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看到了“廣東:高中體育不合格者不能畢業”的消息了,那么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和小編一起來進行詳細了解吧。
3月3日,廣東省體育局、廣東省教育廳印發《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
《實施意見》以“健康第一”為根本理念,以問題為導向,以“一體化設計、一體化推進”為基本原則,從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完善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加強學校青少年體育訓練、加強各級各類體育運動學校建設、規范發展社會體育組織、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青少年體育發展、加強組織實施等7個方面提出了體教融合的具體任務和要求。
未來,體育和教育將如何實現深度融合?一起來看看吧!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體育強國建設的重要指示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落實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充分發揮黨委領導和政府主導作用,推動青少年體育鍛煉與文化學習協調發展,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根據“—體化設計、一體化推進”原則,結合我省實際,制定如下7個方面,24項實施意見。
一、加強學校體育工作
1、樹立和落實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各級各類學校配齊配強體育教師,開齊開足上好體育課,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課余訓練、競賽活動。
教育部門要會同體育、衛生健康部門加強對學校體育教學、課余訓練、競賽、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的評估、指導和監督,全面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
2、加強學校體育教師和教練員隊伍建設
建立優秀退役運動員、教練員進入學校擔任體育教師制度,探索先入職后培訓。
在大中小學校增設教練員崗位,制定我省大中小學校體育教練員專業技術崗位設置管理的實施意見,將學校教練員職稱評定納入體育教練員職稱體系,建立學校教練員與教師職稱貫通機制。
暢通優秀退役運動員、教練員進入學校擔任專兼職學校教練員的渠道。
3、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體育活動
中小學每天上午安排不少于30分鐘的大課間體育活動。鼓勵中小學每天開設一節體育課,當天沒有體育課的,下午安排不少于40分鐘的課外體育鍛煉,并適量布置體育課外作業。
支持學校體育俱樂部建設,高校成立不少于20個體育社團俱樂部。
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支持各類高等學校、體育機構、社會體育組織進入校園從事學生體育技能培訓或組織開展面向青少年的體育賽事活動。
體育教師、教練員組織課余體育活動和指導課余訓練等納入課時和工作量計算,給予相應補貼。

4、健全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開展大中小學校學生體育“素質計們,包括《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參加體育課、體育活動及競賽情況等內容。
改進中考體育測試內容、方式和計分方法,自2022年秋季入學新生開始,采用“素質評價t統一考試”模式,并逐步提高體育中考分值。
高中實施體育學業水平考試,采用“素質評價+終結性考試”測評模式,原則上,成績不合格者不能畢業。
高等教育階段學校要將體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原則上,學生體質健康達標。修滿體育學分方可畢業。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將體育課程納入研究生教育公共課程體系。
5、加快體育高等院校建設和體育職業教育發展
鼓勵和支持體育高等院?;蚱胀ǜ叩葘W校建設足球、籃球排球學院,堅持辦學與辦隊相結合、學習與訓練相協調原則;以青少年健康成長、成才與運動項目發展、水平提高為目標。
推動體育職業教育發展,科學規劃學校布局和專業設置,強化專業能力和職業技能雙修雙強。在國民教育領域開辟一條競技人才、服務人才、保障人才的培養通道。
6、加強場地設施共享利用
