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我國糧食安全面臨的新挑戰與應對建議(2022)(16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中國銀行:我國糧食安全面臨的新挑戰與應對建議(2022)(16頁).pdf(16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 中銀研究產品系列 經濟金融展望季報 中銀調研 宏觀觀察 銀行業觀察 國際金融評論 國別/地區觀察 作 者:周景彤 中國銀行研究院 范若瀅 中國銀行研究院 王 靜 中國銀行研究院 電 話:010 6659 6460 簽發人:陳衛東 審 稿:周景彤 梁 婧 聯系人:王 靜 電 話:010 6659 6460 對外公開 全轄傳閱 內參材料 2022 年 10 月 26 日 2022 年第 47 期(總第 444 期)我國糧食安全面臨的新挑戰 與應對建議 2022 年以來,我國糧食安全面臨“內憂外患”的新挑戰。從國內看,今夏以來我國出現大范圍超強高溫干旱,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長江流域
2、省市的秋糧生產受到影響,給我國糧食生產和安全帶來挑戰。從國際看,全球極端天氣反復、俄烏沖突持續發酵、糧食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等因素,全球糧食供需緊張程度加劇。在“內憂外患”影響下,我國糧食安全面臨庫存降低、價格上行壓力增大、進口不確定性加大等挑戰。建議未來加強自然災害的疏解和管理,更好應對氣候變化;做好糧食保供穩價工作;優化糧食進口來源;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提高糧食生產效率和產量。研究院 宏觀觀察 2022 年第 47 期(總第 444 期)1 我國糧食安全面臨的新挑戰與應對建議 2022 年以來,我國糧食安全面臨“內憂外患”的新挑戰。從國內看,今夏以來我國出現大范圍超強高溫干旱,四川、重慶、湖
3、北、湖南、江西、安徽等長江流域省市的秋糧生產受到影響,給我國糧食生產和安全帶來挑戰。從國際看,全球極端天氣反復、俄烏沖突持續發酵、糧食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等因素,全球糧食供需緊張程度加劇。在“內憂外患”影響下,我國糧食安全面臨庫存降低、價格上行壓力增大、進口不確定性加大等挑戰。建議未來加強自然災害的疏解和管理,更好應對氣候變化;做好糧食保供穩價工作;優化糧食進口來源;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提高糧食生產效率和產量。一、高溫干旱天氣對我國糧食生產造成影響(一)今夏以來我國出現大范圍超強高溫干旱 我國長江流域多地受高溫、干旱天氣影響嚴重,其綜合強度已打破1961年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的歷史極值。7 月
4、 20 日至 8 月 30 日,中央氣象臺連續發布高溫預警,其中 8 月 12 日至 21 日連續 11 天發布最高級別的紅色預警,這也是自我國建立氣象預警機制以來,首次發布全國級別的紅色高溫預警。2022 年,四川、重慶、福建、安徽、湖南、浙江等多個省市的 7 月平均最高氣溫高于 2001-2021 年均值 3 攝氏度或以上。圖 1:南方地區 2021 年 7 月平均最高氣溫與 2001-2021 年均值的差異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臺,中國銀行研究院 3.2 0.6 1.3 2.8 3.0 3.6 4.1 4.0 2.4 1.6 3.0 1.6 012345浙江 海南 廣西 江蘇 安徽 重慶
