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合作發展研究所:城市公平普惠碳達峰碳中和路徑指南-規劃工具和案例應用(72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可持續合作發展研究所:城市公平普惠碳達峰碳中和路徑指南-規劃工具和案例應用(72頁).pdf(72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城市公平普惠碳達峰碳中和路徑指南規劃工具和案例應用Guidebook for the City-based Equitable Carbon Peaking&Neutrality RoadmapsPlanning Tools and Case Studies可持續發展合作研究所(ISC)2022年8月致謝課題組主要成員報告編寫過程中,課題組成員通力合作,參考了大量文獻和資料,并得到國內外同行的專業建議,在此一并表示感謝。感謝瑞典郵政基金會(SPF)對本項目提供的支持??沙掷m發展合作研究所(ISC):潘 濤,耿 宇,王 娟,余曉凌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廖翠萍,謝鵬程,劉 楨湖南省聯創低碳經濟發展
2、中心:武金裝,尹中昊,張 繁天津市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陳 瑞,康 磊,許光耀*聲明:本報告數據測算基于國內政府公開數據,參考國內外行業協會、研究機構等已經公開發布的數據和研究報告,僅用于研究參考。目錄CONTENTS3城市雙碳規劃工具:碳中和發展水平測評P.0644.1 框架與原則4.2 社會影響評估指標體系4.3 指標評估151618城市氣候公平規劃工具:社會影響評估指標體系P.142碳達峰碳中和路徑的模塊化設計框架P.031P.01前言66.1 城市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個價值實現的過程6.2 落實碳達峰碳中和路線圖的“施工圖”6.3 氣候行動與民生工程協同實現氣候公平6.4 下一階段工作重點5
3、0515759結論和建議7附錄:參考資料和文獻P.61P.4955.1 長沙市:碳中和規劃助力長株潭都市圈的發展5.1.1 長沙碳中和情景模擬5.1.2 長沙碳達峰碳中和社會影響評估5.2 天津市:傳統工業港口城市的碳中和之路 5.2.1 天津市非化石能源潛力評估5.2.2 不同情景二氧化碳排放預測5.2.3 天津碳達峰碳中和社會影響評估5.2.4 天津碳達峰提升方案建議5.3 廣州市:低碳發展現狀及社會影響評估5.3.1 廣州市能源消費現狀5.3.2 廣州市二氧化碳排放情況5.3.3 廣州市低碳發展主要工作及成效5.3.4 廣州市雙碳社會影響評估及城市對比分析2122293132333435
4、3738394147碳達峰碳中和路徑的模塊化設計框架P.206CHAPTER01前言02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1.5 C 特別報告(2018 年),如果要將全球氣溫平均升幅限制在 1.5 C 之內,必須要采取更大規模、更深度的減排手段,這包括:到 2030 年全球凈人為 CO2排放量比2010 年減少約 45%,到 2050 年左右達到凈零水平。對此,中國已向全世界做出了相應的承諾。在 2015 年巴黎氣候大會上,中國承諾 CO2排放在 2030 年左右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達峰,單位國內生產總值 CO2的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
5、20%左右。2020 年 9 月 22 日,在第 75 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國家主席習近平又提出我國將爭取在 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2021 年 4 月 23 日召開的 40 國領導人氣候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環境關系各國人民的福祉,我們必須充分考慮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優良環境的期待、對子孫后代的責任,探索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創造就業、消除貧困的協同增效,在綠色轉型過程中努力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增加各國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30 年左右碳達峰、2060 年前碳中和目標(簡稱“雙碳”目標)提出將把我國的綠色發展之路提升到新的高度,成為中國未來數十年內社
6、會經濟發展的主基調之一。這也是一個極具挑戰的目標,其實現必定要求能源結構、經濟結構、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乃至消費結構的重塑和變革,也勢必對現行社會結構和體系產生深刻的影響。正如習近平總書記 2021 年 3 月 15 日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所強調的,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這場變革如何兼顧效率與公平,這既是一項長期的課題,又是一項迫在眉睫著手的工作,必須在當前雙碳設計圖和施工圖階段充分考慮并加以措施落實??沙掷m發展合作研究所(ISC)在瑞典郵政基金會(SPF)資助支持下開展城市深度脫碳長期規劃研究項目(DELTA 項目)第一期項目期為 18 個月,從 20
7、21 年 3 月份到 2022 年 9 月份之間執行。與廣州市、天津市和長沙市等國內低碳先鋒城市合作,在城市碳達峰方案基礎上研究碳中和中長期路線圖,支持 2060 年碳中和愿景目標實現。項目利用經濟性分析工具,支持合作城市達峰方案深化,夯實“十四五”低碳行動計劃;利用多情景數據模型和參與式工具方法,支持合作城市跨部門協作,量身打造“2060 碳中和路線圖”,謀劃城市碳中和中長期規劃戰略;開發并應用碳中和路徑的社會影響評估工具,確保城市碳中和路徑開發和實施充分考慮其社會可持續性;形成并總結項目成果經驗,促進國內外城市間分享,構建“碳同行”學習城市聯盟網絡,向國際社會講好“中國故事”。本指南旨在總
8、結 DELTA 第一期項目成果,在中國各地政府開展碳達峰實施方案和碳中和中長期規劃的基礎上,開發碳達峰碳中和規劃工具,進行城市快速碳中和發展對標評估,協助城市構建完整、客觀的城市碳中和路徑的社會影響評估指標體系,并以案例城市廣州、長沙和天津為例,勾畫碳達峰碳中和最優路徑,推動社會經濟低碳轉型的過程中兼顧效率和公平,幫助城市實現公平普惠的低碳未來,讓當地人民共享到“雙碳”進程所帶來的綜合效益,為全球減輕氣候變化災難做出貢獻。03CHAPTER02碳達峰碳中和路徑的模塊化設計框架04本設計指南在第一版的基礎上,進一步將碳-經濟的二維模型拓展為碳-經濟-社會的三維模型,綜合考慮氣候行動、經濟發展和社
9、會發展的三元互動關系,以期取得三者的最大公約數,對于碳達峰碳中和規劃路徑進行預期指引??沙掷m發展合作研究所(ISC)整合多年城市低碳可持續發展的經驗,開發出城市碳排放達峰路線圖及行動計劃模塊化設計指南(中國環境出版社出版,2019 年 5 月)(第一版)。本設計指南在第一版的基礎上,進一步將碳-經濟的二維模型拓展為碳-經濟-社會的三維模型,綜合考慮氣候行動、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三元互動關系,以期取得三者的最大公約數,對于碳達峰碳中和規劃路徑進行預期指引。碳達峰碳中和路徑的模塊化設計是基于我國城市碳達峰實施方案和碳中和中長期規劃路徑研究的大量案例研究,結合在天津、長沙和廣州有益探索實踐進行的提煉
10、開發,幫助城市制定公平普惠的碳中和路線圖,促進城市“雙碳”建設目標指標的設計與落實,達到“科學、動態、長效”的現代化城市管理要求。本設計指南旨在幫助城市決策者和雙碳方案設計者找到雙碳路徑中,以下三個核心問題的科學回答:碳達峰和碳中和路徑如何有效銜接?在社會經濟可行條件下,如何盡早實現碳達峰?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優化路徑的分階段目標和關鍵指標是什么?經濟成本收益如何平衡?如何衡量和促進碳達峰碳中和過程中的公平普惠?12305模塊化設計基于城市案例,以促進行動為導向,著重實操使用。采用此模塊化設計,不僅實現城市碳排放摸家底功能,而且可供城市間低碳發展指標對標和場景對照使用,找準城市發展短板,從規劃解構
11、、模型構建、參數預設、趨勢模擬、目標分解、指標提取等關鍵環節一條龍設計,動態模擬碳排放,結合社會影響評估,提供部門任務分解的指標依據,根據雙碳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碳經濟性分析幫助城市篩選重點投資項目,以及通過社會影響評估指引氣候行動與民生發展的協同。上一版指南通過長株潭案例研究,著重分析了碳排清單、情景模擬和氣候經濟模塊。本版指南著重介紹碳中和發展快速對標工具、社會影響評估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在廣州、長沙和天津三個城市的案例應用。碳達峰碳中和路徑的模塊化設計分為三個模塊(見圖 2-1),其中模塊一是碳排清單,主要功能是量化基準、現狀對標和找準短板;模塊二是情景模擬,主要功能是模擬排放趨勢、預測碳
12、排放總量、路線圖目標分解;模塊三是氣候經濟與社會影響評估,主要功能是碳中和路徑措施成本收益分析、重點項目碳經濟性分析、氣候行動方案和實施效果的社會影響指標評估分析、雙碳與社會發展協同分析。圖 2-1 碳達峰碳中和路徑模塊化設計示意圖06CHAPTER03城市雙碳規劃工具:碳中和發展水平測評07為便于系統評估城市的碳中和發展水平,衡量碳中和目標的進展,課題組開發了城市碳中和發展評估指標體系,對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個一線城市的碳中和發展水平進行定量評估,并將四個城市進行橫向對比,挖掘其他先進城市優秀碳中和經驗。城市碳中和發展評估指標體系涵蓋了轉型經濟、能源與碳排放和宜居包容三個一級指標,綠色
13、GDP、本地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森林覆蓋率、城鎮社區公共服務設施 15 分鐘步行可達覆蓋率等 16 個二級指標,詳見下圖 3-1。08圖 3-1 城市碳中和發展水平評估評估指標體系09轉型經濟是指地方經濟向綠色經濟轉型,把綠色低碳融入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經濟轉型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一環,由于碳排放相關的經濟活動具有典型的外部性,且很難通過現有的市場交易或價格將其內部化,所以在進行碳中和發展水平評估時需要關注將碳排放的社會損害成本貨幣化之后的轉型經濟。同時,實現碳中和目標必須使產業向綠色低碳轉型升級,推進重點行業和領域低碳工藝革新和數字化轉型。所以本研究中轉型經濟部分由綠色 GDP、綠色金融
14、指數、服務業占 GDP 比重、高端制造業產值四個二級指標構建。1宜居包容是指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反映了社區治理和服務的溫度。城市人口密度大,減少碳排放涉及到建筑、城市空間布局、組團結構、職住平衡等,影響到居民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根據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在實現碳中和目標、打造近零碳或零碳城市的同時,必須考慮城市的宜居包容程度。本研究中構建了該一級指標,涉及到城鎮社區公共服務設施 15 分鐘步行可達覆蓋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低收入家庭能源支出占比、公共交通分擔率、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占比和全年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六個二級指標。3能源與碳排放是評估每個城市低碳發展水平的直接指標,評估城市碳中和發展水平
15、,必須重點考慮能源與碳排放,隨著碳中和發展水平的提高,能源結構更加優化,能源強度降低,高耗能高排放行業發展受到限制,溫室氣體和污染物排放減少,環境保護協同發展。所以本研究中能源與碳排放部分包括本地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雙高行業能耗占比、單位 GDP 能耗、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和森林覆蓋率六個二級指標。2對各指標采用因子分析法確定各指標的權重,設置轉型經濟、能源與碳排放和宜居包容三個一級指標的權重分別為24%、39%和 37%。各一級指標下的二級指標根據對一級指標的貢獻度分別設置 5%7%的權重,詳見下表 3-1。10根據城市碳中和發展評估指標體系,采用對標比較的方法,縱向比
16、較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個城市的碳中和發展水平。各單項指標選取碳中和目標值或者國內外城市最佳實踐值作為標桿值,各指標標桿值選取依據如下表 3-2 所示。表 3-2 各指標標桿值選取依據一覽表指標人均綠色GDP(萬元)綠色金融指數服務業占GDP 比重(%)高端制造業產值比重(%)本地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雙高行業能耗占比單位 GDP能耗(噸標準煤/萬元)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噸標準煤/萬元)標桿值16.2253983.91001000.550.15950.1496指標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噸/人)森林覆蓋率(%)城鎮社區公共服務設施15 分鐘步行可達覆蓋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低收入家庭
