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化:中國能源展望2060(2025年版)(104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中國石化:中國能源展望2060(2025年版)(104頁).pdf(104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中國能源展望20602025年版中國能源展望2060年版2025中國石化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石化咨詢有限責任公司編著掃碼獲取電子版報告中國能源展望2060(2025年版)-展開.indd 12024/12/6 15:36:18中國能源展望2060(2025年版)編寫委員會主 任:馬永生 趙 東副 主 任:戴照明 顧松園委 員:羅大清 李 志 王 佩主 編:羅大清 劉瀟瀟 王 盼編寫組成員:王 盼 劉瀟瀟 乞孟迪 馬 莉 蔣 珊 陳 前 崔 宇 程 諾 曹 勇 鄭步高 聶浩宇 趙 睿 隋謹伊 管 聰前 言從原始社會到農耕文明,從工業革命到信息時代,能源始終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
2、基礎。特別是工業革命以來,能源與產業更加密不可分。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是關乎經濟社會全局的系統性工程。實現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有助于國家安全穩定和人類永續發展。自2014年“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提出以來,特別是自2020年“雙碳”目標確立以來,我國在能源轉型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也遇到了前所未見的挑戰。一方面,清潔能源發展駛入快車道,20132023年間,我國清潔能源消費比重提高了11個百分點,清潔能源發電量貢獻了全社會用電增量的一半以上,能源含“綠”量不斷提升。另一方面,能源系統在安全穩定、綠色低碳、經濟高效三角之間的張力更為顯現,能源系統的敏感性及能源風險的關聯性顯著提高
3、,支撐高碳化石能源規?;顺龅募夹g、設施、制度、市場等條件尚不十分成熟。面對波譎云詭的國際環境和高質量發展的國內主題,為科學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推進我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向深發展,我們亟待關注并廓清一些重大問題。例如,隨著新能源補貼退坡,支撐能源持續轉型的新動力來自哪里?又如,隨著可再生能源占比的不斷提升,能源轉型總投資將躍上新臺階,如何科學系統地核算并公平合理地負擔轉型成本?再如,隨著非化石能源的增長替代,以及能源消費和碳排放的“分化”,該如何重新評估資源環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合理承載力?今年,是中國石化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石化咨詢有限責任公司)連續第三年向全社會公開發布中國能源發
4、展中長期預測報告。身處能源化工產業之中,我們對清潔能源的蓬勃生機和傳統能源的路徑依賴都有真切的感受??偨Y前兩版報告所收到的寶貴意見建議,結合國際國內出現的新情況新趨勢,我們進一步深化認識、完善模型、更新預測,形成了中國能源展望2060(2025年版)。對照前版,本報告主要有三大值得關注的亮點:1.將能源消費長期展望和近中期剖析結合起來。我們處在奮戰收官“十四五”、前瞻謀劃“十五五”的關鍵節點上,報告通過深入探討能源消費彈性、化石能源消費峰值、風電光伏產業增速等熱點問題,提出關于我國能源轉型路徑特征和能源產業重點任務的認識。2.將微觀用能場景測算和宏觀轉型潛力研判結合起來。在確保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5、的優先級不斷提升的背景下,報告通過深化對傳統高耗能行業轉型分析,以及對數智化、新能源相關新興產業發展前景和用能預測,綜合研判我國清潔能源消費增長和替代潛力。3.將能源品種供應安全和能源系統運行穩定結合起來。報告一方面自下而上詳細分析各能源品種供需平衡情況,另一方面自上而下嘗試從能源系統的高度,探討新型儲能、CCUS、氣電、綠色氫氨醇等產業定位和發展趨勢,加深對能源轉型內在邏輯規律的認識,從而對照不同宏觀轉型情景,研判能源轉型可能性路徑。能源轉型是一場需要勇氣、智慧與毅力的變革。此刻的我們正處在黎明之前,盡管早已標定了目的地,但晨霧鎖江、航道依稀。中國石化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石化咨詢
6、有限責任公司)致力于成為政府信賴的智囊團、集團倚重的參謀部、市場認可的思想庫,我們將繼續努力當好“瞭望者”,為我國能源轉型辨識方向、探尋前路;我們更希望與能源行業同仁及其他行業的朋友一道,加強交流、深化研究、匯聚共識、付諸實踐,共同實現我國能源綠色低碳安全轉型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國能源展望2060(2025年版)編寫委員會2024年12月摘 要宏觀環境方面,全球經濟持續低速增長,通脹風險猶存,發達經濟體加速構建以碳排放為核心的新型綠色貿易壁壘,使得國際政治經濟形勢日趨復雜,給我國經濟發展和能源轉型帶來挑戰。我國經濟處于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關鍵期,長期向好趨勢不改,但是,現階段面臨如何更好激
7、發有效需求、推動產業向上遞進跨越、進而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挑戰。近中期看驅動能源消費增長的傳統和新興動力均較為強勁,伴隨著非化石能源供給激增和消納瓶頸的顯現,國內外低碳技術路徑競爭悄然升級,產業轉化進程再度提速,未來能源轉型路徑將在這種競爭中愈辯愈明。為給這種低碳技術競爭和低碳能源替代創造更為有利條件,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預計政策領域將呈現三種新趨勢管控重點從能耗轉向碳排放、政策措施從直接補貼轉向目標約束和市場機制、轉型動力從政策外驅轉向產業內驅。本報告設置協調轉型、安全挑戰、綠色驅動三大情景。三者均以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為目標。在協調轉型情景下:我國一次能源消費增
8、幅正在收窄,能源產業存量競爭明顯加劇。2024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達到59.7億噸標準煤、同比增長4.3%,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首次超越石油、增至19.7%。在“強慣性”和“新動能”共同作用下,預計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將持續增長,于2030年后進入平臺期,在此期間,非化石能源對總量的增長貢獻率有望超過80%。從2035年到2060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將從大約69.4億噸標準煤的峰值降至59.5億噸標準煤左右。我國煤炭消費總量即將步入峰值平臺期。2024年,我國煤炭消費總量增至48.5億噸,在能源消費總量中的占比降至54%。預計當前至2029年,我國煤炭消費總量都將處于48億噸以上的平臺期,與此同時,
9、煤炭消費結構加速調整,發電用煤占比將從54%提升至58%。到2060年,我國煤炭消費總量將降至5億噸以內。我國石油消費平臺期特征日漸顯現。2024年,我國石油消費總量罕見下降,為7.5億噸,與工業領域有效需求不足、燃油車增長出現拐點、新能源和LNG汽車加速替代等有關。預計“十五五”期間,在化工用油增長托舉下,我國石油消費總量都將處于7.7億噸以上的平臺期,峰值7.9億8.0億噸。到2060年,我國石油消費總量將降至2.6億噸左右。我國天然氣消費重新步入中高速增長軌道。2024年,我國天然氣消費總量達到4300億立方米,預計“十五五”期間再增1100多億立方米,并于20352040年來到峰值平臺
10、期,峰值消費量約為6200億立方米。近中期看,工業領域氣代煤和LNG重卡爆發式增長是驅動天然氣消費量增長的主要動力。到2060年,我國天然氣消費總量將回落到大約4200億立方米。我國新能源產業高速擴張,消納瓶頸亟待破解。2024年,我國非化石能源供應總量增至11.8億噸標準煤,其中光伏、風電的增長貢獻度最大,風電光伏裝機規模達到13.8億千瓦、發電量合計1.8萬億千瓦時。近中期看,我國風電光伏產業將迎來增速換擋和驅動因素轉換的“拐點”;遠期來看,綠色氫氨醇、儲能等產業的發展壯大,將促進解決新能源消納,能源系統轉型將再度提速。預計到2045年,我國非化石能源消費規模將增至35億噸標準煤、占比突破
11、50%,到2060年規模超過47億噸標準煤、占比達80%。我國終端用能在數智化、電氫化背景下加速轉型。2024年,我國終端能源消費總量增至 42.6 億噸標準煤,預計“十五五”中后期進入46億噸標準煤以上的峰值平臺期。電力消費量有望在“十五五”期間超越煤炭,成為終端第一大能源品種,并成為驅動終端能源消費總量增長、達峰的首要因素。終端電氫化水平將從2024年的32%增至2030年的38%和2060年的71%。我國能源活動相關碳排放正在進入平臺期。2024年,我國能源活動相關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達106.6億噸(剔除化工產品固碳部分),將于“十五五”中后期實現碳達峰目標,峰值排放量在108億噸以上。煤
12、炭、石油消費量下降,以及化工原料用能增長帶來的產品固碳效果增加,都有利于實現碳減排。預計到2060年,我國能源活動仍將產生約21億噸的碳排放,需要通過CCUS、生態碳匯等方式予以消納。目 錄第一章 宏觀趨勢國際經濟3國內經濟5低碳產業7政策導向9轉型情景11第二章 總體展望一次能源15終端能源17轉型路徑19二氧化碳21第三章 煤炭需求預測25峰值剖析27第四章 石油需求預測31交通用油33化工用油35第五章 天然氣需求預測39LNG 重卡41工業用氣43燃氣發電45第六章 非化石能源供給預測49風電光伏51綠色氫氨醇53第七章 儲能與CCUS新型儲能57CCUS59第八章 終端部門交通部門6
13、3工業部門67建筑部門69第九章 進一步探討能源消費與碳排放增長正在“分化”73轉型成本公平合理負擔問題亟待破解 74第十章 附錄能流圖77碳流圖80數據表83其他說明941宏觀趨勢中國能源展望 2060第一章 宏觀趨勢2宏觀趨勢中國能源展望 2060 國際經濟:全球經濟延續低速增長,疊加新型綠色貿易壁壘的構筑增強,給我國經濟發展和能源轉型帶來新挑戰 國內經濟:我國經濟社會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近中期看,能源消費增長對經濟發展的托舉作用將持續顯著 低碳產業:技術路徑競爭悄然升級,旨在盡快破解非化石能源消納瓶頸,為能源系統深度脫碳提速賦能 政策導向: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將在管控重點、政策措施
14、、轉型動力等方面呈現新趨勢 轉型情景:近中期能源三角張力更為凸顯,能源轉型存在協調轉型、安全挑戰、綠色驅動三大可能性路徑3宏觀趨勢中國能源展望 2060國際經濟:全球經濟延續低速增長,疊加新型綠色貿易壁壘的構筑增強,給我國經濟發展和能源轉型帶來新挑戰?資料來源:IMF全球GDP總量84.996.6100.1 104.5 110.1 115.5 121.3 127.2 133.4 139.6全球GDP增速-2.8%6.3%3.5%3.3%3.2%3.2%3.3%3.1%3.1%3.1%?年份年份4宏觀趨勢中國能源展望 2060近中期看,全球經濟仍將延續低增長態勢,通脹風險猶存,財政等政策不確定性
15、上升。同時,發達經濟體正加速構建以碳排放為核心的新型綠色貿易壁壘,特朗普“新政”下的美國能源和環保政策或面臨轉向,貿易政策趨嚴,對我國鋼鐵等傳統制造業及出口增長主力“新三樣”的發展都將形成新挑戰,外部政治經濟環境日趨復雜。全球經濟低增長趨勢仍將持續,通脹下行放緩,政策不確定性上升,外部發展環境風險提升?!笆逦濉睍r期,受到人口老齡化、新增就業減少、地緣風險上升等因素共同作用,主要經濟體的潛在經濟增速將呈現持續放緩態勢。發達經濟體降通脹面臨進一步挑戰,美元上行壓力增加,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也將遭受不利的溢出效應。隨著債務上升、經濟增速放緩和赤字增加,一些國家的債務形勢不容樂觀。多邊貿易體系受到挑戰
16、,政策不確定性顯著上升。發達經濟體碳貿易政策制定顯著提速,碳貿易壁壘形成新挑戰。發達經濟體正構建以碳排放為核心的新型綠色貿易壁壘,以主導新一輪國際經貿規則制定。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歐盟新電池法、美國通脹削減法案等政策的逐步實施,將對我國傳統制造業及“新三樣”等清潔行業出口形成新挑戰。特朗普“新政”下的美國能源和環保政策或面臨轉向,貿易政策趨嚴,機遇與挑戰并存。一方面,鼓勵化石能源發展、支持頁巖油氣開采、放松LNG出口項目審批限制等政策,將促進全球市場油氣供給的增加,利好我國油氣進口需求。另一方面,在“美國優先”“制造業回流”的理念下,美國或將采取更加激進的關稅政策,使我國出口貿易面臨挑戰,也有
