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移動:中國移動新型智慧城市白皮書(2023版)-應急管理分冊(58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中國移動:中國移動新型智慧城市白皮書(2023版)-應急管理分冊(58頁).pdf(58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前 言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運行系統日益復雜,安全風險不斷增大。一些城市安全基礎薄弱,安全管理水平與現代化城市發展要求不適應、不協調的問題比較突出。智慧應急“十四五”規劃指出“十四五”時期是信息化引領應急管理事業全面創新、構筑智慧應急新格局的重要戰略機遇期。2023 年是“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攻堅之年,中國移動作為數字中國、網絡強國、智慧社會建設主力軍,以“推進數智化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為主線,堅持高標準、高起點,把握應急管理工作進入新階段、運用新理念、融合新技術的歷史機遇期,立足自身基礎能力優勢,積極推動統一完備的信息化工作機制建設,創新多元的科技力量匯集機制,推動產業協同發展,
2、積極投身應急管理信息化工作,推進先進信息技術與應急管理業務的深度融合,參與構建功能完善先進的應急管理信息化體系,為建設與國家安全生產、防災減災發展需求相匹配的現代應急管理體系提供有力支撐。中國移動智慧城市白皮書(2023 版)-應急管理分冊重點闡述中國移動在應急管理信息化領域布局的架構體系、應用場景、解決方案能力和典型案例。通過本白皮書的傳播,旨在為智慧應急的行業發展添磚加瓦,助力城市應急管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提升。本書編寫組指導單位中國移動集團公司政企事業部編寫單位中移系統集成有限公司主編郭毅峰(中移系統集成有限公司)參編田博涵、褚喬、楊松、王豪、丁當、朱宇、粟鞏、張力、胡暢(中移系統集成有限公
3、司)目錄01行業趨勢02愿景內涵03整體架構04應用場景05典型實踐06生態合作101行業趨勢21.1.1 應急管理工作轉型發展2018 年根據黨和國家機構改革部署,組建應急管理部,作為國務院組成部門。應急管理部的設立,整合了改革前國務院 9 個部門的事故災害防治和應急救援業務職責、5 個議事協調機構職責,并負責統一管理綜合性應急骨干力量。經過改革調整,應急管理部整合了安全生產和防災減災兩大領域工作的全部流程,將事故災害的“防抗救”進行統一管理。在地方政府履職層面,職能調整和設計與國家部委層面保持一致。1.1.2 國家政策持續利好推動應急產業發展近年來,我國自然災害、生產事故災害頻發給我國在應
4、急管理存在的問題上敲響了警鐘,國家層面多次出臺應急產業相關政策規劃,推動應急產業發展多次成為政府工作報告的重要內容。2022 年“十四五”國家應急體系規劃出臺,對“十四五”時期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等工作進行全面部署,著眼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統籌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把安全擺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提高安全生產水平、完善國家應急管理體系等作出全面部署,為解決長期以來應急管理工作存在的突出問題、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提供了重大機遇。表 1-2022 年中國應急管理相關政策文件發布時間發布時間發布單位發布單位政策政策32022 年 2 月
5、國務院“十四五”國家應急體系規劃2022 年 4 月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十四五”國家安全生產規劃2022 年 4 月應急管理部、中國地震局“十四五”國家防震減災規劃2022 年 6 月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加強數字政府建設的指導意見2022 年 6 月應急管理部“十四五”應急救援力量建設規劃2022 年 7 月國家減災委員會“十四五”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規劃2022 年 8 月應急管理部、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十四五”礦山安全生產規劃2022 年 11 月科技部、應急管理部“十四五”公共安全與防災減災科技創新專項規劃1.1.3 應急管理部高度重視應急信息化發展為推進應急管理信息化建設應用,加快智慧應急建
6、設成果眾創共享,推動應急管理從傳統治理向現代“智”理轉變,應急管理部自成立以來,發布了一系列指導性文件,對應急管理信息化工作提出明確建設任務和計劃,一體化推進全國應急管理信息化體系建設,要求主動適應科技信息化發展大勢,加快建設應用,提升智慧應急水平,以信息化推進應急管理現代化。表 2-應急管理部發布的應急信息化建設指導性文件年份年份指導文件指導文件2018 年應急管理部信息化發展戰略規劃框架(2018-2022 年)2019 年應急管理信息化 2019 年第一批地方建設任務書2020 年應急管理信息化 2020 年地方建設任務書2020 年應急指揮視頻調度系統 2020 年建設任務書2021
7、年應急管理信息化 2021 年地方建設任務書2022 年應急管理信息化 2022 年地方建設任務書2023 年地方應急管理信息化 2023 年任務書41.2 行業發展1.2.1 應急管理體系發展沿革應急管理體系是指一個由政府和其他各類社會組織構成的應對突發事件的整個網絡,包括法律法規、體制機構、機制與規則、能力與技術、環境與文化等??v觀世界發達國家成熟應急管理體系的建立過程,都是從一次次現實災難中汲取經驗教訓,又反哺到理論體系中,不斷地修訂、完善、演練、實戰、再調整、再演練、再實戰,逐步地形成了被世界各國模仿借鑒的成熟應急管理體系。我國的應急管理體系發展大體上分為 4 個階段,2003 年以前
