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丁克?丁克家庭?
丁克的漢語名稱來自英文Double Income No Kidds四個單詞首字母 D、I、N、K的組合--—DINK的諧音,Double Income
No Kidds有時也寫成Double Income and No Kid(Kidds),僅從單詞字面意義解釋,意思是:雙收入,沒有孩子。
雙收入:指夫妻雙方都有自己的工作,都有自己的經濟來源。
其次,沒有孩子對這一特征的解讀,目前略有爭議。當前,大部分人,尤其是丁克自身認為沒有孩子是指能生育但主動選擇不要孩子,因不能生而沒有孩子的群體不能稱之為丁克。
雙職收入(Double Income)、能生育但是主動選擇不要孩子(No Kidds,childfree)的群體是丁克們給自己的見解與定義。

中國丁克家庭為什么越來越多?
在中國,對“丁克”現象研究最早也最具權威性的當屬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的女研究員李銀河。李銀河認為,丁克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另外有國內研究者認為,經濟發展水平也是導致丁克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是,而真正帶來丁克的不是經濟發展本身,而是經濟發展引起的一系列連鎖效應。
(一)思維與思路的開闊
經濟發展帶動的是整個社會的活躍,人們的視線更加寬闊,對新事物的期待與接受更加迅速。工作與生活的節奏日益加快,社會競爭也日益加劇,很多娛樂活動與消費場所也應運而生,人們開始進入一種大把賺錢再大把花錢的發泄狀態,以緩解精神上的壓力,由此而生的是人們發現,除了回家之外,還有很多可去的俱樂部與活動場所,除了養兒育女之外,人生還有很多可以自給自足,調整心理,滿足精神需求的活動。
改革開放后中國的經濟逐漸活躍起來,人們的業余生活日漸豐富,家庭在整個生活比例中,進入逐漸下降的趨勢,人們對養兒育女的需求也就日益淡漠了。
(二)社會保障制度的健全
社會保障制度的日益健全得益于經濟水平的發展。
經濟不力,國家無法支付民眾的醫療與養老保障時,人們必然要面對年老后無法從事社會勞動而斷絕經濟來源的現狀,加之農業型經濟所面臨的大量農活,人們不得不靠養兒防老來維持與保障當下和年老后的生活。
如今,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很好地解決了“丁克”家庭的后顧之憂,勞保、醫保的政府政策讓人們不再擔心年老后沒有經濟來源而無法生活,養兒防老的意義似乎只剩下精神需求。
在歐美國家,經濟的極大豐富早已擺脫了養兒防老的束縛,那僅剩的精神需求也在個人主義的社會文化里,顯得溫情不足,中國也正在這條擺脫養兒防老的路上行走。
(三)撫養成本的提高
研究表明,個人(尤其是婦女)的生育愿望與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大體上成反比關系,而撫養成本則與經濟發展水平成正比。
如果一對夫婦的收入達到中等以上的水平(在恩格爾系數低于0.5的情況下),又受過高等教育,那么他們生育子女的單位成本和邊際成本都會成倍增加。當收入增加后,小孩的衣、食、住、行、安全、保健等方面的投入會大幅上升,小孩的教育支出會多許多倍:如不少家長傾向于選擇教育質量好、收費高的學校,家長還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對孩子進行教育、監護和與其溝通,甚至要陪讀、陪玩,等等。
之所以其撫養成本上升,是因為這些人隨著經濟條件和認識水平的提高,對子女的重視程度及期望值大幅度上升了。因此,經濟條件越好的家庭,其承受的子女撫養壓力就越大,而且這種時間與金錢上的高支出往往成為一種被套牢的不得不就范的現實,一旦他們不愿意接受這種現狀,便會毫不猶豫的選擇不生育。
另一方面,經濟自身的增長,明顯導致生存成本的增加,整個社會較高的基本生活水平使得有生存壓力的人在面對生與不生的問題時,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低于平均撫養水平,而選擇了不生。
因此,經濟增長的速度和人口出生率成反比,經濟越發達的國家,人口出生率越低。經濟的增長,無形中竟成為生育的障礙,其看似是一個悖論,但事實卻正是如此。
此外,中國還有一個特殊的國情,即教育領域的產業化與教育方式的應試化,恰好邂逅“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一重文輕勞的民眾意識,于是,中國父母不惜將積蓄的全部貢獻在孩子的教育事業上,為之勞心費神。
加之,中國父母對子女重情重義,不僅養大成人,還要幫助其結婚、買房、帶孩子,因此,中國家庭花在孩子身上的金錢與精力是其他國家遠不能比的,一旦人們看開孩子對于人生與家庭的意義,他們對丁克的跟隨將比其他國家的丁克來得更堅決,猛烈些。
以上就是對什么是丁克及中國丁克越來越多的原因分析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更多相關內容,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的行業知識欄目了解。
推薦閱讀
中國各省2021出生人口多少?2021年出生人口各省數據一覽
人口紅利結束了嗎?中國人口紅利多久結束?
什么是人口老齡化?中國人口老齡化現狀如何?對經濟的影響有哪些?
我國人口出生率下降原因是什么?為什么下降?未來趨勢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