5、福建 四川 江西 湖北 湖南 廣東攝氏度 2 2022 年第 47 期(總第 444 期)與高溫并行的是南方地區降水量持續減少,造成水位和水體面積降至歷史低位。長江流域部分地區連續無雨日超過 20 天,中下游部分地區超過 30 天。7、8 月份,長江流域降水量較歷史同期分別減少超 30%、60%,重慶、昆明等南方主要城市 7 月累計降水量明顯低于往年同期。降水量的減少還造成河湖水位偏低、水體面積下降、枯水期提前。長江干流及洞庭湖、鄱陽湖水位較常年同期偏低 4.85-6.13 米,創有實測記錄以來同期最低1。(二)多地糧食生產受高溫干旱影響 持續的高溫天氣與降水減少疊加,使我國四川、重慶、湖北、
6、湖南、江西、安徽等長江流域 6 省市的農作物生產受到影響。8 月 25 日旱情高峰時,長江流域耕地受旱面積達6632萬畝,499萬人、92萬頭大牲畜供水受到旱情影響,經濟損失超90億元。2021 年,這六省市的糧食產量合計為 1.68 億噸,占全國總產量的 24.6%。圖 2:南方主要城市 7 月累計降水量 注:結合數據可得性,南方主要城市包括重慶、昆明、漢口、南寧、南昌、廣州、鎮江、蕪湖 資料來源:Wind,中國銀行研究院 1 8 月 18 日,江西鄱陽湖水體面積約為 1113 平方公里,較 7 月 10 日水體面積減少約 66%。湖南省內的洞庭湖水體面積較往年同期出現大幅縮減,8 月 18
7、 日水體面積約為 548 平方公里,較 7 月 1 日水體面積減少約 66%。1232 1339 1812 1897 2766 1368 1460 1706 3513 1695 1004 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毫米宏觀觀察 2022 年第 47 期(總第 444 期)3 此次高溫干旱主要影響秋糧2生產。2021 年,全國糧食產量 68285 萬噸,其中秋糧產量 50887.7 萬噸,占比為 74.5%。7 月底至 8 月是秋糧作物抽穗揚花、授粉結實的關
8、鍵時刻,對溫度和濕度極為敏感。分結構看,黃淮海玉米此時進入抽雄吐絲期,旱情對授粉結實率有較大影響;一季稻處于孕穗開花和灌漿時期,持續高溫導致大穗形成減少、結實率下降。作為我國最大的口糧作物,水稻占秋糧產量 40%左右,南方稻區約占我國水稻播種面積94%,長江流域水稻面積占比為65.7%,長江流域的高溫干旱將對水稻產量產生較大影響。歷史數據顯示,南方主要城市 7 月平均最高氣溫與當年秋糧增長負相關,7 月累計降水量與當年秋糧增長正相關。利用 2021-2022 年數據,計算得出秋糧產量與 7 月氣溫的彈性為-0.8,與 7 月累計降水量的彈性為 0.1。2003、2017 年秋糧產量同比增長較低
9、的年份,南方主要城市 7 月的平均氣溫與往年相比處于較高水平、累計降水量與往年相比處于較低水平。與之相比,2022 年 7 月氣溫更高、降水量更少,預計對秋糧產量造成一定負面影響。但考慮到2010年以來我國糧食產區整體“北移”,南方糧食產量占全國比重已不足 30%,東北地區成為梗米主要供應地。此次南方地區高溫干旱對我國糧食產量的負面影響整體可控。圖 3:秋糧產量同比變化與南方省市 7 月平均最高氣溫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央氣象臺,中國銀行研究院 2 以收獲時間節點來看,我國糧食分為夏糧和秋糧。夏糧指上年秋、冬季和本年春季播種,夏季收獲的糧食作物,包括小麥、元麥、大麥、蠶豆、豌豆、早稻等;秋
10、糧指本年春、夏季播種,秋季收獲的糧食作物,包括秋玉米、紅薯、大豆、高粱和中晚稻等。282930313233-10%-5%0%5%10%15%2003200520072009201120132015201720192021攝氏度秋糧產量同比7月平均最高氣溫(右軸)4 2022 年第 47 期(總第 444 期)圖 4:秋糧產量同比變化與南方主要城市 7 月降水量 注:結合數據可得性,南方主要城市包括重慶、昆明、漢口、南寧、南昌、廣州、鎮江、蕪湖 資料來源:Wind,中國銀行研究院 圖 5:秋糧產量與南方省市 7 月平均最高氣溫、降水量的線性擬合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央氣象臺,中國銀行研究院
