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CIM
CIM是City Information Modeling的簡稱,中文為城市信息模型。
City:首先CIM要覆蓋城市尺度,當然這里的“城市”可以實例化為某個城市或某個城區、某個園區(工業園區、科技園區、農業園區、物流園區、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辦公區、大學校園、景區等)、某個社區、某個院落等,但是它對建模對象的描述能力應該是城市級的。
Information:CIM所能容納的信息應該是覆蓋各種空間、時間維度的,是能支撐各種城市應用的。也就是說CIM中的信息可以描述城市內各種物理或人文實體,具有多時態、多類型、多粒度級別、多來源等特點。
Modeling:基于一定規則和方法,對上述信息按需進行組織的過程。
所以CIM是以建筑信息模型(BIM)、地理信息系統(GIS)、物聯網(IoT)等技術為基礎,對城市地上地下、室內室外各種實體目標及其時空狀態的數字化描述和表達。

2 CIM技術的應用特征
(1)面向各級顆粒度的實體對象:面向城市—場地—不動產—設施(建成物)—設施(建成物)構件——設備等各級顆粒度的實體對象本身,可按需確定CIM模型的最小描述單元。
(2)容納全維度語義信息:
—各種時態:靜態、動態;
—各種語義表達類型:幾何、非幾何;
—各種數據形式:矢量、影像、視頻、音頻、文本等;
—各種空間維度:2D、2.5D、3D;
—各種時間維度:過去、現在、實時、將來;
—本體信息:對實體化要素本身描述;
—檢測/監測信息:關于實體化要素狀態等特征;
—不同細度(LOD);
—不同精度(幾何精度/非幾何精度);
—不同現勢性(時間精度)等。
(3)具備全城市尺度的描述能力:
①CIM模型應能覆蓋城市的多空間維度,一個具體的CIM模型實例可包括下列空間維度或層級中的一個或多個空間單元:
—實體空間:地表、地下;室外、室內;
—各層級行政管理單元:市、區、街道、社區;
—自然形態單元:街區、院落、建筑組群、樓宇。
②CIM模型應能覆蓋城市的多時間維度,一個具體的CIM模型實例可覆蓋下列時間維度的一個或多個時間段:
—城市信息的不同時態:過去、一般現在、實時、將來;
—城市生命期:城市的規劃、設計、建設、運行、管理。
③CIM需要對構成城市的實體化物理和人文要素進行描述:
—自然或人造的物理要素:建筑、設施、植被、水體、地貌、部件、設備等;
—人文要素:自然人、法人等。
④CIM應能支撐城市的生產、生活、生態等功能領域的各項活動。
(4)支持高仿真可視化的表達。在空間維度上,可對所有實體對象實現真三維級別的可視化表達,并基于此支持對所表達對象的定量量測。
(5)支持動態協同管理和實時預警預測。基于多方協同建立維護的CIM模型資源,支撐各業務部門對園區運行的協同管理,基于對動態物聯感知信息的集成,支持各個業務領域的實時預警預測應用。
(6)與各種專項業務類型和業務流程高度融合。因所描述對象的復雜性和弱體系性,不會存在通用的CIM模型內容架構和技術架構,應用級別的CIM模型應面向業務并融合于業務。
3 CIM應用場景
CIM應用場景的應用場景包括城鄉建設、交通與物流、能源、水利、風景園林、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衛生醫療、城市綜合管理等

4 CIM基礎架構
CIM的總體架構分為五個層次,分別是用戶層、應用層、服務層、數據層和設施層

5 CIM平臺功能
CIM平臺功能有數據匯聚與管理、數據查詢與可視化、平臺分析與模擬、平臺運行與服務、平臺開發接口

推薦閱讀:《全國智能建筑及居住區數字化標準化技術委員會:2021基于城市信息模型(CIM)的智慧社區建設指南(58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