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利投顧研究院:2019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藍皮書(57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保利投顧研究院:2019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藍皮書(57頁).pdf(57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 “智繪美好大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藍皮書 出品單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研究智庫 2019 年 12 月 2019 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藍皮書 1 綜述 粵港澳大灣區,國之重略。在大灣區戰略發展宏圖下,大灣區內的“城” “產” “人” 有怎樣的發展前景,又有何種發展掣肘?放眼海外,對標世界級灣區,粵港澳大灣區應學 習與借鑒什么?結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現狀與特征,以及對國際灣區發展經驗的借鑒, 我們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又有何種建議? “智繪美好大灣區”的開章,將從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格局入手,勾勒大灣區“城” “產” “人”鮮明的發展特征與存在的障礙;抓住未來發展因子“產” 、落點于“城” ,
2、研究 大灣區世界創新高地藍圖下,各城產業發展的差異化優勢與不足;進而著墨“城” ,重點梳 理各城的運營邏輯差異,尋找各城市運營的長處與短板。產城之外,落點“金融” ,通過對 大灣區金融資本市場和上市公司發展進行研究梳理,探尋大灣區金融存在之問題。 “智繪美好大灣區”的第二章,將視角拉大,著眼世界三大灣區發展經歷,歸納世界 三大灣區發展的獨特經驗和法門。舊金山灣區良性循環的創新生態系統、科技灣區的塑造 經驗,對粵港澳大灣區有著極強的借鑒意義;東京灣區同屬亞洲地區,與粵港澳大灣區有 著相似的文化淵源,發展路線亦是由上至下的高度規劃下的發展路徑,其發展經驗值得粵 港澳大灣區借鑒;紐約灣區作為世界文化
3、之都,其文化產業發展經驗,對粵港澳大灣區打 造文化灣區具有借鑒意義。 “智繪美好大灣區”的第三章,則是結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現狀與問題、以及對國際 灣區發展經驗借鑒之上,對大灣區各城市產業協同發展、核心城市定位、高房價以及金融 資產市場如何支持科技創新打造問題,進行針對性的建議輸出,以茲相關決策者參考。 2019 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藍皮書 2 章節目錄 章節一 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特征與前景 .1 01 粵港澳大灣區的整體發展特征與前景 .1 02 各城市產業發展現狀特征與前景 .5 粵港澳產業發展整體特征 .5 深莞惠產業發展特征 .6 廣佛肇產業發展特征 .7 珠中江產業發展特征 .9 港澳
4、產業發展特征 . 10 03 各城市上市公司與金融資本市場的現狀和問題 . 11 大灣區金融資本市場發展整體特征 . 11 大灣區上市公司特征 . 12 大灣區金融資本市場存在問題 . 15 章節二 粵港澳大灣區的國際發展經驗借鑒 . 17 01 舊金山灣區發展經驗與借鑒 . 17 研究型大學提供人才和技術 . 17 孵化器和加速器 . 18 成熟的科技金融體系 . 19 創新制度保障政府引導及政策支持 . 22 差異化分工、中心分散的發展模式 . 24 02 東京灣區發展經驗與借鑒 . 26 2019 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藍皮書 3 由上至下的政府規劃主導 . 26 政府主導下的“產學研”創
