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迪&amp騰訊:新基建—引領產業互聯網發展白皮書(2020)(56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賽迪&amp騰訊:新基建—引領產業互聯網發展白皮書(2020)(56頁).pdf(53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5G 大力推進新基建部署 , 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 , 是 構建美好數字生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構筑未來競爭新優勢的緊迫需求 , 是 發展數字經濟、建設網絡強國、構建智慧社會的戰略需要。新基建是支撐經濟社 會數字化轉型的核心底座 , 搶先部署新一輪新基建項目建設,積極利用新基建推 動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培育新業態、新產業、新經濟,有利于在新一輪發展中 謀得競爭新優勢。與傳統基建相比 , 新基建項目需要更加注重統籌規劃和頂層設 計,需要更加注重新技術融合應用和安全保障,需要更加注重業務運營和生態合 作。研究院、騰訊云、騰訊研究院依托各自的專業優勢 , 聯合編制了新基 建引
2、領產業互聯網發展 , 新基建、新要素、新服務、新生態白皮書 , 為地方緊 抓新基建項目發展機遇、加快推動產業互聯網發展提供參考借鑒。 新基建引領產業互聯網發展 新基建、新要素、新服務、新生態 1.1 新基建提出背景 1.2 新基建范疇和方向 1.3 新基建主要特征 1.4 新基建和傳統基建的區別 1.5 新基建發揮作用和帶來影響 新基建概述篇 01 02 02 03 03 03 12 02 2.1 國家政策 2.1.1數據中心建設政策 2.1.2工業互聯網發展政策 2.1.3人工智能政策 2.1.45G網絡建設和應用推進政策 2.2 地方政策 2.2.1數據中心建設政策 2.2.2工業互聯網發
3、展政策 2.2.3人工智能政策 2.2.45G網絡建設和應用推進政策 國家和地方新基建政策分析 02 05 05 05 06 07 08 08 08 08 09 05 新基建投資規模估算 03 3.1 數據中心投資規模估算 3.2 工業互聯網投資規模估算 3.3人工智能投資規模估算 3.4 5G投資規模估算 11 11 12 11 4.1 部分省份新基建建設需求 4.1.1 北京市 4.1.2 上海市 4.1.3 廣東省 4.1.4 天津市 4.1.5 江蘇省 4.1.6 重慶市 4.1.7 山東省 4.1.8 浙江省 4.1.9 福建省 4.1.10 河南省 4.1.11 云南省 4.1.1
4、2 陜西省 4.1.13 湖南省 4.1.14 四川省 4.1.15 貴州省 4.1.16 遼寧省 4.1.17 河北省 4.1.18 安徽省 4.1.19 廣西壯族自治區 4.2 地方政府新基建推進痛點 地方政府新基建的需求和痛點 04 14 14 15 16 16 17 18 19 20 21 22 22 24 25 25 26 27 28 29 30 31 14 5.1 整體概念與發展定位 5.2 核心價值 5.3 能力建設 5.3.1 基礎層:新基建 5.3.2 要素層:新要素 5.3.3 服務層:新服務 5.3.4 生態層:新生態 5.4 行業助力 5.4.1 政府行業 5.4.2
5、交通行業 5.4.3 文旅行業 5.4.4 金融行業 5.4.5 醫療領域 5.4.6 教育行業 5.4.7 工業領域 5.4.8 建筑行業 5.4.9 互聯網行業 新基建發展趨勢 06 騰訊助力新基建 05 47 33 33 33 33 33 33 34 34 35 36 36 36 37 40 41 43 44 45 騰訊助力新基建 白皮書內容概要 本報告中研究的新基建主要是指新型數字 基礎設施,是以 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 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基礎,支撐數字經濟發展和 數字社會建設的新型信息網絡、平臺和資源 , 包 含大數據云計算中心、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 5G等基礎設施。 與傳統基
6、建相比,新基建的“新”主要體 現以下三個方面:應用云計算、 大數據、 物聯網、 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 , 滿足經濟社會數 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發展新需求,激發經濟 社會發展新動能。 新基建將引領經濟社會形態變革,促進社 會運行模式、經濟發展方式、產業服務模式發生 新的變革。社會基礎設施提檔升級會引發新一輪 產業變革,新基建將驅動新業態和新經濟發展。 新基建部署將重構區域競爭新優勢,搶先部署新 基建有利于推動新經濟發展和新業態區域集聚, 并對周邊區域產生極大資源虹吸效應。 2020年,我國在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 心、5G、人工智能等新基建重點領域投資規 模約達 1萬億元,其中大數據中心、5G