17、可能加速相關產業鏈轉移趨勢。5宏觀趨勢中國能源展望 2060國內經濟:我國經濟社會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近中期看,能源消費增長對經濟發展的托舉作用將持續顯著?GDP年均增速5.7%5.3%4.6%4.0%3.3%2.7%2.3%2.1%2.0%能源消費年均增速2.8%4.3%1.8%0.6%-0.2%-0.6%-0.9%-0.8%-0.5%二產占比39%37%34%28%25%三產占比55%56%60%67%71%說明:圖表均為5年平均增速,例如20212025年間,GDP年均增速5.3%、能源消費年均增速4.3%年份年份6宏觀趨勢中國能源展望 2060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內外部
18、不確定性因素猶存,但長期向好趨勢不改。經濟增長動力轉換,新型工業化進程加速,新質生產力發展加快,為能源轉型發展注入新動能。我國經濟處于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關鍵期,高質量發展成為破題之鑰。從發展態勢看,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隨著各項存量政策效應繼續釋放,特別是增量政策出臺實施,市場預期明顯改善。一攬子增量政策推出,更加注重提高經濟發展質量,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既注重解決當下突出矛盾,又著力推動經濟穩定向上、結構向優、發展態勢持續向好?!皟芍亍薄皟尚隆奔涌焱七M,增加地方化債資源10萬億元等形成化債“組合拳”,為地方發展減負擔、增動能。內外部不確定性因素猶存,但經濟增長動力轉換、新質
19、生產力發展加速,能源消費增速短期有所回彈、中遠期將步入減速達峰軌道。當前至2030年,我國將全力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GDP平穩增長、高水平城鎮化建設和高等教育人口規模擴張,這些都需要能源供需規模進一步擴大。外部環境不確定性風險猶存,內部有效需求相對不足,預計2030年前,我國第二產業仍需起到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的壓艙石作用,其增加值在GDP占比將保持在30%左右,對能源消費總量起到托舉作用。產業內部結構調整將對能源消費量及結構產生重要影響,高端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疊加生產性服務業的升級發展,將有利于促進產業領域能源利用效率提升。經濟增長內生動力轉換和新質生產力加速發展,將推動我國經濟發
20、展逐步轉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7宏觀趨勢中國能源展望 2060低碳產業:技術路徑競爭悄然升級,旨在盡快破解非化石能源消納瓶頸,為能源系統深度脫碳提速賦能?歷史數據參考:2024EnergyInstituteStatisticalReviewofWorldEnergy資料來源:IEAWorldEnergyInvestment20248宏觀趨勢中國能源展望 2060低碳技術攻關和產業轉化進展,對于能源轉型路徑方向抉擇至關重要。伴隨著非化石能源供給激增和消納瓶頸,我國能源轉型路徑之爭再度浮現,相應的,低碳技術競爭正在悄然升級。我國低碳產業起步較晚、發展較快,實現能源系統安全有序、綠色低碳轉型面臨的難度
21、和挑戰更大。以太陽能、風能發電為例,根據英國能源學會(EI)統計,截至2023年底,中國風電光伏累計裝機10.5億千瓦、占全球風電光伏裝機總量的43%,風電光伏發電量合計1.47萬億千瓦時、占全球風電光伏發電總量的37%、占中國發電總量的16%;而在10年前(2013年),中國的風電光伏累計裝機僅為0.9億千瓦、在全球占比21%,風電光伏發電量僅有0.15萬億千瓦時、在全球占比19%、在全國發電總量占比不足3%。為加快破解非化石能源消納瓶頸和發展問題,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一是加強頂層規劃,加快推進電網建設和跨區能源傳輸通道建設;二是開展煤電靈活性改造、新增調節電源和儲能裝機,以提升系統調
22、節能力;三是建立健全市場機制和價格機制,在需求側鼓勵非化石能源多元化消納,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增長。投資對能源轉型方向起到指示作用,中國是能源投資規模最大的經濟體,用于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投資占比超過40%、約為化石能源的2倍。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統計,2024年,中國的能源投資規模高達0.85萬億美元,接近全球能源投資總額的30%,約為美國和歐盟的1.52倍;對比2019年,中國在化石能源領域的投資有所減少,在可再生能源發電、提升能效等方面的投資增長約70%,而在電網和儲能方面的投資漲幅不足10%、與電源增速不相匹配,同期,歐盟對電網和儲能的投資都略高于可再生能源發電。為實現COP28會議提出的
23、2050年實現能源部門凈零排放、到2030年將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增加2倍、將能源效率提高1倍等目標,根據國際能源署(IEA)預測,到2030年,從全球來看,需要在可再生能源發電、電網和儲能方面投入相當于2023年2倍的資金;對于中國而言,2030年的能源轉型投資總額將超過1萬億美元,并且當務之急是優化能源供給側和需求側的投資結構,特別是增加用于提升終端能效和推動電氣化轉型的投資規模。9宏觀趨勢中國能源展望 2060政策導向: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將在管控重點、政策措施、轉型動力等方面呈現新趨勢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加快構建
24、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工作方案20242025年節能降碳行動方案關于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的意見工業重點行業領域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指南關于加快推動制造業綠色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數據中心綠色低碳發展專項行動計劃關于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的意見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行動方案(20242027年)天然氣利用管理辦法關于做好新能源消納工作保障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關于大力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的指導意見關于促進新型儲能并網和調度運用的通知完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工作方案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核發和交易規則關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與自愿減排市場銜接工作的通知關于加強綠色電力證書與節能降碳政策銜接 大力促進非
25、化石能源消費的通知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關于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實施方案關于大力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若干措施推動工業領域設備更新實施方案能源重點領域大規模設備更新實施方案節能降碳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管理辦法汽車以舊換新補貼實施細則目標約束類規范競爭類補貼扶持類10宏觀趨勢中國能源展望 2060宏觀政策對我國能源轉型的影響直接而重大。隨著能源轉型的探索實踐,國家對轉型伴生問題的認識不斷深入,對轉型規律趨勢的把握更加精準。梳理分析近期出臺的能源相關政策,我們認為,未來一段時期,我國能源轉型的政策導向,將在堅定落實“雙碳”目標的基礎上,呈現三種新的趨勢。趨勢一:制度管控重點從能耗向碳
26、排放轉變,先控強度、再控總量。當前,我國將能耗強度降低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約束性指標。根據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加快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工作方案,我國將從“十五五”時期起,實施以強度控制為主、總量控制為輔的碳排放雙控制度,并在碳達峰后,實施以總量控制為主、強度控制為輔的碳排放雙控制度。政策轉變將直接引導各領域各行業用能綠色低碳轉型,加快非化石能源消費替代及化石能源達峰退出,促進能源消費與碳排放“分化”,以清潔能源服務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趨勢二:政策措施將聚焦目標約束,鼓勵市場競爭,弱化直接補貼。經過十多年大水漫灌式的補貼扶持,我國新能源產業已具備規?;?、市場化發展條件。隨著能源系統中新能源
27、占比的快速提高,穩定供能、時空調度、充分消納等問題不斷暴露,目前看來,任何一種低碳轉型方案都或多或少存在可靠性或經濟性問題。隨著政策措施的轉變,預計各領域各行業推進轉型的目標更清晰、約束更有力,同時在落實轉型的具體路徑選擇上獲得更大的自由度。我國能源深度轉型的路徑方向將在這種市場競爭中日漸明晰。趨勢三:政策系統性、協同性再增強,能源轉型動力將從政策引領向產業驅動轉變?!半p碳”行動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長期以來,我國能源轉型政策強調“從現階段國情實際出發”“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處理好各種關系”。隨著供給側新能源產業實現規?;?、市場化發展,以及需求側大規模設備更新的實施,我國能
28、源轉型將與產業升級、經濟增長更緊密地融合,為綠色低碳轉型發展賦予更強勁的產業內驅力。11宏觀趨勢中國能源展望 2060轉型情景:近中期能源三角張力更為凸顯,能源轉型存在協調轉型、安全挑戰、綠色驅動三大可能性路徑?12宏觀趨勢中國能源展望 2060過去幾年,我國低碳產業迅速發展,清潔能源供需協同增長,能源轉型取得歷史性成就,即將陸續迎來碳達峰、能源消費達峰的關鍵時點。在新舊能源體系接續轉換的過程中,能源三角平衡面臨日益嚴峻的挑戰。一是能源安全的內涵正在擴容,能源系統、特別是電力系統的運行安全問題備受關注;二是實現綠色低碳目標存在多種可能性路徑,但它們在可靠性、經濟性等方面都不盡完善;三是能源利用
29、成本隨著加工轉換環節增多和存儲調度要求升高而增長,如何在全社會范圍內公平合理地負擔能源轉型成本正在成為重大議題。為維持能源三角動態平衡,高質量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雙碳”目標,我們認為,中國的能源轉型環境和路徑存在以下三種情景。協調轉型情景:國際局勢總體平穩,全球產業鏈有序重構,單點沖突事件對油氣等大宗商品貿易的影響可控;國內經濟高質量發展,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構建完善,人民生活品質進一步提升;天然氣擔當轉型“橋梁紐帶”,2035年前后綠氫、儲能、CCUS等低碳技術獲得成本競爭力,國家各項綠色低碳轉型目標如期實現。安全挑戰情景:國際局勢持續緊張、分歧加劇,全球經濟復蘇增長受阻;國內穩預期、穩增
30、長、穩就業承壓,產業轉型升級進展不及預期;電氣化轉型和非化石能源消納問題更加突出,使得煤炭等化石能源達峰更晚、退出更慢,需更加依賴CCUS、資源循環利用等技術實現降碳目標。綠色驅動情景:國際局勢總體平穩,全球氣候治理全面升級;國內新質生產力迅速培育,賦能新興產業健康發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綠色低碳科技攻關和產業轉化加快推進;以非化石能源為主的新型能源體系加快構建完善,更早實現對化石能源的規?;娲?。第二章 總體展望 一次能源: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峰值將在“強慣性”和“新動能”共同作用下推遲、提高 終端能源:我國終端能源消費總量將于“十五五”中后期進入平臺期,達峰階段電力消費的增長貢獻率有望接近10
31、0%轉型路徑:我國能源轉型即將由增量分享向存量競爭階段過渡,消納瓶頸成為影響近中期轉型路徑的主要原因 二氧化碳:我國能源活動相關碳排放正在進入平臺期,大概率將于“十五五”中后期實現碳達峰目標15總體展望中國能源展望 2060一次能源: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峰值將在“強慣性”和“新動能”共同作用下推遲、提高?安全挑戰情景49.861.867.768.567.164.561.759.257.7協調轉型情景49.861.667.569.468.666.563.561.059.5綠色驅動情景49.861.768.471.270.768.765.963.261.6非化石能源占比20%21%27%52%80%煤