公共體育場館應當向青少年免費或低收費開放,為周邊學校體育課、課外體育活動、各類體育賽事提供體育場地設施和公共體育服務。
學校應當在課余時間和節假日向學生開放體育場地設施。
支持學校和社會體育場館合作開展體育課程(活動),鼓勵利用公共體育場地和學校體育場地創建或引入社會體育組織,為青少年提供公益性體育服務。
鼓勵利用存量土地和房屋、綠化用地、地下空間、建筑屋頂等建設場地設施。
二、完善青小年體育賽事體系
7、建立青少年體育賽事統籌管理機制
制定我省青少年體育賽事管理辦法,加強青少年體育賽事統一管理。統籌調配體育、教育部門共同規劃、發布、組織、管理年度青少年錦標賽、冠軍賽、年度學生錦標賽、學生冠軍賽、U系列賽等計劃內青少年體育賽事。
8、建立青少年體育賽事一體化運行機制
體育、教育部門逐步統一青少年體育賽事的參賽資格、年齡組別和競賽辦法,建立統一規范的注冊平臺和注冊辦法,共同組織青少年運動員注冊和資格審查;按照國家認證標準,共同評定在校學生運動水平等級。
我省青少年運動員參加各級各類體育競賽的成績納入體育。教育部門獎勵和評估評價機制。
9、完善青少年體育競賽體系
完善省運會競賽制度,建立各項目積分選拔辦法,逐步將青少年年度競賽納入省運會競賽體系。
建立以青少年錦標賽為年度最高水平比賽,冠軍賽、學生錦標賽、U系列賽、體育傳統特色學校比賽、俱樂部競賽等組成的競賽體系,完善省、市、縣、校四級聯賽和逐級選拔競賽制度,貫通省、市、縣、校四級競賽通道。
加快推動體育行業協會與行政機關脫鉤,鼓勵、支持體育行業協會組織承辦青少年體育賽事。
10、建立全國各類青少年體育競賽備戰參賽機制
體育、教育部門共同建立優秀體育后備人才聯合培養機制,統籌推進省優秀運動隊、青少年競技體育學校、重點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單位與普通學校的合作共建,共同培養品學兼優的青少年體育后備人才。
體育、教育部門統籌組織備戰全國各類青少年體育競賽,合理安排項目布局和人員調配,建立聯合選撥組隊。共同強化訓練管理、統籌配置備戰資源的集成化備戰模式。
三、加強學校青少年體肓訓練
11、創建體育傳統特色學校
教育、體育部門建立體育傳統特色學校評定標準和建設規范,每兩年聯合開展一次評估認定,制定相應工作計劃。
各級教育、體育部門統籌規劃體育傳統特色學校的項目布局,重點發展足球、籃球、排球、田徑、游泳以及國家和省優勢項目、民族傳統特色項目等,按照每個項目6381的比例對小學、初中、高中體育傳統特色學校項目的創建數量進行布局,組成對回升學單位,開展相同項目體育訓練。
到2025年
全省各級各類體育傳統特色學校達到2000所,每個地市創建體育傳統特色學校的項目不少于8個,每個縣(市、區)不少于3個,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原則,各級教育、體育部門給予相應政策支持和資金資助。
12、推進體育傳統特色學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
支持各級體育傳統特色學校建立相應項目的高水平運動隊,設置教練員崗位,開展課余體育訓練。
各級教育部門要制定有體育特長學生的評價。升學保障等政策,實施靈活學籍等制度,打通升學通道。
各級體育部門要把學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納入當地體育后備人才培養體系,在體育場館設施、教練隊伍??蒲嗅t務等方面給予相應扶持。
13、加強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
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的實施意見》,由教育部門進一步完善我省高校高水平運動隊招生辦法,完善加強高校高水平運動員文化教育相關政策,通過學分制、延長學制、個性化授課補課等方式,在不降低學業標準要求、確保教育教學質量的前提下,為優秀運動員完成學業創造條件。
教育、體育部門共同推進省優秀運動隊與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合作共建,共同規劃項目設置、制訂培養計劃、加強訓練管理、提供科研醫務等,逐步形成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一條龍”的體育后備人才培養體系。
四、加強各級各類體育運動學校建設
14、抓好少年兒童體育學校建設
各縣(市、區)按照《少年兒童體育學校管理辦法》,加強少年兒童體育學校建設,開展業余訓練項目不少于5個,訓練競賽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不得擠占。挪用
教育部門應當按照就近原則統籌安排在訓學生的入學、升學,并在保障文化學習任務的前提下靈活安排課程,保障學生相對充足的訓練時間。
15、加強各級各類體育運動學校的文化教育
各地級以上市按照《中等體育運動學校管理辦法》和《中等體育運動學校配置標準》,高標準辦好1所以上集訓練學習、生活??蒲杏谝惑w的綜合性體育運動學校。