7、基礎設 施、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投資規模分別約 為 52%、27%、11%、10%。此外,數據中心 投資規模方面,2020-2022年期間總投資約 1.5 萬億元;工業互聯網投資方面,2020-2025年 期間累計投資將達到 6500億元左右。5G基礎 一、新基建概念和范疇 二、新基建主要的新特征 三、新基建部署產生影響和發揮作用 四、新基建重點方向投資規模 行業性工業互聯網平臺,區域大數據云計 算中心,5G網絡基站建設、產業創新平臺和行 業融合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創新平臺和行 業應用,數字政府基礎設施,城市大腦等是當 前各地方省市新基建推進部署的重點需求。 地方新統籌規劃和頂層設計能力不
8、足、缺 乏生態合作圈打造能力、業務運營和新模式新 業態孵化能力不足、技術運維和安全保障能力 薄弱等四個方面,是當前地方政府在推進新基 建部署過程中存在主要痛點和短板。 五、地方新基建建設重點需求 六、地方新基建推進部署痛點 騰訊將依托在社交網絡、云計算、大數據、 人工智能等方面資源和能力優勢, 圍繞“連接、 助力、轉型”三大核心價值理念,發揮騰訊 C 端用戶規模和連接觸達優勢,利用自身在數字 化資源、工具、平臺、服務等方面資源,為地 方數字政府建設和企業數字化轉型全面助力。 七、騰訊推進新基建理念策略 騰訊構建了“新基建、新要素、新服務、 新生態”“四”新推進體系,全面助力產業互 聯網發展,
9、業務服務涵蓋了互聯網、 工業、 醫療、 政府、 文旅、 交通、 金融、 教育、 建筑等九大行業, 全面助力行業數字化轉型。 八、騰訊助力行業新基建范疇 設施建設方面,2019年 -2026年累計投資將會 超過 2.6萬億元。未來三年,人工智能的投資 規模都會超過千億元。 01 2018年 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 出新型基礎設施概念,會議提出“加快 5G商 用步伐,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 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城際交通、物流、 市政基礎設施等投資力度”。2019年 12月,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了戰略性、網絡型 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性,會議提出“要著眼國 家長遠發展,加強戰
10、略性、網絡型基礎設施建 設;引導資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數效 應的先進制造、民生建設、基礎設施短板等領 域, 促進產業和消費“雙升級” 。 今年2月21日, 中央政治局在“研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部署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 會議上強調“發揮好有效投資關鍵作用,加大 新投資項目開工力度,推動 5G網絡、工業互 聯網等加快發展”。3月 4日,中央政治局常 委會“研究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穩定經濟 社會運行重點工作”會議上強調“加快 5G網 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要選 好投資項目,加強用地、用能、資金等政策配 套,加快推進國家規劃已明確的重大工程和基 礎設施建設。
11、” 關于新基建范疇和方向,業內有多種不同 的理解。 201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重新定義了基礎 設施,把 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 定義為“新型基礎設施”,并將“加快 5G商用 步伐,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列為 2019年重點工作任務 之一。201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義的新型基 (一)新基建提出背景 (二)新基建范疇和方向 礎設施更多的是從新數字技術基礎設施層面出 發定義的。 2020年 4月 20日,國家發改委提出了新型 基礎設施的范圍,認為新型基礎設施是以新發 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 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 型、
