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景&螞蟻集團研究院:靈活就業群體調查暨2024年二季度靈活就業景氣指數報告(32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騰景&螞蟻集團研究院:靈活就業群體調查暨2024年二季度靈活就業景氣指數報告(32頁).pdf(32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靈活就業群體調查暨靈活就業群體調查暨 2024 年年二季度靈活就業景氣指數報告二季度靈活就業景氣指數報告北京騰景大數據應用科技研究院北京騰景大數據應用科技研究院螞蟻集團研究院螞蟻集團研究院2024 年 7 月1目錄目錄摘要.1一、靈活就業群體典型特征分析.3(一)靈活就業群體特征動態分析.31.靈活就業群體平均收入回暖,低收入群體占比有所下降.32.靈活就業群體工作時間回升,平臺接單人員工作時長仍居首位33.靈活就業群體職業組成以服務業為主,新型靈活就業占比持續提升.54.靈活就業群體合同穩定性有所回升,但就業保障仍需持續關注6(二)靈活就業群體系列景氣指數.71.三大景氣指數溫和回升,消費指
2、數維持擴張區間.72.不同職業間景氣指數分化程度加劇,銷售人員收入景氣指數下滑.83.三季度預期整體向好,就業、收入、消費預期均處擴張區間.8二、靈活就業群體專題分析.10(一)保障房專題.101.一線城市超六成靈活就業者為外地戶籍,自有住房率不足五分之一.102.靈活就業群體家庭收入偏低但同居人口更多,住房壓力整體偏大.113.近半數靈活就業群體有在居住地購房意向,配售型保障房更受歡迎.12(二)青年就業專題.161.青年群體以大專及以上學歷為主,調研樣本畢業時間分布相對均衡.162.國企與公務員仍為擇業首選,畢業后年齡焦慮持續增長.163.工作穩定性是畢業生重點考慮因素,應屆畢業生更易接受
3、靈活就業.18三、失業群體分析.2121.就業形勢保持穩定,青年群體失業率有所下降.212.對工作不滿意仍是離職主因,裁員情況較上季度有所上升.213.超七成失業者認為找工作困難,平均找工作時長有所下降.22四、政策建議.24附錄 1:調研基本情況.25附錄 2:靈活就業群體調查問卷的基本情況.25(一)調查設計及實施.25(二)問卷結果預處理方法.251.樣本特征.252.靈活就業樣本篩選過程.283.靈活就業樣本篩選結果.28附錄 3:團隊成員介紹.301摘要摘要基于本次調研分析結果,靈活就業群體典型特征變化呈現出如下特點:首先,第二季度靈活就業群體的平均收入為 6462 元,環比有所增長
4、;其次,本季度靈活就業群體的平均工作時間為 49.5 個小時,較上季度有所回升但仍不及 2023 年末水平;再次,靈活就業群體職業分布總體保持穩定,其中傳統靈活就業群體仍占主體地位,生產制造工人、線下生活服務人員和建筑工人占比分別為 16.3%、19.9%和 9.0%;新型靈活就業總體占比持續提升,其中在線服務人員占比 8.6%,平臺接單人員占比 6.7%。最后,在靈活就業群體的合同穩定性方面,靈活就業群體合同類型以沒有合同和短期/臨時合同為主,占比高達六成;長期穩定合同環比上升 0.9 個百分點至 27.9%,靈活就業群體的穩定性有所回升。通過分析發現,靈活就業群體景氣指數呈現以下幾方面特征
5、:(1)2024 年第二季度就業、消費和收入三大景氣指數溫和回升,消費指數維持擴張區間,就業、收入指數收縮程度降低。(2)與上季度相比,本季度除采礦業、農林牧漁業外,各行業三大景氣指數(消費、就業、收入)均出現不同程度上升,其中,收入景氣指數上升明顯,部分行業收入景氣指數已經回暖至擴張區間,消費景氣指數保持韌性,多數行業仍位于榮枯線以上。(3)從不同職業來看,本季度各職業三大景氣指數漲跌不同,多數職業景氣指數有所恢復。就業景氣指數方面,半數職業開始反彈,整體仍處在收縮區間;收入景氣指數方面,多數職業有所回暖,個體戶和企業管理人員回升至景氣區間,但其余職業仍處于收縮區間;消費指數方面,盡管超半數
6、職業的景氣指數較上季度有所下降,但多數職業景氣指數仍處于景氣區間。(4)從對 2024 年第三季度預期看,就業、收入與消費預期指數提高,且均處于景氣區間,靈活就業群體對于未來就業、收入以及消費總體保持樂觀態度。保障房專題內容。一線城市超六成靈活就業者為外地戶籍,自有住房率不足五分之一;相比個人收入之間的差距,靈活就業群體家庭收入與穩定就業群體差距偏大,更低的家庭收入與更多的共同居住人口給靈活就業群體帶來了較大的住房壓力;對于常住地沒有住房(本人或伴侶產權)的受訪者,近半數靈活就業群體希望在居住地購房,在購房類型中,配售型保障房更受歡迎;對于沒有購房意向的靈活就業被調查者,近半數希望租賃配租型保
7、障性住房,綜合來看,一線、新一線及二線城市靈活就業群體保障房需求仍存較大增長空間。2青年就業專題內容。在畢業生就業選擇方面,國企和公務員仍然是畢業生擇業的首要選擇,占比分別達到 27.5%和 25%。六成以上的應屆畢業生認可靈活就業方式,多數畢業生認為靈活就業工作時間自由、工作地點靈活,且對于繳納社保問題的顧慮有所下降;在不認可靈活就業方式的畢業生群體中,穩定性差為主要原因,薪資也是其重點關注因素。相較于應屆生勞動力市場,“可以作為過渡”依然是大多數已畢業青年就業者對靈活就業的看法,但這一比例也隨著畢業年份的增加而遞減,從 48.3%(2023 年畢業)下降至 45.1%(2022 年畢業)、