8、是分部門、單災種的應急管理,2003 年至 2007 年初步形成應急管理體系,2008 年至 2012 年深化建設應急管理體系,2013 年至今不斷提升綜合應急管理能力。(1)新中國成立2003 年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應急管理組織機構按照不同災種單獨設置,如民政部門、國家地震局、衛生部等機構各自承擔職責,履行抗災救災義務,這一時期的應急管理體制呈現分部門、單災種的管理模式,各個部門之間缺乏溝通協調與配合。(2)2003 年2007 年2003 年非典爆發之后,應急管理的理論與實踐在我國興起,建國以來的實行分部門、單災種應急管理模式在應對“非典”時受到嚴峻考驗。我國政府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從國情
9、出發,提出“一案一5制“的構想”,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工作由此全面起步。(3)2008 年2012 年在應急管理體系上,繼續推動統一領導,綜合協調、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的應急管理體系建設,逐步將傳統的分部門、單災種的應急管理模式轉變為多部門、綜合性的應急管理模式。(4)2013 年至今黨的十八大后,進入了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統領的應急管理體系全面建設的新時期。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我國應急管理的目標著眼于培育多元主體意識,建立健全社會參與機制,變“應急管理”為“應急治理”,加強綜合應急能力建設。1.2.2 應急行業需求背景分析應急產業通過預警、
10、預防、檢測、防護和應急處理各種突發事件事故和災害,大大減少社會和社區危害,具有多行業交叉和服務公共安全的屬性,屬于新興產業。在一些國家,應急救援已成為繼金融、保險、電信后的第四大產業,而在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從政策角度看,綱領性政策引領應急領域信息化發展方向。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完善國家應急管理體系,明確應急事業發展和總體目標,以及在廣泛領域內的建設需求,為智慧應急帶來新的機遇點。從經濟角度看,中國經濟形勢向好帶來更多樣的應急需求。在需6求端,我國經濟將會持續向好。隨著經濟發展,社會各階層在進行經濟活動時也會衍生出各種各樣的安全風險,為應急產業發展帶來新需求。在供
11、給端,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社會資金充裕,尤其是疫情沖擊,使應急產業更加受到關注,未來將有更多社會資本進入,為應急行業發展提供了較雄厚的資金支持,助力應急產業建設。從社會角度看,城市規模與自然事故災害增長帶來應急需求的增長。在全國人口增長帶來的城市發展及災難事故連年增加的社會背景下,城市應急、自然災害應急等的需求逐年增加,帶動應急行業發展。我國是世界上主要的氣候脆弱區之一,自然災害頻發,分布廣,損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平均每年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約占 GDP 的 3%6%,且災害數量在近 20 年來也急劇的增多。應急產業發展將會極大程度上降低災難所造成的一系列損失。從技術角度看,技
12、術發展助力應急行業向智能化方向演進。隨著國內 5G 基站的建立,物聯網技術、大數據分析、AI 技術的發展以及在應急領域的深入應用,預計未來我國應急體系建立將會向智能化、大數據的領域發展,現存的應急行業產業將實現產業升級,從而衍生出新的行業發展增長點。1.2.3 應急管理基本現狀與問題挑戰作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急管理部門和有關行業部門應急管理業務的信息化體系建設已經成為一項事關應急管理事業長遠發展的基礎性、全局性、戰略性重大任務。經過7多年發展,我國應急管理信息化工作已經取得長足進步。國家應急管理相關部門和各省市日常應急管理工作平臺普遍搭建完成,能夠借助信息專網開展信
13、息接報、應急資源管理、值班管理、視頻會商等。在行業智慧應急解決方案方面,國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氣象防災減災、安全生產監管、交通安全管理、傳染病防控等智能化系統展現出巨大效能。與此同時,智慧應急的行業應用仍有很大提升空間,當前主要的不足以下幾個方面:各種安全風險監測預警能力不足。安全生產風險監測預警方面,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風險監測預警平臺系統不夠完善,違規行為、異常情況等風險隱患的智能識別能力不足。自然災害綜合風險監測預警平臺系統方面,數據資源不足,智能化多災種和災害鏈綜合風險監測、風險早期識別和預警預報能力不足。應急指揮平臺不夠完善。一些應急平臺缺乏完善的應急指揮“一張圖”和應急資源管理平臺,
14、缺乏數字化應急預案庫,缺乏應急管理部門系統內數據共享、外部門數據互通,不能有效匯聚互聯網和社會單位數據,從而無法有力支撐統一指揮、協同研判。應急通信與信息保障韌性不足。不少平臺尚未實現視頻會議系統、手機、固話、衛星電話、移動指揮車、手持單兵等多種通信終端融合聯通,無法形成應急戰術互聯網,救援現場通信保障能力弱。不能有效發揮應急廣播、手機短信、手機 App 應用等手段作用,及時發布針對特定區域、特定人群的災害預警和轉移避險等信息。8數據分析應用不足。各應急平臺普遍對災害風險、災情數據統計、重大安全隱患、安全監管執法、應急力量物資、應急預案方案、重點監管企業用電等基礎信息綜合分析研判能力不足,不能
15、充分挖掘數據價值,為風險防范、預警預報指揮調度、應急處置等提供智能化、專業化、精細化手段。1.2.4 新技術發展助力應急管理能力全面提升近年來,隨著智慧社會的發展和政府管理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高,特別是隨著物聯網、大數據、AI、云計算等新技術的不斷推陳出新,我國應急管理工作踏上了快速信息化建設的進程,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應急管理工作呈現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多層并進、蓬勃發展的態勢。(1)應急管理信息化狹義的應急管理信息化是信息的傳輸網絡建設與初級指揮平臺建設。這往往是信息技術的局部使用,重點是信息的傳輸和端對端的圖文與視頻信息聯通。早期的應急管理平臺主要是這種初級信息化平臺。例如,應急管理部在成
