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信通院: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年)(81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中國信通院: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年)(81頁).pdf(81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 邏輯架構、突破重點與可持續模式探索邏輯架構、突破重點與可持續模式探索 (2024 年年)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 2024年8月 版權聲明版權聲明本報告版權屬于本報告版權屬于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農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并受法律保護。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并受法律保護。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報告文字或者觀點的,應注明方式使用本報告文字或者觀點的,應注明“來源:中國信息通來源: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信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中國人民大學農
2、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違反上述聲。違反上述聲明者,明者,編者編者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前 言數字鄉村是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也是以信息化驅動中國式現代化的具體行動。自 2018 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實施數字鄉村戰略”以來,數字鄉村建設的頂層設計、標準規范逐步完備,數字基礎設施持續完善,智慧農業、鄉村數字經濟、鄉村數字治理與鄉村數字普惠服務等重點領域典型應用與優秀實踐不斷涌現,首批國家級數字鄉村試點工作順利如期完成,第二批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工作正式開展部署,農業農村數字化發展成效凸顯。但也要看到,當前數字鄉村建設還面臨著區域數字化不均衡、生產領域數字化轉型亟待深化拓展、強
3、感知與可持續的鄉村數字化發展模式有待探索等挑戰,需要持續開展綜合性跨界研究、明晰短板挑戰與發展路徑、探索構建數字鄉村各領域商業可持續發展模式,扎實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再上新臺階。鑒于此,本報告旨在從理論與實踐層面對數字鄉村建設的邏輯架構、突破重點與可持續模式進行研究,一方面希望通過交叉學科、產學研綜合分析,為數字鄉村建設再上新臺階提供支撐;另一方面希望聚焦數字鄉村建設過程中面臨的實際問題、真實需求痛點和切實發展挑戰,嘗試給出商業可持續、農戶強感知的建設路徑與方案。報告主要觀點包括:有力有序推進數字鄉村建設,需要深入分析數字鄉村的基礎架構、底層邏輯及關鍵組成,構筑一個包含信息提取、傳輸、處理、存儲和
4、利用等在內的完整數字孿生“大閉環”。其中,任何一個節點存在未連接的問題,整個數字鄉村的數據驅動就難以有效實現;任何一 個數字鄉村應用場景如果僅有硬件設施而缺乏配套控制軟件與算法模型,整個系統就難以實現精準化、智能化、集約化運行。數字鄉村不是智慧城市在農村地區的簡單復制。加速推進農業農村數字化進程,需要明確鄉村核心功能、實際需求,以及發力重點,以“真正”而非“形式”的數字化解決方案解決好農業農村發展的難點、堵點與弱點。數字鄉村建設需堅持系統性、創新性思維,著力探索商業可持續與農戶強感知的建設模式。一方面,需要各部門匯集有效資源、強化協同合作,聚焦鄉村產業、治理、服務等重點領域明確短期目標,開展重
5、點攻關,切忌“大而全”“撒胡椒面”。另一方面,需要解決好“最初一公里”設計研發和“最后一公里”居民應用等問題。當前,開展數字鄉村的政策實踐者、產品經理與工程師對于農業農村數字化發展的實際情況、重點需求,以及應用場景理解不深,部分平臺與產品“不痛不癢”“功能錯位”是制約數字鄉村走深向實面臨的重點挑戰。加快推進數字鄉村建設,需要聚焦提升建設方案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促進產業數字化和數字惠民服務先行發展,提升重點群體數字能力,構建農民共建共享的數字鄉村建設新格局。感謝中國電信廣西公司、中國移動云南公司、中國聯通數字鄉村研究中心、華為 TECH4ALL 團隊、淘天集團鄉村振興研究中心、騰訊研究院、
6、杉數科技、智多莓等在案例發掘、內容撰寫與報告修訂等 的大力支持1。研究報告仍有諸多不足,望請各界批評指正、共同進步。1 報告相關研究同時得到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鄉村振興背景下數字鄉村發展的理論、實踐與政策研究”(20&ZD16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字金融發展在農村金融空間配給緩解和實體經濟金融普惠中的作用研究”(71973146)、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數字鄉村發展對農村居民家庭消費的影響研究:理論機制與實證檢驗”(2022M710208)的支持。目目 錄錄 一、數字鄉村的基礎架構和底層邏輯.1(一)數字孿生:數字鄉村運行的基礎邏輯架構.1(二)數字鄉村數字孿生架構建設重點
7、領域.4 二、從架構到價值:數字鄉村建設的保障條件、首要任務與價值取向.6(一)保障條件:高質量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6(二)首要任務:提升產業數字化水平.9(三)價值取向:更加強調數字包容性.13 三、數字鄉村建設政策現狀與總體趨勢.17(一)數字鄉村頂層設計逐步完善.17(二)重點領域創新探索加快推進.19(三)數字鄉村政策體系的演進脈絡與關注重點.22 四、新階段數字鄉村建設面臨的問題與挑戰.25(一)部分地區缺乏系統思維和整體規劃,協同效率較低.25(二)部分領域建設運營面臨融資與盈利挑戰,商業模式可持續性不強 26(三)部分項目忽視城鄉居民數字素養差異,農民參與感和獲得感較弱 28 五
8、、數字鄉村建設創新模式與典型案例:基于商業可持續與強感知視角.31(一)農村與偏遠地區輕量化基礎設施建設探索:華為 AirPON 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方案.32(二)千兆光網下的大田精準化生產:金福農業聯合多方打造智慧火龍果生產方案.36(三)邊遠國營農場的“人工智能+”升級:金平農場與智多莓協力構建智慧柚子種植體系.42 (四)人工智能在農資供應鏈領域的應用:杉數科技與六國化工建設農資數字化產銷協同平臺.47(五)數據驅動下的農產品產供銷一體化方案:盒馬村“新零售+訂單農業”解決方案.52(六)政企聯動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探索:安徽歙縣與阿里巴巴共探盤活鄉村資源的數字方案.57(七)以人為核心的鄉
9、村治理數字化探索:騰訊“為村”平臺.62 六、數字鄉村建設的路徑優化建議.67(一)提升數字鄉村建設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67(二)聚焦重點領域加快數字鄉村建設先行先試.68(三)構建農民共建共享的數字鄉村建設新格局.69 參考文獻.70 圖圖 目目 錄錄 圖 1 數字鄉村的基礎理論框架.3 圖 2 數字鄉村發展與縣域創業發生率的相關關系.13 圖 3 華為小型輕量高集成的 AirPON 設備.34 圖 4 牧民通過手機查看牦牛實時狀況.35 圖 5 華為全光網絡 FTTR 解決方案.38 圖 6 火龍果智慧噴淋系統.39 圖 7 智慧農業云平臺界面.40 圖 8 火龍果基地萬畝燈海景觀.4
10、1 圖 9 基于參數和作物模型的智慧種植模式.45 圖 10 智能化管理模式下灌溉任務執行示例.46 圖 11 供應鏈“決策大腦”架構圖.48 圖 12 農資運銷面臨的難點與痛點.49 圖 13 農資產銷協同的流程圖.51 圖 14 盒馬“產-供-銷”一體化示意圖.54 圖 15 海上盒馬村訂單式生產基地.55 圖 16 歙縣項目架構圖.59 圖 17 歙縣數字鄉村館一覽.60 圖 18 為村耕耘者知識分享平臺.65 圖 19 為村項目“村級事務管理平臺”小程序.65 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1 一、數字鄉村的基礎架構和底層邏輯 數字鄉村是伴隨網絡化、信息化和數字化在農業農村經濟社
11、會發展中的應用,以及農民現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內生的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和轉型進程,既是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也是以信息化驅動中國式現代化的具體行動:一方面,數字鄉村建設的主體不僅僅是農業產業的數字化,而是包含了農業、農村、農民三個方面的整體性戰略布局,是數字技術與“三農”問題的全方位有機結合;另一方面,數字鄉村建設的內容不僅局限于電子商務或者是智慧農業等產業數字化內容,而是包涵了農業農村生產、生活、治理、服務、生態等的系統性措施,是全面彌合城鄉數字發展鴻溝,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帶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創新政策實踐。數字鄉村的核心是通過數據高頻、高速、高效的流動應對復雜自然與社會環境的不確定性,緩解
12、城鄉資源配置的不均衡性。因此,建設以“數據驅動”為核心的數字鄉村需要形成包含標準、硬件與軟件,以及開發者與應用者等在內的完善數字生態,構建一個集“感知、傳輸、存儲、計算、應用”為一體的數字閉環。(一)數字孿生:數字鄉村運行的基礎邏輯架構(一)數字孿生:數字鄉村運行的基礎邏輯架構 1948 年,諾伯特維納(Norbert Wiener)的代表性著作控制論(Cybernetics)問世,用統一的數學觀點討論了通訊、計算機和人類思維活動,標志著一個時代的開啟??刂普撌顷P于系統內秩序維持的一般法則,該書的副標題為“關于在動物和機器中控制與通信的科學”,維納認為任何系統(包括物理系統、生物系統和社會系統
13、)都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2 按照一定的秩序運行,并都表現出從有序向無序、從確定向不確定狀態的變化傾向。為保持系統正常運行和系統目標的實現,就需要對系統進行控制。一切能夠根據環境實際情況、變化趨勢而實現優化的“控制”,都需要構建包含信息提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存儲和信息利用等在內的“大閉環”(所謂的智能與優化不過是這樣一個“大閉環”運作的外在表現)??刂普?以高度抽象的方式揭示了包括生物、機器、經濟社會等在內一切簡單或復雜系統,在面對不斷變化的周邊環境與不確定性風險時自主運行的本質規律。數字技術解構了一個舊世界,建立一個新世界,即數字孿生的世界。數字孿生是維納 控制論 在數
14、字時代的具體呈現。它始見于 2011年美國空軍實驗室的研究文獻,最早用于預測飛機結構壽命和保證結構完整性的過程。當前,伴隨著 5G、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的推廣與應用,工業、能源、交通、水利、城建、自然資源等領域的數字孿生建設日漸提速。數字孿生本質上是用于優化物理對象行為的精準數字化映射,是一種數字技術群綜合應用的集成范式。數字孿生根據物質世界客觀規律、專業知識、仿真技術、遙感技術等為物理實體在網絡虛擬世界創建“孿生體”或應用場景,用以模擬、監測、預測物理世界物體(事務)的狀態和行為2(第一次映射,網絡虛擬世界“孿生體”的建設)。此后,通過網絡、算法、模型等實現與物質世界實現在
15、供需兩端的敏捷聯系(溝通)、決策的無成本試錯(規劃)、行動的可能性推演(預測)、虛擬服務的非競爭性供給(共享),2 數字孿生具有多樣化實現形式,一方面它可以表現為“1 比 1”在虛擬空間還原的仿真模擬場景,例如,工業互聯網智能工廠、智慧城市智慧管網等;另一方面也可以表現為抽象化的點對點動態連接,例如,電子商務平臺、網約車平臺等。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3 并根據所得出的“最優解”指導物理世界行動(第二次映射,網絡虛擬世界“孿生體”對于物質世界的指導與優化)。伴隨著物質世界與網絡虛擬世界的實時交互,通過數據的自動化流動應對物質世界中復雜系統的不確定性,實現物質世界組織性與連接性的加強
16、、生產與交易精準性提升和不確定性風險的緩解等。數字孿生是對于傳統網絡虛擬世界的升級,是當前階段包括數字鄉村等在內的全局、全鏈、全域數字化發展的基本運行邏輯與底層基礎架構。來源: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 圖 1 數字鄉村的基礎理論框架 感知與傳輸層。連續性、多維度、標準化的數據采集與感知是數字鄉村“大閉環”的起始點。天氣氣候、土壤河流、市場供需、人口流動等環境信息時刻變化,因此,及時、準確掌握農業農村內外部環境數據情況是實現有效決策、減小不確定性風險的前提。網絡為數據在數字鄉村“大閉環”的流動提供管道?!按箝]環”的構建需要系統中各部分實時連接、互通有無。過往,實現“人與人的連接”是網絡設施建設的首要任
17、務。當前,伴隨著“5G+工業互聯網”等全面開啟萬物互聯時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4 代,農村地區網絡與標識體系、物聯網傳感器系統逐步成為獲取數據的重要來源、傳輸數據的重要渠道。這為更加及時、全面、準確的完成農業農村各領域的數據采集與傳輸工作提供了條件。運算與應用層??茖W的決策分析是數字鄉村“大閉環”的關鍵核心。伴隨著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等數據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一些在獲取、存儲、管理、分析方面超出了人類計算能力、傳統數據庫軟件工具能力范圍的數據逐步被納入到決策考量范疇,為農業農村實現更高層次決策優化開辟新路徑。精準、高效的數字應用是數字鄉村“大閉環”的最終表現。智能化、精準化、綠色化
18、、均衡化的農業生產、鄉村治理、社會服務是“數字孿生-數字鄉村”在農業農村應用的具象呈現。特別是,由于數字孿生空間無視物理距離的特性,數字鄉村實現了基于網絡的虛擬經濟構建、虛擬服務供給,打破了經濟社會機會在地理上分布不均的障礙,不斷拓展新經濟、新模式、新業態;實現了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的放大利用、低成本共享復用,提升農村地區公共資源的供給總量與質量。推動農業農村全領域“大閉環”的逐步建設,并逐步推進各“大閉環”間數據的互聯互通,才能實現更加動態、精準、全面的數字鄉村“數字孿生世界”加速構建。(二)數字鄉村數字孿生架構建設重點領域(二)數字鄉村數字孿生架構建設重點領域 充分激發數字鄉村建設的實際經
19、濟社會效用,數字孿生“大閉環”(至少一個)的完整性是首要前提。數字鄉村建設與傳統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存在一定區別。傳統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可以由點及面、循序漸進,在保證其他領域要素持續投入的基礎上,加速關鍵要素、重點領域的引領與投入,能夠帶來整體收益的提升。但是,數字鄉村建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5 設則必須全局部署、整體推進數字鄉村軟件與硬件之間、硬件與硬件之間的相互制約更加顯著。任何一個節點存在未連接的問題,整個數字鄉村的數據驅動就難以有效實現;任何一個數字鄉村應用場景如果僅有硬件設施而缺乏配套控制軟件與算法模型,整個系統就難以實現精準化、智能化、集約化運行。在建設過程中,數字鄉村