11、01000200030004000-10%-5%0%5%10%15%2003200520072009201120132015201720192021毫米秋糧產量同比7月累計降水量(右軸)宏觀觀察 2022 年第 47 期(總第 444 期)5 圖 6:2010 年我國十大糧食產區及其產量(單位:萬噸)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國銀行研究院 圖 7:2021 年我國十大糧食產區及其產量(單位:萬噸)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國銀行研究院(三)南方旱災風險加大,或將對我國糧食生產造成長期影響 近年來,“南旱北澇”現象已經在我國多次出現,并有可能演變成長期趨勢。這既與全球變暖的影響有關,也與氣候代際變化
12、有關。一方面,大氣環流異常導致東亞夏季風的年代際出現強弱變化。當東亞夏季風較弱時,汛期的水汽輸送一般只能到達5632.865581.824502.763284.993207.713182.843120.992881.552790.722344.28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黑龍江河南山東江蘇安徽四川河北湖南吉林內蒙古7867.76544.25500.74087.64039.23840.33825.13746.13582.13074.402000400060008000黑龍江河南山東安徽吉林內蒙古河北江蘇四川湖南 6 2022 年第 47 期(總第 444 期)我國長江流
13、域,使得長江流域降水多、華北地區降水少;但當東亞夏季風較強時,大量水汽得以輸送至北方地區,降雨帶位置也隨之北移。另一方面,太平洋年代際濤動周期(PDO)3正在發生變化。PDO 通常具有 15-5 年和 50-0 年兩個顯著周期,正負兩個位相,正位相形成中國“南澇北旱”的氣候格局,負位相則相反。本世紀以來,PDO 開始進入負位相,這意味著在未來較長一段時期內,中國“南澇北旱”的氣候格局可能會轉向“南旱北澇”?!澳虾当睗场钡男職夂蚓置鎸⒔o我國未來糧食生產帶來巨大挑戰。一是氣候變化導致極端災害發生的頻率提高,為糧食產量帶來不確定性。二是新的氣候特征會改變農業生態環境。我國北方以旱地為主、南方以水田為
14、主,“南旱北澇”的變化可能會導致土壤質地改變。同時,氣候變暖往往會導致農作物生長周期變短,降水量的反常變化則會對農作物發育、成熟產生不利影響,導致農作物產量和品質“雙降”。三是氣候變化會導致病蟲害發生區域出現變化。氣溫升高讓病毒和害蟲更容易安全過冬,從而擴大了病蟲害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布范圍。二、極端天氣、俄烏沖突、糧食貿易保護主義等導致全球糧食供需緊張(一)全球極端天氣反復給主要糧食生產國帶來沖擊 全球氣候連續三年出現拉尼娜現象(La Nina),為逾 20 年來首見,多國出現洪水、旱災的風險增大。除中國以外,全球主要糧食生產國同樣遭遇極端天氣,給糧食生產和供給帶來極大不確定性。分區域來看,美
15、國方面,據美國旱情監測數據,截至 2022 年 8 月底,全美干旱區域面積占比達64.43%,其中極度及異常干旱面積占比達13.05%。美國最大的人工湖米德湖和鮑威爾湖處于創紀錄的低水位,且面積持續萎縮,對美國農產品種植帶來較大影響,美國前十大主產區中的玉米、大豆受干旱影響的比例約為 23%和 13%。歐洲方 3 太平洋年代際濤動,是發生在北太平洋海洋大氣系統的大尺度低頻振蕩,表現為當北太平洋中部海面溫度異常增暖(冷卻)時,熱帶太平洋中部和東部以及北美沿岸常同時伴隨有同等幅度的異常冷卻(增暖)。宏觀觀察 2022 年第 47 期(總第 444 期)7 面,根據歐盟聯合研究中心預測,歐洲正處于5
