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國有文化資產管理中心: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白皮書2023(39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北京市國有文化資產管理中心: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白皮書2023(39頁).pdf(39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白皮書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白皮書Beijing Cultural Industries White Paper(20232023)北京市國有文化資產管理中心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2023 年 11 月目目 錄錄前前言言.1 1一、承壓前行、應變求新的提質之年一、承壓前行、應變求新的提質之年.1 1(一)堅定落實文化強國戰略的首都擔當.2(二)奮楫篤行實現疫情下產業總體平穩.4(三)科技賦能成為承壓前行的支撐變量.5(四)大型賽事和活動彰顯中華文化影響力.6二、產業發展迎難而進二、產業發展迎難而進.7 7(一)核心領域夯實穩健發展“戰略壓艙石”.7(二)文化產業數字化加速釋放發
2、展動能.9(三)“文化+”不斷拓展產業發展新空間.11三、空間格局縱深優化三、空間格局縱深優化.1313(一)“一軸三帶”引領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13(二)園區與多元產業空間承載高質量發展.14(三)各區域產業發展特色日益鮮明.16(四)文化領域區域合作走深走實.18四、文化企業主動創新求變四、文化企業主動創新求變.2020(一)頭部企業引領應變提質發展.20(二)國有文化企業改革深化推進.21(三)數字化與智能化轉型加速.22五、文化供給與消費互促五、文化供給與消費互促提質提質.2323(一)文化供給趨向精品化特色化多樣化.23(二)文化消費孕育新空間新活力新形態.25(三)文化扶持和惠民
3、政策促進供需活躍.27六、文化貿易與交流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六、文化貿易與交流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2828(一)“雙奧之城”向世界彰顯古都新形象.28(二)文化貿易不斷開拓創新.29(三)交流合作深化文明互通互鑒.30七、發展環境持續七、發展環境持續改善改善.3232(一)創新助企紓困和產業發展政策.32(二)強化資金和人才要素保障.33(三)著力構建公平高效健康的營商環境.34結結語語.35351前言文化建設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高質量發展文化產業是實現文化繁榮興盛的戰略舉措,是滿
4、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和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的必然選擇。2022年是黨和國家歷史上極為重要、殊為不易的一年,也是北京文化產業承壓前行、應變求新的一年。北京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以首善標準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堅定落實文化強國戰略,產業發展迎難而進,新業態、新模式、新成果不斷涌現,空間格局拓展優化,市場主體改革創新,文化供給與消費互促升級,文化傳播力、影響力顯著提升,全國文化中心的引領示范作用日趨彰顯。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白皮書(2023)對2022年北京文化產業基本現狀、重要數據、主要特征等進行了全面梳理分析,客觀反映全市文化產業發展的年度總體情況,并對未來趨向提出了展望。1一
5、、承壓前行、應變求新的提質之年2022年是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之年,也是北京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重要一年。北京在復雜的國際形勢和嚴峻的新冠疫情影響下,立足城市戰略定位,主動求新求變,以科1文中文化產業、文化產業數字化、文化新業態、“文化+科技”企業收入、利潤總額等數據來自北京市統計局2022年112月文化產業定報數據。2技賦能文化,以文化賦能城市,推動文化供給側和消費端深刻變革,促進北京文化產業提質升級,積極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一)堅定落實文化強國戰略的首都擔當堅持思想引領堅持思想引領,弘揚時代精神弘揚時代精神。2022年,北京緊緊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大力繁榮
6、發展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全面展現出大國首都的精神風貌與文化價值追求。持續掀起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熱潮,廣泛開展“強國復興有我”主題宣傳教育活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文藝創作導向,推出系列精品力作,電影 長津湖我和我的祖國、電視劇山海情覺醒年代、舞劇五星出東方、歌曲領航、圖書遠去的白馬等11部作品獲“五個一工程獎”,獲獎數量和總分均居全國首位;舞劇五星出東方榮獲第十七屆文華大獎,實現文華大獎四連冠;一起向未來(廣場舞)等3個作品(團隊)摘得“群星獎”,獲獎數量位列全國第一。堅持首善標準堅持首善標準,落實國家戰略落實國家戰略。2022年,北京以首善精神,肩負起首都落實文化強國戰略的責任與使命,積極
7、發揮全國文化中心的引領示范作用。堅持疫情防控和冬奧籌辦統籌推進,迎難而上,以首善標準服務保障第24屆冬奧會,成功舉辦了一屆“簡約、安全、精彩”的奧運盛會,彰顯了中華民族踔厲奮發、篤行不怠的昂揚精氣神。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走深走實,不斷深化三地文化合作與交流,激活區域文化創造力與引領力。深入落實國家文化數字化和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以市級文化產業園區、環球影城等項3目為重點,促進首都文化產業全面繁榮發展。牢牢抓住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和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重大機遇,不斷推動文化貿易與交流,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堅持保護傳承堅持保護傳承,促進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促進創造
8、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頒布實施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北京中軸線”確定為我國2024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以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為引領,推動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三條文化帶”建設,打造中華文化重要標識。以數字技術推動非遺文化活化與創新,通過非遺數字體驗、數字藏品等方式,促進傳統非遺與現代生活的連接。堅持創新驅動堅持創新驅動,力促提質增效力促提質增效。2022年,北京堅持以創新為核心動力,推動文化供給側和消費端深度變革,提升產業發展的品質和效能。大力推進業態創新,加大元宇宙、人工智能、虛擬現實、5G、大數據等新技術在文
9、化產業領域的應用,推動沉浸式體驗、云展覽、云演出等新業態發展,不斷催生新的增長點。大力推進場景創新,借助城市更新,引導文化園區、老舊街區、傳統商圈加快功能升級、品質優化和空間再造,打造出798-751園區、北京環球城市大道、亮馬河風情水岸等城市文化生活消費新空間。大力推進模式創新,以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區、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北京)、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范區等為引領,打造模式與政策創新高地。大力推動消費形態創新,發展“露營+”“微度假”“新國潮”等新消費形態,更好地滿足人民美好生活4需求。(二)奮楫篤行實現疫情下產業總體平穩綜合實力繼續位于全國前列綜合實力繼續位于全國前列。2022年1-12