8、37.1%(2021 年及之前畢業)。3一、靈活就業群體典型特征分析一、靈活就業群體典型特征分析(一)靈活就業群體特征動態分析(一)靈活就業群體特征動態分析在回收的有效問卷中,有工作、沒有工作正在找工作、既沒有工作也不在找工作的三類群體,分別對應的是就業群體、失業群體和非勞動力供給群體。在就業群體中,靈活就業群體、全職工作群體和個體戶穩定就業群體(詳細定義見附錄 2)的占比分別為25.6%、66.8%和 7.6%,其中全職工作群體和個體戶穩定就業群體共同稱為穩定就業群體。本部分重點追蹤了 2024 年二季度以來靈活就業群體典型特征的動態變化,包括職業分布、勞動合同、工作時間以及收入等方面的情況
9、。經過分析,靈活就業群體典型特征呈現出如下幾個方面的變化:1.靈活就業群體平均收入回暖,低收入群體占比有所下降靈活就業群體平均收入回暖,低收入群體占比有所下降調查數據顯示,從 2023 年下半年開始至 2024 年一季度,靈活就業群體平均收入持續下滑,平均收入在 5000 元以下的群體占比明顯上升,收入分布向低區間傾斜。至 2024年二季度,靈活就業群體的平均收入為 6462 元,環比回升。分布區間上,平均收入在2000 元以下群體環比下降 4.5 個百分點,同時平均收入在 5000-8000 元、8000-20000 元區間的靈活就業群體環比分別同時上升 3.4 個百分點,靈活就業群體收入分
10、化程度有所降低??傮w來看,靈活就業群體收入分布呈現“中間高,兩邊低”的態勢,靈活就業群體月收入主要集中在 2000-8000 元區間內,占靈活就業群體的 67.8%。圖 1 靈活就業群體收入分布動態變化2.靈活就業群體工作時間回升,平臺接單人員工作時長仍居首位靈活就業群體工作時間回升,平臺接單人員工作時長仍居首位4調查數據顯示,進入 2023 年以來,靈活就業群體平均工作時長呈現下降態勢,至2024 年二季度,靈活就業群體平均工作時長較上季度有所回升,但仍不及 2023 年末水平。同時從平均工作時長來看,二季度靈活就業群體平均工時為 49.5 小時/周,較穩定就業群體(46.3 小時/周)明顯
11、偏高。具體來看,超七成靈活就業群體每周工作時長超40 個小時,工作時長在 60 小時以上占比最高,達 27.4%,較上季度上升 5.7 個百分點;30-40個小時、40-50個小時以及60個小時以上群體占比相比上季度變化較大,其中30-40個小時區間的群體占比減少了 3.9 個百分點,40-50 個小時區間的群體占比減少了 3.8%;50-60 小時區間的群體占比較上一季度小幅波動,上升 1.9 個百分點;工作時長小于 30小時區間的群體占比較為穩定。圖 2 靈活就業群體工作時間動態變化從職業角度看,2024 年二季度新型靈活就業群體中的平臺接單人員平均每周工作時間最長,達到 53.8 小時;
12、傳統靈活就業群體中的建筑工人平均每周工作時間僅次于平臺接單人員,為 53.3 小時。與上季度相比,部分職業就業人員工作時間明顯提升:建筑工人、物流運輸人員以及線下生活服務人員的平均工作時間分別上升了 3.6、3.8 和 3.0 個小時。新型靈活就業群體中,在線服務人員的平均工作時間下降 1.1 小時,平臺接單人員、線下生活服務人員分別上升 2.3、3.0 個小時。此外,個體戶和企業管理人員、務農人員的工作時長也分別上升了 2.7 和 0.6 個小時。表 1 各靈活就業職業平均每周工作時間動態變化單位:小時2022Q42023Q12023Q22023Q32023Q42024Q12024Q25務農
13、人員54.758.376.152.850.847.548.1在線服務人員47.247.048.846.642.144.343.2平臺接單人員54.756.153.852.053.951.553.8建筑工人54.455.554.753.953.549.753.3銷售業務員52.051.652.452.748.944.647.6物流運輸人員54.856.053.654.053.847.251.0線下生活服務業人員54.653.151.853.151.248.151.0生產制造工人49.750.647.949.252.050.351.8個體戶和企業管理人員49.551.044.848.849.147
14、.850.5財務文員44.245.544.951.245.542.242.6其他50.150.851.549.548.047.047.0注:平均值的計算方法分別假設不到 30 小時、30-40 小時、40-50 小時、50-60 小時、60 小時以上的區間均值為 25、35、45、55、65 小時,各區間人員數量比例為權重,簡單加權平均計算得到每周工作時長平均值。3.靈活就業群體職業組成以服務業為主,新型靈活就業占比持續提升靈活就業群體職業組成以服務業為主,新型靈活就業占比持續提升調查數據顯示,本季度所調查的靈活就業群體職業組成主要為服務人員、生產制造工人和建筑工人;其中服務人員占比超六成,以
