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信通院:中國數字包容發展研究報告(2024年)(54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中國信通院:中國數字包容發展研究報告(2024年)(54頁).pdf(54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 2024年3月 中國數字包容發展研究報告中國數字包容發展研究報告 (2 202024 4 年)年)版權聲明版權聲明本報告版權屬于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并受法律保護。本報告版權屬于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并受法律保護。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報告文字或者觀點的,應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報告文字或者觀點的,應注明注明“來源: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來源: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違反上述聲明者,本院。違反上述聲明者,本院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前前 言言當前,數字技術和產業持續高速發展,生產要素、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發生深刻變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2、提供了強有力的底層驅動力。但是,數字技術在創造巨大財富、推動經濟社會包容發展的同時,也可能進一步加劇經濟社會的不平等。如何建設一個更加平等、普惠、包容的數字世界,越來越成為各界關注的重大問題。2016 年 4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網信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適應人民期待和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務普及,降低應用成本,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務,讓億萬人民在共享互聯網發展成果上有更多獲得感。2017 年 11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五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指出,我們要把提升包容性置于更突出位置,處理好公平和效率、資本和勞動、技術和就業的關系,重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對就業的影響,讓更
3、多人共享發展成果。2022 年 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七次峰會上提出,各國應該攜手推動數字時代互聯互通,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全民數字技能和素養,尤其要幫助發展中國家和弱勢群體融入數字化浪潮,努力消除數字鴻溝。2023 年 11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的致辭中強調,加快信息化服務普及,縮小數字鴻溝,在互聯網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讓更多國家和人民共享互聯網發展成果。本報告旨在從理論和實踐層面對數字包容(Digital Inclusion)的概念內涵、全球困境、中國實踐以及推進策略等進行分析總結,推動形成對數字包容的廣泛共識。報告主要觀點包括:數字包容是對原有相關概
4、念的整合和升華。數字包容概念是結合數字鴻溝、包容性發展等概念提煉發展而來的。數字包容更加關心如何采取行動影響技術應用效果、更具實踐意義,更加關注人們應用數字技術、參與數字生活的結果。數字包容的本質是數字化技術-經濟范式兩面性的體現。數字化技術-經濟范式變革相比以往更為迅速,其帶來的偏向性也更加明顯和激烈。未來,在充分發揮技術賦能作用的同時,也需要新的理念和制度安排,克服技術擴散中產生的偏向性。數字包容在全球推進面臨困境,中國方案具有參考借鑒價值。全球來看,各國數字化發展水平差異明顯,數字時代的“南北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或將更加懸殊。相比之下,中國構建了一整套推動實現數字包容的“中國方案”,
5、給各國特別是發展中經濟體把握數字技術變革機遇、推動數字化紅利普惠共享提供了有益參考。數字包容不會自發實現,需要積極開展實踐。當前,數字包容仍處于發展初期,還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公民等各類主體結合各領域實際特點和需求,瞄準難點堵點問題、創新推進機制、探索實施方式、積極籌措資源、明確發展路徑。本報告在撰寫過程中得到了相關企業和機構的大力支持,包括華為 TECH4ALL 數字包容項目辦公室、華潤智能與數字化部、騰訊研究院、友成企業家鄉村發展基金會等,在此一并致謝。研究報告仍有諸多不足,望請各界批評指正、共同探索。目目 錄錄 一、數字包容概念的源起和意義.1(一)源起:數字技術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
6、的最大變量.1(二)概念:減少數字時代不平等的一種理念和安排.3(三)意義:推動數字紅利普惠共享的關鍵舉措.6 二、推動數字包容的全球困境與中國實踐進展.9(一)技術-經濟范式視角下數字包容的本質特征.9(二)部分欠發達國家和地區面臨在數字時代掉隊風險.12(三)中國數字包容實踐探索取得積極進展.15 三、踐行數字包容的典型案例.22(一)青椒計劃:以“互聯網+”賦能鄉村青年教師全面發展.22(二)小修補大民生:騰訊推出“小修小補”便民地圖.27(三)以科技為“耳目”:鴻蒙用數字技術打造有溫度的無障礙體驗.30(四)數字助農:華潤“軟硬件+物聯網”一體化解決方案加快推動農產品數字化管理.33
7、四、加快推進數字包容的策略建議.39(一)加快數字包容發展的推進思路和整體框架.39(二)加快數字包容發展的推進建議.41 參考文獻.45 圖圖 目目 錄錄 圖 1 騰訊小修小補便民地圖.28 圖 2 騰訊便民生活圈地圖.29 圖 3 鴻蒙開放計算視覺能力.32 圖 4 業務信息框架圖推動.36 圖 5 數字包容的整體框架.41 中國數字包容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1 一、數字包容概念的源起和意義(一)源起:數字技術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變量(一)源起:數字技術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變量 當前,數字技術各領域顛覆創新與協同演進日新月異。全面聯網、廣泛覆蓋、實時在線的新一代高速網絡設施加
8、快形成,傳輸與感知技術正向系統化、體系化的協同創新轉變,邊緣智能感知設施低成本廣泛部署,有力支撐與塑造萬物互聯新世界。深度學習、類腦計算等人工智能技術加速進步,自動駕駛、智能機器人等逐漸走入日常生活。內存、閃存等各級存儲介質的存儲密度和存取速度持續提升,能夠在多數領域應用,持續促進生產率提高,推動新產品新模式產生,促進生產組織方式變革。同期,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與生物、能源、材料和神經等領域交叉融合。通用人工智能、腦機接口、衛星互聯網、量子信息等新技術與新探索持續加速,經濟社會發展空間不斷拓展,加快推動經濟社會生產力發生飛躍,在更廣范圍、更深程度、更高層次上提升了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潛在能力
9、,展現出塑造經濟社會新形態的強大驅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總規模穩居全球第二,發展速度之快、輻射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發生深刻變革。隨著新一輪科技變革和產業革命的加速演進,數字技術創新應用進一步拓展,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數字化發展迸發出強大活力,對推動實現經濟社會包容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從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來看,數字經濟成為后金融危機時代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引擎,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中國數字包容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2 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從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來看,數字技術的快速應用,為實
10、現治理的精準精細和公共服務的高效透明提供了支撐,切實助力實現“讓百姓少跑腿、信息多跑路,解決辦事難、辦事慢、辦事繁的問題”,有效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來看,人們越來越多的活動直接發生在虛擬世界之中,線上線下生活緊密交融,數字化生活時代已經到來。然而,數字化的春風并沒有吹到每一個角落,在發展中與欠發達經濟體,仍然有大量人口生活在完全無移動網絡覆蓋或僅有 2G 網絡覆蓋的環境下,亦或無法負擔數字接入的費用,因此很難享受數字紅利。由于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一,不同個體的經濟能力、受教育程度和身體狀況等也都存在較大差異,數字技術在帶來效率提升、推
11、動社會包容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不平等、不平衡,突出表現為各種形式的數字鴻溝。數字鴻溝概念起源于 20 世紀 90 年代,早期關注的重點是計算機和互聯網的訪問權限對不同人群帶來的差異化影響,主要指在接觸數字技術和使用數字終端上的個體差異一些無法獲得和使用數字技術與終端的人不能在快速變革的信息社會中同步獲益,且機會、收入和財富等方面的差距擴大。伴隨著數字技術與生產、生活以及社會治理的融合,數字鴻溝圍繞互聯網接入可及性、應用性以及創新性等方面的差異,被劃分為接入鴻溝、應用鴻溝等多個層級。前者著眼于國家公共政策和基礎設施供給的普及性,后者則關注由不同區域、不同個體能力差異所帶來的不平等。中國數字包