12、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 系。目前來看,新型基礎設施主要包括 3個方面 內容: 信息基礎設施: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 技術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 比如, 以5G、 物聯網、 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 設施,以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 新技術基礎設施,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 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等。 融合基礎設施: 主要是指深度應用互聯網、 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 型升級,進而形成的融合基礎設施,比如智能交 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等。 創新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支撐科學研究、 技術開發、 產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屬性的基礎設施, 比如重大科
13、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 術創新基礎設施等。國家發改委定義的新型基礎 設施范疇,既包括新技術基礎設施和科技創新基 礎設施,也包括智能化的傳統基礎設施。 另外,央視新聞報道也定義了新基建的范 疇,包括 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 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 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七大類。 本報告中研究的新基建主要是指新型數字 基礎設施,是以 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 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基礎,支撐數字經濟發展和數 字社會建設的新型信息網絡、平臺和資源,包含 大數據云計算中心、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 5G等基礎設施。 一、新基建概述篇 02 (三)新基建主要特征 (
14、四)新基建和傳統基建的區別 與傳統基建相比,新基建主要有以下幾大 特征。 支撐面向未來發展需要:支撐產業轉型升 級和經濟社會發展提檔升級需求。 就當前而言, 新基建部署需要支撐數字經濟發展和智慧社會 建設,能夠為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 智慧社會等建設提供運行底座支撐。 具有強大的經濟社會帶動效應:具有強大 的經濟社會帶動和溢出效應, 能夠帶動新投資, 帶動產業轉型升級,帶動消費升級,帶動社會 提檔升級,發揮投資乘數效應。 有利于促進包容普惠性發展:新基建部署 不面向特定的行業和特定的人群,為經濟社會 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運行提供更為先進通 用的基礎底座,從長期來看,投資者、消費者、
15、老百姓、子女后代、國家都能夠從新基建發展 中受益。 相比傳統基建,新基建的主要體現在以下 三個“新”。 應用新技術:新基建融合了移動互聯網、 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 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是軟硬融合型基礎設施, 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基礎設施。 滿足新需求:新基建部署將滿足經濟社會 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發展新需求,支撐數 字經濟發展和網絡強國、智慧社會建設需要。 激發新動能:新基建部署能夠支撐經濟社 會創新發展,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培育 新的產業業態和應用業態,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和社會提檔升級,推動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 革和動力變革。相比傳統基建,新基建的主要 體現在以