20、建設與傳統農業農村現代化設施建設差別顯著。廠房、道路、橋梁、水利等傳統農業農村基礎設施一次建設性投入大、折舊周期長,建設后在非災害年份的年均維護費用相對較小。相比而言,數字鄉村相關物聯網傳感器、服務器,電子設備等硬件設施一次性建設投入大、折舊周期短、電力資源消耗多,同時后期維護與迭代持續投入大、延續時間長。因此,在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時需要充分考慮到數字鄉村建設中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與傳統基礎設施之間的區別,提前規劃、分級分類、行之有效推進相關基礎設施部署。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6 二、從架構到價值:數字鄉村建設的保障條件、首要任務與價值取向 以數字孿生架構為基礎,加速推進農業農村數字化
21、進程,需要明確鄉村的基礎條件、核心功能、實際需求以及其與智慧城市等其他類型的區域數字化發展的區別,找準發力重點,強化數字包容水平,以“真正”而非“形式”的數字化解決方案解決好農業農村發展的難點、堵點與弱點。(一)保障條件:高質量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一)保障條件:高質量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 數字鄉村是一項復雜的大型系統工程,離不開集約高效、安全便利、智能適用的數字基礎設施的支撐。農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農村地區信息網絡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包括寬帶通信網、移動互聯網等,該項工作的目標是實現全覆蓋、高質量、低資費的鄉村網絡普及化。二是水利、交通、能源、電力、物流等傳統基礎設施的數字
22、化改造,該項工作的目標是發展農村地區的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電力和智慧物流等。當前,農村數字設施建設的不斷加強,為數字鄉村建設和農業農村數字化創造了條件。與其他基礎設施相比,數字基礎設施在農村地區的滲透發展速度更快、應用成本更低(殷浩棟等,2020)。在信息通信服務方面,“寬帶中國”“普遍服務”等計劃的實施有效提升了我國數字基礎設施與服務的發展水平。截至 2023 年底,我國已在農村及邊疆、海島(礁)等偏遠地區建設了 8647 個 4G、5G 基站。全國行政村通寬帶比例達到100%,通4G比例超過99%,通5G比例超過80%。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7 截止 2023
23、年底,全國農村寬帶用戶總數達 1.92 億戶,全年凈增 1557萬戶,比上年增長 8.8%,增速較城市寬帶用戶高 1.3 個百分點3。在農村互聯網滲透率方面,2017 年至 2023 年間,我國城鄉總體互聯網普及率由 55.8上升至 76.4%,顯著高于全球 65的平均水平。農村互聯網普及率從 2017 年底的 35.4%提升至 2023 年底的 66.5%,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 10%,農村互聯網用戶規模達到 3.01 億4,互聯網成為農村居民生產生活主要方式??v觀人類社會發展史,新興技術的擴散應用并不是一個自然而然的線性圖景,而是需要相應的機制來保障。當前,全球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進程并不均衡,
24、很大一部分欠發達與發展中經濟體網絡覆蓋率有限。國際電信聯盟數據顯示5,當前全球約有 53 億人可以上網,但仍有 27 億人不能上網,數字基礎設施覆蓋不平衡問題依然突出。我國作為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和覆蓋的難度巨大,但可以看到的是,我國農村網絡覆蓋率遠超全球平均水平。究其原因,是我國政府始終致力于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務,持續出臺系列政策舉措,科學統籌、集中力量、優化機制,推動行業企業、科研機構、社會組織等共同參與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讓億萬人民共享互聯網發展成果。3 數據來源:工業和信息化部,2023 年通信業統計公報,https:/ 年 1 月
25、 24 日 4 數據來源: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 52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23 年 8 月 28 日 5 ITU事實和數字:聚焦最不發達國家報告。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8 專欄專欄 1:農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農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 2015 年 10 月,經國務院常務會審議通過,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財政部建立了“中央資金引導、地方協調支持、企業主體推進”的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采用中央財政資金進行補貼、引導企業開展電信普遍服務建設。數字基礎設施實現全面覆蓋。截止 2023 年底,我國行政村寬帶網絡通達比例由 2015 年的不足 70%提升至達到
26、 100%,脫貧村寬帶網絡通達比例由 2015 年的 62%提升至 100%。電信普遍服務管理支撐平臺的監測數據顯示,試點地區平均下載速率超過 100Mbps,遠遠超過 12Mbps 的最低要求,我國農村及偏遠地區寬帶網絡基礎設施落后的面貌已經實現根本性的改變。信息服務可負擔性全面提升。2015 年提速降費行動實施以來,我城鄉國固定寬帶單位帶寬和移動網絡單位流量平均資費降幅超過 95%。2017 年至 2023 年,我國互聯網普及率由 55.8上升到76.4%,高于全球 65的互聯網普及率水平。同期,基礎電信企業面向農村脫貧戶持續給予 5 折及以下基礎通信服務資費折扣,精準降費舉措已惠及農村脫
27、貧戶超過 2800 萬戶,累計讓利超過 88 億元。廣大農村地區,居民每月只需要三四十元,用戶即可享受個人手機、固定寬帶和網絡電視的套餐包。數字基礎設施為遠程教育、遠程醫療、農村電商等應用的快速發展奠定網絡基礎。截止 2023 年底,我國中小學(含教學點)互聯網接入率達 100%,農村及偏遠地區學校網絡接入條件全面改善。全國范圍內所有三甲醫院均開展遠程醫療服務,遠程醫療覆蓋全國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9 近 90%的縣區。我國農村電商網絡零售額已由 2015 年的 3530 億元增長到 2023 年的 2.5 萬億元,規??傮w擴大了超 7 倍。同期,越來越多智慧農機走上田間地頭,國
28、家農業物聯網示范省、數字農業試點項目、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分別已達到了 9 個、100 個和 210個。工業互聯網融入包括大田農業、設施農業、養殖業、畜牧業等在內的 45 個國民經濟大類。(二)首要任務:提升產業數字化水平(二)首要任務:提升產業數字化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在 2022 年 12 月舉行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強調,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也是實際工作的切入點。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點,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也是建設數字鄉村的首要任務。農村居民認識、理解與建設數字鄉村是一個長期發展過程,也是一個持續資源投入過程。鄉村產業數字化是指利用數字技術對農業、鄉村制造業、鄉村服務業等
29、產業進行數字化改造,主要包括智慧農業、農村電商、智慧旅游、數字普惠金融等方面(曾億武等,2021)。產業數字化通過提升生產效率、增加就業崗位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既能夠推動農村居民理解新技術、接受新事務、形成新觀念,同時又能夠提供鄉村治理、農村公共服務等數字化發展所必須的多樣資源,塑造人人認同、人人參與、人人創新的數字鄉村建設形勢。當前,在我國大多數農村地區,傳統農業依然是主導產業。伴隨著數字技術向生產端的加速滲透與融合,推進數字鄉村建設需要更加注重生產率高、可預測性和氣候變化適應能力強的智慧農業生產系統建設,通過全面提升農業生產資源投入的精準度,幫助農村居民更好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
30、)10 的預測與應對病蟲害、極端天氣,進而實現農村產業“決策-生產-流通-交易”的數字孿生框架的建設。專欄專欄 2:智慧農業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助力農民增收:智慧農業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助力農民增收 智慧農業是數字技術與農業決策、生產、流通交易等深度融合的新型農業生產模式與綜合解決方案,是數據科學、農業與商業知識、智能終端相互結合的有機整體。智慧農業通過充分利用傳感器、遙感技術、市場信息檢測軟件模塊等感知手段,將傳統農業“靠天靠地靠簡單勞動投入”的落后生產模式轉變為“可感知、可控制、可預測”智能化生產模式。草莓是一種經濟價值較高的小漿果,深受人們喜愛。同時,草莓種植也屬于管理要求較高的一類園藝作物,在
31、傳統的種植模式下,一個種植周期內需要根據不同的氣候變化與病蟲害爆發情況做出 100 至 200 個種植決策(包括 6 至 10 個影響特別重大決策),一旦判斷與執行出現問題,輕則減產減收,重則絕產絕收。以往的種植戶只能依靠“自我學習-實踐-試錯-形成經驗”來提升自己的種植技術,成效提升門檻高、周期長、代價大。當前,伴隨著數字鄉村建設的持續深入,通過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數字技術能夠對草莓的生理發育過程的數字化建模,結合天氣預報和傳感器數據提供生產決策建議,并通過智能水肥一體化機執行,能夠顯著降低傳統種植者的決策難度,提升種植管理的精確性與有效性?!爸嵌噍笨萍计髽I團隊在丹東草莓的商業化數據顯示,產
32、量方面,結合了種植模型的智慧農業綜合解決方案能提升中等規模地塊草莓畝均單產 25%至 50%;品質方面,可增加相關產品 2 個白利糖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11 度,提升百分比達 18%;通過作物模型調整微量元素鈣的攝入時間,能顯著提高草莓的硬度,貨架期延長 1 倍左右;成本方面,通過智能病蟲害防治預警,植保費用下降 30%-40%;采用智能化營養配方調節可減少水肥費用 35%-55%。實際上,以數字技術的應用與推廣為核心的數字經濟為農村地區的商業發展開辟了多樣化新增值渠道、創造了大量新興的生產性工作機會。這種源自于產業的強大內生動力不僅使得我國農村居民更加愿意擁抱新技術帶來的改變
33、,同時也使得他們有著充足的激勵去完成實踐層面的創新與拓展。以電子商務為例,不分地域,不分規模,乃至是最偏遠地區的企業、個體,都能夠通過網絡便利且有效的展現和出售自身具有相對優勢的產品。2023 年,我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5870.3 億元,同比增長 12.5%,兩項增速均快于網絡零售額總體。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連續三年增長率在 10%以上,進入平穩增長期。直播帶貨、內容電商等新模式新業態快速發展,推動“原生態”“手工勞作”“慢生活”成為農村地區獨具競爭力的標簽,助力農業自然景觀、文化價值等屬性變現。專欄專欄 3:數字鄉村發展促進農民創新創業:數字鄉村發展促進農民創新創業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加
34、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實踐中,越來越多農民采用數字技術開展形式多樣的創業活動。據統計,全國返鄉入鄉創業項目中,55%運用了數字技術(例如,開辦網店、直播直銷、無接觸配送等6)。最近的 6 資料來源:去年返鄉入鄉創業創新人員超千萬,http:/ 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12 多項研究也發現,數字技術不僅能提升農民創業概率,還能顯著提高農民創業績效(Deller et al.,2022)。因此,以數字技術為基礎,旨在實現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轉型的數字鄉村建設或將成為助推農民創新創業活動的新動能。理論上而言,一方面,數字鄉村建設通過構建孿生的“數字世界”催生多
35、種數字賦能效應,降低商業活動的交易成本,進而激發農民創業創新活力。另一方面,數字鄉村建設的“脫域”性特征賦予其高度的時空延展性,能夠打破物理空間限制,激活根植在鄉村內部的市場機會、沉睡資本、鄉賢人才等創業所需關鍵要素,促進各要素的優化配置與創新組合,從而有助于開展農民創業活動?;诒本┐髮W縣域數字鄉村指數與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在縣域層面的匹配數據研究發現,數字鄉村建設程度每提高 1 個標準差,農民創業的概率平均提高 2.1%7。具體來說,首先,數字鄉村建設能夠通過促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移動終端的接入率與互聯網使用效率,增加農民信息利用的廣度與深度。其次,數字鄉村建設能夠推動數字普惠金
36、融服務覆蓋至鄉村地區,提高了農民信貸融資可得性。再者,數字鄉村建設促進鄉村生活的數字化,提升了鄉村生活的便利性。最后,數字鄉村建設加速鄉村治理效能提升,顯著降低了在鄉村地區從事商業活動的風險。分群組分析還發現,數字鄉村建設不僅可以提高已接入互聯網農民的創業概率,也能提升未接入互聯網農民的創業概率,也就是說無論農民是否接入互聯網以及采取何種接入方式,數字鄉村建設 7 詳細分析結果請參考:趙佳佳等.2023.數字鄉村發展對農民創業的影響及機制研究J.中國農村經濟,5:61-80.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13 均能促進農民創業,表明數字鄉村建設具有普遍的包容性、普惠性,能有效彌合數字鴻溝
37、導致的潛在創業機會差距。圖 2 數字鄉村發展與縣域創業發生率的相關關系(三)價值取向:更加強調(三)價值取向:更加強調數字數字包容性包容性 城市功能更多的體現在通過各種要素的流動、集聚、融合以實現技術與模式的創新,并以此來引領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的增長,成為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區域增長極與創新高地。與之相對應,城市的問題在于應對由“流動”“聚集”而產生的擁堵、無序和低效。因此,包括智慧城市在內的一系列數字化發展方案強調通過數字技術整合城市地理、交通、市政、應急、管網、教育、醫療衛生、公安消防系統和服務,全面實現資源運用效率的提升及滿足大量潮涌式、碎片化的具體需求8。8 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
