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雅納:奔向韌性-后COP27時代:建設一個更具氣候韌性的亞洲(2023)(59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奧雅納:奔向韌性-后COP27時代:建設一個更具氣候韌性的亞洲(2023)(59頁).pdf(59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Post COP27Building a more climate-resilient Asia 后COP27時代建設一個 更具氣候韌性的亞洲2情況的緊迫性縱觀2022年,從巴基斯坦的災難性洪水到南亞地區罕見的干旱,氣候變化對地球環境和人類社會都產生了巨大影響。這僅僅是地球平均溫度比工業革命前高1.15C時,我們遭受氣候災害影響的幾個實例。1如果當前政策保持不變,2那么全球氣溫還將繼續升高。預計到本世紀末,平均氣溫將上升2.8C,情況會變得更糟。雖然減緩措施對于限制氣候加劇變暖至關重要,同時我們更加迫切需要的是通過“奔向韌性”行 動適應氣候變化影響。本文件的目的本文件是署名組織機構長期合作的成
2、果,旨在介紹科研發現、推動適當的政策及策略制定,并助力相關能力建設。本文圍繞韌性主題,從不同角度討論了有關韌性的關鍵見解。第二部分重點關注與氣候變化有關的最新見解,提到了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以下簡稱IPCC)發布的第六次評估報告綜合報告。第三部分闡述了2022年11月在埃及召開的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以下簡稱COP27)的成果,并對亞洲情況進行了針對性的討論。第四部分總結了“奔向韌性”亞洲系列活動中部分專家的演講和討論。第五部分闡述了對未來發展方向的看法,并針對建造環境如何應對氣候變化提出幾種方法。第六部分列出了一些有用的資源,提供更多有價值的信息、見解和策略。雖然相關活動、
3、討論和出版物的主題和背景各不相同,但可以明確的是: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挑戰及其解決方案,都存在于我們生活的城市中。通過將不同的利益相關者聚集在一起,分享經驗和方法,識別國家和非國家行為者的需求,并為其賦能,在當下和未來創造更多可持續、具韌性且宜居的 城市。氣候行動路線圖及其相關的五個步驟,概述了建筑物和基礎設施在建設、運營和拆除過程中實現凈零排放的共同愿景,以及整個行業需采取的行動。本文還闡述了提升建造環境韌性的步驟,以應對氣候沖擊和壓力。行動呼吁:建成環境需要 為氣候變化做好準備34人人有責雖然全球對氣候適應進行規劃、融資和實施的行動有所進展,卻無法規避日益增長的氣候風險。這要求我們在科學研
4、究、創新規劃、改善資金支持、擴大實施規模、加強監測和評估,以及深化國際合作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共同的問題需要共同的解決方案。作為城市的利益相關者,每個人都應該發揮作用,分享并提供見解,發揮各自的影響力。為了我們自己和我們的未來。王展滔英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香港協會主席姚俊業思匯政策研究所行政總監鄭世有博士奧雅納院士、東亞區氣候及可持續發展服務負責人方莉博士世界資源研究所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Lauren Sorkin韌性城市網絡執行董事簽署人Climate action roadmap:Net zero targetsClimate action roadmap:Five steps to take奔
5、向韌性234展現領導力和洞察力1合作產生更廣泛的影響5設定全生命周期減碳目標追蹤并溝通氣候行動進度披露年度表現數據評估氣候風險及對重要基礎設施、人類及環境的影響實施必要的適應措施做好應急準備,增強公眾意識奔向零碳氣候行動路線圖:須采取的五個步驟567目錄行動呼吁:建成環境需要為氣候變化做好準備 2關于氣候變化的最新科學洞察 8回顧COP27 14“奔向韌性”亞洲系列活動 簡介22 建設洪水韌性城市的關鍵24 確保能源韌性28包容性設計對社區韌性至關重要32如何提高交通系統韌性36觀點 4042444648采用綜合設計方法促進跨境合作系統性思考是增強基礎設施韌性的必要條件未來屬于城市,城市需要更
6、強的聲音嵌入經濟學視角,推動氣候適應投融資50其他資源 5420關于氣候變化的最新科學洞察8910提升韌性以應對氣候和海平面變化對比目前地球二氧化碳氣體水平與引發冰河代的二氧化碳濃度變化6劉啟漢,香港科技大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系主任兼講座教授J Robert Gibson,思匯政策研究所研究員,香港科技大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系副教授為什么會發生全球變暖?作為主要溫室氣體,下方圖表展示了大氣中二氧化碳水平的變化情況??梢杂^察到,與冰河時代相比,二氧化碳水平正急速上升。正如阿爾戈爾的電影 難以忽視的真相中所說,在人類文明發展的影響下,從工業時代前至2006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長了100ppm,這
7、相當于冰河時代巔峰期至上一個間冰期間的增量。自2006年起,在過去的16年間,二氧化碳水平持續增長了40ppm,達到了此前增量的40%。同時,其他溫室氣體排放也在增加。其中,最顯著的是甲烷,在2022年錄得了增量的歷史最高記錄。正如IPCC在第六次評估報告的綜合報告氣候變化2023 中強調(內容見下框),在聯合國 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制定以來的30年里,各國沒有采取足夠的行動來遏制溫室氣體排放。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22年排放差距報告3指出,如目前的政策保持不變,到2100年,全球氣溫將上升2.8C;如果各國兌現其無條件的承諾,則升溫幅度僅會減少至上升2.6C。我們在制定審慎的氣候適應規劃時,應將
8、這一點考慮在內。與此同時,在海平面加速上升的情況下,也應為IPCC提到的“低可能性、高影響”情況制定應急預案。2022 年水平420ppm2006 年水平380ppm冰河時代的頂峰距今年限(0=1950年)幾千年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從未超過這條線年水平工業化前年水平280ppm二氧化碳水平(百萬分率)11當前在適應力、差距和挑戰方面的進展(A.3)在適應力的規劃和實施方面進展不足。在某些適應力匱乏的地區和生態系統中,已經達到了某種極限。未來的氣候變化(B.1)目前的溫室氣體排放將使全球升溫在短期內上升1.5C。全球變暖的每一點增量都會加劇其危害。氣候變化的影響和與氣候有關的風險(B.2)預
9、計的長期影響比目前觀察到的要高出數倍。氣候風險和非氣候風險將愈發相互影響,造成更加復雜和難以管理的綜合性連帶風險。不可避免、不可逆轉或突發變化的可能性和風險(B.3)全球變暖加劇增加了突發和/或不可逆轉的變化發生的可能性,諸如海平面上升加快這類具有較大負面影響的低概率事件的發生。應對氣候變暖的適應力方案,以及它們的極限(B.4)全球變暖的加劇會引起如下后果:(a)適應力方案受限,效果降低;(b)損失和損害增加;(c)更多的人類和自然系統將達到適應極限。靈活包容的長期規劃可以改善適應力。短期綜合氣候行動的緊迫性(C.1)氣候變化是對人類福祉和地球健康的威脅。在這十年中我們的選擇和行動將對現在和未
10、來數千年產生影響??缦到y的緩解和適應力方案(C.3)要實現減排,須讓所有部門和系統實現快速且深刻的轉變,打造低成本、行之有效的方案。內容總結自IPCC綜合報告相關主題段落內容,并標注了其在報告中的章節編號(如(A.3))IPCC于2023年3月發布的綜合報告中,針對未來氣候變化、風險和長期應對措施的建議7地球從太陽接收的高頻輻射能量超過了地球向太空放射的低頻輻射,導致全球變暖。這種“輻射不平衡”是由人類散布到大氣中的溫室氣體造成的,它阻擋了地球散發的部分輻射,導致溫度上升。隨著地球變暖,所散發的輻射更多,須在更高的溫度下才恢復平衡。然而,地球目前還未達到新的平衡溫度,由輻射不平衡而產生的熱量中
11、,90%進入到變暖的海洋中,3%進入融化的冰層。經由這兩個載體吸收的熱量均須經過漫長的過程才能達到新的平衡溫度,周期通??蛇_數十年。因此,目前我們尚未感受到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升高所帶來的全部影響。不確定性之一:自然界吸收溫室氣體能力下降在過去十年中,大自然吸收了約54%人類排放到大氣層中溫室氣體。4 然而,隨著地球變暖,這種凈吸收正在放緩。其主要原因是北極地區永久凍土在夏季融化、分解,以及森林火災的增多。不確定性之二:人類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聯合國的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于1992年簽署,旨在防止危險的氣候變化。5 然而,在過去30年里,溫室氣體排放大幅增加,僅二氧化碳濃度在大氣中就達到了420ppm