5、新體系 . 28 政策性金融機構+信用保證增信機制 . 30 03 紐約灣區的發展經驗與借鑒 . 33 政府推動下的文化產業發展 . 33 行業協會推動、市場導向 . 34 章節三 粵港澳大灣區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建議 . 36 01 針對大灣區發展不均衡的建議 . 36 整體發展不均衡:東強西弱、內強外弱;有同質化趨勢,差異化和協同性不足 . 36 大灣區整體協同發展建議 . 38 02 針對大灣區核心城市定位不清晰的建議 . 41 核心城市定位不清晰 . 41 大灣區文化中心應是廣州最硬核的名片 . 42 著力打造廣州為大灣區文化之心 . 44 03 針對大灣區高房價問題的建議 . 46 香港
6、、深圳等深受高房價困擾,城市競爭力削弱 . 46 破解高房價:強化城市產業分工、建立多層次住房供給體系 . 48 04 針對大灣區金融資本市場的建議 . 49 版權聲明 . 52 2019 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藍皮書 1 章節一 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特征與前景 本章節將聚焦現狀特征,從大灣區整體的發展格局出發,分析大灣區內各城市的產業發展 特征、各個城市運營維度特征,以及金融資本市場的發展特征和各個城市上市公司情況,聚焦 現狀,分析問題,并提出澳港澳大灣區現階段發展特征與前景。 01 粵港澳大灣區的整體發展特征與前景 縱觀粵港澳大灣區,高端制造基礎扎實,經濟支柱產業電子信息集群優勢明顯;城市產業
7、 梯度分明,具有協同升級的基礎;創新以企業應用導向,企業創新動能強;人才吸引力節節高 升,人才鏈接逐步打通。 特征 1:電子產業集群優勢凸顯,內部工業互補 大灣區各市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呈現梯度差異, 利于城市間的產業轉移。 深圳工業增加值 獨占鰲頭,高新技術制造業拉動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保持大體量及較高增速;廣佛莞則處于 第二梯隊;惠州領跑第三組團。深圳、東莞、惠州產業鏈的融合共建,就是第一、二、三梯度城 市的銜接轉移。 圖:粵港澳 9 市 2018 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及五年復合增速(億元,%) 資料來源:保利投顧研究院整理 2019 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藍皮書 2 從各城市的優勢產業看
8、來看,珠江東岸(深、莞、惠為代表)高新技術制造業占比高,且保 持高速增長,西岸(佛、中、珠、江)占比和增速均弱。珠江東岸已形成電子信息、生物醫藥、 新材料為代表的新興產業集群;珠江西岸重點推進汽車制造、家電制造等傳統產業改造升級。肇 慶產業基礎較弱,正加緊布局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等產業。 圖:粵港澳大灣區 9 市傳統產業 資料來源:保利投顧研究院整理 特征 2:創新以企業應用為導向,企業創新動能強 從研發主體來看,廣深多是企業驅動型創新,深圳工業企業自主創新投入占比接近 9 成,廣 州企業類研發投入占比 64%。經過十幾年來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科研的傾斜,大灣區已脫下山寨 的“帽子”,企業原始創新
9、能力上獨占鰲頭。以國際專利數量為例,全國十強城市中大灣區占四 席,集中在頭部企業,如華為、中興等。 2019 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藍皮書 3 圖: 北上廣深研發投入結構分析 圖: 全球專利申請 Top50 的國內企業專利數量布局 資料來源:保利投顧研究院整理 從獨角獸企業的特征來看,與長三角響應居民消費升級需求,消費類、平臺型獨角獸產生不 同; 粵港澳大灣區的獨角獸 “硬實力” 強, 集中于硬件技術驅動創新, 大灣區的高端制造業積累, 臨近香港、作為香港高??蒲械霓D換地,均為創新的產生和轉化提供了有利環境。 圖:粵港澳大灣區獨角獸分布以及特征 特征 3:人才吸引力節節高升,人才鏈接逐步打通 從
