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 20 世紀 70 至 80 年代,美國投資銀行在國際市場的擴張過程中面臨嚴峻挑戰。1986 年英國《金融服務法案》(“大沖擊”)放松市場準入限制,吸引了包括美國投行在內的大量外國金融機構進入倫敦市場,推動了美國證券公司布局海外、加快國際化進程。全球并購活動迅速升溫,歐洲市場增速尤為突出。數據顯示,歐洲地區的并購金額從 1985年的 420億美元增長至 1989年的 2723億美元,年均增幅高達 60%,遠超同期北美市場增幅,反映出歐洲在金融自由化政策推動下逐步成為全球并購熱點。全球并購總額也在 1985–1989 年間從3470 億美元躍升至 7580 億美元,接近翻倍。在此背景下,典型的大型交易頻現。例如,1987 年,英國石油公司以 78 億美元收購標準石油,成為當時歐洲市場規模最大的并購交易之一。與此同時,亞洲市場的跨境收購持續增長,1989年,索尼以 34 億美元收購哥倫比亞影業,標志著日本企業在全球資本市場上的擴張。隨著跨國競爭加劇和資本流動加快,歐美、日本等地的大型證券機構在本國政府支持下積極拓展全球業務,推動全球金融市場逐步形成全天候、連續運轉的交易體系,而美國投資銀行由于資本支持不足,面臨更高融資成本與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