12、。巴黎協定 目標將升溫控制在2C以下,而目前的溫室氣體減排進程是不足夠的。12大氣層中溫室氣體水平增加的后果目前,世界各地的極端天氣事件表明,全球變暖促使氣候多變、極端天氣增加,其中包括熱浪、干旱、野火和暴雨。在目前平均溫度上升1.15C的情況下,氣候事件已頻發,如果2100年全球變暖達到預測的2.6-2.8C,在目前的政策下,我們建議應制定嚴謹適應計劃來應對將顯著增加的極端天氣事件。海平面上升除了氣候變化,對于擁有低洼沿海城市和生產性農業三角洲的國家來說,海平面上升亦是他們的主要關切。IPCC表示,冰層的融化進程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這意味著到2100年,海平面可能上升接近 2米,到2300年則
13、將超過5米8。圖表顯示了印度和孟加拉國地區、泰國、越南和中國南部地區在海平面僅上升1米的情況下所受到的嚴重影響。海平面上升不僅威脅到人口,更對糧食生產造成影響。以越南為例,世界銀行指出:“湄公河三角洲占全國水稻產量的50%,水產養殖產量的65%,水果產量的70%,以及農業GDP的三分之一?!? 氣候變化對亞洲的影響IPCC的亞洲地區概況介紹10對該地區的氣候變化影響進行了匯總。觀察到的和預測的氣候變化影響:氣溫的上升增加了熱浪、干旱和洪水等災害發生的可 能性。生態系統:觀察到的生物多樣性或棲息地損失與氣候變化有關。隨著全球變暖,特別是在溫度上升2C或更高的情況下,海洋和沿海生態系統遭受不可逆損
14、失的風險在增加。健康:越來越多的危害,如熱浪、洪水、干旱和空氣污染物,將導致更多的菌媒和水媒疾病、營養不良、精神障礙和與過敏有關的疾病、嬰兒死亡和與過熱相關的死亡。城市和居住地:氣候變化造成基礎設施損壞、服務中斷和供應鏈受影響的直接損失,將增加基礎設施的風險;同時也為投資氣候韌性領域的基礎設施和綠色工作崗位提供了機會。水:到本世紀中葉,由于氣候變化,阿姆河、印度河和恒河等跨國河流流域可能面臨嚴重的缺水問題。到本世紀末,亞洲國家的干旱狀況可能加?。?-20%的干旱率)。冰凍圈:冰川湖融化暴發的洪水將威脅亞洲高山地區及其下游社區的安全。氣候變化導致永久凍土層變暖及解凍深度增加,在建成區的人類活動又
15、加劇了這種情況。食物:更頻繁的水災和旱災,加上高溫,將對糧食供應和價格產生不利影響,導致南亞和東南亞饑荒增加。能源:隨著人口增長,夏季炎熱的氣候增加了對制冷的能源需求。降水的減少也影響了能源需求,海水淡化、抽取地下水和其他能源密集型方法被更多地用來供水。在亞洲13個能源消耗較大的發展中國家中,有11個國家正面臨高度的能源和工業系統風險。提前規劃在本章開篇指出,審慎的適應力規劃應考慮到2100年時溫度上升2.6-2.8C的“極端”情景,并包括針對IPCC提到的“可能性低、但影響重大”的情景,尤其是為海平面加速上升的情況制定應急預案。加速上升的海平面是一個額外預警。除了對可能的“極端”情景進行規劃
16、外,科學家、決策者和政策制定者們必須考慮到比預測更壞的情況。這需要一套改進的“趨勢”規劃系統,包括監測和早期預警基礎設施,以及一個決策管理系統,以加強我們針對氣候變化所做的準備和具備的 韌性。13人口稠密、農業發達的三角洲是面對海平面上升的脆弱地區 11左欄:2020年人口中欄:2020年地面高程右欄:海平面上升1米后的地面高程每平方公里低于500人每平方公里在500至1000人之間每平方公里高于500人平均海平面以下平均海平面上2米至5米平均海平面至海平面上2米間14回顧COP 27 15COP27 的適應成果162022年11月,在埃及沙姆沙伊赫舉行的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7
17、)上,為使各項措施得到有效執行,各國團結一致,維持“將全球升溫限制在攝氏1.5度”的承諾,并優先援助受氣候變化影響的最弱勢人群。以下是從適應力的角度提出的一些重要觀點。設立“損失與損害基金”COP27發表了一項歷史性聲明,表明將建立財政支持體系,為遭受氣候災害重創的脆弱發展中國家提供專項基金支持。針對許多有待商定的事項,將成立一個過渡委員會,就如何落實基金的監管體系提出建議,確定資金來源與分配問題?!皳p失與損害基金”將能為房屋被毀的貧困家庭、失去田地的農民,或被迫離開家園的島民提供生活 支持。然而,在制定明確的資格標準、建立獨立的監管體系、調動資源為基金提供資金方面,仍有許多挑戰性的決策有待制
18、定。同時,透明的、參與式的決策過程也非常重要,須讓那些脆弱國家也參與到該基金的設計和實施中來。在世界上最易受到環境和氣候相關風險影響的前100座城市中,有99座位于亞洲。12可以預見,亞洲國家將急切地尋求該項基金的支持。適應基金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京都議定書,適應基金于2001年設立,為易受到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的發展中國家的具體適應項目提供資金。在COP27會議上,多個國家向該基金聯合認捐了2.3億美元,但與COP26會議上3.56億美元的認捐額相比,仍有35%的差距,資金體量與我們所面臨的挑戰規模相比,仍顯不足。盡管聯合國呼吁發達國家大幅增加對適應力建設的撥款,但資金仍舊短缺。在沒有足
19、夠適應力保障措施的情況下,氣候變化的損害可能會放大,因此,基金的緊縮將對發展中和脆弱國家產生不利影響。截至目前,該基金已經批準了全球約100個發展中國家的140個項目。例如,在柬埔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越南的亞洲受資助項目。迄今為止所做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但如果沒有資金支持的階梯式變化,適應力的建設行動將不及氣候影響的加速度,這將進一步擴大適應力的實施差距?;谧匀坏慕鉀Q方案針對城市韌性建設,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BS)在應對社會和經濟挑戰方面具有環境可持續性和成本效益的適應性,同時可為提升社會福利和生物多樣性帶來好處。這些解決方案可以在城市及其周圍的空間范圍和各種場合中應用。作為應 對氣
20、候 變化的一 個多管 齊下的關 鍵 方法,NBS的重要性得到強調,并首次被列入COP(締約方大會)決議:“促進實現 巴黎協定 的控溫目標,要強調保護、養護和恢復自然和生態系統的重要性,其中包括森林和其他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作為溫室氣體的匯集庫,以及保護生物多樣性,同時確保社會和環境安全?!?3這意味著締約方可監督確保NBS的完整實施;意味著它們是由民眾領導、以生物多樣性為基礎的措施,能為當地提供積極的社會成果,并與大幅削減溫室氣體排放同步實施,而不是采用極端的削減排放的方式。NBS有潛力促進可持續城市發展,同時實現氣候適應力和減緩氣候變化的目標。NBS項目在亞洲各地獲得廣泛實施,例如包括建筑物上
21、的小規模綠地、景觀生物溝渠、沿街和沿水的生態帶、市內城市公園和森林,以及位于流域上游或沿海的濕地和森林等大型區域。然而,在許多方面尤其是在確保不同地區實施NBS計劃的統一性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間。饒浩舜,奧雅納東亞可持續發展經理1718適應議程和國家適應計劃在強調適應力重要性的同時,COP27啟動了 沙姆沙伊赫適應議程。這項全面、共享的議程圍繞30項適應力成果,凝聚全球行動力,目標在2030年前實現一個具韌性的世界14。該議程旨在加快國家、地區、城市、企業、投資者和民間社會的變革行動,以幫助脆弱社區適應嚴重的氣候 危害。它針對基礎設施和規劃如何應對氣候變化提出建議,包括向所有人提供可負擔的和具有氣
22、候韌性的能源,推廣低成本的韌性交通基礎設施,為城市和公司實施實證性的適應力規劃,并確保各方能廣泛獲得氣候風險信息,以及實施國家適應計劃(NAPs)和一些地方性原則。對于在地方和全球范圍內實現由國家驅動的、協商性的適應力工作來說,這些措施對應對氣候變化至關重要。建議的行動包括可持續農業、改善水安全、智能和預警系統、紅樹林保護資金,以及制定可操作的適應計劃。與“損失與損害基金”類似,適應議程的實施和進度監測細節還需進一步制定。目前尚不明確該議程將如何在亞洲發揮作用,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將對整個地區現有的國家適應計劃加以利用。各國制定國家適應計劃的方式均基于2010年COP16期間的“坎昆適應力框 架
23、”,并在 巴黎協定 中再次得到強調。國家適應計劃的兩個首要目標是:通過建立適應力和韌性,減少面對氣候變化影響時的脆弱性;將適應力納入新的和現有的政策和計劃,特別是發展戰略當中。從那時起,亞洲國家已起草并通過了某種形式 的國家行動計劃。雖然管理方式、形式和內容各 不相同,但大多數行動集中在農業、水、生態系統和跨領域部門,主要針對降雨量變化、干旱和洪水問題。19柬埔寨柬埔寨氣候變化戰略計劃2014-2023日本氣候變化適應計劃菲律賓國家氣候變化行動計劃2011-2028(NCCAP)越南國家氣候變化適應計劃2021-2050韓國第三次國家氣候變化適應計劃 2021-2025印度尼西亞印度尼西亞氣候
24、變化適應行動計劃(RAN-API)新加坡新加坡氣候行動計劃馬來西亞第十一次馬來西亞計劃 泰國國家適應計劃(僅大綱)中國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 香港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亞洲國家及地區適應計劃地圖20“奔向韌性”亞洲系列活動21團結亞洲,共建韌性曾詠,思匯政策研究所研究分析師Olivia Boedijanto,思匯政策研究所究助理223簡介亞洲擁有人口稠密的沿海城市、極端事件多發的城市和居住地低洼的島嶼,是世界上最易受到氣候變化影響的地區之一。極端高溫、天氣災害和海平面上升的強度和頻率增加,常常導致大規模的洪水、滑坡和干旱,為數百萬人,尤其是城市貧民的生活帶來影響。據預測,亞洲人口激增將