12、容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3 縱觀人類社會發展史,技術演進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帶來了生產方式和生產組織形態的變動。人類從幾乎完全依靠大自然或直接利用自然物作為生活資料,到逐漸發揮人的主動性與選擇性,構筑了一個“人工世界”。技術變革帶來產業變革、生產組織方式變革,進而引發社會制度、思想文化變革,從而帶來了文明變遷。與此同時,每一次新的技術變革都不是線性向前的,具有高度不確定性、隱藏著巨大風險,在帶來生產力進步的同時也伴隨著許多問題和挑戰,需要新的理念和制度安排以做出適應性調整與適配,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新技術的內在潛力,克服技術擴散中產生的偏向性。(二)概念:減少數字時代不平等的一種理念
13、和安排(二)概念:減少數字時代不平等的一種理念和安排 包容一詞具有深厚的思想淵源,中國傳統文化中素有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近現代以來,包容含義不斷豐富,從社會領域向發展領域延伸,衍生出包容性增長、包容性發展等概念。這些概念均強調要通過快速和可持續的經濟增長為更多人創造就業和其他發展機會,促進機會的相對平等和社會福祉的擴大,盡可能地保護每個個體的尊嚴和行動能力。伴隨著數字技術深度融入生產生活,能否充分參與數字化發展過程并從中受益,對于每個個體和整個經濟社會發展都起到愈發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各國在積極推動數字化發展的同時,也更加重視和解決數字技術應用帶來的不利影響,數字包容逐漸成為相關政策
14、主張、學術議題和社會行動的核心概念。數字包容的國際關注度逐漸提升。在政策主張方面,早在 2000年 7 月,八國峰會發布的全球信息社會沖繩憲章中就提出信息社中國數字包容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4 會的包容原則,即“任何人、任何地方都應該參與到、并受益于信息社會,任何人不應該被排除在外”。同年 10 月,美國經濟分析局(BEA)在互聯網發展報告網絡的落伍者:走向數字包容中明確提出數字包容(Digital Inclusion)一詞,但僅僅是作為數字鴻溝擴大的反向趨勢,并未涉及更多清晰的概念界定。2006 年,“數字包容”一詞被正式納入歐盟的政策話語體系,歐委會發布報告數字包容:創造一個更具包容
15、性的技術歐洲,提出“致力于通過 ICT 技術消除限制人們參與經濟活動和融入社會生活的屏障,并尋求去除 ICT 技術使用和服務的障礙”。2015 年,聯合國 193 個成員國通過涵蓋教育、經濟發展及環境保護等多領域的 17 項發展目標(2015-2030 年),數字包容被作為實現目標的重要工作之一加速推進。2019 年,國際電信聯盟將數字包容界定為“旨在確保所有人都有平等的機會和適當的技能,從廣泛數字技術和系統中受益的策略”。在學術研究方面,近年來國際學術界對數字包容的關注度逐年提升,以“Digital Inclusion”、“E-Inclusion”為關鍵詞的英文文獻數量(2010-2021
16、年)明顯上升1,從 2016 以前的年均 5 篇以下上升到 2019、2020、2021 年的 10、22、35 篇。研究包括“ICT 接入對生活質量的影響”“性別差異”“數字包容與數字排斥”等主要議題,涉及數字包容的內涵(數字包容是什么),影響因素(影響數字包容水平的因素有哪些),實踐內容和效果(數字包容實踐的內容包括什么,效果如何),以及反思和優化(數字包容實踐存在什么問題,如何提升)等研究主題。1 來源:Web of Science 數據庫。中國數字包容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5 數字包容在國內認可度和影響力不斷增加。在政策主張方面,我國一直高度重視數字化發展的普惠性、包容性建設,數
17、字中國建設、寬帶中國戰略、數字鄉村建設、信息無障礙行動、電信普遍服務試點等政策措施的落地實施為解決數字化發展過程中的可及性、可用性問題打下了堅實基礎。2023 年 2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將彌合數字鴻溝、推進數字包容作為重點任務之一。在學術研究方面,我國對數字包容的研究近年來呈明顯增多趨勢,據中國知網顯示,以“數字包容”為關鍵詞的中文文獻數量明顯上升,從 2019 以前的年均 10 篇以下上升到 2020、2021、2022 年的 11、14、32 篇,學科領域包括圖書情報、信息經濟、新聞與傳播等,研究范疇包括數字包容的概念綜述、作用機制、重點群體、實現路徑等方面
18、。此外,許多科技企業、基礎電信企業在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積極探索提出數字包容的主張并付諸實踐。關于數字包容的概念內涵,目前國內外尚未有明確、一致的定義。梳理國內外文獻和相關報告發現,盡管各方對數字包容的理解存在差異,但其核心內容都肯定了數字包容與數字鴻溝的關系,并且在關注數字技術的獲取、使用之外,更關心如何采取行動影響技術的應用效果。數字包容最早是作為彌合數字鴻溝2的動態過程被提出,隨著數字技術影響廣度和深度的不斷提升,以及相關研究和實踐的不斷深入,在原有數字鴻溝概念“有/無”二元劃分已經無法有效分析和應對現實 2 數字鴻溝概念起源于 20 世紀 90 年代,早期關注的重點是計算機和互聯
19、網的訪問權限對不同人群帶來的差異化影響。數字鴻溝從縱向看,具體表現為“接入鴻溝”、“使用鴻溝”和“能力鴻溝”。從橫向看,既有微觀主體視角下個人、企業層面的數字鴻溝,也有宏觀地理范圍視角下地區、國家層面的數字鴻溝。中國數字包容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6 中復雜的數字不平等、數字排斥等問題的背景下,數字包容逐漸成為新的概念主張和政策話語。綜合各類觀點和主張,本報告認為數字包容可以理解為:讓每個個體都有機會和能力使用數字技術,并在數字化賦能經濟社會各領域的過程中使相對差距縮小的一種狀態。相比數字鴻溝概念,數字包容更具實踐意義,更加關注人們應用數字技術、參與數字生活的結果,既有應對數字技術不利影響
20、的一面,更有利用數字技術提升社會包容性的一面,目的是提升數字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公平性、均等性與包容性。數字包容既具有“目的性作用”實現數字包容發展,本身就是“消除新型不平等,實現經濟社會包容”的重要目標;也具有“工具性作用”以數字化的手段推動經濟社會的機會平等、普惠共享,是實現包容性發展的重要路徑。(三)意義:推動數字紅利普惠共享的關鍵舉措(三)意義:推動數字紅利普惠共享的關鍵舉措 數字時代發展的美好愿景,不僅僅要包含更加繁榮、富裕的經濟社會發展成果,也要構建讓全民共享數字化發展成果的體制機制。加快推進數字包容,正是主動應對數字化發展形勢變化,避免數字技術的深入應用成為加大城鄉發展差距和兩極分
21、化的誘因,積極開展相關實踐行動的選擇。第一,數字包容是加快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路徑。數字化發展不僅僅是解決物質基礎問題,也是促進整個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中國數字包容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7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引擎推動作用,并將數字包容理念貫穿數字化全局,加快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不充分不均衡問題,推動經濟社會的整體性、跨越式發展,從而助力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一方面,通過數據要素與土地、資本、勞動力等傳統要素的優化重組,以及數
22、字技術對實體經濟的融合滲透與全面賦能,從而在消費、投資、制造、外貿等多方面對經濟發展產生放大、疊加、倍增作用,加速社會財富的創造與積累,做大共同富裕的“蛋糕”。另一方面,利用數字技術更加高效地促進區域發展協同化、資源共享化、公共服務均等化,推動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偏遠地區、弱勢群體,從而促進社會財富的共享與普惠,實現分好“蛋糕”的目標。第二,數字包容是適應數字技術加速演進浪潮的重要行動。數字技術變革推動的顛覆式創新正在構建全新的經濟活動生產函數,成為經濟發展的內在驅動力和增加經濟社會福祉的重要源泉。據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與世界經濟論壇分別發布的全球十大突破性和新興技術清單,2018-2022 年間
23、超六成技術創新與數字技術有關。沉浸式體驗、人工智能自動化、多模態預訓練大模型、生成式 AI、大規模城市數字孿生等數字技術成為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科技發展的重要趨勢。面對數字技術融合、滲透、驅動作用日益增強的現實,加快數字化轉型,堅持數字包容原則,應用數字化手段應對各類突發事件、提升全民數字素養成為各國共同選擇。中國也積極把握數字化發展趨勢,連續發布數字中國發展報告,適時出臺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中國數字包容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8 等戰略性、全局性、總體性部署,加快提升數字化建設的整體性、系統性、協調性,推動數字化發展邁向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第三,數字包容是匯聚各類主體參與數字化發展的重
24、要支點。實際上,數字化技術-經濟范式要趨向普惠,促進農村及偏遠地區居民、殘障群體、低收入群體等共享數字紅利并非易事。相比于傳統工業時代“點狀突破”單一環節新產品(要素)的大量持續投入仍能帶來一定的邊際回報而言,數字化需要具備一個由硬件與軟件所共同構筑的,集“感知、傳輸、計算、存儲、應用”等為一體的“閉環”,并使數據能在其中順暢流動,以實現數據驅動。這就需要基礎設施、服務可負擔性、技能素養和制度支持等基本條件預先建設、同步發力,需要大量高技術企業、高水平數字人力資本協同建設,才能有效實現數字技術的推廣與應用。但是,這種龐大的協調、巨額的投入,以及高技術的企業與人才又是最需要數字包容的領域所欠缺的
