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媒體
2010年左右,我國開始頻繁出現“全媒體”的提法,目前尚未被學術界正式定義,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問易》給出的“全媒體”定義是:“所謂全媒體,就是數和象在天、地、人之間變動和周流而建立的備包有無的媒體形式?!?/p>
隨著技術的發展與媒介的更新,“全媒體”的概念在此基礎上不斷延伸,目前較為權威的定義是:“全媒體是信息、通訊及網絡技術條件下各種媒介實現深度融合的結果”,是媒介形態大變革中最為嶄新的傳播形態,是新媒體發展的新階段和新領域,是建立在數字科技以及信息傳播技術高速發展基礎上,任何主體借助一定的網絡平臺,相對自主地對信息進行檢索,提供與傳播從而達到信息交互與共享,形成一種普通民眾廣泛參與,相對自由地開展快捷高效交流的一種傳播媒介。

2、全媒體的特征
2019年初,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全媒體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边@“四全”媒體是對全媒體內容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引申來看,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全媒體”是我國當前搜集和獲取的信息資源手段的最大化集合體,實現了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大合唱”。從傳播載體與工具進行分類主要有:報紙期刊、廣播電視、電影電信、圖書音像、網絡衛星通訊等等;從傳播內容與技術平臺來看,主要有除了傳統的紙媒、聲像外,還有基于互聯網絡和電訊的WAP、GSM、CDMA、GPRS、4G、5G
及流媒體技術等等。
第二,“全媒體”是我們現階段最具包容性的媒體發展狀態。雖然新興媒體的成長態勢強勁,但以目前來看仍然不會替代傳統媒體,它在整合運用各媒體表現形式的同時依然注重傳統媒體的單一表現形式,并視單一形式為“全媒體”中“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三,“全媒體”從“相加”到“相融”,體現的不是“跨媒體”時代的媒體間的單向單一連接,而是全方位融合?!八鼘崿F了新興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乃至通訊的全面互動、網絡媒體之間的全面互補、網絡媒體的自身的全面互融,展現了全媒體的覆蓋面最全、技術手段最全、媒介載體最全、受眾傳播面最全,體現了全媒體動靜結合、深淺互補、全時在線、即時傳輸、實時終端、交互聯動的特點”。
第四,“全媒體”在傳媒行業領域里的整體宏觀表現為大而全,但面對受眾個體則表現為超細分、個性化差異服務。舉例來說,“對同一條信息,通過‘全媒體’平臺可以有各種紛繁的表現形式,但同時也根據不同個體受眾的個性化需求以及信息表現的側重點來對采用的媒體形式進行取舍和調整”。
3、全媒體媒介模式
全媒體可以提供各種方式、多元視角、不同層次的多種傳播形態來滿足受眾的個性化細分需求,進而讓受眾獲得更具時效性、更多角度、更多聽覺和視覺刺激的媒體體驗。目前全媒體主要有以下幾種媒介模式:
(1)全媒體新聞中心模式
以煙臺日報傳媒集團為代表。煙臺日報與煙臺電視臺共同成立了全媒體新聞中心,初步實現以“廣播、電視、報紙、網絡(門戶網、移動終端)‘四位一體’的媒體發展格局”。
(2)“報網合一”模式
以杭州日報報業集團為代表。杭州日報與杭州日報網共同成立一個編輯部,同時雙方的采編人員也二合為一,公用同一個編輯部,編輯部門增設了網絡采編與策劃報道環節,采用報紙和網絡兩個流程并行,完成了在相同部門與人員配置的基礎上運行兩種媒體形態,創造了“報即是網、網即是報”模式。
(3)“臺網互動”模式
臺網互動已然成為當下我國廣電部門適應新興媒體發展、加快推進融媒體成建設的熱門形態。以2008年北京奧運會為例,中國廣播網實現了中央電臺所有奧運報道廣播信號同步網上直播,創新了圖文并茂、音視頻同步多點互動直播報道新模式,嘗試了廣播頻率、門戶網站、有線數字廣播電視、手機廣播電視、平面媒體五大終端的融合。電視臺與互聯網的結合更是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央視網經過十年的運營完成了從“中央電視臺的網絡版”向“國內主流視頻新聞網站”的轉型。
(4)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模式
2000年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成立了中廣衛星移動廣播有限公司,于2005年成立中廣傳播集團有限公司,承擔我國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CMMB的項目投資和運營、系統設計、相關技術開發和信號傳輸服務,負責建設全國移動多媒體廣播傳輸覆蓋網絡。目前,在全國范圍內形成統一規范的運營機制開展業務,并在各省和地級市分別設立子公司、分公司。
推薦閱讀:《A3 宋建武 0908如何建設全媒體傳播體系.pdf》
《新浪AI媒體研究院:2020-2021中國智能媒體發展報告(75頁).pdf》
《ECI媒體管理:2021年媒體行業通脹報告(英文版)(58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