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基金會:2022首都綠色電力交易采購政策與建議報告(41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能源基金會:2022首都綠色電力交易采購政策與建議報告(41頁).pdf(41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 首都綠色電力采購交易政策建議首都綠色電力采購交易政策建議 研究報告研究報告 Beijing Policy Suggestions on Green Power Purchasing and Trading Mechanism Report 北京能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2022022 2.1212 Beijing NengApp Technology Co.,Ltd December,2022 致謝致謝 本研究由北京能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統籌撰寫,由能源基金會提供資金支持。ACKNOWLEDGEMENT This report is a product of NengApp and is fund
2、ed by Energy Foundation China.ABOUT NengApp Beijing NengApp Technology Co.,Ltd:Beijing NengApp Technology Co.,Ltd was established in September 2015,and is directly under the Global Energy Internet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The Global Energy Internet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GI
3、EDO)is a voluntary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composed of enterprises,organizations,institutions and individuals committed to promoting sustainable energy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The registration place is located in Beijing.Liu Zhenya,as the former chairman,general manager and party secretary of St
4、ate Grid Corporation,was the chairman of the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Zhu Diwen,former vice chairman of the Department of Energy of the United States,was the vice chairman of the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Shu Yinbiao,former chairman of State Grid Corporation and chairman of Huaneng Group,was the vice
5、 chairman of the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The core team of the company has a deep comprehensive background in the energy and environment industry.It has outstanding energy expertise and research ability.It publishes industry white papers and research reports every year.In the field of energy storage
6、,we should maintain close policy exchanges with local authorities such as the State Energy Administration,Jiangsu,Sichuan and Northwest China.We should establish long-term and in-depth communication with well-known domestic energy storage units such as Nandu Power Supply,Zhongtian Science and Techno
7、logy,Jiangsu Integrated Energy Service Co.,Ltd.,State Grid Energy Conservation Service Co.,Ltd.,Shanshan Stock,Taihu Energy Valley,Voltai Energy and so on,and grasp domestic energy storage in real time.Market dynamics.Beijing NengApp Technology Co.,Ltd has long-term cooperative relations with China
8、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Tsinghua University,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and other research institutions.北京能見科技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是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的直屬企業。公司業務包括能源行業的媒體、會展、課題研究、科技創新及金融服務等。編委會編委會 項目管理:李潔、劉欣、周鋒、彭麗楠 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張楠 首都電力交易中心:王沁 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耿建、陳愛林、于韶源、韋濤 協合新能源集團:陸一川 北京京能清潔能源電力股份有限公
9、司北京分公司:常識 能見能源研究院:曾菲菲、曹開虎、粟靈-報告正文-免責聲明免責聲明 -若無特別聲明,報告中陳述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能源基金會的觀點。能源基金會不保證本報告中信息及數據的準確性,不對任何人使用本報告引起的后果承擔責任。-凡提及某些公司、產品及服務時,并不意味著它們已為能源基金會所認可或推薦,或優于未提及的其他類似公司、產品及服務。Disclaimer -Unless otherwise specified,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report are those of the authors and do not necessaril