25、。單一市場行動主體的數字包容實踐行為,并不能產生足夠覆蓋其成本的效益。當前,政府、部分企業在推動數字包容建設方面已采取了一些行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需要進一步將數字包容作為凝聚各方力量的重要話語和理念目標,調動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等更多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形成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長效機制,從基礎設施、關鍵要素、技能素養、產業、制度等方面同步推進,幫助弱勢群體跨越一系列結構、成本和稟賦障礙,讓每個個體都能成為數字包容的參與者、享受者,讓每個個體都能共享數字紅利。中國數字包容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9 二、推動數字包容的全球困境與中國實踐進展(一)技術(一)技術-經濟范式視角下數字包容的本質特征
26、經濟范式視角下數字包容的本質特征 1982 年,技術創新經濟學家多西提出了技術范式概念,認為技術范式是解決技術選擇問題的一種模型或模式,規定了技術進步的領域、問題、步驟和重點任務等。之后,佩蕾絲在多西等人技術范式概念的基礎上,發展出了技術-經濟范式理論,認為技術-經濟范式是一個最佳慣行模式(A Best-Practice Model),它由一套通用的、同類型的技術和組織原則構成,這些原則代表著一場特定的技術革命得以運行的最有效方式。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原則一旦得到普遍采納,便成了組織一切活動和構建一切制度的常識性基礎。技術-經濟范式的展開往往難以一蹴而就。每一次技術革命浪潮,都會與既有的社會結
27、構和政治秩序產生交互影響,不僅會創造出新的發展機會,也必然會因為個體間稟賦差異,造成新的發展不均衡,產生新的問題和矛盾。技術變革的漸進性決定了它必然與既有的經濟社會結構產生交互影響,即技術擴散會受到組織結構、社會觀念、治理形式和有關政策體系等的深刻影響。因而,一次技術革命浪潮的到來,不僅會帶來生產力的巨大進步、創造出新的發展紅利,也天然帶有一定的偏向性,最初獲得技術紅利的部門和利益集團,在繼續獲得技術紅利過程中的行為,并不必然導致社會共享紅利??梢哉f,沒有一種技術-經濟范式能自動實現包容性的利益創造和分享機制,區域發展失衡、收入不平等、結構性失業、技術倫理等新問題并不會自發消解。相較以往的技術
28、-經濟范式變革,當前的數字化技術-經濟范式變中國數字包容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10 革在生產要素、基礎設施、主導產業、組織模式等方面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其本身具有的偏向性也將更加明顯和激烈。生產要素方面,數字經濟時代,數據要素成為資本、勞動力、土地、技術投入之外新的重要通用生產要素,正對全球生產、流通、分配、消費活動以及經濟運行機制、社會生活方式和國家治理能力產生愈發重要的影響。相比于傳統生產要素,數據具有規模和維度的邊際遞增效應,擁有的數據規模越大、維度越多,價值創造能力越大,部分具備數據獲取和使用能力的個體,將利用數據要素價值的釋放擴展優勢,產生“強者恒強、弱者恒弱”的局面(如馬斯
29、克所說,在數字時代,一些人占有數據資源,總是贏,勢必變得傲慢)?;A設施方面,數字基礎設施日益成為經濟社會運行大動脈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 2022 年底,全球互聯網用戶數量達到 51.6 億,占全球總人口的 64.4%3,互聯網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社會運行的底層支撐之一。而在實際中,由于缺乏穩定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許多國家和地區難以實現數字基礎設施的規模部署和應用,導致在數字技術應用、數字經濟發展方面處于落后位置。主導產業方面,數字經濟成為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新的主要經濟形態。一方面,數字技術的發展加快了線下與線上經濟的融合,打破了傳統時空限制,新的就業機會不斷涌現。數字經濟為殘障人士和那些
30、在傳統勞動力市場中被邊緣化的居民提供了更為靈活和多樣化的工作機會,他們可以從新增的就業機會中尋找更多就業可能并從中受益。另一方面,數字技術的創新發展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需要更 3 數據來源:“We Are Social”發布2023 年全球數字概覽報告。中國數字包容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11 大規模的試錯和投入,相對落后的地區、企業和人群缺乏基礎和風險承擔能力,有效參與經濟創新活動的機會更少,使“馬太效應、二八定律”更加明顯。組織模式方面,數字技術的普及使得不同組織、個體間能夠實現更加廣泛的互聯互通,給傳統的組織架構帶來了重大影響。兼具中介與基礎設施屬性的“平臺”異軍突起,成為最為重要的
31、市場商業、社交組織形式之一。但同時,平臺具有網絡效應發揮范圍擴大和范圍經濟邊界外移的特征,在推動生產生活便捷高效的過程中也暴露出“二選一、掐尖并購、大數據殺熟”等問題,需要加強平臺治理,防止違反市場公平競爭原則的情況出現。技術變革具有高度不確定性、隱藏著巨大風險,技術-經濟范式的潛在能量釋放需要相應的體制機制匹配。隨著數字技術與經濟社會的進一步融合,數字化將加速就業結構和崗位變革,成為影響不同地區推進社會公平、走向富裕的巨大挑戰憑借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對決策、流程與執行等方面的優化再造,相對于農村與欠發達地區、小微企業、弱勢居民,大城市、大企業與具備“數字優勢”的個體比以往任
32、何一個時代都更加容易在市場與社會競爭中“獲勝”。因而,推動數字化技術-經濟范式變革持續向前,釋放數字化技術-經濟范式的潛在能量、應對其偏向性,都需要相應的政策措施和社會行動,在當下的具體表現即為推動數字包容。從技術-經濟范式的正向性與偏向性兩個方面出發,數字包容也具有雙重指向。一是賦予數字以包容,即在數字化發展浪潮中,通過各種手段,有效緩解數字技術擴散過程中導致的不同人群間的差距乃中國數字包容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12 至鴻溝,推動數字領域的發展更加包容普惠,加強數字素養培育,避免唯數字化導致數字化本身成為新的障礙,讓每個人都能從數字化發展中受益。二是推動包容以數字,即在新一代數字技術的
33、支持和引領下,以數據為關鍵要素,聚焦教育、醫療、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務重點領域,充分發揮數字技術作用,提供基礎性、兜底性的服務保障,為弱勢群體生活狀況的改善和經濟社會的包容發展提供支持。(二)部分欠發達國家和地區面臨在數字時代掉隊風險(二)部分欠發達國家和地區面臨在數字時代掉隊風險 縱觀人類社會發展史,技術的演化并不是一個不斷向善的線性進步圖景,而是一個從一系列舊問題解決到一系列新問題產生的試錯過程。當前,世界各國數字化發展水平差異明顯,發達經濟體對數字包容的理解和實踐探索不斷深入,而大部分發展中經濟體剛進入數字化轉型初期,在數字鴻溝彌合方面仍面臨著巨大挑戰和問題,難以充分享受數字化發展的紅利,數
34、字時代的“南北差距”或將更加懸殊。一是可及性仍是制約欠發達國家和地區推動數字包容的首要因素。全球網絡基礎設施建設進程不均衡,很大一部分欠發達與發展中經濟體網絡覆蓋率有限。國際電信聯盟數據顯示4,當前全球約有 53億人可以上網,但仍有 27 億人不能上網,數字發展不平衡問題依然突出。在歐洲和北美國家,80%至 90%的人口使用互聯網,阿拉伯國家和亞太國家約有 2/3 的人口使用互聯網,而非洲國家可以上網的人口比例大約是 40%。最不發達國家和內陸發展中國家的互聯網使用比例僅為 36%。據估計,2022 年最不發達國家有 4.07 億人在使用互聯 4 ITU事實和數字:聚焦最不發達國家報告。中國數
35、字包容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13 網,仍有 7.2 億離線人口,占全球離線人口的 27%,而最不發達國家人口僅占世界人口的 14%。值得關注的是,全球互聯網連接方面的差距并沒有縮小,最不發達國家在使用互聯網的人口比例方面與全球平均水平的差距從 2011 年的 27 個百分點擴大到 2022 年的 30 個百分點。就區域而言,全球各國的絕大部分城市都已實現了移動網絡覆蓋,但很大一部分生活在農村和偏遠地區的居民依然無法實現網絡接入。2022 年,全球約有 82%的城市居民可以在家上網,這一比例是農村的 1.8 倍。在非洲,64%的城市居民可以上網,而農村地區可以上網的人口比例僅為 23%。就
36、收入而言,2022 年,不同收入群體間上網人口的比例差別也很大。高收入群體互聯網覆蓋率達 92%,中高收入群體為 79%,低收入群體只有 26%??韶摀匀允堑褪杖肴后w使用互聯網的主要障礙。目前,對大多數欠發達經濟體的消費者而言,固定或移動網絡服務的成本依然過高,這些國家的民眾在移動數據方面的平均花費約占其平均收入的 9%,遠高于 1.9%的世界平均值。二是數字化應用水平較低是欠發達國家和地區推動數字包容的主要阻礙。當前,數字技術的創新和應用對幾乎所有國家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但由于發達經濟體與欠發達經濟體原本存在的數字鴻溝和數字化發展過程形成的新鴻溝,使欠發達國家和地區在數字時代掉隊。中國
37、信通院發布的全球數字經濟白皮書(2023 年)顯示,2022 年全球主要國家數字經濟發展持續提速,美國、中國、德國、日本、韓國等 5 個國家的數字經濟總量為 31 萬億美元,數字經濟占 GDP比重為 58,遠超發展中國家(除中國外)的平均水平。聯合國貿發中國數字包容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14 會在 2021 年發布的數字經濟報告指出,全球數字經濟的經濟地理表現為由一個發達國家和一個發展中國家共同主導:美國和中國。兩國的 5G 普及率很高、占全球超大規模數據中心的 50%、占全球頂尖人工智能研究人員的 70%,微軟、蘋果、亞馬遜、谷歌、臉書、騰訊、阿里巴巴等超級平臺正在越來越多地投資于全球
38、數據價值鏈的各個部分。對廣大欠發達國家和地區而言,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在農業生產、社會治理、工業發展、服務業升級等方面的應用仍較為初級,數字技術賦能經濟社會各方面普惠包容發展時仍面臨較大局限,若不加快采取行動舉措,全球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將帶來更大的發展失衡,和高度數字化的國家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三是公眾數字素養與技能的欠缺是欠發達國家和地區推動數字包容要解決的關鍵問題。面對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和社會生活各方面不斷融合發展的新趨勢,公眾應具備的數字素養與技能,不僅指人們具有信息通信等數字技術相關的知識和技能,還包含與數字時代發展相適應的價值觀、倫理、行為和思維方式等方面的素養。聯合國教科文組