16、下三個“新”。 新一輪新基建的部署將會發揮出巨大的作 用,對整個經濟社會帶來新的影響,主要表現 在以下幾點 : 新基建將引領經濟社會形態變革:不同的 社會基礎設施對應不同的產業業態和經濟形態, 5G、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型 基礎設施普及應用,將讓社會運行模式、經濟 發展方式、產業服務模式發生新的變革。 新基建將驅動新業態和新經濟發展:新基 建是驅動新經濟、 新業態發展的核心基礎設施, 新基建部署是新經濟和新業態發展的前提。每 一次社會基礎設施提檔升級會引發新一輪產業 變革,促進新經濟和新業態的發展。 新基建部署將重構區域競爭新優勢:新基 建部署關系到新一輪區域競爭,搶先部署新基
17、建有利于推動新經濟發展和新業態區域集聚, 并對周邊區域產生極大資源虹吸效應,進而改 變區域競爭格局。 (五)新基建發揮作用和帶來影響 03 04 1、數據中心建設政策 隨著以互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為代表的 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數據中心已成為信息社 會重要基礎設施,迎來了快速發展期,國內外 都紛紛加快布局數據中心建設。我國在數據中 心的布局建設上也不遺余力,從標準、規劃、 扶持措施等方面出臺相關政策,支持和引導數 據中心健康可持續發展。 數據中心布局方面:政策引導數據中心 布局不斷優化。2013年,工信部聯合發改委等 五部委發布關于數據中心建設布局的指導意 見 , 將我國數據中心建設區域劃分為四
18、類地區, 鼓勵新建大型、超大型數據中心,特別是以災 備等實時性要求不高的應用為主的數據中心, 應重點考慮氣候環境、能源供給等要素進行選 址布局。為了指引用戶從全國數據中心資源中 合理選擇,工業和信息化部通信發展司編制出 版了全國數據中心應用發展指引(2017), 針對六大區域(北京及周邊地區、上海及周邊 地區、廣州、深圳及周邊地區、中部地區、西 部地區、東北地區)進行了詳細的建設應用統 計分析,并提出了各區域數據中心布局引導方 向和用戶選擇數據中心的方法指引。 數據中心建設與發展方面:我國從標準、 規劃、扶持措施等方面提出相關政策措施,持 續推進數據中心規范化、綠色化發展。2015 年出臺了關
19、于國家綠色數據中心試點工作方 案,制定綠色數據中心國家標準四項。2017 年出臺了國家標準數據中心設計規范,為 數據中心的技術應用、節能環保、安全保障提 供了設計指引。2017年出臺關于組織申報 2017年度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的通 知,將數據中心納入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 范基地創建的范疇。此外,國家還出臺系列政 策積極引導全國數據中心往綠色化、節能化方 向發展。2020年 8月,工信部、發改委、商務 部聯合發布了關于組織開展國家綠色數據中 心 (2020年 )推薦工作的通知,將聯合組織開 展 2020年度國家綠色數據中心推薦工作。 2、工業互聯網發展政策 2017年 11月,國務院印發
20、關于深化“互 聯網 +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 見,提出到 2025年基本形成具備國際競爭力 的基礎設施和產業體系,到 2035年建成國際領 先的工業互聯網網絡基礎設施和平臺。 圍繞指 導意見,我國工信、發改等部委陸續在工業 互聯網網絡與平臺建設、平臺評價、標準化與 安全保障等方面展開系列政策頂層設計。2020 年 3月,工信部印發關于推動工業互聯網加 快發展的通知,提出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拓展融合創新應用、加快健全安全保障體 系、加快壯大創新發展動能、加快完善產業生 態布局以及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的發展任務。根 據中央及各部委出臺政策,我國工業互聯網發 展主要從以下四方面展開。
21、 網絡與平臺建設方面:為建成工業互聯網 基礎設施和技術產業體系,一是構建工業互聯 網標識解析體系,建設滿足試驗和商用需求的 工業互聯網企業外網和內網標桿網絡。二是建 成集成網絡技術創新、標準研制、測試認證、 應用示范、產業促進、國際合作等功能的開放 公共服務平臺及工業互聯網網絡實驗環境。三 是培育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跨行業跨領域工 業互聯網平臺與面向特定行業、特定區域的企 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四是建設工業互聯網平 臺生態,推動工業互聯網平臺試驗測試體系、 開發者社區以及新型服務體系建設。 平臺評價方面:為規范和促進我國工業互 聯網平臺發展,支撐開展工業互聯網平臺評價 與遴選,主要提出四方面規范
22、。一是明確工業 互聯網平臺資源管理、工業操作系統能力、平 臺基礎技術、投入產出效益四方面基礎共性能 (一)國家政策 二、國家和地方新基建政策分析 05 3、人工智能政策 2017年 7月,國務院印發了新一代人工 智能發展規劃,人工智能產業上升為國家戰 略規劃。截至目前,中央已出臺 20多項人工智 能相關產業政策文件,國家層面的“互聯網 +” 規劃、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和科技創新規劃都 對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做出了重點要求。短短幾 年時間,我國在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人才培養、 重點項目建設方面的頂層設計框架已基本成型。 產業發展方面:國家從四個方面推進人工 智能產業化,一是推進人工智能重點產品規模 化,