15、平臺接單人員、在線生活服務人員和線下生活服務人員為主。從新型職業與傳統職業分布來看,靈活就業群體仍然以建筑工人、線下生活服務人員和生產制造工人等傳統職業為主,總計占比 84.7%。相較今年一季度,本季度線下生活服務人員占比上升 1.0 個百分點至 19.9%;建筑工人占比下降 0.7 個百分點至 9.0%;生產制造工人占比有小幅升高,仍保持 16%以上的高占比狀態。新型職業整體呈上升趨勢,合計占比較上季度增加 0.7 個百分點至 15.3%。6圖 3 靈活就業群體職業人數分布動態變化4.靈活就業群體合同穩定性有所回升,但就業保障仍需持續關注靈活就業群體合同穩定性有所回升,但就業保障仍需持續關注
16、調查數據顯示,靈活就業群體的合同類型仍以短期/臨時合同(28.9%)和沒有合同(31.2%)為主,合計占比高達六成;而擁有長期穩定合同者(27.9%)占比不足三成,顯著低于穩定就業群體(89.2%)。從動態變化來看,今年以來,靈活就業群體的擁有長期穩定合同者有所上升,二季度長期穩定合同占比較一季度增加 0.9 個百分點至 27.9%。但從年度水平來看,當前靈活就業群體合同穩定性整體仍不及去年水平,擁有長期穩定合同者占比較去年平均水平下降 2.24 個百分點,靈活就業群體的就業保障情況仍需持續關注。圖 4 靈活就業群體合同類型動態變化7(二)靈活就業群體系列景氣指數(二)靈活就業群體系列景氣指數
17、1.三大景氣指數溫和回升,消費指數維持擴張區間三大景氣指數溫和回升,消費指數維持擴張區間調查數據顯示,2024 年二季度消費指數、收入指數、就業指數分別提高 1.5、2.1和 1.3 個百分點至 53.3%、47.1%和 44.0%,較上季度上漲幅度分別為 2.9%、4.7%和 3.0%。三大指數溫和回升,消費指數維持擴張區間,就業、收入指數收縮程度降低。圖 5 靈活就業群體系列景氣指數具體來看,就業指數方面,建筑業景氣指數增長明顯,從 40.5%提升至 43.9%;采礦業和農林牧漁業的就業景氣指數有所回落,分別降至 49.5%、46.4%,跌入收縮區間。收入指數方面,采礦業,電、熱、燃氣及水
18、生產和供應業以及農林牧漁業分別增長 1.7、5.3、3.6 百分點,景氣指數均提升至擴張區間;消費景氣指數方面,多數行業依舊保持在榮枯線以上水平,而采礦業指數有所回落,降至 48.7%,隨著經濟持續恢復向好,靈活就業各行業從業人員有望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表 2 2024 年二季度末靈活就業群體系列景氣指數(分行業)景氣指數就業收入消費2024Q12024Q22024Q12024Q22024Q12024Q2采礦業53.8%49.5%48.5%50.2%53.1%48.7%電、熱、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47.7%48.4%47.7%53.0%51.6%54.8%服務業41.0%43.5%44.1%4
19、6.2%51.1%53.6%建筑業40.5%43.9%44.7%48.8%52.8%53.6%農林牧漁業52.5%46.4%48.4%52.0%55.4%54.8%制造業42.8%43.9%45.6%46.9%51.7%52.6%82.不同職業間景氣指數分化程度加劇,銷售人員收入景氣指數下滑不同職業間景氣指數分化程度加劇,銷售人員收入景氣指數下滑調查數據顯示,相比上季度,本季度各職業景氣指數漲跌不一,職業間分化程度加劇。具體來看,就業景氣指數方面,建筑工人(43.5%)、務農人員(43.8%)、線下生活服務業人員(45.2%)、在線服務人員(46.0%)以及其他職業(41.6%),均出現不同程
20、度上漲;其余職業的就業景氣指數有所回落,其中財務文員指數從 47.0%下降至38.8%,降幅超 8 個百分點。收入指數方面,物流運輸人員(43.9%)、線下生活服務業人員(47.5%)、在線服務人員(47.4%)以及其他職業(43.3%)分別下降 0.9、0.6、0.4 和 0.2 個百分點,而個體戶和企業管理人員增長顯著,回歸至擴張區間。消費景氣指數方面,除務農人員消費景氣指數下降明顯(回落至 46.2%)外,整體仍處于榮枯線以上水平。其中,銷售業務員和平臺接單人員消費景氣指數增長顯著,分別增長 6.7 和 10.4個百分點至 51.7%和 57.7%。表 3 2024 年二季度末靈活就業群
21、體系列景氣指數(分職業)景氣指數就業收入消費2024Q12024Q22024Q12024Q22024Q12024Q2財務文員47.0%38.8%45.5%46.4%52.3%55.4%建筑工人39.3%43.5%43.4%47.0%52.9%51.3%物流運輸人員42.1%41.5%44.3%43.9%52.8%52.0%個體戶和企業管理人員42.6%39.7%46.2%51.6%56.9%53.2%平臺接單人員42.3%40.1%43.0%45.6%47.3%57.7%其他38.8%41.6%43.4%43.3%50.8%50.5%生產制造工人44.2%42.1%45.5%48.2%54.0