38、標準(YDB 134-2013)智慧城市總體框架和技術要求 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14 相比之下,農村在核心功能上更加強調確保糧蔬供給安全,提供生態屏障與生態景觀,在價值取向上強調保障發展的均衡性,社會服務的普惠性與包容性。數字鄉村與智慧城市雖然都包含了大量規劃、公共服務等內容,但是,由于地理情況、人口特征、需求結構等方面差異,數字鄉村必然不是智慧城市在農村地區的簡單復制。相較于智慧城市等數字化發展方案而言,數字鄉村建設更加需要強調“應用”與“包容”而非絕對“引領”或“創造”。具體而言,一方面,全額照搬智慧城市在設施、交通、管網等方面的創新實踐,既不現實也不經濟。截至“十三五”期
39、末,城市建成區面積達 6.03 萬平方公里9。針對更加廣袤的農村地區,建設資金存在缺口巨大。另一方面,城鄉間、涉農與非農行業間的收入差距明顯,折射出農村地區的金融資本、人力資本與技術實力可能無法滿足發展前沿數字技術的條件。研究表明,當前收入差距的一個主要體現是城鄉收入差距。同期,行業收入差距亦極為明顯,數字技術類工資最高、農林牧漁工資最低10。因此,限于各類資源的差異,在數字鄉村建設布局中,一方面,政府、企業尤其需要權衡各類技術與設施的應用成本與價值收益,充分理解各類型、各環節數字技術的基本內涵與實際作用,選擇最適合而非最前沿的技術與基礎設施,尤其不能因為盲目追求“先進性”“未來感”而導致性能
40、過剩、功能閑置。需要重視數字化“微創新”“微改進”帶來的無限可能,盡可能避免農村地區數字技術創新與生產率提升不顯著的“生產率悖論”。另一方面,也需要更大力度地吸收城市地區服 9 2024 年 1 月 16 日,IDC 發布中國智慧城市市場預測,2023-2027報告 https:/ 10 任澤平等:中國收入分配報告 2021:根源、影響與建議 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15 務業、工業等在數字化發展過程中的經驗與教訓,充分利用工業互聯網、數字孿生城市等既有底層設施標準、技術構架,重點探索既有技術與農村生活、農業生產的創新融合,探索出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得益彰的建設方案與推進路徑。同時
41、,由于城鄉數字化發展受眾群體存在實際差異,需要重點探索如何通過簡約、直接的數字產品研發,更好的服務老齡人口與弱勢人群,全面實現數字包容。專欄專欄 4:數字鄉村發展推動農村消費實現包容性增長:數字鄉村發展推動農村消費實現包容性增長 深挖農村消費潛力是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迫切要求。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為目標的數字鄉村建設或將成為激發農村消費潛力的新動能。長期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背景下,我國農村居民消費面臨著人均收入水平相對較低、農村消費市場運行機制尚不健全、農村社保體系有待完善等多重因素的制約(唐博文和郭軍,2022)。隨著以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
42、標志的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快速推進,人類社會生產生活方式正在跨入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發展引擎的新時代。作為鄉村建設在數字維度的集中體現,數字鄉村發展將通過重塑鄉村的時空關系、交互方式及要素組合方式,為優化農村消費結構、釋放農村消費潛力提供新思路。理論而言,首先,數字技術所具有的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和廣覆蓋性,有助于打破時間與空間等物理上的限制,使城鎮地區的前沿技術和先進知識加速溢出到農村地區,并通過提高農村地區人力資本、激活鄉村市場中的沉睡資源、催生數字新業態新模式等,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和提高農民可支配收入水平,進而持續提高農民消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16 費能力。其次,數字技術的廣泛和
43、深度應用不僅有助于為鄉村治理和生活等場景賦能,減少鄉村生產生活中的不確定性,穩定農民消費預期,而且還能夠通過農村金融服務的網絡化、便捷化,減少農戶獲得金融資源的時間和物質成本,降低農村居民的流動性約束,從而提高家庭消費水平。再者,數字鄉村建設通過完善網絡基站、物流網點、購物平臺等基礎設施,可有效增加支付便利性、提升交易效率,并增加農民消費尤其是線上消費的比例和金額。最后,數字鄉村建設加速培育鄉村網絡消費、體驗消費、智能消費等消費新模式,拓展鄉村消費的產品和服務內容,并將全新的消費理念嵌入農村日常生活,革新傳統消費習慣?;诒本┐髮W數字鄉村指數和中國家庭金融調查(CHFS)的匹配數據采用計量經濟
44、學模型分析發現,整體而言,數字鄉村建設顯著提高了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水平,數字鄉村建設水平每提高 1個標準差,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提高 4.8%。從數字包容角度來看,數字鄉村建設顯著緩解了低保且老齡化程度較高家庭消費的負面效應。此外,與其他地區相比,數字鄉村建設也能顯著緩解我國東北部地區老齡化程度較高家庭消費的負面效應。一方面,數字鄉村的建設有效的補充了農村低保制度,為農村弱勢群體提供了基礎數字技術與服務,發揮了其基礎保障性作用。另一方面,數字鄉村的普惠性發展特征,彌補了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地區的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彌合了東北部、西部地區與東、中部地區的數字發展差距。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45、 年)17 三、數字鄉村建設政策現狀與總體趨勢 近年來,我國充分發揮信息化對鄉村振興的驅動賦能作用,加快構建了符合我國國情農情的數字鄉村政策體系,為數字鄉村建設和發展指明方向和路徑,助力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一)數字鄉村頂層設計逐步完善(一)數字鄉村頂層設計逐步完善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數字鄉村建設,明確將其作為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出臺一系列重要政策推動數字鄉村戰略實施,逐步搭建起政策體系基石。2018 年 2 月,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首次提出“實施數字鄉村戰略,做好整體規劃設計,加快農村地區寬帶網絡和第四代移動通信網絡覆蓋步伐”。2018 年 9 月,黨
46、中央、國務院印發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明確指出“實施數字鄉村戰略,加快物聯網、地理信息、智能設備等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村生產生活的全面深度融合,深化農業農村大數據創新應用”。2019 年 5 月,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 對我國數字鄉村發展做出科學規劃和系統布局,并對標鄉村振興戰略和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的階段目標,明確了短期、中期、中長期、長期等四個階段戰略目標:到 2020 年,數字鄉村建設取得初步進展;到 2025 年,數字鄉村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到 2035年,數字鄉村建設取得長足進展;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數字鄉村,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全面實
47、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為實現上述目標,綱要 還部署了十大重點任務:加快鄉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18 發展農村數字經濟;強化農業農村科技創新供給;建設智慧綠色鄉村;繁榮發展鄉村網絡文化;推進鄉村治理能力現代化;深化信息惠民服務;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推動網絡扶貧向縱深發展;統籌推動城鄉信息化融合發展。2021 年 9 月,中央網信辦等七部委印發實施 數字鄉村建設指南 1.0,對省、縣兩級層面推動數字鄉村建設給出指導性建議,提出數字鄉村建設的總體參考架構以及若干可參考的數字應用場景。2022 年 1 月,中央網信辦等十部委印發 數字鄉村發展行動計劃(20222
48、025 年),部署了數字基礎設施升級、智慧農業創新發展、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數字治理能力提升、鄉村網絡文化振興、智慧綠色鄉村打造、公共服務效能提升、網絡幫扶拓展深化等 8 個方面的重點行動,同時設立了鄉村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提升工程等 7 項重點工程作為落實上述行動的重要抓手。2022 年 9 月,中央網信辦等四部門印發 數字鄉村標準體系建設指南,明確提出數字鄉村標準體系框架,涵蓋基礎與通用標準、數字基礎設施標準、農業農村數據標準、農業信息化標準、鄉村數字化標準、建設與管理標準、安全與保障標準等七部分內容。2020 年至 2024,中央網信辦聯合多部委動態發布多期年度數字鄉村發展工作要點,動態明確
49、數字鄉村發展工作目標,部署重點要點工作。2024 年 5 月,中央網信辦等六部門印發 數字鄉村建設指南2.0,面向省、市、縣三級相關政府部門,指導縣域數字鄉村建設、運營和管理,涉及鄉村數字基礎設施、涉農數據資源、智慧農業、鄉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19 村數字富民產業、鄉村數字文化、鄉村數字治理、鄉村數字惠民服務、智慧美麗鄉村等八方面建設內容。(二)重點領域創新探索加快推進(二)重點領域創新探索加快推進 各部委協同發力、持續推進數字鄉村標準體系建設、探索重點領域創新實踐,發揮試點示范帶動效應,有效推動數字鄉村建設落地落實,逐步構建起了符合我國國情農情的數字鄉村建設政策體系。一是試點
50、示范方面。2020 年 7 月,中央網信辦等 7 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開展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試點地區因地制宜,結合本地實際和資源稟賦,積極探索集聚提升類、城郊融合類、特色保護類、搬遷撤并類等不同類型鄉村的數字化轉型路徑和發展模式。2021 年 5 月,財政部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工作的通知,提出在確定的試點試驗區域內,依托項目建設和運行載體,促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建設數字鄉村,促進農民增收,改善鄉村治理。2021 年 9 月,農業農村部認定 106 家單位為 2021 年度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旨在推動信息技術與農業農村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領驅動鄉村振興和農業農
51、村現代化。2024 年 3 月,中央網信辦等 11 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開展第二批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按照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部署要求,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以信息化驅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為主線,圍繞領域特色(智慧農業、鄉村數字富民產業、鄉村數字治理、鄉村數字文化、鄉村數字惠民服務、智慧美麗鄉村等 6 個方向)、區域綜合(東部、中部、西部、東北等 4 個片區),以及機制共建(城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20 鄉融合發展、東西部協作 2 個方向)等,探索不同區域條件下數字鄉村發展路徑和方法,不斷增強鄉村振興內生動力。二是基礎設施建設方面。2015 年以來,
52、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等持續推進電信普遍服務,部署深化行政村和自然村的網絡覆蓋,深入推進邊疆、海島(礁)等偏遠地區開展光纖或 4G/5G 等寬帶網絡建設。2020 年 7 月,中央農辦等 7 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 加快補上“三農”領域突出短板的意見,提出了智慧農業和數字鄉村建設工程,加快農業農村大數據工程建設,開展農業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5G 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全面提升農業農村數字化、智能化水平。2021 年 7 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 10 部門聯合印發 5G 應用“揚帆”行動計劃(2021-2023年),提出要加強數字鄉村與 5G 融合應用
53、,提升鄉村治理和公共服務信息化水平。2023 年 12 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 11 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開展“信號升格”專項行動的通知,推動“信號升格”,加強鄉鎮農村等重點場景網絡覆蓋,有序推動行政村 5G“點亮”,監測并優化全國行政村 5G 覆蓋情況。到 2025 年,行政村移動網絡信號覆蓋和質量顯著提升。三是智慧農業方面。2019 年 12 月,農業農村部、中央網信辦聯合印發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 年),對新時期推進數字農業農村建設的總體思路、發展目標、重點任務作出明確部署。2020年 1 月,農業農村部、中央網信辦印發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 年),明確要求以產