25、導致對資源的需求增加,并產生更多排放,加劇氣候變化的影響,降低社區和基礎設施的韌性。城市化還可能導致綠地減少,而綠地對氣候韌性也至關重要。為促進采取緊急、系統性的規模行動,“奔向韌性”亞洲系列活動在COP27召開前成功舉辦。參與的城市包括胡志明市、香港、雅加達、吉隆坡、馬尼拉和新加坡。在聯合國的支持下,該系列活動成為全球鼓勵氣候韌性行動的一部分。來自政府、行業和相關部門的知名發言人探討了從洪水管理到包容性設計,以及交通戰略等諸多話題,圍繞如何建設一個具氣候韌性的亞洲分享見解、經驗和意見。該系列活動得到了積極反饋,有力地應證了設計師、規劃師、工程師和可持續發展顧問在這一領域所能發揮的關鍵作用,在
26、提供卓越技術的同時,將各利益相關方聚集在一起,共同加快行動計劃。640+73,0005,700+登記參與參與人數(線上&線下)座亞洲 舉辦城市有影響力 的發言人家合作組織一周7場活動40Pre COP27Uniting Asia to build resilience23新加坡:氫:如何釋放其作為 韌性能源的潛力?觀看活動視頻開幕活動:建設具氣候韌性的亞洲,其關鍵是什么?吉隆坡:我們的交通戰略是否 有利于確保機動性?雅加達:為什么包容性設計對社區 韌性至關重要?胡志明市:洪水管理何以優化城市 發展和城市韌性?香港:香港承洪韌性的關鍵是什么?馬尼拉:我們如何確保未來經濟體 的能源韌性?注:以上“
27、奔向韌性”亞洲系列活動(全英文)視頻于Youtube網站播放,部分地區訪問可能受限24雖然氣候變化已在亞洲引發了前所未有的極端洪水,但 自然氣候變化15雜志最近發表的一份報告明確指出,海平面上升加上降水的增加,對亞洲特大城市的威脅可能遠比預期要嚴重得多。除水災之外,缺水(干旱)也是一項重大挑戰。在香港和胡志明市舉辦的會議上,我們親身體會到,盡管這些城市之間存在差異,但洪水和干旱是相同的問題,應對方法亦有許多相似之處。例如,胡志明市大多建在低洼地帶,而香港27%的人口亦居住在填海造地和低洼地帶。16預測不確定性IPCC的 第六次評估報告 中的氣候情景探討了未來可能的排放途徑,由各利益相關方來決定
28、需考慮和評估哪種情景及其相關的氣候影響。隨著全球氣候數據的廣泛獲取,應大力鼓勵利用科學和實證的方法,來論證那些超越現有規劃和建筑規范的適應策略。然而,評估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現有數據。在香港,香港天文臺收集了大量本地數據,能夠對臺風進行更準確的預測,從而了解洪泛的可能性和速率。然而,對胡志明市而言,本地數據不容易獲得,需要在數據使用來源和場景設計等方面發揮更大的靈活性。通過全球城市未來計劃,胡志明市對排水系統進行了地理信息系統(GIS)繪制,諸如此類的工作正取得進展。城市水韌性方法該方法就水務方案中最有效的排序和優先級提供了明確的見解,幫助客戶應對復雜的水務系統,并為其使用中的需求變化做好準
29、備。THE CITY WATER RESILIENCE APPROACH建設洪水韌性城市的關鍵25綜合系統思維將水視作一個更大系統的組成部分,系統中還包括人、生態和經濟,這種認知非常重要。為了讓所作決策更加可靠,應重視并理解與其他系統的整合和互相聯系。此外,由于水天然具有復雜性和多面性,有效應對與水有關的氣候風險需要跨部門合作。其典范有:香港政府的基礎設施氣候變化工作小組,以及香港機場管理局的氣候韌性研究(涉及香港機場管理局的20個內部部門)。在胡志明市,亞洲開發銀行和外交、聯邦與發展辦公室等機構為地方政府部門提供支持,以促進合作、提高能力和實力。藍綠基礎設施城市規劃的藍綠基礎設施包含如河流、
30、運河及濕地等藍色元素,以及樹木、綠地等綠色元素。發言者一致認為,藍綠基礎設施是解決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在不同的層次和規模上對他們加以部署。他們認為,較小規模的項目不僅能更好地適應當地環境,往往也更容易獲得融資,特別是在胡志明市這樣資金通常難以保證的地方。藍綠基礎設施以及與其相關的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對于改善城市的海綿性、增強城市的治水能力以提高其至韌性來說至關重要。此外,它們還能促進生物多樣性、吸收碳排放、改善市民的健康和福祉。具有水敏感性的城市設計、綜合防洪規劃、去中心化的基礎設施以及對數字工具的使用,都是未來水資源戰略的關鍵組成部分。26提高投資者的認識城市投資者們越來越關心包括洪水在內的
31、潛在氣候風險對他們現有和未來資產的影響。部分推動力來自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TCFD)的相關倡議,倡導為金融市場提供清晰、全面、高質量的氣候變化信息。TCFD建議公司和金融機構利用情景分析來評估與氣候相關的風險和機遇對其業務的影響,以評價并提高其韌性。當投資者利用現有綜合法規和準則評估氣候相關議題時,主要依靠從業者提出的合理建議。雖然這些私人實施的韌性措施由于規模原因通常對解決城市范圍內的洪水韌性沒有太大幫助,但確實為同行提供了針對單一項目的寶貴藍圖。采用漸進式的適應方法“奔向韌性”亞洲系列活動中傳遞出一個關鍵信息:采用漸進的適應力方法對于保證短中期的洪水韌性至關重要,同時,還應保持設計
32、靈活性,以便在未來能夠以更廣泛的干預措施來應對那些長期氣候變化情景中可能產生的最壞情況。這確保了成本效益,并限制了未來對海岸結構所產生的影響。這種方法應與其他戰略相輔相成,如劃定暫時性的泄洪區、應用智能且靈活的防洪屏障等。設計的關鍵在于,要善于順應并利用水,而非與之對抗。從湄公河三角洲幾個世紀以來為適應和應對水位波動而建造的高腳房屋等做法中,我們可以尋找到 靈感。27上??沙掷m城市雨水排水規劃我們為上海定制前瞻性的藍、綠、灰方案,整合多種戰略,以實現改善市民福祉、服務城市再發展,同時提高其水韌性的設計目標。通過了解城市歷史,我們對上海城區的土地使用情況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共確定了12種不同的土地
33、使用類型。通過應用遙感圖像和機器學習技術,我們能夠將研究區域劃分為不同的發展類型,并引入有針對性的綠色基礎設施規劃。28在人口增長、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推動下,亞洲的能源部門正在經歷重大變化。該地區既有發達國家也有發展中國家,他們面臨各自的能源挑戰,這些挑戰主要來自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亞洲的許多國家嚴重依賴化石燃料進口來滿足其能源需求。打造電力部門的韌性可以幫助減少對外國能源的依賴,通過能源來源多樣化以及提高能源效率,來鞏固能源安全。在“奔向韌性”系列活動中,來自新加坡和菲律賓的發言人進一步闡述了各自能源部門當前所面臨的挑戰及前景。在脆弱地區,能源獲取及韌性尤為重要盡管能源部門降碳極具緊
34、迫性和重要性,但在發展中國家的某些農村地區,由于未與國家電網相連,仍缺少可靠供電。例如,在菲律賓的邊遠島嶼,如希拉巴安和東薩馬,每天只有大約4個小時的供電。此外,電廠經營者缺乏相應的知識和技能來維持系統可靠運行,這成為了當地經常供電不穩或停電的主要原因。除了能源安全問題之外,這些地區還容易受到臺風、地震和洪水等自然災害的影響。因此,建設一個具備氣候韌性的能源網絡,對于充分利用這些地區目前有限的電力供應尤為重要。能源韌性框架能源對我們的日常生活至關重要。能源體系的集成度和復雜性日漸增加,意味著其韌性建設從未如此備受挑戰。能源韌性框架可以為任何能源體系做出診斷,判斷其所面臨的挑戰和改進的機會。EN
35、ERGY RESILIENCE IN AN INTERCONNECTED WORLDFuture-proofing energy systems:The Energy Resilience F AND ECOSYSTEMSECONOMY AND SOCIETYLEADERSHIP AND STRATEGYINTEGRATEDEFFECTIVESTRATEGICMANAGEMENTINTEGRATED PLANNINGINFRASTRUCTURE CRITICALITYSOLUTIONSEFFECTIVE DISASTERWHOLE SYSTEM THINKINGSUSTAINABLE FINA
36、NCIALEMPOWERED ANDGOVERNANCEREGULATION VISIONEFFECTIVE INFRASTRUCTUREADAPTIVE ANDUNDERSTANDINGSUSTAINABLERESPONSE AND RECOVERYACROSS SUPPLY CHAINSYSTEMSENGAGED CONSUMERSFlexible demand and generation managementData-driven planningFuture proofing the systemExternal energy interconnectionConsidering r
37、edundancyLevel of interdependencyUnderstanding the generation mixConsidering interdependent systemsImpact of known stresses on operating environmentReliable asset management supply chain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hazardsClear physical security strategyClassifying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Cyber securi