22、%52.5%務農人員41.3%43.8%47.2%48.4%53.4%46.2%線下生活服務業人員44.4%45.2%47.8%47.5%52.3%53.8%銷售業務員37.0%34.7%37.4%41.1%45.0%51.7%在線服務人員43.9%46.0%47.6%47.4%53.1%56.3%3.三季度預期整體向好,就業、收入、消費預期均處擴張區間三季度預期整體向好,就業、收入、消費預期均處擴張區間展望 2024 年三季度,就業、收入、消費三大預期指數較上季度分別上升 2.0、2.2、1.7 個百分點至 52.1%、53.3%和 51.3%,就業、收入與消費指數均處于景氣區間,就業、收入
23、與消費狀況總體樂觀。具體來看,就業預期指數方面,多數行業就業預期較好,農林牧漁業與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上漲明顯,分別提升 4.6、5.6 個百分點至 55.3%和 58.5%。值得關注的是,采礦業與建筑業就業預期指數均有所下降,分別跌至 50.8%、48.9%,建筑業跌入收縮區間。收入預期指數方面,除采礦業從 48.8%回落至944.1%外,多數行業預期指數有所上漲。消費預期指數方面,多數行業消費預期偏弱,農林牧漁業回落幅度較小,降至 53.8%,而采礦業降幅較大,降至 48.5%的收縮區間。其他行業消費預期指數均有所上漲。表 4 就業預期指數2024Q22024Q3變化農林牧漁
24、業50.7%55.3%4.6%采礦業51.0%50.8%-0.2%制造業50.4%52.1%1.7%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52.9%58.5%5.6%建筑業49.1%48.9%-0.2%服務業50.1%52.2%2.1%總體50.1%52.1%2.0%表 5 收入預期指數2024Q22024Q3變化農林牧漁業53.7%55.1%1.4%采礦業48.8%44.1%-4.7%制造業50.7%51.2%0.6%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51.4%58.9%7.5%建筑業51.8%51.9%0.1%服務業51.1%53.8%2.7%總體51.1%53.3%2.2%表 6 消費預期指
25、數2024Q22024Q3變化農林牧漁業54.1%53.8%-0.3%采礦業51.6%48.5%-3.1%制造業50.9%51.2%0.3%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49.2%53.0%3.8%建筑業48.1%49.7%1.6%服務業49.1%51.4%2.3%總體49.6%51.3%1.7%總體來看,2024 年三季度靈活就業群體就業、收入與消費預期指數持續向好,處于景氣區間,靈活就業群體對于未來就業、收入以及消費總體保持樂觀態度。10二、靈活就業群體專題分析二、靈活就業群體專題分析(一)保障房專題(一)保障房專題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為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標準、限定價格或租
26、金的住房,一般由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政策性租賃住房、定向安置房等構成。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著力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住房作為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必須載體,關乎生活質量、家庭安全與個體尊嚴,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基礎,也是切實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的重要抓手。2023 年 9 月,規劃建設保障性住房工作部署電視電話會議指出“規劃建設保障性住房是黨中央站在促進實現共同富裕和中國式現代化戰略全局高度上作出的重大工作部署,有利于緩解大城市住房矛盾、有力有序有效推進房地產轉型和高質量發展、更好拉動投資消費、促進宏觀經濟持續向好”,住房問題既是重大的民生問題也是重大的發
27、展問題?;谝陨媳尘?,本次調研針對保障房建設與需求進行專項調查,重點分析當前靈活就業群體對配租型與配售型保障住房的需求及看法,探尋當下大城市保障房建設的發力點,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和民生改善。1.一線城市超六成靈活就業者為外地戶籍,自有住房率不足五分之一一線城市超六成靈活就業者為外地戶籍,自有住房率不足五分之一從全國范圍來看,靈活就業群體中有 29.7%的被調查者沒有常住地戶籍,這一比例與穩定就業群體(28.1%)相近。但從區域角度來看,一線城市與新一線城市仍然具有較強的就業吸引力,靈活就業工作者非戶籍比例顯著偏高,分別達到 65.2%與 42.6%,三、四、五線城市非戶籍率整體較低。在