10、y represent the views of Energy Foundation China.Energy Foundation China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of the information and data included in this report and will not be responsible for any liabilities resulting from or related to using this report by any third party.-The mention of specific comp
11、anies,products and services does not imply that they are endorsed or recommended by Energy Foundation China in preference to others of a similar nature that are not mentioned.i 目錄 首都綠電交易政策建議(摘要).1 一、首都綠電交易建議.1 二、區外綠電交易建議.2 三、綠證交易政策建議.2 四、綠電市場與碳市場聯動.2 五、綠電與國際碳市場互認.3 首都綠色電力交易采購政策與建議報告.4 1.首都綠色電力需求背景.4
12、 1.1 華北和京津唐網架結構.4 1.2 首都綠色電力需求與現狀.6 2.首都綠色電力交易.9 2.1 首都綠電交易方案.9 2.2 首都綠電交易面臨的困難.11 2.2.1 首都本地綠電資源少.11 2.2.2 首都電網結構存在特殊性.11 2.2.3 域外地區惜售綠電.12 2.2.4 用戶購買綠電意愿不強.12 2.2.5 市場交易機制亟待完善.12 2.2.6 京津冀綠證核算方式亟待明確.13 3.國內綠色電力交易典型案例及經驗總結.14 ii 3.1 冬奧綠電.14 3.1.1 冬奧綠色電力交易開展概況.14 3.1.2 政府政策與綠電交易實施細則.14 3.2 浙江省綠電交易.1
13、5 3.3 江蘇省綠電交易.15 3.4 湖北省綠電交易.16 3.5 南方區域綠電交易.16 3.6 山西省綠電交易.17 3.7 典型案例經驗總結.18 4.國內外碳市場政策和交易開展情況.20 4.1 全國碳市場背景介紹及政策現狀.20 4.2 國外碳市場政策及運行現狀.22 4.3 全國碳市場首個履約期運行情況.24 5.首都綠電交易政策建議.26 5.1 首都綠電交易建議.26 5.1.1 加強綠電區外購電的措施和建議.26 5.1.2 推動首都綠電建設和消費,打造自身硬實力.27 5.1.3 推動綠電、綠證和碳市場的協調發展.27 5.2 區外綠電交易建議.28 5.3 綠證交易政
14、策建議.28 5.4 綠電市場與碳市場聯動.30 iii 5.5 綠電與國際碳市場互認.31 6.研究總結.33 6.1 近期建議.33 6.2 遠期建議.34 6.3 結語.34 1 首都綠電交易政策建議(摘要)一、首都綠電交易建議 加強綠電區外購電的措施和建議 倡導用戶與區外綠電企業簽訂中長期合約,積極爭取輸電配額并加強自身綠電購買力。建議一是鼓勵綠電用戶與區外綠電企業簽訂年度合約并建立長期合作聯系,二是在年度和月度市場中爭取更多的綠電落地首都輸電配額,三是通過社會宣傳、輿論引導激發終端用戶的綠電使用意識并推動構建全民分攤環境價值的機制。推動首都綠電建設和消費,打造自身硬實力 盡快核查北京
15、地區綠電開發潛力,構建綠電用電技術支撐體系,推動分布式電力交易落地實施。建議一是推動制定首都綠電開發發展規劃、制定配套激勵政策,二是大力推動建設柔性負荷資源,提高新能源消納水平,三是推動分布式電力交易落地,建立試點地區先行先試。出臺激勵型政策激勵用戶主動消納綠電,推進構建綠電交易資金形成良性疏導機制。建議進一步加大政策激勵,通過各種優惠政策引導用戶主動采購和消費綠電,同時出臺高耗能企業參與綠電交易的責任權重政策,積極推進綠證、碳市場的建設和協調發展。保障綠電交易電量按計劃完成交割,大力推動負荷側靈活性資源協同新能源生產消納。一方面鼓勵發電側資源開展靈活性改造,另一方面在有限發輸電資源條件下,大
16、力推進負荷側靈活性資源參與電力調控,保證電力平衡加大新能源發電和消納。深入推進綠電交易,鼓勵用能企業開展“證電合一”的綠電交易,或者與新能源企業達成長期購電協議(PPA)。鼓勵用能企業積2 極參與綠電交易獲得消納憑證。與此同時,引導新能源企業放棄補貼,參與“證電合一”的綠電交易,滿足金融、高科技等行業,尤其是外向型企業的綠電消費需求。完善綠電交易機制,推進構建“雙綠電交易”實現綠電環境價值全流程。建議建立雙重綠電交易品種,現有綠電交易為綠電交易 A,保障消納和享受新能源補貼的電量作為綠電交易 B,通過結算分劈提供用戶綠電使用電量,為后續綠證、碳交易提供交易依據。二、區外綠電交易建議 建立跨區綠
17、電的途徑與計量分解機制,實現跨區綠電環境價值。通過頂層設計建立綠電整體核算和分解體系,實現分層分區和轉供綠電的全面核算。建議采用“平均綠電”的方式,即先在一級電網中,從源端到受端按關口上網和下網計算綠電,然后逐級分解,由此可以到每一個受端給出平均的綠電消納量。三、綠證交易政策建議 建立“證電合一”的綠證頒發和交易分配機制。建議有序開展綠電、綠證交易,綠電交易主要開展“證電合一”的綠電和綠證捆綁式交易,綠證市場主要開展非捆綁式綠色證書交易。建議統一當前綠電發電量證書與綠電消納量證書為綠色責任證書,由國家統一機構生成,交由交易機構確定其證書初始權益歸屬。構建綠證環境價值實現的綠證市場交易機制。建議
18、積極探索創新不同的政策機制激勵綠證市場交易活力,結合可再生能源消納權重機制,引導電力用戶綠證消費需求,同時積極推動綠證核算與碳排放權履約的銜接。四、綠電市場與碳市場聯動 建議在實現“證電合一”基礎上更進一步,建立電力市場綠電交易與碳市場 CCER 交易的共享聯動和可追溯機制,具體實施時應關注五點:1)促進新能源發展,增加新能源裝機水平;鼓勵新能源3 消費,促進新能源消納,雙措并舉;2)避免綠電與碳市場 CCER 重復計算,建立溯源機制,提高綠證的國際認可度;3)引導國際化企業、外向型企業、高新企業等積極參與綠電和綠證交易,提高綠電與產品競爭力的適配度,避免資源浪費,保持國際競爭力;4)倡導綠電
19、與 CCER 有序共存,綠電重點適配國際化、出口型、高新企業,后者在碳排放權市場滿足控排企業降低履約成本;5)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國際認可度。五、綠電與國際碳市場互認 建立與國際碳市場互認和技術儲備。我們應與國際各相關方一起推動全球碳交易和碳市場的建設,包括碳信用的衡量標準、全球碳價的形成以及碳市場的互聯互通。建議在中歐之間、亞歐之間研究建立專項基金,專門處理跨歐亞交通的排放問題。在技術儲備方面,可利用區塊鏈技術分布式、自信任、公開透明、不可篡改、集體維護以及隱私保護等特點,在跨國互認中發揮其技術支撐作用。4 首都綠色電力交易采購政策與建議報告 1.首都綠色電力需求背景 2022
20、年 5 月 25 日,北京電力交易中心發布綠色電力交易實施細則,省級電力交易中心可在 e-交易平臺開展綠電交易。截至 11月 13 日,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共組織綠電交易 291 筆,成交電量204.15 億千瓦時。9 月 15 日,北京電力交易中心發布綠色電力證書交易實施細則(試行),省級電力交易中心可在綠證交易平臺開展綠證交易。截至 12 月 4 日,平臺已累計成交綠證 103.8 萬張(10.38 億千瓦時)。經過各省電力交易中心的大力推廣,市場主體參與綠電交易和綠證交易的積極性日漸活躍。結果顯示,北京參與的綠電和綠證交易量排名并不靠前。事實上,首都北京采購綠電的需求巨大。由于網架結構獨特,
21、交易組織方式也不同于其他省,目前面臨諸多的困難。下面簡要描述首都市網架結構與綠電采購需求背景。1.1 華北和京津唐網架結構 華北電網由京津唐、河北南網、山西、山東、蒙西五個電網組成。蒙西電網隸屬內蒙政府,但納入華北電網統一調度,供電區域包括京、津、冀、魯、晉、蒙地區,供電面積 171 萬平方公里,供電人口約 2.7 億。華北電網是跨區互聯重要樞紐,形成了“一交六直”跨區聯網格局,與東北、西北、華中、內蒙四個區域電網互聯。目前,華北電網已建成 1000 千伏“兩橫兩縱+三環網”特高壓交流網架,線路 475 條、9073 公里,變電站 18 座、變壓器 34 臺 102000 萬千伏安,規模約為華