32、炭占比54%53%47%25%5%年份年份16總體展望中國能源展望 20602024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達59.7億噸標準煤,同比增長4.3%;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首次超越石油、增至19.7%。在“十四五”以來能源消費超預期增長形成的“強慣性”及數智化轉型、新能源產業化發展帶來的“新動能”共同作用下,對比前版預測,我國能源消費將更晚達峰、峰值更高。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增速呈現“3-4-2-1”階段性特征?!?”:“十三五”時期,得益于產業結構和用能結構快速優化,我國一次能源消費年均增速降至3%以內?!?”:“十四五”時期,一方面受經濟周期和轉型階段影響,傳統行業能耗強度有所回彈,另一方面新質生產
33、力創造了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費新動能,使得我國能源消費年均增速反彈到4%以上。在協調轉型情景下,到2025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將增至61.6億噸標準煤,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達21.1%?!?”:“十五五”時期,預計由新動能驅動的能源需求增長,快于傳統行業轉型帶來的用能壓減,能源消費總量將保持增長,但增速有望回落至2%左右。在協調轉型情景下,到2030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將增至67.5億噸標準煤,煤炭占比跌至46.5%,油氣占比合計穩定在26%以上,非化石能源占比達27.0%?!?”:“十六五”時期,我國將進入年均增速小于1%的能源消費峰值平臺期。在協調轉型情景下,預計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有望于2
34、035年增至69.4億噸標準煤左右的峰值,屆時非化石能源占比達35.6%、與煤炭(39.4%)接近。在安全挑戰情景下,電氣化轉型減速、化石能源退出放緩,一次能源消費總量將于20302035年間增至68.5億噸標準煤左右的峰值,屆時非化石能源占比達31%。在綠色驅動情景下,電氫消納問題被及時破解,非化石能源加快替代化石能源,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或持續增長至20352040年,峰值將超過71億噸標準煤。展望遠期,我國一次能源總量下降和結構演變將主要受電氫化替代和發電結構轉型影響。自2035年至2060年,發電用能在我國一次能源消費中的占比將從60%左右增至80%以上。在協調轉型情景下,2030年前,電
35、力將成為我國終端第一大能源品種,2040年前,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將突破50%,2045年前,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將增至50%。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將自2045年后較快下降,到2060年降至59.5億噸標準煤,較峰值水平下降14%。整個展望期內,我國能耗強度持續下降,人均能源消費量維持增長。到2060年,能耗強度降至現狀的1/3,人均能源消費量在現狀水平上提升25%(均不扣除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消費量)。17總體展望中國能源展望 2060終端能源:我國終端能源消費總量將于“十五五”中后期進入平臺期,達峰階段電力消費的增長貢獻率有望接近100%?終端總量35.043.946.245.242.840
36、.036.633.831.5工業部門22.929.630.629.527.124.421.619.417.6交通部門6.37.07.36.76.35.95.65.35.2天然氣占比11%11%12%15%14%電力占比29%29%34%49%60%氫能占比3%3%3%6%11%年份年份18總體展望中國能源展望 20602024年,我國終端能源消費總量為42.6億噸標準煤、同比增長3.8%,電氣化率提升至28.5%。預計我國終端能源消費總量將于“十五五”中期進入平臺期,并于2030年前后達峰,峰值在46億噸標準煤以上,達峰階段電力對終端能源消費總量的增長貢獻率高達99.5%。到2060年,預計我
37、國終端能源消費總量將下降至31.5億噸標準煤,屆時,我國電氣化率將達到60%,電氫化率將達到71%。電力消費量有望在“十五五”期間超越煤炭,成為終端第一大能源品種,并成為驅動終端能源消費總量增長、達峰的首要因素。在協調轉型情景下,受存量替代和增量刺激共同作用,當前至2030年,我國全社會用電量將以年均4.7%的速度較快增長。存量替代方面,例如2030年我國電動汽車用電量將達到3500億千瓦時左右,替代約7000萬噸汽柴油消費量;增量刺激方面,例如2030年我國數據中心規模將超過3000萬標準機架,產生5000億千瓦時以上的用電需求。預計我國全社會用電量將于2025年、2030年和2035年分別
38、達到10.4萬億千瓦時、13.0萬億千瓦時和15.0萬億千瓦時,到“十五五”期初,電力將成為終端第一大能源品種,占比增至30%,到2030年,電力消費占比將進一步提高至34%。我國終端化石能源消費量將先于終端用能總量、在“十五五”中期達峰,占比將于2040年前后跌至50%。我國終端煤炭、石油、天然氣直接利用總量在2024年達到28.1億噸標準煤、占比66%,預計將再增加約1億噸標準煤,于2027年前后達峰,占比降至64%左右。到2040年,我國終端天然氣消費量達峰、占比提升至15%,屆時終端化石能源消費總量降至21億噸標準煤、占比合計跌至50%。到2060年,預計終端化石能源消費總量降至8億噸
39、標準煤、占比合計降至27%,其中天然氣消費占比超過50%。能源轉型在“綠色低碳”和“經濟高效”兩個維度間存在張力。我國人均終端能源消費量在2024年達到3.0噸標準煤,預計將于2035年前后達峰,峰值約為3.3噸標準煤,到2060年降至2.8噸標準煤左右。然而,前文曾提及,我國人均一次能源消費量在整個展望期內均保持增長態勢。主要原因是,隨著電氫化轉型的深入,終端非化石能源消費規模和占比將在2030年后快速增長,使得能源轉型在綠色低碳效果和加工轉換效率之間的張力更為凸顯。19總體展望中國能源展望 2060轉型路徑:我國能源轉型即將由增量分享向存量競爭階段過渡,消納瓶頸成為影響近中期轉型路徑的主要
40、原因?20總體展望中國能源展望 2060我國能源轉型遵循“先立后破”路徑。隨著能源消費總量增速的減慢、增幅的收窄,我國能源轉型階段將從增量分享向存量競爭過渡。近中期來看,由于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的大規模消納存在技術經濟性局限,在協調轉型情景下,預計我國非化石能源消費量的年均增速將從“十四五”時期的10%降至“十五五”時期的7%。煤炭和石油消費將在“十五五”期間先后達峰、“破”除。從消費占比看,我國煤炭和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費總量中的份額已然處于下降區間。從消費規???,受鋼鐵、建材等傳統制造業用煤加快下降及發電用煤維持增長的疊加影響,我國煤炭消費總量將于“十四五”期末進入峰值期平臺,并于“十五五”
41、期內開始下降,整個“十五五”時期,煤炭對能源消費總量的增長貢獻率為負;新能源汽車的超預期滲透,使得我國交通用油在2024年達峰,隨后較快下降,預計在化工產業托舉下,我國石油消費總量將持續增長至“十五五”中期,此后,石油對能源消費總量的增長貢獻率也將由正轉負。太陽能、風能、天然氣等清潔能源若要“立”得住、頂得上,當務之急是解決消納問題。2024年,我國風電光伏發電量合計達1.81萬億千瓦時、約為2020年的2.5倍,發電量占比增至17.9%、比2020年高出8.5個百分點。波動性清潔電源迅速增長引發的供給安全和終端消納問題日漸凸顯,近中期來看,我國風電光伏并網發電量和發電裝機增速將先后放緩,隨之
42、帶來非化石能源消費增速的下降。預計在我國能源消費達峰階段(2024203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量將增長13億噸標準煤、增幅超過100%,對能源消費總量的增長貢獻率高達130%,主要在滿足增量用電需求、替代存量高碳電力等方面發揮作用。天然氣作為能源轉型的“橋梁”,在我國“先立后破”的轉型路徑中被寄予厚望,在工業替煤、交通替油、燃氣發電等領域存在極大發展潛力,同時也面臨用氣經濟性、供氣穩定性等挑戰。預計在我國能源消費達峰階段(20242035年),天然氣消費量將從4300億立方米大幅增至6060億立方米,對能源消費總量的增長貢獻率為24%。21總體展望中國能源展望 2060二氧化碳:我國能源活動相
43、關碳排放正在進入平臺期,大概率將于“十五五”中后期實現碳達峰目標?安全挑戰情景94.1109.0 110.3 101.787.871.054.437.424.2協調轉型情景94.1107.6 106.695.280.664.048.432.920.6綠色驅動情景94.1107.0 103.891.275.359.144.230.318.1碳排放強度0.920.890.680.250.06注:碳排放強度使用2020年人民幣不變價測算年份年份22總體展望中國能源展望 20602024年,我國能源活動相關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達106.6億噸(剔除化工產品固碳部分),正在進入平臺期。在協調轉型、安全挑戰和
44、綠色驅動三大情景下,預計我國均能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碳排放峰值在108億112億噸。到2060年,在三大情景下,我國均需要保留一定的化石能源消費需求,從而產生18億24億噸的能源活動相關二氧化碳排放量,需借助CCUS、生態碳匯等措施以實現碳中和目標??蓪⑽覈茉椿顒酉嚓P碳排放的發展變化劃分為三個階段。碳排放達峰期(當前2030年)。我國能源活動相關碳排放的達峰時點、峰值水平及峰值期持續時長主要與煤炭消費轉型有關,因為煤炭貢獻了我國75%的碳排放,而煤炭消費轉型主要受電煤增長趨勢和工業減煤前景影響。在協調轉型情景下,預計我國能源活動相關碳排放總量將于“十五五”中后期達峰,峰值約為109億
45、噸,峰值平臺期為35年。在安全挑戰情景下,我國燃煤發電將持續增長至2035年,使得能源活動相關碳排放總量推遲到“十五五”后期達峰,峰值接近112億噸。雙驅動降碳期(20312035年)?;茉聪M量下降是促進能源活動相關碳排放降低的首要因素,在協調轉型情景下,此階段我國煤炭和石油消費下降將減少共12億噸的二氧化碳輸入。與此同時,化工原料用能增長使得產品固碳效果增加,也為驅動我國能源活動相關碳排放降低發揮積極作用,在協調轉型情景下,我國化工產品固碳量將持續增長至2035年,峰值超過9億噸。全面加速脫碳期(20362060年)。在協調轉型情景下,此階段我國能源活動相關碳排放的發展變化呈現三大特征
46、:一是總量加速下降,由于化石能源消費量加快下降,我國能源活動相關碳排放年均降速從3%提高至9%;二是強度加速下降,我國能源活動相關碳排放強度從0.50噸CO2/萬元GDP降至0.06噸CO2/萬元GDP,年均降速從6%提高至11%,意味著經濟增長和碳排放加快“分化”;三是固碳率提高,由于化石能源的原料屬性不斷增強,預計化工固碳率將從8.7%提高到17.7%。第三章 煤炭 我國煤炭消費總量將于“十四五”期末步入平臺期,消費結構正在加速調整 我國煤炭消費的峰值規模和平臺期時長直接受煤電發展趨勢影響25煤炭中國能源展望 2060我國煤炭消費總量將于“十四五”期末步入平臺期,消費結構正在加速調整?安全
47、挑戰情景40.549.149.244.136.528.420.712.76.1協調轉型情景40.548.847.440.632.524.417.19.94.5綠色驅動情景40.548.445.037.428.821.013.97.63.6發電用煤占比54%54%59%73%85%工業用煤占比42%42%38%25%14%年份年份?26煤炭中國能源展望 2060煤炭消費轉型是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和技術研發,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煤炭是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的重要支柱,目前煤炭在我國新型能源體系建設中存在三個“難以”,即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
48、短期內難以改變、其保障能源安全“壓艙石”“穩定器”的作用難以替代、煤炭的過渡和兜底責任難以改變。隨著能源消費結構平穩轉型,煤炭將從主體能源逐步轉變為保障能源、支撐能源。發電、鋼鐵、建材、化工將長期是煤炭消費的主體行業。在展望期內,煤炭消費將經歷峰值平臺期、快速下降期和深度壓減期三個階段。協調轉型情景下,當前2030年為峰值平臺期,煤炭消費達峰后緩慢下降,年均降速0.8%。20312050年為快速下降期,消費量年均降速達5%,年均壓減量約1.5億噸。20512060年為深度壓減期,煤炭僅保留底線需求。安全挑戰情景下,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要求更高,煤炭消費達峰時間更晚,峰值更高,對于CCUS技術依賴