17、能源支出占比(%)公共交通分擔率(%)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占比(%)全年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標桿值235100123.175100100選取標準中國碳匯能抵消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值國家森林城市評價指標碳中和目標最佳理想值國家園林城市系列標準四市最佳實踐值世界最佳實踐值(庫里提巴)碳中和目標最佳理想值碳中和目標最佳理想值表 3-1 城市碳中和發展評估指標體系及其權重系一級指標二級指標權重(%)轉型經濟(權重 24%)綠色 GDP7綠色金融指數7服務業占 GDP 比重5高端制造業產值比重5能源與碳排放(權重 39%)本地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7雙高行業能耗占比6單位 GDP 能耗5單位工業增加值能
18、耗7人均二氧化碳排放7森林覆蓋率7宜居包容(權重 37%)城鎮社區公共服務設施 15 分鐘步行可達覆蓋率7人均公園綠地面積()6低收入家庭能源支出占比7公共交通分擔率7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占比5全年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511從雷達圖中可以看出,北京、廣州、深圳三個城市 2020 年的碳中和發展水平的評分均超過了 60 分,其中深圳市總評分最高,而上海市碳中和發展水平評分低于 60 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碳中和發展水平的評估結果如下圖 3-2 所示。圖 3-2 城市碳中和發展水平雷達圖廣州市綜合評分 64.0 分其中宜居包容部分達到了27.4,在碳中和三個一級指標評估中最高,說明廣州市在碳中和發展
19、過程中,注重宜居包容,已經處在了較高水平,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已經達到了 23.35,被稱為全國最“綠”的城市,公共交通分擔率超過了60%,提升了居民生活的獲得感和滿足感。而能源與碳排放評分最低,僅為 18.32,所以廣州市未來碳中和發展應將重心放在能源與碳排放方面,嚴控雙高行業能耗,加快能源結構轉型,控制煤炭消費,提高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努力發展高端制造業,降低單位 GDP 能耗和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從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來看,廣州市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為 4.96 噸/人,是標桿值的 2.48 倍。與廣州市 2014 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 6.51 噸/人相比,已經下降了 23.8%。廣州市
20、從 2014 年開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不再增加且開始逐年遞減,如果以 2014 年數據作為基礎值,與標桿值相比,廣州市碳中和進度條完成了 34%。01020304012深圳市綜合評分 79.1 分北京市碳中和發展水平評估總分為 63.3 分在四個城市中評分最高。從三個一級指標評分可以看出,深圳市在碳中和發展過程中注重各方發展的均衡性。深圳市高端制造業產值比重在 2020 年達到了 37.1%,處于全國領先水平,由于深圳市能源資源極其匱乏,所使用的一次能源、二次能源均從外部購入,深圳市為保證能源安全不得不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截至 2020 年,深圳市本地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中占比已經達到了 18
21、%,遠高于北京、上海和廣州。深圳市 2020 年單位 GDP 能耗為 0.1595 噸標準煤/萬元,處于國內領先水平,而東京在 2016 年能源強度已經達到了 0.1 噸標準煤/萬元以下,所以與國外碳中和先進城市相比,深圳市仍有一定差距,需要進一步加強。同時深圳市注重居民生活質量,堅持治理環境污染,全年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了 97%。從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來看,深圳市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為 2.78 噸/人,僅為標桿值的 1.39 倍,說明深圳市在減少碳排放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成為全國各城市的示范。高于廣州和上海,低于深圳,且從二級指標的評分中可以看出,北京市的碳中和發展過程中,能源與碳排放
22、部分的評分最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高于深圳市和廣州市人均碳排放,且本地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在四個城市中最低。北京市公共交通分擔率在四市中最低,但是北京市自行車比例有所提高,自行車年騎行量突破了 9 億次。北京市在碳中和發展過程中最注重轉型經濟部分,服務業占 GDP 比重超過了 80%,處于全國領先水平,高端制造業產值比重在四個城市中最高,由此可知,北京市產業結構較優。從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來看,北京市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為 6.76 噸/人,是標桿值的 3.38 倍,遠高于廣州市和深圳市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與北京市 2007 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 9.96 噸/人相比,已經下降了 32.2%,從
23、 2007 年開始北京市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不再增加且開始逐年遞減,如果以 2007 年峰值數據作為基礎值,與標桿值相比,北京市碳中和進度條完成了 40%。所以北京市未來碳中和發展的重心應在能源與碳排放方面,加快能源結構向可再生能源轉型,控制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降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上海市碳中和發展水平評分總分為 56.3 分在四個城市中評分最低,其中評分最低的部分為能源與碳排放,上海市雙高行業能耗占比高達 22%,遠高于北京、廣州和深圳的雙高行業能耗占比,高端制造業產值比重在四市中最低,上海市產業結構有待優化,應當在未來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嚴控雙高行業發展,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高科技的研發和應用,提升
24、高端制造業產值比重。同時上海市宜居包容方面評分也在四個城市中最低,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僅為 8.5,約為廣州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的 1/3,中心城區 2019年公共交通分擔率僅為 41.6%,居民獲得感和滿足感有待提高。從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來看,上海市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13為更好地總結國內外先進城市的優秀碳中和經驗,課題組也開展了國外先進城市碳中和指標數據的采集,但由于數據可獲得性限制,目前主要收集了美國匹茲堡、日本橫濱和德國弗萊堡三個國際城市的部分碳中和相關指標數據。為對比匹茲堡、橫濱、弗萊堡三個國際城市來看,有以下主要發現:(1)弗萊堡的服務業占比最高,達到了 88.3%,遠高于國內四個城市的服務
25、業占比;(2)匹茲堡、橫濱、弗萊堡三個城市的全年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均高于 97%,而國內僅有深圳市全年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了 97%,所以國內四市應當注重防治空氣污染,采取措施提升空氣質量;(3)在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方面,國內外七個城市從低到高排序為:深圳、橫濱、廣州、北京、上海、弗萊堡、匹茲堡;(4)橫濱 2019 年綠化率為 27.8%,弗萊堡主城區森林覆蓋率為 43%,高于廣州、深圳和上海的森林覆蓋率;(5)匹茲堡 2018 年新能源汽車保有率占比僅為 0.3%,遠低于國內四市的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占比,說明國內實施了較強的新能源汽車推廣和激勵措施。為 6.84 噸/人,是標桿值的 3.42
26、 倍,高于廣州市和深圳市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這主要是因為上海市雙高行業能耗占比過高,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過高。與北京、廣州、深圳三個城市相比,上海市碳中和發展進度較慢,未來碳中和發展任務仍然艱巨。14CHAPTER04城市氣候公平規劃工具:社會影響評估指標體系154.1 框架與原則當前,“雙碳”目標的核心路徑首先是調整能源結構,以及由此所決定的產業結構,向能源低碳化、經濟系統更具氣候韌性的方向轉型。一些傳統依賴化石能源的地區、行業和就業人口會因此受到沖擊,引發傳統高碳產業從業人員失業、人群收入差距拉大等問題。從短期來看,推進“雙碳”進程必然加大傳統高碳行業勞動力轉崗就業的壓力。長期來看,落實“雙
27、碳”目標將在服務業、可再生能源等接力行業及其上下游產業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抵消高碳行業退出、勞動力下崗帶來的消極影響。因此,要在碳中和路徑規劃時,既考慮對部分人群的負面影響,也要考慮和綠色轉型帶來的機會能公平公正分配,推動積極的公眾參與,通過有效的政策和制度,平衡這兩方面的影響。氣候變化影響到每個人,但程度不同。目前“排放者付費”的公平機制尚不完善,中低收入家庭不但要承擔氣候變化災難損失,而且還要承擔能源消費上漲帶來的損失,這將是最大的氣候不公平?!半p碳”目標的實現,需要從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等多維視角尋求協同發展路徑,兼具社會公平,實現可持續的、公正的轉型。因此,氣候行動路徑的模型、選擇、評
28、估,除關注技術和經濟,也須關注其社會影響,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同時致力于解決社會的不平等問題。氣候公平越來越多地被作為驅動力而非僅僅是需要解決的問題。要重視和解決氣候公平問題,首先要對氣候行動的現狀和規劃有清晰量化的評估?;诖?,課題組開發了中國首個氣候公平規劃工具,通過社會影響評估(Social Impact Assessment,SIA)指標體系建立評估體系,在得分薄弱環節和領域幫助地方政府精準施策,最大程度實現氣候行動與社會發展的協同。SIA 指標體系工具原則和框架遵循了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SDG11:建設包容、安全、有抵御災害能力和可持續的城市和人類住區的指導方針。SDG11 包含了
29、 7 項分目標,分別為住房、交通、公眾參與規劃、文化自然遺產保護、防災減災、特別關注空氣質量和廢棄物管理的城市環境影響、綠色和公共空間等指標內容。同時指標體系開發還借鑒了亞洲開發銀行綠色城市行動計劃提出的 4 個原則,將社會可持續發展維度納入到城市氣候行動和碳達峰碳中和規劃和實施進程。16社會影響評估指標體系包含以下 4 個原則:包容性 Inclusiveness原則 1關注多元參與尤其是公眾參與的渠道;強調解決方案是普惠的、人人受益的,不會因身份、性別、年齡、教育、經濟、身體等個體差異而被排斥在外??蛇_性 Accessibility原則 2強調人人都可獲取安全的和可靠的基本社會服務和城市基礎
30、設施的機會,如收益、資源、技術、信息、公共事業及設施、住房、交通等。經適性 Affordability原則 3規劃的措施、解決方案和能源消費應該是經濟適用普惠的,個人、家庭、社區、企事業單位都能負擔得起,地方和國家政府有財政能力來執行、系統支持并維系其方案措施。韌性 Resilience原則 4優先考慮提高城市氣候適應性的技術和投資。4.2 社會影響評估指標體系SIA 指標體系共包括 6 個維度 15 個指標,如下圖 4-1 所示。該指標體系根據中國城市發展特點進行設計,普遍適用于中國各城市。未來可以根據各國發展特點,對指標進行選擇,可以適用于其他發展中和發達國家使用。17圖 4-1 碳達峰碳
31、中和社會影響指標體系的構成各指標定義、數據來源參考見下表 4-1。維度指標指標定義和計算公式數據來源參考綠色就業綠色就業人口占比綠色產業指導目錄下在業人口/全社會總在業人口公共服務建成區海綿城市覆蓋率達到海綿城市建設目標的面積/城市建成區面積城市統計年鑒保障性住房綠色建筑占比新建保障性住房獲得住建部綠色建筑標識認證的面積/新建保障性住房面積行業部門統計數據老舊小區節能改造比例老舊小區節能改造建筑面積/老舊小區建筑總面積行業部門規劃、統計數據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城鄉生活垃圾分類質量合格社區數量/全市社區總數城市統計年鑒綠色出行公共交通機動化分擔率公共交通出行量/機動化出行總量城市統計年鑒/國民經濟