22、東的 1.8 倍,資源配置能力強。調度管理的張北柔直電網是北京冬奧會“綠色辦奧”重要舉措,是世界上首個柔直組網工程,采用世界領先的新能源傳輸技術,創造了 12 項世界第一,每年可向北京輸送清潔能源電量 140 億度。京津唐電網依托華北交流特高壓電網、京津冀 500 千伏大環網,其中特高壓廊坊站、保定站從東部、南部向北京輸送電力北京 500 千伏電網向西延伸至張家口,向南延伸至保定、廊坊,提高北京電網從京津冀電網受電能力,保障首都北京電力可靠供應。截至 2021 年 8 月,北京電網現有 110 千伏及以上變電站 580座,變電容量 1.44 億千伏安,線路長度 1.05 萬公里,形成了“500
23、千伏擴大雙環網、220 千伏分區供電、110 千伏輻射狀供電”的堅強網架結構。北京電網是典型的超大型城市電網,從供給側看,外受電比例近 70%,發電資源依賴于津唐、華北點對網送入,本地裝機以燃氣發電為主,占比近 90%;從消費側看,電能在終端能源消費占比達44%,其中第三產業和居民用電占比超過 70%。與其他省級電網不同,北京電網是京津唐電網的一部分。京津唐電網作為統一控制區,實行電力電量統一平衡和優先保障北京原則,統一組織開展各類交易。京津唐電網年度電力電量平衡方案制定涉及國家發改委及北京、天津、河北政府電力主管部門,相關工作統籌協調。送入北京的跨區通道包括華中送華北、東北送華北和西北送華北
24、。華中送華北通道有長南特高壓;東北送華北通道有魯固特高壓直6 流和高嶺直流;西北送華北有銀東直流和昭沂特高壓直流。另外,新增蒙東、雁淮、錫泰等送出能力,還有特高壓配套電源陸續投產。依據統一市場、兩級運作的原則,京津唐電力交易由北京電力交易中心統一組織安排,首都、冀北、天津三家省級電力交易中心協同配合??鐓^跨省電力交易可通過跨區聯絡線送入華北電網,再由華北網內聯絡線送入京津唐電網,送入北京的統購電量按照京津冀結算關口總量的比例來分配電量。1.2 首都綠色電力需求與現狀 我國力爭 2030 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是中國對世界的莊嚴承諾,我國綠色發
25、展展現美好未來。本世紀初北京以舉辦 2008 年奧運會為契機,形成了“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的發展戰略,綠色成為城市發展的底色。有關研究顯示,國際上大都市碳排放達峰,大約需要六個條件:能源利用效率較高、人均 GDP 達到 2 萬美元以上、人口總數達到峰值并趨于穩定、城市化率達到 75%以上、三產比重超過65%、環境質量訴求較高等,而北京已具備這多方面的條件。同時北京多年來大力推進污染物和溫室氣體協同減排,環境質量持續好轉,節能降碳始終走在全國前列。城市發展,深刻轉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北京城市發展,實現深刻轉型,減量發展,
26、形成剛性約束。在北京新總規和“十二五”、“十三五”規劃綱要中,確立了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總體思想和高標準目標任務,目前北京市的經濟主要增長點,來自金融、科技7 等產業,具有能耗低、技術先進、附加值高等特點。2020 年,萬元GDP 能耗和碳排放分別下降至 0.21 噸標準煤和 0.42 噸二氧化碳,為全國最優水平。北京市政府頒發的北京市“十四五”時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中提到優化調整能源供給結構,持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到 2025年,化石能源消費總量實現穩中有降,全市新增能源消費量優先由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障。加強可再生能源供應保障。建立穩定的可再生能源保障體系,深化與河北、內蒙古、山西等地區能源合
27、作,鼓勵本地能源企業在更大空間范圍積極投資綠電項目,統籌本地及周邊區域設施布局。推動綠電進京輸送通道和配電調峰儲能等設施建設,提升北京電網“多方向、多來源、多元化”受電能力和系統靈活性。逐步理順外調綠電輸配、交易和消納機制,形成有利于促進綠色電力調入和消納的政策環境。北京本地綠電裝機少,綠電消費需求巨大。到 2025 年,北京市太陽能、風電總裝機容量約 280 萬千瓦(僅為河北省 2021 年裝機水平的 1/20),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暖面積高達 1.45 億平方米,新型儲能裝機容量達到 70 萬千瓦,市外調入綠色電力規模力爭達到300 億千瓦時。到 2030 年,太陽能、風電總裝機容量達到
28、500 萬千瓦左右,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暖面積比重約為 15%。近兩年來,北京綠電交易量越來越活躍,成交量增長顯著。2021年,北京共成交綠電交易電量 2.8 億千瓦時。截至 2022 年 11 月底,北京已成交綠電交易電量超過 4.6 億千瓦時,預計年度總交易量增長超過 75%。8 另外,為了進一步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及行政辦公區可再生能源比例,推動城市綠色發展,在山西公司大力支持下,北京電力交易中心連續組織兩輪交易,順利完成 7-12 月山西新能源送北京城市副中心省間外送交易。本場交易共有 286 家山西地區新能源企業參與,最終成交電量 6212 萬千瓦時,可減排二氧化碳約 6 萬噸,助力北
29、京城市副中心實現零排放。9 2.首都綠色電力交易 2022 年 12 月 16 日,為貫徹落實碳達峰、碳中和戰略部署,加快建立有利于促進綠色能源生產消費的市場體系和長效機制,推進首都綠色電力交易工作有序開展,北京市城管委發布了北京市 2023年綠色電力交易方案。2.1 首都綠電交易方案 北京市綠色電力交易主要為跨區跨省綠色電力交易,依托 e-交易電力市場統一服務平臺開展,由北京電力交易中心、首都電力交易中心共同組織開展,交易方式以雙邊協商、集中撮合、掛牌交易等為主。京津唐電網綠色電力交易待相關規則出臺后,按規則執行。鼓勵批發用戶、售電公司采取雙邊協商交易方式,與跨區跨省發電企業開展綠色電力交易
30、,具備交易條件的,將雙邊意向協議提交首都電力交易中心,并按照交易組織程序執行。1)交易安排。北京電力交易中心會同首都電力交易中心,根據市場主體需求及跨區跨省風電和光伏發電企業交易意向,以年(多年)、月(多月)等為周期常態化組織開展綠色電力交易,適時開展月內綠色電力交易。市場主體采用分時段報量、單一報價的模式,以各時段總量參與交易。市場主體申報的分月電量不得超過其月度實際最大可用電能力。綠電交易價格由市場化機制形成,成交價格應包含電能量價格和綠色環境價值,以交易平臺達成的成交價格為準。用戶用電價格由綠色電力交易市場化電價、輸配電價、輔助服務費用、政府性基金及附加等構成。執行峰谷分時電價政策的用戶
31、,交易電價作為平段電價,10 尖、峰、谷電價按浮動比例執行,相關要求按照北京相關政策文件執行。2)交易組織。依據北京電力交易中心綠色電力交易實施細則(京電交市202224 號)、跨區跨省電力中長期交易實施細則(京電交市202226 號)組織開展交易。首都電力交易中心在 e-交易平臺發布申報公告,組織北京地區批發用戶、售電公司(依據零售用戶需求)參與跨區跨省綠色電力交易電量、電價需求申報,國網北京市電力公司會同首都電力交易中心匯總批發用戶、售電公司跨區跨省綠色電力需求。北京電力交易中心根據北京地區跨區跨省綠色電力需求申報結果,在 e-交易平臺上發布跨區跨省綠色電力外送交易公告和承諾書,通過市場化
32、方式形成交易電量和價格,并發布預成交結果。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將預成交結果提交相關調度機構,以優先組織、優先調度的原則進行安全校核,經安全校核后發布交易結果。北京電力交易中心會同首都電力交易中心根據跨區跨省綠色電力交易成交結果,分解形成北京市批發用戶、售電公司成交結果。3)交易結算。京津唐電網、跨區跨省綠電交易結算分別按照綠色電力交易實施細則、跨區跨省電力中長期交易實施細則執行。綠色電力交易優先結算,月結月清,合同偏差電量不滾動調整。按照跨區跨省綠電交易、京津唐電網綠電交易次序結算。電力用戶按照實際用電量、合同電量、發電企業上網電量三者最小值作為綠電結算電量,并以此為依據劃轉綠證。4)綠證劃轉。綠