49、較強。綠色驅動情景下,加快實現碳減排目標更為迫切,煤炭消費達峰時間更早,達峰后的下降速度更快,對綠電、儲能技術突破應用要求更高。峰值平臺期(當前2030年),煤炭仍是主體能源,持續發揮著“壓艙石”的作用。發電用煤是煤炭消費的主要增長點,占煤炭消費比重的50%以上,并持續提升。發電和化工用煤帶動煤炭消費前期小幅增長,達峰之后緩慢下降,峰值在50億噸以內。到2030年煤炭消費總量降至約47.4億噸,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跌至46.5%??焖傧陆灯冢?0312050年),煤炭由主體能源轉變為支撐性源。發電用煤快速下降,天然氣、氫能加速替代工業用煤,煤炭從燃料向原料角色轉變,其原料屬性愈發突出。煤炭消費快
50、速下降,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占比顯著降低。到204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超過煤炭,2050年煤炭消費總量降至17億噸,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的18.4%。深度壓減期(20512060年),煤炭轉為調峰和補充能源。非化石能源比重將達到80%,煤炭將更多發揮電力調峰與能源安全兜底保障作用,比重降至5.2%,僅在發電、鋼鐵、化工等難以替代領域保留4.5億噸左右的安全底線需求。27煤炭中國能源展望 2060我國煤炭消費的峰值規模和平臺期時長直接受煤電發展趨勢影響發電用煤變化量4.61.3-2.2-3.8工業用煤變化量4.2-2.4-4.5-3.9協調轉型情景發電量5.66.05.85.3發電量占比53%4
51、7%39%32%?年份?28煤炭中國能源展望 2060近年來,我國新能源發電高速增長,為保障電力系統安全穩定,迫切需要煤電更好發揮支撐調節作用。2024年1月,煤電容量電價機制正式實施,本質上是推動煤電功能轉型,加快向提供容量支撐保障和電量并重轉型,發揮煤電對新能源發電的兜底作用,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提供支撐。煤炭消費峰值和平臺期持續時長,主要取決于發電用煤增量與其他行業用煤減量之間的關系。在工業領域,預計“十五五”期間煤炭消費量將開始下降。其一,受外部政策約束,如水泥行業節能降碳專項行動計劃 鋼鐵行業節能降碳專項行動計劃等,限制了高煤耗行業的煤炭消費;其二,受到房地產、基建等相關行業影響,粗鋼
52、、水泥等產品的需求持續萎縮;其三,天然氣等清潔能源逐步替代煤炭消費,在陶瓷、玻璃等建材行業中表現尤為突出,因為短期內氫煉鋼、低碳水泥生產等成本高企,缺乏競爭力。預計“十五五”期間,工業用煤將縮減2.4億噸以上,抑制煤炭總量增長。在電力領域,國家政策明確了煤電基礎保障性和系統調節性電源的功能定位,如果“儲能+新能源”不足以安全、可靠地支撐整個能源系統的電力需求,煤電將持續增長,拉高煤炭消費峰值和延伸平臺期時長。反之,發電用煤將穩中有降,煤炭達峰時間相對提前,平臺期時長相對縮短。近中期看,煤電裝機增長、機組靈活性改造和煤電發電量增加,仍將持續帶動發電用煤增長。預計到2030年,我國風電光伏發電量占
53、比將達26%。由于風電光伏總量規模有限,不足以滿足全社會用電量的快速增長,為保證電力充足穩定供應,預計煤電裝機規模、燃煤發電量將增長到“十五五”末期。同時,隨著煤電定位的改變,煤電利用小時數呈現下降趨勢,煤電發電量占比逐漸降低,到2030年降至50%以下。為助力碳達峰目標實現,煤電機組將通過“三改聯動”,向清潔、高效、靈活方向轉型。遠期看,煤電裝機將晚于煤電發電量逐步下降,煤電完成向調節性電源轉型。隨著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高速增長、儲能應用規模持續擴大,預計到2030年左右,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將超過煤電,成為主體電源。到展望期末,煤電將作為“基礎保障型+系統調節型”電源,提供應急保障和備用容量,成
54、為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托底。第四章 石油 我國石油消費平臺期特征日漸顯現,預計將于2027年前后達峰 我國汽車工業進入增長后期,新能源汽車開啟對燃油汽車存量替代 此輪化工的超級擴能周期仍在延續,石化結構性過剩更加突出31石油中國能源展望 2060我國石油消費平臺期特征日漸顯現,預計將于2027年前后達峰?安全挑戰情景6.87.77.87.26.55.84.84.13.3協調轉型情景6.87.77.87.16.25.34.33.52.6綠色驅動情景6.87.77.76.96.05.13.93.12.2交通燃料占比56%54%50%43%32%化工原料占比22%24%30%41%55%?年份年份32
55、石油中國能源展望 2060盡管2024年我國石油消費量罕見下降,我們仍然認為中國石油消費將在20252030年之間達到7.9億8.0億噸的峰值,化工用油增長是主要托舉因素。我國石油消費的平臺期特征日漸明顯。2024年,我國石油消費量為7.5億噸,是近20年以來第二次出現石油消費下降(上一次是2022年疫情原因導致)。有三重原因造成石油消費下降:一是國內房地產仍處于深度調整的探底期,國內大循環不暢,使得制造業與工業領域供需失衡,有效需求依然不足,對經濟增長的支撐邊際作用減弱。二是中國的汽車工業發展階段進入增長后期,汽車保有量已超200輛/千人,保有量增速由2020年前的10%左右下降至當前的3%
56、5%,其中燃油車保有量增速僅為2%,呈現出明顯拐點特征。三是新能源和LNG汽車迅猛發展,加速替代汽柴油車。2024年19月,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為38.9%,保有量達2600萬輛,占全部汽車比重達7.5%;LNG重卡銷量滲透率為22%,保有量73萬輛,保有量占重卡比重的8%。估計全年共替代汽柴油4900萬噸,導致成品油消費提前達峰。預計“十五五”期間,我國石油消費總量將維持在7.7億噸以上的峰值平臺期。新能源汽車開啟對傳統燃油車存量市場沖擊,2025年燃油車保有量達峰,交通用油小幅下降。多套乙烯裝置投產,拉動化工用油持續增長,抵消成品油消費下降?!笆逦濉逼陂g,國內經濟恢復程度、新能源汽車發展快慢
57、及化工項目投產情況,決定了石油消費在一個平臺期內上下波動的幅度和峰值出現的時點,預計峰值規模在7.9億8.0億噸。2030年之后,隨著化工用油增長放緩和達峰下降,我國石油消費總量的下降速度將逐步加快。預計20302040年,年均下降2%左右,化工用油增長抵消部分交通用油下降,化工用油占比基本與交通持平;20402050年,年均下降4%左右,交通和化工用油呈現雙雙下降趨勢,化工用油占比占石油消費一半左右;20502060年,年均下降5%左右,循環再生、CO2資源化等技術應用下,化工用油呈現快速下降,2060年石油消費降至3億噸以下。33石油中國能源展望 2060我國汽車工業進入增長后期,新能源汽
58、車開啟對燃油汽車存量替代?新能源汽車銷量13715002260257029303030313031503200新能源汽車滲透率5%50%70%80%89%93%95%97%99%新能源汽車保有量0.10.41.22.23.03.53.83.94.0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占比2%12%31%53%69%79%87%92%99%?年份年份34石油中國能源展望 2060對比前版預測,今年,我們上調了我國中長期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尤其是強調了混合動力汽車在拉動新能源汽車發展中的作用。汽車工業進入增長后期,道路交通用能進入最后增長階段。預計2024年,我國汽車保有量達3.4億輛,其中乘用車保有量206輛/千人,
59、根據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等權威機構預測,中國乘用車飽和值在300400輛/千人,按照乘用車發展的一般規律,當前已經進入“S”曲線的后半程,保有量增速明顯放緩。預計“十五五”期間,乘用車保有量增至250輛/千人,期間汽車保有量年均增長約3%,總量達4億輛。2030年之后,汽車保有量漸進達峰,峰值在4.5億輛左右。燃油車步入下降通道,交通用油隨之達峰。預計2024年,燃油車保有量3.09億輛,預計2025年保有量達3.1億輛峰值,“十五五”期間保有量年均下降2%,2030年降至2021年規模。2040年燃油車、混合動力汽車和純電動汽車三分天下。預計2060年僅保留部分城際物流柴油重卡。受此影響,交
60、通燃料用油2024年基本達峰。純電動、插電混動等新能源汽車持續高增長,進一步擠壓替代油品消費。預計2024年,銷量1250萬輛(含出口)、同比增長32%,滲透率達41%,保有量占比達8.9%;2025年滲透率進一步提高至約50%,保有量占比提高至12%;2030年保有量1.2億輛,占比提高至31%。近年來,插電混動汽車表現強勁,占新能源汽車銷量比重由2020年的18%增長至2024年的四成,較好地解決了純電動汽車里程焦慮的痛點,拉動了新能源汽車中A級車銷量,2030年前比重將進一步增加。燃料電池汽車發展相對緩慢,對我國石油消費和交通能源轉型影響有限。預計2024年,燃料電池汽車銷量6200輛,
61、保有量2.4萬輛,以城際及城市客車為主。預計2025年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3萬5萬輛?!笆逦濉逼陂g氫能交通仍處于培育期。2030年之后,燃料電池汽車經濟性將逐步顯現,預計49噸燃料電池重卡和12米燃料電池客車將于2035年前后實現與柴油車平價競爭。35石油中國能源展望 2060此輪化工的超級擴能周期仍在延續,石化結構性過剩更加突出期末乙烯累計產能3478640090169386期末PX累計產能2627434850775529人均乙烯當量消費45.047.257.658.4當量消費滿足率75%79%90%93%?年份36石油中國能源展望 2060在原料供應不足與下游需求低迷疊加作用下,我國化工產
62、業鏈利潤低迷將持續較長時間。預計“十五五”期間,我國化工市場將面臨原料供應嚴重不足及下游需求低迷的雙重壓力。該時期仍有大量待建項目,且多數并未配套增加煉油產能,加大了一體化煉廠產品結構調整難度。同時,疫情后國內有效需求恢復不足,大宗化學品消費由原來的8%10%的高速增長回落至3%4%的中低速增長?;ぎa業鏈將面臨裝置缺少原料,產能大量擴張,終端需求持續低迷的“多重矛盾”局面,產業鏈利潤難以顯著修復。不排除部分項目推遲投產時間?;ぎa品出口具有增長空間,為我國化工產業擴能增長帶來機遇。近年來,我國主要化工品出口約2000萬噸。全球產業鏈重構為中國出口帶來機遇,俄烏沖突致使歐洲競爭力下降,制造業發
63、展帶動東南亞、印巴和南美需求缺口增加,甚至美國也要大量進口塑料制品,中國石化產品出口有較大潛力。我國大宗化工商品結構性過剩問題已經出現,大量落后產能面臨出清??紤]到塑料循環再生技術快速發展、產業轉移及國內房地產行業持續低迷等多種因素拉低化工品消費增長潛力,預計20302035年,我國人均乙烯當量消費由當前的45千克提高至58千克左右,人均PX消費由27千克增加至32千克,尚有較大增長空間。為了滿足國內石化工業發展需求,2020年后我國開啟了史上最大規?;ぱb置擴能潮,至2023年末,乙烯產能滿足率(產能滿足率=產能/當量消費)由59%躍升至88%;同期PX產能滿足率由77%躍升至111%。如果
64、考慮到進口乙烯下游產品中有相當數量難以被國產替代,包含來自北美或中東的廉價產品及來自歐洲的高端產品在內,那么國內的乙烯產能滿足率已經超過100%。在國內供應快速增長的背景下,乙烯和PX產能已經由不足轉為結構性過剩,大量落后產能或將面臨加快出清。第五章 天然氣 受能源轉型階段與市場供需格局影響,我國天然氣消費增速提高、峰值上調 近中期交通領域LNG重卡加注量提高是天然氣增長亮點 近中期工業領域天然氣將大規模深入替代煤炭消費 燃氣發電產業上限受其他靈活性電源影響,預計氣電裝機規模將長期維持在2億千瓦以上39天然氣中國能源展望 2060受能源轉型階段與市場供需格局影響,我國天然氣消費增速提高、峰值上
65、調?安全挑戰情景329246005770620063506210590054004700協調轉型情景329245805690606062005950550049004200綠色驅動情景329245605620600059005530510045003800工業用氣占比50%50%49%54%51%發電用氣占比14%15%18%17%17%?年份年份40天然氣中國能源展望 2060預計我國天然氣需求將在2035至2040年間處于平臺期,峰值約為6200億立方米,屆時將占據一次能源消費比例的近11.4%。至2060年,天然氣消費量仍將保持在約4200億立方米,占一次能源的比例約為9%。對照前版,我
66、們上調了天然氣峰值和遠期消費量,這主要歸因于自2023年以來天然氣需求的快速復蘇,以及國際油氣市場即將步入寬松周期對天然氣需求的提振作用。若從能源總體安全的角度考慮,化石能源將不會迅速被間歇性的可再生能源所取代,這將為天然氣消費快速增長、發揮作用創造空間;若能源轉型進程加速,可再生能源快速發展替代,則天然氣消費增長空間將受限制。近中期,天然氣需求已重新步入中速增長的軌道。自2023年以來,國內天然氣市場復蘇步伐逐漸加快,預計2024年天然氣消費量達到4300億立方米、同比增長約9%,2025年增至4580億立方米,能夠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這表明,中國天然氣市場具備強大的韌性。隨著可再生能源
67、的快速發展和“碳達峰”目標的壓力增大,以及進口天然氣成本的下降,天然氣在小鍋爐、小窯爐治理等方面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預計到2030年,天然氣消費量將達到約5690億立方米,占一次能源的比例約為10.6%。中遠期,天然氣的主要替代空間將被電力所占據,而氫能也將在部分應用場景中取代天然氣,從而削弱天然氣需求的增長動力。建材、輕工業等行業的工業小鍋爐散煤治理工作已基本完成,剩余的可替代空間相對有限,這將導致天然氣需求增長放緩,并逐漸進入平臺期。隨后,一些原本使用天然氣的行業將逐步轉向電能替代,同時氫能技術取得突破,在難以脫碳的領域加速滲透,如氫能重卡、工業氫燃料等規模將不斷擴大,天然氣需求將進入下行
