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報】粵港澳大灣區研究系列之9: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轉型升級之路-20200214[29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研報】粵港澳大灣區研究系列之9: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轉型升級之路-20200214[29頁].pdf(29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 1 / 29 證券研究報告證券研究報告 | 宏觀研究宏觀研究 粵開證券專題研究 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轉型升級之路 粵港澳大灣區研究系列之 9 2020 年年 2 月月 14 日日 投資要點投資要點 分析師:李奇霖分析師:李奇霖 執業編號:S0300517030002 電話:010-66235770 郵箱: 分析師:張德禮分析師:張德禮 執業編號:S0300518110001 電話:010-66235780 郵箱: 分析師:王婧瑤分析師:王婧瑤 執業編號:S0300519110002 電話:010-66235693 郵箱: 近年國內生產總值季度增速近年國內生產總值季度增速 資料來源:聚源 相關研究
2、相關研究 穩增長之年評 1206 政治局會議 2019-12-06 貿易順差可能繼續收窄評 11 月進 出口數據2019-12-08 警惕低存欄下豬價反彈壓力評 11 月物價數據2019-12-10 一 文 看 懂 中 央 經 濟 工 作 會 議 2019-12-12 經濟底部已經出現評 11 月經濟數 據2019-12-16 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如何轉型升級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如何轉型升級 改革開放后,珠三角地區承接港澳產業轉移,粵港澳大灣區在“前店后 廠”模式下實現快速發展。20 世紀 90 年代開始,珠三角地區積極推動制造 業轉型升級,港澳則轉向高端服務業,三地產業發展脫節,產業合作空間有 所收
3、窄。 而 2018 年以來, 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則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節點, 面臨著新機遇、新挑戰。 盡管歷經了四十余年的發展, 當前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發展取得了令人 矚目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不少問題。一方面,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中美 貿易摩擦對大灣區產業造成了明顯的外部沖擊。 另一方面, 大灣區的產業自 身也存在產業協同性差、附加價值偏低等一系列問題。 針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如何在中美貿易摩擦的鉗制下成功突圍, 開辟 出新的發展道路,本文提出了如下建議: 第一,加快產業升級,其中又包括產業結構優化和技術更新兩個方面, 這是應對貿易摩擦時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第二, 推進創新協同和多個層次的產
4、業融合, 并且要加速打破目前灣區 內要素流通過程中的各種“玻璃門” 。 第三,參考日本經驗,主動拓展更多元化的國際市場,減少對美國單一 市場的依賴。 風險提示:風險提示:外部風險升級外部風險升級 6% 7% 7% 8% 8% 2014-062015-092016-122018-03 宏觀研究。 。 。 。 。 。 。 。 。 。 2 / 29 目目 錄錄 一、粵港澳大灣區產業格局的演變與現況 . 4 (一)1978 年2000 年:“前店后廠”模式 . 4 (二)2000 年2017 年:粵港澳合作與競爭并存. 6 (三)2018 年至今:新機遇,新挑戰. 9 二、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發展面臨的問
5、題 . 10 (一)中美貿易摩擦的沖擊 . 10 (二)產業協同性有待提高 . 13 (三)產業附加值偏低 . 17 三、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轉型升級之路 . 20 (一)加快產業升級和技術更新 . 20 1、優化產業結構 . 20 2、促進技術更新 . 22 (二)推進創新協同和產業融合 . 24 (三)降低對美國市場依賴 . 26 圖表目錄圖表目錄 圖表 1: 1979-1995 年廣東省第二產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越來越強. 4 圖表 2: 1985 年和 1995 年廣東前十大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對比 . 5 圖表 3: 港澳地區出現“工業空心化” . 6 圖表 4: 上世紀 90 年代后