10、月,全市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法人單位實現收入17997.1億元,與上年持平。其中,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7555.3億元,同比增長0.2%。此外,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核算結果,2021年,全市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4509.2億元,比上年增長19.6%,比全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增速高3.0個百分點。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為11.0%,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保持各?。ㄊ校╊I先,比全國高6.4個百分點。北京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國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8.6%,同比提高0.2個百分點,全國文化中心地位進一步鞏固。文化企業實力處于國內領先水平,藍色光標、完美世界等2家企業入選第十四屆“全國
11、文化企業30強”,流金歲月、歌華傳媒、盛通印刷等3家企業入選“全國文化企業30強”提名。產業結構深度優化調整產業結構深度優化調整。2022年1-12月,全市文化核心領域實現收入合計16339.4億元,同比增長0.6%,占文化產業收入合計的90.8%,繼續引領高質量發展。其中,新聞信息服務、內容創作生產和文化娛樂休閑服務3個領域收入增速分別為4.3%、17.2%和8.1%,合計拉動全市文化產業收入增長5.2個百分點。文化產業優勢領域的主導地位不斷鞏固,體現了北京文化產業結構品質化、高質量發展的新特征。文化消費下行中孕育新變化文化消費下行中孕育新變化。2022年,受疫情和經濟下行的雙重影響,北京文
12、化消費市場整體收縮,呈下行趨勢。全市人均文化娛樂支出1145元,同比下降16.2%。全年共放5映電影262.9萬場,同比下降21.6%;觀眾2575.4萬人次,同比下降39.0%;票房收入14.2億元,同比下降36.3%。全年接待旅游總人數1.8億人次,同比下降28.5%;實現旅游總收入2520.3億元,同比下降39.5%。全年共舉辦營業性演出20315場,同比下降1.3%;觀眾人數374.3萬人次,同比下降27.1%;票房收入6.3億元,同比下降19.5%。與此同時,文化消費在疫情影響下呈現出新變化,“微旅游”“微度假”成為新興出游趨勢,數字消費、虛擬消費成為新的文化消費增長點。文化金融市場
13、艱難中蓄力堅守文化金融市場艱難中蓄力堅守。2022年,北京全市文化產業共發生融資事件124起,較2021年減少74起,資金流入規模為141.4億元,同比下降85.8%。文化產業私募股權融資38.2億元,同比下降68.5%。2022年,新增知乎、北京漢儀創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飛天云動科技有限公司、花房集團公司等4家上市企業,知乎成為國內首家同時在美股和港股上市的互聯網企業。新增新三板掛牌文化企業3家。全年文化產業上市首發融資規模為19.9億元,占全國的12.2%,其中數字內容服務領域上市首發融資規模達到11.9億元,占融資總額的59.6%,在整體收緊的文化金融市場中持續釋放發展潛力。(三)科技賦
14、能成為承壓前行的支撐變量數字科技數字科技成為產業發展強大動能成為產業發展強大動能。北京堅持推動“數字產業化”和“傳統文化產業數字化”,使數字科技成為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引擎。2022年1-12月,全市規模以上數字文化核心產業單位21867家,占全市規模以上文化產業單位數量2數字文化核心產業是指同時符合國家統計局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8)和數字經濟及其核心產業統計分類(2021)的各類經濟活動。范圍包括:數字文化產品制造業、數字文化產品服務業、數字文化技術應用業、數字文化要素驅動業。6的33.0%;收入占全市文化產業收入的比重超7成,同比增長5.2%,拉動全市規模以上文化產業收入增長3.6個百
15、分點。此外,根據北京市統計局對規模以上傳統文化企業的抽樣調查數據,應用了數字化技術的企業承壓能力更強,收入利潤率達到10.9%,人均產出達到147.8萬元/人,均高于未應用數字化技術的企業。文化新業態發展領跑全國文化新業態發展領跑全國。2022年1-12月,全市規模以上文化產業中,文化新業態3在疫情期間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7.2%,高于全國平均增速1.9個百分點;占全市規模以上文化企業營業收入的比重為67.8%,同比提高4.5個百分點。北京正成為文化新業態發展的策源地和主陣地?!拔幕幕?科技科技”企業成為創新發展的主導力量。企業成為創新發展的主導力量。2022年1-12月,北京規模以上“文化
16、+科技”企業4實現營業收入10857.8億元,同比增長8.9%,占全市文化企業營業收入的比重為61.8%,同比提高5.0個百分點,拉動全市文化企業營業收入增長5.1個百分點。從研發投入來看,2022年1-11月,“文化+科技”企業研發開發費用合計同比增長14.4%。截至11月末,全市“文化+科技”企業實現技術合同成交總額同比增長1.2倍。文化與科技融合已成為北京文化產業發展中的突出亮點。(四)大型賽事和活動彰顯中華文化影響力承辦承辦冬奧會向世界彰顯大國首都形象冬奧會向世界彰顯大國首都形象。深入推動奧運精神融入首都城市發展和文化強國戰略,用奧運故事講好北京3包括新業態特征明顯的16個行業小類:廣
17、播電視集成播控,互聯網搜索服務,互聯網其他信息服務,數字出版,其他文化藝術業,動漫、游戲數字內容服務,互聯網游戲服務,多媒體、游戲動漫和數字出版軟件開發,增值電信文化服務,其他文化數字內容服務,互聯網廣告服務,互聯網文化娛樂平臺,版權和文化軟件服務,娛樂用智能無人飛行器制造,可穿戴智能文化設備制造,其他智能文化消費設備制造。4“文化+科技”企業指文化產業中的中關村示范區規模(限額)以上高新技術企業。7故事和中國故事。通過飽含中華傳統文化元素的開閉幕式、極具特色的主題文化展示空間、多姿多彩的冬奧文化活動,以及“冰墩墩”等冬奧特色文創產品,向世界奉獻了一屆“簡約、安全、精彩”的冬奧會與冬殘奧會,兌
18、現了“兩個奧運、同樣精彩”的承諾,彰顯了“胸懷大局、自信開放、迎難而上、追求卓越、共創未來”的北京冬奧精神,讓世界對新時代中國可信、可愛、可敬的形象有了更加豐富立體的感知。品牌活動打造首都文化靚麗名片品牌活動打造首都文化靚麗名片。2022年,北京立足全國文化中心戰略定位,積極打造系列品牌文化活動,彰顯北京城市文化的全球辨識度、知名度和美譽度。成功舉辦首屆“北京文化論壇”,集中展示首都文化建設成果,廣泛交流文化建設經驗,打造了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嶄新名片。持續提升北京國際電影節、北京國際設計周、中國國際服務貿易博覽會、中國文物國際博覽會等活動的品質和影響力,創新推出首屆北京藝術雙年展、首屆“大戲看
19、北京”展演季等文化盛事,展現了首都城市文化的精彩與活力。二、產業發展迎難而進2022年,北京文化產業克服疫情影響、國際局勢多變等多重困難,承壓前行,求新求變,在產業核心領域和數字科技的強力支撐下,整體呈現出逐步恢復、穩中向好的態勢。(一)核心領域夯實穩健發展“戰略壓艙石”新聞信息服務收入有力上揚新聞信息服務收入有力上揚。2022年1-12月,全市規模以上文化產業中,新聞信息服務領域收入合計5243.4億元,同比增長4.3%,占全市規模以上文化產業收入合計的29.1%。8一方面,主流媒體堅持守正創新,深化媒體融合,提升傳播力與影響力。新華社社交媒體賬號總粉絲量超過8.6億;央視新聞客戶端總下載量
20、突破1.91億次,社交平臺用戶數超7.38億;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用戶訂閱量超4800萬,抖音賬號粉絲數突破1.6億;北京日報客戶端全年閱讀量同比增長216%。另一方面,互聯網信息服務成為拉動新聞信息服務收入增長的核心力量?;ヂ摼W信息服務收入在新聞信息服務領域收入中占比達九成,是唯一實現增長的中類,體現出疫情期間線上消費的快速增加。內容創作生產收入、增速及利潤位居九大領域之首。內容創作生產收入、增速及利潤位居九大領域之首。2022年1-12月,全市規模以上文化產業中,內容創作生產領域實現收入合計4801.2億元,同比增長17.2%,占全市規模以上文化產業收入的26.7%,增速在九大領域中居于首位
