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開放獲取出版發展報告(2022)(115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開放獲取出版發展報告(2022)(115頁).pdf(115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中國開放獲取出版 發展報告2022Open Access Publishing in China(2022)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國際科學、技術與醫學出版商協會聯合編寫內 容 簡 介中國開放獲取出版發展報告(2022)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與國際科學、技術與醫學出版商協會(STM)聯合編寫,是中國推進開放科學實踐的一項重要舉措。雙方秉承獨立、客觀的原則,實事求是地搜集數據、查找文獻、剖析問題、總結規律,呈現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各具特色的開放獲取政策與實踐,豐富多彩的開放獲取出版生態以及面臨的多種多樣的現實問題,為讀者全面了解國際開放獲取發展演變和中國的發展進程提供一手的數據和詳實的文獻。I序一隨著新一輪科技
2、革命的興起和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的廣泛應用,科技與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文明發展加速滲透融合,開放合作已經成為破解重大科技問題、驅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必然選擇。在此背景下,科學研究與學術交流迎來了范式創新,以開放獲取為代表的開放科學運動迅速興起、蓬勃發展,其實踐模式也不斷豐富和完善。2021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開放科學建議書,呼吁世界各國致力于更加開放、透明、協作和包容的科學實踐,充分彰顯出開放科學已經成為國際共識。中國是科研產出大國,也是全球開放科學的重要參與力量。近年來,中國的科技界、出版界已經深度融入全球開放科學實踐,在開放獲取論文、開放共享數據、開放科學設施建設和開放出
3、版國際合作等方面積極探索。20112021年,中國科研人員每年發表的國際論文中,開放獲取論文的數量從2.5萬余篇增長到23.8萬余篇,占比從15.8%增至37.8%,年均增長率為25.2%。中國科協作為中國200多家科技社團的聯合組織,愿意與全球科技共同體攜手并進,構建多元協同機制,搭建科技期刊交流平臺,開展學術出版傳播合作,推動開放獲取出版轉型,努力增進開放科學跨界協作和多元實踐。本次與國際科學、技術與醫學出版商協會(STM)聯合編寫中國開放獲取出版發展報告(2022)(以下簡稱“報告”),是中國科協推進開放科學實踐的一項重要舉措。雙方秉承獨立、客觀的原則,實事求是地搜集數據、查找文獻、剖析
4、問題、總結規律,為各方全面了解國際開放獲取發展演變和中國的發展進程提供了一手的數據和詳實的資料?;谙到y深入的調查和分析,報告 顯示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開放獲取政策、實踐各具特色,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開放獲取出版生態,也面臨多種多樣的現實問題。各利益相關方應進一步深化合作,彌合分歧,凝聚共識,積極探索更加II中國開放獲取出版發展報告2022富有活力、可持續的開放獲取出版體系,構建開放科學環境下國際學術治理的新模式、新機制。開放科學不僅是科研范式和科技治理的重大革命,也是全球學術出版系統轉型升級的重大機遇。中國科協將持續團結中國科技界、期刊出版界,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開放獲取出版解決方案。中國科協也將始終
5、秉持開放、信任、合作的理念,與全球學術界、出版界攜手,弘揚開放科學文化,推進開放獲取實踐,營造開放共享生態,促進數據、成果和知識等更快、更廣、更充分地傳播和利用,讓科學研究惠及更多國家和人民,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張玉卓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 III序二作為一個全球性的出版行業協會,國際科學、技術與醫學出版商協會(下稱“STM”)力求為世界各地的會員提供支持。我們致力于為會員和其他利益相關者提供新知識,以架起理解的橋梁,實現真正滿足研究人員需求的成功解決方案,無論他們身在何處。在全球范圍內,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開放獲取研究出版物和更廣泛的開放研究實踐
6、的趨勢。這種轉變有時被說成好像世界上所有國家和地區都在從同一起點向開放獲取邁進,并會有共同的軌跡和采取共同的解決方案。類似地,人們使用與開放獲取相關的概念,也是基于這些概念被普遍理解的假設。然而,出版實踐的演變存在很大的差異,理解這些差異并對它們保持敏感是很重要的。來自中國的研究人員在全球整體研究產出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中國的科學研究成果既發表在中國期刊上、也發表在國外期刊上,使中國成為科技出版的重要市場。2021年,STM與中國科協簽署了一份諒解備忘錄,展開了一系列討論,中國科協和STM表達了彌合知識差距的共同愿望。除其他承諾外,雙方同意“將分享有關中國和全球STM行業發展信息,并在必要時
7、合作編制行業報告?!边@份中國開放獲取出版發展報告(2022)(以下簡稱報告)是迄今為止STM與中國科協最重要的合作項目之一。報告的核心是真誠希望建立起跨地域的理解。對于那些想了解開放獲取出版及其相關概念最新概況的讀者來說,這是一本必讀之書,因為這些在北美和歐洲已經發展起來了。報告也讓中國以外的出版商和利益相關者能深入了解中國的本土出版情況、開放獲取出版在中國的進展、它是如何被理解的以及它的發展軌跡。報告還提供了對中國研究人員出版實踐的洞察。盡管該報告未給出大量結論或提出建議,但它確實表明中國作者正在將金色開IV中國開放獲取出版發展報告2022放獲取作為主要的開放獲取出版模式。這將對服務于中國研
8、究人員的出版機構產生重要影響。STM感謝雙方編輯團隊共同收集數據、進行分析、仔細審查文獻并撰寫報告。最終版本的許多草稿都在中英文之間來回翻譯,以確保準確性并測試不同文化之間概念的清晰度。最終,該報告不僅是一個有價值的信息來源,而且其背后的過程也是跨語言、地域和文化的真正合作和相互尊重的一個強有力的例子。作為STM的CEO,我將很榮幸能夠廣泛分享這份報告,并期待STM與中國科協進一步合作。CarolineSutton國際科學、技術與醫學出版商協會首席執行官V前言學術傳播生態系統是復雜的,出版研究成果供國際讀者獲取也是如此。為了廣大研究人員和學界的利益,出版的成本和用于各工作流程的投入必須要有保障
9、。隨著完全開放獲取論文數量的增長,出版模式也在不斷發展變化。對出版成本的補償正在從期刊層面的訂閱和許可閱讀,轉向按單篇論文支付的出版費用。隨著開放獲取出版在全球范圍內的增長,中國也在向開放獲取轉型,其出版機構正經歷著與國際出版商類似的變化和挑戰?;谶@些原因,中國科協和STM決定合作編寫本報告,并得出了一些初步結論。報告分為4章,概述如下。全球范圍的開放獲取實踐本章介紹了開放獲取的緣起和不同實現方式,給出了開放獲取各出版模式的定義及其相應的資助方式。開放獲取是指讀者可以免費獲取已出版的學術內容,并在版權許可、保護作者權利和保持學術文獻完整性的前提下,允許一系列的重復使用。在論文層面,金色開放獲
10、取是指正式發表的論文在期刊網站一發布就可以立即被公開閱讀;綠色開放獲取是指已經錄用的稿件或正式版本立刻或時滯期之后可通過知識庫或其他平臺供公眾在線獲取,又沒有以金色開放獲取模式出版;青銅開放獲取是指出版機構主動選擇在其網站上提供論文免費閱讀。全球金色開放獲取增長較快,2020年金色開放獲取論文數量增長到30%。中國的數據顯示了相同的趨勢。截至2022年8月,DOAJ收錄的期刊中,發表開放獲取論文的期刊數為18 000余種。向作者收取論文處理費或由機構、基金資助者或學協會贊助的期刊可以完全開放獲取。對于混合期刊,部分論文只有訂閱或獲得許可的機構或個人才能獲取,其他論文則由作者選擇開放獲取模式。開
11、放獲取期刊出版的一些資助方式包括論文處理費、轉換協議、訂閱-開放模式和其他新興模式。在提倡和激勵開放獲取出版的大背景下,新創期刊大多選擇以開放獲取模式出版,因而研究人員也越來越多地選擇開放獲取出版。然而,根據最近STMVI中國開放獲取出版發展報告2022對國際研究人員的一項調查,62%的研究人員不了解或幾乎不了解開放獲取出版模式的類型,68%的研究人員不了解或幾乎不了解版權許可選項。此外,研究人員越來越多地以預印本的形式分享他們的研究結果。預印本論文沒有經過正式的同行評議,也沒有在同行評議的學術期刊上發表,但可以在知識庫或預印本服務器上被公開閱讀。版權和作者權利是文字作品保護的基礎,確保作者的
12、作品可以按其規定的條款和條件被閱讀、使用和傳播。這些權利對于保護作品及其完整性,以及整體學術記錄的完整性至關重要。本報告詳細介紹了版權許可,并介紹了最常用的知識共享(CC)許可類型。全球開放獲取實踐的最后部分介紹了非洲的AJOL、日本的J-STAGE、歐洲的ORE和南美洲的SciELO等區域或國家的開放獲取平臺的示例,還介紹了其他一些倡議,如DOAJ和Think.Check.Submit;介紹了一些國家和區域性資助機構的要求,如澳大利亞的國家開放獲取路線圖、歐洲的S聯盟/S計劃、美國的OSTP,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開放科學建議書。中國的開放獲取出版2003年,中國科技論文在線平臺的推出開啟了
13、中國的開放獲取之旅;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第二次修訂,提出推動開放科學的發展。在描述了這段歷史之后,本報告提供了20112021年期間中國開放獲取出版增長以及相對應的中國總產出增長的詳細數據,并按學科、機構和SCIE期刊的4個分區進行了細分。根據SCIE的數據,20112021年間,中國科研人員發表的金色開放獲取論文數量的年均增幅為25.2%,而其發表的所有論文的年均增幅為14.7%。2021年,SCIE收錄的中國作者金色開放獲取論文總數為 206 375篇,占當年總論文數的32%。中國科協的項目團隊關于中國科研人員向開放獲取期刊投稿原因的調查顯示,47.62%的人認為開放獲
14、取可以擴大研究成果的讀者范圍,44.29%的人表示可以加速研究成果的出版與傳播,39.4%的人表示這是期刊的要求。相比之下,STM進行的類似調查顯示,58.65%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對開放獲取了解或比較了解。VII中國對金色、綠色、鉆石開放獲取和混合期刊的理解與國際上類似。然而,在國際上,青銅描述的對象是已發表的論文,而在中國,其描述的是一類期刊青銅期刊,這類期刊的所有或部分論文可開放閱讀。中國科協的項目團隊分析了中國出版的4 963種科技期刊。這些期刊中,1 810種為開放獲取期刊,占總數的36.5%;青銅期刊占總數的29.4%。報告中提供的信息還包括基于論文處理費模式的出版、DOAJ收錄的期刊
15、以及當前的轉換協議等。2019年,中國科協、財政部、教育部、科技部、國家新聞出版署、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開始聯合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20192023)。該計劃包括領軍期刊、重點期刊、梯隊期刊、高起點新刊、集群化試點、數字化平臺、選育高水平辦刊人才等子項目,基本涵蓋了中國最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期刊。本報告提供了各項目的相關數據并進行了說明。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頒布的科學數據管理辦法提出“政府預算資金資助形成的科學數據應當按照開放為常態、不開放為例外的原則,面向社會和相關部門開放共享”,從而明確了科學數據管理的職責、原則、方式和機制。中國開放數據這部分內容跟蹤了期刊數據共享的實施情
16、況,特別是入選卓越行動計劃期刊的狀況。隨后還介紹了關于中國機構知識庫、開放資源平臺和開放獲取出版平臺等方面的信息。本章最后介紹了一些關于中國開放獲取國際合作情況的數據。根據WoS數據,2021年中國作者與國際作者合作發表的152 901篇論文中,有41.7%是開放獲取的,其中中科院的研究人員發文最多。截至2020年底,中國有國內統一連續出版物號(CN號)的英文期刊共428種,其中351種(82.0%)是與國際出版平臺合作出版的。本章還介紹了中國科協與國際機構之間的合作情況及其主辦的歷屆世界科技期刊論壇。開放獲取出版中的科研誠信開放科學運動對科研誠信產生了重要影響??尚刨嚨目茖W與研究設計、研究過
17、程和成果發表等各個階段的透明度是息息相關的。更高的透明度,包括同行評議等階段的透明度,會產生更值得信賴的科學。但開放科學運動中也有一VIII中國開放獲取出版發展報告2022些不太積極的動向。因此,隨著開放獲取出版的發展,有必要繼續甚至強化對科研誠信的關注。本章涵蓋的板塊包括同行評議、出版倫理、已發表內容的再使用、寫作和編輯服務、可信賴期刊與掠奪性期刊、版本控制、出版和科研影響力、存檔以及數據管理與共享(FAIR 原則)。在這章的每個板塊中,都添加了關于中國實踐的內容。中國高度重視科研誠信,本報告列舉了中國近年來陸續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標準和措施,以加強科研倫理建設和治理。開放獲取環境中的國際合作
18、出版我們邀請一些國際出版機構介紹了他們在中國的一些出版合作情況。他們在報告中指出,在與中國機構的出版合作中,各種活動和舉措都在不斷增加。這些國際出版機構包括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博睿(Brill)、EDP Sciences、愛思唯爾(Elsevier)、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英國物理學會出版社(IOP Publishing)、科愛(KeAi)、牛津大學出版社(OUP)、英國皇家化學學會(RSC)、施普林格 自然(Springer Nature)、泰勒 弗朗西斯(Taylor&Francis)、威利(Wiley)和威科(Wolters Kluwer)。導言.1基本原則.1主要內
19、容.21 全球范圍的開放獲取實踐.31.1.開放獲取的出現.31.2.開放獲取的不同方式.41.3.開放獲取的出版模式.51.4.開放獲取的資助方式.71.5.研究人員在開放獲取環境中的實踐和偏好.131.6.預印本(另參見第 3.7 節).141.7.版權許可.161.8.國際開放獲取倡議.181.9.國家和區域性資助機構的要求.222 中國的開放獲取出版.252.1.開放獲取在中國的產生與發展.252.2.中國科研人員發表國際開放獲取論文情況.282.3.中國科研人員對開放獲取的認知.372.4.中國的開放出版模式.38目 錄2.5.中國的開放數據.442.6.中國的開放學術平臺.472.
20、7.中國開放獲取國際合作情況.522.8.中國科協國際合作交流情況.563 開放獲取出版中的科研誠信.593.1.持續聚焦開放獲取出版中的科研誠信.593.2.同行評議.613.3.出版倫理.623.4.已發表內容的再使用.633.5.寫作和編輯服務.643.6.可信賴期刊與掠奪性期刊.653.7.版本控制.653.8.出版和科研影響力.673.9.存檔.693.10.數據管理與共享(FAIR 原則).714 開放獲取環境中的國際合作出版.74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74博睿(Brill).75EDP.Sciences(EDP).76愛思唯爾(Elsevier).77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
21、IEEE).78英國物理學會出版社(IOPP).79科愛(KeAi).80牛津大學出版社(OUP).81引用格式: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國際科學、技術與醫學出版商協會.中國開放獲取出版發展報告(2022)M.北京:科學出版社,2022.2022 CAST&STM(CC BY-NC-ND 4.0)2022-12英國皇家化學學會(RSC).81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Nature).82泰勒弗朗西斯(Taylor.&.Francis).84威立(Wiley).86威科(Wolters.Kluwer).88結語.89附錄.91附錄一.報告所含鏈接列表.91附錄二.貢獻者.101附錄三.致謝.10
22、21導言基本原則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下稱“中國科協”)和國際科學、技術與醫學出版商協會(下稱“STM”)聯合編寫這份關于學術交流和開放獲取的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總體設想是使各有關方面了解國際國內開放獲取的發展演變、當前的實踐情況以及未來需要考慮的問題。對于中國學術出版界來說,本報告的目的是向出版機構和學協會介紹全球開放獲取出版實踐及其由傳統出版模式演進的背景,以及出版機構如何合作處理和解決在加速向開放獲取出版過渡進程中出現的問題;同時,本報告也向STM各出版商會員和其他有關學術組織介紹中國開放獲取出版實踐a的發展脈絡,以及當前中國開放獲取不同出版模式的進展。通過本報告的編寫和發布,中國
23、科協和STM希望能夠幫助中國的學術期刊在開放獲取的轉型發展中行穩致遠,并加強中國的期刊出版單位與國際出版商之間的伙伴關系。本報告的編寫基于以下3個基本原則。不同的開放獲取出版模式可以并存,出版模式的多樣性對研究和學術工作是最有利的。不同模式的期刊出版過程不同,出版成本也相應不同。數據顯示,研究工作者希望論文出版后可以被開放閱讀,但他們也希望自己對期刊有選擇權。這種多樣性使每個學術群體都能夠采用自己傾向的某一種模式,也促使出版機構愿意進行必要的投資來為整個學術交流生態系統持續提供并改善服務。高質量的出版實踐可以維護高標準的科研誠信。時代不同,學術界的要求不同,確保發表研究成果誠信的過程也不斷與時
24、俱進。出版機構一直在著力解決開放獲取出版中出現的誠信問題,為投稿和出版流程提供相關解決方案以繼續促進開放科學的發展。a 本報告中的中國開放獲取出版等資料僅統計中國大陸地區,未統計中國香港、澳門、臺灣地區。2中國開放獲取出版發展報告2022 出版機構在國家和國際層面合作傳播研究成果與全球研究人員共享成果和跨地域合作的行為是一致的。自學術期刊問世以來,這種合作伙伴關系就成為了出版環境的一部分。在近年來開放獲取出版出現的同時,這些跨地域的出版合作也在加速,這些趨勢在中國機構主辦的期刊上體現得尤其明顯。主要內容圍繞上述3個原則,本報告共分為4章。第1章從STM的角度描述了全球開放獲取的實踐。它包括了開
25、放獲取的出現以及已經和需要解決的相關問題。在介紹了不同類型的開放獲取出版模式后,本章最后指出,金色開放獲取可能是未來最實用的模式。本章主要由STM組織撰寫。第2章介紹中國的開放獲取出版情況。雖然中國的高校、學協會和研究機構與全球出版商交往密切,但出版模式的發展演變有其自身的特色。本章還提供了關于中國出版實踐的相關數據。本章由中國科協組織撰寫。第3章聚焦于開放獲取出版中的誠信問題。本章先由STM撰寫,其會員或其他機構陸續補充了一些內容。中國科協撰寫了中國維護學術出版誠信的具體實踐。中國科協組織撰寫的內容用藍色顯示。第4章包括來自13個不同的STM出版商成員提供的內容,他們講述了與中國的出版機構、
26、高校、科研單位、學協會的合作故事,有的還對與中國機構合作和在其他地方的類似合作進行了比較并點評。31 全球范圍的開放獲取實踐a1.1.開放獲取的出現開放獲取是指讀者可以免費獲取已出版的學術內容(如期刊論文、專著和會議論文集),不受其他限制(即不要求注冊,也沒有其他復制或獲取限制措施);并在版權許可和保持學術文獻完整性的前提下,允許讀者進行廣泛的再利用。需要指出,沒有所謂的“免費”出版物,高質量學術出版物的編輯、生產、傳播和保存成本甚巨。讀者或圖書館可能會免費獲取一份文獻,但顯然這期間有另一個利益相關者已經為其付費。開放獲取的定義可以追溯到現在廣為人知的“3B”。這些B代表了3個城市的名字:布達
27、佩斯(Budapest)、貝塞斯達(Bethesda)和柏林(Berlin),有3個重要的聲明是分別在這3個城市發布的。這3個聲明都提出,開放獲取模式就是允許用戶免費閱讀、下載、復制、分發、打印、搜索或鏈接全文,可以進行所有基于合法目的的使用。這3個“B”在關注重點和“開放獲取”的具體定義上略有不同,對這些差異已經有過很多討論。2002年的布達佩斯開放獲取倡議確定了開放獲取出版的兩種途徑:第一種是通過自我存檔形式,即在網上發布論著、會議論文或圖書的免費訪問版本;第二種是通過開放獲取期刊。2003年的關于自然與人文科學知識的開放獲取的柏林宣言和同年的開放獲取出版貝塞斯達宣言添加了新內容:補充材料
28、也應交存并使其可獲取。傳統上認為開放獲取是某個特定研究項目單個研究產出的特征,而不是這些研究產出的集合。換句話說,是針對一篇論文而不是一本期刊,或者是針對單本的專著而不是一個圖書系列?,F在大多數期刊都是所謂的“混合型”的開放獲取期刊,也就是說,期刊讓作者自己選擇是否采用開放獲取的發表方式。因此,該類期刊中的一些論文將免費提供給機構或讀者,而其他論文則需要訂閱才能獲取?,F在“完全開放”的期刊也越來越多,即該期刊內的所有論文都a Johnson R,Watkinson A,Mabe M.The STM Report 2018R.Available at www.stm-assoc.org/2018
29、_10_04_STM_Report_2018.pdf.4中國開放獲取出版發展報告2022是開放獲取出版的,機構或讀者無需訂閱即可獲取。還有很多期刊標明自己是“轉型”期刊,承諾它們致力于過渡到完全開放獲取的期刊。這些期刊(或稱混合期刊)可以讓作者根據自己的喜好、資助者或所屬機構的要求,選擇開放獲取或訂閱的模式出版。這些期刊與其他許多期刊一起,正積極參與構建切實可行的機制,以向更開放的未來可持續過渡。1.2.開放獲取的不同方式開放獲取的不同方式可以根據開放什么(內容)、何時開放(時間)和何處開放(平臺)來區分。以同行評議的期刊論文為例,“開放什么”有不同的“內容”選項。這些“內容”被稱為“期刊論文
30、版本”,由美國的國家信息標準組織(NISO)定義如下a。作者的原稿:作者自認為質量足夠好、可進行正式同行評議的期刊論文的任何版本。作者對論文承擔全部責任。論文可能標有一個版本號或日期戳,內容和版式由作者自己確定。接受的稿件:已被期刊接受發表的論文版本。第三方(出版機構)對論文承擔永久責任,論文內容和版式遵循出版機構的投稿要求。正式發表的版本:期刊論文的固定版本,由各類出版機構提供,出版者通過正式和獨家形式宣布論文“已發表”。這包括在編入卷期和分配相關元數據之前就被正式確定為已發表的“提前發布”的論文,只要能通過某些永久標識符對其進行引用;但不包括沒有經過諸如文字編輯、校對修正、版面設計和排版等