10、人才吸引力來看, 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的人口流入形成新一輪高峰, 流入人口主要由高素 質人群為主,部分農民工回流、國內的高精尖人才加速流入。佛山、東莞等制造業大市,對人才 吸引力層級明顯提升。東莞近年來吸引高層次人才 8.5 萬人,落戶人才中 50%以上學歷為本科 及以上;佛山用人單位人才需求層次躍升,專業技術人才及高層次人才需求占比已超 25%。 2019 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藍皮書 4 圖:佛山市用人單位人才需求結構 資料來源:保利投顧研究院整理 總結:產業基礎扎實,創新、人才積極因素積累 整體來看,粵港澳大灣區高端制造業基礎扎實,創新和人才等積極因素正積累?,F階段, 粵港澳大灣區正持續加大
11、對科創投入、引入高等教育資源,打通與港澳和國際人才的鏈接?;?港澳大灣區,具備升級為是世界灣區的基礎和勢能。 2019 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藍皮書 5 02 各城市產業發展現狀特征與前景 本章節的第二部分,從“城”和“產”的維度,挖掘大灣區內部各城市的產業發展現狀特征 與問題?,F階段,大灣區產業有三大組團: 第一組團,珠江東岸。以深莞領頭,深圳產業“騰籠換鳥” ,土地資源有限、產業大幅外溢, 輻射東莞、惠州,莞惠產業同步升級; 第二組團,廣佛肇。汽車、房地產及上下游產業鏈較強,近年來廣佛傳統產業收到打擊、走 向升級轉型之路;肇慶主要承接廣佛產業轉移; 第三組團:珠中江。支柱產業分散,中山受東西
12、岸交通鏈接利好,新區或率先發展,珠海具 備發展旅游產業集群優勢。 粵港澳產業發展整體特征 從支柱產業維度看, 粵港澳大灣區已形成了圍繞電子信息產業的高端制造集群, 以批發零售、 房地產、金融服務業主導的產業體系;同時,傳統制造如電氣機械、石化產業、汽車制造仍有一 定占比,大灣區內部工業門類完備,具有較強的產業互補性。 圖:廣東省主要支柱產業 GDP 和 GDP 占比(億,%) 資料來源:保利投顧研究院整理 2019 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藍皮書 6 深莞惠產業發展特征 深莞惠:打造大灣區最強組團,積極提高土地效能 深圳: 產業持續升級, 堅定騰籠換鳥, 完成了外貿加工到內生發展的轉變。 自深交所
13、開業后, 深圳成為全國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孕育了平安、招商等綜合產融結合的巨頭;擁有國內最多的民 營上市公司,創新和創業的氣氛較強,聚集了硬件導向和金融科技的“獨角獸” 。 圖:深圳 2017 年主要產業增加值及 GDP 占比(億元,%) 圖:深圳獨角獸企業概況 資料來源:保利投顧研究院整理 東莞:原為代工模式,近些年,得益于深圳產業外溢效應,引進大批有實力的深圳企業,如 華為終端、 步步高總部、 中子科學城等, 承接了大量的科技研發成果的制造。 現階段, 東莞向 “智 造”轉型,配套部分科研升級、低效能產業繼續外遷。 圖:東莞五大支柱制造業全員勞動生產效率(萬元/人) 圖:東莞承接深圳轉移的主
14、要產業及企業代表 資料來源:保利投顧研究院整理 2019 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藍皮書 7 惠州:支柱為電子工業和石油化工,土地資源豐富,與深圳、香港相鄰,經濟聯系密切,長 期承接香港、深圳的產業轉移?,F階段,惠州積極發展石化中下游深加工集群、高端化學品和化 工新材料產業;電子工業上對接深圳高科技公司以及各大科創平臺,進行產業轉化。 圖: 惠州工業產業結構 圖: 惠州承接港深轉移的主要產業及企業代表 資料來源:保利投顧研究院整理 總結: 深莞惠協同的最大挑戰, 是土地效率的釋放問題。 深圳行政面積不足小于上海的 1/3、 北京的 1/8,而東莞的增量土地開發空間也有限?,F階段,深莞惠在積極釋放土