21、;利潤總額達到1506.1億元,同比增長30.4%,占全市規模以上文化產業利潤總額的81.6%。數字內容服務在內容創作生產領域中規模最大、增長最快,繼續領跑全國。從行業來看,動漫游戲總產值達1238.7億元,其中游戲企業總產值約為1051.1億元,占全國游戲市場收入的35%。影視創作方面,共制作發行電視劇38部、1326集;重大題材儲備、電視劇備案位居全國第一,京產劇在央視、一線衛視和頭部網絡平臺播出量全國第一;長津湖之水門橋以40.7億元位列2022年全國電影票房榜首。文化休閑娛樂服務加速回暖文化休閑娛樂服務加速回暖。2022年,北京積極打造城市文化新地標,培育文旅融合新業態,促進文化休閑娛
22、樂消費復蘇。2022年1-12月,全市規模以上文化產業中,文化娛9樂休閑服務領域實現收入合計122.9億元,同比增長8.1%。其中以營業性歌舞、游藝等娛樂活動為主的娛樂服務業復蘇并實現較快增長。同時,夜經濟成為重要亮點,朝陽區郎園Station、北京音樂產業園等園區開展美食、閱讀、夜游、音樂、戲劇等形式多樣的夜間消費活動共計2000余場。文化傳播渠道與創意設計服務面臨下行壓力。文化傳播渠道與創意設計服務面臨下行壓力。2022年1-12月,全市規模以上文化產業中,文化傳播渠道領域實現收入合計2657.5億元,同比下降7.0%;利潤總額86.2億元,同比下降23.8%。創意設計服務實現收入合計34
23、65.5億元,同比下降15.1%;利潤總額78.3億元,同比下降19.4%。與此同時,創意設計與科技跨界合作日趨緊密,VR、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前沿技術讓設計更具互動性、沉浸感與科技感。其他領域發展有升有降其他領域發展有升有降。2022年1-12月,全市規模以上文化消費終端生產領域收入合計871.9億元,同比增長3.4%。全市規模以上文化投資運營領域實現收入合計48.9億元,同比下降12.4%;全市規模以上文化輔助生產和中介服務領域收入合計695.4億元,同比下降13.3%;全市規模以上文化裝備生產領域收入合計90.4億元,同比下降23.6%。疫情期間各領域收入的變化情況,反映了疫情對文化生產
24、端的重大影響,以及線上消費提速對數字消費終端的需求增加。(二)文化產業數字化加速釋放發展動能云端經濟乘勢發展云端經濟乘勢發展。疫情影響下,文化機構和企業積極應對、創新求變,“云演藝”“云看展”“云視聽”“云書店”等云端業務成為常態。演藝方面,北京京劇院打造“云上氍毹”線上品牌,北方昆曲劇院與抖音平臺合作推出系列10經典劇目直播,北京人藝開展經典劇目線上放送等系列活動,累計超過1.4億點擊人次,成為2022年戲劇文化盛事。文博展覽方面,香山革命紀念館、北京魯迅博物館等多家博物館“云端上新”,邀請觀眾走進“云展廳”進行沉浸式體驗互動。出版與閱讀方面,PAGEONE北京坊店、鐘書閣西單店、更讀書社東
25、四店等10家書店成為“飛閱京城云上書店”活動的首批VR“云上書店”,將實體書店文化資源送至云端,滿足讀者疫情時期的需求。云平臺建設方面,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推出文旅中國“云演播”平臺,為各院團儲備數字資源,并以直播、錄播形式傳播推廣作品。元宇宙賦能產業發展成果初現元宇宙賦能產業發展成果初現。元宇宙技術在多種應用場景中落地轉化,推動文化產業虛擬化、沉浸式和數字化發展?!笆卒撘桓郀tSoReal元宇宙樂園”榮獲2022年北京文旅技術創新應用場景優秀案例;“五一視界”的元宇宙會展空間、“豹宇數字”搭建的虛擬世界等創新成果亮相服貿會,集中展現了元宇宙技術對傳統文化業態的賦能升級。元宇宙相關資源加速集聚,20
26、22年北京城市副中心新增元宇宙企業63家,建設完成1.6萬平方米元宇宙應用創新中心,印發北京城市副中心元宇宙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4年),打造以文旅內容為特色的元宇宙應用示范區。數字人技術加快文旅領域場景應用,國內首個數字人產業專項支持政策北京市促進數字人產業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發布,國家博物館首個虛擬數智人“艾雯雯”成為“數字員工”,國風數字人“天妤”向全世界傳播敦煌文化,“冬奧手語播報數字人”為聽障人士提供了冬奧播報服務。11數字非遺讓傳統文化綻放新光彩數字非遺讓傳統文化綻放新光彩。促進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數字科技相結合,助力中華傳統文化創新傳承。東城區東城
27、非遺云游趣圖上線,帶領觀眾VR云游重要歷史建筑、主要街道及與之相關的非遺項目,并發售“燕京八絕之京繡”數字藏品;“2022西城區非遺演出季”以5G+8K、VR多視角實現非遺“上云”;“2022文化遺產元宇宙博覽會”推動非遺實現數字復刻、沉浸交互、多元化社交的創新轉化。北京各大博物館、文化館、藝術館等場所,均廣泛應用人機交互、全息投影、虛擬現實等數字技術,為觀眾還原展示非遺精彩影像。電競產業呈現由點及面的蓬勃發展態勢。電競產業呈現由點及面的蓬勃發展態勢?!半姼偙本逼放频膮⑴c規模和影響力不斷擴大,2022年累計開展各類賽事活動、研討沙龍、沉浸式互動體驗等近1000場次,線上線下參與和觀看突破28
28、.5億人次,相關百度搜索詞條達2960萬個,較上年增長2029.5%?!耙粫噘悺斌w系走向成熟,城市挑戰賽、北京(國際)大學生電競節、和平精英高校賽等各類賽事活動形成貫穿全年、全市聯動、線上線下協同的總體格局,并吸引了2482名選手參加,涵蓋了322家行業企業和605個電競戰隊。其中與北京老字號協會合作舉辦的城市挑戰賽首次融進VR項目,以新技術賦能京味文化的當代傳播和發展。北京本地電競俱樂部厚積薄發,微博電子競技俱樂部、京東電子競技俱樂部等俱樂部和平臺企業綜合成績和影響力持續走高。(三)“文化+”不斷拓展產業發展新空間文旅融合拓寬產業渠道文旅融合拓寬產業渠道。聚焦文旅品牌建設,持續打造12“漫
29、步北京”品牌,推出100個新晉北京網紅打卡地和“北京微度假”文旅新消費品牌,并發布臺湖演藝車間體驗基地、瞭倉藝術館體驗基地等新一批16家北京市文化旅游體驗基地名單?!按蚩ú┪镳^”成為旅游新風尚,截至2022年底,北京共計備案215家博物館,已形成全國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博物館集群,年均接待觀眾5000萬人次。故宮、國博等博物館的文創產品備受青睞。休閑旅游、工業旅游、鄉村旅游不斷發展,前門大街、三里屯太古里入選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751園區入選國家工業旅游示范基地,門頭溝區妙峰山鎮炭廠村等6個村鎮入選第四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鎮。文旅領域科技創新不斷涌現,“畫游千里江山沉浸式光影展演”“慢坐書局數
30、字虛擬人融合文旅體驗”等14個文旅技術創新應用場景案例發布。文體融合激活冬奧遺產文體融合激活冬奧遺產。聚焦北京冬奧會,完善文化體育設施建設,促進文體融合發展。建成16個冬奧文化廣場,開展冬奧城市文化活動2.31萬場。依托冬奧遺產,借助冰雪運動熱度發展冰雪產業。北京全民冰雪運動參與率55.24%,排名全國第二。首鋼園冰雪運動、極限運動等“體育+”產業發展迅速,2022國際冬季運動(北京)博覽會成功舉辦。延慶奧林匹克園區累計接待游客超18.5萬人次,并成功入選2022年北京市體育旅游十佳目的地、北京市旅游熱門打卡地。文商融合促進消費體驗升級文商融合促進消費體驗升級?!?022東城消費季”圍繞前門、
31、王府井、隆福寺等五大商圈打造“五圈五節”品牌活動,創意吉祥物“東東”帶領消費者種草打卡,助力傳統商業實現“加速跑”。海淀區傳統商圈煥發新活力,藝術生活13館、無人機展館、時代美術館等一批品牌文化場館落地華熙LIVE五棵松商圈。西城區西單商圈加速更新,以“西單時尚節”為引擎,共開展七大板塊主題活動144場,拉動消費1364.1萬元,傳統商圈逐漸成為文旅體驗新地標。三、空間格局縱深優化2022年,北京以城市更新匯聚發展動能,以園區建設提升產業承載力,以區域協同激發合作潛力,進一步夯實全國文化中心定位。(一)“一軸三帶”引領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中軸線申遺創新文化遺產活化利用中軸線申遺創新文化遺產活化
32、利用。2022年,中軸線遺產保護有序推進,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正式施行,北京中軸線保護管理規劃(2022年2035年)公布,北京中軸線申報世界遺產名錄文本草案報送到世界遺產中心。向公眾開放的文物古建不斷增多,沿途27個地標景點及老字號熱度進一步提升。以各類主題活動立體化傳播中軸線文化,推動中軸線的保護與利用?!?022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大賽”推動文化遺產創意開發;2022“家在中軸”主題作品征集激發公眾認同感與自豪感;故宮藝術公開課推出“中軸線上的花園”“中軸線上的三大殿”等課程,傳播中軸線的藝術與文化魅力。數字技術應用讓文化遺產“活起來”,“數字中軸”、“云上中軸”小程序2.
