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40 Cities:2023城市層面促進建筑領域節材降碳政策方案研究報告(32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C40 Cities:2023城市層面促進建筑領域節材降碳政策方案研究報告(32頁).pdf(32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城市層面促進建筑領域節材降碳政策方案研究報告Research Report On Policy Options ToPromote Demand Reduction ForConstruction MaterialsAt The City Level摘摘要要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指出,預計到 2060 年,全球材料使用量將增加一倍以上,其中一部分增長歸因于建筑部門使用的材料。到 2030 年,若要實現所有新建筑在運行中的凈零排放,建筑材料和設備中的隱含碳必須比現在水平至少減少 40%。中國建筑能耗與碳排放研究報告(2022)顯示,2020 年全國建筑全過程碳排放總量約為 50.80 億
2、tCO2,約占全國碳排放比重為 50.90%,而建材生產階段碳排放 28.2 億 tCO2,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比重高達 28.2%,中國建筑隱含碳減排潛力巨大。在此背景下,要如期實現“雙碳”目標,在城市層面推動建筑領域節材降碳勢在必行。本研究在梳理我國促進城市建筑領域節材降碳相關政策并分析其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從合理控制新建量和降低建材使用強度出發構建了促進城市建筑領域節材降碳的政策體系,列出了盤活存量建筑、優化新建建筑供給結構、提高建材利用效率和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四個維度的節材措施與對應的政策建議清單。同時在構建體系化政策措施選擇工具和推進創新性政策措施研究方面提出了深化研究相關建議,為制定促
3、進城市建筑領域節材降碳相關政策提供參考。全國及各省市出臺一系列政策促進建筑領域節材降碳:全國及各省市出臺一系列政策促進建筑領域節材降碳:盤活存量建筑方面,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強調,要有效盤活存量住房資源。實施城市更新方面,如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于在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中防止大拆大建問題的通知指出,嚴格控制大規模拆除。提高建材利用效率方面,如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方面,如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要求,探索實施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產品強制使用制度,明確產品質量
4、要求、使用范圍和比例。相關政策實施過程中仍存在相關政策實施過程中仍存在的一些挑戰的一些挑戰:建筑閑置問題嚴重,我國房屋空置率高達 20%以上,超過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建筑短命現象存在。由于過早拆除,我國建筑平均壽命僅能維持 2530 年。而發達國家建筑的平均壽命則長得多。建筑隱含碳控制力度不足。我國建筑隱含碳排放顯著高于發達國家。加之建筑短命現象存在,按建筑壽命攤銷計算,每年的建筑隱含碳差距進一步加大。建筑隱含碳政策約束缺失。我國尚無關于限制建筑隱含碳的技術標準,美國、加拿大、愛爾蘭等國家均明確提出要限制建筑項目隱含碳排放。我國在設置隱含碳限值促進建筑業加速脫碳方面仍有待重視并加以探索。挑戰背
5、后的原因機制分析挑戰背后的原因機制分析:新建建筑建材消耗源頭減量政策重視不足。目前,我國在建筑隱含碳方面的認識仍然不足,政策法規缺乏明確的指導思想,限制建筑隱含碳的技術標準難以出臺。存量建筑管理政策薄弱。當前政策多從促進閑置建筑功能改造再利用等角度出發加以緩解,對于優化調配新建建筑供給結構以減少未來可能發生的空置問題未給予足夠重視。政策沒有形成協同合力。各個政策之間缺乏統一的標準和目標,難以形成統一的方向和行動方案。各級政府、部門、地區出臺的相關促進建筑領域節材降碳的政策法規、規范性文件等政策信息沒有形成相互聯系、相互支持的整體。相關政策缺乏清單式政策選擇工具。國家層面多為指導性政策,缺乏地方
6、性細化的政策實施措施。一些地方執行部門無法有效地將指導性政策轉化為可執行的具體措施,缺少具體政策措施清單供執行部門選擇。城市層面城市層面促進建筑領域節材降碳政策方案呈現:促進建筑領域節材降碳政策方案呈現:報告從合理控制新建量和降低建材使用強度出發全面構建了促進城市建筑領域節材降碳的政策方案,分別提出了盤活存量建筑、優化新建建筑供給結構、提高建材利用效率和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四個維度的減材措施及其技術標準、經濟激勵、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政策建議:引導閑置建筑功能轉換,減少存量建筑空置。即對具備使用功能但因為市場原因空置的建筑進行重新定位,將其轉化為符合現代城市市場需求的功能和用途,從而減少對新建建筑的