32、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城鎮社區公共服務設施15 分鐘步行可達覆蓋率公共服務設施 15 分鐘步行可達社區數量/全市社區總數社區公共服務設施配置包括:醫療、教育、文化、體育、公交、社會福利、社區管理、基本商業服務等。步行 15 分鐘可達,出行距離 1-2 公里行業部門統計數據18表 4-1 碳達峰碳中和規劃的社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環境健康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城市公園綠地面積/人口數量(平方米/人)城市統計年鑒/城鄉建筑統計年鑒PM 2.5 年均濃度細顆粒物(PM2.5)年平均濃度值(微克/立方米)城市統計年鑒年人均煤炭消費量規模以上工業煤炭消費量/常住人口數量(噸/人)城市統計年鑒能源消費低收入家庭能源支出
33、占比年收入低于當地平均工資的家庭:能源消費年支出/家庭可支配收入能源消費品種包括:電力、煤炭、液化石油氣、天然氣及煤氣、薪柴、秸稈及其他燃料油低收入家庭根據各省市的低收入家庭認定標準界定;或以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人均收入低于當地最低生活標準 1.5 倍為準統計年鑒/調查能源價格彈性系數能源價格年均漲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比例。能源品種:水、電、天然氣居民:城市管轄范圍內的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國民經濟統計數據公共治理雙碳規劃過程公眾參與在政務信息網公開,建立聽證制度,政策公示,信訪意見征詢,政策咨詢機構介入等政務信息網、政府官方微信公眾號等公開途徑雙碳目標實施的第三方評估機制是否在實施和評估過程
34、引入第三方機構政務信息網、政府官方微信公眾號等公開途徑雙碳信息披露在政務信息網、微信公眾號等渠道向公眾公開政務信息網、政府官方微信公眾號等公開途徑4.3 指標評估為了將評估總結果進行量化分析,城市數據與對標數據(見表 4.2)進行對比,按照最好 1 分和最差 0 分計算各指標的比例得分。每個指標的數值均轉化為 0-1 之間的分值,1 代表最好,0 代表最差,如果沒有數據,分值為 0。每個維度的綜合分值為其各指標的加和平均值,城市的總分值為各維度分值的加和平均值。如果維度的綜合分值處于 0.8-1 區間,說明城市在此維度指標上表現為優,需要繼續保持優勢;處于 0.6-0.8 區間,說明城市在此維
35、度指標上表現為良,但仍有上升空間;如果維度指標分值低于 0.6,說明城市在此指標上表現不佳,需加大舉措盡快實現突破。指標評估可以每年一測評,樣本城市數量涵蓋全國重點城市,可以實現城市排名年度公布并持續更新。19維度指標評分標準數據來源參考綠色就業綠色就業人口占比0 分:01 分:8%綠城弗萊堡綠色就業崗位數為 8%公共服務建成區海綿城市覆蓋率0 分:01 分:80%中國到 2030 年,城市建成區 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保障性住房綠色建筑占比0 分:01 分:100%截至 2022 年上半年,中國新建綠色建筑占比已超90%老舊小區節能改造比例0 分:01 分:100%到“十四五”期末,結
36、合各地實際,力爭基本完成2000 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任務。改造任務中“完善類”包括:小區內建筑節能改造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0 分:01 分:100%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若干意見 的通知(建城 2020 93號):到 2025 年左右,地級及以上城市因地制宜基本建立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系統綠色出行公共交通機動化分擔率0 分:01 分:75%綠色出行創建行動方案的創建標準:中國超大、特大城市公共交通機動化出行分擔率不低于 50%,大城市不低于 40%,中小城市不低于 30%;巴西庫里蒂巴市的公交分擔率約為 75%城鎮社區
37、公共服務設施15 分鐘步行可達覆蓋率0 分:01 分:100%國家自然資源部發布的 TD/T 1062-2021社區生活圈規劃技術指南環境健康人均公園綠地面積0 分:6.5m1 分:11m城市園林綠化評價標準(GB/T 50563-2010):I 級標準(人均 9.5m2 11m2以上),級標準(人均7.5m29.0m2以上),級、級(6.5m27.5m2以上)PM 2.5 年均濃度0 分:75g/m1 分:5g/m世界衛生組織全球大氣質量指南(2011 年版)推薦標準:PM 2.5 年均濃度為 5g/m3環境空氣質量指數(AQI)技術規定(試行)(HJ633-2012),AQI 超過 100
38、 為污染,PM2.5 濃度 75g/m3對應的 AQI 為 100年人均煤炭消費量0 分:2.85 噸1 分:0 噸美國 2019 年人均消費煤炭 1.49 噸我國 2019 年人均消費煤炭 2.85 噸能源消費低收入家庭能源支出占比0 分:10%1 分:4%家庭能源消費占可支配收入的 4%8%,長期平均水平約為 5%;對于低收入家庭如果能源消費超過 10%會成為家庭的嚴重負擔能源價格彈性系數0 分:01 分:1能源價格漲幅高于收入漲幅,會加重家庭支出的負擔,影響生活質量公共治理雙碳規劃過程公眾參與0 分:沒有1 分:有為了便于指標定量評價,“是”或“否”分別對應 0分或 1 分雙碳目標實施的
39、第三方評估機制0 分:沒有1 分:有雙碳信息披露0 分:沒有1 分:有表 4-2 碳達峰碳中和規劃的社會影響評價指標評分標準20CHAPTER05雙碳規劃工具應用本章節介紹長沙市、天津市和廣州市的碳達峰碳中和規劃案例,利用一系列規劃工具,如碳排清單、情景模擬、氣候經濟以及社會影響評估,為各城市雙碳轉型發展路徑優化提供科學模擬和量化評估支撐。21在國家提出 2060 年碳中和愿景的總體戰略背景下,長沙市作為國家低碳試點城市,研究中長期應對氣候變化戰略對實現城市高質量轉型發展、創造可持續的經濟繁榮至關重要?!疤贾泻驮妇啊笔侵赋鞘袑崿F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繁榮,同時實現凈零碳排放。作為長沙市中長期應對氣候
40、變化戰略研究的一部分,本研究目的是對長沙市碳中和轉型過程進行定性定量的多情景分析,研究 20202060 年間城市碳達峰碳中和路徑,標識主要目標指標,建議關鍵策略措施,并對不確定因素進行探討。長沙市:碳中和規劃助力長株潭都市圈的發展5.1225.1.1 長沙碳中和情景模擬課題組搭建了長沙市 2020 年 2060 年 LEAP 模型,分別模擬了基準、達峰和碳中和三種情景,模擬結果如表 5-1 和圖 5-1 所示,不同情景的特征概要如表 5-2 所示。表 5-1 長沙市各情景排放峰值與 2060 年排放量序號情景達峰年份峰值,萬噸 CO2060 年排放量,萬噸 CO2060 年比 2020 年減
41、排比例1基準情景/13036-107%2達峰情景在 2030 年前進入平臺期7123559411%3碳中和情景2025 年684069689%23說明長沙市實現 2030 年碳達峰并不能保證 2060 碳中和,必須采取更加積極的政策措施,盡早達峰,降低峰值,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同軌對接。模擬結果 2在達峰情景下,長沙市將于 2030 年左右達峰,碳排放峰值 7120 萬噸二氧化碳,較 2020 年排放水平增加 836 萬噸,增幅 13.3%。但是如果按達峰情景慣性發展下去,2060 年碳排放總量 5594 萬噸,僅比 2020 年水平減排 11%,無法實現碳中和的愿景目標。碳達峰后,碳排放逐步進入
42、下降通道,2060 年碳排放總量下降至 696 萬噸,較 2020 年排放水平減排5588 萬噸,總減排量接近 90%。模擬結果 3在碳中和情景下,長沙市將提前至 2025 年左右達峰,碳排放峰值 6840 萬噸二氧化碳,較 2020 年排放水平增加 556 萬噸,增幅 9%,較達峰情景峰值減量 280 萬噸。說明長沙市如按既有政策將無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告別高碳模式,實施低碳轉型的緊迫性刻不容緩。模擬結果 1在基準情景下,長沙市社會經濟保持發展態勢,按既有政策慣性改進效率水平,但模擬結果顯示碳排放到 2060 年都未達峰,2060 年排放將高達 13036 萬噸,較 2020 年排放水平增加
43、 6752 萬噸,增幅達 107%,年均增速 1.8%。24表 5-2 長沙市各情景 2060 年主要特征對比特征指標基準情景達峰情景中和情景1人口增長2040 年達到人口峰值 1300 萬后維持穩定2經濟增速從“十三五”的 8.5%,逐步向發達經濟體平均增速靠攏,2025 年 7%,2030年 6%,2035 年 5%,2035 年后維持 2%-5%的區間3能源消費總量(標煤當量)4843 萬噸3470 萬噸2958 萬噸4本地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比例18%3.5%0.5%5本地非化石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比例3.2%9%20%6本地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2.6GW3.7GW5GW7單位 GDP
44、能耗總體和年均下降率(相比 2020 年)58%70%74%1.3%2.9%3.3%8私家電動車占比35%60%80%9CCUS無煤電煤電氣電圖 5-1 長沙市 2020 年 2060 年不同情景下碳排放總量模擬25(1)分部門(2)分燃料2060 年能源結構和碳排放結構將發生深度變化。圖 5.2 顯示在碳中和情景下,城市各終端用能部門和各能源使用的能耗和碳排放總量以及比例。2060 年,長沙市“居民生活”與“商業和公共建筑”合并的建筑碳排放之和為 188 萬噸,交通碳排放309萬噸,工業碳排放135萬噸,建筑業碳排放35萬噸,農業碳排放29萬噸。交通成為最大排放源,建筑(含服務業)排第二,工
45、業排第三。從能源消費來源來看,電力碳排放169萬噸,天然氣碳排放239萬噸,石油碳排放242萬噸,非化石燃料零排放。電力消費雖然占主導地位,但是碳排放反而低,彰顯電氣化是碳中和時代的主要特征之一。注:1.終端用能量按照電力當量折標系數計算。2.非化石能源是指本地供能,未包括電力中的可再生能源電力。圖 5-2 長沙市 2060 年(碳中和情景)終端用能分部門分燃料能耗和碳排放結構26如果折算電力的非化石能源發電比例,可再生能源的一次能源占比將從 2020 年的不到 10%增長到 2060 年的超過55%。而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一次能源占比從 2020 年的 90%,下降到 2060
46、年的 45%,其中燃油的一次能源占比下降最大,占比從 42%下降到 4%以下(圖 5.3)長沙將經歷為期 40 年的碳中和全面轉型,同時實現人口增長 30%和經濟翻 3 番的社會經濟發展目標。和 2020 年的基準線相比,2060 年長沙碳中和的特征描述如下:(1)人口增長 30%,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從最高峰近 10 噸下降至 0.5 噸。(2)經濟總量將翻 3 番(增長 8 倍),人均 GDP 達到 43 萬元人民幣(2020 年不變價),折合約 7 萬美元,達到國際發達城市水平。(3)碳排放總量降低近 90%,經濟碳強度下降 97.6%。先進工業增加值接近 1.4 萬億元,現代服務業增加值
47、超過 3.8萬億元,經濟增長持續脫碳。(4)電力消費增長超過 4 倍,從約 400 億度增長到接近 1700 億度電??稍偕茉囱b機總量增長近 25 倍,從200MW 增加到 5GW,發電量也從 2 億度電增長到 70 億度電,占本地發電總量的 46%。(5)私家車保有量超過400萬輛,其中80%為電動車,20%為零碳能源車(生物質或者氫燃料車),燃油車基本淘汰。圖 5.3 長沙市 2020 年和 2060 年一次能源結構對比(碳中和情景)27根據碳中和模擬結果,2060 年長沙市碳排放較 2025 年減排 6144 萬噸。其中,工業、交通、商業和公共建筑、居民生活是排位靠前的減排部門,分別減
48、排 2055 萬噸、1411 萬噸、1107 萬噸和 1104 萬噸(見圖 5.4)。剩余排放預計需要通過森林碳匯吸收、碳捕集裝置吸收以及碳證抵消方式中和。為實現各部門減排目標,結合長沙市資源稟賦和戰略規劃研究,課題組對于碳中和具體路徑進行了進一步研究分析。建議長沙可以從工業新舊動能轉換、服務業現代化、能源脫煤脫油清潔化、建筑碳中和、交通電氣化、碳捕獲利用與封存(CCUS)和碳匯生態協同等 7 大關鍵領域進行發力,關鍵策略和實施目標見表 5.3 所示。建議相關部門進一步論證研究成果,為長沙市“十四五”雙碳專項規劃中期修編和中長期應對氣候變化戰略提供數據和支撐。(6)本地燃煤火電廠和燃氣分布式電
49、廠全部安裝碳捕獲及利用封存(CCUS)裝置,保障超長服役,年碳減排量將接近 500 萬噸,火電的碳減排幅度接近 90%。(7)森林城市每年碳匯量達到 141 萬噸,年均增加城市綠地和森林 10 平方公里。圖 5.4 長沙市各終端用能部門 2060 年減排貢獻圖28長沙市的碳中和轉型是否成功,還存在諸多不確定性。譬如本地火電 CCUS 技術成熟和部署時間,外調電供應穩定性和綠電成分,儲能、可再生能源制氫、氫能汽車、超長里程電動車、自動駕駛、產能建筑、生物質柴油等技術發展。未來低碳和零碳技術都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成本也隨著技術成熟進步和應用規模擴大而將逐步下降,整體碳中和的投資性價比也會更強。序號
50、關鍵策略實施目標1工業新舊動能轉換:減排增效打造工業 4.0對標國際先進標準,實現重點耗能企業工業節能 60%。打造工程機械、食品、新材料、電子信息、汽車產業等 5 個千億工業產業鏈集群。園區現代化升級改造,年均完成升級改造面積 5 平方公里2服務業現代化:用最小碳排放實現最大經濟產出轉換 40%的規劃工業用地變成商服用地,新增建設 140 平方公里的現代服務業產業用地建設 3 億平方米商服產業建筑3建筑碳中和:從綠色建筑邁向產能建筑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面積達到 9050 萬平米累計新建綠色建筑達到 1.3 億平方米30%的新建建筑成為產能建筑,產能建筑面積超過 1800 萬平方米4零碳能源:脫煤