33、證核發機構按照相關規定為新能源發電企業核發綠證,并將有關信息推送至北京電力交易中心,綠證信息計入 e-交11 易平臺發電企業的綠色電力賬戶;北京電力交易中心依據綠色電力交易結算結果等信息,經發用雙方確認后,在 e-交易平臺將綠證由發電企業劃轉至電力用戶。2.2 首都綠電交易面臨的困難 由于首都特殊的網架結構、綠電交易、綠證核定等因素,目前北京市綠電交易面臨諸多困難,具體描述如下。2.2.1 首都本地綠電資源少 北京市綠電來源主要靠輸入。2021 年,北京市綠電消納總量完成 244.66 億千瓦時,占比 19.8%(年度目標 18%)。其中,本地分布式電量 5.48 億千瓦時,外購綠電加集中式分
34、攤電量 194.73 億千瓦時,占比 79.6%,本地綠電資源較少。2022 年,預計本地全社會用電量 1295 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經測算,年度綠電構成如下:一是本地分布式電量約 5.8 億千瓦時;二是京津冀集中式分攤電量約 169.54 億千瓦時;三是京津冀外購綠電分攤約 39.88 億千瓦時;四是市場化交易電量 4.63 億千瓦時。2022 年 1-8 月,可再生能源電力總量消納責任權重完成20.03%,暫高于國家下達的預控目標(19%)。2.2.2 首都電網結構存在特殊性 從京津唐域內來看,域內集中式綠電按照三省市的全社會用電量分配,首都地區屬于接受方,可操作空間小。同時,張北地區
35、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保障性收購小時以外電量均被河北省內部消化,域內(指京津唐地區)可交易電量十分受限。從京津唐域外來看,一是華北分部采購的域外綠電由京津唐電網三地統一平衡分解,首都地區很12 難直接獨立購買綠電。二是華北網跨省跨區的外送電通道落點多數集中在山東省,須與山東省協商后增加京津唐落地電量。2.2.3 域外地區惜售綠電 隨著國家“雙碳”戰略的實施,綠電的環保價值愈發突顯,國家向各?。▍^、市)下達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日標,明確 2021年起,每年初滾動發布各省權重,同時印發當年和次年消納貴任權重,當年權重為約束性指標,各省按此進行考核評估,次年權重為預期性指標,各省按此開展項目儲備。
36、據了解,內蒙古自治區、山西省、東北地區(黑吉遼)為完成國家下達的消納責任權重目標,均出現了較為嚴重的綠電惜售。對外出售綠電的意愿不強,采取與域外省市簽約購買綠電進京面臨諸多困難。同時,據國網華北分部統計,今年蒙西送京綠電比重大幅下降,6、7、8 三個月送京綠電電量均為0。2.2.4 用戶購買綠電意愿不強 綠電具有環境價值,雖然部分用戶有綠電需求,但也并非迫切需要百分之百的綠電,相較之下,用戶更傾向購買較便宜的火電。大多數用戶認為,消費綠電是一種社會責任的象征,因跨區交易更復雜,成本更高,消費需求少,參與積極性相應較低??鐓^域電力通過輸送通道送至受端,不承擔本地機組那樣的容量備用或調頻義務,加之
37、線損成本,導致落地后沒有價格優勢。2.2.5 市場交易機制亟待完善 目前,跨省跨區綠電交易主要通過“網對網”和“點對網”的交易方式開展,“點對點”的交易方式打破了電網公司對跨省跨區電力13 通道的控制權,目前國家尚末明確“點對點”交易的具體實施細則,制度壁壘尚未完全突破,國家電網區域內暫未放開“點對點”跨省區綠電交易,市場活力不足。2.2.6 京津冀綠證核算方式亟待明確 按照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關于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保障機制的通知(發改能源2019807 號)要求,“京津冀地區接入的集中式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和區域外輸入的可再生能源電量,按全社會用電量比例分攤原則計入各區域消納量”
38、。1258 號文件中,國家首次明確以綠證作為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的憑證。在此情況下,京津冀區域的可再生電力消納權重如何計算需重新定義。北京部分綠電通過分攤方式獲得,綠證分配到電網代理用戶或是直接交易用戶尚無明確方案。14 3.國內綠色電力交易典型案例及經驗總結 3.1 冬奧綠電 3.1.1 冬奧綠色電力交易開展概況(1)冬奧綠電開展背景 2019 年 6 月,北京冬奧組委發布的北京 2022 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低碳管理工作方案提出,“通過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消納和適用于北京冬奧會的跨區域綠電交易機制,以及儲能系統、電力電子設備多能互補等,保障場館常規電力消費需求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該方案意味
39、著 2022 年北京冬奧會將在奧運歷史上首次實現全部場館綠色電力供應。(2)冬奧綠電成交概況 2022 年 1 月 14 日,為滿足北京地區冬奧會、冬殘奧會場館及配套設施第五批用戶新增綠電需求,北京電力交易中心組織開展了第 8次北京 2022 年冬奧場館綠色電力交易,達成交易電量 1 億千瓦時,全力保障冬奧會場館全綠電供應。自 2019 年 6 月 20 日北京電力交易中心首次組織開展冬奧場館綠電交易以來,北京電力交易中心會同首都、冀北、河北電力交易中心已累計組織開展 8 批次冬奧綠電交易,成交電量 7.55 億千瓦時,時間覆蓋 2019 年 7 月 1 日至 2022 年 4 月 30 日,
40、確保了冬奧場館及附屬設施建設期、測試賽期、正賽期足額綠電供應。華能、華電、國家電投、京能等 10 家發電集團所屬 22 家新能源發電企業參與冬奧綠電交易,實現向三大賽區 26 個場館及附屬設施 100%綠電供應。3.1.2 政府政策與綠電交易實施細則 15 為保證北京冬奧會 100%綠電供應,相關部門出臺了張家口零碳冬奧綠色電力交易實施辦法張家口四方協作機制用戶準入規定京津冀綠色電力市場化交易規則等一系列交易規則,冬奧組委辦公區、國家體育館、國家游泳中心、延慶場館群等多家市場主體獲得了綠色電力交易市場準入資格。張家口市首次將 2022 年冬奧賽區場館及配套項目納入可再生能源市場化交易,采用雙邊
41、協商交易方式,交易電量和電價由購售雙方協商確定,張家口地區準入注冊的風力發電項目保障小時之外電量可自愿參與交易。張家口賽區的一個冬奧場館如需購買綠電,經由政府相關部門準入后,就可以與冀北電力簽訂代理協議,由公司代理,通過冀北電力交易平臺,以市場化方式向河北省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購電。在雙邊協商方式下,河北省發電企業首先登錄平臺申報交易信息,由代理方根據交易意向對交易信息進行確認并達成交易。3.2 浙江省綠電交易 2021 年,全國首次綠色電力交易啟動。浙江省共有 32 家風光發電企業與 30 家電力用戶參與此次交易,合計成交 50 筆,成交電量3.0075 億千瓦時,用戶側自愿在目錄電價基礎上平
42、均加價 0.01 元/千瓦時購買綠色電力。2021 年 11 月 26 日,浙江電力交易中心協同北京電力交易中心組織年內第三次綠電交易,達成 12 月綠電交易電量 1120 萬千瓦時。2022 年 1 月 21 日,甘肅、浙江完成首筆跨省跨區綠電交易,交易電量為 1500 萬千瓦時。3.3 江蘇省綠電交易 16 2022 年,江蘇電力交易中心組織了年度及月度綠色電力交易,其中年度成交電量 9.24 億千瓦時,成交均價 462.88 元/兆瓦時;2月共有 1 家新能源發電企業、1 家一類用戶、2 家售電公司參與,以雙邊協商方式成交綠電交易 4 筆,電量 0.047 億千瓦時,成交均價461.65