23、推進智能網聯汽車、智能服務機器人、智 能無人機醫療影像輔助診斷系統等規?;瘧?。 二是筑牢人工智能核心基礎,重點突破智能傳 感器技設計、代工、封測等技術,推動神經網 絡芯片量產和重點領域規?;瘧?。三是推進 智能制造深化發展,加快復雜環境識別、新型 人機交互等人工智能技術在關鍵技術裝備中的 集成應用。四是建立人工智能產業支撐體系, 建設并開放一定規模的高質量標注數據資源庫、 標準測試數據集,建立人工智能標準體系、測 試評估體系及安全保障體系框架,建設智能化 網絡基礎設施體系。 人才培養方面:2018年 4月,教育部發布 的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提出, 到 2020年建立 50家人工智能學
24、院、研究院或 交叉研究中心。截至 2019年底,全國共有 35 所高校獲得首批人工智能專業建設資格。2020 年 3月,教育部再次審批通過 180所高校開設人 工智能專業。 試驗區建設方面:科技部設立“國家新一 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目前已形成包 括北京、上海、合肥、杭州、深圳、天津、濟南、 西安、成都、重慶和浙江德清縣的十市一縣格 局。工信部設立“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 已批復上海(浦東新區)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 導區申請,未來將支持濟南 -青島、深圳人工智 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建設。 力要求。二是明確設備接入、軟件部署和用戶 覆蓋三方面特定行業平臺要求。三是特定領域 平臺方面,對關鍵數
25、據打通、關鍵領域優化構 建兩方面進行要求說明。四是特定區域平臺方 面,明確地方合作、資源協同、規模推廣三方 面要求。五是跨行業跨領域平臺方面,規范建 設工業互聯網具有跨行業、跨領域、跨區域的 能力,確??砷_放運營、安全可靠性能。 標準化與安全保障方面:標準化方面,建 立工業互聯網平臺標準體系,制定平臺參考架 構、技術框架等基礎共性標準,邊緣計算、平 臺開放接口等關鍵技術標準,以及行業平臺應 用標準。工業互聯網安全保障方面,建立監督 檢查、信息共享和通報、應急處置等安全管理 制度, 建成國家工業互聯網安全技術保障平臺、 基礎資源庫和安全測試驗證環境,在汽車、電 子信息、航空航天、能源等重點領域,
26、形成創 新實用的安全產品、解決方案的試點示范。 項目推進方面:為提升產業融合創新水平, 國家發改委提出推進“互聯網 +”行動,加強 5G、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改 造傳統產業,促進平臺經濟、共享經濟持續健 康發展??萍疾块_展“網絡協同制造和智能工 廠” 重點專項, 提出創建網絡協同制造支撐平臺, 培育示范效應強的智慧企業。試點示范方面, 工信部開展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項目,圍繞網 絡化改造集成創新應用、標識解析集成創新應 用、“5G+工業互聯網”集成創新應用、平臺 集成創新應用、安全集成創新應用五大方向, 遴選出智慧機械制造、智慧港口等 81個工業互 聯網試點示范項目,進行試點先行、
27、示范引領。 此外,工信部印發“5G+工業互聯網”512工 程推進方案,提出加強“5G+工業互聯網” 技術標準攻關、加快融合產品研發和產業化、 加快網絡技術和產品部署實施、打造 5個內網 建設改造公共服務平臺、遴選 10個重點行業、 挖掘 20個典型應用場景、建設測試床、打造項 目庫、培育解決方案供應商、構建供給資源池 10項重點任務。 06 平臺建設方面:科技部設立“國家新一代 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項目,其中將依托騰 訊公司建設醫療影像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 創新平臺,依托北京京東世紀貿易有限公司建設 智能供應鏈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 4、5G網絡建設和應用推進政策 2019年6月
28、, 工信部為中國移動、 中國聯通、 中國電信和中國廣電四家電信運營商發放 5G牌 照,我國正式開啟 5G商用,在 12月全國工業和 信息化工作會議上提出, 穩步推進5G網絡建設, 深化共建共享,力爭 2020年底實現全國所有地 級市覆蓋5G網絡。2020年3月,工信部印發關 于推動 5G加快發展的通知,提出推進 5G網絡 建設、 應用推廣、 技術發展和安全保障四大任務。 5G網絡建設方面:主要從四方面著手推進 5G網絡建設部署。一是加快 5G網絡建設進度, 支持基礎電信企業以 5G獨立組網(SA)為目標, 控制非獨立組網建設規模,推進主要城市的網絡 建設,并向有條件的重點縣鎮逐步延伸覆蓋。二