6、廣東省的工業產業格局變化情況. 7 圖表 5: 2007 年底廣東省 23 個省級產業轉移工業園分布圖 . 7 圖表 6: 21 世紀廣東第三產業占 GDP 比例逐漸提升. 8 圖表 7: 香港四大支柱產業和六大優勢產業 GDP 占比變動 . 9 圖表 8: 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的 GDP 結構 . 10 圖表 9: 2018 年珠三角九市對外貿易依存度 .11 圖表 10: 廣東、香港對美出口占比在 20%-30%之間 .11 圖表 11: 美國各階段關稅清單涉及規模與廣東省出口結構對比 . 12 圖表 12: 廣東省出口主要是以機電產品、紡織服裝、輕工制品等為主 . 13 圖表 13: 20
7、17-2019 年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出口增速. 13 圖表 14: 珠三角地區制造業結構相似系數矩陣 . 14 圖表 15: 珠三角高同質化產業在各市的 2018 年制造業增加值占比 . 14 圖表 16: 粵港澳大灣區內各個城市的主要產業 . 15 圖表 17: 廣州港口、深圳港口與香港港口的貨物吞吐量對比 . 16 圖表 18: 粵港澳地區之間在人、錢、物等要素流通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障礙 . 16 圖表 19: 粵港澳大灣區整體 R配件及配件 藝術品、收藏品及古物 植物產品 礦產品 珠寶首飾、硬幣 木及木制品、草柳編結品 食品、煙草及制品 木漿、紙、紙板及制品 石材制品、陶瓷產品、玻璃及其制
8、品 皮革、毛皮及其制品、旅行用品、手提包 化工產品 鞋帽傘杖、加工羽毛、人造花、人發制品 儀器、醫療器械、鐘表及樂器 車輛、航空器、船舶及有關運輸設備 塑料、橡膠及其制品 賤金屬及其制品 雜項制品 紡織原料及紡織制品 機械、電氣設備、電視機及音響設備 160億清單340億清單2000億清單(新增)3000億清單(新增)廣東省各行業出口金額占比(上軸) 宏觀研究。 。 。 。 。 。 。 。 。 。 13 / 29 圖表圖表12: 廣東省出口主要是以機電產品、紡織服裝、輕工制品等為主廣東省出口主要是以機電產品、紡織服裝、輕工制品等為主 資料來源:廣東統計年鑒,粵開證券 粵港澳大灣區的出口也確實受
9、到了中美貿易摩擦的顯著沖擊。對比 2017-2019 年灣 區內各城市的出口增速可知,除東莞、佛山和肇慶之外,其他城市 2018 年出口增速均 出現不同程度下滑。其中深圳、廣州、惠州、中山等市出現了出口負增長。而東莞、佛 山的出口增速也在 2019 年滑落,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對美出口增速下滑的拖累。 而未來中美貿易摩擦如何發展,將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和經濟有著明顯影響。 圖表圖表13: 2017-2019 年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年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出口增速出口增速 資料來源:各市統計局網站、粵開證券(注:江門、肇慶2019年出口數據暫缺) (二)產業協同性有待提高(二)產業協同性有待提高 經歷了
10、改革開放以來 40 余年的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備的產業體系, 0.0%1.0%2.0%3.0%4.0%5.0%6.0%7.0%8.0%9.0% 電扇 電動、發電機 鋼材 家用陶瓷 揚聲器 蓄電池 彩電(整套散件) 箱包、旅行用品 靜止式變流器 貴金屬及首飾 紡織品 塑料制品 集成電路、微電子件 鞋 燈具、照明用品 玩具 家具 服裝、衣著附件 數據處理設備 手持或車載無線電話 主要商品出口額占比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0% 5.0% 10.0% 15.0% 20.0% 香港 澳門 廣州 深圳 珠海 佛山
11、 惠州 東莞 中山 江門 肇慶 201720182019 宏觀研究。 。 。 。 。 。 。 。 。 。 14 / 29 其中港澳以服務業為主,珠江東、西兩岸則分別形成了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和裝備制造業 基地。正是這些產業集群的不斷壯大,造就了粵港澳大灣區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跡。 但另一方面,灣區內也存在產業協同性差等現實問題,這些問題在中美貿易摩擦的 沖擊下暴露得更為充分。 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協同性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首先是在珠三角內部存在比較明 顯的產業同質化現象,而一旦貿易摩擦針對該同質化領域,容易使得區域經濟遭受集中 性沖擊。 為了判斷珠三角 9 市間的產業結構趨同性狀況,本文參考了聯合國國際
12、工業研究中 心提出的產業結構相似系數1計算方法,對珠三角 9 市 2018 年的制造業同質化程度進行 了具體測度。根據最終計算出的產業結構相似系數矩陣可知,盡管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 的產業分工專業化程度在不斷提升,但是部分城市間還是存在較強的產業同質性。有 13 個城市對的產業相似系數超過 0.7,其中深圳與東莞、惠州之間,佛山與中山、珠海之間 的產業相似系數接近乃至超過 0.8,產業趨同程度較高。 圖表圖表14: 珠三角地區制造業結構相似系數矩陣珠三角地區制造業結構相似系數矩陣 廣州廣州 深圳深圳 佛山佛山 東莞東莞 惠州惠州 中山中山 江門江門 珠海珠海 肇慶肇慶 廣州 1.00 深圳 0.
