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國汽車智能化和華陽集團智能座艙分析報告(20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21年中國汽車智能化和華陽集團智能座艙分析報告(20頁).pdf(20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在國內汽車行業景氣下行中,公司持續優化自主品牌客戶結構,淘汰低端客戶。據招股書披露,公司 2014-2016 年前五大客戶分別為長城、北汽銀翔、日立、先鋒電子和一汽股份,前五大客戶集中度較高。2017 年開始,受汽車行業景氣度下行影響,公司以自主品牌為主要客戶的汽車電子業務受到較大沖擊。2017 年以來北汽銀翔等自主品牌客戶銷量下滑,使得公司營收持續下降,2018 年和 2019 年營收分別下降至34.69 億元和 33.83 億元。為此,公司不斷進行客戶優化,在逐步淘汰低端客戶的同時積極強化與核心客戶的深入合作,前五大客戶收入占比從 2018 年的 35.02%快速提升至 44.38%。不斷
2、優化自主品牌客戶的同時,公司借助行業智能化升級的機遇積極切入了合資和外資品牌的全球供應鏈。根據公司公告的客戶合作項目,目前 HUD 已實現東風日產啟辰星的量產,其升級產品 AR-HUD 獲廣汽項目定點;雙連屏產品拿下長安 UNI-T平臺訂單;無線充電產品將通過現代、福特、PSA(包括 FCA)等客戶的項目向全球供應;與華為合作的 Hicar 系統將在長安奇瑞車型上量產;基于華為海思芯片研發的新一代 APA 產品(融合環視功能)正在參與項目競標,有望在通信、芯片等先進技術方面與華為推進更深層次的合作智能座艙是智能汽車最先落地的環節,傳統中控臺、液晶儀表盤“大屏化”、“一芯多屏化”升級,增量 HUD、無線充電、流媒體后視鏡、DMS 等快速滲透。智能座艙通過配備智能化、網聯化車載產品實現人與車的智能交互,從而使得汽車由傳統的出行工具向第三生活空間演進。整個智能座艙產業鏈主要由高通為代表的芯片供應商,Linux、安卓為代表的操作系統供應商,以及座艙電子供應商、集成商和整車廠組成。相較于自動駕駛,智能座艙落地難度更低,近年來處于快速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