7、需求。報告提出相關部門應重點加強開展各類型空置建筑盤活試點示范項目,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盤活模式和方法,同時出臺相應的金融扶持政策??茖W實施城市更新,延長建筑使用壽命。圍繞促進城市建筑領域節材降碳的主題,這里指對喪失原有功能的老舊建筑進行適度改造,恢復其使用功能,延緩其老化和廢棄的過程,從而減少對新建建筑的需求。報告重點提出應嚴格控制房屋拆除規模和拆建比例,嚴格落實房屋拆除工程備案納管。在更新改造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完善改造項目多方參與機制。合理規劃建筑面積發展目標,避免由超量建設導致未來房屋閑置。根據城鄉發展規劃、人口流動變化、住房需求分析等因素,科學確定建筑面積的合理規模、結構和布局,避免盲
8、目擴大建設用地規模導致未來房屋超量建設和閑置。報告重點提出應嚴格控制建設用地供應指標,科學制定差別化的建設用地供應政策,加強建設用地監管和審批制度。引導建設“好房子”,避免由房屋品質落后導致的房屋閑置。順應居民居住需求升級,建設滿足居民跨代居住需求的高品質建筑,避免建筑功能不適配和建筑品質落后造成的未來建筑過早拆除和改建。報告提出應制定并實施包括百年住宅建筑在內的“好房子”設計、建設、評價標準,著重提升建筑安全耐久性指標,打造“好房子”樣板。建筑設計階段:推廣低碳結構體系,優化建筑設計,實現建材消耗源頭減量。報告提出通過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經濟激勵方式鼓勵相關單位選用輕質高性能的鋼結構、木結構
9、、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等低碳結構體系,鼓勵采用減量化設計、結構化設計和標準化設計的設計理念,鼓勵選用光伏瓦、光伏幕墻等節能綠色建材替代傳統建材。建筑施工階段:推行新型建造方式,加強施工管理,減少建材施工損耗。推行裝配式建筑、智能建造、房屋全裝修等新型建造方式,加強施工現場材料管理。報告提出對采用新型建造方式的項目給予土地供應、容積率、財政補助等優惠政策,對符合相關標準的部品部件和預制構件生產企業,出臺相應的增值稅即征即退優惠政策。在管理制度方面建立健全施工現場材料管理的激勵制度和機制。加強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全過程管理。報告重點提出建立健全建筑拆除廢棄物回收利用體系,實施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方案審核制
10、度,相關部門據其方案嚴格實施監督、檢查等管理職責。拓寬建筑垃圾再生產品應用市場。報告重點提出通過實施稅收優惠、財政補貼、價格補償等政策措施,扶持建筑垃圾綜合利用企業的發展,擴大產品的市場需求和應用范圍。在項目設計、招投標、施工許可審批階段規定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產品使用比例。政策深化研究建議:政策深化研究建議:一方面是構建體系化政策選擇工具。首先開展政策措施體系化梳理,構建政策關聯性,提升對促進建筑領域節材降碳相關的政策信息的全面理解與操作,在此基礎上建立政策實施效果實時評估機制,為政策選擇提供有效依據,最后建立清單式措施選擇工具。為政策制定和執行提供依據和參考。另一方面是推進創新性政策措施研究
11、。一是探索推動建筑隱含碳限額設計。參照建筑節能“三步走”戰略制定建筑隱含碳的“三步走”戰略。二是探索推動建筑隱含碳碳交易。三是完善建材排放因子庫,實現動態更新。四是研究建立光伏建材回收標準體系。城市層面促進建筑領域節材降碳政策方案研究報告1目錄引言.1第一章 促進城市建筑領域節材降碳相關政策梳理.21.1 盤活存量建筑相關政策.21.2 實施城市更新相關政策.21.3 提高建材利用效率相關政策.31.4 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相關政策.5第二章 促進城市建筑領域節材降碳的政策問題.72.1 政策實施現狀.72.2 政策問題分析.8第三章 促進城市建筑領域節材降碳的政策方案.103.1 政策框架構建
12、.103.2 具體政策措施建議.113.3 政策措施清單.183.4 政策深化研究建議.22總結.24城市層面促進建筑領域節材降碳政策方案研究報告1引引言言全球氣候變暖問題日益嚴峻,碳減排是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關鍵。建筑行業是目前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行業,在全球排量中的占比高達 37%。水泥、鋼鐵和鋁等材料的生產和使用會產生大量碳足跡1。然而,針對建筑中隱含碳的減排方案尚未得到廣泛研究。據中國建筑能耗與碳排放研究報告(2022)顯示:20052020 年,我國建筑業施工面積從 35 億 m2增長至 149 億 m2,擴大超過 3 倍,這期間造成了大量的建材消耗。2020 年全國建筑全過程碳排放總