51、脫油清潔化終端用能煤炭用量基本降為零可再生能源裝機達到 5GW,年發電約 70 億千瓦時5交通電氣化:打造零碳、安全、智能、共享的交通運輸系統公交車、出租車和公共機構用車應實現 100%電動化家用充電樁總量和車輛數 1:1 配比,密度逐步達到 500 個/千戶家庭,每年建設充電樁 8.6 萬個6碳捕獲利用與封存(CCUS):碳中和的關鍵措施燃煤燃氣發電機組全部安裝 CCUS,減碳 90%,保障超長服役7碳匯生態協同和碳抵消每年植樹造林和生態綠地建設約 10 平方公里碳交易機制抵消 555 萬噸殘余二氧化碳表 5.3 長沙市碳中和關鍵策略與實施目標一覽表29圖 5.5 長沙市雙碳社會影響評估各指
52、標分值分布情況5.1.2 長沙碳達峰碳中和社會影響評估同時,課題組基于公開數據的對標分析,利用社會影響評估工具,對長沙市雙碳發展現狀和規劃的社會影響做出快速量化評估,結果如圖 5.5 所示。(1)長沙市總體評分58分。在15個分項指標中,有8個指標在優良區域,還有7個指標紅色區域,具有較大提升空間。(2)7 個不及格指標主要在綠色就業、海綿城市、保障房綠色認證、老小區節能改造、空氣質量(PM2.5 濃度)、低收入家庭能源支出占比以及規劃過程公眾參與上表現欠佳。(3)近年來長沙市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吸納一定數量的綠色就業人口,但因為城市年鑒或者部門公開數據中普遍缺乏“綠色就業人口占比”的數據
53、支撐,因此長沙市的“綠色就業人口占比”指標分值為 0,“綠色就業”維度的分值也為 0。說明綠色就業在雙碳工作中的優先位置急需提前,要將雙碳促進就業作為短板來補。(4)長沙市在“公共服務”維度上得分較低。在“保障性住房綠色建筑占比”、“老舊小區節能改造比例”分值低或者缺乏數據,影響到城市總體分值。城市可以通過提升“保障性住房綠色建筑占比”、“老舊小區節能改造比例”這兩個指標的分值來提高“公共服務”這個維度的分值,爭取“十四五”和“十五五”內上升至 0.60.8 及以上的優良區間。1、綠色就業人口占比4、老舊小區節能改造比例7、城鎮社區公共服務設施 15 分鐘步行可達覆蓋率10、人均煤炭消耗量13
54、、雙碳規劃過程公眾參與2、建成區海綿城市覆蓋率5、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8、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1、低收入家庭能源支出占比14、雙碳目標實施的第三方評估機制3、保障性住房綠色建筑占比6、公共交通機動化分擔率9、PM2.5 年均濃度12、能源價格彈性系數15、雙碳信息披露30在碳達峰碳中和進程中,可能面臨經濟下行、體制機制不順、傳統產業轉型困難、城市建設鎖定、循環經濟發展滯后、氣候公平等諸多挑戰和風險。為此,在堅持碳中和愿景目標不變的前提下,有必要每3年對于碳中和執行策略進行評估調整,以期達到最佳的效果?!扒Ю镏?,始于足下”。長沙市正處于碳排放達峰攻堅的關鍵期,城市規劃建設提質增效,加快實現經濟增長
55、與碳排放脫鉤。謀劃 2060 碳中和路徑,描繪更具長遠眼光的城市發展藍圖是長沙市實現長久可持續經濟繁榮的先決條件。走上高質量公平普惠雙碳轉型的發展道路,未來長沙一定既是“金山銀山”,又是“綠水青山”。31天津是第一批國家低碳試點城市,也是碳排放權交易試點,是國內最早開始低碳發展模式和制度探索實踐的城市。作為傳統工業港口城市的典型代表,天津市的低碳轉型將對整個東部沿海地區乃至全國都具有很高的示范價值和借鑒意義。本案例從天津通過構建 LEAP 模型對天津市 2020-2060 年的中長期雙碳發展戰略與轉型路徑進行模擬分析,對非化石能源潛力評估,銜接碳達峰和碳中和路徑目標和指標,通過社會影響評價對于
56、天津市氣候行動與民生工程協同提出精準施策,并對碳達峰行動提升方案提出建議,以期與社會各界交流并為政府相關部門提供決策參考和支持。天津市:傳統工業港口城市的碳中和之路5.2325.2.1 天津市非化石能源潛力評估截至 2020 年底,天津市可再生能源電力裝機規模達到 282 萬千瓦,較 2015 年增長 227.8 萬千瓦??稍偕茉聪M量折合標煤 625 萬噸,占全市能源消費總量的 7.7%?!笆奈濉逼陂g,可再生能源將持續跨越式發展。光伏和風電裝機將增長 3 倍,從 2.5GW 增長到 7.6GW。要實現這一目標,天津市必須盤活低效小智土地資源,支持利用坑塘水面、農業設施、鹽場等發展復合型光
57、伏。優化海陸風電,支持結合園區、工業企業零散用地發展分散式風電,合理開發集中式風電。有序開發地熱,積極推進淺層地熱能利用,鼓勵采取“取熱不取水”等方式適度開發深層地熱資源。因地制宜開發生物質能,鼓勵生物質多種形式綜合利用,有序推進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建設。經過調研和梳理,估算 2025 年后,非化石能源利用潛力在“十四五”基礎上中長期仍有增長 4-8 倍的空間,具體見表 5-4。335.2.2 不同情景二氧化碳排放預測通過不同情景模擬,預測 2020 年-2060 年間天津市碳排放變化曲線?;鶞是榫跋?,天津市二氧化碳排放將在 2045年實現達峰。達峰情景下,碳排放將在 2029 年達到峰值 192
58、85 萬 tCO2,之后碳排放量進入下降通道,2060 年碳排放量降至 9500 萬 tCO2,較峰值降低 50.7%。深度脫碳情景下,碳排放將于 2025 年達到峰值 17984 萬 tCO2,之后開始下降,至 2060 年降至 4451 萬 tCO2,較峰值下降 75.2%,較達峰情景進一步削減 5050 萬噸(圖 5-6)。圖 5-6 天津市二氧化碳排放趨勢表 5-4 天津市非化石能源資源潛力估算表類型2020 年現狀“十四五”規劃目標資源潛力光伏裝機 1636MW裝機 5600MW約 2558GW風電裝機 845MW裝機 2000MW約 8GW生物質能源裝機 334MW裝機 450MW
59、約 500MW水電裝機 5MW裝機 5MW5MW地熱5207 萬立方米8000 萬立方米約 4.7107GJ345.2.3 天津碳達峰碳中和社會影響評估同時,課題組利用社會影響評估工具,對天津市雙碳發展現狀和規劃的社會影響做出快速量化評估,結果如圖5-8所示。(1)天津市總體評分 54 分。在 15 個分項指標中,有 8 個指標在優良區域,還有 6 個指標紅色區域,其中有 4 個缺失數據得 0 分。圖 5-7 天津市 2030 年前達峰情景與深度脫碳情景(碳中和)主要指標對比圖根據天津市碳中和中長期戰略規劃研究報告(2022 年)的研究成果,達峰情景與碳中和目標的實現有一些差距,2025 年和
60、 2030 年主要指標對比情況詳見圖 5-7。到 2030 年,達峰情景的煤炭消費總量比碳中和要求高出 10%,天然氣總量高 12%,而可再生能源總量低 10%。所以切實控煤仍將是 2030 前雙碳主要工作之一。到 2025 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力爭超額完成國家下達指標;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力爭比2020 年提高 5 個百分點達到 12%以上,為實現碳達峰目標奠定堅實基礎。到 2030 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大幅下降,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70%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力爭達到 18%以上,如期實現2030 年前碳達峰目標,并力爭率先提前達
61、峰。355.2.4 天津碳達峰提升方案建議根據碳-經濟-社會三維模型計算,分析碳達峰和碳中和路徑的差距,課題組提出 6+X 的天津碳達峰行動提升方案建議(表 5-5)(2)6 個不及格指標中,海綿城市和空氣質量(PM2.5 濃度)表現不如其他對標城市,具有提升空間。而綠色就業、老小區節能改造比列、15 分鐘生活圈以及雙碳績效第三方評估由于缺少支撐數據,暫時判為 0 分,后期數據完善后,分數能夠有顯著提高。(3)天津市城市年鑒或者部門公開數據中普遍缺乏“綠色就業人口占比”的數據支撐,因此“綠色就業人口占比”指標分值為 0,“綠色就業”維度的分值也為 0。說明綠色就業在雙碳工作中的優先位置急需提前
62、,要將雙碳促進就業作為短板來補。(4)天津市在“公共服務”中的“老舊小區節能改造比例”分值低或者缺乏數據,影響到城市總體分值。城市可以通過提升“老舊小區節能改造比例”和“海綿城市覆蓋率”表現,總體提升全市分值。圖 5.8 天津市雙碳社會影響評估各指標分值分布情況1、綠色就業人口占比4、老舊小區節能改造比例7、城鎮社區公共服務設施 15 分鐘步行可達覆蓋率10、人均煤炭消耗量13、雙碳規劃過程公眾參與2、建成區海綿城市覆蓋率5、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8、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1、低收入家庭能源支出占比14、雙碳目標實施的第三方評估機制3、保障性住房綠色建筑占比6、公共交通機動化分擔率9、PM2.5 年均
63、濃度12、能源價格彈性系數15、雙碳信息披露36表 5-5 天津市碳達峰行動提升方案一覽表重點任務提升目標提升措施1、強化能耗強度降低目標約束達峰情景提前 2 年達峰,峰值下降 330萬 tCO2將能耗強度目標設置為國家激勵目標(即提升 1 個百分點)2、加快推進非化石能源開發二氧化碳排放量將于 2028 年達到峰值17480 萬噸,相較達峰情景,提前 1 年達峰,峰值下降 195 萬噸“十五五”新增裝機規模與“十四五”保持一致。到 2030 年,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 1700 萬千瓦左右,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到 250 億 kWh以上,非化石能源占比可達 18%左右3、提高外調可再生能源電量比重
64、2028 年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峰值較達峰情景下降 150 萬噸充分利用外受電通道能力,最大限度接收可再生能源電量。2025 年,外受電比重達到三分之一,外受電中綠電比重達到 40%,2030 年,外受電比重達到 40%,外受電中綠電比重達到 50%4、持續推動工業領域高質量發展到 2025 年,超過 30%的鋼鐵產能,高爐工序單位產品能耗達到 361 千克標準煤/噸,轉爐工序單位產品能耗達到-30千克標準煤/噸;超過 30%的平板玻璃產能,單位產品能耗達到 9.5 千克標準煤/重量箱;超過 30%的水泥熟料產能,單位產品綜合能耗達到 100 千克標準煤/噸嚴格能效約束推動鋼鐵、建材行業率先
65、碳達峰。持續提升鋼鐵、建材等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行業能效提升5、加快推進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轉型2020 年-2030 年,累計減少燃油車 8萬輛左右,減少 CO2排放 3.6 萬噸;每年額外增加 10 萬輛次公路貨運更換鐵路運輸,可減少 CO2排放 0.8 萬噸;公共交通機動化出行人數增加0.1億人次,可減少 CO2排放 0.7 萬噸提高鐵路海運在綜合運輸中的承運比重,推進海鐵聯運、大宗貨物和中長途貨物運輸“公轉鐵”“公轉水”;推進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發展,鼓勵共同配送、集中配送、夜間配送等運輸組織模式發展;推廣節能低碳型交通工具,積極發展新能源和清潔能源運輸工具,加強交通電氣化替代,提高燃油車
66、船能效標準;積極引導低碳出行,全面推進公交都市建設,積極開展綠色出行創建行動6、加快推動建筑領域綠色發展劃定“15 分鐘社區生活圈”,降低建筑供暖能耗1、按照步行 15 分鐘可達、平均規模約 3 至 5 平方公里的原則劃定“15分鐘社區生活圈”,優化城市空間布局2、到 2025 年,單位建筑面積采暖期能耗降至 10kgce/m2以下;到2030 年,進一步降至 9kgce/m2左右7 其 他 行 動(1)鞏固提升生態碳匯持續鞏固和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加強七里海、大黃堡、北大港、團泊 4 個濕地自然保護區保護和修復,深入推進雙城中間綠色生態屏障區建設,實施“藍色海灣”整治修復;推進重要生態功能區
67、修復工程(2)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助力降碳1、明確推進產業園區循環化發展2、加強大宗固廢綜合利用3、健全資源循環利用體系4、大力推進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3)強化科技創新支撐強化科技創新支撐1、在尊重碳達峰規律基礎上,高度重視碳中和科技創新工作2、加快碳中和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攻關和項目部署3、強化戰略科技力量的功能定位和使命擔當(4)打造區域能源樞紐強化區域能源保障1、打造區域油氣樞紐,建設以天津為樞紐的區域油氣輸送網絡。2、建設堅強輸電網絡,構建堅強特高壓電網,融入京津冀特高壓環網。3、提升港口輻射能力,優化煤炭、原油、LNG、氫能等運輸布局。4、打造氫能產業發展高地,推動氫能全產業鏈發展,打造京
68、津冀氫能資源供給基地。37廣州市:低碳發展現狀及社會影響評估5.3“十三五”時期(20162020 年)是廣州市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把握穩中求進總基調,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以及“四個堅持、三個支撐、兩個走在前列”要求,進一步加快建設國家重要中心城市的重要時期,也是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促進碳排放達峰的戰略階段。廣州是我國第二批低碳試點城市之一,為了促進城市的低碳發展,實現碳排放盡快達到峰值的目標,“十三五”期間全市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總體要求,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節能降耗、優化能源結構、完善碳減排體制機制、推進低碳試