16、立初期,由于是由多行業、多部門組合而成,綜合信息化水平還相對落后。(2)應急管理智能化應急管理智能化是全面運用信息化技術,實現應急管理數據感知、動態監測、智能預警、精準監管等,實現扁平、快速、精準的應急指揮與快速處置,這是當前應急管理的整體業務發展方向。在應急管理9部出臺的應急管理信息化發展戰略規劃框架(2018-2020)中,提出應急管理信息化發展的“四橫四縱”總體架構,實現“統一標準規范、統一網絡支撐、統一安全保障、統一數據服務和統一平臺架構”,就是典型的應急管理智能化整體解決方案。(3)應急管理智慧化應急管理智慧化是在技術上全面應用 5G、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充分發揮人的集體
17、智慧和技術的信息處理能力,最大限度地實現敏捷應急、科學應急、精準應急、動態應急。未來的應急管理智慧化是全方位的,信息化智能化技術廣泛應用到應急管理體系的一切方面和應急管理的全過程,應急管理的智能化程度得到質的提升,應急管理工作效能較傳統方式有根本性的躍進。目前,應急管理智慧化還處在某些局部應用的階段。對于全國應急管理系統而言,總體上仍處于未來式?!笆奈濉眹覒斌w系規劃提出,要系統推進“智慧應急”建設,建立符合大數據發展規律的應急數據治理體系,完善監督管理、監測預警、指揮救援、災情管理、統計分析、信息發布、災后評估和社會動員等功能。2021 年 11月,應急管理部在廣東省深圳市召開“智慧應急
18、”建設現場推進會上提出,未來的智慧應急建設工作要在信息化全覆蓋基礎上,更加注重系統融合和智能升級;要推進監測預警系統全覆蓋和智能化,加快高水平安全生產、自然災害、城鄉安全風險監測預警平臺建設;要推進應急指揮系統智能化和高效化,提高應急通信保障水平和災害事故信息獲取能力,建強“應急大腦”;要推進“互聯網+監管”智能化升級,10提高監管執法和服務企業水平;要推進智能科普宣教培訓和應急信息發布,加快應急廣播體系建設,提高社會動員能力;要加強新型智能裝備研發應用,提高應急救援實戰水平。這些部署將自上而下地把我國智慧應急事業扎實推向前進。1102愿景內涵12中國移動充分發揮自身數智化經驗、知識和能力優勢
19、,激發數據要素創新驅動潛能,聚合生態資源,全面支撐各級應急管理信息化建設工作,提供頂層設計咨詢、項目及應用場景集成設計、方案實施等全流程服務,推動應急管理業務優化升級和創新轉型。立足中國移動“世界一流信息服務科技創新公司”定位,致力于成為應急管理信息化領域的推動者、賦能者、領航者。2.2.1 全面的規劃與設計服務以“全災種、大應急”、“智慧應急”理念為指導,聚焦應急業務與信息技術融合,梳理區域安全生產和防災減災條件、應急救援工作基礎,謀劃應急管理信息化發展策略,設計應急管理信息化需求,分析應急管理信息化發展情況,明確后續規劃建設方向,為各級政府完善應急管理體系、提高應急管理能力提供決策依據和政
20、策支撐。2.2.2 豐富的方案與實施服務基于安全生產監測預警、災害監測預警、應急指揮調度等應急管理領域業務需求,制定建設方案,內容涵蓋全域感知網絡、空天地一體應急通信網絡、智慧協同的業務應用體系,提供軟、硬件集成設計和實施服務。1303整體架構14按照“體系性、層次性、先進性”的思路,聚焦信息技術“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的發展趨勢,對智慧應急總體架構進行設計,形成“1 中心+2 張網+1 平臺+N 應用”應急信息化體系,為各級應急管理機關提供一體化應急事件解決方案。圖 1 應急指揮信息化總體架構“1 中心”主要指各級應急管理機關的應急指揮中心及其軟硬件設施。按指揮場所可以劃分為后端指揮中心和
21、現場指揮中心,配套軟硬件設施主要涵蓋了大屏展示系統、音頻擴聲系統、分布式控制系統、會議系統、數字化戰場設備套裝、移動指揮車等,為應急指揮與日常監管提供基礎設施支撐?!? 張網”指應急通信網、物聯感知網。應急通信網主要是采用 5G、軟件定義網絡(SDN)、IPv6、專業數字集群(PDT)等技術,綜合專網、互聯網、寬窄帶無線通信網、衛星、無人機等手段,建成天地一體、全域覆蓋、全程貫通、韌性抗毀的應急通信網絡。15物聯感知網主要面向生產安全監測預警、自然災害監測預警、城市安全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現場實時動態監測等應用需求,基于NB-IOT、LORA、4G/5G 等各類無線、有線傳輸技術完成感知數據的傳
22、輸與接入,構建的全域覆蓋應急管理感知數據采集體系?!? 平臺”包括數據基礎支撐平臺及專項應用支撐平臺。數據基礎支撐平臺主要涵蓋數據治理服務、數據資源管理、數據服務管理等,為應急管理綜合應用提供數據服務支撐,并對外提供數據共享交換、數據應用服務。專項應用支撐平臺主要涵蓋融合通信系統、視頻聯網系統、物聯網平臺、視頻會商系統等,為應急專項業務應用提供支撐服務?!癗 應用”主要指結合應急管理職能,構建涵蓋監督管理、監測預警、事件管理、指揮救援等應用場景,為應急指揮決策、安全生產監管、城市安全風險防控、消防風險監管與處置等應用場景提供數字化能力,實現事故事前預防管理、事發及時預警、事中應急調度、事后總結
23、評估的全過程信息化管理,為應急管理工作的高效、科學開展提供信息化支撐應用。1604應用場景174.1.1 總體需求分析提高各省市縣應急管理能力和水平,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是各級應急管理機關工作的一項重大任務。我國是自然災害較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突發事件易發多發。自然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救災難度大。生產安全事故總量仍然偏大,道路交通、危險化學品等重點行業領域事故頻發,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面對嚴峻復雜的自然災害、城市安全和生產安全形勢,各省市縣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仍然相對落后。應急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災害監測預報預警、應
24、急通信與保障等能力短板現象嚴重,迫切需要補齊信息化短板,應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建設全面支撐具有系統化、扁平化、立體化、智能化、人性化特征,與應急管理能力相適應的現代應急管理體系。4.1.2 應急指揮中心(1)應用需求應急指揮中心是公共安全、自然災害等重大災害事故發生后,實現對各類人力、物資、設備等資源進行集中調度和指揮的重要場所,需要具備高效的信息收集、處理和傳輸能力,以便快速做出決策并指導現場行動。因此,建立一個穩定、可靠、高效的信息傳輸和處理系18統是應急指揮中心建設的核心需求。(2)應用方案1)總體設計基于城市大腦統籌考慮及共建共享思想,緊緊抓住應急管