54、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為發展主線,以數字化引領驅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有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21 力支撐。2022 年 3 月,農業農村部印發“十四五”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規劃的通知,明確階段性發展目標:到 2025 年,智慧農業發展邁上新臺階,智慧農業技術、產品初步實現產業化應用,農業生產信息化率達到 27%,農產品年網絡零售額超過 8000 億元,建設 100個國家數字農業創新應用基地,認定 200 個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2024 年 1 月,國家數據局印發“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 年),明確實施“數據要素現代農業”重點行動,提升農業
55、生產數智化水平,支持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和相關服務企業融合利用遙感、氣象、土壤、農事作業、災害、農作物病蟲害、動物疫病、市場等數據,加快打造以數據和模型為支撐的農業生產數智化場景,實現精準種植、精準養殖、精準捕撈等智慧農業作業方式,支撐提高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效率。四是農村電商方面。2020 年 7 月,農業農村部等 4 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的指導意見,遴選 100個縣開展試點。2021 年 6 月,商務部等 17 部委聯合印發關于加強縣域商業體系建設 促進農村消費的意見,提出實施“數商興農”工程,發展農村電商新基建,創新農產品電商銷售機制和模式,提高農產品電商銷售比
56、例。2022 年 4 月,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和國家發改委聯合印發關于開展 2022 年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創建工作的通知,提出要聚焦農業多種功能和鄉村多元價值,做優鄉村特色產業,推進電子商務進鄉村,促進農副產品直播帶貨等新業態健康發展。2024 年 4 月,商務部等 9 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動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22 見,制定了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 5 年目標,推動農村電商實現數字化轉型升級。五是發展環境方面。2020 年 4 月,農業農村部印發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指引,提出要激發社會資本的動力和活力,引導社會資本有序投入農業農村,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機制,加快形
57、成鄉村振興多元投入格局。2020 年 6 月農業農村部等 9 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深入實施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培育行動的意見,提出要培育一批扎根鄉村、服務農業、帶動農民的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發揮“頭雁效應”,以創新帶動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以就業促進增收。2021 年 4 月,科技部、中國農業銀行聯合印發關于加強現代農業科技金融服務創新 支撐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意見,提出了加大現代農業科技信貸支持力度、支持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實施和成果轉化等內容,意在推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2022 年 8 月,中國科協、國家鄉村振興局聯合印發關于實施“科技助力鄉村振興行動”的意見,提出科協組織、鄉村振興
58、部門要積極引導和推動各級學會、高??茀f、企業科協等建立科技服務鄉村振興目錄,促進優質服務與縣鄉村科技需求精準對接,為農村地區提供科技培訓、科普講座、產業指導等科技服務。(三)數字鄉村政策體系的演進脈絡與關注重點(三)數字鄉村政策體系的演進脈絡與關注重點 縱觀數字鄉村建設政策演進歷程,自 2018 年中央 1 號文件首次提出“實施數字鄉村戰略”以來,相關頂層政策設計、領域重點攻關緊密結合地區發展實際、技術演進趨勢,不斷深化數字技術對于農業農村的賦能、賦值、賦智作用。數字技術應用一方面由東部沿海地區向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23 內陸、西部地區擴散,另一方面由城市向鄉鎮擴散,促進了人員
59、向農村地區回流,改善了農村居民生活,助力帶動了農村社會結構恢復,以產業內生力量將橫亙于前的城鄉數字鴻溝轉化為了數字紅利。第一,夯基固本,以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為起點,筑牢鄉村發展的數字底座。我國各級政府作為數字鄉村建設的謀劃者、指導者與執行者,充分發揮了其作為基礎成本承擔主體的重要作用,積極適應農業農村數字化建設對于“統籌整體布局”的需要,協調各部門、社會組織、企業部門參與,形成了“強化資源傾斜、適度超前部署”的農村地區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模式,緩解了因為單純依靠自由市場調節失靈而導致的農村地區建設與投資匱乏、高質量企業主體缺失等問題,為農業農村數字化創造了普惠包容的基礎條件,逐步實現了對不同層次
60、城鄉數字接入鴻溝的跨越。第二,重點突破,以農村電子商務和智慧農業為重要切入口,全面激發數字賦能效應。政府、社會與企業等不同主體共同參與、共同承擔成本打造了農業農村數字化發展底層基礎設施架構,但仍需要進一步以數字技術賦能產業發展,提升并保障其發展內生能力。近年來,相關政策聚焦農村電子商務、智慧農業等產業數字化重點方向,重在“做實”地區的產業數字化工作,通過數字技術消除長期以來因物理距離和市場狹小所產生的不利影響,緩解了小農戶與大市場之間的鏈接問題,推動農村產業發展,形成了鮮明的且具有中國特色的鄉村數字化發展實踐經驗。第三,廣泛應用,以數字技術全面賦能治理、生活、生態等領域,加速推進治理現代化、生
61、活便利化、公共服務均等化。伴隨著數字鄉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24 村建設水平的持續深化,相關政策聚焦通過服務性賦能的方式增強農村地區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水平、生活便利化與治理現代化程度,逐步覆蓋農業農村教育、醫療、治理、金融、生態、文化等多個領域,面向更多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以及老年人、婦女、殘疾人、留守兒童等特殊群體開展線了上政務、商業、社交、遠程教育與醫療等基礎數字技能培訓,以數字化加快推動了農業農村的“造血能力”與“參與能力”建設,為加快農村與欠發達地區的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數字保障”。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25 四、新階段數字鄉村建設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黨的十八大以來
62、,黨中央、國務院加快推進農業農村數字化發展,以包容普惠原則引導各類主體深度參與,系統開展網絡基礎設施部署,推動電子商務進農村,加速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數字化供給能力,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新動能。但也要看到,隨著數字化進程的持續深化,全面推進數字鄉村建設也仍面臨著一些問題與挑戰:一些數字鄉村實踐仍存在對于數字化認識不足,部分應用尚未構筑起一個包含信息提取、傳輸、處理、存儲和利用等在內的完整數字孿生“大閉環”,部分應用重硬件設施而缺乏配套控制軟件與算法模型,導致整體實踐效果不顯著;一些數字鄉村實踐未能找準農業農村經濟社會數字化需求、匹配實際應用痛點,部分項目基層政府投入多但回報少,商業模式可持續性弱、農
63、村居民獲得感不強。(一)部分地區缺乏系統思維和整體規劃,協同效率較(一)部分地區缺乏系統思維和整體規劃,協同效率較低低 一是部分地區對于數字化認知不夠,缺乏系統思維和整體規劃。一方面,部分地區對于“三農”實踐以及數字化缺乏足夠的綜合性認識,忽視了“大國小農”的基本國情農情和數字孿生客觀規律,同時對所轄區域的調研了解不夠充分,沒有因地制宜、充分挖掘當地特色,照搬其他地區發展模式,未形成數字鄉村整體規劃或形成的規劃缺乏系統性、針對性和建設性。另一方面,一些地區在實踐中忽視了“三農”問題的實際需求,不清楚數字基礎設施與傳統基礎設施在建設、監督、維護等方面的巨大差異,導致部分設施設備的建設水平與農業農
64、村實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26 際需求適配程度不高,未能有效發揮數字技術作用。尤其是,一些鄉鎮基層主導建設的物聯網監測設備、“大屏”等存在穩定性差、功能簡單、未預留后期維護經費等問題,實際使用效果欠佳。在多地實地調研中發現,相關工作人員現場演示過程中曾多次出現設備“以往都是好好的,就是這次壞了”的尷尬場面,由于“不恰當部署、不合理施工”而導致的“數字化變脆弱化”問題較為普遍。二是部分地區在政策協作、數據互聯互通等方面存在不足。部分地區由于缺乏有效的數字鄉村建設領導小組等機制統籌,各相關部門在政策制定、基礎設施建設、重大項目開展等方面存在協同不足,資源浪費、進度滯后、效果打折等問題
65、較為突出,直接影響了數字鄉村建設成效。同時,部分地區尚未建成省、市、縣三級聯動的跨層級數據共享交換機制,不同涉農信息系統未能實現互聯互通,涉農數據資源缺乏有效整合,數據資源價值釋放仍處于起步期。實地調研看到,鄉村治理與公共服務領域,數據仍分布于多個部門和領域,且數據“孤島化”問題較城鎮地區更為嚴重。此外,農業生產領域,容易采集到的光、水、土、氣象等環境數據較多,對農事決策影響最直接的作物表型數據明顯缺乏,數據豐富性、準確性、可用性較差。(二)部分領域建設運營面臨融資與盈利挑戰,商業模(二)部分領域建設運營面臨融資與盈利挑戰,商業模式可持續性不強式可持續性不強 一是數字鄉村建設部分領域面臨融資難
66、、盈利難等問題?;ヂ摼W企業與電子商務企業主要集中于東部地區,數字技術相關就業崗位供給、交易活動的區域、城鄉分布不平衡現象顯著,例如,2023 年全國電子商務數據顯示,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農村網絡零售額占全國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27 農村網絡零售額比重分別為 75.5%、15.7%、6.7%和 2.1%11。但是,數字化實踐與創新高度依賴于市場主體的能動性,經濟社會需求往往不能直接帶動或轉換為有效的數字化供給,而是需要市場主體主動捕捉需求,并通過構建一整套“虛實相融”的數字產品與數字服務來承載需求,甚至是“創造需求”。當前,在城市地區以及部分產業、資源等優勢突出的農村地區,以互
67、聯網企業為代表的市場主體參與智慧城市、數字鄉村建設并因此實現盈利,激勵著市場主體全面參與這些地區的數字化建設與解決方案創新。但是,在更為廣大的農村與偏遠地區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多數市場主體都面對著高昂的建設維護成本、相對較低的預期市場收益,“望而卻步”或“淺嘗輒止”現象較為常見。專欄專欄 5:電信運營商成為當前數字鄉村建設重要力量電信運營商成為當前數字鄉村建設重要力量 在農村與偏遠地區的數字鄉村建設實踐中,電信運營商的補位效應逐步顯現。我們的調研發現,電信運營商已經開始從“單一的基礎設施建設者”向農村地區規模最大、方案最全的數字鄉村“綜合服務提供者”轉變,日益成為數字鄉村建設的重要有生力量。例如
68、,截止 2023 年 4 月,云南移動已經與全省 7200 多個行政村開展了包含網絡部署、平臺建設、支持服務在內的“鄉村振興服務體系”建設合作;四川聯通“數字鄉村”云平臺已經覆蓋省內 4500 多個行政村。電信運營商的功能凸顯得益于多年以來推進農村地區電信普遍服務的經驗和基礎。電信運營商已構建了“全覆蓋”的基層團隊,并積累了大量的農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經驗。特別是,電信運營商 11 數據來源:2023 年中國網絡零售市場發展報告,商務部,2024 年 1 月 31 日,https:/ 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28 屬地化的團隊建設與“省、市、縣、鄉、村”五級覆蓋的組織模式,能夠更好的
69、匹配廣大農村地區的數字鄉村建設、運營及維護需求。此外,加快推動農村地區數字基礎設施與數字化服務的協同發展,也是電信運營商等市場主體擴展市場范圍、提升盈利空間及構筑獨特競爭優勢的重要著力點。二是部分領域的應用依然較為初級,相關技術供給低端化、同質化問題嚴重。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遙感技術等在農業生產、預警、智慧物流等方面的應用尚處于初級階段。近年來,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元宇宙等名詞層出不窮,名詞概念“擁堵”帶來了一個錯覺,即技術供給無處不在,甚至是過度的。但是,目前真正能穩定用于農業生產、農村生活各領域、各細分行業的技術系統供給遠遠不夠、供給能力也相對不足。運用人工智能文本分析
70、、聚類分析方法,基于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布12的智慧農業專利對比數據分析顯示,我國在專利申請總數上已經超過美國,并且已經將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應用于農業產業鏈各環節的改造中。但存在管理管控與數字平臺方面專利數量過多,以及相關專利低端化、同質化發展嚴重等問題。同期,傳感和信息采集領域、生長和預測模型領域等的專利研發布滯后于美國。高質量技術供給的不足,影響了數字鄉村全局、全域、全鏈數字孿生構架的建設。(三)部分項目忽視城鄉居民數字素養差異,農民參與(三)部分項目忽視城鄉居民數字素養差異,農民參與感和獲得感較弱感和獲得感較弱 12 數據截至到 2022 年底,中國的專利技
71、術申請數量排在首位,相關專利申請數量占比接近 72%。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29 一是鄉村數字人才缺失導致數字鄉村建設的“最先一公里”與“最后一公里”受限。一方面,既熟悉農業農村又懂數字技術的復合型建設型人才緊缺。實際上,各種數字鄉村平臺、APP 的研發設計,離不開產品經理與工程師對于農業生產、鄉村治理、鄉土社會結構等實踐痛點與具體問題的洞察與凝練。但當前我國城鄉間、產業間的收入差距明顯,數字化人才主要聚集于城市和非農領域,數字鄉村技術人員數量少、就職意愿低等問題突出。與此同時,“互聯網產品經理的那些引以為傲的經驗、理念,其實不自覺地局限在了城市生活當中,他們為鄉村打造產品,本質
72、上是將城市人的需求和生活方式,復制到仍有5 億人口的農村去。錯位是必然的13”。另一方面,農村地區老年人口不斷增加,弱勢群體較多,許多人不會使用手機等智能設備,農村居民數字素養存在“掉隊”風險,或面臨在數字化生活中被“代溝式”淘汰的困境。調查數據顯示,城鄉居民數字素養平均得分差距高達 21.2 分,農村居民比城市居民低 37.5%14。同時,作為連接數字應用與村民的農村村干部年齡普遍較大、數字能力不高,導致數字鄉村平臺及應用實際使用效果不佳,“數字技術好用不會用”的情況屢見不鮮。座談調研中發現,許多基層干部和農村居民對信息惠民相關培訓服務“拍手叫好”,但從具體簽到表來看,相關培訓課卻常?!盁o人
