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中長期趨勢來看,“去美元化”仍在緩慢進行中,但目前美元的主導地位依然難以動搖。其一,大宗商品領域去美元化跡象明顯。2016 年伊朗宣布石油出口停止使用美元結算,2017 年委內瑞拉不再接受美元付款,開始用人民幣計價石油,2022 年俄烏沖突下俄羅斯為應對歐美經濟制裁,使用盧布支付石油和天然氣出口費用,2023 年伊拉克宣布將允許與中國的貿易直接以人民幣結算。由于美國頻繁使用金融制裁,石油的計價貨幣逐漸向多元化發展。其二,新的支付系統正迅速發展。2024 年,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累計處理跨境人民幣支付業務金額 175 萬億元,2022 年至 2024 年,CIPS 業務筆數和金額的復合增長率分別達到 35%和 30%,伊朗和俄羅斯正在考慮聯合在市場上發行了一種以黃金為支撐的穩定幣,2022 年 9 月,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mBridge)項目完成國際首例基于真實交易場景的試點測試,無需依賴美元即可連接中國、中國香港、泰國、阿聯酋和沙特的央行和商業銀行,2024 年 mBridge 項目已進入最簡可行產品,這些技術革新正在構建繞開 SWIFT的平行體系;其三,美元在國際外匯儲備中的占比緩慢下降。根據 IMF 數據,美元在國際貨幣儲備中的占比自 2001年的 71.5%左右震蕩下行至 2024年的 57.8%,下降了約 13.7個百分點,占比相應提升較多的包括人民幣、英鎊和其他貨幣,然而美元目前仍是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第二大國際儲備貨幣是歐元。另外,全球央行也在持續增加黃金儲備,近三年來,全球央行年購金量達 1000 噸。2025 年一季度,全球央行購金約 244 噸,符合近三年季度購金量的常態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