38、tyDigital systems and control strategyEffective asset managementAvailability of the right skill setLong-term focusInnovation focusDefining tolerance to risk(risk appetite)Aligning common energy goalsUnderstanding current and future energy demand and supplyImpact of policy driversUnderstanding geopol
39、itical contextEnergy trilemma strategySocial responsibilityClear and realistic targetsConsultative and informed policy makingResilience ownershipMulti-timescale policyEnforcing regulatory policyRobust market structuresDefining quality of energy serviceRegulation for critical infrastructureTransparen
40、t regulationActive monitoring,evaluation and communication programmesProject success criteria,including resiliencePromoting lessons learned and best practiceProactive coordination across interdependent infrastructure sectorsProactive coordination within the energy sectorCommunity engagement and part
41、icipationEngaging society and businessClear communication channelsEnergy data sharingEncouraging energy efficiencyClear financial frameworksInformed investmentFinancial contracts and insurance mechanismsContingency allocationsCommunication channels across supply chainIntegrated planning across energ
42、y systemsManaging stakeholdersSituational awarenessVisibility of responsible partiesPreparing customers and businessesEfficient local and national mobilisation plansResponsible,flexible and timely recovery measuresProtecting critical assets and servicesUnderstanding of contingency reservesTackle cli
43、mate changeConsumer-centric solutionsTraceable and accountable supply chainResponsible management of resources Special investment criteriaInterdependent systemAssets prioritisation strategy確保能源韌性29去中心化電網有助提升韌性能源部門的脆弱性,促使當地政府在這些離島上構建一個去中心化的可再生能源體系。加之這一地區頗具競爭力的可再生能源區域擁有豐富的海上風能,這一想法得到了進一步支持。其中一位發言者引用了世
44、界銀行 菲律賓海上風電路線圖17,提到當地蘊含約178兆瓦的發電潛能,并有可能在這一領域吸引投資。這一新體系,加上及時的監測系統,有望為菲律賓的離島們創造更穩定、更可靠的能源。氫能的挑戰:高成本和高損耗盡管新加坡的國家氫氣戰略18引發了很多興趣,但氫能的大規模應用正遇到多重挑戰。最重要的是,氫氣作為一種燃料,由于體積密度的原因,能量損失率較高,預期輸出僅為其原始輸入的約 20-30%。在氫源能源的生產方面,成本是該行業的主要參與方關心的重點。高額的運營費用需要財政上的精心謀劃和預測,而銀行則不愿意為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領域提供貸款。行業領導者們對氫能持樂觀態度盡管挑戰與日俱增,但行業領導者們對氫
45、能的前景仍保持樂觀,尤其是在諸如化肥和精煉等行業,其生產過程與綠色氫能(既是原料,也是能源)是可以兼容的。氫能潛力的進一步擴大,從最近開發的用于長途旅行的氫燃料電池汽車中可見一斑,同時,在海洋和航空部門中亦有進展。到2050年,新加坡目標使氫能為運輸業提供5-15%的總能源使用量。就目前而言,將通過混合氣體的方式促進向氫燃料的逐步過渡,以降低成本 負擔。19新加坡計劃成為東盟的氫能領導者發言者還提到,新加坡氫氣項目的商業化潛力正在東盟國家中逐步擴大。新加坡希望成為亞洲的可再生能源樞紐。預計到2050年,每年可生產約160萬噸氫能,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和氫能 項目。30作為世界上重要的貿
46、易樞紐之一,新加坡可以通過海運業減碳來進一步擴大影響。目前,新加坡正在建設其第一個浮動儲能設施,努力為進出的國際船舶提供便利。該系統將為與國際船東的合作提供更好的準備和更多的靈活性。東盟國家有可能從這些現代技術中受益,因為新加坡可以向諸如菲律賓這樣需要穩定能源供應的國家轉讓其專業知識并提供相關資金。先進技術、補貼和投資激勵措施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發言者一致認為,應通過采用先進的、可協作的信息和通信技術、核電,以及使用電動汽車,來促進向可再生能源的轉型。為鼓勵國內消費,政府應提供補貼和稅收減免。此外,應實施認證、長期確定性和退稅,以促進對可再生能源項目的投資。31菲律賓Aboitiz Cayang
47、a太陽能發電站該項目位于菲律賓班詩蘭省山區,占地約196萬平米。目標是保留現有山坡地形的整體特征,并通過對山坡和森林的恢復來改善該地區易發生滑坡的情況。旨在提高周圍土地的可用性,為電網提供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并為當地增加就業機會。32對氣候變化責任最小的人,卻往往遭受最大影響。據估計,到2030年,有6800萬至1.35億人20可能會因為氣候變化而陷入貧困。同時,國家之間的不平等也可能進一步加劇。在印度尼西亞,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將加劇各種挑戰,如貧富差距擴大,以及洪水、污染等氣候風險。要應對這些挑戰、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堅定地關注弱勢社區,以減少不平等,使城市繁榮 發展。聽取廣泛的聲音建設社區韌性
48、需要對地方以及人、自然、基礎設施和文化習俗之間的相互作用有高度本土化的理解。要理解和制定適當且有價值的干預措施來提高社區韌性,首先要確保聽取那些邊緣化民眾的意見,讓多元的代表們參與決策。全面思考并獲得全面的意見可能是一個挑戰。人們的表達方式各不相同,并沒有一個標準模板。應采用多樣的參與工具、包容性的策略和參與性的技巧,為人們提供多種平臺和形式來表達的意見。Cities Alive:設計適應婦女需求的城市要創造一個人人幸福生活、工作和成長的地方,必須有性別包容力。通過設計能夠滿足所有婦女需求的城市區域,以及增加婦女對城市治理、規劃和設計的參與,我們的城市將變得更安全、更健康、更公平和更有韌性。C
49、ities AliveDesigning cities that work for women包容性設計 對社區韌性至關重要33充分利用無形的力量社區韌性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人和當地社會網絡的韌性。相比在大型基礎設施項目中探索韌性,發言者強調了在這些無形方面進行建設的重要性。我們可以從那些克服了氣候沖擊并做好重建工作的社區案例中吸取經驗。確保社區有預判和組織力例如通過溝通策略或緊急救援計劃來應對潛在的氣候沖擊,這可能比硬件干預更 有效。還有一些超越典型基礎設施方法的韌性要素,包括強化精神上和生理上的福祉以及經濟韌性。例如,一個社區在氣候沖擊下所受的經濟影響是什么?他們是否有中短期手段來確保食物
50、、能源和住所的 供應?推廣“10分鐘城市”的概念即使在進行諸如印尼新首都規劃這種大規模項目時,也必須關注人的尺度,尤其要關注居住情況和在地性的特殊結果。以“10分鐘城市”舉例,這個概念是指市民的日常需求如教育、工作、醫療、采購和娛樂都處于住所周圍10分鐘的步行或騎行距離之內。街區的這種地方自治增強了社區的韌性,減少了對更大規模城市基礎設施網絡依賴的同時,使人們之間產生更緊密的聯系。34綜合解決方案所面臨的挑戰貧困和社區韌性是多層面的問題,需要綜合解決方案。然而,在印尼和亞洲其他發展中國家,設計和實施綜合解決方案很有挑戰性。首先,跨部門數據及其數據訪問有限,因此很難采用基于實證的方法,也難以衡量