25、理事業改革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整合安全生產、自然災害防治等應急信息資源,利用云計算、大數據、感知網絡、融合通信等現代化信息技術,建立現代化應急指揮中心,發揮救援指揮神經中樞和信息中心作用,實現以指揮為核心能力、以職能為使命牽引、以需求為任務導向、以數據為關鍵要素、以應用為重中之重的相互鏈接的安全共同體,推動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和指揮協同,確?!皟灮?、協同、高效”,實現應急管理“事前、事發、事中、事后”全面感知、動態監測、智能預警、分析決策、快速處置、精準監管,全面支撐具有系統化、扁平化、立體化、智能化、人性化的現代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應急指揮中心場所主要包括應急指揮大廳、新聞
26、發布廳、會商室、值班室、綜合控制室等場所的建設內容,以滿足應急管理部門日常應急管理和突發事件處置的需求。19圖 2 應急指揮中心功能場所2)應急指揮中心配套信息化系統大屏顯示系統作為數據流、信息流、業務流、視頻流匯聚的中心,通過此顯示系統,可供日常監控、關鍵數據檢測、業務平臺展示、公安指揮調度、輔助決策使用,可隨時對各種現場信號、各類計算機圖文信號、業務平臺數據信號進行多畫面顯示和分析,滿足召開高清電視電話會議、高清指揮調度、高清監控顯示等多業務的高清顯示的需求,實現“一體化、一塊屏、一張圖”的功能定位,滿足各類實時信號通過顯示系統進行靈活、全方位的展示,以便全面、及時、準確的開展指揮處置工作
27、。音頻擴聲系統將國際、國內卓越的音視頻技術及設備集合為整體,并運用可靠的集成系統及各種音視頻設備進行全面、有序的表現,使會議室擁有高智能化、高擴容性、操作方法先進的系統應用環境。通過這套系統可達到對各種用途的信息顯示、實時的音視頻收發和清晰的場地擴聲。20會議系統的建設遵循“數字網絡化、智能化、統一管理化、積極兼容、aq 可靠、先進實用、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的總原則。系統使用的技術具有前瞻性,系統具有良好的升級、擴展能力,設備選型符合系統整體功能的要求,符合當前智能化趨勢,系統的管理上高效,靈活,維護簡單方便。分布式控制系統在指揮中心中,通過分布式控制系統可以將目前現有的辦公電腦,政務網/視頻
28、專網電腦、視頻會議終端、視頻解碼服務器、大屏顯示系統、中控智能控制系統、音響擴聲系統、KVM 坐席協作功能都集成在一起進行顯示控制。整套系統的硬件、軟件設計上已充分考慮到系統的安全性、可靠性、維護性和擴展性。系統整體采用 IP 網絡化、分布式架構,具有低耦合、高同步、運行穩定、擴容方便、施工簡單、后期維護便捷等特點。系統可對顯示的各個信息進行智能化管理,通過自動或手動的方式實現任意切換、接管、推送,達到實時全面地觀看和掌握各方面信息的目的,大大提高了會務會商、指揮調度、日常數據監測和決策的效率和準確性,各系統信息顯示的直觀性和可操作性。信源采集、處理、顯示不受物理地域限制,支持多種視頻信號的接
29、入,包括傳統復合類型信號、高清視頻信號、IPC 攝像頭、高清流媒體等。對于信號源采集可靈活選用傳輸介質,綜合考慮圖像畫質及傳輸延時,保證系統及圖像處理穩定性??蓪π旁吹囊曨l、音頻以及鍵鼠信號同時進行接入、傳輸和處理,實現信號源的遠程 KVM 切換管理21功能,同時保證遠程 KVM 控制管理時音視頻與鍵鼠信號的同步性,操作無延時,不影響業務操作的準確性、流暢性。無紙化會議系統無紙化會議系統是近年來開始流行于行業中的一種全新的會議模式。它是將多種智能化通訊技術、音頻技術、視頻技術、軟件技術融入會議的會前、會中、會后各個環節,通過文件的電子交換實現會為用戶提供極為便捷高效的會議平臺,同時也帶來全新的
30、會議體驗。無紙化會議系統遠遠不止是實現會議無紙化這么簡單,它還要滿足傳統意義上多功能會議室的各種信號自由交互、互聯互通的功能。3)現場應急指揮部數字化戰場系統智慧應急前指成套裝備產品是一種服務應急現場指揮的便攜式音視頻融合指揮通信系統,采用全新的“無線網狀網”理念設計,應用同頻組網技術,利用現場寬帶自組網中繼通信機的多跳中繼性,可為救援人員與現場指揮部之間打造穩定的寬帶通信鏈路,支持現場可視化指揮調度、多種通信手段融合、現場通信組網、現場信息采集、多方應急協同等功能,解決應急前指最后一公里的互聯互通問題?,F場應急指揮車中國移動應急指揮車集成 5G LTE 核心專網,依托衛星、微波、光纜、MES
31、H 自組網等傳輸鏈路提供區域通信服務,同時配備無人機等設備提供現場數據采集能力,為后端應急指揮提供實時數據支撐?;谥袊苿討敝笓]車能快速搭建前端指揮所,保障應急一線指揮調22度工作順利開展。圖 3 應急指揮車5G 應急融合通信系統依托 5G 專網構建公專結合的應急融合通信系統,基于各類音視頻網關提供多終端的拓展應用,通過各通信網絡全面融合,實現音頻、視頻、消息、位置等信息的標準化處理與交互共享。圖 4 5G 應急融合通信(3)應用效果通過應急指揮中心配套信息化系統與現場應急指揮部系統的建設,23當各類災害事故發生后,能夠快速實現對災害現場各類現場信息的采集回傳,以及對人力、物資、設備等資源
32、的協同與集中調度,將有效降低救援響應時間和提高救援效率。4.1.3 應急通信網(1)應用需求以應急管理部信息化發展戰略規劃框架(2018-2020)為指導,構建以指揮信息網、無線通信網、衛星通信網為核心,并與互聯網、國家電子政務外網等網絡實現互聯互通,共同組成天地一體的應急通信網絡,為應急指揮救援提供夯實網絡基礎。針對“斷電、斷路、斷網”區域的應急任務,需要快速部署的現場應急通信系統實現區域覆蓋,連接后方指揮中心確保災情上報和指揮調度暢通,同時需解決語音對講、可視化指揮、數據傳輸需求。(2)應用方案1)指揮信息網應急指揮信息網是承載應急救援指揮等關鍵業務和大容量數據轉發的基礎通道,具有高可靠、
33、高穩定、高安全和全覆蓋等特點,主要面向指揮決策部門、應急救援部門的特定用戶,承載應急指揮、大數據分析、視頻會議、部分監測預警等關鍵應用。24圖 5指揮信息網部署架構省級網絡省級集中設置省級核心路由器、省級匯聚交換機、下一代防火墻、網管及網絡運維平臺。省級核心路由器:省核心路由器是省級應急指揮網和國家應急指揮骨干網連通樞紐,上達國家部委,向下與各市匯聚交換機互聯。省級匯聚交換機:省級匯聚交換機部署在應急管理廳,上聯至省級核心路由器,負責與省級地震局、省級煤礦安監局、駐地應急救援隊(預留)和其他省級單位的匯聚接入。網管及網絡運維平臺:網管及網絡運維平臺實現網絡資源、用戶和業務的融合管理,提供基本的
34、網絡資源管理、拓撲管理、故障管理、性能管理、用戶管理、IP 地址管理等功能。下一代防火墻功能:通過防火墻+IPS 入侵防御+防毒墻+上網行25為管理對網絡數據流進行 2 到 7 層的深度分析,能精確、實時地識別并阻斷或限制黑客、蠕蟲、病毒、木馬、DoS/DDoS、掃描、間諜軟件、協議異常、網絡釣魚、P2P、IM、網游等網絡攻擊或網絡濫用,實現對網絡基礎設施的保護和網絡性能的保護,滿足安全等級保護要求。市級網絡市網絡層由市骨干路由器、匯聚交換機、市級接入單位組成。市骨干路由器、匯聚交換機部署在市應急管理局,上聯至省級匯聚交換機。區/縣級網絡縣網絡層由縣匯聚交換機、縣級接入單位組成??h匯聚交換機部