31、程序而尚未“固定”下來的“提前發布”的論文。何時開放指的是論文可獲取的時間,通常是發表日期,比如:在正式發表之前(在同行評議和/或接受之前或之后)開放;發表后立即開放;在發表一段時間(這被稱為“時滯期”)后開放。論文在哪個平臺開放獲取,也主要有3個選項。a NISO RP-8-2008,Journal Article Versions(JAV):Recommendations of the NISO/ALPSP JAV Technical Working Group.5 某個出版商的平臺:正式發表的版本被貼上期刊的標簽,放在期刊的網站上或出版商擁有的任何其他平臺上。開放獲取知識庫:稿件的某個版
32、本可以存放在知識庫中,并在發表前或發表后立即公開,或在發表后一段“時滯期”后公開。其他在線發布:論文的版本可能被發布在各種地方,如作者的個人網站、學術社交網絡和文件共享網站。這些地方發布可能會產生問題,因為如果管理不當,這種共享可能會違反論文許可條款和版權法。為此,包括STM 在內的一個聯盟,已經在努力通過網站www.howcanishareit.org來促進負責任的分享。1.3.開放獲取的出版模式多年來,開放獲取發表論文的版本、發表的時間以及存放在哪些地方,這些因素綜合在一起形成了復雜且有爭議的開放獲取模式分類。由于可用于支持論文出版、傳播和管理的商業模式各異,以及通常出版是對論文優中選優的
33、結果,這使情況變得更加復雜。雖然其他模式也是可能存在的,但出版界已經確定了以下這些主要的開放獲取模式。金色開放獲?。℅old.Open.Access)論文的正式發表版本在期刊網站或出版商的其他平臺上發表后立即公開,這種模式被稱為金色開放獲取出版。這是最主要的開放獲取出版模式,允許公眾即時獲取數百萬篇論文。2020年金色開放獲取論文占全球全部論文產出的30%(見圖1-1)。金色開放獲取已被全球學術出版商廣泛接受,因為它代表了一種提供出版服務的可持續方式,也能保持研究論文的誠信和質量。覆蓋金色開放獲取出版成本的財務模式通常與論文處理費(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APC)有
34、關。雖然目前APC的財務模式多種多樣,但該費用還是由作者、其研究機構或資助者中的一方來支付。綠色開放獲?。℅reen.Open.Access)如果已經錄用的稿件或正式版本,立刻或時滯期之后可通過知識庫或其他平臺供公眾在線獲取,又沒有以金色開放獲取模式出版,則被稱為綠色開放獲6中國開放獲取出版發展報告2022取,也被稱為“自存檔”。知識庫通常由研究機構運營,以分享該機構科研人員撰寫的論文的不同版本。當然,也有些知識庫是由基金資助機構、出版機構或第三方機構運營的。有的知識庫包羅萬象,收錄各學科論文;也有不少知識庫只面向某個學科。知識庫一般不向用戶收費,維護成本基本由其所在的機構或組織承擔。同行評議
35、、編輯加工和其他促進提高學術記錄可信度服務的出版成本通常由訂閱費承擔。青銅開放獲?。˙ronze.Open.Access)青銅開放獲取指一篇論文由出版商選擇在其網站免費閱讀。這類論文被設為免費閱讀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出版機構的通用政策(如時滯期滿后)、為了某個特定目的(如使內容廣受關注或應對突發健康危機)或基于臨時的考慮,等等。有時候這些論文的開放獲取是出版商主動所為(即無需作者支付論文處理費或做其他事情)。也有可能在訂閱期刊里,某本期刊或某期刊的特定內容完全開放獲取。在某些情況下,這些論文只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免費閱讀。這些論文也可能沒有明確的開放許可。在所有以上這些情形里,一篇被分類為青銅的論
36、文(無論定義是什么)也許不能確定為真正的或永久的開放獲取。本報告里的青銅開放獲取指在出版商平臺免費閱讀的論文。這些論文要么沒有許可,要么其許可不是CC許可。這與主要的文獻計量數據庫(包括圖1-1 20102020年期間全球開放獲取論文數量模式分布(Scopus,2022年)01020304050607080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7Scopus)的定義是一致的。a鉆石(或鉑金)開放獲?。―iamond/Platinum.Open.Access)這種模式指開放獲取期刊不依賴收取作者的費用來覆蓋期刊的出版成本。鉆石或鉑金期刊可能由
37、學術機構、資助者或學協會主辦。對主辦機構的依賴使得鉆石期刊很難擴大出版規模,因為投稿量越大成本越高,而主辦機構的投入不一定相應增加。有些鉆石期刊嘗試獲取其他收入來源,如廣告、眾籌等?;旌掀诳℉ybrid.Journal)該術語適用于期刊或出版平臺,而不是單篇論文?;旌掀诳氖杖雭碓窗ㄓ嗛嗁M和論文處理費。所有論文的獲取權限都會提供給訂閱用戶;作者選擇開放獲取發表的論文可以免費提供給所有人。通常在論文被接受后,混合期刊會讓作者選擇如何發表和傳播他們的研究成果。不同的開放獲取模式的發展情況金色開放獲取是期刊論文最普遍的開放獲取類型。圖1-1顯示金色開放獲取正有力推動實現全球開放獲取的進程。事實上
38、,在不久的將來,全球開放獲取論文的數量很可能會超過訂閱論文的數量?;赟copus數據庫等統計顯示,中國開放獲取出版的進展也是由金色模式推動的,如圖1-2所示。1.4.開放獲取的資助方式論文正式發表的出版過程中需要做一系列技術含量高的工作,包括可靠性審查、剽竊檢查、發表范圍評估、同行評議、編輯、校對和排版等。同時維持期刊的運行也需要資金投入,如推廣期刊、確??砂l現性、平臺維護和其他服務。無論是開放獲取還是非開放獲取,都需要在出版過程中解決這些成本問題。非開放獲取出版通常由訂閱支持,只有訂閱的讀者有權訪問,否則無權訪問;開放獲取出版則需要其他的支持方式。a https:/ 20102020年中國
39、開放獲取論文發表情況(Scopus,2022年)a絕大多數金色開放獲取是由作者、資助者或機構為出版服務支付論文處理費實現的?;谡撐奶幚碣M的金色開放獲取的優勢之一是:支付的費用會隨著研究產出的增長而增加。采用論文處理費運作模式的期刊包括新創辦的開放獲取期刊和從訂閱轉到金色開放獲取的期刊,其中很多是學科領域里的期刊。還有所謂的“巨型”期刊,其出版主題領域寬泛,利用論文處理費支持快速審稿,并縮短從投稿到出版的處理時間。他們不要求審稿人判斷研究的潛在影響,發表或拒稿的決定僅基于研究本身是否合理。由于這一編輯政策,它們的報道范圍往往非常廣泛,并且具有不同的同行評議標準,對研究主題、研究新穎性或特定期刊
40、編輯政策的評判或執行標準要求不高。巨型期刊的例子包括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的PLoS ONE、施普林格 自然的Scientific Reports、美國化學會的ACS Omega和SAGE的SAGE Open。論文處理費的支付有時會給作者、機構和出版商帶來挑戰。因此,一些出版商引入了替代的論文處理費支付系統,以減少大量的小額論文處理費交易。還有其他可能與論文處理費交付直接或間接相關的模式做法(見表1-1),包括a 此數據的金色論文數量是 Scopus 數據庫中具有 CC 許可協議的開放獲取論文數量,青銅開放獲取論文數量是 Scopus 數據庫中具有其他許可協議的開放獲取論文數量,https
41、:/ 基于作者的付費模式模式描述舉例論文處理費錄用時為了支付出版及相關服務而收取的費用;各種折扣和優惠都很常見。普遍性的版面和其他出版費用 在論文處理費基礎上額外收費,比如,超過篇幅限制的稿件、彩頁/富媒體等。Science Advances(AAAS);美國天文學會;其他期刊預付款批量購買論文處理費以換取折扣。泰勒弗朗西斯;威立;其他機構會員其他相關模式組合,如基于機構的折扣、預付款、捆綁、抵消。BMC;PLoS;皇家學會;其他個人會員個人購買會員的一次性費用(分等級);所有合作作者必須是會員(有上限);會員需參與同行評議等編輯活動以保持良好信譽。PeerJ第三方支持的論文處理費通常作為過渡
42、性的支持而不是永久模式;論文處理費打折(或免收);由社團、機構、基金等支持。部分:BMC transfers-in;MedKnow;Sciendo(De Gruyter開放)投稿費投稿時收取,無論同行評議結果如何均不退還的費用,通常價格較低(例如,每篇稿件2090美元);高拒稿率期刊的一種潛在可行性模式;歷史上訂閱期刊收投稿費,但現在金色開放獲取期刊也越來越多地探索此模式;現在這還是個別現象,少數期刊在2022年又停止這么做了。很少:Stem Cells(混合);European Economic Review(混合);Sleep(混合);Acta Orthopaedica et Trauma
43、tologica Turcica(開放獲?。?;Cultural Anthropology(開放獲?。?0中國開放獲取出版發展報告2022各種類型的機構會員資格,使機構的作者有權免費或以優惠價格發表論文;此外還有預付款制度,允許以折扣價提前購買一定數量的論文處理費。通過區分基本出版服務和額外付費服務,一些期刊可能有不同的論文處理費價格。最后,還有一些機構簽訂了“轉換協議”(如閱讀和出版協議),按年付費,就可以涵蓋該機構所有作者的論文處理費。支付論文處理費并不是支持開放獲取出版的唯一模式,其他出版模式也已開發或正在開發中,后續還將繼續討論。APCs(論文處理費)一般來說,論文在出版時,期刊會要求支
44、付論文處理費,由作者(其實通常是他們的資助者或機構)來支付這筆費用。許多研究資助者將會報銷出版費用。但即使有廣泛的資助支持,在機構內部和其他地區的資金安排細節仍有待充分解決。一些出版商開發了專門的論文處理費支付和跟蹤系統,如威立的Wileys Open Access Dashboard,而其他出版商則使用版權結算中心(CCC)或其他集成商提供的服務。還有一些服務可以幫助機構管理和掌握他們的支付情況,例如來自Knowledge Unlatched的Oable服務。論文處理費價格可能會根據期刊所提供的服務和期刊錄用的嚴格程度而有所不同。錄用率會影響成本,因為同行和編輯評審越嚴,就越需要更多的投入;
45、同時,論文處理費還要覆蓋那些被拒稿論文的評審成本。圖1-3為2018年開放獲取期刊的論文處理費價格統計(以歐元計)。a 達成一個對研究機構和出版商都合適的論文處理費定價水平,并能對市場力量做出反應是很難的,也是阻礙論文處理費被廣泛采用的一個障礙。進一步的挑戰來自于這樣一個事實:從訂閱到論文處理費的轉變將導致成本從人數眾多的研究消費者重新分配到人數較少的研究產出者。a 開放獲取論文的論文處理費數據來自網站:https:/treemaps.intact-project.org/apcdata/openapc/.檢索時間:2022 年 5 月 26 日。檢索項:View“Journal”,year“
46、2018”,hybrid status“All”,Country“All”。論文處理費信息來自 2018 年發表的 24 276 篇論文中。這些論文分布于澳大利亞、瑞士、捷克、德國、西班牙、芬蘭、法國、英國、匈牙利、意大利、卡塔爾、塞爾維亞、瑞典和美國等國家。112 0001 8001 6001 4001 2001 000800600400200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 0001 1001 2001 3001 4001 5001 6001 7001 8001 9002 0002 1002 8002 9003 6003 7004 4004 5005 2005
47、3006 0006 2006 8006 9002 4002 5003 2003 3004 0004 1004 8004 9005 6005 7008 2008 3009 0009 1002 2002 3003 0003 1003 8003 9004 6004 7005 4005 5006 4006 5007 6007 7002 6002 7003 4003 5004 2004 3005 0005 1005 8005 9006 6006 700論文數量/篇價格范圍/歐元圖1-3 2018年開放獲取期刊的論文處理費價格(以歐元計)論文處理費應與其他形式(同時存在于開放獲取和非開放獲取出版中)的供給
48、側支付(作者而不是讀者進行的支付)區分開來。表1-1描述了諸如此類的情況,該表也出現在2018年STM報告中。a 轉換協議學術機構的圖書館和出版商之間的“閱讀和出版”“出版和閱讀”協議,正在將期刊的訂閱轉換為開放獲取許可,因此被稱為轉換協議。首先,該機構和出版商就之前訂閱部分(read)和開放獲取出版部分(publish)的混合費用需要達成一致。該機構可以訪問出版商的內容(read),該機構的研究人員可以在沒有論文處理費的情況下發表他們的論文(publish)。隨著時間的推移,訂閱部分將減少,開放獲取部分將增加,出版服務將以可持續的方式得到補償。不同出版商簽訂的協議不盡相同:一些選項包括是否限
49、定開放獲取論文的數量,是否包含或排除某些特定期刊,或者同時包括混合和完全開放獲取期刊,或者僅包括混合期刊。閱讀和出版協議是指機構支付文獻獲取費,允許其研究人員進行開放獲取出版;而出版和閱讀協議則是機構支付的費用是用于開放獲取出版的,同時出版商的其他期刊可以開放閱讀。雖然這些轉換協議可以在一所大學和個別出版商之間簽署,例如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加利福尼亞數字圖書館,但許多協議是與a Johnson R,Watkinson A,Mabe M.The STM Report 2018R.Available at www.stm-assoc.org/2018_10_04_STM_Report_2018.pdf
50、.p103.12中國開放獲取出版發展報告2022圖書館聯盟簽署的,例如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NSLC);甚至是與國家簽署的,例如德國的Projekt DEAL。隨著跨多個地區的轉換協議越來越多,出版商和圖書館旨在采用這種方式實現向開放獲取的轉變,為期刊從訂閱或混合模式到完全開放獲取模式的轉變提供支持,因為它們的大多數論文都獲得了資金資助,可以開放獲取。與此同時,機構、聯盟和區域將有更多路徑訪問開放獲取和訂閱論文。訂閱-開放模式(Subscribe.to.Open)Subscribe to open(訂閱-開放模式,稱為S2O)是這樣的一種出版模式:期刊先以訂閱模式出版,直到達到預設的訂閱收
51、入水平,這時期刊中所有的論文都在當年可以開放獲?。òㄆ駷橹挂殉霭娴恼撐暮彤斈陜葘⒊霭娴恼撐模?。每年,現有訂戶繼續訂閱某個期刊或某些期刊,并被邀請參與S2O報價,如果參與者的數量足夠多了,出版商就將當年訂閱的內容向所有人開放。這項工作每年都做。如果參與度下降,期刊收入不足,期刊將恢復為訂閱模式。在某些情況下,可以開放過刊的內容來吸引訂戶參與?!癝2O實踐社區”認為,訂閱-開放模式是一種務實的方法,可以將訂閱期刊轉換為開放獲取,而不依賴論文處理費或機構的資助(像鉆石期刊那樣)。因為認識到S2O的不同配置將適用于出版者和訂閱者的不同組合,“S2O實踐社區”提供了適應不同需求的S2O變體。2020
52、年,4家出版商首次推出了24種期刊;2023年12家出版商的138種期刊將采用這種模式。其中,最大的出版商是Annual Reviews,擁有51種期刊。其他新興模式出版商和其他利益相關者正在不斷創新、開發新的出版模式,以支持開放獲取和其他出版活動。對任何新模式的關鍵考量是它是否可持續(即它是否可以長期運行)以及它是否可擴展(它是否可以在多個特定環境中運行)。轉換協議本身最初也只是一個實驗,所有模式都需要進行可持續性測試。一些實驗比其他實驗更成功,還有些實驗仍處于“小試”階段,甚至處于研發階段。例如,十多年來PeerJ一直在進行開放獲取出版的會員模式實驗。最初這只是PeerJ提供的唯一模式,現
53、在該出版商在其7種期刊中提供了多種出版選13擇,包括論文處理費付款、機構計劃和終身會員資格等。另一個例子是,2021年PLoS推出了兩種新模式,與論文處理費付款并行使用。第一種,2021年PLoS ONE和其他4種期刊推出了機構固定費用(Flat Fees)模式,機構支付年費(由該機構在該期刊上的出版歷史決定)后可以出版不限數量的開放獲取論文。第二種,PLoS Medicine和PLoS Biologya 建立了一種“學術團體出版”(Community Action Publishing)模式,該模式同樣允許不限數量開放獲取出版,但要將超出約定收入部分按折扣進行重新分配。最后一個例子是“人文科
54、學開放圖書館”(Open Library of Humanities,OLH),其由圖書館聯盟模式支持,各機構以“圖書館合作補貼”的形式承諾成為會員。OLH致力于出版開放獲取的研究成果,不收作者的論文處理費。OLH出版平臺支持人文科學各領域的學術期刊,也運營它自己的多學科期刊。1.5.研究人員在開放獲取環境中的實踐和偏好如前所述,研究人員越來越多地選擇開放獲取出版。影響來自多個方面,包括:出版商鼓勵開放獲取出版,為其提供更多選擇;資助者提供資源、鼓勵開放獲取,有時更是要求開放獲取出版;研究機構為實現更多開放獲取而提出指導和要求;在某些情況下,研究人員對開放獲取也有個人偏好。出版商和出版行業組織
55、一直在為完全開放獲取期刊和混合開放獲取期刊提供多種多樣的開放獲取渠道。如今,絕大多數新刊都以完全開放獲取的形式創辦,許多出版商建立專門網站來鼓勵開放獲取出版。b 第4章概述了一些出版商在中國的開放獲取活動。近年來,基金資助機構還積極鼓勵開放科學和開放獲取實踐。第1.9節概述了這一領域的一些政策舉措。多年來,研究機構和學術社團一直致力于支持其成員和學界推動開放獲取。其中包括一些非常有影響的宣傳材料,例如2021國際科學理事會的立場文件a https:/plos.org/resources/community-action-publishing/.b 參見:如,https:/ 弗朗西斯的一項調查c
56、中,盡管88%的受訪者表示,讓他們的論文更廣泛地傳播是有價值的,但只有20%的人表示他們一定會投稿給一本完全開放獲取的期刊。在那次調查中,開放獲取選項不在選擇期刊的前十大標準之列。在2018年Ithaka S+R對美國研究人員的調查d中,只有40%的人表示期刊的開放獲取特征對出版決策具有高度影響力。非西方作者也是如此,2018年Editage調查e的受訪者將開放獲取列為選擇期刊最不重要的標準。然而,研究人員也認為,開放獲取出版在未來幾年將變得更加重要。在2020年ACS的一項調查f中,46%的研究人員表示,目前開放獲取出版很重要;而66%的研究人員表示,在未來5年內“重要的是這么做”。然而,研
57、究人員也表示對開放獲取、許可和各種開放獲取的倡議存在很大的困惑。在泰勒 弗朗西斯的調查中,66%的受訪者表示不了解11項開放獲取倡議中的任何一項。在STM于2022年對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全球調查g中,大多數受訪者表示,他們對開放獲取的類型、許可選擇或特定資助者的要求沒有或幾乎沒有了解(見圖1-4)。1.6.預印本(另參見第 3.7 節)預印本是還沒有正式進行同行評議、尚未在同行評議期刊發表的論文版本。預印本提供的通常是沒有排版的版本,可在知識庫(repository)或預印本服務器中獲取并免費閱讀。aScience as a Global Public Good-International S
58、cience Council,08/04/2021.b參見:如,https:/guides.library.yale.edu/openaccess.chttps:/ Not yet published at time of writing.To be published on the STM website,stm-assoc.org in September 2022.1535%42%56%27%26%22%27%22%15%11%10%8%0102030405060?/%?cOAli?on?S?圖1-4 科研人員對開放獲取、版權許可的認知情況(STM2022年調查)a研究人員分享其預印本最
59、早的案例之一是在物理學等領域通過arXiv。這種論文的早期版本在近幾年使用得越來越多。例如,愛思唯爾公司發現在過去5年中,在SSRN(一個早期研究和預印本平臺)上發表預印本的研究人員數量增加了148%。b近10年來很多主要的學術出版商都提供自己的預印本服務和平臺,越來越多的專業學科的預印本平臺也紛紛出現,如ASAPBio、BioarXiv、SocarXiv等。預印本使學術界能夠非常迅速地分享信息或指示性結果,還可以為研究項目指明行進方向,或在作者向期刊投稿前為其提供反饋。然而,由于作品在分享前沒有經過評審或核查,也會有誤導研究人員的風險,尤其是會誤導公眾。歷史上預印本是缺乏同行評議過程的,現在
60、有些預印本服務器正在探索添加評論或評審模塊。預印本和正式發表版本的不同之處就是標準化評審過程的缺失。有關預印本導致的科研誠信問題也引發了眾多擔憂,甚至當預印本從某服務器上撤回時,服務器上常常連關于撤回的元數據都沒有。各種研究都顯示,多達50%的預印本都沒能在同行評議的期刊發表。c 關于多大比例的預印本從未向期刊投稿,尚無從得知。在全球COVID-19大流行中,由于需要盡可能廣泛和迅速地分享研究工作,a Some percentages do not add up to 100%due to rounding.b Elsevier.“The Rise of Preprints”Elsevier
61、Connect.accessedEB/OL.2022-4-5.https:/ Schonfeld R C,Rieger O Y.Publishers Invest in PreprintsEB/OL.(2020-05-27)2022-08-12.https:/scholarlykitchen.sspnet.org/2020/05/27/publishers-invest-in-preprints/.16中國開放獲取出版發展報告2022預印本的使用激增。許多研究對這些預印本的有效性進行了探討,或許能提供些額外證據來揭示預印本使用和研究論文初稿盡早分享方面的利弊。1.7.版權許可版權和作者權是作品
62、獲得保護的權利基礎,能夠使作品在作者規定的條件和條款下被使用。作者創作出作品后,就會自動獲得一組權利。這組權利因版權人和作品使用者所在司法管轄區的法律規定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幾乎都包括復制、發行、修改、重混(remix)或以其他方式創建“演繹”作品的權利。版權可以合法向他人轉讓。因此,作品的版權人可以是作者,也可以是繼受取得版權的第三方(如出版商)。版權人通過許可協議授予他人使用作品的權利。許可協議有的適用于特定主體,有的適用于不特定主體(例如“CC協議”)。對于學術作品,特別是學術作品的開放獲取,普遍使用的是適用于不特定主體的許可協議。STM 提供了一些關于開放獲取許可協議的使用指南,公眾可通
63、過“Open Access Licensing-Making Open Access Licensing Work”a獲取相應資源。此外,個別出版商和第三方(如 Creative Commons)也創建了許可協議模板。其中,知識共享許可(以下簡稱“CC協議”)越來越多地被用于學術出版中。b許可協議可以授權或限制對學術作品的某些使用行為,包括:署名:即要求對作品的任何使用都必須對作品的原始權利人/創作者進行署名;非商業性使用:即要求任何對作品的使用都是非商業性的;禁止演繹:即要求在使用作品時不得對其進行修改;相同方式共享:即要求按照與原作品相同的許可條款共享通過使用原作品得到的新作品。為了便于理
64、解,下面展示了“CC協議”在學術交流中最常用的幾種許可形式。由于引用作品是學術交流的常用手段,因此大多數許可協議(無論是“CC協議”還是其他許可協議)都有署名的要求。因此,以下每一項許可都包含了a https:/www.stm-assoc.org/intellectual-property/licensing/open-access-licensing/.b www.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17署名的要求。學術出版中最常用的“CC協議”有以下幾種。署名(CC-BY):允許他人以任何目的使用作品,只要對原作者或版權人進行署名。署名禁止演繹(CC BY-ND):允