43、 元/兆瓦時;3 月共有 6 家新能源發電企業、3 家一類用戶、11 家售電公司參與,以雙邊協商方式成交綠電交易 15 筆,電量 0.53億千瓦時,交易均價 464.98 元/兆瓦時。江蘇省按月進行綠電雙邊協商交易,截至 2022 年 8 月,江蘇成交綠電交易電量共計 18.35 億千瓦時,成交均價約 452 元/兆瓦時,成交電量呈現增長態勢,總體上,江蘇綠電交易呈現“量價齊升”態勢。3.4 湖北省綠電交易 2022 年 4 月湖北省內首場綠色電力交易簽約儀式上,7 家發電企業、8 家電力用戶代表簽署綠色電力交易協議,并獲頒由湖北電力交易中心、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共同認證的綠色電力交易憑證。據
44、稱這是全國首張電碳市場雙認證的綠電交易憑證,標志著電碳市場協同邁出關鍵一步。3.5 南方區域綠電交易 2022 年 1 月 25 日,南方區域各電力交易中心聯合發布南方區域綠色電力交易規則(試行),規定綠電交易包括直接交易和認購交易兩種形式。綠電交易價格由電能量價格和環境溢價組成,具體根據市場主體申報情況通過市場化方式形成。綠色電力的環境溢價可以作為綠證認購交易的價格信號,形成的收益同步傳至發電企業,不參與輸配電損耗計算、不執行峰谷電價政策。綠色電力交易按照“年度17(含多月)交易為主、月度交易為補充”的原則開展交易,鼓勵年度以上多年交易。3.6 山西省綠電交易 2022 年 5 月 30 日
45、,山西省發改委、山西省工信廳等 6 部門聯合發布促進綠色消費實施方案。方案中提到,進一步激發全社會綠色電力消費潛力。將“十四五”時期新增的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量,在能源消費總量考核時予以扣除。完善電力交易平臺技術支持系統功能,對中長期交易中綠色電力交易合同單獨標識和統計。建立可再生能源消納責任權重落實情況認定及考核機制,創新交易機制,通過政策機制引導市場化用戶通過購買綠色電力或綠證等多種交易方式完成可再生能源消納責任權重。綜合考慮全省可再生能源總量消納責任權重組織完成情況,分類制定高耗能企業與其他市場化用戶的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加強高耗能企業使用綠色電力的剛性約束。每年對用戶側消費綠色電
46、力情況進行動態統計,在電力供應緊張時期對用戶側實施有序用電時,根據用戶年內歷史綠色電力消費占比反向分配有序用電任務。鼓勵行業龍頭企業、省屬企業等消費綠色電力,發揮示范帶動作用。積極參與全國碳市場交易,嚴格按照行業碳排放核算報告技術規范開展企業碳排放核查,全面落實對企業碳排放量核算中綠色電力相關碳排放量的扣減要求。完善綠色消費激勵約束政策。加大對綠色低碳產品和服務的采購力度,發揮綠色低碳采購需求標準在采購執行中的統領作用,對符合綠色低碳規定的采購設計方案、工藝、材料、建造方式、技術設備和服務等,大幅度給予采購政策支持。推動資源綜合利用稅收優惠政策落地,更好發揮稅收對市場18 主體綠色低碳發展的促
47、進作用。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對綠色建材、節能低碳產品等消費品予以適當補貼或貸款貼息。落實分時電價政策,有效拉大峰谷價差和浮動幅度,引導用戶錯峰儲能和用電。探索建立綠色消費積分制度,以兌換商品、折扣優惠等方式鼓勵綠色消費。鼓勵各類銷售平臺制定綠色低碳產品消費激勵辦法,通過發放綠色消費券、綠色積分、直接補貼、降價降息等方式激勵綠色消費。3.7 典型案例經驗總結 上述案例中,首都冬奧綠電經驗可為城市副中心碳中和爭取國家政策支持提供了成功借鑒。江蘇案例中,本省地綠電交易憑證在江蘇發改委(能源局)、江蘇能監辦備案,政府部門提供背書,提高了綠電消費憑證的可信度。除此之外,其他省陸續在 e-交易平臺上開展綠電交
48、易。目前,綠電交易量占比仍然較小,大部分用電企業仍傾向于購買價格低的電力,但是綠電交易量較去年相比,呈現大幅增長態勢,交易越來越活躍,主要原因是 2030 碳達峰年的迫近,以及歐美碳關稅政策(CBAM)的出臺,國際化企業、外向型企業、高新企業等為了保持產品競爭力,消費綠電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全國范圍內的綠電交易采用了統一的 e-交易平臺、業務流程和綠證劃轉規則。綠證作為綠色電力的唯一憑證。盡管國內綠證的國際認可度還有待提升,但統一開展的綠電交易具有權威性,綠電交易劃轉的綠證具有環境價值,這一點得到市場主體的廣泛認同。與此同時,綠證交易也在開展,綠證交易可以實現綠電的電能價值與環境價值的19 分離
49、,促使綠證(綠電減碳量)可以跨區跨省轉讓與流通,極大地提高了市場主體消費綠電的靈活性,特別適合首都本地綠電資源少、省外綠電惜售的情況,因此建議首都企業積極參與綠證交易??傊?,綠電交易快速發展,已成為電力市場、碳市場協調聯動的重要一環。據了解,國家電網公司正在打造兼容國際標準規范的可信綠電交易平臺,未來綠電交易的國際認可度和交易效率將得到極大提升,消費綠電、購買綠證將成為企業碳減排和碳排放權履約的重要手段。20 4.國內外碳市場政策和交易開展情況 4.1 全國碳市場背景介紹及政策現狀 碳市場是市場化減排工具,可以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碳市場是碳定價機制的一種,通過市場形成的價格信號對控排企業進行低
50、碳轉型提供引導??嘏牌髽I減排成本低于碳價時,可選擇減排并在碳市場上出售碳配額以獲利,而減排成本高于碳價時,則可選擇從市場購買配額以履約。因此,與要求所有企業均進行減排的行政命令相比,碳市場可以幫助全社會以更低的成本實現同等的溫室氣體減排量。與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具有較強地域特征不同,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具有高度同質性,在全球任何地方排放的二氧化碳都會為地球帶來同等的溫室效應,因此取得同等溫室氣體減排量相當于實現了相同的氣候變化減緩目標??傮w而言,碳市場可以為企業長期低碳轉型、低碳投資等活動提供較為確定的政策與價格信號,從而助力實現碳中和這一長期戰略目標。2011 年 10 月以來,我國陸續在北京、上
51、海、天津、重慶、湖北、廣東、深圳和福建 8 個省市開展了碳排放權交易試點。截至2021 年 6 月,試點碳市場共覆蓋 20 多個行業,近 3000 家重點排放企業,累計產生約 4.8 億噸交易量,累計成交金額約 114 億元。各試點碳市場對碳排放交易進行了制度設計、納入行業與交易產品等各方面的探索,為全國碳市場的制度設計與人才培養提供了寶貴且豐富的試點經驗。全國碳市場的流動性將顯著強于試點碳市場。一方面,從規模來看,全國碳市場當前覆蓋 2162 家電力企業所產生的約 45 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排放,占全國總排放量的 40%以上,規模遠大于試點碳市21 場,同時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碳市場,覆蓋的排放
52、量約為歐盟碳市場的 3 倍,且未來隨著納入更多行業與溫室氣體,這一數字將進一步增長;另一方面,各試點碳市場存在地理與行政上的分隔,導致配額無法互認,處在不同地區、參與不同試點碳市場的企業無法互相交易,導致流動性不足,這一缺點將隨著全國碳市場將覆蓋范圍拓展至全國而得到改善,企業將可以突破屬地限制進行交易,碳配額將在全國范圍內流動。2021 年 7 月 16 日,全國碳市場在北京、上海、武漢三地同時開市,第一批交易正式開啟。從交易機制看,全國碳排放交易所仍將采用和各區域試點一樣以配額交易為主導、以核證自愿減排量為補充的雙軌體系。從交易主體看,全國交易系統在上線初期僅囊括電力行業的 2225 家企業