39、織將數字素養視為支持 2030 年全球可持續發展議程目標 4(SDG4)實現的重要力量,發布“數字素養全球框架”(DLGF)及評估建議,強調通過政策制定和實施、教育和培訓系統的能力建設以及教育信息化來提升人們的數字素養。歐盟把數字素養作為公民的 8 項核心素養之一,并于 2011 年開始實施“數字素養項目”,不斷迭代升級發布數字能力框架(DigComp)。據統計5,在 2019 年,經合組織 5 OECD 發布的報告:技能展望 2019:在數字世界中蓬勃發展。中國數字包容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15(OECD)各成員國中,成年個體實現網絡接入和掌握基礎數字技能占比就超過 70%,最高則已經
40、超過 95%。但在低收入國家與貧困地區,很大一部分居民、尤其是殘障群體、老年人、農村人口由于不具備基礎數字技能而無法實現互聯網接入。特別是,隨著數據要素價值逐步釋放,與生產生活關系更加緊密,不斷驅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形勢下,公眾缺乏數字技能將使得欠發達國家和地區難以享受數字化發展紅利,限制數字技術普惠包容作用的發揮。(三)中國(三)中國數字包容數字包容實踐實踐探索取得積極進展探索取得積極進展 近年來,數字技術給全球經濟和人們生活帶來了全方位的影響,為推動實現經濟社會包容發展注入了新的能量、提供了新的路徑。中國作為推動數字包容的重要實踐者,始終關注數字化發展的公平性、均等性、普惠性,政府、企業、社會
41、組織和公民個體積極參與,著力夯實數字包容發展基礎,共同探索數字包容發展新模式新業態,出現了一系列具有實際意義和推廣價值的數字包容實踐行動。1.數字包容發展的基礎和條件更加充分有力 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上,中國網絡覆蓋及質量提升效果顯著,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光纖和移動寬帶網絡,并不斷完善廣大農村地區數字基礎設施,為推動實現數字技術的普惠可及打下良好基礎。截至2023 年底,中國行政村、脫貧村通寬帶率達 100%,行政村通光纖和4G 的比例均超過 99%,5G 網絡覆蓋全國所有縣城城區并逐步向有條件的農村地區延伸,歷史性實現“村村通寬帶”“縣縣通 5G”。國際電信聯盟數據顯示,2022 年中國固定寬帶
42、費用全球第二低,固定寬帶接入中國數字包容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16 成本在月人均國民總收入(GNI)中的占比從上年的 0.5%降低至0.45%,在移動寬帶費用方面同樣遠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數據價值釋放上,與其他生產要素相比,數據要素具有虛擬性、低成本可復制等特點,打破了傳統要素有限供給的制約,正逐漸成為數字包容建設的關鍵動力。隨著近年來中國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數據呈現指數級增長趨勢,各類企業特別是互聯網企業的數據實時處理和智能分析能力大幅提升,通過對自身數據的挖掘和分析,洞察用戶(老年人、殘疾人、偏遠地區居民等)多樣化需求、優化產品運營模式、提供個性化服務,從而提升企業參與數字包容的廣度和
43、深度。比如,阿里、騰訊、京東、抖音、美團等企業均基于自身技術及產業優勢,圍繞鄉村振興,在電商、供應鏈物流、智慧農業、鄉村治理等領域開展廣泛實踐,對促進鄉村數字化發展和農民增產增收創造了許多新的渠道。數字素養培育上,中國持續開展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提升行動,在供給端不斷提高數字設施和智能服務面向全民特別是弱勢群體的覆蓋廣度和滲透深度,加快推進公共數據資源、教育培訓資源等跨地區、跨層級開放共享,推動 5G、超高清視頻、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普及應用,并加快提升網絡安全防護和個人信息保護力度。在需求端強化普通高校和職業院校數字經濟、數字技術相關學科專業建設,面向老年人、農民、殘疾人等群體分類開展
44、數字素養與技能培訓,全民數字技能穩步提升,數字鴻溝加快彌合。比如,上海市殘聯和各區分殘聯 2022 年舉辦的殘障群體數字技能培訓項目已超 58 個,中國數字包容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17 涵蓋了計算機基礎、新媒體運營、網店運營、直播運營等多個領域,為殘障群體開拓了新的職業道路。數字化應用拓展上,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結合自身技術優勢開展數字包容探索,深化數字技術研究以打造更多創新解決方案,改進原有產品和服務以使產品和服務更加具有包容性。比如,華為、滴滴等企業結合自身在網絡接入、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優勢,在教育、醫療、出行等方面開展大量數字包容實踐,為老年群體、殘障群體接觸數字技術、享受數
45、字技術發展成果提供條件。制度規則引導上,中國近年來加快完善數字包容政策體系,強化政府在數字包容建設中的基礎性、引領性作用。在夯實數字包容發展基礎方面,推出了“網絡扶貧”“電信普遍服務”“數字鄉村建設”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在信息無障礙建設方面,印發了 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實施方案的通知 互聯網應用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專項行動方案 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便利老年人使用智能化產品和服務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并積極推進配套政策制定和落實。2.數字包容發展的探索和實踐更加豐富有效 一是大力推動公共服務數字化,促進全民共享數字紅利。當前,數字技術的滲透與普及已成為推動公
46、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高效化、便捷化的重要手段,中國聚焦政務、教育、醫療、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務領域,不斷應用數字技術提升服務水平,積極推動優質資源普惠共享,有力提升了全體人民的幸福感、獲得感。持續提高數字政務服務中國數字包容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18 效能。政務服務事項“一網通辦”不斷優化,2022 年國家政務服務平臺“跨省通辦”服務專區累計訪問量超過 200 億人次,推動 90.5%的省級行政許可事項實現網上受理和“最多跑一次”。電子信息認證范圍基本實現全覆蓋,截至 2022 年底已匯聚 32 個地區和 26 個部門 900 余種電子證照,累計提供電子證照共享服務 79 億次。教育數字化
47、戰略行動推動優質資源普及。截至 2022 底,99.89%的中小學(含教學點)學校帶寬達到 100M 以上,超過四分之三的學校實現無線網絡覆蓋,99.5%的中小學擁有多媒體教室。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自改版上線以來,匯聚各類優質教育資源 4.4 萬余條,其中課程教學資源 2.5萬課時。慕課數量快速增長,高校上線慕課數量超過 6.45 萬門,學習人數達 10.88 億人次,實現優質資源開放共享。數字健康服務資源加速擴容下沉。截至 2022 年底,遠程醫療服務平臺已覆蓋全國 31 個省份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地市級、縣級遠程醫療服務實現全覆蓋,全年共開展遠程醫療服務超 2670 萬人次。醫保信息化平
48、臺覆蓋范圍持續擴大。全國統一的醫保信息平臺全面建成,接入約 40 萬家定點醫療機構和 40 萬家定點零售藥店,有效覆蓋全體參保人。國家醫保服務平臺實名用戶達 2.8 億,涵蓋 100 余項服務功能。截至 2022 年 10月,全國設置超過 2700 家互聯網醫院,開展互聯網診療服務超過 2590萬人次。1.65 萬家基層中醫館接入中醫館健康信息平臺。數字文化促進優秀文化產品傳播。國家公共文化云和 200 多個地方性公共文化云平臺服務功能不斷完善,數字文化資源不斷豐富。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建設取得積極進展,截至 2022 年底,全國累計完成 839 個傳統村中國數字包容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
49、19 落數字博物館單館建設,形成了涵蓋全景漫游、圖文、影音、實景模型等多種數據類型的傳統村落數據庫。全國廣電機構積極推進 8K 超高清、云轉播、VR 節目制作、數字人等高新視聽制播呈現技術示范應用,不斷提升觀眾視聽體驗。二是持續彌合城鄉數字鴻溝,提升農村居民發展內生力。對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而言,以城鄉差距為核心的區域不均衡問題都是制約經濟社會包容發展的最大阻礙。為解決這一問題,充分發揮數字技術賦能應用效果,中國加速推動數字技術與農業產業的融合發展,實施一系列針對農村地區數字化發展的政策措施,構建了一整套推動實現城鄉數字包容的“中國方案”。網絡可及與可負擔基礎進一步夯實。在基本實現寬帶和移動網絡
50、覆蓋的基礎上,中國積極推動網絡資費價格下降,有效保障農村地區居民使用信息通信服務。自 2015 年實施網絡提速降費以來,中國移動網絡單位流量平均資費降幅超過 95%,針對農村地區的資費優惠政策持續實施,農村地區網絡資費明顯降低。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步伐進一步加快。智慧農業發展加速向生產環節延伸,2022 年全國農業生產信息化率超過 25%,自動化、無人或少人農場在多地加速投產,超過 60 萬臺耕種收作業農機配置了基于北斗系統的作業監測和智能控制終端。農村電商蓬勃發展,線上購物、信息消費成為農村地區“新常態”,2023 年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 0.59萬億元,同比增長 11.8%,全國農村網絡零售