65、許他人以任何目的使用作品,只要以作品的原始形式(未經修改或改編)共享作品,并對原作者或版權人進行署名。署名非商業使用(CC BY-NC):允許他人以任何目的使用作品,只要該使用是非商業性的,并對原作者或版權人進行署名。署名非商業使用禁止演繹(CC BY-NC-ND):允許他人以任何目的使用作品,只要該使用是非商業性的,且以作品的原始形式(未經修改或改編)共享作品,并對原作者或版權人進行署名。署名相同方式共享(CC BY-SA):與CC BY類似,但有額外限制,即通過使用原作品得到的新作品,也需在CC BY許可下共享。署名非商業使用相同方式共享(CC BY-NC-SA):與CC BY-NC類似,
66、但有額外限制,即通過使用原作品產生的新作品,也需在CC BY-NC許可下共享。盡管在學術作品中并不常見,版權人也可以使用“全球公共領域奉獻”許可(Universal Public Domain Dedication),即放棄版權并將其作品置于全球公共領域,允許沒有任何條件限制地使用作品。在“CC協議”中,這類許可稱為CC0許可。需要注意,除財產權利外,大多數司法管轄區的作者還享有“著作人格權”。著作人格權不可轉讓,保護期甚至長于著作財產權。著作人格權一般包括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和發表權。其中發表權在某些國家屬于著作財產權,在某些國家屬于著作人格權,在一些國家則享有財產權與人格權的雙重
67、保護?!癈C協議”等許可協議不影響著作人格權的應用。CC BY許可協議在開放獲取學術期刊中的使用量逐漸增長,直至占比最大(見圖1-5)。然而,多項針對科研人員偏好的調查顯示,CC BY-NC-ND才是科研人員的首選協議(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領域更是如此),該協議在授權重用作品的同時,能夠使作品的完整性得到保護,并確保作品被用于非商業目的。18中國開放獲取出版發展報告2022許可作品的最佳做法是在作品發布時明確聲明許可條件,但并非所有作品(或作品的部分)在共享時都會附有明確的許可協議。如果沒有明確的許可,用戶則不能確定他們共享或重用作品時的權利。因此,STM發起了一項“我如何分享它”的倡議(www
68、.howcanishareit.org),以幫助用戶確定學術作品的使用權限。如果沒有許可協議,或者許可協議不明確,用戶應確保任何使用作品的行為都得到了版權人的單獨授權。年份文章數量/篇1 800 0001 600 0001 400 0001 200 0001 000 000800 000600 000400 000200 0000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CC0CC BY-NDlmplied OA*Publisher Specific LicenseCC
69、 BY-SACC BY-NC-SA*CC BY-NC*CC BY-NC-NDUnknown*CC BY圖1-5 開放獲取版權許可類型統計(lens.org,2022)a1.8.國際開放獲取倡議學術交流的開放獲取生態系統包括一個龐大的組織群體來提供平臺、標準、認證、建議和指南,這對開放獲取的發展、實施至關重要。這些組織中當然有出版商,還包括政府及其所屬機構、非營利組織、商業實體以及志同道合的組織聯盟。在這個廣泛的群體中,有各種國家或區域性出版平臺,以及提供服務和解決方案的組織,還有制定開放科學和開放獲取政策的政府部門、資助機構和研究機構。該生態系統的這種多樣性表明了開放獲取出版的復雜性,以及為使
70、其發揮作用而進行持續投資和合作的必要性。這些資源不僅需要用于開放獲取出版物a 數據來自:https:/www.Lens.org.檢索日期:2022 年 6 月 7 日。檢索信息包括:Search terms:Date;01-01-00 to 31-12-20,Flags;Open Access,Has Abstract,Analytics Set,Identifier Type;CrossRef,Publication Type;Journal Article,Open Access;Open Access Colour;Gold,Green,hybrid。這些數據顯示,一篇文章可以有很多種許
71、可,已經把最具限制性的許可形式計算在內。19的出版、管理、共享和保存,還需要用于促進論文的可發現性、確定適當的論文共享渠道以及促進學術誠信(見第3章)。在本節和下一節中,我們給出了一些為實現開放獲取作出貢獻的組織的示例。應該注意的是,這些示例既不具有代表性也不全面,在這里(包括本報告的其他地方)納入這些示例不應被視為中國科協或STM 對其活動的認可,只是為了說明這類參與者在開放獲取工作中的一些活動。在本節中,我們還提供了一些基礎設施的示例,這些基礎設施有助于確定合適的開放獲取渠道,并為論文的開放獲取共享提供機會。在第1.9節中,我們將同樣提供重要資助者和政府政策的示例。在后面的第4章中,一些出
72、版商提供了他們出版合作的一些示例。非洲期刊在線非洲期刊在線(Africa Journals Online,AJOL)成立于1998年,旨在提高非洲研究的知名度,促進區域出版業發展。截至2022年8月15日,它擁有來自非洲大陸35個不同國家的近600種出版物;尼日利亞和南非的出版物最多(分別為244種和100種),也有來自埃塞俄比亞、坦桑尼亞、烏干達、津巴布韋、埃及和阿爾及利亞的出版物。AJOL的成立是由INASP在外部資金支持下促成的,現在作為一個非營利組織在南非運營。平臺上有300多種期刊是開放獲取的。AJOL收錄的期刊在過去5年中穩步增長,2022年5月其論文下載量超過了220萬篇次(而在
73、2017年5月時,下載量不足70萬篇次)。其涵蓋所有學科,收錄期刊需要遵守一套嚴格的質量標準,如同行評議、能發揮作用的編委會、有ISSN號和透明的所有權。所有期刊必須在非洲出版,編委至少有半數來自非洲。AJOL 是非洲研究界使用最廣泛的平臺,并參與了一些行業倡議,如Research4Life、CrossRef、COPE和開放獲取期刊目錄(DOAJ)。開放獲取期刊目錄DOAJa是一個“學術社區建設管理的在線目錄,用于檢索和訪問高質量、a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DOAJ,檢索日期:2022 年 8 月 4 日。https:/doaj.org/.20中國
74、開放獲取出版發展報告2022開放獲取、同行評議期刊”。DOAJ收錄基本標準的全部細節可以在Guide to applying DOAJ找到,但DOAJ所納入的期刊必須滿足以下標準:每年發表至少5篇研究文章;出版至少1年以上;使用CC或同等許可的完全開放獲取模式;期刊必須有一個專門的英文網站,明確包括編輯政策、編委會成員、同行評議和其他做法以及發表費的細節;文章必須都是單篇可獲取。截至2022年8月1日,DOAJ收錄18 058種開放獲取期刊,共來自130個國家,80種語言,其中12 524種期刊不收論文處理費。Web of Science(SCI/SSCI/ESCE/A&HCI,2021)含開
75、放獲取論文的期刊數量為18 675種;Dimensions含開放獲取論文的期刊數量為19 196種。J-STAGEJ-STAGE是一個日本的學術出版平臺,由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開發和管理。它的目的是迅速傳播研究成果,加強信息的國際傳播,并促進開放獲取內容的出版。截至2022年8月15日,J-STAGE共收錄了來自3 607種期刊的540萬篇論文。J-STAGE上90%以上的論文都是免費閱讀的,其余的可以訂閱。開放獲取論文顯示了一個知識共享(CC)許可,因此可以根據許可條款重新使用。JST還為數據集推出了“J-STAGE Data”,為預印本推出了“JXIV”。a歐洲開放研究平臺歐洲開
76、放研究(ORE)是一個開放獲取出版平臺,用于“地平線2020”和“地平線歐洲”(Horizon 2020 and Horizon Europe)資助的所有領域研究成果的出版工作,于2021年3月正式啟動。該平臺的受益者須遵守Horizon2020和Horizon Europe基金的開放獲取條款。該平臺采用F1000的技術和出版解決方案,其基本上還是扮演了一個開放獲取出版機構的角色。除了所有發表的論文a“J-STAGE Overview”檢索日期:2022 年 3 月 28 日。https:/www.jstage.jst.go.jp/static/pages/JstageOverview/-ch
77、ar/en.21要開放獲取之外,ORE還強制執行開放數據政策,并按“出版后同行評議模式”實施開放的同行評議。提交的論文要經過多次檢查,以確保其可靠性。如果一篇提交的論文是可靠的,并符合提交標準,它將被發布并接受同行評議。所有評議都是對公眾公開的。截至2022年4月13日,該平臺的瀏覽界面下共顯示了203篇論文??茖W電子圖書館在線.科學電子圖書館在線(SciELO)是一個國際學術交流項目,通過一種來自17個國家的同行評議期刊的“各國分別匯集,分散式網絡集成”來實施,統稱為SciELO網絡。該網絡每年聯合出版1 200種期刊和大約50 000篇論文。所有匯集的出版物均遵循SciELO出版模式,該模
78、式提供了對各種格式論文全文的金色開放獲取。對于2015年后出版的論文,則遵守CC-BY許可政策。所有論文都使用元數據和參考文獻編制索引,旨在被發現并與其他索引和系統交互。據SciELO稱:“SciELO的主要貢獻是從全球視角認識到其期刊與研究進展的相關性,因為它們傳播與國家重大需求相關的基礎研究成果,以及應用研究成果(可能這還是主要的)。一方面,SciELO為學術服務;另一方面,為公共政策、專業社區、教育課程和公共問題提供信息?!盿 SciELO最初得到圣保羅研究基金會(FAPESP)和巴西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委員會(CNPq)以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健康科學信息中心(BIREME)的支持。目前巴西仍
79、然運營整個項目,并為項目秘書處和中央信息技術基礎設施提供資金,但包括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在內的各個期刊和項目的治理、管理、資助和運營是參與網絡的各個國家的責任。思考 檢查 投稿思考 檢查 投稿b(Think.Check.Submit,TCS)作為一種資源,其作用是幫助研究人員確定要發表的期刊是否值得信賴。它是一個簡單的清單,研究人員可以用來評估期刊或出版商的資質?!叭健狈ü膭钛芯咳藛T“思考”他們投a Packer A L.The SciELO publication model as an open access public policyEB/OL.(2019-12-18)2022-8-12.
80、https:/blog.scielo.org/en/2019/12/18/the-scielo-publication-model-as-an-open-access-public-policy/#.Y4miU7ESJvs.b https:/thinkchecksubmit.org/.22中國開放獲取出版發展報告2022稿的期刊是否是可信的期刊,根據一系列標準“檢查”期刊是否適合發表他們的研究成果,并且只有在期刊符合某些標準的情況下才“投稿”。TCS運動是在學術傳播界的聯合支持下開展的。雖然它并不完全與開放獲取出版相關,但它的出現正好緩解了人們對開放獲取環境中潛在的欺騙行為的擔憂。1.9.國家
81、和區域性資助機構的要求本節提供了一些示例,列舉了比較突出和可能相關的資助者的要求。但這些示例既不說明其具有代表性,也不全面。這里提到的某一特定區域不應被視為是認可它們的政策,而沒有提到的地區也不應視為對其政策有什么看法。澳大利亞國家開放獲取路線圖2021年6月,澳大利亞首席科學家辦公室(OCS)提議為澳大利亞制定一項單一的國家開放獲取戰略。該戰略的3個預期成果如下:提高澳大利亞在研究領域的投資回報率;保持澳大利亞在科學、研究和創新領域的全球地位;增加行業機會,利用科學和研究投資支持經濟復蘇和增長。隨后有關部門對該項目開展了審查和協商,包括向各利益相關方宣介、與他們互動,就該戰略及其計劃征求意見
82、,等等。目前正在對實施國家開放獲取路線圖的一些潛在計劃進行財務分析。來自學術傳播生態系統各個方面的代表都受邀參與了討論和協商,資助研究工作的各個國家部委都給予了支持。OCS發出的一個關鍵信息是,在任何最終計劃中,其都將認可出版商的價值和持續作用,并且有必要保持學術交流系統活力不斷。a歐洲.cOAlition.S/Plan.S2018年9月4日,一些國家級的研究資助組織發起了“S聯盟”(cOAlition S)。這是一個由科研基金資助機構組成的自愿團體,致力于推行“S計劃”(Plan S),其中包含10項原則b,旨在“加速向全面和立即開放獲取科技出版物的過渡”。這一倡議是由基金資助者的領導層與歐
83、盟委員會聯合提出的。時至今日,S聯a Unlocking the academic library;Open Access.https:/www.chiefscientist.gov.au/news-and-media/unlocking-academic-library-open-access.bPlan S Principles.https:/www.coalition-s.org/plan_s_principle.23盟已有20個國家和7個國際慈善資助機構和研究組織。必須指出,S聯盟不是一個政府或決策機構,沒有能力約束基金資助者采取任何特定行動。任何希望履行承諾的基金資助者都將根據其自身
84、權力和管理行事。另須指出,S聯盟也不是由任何特定的資助者組成的,自其成立以來,資助者進進出出,所以這個聯盟的組成總在變化。S聯盟的主要目標是:從2021年起,所有由其成員組織提供的公共或私人資金資助的研究成果必須在開放獲取期刊、開放獲取平臺上發表,或通過開放獲取知識庫可立即獲得,沒有時滯期。該計劃不提倡任何特定的開放獲取出版模式,但根據S計劃的原則,目前的某些模式是不被接受的、也不符合某些資助者的政策要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開放科學的建議為推進開放科學,202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了開放科學建議書。a開放科學作為一個包容性的框架,是各種運動和實踐的結合,旨在使多語種科學知識為每個人公開提供
85、、獲取和可重復使用,從而加強科研合作和信息共享,利于科學、造福社會,并向傳統科學界以外的社會大眾開放展示科學知識的創造、評價和傳播過程。在該建議中,教科文組織鼓勵成員國制定政策,促進本國研究人員的開放科學實踐。這些開放科學實踐包括開放獲取出版,也包括開放數據和其他研究共享實踐。教科文組織建議,為了在全球范圍內促進開放科學,成員國應促進和加強所有開放科學參與者之間的國際合作,并鼓勵它們參加國際科研合作。它將國際合作認定為開放科學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實踐活動,是深度交流科學知識和經驗的最重要的推動因素。美國公共獲取政策2013年,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OSTP)發布了關于“擴大對科技研究成果獲取”b的備
86、忘錄,指導美國所有重要的科研資助機構制定一項政策,指導美國a UNESCO Recommendation on Open ScienceEB/OL.2022-03-28.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379949.locale=en.b https:/obamawhitehouse.archives.gov/blog/2013/02/22/expanding-public-access-results-federally-funded-research.24中國開放獲取出版發展報告2022每年研發支出超過1 億美元的科學資助機構制定政策,
87、以向公眾提供對受聯邦政府資助項目相關的出版物和數據的獲取途徑。在接下來的幾年里,20多個資助研究的聯邦部門和機構制定并實施了此類政策;在備忘錄的指導下,這些政策得到了定期審查和更新。a盡管每個機構的政策細節不同,但它們都對接受聯邦機構資助的研究人員提出了要求,需在成果發表后12個月內向公眾開放提供所有受資助的研究論文。此外,每個機構(在不同程度上)都鼓勵受資助的研究人員也向公眾提供資助研究中產生的所有數據,或者至少向公眾說明如何以及在什么條件下可以提供這些數據。獲取這些出版物和數據,需要符合機構政策和審查辦法的要求。關于出版物和數據訪問權的解決辦法往往涉及公私伙伴關系。例如,非營利性的CHOR
88、US幫助各機構獲取受聯邦資助研究的論文最佳版本。另一個例子是通過非政府知識庫提供數據訪問,包括Figshare等通用知識庫和PANGEA(https:/www.pangaea.de/)等地球和環境科學專題知識庫。這些知識庫借力學術共同體的標準和基礎設施(如DataCite和Scholix),所以能生存和發展。2022年8月25日,OSTP發布新的備忘錄,也被稱為“尼爾森備忘錄”(Nelson memo),修訂了對聯邦資助機構的要求。該要求將適用于所有機構,無論其研發支出如何,所有同行評議的學術出版物在出版后即可公開獲取。此外,還修改了對數據、知識庫和科學研究的完整性等要求。各機構必須在2024
89、年12月之前公布政策制定計劃,生效日期不得晚于一年。a https:/www.whitehouse.gov/wp-content/uploads/2022/02/2021-Public-Access-Congressional-Report_OSTP.pdf.252 中國的開放獲取出版2.1.開放獲取在中國的產生與發展中國的開放獲取運動可追溯至2003年“中國科技論文在線”a學術交流平臺的創建。近20年來,中國在開放獲取政策、實踐、重要國際性開放獲取倡議的簽署或行動等方面均不斷作為。2021年12月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要求推動開放科學的發展,標志著中國正式將包括開放獲取在內的開放
90、科學確立為國家科學技術的發展方向之一。中國開放獲取的主要發展脈絡與實踐見圖2-1。2003年,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辦的“中國科技論文在線”上線。2004年5月,中國科學院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分別代表機構成員簽署了開放獲取柏林宣言。b 2005年6月,由中科院和國際科學院組織(IAP)共同主辦、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承辦的“科學信息開放獲取戰略與政策國際研討會”召開c;7月,中國大學圖書館館長論壇發布了圖書館合作與信息資源共享武漢宣言d,高校圖書館陸續利用網站開始了文獻資源的開放共享。2006年7月,中國科技部、財政部印發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管理暫行辦法e,要求“建立規范、健全的項目科學數據和科技報
91、告檔案”,“委托科技信息服務機構建立支撐計劃項目數據和成果庫,實現信息公開、資源共享”。自此,中國開始逐步在開放獲取政策、開放獲取知識庫以及開放獲取平臺上穩步有序發展。ahttp:/ 我科學機構簽署柏林宣言網絡科學資源全球共享。https:/ 科學信息開放獲取戰略與政策國際研討會舉行。https:/ 大學圖書館高層集聚武漢 宣言合作與信息資源共享。http:/ 科學技術部、財政部關于印發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國科發計字2006331 號文件)。https:/ 2008年,中國科學院機構知識庫網格建設計劃啟動。a 2009年,“中國科技資源共享網”上線。b 2010年10月,中科院
92、和德國馬普學會(MPG)在北京共同舉辦第八屆開放獲取柏林會議;同年10月,中國科技期刊開放獲取平臺(COAJ)上線運行。c 2012年,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組織23所科研院所和高校圖書館成立中國機構知識庫推進工作組和中國arXiv服務工作組,并且啟動每年10月的中國開放獲取推介周d;同年,“北京大學機構知識庫”、公益性期刊數據庫“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據庫”發布e。2014年5月,中國科學院關于公共資助科研項目發表的論文實行開放獲取的政策聲明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關于受資助項目科研論文實行開放獲取的政策聲明發布f,開啟了中國開放共享政策及開放共享系統建設的實踐;同月,全球研究理事會2014
93、年峰會在北京召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致辭中代表中國政府明確表示支持建立由公共財政資助的科學知識開放獲取 機制g。201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基礎研究知識庫開放獲取政策實施細則 并推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研究知識庫h,收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論文全文,向社會公眾提供開放獲取服務。2016年,“中國高校機構知識庫聯盟”(Confederation of China Academic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CHAIR)成立。i同年,中國科學院科技論文預發布平臺ChinaXiv上線j;同年,教育部發布促進高等學??萍汲晒D移轉化行動計a 祝忠明,張冬榮,張曉林
94、,等.中國科學院機構知識庫建設實踐及進展 J.澳門圖書館暨資訊管理協會學刊,2012(14):24-39.http:/ 年 7 月,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代表中國機構知識庫推進工作組簽署了全球開放知識庫網絡合作協議b;10月,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分別簽署OA2020倡議意向書c。2018年,科學數據管理辦法發布d,旨在“進一步加強和規范科學數據管理,保障科學數據安全,提高開放共享水平,更好支撐國家科技創新、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2019年中國科協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意見e,其中強調要拓展開放合作渠道,深化國際同行合作。2020年1月,中國已有1
95、9個組織簽署了OA2020倡議意向書;2020年1月31日,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有限公司f聯合中華醫學會雜志社、中華預防醫學會g、中國醫師協會h等基于中國知網推出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專題研究成果網絡首發平臺(OA)”i;科技部、國家衛生健康委、中國科協、中華醫學會聯合共建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和診治科研成果學術交流平臺”j開放分享COVID-19的最新研究成果,被WHO、世界醫學會、國際知名出版商平臺推薦和鏈接;國家科技期刊開放平臺全新升級上線。2021 年 12 月 24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第二次修訂k,要求推動開放科學的發展。ahttp:/ 顧立平.專題序 J.