各級各類體育運動學校(以下簡稱“體?!?義務教育階段青少年運動員的文化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由體育部門負責日常管理和體育訓練,提高科學訓練水平,提升訓練效益;由教育部門負責文化教育,包括教學、教師配備與評定、教學質量監控等,確保運動員的文化水平達到國家規定的基本質量要求。
16、改善各級各類體校辦學條件
各地要將公辦體校建設納入本地區教育發展規劃,文化教育經費按隸屬關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
體育、教育部門共同制定各級各類體校的建設標準和辦學辦訓標準,每兩年開展一次辦學辦訓評估。
賦予公辦體校相應學段的教育配套政策,文化課教師的職稱評定。繼續教育納入教育部門統籌,確保與當地普通中小學?;蛑械嚷殬I學校教師同等待遇,有條件的地方實行同等工資薪酬。
17、拓展體校的青少年綜合服務功能
進一步改善體校辦訓條件,配備復合型訓練團隊,為青少年學生提供體育場地設施、技術支持和培訓等。
支持各級各類體校教練員兼職參與學校體育工作,將其承擔的學校體育教學、課余訓練、課外活動、指導參賽等計入工作量,納入績效工資。
五、規范發展社會體育組織
18、規范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發展
建立我省青少年體育俱樂部星級評定體系和黑白名單制度,引導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健康有序發展。
按照社會體育俱樂部進入校園的準入標準,由學校自主選擇合作俱樂部。
建立各級青少年體育俱樂部聯賽制度,鼓勵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參與青少年體育競賽。
19、培育社會體育組織
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方式,鼓勵社會體育組織參與學校體育工作。
體育、教育部門共同實施體育冬夏令營活動進校園工程,積極引導社會體育組織承辦全國和省級青少年體育冬夏令營等活動,充分發揮其在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20、加強對社會體育組織的指導和服務
鼓勵社會體育組織從事青少年體育訓練,并納入各級各類體育后備人才重點基地評估體系。
建立社會體育組織培養運動員激勵機制,社會體育組織培養的運動員代表體育部門參加比賽的成績享受其他運動員同等獎勵待遇。
按照“誰培養誰受益”原則,社會體育組織培養的運動員招調入省、市運動隊的,給予培訓補償。
完善社會體育組織教練員職稱評定標準,納入體育教練員職稱評定體系。
六、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青少年體育發展
21、構建粵港澳大灣區體教融合發展機制
協同港澳建立粵港澳大灣區青少年比賽聯合辦賽機制,支持粵港澳大灣區體育教育與發展聯盟建設,擴大港澳學生參賽范圍。
進一步辦好粵港澳大灣區學生體育節,支持開展體育師資交流與培訓,協同港澳定期舉辦粵港澳大灣區學校體育學術論壇。
七、加強組織實施
22、加強統籌領導
把推進體教融合工作納入省體育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及時研究解決存在的問題。
各地級以上市要成立由市政府辦公廳(室和體育。教育部門牽頭,宣傳、發展改革、民政、財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自然資源、住房城鄉建設、衛生健康、稅務、市場監管、銀保監、共青團等部門參與的青少年體育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加強統籌協調和指導,推進青少年體育工作各項任務落實。
23、完善保障機制
將青少年體育工作納入各級政府重要議事日程,完善學校體育制度體系,健全學生體育運動傷害風險防范、應急處理機制,強化大型體育活動安全管理。
24、強化督導評估
將青少年體育工作納入地區發展規劃,加強對政策措施落實、學生體質健康、后備人才培養、青少年體育公共服務等情況的督導評估,對執行不力的要嚴肅追責。
3月17日,廣東省《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下稱《實施意見》)新聞發布會在線上召開,這是《實施意見》出臺后的首場新聞發布會,廣東省體育局、廣東省教育廳領導代表共同出席,就其主要措施、具體任務和推進思路等問題作出了解答。

省體育局、省教育廳于2020年12月啟動《實施意見》的編寫工作,聯合成立調研專家組,組織召開了12次研討會反復討論形成了征求意見稿,隨后專家組深入多地市開展實地調研,向社會廣泛征求意見并召開專家論證會進行充分論證,經報省重大民生領域改革專項小組簽批,于2021年9月9日經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今年1月20日經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主要領導簽批同意,3月3日省體育局聯合省教育廳正式印發。