51、額達 2.49 萬億元,同比增長 14.7%。農文旅融合催生更多新業態,農業生態涵養、休閑觀光和文化傳承功能得到更好發揮。鄉村數字公共服務更加普惠便捷。截中國數字包容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20 至 2022 年底,全國已建設 355 個縣級政務服務平臺,更多涉農服務事項實現“網上辦”“掌上辦”“自助辦”,政務服務“一網通辦”逐步成為數字鄉村建設的標配。全國義務教育學校聯網率達 100%,農村各級各類學?;揪邆湫畔⒒虒W環境。全國范圍內所有三甲醫院均開展遠程醫療服務,遠程醫療覆蓋全國 100%貧困縣,農村地區互聯網醫療用戶占農村網民規模比例為 21.5%。三是加快信息無障礙建設,助力特殊
52、群體連接數字世界。在數字化轉型快速推進的時代,大多數人已經享受到數字技術進步帶來的便利,但是部分殘疾人、老年人在用網過程中仍存在“不能用”“不會用”“不好用”等問題,難以充分享受數字社會發展成果。中國積極推進信息無障礙建設,為特殊群體連接數字世界、實現包容發展帶來了新的有效解決方案。政企協同提升數字技術可及性。中國基礎電信企業在通信主管部門指導加快完善傳統電信服務方式,數萬家營業廳設置了愛心服務專區,推出老年人專屬優惠套餐、定制大字賬單,“面對面”“一臺清”式為老年人、殘疾人辦理業務提供便利,設置“一鍵呼入人工客服”專線有效解決老年人面對“智能語音客服”時“聽不懂”“不會操作”等難題。助力特殊
53、群體更好參與數字生活。開展“互聯網應用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專項行動”,超過 800 個政府單位完成信息無障礙服務平臺建設,實現無障礙功能的網站數量超過 3 萬個6,新聞資訊、社交通訊、生活購物、金融服務、旅游出行、醫療健康等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領域的移動互聯網應用無障礙改造取得明顯效果?;ヂ摼W企 6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數字技術適老化發展報告(2022 年)。中國數字包容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21 業、基礎電信企業等積極開展特殊群體數字素養培訓活動,編制常用互聯網應用使用手冊和視頻教程,主動走進社區、老年大學,舉辦手機使用課堂、防詐公益講座等活動超過 10 萬場,使老年人、殘疾人等更好享受數字
54、產品帶來的方便快捷??偟膩砜?,中國數字包容實踐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近年來通過加快推進數字技術與各領域深度融合,聚焦數字化發展的重點領域開展實踐,提升了數字技術的可及性和可用性,使更多人享受到數字化發展紅利。但同時,數字包容的深入推進還面臨一系列問題挑戰,社會認知有待加強、缺乏整體性政策設計、數據價值釋放不暢、成熟商業模式較少、數字化發展相對差距拉大、新興技術發展帶來治理難題等亟待解決,需要匯聚各方力量參與,持續發力、久久為功,加快破除制約數字包容發展的障礙,在有效應對數字技術帶來的偏向性的同時,讓更多個體在數字化發展的過程中受益,推動整個經濟社會發展更加包容普惠。中國數字包容發展研究報告(20
55、24 年)22 三、踐行數字包容的典型案例 一直以來,中國政府部門和各類企業積極推動數字技術與經濟社會各領域融合發展,始終關注最廣大人民在數字時代的幸福感、獲得感,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實踐行動。同時,數字包容涵蓋的領域極為廣闊,需要各類主體瞄準難點堵點問題,進一步拓展行動空間、創新推進機制、探索商業模式、明確建設路徑。此次,報告編寫組面向全國征集了一批數字包容實踐案例,從中篩選出四個具有代表性、典型性、開拓性的優秀案例。這些案例從實際出發,將數字技術與實際需求相結合,打造綜合解決方案,已取得了一定成績,實現了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本報告總結了這些案例的實踐成效與具體做法,希望能為社會各界推動數
56、字包容提供有益借鑒和參考。(一)青椒計劃:以(一)青椒計劃:以“互聯網互聯網+”賦能鄉村青年教師全面發賦能鄉村青年教師全面發展展 鄉村青年教師社會支持公益計劃(簡稱“青椒計劃”,其中“青椒”為“青年教師”簡稱“青教”的諧音,以此指代鄉村青年教師)是在教育部教師工作司的指導下,由友成企業家鄉村發展基金會和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于 2017 年 9 月共同發起的針對新入職的鄉村青年教師的互聯網教育公益創新項目。青椒計劃以互聯網為手段,以專業課程、師德課程、分科課程為基礎,為鄉村新教師免費提供為期一學年的陪伴式成長服務,持續探索低成本、大規模、可持續、可復制的教育扶智新模式?!扒嘟酚媱潯敝铝τ?/p>
57、免費為中國鄉村地區教師提供學習、成長、發展的機會,賦能每一位鄉村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升鄉中國數字包容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23 村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增強縣域教育信息化水平,助力促進教育公平發展。1.需求痛點 為補充鄉村教師隊伍,我國自 2006 年開始啟動“特崗計劃”,即通過公開招聘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學校任教,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從事農村義務教育工作,“特崗計劃”的實施有效改善了中西部農村教師隊伍的學歷、年齡和學科結構,創新了農村義務教育教師補充機制,解決了部分地方受財力影響有編難補的困難,增強了鄉村學校的生機與活力。然而,特崗教師的專業成長面臨諸多現實問題:一是發展資源匱乏,專業成長受阻
58、。特崗教師大多生活工作在偏遠農村或山區學校,所處地點偏僻,部分所在學校無力關注其專業發展,難以發現并輔助改進其在教育教學中的問題。二是教學經驗不足,實操能力較差。其一,部分特崗教師學科知識不扎實,相關教育教學專業知識能力欠缺,在實際教學中缺乏實踐經驗。其二,教學設計能力不強,難以充分利用現有教學資源,結合學生實際轉變教學方法,容易出現教學方式呆板、拘泥于教案預設的問題。三是崗位任務繁重,工作心緒不穩。許多特崗教師的教學任務繁重,日常教學、教務管理等工作擠占了個人可支配時間,重復性、瑣碎性工作可能會逐漸銷蝕教學熱情。四是集體歸屬感欠缺,教學自信心不足。不了解當地風土人情的外地特崗教師短期內難以適
59、應當地生活、融入學校集體,與所在學校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感,甚至處于一種游離狀態。因此,探索特崗教師有效成長中國數字包容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24 途徑,解決他們“教不好”“留不住”等問題,成為了保障鄉村教育質量持續提升的關鍵。2.項目概況“青椒計劃”動員整合全國最優師范高校、社會組織和愛心企業的專業志愿者和教育教學資源,利用互聯網為全國鄉村青年教師進行系統化的教師培訓,打造社群化學習網絡陪伴支持教師成長,開創“互聯網+社群網”的雙網培訓模式。打破傳統的教師培訓模式,在培訓方式、溝通方式、平臺建設方式等方面進行創新,從而構建了一個“開放式、扁平化、交互化、社群化”的學習平臺。一是新型教師培
60、訓模式。傳統的教師培訓模式是基于培訓制度的頂層設計、專家遴選后設計的培訓模式,是“自上而下”的設計思維,參訓教師作為模式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只是單純的學習者,對培訓模式并無影響。而“青椒計劃”則是“自下而上”的設計思維,參訓教師真正發揮了培訓中的主體作用,充分利用互聯網分析、表達、傳播所學所感所得,在作為學習者的同時最大限度的發揮自身主動性。二是新型溝通培訓模式?!扒嘟酚媱潯苯⒘恕懊貢幗逃中陆處煛钡拈]環型溝通模型,通過微信、簡書、WeLink 等把處于不同層級的人聯系在一起,秘書處發布的課程通知和各區縣反饋的優秀作品都能在第一時間得到有效溝通?!扒嘟酚媱潯崩没ヂ摼W的普惠性,面向所有區縣教
61、育局、面向所有教師開放在線交流平臺,實現了零距離、扁平化的溝通。三是新型平臺培訓模式。區別于傳統教師培訓定時、定點、定人、中國數字包容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25 定編的培訓模式,青椒計劃的課程學習全部采取網絡直播的方式?!捌脚_的集約化”是“青椒計劃”利用免費平臺進行分布管理,堅持用更少的資源做更多事的創新理念?!扒嘟酚媱潯睘閷崿F“人人為師、時時可學、處處能學”的目標,構建了一個免費的、開放式的平臺矩陣。(1)WeLink:進行課程直播與社群式學習,使青年教師們可“隨時、隨地、反復、免費”的學習。(2)微信:在各區域建立“秘書處教育局新教師”的閉環型溝通模型,以微信群的形式實現扁平化、零距
62、離溝通。(3)小打卡:用微信小程序進行課程打卡及內容反饋。(4)美篇:進行筆記的歸整和內容要點的提煉,并記錄分享學生表現及作品。(5)簡書:以專題的形式記錄分享各地區教師在“青椒計劃”中的所感、所想、所得。3.應用效果“青椒計劃”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通過互聯網教育學習的鄉村教師培訓項目。從 2017 年 9 月到 2023 年 1 月,“青椒計劃”歷經六屆,累計培訓了來自 25 個省級行政單位(含兵團)607 個區縣教育局的124385 位鄉村青年教師,使 600 萬鄉村孩童因此受益;累計提供公益課程 1313 課時,涉及學前、小學、初中三個學段。其現實效果包括四個方面:一是提升了鄉村青年教師的學
63、習便利性?!扒嘟酚媱潯辈扇 盎ヂ摼W+教師教育”方式,為教師提供了大規模、低成本、高效能的成長方中國數字包容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26 案,他們可以從 15 個分類 200 多門課程中根據自己的時間、興趣以及專業成長需求選擇想聽的課程。一臺電腦、一部手機,讓新入職特崗教師足不出戶,就可以聆聽到名校專家教授的講座,并和全國的名師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與分享。二是提高了鄉村青年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扒嘟酚媱潯睘猷l村青年教師提供了系統的培訓課程,涵蓋教學專業知識、教學方法、教育心理學、教育技術等方面的知識,給青年教師指引了方向,通過專業老師的指導和幫助,青年教師更好地掌握了相應學科的專業知識;豐富多樣