96、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21,30(03):1-4.GU Li-ping.Preface for thematic sectionJ.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2021,30(3):1-4.chttps:/ https:/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拓拓展展開開放放合合作作渠渠道道,深深化化國國際際同同行行合合作作中科院和德國馬普學會共同舉辦第八屆開放獲取柏林會議20032016全球研究理事會在北京召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中科院發布開放獲取政策聲明中國科學院科技論文預發布平臺ChinaXiv上線20
97、04201220102020201420192021201520082018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修訂發布,第九十五條指出推動開放科學的發展圖2-1 中國開放獲取歷程圖2.2.中國科研人員發表國際開放獲取論文情況近年來,全球科研人員發表的開放獲取論文高速增長。根據20112021年的Web of Science(以下簡稱WoS)數據,全球研究人員發表了17 117 459篇研究論文或綜述,其中7 450 989篇為開放獲取,占總數的43.5%;全球開放獲取論文的年度論文比例一直呈增長態勢,從2011年的33.3%增加到2021年的50.3%,開放獲取論文的數量也相應地從397 344篇增
98、加到1 084 565篇,年均增長率為10.6%,其中金色開放獲取論文的數量從2011年的128 831篇(占所有開放獲取論文的32.4%)增加至2021年的817 685篇(占所有開放獲取論文的75.4%),年均增長率為20.3%,如圖2-2和表2-1所示。2.2.1.中國科研人員發表國際開放獲取論文顯著增長基于WoS統計,20112021年,中國科研人員共發表論文3 819 228篇a,其中開放獲取論文1 182 163篇,占總數的31.0%。2021年,中國發表論文總數a 數據庫:SCIE;文獻類型:論文和綜述;論文作者地址中包含中國;學科分類依據WoS;檢索時間為 2022 年 3 月
99、。2901020304050600500 0001 000 0001 500 0002 000 0002 500 00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圖2-2 20112021年全球科研人員開放獲取論文數量變化表2-1 20112021年全球開放獲取論文數量變化年份全球論文數全球開放獲取論文數開放獲取論文占比/%開放獲取類型金色開放獲取論文占比/%非金色開放獲取論文占比/%20111 193 573397 34433.3128 83132.4268 51367.620121 257 661438 70134.9161 60036
100、.8277 10163.220131 330 264489 52136.8202 50241.4287 01958.620141 370 539527 50338.5243 05446.1284 44953.920151 421 772575 25540.5273 36447.5301 89152.520161 476 035642 60643.5315 83449.1326 77250.920171 530 336697 33945.6373 22553.5324 11446.520181 612 546746 51346.3424 91856.9321 59543.120191 798 1
101、73854 72147.5531 69062.2323 03137.820201 971 035996 92150.6678 07068.0318 85132.020212 155 5251 084 56550.3817 68675.4266 87924.630中國開放獲取出版發展報告2022為630 960篇,其中238 771篇是開放獲取論文,占比為37.8%。20112021年,中國開放獲取論文占比不斷提升,增速快于發文整體水平,其中金色開放獲取論文的增長最為突出。20112021年,中國開放獲取論文從25 235篇增長到238 771篇,年均增長率為25.2%;金色開放獲取論文從14
102、454篇(占開放獲取論文總數的57.3%)增長到206 375篇(占開放獲取論文總數的86.4%),年均增長率為30.5%。如圖2-3、表2-2、圖2-4所示。05101520253035400100 000200 000300 000400 000500 000600 000700 00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圖2-3 20112021年中國發表論文、開放獲取論文情況表2-2 20112021年中國發表開放獲取論文情況年份中國論文數中國開放獲取論文數開放獲取論文占比/%開放獲取類型金色開放獲取論文占比/%非金色開放獲取論文占
103、比/%2011159 640 25 23515.814 45457.310 78142.72012184 736 34 67118.821 91963.212 75236.82013218 156 49 19322.534 60970.414 58429.62014251 967 60 90324.244 15172.516 75227.531年份中國論文數中國開放獲取論文數開放獲取論文占比/%開放獲取類型金色開放獲取論文占比/%非金色開放獲取論文占比/%2015282 528 70 67425.051 85873.418 81626.62016311 052 87 37328.165 065
104、74.522 30825.52017346 840 110 86132.086 76778.324 09421.72018398 694 130 19632.7102 65278.827 54421.22019488 114 168 85734.6138 46782.030 39018.02020546 595 205 42937.6171 67383.633 75616.42021630 906 238 77137.8206 37586.432 39613.6010203040506070809010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
105、圖2-4 中國金色開放獲取論文、其他開放獲取論文和非開放獲取論文占比變化情況a表2-3是中國作者20112020年10年間,分布在各Q區期刊的論文數量(基于2020年期刊Q區統計,Q區相關部分統計數據下載時間為2021年6月)。Q1區論文年均增長率為17.9%,Q2區論文年均增長率為15.5%,Q3和Q4分別為11.5%和8.9%。表2-4是各Q區期刊的開放獲取論文數量,Q1和Q2區年增長率均為28.5%,Q3為33.1%,Q4為29.0%。a數據庫為 SCIE,文獻類型為 Article 和 Review,論文登記地址中包含中國。續表32中國開放獲取出版發展報告2022圖2-5是開放獲取論文
106、在各Q區論文總數中占比的變化情況。Q2區論文中,開放獲取論文占比最高,2020年時達42.5%,其次是Q3區,開放獲取論文占總數的39.7%。開放獲取論文中70.0%以上都分布在Q1區和Q2區,20112020年10年間,變化不大,見圖2-6。表2-3 20112020年中國論文Q區分布情況年份Q1區論文Q2區論文Q3區論文Q4區論文論文數增長率/%論文數增長率/%論文數增長率/%論文數增長率/%201158 50845 02031 18721 821201266 18213.154 68321.536 18516.024 71813.3201383 37626.067 24923.041 8
107、7615.728 19514.1201498 32917.977 32015.047 34713.130 4878.12015116 90718.985 30610.354 27914.632 9618.12016144 12623.398 66615.761 13112.638 74717.62017157 3909.299 9181.359 6582.435 6448.02018188 51119.8120 74920.867 85813.740 13412.62019224 33319.0151 04625.174 92910.445 22112.72020258 28315.1163
108、9868.683 34911.247 0294.0表2-4 20112020年中國開放獲取論文Q區分布情況年份Q1區開放獲取論文Q2區開放獲取論文Q3區開放獲取論文Q4區開放獲取論文論文數增長率/%論文數增長率/%論文數增長率/%論文數增長率/%20117 1987 2712 5351 50720129 72035.010 75647.93 99157.43 020100.4201312 82131.915 50844.26 29657.85 79491.9201417 10833.418 12016.88 01427.36 1686.5201523 48337.319 5167.710 75
109、334.27 25017.533年份Q1區開放獲取論文Q2區開放獲取論文Q3區開放獲取論文Q4區開放獲取論文論文數增長率/%論文數增長率/%論文數增長率/%論文數增長率/%201633 37842.122 93417.515 55644.78 32014.8201738 53515.530 50733.015 2162.28 3740.6201844 78116.239 99031.121 17239.110 15421.3201955 25923.457 97745.025 93122.511 96717.9202069 02324.969 64920.133 13127.814 92624
110、.7 年份開放獲取論文占比/%5040302010050403020100504030201005040302010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Q4區開放獲取論文占比Q1區開放獲取論文占比Q2區開放獲取論文占比Q3區開放獲取論文占比圖2-5 20112020年中國開放獲取論文中各Q區論文占比分布圖續表34中國開放獲取出版發展報告2022Q1,7 198Q1,69 023Q2,7 271Q2,69 649Q3,2 535Q3,33 131Q4,1 507Q4,14 926010203040506070809010020112020?圖2-6
111、2011年和2020年中國開放獲取論文Q區分布情況2.2.2.發表中國開放獲取論文期刊的學科分布20112021年中國開放獲取論文中,按照發表開放獲取論文期刊的學科分類(采用科睿唯安WoS學科名稱的中文翻譯,期刊有多個學科時,不同學科重復統計),發文數量前20名見表2-5,前5名分別是多學科科學(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腫瘤學(Oncology)、工程電氣電子(Engineering,Electrical&Electronic)、材料科學多學科(Materials Science,Multidisciplinary)、化學多學科(Chemistry,Multid
112、isciplinary),位列前20的學科見表2-5。表2-5 發表中國開放獲取論文期刊所屬學科發文數量前20名學科類別開放獲取論文數總論文數開放獲取論文比/%1多學科科學(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111 538121 47991.82腫瘤學(Oncology)82 799140 36859.03工程(電氣電子)(Engineering,Electrical&Electronic)79 492253 94131.34材料科學多學科(Materials Science,Multidisciplinary)78 203423 19718.535學科類別開放獲取論文數總
113、論文數開放獲取論文比/%5化學多學科(Chemistry,Multidisciplinary)70 205251 46427.96醫學,研究和試驗(Medicine,Research&Experimental)60 457103 72458.37應用物理學(Physics,Applied)56 884243 94123.38環境科學(Environmental Sciences)55 386191 60228.99細胞生物學(Cell Biology)53 96589 17360.510計算機科學,信息系統(Computer Science,Information&Systems)49 476
114、94 72452.211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Biochemistry&Molecular Biology)48 888142 70034.312電信(Telecommunications)47 46193 26450.913生物工程學和應用微生物學(Biotechnology&Applied Microbiology)35 73586 07941.514藥理學和藥劑學(Pharmacology&Pharmacy)34 930104 14533.515醫學,全科和內科(Medicine,General&Internal)34 63245 00477.016納米科學和納米技術(Nanoscien
115、ce&Nanotechnology)31 909156 95120.317光學(Optics)29 950107 21527.918數學(Mathematics)29 38964 54945.519應用數學(Mathematics,Applied)28 65484 78533.820物理多學科(Physics,Multidisciplinary)27 40671 36338.42.2.3.發表國際開放獲取論文的中國機構分布發表開放獲取論文最多的機構見表2-6(按全部作者的全部機構統計),前5名分別是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大學和浙江大學。續表36中國開放獲取出版發展報告2
116、022表2-6 中國發表開放獲取論文機構發文數量前20名a機構名稱開放獲取論文數總論文數開放獲取論文比/%1中國科學院(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148 405495 41430.02中國科學院大學(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46 898152 31530.83上海交通大學(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43 096116 18037.14北京大學(Peking University)39 56293 93842.15浙江大學(Zhejiang University)39 27
117、6112 86934.86中山大學(Sun Yat-sen University)34 09480 30842.57復旦大學(Fudan University)33 15277 32242.98清華大學(Tsinghua University)29 20197 38330.09華中科技大學(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5 37475 03333.810四川大學(Sichuan University)24 03773 46632.711山東大學(Shandong University)23 47768 25234.412中南大學(
118、Central South University)22 49766 95533.613武漢大學(Wuhan University)20 56356 21036.614南京大學(Nanjing University)19 93660 28833.115吉林大學(Jilin University)19 05362 79330.316中國科學技術大學(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18 82463 25929.817西安交通大學(Xi an Jiaotong University)17 89765 46127.318同濟大學(Tongji
119、 University)16 42252 94931.019哈爾濱工業大學(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2 20561 50519.820天津大學(Tianjin University)10 44151 03020.5a如果一篇論文涉及多個發文機構,每個機構各計 1 次。372.3.中國科研人員對開放獲取的認知2022年67月,項目團隊組織了面向中國科研人員開放獲取認知的問卷調查,收到1 768份有效問卷。統計顯示,81.56%的受訪者支持科技期刊開放獲取出版,對開放獲取非常了解和比較了解的受訪者分別占16.23%和42.42%,詳見圖2-7。?9.11%?
120、16.23%?32.24%?42.42%圖2-7 中國科研人員對開放獲取的了解程度受訪者認為給開放獲取期刊投稿的具體原因,主要還是為了擴大傳播范圍和加速研究成果的出版與傳播,見圖2-8。愿意給傳統訂閱期刊和混合開放獲取期刊投稿的人數相差不大,分別占63.91%和65.84%,愿意給金色開放獲取期2.14%13.07%14.66%17.04%17.43%17.99%20.68%23.85%27.02%27.81%37.24%39.94%44.29%47.62%01020304050?圖2-8 中國科研人員向開放獲取期刊投稿的原因38中國開放獲取出版發展報告2022刊投稿的占35.63%,愿意投給
121、延時開放期刊的只有5.32%。中國科研人員能夠接受論文處理費(APC)的范圍,66.35%集中在5 000元以下,28.88%集中在 5 00010 000元,超過10 000元a的不到5%,見圖2-9。0.40%1.03%3.34%28.88%66.35%01020304050607020 000 RMB+15 00020 000 RMB10 00015 000 RMB5 00010 000 RMB5 000 RMB-?圖2-9 中國科研人員能接受論文處理費的區間2.4.中國的開放出版模式2.4.1.中國科技期刊開放獲取出版總體情況正如本報告1.3節描述的一樣,中國的開放獲取期刊同樣可以劃分
122、為金色、鉆石以及混合模式。此外,中國的青銅開放獲取期刊是指期刊出版單位(在期刊網站)使發表內容可公開獲取,這類期刊又可進一步劃分為全文開放獲取青銅期刊和僅部分論文開放獲取的混合青銅期刊。需要注意的是,這種青銅開放獲取沒有執行任何的CC許可協議。青銅開放獲取期刊(免費全文期刊):指期刊以期為單元出版后,即時或者延遲在其網站上提供本期全部論文的全文免費閱讀、下載。青銅開放獲取期刊(部分免費全文期刊):指期刊以期為單元出版后,即時或者延遲在其網站上提供部分論文的全文免費閱讀、下載。項目團隊調研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21)統計的4 963種科技期刊的開放獲取情況,如圖2-10所示。截至2022
123、年5月17日,開放獲取期刊共有1 810種,占中國科技期刊總數的36.47%。其中,金色開放獲取期刊227種,占中國科技期刊總數的4.57%;混合開放獲取期刊101種,占2.04%;鉆石開放a2022 年 8 月 1 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為 1 元 0.15 美元。39獲取期刊最少(23種),占0.46%;青銅開放獲取期刊1 459種,占29.40%。訂閱期刊2 141種,占43.14%。其余的1 012種期刊因缺少足夠的信息尚無法確認。在101種混合開放獲取期刊里英文期刊占絕對多數,有99種,其余都是中文期刊,只有2種。青銅開放獲取期刊的中文期刊占絕對多數,有1 321種,其次是中英文73種
124、、英文64種。?227,4.57%?23,0.46%?101,2.04%?1 459,29.40%?2 141,43.14%?1 012,20.39%圖2-10 中國科技期刊開放獲取和非開放獲取類型分布種數和占比2.4.2.中國高影響力科技期刊開放獲取出版現狀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是中國具有較高學術影響力的科技期刊數據庫之一,截至2021年底收錄中國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期刊1 262種,約占中國科技期刊出版總量的25%,其中英文期刊245種,中文期刊1 017種。CSCD來源期刊每兩年遴選一次,每次遴選均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定量數據來自于CSCD,定性評價則通過聘請國內專家對期刊
125、進行評審。CSCD的 1 262種來源期刊覆蓋了STM各學科領域,并以ISI Web of Knowledge為平臺,實現了與WoS的跨庫檢索。截至2022年3月底,CSCD收錄的1 262種期刊中金色開放獲取的有141種,混合開放獲取的有83種,共占比17.7%;全文免費的青銅開放獲取期刊有753種,部分全文免費的青銅開放獲取期刊有76種,共占比65.7%。1 262種期刊中有83.4%(1 053種)可以不通過訂閱而全文或部分全文免費閱讀,尤其是全文免費的青銅開放獲取期刊占總數的59.7%(753種),成為中國高影響力科技期刊的特色服務。具體如表2-7所示。(1)語種統計。CSCD收錄的2
126、45種英文期刊中,金色開放獲取和全文免40中國開放獲取出版發展報告2022費的青銅開放獲取分別占比40.0%和17.1%;混合開放獲取和部分全文免費的青銅開放獲取分別占比33.9%和2.4%,4種開放獲取模式的期刊總數共計占比為93.5%。1 017種中文期刊中,4種開放獲取模式的期刊總數共計占比為81.0%(見表2-7)。表2-7 CSCD收錄1262種科技期刊的開放獲取出版統計期刊語種金色開放獲取混合開放獲取青銅開放獲?。ㄈ拿赓M)青銅開放獲?。ú糠秩拿赓M)全文訂閱英文期刊988342616中文期刊4371170193總計14183 75376209占比/%11.26.659.76.01
127、6.6(2)學科分布。CSCD期刊中,數學領域的金色開放獲取、混合開放獲取期刊占比最高,為32.3%;其次是生物科學領域為30.1%;化學領域為29.6%。在青銅開放獲取期刊中,環境科學領域有84.4%的期刊采用全文免費或部分全文免費模式,農業科學領域為79.4%,多學科綜合性領域為74.3%。(3)發文情況統計。2020年度CSCD 894種金色開放獲取期刊和全文免費的青銅開放獲取期刊共計發表論文16.83萬篇,占當年論文總量的77.1%,略高于兩類期刊數量的占比(70.8%)。(4)機構統計。中國科協主管的全國學會主辦的期刊中,有15.0%的期刊采用金色開放獲取或混合開放獲取模式,有71.
128、1%的期刊采用青銅開放獲取模式;中國科學院主管的期刊中,有24.7%的期刊采用金色開放獲取或混合開放獲取模式,有67.4%的期刊采用青銅開放獲取模式;高校期刊中,有19.5%的期刊采用金色開放獲取或混合開放獲取模式,有65.7%的期刊采用青銅開放獲取模式。2.4.3.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期刊開放獲取出版情況2019年,中國科協、財政部、教育部、科學技術部、國家新聞出版署、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聯合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20192023)a,包括領軍期刊、重點期刊、梯隊期刊、高起點新刊、集群化試點、數字化平臺、選育ahttps:/ 卓越行動計劃期刊開放獲取模式及語種情況除兩種金色開放
129、獲取和1種混合開放獲取期刊未注明論文處理費(APC)b外,混合開放獲取期刊的論文處理費相對金色開放獲取高出很多,單篇論文多a 絕大多數期刊都沒有明確提出支持綠色 OA,少數期刊綠色 OA 與其他模式并存,例如分子植物就同時支持開放獲取和開放存檔,我們將其計入混合開放獲取期刊類別。b 我們收集了青銅開放獲取和訂閱獲取期刊以外期刊的論文處理費,期刊如果被DOAJ 收錄,其論文處理費數據則直接來源于 DOAJ 數據庫(DOAJ 標注了其收錄期刊的 APC),其他期刊論文處理費數據來源于官方網站。當期刊論文處理費對不同地區有不同標準時(例如,與施普林格合作的混合開放獲取期刊通常有美元、英鎊、歐元三個收
130、費標準),我們統一換算成人民幣,并取平均值。對于按頁計費的期刊,我們找到最新一期期刊,下載所有 PDF 版研究論文,計算平均頁數,最終得到平均論文處理費。42中國開放獲取出版發展報告2022在人民幣16 00021 000元(相當于2 5003 300美元)之間,中位數是17 107元;而金色開放獲取期刊較多在人民幣9 00013 000元(相當于1 4002 100美元)之間,中位數是12 500元,如圖2-12所示。此外,中文期刊論文處理費低于英文期刊。在5種金色開放獲取中文期刊(測繪學報 煤炭學報 生物技術通報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 作物學報)中,單篇收費最高的為人民幣6 480元(1 0
131、00美元左右)。收費最低的5種金色開放獲取期刊中,有4種為中文期刊。金色開放獲取混合開放獲取論文處理費/元010 00020 00030 000圖2-12 卓越行動計劃期刊論文處理費分布圖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高起點新刊基本采取開放獲取模式。截至2022年3月25日,對已經出版的30種高起點新刊的開放獲取情況統計發現,除了無人系統(Unmanned Systems)標注為混合開放獲取期刊外,其余期刊均為金色開放獲取期刊,其中約一半的期刊已被DOAJ收錄;有論文處理費記錄的期刊收費在03 500美元之間不等。很多期刊采取創刊初期限時免收論文處理費的策略來吸引學者投稿,根據這些期刊官網介紹,免收
132、的這部分論文處理費由相關機構補貼。高起點新刊主要的合作出版商包括北京科愛森藍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威科集團、愛思唯爾集團等。2.4.4.DOAJ 中國期刊出版情況據2022年4月初統計,DOAJ中只有179種中國期刊。a DOAJ收錄中國期刊以英文期刊為主,占比69%;其次是中文,占比22%;中英文雙語的期刊占a 根據申請者所在地統計。此外,由于一部分中國期刊是和國際出版商合作出版,申請數據庫也由國際出版商來進行,所以登記所在地時未含中國,本次統計未納入。DOAJ 自 2014 年開始將申報情況納入數據庫,故從 2014 年開始。43比9%,如圖2-13所示。179種期刊中,超過一半屬于鉆石開放獲
133、取期刊,93種期刊不收取論文處理費,38種期刊論文處理費低于人民幣5 000元,41種在 5 00110 000元之間,6種在10 00120 000元之間,只有1種超過20 000元,見圖2-14。?,69%?,9%?,22%圖2-13 DOAJ中國期刊語種情況933841610102030405060708090100015 0005 00110 00010 00120 000?20 000?圖2-14 DOAJ中國期刊論文處理費分布圖2.4.5.論文處理費支付服務在中國,約有35家出版機構正與全球版權結算中心(Copyright Clearance Center,CCC)的RightsL
134、ink合作。這35家中沒有嚴格意義上的中國本土出版機構,但有幾家在中國有出版合作伙伴。從作者的角度看,許多中國作者都在使用RightsLink支付他們的論文處理費。2021年,中國教育圖書進出口有限公司(CEPIEC)推出了SocoPay服務,全面支持中國用戶單篇文獻的購買和跨境便捷支付。目前中國已有近百家學術機構使用SocoPay服務,用于包括論文處理費在內的各種學術支付業務。44中國開放獲取出版發展報告20222.4.6.中國的開放出版轉換協議2020年5月,中國機構簽署首個開放出版轉換協議。至2022年8月底,中國機構共簽署開放出版轉換協議(Transformative Agreemen