69、點示范,并積極開展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綠色低碳發展政策研究、低碳生活方式培養等基礎研究,先后出臺了廣州市能源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廣州市節能減碳第十三個五年規劃、廣州市碳普惠制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并上線了全國首個城市碳普惠平臺。該報告總結了廣州市“十三五”期間采取的碳減排政策及行動舉措,定量分析政策措施的實施成效,并通過與兄弟城市的橫向對比,綜合評估廣州市“十三五”低碳工作成效和存在的問題,以指導“十四五”低碳發展工作方案的制定,進一步推動廣州市低碳城市建設。38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與人們生活水平的持續提高,廣州市“十三五”期間的能源消費仍然呈持續增長的趨勢,但增長速度已明顯放緩。2020
70、 年全市能源消費總量為 6191.49 萬噸標準煤,其中煤炭消費量為 768.03 萬噸標準煤,較 2013年下降 47%,超額完成“十三五”期間煤炭消費量比 2013 年下降 12%的目標?!笆濉币詠?,隨著國家、省對節能工作要求的不斷提高和廣州市新型城市化發展步伐的加快,全市單位 GDP 能耗顯著下降,三次產業的單位增加值能耗較“十二五”末下降明顯。2016-2020 年廣州市以年均 1.71%的能源消費增長率支撐了年均 6.0%的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率。2020 年單位 GDP 能耗較 2015 年累計下降 19.4%,超額完成“十三五”單位 GDP 能耗下降 19.3%的目標任務;規模以
71、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較 2015 年下降 21%,超額完成“十三五”期間下降 20%的目標任務 2019 年單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比 2015 年下降 25.4%,超額完成“十三五”期間下降 23%的目標任務。5.3.1 廣州市能源消費現狀(1)廣州市能源消費總量(2)廣州市能源強度39圖 5-9 廣州市 2010-2020 年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隨著能源結構清潔化等措施的實施,廣州市的二氧化碳排放已趨于平穩。2015-2020 年,全市由能源消費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呈小幅波動并逐漸趨于穩定的趨勢,進入平臺期的趨勢顯著。5.3.2 廣州市二氧化碳排放情況(1)廣州市二氧化碳排放總量40隨著
72、能源消費強度的持續下降,廣州市的碳排放強度也呈顯著下降趨勢。2020 年,全市單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較2010 年累計下降約 53.7%,年均下降約 7.4%。其中,“十三五”期間累計下降 29.6%,均超額完成了省下達的單位GDP 碳強度下降目標任務。(2)廣州市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圖 5-10 廣州市 2010-2020 年單位 GDP 碳強度變化41“十三五”以來,廣州市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省節能減排工作部署和要求,積極探索節能減排工作新領域、新機制,突出抓好重點耗能企業節能、能源結構清潔化、綠色建筑、低碳交通、提升綠化水平、建設碳普惠體制機制等工作,城市低碳發展工作取得顯著成效。202
73、0 年,全市能源消費總量降低至 6191 萬噸標準煤,完成了省下達的“十三五”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目標任務,但仍較 2010 年和 2015 年分別增長了 29.6%和 8.8%?!笆濉?、“十三五”期間,全市能源消費年均增速分別為 3.6%和 1.7%,增長速度已明顯放緩。2020 年,全市單位 GDP 能耗為 0.264 噸標準煤/萬元(2015 年可比價)。2010-2020年間,全市單位 GDP 能耗累計下降 36.3%,年均能耗強度下降 4.4%。其中,“十三五”能耗強度累計下降 19.4%,超額完成了省下達我市的單位 GDP 能耗下降目標任務。全市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從 2010 年的
74、 0.758 噸標準煤/萬元(2015年可比價)大幅下降至 2020 年的 0.359 噸標準煤/萬元(2015 年可比價),累計下降 52.6%,年均能耗強度下降 7.2%?!笆濉崩塾嬒陆?21.8%。5.3.3 廣州市低碳發展主要工作及成效(1)節能目標完成情況廣州是我國第二批低碳試點城市之一,同時也是中國率先達峰城市聯盟(APPC)成員之一。廣州市低碳城市試點實施方案和廣州市節能降碳第十三個五年規劃提出,到 2020 年要實現全市單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比 2015 年下降 23%的目標?!笆濉币詠?,廣州市的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也持續顯著下降。單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計下降
75、29.6%,超額完成了省下達的單位 GDP 碳強度下降目標任務。(2)二氧化碳減排目標完成情況42 促進優勢產業綠色發展。推動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優勢產業向低碳、智能、價值鏈高端延伸,推動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推動低碳科技研發和產業化,培育完善節能低碳服務業,發展壯大新能源產業,促進節能低碳產業發展。編制印發了廣州市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實施方案,開展“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建設。出臺了廣州市建設“中國制造 2025”試點示范城市實施方案等多項扶持政策,設立廣州市“中國制造 2025”專項資金,大力發展低能耗、無污染、高產出產業,推動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和制造業綠色升級改造。建
76、立了廣州市節能環保企業名錄庫。制定發布廣州市節能減排技術及成果推廣目錄?!笆濉逼陂g,廣州市繼續嚴格執行“退二進三”、“上大壓小”政策,印發實施廣州市 2019 年推動落后產能退出工作方案、廣州市發展改革委關于做好 2019 年推動落后產能退出工作的通知,積極推動落后產能關停退出工作,并建立工作情況定期報送機制。規模以上工業煤炭消費總量同比減少 6%以上;無新增石化、有色金屬、非金屬礦物質等產能。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先后出臺了廣州服務經濟創新發展規劃(2016-2025 年)、廣州市推動現代服務業出新出彩行動方案、廣州制造2025戰略規劃、廣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先進制造業創新發展
77、的實施意見、廣州市先進制造業發展及布局第十三個五年規劃(2016-2020 年)、廣州市先進制造業強市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 年)等政策文件。成為首批國家服務型制造示范城市;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廣州市認真踐行新發展理念,大力淘汰落后、高能耗高排放產能,著力實施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雙輪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高端高質高新現代產業體系,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全市產業結構持續優化,三次產業結構由 2015 年的 1.13:32.07:66.8 優化為 2020 1.15:26.34:72.51。一、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產業體系(3)主要低碳工作成效43 加強重點用能企業管理。全面推進企業節能低碳
78、行動,深化節能考核、用能跟蹤、督導監察等工作,為用能單位提供能源計量、水平衡測試、用能審計等節能技術服務,開展能源管理體系建設和能效對標,對重點行業、企業節能改造、低碳發展、循環經濟、資源綜合利用和清潔生產重大項目等進行扶持,實施電機能效提升工程、節水型企業創建,全面開展清潔生產。推進工業園區循環化改造。依托廣州各區產業優勢,重點推動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科學城、番禺節能科技園、南沙核電裝備產業園等節能低碳園區建設,建設一批節能低碳技術應用示范項目,形成集聚效應。同時,印發了廣州市關于推進工業園區(產業集聚區)循環化改造的實施方案,落實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創建工作。廣州開發區創建“國家循環化改造
79、試點園區”,增城開發區、從化高技術產業園、花都汽車產業基地、廣州民營科技園 4 個園區成功列入廣東省循環化改造園區名單。三、著力推動能源利用效率提升 嚴格實行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印發廣州市能源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制定廣州市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目標及工作方案,以推進廣州市能源管理條例地方立法為中心搭建“1 4”能源管理政策體系。推動建立廣州市能源管理與輔助決策平臺,并列入國家首批“互聯網”智慧能源示范項目。嚴控煤炭消費總量。印發廣州市煤炭消費減量替代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繼續推動煤炭減量化,同時推進落實燃煤機組節能優化改造、壓減燃煤機組發電小時數、非電燃煤企業減煤等工作
80、。提前完成了廣東省下達的煤炭消費減量替代管理工作目標。加快天然氣推廣應用。印發廣州市加快天然氣分布式能源站建設工作方案,加快分布式能源站項目建設,推進工業園區和產業集聚區集中供熱實施,廣州開發區東區“氣代煤”熱電冷聯產項目等一批熱電聯產項目通過核準。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廣州開發區新能源綜合利用示范區規劃方案獲國家能源局批復,申報全省加氫站建設示范試點,以黃埔區為重點發展我市氫能產業。結合廣州地區自然條件,重點發展太陽能分布式光伏發電,出臺廣州市新興產業發展補貼資金用于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實施細則,推動太陽能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總裝機容量快速增長。二、加快構建低碳能源體系44 大力發展綠色建筑。
81、發布廣州市綠色建筑和建筑節能管理規定和廣州市綠色建筑行動實施方案,執行建筑節能標準的范圍從民用建筑擴展到需要采暖或空調的工業建筑。印發廣州市綠色建筑量質齊升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18-2020 年),提出新建民用建筑全面實施綠色建筑標準。廣州新電視塔、白天鵝賓館、廣州發展中心大廈等一批項目列入廣州市綠色建筑示范工程,南沙明珠灣靈山島尖片區獲得國家綠色生態城區三星級評價標識。推動既有建筑綠色化改造。以節能設計備案為抓手,對納入施工許可范圍涉及圍護結構、空調、照明系統改造的裝修項目強制實施節能改造,實現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制度化。以市場化方式推動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約 160 萬平方米。推廣可再生能源
82、建筑規?;瘧?。對十二層以下(含十二層)居住建筑以及具備穩定熱水需求的公共建筑強制要求優先采用太陽能熱水系統?!笆濉逼陂g,全市累計完成屋頂太陽能光伏發電建筑應用裝機容量 176 兆瓦。四、規?;l展綠色建筑 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堅持公共交通優先發展,大力發展高承載力的公共交通,鞏固深化國家公交都市創建成果,加快發展低碳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積極推進智慧綠色公共交通發展。至 2020 年底地鐵通車里程達 5546.6 公里,地鐵占全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擔比例達 57,最高單日客流達 1156.94 萬人次;累計開通公交線路 1282 條,公交汽電車運力 1.52萬輛,2019 年中心城區公共交通出行占
83、機動化出行比例達到 71.7%,遠超“十三五”設定的 65%的目標,通過國家“公交都市”驗收。全面推廣新能源汽車。出臺廣州市推動新能源汽車發展的若干意見,推動新能源交通工具應用,至 2020 年,累計投放電動公交車 1.46 萬輛、推廣新能源巡游出租車約 1.36 萬輛、新能源網約車約 7 萬輛、純電動城市配送車 591 輛,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 21.3 萬輛;氫燃料電池公交車 15 輛;廣州公交電動化項目榮獲世界 C40 城市綠色科技獎。繼續實施中小客車總量調控,遏制私人汽車數量增長。大力推動公路、鐵路等多式聯運重點投資建設項目的建設,以廣州港集團為主體的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成功列入首批國家
