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羊群行為形成原因
據國內學者研究,作為行為金融學的重要領域,羊群行為的產生有多方面的原因。隨著研究的深入,經濟學術界關于羊群行為的產生機制也探討頗多。綜合概括起來,解釋羊群行為產生機制的理論模型主要包括聲譽模型、信息流模型和薪酬模型三類。
(1)聲譽模型
聲譽模型(Reputation Model)又稱為委托代理模型,是Scharfstein,
Stein(1990)基于委托代理角度提出的羊群行為產生機制模型,該模型主要的理論思想在于“共同承擔責備效應”(Blame Sharing
Effect)。對于基金管理人來說,保持良好聲譽無論對他個人或是其管理的基金都十分重要,因為良好的聲譽能使得基金經理在獲得相匹配薪酬的同時,讓所管理的基金進入資金上的良性循環,能夠長久持續為這只基金帶來收益。另外,判斷一位基金經理業績好壞的直接方法是將其所管理的基金業績與其他基金業績進行比較。此時,管理不善的基金經理因不愿承擔名譽受損的風險,會選擇模仿管理能力強的基金經理的投資決策,當管理水平相近的基金管理者有著同樣的考慮時,羊群行為自然而然就發生了。

(2)信息流模型
“信息流”是指在一定環境下,投資者的決策過程是序列發展過程,只有第一個人做了決策,這個決策包含的信息才會沿著序列的方向流動,故稱為信息流。信息流模型(Information
Flow Model)的概念最早由Bikhchandani,
etc(1992)提出,模型強調從眾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的關鍵是依據“觀察”得來的信息。Avery,Zemsky(1998)對最早的信息流模型做出了基本原理的修改,并把新的模型運用到證券市場投資決策分析中。研究主要的結論是:如果后序投資決策人可以觀察到前序投資者擁有的私人信息,那么他將擁有關于投資決策幾乎全部的信息,并最終將采取正確的決策行為。在信息流假設下,后序市場參與人的投資決策是以前序投資者已形成的投資決策為基礎,羊群行為相應產生。
(3)薪酬模型
薪酬模型(Salary
Model)假設市場上普遍存在風險厭惡偏好的基金經理,且行業報酬機制采取的是相對平均業績報酬機制,即將某位基金經理所管理的投資組合收益情況與行業平均水平做出對比,如果該經理超過則會受到薪酬激勵,反之將受到懲罰?;谄涓偁幮?,薪酬模型與聲譽模型類似,投資經理如若過分依賴同業間的業績比較,這種薪酬機制會扭曲基金代理人應有的投資目標,使基金經理為了高的薪酬回報做出盲目模仿行為,最終導致共同基金羊群行為的產生。
以上是經濟學家對羊群行為產生機制的主流分析,還有學者從支付外部性、基金擇股的偏好、投資者的群體心理等方面解釋羊群行為的發生,如Falkenstein(1996)提出了偏好型羊群行為,Shiller(1990)建立了興趣傳染模型來理解在金融市場中投資者對某一特定資產產生興趣的原因。
二、羊群行為對金融市場的影響有哪些?
1、羊群行為對股價的影響
共同基金投向廣、規模大,共同基金存羊群行為時,大量的同向交易存在于股票市場,供求失衡使得市場所能提供的流動性出現超額負擔,推動股價產生較大幅度波動。具體來說,當機構投資者買入股票時,股價上升;賣出股票時,股價下跌。因此,共同基金的羊群行為會加劇股價波動。另一方面,Avery,
Zemsky(1998)認為羊群行為產生了資產價格泡沫。信息不完全造成的信息不對稱投資環境中,內幕交易者總是掌握著大多數信息,但價格決定者是信息相對較少的做市商,于是便導致了股價調整緩慢。內幕交易者所獲取的信息難以準確定價,資產價格泡沫便隨之產生。
(2)羊群行為對證券市場穩定性的影響
絕大部分羊群行為的產生根源是信息不完全或者說信息不對稱。因此,一旦證券市場的完全信息發生變化,羊群行為的存在性也會隨之變化,而由羊群行為造成的股價上漲或下跌也會隨之產生變化,甚至會向方向移動??梢哉f,羊群行為自身存在著脆弱性和不穩定性,共同基金的羊群行為高過一定限度時,將引發證券市場的過度反應,降低市場穩定性,是市場劇烈震蕩的一個重要根源。另一方面,信息的同質性導致的羊群行為,會使得股價迅速反應市場信息,加快基本面的調整,對證券市場穩定性起保護作用。Lakonishok,
etc(1992)認同這種正反饋,研究表明,機構投資者會基于同一信息來源進行投資交易,這樣羊群行為造成的基本面加速調整,會使得證券市場變得更有效。因此,共同基金的羊群行為對金融市場造成的影響往往是雙向的。
更多行業知識,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行業知識欄目。
推薦閱讀
《【研報】高頻數據因子研究系列三:基于個股羊群效應的選股因子研究-20200505[43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