64、的培訓知識,涉及從班級管理到家校共育,使得非師范缺乏實踐經驗的老師得以不斷豐富自身知識儲備,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三是改變了鄉村青年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扒嘟酚媱潯钡膶I研修培訓模塊,聚集了洋蔥數學、愛學堂、日慈基金會等多家教育企業和組織的優質課程;愛心企業和組織精心挑選專業講師,組成志愿服務團隊,為“青椒計劃”的分科課程提供了先進、科學的課程內容,也讓鄉村青年教師學到了實用的教學技巧、前沿的教學理念。定制化網絡研修課程引導鄉村青年教師結合當地學生情況采用定制化教學設計,助力課堂更高效、學生更積極、發展更全面。四是增強了鄉村青年教師的歸屬感。通過“青椒計劃”,鄉村教師隊伍被看見、被關注、被認可?;?/p>
65、聯網社群化的學習模式激發了特崗教師的參與熱情,“九宮格教育故事大賽”“全國青椒板書大賽”“我的行動日歷”“我的青椒學習之旅”等豐富的社群活動讓鄉村教師們跨越地域、年齡、職稱、學歷的邊界,在社群中學習、分享、交流,并通中國數字包容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27 過青椒平臺得以聯結,增強了使命感、歸屬感和自信心。(二)小修補大民生:騰訊(二)小修補大民生:騰訊推出推出“小修小補小修小補”便民地圖便民地圖 2023 年 2 月,微信聯合騰訊地圖發起“小修小補”引路行動,通過篩選出全國 200 多個城市、超 50 萬個修補小店的地理位置和服務信息,打造了全國首張“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地圖”,讓用戶在騰訊
66、地圖App、微信里搜索關鍵詞“小修小補”,就能輕松找到家門口的各類便民修補小店。7 月,微信和騰訊地圖再次升級上線了全國首張“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地圖”,為便利更多人民群眾的生活,以及帶動、助力中老年人、殘疾人、手藝人就業提供了一系列的數字化方案。1.需求痛點 一方面,“小修小補”店逐漸變得難覓蹤跡。近年來,伴隨著城市規劃、消防安全、街道風貌的改進,許多人在有需要時,難以快速找到“小修小補”店,極大地影響了生活便利。從騰訊地圖反饋的搜索量上看,尋找配鑰匙、手機維修、裁縫、開鎖、家電維修等修補店,是人們最平常和頻繁的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小修小補”店經營狀況越發艱難。目前,掌握較高修補技能的人中絕大
67、多數是中老年人、殘疾人,昂貴的店面租金、日益增高的年齡,以及脫離數字化的獲客渠道使得他們的小店難以為繼。而看似不起眼的小修小補店,一方面幫助改善了部分中老年、殘疾人群體的就業,另一方面也提亮了人人心中有口中無的“縫補修繕”理念,可以將傳統美德當中的勤儉節約傳承下去。2.項目概況 中國數字包容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28 一是打造“小修小補”專屬地圖。2023 年 2 月,微信和騰訊地圖聯合發起“小修小補”引路行動,通過篩選出全國超 50 萬個修補小店的地理位置和服務信息,打造了“小修小補”專門地圖。在此基礎上,為更好發揮社會公共服務職能,擴大覆蓋范圍并優化服務體驗,幫助更多隱藏小店數字化出
68、道,微信與騰訊地圖對產品功能進行了全方位更新,基于五大升級邁向“小修小補”2.0 階段。首先,微信搜一搜上愈發直觀,支持全場景一鍵直達地圖內小店,店家信息均外顯展示,查找各類小店更快捷;其次,騰訊地圖的小店數據更加詳實,列表模式下營業時間、地址、電話等小店信息應有盡有;再次,聯合騰訊技術公益基于騰訊 AI 技術為小店免費生成和制作店名招牌,助力眾多“無名小店”上地圖;最后,微信支付“煙火計劃”和騰訊地圖商戶中心也在持續加碼流量激勵及扶持政策,助力小店輕松做生意。圖 1 騰訊小修小補便民地圖 中國數字包容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29 二是升級推出便民生活地圖。7 月,微信與騰訊地圖基于“小修
69、小補”主題地圖,升級上線了全國首張“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地圖”。該地圖囊括了全國 300+城市的 40+便民網點類型,用戶通過微信或者騰訊地圖 App 搜索“便民生活圈”即可進入,并且支持用戶搜索不同的便民小店門類,進入相應主題地圖;地圖還涵蓋了“哪便宜”“鄰里幫忙”兩大版塊,前者可提供周邊商超美食、娛樂休閑優惠信息,后者基于騰訊地圖位置服務能力,為有臨時、緊急需求的市民提供線上互助社區。便民地圖同時新增多項商戶權益,比如商家入駐地圖后可開通微信客服,方便附近居民直接聯系店主。圖 2 騰訊便民生活圈地圖 三是推出商家和居民參與的共建渠道。通過“小修小補便民地圖”和“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地圖”的共建入口
70、,便民商戶可快速入駐地圖,市民也可以成為地圖的“共建者”,隨時隨地上傳沒有被地圖收錄的民中國數字包容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30 生小店,共建美好社區。僅在第一階段,通過“小修小補”引路行動新上傳至數字地圖的小店就超過 6 萬家。3.應用效果 一是滿足居民日常各類“小修小補”的民生需求?!靶⌒扌⊙a”引路行動目前涵蓋全國 200 多個城市超 50 萬個修補小店的地理位置和服務信息,覆蓋的修補小店類型,包括修鞋、開鎖、配鑰匙、裁縫店、自行車維修、電動車維修和鐘表維修等 7 大類,能夠滿足居民絕大多數需求。二是幫助商家拓展獲客渠道。微信與騰訊地圖的引路行動為商家提供了展示營業信息、時間、地址、電
71、話等的渠道,幫助眾多“無名小店”有被看到的機會,助力小店利用數字技術更加輕松地做生意。(三)(三)以科技為以科技為“耳目耳目”:鴻蒙鴻蒙用用數字技術打造數字技術打造有溫度的有溫度的無障礙體驗無障礙體驗 華為鴻蒙系統(Harmony OS),是華為公司在 2019 年 8 月 9 日于東莞舉行的華為開發者大會(HDC.2019)上正式發布的操作系統。這一系統是一款全新的面向全場景的分布式操作系統,能夠支持手機、平板、智能穿戴、智慧屏等多種終端設備運行,是提供應用開發、設備開發的一站式服務的平臺,具有分布架構、微內核、生態共享三大特點。作為一家科技企業,華為很早就關注到殘障人士的需求,以“科技,不
72、讓一個人掉隊”為理念,持續投入信息無障礙技術研發,在終端設備產品中推出一系列無障礙功能,并基于鴻蒙系統開放無障礙服務能力,讓更多開發者開發相關產品,使更多人能夠享受科技帶來的中國數字包容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31 便捷。1.需求痛點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世界有超過 10 億人的生活存在因殘障引起的不便,這意味著,每 7 個人之中,就有一個人需要借助無障礙設備改善不便。在我國,就有超過 1700 萬視障者、2300 萬聽障者、7000 萬讀寫障礙者,這些特殊群體在使用電子產品融入互聯網或信息化社會方面存在困難,面臨著信息獲取與使用的感知渠道受限、操作困難、信息處理能力低、處理速度慢等挑戰
73、,無法很好地享受現代科技帶來的便捷數字生活。華為針對視障用戶,在鴻蒙系統中發布了基于計算視覺的信息無障礙功能,通過圖像描述、文字識別、人臉識別物體檢測、距離估計等計算視覺算法,實現了圖像識別、拍照輔助、出行輔助和視覺問答等功能。結合小藝的語音識別和播報功能,使得視覺信息可以通過語音與視障用戶進行交互,實現了用耳朵“看見”世界。而要實現這些功能,最核心的是提高視覺輔助所依靠的圖像識別能力。圖像識別能力需要覆蓋用戶常用的事物類別,運行時不僅要響應快且必須能夠保護用戶隱私。如何能在幾十兆的模型中,存儲數千類別的圖像特征信息,并根據已經識別到的基于相關的信息進行文本組合、造句描述,從而形成自然流暢的描
74、述文本,對技術研發形成巨大挑戰。2.項目概況 華為小藝助手計算視覺團隊,基于億級海量圖文數據構建了多模態語義理解模型。該模型實現了圖像和文本兩個模態在特征空間上的中國數字包容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32 對齊,讓圖像語義模態可以轉化為語言模態,再通過遷移學習和百萬級圖像描述數據,讓圖像描述模型形成信息無障礙特有的高效表達風格。一系列的模型小型化算法流程,使模型尺寸壓縮數十倍,算力也得到了大幅降低,配合端側的硬件的模型推理減速技術,最終實現了端側可運行的圖像描述功能。圖 3 鴻蒙開放計算視覺能力“一圖抵干言”,視覺中所包含的信息很難通過語言完全表述,正如“你說我畫”的游戲,即使通過人多次描述
75、,另外一個人也很難完全通過描述畫出原本的圖像。視覺的交互往往是在短時間內形成的,通過大量的用戶調研,用戶對于圖像描述具有一定的效率要求。因此在圖像描述中,功能僅會對主要的信息進行描述,但是對于一些細節不能一一窮舉。對于生活中的場景用戶往往會對特定的事物感興趣,并希望通過語音詢問時有最自然的交互方式,圖像問答能力應運而生。預訓練模型具備廣泛的語義理解能力,華為技術人員按照業界對于圖像語義的分解,將圖像內容分解為實體(物體)、屬性(材質、顏色)和狀態。構造了針對性的問題進行提問訓練,如“圖像中有車嗎”“圖像中有紅色的車嗎”,從而實現了對于用戶問題的意圖理解和圖像信息的提取能力。視覺問答能夠理解用戶
76、的意圖,在圖像上進行查找并為中國數字包容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33 用戶指出目標的位置。3.應用效果 一是不斷優化屏幕朗讀功能。華為積極改進手機的屏幕朗讀功能,幫助視障人士在無需幫助的情況下,隨時、隨地操作手機,實現對各類家用物聯網設備的控制,自由地獲取各種學習資源和生活幫助。二是幫助視障群體智能識別現實環境??梢詾橐曊先后w實時識別周圍的人、物體及位置關系,并通過文字播報出來。三是為視障群體提供出行輔助功能??梢耘浜厦ふ?,在行走過程中實時識別障礙物,為視障群體提供距離播報和振動反饋。(四)(四)數字助農數字助農:華潤華潤“軟硬件軟硬件+物聯網物聯網”一體化解決方案一體化解決方案加快推動加
77、快推動農產品數字化農產品數字化管理管理 華潤五豐農業開發(中國)有限公司和優思物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主導,聯合多家公司共同打造一體化助農綜合解決方案。解決方案以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雷波縣農產品為對象,以“軟硬件+物聯網”的模式推動農產品的數字化管理和市場化運作,涵蓋了雷波縣農產品種植、養殖、加工和銷售等環節,為農業產品賦“商品身份證”一物一碼,指導農產品企業實現有效運營,并最終惠及消費者。1.需求痛點 一方面,農產品數字化程度低,研產銷缺乏一體化跟蹤。通過近年的脫貧攻堅戰,雷波縣雖然摘掉了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實現了當地“一步跨千年”的脫貧奔康夢,但由于境內地型地貌山高坡陡、溝谷縱深,農業基礎