13、量約為 50.80億 tCO2,約占全國碳排放比重為 50.90%,而建材生產階段碳排放 28.2億 tCO2,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比重高達 28.2%,可見中國建筑隱含碳減排潛力巨大。在此背景下,要如期實現“雙碳”目標,在城市層面推動建筑領域節材降碳勢在必行。1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2023).Building Materials and the Climate:Constructing a NewFuture.Nairobi城市層面促進建筑領域節材降碳政策方案研究報告2第一章 促進城市建筑領域節材降碳相關政策梳理1.1 盤活存量建筑相關政策
14、盤活存量建筑相關政策建筑的空置和不充分利用會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盤活存量建筑可以有效降低對新建建筑的需求量,進而促進城市建筑領域節材降碳。全國及各省市出臺一系列政策支持盤活存量建筑的計劃和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強調,要有效盤活存量住房資源。青島市發布既有建筑調整使用功能規劃建設審查辦法(試行),引導閑置建筑功能轉換、盤活空間資源工作。南京市存量房屋改建為租賃住房辦理實施細則(試行)規定,本市已建成并具有一定規模的商業、研發、辦公、酒店(賓館)、廠房等存量房屋能改建為租賃住房。2018 年底南京市出臺南京市推進高新園區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
15、首次提出打造城市“硅巷”,向“存量空間”要“增量價值”,讓老城區創新活力得到有效激發。南京市利用主城區的存量建筑、閑置載體引入新型研發機構、高新技術企業,加快建設“硅巷”,釋放創新空間,將閑置樓宇變身“硅巷”。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存量國有建設用地盤活利用的指導意見(試行)指出,對已建成投入使用且符合北京市建設用地功能混合使用相關規定的存量建筑可進行功能轉換。重點功能區及現狀軌道站點周邊,在符合規劃、權屬不變、落實建筑規模增減掛鉤要求、滿足安全要求的前提下,鼓勵利用現狀建筑改建保障性租賃住房。1.2 實施城市更新相關政策實施城市更新相關政策城市更新過程中應嚴格房屋拆除管理,減少建筑的拆除
16、和重建次數,促進對現有建筑的改造、更新和再利用,延長建筑使用壽命,可以有效降低對新建建筑的需求量,進而促進城市建筑領域節材降碳。全國及各省市出臺一系列政策支持科學實施城市更新,嚴格拆除管理,城市層面促進建筑領域節材降碳政策方案研究報告3延長建筑使用壽命。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扎實有序推進城市更新工作的通知指出,建立城市體檢機制,依據城市體檢結果,編制城市更新專項規劃和年度實施計劃,強化精細化城市設計引導,創新城市更新可持續實施模式,明確城市更新底線要求。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關于在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中防止大拆大建問題的通知指出,嚴格控制大規模拆除,除違法建筑和經專業機構鑒定為危房且無修繕保留價值的建筑外
17、,不大規模、成片集中拆除現狀建筑,原則上城市更新單元(片區)或項目內拆除建筑面積不應大于現狀總建筑面積的 20%。青島市房屋建筑拆除工程管理辦法 有效規范了房屋建筑拆除工程秩序。青島市“十四五”住房發展規劃指出,城市更新要在現狀評估和居民意愿調查的基礎上,結合區市實際確定改造內容。南京市城市更新試點實施方案提出,在“十四五”期間對居住類地段、生產類建筑、公共類空間、綜合類片區 4 類 10 個方面進行全要素、全方位更新,從“拆改留”過渡到“留改拆”。北京市城市更新條例提出城市更新是指對北京市建成區內城市空間形態和城市功能的持續完善和優化調整,遵循規劃引領、民生優先,政府統籌、市場運作,科技賦能
18、、綠色發展,問題導向、有序推進,多元參與、共建共享的原則,實行“留改拆”并舉,以保留利用提升為主的根本宗旨。1.3 提高建材利用效率相關政策提高建材利用效率相關政策提高建材利用效率有助于減少建筑建材的消耗和浪費,從而提高節材降碳的水平,降低資源的利用壓力,同時減少建筑建材的隱含碳排放,已經成為現代建筑設計和施工的重要目標。全國及各省市出臺一系列政策支持提高建材利用效率。一是建筑設計方面的政策一是建筑設計方面的政策,包括結構設計上優化結構選型,實行標準化設計、減量化設計,實現建材消耗源頭減量。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的行業標準裝配式住宅設計選型標準指出,建筑師首先應在整個住宅設計選型中充分發揮設計引