13、32 1.00 佛山 0.43 0.26 1.00 東莞 0.39 0.95 0.46 1.00 惠州 0.45 0.89 0.37 0.88 1.00 中山 0.50 0.63 0.88 0.78 0.69 1.00 江門 0.50 0.38 0.77 0.57 0.49 0.77 1.00 珠海 0.47 0.72 0.78 0.79 0.77 0.94 0.68 1.00 肇慶 0.39 0.31 0.62 0.48 0.39 0.56 0.73 0.41 1.00 資料來源:根據2018年廣東統計年鑒計算,粵開證券 分產業來看,目前珠三角地區在電子信息產業、機電裝備產業以及化工產業等方
14、面 具有較高的產業同質性。若將“各個城市制造業增加值占比5%的產業”定義為城市主 導產業,將“在 5 個以上城市均占主導地位的產業”定義為高同質化產業,則共有計算 機通信、電氣機械、基礎化工、金屬制品業 4 個高同質化產業。其中前兩者幾乎是所有 城市的主導產業,并且在各市的產業增加值占比均較高。 圖表圖表15: 珠三角高同質化產業在各市的珠三角高同質化產業在各市的 2018 年制造業增加值占比年制造業增加值占比 廣州廣州 深圳深圳 佛山佛山 東莞東莞 惠州惠州 中山中山 江門江門 珠海珠海 肇慶肇慶 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 9% 66% 37% 39%
15、 16% 8% 22% 7% 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 6% 24% 9% 8% 20% 11% 23% 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 6% 13% 6% 9% 8% 6% 金屬制品業金屬制品業 9% 6% 6% 12% 19% 通用設備制造業 7% 6% 7% 8% 非金屬礦物制品業 7% 5% 17% 1 i 地區和 j 地區的產業結構相似系數計算公式為= 2 2 2 ,其中和表示產業 n 的增加值在 i 地區和 j地區制造業總增加值中的占比,位 于0,1區間內,取值越高表示兩地產業結構相似度越高。 宏觀研究。 。 。 。 。 。 。 。 。 。 15
16、/ 29 汽車制造業 30% 5% 5% 橡膠和塑料制品業 5% 7% 5% 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 7% 16% 食品制造業 6% 12% 資料來源:根據廣東統計年鑒計算,粵開證券 分城市來看,除了四大核心城市以外,其他城市服務業均集中在批發零售業等相對 低附加值第三產業。在制造業中也存在明顯的局部同質化現象,深莞惠均以計算機通信 產業為主,中山、佛山、珠海均以電氣機械產業為主,江門、肇慶均以金屬制品業為主。 辯證地看,一方面,這反映了在深、廣兩市的輻射帶動下,珠三角地區形成了一定 的產業擴散和產業分工。其中,珠江東岸的深莞惠都市圈形成了電子信息產業,珠江西 岸的廣佛肇、珠中江都市圈則
17、形成了汽車和機電裝備產業,并且由江門、肇慶提供上游 金屬制品。有部分學者也認為珠三角產業同質現象恰恰是因為區域內的產業水平分工, 因而具有合意性。 另一方面,這也反映了珠三角地區在缺乏協同的政策導向下,共同追逐類似的高端 制造業發展,導致區域內部分城市產生了產業趨同的現象。例如電子信息產業、高端裝 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幾乎是所有城市產業發展導向政策中的關鍵詞。 圖表圖表16: 粵港澳大灣區內各個城市的主要產業粵港澳大灣區內各個城市的主要產業 城市城市 主要第二產業主要第二產業 主要第三產業主要第三產業 經濟發展階段經濟發展階段 香港 無 金融業、旅游業、貿易物流、專業服務 成熟服務型經濟
18、澳門 無 博彩業、旅游業、文化產業 成熟服務型經濟 廣州 汽車、運輸設備、通用設備、石油化工 交通運輸、信息技術、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初級服務型經濟 深圳 計算機通信 信息技術產業、金融業、文化創意產業 初級服務型經濟 東莞 計算機通信、電氣機械、造紙、橡膠塑料 批發零售業、房地產業 工業經濟向服務型經濟過渡 惠州 計算機通信、石油化工、電氣機械 批發零售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工業經濟向服務型經濟過渡 珠海 電氣機械、計算機通信、醫藥 批發零售業、金融業、房地產業 工業經濟向服務型經濟過渡 佛山 電氣機械、金屬冶煉、建材、通用設備 批發零售業、金融業、房地產業 工業經濟向服務型經濟過渡