33、0、“北京雨燕”數字形象等帶領觀眾在云端領略古都之美和文化之韻?!叭龓龓А背蔀槭锥嘉幕ㄔO金名片成為首都文化建設金名片。大運河文化帶堅持14生態修復與文化遺產活化并行,百年來首次全線通水,2022北京(國際)運河文化節開幕,并在沿線七區打造了10余條運河主題精品旅游線路。長城文化帶充分發揮文化遺產價值,舉辦“雙奧之城長城之約”2022北京長城文化節,在全國首次發布400公里“京畿長城”國家風景道主線,中國長城博物館啟動改造提升工程,長城數字化展示加速建設。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彰顯生態資源價值,推動“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創建,舉辦2022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節,持續打造“京西山水嘉年華”
34、“門頭溝小院”“京西古道”等文旅新品牌,發布“美好京西 山河永定”10條主題旅游線路,以青山綠水打造“北京山水會客廳”。(二)園區與多元產業空間承載高質量發展政策引領型產業功能區建設成果顯著政策引領型產業功能區建設成果顯著。近年來,北京強化文化政策創新力度,推動主題功能區加速發展。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區自成立以來,先行先試、集成創新的政策文件數達20個,新建金融服務、知識產權服務等公共服務平臺數達56個,區域內19家園區入選2022年度市級文化產業園區名單。2022年,實驗區共有文化企業5萬余家,其中規模以上文化企業1374家,實現營業收入1583.7億元,同比增長6.1%。區域內聚集6家數字
35、文娛獨角獸企業、164家文化類總部企業,其中外資文化總部企業92家。東城區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范區服務中心正式揭牌,成立文化產業投融資聯盟,打造文化金融生態圈。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北京)作為文化貿易重要窗口,已逐步形成支持服務文化保稅業態發展的海關監管模式,藝術品貿易、文物回流等領域開放創新水15平領先全國。特色集聚型產業園區成為發展主陣地特色集聚型產業園區成為發展主陣地。大力推動文化產業園區建設,逐步形成特色化、高質量、多層級的園區體系。2022年,北京共認定市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11家、市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提名)10家、市級文化產業園區76家。798藝術區、首創郎園、751DPARK等園
36、區通過開展各具特色的文創市集、演藝活動、藝術展覽,成為藝術家集聚和市民休閑打卡的潮流新地標;E9區創新工場、768創意產業園、航星文化科技產業園等成為文化科技融合和文化新業態的重要策源地;中國(北京)星光視聽產業基地、東億國際傳媒產業園、七棵樹創意園等不斷集聚形成較為完整的視聽產業生態。城市更新型文化街區彰顯場景魅力城市更新型文化街區彰顯場景魅力。老城保護頂層設計不斷完善,優秀實踐案例不斷涌現。隆福寺改造項目依托北京人藝等戲劇演出場所及中國美術館、嘉德藝術中心等展覽場所,聚集形成“展覽+演出”的文化藝術體驗區。模式口街區依托歷史文化資源,開發古道文化游、研學體驗游等系列產品,成為京西文化展示的
37、重要窗口。老舊廠房加快活化利用,臺湖小鎮積極盤活存量資源,打造演藝文化創新區和城市更新示范區。消費導向型文化商圈引領時尚新潮流消費導向型文化商圈引領時尚新潮流。2022年,北京圍繞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加快打造具有全球知名度的文化商業新地標,推動文化消費多元化、品質化發展。夜間文化消費氛圍逐漸濃厚,朝陽大悅城“2022城市理想生活節”聯合不同青年文化廠牌舉辦夜間觀影、夜間派對等活動,直接16帶動朝陽大悅城周末客流環比提升25%;樂多港假日廣場推出以文創非遺、世界美食、街頭藝術、后備廂市集等于一體的“卡樂不夜城”活動,為市民提供休閑夜游新去處??萍紟由倘ζ焚|升級,三里屯商圈作為商務部首批全國示
38、范智慧商圈,以自助尋車系統、AR技術試妝等智慧設備和服務全面提升消費體驗。國際化消費商圈引領潮流,北京CBD推出藝術影像展覽及文化交流活動,培育區域藝術文化氛圍。(三)各區域產業發展特色日益鮮明核心區老城更新和文化復興成效顯著核心區老城更新和文化復興成效顯著。東城區和西城區通過各級各類文物騰退換取老城保護與發展的空間,延續城市歷史文脈,推動傳統文化當代復興。東城區加速統籌全區歷史建筑活化利用,引入經典演藝活動,讓舊空間煥發新光彩,青云胡同里的顏料會館成為北京“會館有戲”的主要場地,南陽胡同的“南陽共享際”共創空間2022年共舉辦活動200余場。北大紅樓保護展示工程獲得第三屆(2021)全國革命
39、文物保護利用十佳案例。持續推進“故宮以東”共創計劃,“城市度假文化金三角”(故宮-王府井-隆福寺)獲批為北京微度假目的地品牌。西城區西單文化廣場升級改造(西單更新場)項目入選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實踐”,“老舍戲劇節”“白塔夜話”“京劇發祥地”等活動品牌效應不斷擴大。百年戲樓正乙祠重張啟幕,以會館為代表的歷史建筑重新煥發藝術光彩。中心城區高精尖文化產業加速集聚中心城區高精尖文化產業加速集聚。2022年1-12月,海淀、朝陽、豐臺、石景山四區規模以上文化產業實現收入14359.9億元,占全市比重79.8%。海淀區規模以上文化產業17實現收入合計、利潤總額分別為10173.1億元、1441.2億元,分
40、別增長7.5%和54.6%,分別占全市比重為56.5%和78.0%。朝陽區以新技術、新模式激發產業活力,積極構建以數字技術為支撐的高端產業體系,吸引了藍色光標、掌閱科技、快看漫畫等一大批數字文化產業領軍企業聚集,規模以上文化產業實現收入合計實現2874.3億元。石景山區規模以上文化產業實現收入1042.9億元,同比增長10.1%,其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文化單位的收入增速為28.6%。豐臺區規模以上文化產業實現收入合計實現269.6億元,大紅門地區成功實現轉型發展,成為南中軸城市更新示范的新標桿。城市副中心文旅融合發展態勢強勁城市副中心文旅融合發展態勢強勁。通州區印發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區)文
41、化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穩步有序推進重大項目建設和文旅產業發展。建設運河商務區、張家灣設計小鎮、臺湖演藝小鎮等10大重點功能區,圍繞環球影城、漕運古鎮、大運河文化旅游景區打造點線面聯動的文化旅游產品與服務。大運河文化旅游景區推出“遇見 運河”城市探訪系列活動、北京(國際)運河文化節、大運河“開漕節”等一系列體現副中心特色的文旅融合活動品牌。臺湖演藝小鎮引入演藝、商業、展覽等業態,張家灣設計小鎮新引進72家企業。環球影城溢出效應顯著,開園一年迎客1380萬人次,環球城市大道成功入選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平原新城孕育產業發展新空間新動能平原新城孕育產業發
42、展新空間新動能。平原新城各區優化空間、環境與功能建設,產業要素吸引力和集聚能力日益增強。順義區打造溫榆河文化產業發展帶,推進建設羅紅攝18影藝術館二期、BRTV北京時間數字文化產業基地等重點項目。大興區強化科技賦能,瞄準數字文化產業,推動構建“5G+超高清+AI”等為一體的XR虛擬制作產業集群,并成功舉辦2022世界元宇宙大會。昌平區吸引內容生產與信息傳播企業集聚,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活力和動力持續增強。房山區推出“探源房山文化智慧地圖”平臺,通過云居文化IP、“有猿人”文創IP等塑造房山文化品牌的全新形象。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不斷拓展科技與文化融合產業承載空間,支持高新視聽和游戲電競企業發展。生態