29、是加大基站站址資源支持,統籌考慮 5G站址部 署需求,開放共享電力、交通等公共設施和社會 站址資源。三是加強電力和頻率保障,開展網絡 綠色化改造,加快實施 700MHz頻段 5G頻率使 用許可, 發布部分5G毫米波頻段頻率使用規劃。 四是推進網絡共享和異網漫游,深化鐵塔、室內 分布系統、桿路、管道及配套設施共建共享,引 導基礎電信企業加強協調配合,整合優勢資源。 5G技術應用方面:國家主要從三方面豐富 技術應用場景,一是培育新型消費模式,鼓勵基 礎電信企業通過套餐升級優惠等舉措促進 5G終 端消費,推廣 5G+VR/AR、賽事直播等應用促進 新型信息消費,鼓勵電信、廣電和內容提供商等 加強協作
30、, 豐富教育、 傳媒等新型多媒體內容源。 二是推動“5G+醫療健康” 、 “5G+工業互聯網” 、 “5G+車聯網”協同發展。三是構建 5G應用生 態系統,匯聚應用需求、研發、集成、資本等各 方,以創新中心、聯合研發基地、孵化平臺、示 范園區等為載體,推動 5G在各行業各領域的融 合應用創新。 07 5G技術研發方面:國家主要從技術標準、 測試驗證、創新支撐三方面推進 5G技術研發。 一是加強 5G技術和標準研發,開展 5G行業虛擬 專網研究和試點,加速 5G應用模組研發,支持 5G核心芯片、關鍵元器件等重點領域的研發。 二是組織開展 5G測試驗證,優化 5G SA設備采 購測試流程,開展 5
31、G增強技術研發試驗,組織 開展毫米波設備和性能測試。三是提升 5G技術 創新支撐能力,利用 5G融合新技術,打造并提 供行業云服務、能力開放平臺、應用開發環境等 共性平臺, 加快5G檢測認證平臺建設, 提升測試、 檢驗、認證等服務能力。 5G安全保障方面:國家主要從基礎設施安 全、網絡數據安全以及產業生態安全三方面著手 加大 5G安全保障。一是加強 5G網絡基礎設施安 全保障,構建 5G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障體 系,加強 5G核心系統、網絡切片等新對象的網 絡安全防護,研究典型應用場景下的安全防護指 南和標準,試點開展 5G安全監測手段建設。二 是強化 5G網絡數據安全保護,圍繞典型應用場
32、景,健全完善數據安全管理制度與標準規范, 以及數據安全風險動態評估評測機制。三是培育 5G網絡安全產業生態,加強 5G網絡安全核心技 術攻關和成果轉化,強化安全服務供給,推進國 家網絡安全產業園區建設和試點示范,創新 5G 安全治理模式,建設安全治理機制。 5G基建工程方面:2020年 3月,國家發改 委和工信部在關于組織實施 2020年新型基礎 設施建設工程(寬帶網絡和 5G領域)的通知 中提出,面向重大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 5G智慧 醫療系統建設、面向“互聯網 +”協同制造的 5G虛擬企業專網建設、面向智能電網的 5G新技 術規?;瘧?、基于 5G的車路協同車聯網大規 模驗證與應用、5G智慧
33、教育應用示范、5G智 慧港口應用系統建設、5G+4K/8K超高清制播系 統基礎設施建設。 1、數據中心建設政策 地方政府結合本地發展需求引導數據中心 布局與建設。 作為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一部分, 數據中心與本地社會經濟發展、產業定位、數 字化轉型息息相關,截至目前,我國已有近 30 個省份出臺了數據中心相關政策。地方政府為 滿足本地數字經濟發展需求,一方面引導數據 中心向能源、氣候優勢區集聚,另一方面,優 先支持重點領域數據中心建設。河北省提出優 化數據中心布局, 引導超大型數據中心向能源、 氣候優勢區域集聚,并支持圍繞 12大重點產業 建設行業數據中心。上海市提出在外環外符合 條件的既有工業
34、區內建設數據中心,將工業用 能指標向具有重要功能的數據中心傾斜。湖南 省提出建設一批行業數據中心。浙江省提出在 數據量大、時延要求高的應用場景集中區部署 邊緣計算設施。 地方政府優先支持大型、綠色、高效數據 中心建設與發展。 部分地方政府通過用地、 用能、 企業所得稅等優惠舉措對數據中心建設給予扶 持和引導。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超 10個省份 對符合條件的數據中心給予電價優惠, 如海南、 安徽、內蒙古等地。山西省在加快推進數字 經濟發展的若干政策中提出對大型及特大型 數據中心設定目標電價。內蒙古對投資 10億元 以上的數據中心給予土地優惠。江蘇省對符合 國標 A級或 T4建設標準的數據中心給予
35、土地保 障和用電優惠。浙江省鼓勵綠色節能、高效計 算的云數據中心建設。 2、工業互聯網發展政策 截至目前,全國共有 10余省份發布了 20 余項工業互聯網規劃, 地方政府對接國家政策, 推動工業互聯網的落地實施。地方政府圍繞工 業互聯網網絡建設、平臺發展、應用創新、安 全提升及生態培育等重點方向深耕細作。 重點任務方面。一是建設完備的工業互聯 網網絡基礎設施和產業體系,加強安全保障體 (二)地方政策 系建設,推進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技術產業 體系構建及融合應用。二是實施“企業上云”、 “機器換人”等工程,實施企業數字化網絡化 智能化升級。三是聚焦重點行業,以頭部企業 為引領,開展工業互聯網標桿
