年中國十大人才趨勢 ,瀚納仕,2022。利基礎上的數字貿易規則,才能得到大多數締約方的認可,從而形成長期、穩定的全球性框架。因此,中國應當動主動引領新數字規則的制定,吸引更多有相同訴求的國家加入。同時,進一步推動雙邊合作,積極探索與歐盟、加拿大、俄羅斯等國家在數字技術、數字產業和數字貿易方面的共同機會,提高自身影響力。最后,主動適應高標準的國際數字規則。與 RCEP 相比,DEPA 和 CPTPP 代表的是更為嚴格和高標準的貿易規則,但同時也代表了未來數字經濟的發展方向。從長期來看,深入改革、主動適應高標準的數字規則有利
41、于為中國數字經濟的發展創造更有利的條件,提升未來的國際競爭力。因此,在大力扶持國內數字產業的同時,應當加快推動國內知識產權、隱私保護等領域的法律改革,構建和完善國內數字知識產權和隱私保護法律體系,加強執法力度。同時,量力而行、循序漸進地降低貿易壁壘和關稅貿易水平,早日實現與國際規則接軌。(三)平衡數據安全和利用,充分激發數據要素活力我國近年來高度重視數據要素的發展,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總體方案等政府文件密集提出要加快培育發展數據要素市場,進一步明確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的基礎性和戰略性地
42、位。為了更好地釋放數據要素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巨大潛能,一方面,應當優化數據資源供給,探索建立數據交易流轉機制,加速數據流通。當前數據資源缺乏統一標準,交易體系不夠健全,數據資源整體質量不高,數據資產流通不暢。應當盡快針對具體領域出臺數據統一標準,不斷提升數據供給能力,確保數據要素市場配套技術的自主生產。推動數據共享交易平臺建設,打造標準規范、互聯互通的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支撐體系。探索建立數據交易流轉機制,加速數據流通,探索建立數據確權、估值、定價、交易的基本框架。另一方面,進一步加強數據安全保障能力。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創新應用不斷涌現,各行業、部門海量數據集聚會存在潛在的數據泄露、濫用等安全風險。而當前監管手段相對滯后,數據風險問題亟待解決。應逐步完善落實各行業數據安全管理,提高數據安全監測預警、防泄露、防濫用、防篡改能力,同時針對數據流通的各個環節進行嚴格把控,強化各主體在數據流通、儲存、利用過程中的風險意識和責任意識。數字經濟的健康發展有利于推動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當今時代,數字技術、數字經濟是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先機,是新一輪國際競爭重點領域,中國要抓住先機、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牢牢把握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戰略全局,探索氣候變化、綠色發展、傳統行業轉型升級等重點領域的數字化解決方案,全力打好國際“數字突圍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