78、設施相當薄弱,實施現代產業園區建設舉步維艱。園中國數字包容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34 區缺乏數字農業設施,數字化農業專業技術力量薄弱,與農業數字化平臺建設存在巨大差距,無法實現大數據共享和分析。農民在種植、養殖和加工過程中缺乏科學管理和技術支持,這導致了農產品的質量無法得到有效的監控和控制。產銷環節缺乏一體化跟蹤,導致信息流通不暢,生產者、供應商和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交流存在障礙,使得市場需求無法及時傳遞給生產者,導致供需不平衡。同時,由于缺乏有效的追溯系統,一旦出現產品質量問題,很難追溯到具體的生產環節,影響了產品的信譽和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農產品銷路單一,農民創收渠道有限。由于雷波縣地
79、處偏遠山區,其傳統的銷售渠道主要依賴于集貿市場和農貿市場,銷售范圍有限,導致了農產品的價格容易受到市場波動的影響,農民的收入很不穩定。同時,雷波縣的農產品在品牌建設、營銷推廣等方面也存在不足,無法有效地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競爭力,難以滿足市場多樣化的需求。2.項目概況 一體化助農解決方案以雷波縣晟品農貿公司為服務對象,華潤五豐聯合優思物聯、中移互聯網以及江蘇省供銷總社下的鮮豐匯集采平臺共同發力,聯合推出該項目服務。項目以“軟硬件+物聯網”的模式將普通農產品數字化,從而實現農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以及農產品進入市場后的真實分布、互動和消費的跟蹤。一是實現農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以“軟硬件+物聯網”
80、的模式將農產品數字化到最小可售賣單元,實現一物一碼管理,賦予符合國中國數字包容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35 家標準的二維碼編碼碼制,確保最小可售賣單元在初始狀態下記錄賦碼前序的所有相關信息和對應單個單元的獨有特征信息,且最小可售賣單元可與高層級可售賣單元嵌套綁定,保證從屬關系清晰,對應信息準確??墒圪u單元個體或集合以物流包裝封裝時,與物流包裝外攜帶藍牙芯片的 IoT 標簽形成關聯綁定,實現物流包裝內容物信息通過藍牙通訊廣播對外傳播的功能,借助 5G 網關、5G 手持巡檢設備或5G 手機,保證后續節點和連續過程中,對該廣播信號的對應采讀,并實現必要通訊和透傳,在生產、倉儲、收發、分揀、運輸、
81、消費、互動體驗等業務環節,成為采讀和后續數字化服務的標準化對象,簡化全流程采讀技術的應用門檻,以及農產品通過線上與線下渠道進入市場后的真實分布和消費的跟蹤,并實現與消費者“輕接觸”情況下的信息互動。二是實現農產品進入市場后的真實分布、互動和消費的跟蹤。項目模式中,基礎層為農產品標識與藍牙標簽的采讀和信息互動,實施商的服務系統作為數據服務系統,匯集基礎層的上傳/透傳數據,提供標準化的生產管理、物流管理、銷售管理和營銷管理一站式產品功能服務。實時業務數據轉存企業,被服務企業依靠業務數據云自主存管業務數據,遵從國家信息安全法規,保證數據信息安全。而在認證智碼平臺的建設中,基于移動認證取號能力,在用戶
82、掃描二維碼時,經用戶授權后識別用戶,以大數據推薦、抽獎活動或商城購物等方式向用戶推送最優的虛擬或實體物料信息,實現商品的個性化推薦,提高農產品的復購率。中國數字包容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36 圖 4 業務信息框架圖 三是分階段實施項目開發。因項目涉及的業務環節多、流程長,故項目開發采取關鍵環節先行、流程前序后序逐步延伸的策略推進項目,確保項目實施可落地、階段成果可驗證、整體效果可持續、遠期價值可想象。依照此策略,項目開發共分為四個階段。啟動階段:農產品制作成標準商品的生產加工階段為起始點,完成商品賦碼,逐級商品碼嵌套,IoT 標簽外箱封裝,完成工廠端生產、入庫、發貨業務動作對接,完成倉庫
83、存放定位和過程運輸動作跟蹤,完成下級經銷商、終端商確權簽收,完成產品在“鮮豐匯”平臺的上架、完成消費者通過商品碼內容頁感知信息的周期性管理,完成消費者互動、分享、復購行為的動銷管理,完成消費者畫像的提取。優化階段:在業務線通暢的基礎上,啟用循環載具和包裝替換產品一次性紙質物流包裝,建立循環包裝回收與維護的通路系統,確保上游生產企業生產用箱,降低IoT 標簽管理成本。在物流流程通暢的基礎上,為下游經銷商和終端商升級采讀硬件,從手動確權簽收變為網關無感自動簽收和盤點,降低下游配合度需求。在數據貫通的基礎上,以商品復購和商品電子券中國數字包容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37 社交分銷等功能擴充經銷商
84、角色的私域渠道能力。深化消費者通過手機掃碼達成的動銷互動和分享獎勵等功能。深化階段:對初級農產品和二產加工農產品進行管控升級和品牌賦能,五豐嚴選模式打造,數字化賦能,助力實現鄉村振興,為初級農產品帶來二次融合及新興渠道融合概念,引入加工企業,帶動二產開發,挖掘延伸價值,服務鄉村政府和農戶。3.應用效果 一方面,商品數字化實現規模效應,促進實現多方共贏的數據交互、分享和開源。商品賦碼應用的普及將實現數字化下的規模效應,引導普通商品數字化,數字信息資產化,在大流通領域實現多方共贏的數據交互、分享和開源,實現信息公信化和互利互惠。利用移動大數據實現數據、消費者、商品的有機整合,促進信息化與現代農業深
85、度融合,為農產品企業精細化、科學化、智能化運營提供決策依據,為農戶提供精準的消費側用戶畫像,推動農戶傳統生產觀念轉變,助力研產銷。營銷活動與線上商城,作為線上營銷主陣地,開拓銷售渠道,提升農業銷售及服務水平,擴大農產品品牌效應,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幫助農民增收致富,有利于培養更多的鄉村品牌走出大山,形成規模效應。另一方面,推動“好產品”變成“好商品”,助力社會商業誠信建設。該項目以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雷波縣幫扶農產品切入,既是在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也是在推動優秀的產品接觸到需要的消費者,助力社會商業誠信的建設。雷波縣通過自有農產品拓展了商貿通路和地中國數字包容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38
86、方品牌的價值傳遞,當地農戶切實享受到商業利益和免于常規流通渠道的傾軋,經銷商在支持地方建設的同時不必擔憂因品質品牌信息不透明帶來的銷售壓力,消費者可以在安心享用優質產品的同時了解產品背后的故事,一同參與產品的宣傳分享,收獲助力地方的公益意義和對應獎勵。對于地處偏遠,交通不是非常便利的農村來說,除交通之外,關鍵問題是如何通過現代商業技術和平臺,讓大山里的“好產品”變成廣大消費者手里的“好商品”。通過營銷活動+線上商城工具,開拓線上營銷服務渠道,能夠讓特色農產品走進城市餐桌,幫助農戶擺脫貧困,走向致富之路。中國數字包容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39 四、加快推進數字包容的策略建議(一)加快數字包
87、容發展的(一)加快數字包容發展的總體總體思路思路和整體框架和整體框架 數字化的全面深入推進,既孕育著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的新機遇,也潛藏著不平等現象進一步加劇的新挑戰。推進數字包容走深走實,需要以問題為導向、以需求為引領,更加精準、深入地開展實踐,積極創造實踐可能,實現“干中學、學中進”。1.數字包容推進思路 一方面,明確數字包容的推進要求。數字包容是一個相對新的概念,在內涵理解、目標方向、實施路徑等方面還存在一些有待明確的地方,需要不斷加強對數字包容的認識和理解,打破傳統彌合數字鴻溝的思維舒服,按照整體推進、具體推進和主動推進的思路,拓展數字包容的實踐廣度和深度。一是以全面而非局部的策略整體推
88、進。數字包容應充分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數字化發展的全過程之中,跳出單一技術治理的范疇。綜合考慮現實情境中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結合目標群體的年齡、身體狀況、經濟條件、教育背景等,加強統籌協調和整體謀劃,通過對各類資源的高效整合實現目標。二是以供需互促而非供給為主的視角具體推進。數字包容應更多從“供給為主”視角轉向“供需互促”視角,在充分理解不同群體需求和各類型數字技術作用機理的基礎上,選擇“最適合”的而非“最先進”的技術、基礎設施和作用方式,針對具體情境定制化政策和推進舉措,塑造更加內生且長期的數字包容建設環境。三是以資產而非赤字的理念主動推進。數字包容涵蓋的領域相當廣泛,除了繼續做好目
89、前已經開展的中國數字包容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40 典型實踐外,更要在“打補丁”的基礎上描繪新的藍圖,不斷拓展數字包容實踐的領域和方法,以更加創造性的思維和實踐爭取更大成效,吸引更多主體從“觀望”轉向“參與”。另一方面,明確數字包容的推進主體。數字包容需要“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共同作用,集合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等的合力,提升每個個體的數字素養和參與意愿,推動形成數字領域包容發展與利用數字技術推動包容發展“齊頭并進”的良好局面。一是政府部門應制定戰略規劃,明確發展目標和任務要求;完善配套政策,建立工作機制,推出系列舉措;調動各方參與,支持引導各類主體積極參與。二是企業應加強技術研發,提供底
90、層技術支撐;改進產品和服務,提供符合數字包容要求的產品和服務;積極進行實踐,聚焦相關領域開展實踐行動。三是社會組織應加強對數字包容的認識,積極凝聚共識,引起社會關注;建立聯結,促使數字包容實踐的供需對接;推動整合,探索形成新的推進模式。四是公民應積極參與各類數字素養培育活動,提升發展能力;主動開拓,反饋需求并推動數字包容實踐行動開展。2.數字包容整體框架 隨著數字包容理念加速落地,勾勒數字包容的框架體系既有必要、也有可能,結合當前階段數字包容實踐進展和推進策略,本報告也對“建設什么樣的數字包容”“如何建設數字包容”等關鍵問題嘗試進行初步回答和明確,提出了數字包容整體框架。這一框架是從技術-經濟
91、范式的視角出發,圍繞數字包容的概念內涵和實踐行動,對數字包容的目標、方向、重點領域、參與主體、推動要素等進行的總體歸納,中國數字包容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41 可概括為“12345”?!?”是一個總體目標,讓數字技術更加可及、可用、可享,讓個體間相對差距在數字化發展過程中縮小?!?”是兩大發展方向,賦予數字以包容和推動包容以數字(對應降低數字技術的負向影響、發揮數字技術的正向作用)?!?”是三個重點領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區域數字鴻溝彌合和信息無障礙建設(分別針對全體公民,農村居民、偏遠地區居民,以及老年群體、殘障群體)?!?”是四類參與主體,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公民個體?!?