135、ts,TAs)8份,其中“閱讀與出版”(Read and Publish,R&P)協議6份,“出版與閱讀”(Publish and Read,P&R)協議1份,“訂閱開放”(Subscribe-to-Open,S2O)協議1份。8份開放出版轉換協議的具體條款略有不同,其中協議期限從1年到無固定年限不等。見表2-8。2022年均在有效期內;在閱讀的部分,這幾份協議均支持采購機構閱讀相應出版機構全部期刊論文;在發表的部分,各協議的約定有差別。表2-8 中國轉換協議統計表簽署時間中國機構國際出版機構合作年限2020年5月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牛津大學出版社3年2021年中國醫學科學院Karger出版
136、社3年2021年7月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美國計算機學會出版社5年2021年上海交通大學劍橋大學出版社1年2021年底清華大學國際水協會無固定年限2022年清華大學美國計算機學會出版社3年2022年清華大學劍橋大學出版社1年2022年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英國微生物學會2年2.5.中國的開放數據2.5.1.中國的科學數據管理科學數據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產出之一,是支撐科研創新活動的基礎性戰略資源。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科學數據管理,科學數據開放共享法律法規體系日臻完善。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頒布科學數據管理辦法a,提出“政府預算資金資助形成的科學數據應當按照開放為常態、不開放為例外的原則,面向社會和相
137、關部門開放共享”,從而明確了科學數據管理的職責、原則、方式和a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科學數據管理辦法的通知 EB/OL.(2018-04-02)2022-04-02.http:/ 王瑞丹,楊靜,高孟緒,等.加強和規范我國科學數據管理的思考 J.中國科技資源導刊,2018,50(2):1-5.b 高瑜蔚,石蕾,朱艷華,等.科學數據管理辦法實施細則比較研究以正式發布的 11 份細則為例 J.中國科技資源導刊,2019,51(3):1-10+17.c Li C,Zhou Y C,Zheng X H,et al.Tracing the Footsteps of Open Research Data i
138、n China.Learned Publishing.2022,35:46-55.https:/doi.org/10.1002/leap.1439.d 國家新聞出版署關于開展 2021 年度期刊核驗工作的通知 EB/OL.(2022-04-02)2022-04-02.https:/ 孔麗華,習妍,姜璐璐.科技期刊關聯數據開放共享及出版政策研究 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2,33(2):192-199.46中國開放獲取出版發展報告2022期刊卓越行動計劃的共計250種領軍期刊、重點期刊和梯隊期刊中(考慮到新創期刊的實施進度不同,暫未將高起點期刊統計在內),截至2021年底,分別有81.8%、5
139、5.2%和34.2%的期刊制定了期刊數據政策。其中,三個層次中又分別有36.3%、3.4%和2.5%的期刊采用強制數據政策,要求作者將數據存儲到指定的數據存儲庫中,提供數據的標識、可用性聲明以及引用格式,并對數據進行一定程度的審核,以數據的共享發布作為論文發表的前提;部分期刊鼓勵數據共享,將提交數據作為一般性建議,但不作為論文出版的必要條件;還有部分期刊采取強烈建議模式,從數據標識、可用性聲明以及引用等方面給出指導性建議,作者自行決定共享協議。表2-9 卓越計劃入選期刊的數據政策統計期刊類型入選期刊數量期刊數據共享(出版)政策鼓勵數據共享強烈建議強制要求/特定要求沒有相關政策領軍期刊22738
140、4重點期刊29105113梯隊期刊19952115131首批入選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期刊中的60%為英文期刊,且多與國際出版機構有相關合作。調查結果顯示,這類期刊大多在遵循出版機構統一政策的基礎上,選擇執行與自己期刊相符合的數據政策,如地球化學學報(英文)生態系統健康與可持續性(英文)等。相比而言,入選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的中文期刊自行制訂數據政策的很少。此外,還存在部分期刊官方網站的數據政策聲明不明確、數據政策制訂標準不一致、對數據可用性聲明以及數據引用的要求各不相同等問題。2022年3月,數據分析與知識發現發布該刊的論文支撐數據公共保存與共享暫行辦法a,要求所有被錄用論文的論文支撐
141、數據,在稿件被錄用后在該刊選擇的公共獲取數據平臺長期保存并按規范授權開放獲取,這是中國現階a 數據分析與知識發現編輯部.論文支撐數據公共保存與共享暫行辦法 J.數據分析與知識發現,2022,6(2/3):3-6.47段首個較為完整的期刊數據政策??傮w而言,中國期刊在制訂數據政策上起步較晚,期刊或資助者將共享數據或材料作為出版或資助條件的比例很低。在科學數據研究出版實踐上,中國首本科學數據研究期刊中國科學數據(中英文網絡版)(China Scientific Data)在2015年8月面世,中國期刊開始探索建立科學數據產權保護的新方法,推動科學數據出版與數據引用;截至2022年4月底,該刊已出版
142、數據論文459篇,是中國唯一專門面向多學科領域科學數據出版的學術期刊。此外中國還創辦了全球變化數據學報(中英文)地球大數據 數據智能等專業學科領域的數據期刊。同時,不斷有學術期刊開設“數據論文”欄目,探索數據出版實踐,如大氣科學進展 生物多樣性 植物生態學報 中國物理B 化工學報等?;赟ciVal的統計顯示(見圖2-15)a,在中國作者20162020年發表的論文中,約有2.19%的論文共享了科學數據(全球同期發表論文中約有1.90%共享了科學數據);雖然從占比上看共享數據的論文仍屬少數,但其增長趨勢十分顯著(5年復合增長率約為15.71%)。此外,越來越多的中國學者開始發表數據論文,將優質
143、的科學數據開放全球共享。據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數據檢索(見圖2-16)b,20162020年中國學者發表的數據論文中共計915篇被收錄,僅2020年一年發文量就達315篇。2.6.中國的開放學術平臺根據學術平臺的功能定位,可以將中國的開放學術平臺分為機構知識庫、開放資源平臺、開放出版傳播平臺、預印本平臺4類c(以下數據采集時間均為a 數據來源為 SciVal 數據庫,所有文獻類型,全球數據,20012020 年,檢索時間為 2022 年 4 月 2 日。b 數據來源為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數據庫,出版時間為 20162020 年,國家/地區為中國,文獻類型為數
144、據論文,檢索時間為 2022 年 4 月 2 日。c 參照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21)對開放平臺的分類,見: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21)M.北京:科學出版社,2021:143-145.48中國開放獲取出版發展報告20222022年4月底)。機構知識庫建設主體一般為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等,是以本機構成員在工作過程中所創建的各種數字化產品為內容的知識庫,便于全球學者、機構之間的學術交流與分享。開放資源平臺遵循相關的知識產權和使用權益,收集互聯網的開放獲取資源,為用戶提供集中、便捷、免費的查詢、統計、下載等服務,有利于促進開放資源的共享利用。開放獲取出版傳播平臺是指采取開放獲取模式發表出版
145、物的平臺。預印本平臺是指發表預印本的平臺。2.6.1.機構知識庫中國有三大機構知識庫聯盟,分別是面向高校的中國高校機構知識庫聯盟、面向中國科學院的中國科學院機構知識庫網格,以及面向國家基金成果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研究知識庫等重要機構知識庫。(1)中國科學院機構知識庫網格(CAS IR GRID)。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500 879 542 525 611 994 698 586 771 375 8 885 10 258 13 249 17 380 18 426 02 0004 0006 0008 00010 00012 00014 00016 00018 00020 0000100 0002
146、00 000300 000400 000500 000600 000700 000800 000900 000201620172018?20192020?/?/?圖2-15 20162020年中國學者發表論文數量與共享數據論文數量67778111218182642772144700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500BIODIVERSITY DATA JOURNALBMC GENOMICSMEDICAL SCIENCE MONITORMEDICAL SCIENCE MONITORBIODIVERSITY SCIENCEFRONTIERS IN GENETICSADVANC
147、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GENOMICS PROTEOMICS BIOINFORMATICSSCI DATAEARTH SYST SCI DATA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GIGASCIENCESCIENTIFIC DATADATA IN BRIEF?圖2-16 20162020年WebofScience核心合集收錄中國學者發表數據論文的期刊分布49心項目支持,2009年籌建。目前已有114個研究所建成機構知識庫,并在CAS IR GRID平臺上集成檢索期刊論文、會議論文、學位論文、專利、獲獎成果、專著、演示報告、研究報告、文集等信息資源(h
148、ttp:/)。(2)中國高校機構知識庫聯盟(CHAIR)。由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China Academic Library&Information System,CALIS)管理中心組織部分中國高校圖書館2016年共同發起,聯盟的51個會員機構中有21家高校圖書館在平臺上鏈接了各自機構知識庫并提供公開訪問權限(http:/ 067篇,涉及1 415 844位作者、2 233家研究機構(https:/ DOAR)(www.opendoar.ory)收錄的中國機構知識庫有65個,僅是美國收錄數919個的7.1%,占全球總數 5 864個的1.1%。2.6.2.開放資源平臺開放資源平臺主要有
149、以下5種。(1)以中國科技期刊文獻為主。主要有中國科技論文在線(Sciencepaper Online)和國家科技期刊開放平臺。中國科技論文在線由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創建于2003年,收錄850種科技期刊(含中、英文期刊),130萬篇文獻(http:/ 325種,論文892萬篇(https:/ IR GRID的114個中國科學院研究所機構知識庫的基礎上,增加了122所高校以及49個其他科研機構(如省市級科學院、研究院)的機構知識庫(http:/)。(3)以國際開放獲取論文為主。主要有GoOA、Socolar等。GoOA由中國50中國開放獲取出版發展報告2022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創建于2013年,
150、收錄了經嚴格遴選的來自144家知名出版機構的2 500余種開放獲取期刊及其全文(http:/ 048個開放獲取知識庫(包含文章1 039萬篇)以及來自全球100多個國家、近7 000家出版機構的31 972種學術期刊,其中11 827種為開放獲取期刊,共計1 534萬篇開放獲取論文(http:/ 118種,論文1 140萬篇(http:/)。(5)國家科技文獻信息統一共享開放平臺。該平臺由中信所按照國家中長期規劃設計,基于國家元數據戰略,全面開展中外科技文獻數字資源長期保存;推進知識元素的碎片化、關聯化,形成可發現、可計算、一體化的開放知識體系;消除信息孤島,打破融合障礙,構建科技信息開放交流
151、生態。2.6.3.開放出版傳播平臺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中的集群化試點項目和國際化數字出版服務平臺子項目分別設5個和3個建設項目,旨在打造開放出版平臺,營造良好的中國開放出版生態。截至2022年7月底,有4個集群化出版平臺和3個數字出版服務平臺已在運行,見表2-10。表2-10 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開放出版傳播平臺統計表名稱初始建設時間卓越項目主辦機構鏈接科技期刊數字化傳播國際平臺(SciOpen)2019數字化 清華大學出版社https:/科技期刊數字化運營國際平臺2019數字化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有限公司服務平臺,無網址科技期刊數字化生產國際平臺2019數字化 方正電子服
152、務平臺,無網址51名稱初始建設時間卓越項目主辦機構鏈接MedNexus2021集群化 中華醫學會雜志社 https:/www.medNexus.orgSciEngine2016集群化 科學出版社https:/Frontiers Journals2006集群化 高等教育出版社https:/CLP Publishing2019集群化 中國激光雜志社https:/2.6.4.預印本平臺中國預印本平臺主要為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辦的中國科技論文在線(論文首發業務)、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與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聯合建設的中國預印本服務系統、中國科學院科技論文預發布平臺和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的生物醫
153、學科技論文預印本系統。(1)中國科技論文在線(Scienceaper Online)。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辦,2003年開始建設,截至2022年4月底,首發論文104 246篇()。(2)中國預印本服務系統。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與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2004年聯合建設,目前預印本系統的用戶信息已經并入NSTL網絡服務系統之中(https:/)。(3)中國科學院科技論文預發布平臺(ChinaXiv)。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2016年打造,包含中國心理學預印本平臺PsyChinaXiv、中國生物工程預印本出版平臺、巖土力學預印本平臺、中國語音樂律預印本平臺、中國圖情檔預印本平臺(試用)、貴州省學
154、術預印本平臺(試用)、中國護理學預印本平臺(ChinaXiv-NursRxiv)7個子平臺;與29種期刊建立合作關系;可查詢國際上近26 000種期刊的預印本政策(http:/chinaxiv.org/home.htm)。(4)生物醫學科技論文預印本系統(biomedRxiv)。為全力配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和診治工作,提升最新研究成果的傳播效率,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于2020年5月正式推出biomedRxiv,用于快速發布和存儲我國生物醫學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學科分類涉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基礎醫學、臨床續表52中國開放獲取出版發展報告2022醫學、預防醫學、中醫學、腫瘤學等在內的20
155、個一級學科及其涵蓋的160余個二級學科(https:/ 565篇增長到2021年的152 901篇a,年均增長率為14.8%。中國發表國際合作開放獲取論文從2011年的11 271篇增長到2021年的63 691篇,年均增長率為18.9%,增速高于國際合作發文整體水平。在國際合作論文中,開放獲取論文占比不斷提升,從2011年的29.2%上升到2021年的41.7%。見表2-11。20112021年,中國開放獲取國際合作論文總數共計395 731篇,其中高被引論文b11 041篇,占總數的2.8%,略高于中國合作論文整體水平(2.5%)。表2-11 20112021年中國發表國際合作論文中的開放
156、獲取論文情況年份國際合作論文數開放獲取論文數開放獲取論文占比/%201138 56511 27129.2201244 31014 09731.8201352 63117 80133.8201460 96921 72535.6201570 13926 10137.2201680 60132 72140.6201792 03139 77843.22018107 42146 70043.52019128 66057 06844.42020143 21564 32544.92021152 90163 69141.7a 數據庫:SCIE;文獻類型:論文和綜述;論文作者地址中包含中國;學科分類依據WoS;
157、按全部作者的全部機構統計。b 高被引論文:中國各學科論文在近10年累計被引用次數進入世界前1%的國際論文。參見:2021 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報告 R.北京: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21.53中國開放獲取國際合作論文中,中國機構排在前三位的是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國外機構前三位是歐洲研究型大學聯盟、美國加州大學系統和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見表2-12。表2-12 中國開放獲取國際合作論文中發文較多的機構中國機構論文數 占比/%其他國家(地區)機構論文數 占比/%中國科學院(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66 59716.8歐洲研究型大學聯盟(Leagu
158、e of European Research Universities Leru)32 8728.3北京大學(Peking University)18 7034.7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ystem)25 0086.3上海交通大學(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16 8544.3法 國 國 家 科 學 研 究中心(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16 4294.2中國科學院大學(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16 4
159、454.2美國能源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Energy)15 7454.0清華大學(Tsinghua University)15 6013.9Udice 法國研究型大學聯盟(Udice French Research Universities)14 1863.6浙江大學(Zhejiang University)14 3183.6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13 0433.3復旦大學(Fudan University)12 3613.1得克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Texas System)12 7093.2中山大學(Sun Y
160、at-Sen University)12 2693.1倫敦大學(University of London)11 3062.954中國開放獲取出版發展報告2022中國開放獲取國際合作論文學科分布廣泛,論文數較多的5個學科是:多學科科學、材料科學多學科、工程(電子電氣)、環境科學和化學多學科。如圖2-17所示。圖2-17 中國開放獲取國際合作論文學科Top102.7.2.中國英文期刊國際合作出版及開放獲取情況截至2022年8月底,中國機構主辦的有CN號a的428種英文期刊b與國際出版平臺合作的英文期刊數量和分布比例見表2-13。表2-13 中國機構主辦英文期刊與國際出版機構的合作情況國際合作機構期
161、刊數占比/%施普林格 自然(Springer Nature)13331.07愛思唯爾(Elsevier)5913.79a Yan Shuai.STM Publishing in ChinaJ.Editorial Office News,2015(12):13-16.DOI:http:/dx.doi.org/10.18243/eon/2015.8.12.3.b 期刊主辦單位在中國但無 CN 號的英文期刊,未統計。55國際合作機構期刊數占比/%科愛(KeAi)5312.38威立(Wiley)163.74威科集團(Wolters Kluwer)133.04牛津大學出版社(Oxford Univers
162、ity Press)112.57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102.34英國物理學會出版社(IOPP)81.87全球科學出版社(Global Science Press)71.64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71.64泰勒 弗朗西斯集團(Taylor&Francis Group)61.40世界科學出版社(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40.94德古意特出版社(De Gruyter)40.93其他國際出版商204.67未與國際出版商合作(自建平臺)6414.95未與國際出版商合作(未檢索到期刊網站/平臺)133.04合 計428100在與中國英文期刊合作出版的國際性出
163、版機構中,施普林格 自然(Springer Nature)最多,合作出版中國英文期刊133種,愛思唯爾和科愛緊隨其后,分別為59種和53種。428種中國英文版期刊中有208種被SCI或SSCI收錄,其中有201種在2020年度的JCR(期刊引證報告)中有影響因子的學科分區(部分期刊同時在2個或多個學科分區,見圖2-18):Q1區84種(41.8%),Q2區79種(39.3%),Q3區53種(26.4%),Q4區19種(9.5%)。此外,被A&HCI收錄期刊1種,ESCI收錄期刊66種;未被Web of Science收錄的期刊有153種(占總數428種的35.7%)。續表56中國開放獲取出版發
164、展報告2022847953190102030405060708090Q1Q2Q3Q4?圖2-18 中國英文科技期刊SCIE的Q區分布圖(2020年)被Scopus數據庫收錄的中國英文期刊數量為325種,未被收錄的有103種(占總數428種的24.1%)。在428種英文期刊中,全文開放獲取的期刊為271種(包括有海外合作平臺的期刊明確標注的金色開放獲取和國內自建網站可免費下載的青銅開放獲?。?,占總數428種期刊的63.3%;混合開放獲取模式的期刊為122種,占總數的28.5%;訂閱模式的英文期刊只占總數的8.2%(35種)。2.8.中國科協國際合作交流情況 主辦世界科技期刊論壇。20182022
165、年,中國科協共舉辦5屆世界科技期刊論壇,搭建國內外科技期刊交流平臺,圍繞開放獲取、開放數據、開放科研、開放評價以及科研誠信協同治理等熱點話題進行了深入研討。世界科技期刊論壇主題2018年開放 共享 發展更好的期刊,更好的科學2019年科技期刊的未來與學術傳播體系的重構2020年連接 互鑒 共治大數據時代科技期刊的新使命2021年推動開放科學:共享共贏可持續2022年共享科學,共享未來57第五屆世界科技期刊論壇 與國際機構簽署合作備忘錄。中國科協與國際科學、技術和醫學出版商協會,施普林格 自然集團,美國科學促進會,英國工程技術學會,威立國際出版集團等簽訂合作備忘錄,促進科技期刊和學術交流互鑒。中
166、國科協與美國科學促進會簽署續約 中國科協牽頭組建開放科學促進聯合體。響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放科學建議書,推動中國積極融入全球開放科學實踐,提升科技文獻和科學數據開放共享水平,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舉辦高水平國際科技期刊培訓交流活動和開放科學研討會。聯合施普林格 自然、泰勒 弗朗西斯、威立等國際出版機構推出開放科學、同行評議、倫理規范、科學傳播等系列前沿課程,參訓人次數千次。舉辦開放科學與開源創新發展論壇,探討促進開放科學的具體舉措。58中國開放獲取出版發展報告2022 在國際學術出版組織中任職。中國在國際期刊協/學會中擔任職務的人數在不斷增加,努力向國際宣傳中國學術出版,增進互動交流,提高參與
167、國際治理的能力。593 開放獲取出版中的科研誠信3.1.持續聚焦開放獲取出版中的科研誠信著名物理學家理查德 費曼說過,科學就是堅信專家是無知的。爭論、懷疑和挑戰現狀推動了科學進步。從這個意義上說,科學永遠沒有定論。因此,對科學的信任并不是因為科學家獲得的結果一定是正確的(事實他們也不是),而是因為科學是以可靠、誠實、獨立和公正的方式得出的結果??蒲姓\信受多方面的威脅,例如為了個人職業發展而不擇手段、外部干擾、商業利益,以及各種理念和政策對大學和研究人員的負面影響。各種各樣的威脅意味著,學術生態系統中的所有利益相關者,包括資助者、政府、大學、知識庫、出版商,當然還有研究人員本身,都要共同承擔科研
168、誠信的責任。無論出版模式如何,出版商都通過編輯過程(例如,審查剽竊、圖像和數據操縱、利益沖突,驗證作者身份)、同行評議過程,以及建立和維護學術信息的永久記錄,為科研誠信作出重要貢獻。此外,出版商還確保出版過程透明、可預測、可糾正和可問責,為此他們已經在工作流程、技術和系統上進行了投入以不斷強化誠信建設。為了支持出版商的工作,STM于2022年初推出了“STM誠信倡議”(STM Integrity)。其使命是為學術交流社區提供數據、信息和技術支撐,以維護科研誠信。有關該倡議的更多信息,可以訪問STM Integrity Hub-STM(stm-assoc.org)。開放科學運動在各個層面上對科研
169、誠信產生了重要影響??尚刨嚨目茖W是和科研設計、項目執行和發表或報道等各個階段的透明度息息相關的。更高的透明度,包括同行評議等領域的透明度,會產生更值得信賴的科學。但開放科學運動也導致了一些不太積極的發展動向。開放獲取模式導致了掠奪性出版商的出現,這些出版商利用研究人員的出版需求,誘使他們向那些只為賺取出版費而創辦的期刊投稿。接下來的各節將重點介紹出版商對維護科研誠信的貢獻、因開放獲取而產生的誠信問題,以及在開放獲取工作流程中如何改進和完善誠信規則。部分內容是邀請開放科學和科研誠信領域中與出版商和期刊相關的組織機構撰寫的。60中國開放獲取出版發展報告2022中國的實踐:中國高度重視科研誠信問題,