16、00年一遇的嚴重旱災,47%的地區處于干旱“警告”(warning)狀態,17%的地區處于“警戒”(alert)狀態。歐洲運輸大動脈萊茵河的水位暴跌;意大利最長河流波河的水位降至70年來的最低水平;多瑙河、埃布羅河、隆河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水位下降。受此影響,預計歐盟玉米產量較五年平均值減少 15%。印度方面,由于降雨不足,包括占大米總產量四分之一的西孟加拉邦和北方邦在內的多個地區農業生產受到影響,導致印度大米總種植面積減少了 13%,大米產量可能創下近 3 年來最低水平。圖 8:美國干旱程度處于歷史較高水平 資料來源:U.S.Drought Monitor,中國銀行研究院(二)俄烏沖突持續發酵加
17、劇全球糧食供需不平衡 俄烏沖突爆發以來,全球糧食供需緊張局面明顯惡化。俄羅斯、烏克蘭均是全球重要糧食出口國,根據 FAO 的數據,兩國大麥、小麥和玉米合計產量分別占約全球的19%、14%和 6%。俄烏沖突給兩國糧食生產、運輸帶來明顯沖擊,兩國糧食供應受到破壞。糧食生產方面,烏克蘭小麥、玉米的主產區與軍事沖突區高度重合,軍事沖突將給糧食種植面積和產量帶來較大負面影響。根據美國農業部(USDA)預測,2022/23年度烏克蘭小麥產量將較上年同期縮減41%,收獲面積下滑29%;玉米產量將較上年同期縮減29%,收獲面積下滑18%。糧食運輸方面,黑海航運路線受戰爭影響明顯,雖然7 月份俄烏簽署協議重開黑
18、海糧道,但兩國的糧食供應情況仍遠沒有恢復至沖突前的0%20%40%60%80%100%2022年2021年2020年2019年2018年NoneD0(Abnormally Dry)D1(Moderate Drought)D2(Severe Drought)D3(Extreme Drought)D4(Exceptional Drought)8 2022 年第 47 期(總第 444 期)水平。根據烏克蘭官方數據,港口運輸恢復后每月預期能達到 300-400 萬噸糧食出口,僅約恢復至常規年份的 70%左右。(三)糧食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導致全球糧食貿易量收縮 隨著全球糧食短缺擔憂情緒不斷發酵,全球糧食
19、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糧食貿易量收縮,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國糧食進口的不穩定性。根據 FAO 預計,2022/2023 年全球谷物貿易量約為 4.63 億噸,較 2021/2022 年降低 2.6%。根據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數據顯示,俄烏沖突以來,頒布糧食出口禁令的國家數量已經超過 2020 年新冠疫情暴發時期,已接近 2008 年糧食危機時期。圖 9:俄烏沖突、新冠疫情與糧食危機期間糧食出口禁令國家數量 資料來源: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中國銀行研究院 三、“內憂外患”給我國糧食安全帶來影響(一)高溫干旱天氣下,受品質下降和價格穩定目標影響,我國糧食庫存消費比將有所降低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
20、,糧食庫存消費比 17%是安全警戒線,近年來我國糧食庫存消費比處于較高區間,但也存在一定波動。根據歷史經驗,在2003、2017較為干旱的年份之后,糧食庫存消費比往往出現下降走勢。今年高溫干旱天氣下,我國糧食庫存0510152025301W 3W 5W 7W 9W 11W13W15W17W19W21W23W25W27W29W31W33W35W37W39W41W43W45W47W49W51W個FoodPriceCrisis2008Covid-192020UkraineCrisis2022宏觀觀察 2022 年第 47 期(總第 444 期)9 消費比也將大概率降低。一是干旱天氣造成糧食質量下降一