15、地效率,如東莞 政府改變了“諸葛盤踞”的重鎮發展模式,進行“一中心四組團”整合,打通土地資源的流通, 進行跨政區產業融合協作,匹配產業的發展。 廣佛肇產業發展特征 廣佛肇:汽車、房地產為主的傳統產業受到沖擊,新產能仍待挖掘 廣州:優勢在于貿易與汽車,同時區域交通樞紐地位突出。近年來,支柱產業汽車制造、批 發零售增速放緩甚至為負,而以 IAB、NEM 為代表的新興產業仍在發展,新增長動能仍需挖掘 和兌現。 2019 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藍皮書 8 圖:廣州傳統支柱產業工業增加值占比及近年增速 圖:廣州各行業知名企業 資料來源:保利投顧研究院整理 佛山:家電、紡織服裝、陶瓷等傳統支柱產業近年在轉型
16、升級,逐步過渡到產品研發、智能 制造, 但在轉型升級過程中, 以企業驅動創新投入驅動不足。 佛山工業仍待升級, 作為制造大市, 佛山制造優勢與廣州企業創新端的協同共進,尤為重要。 圖:佛山支柱產業近年發展情況 圖: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及 GDP 貢獻率(億元,%) 資料來源:保利投顧研究院整理 肇慶:經濟基礎薄弱,臨近廣佛、土地資源優越,近 10 年承接各類產業轉移,接近 80%來 自以廣佛為主的珠三角區域,建材家具、塑料、鋁產業發展較快?,F階段,肇慶圍繞廣佛的汽車 及先進裝備產業上下鏈條,發展配套產業集群,工業產值仍較低。 圖:2018 年肇慶制造業主要行業增加值(億元) 圖:肇慶承接
17、各類制造業 2019 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藍皮書 9 資料來源:保利投顧研究院整理 總結:廣佛肇的協同,在于廣佛在而三產優勢的互補。廣州為服務經濟型,佛山為制造導向 型,兩者具有很好的錯位的,例如廣州可作為佛山科創研發基地、金融支持中心、商貿中心等, 而佛山可以借此升級自身制造業, 同時積極發展成為廣州的制造中心。 肇慶可加大對廣佛的融入。 珠中江產業發展特征 珠中江:支柱產業分散優勢不足,中山新區受東西岸鏈接利好、珠海發展旅游集群優勢明顯 位于珠江西岸的珠海、中山和江門,支柱產業分散。在東西岸的交通鏈接利好下,中山的合 作平臺有望更大的接受東岸的產業輻射; 珠海具備發展休閑旅游的產業集群基礎
18、; 江門的發展則 更為滯后。 圖:珠中江工業核心產業結構(億元,%) 圖:珠中江核心產業對應的企業代表 資料來源:保利投顧研究院整理 2019 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藍皮書 10 港澳產業發展特征 港澳:高度服務業導向,金融、商務、科研優勢明顯,產業轉化能力弱 香港、澳門以高度服務業為導向,香港是人民幣唯一的離岸結算中心,50%外資入華的重要 窗口。其獨特的國際貿易、金融、物流地位對內地發展至關重要;港澳擁有豐富的資源和配套, 如豐富的高校資源、完善的金融體系、知識產權保護等,可與內地制造優勢結合。 圖:香港五大支柱產業 圖:澳門博彩業一家獨大 資料來源:保利投顧研究院整理 2019 粵港澳大灣
19、區經濟發展藍皮書 11 03 各城市上市公司與金融資本市場的現狀和問題 金融資本市場支持是大灣區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打通資本市場通道, 對創新經濟發展 具有重要意義。本部分聚焦粵港澳大灣區金融資本市場,和區域內上市公司,探索粵港澳大灣區 金融資本市場的發展路徑及創新支撐。 大灣區金融資本市場發展整體特征 粵港澳大灣區的金融資本市場已經具備一定的基礎, 更形成了一個門類齊全、 相對完整的金 融產業鏈,具備一定的競爭優勢。 金融市場規模已達世界級水平 粵港澳大灣區擁有廣州、 深圳和香港三大金融重鎮, 正在形成以香港為龍頭, 以廣州、 深圳、 澳門、珠海為依托,以南沙、前海和橫琴為節點的大灣區
20、金融核心圈。 大灣區三大金融中心中, 香港在全球金融中心中僅次于紐約和倫敦, 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 全球前 100 家大銀行中有七成均在香港設立分支機構;深圳為國內重要的金融中心,也是風險 投資最活躍的地方;廣州主要為區域性的金融中心,產業金融實力強勁。從大灣區金融業發展情 況來看, 金融業總體規模已達世界級水平。 2017 年底粵港澳三地銀行總資產合計約 7 萬億美元, 超過紐約大灣區和舊金山灣區。 背靠兩大交易所,融資事件活躍 從資本市場來看,大灣區背靠兩大交易所:香港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2018 年 7 月, 兩大交易所的總市值分別為 41994 億美元和 29449 億美元, 二