43、涵養區成為生態與文旅互融互促的實踐高地生態涵養區成為生態與文旅互融互促的實踐高地。堅持生態優先的綠色發展理念,推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懷柔區持續開展影都品牌活動,吸引10余萬市民游客“來影都過周末”,形成“電影+微旅游+慢生活”的文旅新模式。平谷區被評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密云區古北水鎮入選首批“北京市旅游度假區”。延慶積極舉辦第37屆冰雪歡樂季等文化旅游節慶活動,推動“冷資源”變成“熱經濟”。門頭溝區以“門頭溝小院”建設為抓手,積極發展民宿經濟,盤活鄉村農宅等“沉睡資源”,民宿品牌更加響亮。(四)文化領域區域合作走深走實京津冀區域協同不斷縱深推進京津冀區域協同不斷縱深推進
44、。2022年,京津冀三地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進一步加強,協同發展再上新臺階。文旅部聯合京津冀共同主辦“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三地同向發力、同頻共振,薈萃84臺舞臺藝術精品、145部群眾文藝佳作和1007件美術、書法、攝影作品,吸引近20萬人次走進19劇場、美術館、展覽館等,超3.5億人次共聚云端。舉辦以“北京之約域見未來”為主題的2022京津冀文旅協同發展云論壇,為三地資源協同與發展探討可行路徑。三地還以冰雪資源為抓手,聯動推出了多條冬季旅游線路。京港澳文化交流與合作日趨多樣京港澳文化交流與合作日趨多樣。2022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北京舉辦了多姿多彩的慶?;顒?,如國家博物館“筆墨丹青繪灣區
45、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美術作品展”、三里屯京港青年生活節等,讓人們感受中華文化與港風港韻的魅力。此外,京港澳還開展了各類文化交流活動與項目合作。舉辦“2022港澳視覺藝術雙年展”,推動北京國際電影節與香港國際電影節深度合作。2022“港澳大學生文化實踐活動”聯動中國國家圖書館、故宮博物院等16家機構為港澳青年學生提供實習崗位,增強港澳青年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2022京港澳青少年音樂藝術嘉年華在澳門舉行,三地青少年在樂團協作中感受同心同行、血濃于水的家國情懷。文化成為對口支援重要紐帶文化成為對口支援重要紐帶。北京發揮全國文化中心引領作用,支援幫扶對口地區文旅產業振興發展。支持青海玉樹建
46、設“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開展包括資金支持、產業幫扶、智力支援等在內的全方位、多層次對口支援。支持新疆和田的文旅產業發展和文化展示工作,為和田民俗小鎮建設提供資金支持和宣傳資源。針對文旅高質量發展中的難點和熱點,組織什邡、巴東等地區文旅從業人員開展線上培訓。支持援藏資金和力量進一步向“三交”和文化領域傾斜,打造“京彩拉薩”“首望三江源”等援建品牌,突出產業、就20業、智力援藏。四、文化企業主動創新求變(一)頭部企業引領應變提質發展龍頭企業和獨角獸繼續領跑全國龍頭企業和獨角獸繼續領跑全國。龍頭企業方面,2022年“全國文化企業30強”中共有5家北京企業,其中完美世界連續多年入選“30強”榜單,全
47、年歸母凈利潤達13.77億元;藍色光標作為營銷傳播類行業頭部企業首次入選“30強”榜單。獨角獸方面,北京有字節跳動、樂元素、快看漫畫、一點資訊、得到、太合音樂6家數字文娛企業,數量保持全國首位。5抖音作為全球價值最高的獨角獸企業,企業估值約13400億元,全年營收約5500億元,引跑中國互聯網文娛行業發展??炜绰嬂^續保持高速增長,成為全年增長速度最快的互聯網企業之一。重點文化企業穩中向好重點文化企業穩中向好。元隆雅圖作為禮贈品行業的首家A股上市企業,借2022冬奧機遇開發銷售“冰墩墩”“雪容融”等各類紀念品近700款,特許紀念品全年營收達到11.16億元,同比增長440.16%。重點文化類平
48、臺企業實現快速增長,主流媒體平臺人民網2022年凈利潤達到3.10億元,較上年增長87.03%;互聯網平臺百度2022全年營收達到1236.75億元,凈利潤達到206.8億元,同比增長10%。企業降本增效策略成效顯著企業降本增效策略成效顯著。面對嚴峻的外部環境,頭部文化企業普遍采取結構調整、人員優化、技術升級、智慧管理等“降本增效”策略,取得了顯著成效。抖音在裁撤邊5數據來源:長城戰略咨詢2022年GEI中國獨角獸企業名單。21緣業務、精簡團隊的同時,發力電商、廣告等核心業務,2022年實現全年營收和凈利潤雙增??焓执蠓鳒p營銷、研發和行政等各類支出,國內業務成功扭轉虧損局面,全年經營利潤達1
49、.92億元。愛奇藝通過削減低效能業務、以高質量內容夯實盈利基礎,實現了12年來的首次盈利,截至2022年會員數達1.2億,全年總營收290億元,運營利潤達到22億元。6(二)國有文化企業改革深化推進持續推動完善管理制度體系。持續推動完善管理制度體系。北京市國有文化企業于2022年底完成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完成38項重點改革任務。圍繞重大經營風險、無形資產、投資監督、兼職外部董事、超額利潤分享、勞動用工和收入分配、資產交易流轉等重要經營領域和環節,研究制定出臺了一系列管理辦法和實施意見。印發關于進一步深化市屬國有文化企業勞動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和市屬國有文化企業選聘職業經理人工作辦法,
50、完善了國有文化企業市場化經營機制。制定 市屬國有文化企業超額利潤分享機制操作指引 和 北京市國有文化企業投資監督管理辦法(試行),增強國有文化企業生產經營積極性,提高企業投資與風險管理的規范程度。推出 北京市國有文化企業無形資產管理辦法(試行)和北京市國有文化企業實物資產處置工作指引等,加強了國有文化企業資產分類管理與處置活動規范。企業主動作為彰顯時代擔當企業主動作為彰顯時代擔當。2022年,北京市國有文化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促進文化繁榮發展。歌華傳媒集團承擔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開閉幕式的制作保障任務,完成服貿6基于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財務指標統計。22會文旅服務專題和深圳文博會北京展區的承辦工作
51、,并在疫情期間先后派出近百名干部職工支援基層社區疫情防控工作,為33家小微企業減免房租1366.05萬元。北京演藝集團承辦第七屆“炫彩世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特色文化展示活動,全年在街道和社區開展公益演出1200余場,下基層演出近300場,推出各類線上演出和直播活動1300余場。北京發行集團承辦首屆“全民閱讀大會全民購書節”,通過新書首秀、經典書目聯展、購書折扣等一系列活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三)數字化與智能化轉型加速經營管理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經營管理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2022年,北京文化企業在經營管理各環節不斷推動數字化轉型,經營效率得到提升。利亞德在銷售、市場營銷等方面實行數字化管理