21、是干旱天氣造成糧食質量下降,各儲備庫采購謹慎各儲備庫采購謹慎。今年長江流域旱情影響范圍廣、時間長,對中晚稻產量和品質的影響已經不可避免,目前多省已收獲上市的早熟中稻品質一般,出糙率和整精米率較低,加工企業和儲備庫采購較為謹慎。二是為穩定糧食價格二是為穩定糧食價格,各級儲備糧積極輪出各級儲備糧積極輪出4。今年早秈稻已大量上市,在高溫干旱影響下,早秈稻平均收購價有所上升。國家每周常規投放最低收購價稻谷,地方各級儲備稻谷進一步加快輪出進度。圖 10:糧食庫存與庫存消費比 圖 11:早秈稻平均收購價 資料來源:Wind,中國銀行研究院(二)國際糧食供需持續緊張加之國內糧食減產,將對我國糧食價格造成上行
22、壓力 部分地區糧食受極端天氣、地緣政治等因素影響已經出現實質性減產的情況,糧食供需緊張關系加劇。USDA9 月全球農產品供需預測報告下調了全球玉米、大豆、稻谷產量及期末庫存,其中,2022/2023 年度全球玉米、稻谷產量分別環比調減 0.6%、0.9%。具體來看,惡劣氣候對歐洲玉米產量的負面影響已經顯現,高溫影響了玉米 7、8 月的授粉和谷粒情況,并導致部分作物發育期提前。9 月 USDA 報告預計 2022/2023 4 輪換是中央儲備糧的重要環節,分為輪出和輪入兩項。輪出是指將接近或達到儲存期限的糧食銷售出庫;輪入是指購入符合質量標準的糧食。通過這種常年購銷輪換,保證中央儲備糧油常儲常新
23、、品質良好。中央儲備糧油儲存年限規定:長江以南地區:稻谷 2-3 年,小麥 3-4 年,玉米 1-2 年,豆類 1-2 年;長江以北地區:稻谷 2-3 年,小麥 3-5 年,玉米 2-3 年,豆類 1-2 年。中央儲備糧實行均衡輪換制度,每年輪換的數量一般為中央儲備糧儲存總量的 20至 30。020406080100040008000120001600020000%萬噸期末庫存年末庫存/消費量(右軸)8090100110120130140元/50公斤 10 2022 年第 47 期(總第 444 期)年歐洲玉米總產量為 5880 萬噸,較 8 月的預測降低了 120 萬噸,比 5 年平均產量低
24、11%;單產產量為每公頃 6.53 噸,較 8 月的預測降低了 2%,比 5 年平均單產低 14%。在今年長時間干旱天氣影響下,美國大豆產量和期末庫存將出現明顯下降。中國、印度稻谷產量也將受到高溫干旱天氣影響,與 8 月的預測相比,9 月 USDA 報告預計2022/2023 年中國稻谷產量和期末庫存分別下降 1.34%和 1.65%,均低于 5 年平均水平。一方面,這會推升全球糧食價格,進而抬升我國糧食進口成本,最終傳導至國內糧食價格。今年 3 月烏克蘭、黎巴嫩、埃及等國陸續出臺禁止糧食出口的政策,以大豆、玉米為代表的飼料糧價格快速上漲,我國進口大豆、玉米價格和國內市場價格隨之上漲。根據回歸
25、測算,進口谷物價格指數對國內糧食 CPI 漲幅存在一定的影響,影響的滯后期大約為 1-2 個月。圖 12:大豆價格走勢 圖 13:玉米價格走勢 資料來源:Wind,中國銀行研究院 圖 14:谷物進口價格指數與糧食 CPI 漲幅 資料來源:Wind,中國銀行研究院 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美元/噸元/噸大豆進口價國內大豆市場價(右軸)1.01.52.02.53.00200400600元/千克美元/噸進口價格22個省市玉米平均價(右軸)0123480901001101201302020-8 2020-11 2021-2