35、署在縣應急管理局,上聯至市級匯聚交換機。2)無線通信網無線通信網作為應急通信可要的重要組成部分,采用“公?;パa、寬窄融合、固移結合“的多維組網形態,充分利用 PDT 數字集群、LTE寬帶專網、Mesh 自組網等多種技術手段,解決不同應用場景下語音、圖像、視頻、數據的高速傳輸,為應急響應中的救援隊伍、聯動部門、社會公眾和國際救援與協作提供應急通信服務,確保協同救援和日常移動通信中全地域、全過程、全天候的通信保障。26圖 6 無線通信網架構圖370M 窄帶集群網為進一步完善應急指揮體系,滿足應急救援智能化、扁平化、一體化指揮 ZZ 需要,提高政府應急管理部門統一調度指揮、協同作戰、應急處置的通信保
36、障能力,可采用自主知識產權的專業數字集群(PDT)標準,建設一套 370 兆專業數字集群(PDT)通信系統,建設固定通信設施通過指揮信息網傳輸至各級應急指揮場所,同時在本地應急集群通信系統的基礎上,建設移動指揮系統網絡節點,支持應急現場監控、可視指揮、執法勤務等移動應用,并為應急救援人員配備無線通信終端、移動指揮終端等專用設備,建成一張“公?;パa、寬窄融合、固移結合”專有無線通信網。27圖 7PDT 應急窄帶集群網架構圖LTE 無線寬帶專網面對應急救援抗災現場的復雜環境,傳統通信手段通常已無法使用,為保障現場的救援抗災工作正常有序開展,補充無線通信系統以語音集群通信為主的缺點,通過現場搭建 4
37、G LTE 專網,部署一套相互融合、靈活高效的可視化應急指揮系統,運用專有的音視頻通訊設備,實時通過前方指揮中心的衛星通信、公網通信等通信手段,完成對后方指揮中心傳輸各種現場提供視頻、圖片、語音、數據等數據。為領導提供實時、準確的現場實況,為正確決策和指揮一線工作提供直觀、可靠的第一手資料,實現可視化指揮、多媒體調度,提高應急部門決28策的準確性、正確性和實時性,提高快速反應、統一指揮、協同作戰能力。圖 8LTE 無線寬帶專網架構圖寬帶 mesh 自組網利用無線自組網設備靈活組網、多跳中繼的特性,配合無人機機動靈活、高空飛行的優勢,建設空地聯動寬帶自組網系統,并實現多鏈路冗余回傳,提供多種場景
38、下音視頻實時回傳、實時監控指揮等功能,為指揮員了解現場整體情況,迅速做出正確決策提供支撐。29圖 9 寬帶自組網系統架構圖3)衛星通信網VSAT 衛星通信網按照應急管理部應急管理衛星通信系統建設規范,統籌利用部、省租用的衛星資源,改造或建設 VSAT 衛星通信網,實現視頻會議、圖像采集、對講機接入、VOIP 語音、位置信息、數據傳輸等業務功能,匯入部級中心站。省級 VSAT 衛星通信網由省級固定站、遠端站組成,統一納入部級中心站管理,原則上不再單獨建設省級中心站。省級固定站由衛星通信天線、射頻系統、衛星網管調制解調器、IP接入控制器和若干業務調制解調器等設備組成。省級固定站接入部級中心站管理,
39、實現與本省所屬遠端站音視頻業務連接。部、省之間通過衛星傳輸的業務數據依托應急指揮信息網實現互聯共享。30遠端站分為固定站、車載站、船載站、機載站、便攜站等類型。設備主要包括衛星通信天線、射頻系統、遠端站調制解調器和業務交換機等。根據需要,部級中心站可直接調度遠端站業務。圖 10VSAT 衛星通信網架構圖天通衛星通信網按照應急管理部應急管理衛星通信系統建設規范,依托應急管理部天通統一接入服務系統,使用“國家應急用戶專用號段”,結合實際需求部署天通衛星終端。根據應急管理部授權,省級應急管理部門通過應急指揮信息網與應急管理部天通統一接入服務系統對接,獲取本省天通衛星終端的位置、設備狀態、資費情況等信
40、息,實現對本省天通衛星移動終端的管31理。圖 11 天通衛星通信網架構圖(3)應用效果應急指揮信息網具備與國家電子政務外網、互聯網的安全互聯能力,通過引接衛星通信網、無線通信網,并連接互聯網、國家電子政務外網等通信網絡資源,構建起“全域覆蓋、全面融合、全程貫通”的應急通信網,實現省、市、縣三級應急管理單位立體式全覆蓋,為應急救援提供統一高效的通信保障。4.1.4 數據與應用支撐平臺(1)應用需求對應急管理體系內外部應急資源數據進行匯聚、治理、管控、共享和服務,打破數據孤島,歸集數據資源,沉淀數據資產,促進數據共享應用的價值,為建立高效科學的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和安全生產事故預防體系提供基礎性、綜合
41、性、戰略性可靠數據支撐,是數據與應32用支撐平臺建設的核心應用需求。(2)應用方案1)OneCity 數據支撐平臺融合 5G+AICDE 等新技術,構建數據、AI、集成和各類基礎核心能力,為應急管理監測、風險管控等應用搭建提供支撐。通過 OneCity 平臺打造統一的應急管理能力底座,根據客戶需要,持續構建應用,實現各系統的持續運營。抽象各領域通用業務形成行業共性服務,結合應急行業需求,只需進行少量定制化開發即可完成項目交付。平臺構成由數據子平臺、集成子平臺、AI 子平臺構成,作為智慧應急技術框架的能力中臺,對上層應急指揮信息系統及應急專項應用系統建設提供數據與應用服務支撐。主要功能數據治理能
42、力:將多源異構應急數據完整接入原始庫,并進行標準化處理,同時通過對數據資源的服務化封裝提供數據資源服務能力。應急系統部署在電子政務外網中,是在統一信息資源規劃下,利用數據接入、數據處理、數據管控、數據服務、數據共享交換等功能,實現地方應急管理部門內、外部應急數據資源的匯聚、治理,形成統一的數據資源池,對內部業務系統和外部共享交換提供統一的數據目錄服務。數據治理系統是地方應急管理綜合應用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服務總線為統一門戶、業務應用、應用支撐提供數據支撐,地方33應急管理綜合應用平臺的業務應用產生的數據可反哺至數據治理系統,利用數據治理系統中數據服務子系統,可與上級數據治理系統中數據共享交
43、換平臺和地方政務數據共享交換平臺進行對接,完成與上級單位和橫向相關部門的數據接入與共享。應用服務與算法支撐能力:提供應用開發環境、應用集成環境、系統運行保障、通用算法等公共應用服務,實現現有、在建和擬建業務系統的整合與集成。共享交換能力:橫向與自然資源、交通、電力、水利等單位,縱向與上下級應急管理單位進行跨業務、跨應用、跨部門的信息共享。2)融合通信融合通信系統為應急指揮支撐技術平臺的核心系統,對上提供豐富的標準開放接口與應急各部門通信業務應用系統對接,對下連接各類終端,實現多渠道信息接入并有效支撐融合指揮服務。系統將多種不同類型的媒體和終端資源接入統一通信平臺實現互聯互通,并通過封裝標準的
44、API 接口為上層指揮調度應用提供統一的融合調度服務。34圖 12 融合通信系統3)視頻會商視頻會商系統,按照“業務融合、統一指揮”的原則,以安全互聯方式將音視頻通信、數據通信和位置信息等通信業務融合匯聚,上聯應急部,下聯下屬應急部門,同時支撐分級分類接入公安、交通、防汛、地震、消防等部門的視頻資源,逐步形成多層級調用、多網絡融合、多部門互聯、多媒體互通的應急指揮信息化實戰體系。視頻聯網系統,支持接入會議會商終端、4G/5G/專網單兵、4G/5G/專網布控球、監控攝像頭、電話、集群等應急終端設備,通過指揮信息網及無線通信、電子政務外網、衛星等擴展網絡,實現視頻會議、視頻會商與監控融合、移動接入