28、居住方面,全國范圍內靈活就業群體自有住房率(本人或伴侶產權)僅為 43.2%,較穩定就業群體(56.5%)明顯偏低,超半數靈活就業從業者處于租房或父母產權住房狀態。這一比例在一線城市中更為突出,72.2%的一線城市靈活就業者目前租房或居住在父母產權住房,自有產權住房率不足五分之一。住房情況隨城市分級變化明顯,一線、新一線及二線城市靈活就業群體住房需求仍有巨大空間。11圖 6 分區域靈活就業群體戶籍情況圖 7 分區域靈活就業群體住房情況2.靈活就業群體家庭收入偏低但同居人口更多,住房壓力整體偏大靈活就業群體家庭收入偏低但同居人口更多,住房壓力整體偏大從全國范圍來看,靈活就業群體家庭收入較穩定就業
29、群體顯著偏低,近五成靈活就業者家庭年收入在十萬元以下,高出穩定就業群體約 20 個百分點,家庭年收入在 30 萬元以上的靈活就業被調查者僅占 7.0%。值得關注的是,雖然一線城市靈活就業群體家庭收入較全國靈活就業群體家庭平均水平偏高,但高收入(家庭年收入 30 萬元以上)占比(11.1%)仍未及穩定就業平均水平(13.7%)。相比靈活就業從業者個人收入與穩定就業從業者個人收入之間的差距,家庭收入間的差距明顯偏大,這與靈活就業群體收入穩定性相對較低且撫養比較高密切相關。12圖 8 家庭年收入情況在居住人數方面,靈活就業群體居住方式仍以家庭同居為主,其中三人同居占比最高(23.6%),其次為五人及
30、以上共同居?。?2.7%),一人獨居情況相對較少(17.5%),靈活就業群體同居人數整體較穩定就業群體更多。分不同區域來看,不同城市間居住情況差異明顯,一線、新一線及二線城市靈活就業群體共同居住人數相對較少,獨居及兩人(夫妻或男女朋友)同住比例分別為 48.7%,41.6%,38.0%,三線與四五線城市獨居及兩人同住比例僅為 30%左右。圖 9 靈活就業群體共同居住人數3.近半數靈活就業群體有在居住地購房意向,配售型保障房更受歡迎近半數靈活就業群體有在居住地購房意向,配售型保障房更受歡迎13對于常住地沒有住房(本人或伴侶產權)的被調查者,超五成穩定就業被調查者計劃在常住地買房,48.7%的靈活
31、就業被調查者表示有在常住地購房的意向,其中配售型保障住房相較普通商品住房更受歡迎。針對沒有購房意向的被調查者,近半數靈活就業被調查者表示希望租賃配租型保障性住房。在選擇其他選項的靈活就業被調查者中,認為居住地房價太高、計劃工作幾年后回老家定居者居多,此外,還有一些靈活就業被調查者表示,家中有自建房,考慮打工賺錢后回家鄉定居。解決住房問題成為留住異地工作者和新市民的一個有力抓手。圖 10 靈活就業群體未來住房意愿對于期望在常住地購房的靈活就業被調查者,受房價預期等影響,僅一成靈活就業被調查者計劃一年內購房,35.3%計劃 1-3 年購房,還有超四分之一的靈活就業被調查者預計五年之后才會購買住房。
32、在住房格局需求方面,三室一廳成為首選,約占到整體計劃購房靈活就業群體的 56.7%,其次是兩室一廳,約占 33.3%,兩者合計占比超九成。分區域看,不同城市間住房需求差異并不顯著,一線城市住房結構需求相對緊湊,但計劃購買三室一廳及兩室一廳的合計占比 83.6%,仍為絕大多數選擇。在選擇購房時考慮的因素方面,周邊教育醫療等配套設施、購房成本、小區環境和使用面積均為多數靈活就業被調查者優先考慮的因素。14圖 11 分城市住房需求對于未來期望在常住地租房生活的靈活就業被調查者,選擇“薪資有限、沒有能力購房”的占比過半,是靈活就業群體不想購房的主要原因,其次為“租房更加方便,可隨工作地點更換”約占被調
33、查者的四分之一。此外還有 14.0%的被調查者認為“房價預期不好,擔心未來下跌”,5.6%的被調查者認為“沒有戶口沒有買房必要”。在租房結構需求方面,三室一廳仍為首選,近四成被調查者希望租賃該類戶型;其次為兩室一廳,約占 29.8%;一室一廳和一居室相較購房需求明顯偏高,合計約占租賃需求的 26.0%。分區域看,一線城市與新一線城市對于小戶型租賃住房需求更高,占比分別為 35.0%、29.9%,不同城市間的租賃需求分化較為明顯。此外,在問及是否愿意降低租金租賃更遠的住房時,超過 55.0%的靈活就業被調查者表示不愿意,其中更看重通勤便利者居多,一線城市、新一線城市占比均超 40.0%,可能與一
34、線城市、新一線城市平均通勤時間較長有關。15圖 12 靈活就業群體選擇租房原因圖 13 分城市靈活就業群體租房需求16(二)(二)青年就業專題青年就業專題青年群體是勞動力市場的新生力量,促進青年就業,關系著民生改善、高質量發展和國家的未來。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 年 6 月份,全國城鎮不包含在校生的 1624 歲勞動力失業率為 13.2%,不包含在校生的 2529 歲勞動力失業率為 4.0%,總體呈下降趨勢,但青年群體就業仍面臨較大挑戰。2024 年 5 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教育部和財政部共同印發關于做好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強調要“強化就業優先導向,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