19、領作用,從技術策劃階段開始,切實統籌各專業實現設計選型。建筑設計應采用模塊和模塊組合的設計方法,遵循模數及模數協調的基城市層面促進建筑領域節材降碳政策方案研究報告4本原則,從前端有效協調建筑設計和部品部件的標準化。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編制了綠色建造技術導則(試行),從設計、施工、交付三方面對綠色建造作出了策劃要求和相關規定。二是綠色建材采購方二是綠色建材采購方面的政策面的政策。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工業和信息化部決定進一步擴大政府采購支持綠色建材促進建筑品質提升政策實施范圍,制定綠色建筑和綠色建材政府采購需求標準(以下簡稱需求標準),要求納入政策實施范圍的政府采購工程涉及使用需求標準中的綠色建材
20、的,應當全部采購和使用符合相關標準的建材。南京市就綠色建材試點已印發相關政策文件 20 余項,涵蓋綠色建材從設計到應用、從試點申報到監督核查、從配套課題到引導扶持等眾多環節,為南京市綠色低碳建材推廣應用提供了有力保障。青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 青島市政府采購支持綠色建材促進建筑品質提升試點工作實施方案,要求在政府采購工程中試點推廣綠色建筑和綠色建材應用,逐步提高綠色建材在新建建筑中的應用比重,切實提升綠色建筑工程品質。北京市朝陽區、通州區分別制定政府采購支持綠色建材促進建筑品質提升工作實施方案,要求嚴格執行需求標準,嵌入到項目建設的各個環節,納入需求標準的綠色建材“應采盡采”。三三是新型建造方
21、式相關的政策,是新型建造方式相關的政策,包括大力推行綠色施工、裝配式建筑、智能建造、房屋全裝修等,以減少建材損耗。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印發的綠色建造技術導則(試行)指出,應積極推廣材料工廠化加工,實現精準下料、精細管理,降低建筑材料損耗率。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關于加快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裝配式建筑、星級綠色建筑工程項目應推廣全裝修,積極發展成品住宅,倡導菜單式全裝修,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關于推動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設各環節應用,形成涵蓋
22、科研、設計、生產加工、施工裝配、運營等全產業鏈融合一體的智能建造產業體系。南京市大力推廣新型建造方式,完成國家裝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和省建城市層面促進建筑領域節材降碳政策方案研究報告5筑產業現代化示范城市創建任務。南京市綠色建筑“十四五”發展規劃 中提及積極推行住宅全裝修在全市具備條件的區域內大力推動居住建筑全裝修。青島市規定裝配式建筑應用范圍以及比例,給予裝配式建筑政策優惠,在關于進一步推進建筑產業化發展的意見中提出裝配式建筑的認定標準按照單體工程裝配率不低于 25%執行,采用裝配式建筑技術的項目經認定達到裝配式建筑工程裝配率認定標準的給予該項目 3%建筑面積獎勵。青島市在綠色建筑和綠色建材政府
23、采購需求標準中提出保障性住房項目應全裝修交付,其他建筑應至少對公共區域進行全裝修交付。北京市發布進一步發展裝配式建筑的實施意見提出,到 2025 年實現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達到 55%,并出臺了北京市裝配式建筑、綠色建筑、綠色生態示范區項目市級獎勵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等一系列獎勵措施。1.4 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相關政策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相關政策建筑垃圾在城市管理中存在較大危害,但也是一個“資源寶庫”。建筑垃圾經過分類、清洗、破碎等工藝,轉化為再生骨料、再生混凝土等可再利用的建筑材料,將對促進城市建筑領域節材降碳具有重大意義。全國及各省市出臺一系列政策支持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一是一是建筑垃
24、圾源頭管理方面的政策建筑垃圾源頭管理方面的政策。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推進建筑垃圾減量化的指導意見指出,推進建筑垃圾減量化是建筑垃圾治理體系的重要內容,推動建筑垃圾減量化技術和管理創新,推行精細化設計和施工,實現施工現場建筑垃圾分類管控和再利用。青島市建筑垃圾污染環境防治工作方案要求:新建(改建)工程、拆除工程的建設單位應編制建筑垃圾分類方案,按規定辦理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方案備案及建筑垃圾處置核準手續。北京市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建筑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工作的意見,提出建筑拆除工程實行建筑拆除、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一體化管理。二是建筑垃圾綜合利用方面的政二是建筑垃圾綜合利用方面的政策策。國務院辦公廳印