52、,構建企業動態數據模型;盛通印刷不斷提升印刷加工、創意設計、裝幀排版、原材料供應鏈、圖書倉儲配送等全產業鏈綜合解決能力,并打造出版服務云平臺,實現產品生產的智能化;泡泡瑪特加速供應鏈信息化建設,并運用數字化技術實現供應端和銷售端的匹配,提高產品反饋效率。加快布局數字文化新業態加快布局數字文化新業態。北京文化企業加速對人工智能、元宇宙、虛擬現實等技術的融合應用,積極發展數字文化新業態。百度以AIGC技術助力媒體內容創作和分發,并聯合新華網等媒體成立“AIGC媒體聯盟”,為多家媒體機構提供技術支持。知乎在數字經濟領域和中文互聯網內容賽道不斷創新,積極布局大語言模型,研發“知海圖AI”。中國圖書出版
53、集團發布集數字文創、VR圖書、虛擬展覽等于一體的23“圖壤閱讀元宇宙”,為出版文化行業提供互動內容開發、虛擬場景建設與數字品牌推廣解決方案。完美世界將AI技術應用于NPC、場景建模、繪畫、劇情、配音等方面,提升游戲研發制作效率,優化玩家游戲體驗。掌閱科技打造智能閱讀平臺,推出了個性化推薦、智能審核和TTS(Text to Speech,從文本到語音)等人工智能產品與服務,優化了讀者的閱讀體驗。五、文化供給與消費互促提質2022年,北京堅持以主流價值觀引領文化供給推陳出新,深入挖掘文化消費新模式、新場景、新亮點,繼續以政策扶持和惠民措施促進文化消費,雙向提振文化供給與需求。(一)文化供給趨向精品
54、化特色化多樣化深耕主旋律文藝精品創作深耕主旋律文藝精品創作。2022年,北京圍繞黨的二十大的勝利召開、北京冬奧會的成功舉辦、抗擊疫情的艱辛歷程等重大宣傳任務,打磨出一批高品質、高口碑的主旋律文藝精品。電視劇創作持續繁榮,推出了獅子山下的故事高山清渠等多部以積極力量照見時代,描摹生活的亮眼之作。用精品紀錄片詮釋好中國精神、北京特色,黃河安瀾我在人藝學表演等4部優秀紀錄片入選國家廣播電視總局“2022年優秀國產紀錄片集錦”。持續推進中國經典民間故事動漫創作工程等系列工程,動畫片大運河奇緣2融入典故與傳說,引領廣大少兒觀眾了解、走近大運河。廣播電視節目創新創優,“北京新視聽”品牌影響力持續提升。網絡
55、綜藝節目聽,流動的北京城大聲喊 新年好等724檔廣播電視節目入選國家廣電總局“2022年度廣播電視創新創優特別節目”,蟬聯省級廣播電視臺之首?!按髴蚩幢本┐髴蚩幢本背蔀槭锥嘉幕旅蔀槭锥嘉幕旅?。北京文藝演出行業在疫情期間線下展演與線上展播雙線并行,以韌性與堅持打造“大戲看北京”文化品牌。全年上演新創首演劇目113臺、演出1000余場,北京成為原創大戲“首演首秀”的重要舞臺。市屬文藝院團全力創排推出京劇 石評梅、昆劇 曹雪芹、交響曲祖國頌等一大批優秀劇目。繁星戲劇村畫皮2677我是余歡水等好戲連臺,發展為擁有55部原創戲劇、平均年演出量1000余場的中國優質戲劇品牌。首屆“大戲看北京”
56、展演季以“文藝展新姿 精品獻人民”為主題,為文藝院團搭建了演出平臺,昆曲李清照、話劇人世間、河北梆子人民英雄紀念碑等40余部大戲精彩紛呈,超12萬觀眾走進劇場。第六屆老舍戲劇節上演包括話劇北京人等在內的50余場精品劇目。此外,北京還通過各類節展為京內外優秀劇目搭建展演平臺,舉辦第六屆中國戲曲文化周、第十三屆北京青年相聲節、2022北京影偶藝術周等,展現了“演藝之都”的獨特魅力。老字號跨界創新引領老字號跨界創新引領“國潮風國潮風”。京城老字號以多樣化的創新嘗試逐漸打開年輕消費市場,煥發出歷久彌新的生命力。北冰洋開設了首家線下體驗店“北平制冰廠”,獲評“2022年度北京商業首店之星”。全聚德首家“
57、中軸食禮”新京式文化體驗店在前門步行街亮相,“京式下午茶”吸引著市民游客來嘗鮮打卡。老字號還通過研發周邊產品、跨界聯名等方式創新出圈。北京環球度假區城市大道全聚德門店的萌寶25鴨IP周邊文創深受游客追捧;北京老字號品牌聚集平臺“北京有禮”集結便宜坊、京華、六必居、紅螺、百花五大老字號,與網紅品牌跨界合作,推出以“國貨地圖”為主題的系列甜品,成為熱銷文創產品。品牌品牌文化文化活動營造城市文化氛圍活動營造城市文化氛圍。各大文化品牌活動線上線下并行,為居民提供更多優質的文化供給。第十二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首次跨界搭建“元宇宙電影宮”,舉辦電影嘉年華,推出文藝晚會、草坪音樂節、電競對抗等48項沉浸式影娛休
58、閑體驗活動。2022北京時裝周舉辦“時尚北京展”等多場品牌活動,超過200個品牌參與。第三屆北京非遺購物節以“連接現代生活 綻放迷人光彩”為主題,齊聚全聚德、同仁堂、內聯升等18家非遺老字號,使非遺文化融入現代生活消費。(二)文化消費孕育新空間新活力新形態錨定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新航向錨定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新航向。2022年,根據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實施方案的新要求,北京不斷提升消費品質和能級。大力培育首店經濟。全年共有812家首店落地北京,包括全球首店5家、亞洲首店1家、中國(內地)首店31家、北京首店775家。推進建設文化消費新陣地,中央歌劇院在京落成,為城市再添文化新地標。推動商圈創新發展,三
59、里屯太古里成為北京最潮流和前沿的時尚商圈之一,海淀區世紀城商圈改造升級為全新的體驗式運動商業綜合體。推動實施“文旅消費五十百百千”工程,推出5個具有引領示范效應的科技賦能文旅新消費項目、10個北京微度假目的地品牌、100個新晉網紅打卡地、100條特色游主題游線路、總26長1000里的高品質騎游觀光線路。線上文化消費線上文化消費拓寬拓寬內需增長新空間內需增長新空間。受疫情影響,線下文化消費受阻,線上文化消費快速發展。網絡視聽熱度不減,2022年北京市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行業總收入4738.47億元,同比增長6.51%。北京冬奧會數字媒體和線上直播數據達到歷史新高,轉播內容總生產量達到6000小時,
60、在全球社交媒體上超20億人關注。線上演出市場持續發展,2022年市屬院團全年線上演出1120場次,增長58%,線上演出觀眾人次1.4億人次?!耙菇洕菇洕眴拘殉鞘邢M新活力喚醒城市消費新活力。2022年,出臺了北京市促進夜間經濟繁榮發展的若干措施,鼓勵景區夜游、夜間集市、夜間演出、書店夜讀等夜間消費形態發展?!?022北京消費季夜京城”活動聯動全市20余個重點商圈,向廣大市民集中展現“夜京城”品牌形象?!?022南中軸夜天橋”藝術推廣活動共推出32場云游展覽、線上市集、公共演出、線上直播等活動,惠及10萬人次。開發“夜游大運河”“夜游亮馬河”等特色夜游項目,發布5條“夜經濟”文旅資源游覽路線
61、,其中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成為最受歡迎的網紅夜游線路之一。熱點商圈、園區夜間消費常態化,798-751藝術街區變身“文藝夜市”聚集地,成為北京夜間文旅消費新地標。沉浸式體驗成為消費新沉浸式體驗成為消費新形態形態。在藝術體驗方面,TeamLab無相藝術空間開館并展出多部數字科技光影作品,首鋼園瞭倉藝術館以XR擴展現實技術打造沉浸式、可交互的傳統文化藝術展,郎園Station推出“2022戛納XR沉浸影像展”,時27代美術館推出“2022亞洲數字藝術展”等。在文旅體驗方面,首個以“古今大運河”為主題的元宇宙沉浸式體驗空間建成,“Vroom沉浸視界”入選國家文旅部沉浸式文旅新業態培育平臺應用示范項目。
62、在商業體驗方面,SKP-S商場以“數字-模擬-未來”為主題營造出沉浸式科幻購物場景和現代化審美空間,五道口服裝市場改造為北京首家ACG沉浸式體驗商場“BOM嘻番里”。(三)文化扶持和惠民政策促進供需活躍扶持政策促進文化產品供給扶持政策促進文化產品供給。2022年,北京推出一系列促進文旅消費和助企紓困的措施,出臺北京市擴大文化和旅游新消費獎勵辦法關于促進文化和旅游業恢復發展的若干措施北京市演藝服務平臺項目資助管理辦法等,充分激發并釋放消費活力,持續推動投融資體系建設。強化資金扶持,累計擔保旅游項目263個,銀行放款金額約3.2億元;累計承保旅游經營戶3942戶,提供風險保障金額約29億元;無償提