170、近年來陸續出臺了一系列強化科研倫理建設與治理的政策、標準和措施,協同多部門聯合施策,取得了積極的成效,逐漸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科研倫理規范體系。2018 年以來出臺的主要規定和重要舉措如圖 3-1 所示。2018 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嚴肅查處嚴重違背科研誠信要求的行為,自然科學論文造假監管由科技部負責,堅持零容忍,建立終身追究制度。隨之 2018 年,科技部組建了科技監督與誠信建設司。2019 年,科技部、中央宣傳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國家衛生健康委等 20 個部門共同發布科研誠信案件調查處理規則(試行),對科研失信行為作出具體
171、界定,明確了被調查人、所涉單位、上級主管部門等各方人員的職責分工,并對科研失信行為的處理措施作出明確要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從 2020 年開始a對涉及不端行為案件的處理決定書分批集中發布,加大震懾力度。2020 年,科技部施行科學技術活動違規行為處理暫行規定,明確了抄襲、剽竊、侵占、篡改他人科學技術成果,編造科學技術成果,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等的處理辦法。2021 年 6 月 3 日國家衛健委在官網開設“醫學科研誠信專欄”b,公布部分機構醫學科研誠信案件調查處理結果??萍疾繒蒲姓\信建設聯席會議各成員單位建立科研誠信案件通報機制,2021 年 7 月 30 日中國科研誠信網c改版完成、正式
172、上線運行,集中轉載了相關部門組織查處的論文造假、論文買賣等科研誠信案件。2021 年 12 月 24 日通過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指出建立和完善科研誠信制度和科技監督體系,建立科學技術項目誠信檔案及科研誠信管理信息系統,成立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加強學術期刊建設,完善科研論文和科學技術信息交流機制,推動開放科學的發展,促進科學技術交流和傳播。a 2020 年查處的不端行為案件處理決定(第一批次)。參見:https:/ 1742019)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開始對涉及不端行為處理決定書分批集中發布發布科研誠信案件調查處理規則(試行)發布關于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2020-09-17發
173、布科學技術活動違規行為處理暫行規定國家衛健委在官網開設“醫學科研誠信專欄”2021-07-30中國科研誠信網開始集中轉載相關部門組織查處的論文造假、買賣等案件2019-09-25圖3-1 近5年中國科研誠信相關規定和重要舉措匯總3.2.同行評議同行評議是指一個或多個與作者能力水平相當的人對同行工作進行的評價。在論文發表方面,它是指由同行評估稿件是否適合在某一特定期刊上發表。同行評議被視為一個重要的選擇和審查過程,也是確??蒲姓\信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開放獲取環境中,同行評議也在不斷發展,包括出現了新的“開放評議”模式。盡管開放同行評議被視為開放科學的一個主要支柱,但目前它還沒有標準化的定義,也
174、沒有公認的特征和實施模式。Ross Hellauera在2017年的一項系統研究顯示,該術語有122種不同含義,例如在公開身份信息的情況下進行開放評議(作者和審稿人知道彼此的身份)、開放報告(評審報告與相關論文一起發表)、開放式互動(允許并鼓勵作者和審稿人之間和/或審稿人之間直接進行相互討論)。為了使評審過程更透明,以及使描述各種同行評議模式的術語更加一致,STM啟動了一個同行評議術語項目(Peer Review Terminology Project)。這些術a Ross-Hellauer T.What is open peer review?A systematic review vers
175、ion 2;peer review:4 approved.F1000Research,2017(6):588.https:/ Psychologica Sinica)和中國科學數據(China Scientific Data)嘗試了一種介于匿名評審和公開評審之間的評審方法。3.3.出版倫理出版倫理是指與出版有關的所有各方的道德行為標準,涉及作者、期刊編輯、同行評議者、出版商和主辦期刊的各類組織等。在出版商和編輯的出版倫理領域,COPE(國際出版倫理委員會)是一個領導組織。COPE成立于1997年,致力于教育和支持編輯、出版商和其他與出版倫理有關的人員,目的是使倫理實踐成為出版文化的一個“規定動
176、作”。其成員主要是編輯,但也包括出版商和相關的組織和個人。COPE推薦了核心實踐,也是期刊和出版商為達到出版倫理的最高標準所需的政策和做法,包括開放獲取出版實踐。其內容包括關于日常工作、教育模塊和主題活動的建議、指南(包括流程圖),以支持期刊和出版商履行出版倫理政策。它所涵蓋的主題非常多樣化,反映了出版倫理的廣度:對不端行為的指控、作者和貢獻者署名、投訴和上訴、利益沖突、數據和可重復性、倫理監督、知識產權、期刊管理、同行評議流程和出版后討論。COPE還提供了相關的電子學習課程。COPE的成員資格審核實行一套最低標準a,期刊在申請會員資格時要通過評估。該標準與申請DOAJ的標準一致。a Prin
177、ciples of Transparency and Best Practice in Scholarly Publishing,COPE.https:/doi.org/10.24318/cope.2019.1.12.63中國的實踐:2019 年 10 月,中國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正式成立,此后陸續成立人工智能、生命科學、醫學 3 個分委員會。2021 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 等相關立法中對科技倫理作出明確規定,推動相關部門出臺了一批科技倫理治理制度。2022 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要求發布、傳播和應用涉及科技倫理敏感問題的研究成果應當遵守有關
178、規定、嚴謹審慎。a中國科協不斷加強出版倫理建設,曾先后組織全國學會科技期刊簽署了關于加強科技期刊科學道德規范、營造良好學術氛圍的聯合聲明,聯合相關部委印發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論文的“五不準”行為守則,編制科技期刊出版倫理規范。2022 年 2 月 15 日,中國科協所屬 211 家全國學會聯名發布了中國科協全國學會學術出版道德公約,從學術共同體的角度,聚焦學術論文發表全流程,倡議科研人員、期刊編輯和審稿人加強行為自律,確保出版過程客觀公正,確保論文發表真實可靠。此外,中國科協正在積極推動成立中國科技倫理學會。3.4.已發表內容的再使用為闡述自己的研究基礎、目的和意義,驗證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及展望未
179、來,研究人員可以且應該合理、合規使用前人已發表的內容。然而,不幸的是,剽竊之類的學術不端事件時常發生。研究人員如何使用或查詢以前發表的內容,要遵守各種許可規定。(參見1.7節)這些許可規定適用于已發表論文、存儲的數據以及已嵌入出版流程的可靠的參考文獻體系。剽竊就是在原始署名權有合法預期情況下,某人使用屬于另一個可識別的人或來源的文字、想法或作品,而沒有標明其歸屬來源的行為。剽竊是傳統上最常見的科研不端行為,可以用出版界的一些工具來篩查此類不端行為。b 這些工具大多數是為英語開發的。強a 關于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新聞發布會(文字實錄)。參見:http:/ The TeSToP working
180、group of the European Network for Academic Integrity has performed one analysis of such tools,available at https:/plagiat.htw-berlin.de/software/softwaretest-2020/.64中國開放獲取出版發展報告2022烈建議整合使用不同的剽竊篩查工具,這也是期刊的常見做法。中國的實踐:中國英文期刊主要采用 CrossCheck 進行論文檢測,中文期刊主要采用 CKNI 開發的國內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AMLC)進行篩查和防范。截至2022 年 4 月
181、 30 日,使用 AMLC 的科技期刊已有 4133 種,占中國科技期刊總量 4963 種的 83%。3.5.寫作和編輯服務許多英語不是主要語言的作者利用語言編輯服務來確保論文中的英語達到足夠的水平,使英文表達不會成為被國際期刊接受的障礙。目前有很多機構為作者提供這些服務,如Editage(意得輯)、美國期刊專家(AJE)和英論閣(Enago)。作者還可以直接與語言編輯合作,或利用其所在機構提供的服務。語言編輯機構不應與論文工廠混為一談。論文工廠是以利潤為導向的、非官方的、具有潛在非法性的組織,它們生產和銷售貌似真實研究的欺詐性稿件。出版商篩查出越來越多的來自論文工廠的投稿,并撤回已發表的來自
182、論文工廠的稿件。雖然沒有客觀的方法來區分論文工廠和誠信經營的編輯機構,但任何售賣論文以及提供語言層面以外的“撰寫”或從根本上重寫論文的機構都應該受到懷疑。為了解論文工廠問題的嚴重程度,COPE、STM和Maverick Publishing Specialists一起使用來自出版商的數據進行了一項研究,還采訪了研究人員、出版商和“撤稿觀察”(Retraction Watch)等利益相關者。在2022年6月發布的研究報告中a,概述了論文工廠這一日益嚴重的問題,闡釋了其運作的方式、動因以及學術界和出版界可以做些什么來應對論文工廠。中國的實踐:2020 年 7 月,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與施普林格
183、自然聯合發布學a Paper Mills Research.https:/publicationethics.org/node/55256.65術出版第三方服務的邊界藍皮書(2020年版)a,為研究人員在使用學術出版第三方服務時如何區分可接受服務與不可接受服務提供了具體指引,旨在幫助研究人員在通過第三方服務提高學術出版效率的同時,避免因接受不當服務而產生科研誠信與學術出版道德問題。3.6.可信賴期刊與掠奪性期刊如前文第3.1節所述,開放獲取模式的引入導致了掠奪性出版商的出現。但是,眾多的出版商仍在負責任地堅持獨立的編輯政策,不讓商業利益對期刊的收稿政策起任何作用。目前還沒有一份明確的、被廣泛認
184、可的掠奪性出版商名單,作者很難確定自己是否在與這些非法機構打交道。因此,STM與其他組織一起建立了一個名為“Think.Check.Submit”(思考 檢查 投稿)的網站(見第1.8節),幫助研究人員確定值得信賴的期刊和出版商。通過一系列工具和實用資源,這項跨行業的國際倡議旨在教育研究人員、促進誠信,并建立對可信研究和出版物 的信任。開放獲取期刊目錄(DOAJ)旨在通過一個公開的目錄,在全球范圍內促進那些高質量、同行評議的開放獲取期刊的顯示度、可訪問性、聲譽、使用率和影響力,無論其學科分布、地理位置或語言如何。DOAJ作為合著者之一的學術出版透明原則和最佳實踐b,為DOAJ的基本收錄標準提供
185、了基礎。中國的實踐:2018 年,中國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建立學術期刊預警機制。在此之后,一些中國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自己的“期刊黑名單”。2020年和2021年,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分別發布了年度國際期刊預警名單(試行)。3.7.版本控制多年前,論文內容只能通過一個來源獲得,即公開出版的印刷版期刊。有a Published jointly by ISTC and Springer Nature,2020.bDOAJ:Transparency&best practice.https:/doaj.org/apply/transparency/.66中國開放獲取出版發
186、展報告2022時,一個作者可能會將一份打印好的稿件分享給另一位同事,以便獲得進一步改進研究思路的反饋。這種發表前論文的分享通常是私人的,而未發表的論文幾乎從未見過有廣泛的傳播。除了已發表或未發表,確實不需要其他術語來描述一項研究成果的狀態。隨著數字出版的發展,作者們找到了擴大科學文獻共享的方法。第一個明確用于發表前共享的知識庫是arXiv。它于1991年啟動,是一個主要用于物理學界可以在發表前共享論文以便對正在進行的項目進行審查和投入的平臺。后來,隨著支持不同學科的其他網站陸續推出,如社會科學的SSRN、生物科學的BioRXiv和化學學科的ChemRxiv,這些預印本知識庫越來越受歡迎?,F在已
187、有近70個這樣的公共知識庫。在開放獲取環境中,隨著發表前傳播可選擇方式的增加,以及作者對分享早期作品興趣的增加,需要有一種方法讓讀者們區分他們正在查看的內容是什么版本。2005年,一些出版商和圖書館員提出制定了期刊論文版本(JAV)術語,成為美國國家信息標準組織(NISO)的推薦方案。a該術語定義了期刊出版過程中的7個階段:作者的原稿(AO)、提交評審的稿件(SMUR)、接受的稿件(AM)、清樣(P)、正式發表的版本(VoR)、正式發表版本的修正版(CVoR)和正式發表版本的增強版(EVoR)。該推薦方案只是一些共識,并非官方標準,它描述了推薦術語應用的案例。這些版本階段凸顯了出版商通過出版過
188、程增加的價值。對于讀者來說,了解一個稿件可能經歷的嚴格評審是很重要的。這對于引用也很重要,因為在可能的情況下,最好引用正式發表的版本。最后,“論文的版本”對于了解期刊論文版本是否可共享或再發表會很重要。例如,JAV是由STM新推出的論文共享框架的一個核心功能。b自2008年該術語發布以來,共享文獻的生態系統發生了很大變化。預印本現在是學術文獻中的常見形態,經??梢钥吹秸撐闹蛔鳛轭A印本發布。有些論a NISO RP-8-2008,Journal Article Versions(JAV):Recommendations of the NISO/ALPSP JAV Technical Workin
189、g Group.National Information Standards organization(2008).ISBN:978-1-880124-79-6.b Article Sharing Framework:A Framework for Responsible Sharing.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M Publishers(2021).https:/www.stm-assoc.org/asf/.67文是出版后同行評議,但現有的術語對此沒有很好地體現。也有一些出版后的狀態變得越來越重要,如“撤回”或“撤銷”,這些詞匯沒有包含在最初的術語中。20
190、20年11月,NISO擁有投票權的成員批準了一個新項目a,該項目于2021年初開始,旨在解決在詞匯表中添加新術語的問題。該項目還將探討諸如DOI分配、是否應將不同的DOI分配給不同的版本以及這些不同的標識符應如何鏈接等問題。該項目預計將于2022年底起草一份征求公眾意見的草案,并于2023年初最終公布。(NISO執行總監Todd Carpenter供稿)中國的實踐:中國科技期刊也在積極探索版本控制,例如 CNKI 的網絡首發。截至2022 年 4 月 30 日,共 2286 種學術期刊通過 CNKI 進行網絡首發出版,總發文量 563525 篇,總下載量 84498612 篇次,網絡首發刊均提
191、前 75.08天;其中科技期刊 1606 種,占比 70%,總發文量 483734 篇,總下載量64859535 篇次,刊均提前 85.42 天。3.8.出版和科研影響力不言而喻,開放獲取使研究工作更為廣泛地傳播,但這只是其被閱讀和使用的第一步,這是科研影響力的基礎。林肯大學科研影響力發展主任朱莉 貝利將科研影響力定義為“現實世界中科研帶來的可被證明的變化(益處)”b;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對科研影響力的定義是“某項目對相關研究領域產生持續、強大影響的可能性”c;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認為科研影響力就是“你的研究造福社會和幫助實現社會預期成果a Update of Recommended Practi
192、ce for JAV(RP8-2008)Planned.NISO Website(November 2020).https:/www.niso.org/niso-io/2020/11/update-recommended-practice-jav-rp8-2008-planned.b“Chasing theimpact unicorn-myths and methods in demonstrating research benefit.”Julie Bayley Blog,July 2019.https:/juliebayley.blog/2019/07/.c“Definitions of
193、Criteria and Considerations for Research Project Grant(RGP/R01/R03/R15/R34)Critiques.”NIH,Grants and Funding,March 2016.https:/grants.nih.gov/grants/peer/critiques/rpg.htm.68中國開放獲取出版發展報告2022的潛力”a。馬克 里德教授在科研影響力手冊b中進一步定義了十種類型的科研影響力:理解和認識,態度,經濟,環境,健康和福祉,政策,對決策和行為變化影響的其他形式,文化,其他社會影響,能力/準備程度。隨著全球范圍內對獲取研究
194、資助的競爭日益激烈,資助者們越來越多地將影響力潛力視為決定資助哪些項目和機構的一個因素。近年來,一些國家引入了影響力評估標準,作為分配政府資金的一種手段。其中包括英國(通過卓越研究框架)、澳大利亞、意大利、法國和比利時。c在英國,影響力評估“影響”了20億英鎊大學資金中的25%。d 不僅是政府資金越來越多地通過衡量影響力來分配,許多其他資助機構在決定資助項目時也在采用影響力評估策略。通過“地平線2020”和其他項目申請的歐洲資金都要求有一份詳細的開發和傳播計劃;作為資助申請的一部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則需要一份聲明,說明項目將帶來的潛在的、更廣泛的影響。其他機構也開始效仿,要求研究人員在其資助
195、申請中做出預算,以體現對學術界以外受眾(決策者、行業人士、教育工作者等)的影響和溝通。更普遍的是,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需要讓公眾更積極地參與到研究討論和產出中。一項研究全球對科學態度的調查e發現,88%的人認為科學家應該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分享科學信息。在一項針對慢性病患者的調查f中,50%的人使用科技期刊作為信息來源。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進一步推動了公眾對科研的興趣。依靠迅速涌現的科學數據,政府、公共衛生專家和個人對經濟、公共衛生和個人有重大影響的事項做出決策。對公眾而言,研究論文高度技術性的語言并不是科研發現和理解的最佳選擇。(Kudos首席執行官梅林達 肯尼威供稿)a“Chapter III-NSF
196、 Proposal Processing and Review.”NSF,January 2013.https:/www.nsf.gov/pubs/policydocs/pappguide/nsf13001/gpg_3.jsp.b The Research Impact Handbook(2nd edition),Published by Fast Track Impact(July 2018).c The Metric Tide.https:/responsiblemetrics.org/the-metric-tide/.d The Stern Report:Research Excelle
197、nce Framework Review.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research-excellence-framework-review.ehttps:/ 洛杉磯時報 等國際媒體關注;2020 年再次刊發張亞平關于雞的起源論文,被科學發表點評文章稱為“里程碑式的進展”。a國家科學評論(英文)充分利用多種媒介增強學術成果的顯示度和普及性,20202021 年舉辦在線講座 22 場,累計聽眾近 64 萬人次,并充分利用海外合作出版商牛津大學出版社的博客、Twitter 和 Facebook 等平臺,宣傳所刊發的論文等。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
198、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關于晚白堊世恐龍化石中可能保存 DNA 的成果在 Twitter 和Facebook 上被 10 余個國家的用戶評論和轉發,相關視頻在 YouTube 上被觀看 1 萬余次。b園藝研究(英文)構建了 17 個期刊學術社區,覆蓋國內外各大主流社交媒體,作者微信交流群共有 1.1 萬多人,舉辦作者分享會 35 場,直播平臺參與人數超過 13 萬人次;期刊發起并主辦的國際園藝研究大會,自2014 年以來分別在中、美、英、意成功舉辦八屆,超過 80 個國家和地區的1.5 萬多人注冊參會;期刊的 Facebook 和 Twitter 賬號粉絲數量在所屬領域(Horticulture)排名
199、均位列前三。3.9.存檔當前提供文獻獲取權限很重要,而長期保存文獻對學術完整性也至關重要。開放獲取可以對文獻的長期完整性形成支撐,也可能形成阻礙,需要精心設計施行才能確保實現想要達到的目的。在面臨技術變化、磁盤故障、黑客攻擊以及其他更糟糕的情況下,為確保內容安全,長期保存需要進行積極主動管理??杀氖?,根本就沒有保存(或者直到為時已晚)才是關鍵的挑戰。根據ISSN國際中心的數據,在截至2021年底分配的約280萬個ISSN號中,有近30萬個分配給數字資源,而其中只有不到69 000個被完全保存(存檔在至少3個獨立的數字檔案館)。圖書的相關數字a細胞研究啟示錄:自信之路。https:/ 高媛,徐
200、秀玲,張冰姿,等.提質增量,卓越發展:國家科學評論 辦刊實踐與進展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2,33(2):215-221.doi:10.11946/cjstp.202103100213.70中國開放獲取出版發展報告2022就更無從可知。聲譽良好的期刊有保存的政策和具體措施,但許多期刊特別是那些沒有可持續資金來源的期刊可能沒有確保長期保存的政策或資源。例如,Mikael Laakso和其他人的研究發現,在過去20年中,數百種開放獲取期刊已完全從網絡上消失;而在DOAJ注冊的期刊中,有7 000多種期刊沒有保存政策或歸檔。a因而,JASPER項目作為CLOCKSS、DOAJ、ISSN國際中心的
201、KEEPERS registry、互聯網檔案館、公共知識項目的保存網絡(PKP-PN)和LOCKSS之間的合作伙伴,創建了一條從DOAJ到互聯網檔案館再到CLOCKSS的內容通道,鼓勵和支持出版商能夠將這些期刊歸檔。20世紀90年代,人們開始關注數字信息的長期保存。傳統上圖書館以印刷版形式保存文獻資料,但在數字時代,圖書館通常只允許以數字方式獲取、遠程存儲并通過網絡訪問書籍和期刊。雖然方便即時訪問和使用,但這可能會給長期保存、訪問和使用帶來真正的挑戰。如果出版商停止出版,或圖書館取消其許可,或出版商的網站關閉,則圖書館的付費訪問內容將不再可獲取。在國際存取委員會(Commission on P
202、reservation and Access)、圖書館研究委員會(OCLC)和研究型圖書館集團(the Research Libraries Group,RLG)等組織的領導下,研究型圖書館開始系統地探索如何實現學術資源的數字化保存。20世紀90年代末各種項目開始啟動,有些項目已促進了這些保存服務的發展。例如,CLOCKSS項目啟動于1999年,它由斯坦福大學牽頭,與國際研究型圖書館和學術出版商合作,現已發展成為一個由圖書館和出版商聯合管理的獨立的慈善機構,其目的就是保存學術內容。迄今為止,CLOCKSS已受托保存了近5 000萬篇期刊論文和35萬多本圖書。他們將努力爭取更多的來自各個地區的大
203、大小小的圖書出版商的參與。CLOCKSS將學術內容存檔在一個精心控制的服務器組成的網絡上,這些服務器分布在世界各地的領先學術機構中。該網絡的節點保持不間斷聯系,隨時檢查并在必要時恢復受保護的內容。當委a Laakso M,Matthias M,Jahn N.Open is not forever:A study of vanished open access journals.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1,72(9):1099-1112.https:/doi.org/10.1002/
204、asi.24460.71托給CLOCKSS的內容從網站上永久消失時,每個人仍可以訪問CLOCKSS以獲取這些內容。在國際ISSN機構提供的KEEPERS registry中,還可以找到其他的保存者。(CLOCKSS執行董事Alicia Wise供稿)中國的實踐:2021 年,在中國財政部、科技部的支持和全國 200 多家主要圖書館的參與下,由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牽頭,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北京大學圖書館聯合承建的國家數字科技文獻資源長期保存系統a初步建成,在中國本土穩定保存了國內外68家出版社的主要科技文獻數據庫。b3.10.數據管理與共享(FAIR 原則)除了開放獲
205、取,開放科學的另一個重要支柱是保證數據可發現、可訪問、可互操作、可復用(FAIR原則)。遵從FAIR原則的科學數據是使研究工作更開放、更穩健、更可復用的關鍵。除了在保證科學過程的完整性和良好研究實踐中的至關重要的作用,共享FAIR數據還為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獲取數據鋪平了道路,開啟了科學及研究的新發現。學術出版商在促進研究數據的可發現、可訪問、可互操作、可復用上發揮重要作用。正式發表的論文成為共享、鏈接、引用研究數據及其他研究成果的重要樞紐,它在使出版的內容越來越豐富的同時,還使得越來越多的研究數據可以在學術生態系統中被獲取和訪問,包括并超出了論文本身的基礎數據。c學術出版商通過以下3種途徑為數據
206、的可發現、可訪問、可互操作、可復用作出實際貢獻:推出期刊數據政策;發布論文數據可獲得性聲明(Data Availability Statements);a 國家數字科技文獻資源長期保存系統官網。http:/ 國家數字科技文獻資源長期保存系統初步建成。https:/ 通過使用CrossRef schema提交數據引用信息來實現學術鏈接交互(Scholix)。在STM研究數據中的Share-Link-Cite(stm-researchdata.org),出版商可以找到更多關于如何實施期刊數據政策、數據可獲得性聲明和Scholix的信息、指引與提示所有這些都是使研究數據更加公平和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