68、階段。中國天然氣消費結構將繼續呈現多元化、多層次的發展趨勢。各類天然氣消費領域將根據自身特點和市場需求,實現穩定增長或快速發展。其中,工業和發電領域將成為天然氣消費最具發展潛力和影響力的部門。在工業領域,天然氣作為煤炭的減量替代需求增長迅速,特別是在一些積極推動工業“煤改氣”的地區,這一趨勢尤為明顯。而在發電領域,天然氣的利用同樣至關重要,其在氣電調峰保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41天然氣中國能源展望 2060近中期交通領域LNG重卡加注量提高是天然氣增長亮點?天然氣重卡銷售滲透率201620202024202520301%8%23%18%18%LNG重卡加注量202120242025203013
69、69240527784577注:車輛規模按柴油重卡年均行駛8.8萬千米,行駛70萬千米報廢測算年份年份42天然氣中國能源展望 2060LNG重卡發展的關鍵驅動力是具備相對于柴油重卡的經濟性。2023年以來,氣柴價格比(車用LNG和柴油價格之比)快速下降,催生了LNG重卡新一輪更強勢的“爆發式”增長。從近中期看,預計氣柴價格比仍對LNG重卡發展有利,到2030年,LNG重卡加氣量有望實現近翻倍增長。重卡市場將進入需求旺盛期。近年來,隨著長途物流在整個物流運輸中所占比重的不斷提升,重卡的平均更換周期已經大幅縮減至7年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在重卡細分領域中,LNG重卡的平均更換周期更短?;谶@樣的市場
70、假設,在2025年至2030年期間,國內重卡更新的總規模預計將超過700萬輛。與此同時,經濟的持續增長也將為市場帶來每年約10萬輛重卡的新增需求。除此之外,政府推行的“以舊換新”政策,將進一步加快老舊柴油貨車的更新換代速度。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可以預見,20252030年,國內重卡市場將迎來一波銷售熱潮,LNG重卡保有量有望快速提升。合適的氣柴價格比對于促進LNG重卡加氣需求增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國內零售環節(主營加油站)的氣柴價格比均值分別為72%和69%,與之相對應的是,LNG重卡的滲透率分別達16%和19%?;趯?0252030年油氣價格的基準情景
71、進行預測,零售環節(主營加油站)的氣柴價格比將維持在70%左右,這一比例總體上低于LNG向柴油轉換的臨界點(75%)。與此同時,結合對國際天然氣價格的預測及對國內LNG資源結構的展望來看,沿海與內陸地區的LNG價差會下降,甚至出現倒掛情況,LNG重卡市場朝著南方地區進一步發展的趨勢愈發明顯。這表明在未來重卡市場中,LNG重卡將能保持較高的滲透率,進而加快LNG重卡保有量的增長速度。預計到2030年,LNG重卡保有量會從當前的70多萬輛大幅增加至160萬輛以上,其加氣需求量也將從2024年約2400萬噸急劇提升至約4500萬噸。43天然氣中國能源展望 2060近中期工業領域天然氣將大規模深入替代
72、煤炭消費?注:根據中國能源統計年鑒2023整理?44天然氣中國能源展望 2060國際油氣市場將步入寬松階段,油氣價格的下跌帶來國內天然氣使用成本的下降,為擴大天然氣使用規模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與此同時,國內天然氣市場競爭愈發激烈,各供應商紛紛加大營銷力度,深度挖掘客戶用氣潛力,也會進一步推動天然氣在工業領域的廣泛應用。工業領域的清潔能源替代仍存在空間。近年來,在政府的高度重視與有力領導下,散煤治理領域成果斐然,尤其是在針對工業燃煤小鍋爐和小窯爐的整治行動中。一方面,通過淘汰落后產能,逐步將高能耗、高污染的老舊生產設備清除,從源頭上削減了散煤使用量;另一方面,積極推進清潔替代,鼓勵企業采用更環
73、保、高效的能源利用方式,天然氣便是主要的替代能源之一。這些有力措施帶來了多方面的積極效果,不僅使散煤使用量得到有效控制和減少,而且污染物排放也大幅降低。截至2022年,我國工業終端領域仍有約4.6億噸原煤的消耗量,其中包含部分散煤。在原煤消耗量較大的26個行業中,僅有紡織服裝、電子設備制造等8個行業天然氣消費占比超過90%,還有非金屬礦物制品、造紙和紙制品業等11個行業的天然氣消費占比不足50%。散煤清潔替代將持續推動工業用氣的增長。在我國,部分工業行業終端用戶由于天然氣在成本結構中所占比重較高,對天然氣價格變動極為敏感。依據20252030年國內天然氣供應結構與成本預測情況,預計國內管道天然
74、氣的平均價格相較2024年將降低約10%,這會直接促使天然氣使用量增加。同時,隨著“碳達峰”目標日益臨近,環保減碳政策的約束性和嚴格程度必然會增強,這將推動各地區、各行業和各領域加快減排進程。展望未來,煤炭減量政策在區域上不斷拓展,淘汰標準愈發嚴格,工業領域對清潔能源的需求將持續攀升。在當前的工業經濟結構中,天然氣作為一種清潔、高效的能源,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顯著的替代優勢。市場競爭環境對工業用氣增長起到助推作用?;谌蛱烊粴夤┬栊蝿蓊A測,20252030年東北亞現貨LNG價格約為79美元/百萬英熱單位,這個價格大概率低于國內現有的與油價掛鉤的LNG進口長期合約價格。再加上LNG接收能力進一
75、步增強,天然氣管道持續“織網”和“擴網”,預計第二、第三梯隊買家會更加活躍,激烈的市場競爭也將為天然氣在工業領域的滲透增添助力。45天然氣中國能源展望 2060燃氣發電產業上限受其他靈活性電源影響,預計氣電裝機規模將長期維持在2億千瓦以上?協調轉型情景氣電發電量0.250.360.550.580.43協調轉型情景氣電裝機1.01.52.22.31.8年份年份?46天然氣中國能源展望 20602024年,我國氣電裝機量、發電量分別為約1.4億千瓦、0.33萬億千瓦時。氣電是天然氣消費中最具發展潛力的部分之一,在新型電力系統調峰需求下,氣電將經歷快速增長、緩慢下降兩個階段,裝機量長期維持在2億千瓦
76、以上,至2060年,裝機規模約為1.5億4.5億千瓦??焖僭鲩L期(20242045年):波動性電源快速增長、其他靈活性電源瓶頸制約,氣電迎來發展窗口期,裝機快速增長。這一時期,一是風電、光伏等電源裝機占比迅速增加,電力系統波動性、峰谷差加大,氣電調峰需求尤其是頂峰出力需求快速增加。二是煤電靈活性改造瓶頸、抽水蓄能地理位置制約、儲能安全性、盈利性及時空局限性有待解決,氣電作為優質調峰電源,將在維護電力系統穩定,尤其是需求側調峰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三是在政策、技術、氣價的共同推動下,氣電經濟性有所提升。氣電累計裝機規模將進入平臺期,具體達峰水平取決于煤電、抽水蓄能、儲能等其他靈活性電源的發展速度,在
77、協調轉型情景下,將在2045年達到2.26億千瓦左右峰值。若煤電加速淘汰、抽水蓄能增長緩慢、儲能和氫能發展遠低于預期,氣電達峰時間還將后移。緩慢下降期(20462060年):儲能等技術成熟,電力系統調峰壓力緩解,碳排放成為氣電發展制約因素,裝機緩慢下降。這一時期,一是隨著風機大型化、發電效率提高,風電、光伏度電成本進一步降低,棄風、棄光要求減弱,電力系統波動上升趨緩,靈活性電源增速放緩。二是儲能、需求側響應、煤電+CCUS模式等快速發展,進一步擠壓氣電調峰空間。三是隨著“碳中和”目標逐漸實現,碳排放約束趨嚴,氣電產生的碳排放將制約其發展。氣電裝機將緩慢下降,在協調轉型情景下,預計2060年氣電
78、裝機降至1.8億千瓦左右。此外,這一時期氣電日內調峰占比逐漸增加,導致裝機利用率不斷下降,發電用氣穩步降低。第六章 非化石能源 非化石能源在發電裝機和發電量中的占比逐漸提高,將成為我國主導能源 光伏、風電行業發展即將迎來“拐點”,增速換擋,增幅依然可觀 綠色氫氨醇是非化石能源消納的重要形式,當前產業發展主要面臨技術經濟性和空間錯配兩大問題49非化石能源中國能源展望 2060非化石能源在發電裝機和發電量中的占比逐漸提高,將成為我國主導能源安全挑戰情景7.912.917.121.025.129.233.337.942.9協調轉型情景7.913.018.324.730.034.838.943.247
79、.4綠色驅動情景7.913.320.928.835.240.344.447.951.1?年份?水電37%34%27%15%11%風電26%26%29%36%39%光伏21%24%26%32%29%年份50非化石能源中國能源展望 20602024年,我國非化石能源供應總量增至11.8億噸標準煤,以電力形式為主。其中,水電、核電、風電、光伏發電量分別為約1.44萬億千瓦 時、0.45萬億千瓦 時、1.00萬億千瓦 時、0.81萬億千瓦時。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發電量以及在一次能源總量中的份額穩步提高,正在成為我國能源系統增量的主體,遠期將成為我國的主導能源。從整體看,非化石能源正在成為我國能源系統增
80、量主體,并將于2030年前后超過化石能源發電量,消納問題成為非化石能源發展的關鍵。近中期,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加速擴大規模,預計到2030年、204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增至6.15萬億千瓦時、10.41萬億千瓦時,逐漸成為電量供應主體;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分別增至33.87億千瓦、58.12億千瓦。與此同時,風電、光伏等波動性電源利用率逐漸下降,消納問題成為非化石能源發展的關鍵。遠期,隨著新型能源體系構建完善,非化石能源消納問題得以解決,利用率提升,成為我國主導能源,預計到206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發電量超過17萬億千瓦時,占我國總發電量的91%,非化石能源裝機量超過84億千瓦。在非
81、化石能源內部,光伏和風電成為非化石電力裝機主體,發電量占比逐步提高;水電發電量占比逐漸降低;核電穩定發展。得益于資源、成本、規模優勢,在風光大基地建設推動下,風電和光伏快速發展,合計占非化石能源裝機量、發電量的比例長期處于70%、60%以上。水電裝機仍有一定增長,到2040年裝機增長至6.82億千瓦,抽水蓄能占到增量的85%。水電將在電力系統中發揮重要的調峰作用,發電量占比逐漸下降,至2060年,降至11%左右。沿海核電穩步發展,支撐核電保持穩定增長,2060年,發電量約2.31萬億千瓦時,在非化石能源中占比約13%。其他非化石能源在政策引導和技術進步的推動下快速發展,發電裝機和發電量的增速都
82、大于10%,但受制于資源量小或開發難度大等因素,在非化石能源體系中占比較小,預計到2060年占比達到8%左右。51非化石能源中國能源展望 2060光伏、風電行業發展即將迎來“拐點”,增速換擋,增幅依然可觀光伏發電量0.00.31.01.62.5風電發電量0.10.51.11.72.7年均增長率42%37%25%9%9%光伏裝機0.42.510.816.823.8風電裝機1.32.85.99.313.6年均增長率36%25%25%9%7%?年份年份注:兩圖右軸均為5年平均增長率,例如2025-2030年間,我國風電光伏累計裝機年均增速9%,合計并網發電量年均增速9%。52非化石能源中國能源展望
83、2060“十五五”時期,預計我國風電光伏產業的發展增幅可觀,但將迎來增速換擋和驅動因素轉換的“拐點”。光伏、風電行業驅動因素轉換,電力供需驅動作用減弱,產業鏈內生驅動力增強。從電力供需看,隨著產業升級和科技進步,預計我國全社會用電量年均增速將從“十四五”時期的6%以上降至“十五五”時期的5%以內,增量亦有所收窄,因而對光伏、風電產業增長的驅動力有所減弱。從產業鏈看,一方面,為充分消納我國新能源制造業產能,應對歐洲太陽能憲章、美國“雙反”政策等的不利影響,我國光伏、風電裝機存在增長較大潛力,預計到2030年、2035年,我國光伏、風電裝機累計量合計分別超過26億千瓦、37億千瓦;另一方面,新能源
84、產業正在成為推動我國能源轉型的內驅動力和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點,根據規劃,到2030年,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光基地總裝機容量將達4.55億千瓦,這些光伏、風電裝機所發出的綠電,將不僅用于滿足當地電力消費和跨區傳輸,而且用于制取綠色氫氨醇等下游產品,促進區域協調轉型發展。波動性電源消納問題凸顯,并網風電光伏發電量速度換擋。隨著光伏、風電等波動性電源占比在2025年突破20%,電力供應時間錯位和空間錯位矛盾將更加凸顯,電網消納能力緊張導致并網電量增速放緩。一方面,隨著風光發電占比突破業內公認的20%臨界值,電力供應鏈的儲存調度成本將階梯性攀升,發電企業、電網企業等供應鏈主體,
85、甚至工業大用戶將承擔更高的綠電成本,從而倒逼光伏、風電產業的優化出清。預計近中期,光伏、風電裝機增速有所放緩,發電利用率顯著下降,使得并網發電量增速將先于裝機增速下滑。另一方面,峰谷差加大,靈活性電源布局進展影響光伏、風電消納。隨著光伏、風電大規模發展,預計到2030年、2035年,電力日峰谷差分別達11億千瓦、16億千瓦左右;2030年,短時、中時、長時靈活性需求分別達3.2億千瓦、8.0億千瓦、9.7億千瓦。53非化石能源中國能源展望 2060綠色氫氨醇 是非化石能源消納的重要形式,當前產業發展主要面臨技術經濟性和空間錯配兩大問題非化石終端利用量/億噸標準煤4.75.27.615.120.