45、等三大核心功能。系統通過調用平臺接口等,實現大屏顯示、會商研判、指揮調度、移動接入等功能。支持多類型高清視頻同時入會,支持實現任意時間、任意會場、任意組合快速組35會,配置各類移動高清視頻接入設備和接口,具備跨級扁平化調度指揮能力。為應急指揮業務提供視頻調度的能力。4)視頻聯網應急視頻聯網平臺包括視頻監控設備、視頻傳輸網絡、視頻存儲與管理系統以及視頻調度指揮系統等組成部分。通過應急視頻聯網平臺,相關部門和人員可以實時獲取到各個監控點位的視頻畫面,及時了解災害事故和緊急情況的發展態勢,作出相應的指揮決策。同時,平臺還可以實現視頻數據的記錄、存儲和分析,有助于事后調查和事故分析。為應急指揮調度業務
46、提供現場實時音視頻圖像方面的支撐能力。5)物聯平臺物聯感知平臺用于承載“公共安全感知、消防感知等各類物聯網設備的接入和應用管理;結合專業的自動化監測設備和可靠的數據傳輸通道,實現企業安全生產重點風險區域、氣象災害區域、地質災害監控區域、消防重點區域的實時監測、數據收集與閾值預警,便于提前做好防災減災預備工作。通過展示各類預警信息、災害點信息、氣象數據和災情現場信息,集中管理和處理各類災情報送信息、應急調查信息、處置信息,為應急指揮決策提供數據支持。(3)應用效果基于應急信息資源規劃標準規范,實現應急管理體系內部、外廳局數據、企業感知數據的接入、處理、管控、共享和對外服務,通過數據有效、合理、清
47、晰、先進的架構設計實現應急管理數據資源的匯36聚融合,提升價值密度,為上層各行業應急數據資源的匯聚、應用、分析研判提供高效的數據服務。4.1.5 應急指揮系統及應急專項應用(1)應用需求突發事件易發多發,安全生產事故、城市火災、城市安全、森林草原火災等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救災難度大。應對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應急指揮與保障能力存在短板,各級應急部門對于災害監測、救援指揮和協調聯動能力的需求較為突出。(2)應用方案1)應急指揮系統應急指揮信息系統的架構設計按照“平戰結合”的原則,遵循平臺化、組件化的設計思想,采用統一的數據交換、統一的接口標準、統一的安全保障,以保證各子
48、系統的無縫集成。系統依托應急指揮通信網部署,使用市級應急管理綜合應用平臺統一提供的應用支撐系統,接入其他業務部門監督管理、監測預警、數據資源、決策支持等專業系統的相關信息,開發應急業務管理系統、應急指揮調度系統和應急管理大數據指數呈現系統等子系統,通過服務總線實現各級應急指揮業務協同,通過數據共享交換系統實現各級應急指揮數據共享,通過應急指揮系統,實現對公共安全事件的事前預防、事發應對、事中處置和善后管理過程,構建橫向互聯縱向貫通的應急體系,整合優化各37部門應急力量和資源,增強應急能力,保障公眾生命財產安全。在縱向上協同省、市、區(縣)、街道(鎮),橫向上聯動各部門,資源統籌分配管理,從而達
49、到應急事件“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活、上下聯動、平戰結合”的目標,不斷提升應急管理能力。圖 13 各層級智慧應急指揮系統應急管理業務包括全過程管理業務、常態業務、非常態業務、綜合保障業務等四類。根據應急管理業務和信息化需求,應急管理業務系統主要包含值班值守、信息接報、信息發布、調度指揮、協同會商、結構化預案管理、應急保障管理、輔助決策分析、指揮演練、應急評估管理等業務功能模塊?;诂F代化市級應急指揮中心,發揮救援指揮神經中樞和信息中心作用,實現以指揮為核心能力、以職能為使命牽引、以需求為任務導向、以數據為關鍵要素、以應用為重中之重的相互鏈接的安全共同體,推動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互聯互通、
50、信息共享和指揮協同,38確?!皟灮?、協同、高效”,實現應急管理“事前、事發、事中、事后”全面感知、動態監測、智能預警、分析決策、快速處置、精準監管,全面支撐具有系統化、扁平化、立體化、智能化、人性化的現代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圖 14 市級應急管理綜合應用平臺2)應急信令大數據輔助決策專項應用近年來,全國每年因自然災害、事故災害和社會安全事件等突發公共事件造成的人員傷亡逾百萬,損失以千億計,公共安全應急管理成為政府防災減災、保障廣大人民財產安全和生命安全的迫切工作。中國移動梧桐應急大數據平臺,基于具有時空連續性的位置信令大數據,結合氣象、地震等災害實時數據,可實現對受災地區人口情況進行持續統計分析,
51、通過對災害事件的事前預警、事中監測、事后評估,有效輔助各級管理部門應急預案的制定和救援工作,通過對各類事件的多級分類分析,實現對事件的精準預警和綜合評估,提升應急管理和救援效率。39主要功能:快捷查詢:包含氣象、地震等災害(近 1 天、2 天、7 天、30 天、一年);自定義分析:支持地圖畫選(繪制圓形區域、繪制多邊形區域)、手工輸入(輸入經緯度和區域半徑)、行政區圈選、烈度圖上傳四種方式快速繪制受災區域??焖俜治觯?0 分鐘內即可輸出影響區域人流變化情況、人口來源地、年齡性別畫像等;可視化展示:熱力圖、網格圖、衛星圖三種方式展示區域人口分布情況,并展示區域面積、人口規模、居住/工作人口情況、
52、人口年齡性別畫像、人群來源地等;分析報告;靶向精準發布。圖 15應急大數據產品中國移動應急救災分析平臺可支撐地震、水災、泥石流、氣體泄漏、洪澇、火山爆發、沙塵暴、臺風、坍塌、決堤、傳染病、爆炸等4012 類災害應急事件分析,第一時間提供數據支撐,為防災減災方案制定提供決策依據。3)安全生產專項應用圍繞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等高危行業安全生產重大風險,以感知數據為支撐,構建風險監測指標體系和監測預警模型,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建設安全生產風險監測預警系統,實現對高危行業企業安全生產風險的監測、評估、預警和趨勢分析,強化安全生產風險的分類分級管控,為重點監管、精準執法、科學
53、施策提供支撐,切實解決安全生產企業隱患排查治理工作效率低、風險分級管控落實不到位等難題。圖 16 安全生產專項應用架構圖4)城市安全專項應用針對燃氣爆炸、城市看海、馬路拉鏈、空中蜘蛛網等城市生命線風險,以 5G、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BIM/GIS、數字孿生等技術41為支撐,建立城市生命線監測預警服務體系,實現生命線風險隱患的全域感知、實時監測、早期預警和高效處置。實現城市安全管理由“以治為主”向“以防為主”轉變,由“被動應付”向“主動監管”轉變,創新城市安全精細化管理服務模式,提升城市安全發展水平。圖 17 城市安全專項應用架構圖5)智慧消防專項應用針對消防隱患難監管、救援難度大等問題,運