19、 中山 電氣機械、計算機通信、通用設備 批發零售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工業經濟向服務型經濟過渡 肇慶 金屬制品、紡織、家具、化工、建材 批發零售業 工業經濟向服務型經濟過渡 江門 金屬制品、食品、化工、造紙印刷、紡織 批發零售業 工業經濟向服務型經濟過渡 資料來源:粵開證券整理 除了珠三角地區存在產業同質化問題外,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協同程度不高還表現在 當前珠三角與港澳間的產業合作水平有限,甚至出現了競爭大于合作的局面。 一方面是由于歷史原因,粵港澳灣區內利益出現分化。港澳地區制造業空心化,同 時服務業又與珠三角之間的產業發展出現脫節,珠三角地區“香港因素”逐漸弱化,其 經濟增長的主要
20、動力源已不再與香港相關,實力對比也發生了根本改變,致使兩者的合 作關系趨弱。 與此同時,而珠三角地區日益發達的服務業又逐漸對港澳服務業構成直接挑戰。例 如在隨著廣州珠江新城、 深圳福田等珠三角 CBD 的快速崛起, 使得香港中環一家獨大地 位不再,對香港的商務租賃服務業構成挑戰。再例如港口競爭方面珠三角也更勝一籌, 早在 2000 年時,廣州港口和深圳港口貨物吞吐量均不及香港港口,但是到了 2018 年, 宏觀研究。 。 。 。 。 。 。 。 。 。 16 / 29 深圳港口已基本與香港港口持平,廣州港口的貨物吞吐量更是遠遠超過香港港口。 在這種利益分化的格局下,盡管有 CEPA 框架在不斷
21、推進粵港澳合作以及服務業整 合,但是實質進展較為緩慢,粵港澳地區原有的互補性結構逐步轉向替代性結構。 圖表圖表17: 廣州港口、深圳港口與香港港口的貨物吞吐量對比廣州港口、深圳港口與香港港口的貨物吞吐量對比 資料來源:廣東統計年鑒,香港統計年鑒,粵開證券 另一方面,由于粵港澳大灣區存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的區域特 征,珠三角城市與港、澳之間在政府管理、法律體系、社會保障、文化背景、生活習慣 等方面存在著較大差異,這導致粵港澳目前在人、錢、物等要素的流通方面仍然存在很 大障礙,進一步降低了粵港澳間的產業合作水平。 而珠三角與港澳之間的這種差異形成了“玻璃門” ,對于三地產業融合重點
22、服務 業整合的影響尤為嚴重。 例如盡管政策在 CEPA 框架下開放了會計、律師等專業服務領域,但是目前香港和 珠三角互相往來的律師事務所和會計師事務所非常有限,原因就在于香港和內地所屬的 法律體系、法律觀念并不一致,香港的律師若在要珠三角地區開展業務,首先要通過內 地的司法考試。同樣地,兩地會計準則、會計師執業牌照的不一致也加大了業務交流的 難度。 再例如受限于 “183 天” 的個人所得稅規定, 港澳科研人員在內地就業超過 183 天, 需要按照內地稅率來交稅。而粵港澳三地個人所得稅稅負差額大,香港個人所得稅率為 15%,而珠三角地區實施累進稅率,個人所得稅率最高可達到 45%。這顯著影響了
23、高端 科研人才的長期來往意愿,不利于區域內協同創新的推進。 圖表圖表18: 粵港澳地區之間在人、錢、物等要素流通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障礙粵港澳地區之間在人、錢、物等要素流通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障礙 要素要素 流通障礙流通障礙 資金 第一,貨幣體系不同,珠三角采用的是人民幣,香港為港幣,澳門采用的是澳門元。 第二,匯率體系不同,人民幣屬于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港幣和澳門則為貨幣局制度, 前者釘住美元,后者釘住港幣。 第三,資本流動管理方式不同,三個地區沒有實現匯率完全自由化的情況下,存在著資 本流動壁壘。一方面,港澳資本和外資進入珠三角有一定限制,由于國內沒有實現匯率 0 10000 20000 300