21、者之和相當于紐約交易所的 30%。 IPO 方面, 2018 年港交所共有 218 家上市公司首次公開招股募集資金 2865 億港元, 榮膺 2018 年全球 IPO 桂冠,更是在過去十年中第六次摘得全球 IPO 桂冠。 再融資方面,2015-2017 年,大灣區九市企業通過再融資籌得資金總額達 4646 億元,其 2019 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藍皮書 12 中通過深交所募集資金占比 73%,主要集中于信息技術、可選消費和工業企業等行業;港交所 募集金額占比 14%,其中房地產、金融企業再融資額占比達 50%,其次為信息技術、可選消費 行業, 占比分別為 12%和 10%。 上交所再融資籌資金
22、額占比 13%, 除房地產企業外, 可選消費、 醫療保健、工業企業籌資規模占比也較高。 風險投資方面,據清科數據,2015 年至今,各類投資機構投向總部位于粵港澳大灣區廣東 九市的投資事件有 13822 起,其中披露投資額的投資事件總金額達 5721 億元,超過一半的融 資方為互聯網 IT、電子信息、機械制造、生物技術與醫療健康行業,2/3 的企業處于擴張期、成 熟期, 未來還預計將有大批高新技術產業待上市, 新經濟成果亟待進一步轉化成為經濟增長的內 在動能。 大灣區上市公司特征 粵港澳大灣區九市共有上市企業 791 家,主要分布于 11 個行業、8 家交易所。統計口徑中 包括、廣州、東莞、佛
23、山、深圳、惠州、肇慶、珠海、中山、江門以及恩平、鶴山、開平和臺山 等 13 個城市,其中,恩平、鶴山、開平和臺山1為江門代管的縣級市。 大灣區上市企業交易所分布 粵港澳大灣區中的 791 家企業主要在 8 大交易所上市,分別為法蘭克福交易所、倫敦交易 所、納斯達克交易所、紐約交易所、上海交易所、深圳交易所、香港交易所和新加坡交易所。其 中,主要集中在深交所,占總企業數量的 62.2%,其次為港交所,占總企業數量的 25.66%。 表:上市企業在各交易所分布情況 交易所 企業數量(家) 占比 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 1 0.13% 1 新會、臺山、開平、恩平、鶴山五個縣級行政區為江門市代管,同屬五邑
24、地區,江門五邑地區是中 國著名僑鄉。 2019 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藍皮書 13 倫敦證券交易所 1 0.13% 納斯達克交易所 9 1.14% 紐約證券交易所 5 0.63% 上海證券交易所 75 9.48% 深圳證券交易所 492 62.20% 香港交易所 203 25.66% 新加坡證券交易所 5 0.63% 總計 791 100% 資料來源:和訊網 大灣區上市企業行業分布 粵港澳大灣區中的 791 家企業分布于 11 個行業,其中信息技術、工業、可選消費占比居前 三,分別為 27.43%、22.88%和 18.20%。 表:上市企業行業分布情況 所屬行業 企業數量(家) 占比 材料 5
25、5 6.95% 電信服務 2 0.25% 房地產 54 6.83% 工業 181 22.88% 公用事業 20 2.53% 金融 29 3.67% 可選消費 144 18.20% 能源 6 0.76% 日常消費 29 3.67% 信息技術 217 27.43% 醫療保健 54 6.83% 總計 791 100% 資料來源:和訊網 大灣區上市企業各城市分布 從大灣區上市企業總部來看, 超半數上市公司總部集中于深圳, 總部位于廣州的上市公司雖 然位居灣區第二,但數量較深圳則明顯偏少,廣州 163 家,僅為深圳的不足 4 成。剩余的 204 家上市公司則分布于其他 7 市,其中佛山、東莞位居前列。
26、2019 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藍皮書 14 表:上市公司在灣區中城市分布 總部所在城市 企業數量(家) 占比 廣州市 163 20.61% 佛山市 55 6.95% 肇慶市 8 1.01% 深圳市 424 53.60% 東莞市 42 5.31% 惠州市 17 2.15% 中山市 30 3.79% 珠海市 37 4.68% 江門市 15 1.90% 其中: 恩平市 1 0.13% 鶴山市 1 0.13% 開平市 2 0.25% 臺山市 2 0.25% 總計 791 100% 資料來源:和訊網 大灣區上市企業市值情況 大灣區 791 家上市企業中,52.99%的上市企業總市值為 50 億元以下,1