35、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聯合多部門將承擔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的重大政治責任。鑒于上述背景,本次調研對象聚焦于青年群體,特別是針對畢業生群體開展專項研究,旨在深入剖析當前青年的就業現狀、職業期望以及他們對于靈活就業模式的接納態度等核心議題,探尋當下如何促進畢業生等青年群體解決就業問題,以優化就業服務,助力長期發展。1.青年群體以大專及以上學歷為主,調研樣本畢業時間分布相對均衡青年群體以大專及以上學歷為主,調研樣本畢業時間分布相對均衡本次調查的 16-24 歲青年群體中,擁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占比為 77.8%,這一比例顯著高于全體年齡段樣本(62.0%)。其中,大專及大學本科學
36、歷占比超七成,仍為青年人群中的主要學歷。青年群體中碩士及以上學歷占比略低于全體樣本(4.3%,4.8%)。畢業時間方面,青年群體每一年畢業(或尚未畢業)人數較為均衡。圖 14 學歷分布2.國企與公務員仍為擇業首選,畢業后年齡焦慮持續增長國企與公務員仍為擇業首選,畢業后年齡焦慮持續增長求職意愿方面,與去年對 2023 屆畢業生的調查意向相同,以國企、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為代表的體制內崗位是應屆畢業生的前三大就業意向企業類型。具體來看,27.5%17的 2024 屆畢業生將國企作為擇業首選;其次是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占比 25.0%,較去年比例高出 5.4 個百分點;第三為大型民企,占比為 14.7%,
37、相較于去年畢業生有小幅下降。排名前三的意向企業合計占比較去年提升 8.2%,畢業生更加傾向于在大型、穩定的單位工作,擇業求穩心理進一步上升。選擇中小微民企、社會組織/非營利機構和創業作為期望工作類型的占比均不足 10.0%,其中選擇中小微企業和創業的畢業生比例明顯下降,選擇社會組織和非營利機構工作的畢業生比例基本持平,值得注意的是,選擇創業和提升學歷均出現大幅下降,較去年比例分別下降 2.6 和 2.8 個百分點。過去幾年的創業潮和專升本熱、考研熱正在逐步向考公、考編熱轉換。目前高校學生就業預期仍然偏低,解決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就業不僅要擴崗位更要穩心態。圖 15 近兩年畢業生就業意向對于近幾年剛
38、剛畢業的被調查者來說,就業感受隨時間變化明顯。畢業一年與畢業兩年的畢業生認為“申請應屆生崗位受限,又達不到非應屆生崗位的經驗要求”影響最大,其比例均超過 50.0%。而在畢業三年及以上的畢業生就業感受中,“有年齡的劣勢”和“有工作經驗的優勢”最為深刻,分別占比 42.7%和 46.9%。具體來說,“有工作經驗優勢”這一感受從第一年到第二年有大幅提升,第二年將近第一年的三倍。隨著工作經驗的積累,其優勢在就業三年及之后開始逐漸顯現。與此同時,畢業生又會為年齡感到焦慮,認為年齡是自己的劣勢,這一感受逐年增加,此外,家庭牽絆感在就業兩年后也更加突出。18圖 16 已畢業群體就業感受3.工作穩定性是畢業
39、生重點考慮因素,應屆畢業生更易接受靈活就業工作穩定性是畢業生重點考慮因素,應屆畢業生更易接受靈活就業靈活就業具有依賴度弱、自由度高的勞動用工特點,適合年輕人獨立自主,追求扁平化的心理特征,為思維更加活躍、更重視自由個性的畢業生等青年群體提供了新的就業渠道。調研數據顯示,將靈活就業作為過渡工作的畢業生占比最大,2024 屆畢業生中,這一比例達到 49.2%。同時還有 14.7%的應屆畢業生表示很愿意從事靈活就業,總共有六成以上的應屆畢業生認可靈活就業方式,靈活就業方式在高校畢業生中的整體接受度不斷提高。在影響就業選擇的因素中,工作穩定性是應屆生首要考慮的因素。具體來講,靈活就業的特點之一就是工作
40、時間自由,但是這種特點對于不同的畢業生來說具有兩面性,有的人認為工作地點和時間靈活的工作方式更加自由,另一部分人則認為靈活就業的穩定性較差。除此之外,薪資也是畢業生在選擇靈活就業時所著重考慮的因素之一。19圖 17 應屆畢業生靈活就業意愿圖 18 不同群體靈活就業意愿相較于應屆生勞動力市場,過渡型選擇是大多數已畢業青年就業者對靈活就業的看法,但是這一比例隨著畢業年份的增加而逐年遞減,從 48.3%下降至 45.1%、37.1%。結合已畢業群體就業感受和不考慮靈活就業的原因,畢業生在畢業之后會更加考慮家庭因素、工作的穩定性和收入,這與進入社會越久對從事靈活就業相關職業積極性越低相對應。此外應屆畢