92、”是五方面著力推動,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數據要素價值釋放、數字素養培育、數字化應用、制度規則引導。圖 5 數字包容的整體框架(二)加快數字包容發展的推進建議(二)加快數字包容發展的推進建議 數字化浪潮加快奔涌向前,推動數字包容的意義和影響更加巨大,加快推動數字包容落地深耕,需要繼續凝聚各方參與力量,積極開展數字包容實踐探索,吸引更多人認識、理解、參與數字包容行動,推中國數字包容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42 動數字技術可及、可用水平的全面提升,讓每個個體在共享數字化發展成果上有更強獲得感。1.持續深化對數字包容的認知和理解 一是深入開展數字包容理論研究。依托相關科研院所和企業研究部門,深化對數
93、字包容概念內涵、作用機理、涉及范疇、國際態勢、推進路徑等的系統研究,加快構建起具有普遍共識的數字包容話語體系。二是加快匯聚數字包容建設力量。利用數字中國峰會、世界互聯網大會等平臺,加強對數字包容理論研究和實踐進展的交流分享,推動政府、企業和社會組織等聯合探索更多更具針對性、匹配性的數字化綜合解決方案。三是強化國際數字包容領域交流合作。推動與深化在聯合國框架下的合作機制和國際對話,積極總結并貢獻中國在推動數字包容方面的實踐經驗。加強與欠發達地區國家和組織的經驗交流和項目合作,加快探索更加成熟有效的數字包容國際合作路徑和方案。2.進一步夯實數字包容實踐底座 一是提升數字基礎設施覆蓋廣度。在有需求有
94、條件的農村地區、邊疆地區持續開展網絡建設,進一步提高整體網絡供給質量,全面降低信息消費門檻。加速推進 5G、衛星互聯網等新型網絡基礎設施和數據中心等算力基礎設施,以及工業互聯網等應用基礎設施在偏遠地區有序部署。二是持續深化數據開發利用。加快研制數據治理、數據資產評估、數據字典、數據服務能力評估等標準,推動數據可信流通及合規開發,明確各類數據開發利用活動的范圍、形式和邊界。三是強化數據安全保護。加快制定數據分類分級指南和數據安全風險評估中國數字包容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43 指引,構建數據安全風險識別與技術防控體系,綜合運用可信身份認證、數據溯源、隱私計算、區塊鏈等技術,確保數字包容實踐過
95、程中的數據安全。3.加強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培育 一是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培訓資源。研究制定“數字素養和技能培育工具包”,結合不同人群(如青少年、老年人、殘疾人、農村地區居民等)實際需求,整合線上線下培訓資源,幫助各類群體基本掌握常用軟件的使用方法。二是提升各類群體數字技能。圍繞數字技術應用賦能的關鍵領域,為農村居民、低收入群體、殘障群體等提供電商直播、數據標注、在線客服等方面課程培訓,使各類群體都能夠利用數字技術獲得更多更好工作機會。三是營造良好環境和生態。以社會組織、科研院所、行業企業等為牽頭單位,聯合政產學研等多方主體,體系化提供相關教育、培訓和技術支撐能力。探索建立數字素養指標評價體系,定期
96、開展監測評估,并根據發現的問題和不足對相關政策措施進行調整和改進。4.提升數字包容實踐應用廣度深度 一是不斷提升數字技術產品和服務的包容性。鼓勵數字企業投入專門資源,綜合考慮各類人群使用場景和需求設計優化相關產品和服務,建立與重點群體定期溝通機制,提供更加優質普惠的數字化產品和服務。構建數字包容產品和服務評測體系,推動相關企業產品和服務符合包容性要求。二是探索形成更多可持續商業模式。鼓勵開發適應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城鄉數字鴻溝彌合領域和信息無障礙領域特點中國數字包容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44 的信息終端、技術方案、應用軟件等。支持市場主體探索數字技術在基本公共服務、城鄉數字鴻溝彌合、信息無
97、障礙等多領域的新應用場景,完善數字包容建設利益調節機制、保障機制和分配機制。三是創新政企合作機制。通過建立數字包容建設政府購買服務指導目錄、舉辦數字包容創新大賽、遴選數字包容優秀實踐案例等多種方式,推動數字企業、社會組織、科研院所等深度參與數字包容實踐創新,構建數字包容建設良好生態。5.強化數字包容相關政策的引導作用 一是加強數字包容頂層設計。進一步提高數字包容戰略地位,建立部門間、央地間數字包容統籌協調機制,加快出臺數字包容整體戰略規劃。結合各領域特點和基礎,做好差異化政策設計和規劃實施,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實施細則,對數字包容過程中的有關主體進行精準施策。二是布局優化數字治理體系。在數字領域
98、開展敏捷監管、觸發式監管等新型監管機制試點,給予市場主體更加充足的發展空間。加強科技倫理風險預警與跟蹤研判,建立完善數字領域失業監測預警機制,加大對老年人、未成年人等重點群體的網絡保護力度。三是提升政策執行效果。系統梳理各類數字包容相關政策,組織開展政策評估,對執行效果欠佳、問題較多的政策進行及時調整,不斷優化政策執行手段,綜合運用財稅金融等各類手段。中國數字包容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45 參考文獻參考文獻 1莊巨忠.亞洲的貧困、收入差距與包容性增長 C.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2.2左常升,黃承偉,何曉軍,王小林.包容性發展與減貧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3馬建堂
99、.數字化轉型發展與政策 C.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19.4閆慧,張鑫燦,殷憲斌.數字包容研究進展:內涵、影響因素與公共政策J.圖書與情報,2018,(03):80-89.5曾剛,鄧勝利.我國數字包容政策分析與對策研究基于政策工具視角J.信息資源管理學報,2021,(05):73-83.6曾粵亮.公共圖書館促進數字包容的實踐與啟示以美國公共圖書館為例J.圖書與情報,2018,(01):88-95.7吳鵬,馬述忠.包容性發展與全球數字鴻溝J.上海商學院學報,2021,(05):14-26.8徐倩.老齡數字鴻溝根源剖判與數字包容社會構建方略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24(2)
100、:94-101.9胡鞍鋼,王蔚,周紹杰,等.中國開創“新經濟”從縮小“數字鴻溝”到收獲“數字紅利”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6,(03):4-13.10徐越.老年人數字包容的困境及化解路徑研究D.上海工程技術大學,2020:19-21.11潘君豪,楊一帆.老年數字包容型社會的整體性治理研究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02):94-101.中國數字包容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46 12周月.農民工群體的數字鴻溝研究基于農民工網上就業信息獲取的調查D.重慶工商大學,2021:15-17.13洪銀興.區域共同富裕和包容性發展J.經濟學動態,2022,(06):3-10.14
101、楊虎濤.社會政治范式與技術經濟范式的耦合分析J.經濟縱橫,2020,(11):1-11.15楊巧云,梁詩露,楊丹.數字包容:發達國家的實踐探索與經驗借鑒J.情報理論與實踐,2022,(03):194-201.16付熙雯,黃思雅.“數字包容:一項基于英文文獻的研究綜述J.圖書情報知識,2023,(05):1-12.17李思嘉.數字包容理論下老年群體的智能媒體使用研究D.北京外國語大學,2020:27-33.18黎昌珍,饒玲瑜.數字包容視角下“老漂族”的數字融入研究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05):45-49.19劉育猛.數字包容視域下的老年人數字鴻溝協同治理:智慧實踐與實踐
102、智慧J.湖湘論壇,2022,(03):107-119.20黃偉,劉銀軻,胡培奇.數字鴻溝背景下小農戶信息賦能過程機理與實現路徑 J.技術經濟,2023,(06):138-152.21方福前,田鴿.數字經濟促進了包容性增長嗎基于“寬帶中國”的準自然實驗J.學術界(月刊),2021,(10):55-74.22劉奕,李曉娜.數字時代老年數字鴻溝何以跨越?J.東南學術,2022,(05):105-115.23陳艷紅,陳晶晶.我國公共圖書館數字包容服務:底層邏輯、實踐現中國數字包容發展研究報告(2024 年)47 狀與發展路徑J.圖書館建設,2022,(08).24何菲,王京安.演化經濟學視角下的技術范
103、式轉換預見探討J.科技管理研究,2016,(16):108-113.25徐瑞朝,曾一昕.英國政府數字包容戰略及啟示J.圖書館情報,2017,(05):66-72.26何星亮.智能革命與文明變遷人類學的視角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04):75-80.27Mordini E,Wright D,Wadhwa K,et al.Senior citizens and the ethics of e-inclusionJ.Ethics&Information Technology,2009,(03):203-220.28Lam J C Y,Lee M K O.Digital i
104、nclusiveness-Longitudinal study of Internet adoption by older adults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06,(04):177-206.29Notley T.Young people,online networks,and social inclusionJ.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2009,(04):1208-1227.30Real B,Bertot J C,Jaeger P T.Rural public l
105、ibraries and digital inclusion:issues and challengesJ.Information Technology&Libraries,2014,(01):6-24.31SCHEERDER A,VAN DEURSEN A,VAN DIJK JDeterminants of Internet skills,uses and outcomes: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second-and third-level digital divideJ.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2017,(08):1607-1624.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 政策與經濟研究所政策與經濟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花園北路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花園北路 52 號號 郵編:郵編:100191 電話:電話:010-62303061 傳真:傳真:010-62303061 網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