51、干預措施的實際 影響。其次,橫向和縱向協調有限。來自私營部門和公共部門的利益相關者要么缺乏充分的溝通,要么缺乏在其邊界之外運作的能力,要么只是猶豫不決,不愿意承擔多層面干預措施所帶來的責任。第三個挑戰是在資金方面。例如在印度尼西亞,資金主要用于資本支出,即使最終獲得了資金,亦很少或不會用于運營支出,對于提升運營商和其他利益相關方能力和實力的支出則更少,而這種現象非常常見。35利用包容性設計向低碳交通轉型,印度尼西亞三寶壟和望加錫一系列的參與式規劃方法,包括行程圖、照片聲音和感知調查以及夜間評估,被用來了解弱勢群體在交通方面的體驗。該研究為協同設計的戰術都市主義提供具有成本效益的解決方案,以改善
52、低碳交通的可達性。36運行良好的交通網絡可以顯著提升城市的運營力和競爭力。由于氣候變化影響增大,亞洲城市交通網絡的故障也越來越多。道路和地鐵被水淹沒,嚴重熱浪造成鐵路變形,這些都導致交通方式選擇變少、服務中斷、擁堵,威脅市民安全。雖然討論的重點是吉隆坡,但專家們一致認為,亞洲各地的城市都普遍意識到需要讓人們少用汽車,代之以促進公共交通和主動交通方式的使用。除了提升交通效率外,這種方法還帶來了額外的好處,例如:減少排放、改善市民的健康和福祉。正如一位發言者所指出的,先進的社會應當是一個富裕的人也喜愛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 社會。創建一體化的多模式綜合系統有些城市過度依賴單一的交通方式,一般來說,其韌
53、性會較差,因為單一故障可能影響整個系統??捎玫倪x擇越多,韌性水平就越高。需要考慮的一個關鍵因素是不同系統之間的整合。對于各種模式的相互補充,以及當某個模式出現故障時為用戶提供替代方案來說,無縫銜接的替代方案十分重要。只有采用綜合方法,公共交通才能成為私家車的可替代出行方式。未來的公共交通運輸系統未來的公共交通充滿了不確定因素。雖然氣候危機需要從根本上改變出行方式,以確保向凈零排放過渡,但快速提高的技術水平正在顯著影響交通的商業模式,并有可能重塑我們對個人出行的思考。Tomorrows Public Transport SystemA vision-led approach to transfo
54、rming urban mobility 如何提高交通系統韌性37提供以用戶為中心的解決方案在不斷變化的亞洲城市風光中,出行模式的多樣性、路線和交通使用模式及偏好都是高度本地化的。一位小組成員聲稱,除了其地位和舒適度之外,私家車受歡迎是因其提供了一種虛假的可靠度和韌性汽車駕駛員有主動權,而公共交通主要遵循固定的路線,減少靈活性來避開擁堵路段。因而需要給用戶提供實時交通數據,以做出更明智的出行決定。一個真正以用戶為中心的解決方案應超越車輛到站的準時性,讓人們可以從多種出行方式中進行優選。改善交通活性在吉隆坡這樣的城市,鼓勵步行和騎行作為交通出行方式是一項挑戰。雖然眾多的公路可以方便汽車跨區通行,
55、卻對行人和騎行者造成了障礙?,F有的人行道過于狹窄且缺乏維護。公路依舊存在,一位小組成員建議,地鐵和橋梁可以作為解決方案,或者將公路中的一條車道改為人行道或自行車道。散布在城市中的許多封閉式社區是另一個障礙。改善這些社區的通透性需要與當地社區接洽,并提供專門的慢速交通路線,使其至少在高峰時段向公眾 開放。38解決安全問題優化交通活性的另一個關鍵考慮是安全。既要考慮街道使用時要有足夠的寬度和有限的車流,也要提供足夠的標識,不僅提供汽車標識,更要提供騎行者和行人標識。所討論的包容性和福利方面的考慮包括:提供廣泛的使用性和充足的照明,減輕由于氣候變化導致增長的熱島效應。這些可以通過設計陰涼和通風的空間
56、、實施更多的綠化,使用淺色材料并結合水景來解決。讓公交車更可靠像吉隆坡一樣,公共汽車是許多亞洲城市公共交通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情況下,他們的客流量和效率因其可靠性而受到負面影響。這里的建議是讓公交車更符合使用需求。例如,允許公共汽車根據擁堵情況和乘客的喜好選擇靈活路線;空車或接近空車不發車;部署較小尺寸的車輛,易于通過擁擠窄小的街道。39菲律賓達沃 高優先級公交系統本項目用一套現代化的公共汽車系統,取代了近七千輛被污染且不安全的吉普車,標志著達沃市交通情況的改變。該系統包括二十九條公交線路,一千輛公交車(包括三百多輛電動公交車),三個新的公交總站,五個現代化的公交站,以及保證公交優先的要素
57、,如公交專用道和公交優先信號。40觀點4142建造環境的設計日益復雜氣候變化本身是一套綜合且不斷變化的現象,帶來了與之相關的一系列沖擊和壓力。通過規劃來應對這些負面影響,通常被設計師、工程師、政策制定者和其他建筑環境的專家們視為優秀實踐。在過去,這些通常是由當地的建筑規范或最佳實踐項目來定義。然而,預測未來條件,引發了我們對一系列不同挑戰的思考,其中包括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以及應對其對生物多樣性和人類的更廣泛影響。奧雅納在洛克菲勒基金會的支持下開發的城市韌性指數21,反映了各種韌性指標的復雜性和相互關聯性,通過四個方面展開討論:健康與福祉、經濟與社會、基礎設施與環境以及領導力與戰略。共同的問題
58、需要共同的解決方案應對氣候變化正在迅速成為建造環境領域利益相關方的首要任務之一。韌性設計的概念看似簡單,卻提供了一個有效的系統流程,可以評估風險、評價風險敞口、保證成本效益,是實現韌性建筑項目的關鍵所在。在這個過程中,不同的利益相關方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只有通過挖掘集體智慧,才能優化項目的廣泛影響和長期韌性。沒有任何個體可以獨立解決復雜的氣候韌性難題。因此,在所有建成環境項目開展的初期,就應注重培育有效合作,這是解決問題的唯一出路。采用綜合設計方法饒浩舜,奧雅納東亞可持續發展經理智能綠色韌性方法奧雅納的智能綠色韌性(SGR)方法是采用綜合設計方法應對氣候變化的典范,在解決主要的環境問題時,將實際
59、問題納入考量,在城市規劃戰略和總體規劃中構建長期韌性并為更廣泛的背景提供可持續性框架。該方法源于設計實踐、觀察以及集體研究,其中,東亞地區的城市化使許多城市和景觀易受氣候變化影響,該方法采用整體解決方案應對現代城市的關鍵問題,同時關注城市系統的組織和管理,以及基礎設施和建筑的物理設計。SGR方法有三個重要特點:以人為本:為終端用戶而設計,擴大利益相關方參與的必要性,與有關各方建立廣泛的聯盟合作,并實現社區利益。當代意義:重視使用綜合系統方法解決當前問題,這種方法能為結構化的長期實施工作奠定基礎,同時也能揭示區域關系。未來適用:支援能力建設,利用適當的技術和場景測試,以確保方案擁有適應各種情況的
60、靈活性。該方法強調了公共和私人部門之間合作的重要性。匯聚工程、規劃、設計、金融、開發和運營方面的專家,可提供高效應對氣候變化的策略和項目。奔向韌性奔向凈零低碳靈活自然智慧優化可靠冗余資源效率穩健綜合奧雅納智能綠色韌性(SGR)設計方法4344亞洲面臨氣候變化帶來的巨大威脅特別是在亞洲地區,氣候變化的持續發生已造成了嚴重的社會、經濟和環境后果。迄今,在亞洲開展的一系列氣候變化行動,為當地乃至國際利益相關方提供了在適應和韌性方面關于共同優先事項的統一見解。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亞太氣候變化適應網絡(APAN)主辦的第七屆亞太氣候變化適應論壇22為此類知識交流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例。來自62個
61、國家的900多名從業人員以線上方式共聚一堂,國際利益相關方分享了前沿科學成果,當地利益相關方闡述了歷史上地區性的災難經歷。然而,目前相關的行動進展仍十分緩慢。促進跨境合作 曾詠,思匯政策研究所分析師Olivia Boedijanto,思匯政策研究所研究助理國家在面對氣候災害時有許多相似之處,對于東南亞國家來說尤為如此。因此,促進跨境合作以共同解決復雜的氣候變化問題,是一項富有潛力的解決方案。治理亞洲國家的治理模式源于其相似的文化和歷史傳統。相似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加快了這些國家移植和應用最佳氣候方案的速度23。第七屆亞太氣候變化適應論壇將氣候治理視為提升韌性的推動因素之一。為此,參會者們共享跨
62、國知識,探討促進全社會的參與,并將系統包容性納入討 論中。45地理環境亞洲的大多數特大城市,包括曼谷、馬尼拉、胡志明市和上海,都在低洼或沿海地區,極易受到海平面上升、洪水等氣候變化的影響。在這些地區,氣候變化可能會影響數百萬人的生活。經濟韌性亞洲的許多不成熟的經濟體主要依賴制造業和貿易。受氣候沖擊引發的事件影響,許多靠工資生活的勞動者容易失去日常經濟來源。氣候經濟學指 數24顯示了氣候變化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等國家被標記為高度脆弱:到2050年,這些國家經濟產出的損失可能超過其2019年國內生產總值的七倍。技術使用以煤炭為代價,亞洲國家計劃將可再生能源增加到當前
63、的能源結構中。25隨著可再生能源成本的降低,該地區正在積極發展理想的可再生能源基礎設施,以應對不斷增長的電力需求。由于亞洲的熱帶河流擁有更大的河道溢流流量,水電作為一種清潔能源,對湄公河沿岸國家很有吸引力。水電站可提供穩定的經濟收益,甚至占據了越南總發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26為增強氣候韌性引資獲得資金支持,是亞洲國家應對氣候脆弱問題的關鍵因素之一。引導資金支持那些旨在加強氣候韌性和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倡議和行動,對共同應對氣候危機至關重要。例如,湄公河可持續基礎設施伙伴關系在2019年推出了一個多方參與平臺,通過為湄公河次區域的可持續基礎設施項目調動70億美元的私人和公共資金,來支持湄公河水文倡議