36、示范項目建設。 四是加強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工業互聯網公 共服務平臺等平臺建設?!?。 3、人工智能政策 各地方政府根據國家戰略指引并結合自身 優勢特點相繼出臺了人工智能相應政策。截至 目前,全國共有 20余省份發布了 30多項人工 智能規劃。從產業政策出臺頻率和支持力度來 看,北京、上海、廣東、浙江可歸為第一梯隊, 上述地區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較快,集中了全國 70%以上的人工智能企業。 政策內容上來看,有超過 15個省份制定了 具體的企業數量、產業規模、示范項目數量、 人才和專利數量等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目標。重 點任務方面。加強在人工智能基礎理論、核心 元器件、智能終端、算法算力、創新應用等方 面
37、研究。打造人工智能產業園、人工智能創新 平臺、人工智能服務平臺等創新平臺。鼓勵重 點企業開展工業互聯網等新技術與人工智能融 合應用,打造應用示范試點。鼓勵高校開設人 工智能學院, 建設完善人工智能人才培養體系。 4、5G網絡建設和應用推進政策 2019年開啟我國 5G商用元年,全國各省 將 5G列為重點發展任務,截至 2020年 8月,我 國已有超 25個省級行政區及近 80個地級市陸續 開展 5G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產業發展行動計劃 以及 5G應用試點布局,其中將突破 5G關鍵核 心技術和 5G產業應用發展作為重點。政策保障 方面,各地將 5G建設以及相關工作分解,明確 責任主體、共同推動 5
38、G網絡建設和產業發展, 并配套專項政策,提供財政補貼,全面支持 5G 技術、應用、產業、平臺發展,推動構建以 5G 為核心的下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態,打造高質 量發展新動能。 作為 5G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5G產業園 08 建設成為各省爭相發展 5G的重要舉措。在 5G 政策指導引領下,北京、山東、天津、安徽、 廣州等省市加快推動 5G產業園建設,截至 09 2020年 8月全國已建有約 30個 5G產業園,聚 集國內專業的人力、智力、財力,助推 5G技術 與應用落地。 10 根 據 全 國 數 據 中 心 應 用 發 展 指 引 (2018),2017年全國數據中心機架 170萬, 規劃在建
39、106萬個。2017-2019年每年 IDC機架 增速保持在 25%-30%左右,與網絡經濟發展 速度持平。按照一個 2U機架平均 10臺服務器 來配置,每臺 2路服務器的硬件成本在 5萬元左 根據工信部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工業 互聯網產業經濟規模達 2.1萬億元。預計 2020- 2025年年均復合增長率為 13.3%。根據統計, 目前全國每年在建的大型工業互聯網平臺項目 右,加上相應的軟件、安全設備、網絡設備、 制冷設備等,一個機架建設成本為 50-80萬, 平均在 70萬元左右。2020-2022年新增機架約 為 220萬個,總投資估計在 1.5萬億左右。 超過 500個,每個工業互
40、聯網平臺投資規模都 在 1.5億 -2億左右。預計 2020-2025年工業互 聯網領域累計投資將達到 6500億元左右。 (一)數據中心投資規模估算 (二)工業互聯網投資規模估算 三、新基建投資規模估算 11 0 200 400 600 2020E2021E2022E 124 166 220 280 350 420 500 0 200 400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2020E2021E2022E2023E2024E2025E 700 800 920 1060 1100 1250 1400 2014-2019年,我國人工智能行業投融資 金額總計約為 3950億人民幣,
41、其中 2019年我 國人工智能投融資總金額為 931億元。以城市 據點來看,北京、深圳、上海三座國內超一線 城市已成為了我國人工智能行業發展的三角著 力點,以點帶面地帶動京津冀發展區、粵港澳 大灣區、長三角經濟區的人工智能技術崛起。 人工智能投資細分領域,從產業鏈看, 2019年我國人工智能投融資事件最多的兩大 領域是計算機視覺和 AI行業應用,占比分別為 24%和 21.6%。自然語言處理和深度學習技術 占比達到 16%和 14%。其余依次為 AI芯片、數 據庫、自動駕駛和生物識別。預計到 2022年, 我國人工智能投融資規模將逼近 1200億元。 5G基站通信使用 2.6GHz和 3.5G