63、供投融資推介服務,累計成交項目305個,成交金額230.45億元?;菝窕菝裰蠹ぐl消費熱情助企激發消費熱情。第十屆北京惠民文化消費季在疫情期間迎難而上、惠民助企,成效顯著。共有601家企業參與消費季活動,較上屆增加350家;累計舉辦活動27.84萬場,帶動消費金額近120億元。其中線上活動消費金額約93億元,占比八成左右。創新開展北京文化消費促進行動,配套5000萬元財政資金,惠民惠企成效明顯。2022年“北京文化消費品牌榜”全面重塑榜單體系和評價體系,累計征集452個品牌,30余萬人次參與投票,評選出2022文學悅讀季、202228北京時裝周、亞洲數字藝術展、豆瓣網等54個品牌。持續開展旅游
64、惠民促消費活動,2022年7-9月累計發放3000萬元京郊住宿消費券,帶動消費3.6億元。六、文化貿易與交流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2022年,北京借助冬奧機遇創新展示中國文化,不斷開創開放合作新格局,提升千年古都的文化軟實力與影響力。(一)“雙奧之城”向世界彰顯古都新形象創意展現中華傳統文化魅力創意展現中華傳統文化魅力。奧運會的建筑與活動是國家文化底蘊、審美觀念的重要載體。中國國家體育館“折扇”華麗轉變為“冰之帆”,“水立方”國家游泳中心變身“冰立方”,成為世界首座完成“水冰轉換”的奧運場館。冬奧會官方紀錄片北京2022不僅融入豐富的傳統文化元素,還真實呈現了北京克服疫情重重困難、確保冬奧如
65、期開幕的不平凡歷程。冬奧會的文化創意,折射出中華民族百折不撓的精神和美美與共的理念,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與內涵。多維立體塑造中國形象多維立體塑造中國形象。北京冬奧會在綠色辦奧、共享辦奧、開放辦奧等理念下,通過各種精彩活動向世界展示了立體、真實、多元的中國形象?!跋嗉s北京”奧林匹克文化節暨第22屆“相約北京”國際藝術節在北京舉行,為觀眾奉獻來自22個國家和地區的近百場展演活動,向世界傳遞北京冬奧會的精神與力量,塑造北京作為世界首座“雙奧之城”的美好形象?!半p奧之城新氣象2022中外媒體北京行”采訪活動邀請中外媒體實地走訪北京城,感受“富有魅力的29古都文化、蓬勃興起的創新文化、源遠流長的北京
66、故事”。(二)文化貿易不斷開拓創新“兩區兩區”建設激活貿易增長引擎建設激活貿易增長引擎。2022年,北京建設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和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縱深推進,有力支撐了文化貿易的發展。北京海關“四優四提促五子”促進外貿保穩提質工作方案發布,提出促進文化保稅業務發展,進一步優化藝術品通關、保稅展示交易業務辦理流程,同時創新高端藝術展品監管,減輕企業資金擔保壓力。優化綜保區文化保稅展拍模式,文物入區鑒定時間由15天壓縮至3天,會展企業享受“無接觸查驗”“零延時驗放”服務。2022年,天竺海關共監管實際進境文化藝術品2614件,貨值10577.36萬美元,有力支持了文化貿易的發展?!?/p>
67、文化保稅助力文物和藝術品貿易全產業鏈發展”“保稅功能助力文化展示拍賣新業態發展”案例向全國推廣。文化貿易文化貿易新高地加快建設新高地加快建設。2022年,北京依托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北京)、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設促進貿易平臺落地發展,加速建設文化貿易核心樞紐。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北京)全年入駐近20家高端藝術機構,形成國際畫廊聚集地;“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展覽館”正式掛牌并舉辦首展。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文旅服務專題展共計900余家企業參與,其中近500家企業線下參展,包含世界500強及行業龍頭企業47家,期間舉辦的第九屆北京市文化融合發展項目合作推介會促成31個項目簽約,金額累計71.1億元。
68、東城區發布了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設實施方案,集聚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央視動漫集團等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文30化企業,服務貿易規模不斷擴大。朝陽區國家文化出口基地服務外向型文化企業能力不斷提升,2022年上半年全區重點文化企業進出口總額達7.3億美元。產品與服務海外市場競爭力日益增強產品與服務海外市場競爭力日益增強。北京游戲、動漫、出版、潮玩企業銳意創新,積極進軍海外市場。游戲領域,掌趣科技全民奇跡2將三星堆文物等古老文明嵌入游戲中,在東南亞地區多國斬獲佳績。動漫領域,快看漫畫海外版App正式上線,目前其授權的近400部國漫作品已登陸全球80家發行渠道合作方,翻譯成12種主流語言,覆蓋了近200
69、個國家和地區。出版領域,掌閱科技積極在歐美、東南亞等區域布局并拓展海外原創業務,目前累計用戶已達3500萬,覆蓋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合作版權內容機構超過300家,在多個國家的Google Play和App Store中長期穩居前列。中信出版集團共計14個項目入選“2022年絲路書香工程”等國家級“走出去”工程,向海外輸送了一大批彰顯中國精神、濃縮中國智慧的精品圖書。潮玩領域,2022年泡泡瑪特加速國際化步伐,相繼在倫敦、奧克蘭、洛杉磯、墨爾本開設了當地首家線下門店,并在首爾開設首家海外旗艦店,海外市場收入同比增長147.1%。(三)交流合作深化文明互通互鑒品牌活動促進國際合作交流品牌活動
70、促進國際合作交流。2022年,北京持續開展國際化品牌文化活動,促進中華文明與各國文明交融與互鑒。第十二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全球報名影片達1450部,較2021年增長63%。2022年北京國際運河文化節邀請了意大利威尼斯大運河、埃及蘇伊士運河等國外著名運河及相關城31市代表參加,向世界展現了中國大運河的歷史底蘊和當代風采。第九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匯集來自中外117個國家和地區573位藝術家的707件作品,囊括繪畫、雕塑、裝置、影像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成為全球參與國家數量最多的美術雙年展。創新中華文化的國際表達創新中華文化的國際表達。2022年,北京通過拓展交流渠道、轉變傳播主體、加強文
71、化合作等方式,創新講好中國故事。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在京落成,與西安分館(文濟閣)、杭州分館(文潤閣)、廣州分館(文沁閣)遙相呼應,向世界打開又一扇“讀懂中國”的文明之窗。由市文旅局策劃出品的系列短視頻京粹深入挖掘北京文化內涵,前5期在海外社交媒體平臺上收獲總觀看量逾256萬余次,總曝光量超689萬余次?!皭凵媳本┑?00個理由”主題短視頻大賽共征集到來自百余個國家和地區的3500部視頻作品。這里是中國(第五季)競技星球一葉茶 千夜話朱生豪與莎士比亞4部作品入選國家廣播電視總局2021-2022年度中外電視(網絡視聽)合拍項目,推動了中國故事和影像的國際傳播?!耙粠б宦芬粠б宦贰苯涣骱献鞔龠M
72、民心相通交流合作促進民心相通。2022年,北京秉持務實合作、互利共贏的原則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推動“一帶一路”交流合作走深走實。第七屆“炫彩世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特色文化展示活動邀請30個沿線國家駐華使館和機構參與,外交官、企業負責人在“國際甄選”電商直播間帶貨獲好評。四達時代非洲“萬村通”項目持續推進,完成烏干達、布隆迪和塞內加爾的900個村落建設,32并在塞內加爾全境提供數字電視視聽服務。七、發展環境持續改善(一)創新助企紓困和產業發展政策助企紓困助企紓困幫助幫助企業恢復發展企業恢復發展。2022年以來,北京密集出臺了關于繼續加大中小微企業幫扶力度加快困難企業恢復發展的若干措施 北京