26、2021-52021-8 2021-11 2022-22022-52022-8%谷物進口價格指數糧食CPI同比(右軸)宏觀觀察 2022 年第 47 期(總第 444 期)11 表 1:2022/23 年全球主要糧食品種產量、消費、庫存預測 9 月預測(百萬噸)10 月預測(百萬噸)環比變化 小麥 期初庫存 275.67 276.01 0.12%產量 783.92 781.70-0.28%消費 791.02 790.17-0.11%期末庫存 268.57 267.54-0.38%庫存消費比 33.95%33.86%-0.28%大豆 期初庫存 89.70 92.38 2.99%產量 389.77
27、 390.99 0.31%消費 377.68 380.24 0.68%期末庫存 98.92 100.52 1.62%庫存消費比 26.19%26.44%0.93%玉米 期初庫存 312.14 307.01-1.64%產量 1172.58 1168.74-0.33%消費 1180.18 1174.55-0.48%期末庫存 304.53 301.19-1.10%庫存消費比 25.80%25.64%-0.62%資料來源:USDA,中國銀行研究院 圖 15:全球(左)與我國(右)主要糧食品種庫存消費比5 注:2022/23 年為 USDA 預測值。資料來源:USDA,中國銀行研究院 5 我國始終將糧食
28、安全放在首要戰略地位,通過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進行糧食儲備,加之 2004 年后糧食連續增產,除居民日常消費外,加工企業難以消耗高價糧食,形成“麥強米弱”,使得我國糧食消費庫存比居高不下。從全球來看,糧食危機風險始終存在,沖突、當地市場食品價格高漲和厄爾尼諾、拉尼娜等天氣原因造成年均 20 個國家的糧食產量銳減,全球糧食消費庫存比始終處于較低區間。20%25%30%35%40%45%2016/172017/182018/192019/202020/212021/222022/23玉米大豆小麥稻谷20%40%60%80%100%120%140%2016/172017/182018/19201
29、9/202020/212021/222022/23玉米大豆小麥稻谷 12 2022 年第 47 期(總第 444 期)另一方面,全球糧食生產面臨的不確定性上升還會影響市場對未來糧食價格走勢的預期,也會推升糧食上漲壓力。從期貨市場表現來看,2022 年以來全球期貨市場上主要糧食品種價格均出現明顯抬升,尤其是在俄烏沖突爆發后的一段時間更是大幅上漲。后期雖有一定回落,但在北半球多地高溫干旱天氣的影響下,糧食價格再度出現震蕩上漲。圖 16:全球主要糧食品種期貨價格走勢(活躍合約收盤價)資料來源:Wind,中國銀行研究院(三)我國部分糧食品種進口依賴度較高、來源地集中,未來糧食進口面臨的不確定性加大 整
30、體上看,我國糧食儲備充足,我國糧食儲備率已經超過 80%,大大超過世界糧農組織提出的 17%-18%的安全儲備率水平。但我國糧食供求仍存在明顯的結構性問題。我國的糧食分為三大類,即食用糧、飼料用糧和工業用糧。食用糧以大米和小麥為主,自給率均在 90%以上,受國際市場影響較小。但我國對大豆、玉米等飼料用糧和工業用糧進口需求較大,其中大豆進口依賴度高(超過 80%),國內大豆價格受國際價格波動的外溢影響較明顯,成為影響國家糧食安全的潛在威脅。2021 年以來,國際大豆價格與國內大豆價格的相關性高達 85%。玉米的進口依賴度雖然不高,但近年來國內產需缺口有所擴大。2021 年,我國玉米進口量為 28
31、35 萬噸,同比增長 152.2%。05101520250500100015002000美分/英擔美分/蒲式耳玉米大豆小麥稻谷(右軸)宏觀觀察 2022 年第 47 期(總第 444 期)13 圖 17:我國主要糧食進口依賴度(進口量/消費量)注:2022 年數據為預測數 資料來源:中國匯易數據中心,中國銀行研究院 此外此外,我國部分糧食進口地區分布較為集中我國部分糧食進口地區分布較為集中。分品種來看,我國玉米進口主要來源于美國和烏克蘭;大豆進口主要來自巴西和美國;小麥主要來自美國、加拿大、法國和澳大利亞;大麥主要來自于烏克蘭、阿根廷、加拿大和法國。今年以來,這些國家受戰爭、極端天氣等因素影響