53、,這些企業之間相互對結余的碳配額進行交易。2021 年 2 月 1 日,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正式施行,落實“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要求,以部委規章形式,從國家層面對全國碳交易市場的建設作出明確規定。生態環境部于 2021 年 5 月公布的關于發布和的公告稱,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機構成立前,由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承擔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賬戶開立和運行維護等具體工作。2021 年 6 月 22 日,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發布關于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相關事項的公告(以下簡稱公告)標志著全國碳市場各項準備工作已基本完成,相關規定將為全國碳市場交易活動的正常進行提供指引。22
54、公告確立了一系列規定,對全國碳市場的平穩順利運營提供有效保障。首先確定了碳排放配額的名稱為 CEA(Carbon Emissions Allowance),同時規定了交易方式包括掛牌協議交易、大宗協議交易和單向競價,前兩種統稱為協議交易。公告對協議交易的交易量、交易價格與交易時段等作出規定,其中掛牌協議交易單筆買賣最大申報數量應小于 10 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價格波動限制為上一交易日收盤價的10%,交易時間為每周一至周五上午 9:30-11:30、下午 13:00 至 15:00,與 A 股主板保持一致;大宗協議交易單筆買賣最小申報數量不小于 10 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價格波動限制放寬,為上一個交
55、易日收盤價的30,交易時段為每周一至周五下午 13:00 至 15:00。同時,公告也對收盤價進行了明確,為當日掛牌協議交易所有成交的加權平均價;當日無成交的,以上一個交易日的收盤價為當日收盤價。該規定同樣與股市保持一致。公告對風險管理工作進行補充與完善。公告指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信息由交易機構進行發布和監督,交易機構根據交易規則對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有關的交易活動、交易賬戶管理等業務活動進行監督,并允許交易主體通過交易系統查詢相關交易記錄。公告同時確定了風險警示與異常交易監控制度,對異常行為的相關處理措施除提醒與要求報告之外,還包括強制資金、限制賬戶使用與限制交易產品劃轉與交易等強制措施,對交
56、易活動正常進行提供保障。4.2 國外碳市場政策及運行現狀 排放權交易首先被美國國家環保局(EPA)用于大氣污染源(如二氧化硫排放等)及河流污染源管理。隨后德國、英國、澳大利亞等23 國家相繼實行了排污權交易。1997 年全球 100 多個國家簽署了京都議定書,該條約規定了發達國家的減排義務,同時提出三個靈活的減排機制,碳排放權交易是其中之一。自京都議定書生效后,碳交易體系發展迅速,各國及地區開始紛紛建立區域內的碳交易體系以實現碳減排承諾的目標,在 2005-2015 十年間,遍布四大洲的 17 碳交易體系已建成;而在近一年中,碳排放權交易覆蓋的碳排放量占比比 2005 年歐盟碳交易啟動時覆蓋的
57、高出了 2 倍多。當前,約有 38 國家級司法管轄區和 24 個州、地區或城市正在運行碳交易市場,呈現多層次的特點,碳交易已成為碳減排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這些區域 GDP 總量占全球約 54%,人口占全球的 1/3 左右;當前全球范圍內 24 個正在運行的碳交易體系已覆蓋了 16%的溫室氣體排放,還有 8 碳交易體系即將開始運營。截止目前,還未形成全球范圍內統一的碳交易市場,但不同碳市場之間開始嘗試進行鏈接。在歐洲,歐盟碳市場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市場,是碳交易體系的領跑者;在北美洲,盡管美國是排污權交易的先行者,但一直未形成統一的碳交易體系,當前是多個區域性質的碳交易體系并存的狀態,且覆蓋范
58、圍較??;在亞洲,韓國是東亞地區第一個啟動全國統一碳交易市場的國家,啟動后發展迅速,已成為目前世界第二大國家級碳市場,中國也開始啟動全國統一碳交易市場;在大洋洲,作為較早嘗試碳交易市場的澳大利亞當前已基本退出碳交易舞臺,僅剩新西蘭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已回歸穩步發展。2014 年,美國加州碳交易市場與加拿大魁北克碳交易市場成功對接,隨后 2018 年其又與加拿大安大略碳交易市場進行了對接;201624 年,日本東京碳交易系統成功與琦玉市的碳交易系統進行聯接;2020 年,歐盟碳交易市場已與瑞士碳交易市場進行了對接。不同碳交易市場在覆蓋范圍、碳交易規則及政策上均有所不同。從碳交易體系覆蓋行業上來看,工
59、業、電力、建筑是各碳交易市場重點納入減排的行業,約 76.5%、76.5%、52.9%的碳交易體系分別對以上行業進行了覆蓋,其中,新西蘭碳交易體系覆蓋行業范圍最為廣泛,包含工業、電力、建筑、交通、航空、廢棄物、林業;從碳交易體系覆蓋溫室氣體排放比例上看,加拿大新斯科舍省碳交易體系、魁北克碳交易體系、加州碳交易體系覆蓋了當地溫室氣體排放比例較高,但實際覆蓋排放量較??;從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大小上看,中國碳市場、歐盟碳市場、中國碳市場試點、韓國碳市場覆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較大。全球交易規模從高到低在 2016 年觸底反彈,2018 進入高速增長階段。2018 年增長超過三倍,2019 年、2020 年
60、增速分別為34%、20%,2020 年市場規模達到 2290 億歐元。交易量大幅增長的主要原因是各國氣候政策逐漸積極,碳排放權稀缺性增加。歐盟碳市場是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場,占據近 90%的市場規模。2020 年 EU-ETS 交易額達 2013 億歐元,占世界總額的 88%,交易量超 80 億噸二氧化碳,占世界總交易量的 78%。我國全國碳市場于 2021 年 7 月 16 日正式啟動,首批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超過 2000 家,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市場。據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截至 2022 年 12 月 22 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 2.23 億噸,累計成交額 101
61、.21 億元。4.3 全國碳市場首個履約期運行情況 25 2021 年 12 月 31 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順利結束。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共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 家,年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約 45 億噸二氧化碳。自 2021 年 7 月 16 日正式啟動上線交易以來,全國碳市場累計運行 114 個交易日,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 1.79 億噸,累計成交額76.61 億元。按履約量計,履約完成率為 99.5%。12 月 31 日收盤價54.22 元/噸,較 7 月 16 日首日開盤價上漲 13%,市場運行健康有序,交易價格穩中有升,促進企業減排溫室氣體和加快綠色低碳