41、業生因為找不到穩定工作而被動選擇靈活就業的比例接近五成,但在具備工作經驗后,找不到穩定工作的比例會出現大幅下降。20圖 19 考慮靈活就業的原因(多選題)關于靈活就業群體的社會保障問題,各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在 2024 上半年相繼發布關于進一步促進靈活就業人員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有關問題的通知相關通知,進一步保證靈活就業群體的社會權益。從調查數據上看,2024 屆應屆畢業生相較于 2023 屆應屆畢業生對于繳納社保問題的顧慮有所下降,從 36.1%下降至 30.3%,政策助力下社保繳納制約畢業生選擇靈活就業的現象有所改善。圖 20 今年與去年應屆畢業生因社保問題而拒絕靈活就業比例(多選
42、題)21三、失業群體分析三、失業群體分析我國勞動力調查對失業人口的定義,是指 16 周歲及以上,沒有工作但在三個月內積極尋找工作,如果有合適的工作能夠在兩周內開始工作的人。在此次問卷中,我們針對樣本人員過去一個月的工作狀態做了調查,其中“沒有工作正在找工作”的群體,被認定為當前的失業群體。1.就業形勢保持穩定,青年群體失業率有所下降就業形勢保持穩定,青年群體失業率有所下降二季度就業市場形勢整體保持穩定。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截至 2024 年 6 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 5.0%,較去年同期下降 0.2 個百分點;31 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為 4.9%,較去年同期下降 0.6 個百分點。隨
43、著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勞動力市場活躍度有所上升,穩就業、促就業等一系列措施成效逐步顯現。6 月份,全國城鎮不包含在校生的 16-24 歲勞動失業率為 13.2%,較上月下降 1.0 個百分點,青年群體失業率有所下降。圖 21 各年齡段調查失業率2.對工作不滿意仍是離職主因,裁員情況較上季度有所上升對工作不滿意仍是離職主因,裁員情況較上季度有所上升離職原因方面,個人意愿仍是影響離職的首要因素,占比最高的兩項分別為“對工作不滿意”(24.5%)及“個人和家庭原因”(17.0%);因被裁員而離開工作的人員占比有所波動,較上季度提高 0.9 個百分點至 14.9%;8.9%的失業人員離開上一份工作是因為
44、短期或季節性工作完成,相比上季度,該比重較大幅下降,表明當前靈活就業群體22的失業率開始修復。圖 22 失業人員離開上一份工作原因3.超七成失業者認為找工作困難,平均找工作時長有所下降超七成失業者認為找工作困難,平均找工作時長有所下降對于再就業情況,本季度失業者找新工作時長與上季度相比小幅下降,為 4.5 個月。問卷詢問了“失業群體已經花費多長時間找工作”情況,調查結果顯示,1 個月以內占比 25.1%,1-3 個月占比 31.7%,近六成的失業發生在 3 個月以內;3-6 個月占比 19.9%,6-12 個月占比 9.7%,12 個月以上占比為 13.5%,意味著樣本失業群體中超過 20%的
45、人員已經失業半年以上。68.7%的失業人員表示感受到當前找工作困難,原因主要是企業用人需求降低(24.6%)、年齡問題(20.5%)、缺乏工作或實習經驗以及缺乏必要的職業技能(25.6%)。23圖 23 2024 年二季度樣本失業群體找工作時長分布圖 24 失業人員認為找工作比較難的原因24四、政策建議四、政策建議促進靈活就業正規化發展促進靈活就業正規化發展,提升靈活就業人群收入水平提升靈活就業人群收入水平。鼓勵互聯網平臺企業、中介服務機構等降低服務費、加盟管理費等費用,創造更多靈活就業崗位,吸納更多勞動者就業。加快靈活就業平臺與靈活就業群體間權責劃分的相關法律建設,明晰靈活就業平臺對靈活就業
46、群體的義務與服務,促進靈活就業群體的社會兜底保障機制落實。建立靈活就業人才評價體系,多樣化就業人才評價機制,打通靈活就業人才職業發展渠道,提升靈活就業群體的職業認同感和幸福感,提高靈活就業群體的收入水平與職業發展預期。探索新技術對靈活就業勞動保障的賦能模式,如 AI、大數據等在靈活就業合同簽訂、保障措施等方面的進一步應用,促進靈活就業群體正規化發展。持續優化靈活就業社會保障體系持續優化靈活就業社會保障體系,將靈活就業群體明確納入住房保障范疇將靈活就業群體明確納入住房保障范疇。設立靈活就業群體社保計劃,允許根據自身經濟狀況和工作特點自愿選擇參保項目和繳費檔次,滿足靈活就業群體的多元化需求。探索實
47、施更加靈活的住房公積金制度,將試點經驗進行全國范圍的推廣,鼓勵靈活就業人員繳存公積金,并享受相應的住房貸款、提取等優惠政策。將靈活就業群體明確納入保障性住房政策的保障范圍,鼓勵一線、新一線及二線城市對當地靈活就業群體數量、社保繳納等數據進行系統摸底,在保障房建設過程中,充分考慮靈活就業群體家庭成員的共同居住需求,以需定建,合理確定供給規模與布局。在配租型保障性住房建設過程中,充分考慮靈活就業群體工作流動性,提供更為靈活的租期選擇。加強在校期間對青年群體就業觀指引,擴展高學歷靈活就業人群就業選擇。加強在校期間對青年群體就業觀指引,擴展高學歷靈活就業人群就業選擇。首先,在高校加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