207、中國的實踐:科技部、財政部在高能物理、地球系統、天文、空間、生態、農業等領域布局了 20 個國家科學數據中心和 31 個國家生物種質與實驗材料資源庫a,成為科技資源管理與共享的重要載體,對中國的科技資源管理發揮了積極作用。中國科學院于 2019 年啟動科學數據中心體系建設,已建成“1 個總中心+18個學科中心+13 個所級中心”的科學數據中心體系。同時,中國建設形成的數據服務平臺積極融入國際開放科學實踐,為全球開放科學建設作出貢獻。由中國科學院建設的通用型公共數據存儲共享平臺“科學數據銀行”(ScienceDataBank,ScienceDB)b于 2015 年面世,向全球科研工作者、科技期刊
208、提供免費的數據在線存儲、長期保存與獲取、共享與出版等服務。截至 2022年 3 月底,該平臺除為中國學者與中國期刊的數據共享提供便利服務外,還為全球 160 余個國家和地區的科研工作者提供數據存儲與獲取服務,被施普林格自然、細胞出版社、愛思唯爾、泰勒弗朗西斯等全球知名出版商的萬余種科技期刊推薦使用。在專業領域型科學數據存儲庫建設上,組學原始數據歸檔庫(GenomeSequenceArchive,GSA)c、國家青藏高原數據中心(NationalTibetanPlateauDataCenter,TPDC)d等也越來越多地為全球科學家提供服務。2019 年,中國科協資助、中華醫學雜志社有限責任公司
209、承建中國臨床案a 科技部 財政部關于發布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優化調整名單的通知 EB/OL.(2019-06-10)2022-04-02.http:/ Data Bank.https:/ Sequence Archive.https:/ Tibetan Plateau Data Center.http:/ 121 篇,下載量 907801 次,閱讀量 9981002 次。74中國開放獲取出版發展報告20224 開放獲取環境中的國際合作出版全球范圍內,各學協會、科研機構、大學與學術出版商之間打破地理界線開展了眾多出版合作,但遺憾的是,這些出版合作情況還沒有梳理過。在世界各地,出版商和學協會/
210、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出版模式越來越多,例如合作推出新的開放獲取期刊,或將現有訂閱模式期刊轉為金色的、完全開放獲取模式。(在本報告的撰寫過程中)我們邀請這些大大小小的學術出版機構提供實際案例,介紹他們在世界各地的合作伙伴關系及案例,尤其是與中國學術界、出版單位和期刊的伙伴關系及合作是如何發展的,比較合作的異同,使中國的學術出版活動與國際經驗緊密聯系。以下是出版機構提交的國際出版合作情況,按照出版機構的英文首字母順序排序。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相信“科學無國界”和“通過服務社會推動科學發展”是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211、Science,AAAS)的使命和價值觀的一部分。10多年來,在這些信念的引領下,AAAS/Science在中國找到了很多伙伴和合作者。我們和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共同開發一些領域的項目,如科學出版、教育、政策、外交和科學傳播等。隨著AAAS在中國合作關系的不斷強化,我們收到很多咨詢服務的需求,希望能更好地了解學術期刊的出版狀況。AAAS意識到我們需要在當地有全職的工作人員,于是在11年前成立了北京辦事處,以便掌握一手情況,圍繞同行評議出版的最佳實踐、科技期刊的市場營銷、出版真正的國際化科技期刊(如Science)、平臺評審以及其他以出版為中心的主題,深度開發學術研討會等項目。多年來,我們持續舉辦
212、作者培訓,提供相關咨詢服務。因此,中國科協主動與我們聯系,討論創辦一份新的國際化科技期刊的可能性。當時,AAAS/Science正在進行“科學合作期刊”(Science Partner Journal,SPJ)項目的可行性調研?!翱茖W合作期刊”(SPJ)項目于2017年末由AAAS發起。AAAS是Science75系列期刊的非營利性出版機構。該項目的特色是與國際研究機構、基金會、資助者和學協會合作出版高質量、在線發布、開放獲取的期刊。通過這些合作,AAAS進一步踐行了其廣泛傳播科學,為人類造福的使命。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綜合性科技社團,AAAS具有獨特優勢,為頂級國際研究機構提供技術、推廣渠道和出
213、版專業技能等支持。AAAS與中國科協合作的期刊研究(Research),成為SPJ項目的第一本期刊。博睿(Brill)在過去幾年中,博睿出版社積極與北京師范大學、武漢大學和大連外國語大學等中國各機構合作,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合作出版開放獲取期刊和系列圖書。我們發現,這樣的合作有助于中國的學術機構與博睿聚焦共同的目標,即幫助合作期刊成為其領域內公認的優秀品牌(可通過Scopus和Web of Science等的指標來衡量)。開放獲取是實現這些目標的關鍵驅動力。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擴大顯示度,提升引用,這反過來不僅有助于相關期刊被檢索數據庫收錄,而且有助于期刊在其學科領域內迅速得到關注。我們發現這是中國
214、機構對開放獲取感興趣的最重要的原因。為了實現這些目標,我們出版策略中的一些關鍵要素包括:多樣性。期刊的編委會應該是國際化和多樣化的,同樣作者也應該是多樣化的。合作伊始,我們就與學術機構進行交流,以使雙方預期相契合。從博睿的角度來看,至關重要的是要防止期刊成為相關機構的“自留地”。為了確保期刊具有持久的影響力,需要全球化的編輯流程。這是我們與任何學術機構進行開放獲取出版合作的關鍵考量之一。同行評議。我們與編委會和合作機構代表密切合作,實施盲審程序,以確保期刊發表的所有研究都是高質量的。這反過來也有助于加快引用,確保進入重要檢索系統,從而進一步提高知名度和影響力。品牌宣傳。學術機構無疑是品牌和營銷
215、的組成部分,具體體現在徽標、封面、網站等方面。品牌宣傳將提升機構及其發表成果的國際知名度。隨著期76中國開放獲取出版發展報告2022刊品牌的成長,該機構在特定研究領域的知名度和聲望也不斷提高。出版支持。我們提供深度的出版支持,并與合作機構的編輯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建立良好關系,更好地了解中國的科研文化。這將確保我們的服務符合他們的需求。EDP.Sciences(EDP)EDP Sciences是一家總部位于法國的出版機構,主要出版學術期刊、圖書和學術會議文集。EDP Sciences由居里夫人、得布羅意、讓 佩蘭等知名科學家于1920年創建,之后由法國物理學會、法國光學會、法國化學會、法國工業與應
216、用數學學會等知名學會/協會作為股東進行管理,服務于全球的學者,致力于科學出版。自2013年以來,EDP Sciences積極推動向開放科學和開放獲取的轉型,發起了許多開放獲取項目,包括創辦金色開放獲取的期刊、將出版的訂閱期刊逐步轉換為開放獲取期刊;創新實施“S2O”的開放獲取模式,等等。一直以來,EDP Sciences和中國的學協會以及出版社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2019年底,EDP Sciences正式成為中國科學院下屬出版機構中國科技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學出版社)大家庭中的一員。這些年來,EDP Sciences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與中國的出版機構和學者進行合作,積極推動開放獲取。(
217、1)創辦金色開放獲取期刊。EDP Sciences與科學出版社一起,積極與中國的學者和研究機構合作,不斷創辦新的金色OA期刊。例如,2022年,我們聯合創辦了兩本新刊:國家科學進展(英文)(National Science Open)和一體化安全(英文)(Security and Safety),這兩種新刊還入選了“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高起點新刊項目”。前者是一本綜合性的自然科學期刊,采用金色開放獲取模式,注重跨學科的發展;后者是首個關注網絡安全和功能安全交叉領域的金色開放獲取期刊。這兩個期刊均組建了由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院士領導的國際化編委團隊。同時,兩個期刊的論文均通過科學出版社下
218、屬的EDP Sciences和SciEngine等自主平臺在全球范圍內同步出版發布,在保證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提升期刊論文的全球可見度和影響力。(2)以開放獲取模式傳播中文期刊。EDP Sciences還積極地幫助中國的中77文期刊,以開放獲取的模式在其平臺上傳播,探索出了一條幫助中文期刊提升國際可見度和影響力的新模式。例如,西北工業大學學報是一本中文期刊,2018年在EDP Sciences平臺上展示全文后,其知名度和引用率大大提高,先后被谷歌學術、ADS、DOAJ等數據庫收錄。目前,EDP Sciences已經為武漢大學自然科學學報(英文版)等多本中國的中英文期刊提供傳播服務。此外,EDP
219、 Sciences還積極與SciEngine平臺對接合作,向中國學者分享其OA出版的期刊論文內容。(3)促進圖書開放獲取出版。EDP Sciences積極與科學出版社以及中國的其他出版社進行合作,將一批優質的中文圖書翻譯成英語或法語版本在國際市場上出版和發行傳播。例如,EDP Sciences已經與科學出版社合作,以開放獲取模式出版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英文版年度報告。(4)出版開放獲取的會議文集。EDP Sciences管理的Web of Conferences(WOC)是一個致力于出版學術會議文集的開放獲取平臺。該平臺為六大學科領域(歐洲物理學報系列,生物學系列,環境、能源與地球科學系列,
220、信息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數學系列,材料科學、工程與化學系列,以及人文與社會科學系列)的學術會議論文提供快捷的出版和傳播服務。目前,WOC以開放獲取方式發表的會議論文已超過11萬篇,每年新增2萬篇左右,其中約30%來自中國。EDP期待著為中國和世界上更多的作者提供會議論文集的開放獲取出版服務。作為國際化的出版機構,EDP Sciences一直致力于為全球的學者和協會提供優質的出版和傳播服務,并為他們提供優質的學術內容。同時,作為科學出版社大家庭的一員,EDP Sciences將致力于為中國的學者和協會提供更加本土化、更加安全可靠的開放獲取出版方案,幫助中國的學者提升國際影響力和傳播力,促進中國與世
221、界的學術交流和科技創新合作。愛思唯爾(Elsevier)愛思唯爾自2005年開始與中國的學協會及研究機構進行期刊合作出版。截至今日,我們已與70多家機構合作出版了約100多種期刊,其中一半是開放獲取期刊。有49種入選了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且大部分采取了開放獲取78中國開放獲取出版發展報告2022出版模式。我們很榮幸能將這些期刊迅速推向國際,在專注于數據庫收錄檢索、國際影響力、國際間合作的同時,與國家新聞出版署和中國學術界的高標準保持一致。在中國,我們觀察到主要有兩種不同類型的期刊:研究者驅動:辦刊的想法來自一線研究人員,通常具備對學科有深入了解的國際化編委會。優先考慮期刊質量和影響力,資
222、金主要來自于研究項目或資助。機構驅動:辦刊的想法源自多個方面,包括政策關注點、管理需求,同時也會咨詢一線的研究人員。優先考慮遵循國家新聞出版署的指導方針,同時考慮期刊質量的發展/影響力提升。資助渠道多元,主要是政府投入、大學出版社和院系資助。我們還觀察到,中國和歐盟/美國在學協會合作模式上存在一些不同,尤其是在開放獲取方面。在中國,仍然有許多學協會偏好由機構補貼的鉆石開放獲取模式。以作者付費的金色開放獲取模式正在緩慢增長,但所占份額仍然較少。而在更廣泛的全球市場,特別是那些高質量期刊,金色開放獲取已經被更快速全面地采用。就對期刊發展的影響而言,來自政府的資金支持保障了機構資助的開放獲取期刊在早
223、期順利出版和成長,但不久之后,以“篇”為基礎的發表成本將抑制發文量的增長,并限制了期刊收益得以被再次投入期刊。相比之下,全球其他市場傾向于更早地實現自給自足,因此會更早地轉向作者付費模式。這些期刊通過更靈活地平衡收入、數量和質量,將期刊出版從產生成本轉變為產生盈余,并再次投資回期刊,從而提高期刊的投稿量和優化編輯出版流程。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十多年來,IEEE一直在與中國出版單位合作。2012年,IEEE與清華大學出版社合作出版了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英文版),與北京航天情報與信息研究所合作出版了系統工程與電子技術(英文版)。這兩種訂閱期刊隨后分別于2013年和2018年轉為金色
224、開放獲取。自那以后,IEEE通過其在線出版協議擴大了與中國期刊的合作伙伴關系。IEEE目前在其IEEE Xplore平臺上出版并推廣來自中國的16種期刊,其中13種是完全開放獲取的。792021年,管理IEEE出版物的志愿者委員會和IEEE技術活動部門聯合批準了一項擴大中國期刊合作的項目。除了在IEEE Xplore中提供在線出版服務外,新計劃將提供全方位的出版生產服務和商業支持,以及與IEEE下屬協會和技術委員會達成合作伙伴的機會,從而獲得專業領域知識和全球社區參與的支撐。該項目的目標是擴大對中國新興學術出版業的認識和傳播,旨在利用IEEE出版項目的業務專長以及IEEE在相關技術領域的深厚專
225、業知識和網絡,在全球范圍內建立一個更強大的科技交流網絡,這也是IEEE奉行的“促進技術進步以造福人類”使命的基石。英國物理學會出版社(IOPP)英國物理學會出版社(IOP Publishing,IOPP)支持世界上各種開放獲取出版模式。在歐洲,開放獲取最常見的方式是通過主要基金資助者所支持的轉換協議(TA)來實現。這種模式在北美也得到了發展,我們最近與加拿大研究知識網(CRKN)達成的無限開放獲取協議也證明了這一趨勢。截至2022年7月,IOPP已與14個國家的290家機構達成協議。在中國,IOPP支持多種開放獲取模式。SCOAP3是其中一個例子,它是粒子物理學界開放獲取出版的贊助聯盟。通過S
226、COAP3,在中國物理C上發表論文的作者不用付任何費用,并可根據CC BY許可進行閱讀和重復使用。高能物理界的這種國際合作將訂閱獲取的論文轉換為開放獲取。與大多數歐洲轉換協議一樣,SCOAP3 的參與者將以前用于支付訂閱費的資金重新放回到一個公共資金池中,用于支付開放獲取出版的費用。在這種模式支持下,開放獲取發表的論文數量持續增長。IOPP在中國實施開放獲取的另一種模式是鉆石或贊助開放獲取。IOPP與中國機構合作出版了兩種受贊助的完全開放獲取期刊: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機械制造工藝研究所的極端制造(英文)和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的材料展望。這兩種期刊中發表的內容可即時獲取,無需支付訂閱費,無需許可。作者
227、無需支付論文處理費,出版的所有費用由期刊的主辦單位承擔。IOPP愿意和世界其他地區的合作伙伴一起探索這種開放獲取模式,并希望這些案例能為合作伙伴的發展提供借鑒。80中國開放獲取出版發展報告2022科愛(KeAi)科愛是中國科技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和愛思唯爾合資建立的企業,專注于開放獲取期刊的出版??茞劭偛课挥诒本?,與國際學術界分享來自中國和全球的一流研究成果以造福社會。就期刊數量而言,科愛已成為中國最大的開放獲取期刊出版服務提供商。合作期刊是科愛的標志性特色,在科愛出版的130余種期刊中,2/3是與中國學術機構合作出版的(另外1/3為科愛自辦期刊),這些機構包括學協會、大學、研究院所、出版社和
228、研究密集型公司??茞垡娮C了中國研究成果的數量和質量的提升、辦刊熱潮和開放獲取的加速發展。與訂閱模式相比,開放獲取出版模式有助于中國更好地在全球推廣研究成果。大多數中國的新創期刊選擇開放獲取模式,因為這有助于擴大其國際顯示度和影響力。雖然開放獲取不是中國學術機構強制要求的,但越來越多的中國作者接受了開放獲取,因為它可以提高引用并帶來了更大的國際影響力。但是,一些開放獲取期刊也在擔心,如果在新刊啟動階段結束后經費支撐無以為繼,論文處理費可能無法覆蓋期刊成本。中國學術機構選擇科愛作為期刊出版合作伙伴的原因,主要來自三個方面:首先,母公司中國科傳和愛思唯爾的品牌和聲譽,以及由母公司支持的服務,包括Sc
229、ienceDirect、Editorial Manager和生產服務;其次,基于對中國科研共同體的了解,科愛一直在打造其獨特的核心競爭力,以滿足中國合作伙伴的特定需求,提供期刊發展的戰略建議、期刊和主題的數據分析、國際影響力的提升計劃和檢索系統的協助申請;第三,科愛能更好地用中文與合作伙伴溝通,在合作模式上更靈活,在決策和日常運營上更高效。自然科學基礎研究(英文版)(Fundamental Research)是科愛最重要的合作期刊之一。它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唯一的官方英文期刊,于2021年創刊,是一個發布自然科學領域所有學科優質研究成果的平臺,特別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主要科研產出,目標
230、是建設成為世界級期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選擇科愛作為其出版商,引起了中國學術界的關注。自然科學基金研究(英文版)創刊一年即被Scopus收錄。此外,科愛還與西安交通大學、重慶大學和山東大學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為他們提供各種出版相關服務的支持。81牛津大學出版社(OUP)牛津大學出版社(OUP)是牛津大學的一個部門,致力于在世界各地出版優質的書籍、刊物,借此弘揚牛津大學在研究、學術、教育方面的崇高理想。OUP目前出版500多種期刊,涵蓋自然科學、生命科學與醫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和法學等學科,其中的大多數期刊都是和科研院所以及專業學協會合作出版的。OUP是全球最大的開放獲取研究出版的大學出版社。我們
231、目前出版100多種完全開放獲取期刊,約占牛津期刊總量的20%。大多數完全開放獲取的牛津期刊都是以開放獲取的出版模式創辦的,但也有些期刊是從訂閱模式“轉換”過來的。此外,我們還出版400多種“混合”期刊,作者可以選擇是否以開放獲取模式在這些期刊發表成果。我們與世界各地的圖書館聯盟和機構簽訂了30份“閱讀與出版”協議,大大增加了作者在我們期刊上發表開放獲取論文的機會。OUP在中國的期刊合作可以追溯到2005年,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目前,我們在中國合作出版20多本期刊,絕大多數都是完全開放獲取出版模式。近年來,我們與中國期刊的主辦方合作,將幾本訂閱期刊轉換成了開放獲取模式。例如,國家科學評論(Nat
232、ional Science Review)和分子細胞生物學報(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均于2019年轉為完全開放獲取模式,植物生態學報(Journal of Plant Ecology)于2022年完成開放獲取轉換。這些期刊自成功轉型為開放獲取以來蓬勃發展,讀者群、影響力和使用量都有所擴大。我們確保了這些期刊的長期可持續性,以支持它們的進一步發展。2020年5月,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和牛津大學出版社簽署了中國大陸第一份“閱讀和出版”協議。該協議為來自中國的作者提供更多機會,使他們能夠在牛津期刊發表開放獲取的論文,同時使參與的中國科學院相關機構的研究人員
233、能夠訪問牛津期刊現刊庫。英國皇家化學學會(RSC)中國的國際合作期刊可以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但與國際出版商真正的大規模合作發生在過去15年左右。這種合作始于當時的大學學報英文版,或者中文期刊轉為英文期刊。此后,中國機構開始和某個知名國際出版商合作,創辦全新的英文科技期刊。彼時開放獲取還不是創辦新刊的標配。此后不久,科技82中國開放獲取出版發展報告2022期刊的中外合作出版便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數百種新的專業期刊問世,開放獲取也幾乎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出版模式。在中國的大多數合作期刊中,“合作”的核心實際上是出版服務,中國機構持得完全的所有權。當然,也有中國機構和國際出版商共同擁有期刊的特
234、例。RSC也出版中國合作期刊,但這只是其整體科學內容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即,非獨立存在的業務線)。RSC與中國化學會及3家學術機構以共同擁有的合作模式,分別出版了有機化學前沿(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2014)、無機化學前沿(In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2014)和材料化學前沿(Materials Chemistry Frontiers)(2017)?!盎瘜W前沿”(Frontiers)系列的推出是為了滿足各個研究領域的出版需求,是在開放獲取尚未成為常態的時候創辦的。它們在RSC的混合模式期刊群中發揮著關鍵作用。隨著學界需求的演
235、變和向更易訪問內容的轉變,合作各方旨在繼續傾聽和滿足這些需求,并愿意接受向開放獲取過渡的機會。2022年,RSC與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合作,推出了化學工程領域的旗艦金色開放獲取期刊工業化學與材料(Industrial Chemistry&Materials)。RSC是化學領域開放獲取內容的先驅和領導者。我們在加快向開放獲取的過渡。目前我們25%的期刊是金色開放獲取期刊。我們的旗艦期刊化學科學(Chemical Science)是鉆石開放獲取期刊。我們現在有近300個開放獲取轉換協議。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Nature)施普林格 自然在過去20多年一直致力于將研究開放出來。旗下的B
236、MC在2000年就率先發表開放獲取內容,開創性的Springer Compact協議則為今天的轉換協議鋪平了道路。2021年,施普林格 自然成為第一家發表了100萬篇開放獲取研究論文和綜述的出版機構。施普林格 自然擁有世界上最全面的開放獲取出版物組合,并承諾到2024年有一半的內容以開放獲取形式出版。中國早已接受了開放科學,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是最先簽署關于自然與人文科學知識的開放獲取的柏林宣言的機構之一,越來越多的中國研究人員也已認識到讓每個人都能免費獲取研究成果的好處。施普林83格 自然通過為中國研究人員提供各種開放獲取選項和高質量平臺,為滿足他們開放獲取發表的需求發揮了積極
237、作用。在施普林格 自然 20052021年出版的100萬篇開放獲取論文中,中國和美國各占15%,高于任何其他國家;在過去3年(20192021)中,中國在施普林格 自然的期刊上發表了最多的開放獲取內容,占比17%。作為全球最大的開放獲取圖書出版機構和開放獲取圖書模式的先驅,施普林格 自然自2012年推出開放獲取圖書計劃以來,已經出版了1 500多本開放獲取圖書,其圖書章節的下載量已超過2億次。在中國,越來越多的作者選擇通過開放獲取方式出版圖書,從而受益于開放獲取出版。例如清華大學劉知遠教授的自然語言處理的表征學習(Representation Learning for Natural Lang
238、uage Processing)一書,自2020年在施普林格出版以來,全球下載量已超過33萬次。2019年,施普林格 自然與中國地質調查局簽署了有關OA合作的諒解備忘錄,是其在中國簽署的首個機構層面的開放獲取合作伙伴關系,以共同探索在開放獲取叢書出版和數據庫方面的合作,并由此積極開展與更多中國大學和研究機構在開放獲取圖書出版方面的合作。自2011年以來,施普林格 自然一直是中國出版高質量開放獲取學術期刊積極可靠的合作伙伴。目前已合作出版65種完全開放獲取期刊,涵蓋所有學科,在幫助中國發展相關學科和服務學術界需求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施普林格 自然目前是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期刊項目最大的合作伙
239、伴,其中6種名列領軍項目期刊。38%的期刊已有影響因子,其中一些期刊已在其不同領域居于國際領先地位。以貧困所致傳染?。ㄓ⑽模↖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為例,該期刊是基于世界衛生組織“同一健康”(One Health)理念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國家寄生蟲病研究所合作推出的。由于其在開放獲取和前瞻性戰略方面的先發優勢,在10年的時間里,它已經發展成一本真正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期刊。其論文來自100多個國家或地區,并在120多個國家或地區被廣泛訪問。此外,施普林格 自然與中國頂尖機構合作,出版了5種NPJ系列期刊,發表高質量的開放獲取研究,這屬于頗具聲望的自然(Na
240、ture)旗下期刊的一部分。施普林格 自然還通過其他富有成效的合作伙伴關系,助力中國邁向開放科84中國開放獲取出版發展報告2022學。2018年,與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簽署協議,讓中國研究人員通過文獻情報中心的GoOA平臺就可以便捷地訪問施普林格 自然的完全開放獲取期刊和書籍。2021年,施普林格 自然與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結成伙伴關系,建立了聯合實驗室,以進一步推動中國的開放科學研究。然而,在全球范圍內,當作者決定在何處發表文章時,開放獲取仍然沒有被視為最優先選項,研究人員對開放獲取的好處也認識不足。施普林格 自然愿與中國所有主要的利益相關者更緊密地合作,進行倡導、促進和教育,實施必要的
241、技術變革,以衡量和展示開放獲取的好處,支持中國并與中國一道推進開放科學。值得一提的是,有研究a 表明,83%的研究人員更喜歡閱讀和在研究中引用論文正式發表后的版本,而不是作者最終稿和預印本。這增加了對即時金色開放獲取的支持。進一步研究b 的證據表明,與訂閱的論文相比,金色開放獲取論文具有更大的影響力。施普林格 自然將完全(金色)開放獲取視為實現所有原創研究工作立即可得這一目標的最佳、最完整和最可持續的途徑。另一方面,我們發現,轉換協議可以大大簡化作者選擇開放獲取的過程,有助于各國積極過渡到開放獲取模式。施普林格 自然目前有17項國家級轉換協議,并將其從歐洲擴展到埃及和哥倫比亞等發展中國家,因為
242、這些地方對開放獲取的興趣正在增加。泰勒弗朗西斯(Taylor.&.Francis)泰勒 弗朗西斯認為,開放科學是擴大和傳播研究成果的最佳方式,這些研究成果能夠帶來變革并最終改善人類福祉。我們的經驗表明,實現開放科學的最佳方式是與整個科研生態系統的利益相關者互動,共同合作,創造新的實踐和方法,造??茖W發展。泰勒 弗朗西斯一直大力投資構建可以使研究成果更具顯示度、關聯性和可用性的工作流程和系統,并為全世界的研究人員和科研產出使用者提供服務。作為出版商,我們的關鍵作用之一是以能最大限度發揮研究成果影響力的a https:/ https:/ Copyediting服務和Journal Suggeste