24、00 40000 50000 60000 70000 200020052010201320142015201620172018 廣州港口貨物吞吐量(萬噸) 深圳港口貨物吞吐量(萬噸) 香港港口貨物吞吐量(萬噸) 宏觀研究。 。 。 。 。 。 。 。 。 。 17 / 29 市場化,內地對雙向跨境資本流動有審查機制,影響灣區跨境投融資合作。 人才 第一,港澳對各類內地人才計劃有名額限制,赴港澳商務簽注申請不便且有停留限制。 第二, 在粵港澳大灣區工作的港澳及境外科研人員, 受限于 “183 天” 的個人所得稅規定, 即按目前的規定,境外人士在內地就業超過 183 天,需要按照內地稅率來交稅而粵
25、港澳 三地個人所得稅稅負差額較大。 第三,粵港口岸的出入境程序仍然較為復雜,人員通關需要在兩邊各自關口辦理各自的 通關手續,導致通關效率低下。 貨物 第一,商品在跨境流通時,需要通過關境的檢查和監控,從而降低了流通速度。 第二,粵港、粵澳海關和邊檢部門技術標準不同且缺乏信息互通,導致口岸重復查驗問 題突出。 第三,香港、澳門兩地的商品規則、標準、監管體系等已經與國際接軌,而珠三角地區 的相應標準相對落后,導致珠三角與港澳市場間的商品流動受到限制。 資料來源:網絡資料,粵開證券 (三)產業附加值偏低(三)產業附加值偏低 除了產業協同性差以外,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缺乏核心競爭力、附加價值較低是另一 大
26、特征。而正是因為珠三角的產品一定程度上具有可替代性,因此在中美貿易摩擦中處 于較為被動地位。 產業附加值一定程度上與區域科技創新能力有關。 粵港澳大灣區的R&D費用占GDP 比重仍然存在提升空間,并且區域內的創新投入水平差距較大。2018 年珠三角地區的 R&D 占 GDP 比重為 3.19%,是全國投入強度最高的地區,但是與之對標的舊金山灣區 R&D 費用占比超 5%,兩者差距還是較為明顯。 其次,粵港澳大灣區內各城市的 R&D 投入強度極差較大,其中深圳接近 5%,明顯 超出了其他城市, 珠三角發展較為滯后的肇慶則只有 1%的投入強度。 香港和澳門雖然經 濟發達, 但 R&D 投入強度也不
27、高, 主要原因在于兩地制造業空心化, 缺乏企業研發投入, 由于香港高校較多,因此尚有一定的學術 R&D 投入,澳門的 R&D 投入強度則更是趨近 于 0。 宏觀研究。 。 。 。 。 。 。 。 。 。 18 / 29 圖表圖表19: 粵港澳大灣區整體粵港澳大灣區整體 R&D 投入強度不高投入強度不高 資料來源:2018年廣東省科技經費投入公報,香港統計局,澳門統計暨普查局,粵開證 券 再從產業升級情況來看,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間差異顯著。2018 年珠三角地區先進 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為 59.4%和 35.8%。其中,深圳 高技術和先進制造業占比均在 2/3 以上
28、,遙遙領先于其他城市,而在深圳輻射帶動下深 莞惠都市圈的表現也明顯更好。 相較之下,珠中江、廣佛肇仍然以傳統產業為主,產業升級狀況表現較差。其中廣 州高技術制造業占比僅為 13.4%左右,而佛山、江門、肇慶則更是不到 10%。 (需要說 明的是,這些城市高技術占比較低、但先進制造業占比較高的原因在于后者涵蓋了部分 傳統產業,如汽車制造、石油化工、輕紡制造等) 圖表圖表20: 2018 年珠三角年珠三角 9 市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比對比市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比對比 資料來源:廣東省統計年鑒,粵開證券 0.00% 1.00% 2.00% 3.00% 4.00% 5.00%
29、6.00% 0.00 200.00 400.00 600.00 800.00 1000.00 1200.00 1400.00 深圳珠海東莞廣州佛山惠州江門中山肇慶香港澳門 R&D投入規模(萬)R&D投入占GDP比重(右) 0.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0.00 1000.00 2000.00 3000.00 4000.00 5000.00 6000.00 7000.00 深圳惠州東莞珠海中山江門廣州佛山肇慶 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億元)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億元) 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高技術制造業增加