86、4綠氫產量/萬噸101425635047680我國“四縱三橫”綠氫主干管網規劃設想?年份審圖號:GS(2019)1831號自然資源部監制54非化石能源中國能源展望 2060隨著對能源轉型問題和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入,國家提出推動能源轉型的“兩個轉變”:一是清潔能源生產供給由集中開發、大范圍統一輸配向區域自平衡和跨區優化配置并重轉變,二是終端能源消費轉型由電能替代為主向電、氫、氨等多元清潔替代轉變。政策轉變有利于促進非化石能源消納提升和終端用能深度脫碳。從非化石能源在終端的消納形式看,預計近中期電力占主導,2035年后綠色氫氨醇將開啟規?;l展替代。我國終端非化石能源消納將呈現兩階段特征。第一階段(
87、當前2035年),我國終端非化石能源消費總量將從不足5億噸標準煤增至10億噸標準煤以上,非化石能源對終端用能增長達峰的貢獻率超過75%,受產業結構和用能結構影響,電力是非化石能源在終端直接利用的最主要形式,預計占比維持在95%以上。第二階段(20362060年),我國終端非化石能源消納將呈現多元化特征,綠色氫氨醇產業實現規?;?、市場化發展,為能源系統低碳轉型發揮積極作用,將以不足15%的消費占比、創造對非化石能源消費總量25%的增長貢獻率,非化石能源在我國終端用能總量中的占比將從23%提升至65%。缺乏經濟性是近中期制約綠色氫氨醇拓寬場景、提高消納的主要瓶頸。若不考慮碳排放成本,從供給側測算,
88、當綠電0.3元/(千瓦時)、綠氫22元/千克時,綠色甲醇和綠色合成氨的制備成本分別為5520元/噸、4400元/噸,均在煤制甲醇和煤制合成氨的2倍以上;從需求側測算,以航運場景為例,暫不考慮船舶建造、運營費用,僅對比燃料動力成本,綠色甲醇成本約合875元/(兆瓦時),是LNG的3倍255元/(兆瓦 時)、燃料油的4倍180CST205元/(兆瓦 時)。近中期看,驅動綠色氫氨醇成本降低、規模擴大的因素主要有三:一是化工等工業領域節能降碳訴求提升,二是國際海運領域減排目標約束,三是碳排放成本和產品碳足跡要求倒逼。為化解日益凸顯的綠氫資源地、市場地空間錯配矛盾,建議構建西氫東送、北氫南輸、海氫上岸“
89、四縱三橫”主干輸氫管網。到2060年,我國綠氫生產利用總量將超過7600萬噸,中東部地區是綠氫消費主力區,預計存在大約2500萬噸/年的供應缺口;西部地區綠氫資源充足,除滿足本地需求外,還具備滿足中東部地區氫能缺口的條件。第七章 儲能與CCUS 我國新型儲能產業提速發展,鋰離子電池技術仍占主流,長時儲能技術快速發展 我國CCUS大規模推廣面臨技術經濟性挑戰,預計近中期增速相對平穩57儲能與 CCUS中國能源展望 2060我國新型儲能產業提速發展,鋰離子電池技術仍占主流,長時儲能技術快速發展?累計裝機470102280509鋰離子電池LCOS20242025203020350.800.780.7
90、20.69注:新型儲能充電成本以2024年11月全國谷電電價平均值0.363元/(千瓦時)計年份年份58儲能與 CCUS中國能源展望 2060新型儲能有利于平滑新能源發電出力波動、促進新能源消納,將在我國新型電力系統中發揮不可或缺的關鍵作用。在政策扶持和技術進步共同促進下,我國新型儲能產業迅速發展,截至2024年6月底,我國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44.44吉瓦/99.06吉瓦時,其中鋰離子電池占比約97%。央地“新能源+儲能”政策效應進一步增強,預計我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將快速提升。政策層面,國家“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提出要推動新型儲能規?;?、產業化、市場化發展;已有26個省
91、市地方政府制定了2025年底的新型儲能裝機目標,總規模達86.6吉瓦。產業層面,隨著風電、光伏產業快速發展,為保障電力系統安全穩定和緩解棄風棄電問題,能源系統對新型儲能更快發展的訴求更加迫切。預計我國新型儲能的規模效應和技術經濟性將協同提高?!笆逦濉逼陂g,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規模將達280吉瓦,年均增長36吉瓦;“十六五”期間,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規模將突破500吉瓦,年均增長達46吉瓦。新型儲能技術經濟性的提升主要受單位投資成本下降影響,近中期看,各種儲能技術經濟性均在改善,鈉離子電池、液流電池相對而言降本更快??傮w來看,前期的技術進步帶來降本空間較大,隨著技術成熟度提高,降本的邊際效應逐漸遞減,
92、疊加儲能電站項目所占有的原材料、人工、能耗等成本下降空間有限,各儲能技術的LCOS降幅會越來越小,LCOS曲線會越來越平坦。對比不同技術路徑,鈉離子電池儲能技術處于示范項目階段,技術成熟度不如其他電化學儲能技術,而液流電池中的釩材料成本較高,兩者單位成本比大規模應用階段的鋰離子電池和鉛蓄電池更高,隨著技術進步和規模效應的顯現,二者的成本優勢將逐漸增強。我國新型儲能技術將整體向長時間、大規模特征發展,基于技術經濟性和應用場景預測,鋰離子電池儲能裝機占比仍是最高。2024年11月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新型儲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征求意見稿),指出要實施新型儲能技術創新行動,發展多元化儲能本
93、體技術,發展壓縮空氣等長時儲能技術,適度超前布局氫儲能等超長時儲能技術。當前,我國壓縮空氣儲能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突破300兆瓦級核心設備研制,邁向商業應用階段;液流電池儲能技術不斷迭代,儲能電站項目突破百兆瓦級,具備商業應用條件。59儲能與 CCUS中國能源展望 2060我國CCUS大規模推廣面臨技術經濟性挑戰,預計近中期增速相對平穩我國CCUS產業路徑與規模研判我國CCUS產業經濟性預測?年份60儲能與 CCUS中國能源展望 2060預計當前至2035年,驅油封存可能實現盈利,但受到原油價格的影響。耦合綠氫制甲醇、地質封存等均難以實現盈利。技術路徑經濟性方面:1.驅油封存全流程成本整體
94、上低于該階段收益,能夠實現盈利,可以選擇具有成本優勢的項目開展大規模示范,盡早實現商業化。驅油封存凈收益非常依賴原油價格,需針對可能的油價下跌做好風險防范。2.耦合綠氫制甲醇成本高于該階段收益,暫無法實現盈利,該階段以降本提效為主。耦合綠氫制甲醇對綠氫和合成成本敏感性最高,綠氫原料價格的下降是推動耦合綠氫制甲醇規?;瘧玫年P鍵。3.地質封存隨著技術進步和節能降耗取得成果及碳價上漲,有望在2030年前后獲得正收益,達到2110元/噸CO2。2035年以后,隨著成本下降和碳價上升,部分成本較低的地質封存,尤其是枯竭油氣藏封存,也可以實現盈利。產業發展路徑與規模方面:1.國內CO2驅油封存目前正處于
95、擴大工業示范規模、向商業應用邁進的關鍵時期。2030年以后,國內不同類型油藏陸續實現CO2驅油封存商業應用,CCUS產業集群建設逐步推進。預計2035年,國內CO2驅油封存規模達到每年5250萬噸。2.咸水層封存技術建設制造產業鏈更加完善,百萬噸級工業示范項目落地,到2030年鄂爾多斯盆地等地區CO2咸水層封存規模有望達到每年210萬噸。從中長期來看,未來碳交易價格的上升和技術進步帶來的成本下降將不斷激勵CO2咸水層封存的發展,尤其是2035年以后業務布局將持續加速。3.CO2轉化利用技術規?;瘧猛茝V建設力度不斷加強,化工和生物利用項目規?;I示范和初步商業應用的同時,磷石膏礦化CO2聯產
96、高附加值產品和鋼渣等固體廢棄物礦化制建材業務也加速發展,并逐步介入CO2替代蒸汽養護混凝土等業務。預計2035年,國內CO2化工、生物和礦化利用規模分別達到每年2520萬噸、455萬噸和3975萬噸。第八章 終端部門 交通部門:油氣將長期占據交通能源重要地位,2030年前占比維持在90%以上 交通部門:在道路交通領域,電動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錯位發展,預計中輕型車率先實現電動化,重型車主要轉向燃料電池汽車 工業部門:近中期看,新能源制造業和新能源產業化創造新增用能需求,工業部門能源消費和碳排放均將于2025年前后進入平臺期 建筑部門:人工智能賦能新質生產力革命,為建筑部門能源消費持續增長提供強勁
97、引擎63終端部門中國能源展望 2060交通部門:油氣將長期占據交通能源重要地位,2030年前占比維持在90%以上油氣占比95%94%90%68%33%電力占比4%4%8%24%34%能源消費總量6.37.07.36.76.35.95.65.35.2能源活動相關碳排放總量13.314.815.213.612.210.68.66.44.2?年份年份64終端部門中國能源展望 2060我國交通運輸恢復較快增長,截至2024年19月總周轉量達19.9萬億噸千米(不含私家車)、同比增長5.3%,基本恢復至疫情前平均增速,其中貨運周轉量達18.6萬億噸千米(含遠洋)、同比增長4.9%。預計2024年,我國交
98、通部門能源消費總量達7.0億噸標準煤、同比增長3%,約占終端用能總量的16%;交通部門二氧化碳排放14.7億噸,占我國能源相關碳排放總量的14%。交通電動化及發展軌道交通是減少交通能源消費及降碳的主要路徑?!笆逦濉睍r期,交通部門油氣消費呈現明顯平臺期特征。其中,航煤和天然氣消費上升抵消汽、柴油消費下降。特別是,隨著“十五五”國際天然氣資源再平衡格局形成,東北亞現貨價格回落至79美元/百萬英熱單位,LNG重卡保持較好經濟性,保有量從2024年的約74萬輛或將提高至160萬輛,天然氣將發揮出重要的過渡能源作用?!笆逦濉睍r期,交通部門電力消費高速增長。預計2024年用于交通的電力在2300千瓦時
99、,其中車用電力約1000億千瓦時?!笆逦濉逼陂g電力消費年均增長14%至5000億千瓦時,占交通能源比重提高至9%。預計到203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達70%,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1.2億輛,汽車用電量約3000億4000億千瓦時,交通部門用電總量超過4700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總量的4%。生物質等可持續能源處于政策培育起步期。2024年1月1日,歐盟將航運業納入碳排放交易體系(ETS),正式對特定船舶的碳排放征收碳配額,引燃了全球對生物燃料發展關注的新熱度。當前,行業發展主要存在技術不成熟、成本高、原料供應不足的問題。此外,國內發展還面臨市場機制不健全,缺乏國際認可的產品標準和綠色認證體
100、系的困境。比如,全球對可再生甲醇尚無統一定義和認證,歐盟標準過于苛刻(CO2要源自生物質或空氣)。我國目前僅生物柴油、燃料乙醇有行業標準,綠色認證體系尚不健全,稅收、財政、金融等方面的配套鼓勵機制亦不完善,需要優化產業政策推動其健康壯大。65終端部門中國能源展望 2060交通部門:在道路交通領域,電動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錯位發展,預計中輕型車率先實現電動化,重型車主要轉向燃料電池汽車?石油占比90%86%77%68%59%47%32%20%8%電能占比1%3%8%15%24%34%47%56%58%氫能占比0%0%0%1%2%5%9%17%29%?石油占比100%98%98%95%92%89%8
101、4%75%53%電能占比0%0%0%2%4%6%7%9%11%氫能占比0%0%0%0%0%0%1%5%23%?石油占比100%100%96%95%90%84%75%62%43%生物燃料+綠色甲醇占比0%0%3%5%9%15%23%35%54%年份年份年份66終端部門中國能源展望 2060截至2024年19月,我國運輸結構表現為“鐵穩、水增、公降”。在“公轉鐵”“公轉水”政策推動下,鐵路貨運比例由疫情前的14.0%提高至14.1%;水運比例由48.5%提高至55.4%;公路運輸比例由34.9%降至30.3%;航空及管道運輸受到運載空間及貨運品種限制,比重變化不大。電力加速對公路交通用油替代。運輸
102、效率提高導致“十五五”之后道路交通用能快速下降。電動汽車快速普及改變了燃油車出行習慣,單車使用強度較疫情之前下降5%以上,導致交通用油提前達峰,近三年基本保持在平臺期,預計“十五五”期間年均下降3%左右。航空用能增長空間較大。疫情后,航煤消費迅速恢復,預計2024年航煤消費量3900萬噸。中長期航煤占據航空用能主體。目前國內尚未明確SAF支持政策和調和比例要求,“十五五”期間,考慮到原料和成本限制,估計2030年SAF添加比例在3%5%,航煤消費年均增長7%、達到6000萬噸。中長期水運燃料總體需求小幅增長。航運業仍然是難以減排的行業之一。外貿船燃方面,中長期經濟發展持續提升貿易需求,疊加中國
103、港口船用燃料油加注份額逐漸提升,航運燃料需求總體向好?!笔逦濉逼陂g,在環保政策帶動下,LNG、甲醇等替代燃料逐步邁入規?;袌鲭A段,氨船舶初步投入市場,保稅船燃消費預計增長至2800萬3000萬噸。內貿船燃方面,“公轉水”政策持續發力,中長期船運燃料總體需求小幅增長,其中替代燃料發展慢于外貿,內貿船燃消費量呈現穩中略升態勢。67終端部門中國能源展望 2060工業部門:近中期看,新能源制造業和新能源產業化創造新增用能需求,工業部門能源消費和碳排放均將于2025年前后進入平臺期?能源消費總量22.929.530.629.627.124.421.619.417.6能源活動相關碳排放總量60.269
104、.867.158.647.936.526.717.711.0煤炭占比43%42%35%14%1%電力占比28%28%32%44%56%年份年份68終端部門中國能源展望 2060中國是工業門類最全、產業配套最好的國家之一,工業部門是我國終端能源消費最多、碳排放最大的領域。2024年,我國工業部門能源消費規模增至28.6億噸標準煤,占終端能源消費總量的67%;工業部門能源相關碳排放69.3億噸,占我國能源相關碳排放總量的65%。預計2030年前,我國工業部門將先后實現碳排放達峰和能源消費總量達峰目標。此后,工業部門能源消費總量和占比均呈下降態勢,預計到2060年降至17.6億噸標準煤和56%。在整