54、用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融合通信等技術,構建立體化、全覆蓋的社會火災防控體系,實現消防火災智能防控、風險動態評估、救援科學高效,全面提升消防安全管理水平。42圖 18 智慧消防架構圖主動融入新型智慧城市、數字政府和應急管理信息化發展戰略,認識新常態、把握新趨勢、邁向新高度,以滿足消防工作和隊伍建設發展的新需求為出發點,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通過完善機制、優化架構、整合資源、深化應用等方式系統推進消防救援數字化轉型,努力形成“消防救援科學智能、火災防控動態精準、隊伍管理標準精細、裝備管理全程可視、政務服務便民快捷”的信息化新格局,全面提升消防救援隊伍信息化服務管理能力和城市公共
55、安全水平。6)森林草原防火專項應用利用 5G、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通過組建天、地、空立體感知網,構建森林防火綜合管控系統,形成全天候、立體化、智能化的森林火災綜合預警管控體系,解決森林草原防火監測難、管理難、救援難的問題。43圖 19 森林草原防火架構圖通過森林草原防火專項應用建設,掌握森林草原火災的現狀、動態及發展趨勢,提高森林草原火險監測預報能力,提升綜合防控能力,提升瞭望監測覆蓋率,保證重點區域實現全天候、全方位火情監測,及時發現火災隱患,為森林草原火災指揮、調度和撲救提供準確依據。實現森林草原防火“打早,打小,打了”,避免小火引發大災,切實提高了森林草原火災預防、監測和撲救
56、的綜合防控能力,全面保護和改善自然生態環境。(3)應用效果通過安全生產、城市安全、智慧消防、森林草原防火專題應用的建設,針對多種自然災害風險研判、安全生產態勢感知,提升監測預警及風險分級管控能力;通過應急指揮系統,提供快速展現、上傳下達、協同會商、專題研判、指揮調度和輔助決策等支撐能力,建立反44應靈敏、協同聯動、高效調度、科學決策的應急指揮信息系統,實現應急救援智能化、扁平化和一體化指揮作戰。4505典型實踐465.1 應急管理大數據工程及自然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化工程應急管理部建設部分通信大數據輔助決策子系統項目5.1.1 項目背景應急管理部主要承擔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及時應對處置各類災害事
57、故的重要職責,擔負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維護社會和諧健康發展的重要使命,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2021 年 3 月 12 日,中共中央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加快構建數字技術輔助政府決策機制,提高基于高頻大數據精準動態監測預測預警水平。強化數字技術在公共衛生、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社會安全等突發公共事件應對中的運用,全面提升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睘槿尕瀼芈鋵嶞h的十九大精神以及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關于行業信息化決策部署和應急管理部黨委關于信息化工作具體部署要求,堅持“兩個至上”,聚焦“兩個根本”,破解自然災
58、害影響精準化評估、礦山精準化管控、災害事故精準化救援輔助決策等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加快構建數字技術輔助應急決策機制,提高基于手機信令大數據精準動態監測預測和評估水平,不斷用信息化促進應急管理現代化。5.1.2 建設內容依托運營商大數據人口分析能力,將“人+地+事+物+組”47有機結合,構建科學的分析模型、預測模型,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建設以“人”為核心的輔助決策系統。圍繞自然災害輔助救援決策和安全生產異常監測,實現自然災害(洪澇災害、地震災害、泥石流災害等)受災區域內的輔助決策分析模型和異常預警模型體系,實現對重點區域內的異常情況監測和災害特征分析可視化系統,提升災害事故精準化監測
59、預警、災情評估和救援指揮決策水平。5.1.3 實現價值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對礦山防盜采、復工復產、各類事故進行監測分析,同時滿足對自然災害(地震、洪澇、泥石流等)實時分析,為災害救援、災害預警提供有效的輔助決策手段。建成以“人”為核心的手機通信大數據輔助決策子系統。實現對礦山潛在風險等情況及時監測預警。提升災害事故精準化監測預警、災情評估和救援指揮決策水平。5.2 內蒙古自治區應急管理綜合應用平臺5.2.1 項目背景自治區應急廳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及自治區黨委、政府關于應急管理工作的決策部署,充分利用應急部統建相關信息化系統、自治區已建的各類政務信息化基礎、自治區應急指揮中心建
60、設項目基礎及廳內其他支撐項目,對標應急管理部門三定職責,結合自治區應48急管理工作的實際需求,力爭到 2022 年底,對標應急管理部信息化發展戰略規劃和自治區黨委、政府要求,按照“統籌規劃、集約建設、業務引領、安全可控”的原則,兼顧新建工程和既有成果,通過邊建、邊用、邊完善,將指揮中心升級改造為自治區應急救援指揮中心,作為全區應急值守、監測預警、會商決策、指揮調度、信息發布的現代化綜合運轉中樞,為領導指揮處置突發事件、有關部門開展聯合會商、視頻會議調度等提供基礎設施保障,“大安全、大應急、大減災”應急管理體系進一步健全,形成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平戰結合的應急管理體制,防范化
61、解重大風險體制機制不斷健全,安全生產、綜合防災減災形勢趨穩向好,生產安全事故總量持續下降,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有效遏制,防災減災能力顯著提升,形成上下貫通、聯動高效的指揮協調機制,規范操作流程方式,促進指揮調度迅速快捷、科學有序,確保有急即應、有急能應,構建科學完備的預警指揮救援體系,全面提升搶險救援響應速度、處置效率,形成自治區應急管理的“中樞神經”。5.2.2 建設內容以全面提升自然災害綜合防治、生產安全事故預防、應急管理和應急救援能力為出發點,根據自治區應急管理工作實際業務需求,規劃內蒙古自治區應急管理信息化總體框架??杀硎鰹椋骸耙粋€平臺,兩個門戶,三張網絡,四大業務”。系統建設一個平臺,