30、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 宏觀研究。 。 。 。 。 。 。 。 。 。 19 / 29 此外,應當跳出的思維誤區是:高技術制造業不完全等同于高附加值產業,也不等 同于高創新產業。 盡管珠三角地區的高技術制造業占比超過 1/3, 但很多企業仍然停留在 加工制造的階段,附加值率偏低。 有學者曾基于美日德英中印六國的工業增加值率(工業增加值/工業總產值)數據, 對全球價值鏈進行剖析,其中美、日在紡織服裝 、化工、金屬、機電、半導體、食品飲 料等各個行業的工業增加值率幾乎都是最高,而我國長期處于國際分工的低端地位,工 業增加值率相對偏低。其中美國半導體產業工業增加值率甚至接近 60%,而包括中國在
31、 內的代工國僅大約 20%。 時隔多年以來情況并沒有明顯改善。以廣東省最主要的計算機通信制造業為例,盡 管屬于高技術產業, 但2018年工業增加值率僅22%, 甚至低于平均工業增加值率26.9%, 說明附加值并不算高(部分原因也在于工業增加值率影響因素復雜,諸如上游采礦業、 煙草業等行業因為帶有壟斷性質因此增加值率也很高) 。 相較之下深圳的科技創新實力明 顯更強,因此計算機通信制造業的工業增加值率達 27%,高于珠三角其他 8 個城市。 再從廣東省主要高技術制造業來看,除了醫療醫藥、航空航天、部分專用設備制造 業工業增加值率高于 30%以外,其他類別的制造業附加價值均有限,尤其是計算機整機
32、和零部件制造的增加值率已經非常低。目前廣東省的高技術產業以通信設備、電子元器 件為主,占比合計 70%以上,其附加值率尚處于中游偏上的位置。 圖表圖表21: 廣東省主要高技術行業增加值率對比廣東省主要高技術行業增加值率對比 資料來源:廣東省統計年鑒,粵開證券 服務業整體附加價值更高, 但珠三角地區只有廣州、 深圳兩個城市服務業占 GDP 比 例超過 60%,其他城市都只有 40%-50%左右。 再看服務業內部結構。服務業一般可分為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業,其中生產性服務 業能夠與工業生產形成良性交互,也是珠三角服務業升級轉向的主要方向。珠三角地區 的生產性服務業約占服務業增加值的一半左右,也是深圳
33、和廣州兩城市占比最高。 參考部分學者的定義方法,將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 0.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宏觀研究。 。 。 。 。 。 。 。 。 。 20 / 29 服務業以及金融業三大產業定義為“高端生產性服務業” ,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定義為“中 端生產性服務業” ,將批發和零售業以及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定義為“低端生產性服 務業” 。 目前只有深圳以高端生產性服務業為主,占服務業比例在 40%以上,主要是因為信 息軟件業和金融業發達,而其他城市則仍然存在大范圍的低端生產性服務業,尤其是批 發
34、零售業為主。 圖表圖表22: 2016 年珠三角各市第三產業增加值構成情況年珠三角各市第三產業增加值構成情況 資料來源:廣東省統計年鑒,粵開證券(第三產業產值占GDP比重為2018年數據,各城市詳 細的第三產業增加值構成數據僅截止2016年,并且惠州、江門數據披露不全面) 三、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轉型升級之路三、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轉型升級之路 (一)加快產業升級和技術更新(一)加快產業升級和技術更新 推動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是應對貿易摩擦時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從歷史經驗來 看, 在上世紀 80 年代美日貿易戰的倒逼下, 日本和東京灣區便通過自身的不斷改革實現 了產業的全面升級,進而很大程度上化解了美