105、個展望期內,我國工業部門的能源轉型歷程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增長達峰期(20242030年),隨著燃料用油和煤炭消費的下降,工業部門能源相關碳排放將于“十五五”期初達峰,峰值約為 70 億噸;工業部門能源消費總量在“十五五”期間處于平臺期,峰值約為31億噸標準煤;在此階段,電力、化工用油和天然氣的增長貢獻率分別約為90%、50%和40%。二是替代調整期(20312040年),此階段工業部門能源消費的年均降幅僅為1%,主要原因是電力、天然氣、氫能消費的持續替代和增長,預計2040年前后,工業部門電力和天然氣消費量將分別迎來8.82萬億千瓦時和3310億立方米左右的峰值。三是減量增綠期(2041
106、2060年),在人口萎縮和科技進步的共同作用下,工業部門能源消費的年均降幅提高到2%以上,氫能是唯一消費量增長的能源品種,電氫化率從46%提升至68%。新能源制造業和新能源產業化,是近中期驅動工業部門能源消費增長的重要因素。從全產業鏈看,20242030年間,以太陽能電池、鋰電池、新能源汽車“新三樣”為代表的新能源制造業和以綠色氫氨醇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化,帶來的能源消費需求有望以年均10%的速度大幅攀升,能源消費量將從1.49億噸標準煤增至2.63億噸標準煤,在工業部門能源消費總量中的占比從5.2%提升至8.6%,對工業部門能源消費總量的增長貢獻率高達56%。大規模設備更新,是近中期抑制工業部
107、門能源消費增長、促進節能降耗的重要因素。2024年3月,國務院頒布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實施設備更新、消費品以舊換新、回收循環利用、標準提升四大行動,有利于從源頭上促進節能降碳水平不斷升級,從而抑制工業部門能源消費高位達峰。69終端部門中國能源展望 2060建筑部門:人工智能賦能新質生產力革命,為建筑部門能源消費持續增長提供強勁引擎?能源消費總量5.36.67.58.28.68.98.78.48.0能源活動相關碳排放總量17.420.221.220.017.915.211.98.15.0電力消費量/萬億千瓦時2.93.14.05.55.4電力占比57%59%66%76%8
108、3%年份年份70終端部門中國能源展望 2060建筑部門能源消費與第三產業和居民生活密切相關。2024年,我國建筑部門能源消費總量達6.4億噸標準煤,占終端能源消費總量的15%,電氣化率為57%;建筑部門能源相關碳排放總量增至19.9億噸,占我國能源相關碳排放總量的19%。預計我國建筑部門將于2030年前后實現碳達峰,于2045年前后實現能源消費總量達峰,但建筑部門能源消費和碳排放占比均呈增長態勢。預計到2060年,建筑部門能源消費總量降為8億噸標準煤、占比增至25%,碳排放總量降為5億噸、占比增至24%。分行業看,數智化轉型驅動的第三產業發展及城鎮化建設帶來的民生福祉提升,是近中期激勵建筑部門
109、能源消費增長的主要動力。隨著數智化轉型的深入開展和融合發展,我國算力需求將呈指數級擴張,數據中心擴能和新興業態培育相互促進。預計20242030年間,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有望增長近50%,帶動商用建筑能源消費量從2.35億噸標準煤增至3.13億噸標準煤,對建筑部門能源消費總量的增長貢獻率超過65%。盡管我國總人口已處于負增長階段,但城鎮人口總量有望持續增長至2040年前后,峰值約為10.25億人。預計20242030年間,我國將新增城鎮人口超過6000萬人,帶動民用建筑能源消費量增長4200萬噸標準煤。分品種看,電氣化是建筑部門能源轉型的主導方向,因此電力是驅動建筑部門能源消費增長的關鍵動力。照
110、明、制冷、取暖、烹飪、辦公、娛樂等是建筑部門的主要用能場景,電力均能提供經濟可靠的解決方案,因此建筑部門的電氣化轉型進程遠遠快于其他終端部門。建筑部門的煤炭和石油消費已然處于下降階段。預計20242030年間,建筑部門的電力消費量將從不足3萬億千瓦時增至4萬億千瓦時以上,對建筑部門能源消費總量的增長貢獻率高達115%。與此同時,得益于天然氣管網的進一步覆蓋聯通,建筑部門天然氣消費也將迎來最后增長階段,預計消費量將從2024年的815億立方米增至2030年的910億立方米,對建筑部門能源消費總量的增長貢獻率約為11%。展望遠期,為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預計建筑部門是能源消費達峰后下降最慢、降
111、幅最小的終端部門。預計2045年前后,建筑部門的人均能源消費量和用電總量將會達峰,之后分別維持在680千克標準煤以上和5.5萬億千瓦時左右的高位平臺上。使得2045至2060年間,建筑部門能源消費總量年均降速不足1%,總降幅不足10%。第九章 進一步探討 能源消費與碳排放正在“分化”轉型成本公平合理負擔問題亟待破解73進一步探討中國能源展望 2060而不是與總量相關,非化石能源的規?;l展替代是導致“分化”發生的直接原因。能源消費與碳排放的“分化”,不僅是前一階段能源轉型的重要成果,也有利于進一步促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這種“分化”有利于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產生的合理用能需求。因為在前一階段,我國能
112、耗與碳排放高度相關,節能政策與降碳政策在目標導向、措施手段等方面更為一致;展望未來,節能與降碳政策也將出現“分化”,為清潔能源、特別是非化石能源消費增長創造有利條件,從而為能源系統更進一步的綠色低碳轉型蓄能。這種“分化”也提示我們重新評估可再生能源大規模開發利用的背景下,資源環境對經濟活動的合理承載力問題。推進能源轉型、測算用能上限的根源在于應對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問題,考慮到我國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消費即將達峰,而可再生能源快速增長并將成為主導能源,建議適時重新審視和評估能源消費總量的合理上限。長期以來,我國能源消費與碳排放發展演變高度相關。從趨勢上看,能源消費總量和碳排放總量隨著經濟發展和社
113、會進步增長;從質量上看,能耗彈性和碳排放彈性隨著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下降。然而,自“十四五”時期起,我國能源消費與碳排放的發展演變日益呈現“分化”特征。一方面,經濟發展對能源需求的依賴有所回升,能源消費總量增速有所反彈,增勢較為強勁;另一方面,能源活動相關碳排放總量增長放緩,即將達峰并下行。底層邏輯不同是導致能源消費與碳排放“分化”的根源。能源消費需求是由經濟社會活動產生的,當科學技術漸進性進步時,產業結構穩步調整優化,能耗彈性持續下降;當人工智能等科學技術呈突破性、顛覆性變革之勢,生產生活模式將隨之深度重構,在傳統產業存續、新興產業“井噴式”增長并存的過渡階段,能源消費需求將顯著抬頭。碳排放是
114、由化石能源活動帶來的,即從因果邏輯上看,碳排放與能源消費結構相關,能源消費與碳排放正在“分化”74進一步探討中國能源展望 2060 轉型成本的負擔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轉型動力的來源。能源轉型旨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謀求人類永續發展,能源轉型舉措具有正向的外部性效果。作為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系統性變革,能源轉型將生產者、消費者、監管者等多元主體都納入其中。前一階段,我國能源轉型的重點在于“立”新,為促進風電、光伏、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快速發展壯大,公共財政提供了強有力的扶持、發揮了關鍵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政策”為能源轉型提供了最強動力。展望未來,我國能源轉型成本將呈現規模更大、分布更散、間接隱性增多
115、等新特征,政策驅動轉型的可靠性和可行性需要重新審視。理解轉型規律、解讀政策精神,我們認為,未來驅動能源轉型深入開展的強勁動力蘊藏于“產業”,為此,合理負擔轉型成本,營造公平競爭、健康發展的市場環境尤為緊要。轉型成本的負擔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能源轉型的路徑。正如本報告所述,我國能源轉型正面臨著發電并網、長時儲能、終端消納等多重困難挑戰,牽涉電網、電廠、用戶等多種主體,公平合理負擔轉型成本,有利于更好調動市場主體積極性,從而加快化解困難挑戰、推進能源轉型。成本可負擔性是溝通能源轉型可能性與可行性的關鍵一環,因此是實現“能源三角平衡”的重要影響因素。我國能源轉型將由增量分享向存量競爭階段過渡,疊加
116、國內外經濟增長和發展安全承壓影響,我國能源三角內涵面臨擴容,內在張力放大,轉型成本負擔問題更為凸顯。我國能源轉型遵循“先立后破”的路徑,轉型成本不僅存在于新能源的“立”、而且存在于傳統能源的“破”,既有直接的顯性經濟成本、也有間接的隱性社會成本。公平合理負擔轉型成本的前提基礎,是全面系統科學地核算與預測能源轉型成本。前一階段,我們關注更多的是新能源開發利用相關的顯性成本,相應的,能源轉型投資更多傾注于可再生能源發電領域。隨著轉型階段的變化,新能源需求側、調度側的投資建設成本,以及傳統能源改造、關停相關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成本乃至就業民生、社會穩定等風險隱患,都亟需引起重視與應對。轉型成本公平合理負
117、擔問題亟待破解第十章 附錄 能流圖 碳流圖 數據表 其他說明77附錄中國能源展望 2060中國能流圖2024注:圖中數據折算原則為電熱當量法,繪圖采用協調轉型情景數據圖例煤炭天然氣石油電力及熱力一次電力4.79(8.6%)煤炭34.65(62.0%)石油10.70(19.2%)天然氣5.72(10.2%)建筑部門6.36(14.9%)交通部門6.97(16.4%)工業部門28.62(67.2%)農業部門0.61(1.4%)單位:億噸標準煤燃料利用非燃料利用損失損耗生產凈進口凈進口凈進口其他非化石能源發電供熱終端電熱終端供氫煉油化工制氫生產生產光伏風電核電水電煉油產品氫能78附錄中國能源展望 2
118、060中國能流圖2030注:圖中數據折算原則為電熱當量法,繪圖采用協調轉型情景數據圖例一次電力7.55(12.6%)煤炭33.83(56.3%)石油11.10(18.5%)天然氣7.57(12.6%)建筑部門7.55(16.3%)交通部門7.26(15.7%)工業部門30.62(66.2%)農業部門0.80(1.7%)單位:億噸標準煤非燃料利用燃料利用終端供氫煉油化工終端電熱發電供熱制氫煤炭天然氣石油電力及熱力煉油產品氫能損失損耗凈進口凈進口凈進口生產生產生產水電核電風電光伏其他非化石能源79附錄中國能源展望 2060中國能流圖2060注:圖中數據折算原則為電熱當量法,繪圖采用協調轉型情景數據
119、圖例一次電力21.19(62.8%)煤炭3.21(9.5%)石油3.74(11.1%)天然氣5.59(16.6%)建筑部門8.02(25.5%)交通部門5.24(16.6%)工業部門17.58(55.8%)農業部門0.64(2.0%)非燃料利用燃料利用凈進口損失損耗單位:億噸標準煤凈進口凈進口生產生產生產光伏風電核電水電其他非化石能源發電供熱終端電熱終端供氫煉油化工制氫煤炭天然氣石油電力及熱力煉油產品氫能80附錄中國能源展望 2060中國碳流圖2024圖例煤炭81.90(72.0%)石油22.62(19.9%)發電供熱制氫天然氣9.16(8.1%)產品固碳7.05其他1.11(1.0%)建筑部
120、門19.95(18.7%)交通部門14.73(13.8%)工業部門69.26(64.9%)農業部門1.60(1.5%)單位:億噸二氧化碳煤炭天然氣石油電力及熱力煉油產品氫能總碳輸入量113.68總碳排放量106.6381附錄中國能源展望 2060中國碳流圖2030圖例煤炭79.96(69.2%)石油23.47(20.3%)發電供熱制氫天然氣12.17(10.5%)產品固碳9.03其他1.12(1.0%)建筑部門21.19(19.9%)交通部門15.15(14.2%)工業部門67.06(62.9%)農業部門2.06(1.9%)單位:億噸二氧化碳煤炭天然氣石油電力及熱力煉油產品氫能總碳輸入量115
121、.61總碳排放量106.5882附錄中國能源展望 2060中國碳流圖2060圖例煤炭7.99(32.0%)石油7.91(31.6%)發電供熱制氫天然氣9.08(36.4%)產品固碳4.42其他0.04(0.2%)建筑部門5.00(24.3%)交通部門4.22(20.5%)工業部門10.95(53.3%)農業部門0.35(1.7%)單位:億噸二氧化碳煤炭天然氣石油電力及熱力煉油產品氫能總碳輸入量24.98總碳排放量20.5683附錄中國能源展望 2060中國一次能源消費預測數據表(協調轉型情景)項目單位2020年2024年2025年2030年2035年2040年2045年2050年2055年20
122、60年煤炭億噸40.548.548.847.440.632.524.417.19.94.5石油億噸6.87.57.77.87.16.25.34.33.52.6天然氣億立方米3292430045805690606062005950550049004200煤炭億噸標準煤28.332.332.431.427.422.216.711.76.83.1石油億噸標準煤9.410.310.610.79.78.67.45.94.83.6天然氣億噸標準煤4.25.35.77.17.67.87.67.06.35.4水電億噸標準煤4.24.34.44.95.35.25.15.15.05.0核電億噸標準煤1.11.31
123、.42.53.23.84.55.25.86.4風電億噸標準煤1.43.03.45.37.910.312.714.716.818.3光伏億噸標準煤0.82.43.14.87.49.411.012.113.013.9其他非化石能源億噸標準煤0.40.60.70.81.01.21.51.82.53.8一次能源消費合計億噸標準煤49.859.761.667.569.468.666.563.561.059.5非化石能源占比16%20%21%27%36%44%52%61%71%80%84附錄中國能源展望 2060中國一次能源消費預測數據表(安全挑戰情景)項目單位2020年2024年2025年2030年20