27、000 億元以上的 上市企業共 39 家,占總企業數量的 4.96%。 圖:上市公司總市值情況 資料來源:和訊網 大灣區上市企業營收情況 通過對粵港澳大灣區中的 791 家企業 2018 年營業收入進行統計排名,2018 年營業收入在 52.99% 21.60% 5.72% 4.45% 2.80% 5.34% 2.16% 4.96% 50億元以下 50100億元 100150億元 150200億元 200250億元 250500億元 5001000億元 1000以上億元 2019 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藍皮書 15 100 百萬元以下的有 25 家, 占總企業數量的 3.23%,2018 年營業
28、收入在 100 百萬元至 200 百 萬元之間的有 23 家, 占總企業數量的 2.97%, 2018 年營業收入在 200 百萬元至 500 百萬元之 間的有 92 家,占總企業數量的 11.87%,2018 年營業收入在在 500 百萬元至 1000 百萬元之 間的有 120 家, 占總企業數量的 15.48%, 2018 年營業收入在在 1000 百萬元以上的有 515 家, 占總企業數量的 66.45%。 圖:上市企業 2018 年營業收入情況(單位:百萬元) 資料來源:和訊網 大灣區金融資本市場存在問題 金融生態體系尚不完善,創新支持力度不足 粵港澳大灣區的金融資本市場已經具備競爭優
29、勢,但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支持創新 科技發展等方面仍有欠缺,尚待進一步完善。 作為內地金融業主體的銀行業,在注重風險的金融監管體系下創新水平相對滯后。與美國 相比,內地銀行業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平均水平相對較低,僅在 2016 年達到高峰 30%,此后又 持續走低,目前僅為 24%左右。這也反映了內地銀行業務創新能力相對不足,尤其是在嚴監 管、去杠桿時期,不少金融業務創新受到限制,金融業務創新步伐可能放慢。 3.23% 2.97% 11.87% 15.48% 66.45% 100以下 100200 200500 5001000 1000以上 2019 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藍皮書 16 內部差距
30、明顯,內地與香港擁有較大差距,存在較大提升空間。據 KPMG 的香港 2017 年銀行業調查報告 ,2016 年 22 家香港持牌銀行的非利息收入平均占比約 40%,反映香港銀 行業的整體業務創新能力較好。這種差異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金融監管和創新融合提供了較大空 間和潛力,需要進一步厘定各自定位,取長補短,發揮各自優勢。 創新企業綜合實力不足,成功實現上市企業較少 從風險投資階段來看,粵港澳大灣區的企業主要集中在天使輪,能夠成功實現上市的企業 較少。 表:粵港澳大灣區風險投資階段 區域 種子輪 天使輪 A 輪 B 輪 C 輪 D 輪 E 輪 F 輪 上市公司 粵港澳 6 207 210 74 2
31、4 18 1 0 72 京津冀 8 387 484 150 68 25 0 0 103 長三角 5 377 472 113 50 15 3 3 157 資料來源:中國金融科技企業數據庫 金融科技企業的綜合實力也低于其他灣區。根據金融科技投資公司 H2Ventures 與會計和 咨詢機構畢馬威聯合發布的2017 年全球金融科技 100 強 ,粵港澳大灣區僅香港的 WeLab 名列第 36 位。螞蟻金服(杭州) 、眾安保險(上海)和趣店(北京)三家中國公司位列前三 名。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等機構在2018 年中國金融科技競爭力 100 強榜單中,粵港 澳大灣區廣東地區入圍企業數量分別僅為北京和上