62、即應急管理綜合應用平臺。由支撐系統、49業務系統、標準規范、安全防護、智能運維、配套支撐等建設內容組成。將應急管理業務與信息化支撐能力相結合,構建完整的應急管理信息化業務體系。應用集成兩個門戶,即應急綜合門戶、應急移動門戶。在PC 端和移動端實現部、自治區兩級應用接入。應急綜合應用平臺的各類使用用戶可以自主訂閱,形成個人工作臺,對各自所需業務系統產生的數據進行歸集,并查看系統推送的待辦事項、系統提示等信息,根據業務需求便捷進入各個應用系統,快速應對各類突發事件和日常業務。實現各類業務系統的統一入口,構建以用戶為中心、體驗融合一致、架構開放敏捷的統一門戶。運行范圍三張網絡,即互聯網、電子政務外網
63、、應急指揮信息網。本期建設內容橫跨三張通信網絡,為綜合應用平臺用戶群體提供實時、精準、可靠的端到端通信服務保障,為應急救援快速響應、統一指揮提供通信支撐。業務覆蓋四大業務。即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應急救援、政務管理。圍繞應急管理工作四項核心業務開展綜合應用平臺建設工作。通過在部統建系統集成推廣基礎上,針對自治區應急管理實際工作需求,重點建設企業安全生產在線監督管理、中介機構安全生產在線監管、森林草原防滅火綜合監測預警、應急救援指揮等信息系統。5.2.3 實現價值覆蓋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政務管理等多個領域,為業務開展提50供全面信息化支撐。在“統籌規劃、集約建設、業務引領、安全可控”的原則下,兼顧
64、新建工程和既有成果的基礎,規劃構建出內蒙古自治區應急管理信息化體系。5.3 河北雄安新區應急管理信息化 5 年發展規劃編制項目5.3.1 項目背景應急管理工作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屆歷次中央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應急管理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踐行“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常態減災與非常態救災相統一”的理念,統籌發展和安全,強化安全風險預防治理,加快構建統一領導、權責一致、權威高效的應急管理信息化體系,持續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將為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加有力
65、的安全保障??茖W編制并有效實施應急管理信息化“十四五”規劃,對于進一步筑牢全區安全發展基礎,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意義重大。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市委工作安排,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等法律法規及應急管理部關于推進應急管理信息化建設的意見“十四五”國家應急體系規劃等文件部署,推進新區應急管理信息化“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515.3.2 建設內容對新區應急管理工作進行深入調研,了解業務開展情況、業務信息化建設情況、業務建設需求等情況,全面辨識當前信息化工作存在問題,明確未來 5 年新區應急管理信息化的發展目標和功能定位,編制河北雄安新區應急管理信息化
66、 5 年發展規劃,為充分發揮信息化對應急管理工作的保障作用提供理論支撐。5.3.3 實現價值以防范化解安全風險能力建設為主線,聚焦應急管理工作發展需求,有力發揮信息化解決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的能力。以“智慧應急”為牽引,推動應急管理業務與信息技術融合發展,提高應急管理工作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推進應急管理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堅持全局視野和“大應急”導向,深度融入數字城市建設,整合各相關單位建設基礎及需求,筑牢城鄉安全能力體系,構建專常兼備、平戰結合的應急管理工作體系。5206生態合作53中國移動以合作促發展,以發展促合作,秉承開放包容,相互賦能的合作理念,與產業鏈上下游合作伙伴深入開展全方
67、位、多領域、深層次合作,通過場景+技術+能力的深度融合,構建現代應急管理數字化服務體系,有效幫助應急部門應對災害事故多發頻發、有效防范化解重特大安全風險。通過做大市場規模,協調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和諧發展,為應急行業客戶創造更多價值,與產業鏈合作伙伴共同成長。中國移動以 OneCity 平臺為基礎,聚合生態資源,面向城市治理、民生服務、產業經濟、生態宜居打造豐富的智慧城市新應用。在應急領域,通過構建行業領先的智慧應急解決方案,為用戶提供一站式的智慧應急應用服務,以信息化促進應急管理能力現代化,推動形成統一領導、權責一致、權威高效的特色協同應急能力體系和運行機制,全面提升應急管理的協同性、整體性、
68、專業性。依托中國移動能力優勢,聚合垂直領域優質合作伙伴,通過優勢互補、整合賦能,共同推進構建資源整合、高效協同、融合發展、合作共贏的智慧應急生態圈。54聲明本白皮書在編制過程中引用了互聯網公開信息資源并盡可能地對有明確來源的信息注明了出處,在此對各類信息資源的提供者表示感謝,所引用內容其著作權和版權歸原作者、來源媒體、原網站所有。但是我們也知道,凡事總有可能掛萬漏一,對本白皮書沒有注明來源的內容提供者同樣表示感謝。如果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白皮書內容可能不規范使用,歡迎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對相關內容進行處理。本白皮書的版權歸中國移動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擅自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復制、傳播、展示、鏡像、上載、下載、轉載、摘編)或許可他人使用本白皮書之部分或全部內容。中國移動保留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力。白皮書編制組聯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