84、物流樞紐建設名單。五、全面發展低碳交通45 構建森林生態屏障。持續推進造林綠化,2019 年底全市建成區綠地率和綠化覆蓋率提高到 39.91%和 45.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提高到 17.96 平方米,森林覆蓋率提高到 42.31%,累計建成綠道 3560 公里。各項綠化指標居全國同類城市前列,成為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和全國綠化模范城市。打造綠色休閑空間。以打造“花城綠城”為目標,建成城市出入口景觀、形成生態景觀長廊、濕地公園、立體綠化建設等重要景觀節點推進立體綠化試點項目建設。推進生態效益監測和碳匯精確計量。建立起全市域的森林碳匯精確的計量與監測系統。建成全市森林碳匯基礎大數據庫,構建
85、了廣州市可計量、可核查、可報告的森林生態系統碳匯監測體系和數據管理系統,搭建了廣州市森林植被群落水平碳儲量模型,為推動碳匯交易試點提供數據和技術支撐。強化垃圾分類投放和收運。建立廣州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聯席會議制度,出臺關于加強廣州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的實施意見、廣州市深化生活垃圾分類處理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 年)、社區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流程指引、廣州市居民家庭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指南等文件。創建精準分類樣板居住小區(社區),打造了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范村。促進垃圾資源化利用。建設了一批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提高到 2019 年底的 15540 噸/日。開展建筑
86、垃圾治理試點城市工作,編制完成廣州市建筑垃圾治理專項規劃(2019-2035 年)。六、提高城市綠化水平七、提升城市資源化水平 強化新能源汽車基礎設施建設。印發廣州市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規劃(2016-2020 年)、廣州市推進電動汽車充換電設施建設與管理暫行辦法等文件,建設廣州市充電設施智能管理平臺。截至 2019 年底,全市累計建成各類充電樁數量約 3.3 萬個,建成充電站點 650 座,累計接入換電站 30 座。46 積極推進碳交易工作。截至 2020 年 4 月 19 日,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 1.46 億噸,占全國碳交易試點 38.02%,穩居全國首位。CC
87、ER 累計成交量 4613.06 萬噸,占全國碳交易試點的 20.93%,排名第二。大力推動碳普惠機制建設。先后印發了 廣州市建筑和交通領域碳交易機制建設及碳普惠制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廣州市碳普惠制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廣州市 2019 年碳普惠制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等政策文件,編制完成居民節約用電、節約用水、節約用氣、公交車出行、地鐵出行、購買租用綠色建筑和廢舊紡織品再利用等低碳生活行為的減碳量量化方法學。其中廢舊紡織品再利用碳普惠方法學已報請省生態環境廳申請省級備案。2019 年 12 月24 日,廣州碳普惠平臺正式啟動,成為我國首個城市碳普惠推廣平臺,目前認證了 20 多種生活場景
88、減碳量的核算方法學,并有 10 個光伏和 1 個林業碳普惠項目獲得省級備案成為省級碳普惠核證減排量項目,共產生 61244 噸二氧化碳減排量。八、創新低碳體制機制建設 加強對綠色低碳技術的支持。通過組織實施民生科技攻關、科學研究等科技計劃,支持科研院所積極開展低碳技術和措施研究,為推動綠色科技創新,推進綠色技術成果轉化和應用,培育建設了番禺節能科技園孵化器和怡景園孵化器及一批新能源與節能領域高新技術企業。開展碳排放清單編制和路徑研究。為落實廣州市國家低碳城市試點建設工作,探索我市低碳發展路徑,廣州市委托多家研究機構開展了廣州市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編制、碳排放峰值預測及達峰路徑研究、建設低碳產業體系
89、方案研究、重點低碳示范園區社區實施方案研究、低碳建筑發展方案研究、發展城市低碳交通體系方案研究、社會參與型自愿碳減排交易制度研究、廣州市生態補償機制研究、林業碳匯交易制度研究、海洋碳匯抵消碳排放市場機制研究等多項課題研究,為廣州市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積極開展低碳國際合作交流。自 2015 年加入 C40 城市氣候領導聯盟以來,廣州市一直積極參加 C40 的低碳主題活動和城市交流,廣州低碳交通項目獲布隆伯格大獎。此外,2016 年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瑞士聯邦主席施耐德-阿曼的見證下,溫國輝市長與瑞士駐華大使戴尚賢先生共同簽署了廣州市人民政府與瑞士發展與合作署關于中國-瑞士低碳城市項
90、目合作備忘錄。九、強化科技支撐和基礎能力建設47應用雙碳社會影響評估工具,廣州市綜合評分 71 分,是參與評估的三個城市中最高得分。15 個指標中有 11 個指標均在優良范圍內,海綿城市、老舊小區節能改造比例以及人均煤炭消耗量 3 個指標仍有較大改進空間,綠色就業缺乏有效數據支撐。5.3.4 廣州市雙碳社會影響評估及城市對比分析圖 5-11 廣州市雙碳社會影響評估各指標分值分布情況1、綠色就業人口占比4、老舊小區節能改造比例7、城鎮社區公共服務設施 15 分鐘步行可達覆蓋率10、人均煤炭消耗量13、雙碳規劃過程公眾參與2、建成區海綿城市覆蓋率5、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8、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1、低收
91、入家庭能源支出占比14、雙碳目標實施的第三方評估機制3、保障性住房綠色建筑占比6、公共交通機動化分擔率9、PM2.5 年均濃度12、能源價格彈性系數15、雙碳信息披露通過對于長沙、天津和廣州市的 SIA 工具應用和對比分析(圖 5-12),有以下主要結論:48(1)基于公開數據的對標分析,可以快速的對城市雙碳發展現狀和規劃的社會影響做出量化評估;(2)三個評估城市在“能源消費”、“環境健康”、“綠色出行”這 3 個維度上得分比較接近,均位于 0.61 的優良區間。尤其是兩個城市能源消費維度得分接近滿分,說明城市能源消費負擔相對于低收入家庭成本負擔不高,且能源消費漲幅不超過全社會收入增長水平,整
92、體處于比較合理的區間。(3)三個評估城市在雙碳信息披露指標上均得分。廣州市在“公共治理”上得分為滿分(1 分),其他兩個城市在規劃公眾參與或者第三方評估上失分,未能得滿分,需要在雙碳規劃中引入公眾參與,在績效評估上引入第三方評估機制。(4)三個城市均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吸納一定數量的綠色就業人口,但因為城市年鑒或者部門公開數據中普遍缺乏“綠色就業人口占比”的數據支撐,因此三個城市的“綠色就業人口占比”指標分值為 0,“綠色就業”維度的分值也為 0。說明綠色就業在雙碳工作中的優先位置急需提前,要將雙碳促進就業作為短板來補。(5)三個城市在“公共服務”維度上得分分值為0.40.7之間,有較大上升空間
93、。有的城市“保障性住房綠色建筑占比”、“老舊小區節能改造比例”分值低或者缺乏數據,影響到城市總體分值。城市可以通過提升“保障性住房綠色建筑占比”、“老舊小區節能改造比例”這兩個指標的分值來提高“公共服務”這個維度的分值,爭取“十四五”和“十五五”內上升至0.60.8及以上的優良區間。圖 5-12 社會影響分維度評估的結果雷達圖49CHAPTER06結論和建議506.1 城市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個價值實現的過程落實碳達峰碳中和路線圖的進程就是一個城市實現經濟繁榮、低碳轉型的過程。雙碳目標的實現不僅是外部壓力驅動,更多的是由內在動力驅動,因為轉型過程確實有淘汰落后產能的陣痛,更多的是新生產生活方式轉變
94、帶來的巨大經濟、社會和環境價值收益,具體體現在以下 3 方面:長沙市研究表明,到 2025 年,達峰情景與基準情景(既有政策情況下)相比,節省的全社會成本和創造的直接年收益總共可超過 220 億元,相當于財政總收入的 10%以上。重點發展的戰略新興性產業中,清潔能源環保、新能源車和創意文化產業,到 2025 年都有望發展成千億級規模產業,將占整個城市 GDP 的 20%,成為經濟繁榮的重要驅動力之一。到 2060 年,城市人口增長 30%,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從最高峰近 10 噸下降至 0.5 噸;經濟總量將翻 3 番(增長 8 倍),人均 GDP 達到 43 萬元人民幣(2020 年不變價),
95、折合約 7 萬美元,達到國際發達城市水平。(1)降低工商業成本,創新發展低碳產業,逐步實現碳排放與經濟增長脫鉤2015 年,中國城鎮常住人口達到了 7.7 億,超過歐洲全部人口或者比美國人口的兩倍還要多,且每年城鎮人口還增加 2000 萬人。城市居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將逐漸成為城市品質提升和消費結構轉型的主要驅動力。Brookings 的最新研究報告表明(Homi Kharas,2017),全球平均每個中產年消費 1.1 萬美元(合約 7 萬元人民幣),消費方向都是保證其生活品質相關產品和服務,占全球經濟總量的三分之一。如果中國城鎮人口逐步達到世界平均中產消費水平,中國城鎮人口生活方式提質轉變將
96、每年創造超過 50 萬億人民幣的經濟需求。雙碳目標的實現和城市生活品質提升是一致的,涉及多個領域,從清潔能源到能源效率,從清潔生產到垃圾利用,從低碳交通到綠色建筑,從森林碳匯到海綿城市,每一項成就貢獻于生態宜居城市建設。實現雙碳目標,可以協同減少空氣污染的 80%。(2)提高當代人健康生活品質,協同生態環境保護效益51問題 1問題 2氣候變化將增加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特別是極端天氣事件。北京 2012 年 7 月 21 日的特大暴雨事件受災人口達到 160 萬人,導致 77 人遇難,直接經濟損失達到 116.4 億元(財新網,2012)。氣候變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將極大影響入??诔鞘酗嬘盟?。
97、上海幾乎每年都遭遇咸潮入侵,嚴重時影響自來水供應。2014 年春季長江枯水期,上海長江口咸潮入侵影響歷時 23 天,遠遠超過了水源地水庫承受 10 天咸潮的設計能力,導致自來水氯化物濃度持續超過 250 毫克/升的國家地表水標準,最高超過 3000 毫克/升,影響供水人口約 200 萬人(人民網,2014)。未來隨著海平面上升和流域水流減緩的多重不利影響,渤海灣、長三角和珠三角等城市群潛在的飲用水安全問題亟待解決。采取氣候變化適應措施,保護海岸帶、河湖濕地灘涂、建設海綿城市、增加城市碳匯等綠色基礎設施投資可以提高城市抗災害免疫力。國際權威研究報告表明,當代減排成本僅僅相當于下代氣候災難成本的
98、1/15(EPA,2014)。在未來 15 年內,60 億美元的減災投資能夠減免 3600 億美元的氣候災難損失(UN-SDG,2015)。通過多情景分析,城市深度脫碳(碳中和)情景能夠實現 2050 減排 60%80%的目標,2060 減排 90%的目標。比較同期的基準、達峰和深度脫碳(碳中和)情景對比,2025 年前三種情景排放趨勢相近,但是 2025-2030 年,三種情景排放趨勢差異加大。根據長沙研究表明,2050 年基準和達峰情景的碳排放總量比 2015 年水平僅分別減排 15%和24%,無法實現減排 60-80%的深度脫碳目標,說明長沙市 2030 年前達峰并不能保證未來深度脫碳,
99、必須采取更加激進的政策措施,給市場明確的低碳信號,包括采用更高的可再生能源目標、更高的新能源車比例、更多的低能耗甚至產能建筑、全部火電安裝 CCUS 等措施。(3)提高城市抗災害免疫力,降低下代人氣候災難的風險6.2 落實碳達峰碳中和路線圖的“施工圖”52第一達峰目標確定和指標分配城市碳達峰實施方案發布后,確立了達峰年和達峰總量目標,應當在年度政府工作報告中進行官方確認。在工作執行過程中,政府應牢牢抓住碳達峰路徑目標管理體系的“牛鼻子”,從關鍵領域和細分領域分別落實行動,明確關鍵指標和負責部門。碳達峰研究建議的各部門指標還需要征求各部門意見,最后指標分配結果在政府部門聯席會議予以確認。路線設計
100、圖的核心是碳達峰碳中和的倒逼機制,是一個從上到下的壓力-響應調控機制。(1)雙碳指標管理第二達峰路線圖指標管理和政策配套分為清單管理、指標分配、信息公示(公眾參與)、績效評估等關鍵步驟。建立碳達峰實施方案及推進工作小組,發揮協同效益。協同空氣治理、智慧城市、海綿城市、都市公交、循環經濟和生態城市等條線,牽頭部門(發改委和生環)負責落實管理工作經費,會同職能部門一起進一步深化補短板政策,條件成熟今早陸續出臺。保持低碳規劃與空間規劃的銜接,“多規合一”有利于推進低碳城市建設。第三指標績效獎勵指標完成的績效應當和負責人員職位晉升和公開評選獎勵機制掛鉤。未完成指標的部門應當進行內部原因分析和聯席會議匯
101、報。如有必要,建議聘請第三方機構進行績效評估。保障碳達峰碳中和路線圖的落實就是保障城市低碳增值的最佳途徑。根據我國現階段發展特點,以及城市資源稟賦和發展定位及方向,設計從路線圖指標管理、社會資本引導和民生投入促進氣候公平等三個方面的具體保障措施。53第一頂層設計綠色氣候金融促進城市雙碳轉型發展的政策出臺。第二建設項目庫平臺,聘請專業機構開展項目前期輔導準備。城市主管部門組織多種形式的論壇、推進會,動員各部門和企業積極開發氣候(綠色)債券項目。和國家部委保持密切項目溝通,參照 PPP 項目庫模式,建立雙碳綠色金融項目庫,和國內外知名專業機構合作,通過各種形式的項目輔導和預可研報告,提升項目質量。