64、(MWDI)。MWDI是一個開放的數據空間,供湄公河下游地區的政府官員、專業人士和民眾獲取與水文數據點和水文建模技術,以應對氣候變化。通過跨境合作加速發展應對氣候變化的合作不應在公眾領域,應建立跨境對話平臺,共同努力以促進不同專業知識的交流和合作機會,這對加快應對氣候變化至關重要。46缺乏系統性思考導致基礎設施的脆弱性涉及到解決基礎設施中現有和新出現的系統性漏洞時,缺乏系統性思維是主要問題之一。單項基礎設施資產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或多或少相互依存。例如,電網是電氣化鐵路的必要條件;廢水處理能力受用水量增加的影響;建立互聯、自主的傳輸網絡需要不間斷的無線數據 連接。然而,孤立化的做法確實滲透到了
65、基礎設施部門。雖然個別資產的脆弱性以及風險管理戰略已被充分了解,但系統韌性和基礎設施資產之間的相互關系卻不被重視和理解。分享最佳案例或機構性見解的能力受阻,這些妨礙了基礎設施各部門之間的溝通和合作。這也限制了基礎設施作為系統的有效性,使其系統協同作用難以得到發現及利用。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提高了基礎設施資產的建設、維護和退役成本。系統性思考是 增強基礎設施韌性的必要條件需要哪些改變?要確保有關韌性的定義和語言是一致且通用的,這對簡化跨部門理解和合作十分重要?;A設施的運營者必須更好地了解他們所依賴,或相互依存的其他網絡和系統。一個部門的故障將會越來越多地影響另一個部門。例如,如果洪水沖垮了電網,
66、其他依賴水泵的防洪設施也可能發生故障,進而導致火車停運及電信服務中斷。展望未來,重點是在基礎設施資產和部門之間建立韌性和應急能力。要實現這些,可以通過鼓勵合作、團隊工作,以及創造機會來更好地理解其間相互依存的關系來實現。與任何文化轉型和思維方式的改變過程一樣,需要明確焦點,確定哪些先行者愿意領導或為這些整合工作而負責。治理和決策結構的改變,對于支持和鞏固系統思維在基礎設施資產和系統的規劃、交付、運營和恢復中至關重要。規劃、咨詢和決策機構必須做出一致的承諾,將韌性視作其進程的一個基本部分?,F在是時候通過采用系統思維、系統工程和系統集成來縮小差距,使行業適應二十一世紀所迎面的挑戰和機遇,發展滿足下
67、一代需求的基礎設施 韌性。溫啟康,香港土木工程師協會區域總監4748城市處于氣候變化的前沿今天,全球氣候危機主要發生在城市,許多重大問題出現在城市化日益發展的地區。然而,城市氣候韌性的投資需求和城市參與全球決策過程的緊迫性(例如每年的COP會議)仍被忽視。城市擁有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占據70%以上的溫室氣體排放,并擁有80%的全球財富27。為了持續繁榮,采取公平和可持續的措施符合城市的自身利益。未來屬于城市,城市需要更強的聲音 城市正在引領適應性和韌性的發展方向城市是發展、增長和機遇的磁石,這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城市為何會持續擴張。然而,這也恰逢全世界正在開始轉變。根據聯合國人居署的 2022年
68、世界城市報告28,城市受氣候變化、流行病或武裝沖突的影響非常之大。不少城市已經在采取措施來應對這些問題。例如,中爪哇省的首府(亦是該省的最大城市)三寶壟已經認識到涉及淡水供應和洪水的雙重威脅,并實施了紅樹林種植、雨水收集和洪水預警系統等舉措。Lauren Sorkin,韌性城市網絡執行董事49為何要投資低收入國家的城市當人們普遍認識到,世界范圍內城市化進程正在加快時,我們必須留意未來城市化進程方式。2022年世界城市報告預測,在2020年和2070年之間,低收入國家的城市數量將增加近80%,高收入和中等偏低收入國家將增加約20%,中等偏高收入的國家則為6%。為發展中國家及其城市提供的適應和減緩
69、氣候變化的資金尚未達到商定的最低水平。在沙姆沙伊赫,發展中國家對未能實現到2020年每年轉移支付1000億美元的目標表示了不滿。同時,城市也開始探索其他機會,比如私營部門投資。通過早期項目準備、投資組合的構建和項目支持方面的能力建設,私營-公共-慈善伙伴關系可以幫助彌補氣候資金的缺口。凝聚城市的力量城市管理者們在全球論壇上的發言仍然僅限于闡釋的角色。然而,他們也是最積極的倡導者,最了解其區域的現實情況并對城市環境有深刻理解。有人可能會說,僅憑這一點就足以讓他們在多邊氣候治理的舞臺上占有一席之地。在COP27會議上,韌性城市網絡(R-Cities)與成員城市共同提升了在應對氣候危機方面的作用。像
70、R-Cities這樣全球領先的城市網絡,可以匯聚全球城市、分享最佳實踐、倡導政策變革。通過相互學習,城市可以采取更快、更明智的行動來應對氣候挑戰。通過合作,他們意識到,需要采取緊急的行動,在將氣候承諾轉化為真正和持久的行動的同時,應確保城市參與到全球決策的制定過程中來。50氣候適應方面的資金缺口日益擴大各國日益認識到為氣候適應行動提供資金的重要性。在COP26會議上,發達國家承諾到2025年,將用于氣候適應的資金總額在2009年的基礎上翻番,達到約400億美元;COP27會議確認將設立“損失與損害基金”。然而,支持氣候適應的資金缺口仍然巨大。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20年適應差距報告29,到2
71、030年,僅發展中國家每年的氣候適應資金需求,預計將在1400億至3000億美元之間;到2050年,這一數字將增長到2800億至5000億美元之間。但目前,全球范圍內每年的氣候適應投資規模僅為300億美元。因此,面臨如此顯著且持續增加的氣候適應資金缺口,迫切需要在各個層面加快對氣候適應措施的投資。氣候適應的三重紅利氣候適應的投資規模和強度還遠遠不夠,其原因之一就是政府部門、私人投資者和公眾對適應行動的效益缺乏全面了解,繼而缺乏加大投資的動力。全球適應委員會2019年的旗艦報告即刻適應:呼吁全球領導力加強氣候韌性30提出,適應行動不僅可以避免損失,還可以帶來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在內的三重紅利。這
72、三重紅利為分析采取氣候適應措施所產生的效益提供了一個有效的 評估框架。嵌入經濟學視角,推動氣候適應投融資規避未來損失,指投資增強氣候適應韌性措施 可以規避或降低未來因氣候災害造成的基建設施損毀、經濟行為中斷所造成的人民經濟財產損失。經濟效益,指通過投資氣候韌性措施而降低氣候風險對生產力的影響,并通過推動創新而帶來的新增經濟價。社會、環境效益,指氣候韌性措施中常包含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可對社會和自然環境帶來積 極影?;谌丶t利,政府和金融機構可以共同制定標準的經濟評估框架、核算準則和審計流程,并建立統一的價值流轉體系,以充分識別并實現氣候適應的益處,助力相關行動的資金籌集。吸引公共和社會資本目前
73、,氣候適應活動受制于有限的公共資金。適應行動所提供的大部分益處由多個利益相關方共享,但往往很難轉化為私人投資者的實際投資回報,因此較難吸引社會資本。為應對這些挑戰,建議采取以下方法:加快建立國家和地方層級的氣候投融資項目庫,挖掘高質量的氣候韌性基建項目。支持氣候韌性基建投融資機制的開發與創新,強化各行業氣候風險的披露、監測與管控。提高地方政府的財政激勵力度,探索更能有效撬動社會資本的融資模式。奚文怡,世界資源研究所中國氣候與能源部研究員51正如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所呼吁,將全球用于氣候適應和韌性建設的資金份額從目前的不足25%提高到50%31,各國都應大幅提升氣候適應的雄心,攜手合作以撬動創新
74、和實用的方法,加速對全球適應行動的資金支持。52其他資源5354其他資源白皮書詳細介紹了奧雅納關于韌性城市建設的解決方法,以及與全球合作伙伴共同開發的相關工具。本書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幫助城市建設韌性的策略及最新案例,其中包括規劃、安全和風險、醫療、社會經濟、交通基礎設施、生態系統、水、建筑和組織。報告對香港的道路交通脫碳展開可行性分析,為政府、私營機構和民間組織提供了相關建議。報告傳達了一個明確的信息:只有政府和全體社會立即采取共同行動,才能在交通領域實現凈零排放。城市韌性指數為評估城市韌性提供了一套全面、專業且全球適用的準則。它由52個指標組成,根據對156個問題的回應結果進行評估,通過定性和
75、定量數據的結合,根據框架中的12個韌性城市目標匯總結果本文就城市利益相關者如何推動和利用COP26的成果提出了深刻見解。闡述了一系列減少碳排放、提高效益和優化機遇的策略和措施,使香港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典范。根據相關報告,香港可以通過實現區域電力部門投資組合多樣化和擴大國內可再生能源來維持能源安全,并實現經濟脫碳。該報告考慮了一系列低碳能源,包括核能、可再生能源和新興綠色技術。城市韌性白皮書為香港道路減碳:香港實現凈零道路交通藍圖城市韌性指數應對香港及其他地區的氣候變化為無碳香港發電:香港實現凈零排放電力系統藍圖本文的各署名作者擁有豐富的公共資源,旨在提高全行業的認識,加快能力建設,并倡導采取適