243、r工具)。我們還在期刊中嘗試更加開放的同行評議形式,包括F1000,這種形式可以用更好的可見度和可信度展示審稿人對學術成果作出的貢獻。關于開放數據,泰勒 弗朗西斯簽署了FAIR原則和數據引用原則聯合聲明。我們也是首批加入開放引文倡議(I4OC)的大型出版商之一。我們制定并推出了自己的數據共享政策,創建了一系列數據和材料共享選項,目的是增加支持和促進數據共享的期刊數量,增加數據存儲量,擴大數據和重要研究資源的使用和重復使用的機會(包括引用數據和材料的能力)。出版商可以在支持個人能力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包括為研究人員提供有關審稿、出版和負責任的研究行為的培訓。泰勒 弗朗西斯為作者、審稿人和編輯制
244、定了廣泛的培訓計劃,并為包括學協會和行業組織在內的合作伙伴提供指導和建議,如我們非常受歡迎的“研究人員如何改變世界”系列。我們同時還提供在線學習課程,研究人員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進行學習。我們為青年研究人員提供多個培訓模塊,重點是開放研究、出版倫理和面向學術受眾的寫作能力。我們還有一個專門的出版道德和誠信團隊,在研究倫理、科研誠信、出版道德和政策問題上提供專家建議和支持。在新領域、新內容形式和新出版途徑方面以中國為中心的創新實例:2008年,泰勒 弗朗西斯與中國科學院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中心(AIR-CAS)和國際數字地球學會(ISDE)合作出版了國際數字地球學報(International
245、Journal of Digital Earth)。2017年,我們創辦了第一本跨學科的開放獲取期刊地球大數據(英文)(Big Earth Data),促進了與地球系統相關的“大數據”的共享、處理和分析,擴大了這一長期合作。此次合作旨在為“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CASEarth)”的重要成果創建一條清晰的發布途徑。該項目是中國科學院2018年啟動的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旨在為地球科學中的大數據和云服務開發一個數據共享平臺,并通過與地球大數據(英文)和國際數字地球學報86中國開放獲取出版發展報告2022主編、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教授的合作,支持新成立的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CBAS)。地
246、球大數據(英文)支持開放和FAIR數據共享政策,以促進地球科學界推行FAIR原則,并發表關于大數據收集、管理、處理和分析的原創研究以及簡短的數據論文,從而提高存儲在知識庫中的數據集的顯示度和價值。泰勒 弗朗西斯旗下F1000出版平臺還開發了一系列開放研究出版解決方案,旨在提供一種創新的出版模式,特別是提供一種快速出版的途徑,支持在整個研究周期中出版多種論文類型的選項。在中國,F1000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合作,發布了首個聚焦于“數字孿生”技術的開放獲取出版平臺。該公司還與奧博(北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發布了面向合作機器人研究與應用的開放獲取出版平臺。威立(Wiley)威立是全球科研和教育領域的
247、領導者,通過促進發現、賦能教育和塑造人才,來激發人的潛能。作為全球領先的開放獲取出版商之一,威立持續致力于引領全球的開放獲取發展。目前,威立擁有超過450種完全金色開放獲取期刊和1 400余種混合期刊,涵蓋約120種學科,并且已與40多家學術聯盟及機構共同簽署開放獲取轉換協議,促進了開放科學和研究成果的傳播。威立在中國是開放科學聯合體的理事單位,我們將不遺余力地貢獻我們的經驗與資源,支持中國在開放獲取方面的研究與探索,幫助提升中國科研的世界影響力和話語權。此外,威立是全球領先的學協會出版商,旗下的1 700多種期刊中近60%是與科技社團合作出版的。威立一直與中國合作伙伴保持密切合作,共同探索多
248、元化發展路徑。威立的先進技術和全球最佳實踐支持中國合作伙伴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和世界一流科技社團。我們非常榮幸能與包括中華醫學會雜志社、中國化學會、高等教育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在內的多家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學術出版機構成為戰略合作伙伴。同時,我們也在積極與中國快速發展的科技社團緊密合作,通過提供深度的出版服務支持、先進的平臺技術及解決方案,幫助科技社團建立長期發展戰略,并在國內外提升其學術影響力。872020年,威立與中華醫學會雜志社(CMAPH)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威立通過提供世界一流的出版平臺和服務,助力中華醫學會雜志社提升出版能力和在全球醫學領域的的影響力。威立和中華醫學會雜
249、志社建立了長期伙伴關系并將聯合推出多個開放獲取期刊,以促進中國與全球科研群體之間的學術交流,提升中國期刊的全球地位。2021年,由中華醫學會雜志社和威立共同建設的運營和傳播平臺medNexus發布,平臺包括四種新創辦的開放獲取期刊和兩種現有期刊在內的六種期刊。在物質科學領域,威立有著強大的品牌和優勢,為中國創立了優質的Mat+品牌,并與多個中國大學合作,共同出版了信息材料(英文)(InfoMat)、EcoMat、可持續發展材料(SusMat)和智能材料(SmartMat)四種期刊,涵蓋信息技術材料、綠色能源和環境材料、可持續發展材料和智能材料。值得一提的是,信息材料(英文)已經成為一本新的開放
250、獲取旗艦期刊,為全球研究人員提供了高水平的研究交流平臺。這本期刊專注于信息技術材料,將學術與工業研究有機聯系起來,推動該領域的科技進步。2021年是該刊創辦的第三年,其第一個影響因子為25.405。在威立先進的出版經驗和中國合作伙伴強大的學科專業以及良好學術聲譽的強強聯合之下,信息材料(英文)成為了國際合作的典型成功案例。在主編、院士兼大學校長李言榮教授帶領的全球編輯團隊的共同努力下,該期刊為作者提供了專業的同行評議服務以及快速的評議流程;發揮開放獲取模式的優勢,論文不僅一出版就可以被立即免費閱讀、下載和引用,而且前3年還免收論文處理費。此外,在創刊初期,在一系列熱點專題的推動下,信息材料(英
251、文)很快吸引了眾多研究人員的關注和支持。威立還與英國工程技術學會(IET)以及包括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CEPRI)和中國電子學會在內的多家中國機構合作,在中國出版電氣工程和計算機科學期刊,其中有高電壓(英文)(High Voltage)、電子學報(英文)(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和智能技術學報(CAAI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ce Technology)。通過合作威立和英國工程技術學會還成功地將這些期刊中的大多88中國開放獲取出版發展報告2022數轉換為金色開放獲取模式。同時,威立和英國工程技術學會還在中國不斷積極拓展新的合作
252、伙伴創辦新刊,例如,2020年與國網經濟技術研究院(SPERI)聯合創辦了能源轉換與經濟(Energy Conversion and Economics)期刊。威科(Wolters.Kluwer)作為醫學和護理領域的領先出版商之一,威科自2012年開始在中國開展科技期刊出版。最初,威科在其Medknow期刊品牌下有40多本開放獲取期刊在中國出版。從2018年起,威科將其在中國的醫學出版重點轉向其高端品牌Lippincott。目前威科Lippincott通過與中國有影響力的學協會、大學和研究機構包括中華醫學會、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山東大學等合作出版了19種期刊。所有期刊都是完全開放獲取的,其中1
253、3種期刊已入選中國科協的中國科技期刊資助計劃。與中國的學術期刊出版戰略相一致,威科旨在幫助中國的合作伙伴出版高標準的國際開放獲取期刊。鑒于威科在中國合作出版的大多數期刊都處于起步階段(最近5年創刊),威科專門為新的開放獲取期刊起步和發展建立了一個高效的工作流程,包括通過威科成熟的開放獲取期刊的出版人和編輯介紹最佳出版和編輯實踐以及經驗,用以培訓新編輯;更加定制化的涵蓋語言、出版倫理、數據分析等的出版和編輯服務;提供全球和本地的市場支持。利用威科特有的市場渠道,中國合作期刊的顯示度得到顯著增加,讀者群國際化程度高超過一半的論文瀏覽量和下載量來自中國以外的國家或地區。除了在中國加大投資并探索開放獲
254、取出版合作外,威科還積極向學術界和公眾宣傳推廣開放獲取和醫學研究。在開放獲取出版研究方面,威科于2021年與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建立了兩個聯合實驗室,致力于開放獲取期刊發展和醫學研究評價。在學術社群和受眾層面,威科與中國重點大學和重要醫院合作,組織網絡研討會,幫助醫生和醫學研究人員更好地了解開放獲取期刊,提高他們在研究設計和學術論文寫作和出版方面的技能。89結語本報告從廣義上(第1章)和中國的具體情況(第2章)兩個維度對開放獲取出版進行了闡釋。我們希望這有助于世界各地從事學術傳播工作的人提高對開放獲取出版實踐的認識。讀者可以從中國和其他地方出版實踐和趨勢的異同中得出自
255、己的結論。我們注意到,如圖1-1 Scopus數據所示,全球金色開放獲取期刊論文數量加速增長;國際文獻中來自中國的開放獲取論文也是如此,Scopus數據(圖1-2)和中國科協的數據(圖2-3)都說明了這一點。2020年,全球30%的論文是金色開放獲取的,國際期刊上來自中國的論文比例略低。除了這些金色開放獲取的趨勢外,第2章還介紹了中國的一些舉措,鼓勵期刊采用開放獲取出版模式。開放獲取出版的誠信問題如第3章所述,在開放獲取實踐中出版商促進科研誠信的努力至少和傳統出版中同樣重要。出版商工作流程中的各種活動、同行評議的管理、跨機構信息共享的設施和工具的創建,對維護科研生態系統中學術交流的信任和有效性
256、至關重要。與世界其他地方一樣,中國的出版單位和廣大學術共同體也同樣關注并盡力確保出版工作的誠信。國際出版合作全球范圍內學協會、科研院所和出版商之間存在著大量的合作,這有助于學術出版的全面發展和進步,并確保人們對學術傳播生態系統的高度信任。在過去的30年里,國際出版商和中國出版業之間的合作一直在加速。第4章介紹了此類合作的各種案例,這些合作對中國科研人員以及全球學術界都很有益處。中國科協和STM都認為,這種互利合作應該繼續下去,并將為此共同努力。中國科協和STM于2021年簽署了一份諒解備忘錄,以擴大雙方的交流和合作。本報告分享開放獲取出版領域的見解和最佳實踐,是這種合作的一個新進展。中國科協和
257、STM一致認為,這樣的交流(特別是更廣泛的關于開放科學的對話),對所有為此而努力的人都是有益的。90中國開放獲取出版發展報告2022中國科協對中國開放獲取出版的展望從本報告的數據分析可以看出,中國的開放獲取出版發展迅速,已成為全球開放獲取非常重要的力量。但從整體看,中國的開放獲取出版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尤其是國內數量可觀的中文科技期刊。未來,中國科協將積極推動國內開放獲取政策、標準和基礎設施建設,探索構建適合中國國情的開放獲取出版體系。91附錄附錄一.報告所含鏈接列表這些鏈接按所引用組織的字母順序列出,檢索日期為2022年8月12日。請注意,在上面的文本中,通常只在第一次提及某組織或出版物時添
258、加URL鏈接(如果有并可以打開),而后續不再贅述。ATheAcademicExchangePlatformforResearchAchievementsinPrevention,Control,DiagnosisandAcademicMisconductLiteratureCheck(AMLC)PneumoniaACSOmegaActaAgronomicaSinicaActaGeochimicaActaGeodaeticaetCartographicaSinicaActaOrthopaedicaetTraumatologicaTurcicaActaPsychologicaSinicaAdvan
259、cesinAtmosphericSciencesAerospaceInformationResearchInstituteAfricanJournalsOnline(AJOL)AmericanAssociationfortheAdvancementofScience(AAAS)AmericanAstronomicalSocietyAmericanJournalExpertsAssociationforComputingMachineryAnnualReviewsarXivASAPBio92中國開放獲取出版發展報告2022BBerlinDeclarationonOpenAccesstoKnowl
260、edgeintheSciencesandHumanitiesBethesdaStatementonOpenAccessPublishing(2003)BiodiversityScienceBigEarthDataBigEarthDataScienceEngineeringProgram(CASEarth)BiotechnologyBulletinBioRXivBlueBookofthePitfallofUsingaThirdPartyEditingAgenciesinScholarlyPublishingBlueBookonChinasScientificJournalDevelopment(
261、2020)BlueBookonChinasScientificJournalDevelopment(2021)BMCBrillBudapestOpenAccessInitiativeCCAAITransactionsonIntelligenceTechnologyCASInstitutionalRepositoriesGrid(CASIRGRID)CaliforniaDigitalLibraryCASScienceandTechnologyPaperPre-publicationPlatform(ChinaXiv)CellResearchCenterforChineseLinguisticsP
262、KUChinaAcademicLibrary&InformationSystem(CALIS)ChinaAcademicJournals(CDEdition)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Co.,Ltd93ChinaAssociationforScienceandTechnology(CAST)ChinaCyberspaceEndogenousSafety&SecurityTechnologyandIndustryAlliance(CCES)ChinaEducationalPublicationsImportandExportCorporationLtdChinaElect
263、ricPowerResearchInstitute(CEPRI)ChinaGeologicalSurveyChineseInstituteofElectronicsChinaLibraryandinformationArchivesChinaOpenAccessJournals(COAJ)ChinaPreprintServiceSystemChinaScienceandTechnologyResourceSharingNetworkChinaScientificDataChinaXivChinaScienceandTechnologyPaperOnline(Sciencepaperonline
264、)ChineseAcademyofEngineeringChineseAcademyofMedicalSciencesBiomedicalScientificPapersPreprintSystem(biomedrxiv)ChineseAcademyofSciences(CAS)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sChineseJournalofElectronicsChineseJournalofPlantEcology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CMA)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PublishingHouseCo.,L
265、tdChineseMedicalDoctorAssociationChineseOpenResearchCloud(CORC)ChinesePhysicsBChinesePreventiveMedicineAssociationChineseSocietyofBiotechnology94中國開放獲取出版發展報告2022CHORUSCIESCJournalCLOCKSSCNKICopyrightClearanceCenter(CCC)CommissiononPreservationandAccessCommitteeonPublicationEthics(COPE)Confederationo
266、fChinaAcademicInstitutionalRepository(CHAIR)CrossCheckCrossRefCulturalAnthropologyDDataCiteDataIntelligenceDirectoryofOpenAccessJournals(DOAJ)EEcoMatEcosystemHealthandSustainabilityEditageEDPSciencesElsevierEnagoEnergyConversionandEconomicsEuropeanEconomicReview95F14thFive-YearPlanF1000FrenchNationa
267、lCentreforScientificResearch(CNRS)FigshareFundamentalResearchGGlobalSciencePressGoOAHHighVoltageHorizonEuropeHorticultureResearchHowCanIShareItIIEEEInfectiousDiseasesofPovertyInfoMatInstituteofMedicalInformationInstituteofRockandSoilMechanics,CASInstituteof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formationofChin
268、a(ISTIC)InstituteofPsychology,CASInstitutionofEngineeringandTechnology(IET)InstituteofVertebratePaleontologyandPaleoanthropology,CAS96中國開放獲取出版發展報告2022Inter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IAP)InternationalAssociationofScientific,Technical,andMedicalPublishers(STM)InternationalJournalofDigitalEarthInternati
269、onalNetworkfortheAvailabilityofScientificPublication(INASP)InternationalResearchCenterofBigData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Goals(CBAS)InternationalScienceCouncilInternationalSocietyforDigitalEarth(ISDE)InternetArchiveIOPPublishingISSNInternationalCentreISSNInternationalCentresKEEPERSregistryJJASPERJour
270、nalofChinaCoalSocietyJournalofGlobalChangeData&DiscoveryTheJournalofNorthWesternPolytechnicalUniversityJournalofPlantNutritionandFertilizerJ-STAGEJxivKKnowledgeUnlatchedKudos97LLatinAmericanandCaribbeanCenteronHealthSciencesInformation(BIREME)LeagueofEuropeanResearchUniversities(LERU)LOCKSSMMaxPlanc
271、kInstituteMaverickPublishingSpecialistsMedKnowMicrobiologySociety(MS)NNationalCouncilfor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Development(CNPq)NationalPressandPublicationAdministrationNationalScienceandTechnologyLibrary(NSTL)NationalScienceLibraryoftheChineseAcademyofSciences(NSLC)NationalScienceReviewNationalS
272、ocialSciencesDatabase(NSSD)NationalNaturalScienceFoundationofChina(NSFC)NISONursRxivOOableOCLC98中國開放獲取出版發展報告2022OfficeoftheChiefScientist(OCS)OpenAccessLicensing-MakingOpenAccessLicensingWorkOpenDOAROpenLibraryoftheHumanities(OLH)OpenRepositoryofNationalNaturalScienceFoundationofChina(NSFC-OR)OpenRe
273、searchEurope(ORE)OxfordUniversityPressPPANGEAPeerJPeerReviewTerminologyProjectPekingUniversityPlanSPLOSPLOSBiologyPLOSMedicinePLOSONEPrinciplesofTransparencyandBestPracticeinScholarlyPublishingProjektDEALPublicKnowledgeProjectPreservationNetwork(PKP-PN)R.Research4LifeResearchLibrariesGroup(RLG)Retra
274、ctionWatchRightsLink(CCC)99RoyalSocietyRoyalSocietyofChemistry(RSC)SS20CommunityofPracticeSAGEOpenSoPauloResearchFoundation(FAPESP)ScholixScienceAdvancesSciencepaperOnlineSciendo(DeGruyterOpen)SciEngineScientificElectronicLibraryOnline(SciELO)ScientificReportsScopusShanghaiJiaoTongUniversityShare-Li
275、nk-CiteSleepSmartMatSocarXivSocolarSSRNStanfordUniversityStemCellsSTMIntegrityHubSTMGlobalBrief2021-Economics&MarketSizeTheSTMReport2018-AnOverviewofScientificandScholarlyPublishing100中國開放獲取出版發展報告2022SunYat-senUniversitySusMatTTaylor&FrancisThink.Check.Submit.UUNESCOUNESCORecommendationonOpenScience
276、UnmannedSystemsWWebofScienceWhiteHouseOfficeofScienceandTechnologyPolicy(OSTP)WHOWorldMedicalAssociationWorldScientificPublishingWileyWileyOnlineLibraryWileysOpenAccessDashboardWoltersKluwerWuhanUniversityJournalofNaturalSciencesZZhejiangUniversity101附錄二.貢獻者編者Mark ROBERTSON,顧問任勝利,中國科學雜志社總編輯David WEI
277、NREICH,STM美洲公共事務總監顏帥,STM中國顧問張鐵明,中國高??萍计诳芯繒硎麻L、北京林業大學期刊編輯部常務副主任張昕,中國高??萍计诳芯繒貢L中國科協項目編寫團隊陳哲,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數字發展中心副主任鄧履翔,中南大學出版社交通安全與環境(英文)副主編、編輯部主任丁佐奇,中國藥科大學中國天然藥物(英文)編輯部主任高霏,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學前緣(英文版)編輯部科學編輯顧立平,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研究員賀柳,重慶理工大學期刊社智能技術學報(英文)編輯部主任姜璐璐,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大數據部數據出版與數據工程實驗室副主任劉筱敏,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研
278、究館員欒嘉,陸軍軍醫大學學報編輯部科學編輯馬崢,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研究員秦小川,河南中醫藥大學學報編輯部編輯王維朗,重慶大學期刊社納米材料科學(英文)編輯部主任魏莎莎,海軍軍醫大學學報(原第二軍醫大學學報)英文編輯徐佳憶,重慶理工大學期刊社智能技術學報(英文)編輯部副主任102中國開放獲取出版發展報告2022顏永松,重慶大學期刊社納米材料科學(英文)編輯部編輯余黨會,海軍軍醫大學學報(原第二軍醫大學學報)編輯部主任趙艷,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數據資源部主任、研究館員周園春,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副主任 STM 編寫團隊Todd CARPENTER,NISO執行董事,第3.7節特邀撰稿
279、人Lucy DERGES,STM研究經理Mark GARLINGHOUSE,STM顧問Barbara KALUMENOS,STM公共事務總監Melinda KENNEWAY,Kudos首席執行官兼聯合創始人,第3.8節特邀撰稿人Joris Van ROSSUM,STM科研誠信總監Alicia WISE,CLOCKSS執行主任,第3.9節特邀撰稿人附錄三.致謝在本報告編寫過程中,劉世華先生(科睿唯安/北京)、白潔女士(施普林格 自然)和沈岑育女士(DOAJ)提供了相應的數據支持。許潔教授(武漢大學)、韓燕麗女士(CNKI)、張彤副編審(南京理工大學學報)、唐慧副編審(石河子大學學報)、劉志強編審和張芳英副編審(上海大學期刊社)參與了中國科研人員開放獲取認知問卷的設計。一些學科專家和圖書館、信息和出版領域的專家對報告的內容提出了建設性建議。在此,對他們的支持與幫助表示衷心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