48、育,通過設立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幫助學生了解市場需求變化,同時邀請靈活就業成功人士進行經驗分享,使學生全面了解多樣化的就業路徑和靈活就業的優勢,從而建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其次,政府與高校合作建立靈活就業信息平臺。該平臺用來提供詳細的收入信息、工作機會與發展前景等信息,降低信息不對稱,讓學生更加全面了解靈活就業的實際情況與潛在收益。最后,提升靈活就業的保障措施和社會認可度。政府可推出針對靈活就業群體的社會保障政策,如靈活的醫療保險和養老金計劃,同時與各類企業合作,提供更多的靈活就業實習機會,幫助學生在校期間積累實際工作經驗,促進高學歷靈活就業人群更好適應就業市場的變化,從而增強就業競爭力。25附錄附
49、錄 1 1:調研基本情況:調研基本情況采用線上調研方式,投放渠道為支付寶 app,投放對象為支付寶活躍用戶。2024 年二季度投放時間為 2024 年 6 月 24 日到 2024 年 6 月 30 日,共計回收問卷 17749 份。問卷框架如下:附錄附錄 2 2:靈活就業群體調查問卷的基本情況:靈活就業群體調查問卷的基本情況(一)調查設計及實施(一)調查設計及實施調查問卷由三個部分組成:就業群體、失業群體和非勞動力供給群體。問卷覆蓋了以下幾個方面:1)基本情況,包括人口統計、當前就業狀態、就業質量、教育程度以及收入消費情況等;2)對于就業群體,問卷調查了行業和職業類型、工作地點與時長、就業質
50、量、合同類型等內容;3)對于失業群體,問卷詢問了失業原因、面臨的困難等內容;4)保障房方面,問卷調查了受訪者的常住地戶籍情況、家庭年收入、住房需求以及租房規劃等內容;5)青年就業方面,問卷調查了受訪者畢業時間、期望工作類型、畢業工作情況以及是否考慮靈活就業等內容;(二)問卷結果預處理方法(二)問卷結果預處理方法1.樣本特征樣本特征從數據代表性來看,本次調研樣本男性數量偏多,年齡分布相對年輕化,所在地集中在華東、中南地區。超六成的樣本是男性,女性樣本偏少。年齡在 20-29 歲和 30-39歲的樣本比例合計為 66.8%,顯著高于全國人口該年齡段的占比;超過 50 歲的樣本數26量偏少,比例合計
51、僅為 12.6%。從區域分布來看,本次調研樣本覆蓋了全國 31 個省市(自治區),樣本人口占比權重調整前與全國常住人口分布略有不同。其中,樣本的山東、四川、河北、湖南等地區占比低于全國占比,而廣東、江蘇、浙江、上海等地區占比明顯高于全國占比。圖 25 問卷樣本的性別分布圖 26 問卷樣本的年齡分布27圖 27 問卷樣本的地區分布我國勞動力調查基本上是按照國際勞工組織推薦的標準進行統計的。為了體現出全年齡就業狀況,考慮到農村老年人仍會繼續務農,城鎮許多人退休后仍會選擇繼續工作,因此就業和失業人口沒有年齡上限,下限設置為我國合法勞動年齡,即 16 歲。為提高調研問卷結果的合理性,本研究根據國家統計
52、局公布的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對樣本區域分布進行了權重調整,調整后樣本分布可參考下圖??紤]到互聯網用戶偏年輕化和男性化的特征,本研究保留了樣本的年齡結構和性別結構,不做權重的調整。最終在剔除 16 歲以下樣本并進行區域權重調整后有效樣本數量是 17728 個。圖 28 權重調整前后問卷樣本的區域分布對比282.靈活就業樣本篩選過程靈活就業樣本篩選過程靈活就業是指在勞動時間、收入報酬、工作場所、保險福利、勞動關系等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商業制度和現代企業制度基礎上的傳統主流就業方式的各種就業形式的總稱?;谏鲜龆x,本報告以就業狀態和企業主工商登記情況作為主線,篩選靈活就業群體樣本,大致可歸為兩類:
53、1)靈活就業狀態的從業者例如建筑工人、生活服務業人員、在線服務人員和平臺接單人員等;2)沒有工商登記的個體戶,如街邊攤販等。3.靈活就業樣本篩選結果靈活就業樣本篩選結果相同年齡范圍內,樣本中靈活就業群體所占比重與按統計局口徑計算的全國靈活就業群體比重相近。本次樣本在 16-59 歲年齡范圍內共有 3381 個靈活就業個體,16-59 歲年齡范圍的人口數量為 16937,因此樣本中靈活就業群體占勞動年齡人口比例為 20.0%,該比例與2021年統計局口徑下的全國2億靈活就業群體占全國16-59歲勞動人口22.7%的比例相近。圖 29 全樣本和靈活就業樣本人數及占比30附錄附錄 3 3:團隊成員介紹:團隊成員介紹項目成員:王子豪、李振華,暢婉琪、李云海、王添譽、王芳、謝專、程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