76、當的政策。以下精選資源提供了關于如何使我們的城市更適合氣候變化的進一步信息、見解和戰略。55本報告為城市利益相關方和食品系統的主要參與者提供指導,闡述了循環經濟轉型如何在不損害適應和轉型能力的情況下推動其韌性工作。城市飲食是韌性城市網絡發起的一項活動,旨在鼓勵其成員城市采取行動,改善食品循環和可持續廢物管理。土木工程師作為基礎設施的設計、建設和維護者,有責任了解并減少基礎設施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最大限度地減少對氣候的負面影響。本文闡述了土木工程師成功測量、分享和評估碳影響的一貫方法。報告主要關注中國未來最有可能面臨的三種氣候風險,即農業干旱、城市內澇和沿海風暴潮。報告評估了與氣候適應型基礎設
77、施投資相關的預期成本和收益,探索有助于融資的潛在工具和機制。韌性復蘇工具提供了一套基于韌性城市網絡的最佳實踐。它使每個城市通過四種迭代活動來設計自己的恢復方式:評估并分析現狀、設計行動組合、改進提案以及深化學習。作為對基礎設施部門需求的回應,本報告闡述了基礎設施項目、計劃和供應鏈企業如何利用系統思維來實現最優結果的方式,借鑒項目實例經驗,對系統方法的提供提出了更實用的見解。本文探討了將現有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倡議納入氣候適應行動的潛力,論述了這些舉措在強化適應支持方面所面臨的阻礙,以及在加速適應行動方面面臨的機遇,吸取經驗教訓,提升監測和評估能力。城市飲食:把握機遇,通過循環路徑 建立食物韌性系
78、統基礎設施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的實用測量加速氣候韌性基礎設施建設韌性復蘇工具以系統性方法進行基礎設施交付探索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的潛力以提升氣候適應行動56參考文獻1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2023).State of the Global Climate in 2022.Retrieved from https:/public.wmo.int/en/media/press-release/wmo-annual-report-highlights-continuous-advance-of-climate-change 2 United Nations
79、 Environment Programme(2022).Emissions Gap Report 2022:The Closing Window Climate crisis calls for rapid transformation of societies.Retrieved from https:/www.unep.org/emissions-gap-report-20223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2022).Emissions Gap Report 2022:The Closing Window Climate crisis ca
80、lls for rapid transformation of societies.Retrieved from https:/www.unep.org/emissions-gap-report-20224 IPCC(2021).Climate Change 2021: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2021.Retrieved from https:/www.ipcc.ch/report/ar6/wg1/5 United Nations(1992).7.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Retri
81、eved from https:/treaties.un.org/doc/Treaties/1994/03/19940321%2004-56%20AM/Ch_XXVII_07p.pdf 6 Luthi,D.,et al.2008;Etheridge,D.M.,et al.2010;Vostok ice core data/J.R.Petit et al.;NOAA Mauna Loa CO2 record.Retrieved from https:/climate.nasa.gov/climate_resources/24/graphic-the-relentless-rise-of-carb
82、on-dioxide/Some description added.7 IPCC(2023).Synthesis Report of the IPCC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2023).Retrieved from https:/www.ipcc.ch/report/ar6/syr/8 IPCC(2023).Summary for Policy Makers.Retrieved from www.ipcc.ch/report/ar6/wg1/downloads/report/IPCC_AR6_WGI_SPM.pdf 9
83、 World Bank(2022).Vietnam country climate and development report July 2022.Retrieved from:https:/openknowledge.worldbank.org/server/api/core/bitstreams/a27f1b05-910d-59ab-ba2c-84206bf107c2/content 10 IPCC Working Group II Impacts,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2022).Fact Sheet Asia Climate Change Impa
84、cts and Risks 2022.Retrieved from https:/www.ipcc.ch/report/ar6/wg2/about/factsheets/11 Hooijer,A.,Vernimmen,R.(2020).Global LiDAR land elevation data reveal greatest sea-level rise vulnerability in the tropics.Nat Commun 12,3592(2021).Retrieved from: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1-23810-9.Creativ
85、e comments license: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Changes made include adding names of affected cities and cropping out the maps of the Amazon and the Niger.12 Verisk Maplecroft(2021).Environmental Risk Outlook 2021,Verisk Maplecroft Analysis.Retrieved from https:/ 13 Conference of the P
86、arties(2022).Sharm el-Sheikh Implementation Plan,UNFCCC.Retrieved from https:/unfccc.int/sites/default/files/resource/cop27_auv_2_cover%20decision.pdf 14 Climate Champions(2022).COP27 Presidency launches Adaptation Agenda to build climate resilience for 4 billion by 2030,Climate Champions.Retrieved
87、from https:/climatechampions.unfccc.int/cop27-presidency-announces-ambitous-climate-resilience-agenda 15 M,Becker.,M,Karpytchev.,A,Hu.(2023).Increase exposure of coastal cities to sea-level rise due to internal climate variability.Nature Climate Change.Retrieved from https:/ Mirando,D(2022).Assets a
88、t Risk due to Short-term Climate Risk Assessments.China Water Risk.Retrieved from https:/www.chinawaterrisk.org/resources/analysis-reviews/assets-at-risk-due-to-short-term-climate-risk-assessments 17 Offshore Wind Development Program(2022).Offshore Wind Roadmap for the Philippines.World Bank.Retriev
89、ed from https:/documents1.worldbank.org/curated/en/099225004192234223/pdf/P1750040b777da0c30935a0e2aa346f4e26.pdf 18 Ministry of Trade and Industry(2022).Singapore Launches National Hydrogen Strategy to Accelerate Transition to Net Zero Emissions and Strengthen Energy Security.Government of Singapor