124、35年2040年2045年2050年2055年2060年煤炭億噸40.548.649.149.144.136.528.420.712.76.1石油億噸6.87.57.77.87.26.55.84.84.13.3天然氣億立方米3292430046005770620063506210590054004700一次能源消費合計億噸標準煤49.859.761.867.768.567.164.561.759.257.7非化石能源占比16%20%21%25%31%37%45%54%64%74%85附錄中國能源展望 2060中國一次能源消費預測數據表(綠色驅動情景)項目單位2020年2024年2025年203
125、0年2035年2040年2045年2050年2055年2060年煤炭億噸40.548.548.445.037.428.821.013.97.63.6石油億噸6.87.57.77.76.96.05.13.93.12.2天然氣億立方米3292430045605620600059005530510045003800一次能源消費合計億噸標準煤49.859.761.768.471.270.768.765.963.261.6非化石能源占比16%20%22%31%41%50%59%67%76%83%86附錄中國能源展望 2060中國能源活動相關碳排放(碳匯前)預測數據表(協調轉型情景)項目單位2020年20
126、24年2025年2030年2035年2040年2045年2050年2055年2060年碳匯前排放總量億噸CO294.14106.63107.61106.5895.1780.6064.0348.4332.9220.56 按能源劃分:煤炭相關億噸CO270.7179.8880.2677.7867.9655.2441.5229.2516.937.76 石油相關億噸CO216.6617.9017.8816.8914.4712.299.937.515.543.84 天然氣相關億噸CO26.778.859.4711.9112.7413.0712.5811.6710.458.96 按部門劃分:發電行業億噸C
127、O238.0345.5445.7248.9846.2540.5733.8326.2716.418.38 農業部門億噸CO21.341.601.682.062.031.781.411.030.640.35 工業部門億噸CO260.2269.2669.7967.0658.5947.9136.5126.7117.6510.95 交通部門億噸CO213.2714.7314.8215.1513.6412.2410.608.646.404.22 建筑部門億噸CO217.3619.9520.1721.1920.0317.9115.2011.928.065.0087附錄中國能源展望 2060中國終端能源消費預
128、測數據表(協調轉型情景)項目單位2020年2024年2025年2030年2035年2040年2045年2050年2055年2060年煤炭億噸15.418.118.315.411.88.14.92.41.00.4石油億噸6.67.57.67.87.16.25.34.33.52.6天然氣億立方米2601340536074355467448074614426237853216電力萬億千瓦時7.59.910.412.814.515.315.915.915.815.4氫氣萬噸3142358136633869412346625439626165467515煤炭億噸標準煤11.012.913.111.08.
129、45.83.51.70.70.3石油億噸標準煤9.410.710.911.110.18.97.66.14.93.7天然氣億噸標準煤3.54.54.85.86.26.46.15.75.04.3電力億噸標準煤9.212.112.815.817.818.819.519.619.418.9氫氣億噸標準煤1.31.51.51.61.71.92.22.62.73.1氫基燃料億噸標準煤0.10.10.10.10.20.30.30.50.60.9熱力及其他億噸標準煤0.60.70.80.80.80.80.60.50.40.3終端能源消費合計億噸標準煤35.042.643.946.245.242.840.036
130、.633.831.588附錄中國能源展望 2060中國農業部門能源消費預測數據表(協調轉型情景)項目單位2020年2024年2025年2030年2035年2040年2045年2050年2055年2060年煤炭億噸0.230.150.140.110.080.060.030.020.020.01石油億噸0.180.230.240.260.240.190.140.080.040.02天然氣億立方米1.282.292.332.833.073.563.984.294.534.72電力萬億千瓦時0.080.140.160.280.360.410.440.460.470.47氫氣萬噸000037152536
131、44煤炭億噸標準煤0.160.110.100.080.060.040.020.010.010.01石油億噸標準煤0.250.330.340.380.350.280.190.110.060.03天然氣億噸標準煤0.000.000.000.000.000.000.010.010.010.01電力億噸標準煤0.100.170.200.350.440.510.540.560.570.58氫氣億噸標準煤0.000.000.000.000.000.000.010.010.010.02能源消費合計億噸標準煤0.510.610.650.800.850.830.770.700.660.6489附錄中國能源展望
132、2060中國工業部門能源消費預測數據表(協調轉型情景)項目單位2020年2024年2025年2030年2035年2040年2045年2050年2055年2060年煤炭億噸14.017.317.615.111.68.04.82.31.00.4石油億噸2.22.82.93.33.33.12.82.42.11.8天然氣億立方米1558212522622745311833113190294225832114電力萬億千瓦時5.26.66.88.08.78.88.88.68.38.0氫氣萬噸3097351335943775399342514626506549445266煤炭億噸標準煤10.012.312.
133、510.88.35.73.41.70.70.3石油億噸標準煤3.14.04.24.84.74.44.03.43.02.5天然氣億噸標準煤2.12.83.03.74.14.44.23.93.42.8電力億噸標準煤6.48.18.49.910.710.810.810.510.39.8氫氣億噸標準煤1.31.41.51.51.61.71.92.12.02.2能源消費合計億噸標準煤22.928.629.630.629.527.124.421.619.417.690附錄中國能源展望 2060中國交通部門能源消費預測數據表(協調轉型情景)項目單位2020年2024年2025年2030年2035年2040年
134、2045年2050年2055年2060年石油億噸3.94.24.23.93.32.82.31.81.30.8天然氣億立方米327463508697643586535487443413電力萬億千瓦時0.10.20.30.50.70.91.11.41.51.5氫氣萬噸024255715837567011021864氨萬噸00000318638113572426甲醇萬噸22334636045170912851590188624273360生物質萬噸27540040274487910861458200625283473合成燃料萬噸00000010203040石油億噸標準煤5.66.06.05.64.7
135、4.03.32.51.81.2天然氣億噸標準煤0.40.60.70.90.90.80.70.60.60.5電力億噸標準煤0.20.30.30.60.91.11.41.71.81.8氫氣及氫基燃料億噸標準煤0.00.00.00.00.10.20.30.40.71.2生物質及合成燃料億噸標準煤0.00.10.10.10.10.20.20.30.40.5能源消費合計億噸標準煤6.37.07.07.36.76.35.95.65.35.291附錄中國能源展望 2060中國建筑部門能源消費預測數據表(協調轉型情景)項目單位2020年2024年2025年2030年2035年2040年2045年2050年20
136、55年2060年煤炭億噸1.10.70.60.20.10.10.00.00.00.0石油億噸0.30.30.30.20.20.10.10.00.00.0天然氣億立方米715816834910910906885829755684電力萬億千瓦時2.12.93.14.04.75.25.55.55.55.4氫氣萬噸4465666970247423500464341煤炭億噸標準煤0.80.50.40.20.10.00.00.00.00.0石油億噸標準煤0.40.40.40.40.30.20.10.00.00.0天然氣億噸標準煤1.01.11.11.21.21.21.21.11.00.9電力億噸標準煤2.
137、63.63.95.05.86.46.86.86.86.7氫氣億噸標準煤0.00.00.00.00.00.10.20.20.20.1熱力億噸標準煤0.60.70.80.80.80.80.60.50.40.3能源消費合計億噸標準煤5.36.46.67.58.28.68.98.78.48.092附錄中國能源展望 2060中國電力供需預測數據表(協調轉型情景)項目單位2020年2024年2025年2030年2035年2040年2045年2050年2055年2060年全社會用電量萬億千瓦時7.529.8710.4012.9815.0216.4517.6018.2518.5518.85 煤電發電量萬億千瓦
138、時4.635.625.636.045.835.254.513.562.231.08 氣電發電量萬億千瓦時0.250.330.360.550.580.600.580.530.480.43 水電發電量(含抽蓄)萬億千瓦時1.361.441.451.641.791.801.811.821.831.83 核電發電量萬億千瓦時0.370.450.460.841.091.341.601.862.122.31 風電發電量萬億千瓦時0.471.001.141.782.673.584.505.306.116.66 太陽能發電量萬億千瓦時0.260.811.041.622.503.273.924.364.725.
139、07 其他發電量萬億千瓦時0.300.490.500.530.610.660.730.841.071.48 其中,其他非化石能源發電量萬億千瓦時0.140.200.220.270.350.430.520.660.931.3893附錄中國能源展望 2060中國發電裝機預測數據表(協調轉型情景)項目單位2020年2024年2025年2030年2035年2040年2045年2050年2055年2060年煤電裝機億千瓦10.7912.0512.6815.8015.8015.0113.5111.489.196.00氣電裝機億千瓦1.001.401.542.182.242.252.262.182.021.
140、80水電裝機(含抽蓄)億千瓦3.704.334.556.106.726.826.927.027.127.12核電裝機億千瓦0.500.590.611.101.421.752.072.422.753.00風電裝機億千瓦2.825.195.899.2513.6418.2622.2125.2828.2330.00太陽能裝機億千瓦2.548.5810.7516.8023.7530.3535.0137.9339.9842.00其他發電裝機億千瓦0.661.171.271.681.801.922.012.082.292.70發電裝機合計億千瓦22.0033.3137.2852.9165.3776.3583
141、.9988.3991.5792.6294附錄中國能源展望 2060其他說明 能源預測模型:采用頂層控制預測和終端消費預測相結合的綜合預測體系。頂層控制預測以經濟、人口、產業結構、城鎮化率等宏觀指標為變量,分析能源消費特征及變化規律,進而基于對宏觀趨勢的研判預測能源消費;終端消費預測方面,針對農業、工業、交通、建筑等四個終端用能部門,分別剖析行業特征與能源消費間的內在規律,從而預測各行業發展形勢及能源消費前景。在兩條預測主線的基礎上,進行結果匹配校核和模型調整完善,最終得到系統、完整、自洽的綜合能源預測結果。在頂層控制預測和終端消費預測時,采用了STIRPAT模型、DEA模型、彈性系數、Logi
142、stic回歸、時間序列等方法。?95附錄中國能源展望 2060其他說明 中國能源活動相關碳排放測算說明:測算方法為排放因子法,我國能源活動相關碳排放量等于各種化石能源消費量與其排放因子乘積之和,即:能源折標準煤系數:能源名稱平均低位發熱量折標準煤系數原煤20908千焦/千克0.7143千克標準煤/千克焦炭28435千焦/千克0.9714千克標準煤/千克原油41816千焦/千克1.4286千克標準煤/千克汽油43070千焦/千克1.4714千克標準煤/千克柴油42652千焦/千克1.4571千克標準煤/千克天然氣38931千焦/米31.33千克標準煤/米3電力3600千焦/(千瓦時)0.1229
143、千克標準煤/(千瓦時)熱力-0.0341千克標準煤/百萬焦耳氫氣120000千焦/千克4.0985千克標準煤/千克其中,ADi表示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消費量,本報告扣除了化石能源消費量中作為原料用能且具有固碳作用的部分;EFi表示各種化石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本報告主要參考GB/T32151.152023取值。ECO2=ADi EFi版權聲明本書的著作權屬于中國石化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石化咨詢有限責任公司)。以學習、研究、報道等目的使用本書數據、觀點的,應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有關規定,合理使用并指明作者名稱、作品名稱。以商業目的的任何使用,應事先獲得中國石化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石化咨詢有限責任公司)的書面許可。本書包含的信息被認為來源可靠,但不保證信息的準確性、完整性,也不保證基于此信息的分析和觀點準確和完整。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中國石化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石化咨詢有限責任公司)不對任何錯誤或遺漏負責,也不對任何因信賴本書所包含的信息或陳述而產生的損失、費用等損害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