73、問津”。推進農村基層“信息服務”變為“信息惠民”,仍需深入破解數字應用鴻溝難關。二是農村居民參與數字經濟的廣度和深度相較于城鎮地區居民仍待改善。大多數農村居民對于數字世界的認知和信息消費內容仍停 13 三聯生活周刊:一個小程序里的鄉村治理。14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中國鄉村數字素養調查分析報告,中國社會科學院,2021 年 3 月 11 日,http:/ 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30 留在簡單的社交娛樂方面,抽樣調查顯示有 35.8%的農村居民使用智能手機僅僅為娛樂消遣活動15,其他領域的數字經濟活動參與均顯著落后于城鎮居民。目前,智慧農業部署和使用成本較高、有一定技術門檻,農文旅融
74、合等新模式新業態覆蓋面不足,許多農村居民對傳統生產方式仍有路徑依賴,數字技術產生的實際效果感知不強。隨著全社會數字化轉型步伐的不斷加快,數字鄉村建設需要讓農村居民有更多實實在在的收益和獲得感,激發農村居民提高數字素養和技能、參與數字鄉村建設的主動性、積極性。15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中國鄉村數字素養調查分析報告,中國社會科學院,2021 年 3 月 11 日,http:/ 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31 五、數字鄉村建設創新模式與典型案例:基于商業可持續與強感知視角 面對數字鄉村在系統化建設以及商業可持續性、居民感知性等方面的挑戰,政府部門、互聯網企業、農村生產者等多元主體持續探索,將
75、數字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農產品銷售、鄉村治理、鄉村文旅、基層治理等進行有機結合,形成了一批具有創新性、代表性、可推廣性的優秀案例,具有良好的推廣價值。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華為在農村與偏遠地區積極探索輕量化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方案,實現了更高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產出效益;金福農業依托大帶寬、低時延、高可靠性的千兆光網搭建了完整高效的農業物聯網系統,實現火龍果種植實現的標準化、規?;?、智能化,有效助力實現火龍果增產增收、農民收入提升。人工智能創新應用方面,金平農場與智多莓依托作物生長模型構建了智慧柚子種植管理體系,有效緩解了本地種植技術力量薄弱、標準化作業遭遇困難等問題,實現了全流程提質降本增收
76、,為邊遠地區農場發展經濟作物提供了參考;六國化工與杉數科技構建了農資供應鏈產銷智能協同解決方案,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引擎,將數據及經驗轉化成可執行的業務方案,形成市場、運營、生產、管理等全局互聯的高效協作機制,實現了整體效益的顯著提升。農產品銷售方面,盒馬通過“盒馬村”數字訂單農業實現了“以需定產”指導農業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等多個環節,保障了穩定的供銷關系,探索構建了一整套農產品優質優價良性發展渠道。農文旅融合方面,安徽歙縣與阿里巴巴等協同創新“互聯網+文旅”“電商+景區”等農文旅發展模式,實現政企良性互動,在文旅資源盤活、品牌打造、內容推廣方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32 面取得了
77、顯著成效。騰訊“為村”平臺以農民為培育主體,聚焦解決基層黨建、村務管理、文化建設等鄉村治理難題,著力打通鄉村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在鄉村人才培養、在鄉村治理數字化轉型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本報告全面總結了這些案例的需求痛點、方案概述與實現效果,希望能夠為下一階段加快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提供有益參考。(一)農村與偏遠地區輕量化基礎設施建設探索:華為(一)農村與偏遠地區輕量化基礎設施建設探索:華為AirPON 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方案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方案 偏遠地區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是筑牢數字鄉村底座的關鍵難點之一。青海省位于我國西北部青藏高原地區,地理位置獨特而偏遠,全省總面積 72.23 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
78、面積的十三分之一。青海省是世界牦牛主產區,牦牛產業是青海省農牧業發展的“第一產業”和“第一品牌”,年存欄牦牛 518 萬頭,占全國牦??倲档?38%,居全國第一。當前,數字技術在畜牧業中的應用不斷深化,為牦牛養殖帶來了巨大的變革和良好收益前景;然而,數字技術的推廣與采納高度依賴于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而一些數字基礎設施在偏遠地區建設和維護成本高、投資回報低等獨特而嚴峻的問題不容忽視。華為聯合青海聯通開展技術攻關,充分利用已有的無線站點資源,以輕量化、適用化理念推出 AirPON 綜合解決方案,大幅降低了偏遠地區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成本,為數字技術賦能畜牧業高質量發展打下良好基礎。1.需求痛點 青海牦
79、牛養殖多位于偏僻地區,地域廣、人口密度低、交通運輸條件差,由此引致的機房條件不足、光纖跨度長等現實情況使得數字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33 基礎設施建設難度極高、維護困難。具體而言,一方面,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與維護成本高。青海牧區交通便利程度相對較低,設備和建筑材料的運輸成本高,遠離城市集聚地區使得先進數字技術設備的采購成本更難以負擔。在極端氣候和自然災害的影響下,施工進程的中斷和額外的設備維護非常常見。同時,青海偏遠地區缺乏專業的技術工人和工程師,為建設數字基礎設施,可能需要引入外地勞動力,增加雇傭和培訓成本。另一方面,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回報率低。由于地域廣、人口少等特征,青海偏
80、遠地區的市場規模相對較小,用戶群體數量不足限制了數字基礎設施的使用和服務范圍。此外,偏遠地區經濟基礎較薄弱,數字技術的應用場景和市場需求小,導致投資回報周期較長。2.方案概況 傳統上,固定網絡與移動網絡融合(FMC)部署建設光纖到戶(FTTH)在農村生產區域面臨缺機房、缺光纖、成本高等問題。華為公司聯合青海聯通,共同打造出偏遠農村地區千兆寬帶部署的“青海方案”?;诟叨燃傻妮p量化解決方案,數字基礎設施的部署和應用在青海省快速拓展。一是創新采用 AirPON+F5G 解決方案,使建網成本大大下降。方案無需重新選址,使用已有塔桿,免去機房的建設;同時,鋪設 500米的短光分配網絡(ODN),高效
81、連接通信機房和用戶設備,在節省光纜基礎上,縮減了部署時間、降低了建網成本。通過一個高集成的AirPON 設備,能夠充分利用廣覆蓋的無線站點資源,讓 4 個村的 200多戶村民都享受到高速寬帶網絡,實現“村通網”。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34 二是持續拓展高性價比的用網服務,服務當地生產生活。解決方案的部署堅持設備小型化、供電利舊化、施工輕量化、交付便捷化。小型輕便的設備部署,讓用網服務在青海山區規?;瘡椭瞥蔀榭赡?,在列卜加村落地之后,方案迅速推廣至青海 86 個行政村。截止 2022年底,數字基礎設施在青海全省農牧區行政村中覆蓋率超過 90%,為后續的生活品質提升、產業升級奠定了良
82、好的數字基礎。來源:華為 圖 3 華為小型輕量高集成的 AirPON 設備 三是不斷創新符合當地發展的應用。青海列卜加村探索智慧養牛模式,幫助牧民減輕工作強度、提高畜牧業效率?;诖?,還探索出電商直播、云認養等新模式,推動產銷聯合。消費者可以云端認養,每天查看牦牛的情況,成熟屠宰后經由區塊鏈全程溯源快遞到家,實現從牧場到餐桌的新消費,推動農牧業價值升級。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35 來源:華為 圖 4 牧民通過手機查看牦牛實時狀況 3.現實效果 華為助力運營商建設低碳、高效、智能的千兆光網,采用創新的AirPON 建網方案,實現 14 小時部署與開通。原先必須安裝在機房的建網設備成
83、本約為 78 萬元,新方案直接組合基站,整套設備成本可控制在 3 萬元左右,建設成本節約 50%以上。身處偏遠地區的村民們不僅能自由地使用網絡滿足日常需求,更享受到了傳統產業數字化升級帶來的紅利。4.小結 在人口密度低的農村與偏遠地區加快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部署,可能面臨著建設和維護成本高、投資回報率低等問題。本案例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益探索嘗試。同時,這一模式的適配應用也不僅局限在畜牧業,大田種植、海產養殖、應急預警、邊防監測等領域也能夠通過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36 輕量化的網絡基礎設施部署,匹配實際需求,持續提升區域內網絡覆蓋質量、更好地發揮數字技術賦能效果。下一步,可以引導通信
84、設備企業加快研發出更多各類小型化、低成本、易部署的設備和綜合解決方案;鼓勵地方政府部門和相關企業結合產業發展和群眾生活改善需求,加快輕量化設施部署,不斷提升投入產出效率。(二)(二)千兆光網下的千兆光網下的大田精準化生產:金福農業聯合多大田精準化生產:金福農業聯合多方打造智慧火龍果生產方案方打造智慧火龍果生產方案 大田種植是我國農業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大田作物的耕、種、管、收等多個環節展現出對數字化生產、智能化管理和精準化作業的強烈需求。隆安縣隸屬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曾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的重點縣、左右江革命老區振興規劃縣、滇桂黔石漠化片區治理縣。地處右江河谷,隆安縣也是南寧市火龍果種
85、植面積最大的縣域,自古便享有“中國水果之鄉”等美譽;全縣火龍果種植達7萬余畝,我國每 10 個火龍果中就有 1 個出自廣西隆安。傳統上,廣西火龍果種植面臨著種植技術匱乏、農業集約化程度低、種植行業勞動力缺失等問題。廣西金福農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福農業”)同廣西電信、華為等達成多方合作,建設了集感知、連接、傳輸、運算、應用為一體的農業物聯網系統,在隆安縣創建了廣西連片種植面積最大的數字化紅心火龍果種植基地和種苗培育基地,推動當地火龍果種植實現標準化、規?;?、智能化。1.需求痛點 2013 年起,隆安縣引進火龍果特優新品種,目標實現火龍果種植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37 的規?;?、
86、標準化發展,但產業整體在高質量發展過程中仍然面臨著多重挑戰。一是本地農戶種植技術匱乏,農業生產集約化程度低。一方面,火龍果屬于外來引進水果,隆安當地村民嚴重缺乏種植經驗,同時也缺乏獲取種植技術的信息渠道,種植區曾一度出現雜草比作物茂盛的情況。另一方面,以往廣西的農業生產多以零散小鄉村為主體,一家一戶的小農戶生產為基本單元,而大型機械技術初期投資大、見效慢、推廣難,導致廣西農業生產規?;?、集約化程度低。二是農業勞作回報低,本地種植行業勞動力缺失。廣西地處邊陲,農業產業鏈條短、產業附加值低,農戶辛勤勞作的回報小,直接導致年輕人從事農業工作的意愿較低,青壯年勞動力外流情況嚴重。此外,農村人口老齡化程
87、度持續加深,農業勞動力缺口日益凸顯。產業收益低和勞動力短缺現狀對于節約勞動型技術的需求快速攀升。三是土地與光照資源條件相對較差,廣種薄收現象突出。盡管隆安處于低緯度地區,環境溫度相對適宜,但廣西是世界上地表喀斯特地貌最集中的地區,土地石漠化嚴重,山多地少,土地的單位產出低。此外,火龍果是長日照作物,傳統的山地果園難以滿足種植火龍果的日照需求。2.方案概況 金福農業協同廣西電信、華為等,達成多方合作,在隆安縣創建數字化紅心火龍果種植基地和種苗培育基地,建設方案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38 一是推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搭建農業物聯網系統。華為聯合中國電信廣西公司,為
88、金福農業提供領先的技術設備和全套 FTTR 解決方案,將千兆 WiFi 送至生產單元的每個角落,推動實現農業生產全流程的網絡遠程可視、實時可管。依托千兆光網的大帶寬、低時延、高可靠的優勢,金福農業搭建了完整的農業物聯網系統。物聯網上的農戶能通過大量感知端的傳感設備,實時進行田間農藝調查和生長監控,及時掌握作物生長和土壤水肥含量信息,真正實現火龍果生產信息的多源頭、多尺度的有效傳遞。來源:華為 圖 5 華為全光網絡 FTTR 解決方案 二是提升火龍果生產全流程智能化水平。一方面,金福農業生產基地引入水肥一體化滴灌設備,結合火龍果生長周期內各時段的營養需求,科學管理和搭配植株的肥料養分,精準控制水
89、肥滴灌時間和流量,增加肥料養分利用率;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技術進行分析,找到最佳的作物生長時間節點進行合理的養分供應,最大化提高水肥利用率。此外,在生產過程中,農場采用先進的智慧噴淋系統,通過噴淋系統 APP 實現手機遠程實時進行噴淋降溫,保障火龍果在夏季正常生長。另一方面,金福農業建立可視化溯源體系。在農場部署視頻回傳設備,實現了農業指標的智能化監控、種植情況直播等功能。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39 來源:華為 圖 6 火龍果智慧噴淋系統 金福農業還搭建了智慧農業云平臺。在田間地頭配置了高清作物生長智能監測記錄儀、農業氣象監測站及多層土壤墑情監測儀,實時監測的數據通過高速光網上
90、傳至智慧農業移動終端,農戶可隨時隨地掌握田間動態。智慧云平臺還具備大數據處理和計算能力,能夠實現種植選擇評估、營養方案定制、物候期識別等功能和操作,極大提升了種植決策的科學性和時效性。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40 來源:金福依蜜 圖 7 智慧農業云平臺界面 三是引入智慧補光,探索綠色生產新圖景。金福農業自 2015 年開始嘗試采用先進的燈光補給系統模擬不同時段的太陽光波,用于火龍果補光,促進火龍果光合作用,延長掛果期的同時,提高火龍果的產量和提升品質。3.現實效果 智慧農業為傳統農業賦能,讓火龍果增產增收,也帶動村民的收入顯著提升。生產成效方面,基于水肥一體化管理系統,基地 550
91、0 畝地實現了全自動灌溉。系統同時定期檢測土壤成分,精準施肥,每畝每年節約 1 千元肥料費用,優果率達到 90%以上。自動溫度控制系統可以在夏季高溫時自動噴淋降溫,冬季嚴寒時為果園里火龍果補溫,每年可增加 4 個掛果期,大幅提高了產量。產業鏈管理方面,每天高達 40GB 的火龍果生產數據通過千兆光網快速上云,確保每一位消費者都能隨時隨地追溯火龍果生產全過程,提升消費者的信任程度,給金?;瘕埞麪I造了良好品牌效應。此外,燈光補給系統不僅帶來企業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41 增收、產業增效,還形成了美麗的夜景景觀,為隆安縣增添了一處景觀獨特的休閑旅游、生態觀光旅游勝地。來源:金福依蜜 圖