90、e.Retrieved from https:/www.ema.gov.sg/media_release.aspx?news_sid=202210246JoalvsFYBOc#:text=Hydrogen%20could%20supply%20up%20to,net%20zero%20emissions%20by%202050 19 Climate Analytics(2021).What is Singapores pathway to limit global warming to 1.5C?.Climate Analytics.Retrieved from https:/1p5ndc-p
91、athways.climateanalytics.org/countries/singapore/sectors/transport20 World Bank(2020).Global Action Urgently Needed to Halt Historic Threats to Poverty Reduction.World Bank.Retrieved from https:/www.worldbank.org/en/news/feature/2020/10/07/global-action-urgently-needed-to-halt-historic-threats-to-po
92、verty-reduction 5721 Arup,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2016).City Resilience Index:Understanding and Measuring City Resilience.Arup,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Retrieved from https:/ 22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2022).Enabling Resilience for All:The Critical Decade to Scale-up Action:7th Asi
93、a-Pacific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Forum Summary Report.Asia Pacific Adaptation Network,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Retrieved from https:/ 23 Wang,T.Y.,&Liu,H(2018).An emerging Asian model of governance and transnational knowledge transfer:an introduction,Journal of Asian Public Policy.Ret
94、rieved from https:/ 24 Gray,C.,&Varbanov,L(2021).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Impacts for Asia,Swiss Re.Retrieved from https:/ 25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2019).Southeast Asia Energy Outlook 2019.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Retrieved from https:/www.iea.org/reports/southeast-asia-energy-outloo
95、k-2019 26 Okutsu,A(2018).Asia leads the charge in growth of renewable energy.Nikkei Asia.Retrieved from https:/ 27 World Bank(2022).Urban Development.World Bank.Retrieved from https:/www.worldbank.org/en/topic/urbandevelopment/overview28 UN-Habitat(2022).The World Cities Report 2022:Envisaging the F
96、uture of Cities.United Nations Human Settlements Programme.Retrieved from https:/unhabitat.org/sites/default/files/2022/06/wcr_2022.pdf 29 UNEP,UNEP DTU Partnership,World Adaptation Science Programme(2021).Adaptation Gap Report 2020.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Retrieved from https:/www.unep
97、.org/resources/adaptation-gap-report-202030 Global Commission on Adaptation(2019).Adapt Now:A Global Call for Leadership on Climate Resilience.Global Commission on Adaptation.Retrieved from https:/files.wri.org/s3fs-public/uploads/GlobalCommission_Report_FINAL.pdf31 UN Climate Change(2021).Antnio Gu
98、terres:50%of All Climate Finance Needed for Adaptation.UNFCCC.Retrieved from https:/unfccc.int/news/antonio-guterres-50-of-all-climate-finance-needed-for-adaptation圖片版權封面 Gettyimagesp 3 Gettyimagesp 5 Arupp 6 Gettyimagesp 8 Gettyimagesp 11 Arupp 13 Hooijer,A.,Vernimmen,R.p 14 Arupp 17 Arupp 19 Arupp
99、 20 Arupp 24 Gettyimages p 27 Arupp 28 Gettyimagesp 29 Gettyimages p 31 Gettyimages p 32 Gettyimages p 35 Arup p 31 Arupp 36 Gettyimagesp 39 Gettyimagesp 40 Gettyimages p 43 Arupp 44 Gettyimagesp 47 Gettyimagesp 48 Gettyimagesp 51 Gettyimagesp 52 Gettyimages58關于奧雅納奧雅納致力于可持續發展,擁有18,000多名設計師、顧問和專家,項目遍
100、布全球140個國家。我們以人為本,追求卓越,與客戶和伙伴攜手共建,以非凡創意、先進技術和嚴謹務實塑造更美好的 世界。關于思匯政策研究所思匯政策研究所成立于2000年,是一個獨立的香港公共政策智庫。通過深入的研究和對話,為香港的社會和環境挑戰提供政策信息,并讓利益相關方參與其中。研究重點是宜居城市不可或缺的四個領域:環境、經濟、社會和治理。思匯政策研究所被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勞德研究所評為全球最大的50個環境智庫之一。關于ICE香港協會ICE香港協會是全球最受尊敬的專業工程協會之一。成立于1818年,在全球擁有95,000名會員。香港是除英國之外會員最多的地區。其愿景是將土木工程置于社會的核心,通過
101、知識、技能和專業技術實現可持續發展。關于韌性城市網絡韌性城市網絡的建立基于100韌性城市倡議。該倡議由洛克菲勒基金會于2013年提出,是其全球百年倡議的一部分。在成員城市的大力支持下,該網絡于2020年正式啟動,在全球40多個國家近100個城市中開展業務。其使命是改善城市脆弱性,改善世界各地超過 2.2億城市居民的福祉。關于世界資源研究所世界資源研究所是一家獨立的全球性智庫,通過與政府、企業、多邊機構和公民社會積極合作,開展科學、可行的研究和實踐助力人類與地球的可持續發展。在全球范圍內,我們集中應對氣候、能源、食品、森林、海洋、城市和水資源七大挑戰,并通過商業、經濟、金融和公平發展四大中心來分析、制定相應的解決方案。聯系我們奧雅納饒浩舜 可持續發展經理e:思匯政策研究所姚俊業 思匯政策研究所行政總監e:liucivic-exchange.org香港土木工程師協會溫啟康 區域總監e:kaihong.wanice.org.uk韌性城市網絡林佳穎全球總監,傳媒部 e:llimresilientcitiesnetwork.org 世界資源研究所奚文怡世界資源研究所氣候與能源部研究員 e:wenyi.xiwri.org 版權聲明保留所有權利202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