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銀行信用
銀行信用指的是銀行機構提供的信用,具體來說是銀行以及其他金融機構為中介,以貨幣形式向農、工、商企業和其他社會單位/個人提供的信用。銀行的信用活動則包括存款和貸款。

2.銀行信用的特點
(1)銀行信用是貨幣信用,打破了商業信用實物形態的局限性;
(2)銀行信用是大規模的信用,可以把各方面閑置資金、未投入使用的積累資金及小額貨幣收入集中成巨額可用資金。
(3)銀行信用由于其貨幣形式和巨額規模,可適應任何方式和規模資金要求,因而,銀行服務可面向全社會。
3.銀行信用的地位
銀行信用是間接信用,是存貸款人的中介,但銀行作為中介人與一般商業經紀人證券經紀人不同,存款人除按期取得利息外,對銀行如何運用存入資金無權過問,正因如此,銀行在資本主義經濟中由簡單的中介人逐步發展成“萬能的壟斷者”。在資本主義社會,銀行信用是主體,但商業信用是整個信用制度的基礎。因為銀行貸款一般是針對商業票據進行抵押或貼現,銀行直接對企業發放的不要任何擔保品的信用貸款只占一定比重。從直接信用和間接信用的關系來看,直接信用是基礎,間接信用是后盾。沒有銀行信用的支持,商業票據就不能轉化為銀行信用,商業信用等直接信用的運用和發展就會受到極大削弱。
延伸閱讀
4.銀行資金的來源
銀行資金來源主要有:
(1)自有資金,西方商業銀行自有資金一般由股金、盈余積累構成,中國專業銀行自有資金則是由國家財政撥款和盈余積累所構成;
(2)存款,從存款期限和用途可分為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專項存款等,從存款主體可劃分為企業存款、政府存款和個人存款;
(3)銀行券發行,銀行券是一種信用貨幣,最初,一般商業銀行都可以發行,中心銀行制度建立后,其發行權由中心銀行壟斷。
商業銀行雖失去發行權,但由于中心銀行是商業銀行的最后貸款人,商業銀行資金來源不足,可獲得中心銀行的資金融通。此外,隨著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企業和社會閑散資金增多,商業銀行依靠吸收存款,創造支票存款,即可基本解決資金運用問題。在中國高度集中統一治理體制下,人民幣的發行即作為中國人民銀行自身的信貸資金來源,在其專門行使中心銀行職能后,人民幣發行中大部分用于對專業銀行的再貸款。
以上就是有關于銀行信用的定義、特點及定位的全面梳理,如果還想了解更多銀行業的相關內容,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的行業知識欄目。
推薦閱讀
什么是銀行零售業務?包括哪些?特點分析
什么是銀行保函?種類有哪些?辦理手續麻煩嗎?
什么是村鎮銀行?與農村信用社有什么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