92、 8 火龍果基地萬畝燈海景觀 4.小結 火龍果等高價值大田作物對種植技術、光照、土壤等的要求復雜,很大一部分種植戶缺乏與之相匹配的知識、技術與能力,難以根據作物需要進行高精細化生產。本案例通過數字化手段,推動了火龍果種植的標準化、規?;?、智能化。未來,這一模式可以拓展到其他高價值經濟作物,通過構建從感知、連接、傳輸,到運算、應用為一體的農業物聯網系統,匹配作物生長特點需求,實現對農作物生產的全過程智能化管理,提升作物產量、拓展農文旅融合發展空間。下一步,在推動農業生產數字化轉型進程中,需要繼續增強對農業數據庫構建、作物培育大模型研發等基礎項目的支持力度,以及根據不同作物生長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
93、(2024 年)42 特點,打造更多質優價廉、成效明顯的農業數字化綜合解決方案,促進新興數字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三)邊遠國營農場的(三)邊遠國營農場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升級:金平農場與智升級:金平農場與智多莓協力構建智慧柚子種植體系多莓協力構建智慧柚子種植體系 國有農場作為農業發展中的“國家隊”,在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采納應用農業新技術、推動農業產業升級等方面具有很強的示范帶動作用。國營金平農場于 1955 年建場,前身是原生產建設兵團十八團。農場位于云南省紅河州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境內,處于紅河大斷層西南隅的藤條江中下游河谷沖積地帶。藤條江縱貫南北、流向越南,把農場分割為東西兩
94、片,另有五條藤條江支流,把整個農場分割為大小六塊。農場處于低海拔河谷地帶,受北熱帶、亞熱帶濕潤氣溫的影響,年平均氣溫 20,年降雨量 1813 毫米,年日照時數 1747小時,冬季無霜雪,為發展熱區經濟作物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同時,耕地區域條塊化分割嚴重、小區域氣候垂直特征顯著也成為了當地規?;?、標準化作業的最主要堵點。近年來,國營金平農場轉型種植柚子等經濟作物,并與智多莓公司合作,全面設計了數字化柚子種植管理體系,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構建柚子生長數字化模型,柚子種植的效率效益顯著提高。1.需求痛點 金平農場擁有 5 萬畝土地,過去一直以橡膠種植為主。隨著國家橡膠儲備戰略的調整,金平農場
95、開始嘗試進行產業升級,種植經濟作物。但由于前期缺乏統一的管理以及過關的技術,農場發展堵點很多。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43 2022 年,農場將發展模式與發展對象統籌考慮,形成了“數字化支持下的集中管理和技術輸出”這一基本發展思路,并選取高經濟價值、高種植難度的紅寶石柚、青柚為主要作物。區域產業升級按照“農場示范種植-擴大示范-帶動周邊-區域整體協同”的路徑進行規劃,在實踐過程中面臨的主要挑戰如下:一是本地種植技術力量薄弱。由于缺乏種植技術和科學施肥的知識,種植戶往往對柚子過度施肥,導致地塊土壤板結,甚至出現肥害現象,這不僅影響了柚子的生長,還導致產量降低、品質下降。而且農場地理位
96、置偏遠,專家難以到達現場給予有效的技術支持。這導致種植戶在遇到問題時無法得到及時的解決,從而影響了柚子的生長和產量。與此同時,種植戶通過線上平臺等對新技術的了解和應用也相對滯后。二是氣候垂直特征顯著,小區域氣候迥異,標準化作業遭遇困難。氣候的垂直特征可能對不同的病蟲害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這要求農場的病蟲害防治工作需要根據氣候特征進行差異化處理。小區域氣候特點表明不同區域的土壤類型和水分狀況也可能存在較大差異,因此農場的土壤和水分管理需要根據不同的氣候特點進行針對性調整。三是耕地條件惡劣,難以實現規?;N植。農場處于低海拔河谷地帶,受北熱帶、亞熱帶濕潤氣溫的影響,年降雨量較大,可能導致農田積水和土
97、壤濕潤度過高,影響作物的生長和根系發展。此外,夏季高溫可能導致作物蒸騰作用加劇,增加了對水分的需求,而農場的耕地分布呈條塊割裂的情況,可能使得灌溉管理變得復雜。耕地分散、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44 地形傾斜和氣候特點等因素使得農場的農業生產在規?;缆飞侠щy重重。2.方案概括 國營金平農場與智多莓公司16選取金平農場四隊與十五隊兩個區域的新定值苗區 70 余畝作為試點區域。2022 年,在紅河州農墾局的支持下,實施了金平農場第一期數字化改造試點項目,全面設計了數字化柚子種植管理體系,構建柚子生長的數字化模型,提高了柚子種植的數字化管理和自動化控制能力。2023 年,金平農場成立專
98、門的果品公司,初步搭建了數字化條件下的技術-生產運營組織架構。為此,智多莓團隊不斷更新和完善數據庫,利用算法模型自動適配,滿足不同種植戶的需求,實現從土地評估,到產量預測等全方位的服務,最終形成硬件和軟件兩大服務體系。其中,硬件部分包括種植網關和水肥控制,軟件部分包括數據庫種植檢測系統和服務系統,提供控制和檢測服務。具體而言,方案分為以下四個方面。來源:智多莓 16 云南智多莓公司成立于 2020 年 8 月,前身為參加由聯合國糧農組織、中國農業大學和拼多多聯合舉辦的第一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獲得二等獎的“智多莓”團隊。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45 圖 9 基于參數和作物模型的智慧
99、種植模式 一是數據采集自動化。通過各類傳感器以及物聯網技術,建設較為完備的數據采集系統,使專家和作物生產者能夠遠程觀測到柚子的生長情況,獲取詳細數據,從而商討種植決策。數據采集之后上傳至平臺,以基于人工智能的專家系統替代傳統專家到現場支持。線上商討突破地理空間位置的局限,一定程度上彌合因地域人才分布不均而帶來的數字鴻溝。二是生產管理智能化?;阼肿拥纳L特點,構建柚子全生命周期的數字化模型,通過氣候、土壤、作物和管理參數進行柚子生長情況預測、適宜生長環境調節等。將作物的實際生長情況與模型結果相比較,判斷是否需要專家干預,從而完成柚子種植的智能化控制。例如,通過對柚子生長的需水條件進行科學預測與
100、分析,智能化控制柚子關鍵種植期的供水,解決旱季水脅迫自然條件下的種植管理問題。同時,建立數字工作站 IAWS(i-agri Work Station),集成足夠的邊緣算力運行模型,有效執行水肥機的智能化控制指令。三是管理記錄數字化。對日?;巨r事操作進行數字化記錄、評估、管理,將數據與前一周期數據進行綜合對比評估,優化生長模型,為切實提高柚子產量提供科學決策依據。四是產量預測精確化。在柚子生長過程中,通過生長模型對當期柚子進行產量預測,基于預測結果,供當地農業銷售部門預安排銷售,從而避免生鮮產品的浪費,提高當地柚子產業“最后一公里”的運作效率。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46 來源:智
101、多莓 圖 10 智能化管理模式下灌溉任務執行示例 3.現實效果 質量方面,在自然種植條件下,柚子需要三年掛果,而智多莓團隊在金平當地搭建的數字化柚子生產體系,使得柚子在第一年、第二年的苗期,生物量積累大于同期的作物 1.5-2 倍。成本方面,產業常用工成本下降 50%以上,肥料支出減少 300 元/畝,植保支出減少 100元/畝。產量方面,掛果后產量預計增加 30%-50%。目前,試點期間的整體硬件投資為 2000 元/畝,隨著服務范圍的擴大,硬件投資將會降到 1500 元/畝以下,每年成本支出降低 800 元/畝,增收 900 元-1500元/畝。勞動力使用方面,節約了大量的灌溉用工。過去
102、100 畝的原地灌溉需要 2 個常用工,而設施支持下 1 個常用工可以管理 500-1000畝的灌溉任務,2-3 人的小組便可管理幾千畝園區的日常灌溉工作。整體上,金平農場與智多莓協力構建的智慧柚子種植管理體系,在當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47 地實現了提質降本增收,為邊遠地區農場發展經濟作物提供了可參考的優秀案例。4.小結 一些國有農場位于偏遠地區,面臨土地及氣候條件復雜、技術專家難以現場指導等問題,可能會影響生產經營效益。本案例依托人工智能技術構建作物生長數字化模型,全面系統發揮了數字技術的賦能作用,顯著提高了作物種植效果。未來,這一模式可以向更多國有農場、農業種植合作社等推廣
103、應用,通過提供適宜不同土壤情況、氣候條件和作物類型的定制化智能化生產種植綜合解決方案,幫助農戶和農場提高作物產量、降低生產成本。下一步,需要推動更多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轉變思維,嘗試利用人工智能、無人機、大數據等新技術優化生產經營管理體系,提升種植效益;需要培育更多農業數字化智能化服務供應商,促進農業數字技術領域產學研用結合,形成更多可落地、有實效的技術產品和服務。(四)人工智能在農資供應鏈領域的應用:杉數科技與(四)人工智能在農資供應鏈領域的應用:杉數科技與六國化工建設農資數字化產銷協同平臺六國化工建設農資數字化產銷協同平臺 農資的充足供應和價格穩定是確保農產品產量和質量的關鍵。安徽六國化工股份
104、有限公司(簡稱“六國化工”)是一家集化肥、肥料、化學制品等生產、加工和銷售為一體的大型企業,于 1987 年建成投產,是國家“七五”計劃重點項目。2004 年,六國化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是國內大型磷銨企業中唯一一家上市公司。然而,由于農資企業的供應鏈復雜冗長,長期以來一直面臨著管理溝通成本高,產銷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48 協同性相對較差等問題與挑戰。六國化工與杉數科技17于 2020 年 8月達成合作,設計整套產銷智能協同解決方案,根據農藥、化肥等在倉儲、生產、銷售等方面的具體特征、實際需求,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引擎,將數據及經驗轉化成可執行的業務運行方案,系統推動農資產品供應
105、鏈的數字化轉型。來源:杉數科技 圖 11 供應鏈“決策大腦”架構圖 1.需求痛點 相較其他化工領域企業,農資企業在供應鏈領域面臨著以下兩方面獨特問題:一是農資供應鏈冗長,管理溝通成本高昂。農資企業需要通過建立省級、市級、縣(鄉、鎮)級等代理與分銷體系網絡才能觸及身處農村地區的終端消費者。鏈條流程長、涉及面積廣,導致了上下層級、網點之間在溝通、管理與協調等方面的效率低下。17 杉數科技是一家致力于決策優化技術的人工智能創新企業,由四位美國斯坦福大學華人博士在 2016 年聯合創立。依托于世界領先的深層數據優化算法和復雜決策模型的求解能力,杉數科技為企業生產、倉儲、配送、銷售等環節提供基于數據驅動
106、的決策優化解決方案。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49 二是產銷協同性差,“不足”“過量”共存。一方面,病蟲災害具有不確定性、突發性,農資企業產銷協同如果不能快速響應突發需求、提供相應的農藥、化肥等,意味著錯失市場機遇。另一方面,需求旺季未能銷售的農資產品往往需要長期保存,但中小農戶的離散性、需求的多元化又使得各級網點存儲和鋪貨困難。由此,大量產品冗積于各級經銷商,無法及時對應的進行供給,導致產品、倉儲浪費嚴重。來源:杉數科技 圖 12 農資運銷面臨的難點與痛點 三是已有信息化平臺的效能難以釋放。近年來,六國化工深入實施數字化轉型戰略,陸續構建了企業資源管理軟件系統(SAP ERP)及銷
107、售管理系統(SMS)等。但是,企業依然面臨著不同系統間數據存在隔閡、數據驅動績效效果不明顯等問題。特別是,在供應鏈計劃編制方面,存在需要線下手工制定、制定計劃耗時長(近 3 周)、計劃可執行性差(顆粒度粗并存在大量反復調整的過程),產銷協同動態性低等問題,“數字化收益”亟待提升。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50 2.方案概況 針對農資企業流程加工、淡旺季需求差異明顯、總體產能過剩,以及供應鏈層級多與網點廣等特殊場景需求,杉數科技引入人工智能預測算法及運籌優化算法,為六國化工搭建了一整套與企業資源管理軟件系統,以及銷售管理系統相連接的數字化產銷協同系統平臺。具體而言,解決方案力圖實現以下
108、四個方面的優化。一是需求預測優化。系統平臺通過對供應鏈中的原材料、半成品、散料、成品等供需平衡問題進行建模分析,考慮地區、季節、病蟲害等因素對需求的影響,提前對未來一段時間的潛在需求進行預測,最大程度避免淡季滯銷、旺季生產力不足的情況。二是生產計劃優化。結合企業近 3 年的歷史訂單和庫存、產能等內部數據,及市場信息、天氣與病蟲害數據等外部數據,快速生成可落地、可執行、有實際效用的生產經營策略。將下個月的銷量預測結合產能分配到每個工廠每個裝置,輸出成本最優與實際產量最匹配的產品生產計劃。三是平衡供應優化。對六國庫存進行全局優化,構建統一調配、全國可用的化肥庫存和倉庫資源信息庫。實現計劃的平衡功能
109、,協調產品的供應與需求相匹配。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51 來源:杉數科技 圖 13 農資產銷協同的流程圖 3.現實效果 六國化工與杉數科技共同建設的農資數字化產銷協同平臺,基于數據、算法、業務打造新一代農資供應鏈解決方案,形成市場、運營、生產、管理等全局互聯的高效協作機制,帶來了顯著的效益提升。一是提升了響應市場速度。上線后 24 個月內,市場供需滿足率穩定提高了 8%,且計劃(急單插單)的快速響應,客戶滿意度提升 5%。二是優化了庫存成本。上線后 24 個月數據表明,使用產銷協同系統后平均庫存水平下降至1.5個月(使用系統前同期平均庫存為2.1個月),每年節約庫存資金占用成本
110、6000 萬人民幣18。三是增強了部門協同能力。企業各部門間協同效率增強 20%。需求計劃、生產計劃人力投入時間縮短 50%以上。上線后 24 個月數據表明,運用產銷協同系統顯著提高每次計算的準確性,避免長時間的反復進行手工調整后再試 18 降低庫存金額計算方法:(上系統前同期平均庫存月數-上系統后平均庫存月數)約 0.56 萬噸平均月銷量2000 元/噸(每年價格有浮動變化)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52 算,整體計算時間從 48 小時降為 3 小時,平均每位計劃員工作效率提高了 64%。4.小結 農資供應鏈環節繁多、管理與溝通成本相對較高、農資供需不均衡(“短缺”與“過?!辈⒋妫?/p>
111、等問題較為突出,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農資供應的時效性和可持續性。該案例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農資供應鏈產銷智能協同解決方案,實現需求預測、生產計劃、平衡供應等多方面優化功能,顯著提升對市場需求變化的響應速度,同時降低部門之間協同的交易成本,有效提升了傳統農資銷售模式的效率。該案例呈現的解決方案同樣適用于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的供應商。后續可以引導科研院所、骨干企業共同搭建產業創新聯合體,聚焦“人工智能+農資供應”等領域開展技術協同攻關,以及支持人工智能初創企業與大型農資企業聚焦人工智能技術開展應用探索,推進全鏈條數字化發展。(五)數據驅動下的農產品產供銷一體化方案:盒馬村(五)數據驅動下的農產品產供銷一體
112、化方案:盒馬村“新零售新零售+訂單農業訂單農業”解決方案解決方案 訂單農業是實現“小農戶”與“大市場”有效聯結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幫助農戶對接市場的同時,也有助于推動農業規?;?、專業化發展。一直以來,小農戶常面臨著對接市場的內生動力不足、農業經營主體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盒馬是中國首家以數據和技術驅動的新零售平臺,目前已經打造了“盒馬鮮生”“盒馬 X 會員店”“盒馬奧萊”等新業態。2019 年,盒馬探索出讓小農戶融入“大產業”、對接“大市場”的訂單農業新模式盒馬村。盒馬運用數字技術打通農業上下游產業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53 鏈,以需定產指導農業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等多個環節,