62、轉型的作用初步顯現。首期全國碳市場交易價格總體保持在 4050 元/噸區間波動。多方面因素導致全國碳市場交易價格波動,但從目前情況來看,碳市場的價格發現機制并不完善,所以應密切關注碳市場的價格,必要時可以實施一些合理的干預手段。從交易量的變動趨勢來看,全國碳市場日常交易并不活躍,需要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26 5.首都綠電交易政策建議 5.1 首都綠電交易建議 5.1.1 加強綠電區外購電的措施和建議 北京綠電需求大,本地綠電資源少,供不應求。綠電需求需要大量從區外購電。針對當前綠電購電困難,建議從四方面推動綠電采購:第一是倡導用戶與區外綠電企業簽訂中長期合約,重點以年度合約的方式保障大部分或全
63、部綠電需求。建議在年度綠電市場開展前鼓勵綠電用戶與區外綠電企業簽訂年度合約并建立長期合作聯系,同時為在交易中獲得競價優勢,一方面要引導用戶提升價格優勢;另一方面要發揮首都行政地位有效作用,在價格相同的情況下爭取更多份額。第二是積極爭取輸電通道。區外綠電受輸電因素制約,在輸電通道容量緊張的情況下,為保障區外綠電有效落地首都,需要確保輸電通道。主要建議一是根據輸電計劃安排優先保障年度合約的順序加大年度市場綠電合約交易量;二是爭取月度市場中綠電的優先輸電權,保障月度綠電需求能在月度市場中得到優先組織。第三是加強自身綠電購買力,推動綠電消費。市場化是未來資源配置的決定因素,關鍵是要保障競爭優勢,核心競
64、爭力還是價格優勢:首先,通過社會宣傳、輿論引導激發終端用戶的綠電使用意識,增強綠電環境價值意識,提升綠電購買力;其次,推動用戶電價建立環境附加價,構建全民分攤環境價值的機制。27 第四是構建充分發揮首都地位,國際形象,打造綠電品牌,如副中心綠電等,通過打造綠電品牌,在市場交易中獲得優先、保供地位。5.1.2 推動首都綠電建設和消費,打造自身硬實力 北京綠電供不應求,除采購區外綠電外,還可以加強自身的硬實力,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在綠電發電開發方面,建議組織相關部門盡快核查北京地區綠電開發潛力。出臺相關政策加大對城郊、農村地區風電、光伏開發;在城市區域鼓勵屋頂光伏、建筑外立面鋪設光伏發電材料。推動
65、制定首都綠電開發發展規劃、制定配套激勵政策。第二,盡快構建綠電用電技術支撐體系。綠電具有波動性和間歇性,這是發電、輸電主要技術約束之一。建議大力推動建設柔性負荷資源,包括虛擬電廠、聚合商、車聯網等,通過柔性調節負荷用電,實現 荷隨源動,即用電跟蹤新能源,有效降低新能源發電輸電難度,提高新能源消納水平,同時還幫助柔性負荷獲得收益。第三推動分布式電力交易落地實施,北京地區的新能源多以分布式接入為主,推動分布式電力交易落地,是激勵分布式風電、光伏發電的有效手段。當前還面臨并網安全、輔助服務和輸電費等技術和經濟問題。建議大力開展相應的政策研究,妥善解決上述制約問題,突破現有政策,建立試點地區先行先試。
66、5.1.3 推動綠電、綠證和碳市場的協調發展 一方面有效激勵綠電消費潛力,另一方面推動綠電環境價值的實現、轉化和增值,實現綠電生產、輸送、交易和消費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具體見報告后續章節。28 5.2 區外綠電交易建議 建立跨區綠電的途徑與計量分解機制,實現跨區綠電環境價值。北京地區內可再生能源有限,無法充分滿足首都地區的綠電需求,需考慮區外開展綠電交易。區外供電從跨區跨省兩級市場獲得,跨區交易主要從東北、西北送電到華北,跨省交易主要在華北范圍內省份電量供給津京唐電網繼而供給北京地區?,F有區外供電含有一定的新能源電量,根據電源和跨省區交易,新能源電量占比各有不同,隨著跨區、跨省交易,源端的新能源
67、電量去向不同,最后落入北京地區的新能源電量也不同。區外來電的新能源電量核算方法對于北京綠電交易至關重要。北京地區用電量絕大部分來自區外,其中含有來自西北、東北及華北周邊省區的新能源電量。這些電量同樣具有環境價值,對于用戶具有環境效益,因此需要把這些電量核算出來,與首都綠電環境價值共同形成公平的環境價值實現和兌現機制。通過頂層設計建立綠電整體核算和分解體系,實現分層分區和轉供綠電的全面核算。由于區外綠電發電、傳輸、消納、轉供的復雜性,目前尚無法精確核算出用戶每度電的綠電含量,但借鑒電量結算的思路,可以采用“平均綠電”的方式,實現綠電環境價值。在一級電網中,從源端到受端按關口上網和下網計算綠電,保
68、證綠電平衡;然后逐級分解,由此可以到每一個受端給出平均的綠電消納量。該工作需要從頂層角度考慮,建立全國統一的核算方式,才能實現區外綠電的正確計算,需要各級電網按統一的計算方式開展。5.3 綠證交易政策建議 建立綠電交易、綠證交易銜接的綠證資產兩級流通市場?;谖覈稍偕茉瓷暇W電價不同的形成機制,建議有序開展綠電交易和綠證交易。綠電交易主要開展“證電合一”的綠電和綠證捆綁式29 交易,對應的是中長期合同交易,交易價格由雙邊協商、或通過市場競標確定,可起到穩定可再生能源市場、降低參與者市場風險的作用。綠證市場主要開展非捆綁式綠色證書交易,反映綠證因綠色電力出力不穩和季節性波動以及可再生能源供需等
69、因素造成的價格波動,在零售市場還未建設起來的情況下,建議依靠綠電年月度中長期長期交易組織開展捆綁式綠證交易?;诋斍俺~消納量與綠證功能重疊的現狀,建議統一當前綠電發電量證書與綠電消納量證書為綠色責任證書,并由國家統一機構根據可再生能源上網電量生成,交由交易機構根據我國綠電不同的上網價格機制確定其證書初始權益歸屬。保量保價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收益已基本得到保障,其綠色責任證書初始權益由電網企業分配至電力用戶;市場化綠電電量形成的綠色責任證書初始權益原則上歸屬發電企業,根據不同市場交易的方式,實現權益由發電側向用戶側轉移。構建綠證環境價值實現的綠證市場交易機制?;诋斍拔覈G證交易的現狀,建議積
70、極探索創新不同的政策機制激勵綠證市場交易活力。結合可再生能源消納權重機制,創造電力用戶綠證消費需求,驅動綠電市場交易動機,同時妥善處理好過渡時期多種政策交叉執行造成用戶重復支付補貼的問題。同時,積極推動綠證進入碳排放市場交易,實現綠證市場與碳排放市場的聯動,激活綠證市場的活力。為了減少綠證交易過程中市場交易主體準入和市場綠證的認證所面對的繁瑣復雜的工作,考慮未來大量分布式產消者進入的準入管理,以及綠證溯源和審計的要求,建議合理采用區塊鏈技術輔助綠證市場交易。首先,利用區塊鏈的數據不可篡改特性,可以實現市場用戶身份注冊的安全管理;利用散列函數等技術,可以實現綠證和用戶身份的綁定溯源管理。在基于可
71、信數據存儲的管理實踐基礎上,未來可以進一步采用智能合約技術實現綠證的自動交易。30 5.4 綠電市場與碳市場聯動 建立綠證與碳市場對沖的聯動機制電力市場是常規的商品市場,碳市場是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和強度控制的宏觀政策工具。電力市場的主管部門是國家能源局,碳市場由國家生態環境部主管,二者存在關聯,但是相對獨立,現階段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銜接機制。2017 年 1 月 18 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能源局聯合印發關于試行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核發及自愿認購交易制度的通知(發改能源2017132 號),規定綠證是消費綠色電力的唯一憑證。綠證由國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頒發,交易中心負責綠電項目登記、綠證