102、待條件成熟與國家投資項目庫進行對接。直接投資。每年安排財政資金做好項目前期規劃。出臺氣候(綠色)債券評估指南和嚴格信息披露制度,對于財政貼息和減免稅收的綠色低碳項目必須通過第三方機構驗證。著力培育本地的獨立第三方驗證機構。長沙案例研究表明,2050 深度脫碳的成本以 2015 年不變價估算約 2.7 萬億元,項目落地不會超出經濟承受能力。深度脫碳 7 大關鍵領域和 13 個主要措施,從 2015 年到 2050 年累計投資成本估計為 27247 億元(以 2015 年不變價靜態估算),其中主要投資包括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產業園升級和新建投資 24000 億元,綠色產能建筑改造和新建投資 20
103、02 億元,植樹造林 360 億元,CCUS 成本 300 億元,本地新能源投資 205 億元,工業節能 200 億元,交通電氣化設施 180 億元。按年份平攤法計算,20152050 年間,年均投資量約 780 億元,其中接近 90%的投資項目為見效快、效益好的產業投資。除公益林、公共交通等公益類項目和強制 CCUS 處理項目外,總體投資均可采取市場化模式操作,社會資本有介入意愿,不會超出財政承受能力,對經濟增長是正向推動。CCUS 處理項目、既有建筑改造等項目需要針對性研究相關政策扶持,通過業主承擔部分、碳市場補充和央地分攤補貼等多種形式支持項目落地。通過多種市場化融資手段支持低碳城市試點
104、是一種必要且可行的策略。通過產業基金、政策貸款、PPP 以及綠色債券的組合,可以大規模加快引導市場資金推動城市低碳轉型發展。(2)基于科學規劃、公平開放的原則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國家從頂層設計出發,試點氣候金融。各地根據自身資源稟賦,研究出臺針對加快氣候金融(債券)融資的相關試點政策。譬如說,通過減免稅收來激勵綠色債券融資以及通過對綠色貸款貼息,增強投資人信心,進一步降低氣候(綠色)債券的融資成本,可以使一元錢的財政資金撬動幾十乃至上百元的民間資本,其杠桿效果遠遠大于對政府對低碳項目的直接投資。每年安排財政資金做好項目前期規劃。出臺氣候(綠色)債券評估指南和嚴格信息披露制度,對于財政貼息和減免稅收
105、的綠色低碳項目必須通過第三方機構驗證。著力培育本地的獨立第三方驗證機構。54近零碳/零碳試點項目覆蓋面廣,有些項目資金不大。中小企業也由于規模較小難以獨立發債??梢蕴剿饔傻胤綀@區和氣候金融試點單位牽頭,整合中小企業以低碳環保為主題發行集合債,可以明顯降低融資成本,提高綠色企業資金的可獲得性。聯合國內外赤道原則銀行、政策性開發銀行、責任投資人和咨詢機構等利益相關方,努力吸引國際投資和國際金融在地服務,為低碳城市轉型發展添加源源不斷動力。第三開放市場,加快項目開發和儲備。第四園區和氣候金融試點發行中小企業氣候綠色集合債。第五加強務實國際合作,引進亞行、世行、金磚銀行等國際主權金融貸款,打造新一輪對
106、外開放高地。城市可以根據路線圖路徑和實施方案,重點調研市場發展瓶頸,制定策略開放低碳經濟市場,每年謀劃百億級重點項目推進計劃,吸引創新企業和人才落地發展。建議將碳經濟度高的天然氣分布式能源等優質項目作為重中之重,積極協調證券公司、銀行與企業對接,促進氣候綠債項目和主權貸款項目盡快落地,早日產生減排和經濟效益。55氣候民生就是要考量城市提供的公共服務和公共基礎設施是否均等覆蓋所有人群,尤其是支持弱勢群體、低收入群體過上有質量的生活。中國城市在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均在大規模推動城市更新和老舊小區改造、大量建設經濟適用的保障住房、垃圾分類、海綿城市建設等民生實事工程。應對氣候變化,城鄉基礎設施都需要升
107、級,防洪排澇、電網安全、供水安全、農田濕地保護、建筑保溫等。一方面需要評估高質量發展舉措是否綠色低碳,符合雙碳目標要求,另一方面需要評估這些項目是否促進低收入家庭享受發展成果,盡早實現共同富裕。通過海綿城市建設降低城市雨洪災害風險,盡可能全面覆蓋建成區,早日告別市區“看?!蹦J?,是城市發展對所有居民生活安全提供的保障,也是應對氣候變化災難的重要措施。在包容性和可負擔性方面,城市應努力讓低收入家庭住上質量可靠、價格可承受的房屋,并對老舊社區進行節能綠色改造。特別是在城中村和農村社區的居民都應當獲得垃圾分類等市政設施相關的服務。類似保障房綠色建筑、老舊小區節能改造、都市公交、慢行綠道系統、公共綠地
108、、農村整村沼氣綜合利用工程、整縣光伏、北方農村清潔取暖工程、廢棄物分類處置等多項雙碳公益性投資均需要政府財政專項資金投入。氣候民生工程既減少碳排放,又讓老百姓有獲得感,實現低碳普惠行動目標。(3)保證財政資金投入到氣候民生領域首先,中國城市過去十年建設了近4000萬套保障性住房,讓近1億城鎮居民搬入新居,極大的緩解了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滿足了廣大群眾的基本需求。接下去就是要進一步提高品質,通過住宅綠色化,推動居民消費升級。其次,和棚戶區拆舊蓋新不同的是,老小區改造基本保持建筑主體結構不變,對屋頂、外墻、門窗、公共設施和小區綠化等部位進行改造,項目實施提高老小區居住品質。北方地區住宅改造案例
109、表明,節能改造后的住房平均二手房交易價格提升了 300-1000 元,居民得到了最大的實惠。以每平米 200 元改造投入來預算,政府投入均在改造費用的 70%-80%。第一保障房綠色建筑和老小區節能改造。56長沙市發展低碳交通的全社會年直接收益達到 105.5 億元,公交出行單次成本相比自駕車出行減少50%以上。公交系統的財政投資促進“貧民公交”轉變為“市民公交”,既提高城市效率又提高出行舒適度。建設 15 分鐘生活圈,綠道慢行系統既方便居民休閑又解決“最后一公里”的接駁問題,降低機動車出行比例,提高居民慢行交通安全。第二構建 15 分鐘生活圈,減少交通出行排放并降低居民出行費用。傳統中國農村
110、以柴火等生物質作為主要爐灶燃料。北方農村取暖基本燃料為散燒煤,戶均每年燒煤取暖用量達到 3 噸以上。河北保定地區農村 3/4 能源消耗來自于散燒煤(支國瑞等,2015),整個河北省農村年耗煤約 4000 萬噸,燃煤排放二氧化碳7440 萬噸,成為京津冀地區空氣污染的重要源頭之一。據相關資料估計,在環保措施完全缺失的狀態下,農村散燒煤用量達到 2 億噸,相當于碳排放 5 億噸,占中國碳排放總量的 5%左右。政府應加大投入,推廣農村整村沼氣綜合利用工程、農村光伏扶貧、北方農村清潔取暖工程、鄉鎮天然氣工程等能源清潔化項目。在不增加農民經濟負擔的前提下,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將達到億噸級別,同時大量消減霧霾
111、源頭污染。第三建設公共綠地增加碳匯提升城市宜居水平。第四農村能源清潔化轉型。每公頃公園綠地相當于吸收了 3.6 噸二氧化碳,同時有效消減熱島效應。以上海地區為例測算,城區熱島效應強度降低 1,可節約夏季居民住宅空調能耗 10%以上,約節省空調用電 150 度,相當于平均每戶節省電費開支 60 元。從宜居上考量,中國大多數城市能夠滿足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人均公共綠地面積 9 平方米以上的最低標準,但遠遠落后于新加坡人均公共綠地面積 66 平方米的水平。上海 2040 年目標是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翻一番,達到 15 平方米(上??傮w規劃 2016-2040)。57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規劃目標的過程
112、中,促進社會公平普惠包容可以提高政策和項目的有效性、可持續性,特別是在以下四個方面:6.3 氣候行動與民生工程協同實現氣候公平12防止在碳達峰碳中和轉型過程中加劇、催生新的社會問題(大量淘汰行業失業、貧困及弱勢群體生活成本上升,城鄉基礎設施不均衡發展等)。因為好的政策愿景可能產生計劃外的消極影響,例如因為城市綠色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市品質的同時可能推高房價;能源轉型不一定是普惠的,例如煤炭工人及其社區在轉型過程中受到的直接影響相較其他人員而言較高;以及能源成本上升,貧困人口和小微企業的負擔不均衡,弱勢人群的用能支出在家庭總支出中占比較大。IEA 研究顯示,盡管人數占全球勞動力的 39%,但女性在
113、傳統能源部門中占比僅為 26%,而這一比例在高管層級則更低。女性在能源部門中面臨的這一問題在其他領域同樣存在。碳中和轉型作為推動社會高質量經濟和環境發展的內在動力,也可以為促進雙碳和民生協同融合發展提供新契機。在轉型過程中,推動綠色產業發展,在綠色就業中關注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社區人群、受綠色轉型直接影響的行業人群、社會低收入人群,等;提供機會增加婦女就業,促進社會長期可持續發展,避免轉型可能形成的社會公正問題;改善氣候減災基礎設施也是下階段經濟發展的新動能。5834確保政策和措施更加具有差異化、針對性,從而解決氣候風險不對等、社會經濟發展狀況不均衡帶來的風險。從發達國家來看,能源消耗模式與性
114、別角色、責任和身份相關。例如,一項對歐洲四國(德國、希臘、挪威、瑞典)男女能源消費的研究 顯示,男性單人家庭的能源消耗普遍比女性單人家庭高;而作為能耗比例最大的交通部分,男性能耗量在德國和挪威比女性高 70-80%,而在瑞典高 100%,在希臘高 350%。造成這種區別的原因主要是汽車大小和使用強度、開車習慣等。為此,研究建議歐洲在達成其氣候和性別平等目標時,應關注這些不同點而有針對性的制定政策。將公正轉型的社會影響評估原則、框架和指標體系融入城市碳中和路徑開發、政策制定和實施過程,實現“雙碳”目標與民生效應協同,進行整體規劃,側重公平與普惠,從而能在減碳的同時考慮社會經濟影響,為相關利益方提
115、供參與的渠道,以此確保在政策設計、制定和執行中避免和消減不利的社會影響,擴大普惠有利的正向社會能量。59碳中和城市對標和 SIA 工具需要擴大應用的廣度和深度。除了擴大城市評估和城市對標工作之外,還需要完善雙碳規劃工具的應用深度。由于目前城市數據支撐的缺乏,我們開發的快速評估工具尚未在各指標的技術標準上做深度分析。具體來說,在公共治理中的三項指標的評估尚未引入質量概念,即雙碳信息披露的技術標準和廣泛程度,公眾參與的步驟程序和多元代表性,第三方評估范圍和獎懲閉環機制等技術細節。保障住房綠色建筑占比和老舊小區節能改造比例都需要配套實施的技術標準,要求綠色二星以上認證和達到房屋設計節能 50%/75
116、%的標準等等。未來還可以根據印度、東南亞國家、歐美國家的國別特征,開發區域適用性的 SIA 指標體系,促進全球氣候公平議程的進展。路徑研究存在不確定性,需要定期評估調整。在發展過程必定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外調電碳排放因子、新能源存儲、CCUS 技術和部署時間、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氫能汽車、超長里程電動車、自動駕駛、產能建筑、生物質柴油等低碳和零碳技術都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成本也隨著技術成熟進步和應用規模擴大而逐步下降,整體碳中和的投資性價比也會更強。6.4 下一階段工作重點在長沙、天津和廣州市的工具應用實踐中,基于公開數據的對標分析,對于 15 項指標進行了逐一打分,初步結論表明:三個城市在“
117、能源消費”、“環境健康”、“綠色出行”這 3 個維度上得分比較接近,均位于 0.61 的優良區間,說明家庭能源消費負擔整體處于比較合理的區間,環境健康和綠色出行近年來有很大提升;在公共服務領域,還需要加快保障房綠色化和老舊小區節能改造力度;雖然每個城市都將產業發展作為立市之本,但是在“畝產論英雄”的時代,強調稅收、弱視就業的情況普遍存在。在三個城市的數據收集和分析過程中,“綠色就業”普遍缺乏數據支撐,說明雙碳工作要將促進就業作為短板來補。本研究開發了 6 個維度 15 項指標的社會影響評估工具可以快速的對城市碳達峰碳中和發展現狀和規劃的社會影響做出量化評估,從碳-經濟-社會三個維度綜合考慮氣候
118、行動、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三元互動關系,對于碳達峰碳中和規劃路徑進行預期指引,相應促進地方政府在指標薄弱位置補短板,出政策,實現繁榮、低碳、公平、普惠的高質量發展。60在深度脫碳進程中,也會存在體制機制不順,傳統產業轉型困難,規劃建設鎖定,建筑改造緩慢,循環經濟缺鏈,各部門協同效益未充分發揮,國內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發生變化等不利情況發生。在堅持碳達峰目標實現,碳中和愿景目標不變的前提下,所以非常有必要每 3 年對于深度脫碳執行策略進行評估調整,以期達到最佳的執行效果。碳達峰碳中和的過程是一個跨度40年涉及2-3代人,工商文明轉型發展的歷史性進程。這個過程必須堅持效率優先(花最少的錢減最多的碳),
119、兼顧公平(排放者付費,普惠包容)。效率優先需要靠產業創新和政府引導,兼顧公平要靠社會創新和政府主導。我們開發并且應用發展對標、情景模擬、氣候經濟和社會影響評估規劃工具就是為了支持倡導氣候公平的雙碳規劃和決策,努力尋求碳-經濟-社會的最大公約數。61CHAPTER07附錄:參考資料和文獻621.https:/ Protection.Vol.46,No.02,2018.5.https:/www.usdn.org/uploads/cms/documents/cncaframework_deepdecarb.pdf6.https:/www.c40knowledgehub.org/s/article/I
120、nclusive-climate-action-in-practice-2-0?language=en_US7.https:/ec.europa.eu/info/strategy/priorities-2019-2024/european-green-deal/finance-and-green-deal/just-transition-mechanism_en8.https:/www.e3g.org/wp-content/uploads/E3G_2019_Briefing_German_Coal_Commission.pdf9.Putting California on the High R
121、oad:A Jobs and Climate Action Plan for 2020.Available at:https:/cwdb.ca.gov/wp-content/uploads/sites/43/2020/09/AB-398-Report-Putting-California-on-the-High-Road-ADA-Final.pdf 10.The integration of equity in the Portland/Multnomah County 2015 Climate Action Plan July 12,2016.Available at:https:/www.