35、方貿易制裁的壓力,使得貿易爭端沒有傷 及東京灣產業的筋骨。而這一準則,對于粵港澳大灣區而言同樣有效。 1、優化產業結構、優化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優化是產業升級的重要內容。產業結構優化一般而言包含兩個層面:第一 是推動制造業逐步向服務業轉型,提高第三產業占比。第二是推動制造業、服務業中的 中低端產業向高端產業、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轉型。 從第三產業占比來看,目前港、澳地區的服務業已經較為成熟,而珠三角地區的服 務業占比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尤其是除了廣深以外的其他 7 個城市。 但是正如上文所言, 服務業內部也存在產業差異,目前珠三角地區仍然以批發零售業等同質化、偏低端的第 三產業為主,因此除了要提升
36、服務業規模以外,還需要關注服務業質量。 0% 20% 40% 60% 80% 100% 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中山肇慶 非生產性服務業占服務業比重低端生產性服務業占服務業比重 中端生產性服務業占服務業比重高端生產性服務業占服務業比重 第三產業(服務業)產值占GDP比重 宏觀研究。 。 。 。 。 。 。 。 。 。 21 / 29 制造業也是同理,應當根據不同城市的發展特點,推動各城市向差異化的的高端制 造業、先進制造業轉型升級。 首先是珠三角地區仍然存在相當規模的勞動密集型和低附加值產業,如電子組裝加 工、金屬冶煉、五金建材制造等,政府應當引導相關產業逐步實現有序退出和轉移。一 方面是需要繼續
37、淘汰落后產能,另一方面,部分企業可以將生產、倉儲物流等環節向粵 東西、粵北、以及湖南江西等地區布局,而將總部留在珠三角。 在向外轉移了一部分落后產業后,應當加快建立現代產業體系,實現騰籠換鳥。 第一,珠江東岸和珠江西岸應當分別加快打造高端信息技術產業集群和先進裝備制 造產業集群,前者主要包括新一代通信網絡終端設備、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及關鍵元器 件、激光器件,后者則主要包括智能制造裝備、新能源裝備、節能環保裝備、海洋工程 和航空航天裝備等。 目前珠江東岸和西岸已經分別有電子信息產業和機電裝備制造的產業基礎,但是很 多仍然只是從事組裝加工等較為簡單的工作內容,或者只生產非核心的零部件,現在須 實現
38、自我革新,增加 R&D 投入,推動產業高端化,形成不可替代的核心產品,進而在全 球價值鏈中占領高地。 此外,珠江西岸還可以大力發展生物醫藥產業和新材料產業。例如廣州、珠海、中 山等市可以發揮其原有的醫藥業基礎優勢,在蛋白類等生物醫藥、高端醫學診療設備、 基因檢測等領域實現突破。 同時, 可以推動江門和肇慶在先進基礎材料、 關鍵戰略材料、 前沿新材料等方面加快建設一批特色新材料基地,為區域內其他高端制造業提供材料支 持。 第二,廣州和深圳應當加快建立現代服務業體系,與珠江西岸和東岸其他城市的制 造業形成良性互動關系。 首先,廣州作為全國性的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需要繼續鞏固航運物流等 方面的服務業優勢。其次依托于其市內眾多高校,大力發展科技服務業和商業服務業, 為提供珠三角地區的高端制造業提供技術支持和會計、咨詢等商務服務。 其次,深圳市應當繼續將其在信息軟件服務業方面的優勢發揚光大,加快 5G 和移 動互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領域方面的研究與運用,為傳統 制造賦能,為珠三角提供全面的數字化、信息化支持。 最后,廣州和深圳都需要繼續拓展金融服務,但應當實現差異化發展。深圳應當加 快發展以深交所為核心的資本市場,同時拓展風險投資市場、金融科技等,致力于支持 大灣區內的創新型企業。廣州則應當建設完善區域性私募股權交易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