72、辦理。在綠電交易試點中,交易中心將綠證從發電企業劃轉到用電企業,定期將綠證核發、劃轉情況反饋至國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實現綠證全壽命周期管理?,F階段,建議基于現有政策,以需求為導向,重點以綠證、新能源發電補貼、碳關稅、碳排放權履約能力、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區域電網排放因子等利益攸關點為抓手,建立電力市場與碳市場的銜接。為此,建議做好兩個方面的基礎性工作。精準計算區域電網排放因子,同時考慮北京市電網排放因子科學計算的可行性。目前納入控排的行業只有發電行業,社會各界對排放因子不太關注。隨著控排企業逐步延伸到鋼鐵、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紙等高能耗行業,用電量將成為控排企業二氧化碳
73、排放總量的決定性因素之一,科學精準發布區域電網排放因子變得尤為重要。對于已經實現碳達峰的首都,可以適時提出北京市電網排放因子的方法學。目前綠電交易試點中,各地均考慮交易電量不再享受新能源發電補貼,實現了“證電合一”。建議更進一步,考慮利用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手段,建立電力市場綠電交易與碳市場 CCER 交易的共享聯動和可追溯機制,新能源項目發出的每兆瓦時綠電要么在電31 力市場獲得綠電收益,要么在碳市場獲得碳減排收益,具體實施時應關注五點:1)促進新能源發展,增加新能源裝機水平;鼓勵新能源消費,促進新能源消納,雙措并舉;2)避免綠電與碳市場 CCER重復計算,建立溯源機制,提高綠證的國際認可度
74、;3)引導國際化企業、外向型企業、高新企業等積極參與綠電和綠證交易,提高綠電與產品競爭力的適配度,避免資源浪費,保持國際競爭力;4)倡導綠電與 CCER 有序共存,綠電重點適配國際化、出口型、高新企業,后者在碳排放權市場滿足控排企業降低履約成本;5)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國際認可度。5.5 綠電與國際碳市場互認 構建中國的電碳市場體系。我國新能源裝機世界排名第一,未來將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市場和碳市場。隨著綠電交易的推進,市場規模預計將有大幅增長。綠電交易已經啟幕,雖只是剛剛起步,但由“市場之手”激發的機制創新正加快布局,必將為我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提供更多支撐。在與碳市場銜接方面,
75、電-碳市場的頂層設計將逐步完善,爭取實現相關數據的貫通,以避免綠電交易的環境權益再以其他形式在碳市場售賣,同時將綠電交易實現的減排效果核算到相應用戶的最終碳排放結果中,激勵更多主體參與綠電交易。按照當前的定價水平,碳市場總的資產規??赡軙_到 4000-5000 億。換手率如果是 5%左右,中國碳市場交易規??赡軙_到3.5-4 億噸。中國碳市場配額規模達到 45 億噸,歐盟碳交易市場不到 20 億噸,但在流動性、價格、交易量方面,與歐盟碳市場存在差距。在如此大規模的交易市場中,碳流統計、監測、分析以及數據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則更為重要??煽紤]在綠電市場建立基于人工智能、區塊鏈、云、大數據
76、等現代科技基礎上的一級市場檢測比對、量化核查的大數據體系、系統和平臺。在綠證市場建立防止操縱市場、防止違規交易的大數據預警系統,以促進建立真實32 完整準確的碳數據跟蹤系統。未來需充分調動碳市場活力,探索碳數據追蹤模式,繼續培育國內的碳市場,為與全球碳市場的聯結做好準備。建立與國際碳市場互認和技術儲備。在歐盟、美國等國將加征碳關稅的背景下,勢必會導致我國對外出口的高碳產品成本的上升。我們應與國際各相關方一起推動全球碳交易和碳市場的建設,包括碳信用的衡量標準、全球碳價的形成以及碳市場的互聯互通。有相關專家學者建議在中歐之間、亞歐之間研究建立專項基金,專門處理跨歐亞交通的排放問題。按照碳排放的價格
77、,將收入交給基金,支出用于減排或零排放的新交通,以及其他減排和降碳方面的應用。在技術儲備方面,區塊鏈技術可以在跨國互認中發揮技術支撐作用。區塊鏈具有分布式、自信任、公開透明、不可篡改、集體維護以及隱私保護等特點,通過建立全球互認的低碳聯盟鏈,生成可信的低碳憑證,以抵消碳關稅。日前,海南國際碳排放權交易中已經獲批設立。定位于利建設國際碳市場,與全國碳市場錯位經營、相互補充、差異化發展,以國際化為主要特征,高標準建設面向國際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連接全國碳交易市場與國際市場。與國際碳市場的聯結,其更深層次的意義還在于如何提升中國在這些商品和產品的國際參與度,并能掌握定價話語權,服務于中國在未來全球化
78、背景下的經濟發展格局。33 6.研究總結 本報告匯聚了政府部門、交易機構、電網公司、發電企業、科研單位等各方的意見、建議與智慧,通過分析北京所屬京津唐、華北電網的網架結構、資源稟賦、綠電交易現狀,對比冬奧綠電和國內部分省綠電交易典型案例,給出了首都綠電采購相關的建議,并從深層次分析了電-碳市場聯動、綠電消費證書國際互認的可行性,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前瞻性,同時具有實操和可落地價值。6.1 近期建議 到 2025 年,在省外綠電惜售、本地新能源裝機水平較低的情況下,建議做好以下工作:1)借鑒冬奧綠電的成功經驗,充分發揮首都的特殊政治地位,爭取政策支持,獲得更多的綠電來源;2)預測省外協議綠電電量空
79、間,保障輸電通道,發揮首都可調節負荷優勢;3)確定京津冀區域的可再生電力消納權重,同時明確分攤部分綠電所產生綠證的分配方案;4)強化綠證是綠電的唯一計量憑證,引導廣大市場主體開展綠電和綠證交易,推動綠電的電能價值與環境價值的分離,促使綠證跨省流通,同時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推動綠證國際互認;5)協調開展省內-省間聯動的綠電和綠證市場交易,開展分布式新能源市場化交易,保障本地新能源充分消納,同時引導分布式新能源的綠證流通到綠證市場,更好地匹配到生產企業;6)鼓勵有條件的高耗能企業與新能源發電企業簽訂 PPA 長期購電協議交易,鎖定新建、擴建的新能源發電資源;7)聯合有關部門,出臺綠證折算碳減排量的核
80、算機制,推動電-碳市場銜接,讓市場主體手里的綠證成為實實在在的碳資產;34 8)探索建立綠色消費的激勵制度,例如新增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量抵消能源消費總量等,引導數據中心等用戶消費綠電;9)提供綠電、綠證、碳市場的培訓和咨詢服務,減少企業的生產成本和風險。6.2 遠期建議 2025 年以后,國際碳關稅政策將正式實施,電力市場、碳市場逐步實現協調聯動,更多行業將被納入碳排放權控制,綠電資源將更為珍惜,碳排放雙控需要更多舉措,包括:1)規劃建設充足的輸電通道,讓省外綠電進得來;2)撮合發電和用電主體兩兩抱團,新建新能源發電項目,既可以促進新能源發展,又能保障穩定的綠電供應;3)繼續發展本地新能源發電
81、項目;4)鼓勵企業積極參與跨省綠電、綠證交易;5)研究分析國際碳邊界調整機制的影響與應對措施,保持國際競爭力;6)開發 CCUS 固碳項目;7)開發 CCER 碳匯項目。6.3 結語 本項目研究具有前瞻性和挑戰性,在研究過程中得到了北京市城管委、市發改委、市生態環境局、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國網華北分部、國網北京市電力公司、首都電力交易中心、國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北京碳交易所、清華大學、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公司、中規院、協和新能源集團等相關單位領導和專家的指導,本報告凝聚了各方的寶貴意見與建議,在此深表感謝!由于時間限制和疫情影響,同時綠電交易、綠證交易相關政策 調整頻繁,電力市場、碳市場、國際碳市場發展迅速,本報告內容難免存在不足之處,敬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