122、portland.gov/sites/default/files/2019-07/cap-2015_june30-2015_web_0.pdf 11.1.5 C:Aligning New York City with the Paris Climate Agreement.201712.https:/www1.nyc.gov/assets/sustainability/downloads/pdf/publications/1point5-AligningNYCwithParisAgrmt-02282018_web.pdf13.Carbon Free Boston(2019)https:/gre
123、enribboncommission.org/document/executive-summary-carbon-free-boston-2 14.https:/ 務 院 辦 公 廳 關 于 推 進 海 綿 城 市 建 設 的 指 導 意 見 國 辦 發201575 號 http:/ 2022 年上半年,中國新建綠色建筑占比已超 90%http:/ 號 http:/ 號)http:/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印發綠色出行創建行動方案的通知 http:/ TD/T 1062-2021社區生活圈規劃技術指南25.城市園林綠化評價標準(GB/T 50563-2010)26.https:/www.who.i
124、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003422827.https:/ 年、2020 年30.https:/www.eia.gov/todayinenergy/detail.php?id=1847131.https:/www.aceee.org/press-release/2020/09/report-low-income-households-communities-color-face-high-energy-burden#:text=Low-income%20households%20spent%208.1%25%20of%20their%20income%20on
125、,non-low-income%20households.%20Older%20adults%20also%20face%20disproportional%20burdens.32.https:/www.iea.org/topics/energy-and-gender33.Rty,R.,&Carlsson-Kanyama,A.(2010).Energy consumption by gender in some European countries.Energy Policy,38(1),646-649.34.張瑩,姬瀟然,王謀.國際氣候治理中的公正轉型議題:概念辨析與治理進展 J.氣候變化
126、研究進展,2021,17(2):245-25435.ILO,2015.Guidelines for a Just Transition towards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Economies and Societies for All.36.中共廣東省委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實施意見37.中共上海市委 上海市人民政府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實施意見38.中共北京市委 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實施意見39.北京市“十四五”時期能源發展規劃40.上
127、海市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41.廣東省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42.國家森林城市評價指標43.國家園林城市系列標準44.廣州市 2021 年統計年鑒45.深圳市 2021 年統計年鑒46.上海市 2021 年統計年鑒6447.北京市 2021 年統計年鑒48.長沙市人民政府.2021.長沙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 O 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49.長沙市生態環境局.2021.長沙市“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50.長沙市生態環境局.2021.長沙市“十四五”應對氣候變化規劃.51.長沙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21.長沙市“十四五”能源發展規劃.52.長沙市交通運輸局.2021.長沙市
128、“十四五”交通運輸發展規劃.53.長沙市住建局.2021.長沙市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54.長沙市統計局.2021.長沙市統計年鑒.55.長沙市農業農村局.2021.長沙市建設鄉村振興示范市規劃綱要(2021-2025 年).56.長沙市生態環境局.2019.長沙市低碳發展規劃(2019-2025 年).57.長沙市人民政府辦公廳.2016.長沙市低碳城市試點實施方案.58.蘇楽楽,趙錦洋,胡建信.中國電力行業 1990-2050 年溫室氣體排放研 究 .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5,11():353-362.59.張 寧,邢 璐,魯 剛.面向 2050 年的中國電力發展展望.中國能源,2018,
129、40(3):5-10.60.張小麗,劉俊伶,王克等中國電力部門中長期低碳發展路徑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8,28(4):68-7761.何建坤等.中國低碳發展戰略與轉型路徑研究項目成果介紹,2020.(內部資料)62.托比 洛克伍德(國際能源署潔凈煤中心).2019.通過 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改造實現中國煤電碳減排.63.李俊峰.2019.中國液體燃料發展現狀與展望.64.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2010.Global Industrial Energy Efficiency Benchmarking.65.世界資源研究所(WRI).2020.Towards
130、a Better Hong Kong:PATHWAYS TO NET ZERO CARBON EMISSIONS BY 2050.66.國際能源署(IEA).2019.氫的未來.日本 G20 峰會報告.67.可持續發展合作研究所(ISC).2020.邁向 2050 零碳:對標國際先進發展理念和實踐.68.https:/carbonneutralcities.org/cities/69.https:/www.hamburg.de/klimaplan70.https:/www.london.gov.uk/sites/default/files/les_executive_summary_0.pdf
131、71.https:/www.melbourne.vic.gov.au/sitecollectiondocuments/climate-change-mitigation-strategy-2050.pdf72.https:/ M/OL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2021,https:/ 天津,2021,https:/ 天津,2021,https:/ 天津,2021,https:/ 廈門,202092.MASSON-DELMOTTE V,ZHAI P,PIRANI A,et al.IPCC.climate change 2021: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con
132、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R.Cambridge,United Kingdom and New York,NY,US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21.93.WEI Y M,HAN R,WANG C,et al.Self-preservation strategy for approaching global warming targets in the post-Paris
133、 agreement eraJ/OL.Nature Communications,2020,11:1624.https:/ Y M,KANG J N,CHEN W.Climate or Mitigati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J/OL.Engineering,2021.http:/ Y M,CHEN K,KANG J N,et al.Policy and management of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A literature reviewJ.Engineering,2022.doi:https:/doi.org/
134、10.1016/j.eng.2021.12.01896.魏一鳴,廖華,余碧瑩,等.中國能源報告(2018):能源密集型部門綠色轉型研究 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97.余碧瑩,趙光普,安潤穎,等.碳中和目標下中國碳排放路徑研究 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3(2):17-24.98.張呈堯.水泥行業節能減排路徑模擬方法及其應用研究 D.北京:北京理工大學,2018.99.易蘭麗君.造紙行業節能減排路徑模擬方法及應用研究 D.北京:北京理工大學,2020.100.吳鄖,余碧瑩,鄒穎,等.碳中和愿景下電力部門低碳轉型路徑研究 J.中國環境管理,2021,3:48-55.1
135、01.AN R Y,YU B Y,RU L,et al.Potential of energy savings and CO2 emission reduction in Chinas iron and steel industryJ.Applied Energy,2018,226:862-880.102.CHEN J M,YU B,WEI Y M.Energy technology roadmap for ethylene industry in ChinaJ.Applied Energy,2018,224:160-174.19103.LI X,YU B Y.Peaking CO2 emis
136、sions for Chinas urban passenger transport sectorJ.Energy Policy,2019,133:110913.https:/ B Y,ZHAO Z,ZHANG S,et al.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pathway for a low-carbon primary aluminum industry in ChinaJ/OL.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21,173.https:/econpapers.repec.org/article/eeetefo
137、so/v_3a173_3ay_3a2021_3ai_3ac_3as0040162521004844.htm.105.TANG B J,LI R,YU B Y,et al.How to peak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s power sector:a regional perspectiveJ.Energy Policy,2018,120:365-381.106.TANG B J,LI X Y,YU B Y,et al.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thway for intercity passenger transport:a case st
138、udy of ChinaJ/OL.Applied Energy,2019,254.https:/ideas.repec.org/a/eee/appene/v254y2019ics0306261919313194.html.107.TANG B J,GUO Y Y,YU B Y,et al.Pathways for decarbonizing Chinas building sector under global warming thresholdsJ/OL.Applied Energy,2021,298.https:/econpapers.repec.org/article/eeeappene
139、/v_3a298_3ay_3a2021_3ai_3ac_3as0306261921006371.htm.108.ZHANG C Y,YU B Y,CHEN J M,et al.Green transition pathways for cement industry in ChinaJ/OL.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21,166:105355.http:/ G,YU B Y,AN R,et al.Energy system transformations and carbon emission mitigation for China to achieve global 2 climate targetJ/OL.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21,292:112721.https:/ Institute for Sustainable Communities(ISC)susta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