32、海的 20.27%和 71.43%。 融資額度和企業數量遠低于京津冀和長三角。從 2017 年 8 月以來零壹財經公布的全球金 融科技企業投融資前十名月度排行榜中的中國企業上榜情況來看,從可獲得的 8 個月度的數據 觀察,粵港澳大灣區進入前十的頻率只有三次,分別是 2017 年 8 月、2017 年 11 月和 2018 年 1 月;企業數量僅三家,均為深圳的企業,占總數(37 家)的 8%;以 2018 年 9 月 9 日人 民幣兌美元官方即期匯率 6.84 換算,融資額度合計 25.68 億元,占中國上榜企業融資總額 (1226.06 億元)的 2.09%。 2019 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
33、藍皮書 17 章節二 粵港澳大灣區的國際發展經驗借鑒 本章聚焦借鑒,著眼世界三大灣區的發展經歷,歸納世界三大灣區發展的獨特的經驗和法 門。舊金山灣區良性循環的創新生態系統、科技灣區的塑造經驗,對粵港澳大灣區有著極強的 借鑒意義;東京灣區同屬亞洲地區,與粵港澳大灣區有著相似的文化淵源,發展路線亦是由上 至下的高度規劃下的發展路徑,其發展經驗值得粵港澳大灣區借鑒;紐約灣區作為世界文化之 都,其文化產業發展經驗,對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文化灣區具有借鑒意義。 01 舊金山灣區發展經驗與借鑒 舊金山灣區是享譽世界的科技灣區,其良性循環的創新生態系統、科技灣區的塑造經驗, 對粵港澳大灣區有著極強的借鑒意義。舊
34、金山灣區的創新生態系統,是由研究型大學、風險投 資公司以及創新型企業、配套服務機構以及管理系統等多方群體共同組成。其中,高等院校是 知識創新的起點,企業是技術創新的載體,配套科學技術型產業的金融和管理等中介服務發揮 著平臺的作用,把灣區內創新所需的要素整合在一個完整的體系內,政府通過地方聯盟、灣區 層面的權力機構、各專業性的專委會等組織共同在區域合作中形成催化作用,組成了舊金山灣 區獨樹一幟的由科技創新引導以市場邏輯自發形成的區域協同模式。 研究型大學提供人才和技術 舊金山灣區聚集著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 20 多所大學,以及勞倫斯伯克利國 家實驗室等 25 所國家級或州級實驗室,在
35、創新方面有著堅實的基礎。 多層次高校體系打造創新人才基地 舊金山提供三個層次的大學,為灣區提供多層次人才體系: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包括加州 2019 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藍皮書 18 大學舊金山分校、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和圣克魯斯分校,是 舊金山灣區創新體系中科學家和企業創立者等人才的主要來源。 以斯坦福大學為例, 主要通過將 創新理論課程與實踐類及學術研討類活動結合在一起培養大學生的自主創新和創業意識;州 立大學是創新體系中提供學歷為學士和碩士的工程師的主要來源;社區大學主要為灣區提供 技術工人,以及對還未就業或者需要技術更新的工人提供教育和技術培訓以促進灣區人力資
36、源 更新。 高度市場化思維的技術革新研究基地 舊金山的斯坦福大學和加州大學的四個地區分校在創新過程中發揮著核心作用。五所大學 均在全美研發支出前30名大學之列, 專利數量是同期紐約地區所獲的3 倍之多。 除自行研發外, 舊金山灣區的大學還積極通過跨學科和多校聯合合作研究等推動技術革新,如與其他地區的大 學聯合研究、組建聯合實驗室、創立合作基金等多方面展開合作,以此激發大學內部、校企之間 的創新生態系統,鼓勵與產業建立合作伙伴,促進科技創新和大學研究成果商業化。 圖: 2015 年舊金山灣區專利總數和在美國占比情況 資料來源:Bay Area Council Economic Institute 孵化器和加速器 孵化器和加速器促進創新發展和技術成果轉化 2019 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藍皮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