73、市助企紓困優化營商環境若干措施北京市統籌疫情防控和穩定經濟增長的實施方案北京市積極應對疫情影響助企紓困的若干措施和關于助企紓困促進消費加快恢復的具體措施等助企紓困政策,并著力推進政策落地。2022年,全市合計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稅緩費超2000億元;全市房屋減租金額119.3億元,惠及約7萬家企業;“融資紓困直通車”向801家企業發放融資款超62.5億元,政策廣泛惠及文化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印發關于促進文化和旅游業恢復發展的若干措施,為2614家旅行社暫退旅游服務質量保證金約13.12億元。市國有文化資產管理中心完成2021年度“投貸獎”“房租通”政策兌現,共計向1775家文化企業和金融機構
74、撥付2.87億元。提前啟動2022年申報工作,向3666家文化企業和金融機構撥付3.7億元。出臺扶持政策為產業發展保駕護航出臺扶持政策為產業發展保駕護航。文化消費方面,出臺了北京市擴大文化和旅游新消費獎勵辦法北京文化消費促進行動管理辦法等提振消費市場;產業空間和文化園區方面,出臺了北京市城市更新條例關于促進本市老舊廠房更新利用的若干措施北京市推進文化產業園區33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等相關政策。文化金融方面,出臺的關于2022年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工作的通知惠及文化企業,市級園區還初步形成了以“服務包”支持龍頭企業、以“投貸獎”支持成長型企業、以“房租通”支持小微初創企業的政策體系。結
75、合當前發展形勢,各行業領域也出臺了一系列相關規劃和政策文件。廣播影視與網絡視聽方面,出臺了北京市廣播電視局關于服務保障“兩區”建設推動新視聽改革創新的若干舉措“十四五”北京電影發展規劃北京新視聽指引2022北京市提升廣播電視網絡視聽業國際傳播力獎勵扶持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試行)北京市提升廣播電視網絡視聽業國際傳播力獎勵扶持專項資金評審辦法(試行)關于加強網絡視聽節目平臺游戲直播管理的通知關于促進影視基地規范健康發展的意見等政策;演藝方面,出臺了北京市演藝服務平臺項目資助管理辦法;文博文創方面,下發了北京市文物局關于進一步推動局屬博物館文博文創工作的實施意見北京市文物局關于做好文物商店文物商品經營
76、活動管理的通知等文件。(二)強化資金和人才要素保障資金與金融扶持提振市場活力資金與金融扶持提振市場活力。北京銀行持續推進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的探索實踐,成立“北京銀行國家文創實驗區支行”,推出“首都電影人才金融扶植計劃”,與市文旅局簽訂支持北京網紅打卡地高質量發展戰略合作協議。截至2022年末,北京銀行文化金融貸款余額728億元,較年初增長14.8%;截至2022年10月,已累計為萬余家文化企業提34供貸款超3800億元,首都文化金融市場份額位居第一。2022年,北京農商銀行文化創意產業貸款有貸戶數量增幅超70%。截至2022年9月末,北京市中資銀行文化企業貸款余額近1600億元,有貸戶數量同比增
77、長19.4%。中國人民銀行將全市近1.5萬戶文化類企業納入線上銀企對接系統,提升幫扶的精度與溫度。營造國際一流文化產業人才發展生態營造國際一流文化產業人才發展生態。北京市國有文化資產管理中心主辦北京文化產業高級人才研修班、北京市文化產業創新人才研討會、北京市文化產業人才建設主題沙龍等活動,著力培養一批市場意識強、創新能力強的文創領軍人才,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各區積極開展人才招引項目,如朝陽區“鳳凰計劃”有針對性地為文化產業各領域引進海內外高層次人才;通州區通過“燈塔計劃”“運河計劃”,加快引進培養文旅產業領軍人才和高端復合型人才。同時,各區也積極為高層次文化產業人才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78、,朝陽區開展2022年文化帶頭人評審認定及扶持工作,海淀區開展2022年中關村文化產業新領軍者申報工作,強化領軍人才的引領作用。(三)著力構建公平高效健康的營商環境推進市場監管體系和監管能力現代化推進市場監管體系和監管能力現代化,提升政務服務能提升政務服務能力力。印發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關于創新準入服務助力市場主體發展工作的通知,持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不斷創新市場準入服務方式。發布深化“證照聯辦”改革工作方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營造高效便捷、“快入準營”的市場環境。市文化市場執法總隊開展全市“文化娛樂+”35綜合經營場所專項行動和文旅場所疫情防控大檢查,強化娛樂經營場所管理。制定北京市劇本娛
79、樂經營場所聯合管理工作方案,推動成立市級劇本娛樂行業協會。加速建設知識產權首善之區加速建設知識產權首善之區。印發北京市知識產權強國示范城市建設綱要(2021-2035年),提出到2035年北京要打造知識產權首善之區。發布北京市知識產權保護條例,印發關于開展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助企紓困專項工作的通知北京市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行動方案(2022-2024年)等,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結語2022年,北京文化產業應變求新、砥礪前行,在嚴峻疫情和國際形勢的深刻影響下,創造了總體平穩的不易成績。但在發展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中小微企業的經營壓力亟需緩解、新業態在全國的策源與
80、輻射能力亟需增強、整體營商環境亟需優化、國際貿易規模和開放合作水平亟需提升,需要在今后發展中高度關注并著力解決。邁向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北京文化產業發展面臨著新形勢與新要求。從國際環境來看,全球政治經濟格局變幻,文化交流、交鋒與碰撞日趨頻繁,北京作為國家首都和首要窗口,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任務更為艱巨;36從產業發展來看,數字化為代表的新興科技催動著文化產業形態、生產方式、經營模式的深刻變革,北京建設全國文化產業發展引領區,前瞻布局和培育產業新場景、新賽道和新業態的要求更為迫切;從城市格局來看,北京正邁入從聚集資源求增長到疏解功能謀發展的關鍵時期,文化產業作為支柱性產業,支撐首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責任更為重大。面向未來,北京文化產業將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目標,圍繞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聚高端、抓前沿、促實效,推動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為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貢獻首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