32、較為明顯,將對我國糧食進口帶來較大不確定性。例如,在極端天氣背景 USDA 近幾個月不斷調低 2022/23 年美國大豆出口量預測值,從 6月的 59.87 百萬噸降至 9 月的 56.74 百萬噸。圖 18:我國玉米主要進口來源國 圖 19:我國大豆主要進口來源國 資料來源:Wind,中國銀行研究院 9086848331099486723340204060801002019202020212022%大豆玉米小麥稻谷0.31%69.97%0.11%29.06%0.55%俄羅斯美國緬甸烏克蘭其它33.45%60.23%3.88%2.43%美國巴西阿根廷其它 14 2022 年第 47 期(總第
33、444 期)四、相關應對建議 第一,加強自然災害的疏解和管理第一,加強自然災害的疏解和管理,更好應對氣候變化。更好應對氣候變化。提高天氣預報、預警質量,化農業生產氣象保障服務。切實將“看天吃飯”轉變為“知天而作”,加強自然災害的疏解和管理。例如,面對干旱天氣,采取清淤、抽水、人工增雨等方式,加強引水保灌溉,減輕干旱天氣帶來的不利影響。以長遠眼光主動適應極端天氣長期化,甚至常態化。采取因地制宜、因氣候制宜的對策,調整作物播期,合理規劃種植結構,增強農業生產系統的高效性和穩定性。改良農作物品種與生產方式、提高農作物耐旱性遺傳、縮短特定農作物在極端環境下的生長周期等。第二,做好糧食保供穩價工作。第二
34、,做好糧食保供穩價工作。切實做好秋糧收購工作,密切跟蹤糧食市場和價格動態,緊盯重點品種、重點時段、重點地區、重點環節,加強分析研判。認真做好統計監測工作,定期發布秋糧生產、質量、收購、價格等相關信息,加強政策宣傳解讀,主動發聲、回應關切,打擊投機炒作行為,穩定市場預期,維護糧食市場秩序。完善國家糧食儲備體系,積極構建以政府主導,加工、貿易等企業和農民積極參與的多元化國家糧食儲備體系,實現政府儲備和民間儲備協調發展。立足我國農村的實際情況,保持和擴大農戶的糧食儲備規模,改善和提高農戶的存糧質量。第三,優化糧食進口來源。第三,優化糧食進口來源。多元化糧食進口來源布局,從進口來源地、進口運輸通道、貿
35、易渠道等方面進行調整,可考慮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糧食合作,提高糧食進口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鼓勵、支持國內糧食企業“走出去”,開展糧食倉儲、物流、加工、貿易等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全球糧食治理,深度融入全球糧食市場,努力打破糧食貿易壁壘限制,謀求國際貿易規則制定調整的話語權和主導權,爭取國際糧食定價權,推動改善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糧食安全狀況,提供糧食豐產增收的中國方案。第四,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提高糧食生產效率和產量第四,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提高糧食生產效率和產量。加大農業研發投入,推動農業技術進步,提高我國農業機械化、信息化水平。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耕地質量與保護。完善糧食流通、加工體系,加強農業供應鏈和價值鏈建設。推動糧宏觀觀察 2022 年第 47 期(總第 444 期)15 食產業做大做強,以鄉村產業振興和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建設為契機,加快延伸糧食生產的上下游產業鏈條,大力開展精深加工,加強糧食品牌和產品銷售體系建設。落實種糧農民補貼政策,提高政策的精準性和有效性,把握好收儲制度退坡的進程,確保目標價格補貼及時補位,合理激發農民生產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