113、通過訂單農業保障了穩定的供銷關系,構建了農產品優質優價良性發展渠道。1.需求痛點 受制于人均資源不足、農產品市場不完善、農業產業鏈短等因素制約,小農戶在對接更廣闊市場過程中的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小農戶對接大市場的內生動力不足,自身發展能力有待增強。小農戶老齡化、兼業化、副業化嚴重,農業經營性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近年來持續下降,客觀上造成小農戶缺乏主動融入大市場的內在積極性。同時,小農戶基數大,占農業經營戶總數的 98%以上,土地細碎化問題突出,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還不高,科技文化素質整體水平偏低,應用現代生產要素能力有限,自身發展能力不足。二是農產品供應鏈不健全,產量和質量波動較大。
114、我國本土農業產業尚未建成標準化的供應鏈體系,市場中存在銷售渠道單一、物流體系落后、品牌優勢薄弱等一系列問題。同時,受限于市場信息不對稱,農產品常常出現階段性的供需不平衡和質量不穩定現象。三是農村人才流失嚴重,農業現代化建設面臨堵點。一方面,傳統農業生產的附加值低,新生代鄉村青壯年從事農業生產的意愿低,農村對人才的吸引力持續降低。另一方面,一二三產業融合度低,傳統農業生產方式難以和加工制造、服務行業建立緊密聯系,產業間價值鏈的各個環節存在不同程度的脫節,不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業現代化建設。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54 2.方案概況“盒馬村”項目在頂層設計中創新提出了“新零售+數字訂
115、單”模式,通過與地方合作社或龍頭企業緊密合作,促進提升當地高品質農特產規?;?、精細化、標準化生產水平,極大解決了由于產銷兩端信息不對稱問題導致的優質農產品的銷售渠道不暢、品牌影響力不夠及農業產業現代化轉型不暢等問題。目前,方案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以銷定產,通過數據連通消費端和生產端,提升農業產銷一體化效率?;谌珖?28 個省市 350 多家“盒馬鮮生”門店的經營和銷售數據,充分發揮大數據預測能力,及時捕捉市場消費需求新動向,快速尋源和調整上游生產基地。在對消費端商品品類和銷量數據進行挖掘和分析后,盒馬會向合作的產業基地或“盒馬村”提出生產需求,搭建以數字農業為內核的“產供銷”平臺,以需求牽
116、引供給,化解農業供需不匹配難題。來源:盒馬 圖 14 盒馬“產-供-銷”一體化示意圖 二是構建特色產業發展格局,立足“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積極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盒馬通過梳理各地的農業資源稟賦,應用數字技術賦能從生產到農產品上行的全鏈路。在打造規?;?、專業化和一體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55 化生產基礎上,以促進鄉村觀光休閑和文化產業發展為目標,強調農旅結合、農文結合,推進形成休閑農業、創意農業、認養農業、文化農業等新業態,各地農業的多種功能不斷被開發,農產品的價值鏈不斷延長。三是重視當地農業發展的內生動力,企企聯合,助力本土企業數字化轉型,推動鄉村產業可持續發展?!昂旭R村”項目
117、積極與當地合作社或者龍頭企業開展多維度的合作。一方面,盒馬扶持當地“新農人”學會利用數字化工具,將傳統農產品的育種、加工、流通、銷售納入產業數字化軌道,革新種植或養殖的舊思路。另一方面,盒馬持續對上游企業輸出解決方案和市場需求標準,制定從源頭采摘到重量、外形、包裝、運輸等質控體系,為本土企業引入先進的運營和產品精細化分層加工理念,輔以產學研對接,實現了地標農產品優種優質優價。來源:盒馬 圖 15 海上盒馬村訂單式生產基地 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56 3.現實效果 多年來,盒馬村已從“試點期”向“成熟期”發展,探索出“新零售+數字訂單”模式,形成了基于數字化訂單農業、產供銷一體化、
118、運營靈活的多元組織模式。截至 2023 年,全國累計建立 180 多個盒馬村,惠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 110 家,覆蓋農、林、牧、漁等眾多第一產業。目前,“盒馬村”在盒馬平臺銷售的產品共 669 個,涉及蔬菜、水果、肉禽、水產、鮮花和標品等大類,年度農產品銷售額約 70 億元,帶動農村就業 3.8 萬余人,農民人均年度約增收 25000 元,促進農村土地流轉 10 余萬畝。其中,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內的盒馬村共計41 個,在探索鄉村產業發展上走通了一套成熟模式。4.小結 數字訂單農業不僅能促進小農戶參與到農業“產-供-銷”一體化進程中、有效保障小農戶收益,還可以通過數據連通消費端和生產端,以需
119、定產指導農業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等多個環節,是農產品實現優產優質優價的新模式。該案例具有一定的普遍適用性,既能夠廣泛應用于蔬菜、水果、肉禽、水產等高價值農產品主產區,也可以進一步拓展至休閑農業、創意農業等特色農文旅發展區域,打造定制化農文旅融合服務。后續需加大培育多元化新型農村電商(訂單農業)主體,搭建多層次農村電商綜合服務平臺,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村電商宣傳活動,構建形成協同、創新、高效的農村電商生態圈。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57(六六)政企聯動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探索:安徽歙縣與)政企聯動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探索:安徽歙縣與阿里巴巴共探盤活鄉村資源的數字方案阿里巴巴共探盤活鄉村資源
120、的數字方案 發展鄉村文旅是振興鄉村文化、提高村民文化獲得感的重要方式。歙縣位于皖南地區,北倚黃山,東臨杭州,南連千島湖,擁有特色鮮明的主導產業和較為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歙縣的主導產品是茶葉和菊花,現擁有茶園 28 萬畝,菊花種植園 5.5 萬畝,大方茶、黃山毛峰、黃山白茶、黃山貢菊被授予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歙縣還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區。作為古徽州府所在地,歙縣境內的徽州古城是我國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有“東南鄒魯、徽商故里”“文物之?!薄俺讨旃世铩薄岸Y儀之邦”等稱號。然而,歙縣在鄉村農文旅產業升級過程中仍然存在資源盤活利用度不高、特色農產品品牌效益較低、縣域文旅資源傳
121、播媒介匱乏等明顯短板。近年來,歙縣順應時代發展,聯動阿里巴巴等互聯網企業,實現政企良性互動,不斷完善相關配套設施,形成“互聯網+文旅”“電商+景區”等新模式,打造鄉村農文旅新業態,為農業農村大數據應用、鄉村文旅融合發展提供了優秀示范。1.需求痛點 近年來,歙縣圍繞“一城一江”及全域旅游發展成效顯著,但區域農文旅業態仍然較為單一、場景不夠鮮活、數字化進程緩慢,延緩了鄉村全面振興的速度。在新環境和新機遇下,歙縣在全方位整合農文旅資源、探索數字鄉村新業態方面,亟需新動能和新方案。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58 一是要素盤活利用度不高。歙縣雖然坐擁“古城、古村、江畔、云巔、林場、田園”等獨特
122、資源,但這些寶貴的財富多處于待利用、待開發狀態,缺乏清晰的商業運行模式,導致資源利用效率低下,未能轉化為實際的經濟效益。二是特色農產品品牌效益較低。歙縣的特色農產品資源豐富,包括茶葉、貢菊、枇杷等各類農作物和經濟作物。但品牌效應微弱,缺乏統一的品牌形象和故事,使得農產品在市場上的辨識度和競爭力不高??h域農產品從生產到銷售的產業鏈條不夠完善,整體附加值低,導致農業產業經濟收益不佳。三是縣域文旅資源傳播媒介匱乏,文旅經濟難以破層出圈。歙縣文旅資源庫建設滯后,缺乏全面、系統的文旅資源平臺,無法有效整合和展示當地的文旅資源。資訊傳播媒介較少、農文旅宣傳渠道和方法缺失,借助傳統渠道的傳播效果有限,難以滿
123、足現代旅游營銷的需求。2.方案概況 2021 年,歙縣人民政府與阿里巴巴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構建政企合作機制,促進產業發展。在頂層設計上確定了“1+3+N”的生態價值轉化路徑:“1”即探索創建一個歙縣新時代“新安山居圖”鄉村振興模式;“3”即“閑置資源資產盤活和生態資源價值轉化、茶葉菊花產業發展、文旅產業提升”的產業發展三大方向;“N”即圍繞“古城、古村、江畔、云巔、林場、田園”等文旅產業資源,結合雙方優勢,合作中不斷探索多領域廣泛合作與發展。具體而言,歙縣項目從五個方面促進農文旅產業數字化升級。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59 來源:阿里巴巴 圖 16 歙縣項目架構圖 一是集合數據
124、資源,打好發展基礎。對全縣資源進行盤點,將線下資源轉化為線上資產。形成了歙縣生態資源、聯農帶農鄉村產業發展、電商分布 3 張資源數據整合圖,為統一協調促進歙縣產業振興提供了有力的資源數據支撐。建設歙縣數字鄉村館,承擔資源平臺管理、展示和歙縣文旅推廣等任務,激活生態產品價值,推動生態價值轉換成為經濟價值。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60 來源:歙縣融媒 圖 17 歙縣數字鄉村館一覽 二是面向不同資源稟賦,導入差異化發展新規劃。根據產業形態的差異化特點,謀劃不同的價值轉化路徑。首先,搭建歙縣“12531”特色產業發展體系。量身打造“1”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歙采繽紛”、“2”款精品網貨(寶
125、藏茶/菊杞茶)、“5”款天貓聯合定制新品開發、組織“3”場整合營銷活動,搭建“1”個產業運營公共服務中心,支持特色產業發展。其次,深入推進“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促進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進一步通過網絡直播等方式積極開拓銷售市場。最后,將歙縣特色農產品推至淘寶聚劃算、點淘 APP、旗艦店直播間等渠道,同時舉辦線下產品展銷大會,線上線下聯動,拓展農特產品互聯網消費新模式,有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三是打造創意 IP,深化網絡運營。持續推動歙縣文化“具象化”,加速文旅產業數字化轉型。一方面,雙方利用平臺優勢,提煉鮮活的文化標識或形象符號,聯合推出了“汪小鯉、歙小菊、徽小獅”等 6 款數字鄉村發展研究
126、報告(2024 年)61 文旅 IP,形成獨具歙縣特色的徽文化 IP 矩陣,直觀走近消費者。另一方面,在“淘寶人生”游戲中上線“歙縣地圖”,用戶在歙縣地圖版塊可以欣賞徽州古城、許國石坊以及徽州府衙,還可以免費獲取明制漢服、徽墨歙硯、徽州魚燈等充滿地域特色的精致道具。雙管齊下,高效匹配文旅產品潛在目標人群,促進文化破圈,提升歙縣文旅知名度,助力文旅產業發展。四是健全服務體系,保障穩定發展。首先,完善數字鄉村制度體系。歙縣縣委縣政府成立專班,全面加強項目組織保障、制度保障和標準規范體系建設,確保項目可持續運營。其次,打造基于區塊鏈的生態資源交易體系。多方對集體資金、資產、資源實行全程動態監管,有效
127、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透明化交易和在線交易。最后,搭建綜合型區域電商產業運營公共服務體系。堅持政府引導、國企牽頭、市場運作、合作共贏,協助健全電商公共服務體系,實現“培養本地人,鏈接外地人,銷售本地貨”的目標。3.現實效果 在資源盤活方面,歙縣昌溪鄉萬二村舉行了全國首場閑置農房經營使用權競拍,通過阿里拍賣平臺進行了全網直播,在線觀看數達217.8 萬人次。在 IP 運營方面,“歙縣地圖”在“淘寶人生”上線當天,曝光人次超 3500 萬,共有 40 多萬用戶使用了“歙縣地圖”定制道具,歙縣文旅資源知曉度顯著提升。在文旅推廣方面,歙縣深化旅游“品質革命”,攝影寫生、文創娛樂、徽州民宿等新業態蓬勃興起
128、,紅色獅石、烽火巖源等鄉村旅游持續升溫,徽州古城民俗文化節、“品味歙縣自在鄉村”等旅游品牌知名度不斷擴大。截至 2022 年,累計接待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62 游客 4658 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 407 億元。2023 年春節期間,全縣共接待游客 69 萬人次,同比增長 164%,旅游收入 5.8 億元,同比增長 151%。4.小結 當前,一些地區的鄉村農文旅產業發展面臨資源要素利用率不高、農產品品牌價值未充分展現、文旅資源傳播渠道有限等發展難題,導致大部分項目的商業模式不清晰,商業可持續性較弱?;谠摪咐治霰砻?,“互聯網+文旅”“電商+景區”等農文旅創新發展模式正成為
129、推動鄉村資源有效整合的強大引擎。通過打造創意文旅 IP、加強網絡運營與推廣,進一步拓寬了文旅宣傳渠道,進而有效提升特色農產品及鄉村文旅的品牌影響力。從案例外推性方面看,不僅可推廣至特色農產品和文旅資源較為豐富但品牌效應較弱的地區,同樣也適合于需要加強文旅宣傳的區域。相關政府部門應積極推動 5G、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與鄉村農文旅產業的融合應用。相關網信企業可通過項目投資、技術支持等方式,廣泛參與鄉村文旅的數字化轉型,多元主體協同發力、共同推動鄉村農文旅的可持續發展。(七七)以人為核心的鄉村治理數字化探索:騰訊)以人為核心的鄉村治理數字化探索:騰訊“為村為村”平臺平臺 鄉村治
130、理是推動鄉村振興的保障性要素,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鄉村的空心化日趨嚴重,造成了留守者與信息的失連,也進一步加劇了鄉村與財富的失連。新形勢下,鄉村治理面臨著中堅力量流失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63 缺位、部分村黨組織帶頭人素質能力不適應鄉村治理新要求等現實問題。2014 年起,騰訊圍繞數字時代鄉村治理實際需求,開發了“為村”數字平臺和“為村”發展實驗室,旨在以“互聯網+”連接城鄉發展、連接村民與村莊,以農民為培育主體,有效解決基層黨建、村務管理、文化建設等各種鄉村治理的難題,打通鄉村治理的最后一公里。1.需求痛點 當前,
131、我國農村經濟社會迅速發展,數字化轉型需求也相應增長。同期,新型城鎮化進程加速推進,農村人口開始向城市轉移,由人口流動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導致現有鄉村治理制度無法相匹配相適應。具體來說,鄉村在治理可持續性方面主要存在以下痛點:一方面,參與鄉村建設的中堅力量不足、人力結構不優。一是青年勞動力不足,吸引人才返鄉、留鄉的資源條件也尚不充分,使得鄉村振興在產業發展、基層治理方面缺乏有力的組織領導者。同時,以往部分村黨組織帶頭人素質能力不適應數字時代鄉村治理的新要求。二是農村地區以老人、兒童為主的留守群體結構短期內不會改變,“38、61、99 部隊”成為農村的生產生活主體,導致鄉村基層治理能力不足、治理方