42、Hz左右傳 輸頻率,均高于 4G通信所使用的 2.4GHz,根 據電磁波在空間中傳輸損耗模型,使用電磁波 頻率越高,基站覆蓋范圍越小,為實現相同覆 蓋范圍, 5G基站數量將是4G的1.2-1.5倍左右。 在考慮 5G基站布局密度、企業場景應用、運營 共建共享等影響基站建設數量的因素條件下, 以1.2倍數量計算, 全國5G基站將約為653萬座。 根據三大運營商公布 4G基站建設周期等相關數 據,5G基站建設高峰期為 2021-2023年。按照 中國移動前期招投標來看,單基站 40萬部署成 本核算(其中主設備成本約 15-20萬),2019- 2026年間全國基站累計投資將達2.6萬億左右。 (三
43、)人工智能投資規模估算 (四)5G 投資規模估算 2024-2026年將是 5G社會化應用爆發期, 物聯網應用、企業級應用將是 5G應用創新的重 點,預計間接帶動投資將超 5萬億。 從新基建各細分領域來看,2020年,我 國在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5G、人工智能 等新基建重點領域投資規模約達 1萬億元,其 中大數據中心、5G基礎設施、工業互聯網、人 工智能投資規模分別約為 52%、27%、11%、 10%。 12 13 根據各地方已經發布的政策文件,本報告 梳理了北京、上海、廣東、天津、江蘇、重慶、 山東、浙江、福建、河南、云南、陜西、湖南、 四川、貴州、遼寧、河北、安徽、廣西(排名 不分先
44、后)等部分?。ㄖ陛犑?、自治區)在新 基建方面的建設需求。 (一)部分省份新基建建設需求 1、北京市 北京市將緊緊圍繞“智慧北京”建設,加 快新基建部署,重點推進工業互聯網、數據開 放平臺、智能制造、5G、人工智能、城市交通 大腦等領域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 推進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圍繞北京十大 高精尖產業打造“1+10+N”的工業互聯網平臺 體系,構建北京工業互聯網資源池,打造一個 以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 網平臺,培育 30家以上自主、安全、可控的工 業互聯網平臺及應用服務商。推動工業互聯網 平臺企業與 200家總部企業進行戰略合作。工業 骨干企業云平臺應用率達到 75%,業
45、務上云和 設備上云企業上云百分比高于全國平均值,重 點工業骨干企業技術軟件化率達到 50%。形成 20個具有示范效應的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案例。 加快構建數據開放平臺:打造公共數據開 放平臺,優先在信用服務、醫療衛生、社保就 業、公共安全、交通運輸、教育文化、地理空 間、氣象環保等重點領域,實現社會數據、應 用服務接入市級大數據平臺。到 2021年,實現 “3新 1平臺 10項目”,面向互聯網經濟,建設 1個企業落地服務平臺,推動形成 10個重大示 范項目落地,逐步構建滿足現有政策下的互聯 網信息服務業開放體系。 推進智能制造進程:形成以醫療健康機器 人、特種機器人、協作機器人、倉儲物流機器 人
46、四大整機加關鍵零部件為主導的“4+1”發展 格局。圍繞醫療健康機器人、特種機器人、協 作機器人等細分領域,培育形成 3個以上在國 內有影響力的協同創新平臺。支持企業積極參 與國家先進醫療裝備應用示范、智慧健康養老 應用試點示范等項目。支持倉儲物流等服務機 器人、安全應急等特種機器人在城市副中心、 大興機場等重點區域及北京冬奧會等重大活動 率先示范應用。實施 100個左右數字車間、智 能工廠、京津冀聯網智能制造應用示范項目。 打造 60個左右智能制造標桿企業,打造 3個以 上智造云平臺。 推進 5G示范應用:重點以北京城市副中 心、北京新機場、2019年北京世園會、2022年 北京冬奧會、長安街
47、沿線升級改造等“五”個 重大工程、 重大活動為契機, 以超高清視頻直播、 自動駕駛示范運行、云端機器人管理、自動化 物流、無人機、安防監控等應用需求為切入點, 規劃部署規?;?5G試驗網絡,率先開展自動駕 駛、健康醫療、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超高 清視頻等“五”個 5G典型場景的示范應用,并 向民生服務、先進制造、城市管理延伸,實現 5G行業應用引領。 四、地方政府新基建的需求和痛點 北 京 市 14 推進人工智能賦能多維領域:以冬殘奧會 應用、市民服務熱線、城市副中心建設、醫療 健康、自動駕駛等方面的大數據應用為突破, 實現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融合創新,實現政務數 據、公共事業單位數據等多源數據協同應用。 在城市管理領域開展人工智能 +科技冬殘奧、 市民服務熱線、智能交管、城市清潔、農業農 村、城市副中心,在公共服務領域開展人工智 能 +金融服務、智慧教育、醫療健康、自動駕駛、 公園景區。 建設城市交通大腦:以冬奧會實現智能網 聯汽車全面應用為目標,建設城市交通大腦, 實現交通信號、交通組織和交通誘導三大城市 交通精細化管理功能落地。研發區域與全局協 同的城市交通智慧決策云平臺,提高智能網聯 時代道路通行效率和安全性。2020年在重點區 域完成 5G車聯網建設,形成連接車與云的車聯 網服務能力。提供多級別、多種類智能網聯車 輛測試及創新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