廣東省體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林瑛對《實施意見》的總體情況進行了介紹,強調《實施意見》在研制過程中始終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更具規劃、更具體系,主要體現在六個方面:
一、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著力加強學校體育工作,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調發展。
二、暢通體育、教育的資源共享渠道,建立優秀退役運動員、教練員、公共體育場館等為學校體育服務的工作機制。
三、完善青少年體育競賽體系,全面整合體育競賽資源。
四、高度重視青少年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建立體教共建共管的體校辦校模式。
五、規范管理青少年社會體育組織,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青少年體育工作。
六、獨具廣東特色的是提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青少年體育發展”。
林瑛透露,為進一步推進《實施意見》落地落實,下一步將針對幾大塊內容出臺相應的細化配套文件,為全省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為國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共同努力。
廣東省教育廳二級巡視員邱克楠表示,在加強學校體育工作方面,《實施意見》提出的具體內容與即將出臺的《廣東省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行動方案》相關內容一脈相承,都是對“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的踐行,其目標指向都是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目前,省教育廳、省體育局已在破除體教賽事壁壘、推動賽事融合、加強學生體育賽事管理和加強體校學生文化教育、構建優秀體育人才“一條龍”培養路徑等方面達成了一定共識、商定和采取了一些舉措。
具體措施推進
問:《實施意見》里提到在學校設立教練員崗位,接下來有什么具體措施嗎?
省教育廳體衛藝處處長陳健生:省教育廳將積極配合省體育局,聯合相關部門共同制定在學校設置體育教練員崗位的相關配套文件,同時對優秀運動員進入校園擔任專兼職體育教師、體育教練員的崗位設置、準入條件、任職要求、保障措施等進一步明確。
問:《實施意見》里關于加強各級各類體育運動學校建設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省體育局青少處處長王俏飚:《實施意見》提出各地市辦好1所以上綜合性體育運動學校、各縣區加強少年兒童業余體校建設,開展業余訓練項目不少于5個;將義務教育階段青少年運動員文化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由教育部門負責體校文化教育,按照就近原則解決縣區體校在訓學生入學升學問題,保障體校文化教師繼續教育和職稱評定等待遇,多措并舉切實提升運動員的文化教育水平;進一步改善體校辦訓條件,充分發揮體校的青少年體育綜合服務功能,支持體校教練員為周邊學校提供體育訓練指導,提升體校的社會服務功能。
問:《實施意見》里提到創建體育傳統特色學校,能解讀下具體的措施和目標嗎?
省教育廳體衛藝處處長陳健生:下一步將聯合省體育局共同研究制定我省體育傳統特色學校創建及管理的相關辦法和文件,并重點發展田徑、游泳、三大球以及我省優勢項目、民族傳統特色項目等。到2025年,全省體育傳統特色學校將達到2000所以上。此外,還將研制與之相配套的政策、制度、文件,暢通升學通道,并以此推動學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實現通過國民教育體系培養“學訓雙優”新時代優秀運動員的目標。
問:《實施意見》里第五方面,關于規范發展社會體育組織,請介紹下未來省體育局針對這部分有哪些主要舉措呢?
省體育局青少處處長王俏飚:自2020年8月起,省體育局組織開展青少年社會體育組織登記備案工作,目前已有2098家社會體育組織進行了登記備案。為進一步規范社會體育組織發展,省體育局牽頭擬制了《廣東省青少年社會體育組織等級評定標準及評分細則(草擬稿)》,并組織開展等級試評工作,目前已對110家報名單位進行等級試評。根據省“雙減辦”要求,正在抓緊制定《廣東省校外體育類培訓機構設置標準》(征求意見稿)。下一步將按照“雙減”工作統一部署,持續做好體育類校外培訓機構的服務監管工作,促進規范有序發展。
來源:廣東省體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