132、案難以落地等。另一方面,農民群眾參與治理程度較低,情感和信息“失連”嚴重。農民應當是最具有鄉村振興參與權和話語權的群體,但目前,一是面向農村居民的、可操作性強的參與制度和組織規則較為缺乏,二是農民群眾可接觸的參與基層治理的渠道有限,有效溝通匱乏,導致主動參與鄉村振興的意愿低迷。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64 2.方案概況 騰訊研發“為村”智慧鄉村平臺,致力于鄉村移動互聯網能力建設,提升鄉村人才存量和質量,構建鄉村微觀個體之間、城鄉之間的聯系。目前,“為村”項目主要聚焦于兩方面的探索。一是上線面向鄉村治理骨干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的培訓管理系統。2021 年 5 月,農業農村部與騰訊
133、簽署“耕耘者”振興計劃戰略合作協議,面向鄉村治理骨干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開展免費培訓。一方面,騰訊面向鄉村治理骨干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研發培訓管理系統,構建出遞進式、激勵式的培訓體系,幫助學員主動理解政策,提升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騰訊上線“為村耕耘者知識分享平臺”,借助數字化工具,提供政策、農技、經驗、方法等各維度的專業內容,以日記本、班級群、專題社區為形式的網絡交流空間。二是構建系統化、廣覆蓋、多功能的云端基層治理平臺。推出云端基層治理平臺“村級事務管理平臺”小程序,開發出“村民說事”“村級事務積分制管理”等模塊,確保民情反饋的時效性,促進信息共享。此外,平臺還因地制宜,同
134、廣東、四川、湖北、青海、福建等地共同推出了個性化定制的“粵治美”“川善治”“鄂參與”“青松治”“閩治行”等五個省級小程序,持續完善數字鄉村工具箱模塊。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65 來源:騰訊 圖 18 為村耕耘者知識分享平臺 來源:騰訊 圖 19 為村項目“村級事務管理平臺”小程序 3.現實效果 在鄉村人才培養方面,“耕耘者振興計劃”已在全國 29 個?。▍^、市)落地,累計開班 352 期,培訓總人數達 4.1 萬人?!班l村 CEO 培養計劃”首期培養出 46 位青年人才。在鄉村治理數字化轉型方面,一是“為村”平臺快速普及,全國已有 30 個?。ㄗ灾螀^、直轄市)中的數字鄉村發展研究
135、報告(2024 年)66 1.69 萬個村莊(社區)加入為村平臺,認證村民超過 254 萬人。二是“村級事務管理平臺”卓有成效,目前已覆蓋全國 3.4 萬個村莊,服務村民 455 萬余人。截至 2023 年 6 月,平臺上有村支書回復的“村民說事”超過 2.5 萬件,發布書記公開信 6.6 萬條。據統計,有 2129 條“說事”在發布后 5 分鐘內就得到了村書記的回復和交辦,有力提升基層治理效率和水平,促進基層治理能力現代化。4.小結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統籌推進鄉村治理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工程。在鄉村治理實踐中,常常面臨著中堅力量不足、部分村黨組織帶頭人素質能力與鄉
136、村治理新要求不匹配等現實挑戰,制約了鄉村治理效能的提升,也影響了村民對鄉村治理的參與度和滿意度。通過剖析這一案例可以發現,構建面向鄉村治理骨干的培訓管理系統和面向村民和村級事務的云端基層治理平臺不僅有效緩解鄉村治理中高素質人才短缺的痛點,更能顯著提高民情反饋的時效性與準確性,提升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認同感、獲得感。該模式具有較強普適性,后續可依托助農信息平臺、鄉村“微課堂”等載體,網微端群多管齊下,加強數字知識和技能普及。深入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完善服務標準、優化服務流程,提升鄉村治理數字化能力。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67 六、數字鄉村建設的路徑優化建議 數字鄉村建設是農業農
137、村基于數字技術的全方位變革,是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的核心動力。結合當前階段數字鄉村建設的實踐進展和推進策略,本報告在深入分析與理解數字化發展的邏輯基礎上,系統剖析農業農村的實際功能、需求痛點與問題挑戰,從整體設計、重點領域、基本原則等方面進行全局思考,提出針對性的優化建議,以期推動數字鄉村建設再上新臺階。(一)提升數字鄉村建設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一)提升數字鄉村建設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 一是持續推進數字鄉村標準化建設。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制定相關標準規范,以標準化為牽引,推動實現“一地創新,全域共享”。強化部門間協同,加強數字鄉村與“新基建”相關規劃、各部門重大專項與支持政策的銜接程
138、度,明晰數字鄉村建設與傳統農業項目在投入、折舊、維護等方面的差異性,實施與數字鄉村建設更加匹配的資金項目管理機制。二是大力培育數字鄉村建設主體。發揮數字技術跨越物理空間的作用效能,構建更加多樣化的城鄉共建渠道,廣泛吸納多元主體參與數字鄉村建設。大力培育數字鄉村綜合解決方案供應商,積極依靠電信運營商等市場主體開展實踐創新,探索數字技術賦能農業農村生產、生活的有效路徑與機理。發揮村干部帶頭示范作用,舉辦手機應用技能培訓、數字平臺使用教育等專題活動,幫助農村居民了解和使用互聯網。三是積極創新數字鄉村“產學研”協作模式。鼓勵互聯網企業與農業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領域高校院所的“產學研”合作,實現“產
139、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68 品經理農業農村研究者化”,加深認知、實現創新。支持高等院校布局建設智慧農業、農業智能裝備工程等新農科專業,加快培養實用型、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二)(二)聚焦重點領域加快數字鄉村建設先行先試聚焦重點領域加快數字鄉村建設先行先試 一是全面推動農業生產經營數字化轉型。建立完善農業農村數據采集、傳輸、存儲、共享、安全等標準,全面激發農業農村數據驅動力。持續提升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在農業生產、經營、管理的應用水平,提高農業裝備、農機作業服務和農機管理的數字化程度。促進互聯網企業與農業產業相關企業深入合作,以草莓、藍莓等高產大棚經濟作物、畜禽養殖等
140、作為智慧農業商業化建設的先導領域和實踐重點。二是加快培育鄉村數字富民產業。拓展農村電子商務、鄉村文化等領域數字化應用場景,推動工業互聯網、智能傳感設備、機器人等在偏遠地區農業生產、應急管理、森林防護等勞動力匱乏領域的深入應用,以高水平供需協同帶動高質量規模應用。積極培育鄉村智慧旅游、創意農業、認養農業等新模式、新業態,創新農村一二三產業融通發展模式。三是提升鄉村公共服務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倡導各地區充分考慮不同群體生活需求,保留基本公共服務和協商議事傳統等的線下辦理渠道,為村民提供上門辦理、委托代辦等現場服務。加快數字技術產品的適老化、無障礙化改造升級,針對農村地區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積極引導
141、廠商生產簡單易用、成本低廉的智能終端。逐步建立統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69 一的“智慧村莊”綜合服務管理平臺,積極推動村級基礎臺賬電子化和農村集體資產上平臺,提升村民在線議事、在線監督參與度。(三)構建農民共建共享的數字鄉村建設新格局(三)構建農民共建共享的數字鄉村建設新格局 一是持續提升農村居民數字素養與技能。加強對農村干部群眾的數字素養培訓,推動廣大干部群眾積極轉變思維,提高對數字技術的認知水平、使用意愿與創造能力,增強農村居民防范電信網絡詐騙能力。持續開展數字鄉村建設專題培訓、農民手機應用技能培訓等培訓活動,做精做細階段性培訓和持續性培訓的無縫銜接,為農村居民提供多元化、全
142、方位以及多層面的相關知識教育與技能培訓。二是創造條件讓農民全過程參與數字鄉村建設。利用數字空間跨越時空的優勢,引導村民通過村務云、智慧黨建、在線政務服務平臺等數字治理平臺參與村莊治理,激發村民參與各類數字平臺建設的主動性。進一步發揮數字鄉村共建共享平臺作用,促進數字鄉村領域建設項目對接、金融服務支持、科技成果轉化等,讓農民增收致富。三是完善機制讓農民共享數字鄉村建設成果。加強對數字鄉村建設項目的監督和評估,注重項目投入產出比的衡量和約束,確保數字鄉村建設成果真正惠及廣大農村居民。積極防范數字鄉村建設中出現信息不對稱、數據濫用等問題,加強對網購退款、網絡借貸、網絡交友等方面詐騙行為的監管力度,讓
143、農村居民特別是老年人更加平等、便利、安全地參與數字活動。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70 參考文獻 1 馬九杰,楊晨,趙永華.2023.農產品電商供應鏈“最初一公里”為何仍然需要代辦制?基于供應鏈治理框架與過程追蹤法的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06:72-91.2 馬九杰,高原.2024.數字技術助力鄉村公共服務普惠供給與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01:113-122.3 劉守英,鄭旭媛,劉承芳.2024.數字經濟背景下的鄉村交易和產業轉型J.中國農村經濟,06:2-24.4 黃季焜,蘇嵐嵐,王悅.2024.數字技術促進農業農村發展:機遇、挑戰和推進思路J.
144、中國農村經濟,1:21-40.5 安筱鵬.2021.數字化轉型的八個關鍵問題J.中國經濟評論,07:18-21.6 安筱鵬.2021.數字化: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路徑J.中國發展觀察,18:10-15.7 安筱鵬.2022.數字生產力構筑增長新動能J.信息化建設,12:8-11.8 霍鵬,肖榮美,馬九杰.2022.數字鄉村建設的底層邏輯、功能價值與路徑選擇J.改革,12:57-65.9 霍鵬,殷浩棟.2022.彌合城鄉數字鴻溝的理論基礎、行動邏輯與實踐路徑基于“網絡扶貧行動計劃”的分析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05:183-196.10 霍鵬,殷浩棟.2023.構建新發展共識與國際合
145、作框架彌合全球數字鴻溝J.中國發展觀察,Z2:142-145.11 殷浩棟,霍鵬,汪三貴.2020.農業農村數字化轉型:現實表征、影響機理與推進策略J.改革,12:48-56.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71 12 殷浩棟,霍鵬,肖榮美,高雨晨.2021.智慧農業發展的底層邏輯、現實約束與突破路徑J.改革,11:95-103.13 牟天琦,刁璐,霍鵬.2021.數字經濟與城鄉包容性增長:基于數字技能視角J.金融評論,04:36-57.14 趙佳佳,魏娟,劉天軍.2023.數字鄉村發展對農民創業的影響及機制研究J.中國農村經濟,5:61-80.15 趙佳佳,孫曉琳,蘇嵐嵐.2022.數字
146、鄉村發展對農村居民家庭消費的影響基于縣域數字鄉村指數與中國家庭追蹤調查的匹配數據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5:114-132.16 孫曉琳,趙佳佳,劉天軍.2024.數字鄉村視角下老齡化與農村家庭消費研究來自數字鄉村指數與中國家庭金融追蹤調查的證據J.人口與發展,01:56-67.17 彭超,李婷婷,齊心,馬九杰,朱鐵輝,陳玨穎,劉合光.2023.數字化進程中鄉村產業轉型升級路徑與對策:發展背景和文獻分析J.農業農村部管理干部學院學報,01:12-21.18 高原,馬九杰.2024.農業新質生產力:一個政治經濟學的視角J.農業經濟問題,04:81-94.19 劉傳磊,張雨欣,馬九杰,
147、王成軍.2023.農業全產業鏈數字化發展的困境與紓解基于L縣堅果產業云平臺的案例研究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02:118-128.20 Basso B,Antle J.2020.Digital Agriculture to Design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SystemsJ.Nature Sustainability,3(4):254-256.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72 21 Kim S,Heo S.2024.An Agricultural Digital Twin for Mandarins Demonstrates the Poten
148、tial for Individualized AgricultureJ.Nature Communications,15(1):1561.22 Malecki E J.2003.Digital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Potentials and Pitfalls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19(2):201-214.23 McFadden J,Casalini F,Griffin T,Antn J.2022.The Digitalisation of Agriculture:A Literature Review and Emergi
149、ng Policy IssuesR.OECD Food,Agriculture and Fisheries Paper.24 Philip L J,Townsend L,Roberts E,Beel D.2015.The Rural Digital EconomyJ.Scottish Geographical Journal,131(3-4):143-147.25 Roberts E,Anderson B A,Skerratt S,Farrington J.2017.A Review of the Rural-Digital Policy Agenda from a Community Res
150、ilience Perspective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54:372-385.26 Trendov M,Varas S,Zeng M.2019.Digital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Status ReportR.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數字鄉村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1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 政策與經濟研究所政策與經濟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花園北路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花園北路 52 號號 郵編:郵編:100191 電話:電話:010-62303061 傳真:傳真:010-62302476 網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