25、發的“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要求,探索實施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產品強制使用制度,明確產品質量要求、使城市層面促進建筑領域節材降碳政策方案研究報告6用范圍和比例。關于“十四五”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的指導意見指出,鼓勵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及制品在建筑工程和道路工程中的應用,以及將建筑垃圾用于土方平衡、林業用土、環境治理、燒結制品及回填等,不斷提高利用質量、擴大資源化利用規模。南京市關于推動高質量發展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實施意見、南京市“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規劃文件明確指出:全面推進建筑垃圾等各類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和治理能力匹配化,推進建筑垃圾減量化與資源化利用。完善垃圾和廢棄物
26、綜合利用體系,全面提升資源利用率和產出率,推動建筑材料循環利用。南京市綠色建筑“十四五”發展規劃要求,逐步健全垃圾資源化循環利用體系,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 80%以上的目標。青島市“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指出,結合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示范城市建設,持續推動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形成“青島模式”。鼓勵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企業延伸產業鏈,參與建筑垃圾分類、收集和運輸,培育一批具有較高技術裝備水平和較強產業競爭力的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示范企業和示范線。北京市 北京市建筑垃圾處置管理規定 等文件規定,建筑垃圾管理遵循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和產生者承擔處置責任的原則,使用政府財政性資金以及國有投資占控股或者
27、主導地位的建設工程的建設單位,應當按照國家和本市規定優先使用建筑垃圾再生產品。三是建筑垃圾信息化監管方面的政策三是建筑垃圾信息化監管方面的政策。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要求,建立政府固體廢物環境管理平臺與市場化固體廢物公共交易平臺信息交換機制,充分運用物聯網、全球定位系統等信息技術,實現固體廢物收集、轉移、處置環節信息化、可視化,提高監督管理效率和水平。青島市“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提出,建立健全監管體系,強化固體廢物監管,開展“無廢城市”智慧監管平臺建設。北京市建立了建筑垃圾綜合管理及循環利用信息共享平臺。城市層面促進建筑領域節材降碳政策方案研究報告7第二章 促進城市建
28、筑領域節材降碳的政策問題2.1 政策實施現狀政策實施現狀盡管當前全國及各省市已出臺并推行了一系列政策促進城市建筑領域節材降碳,但從政策實施現狀來看仍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一是建筑閑置問題突出一是建筑閑置問題突出。在居住建筑方面在居住建筑方面,因建筑供給與需求時空錯配、建筑品質功能不滿足人民對“好房子”的期望等原因,我國住房空置率居高不下。據統計,我國房屋空置率高達 20%以上,超過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在公共建筑方面在公共建筑方面,因功能多樣性不足、缺乏大眾化考慮等原因導致群眾利用率低,存在大量閑置公共建筑。在工業在工業建筑方面建筑方面,伴隨城市“退二進三”產業結構調整浪潮、工業廠房功能調整等也存
29、在大量閑置工業建筑。這些閑置建筑的建筑材料沒有能夠發揮應有的使用價值,產生了不必要的建材消耗,形成了大量的建筑隱含碳浪費。二是建筑短命現象存在。二是建筑短命現象存在。數據顯示,2021 年全國城鎮住宅和公共建筑拆除面積 16 億平方米,相當于當年竣工面積 34.9 億平方米的45.8%。由于過早拆除,我國建筑平均壽命僅能維持 2530 年。而發達國家建筑的平均壽命則長得多,美國 74 年、英國 132 年、法國 102年、德國 64 年。建筑的短命帶來的是以“建設拆除重建”為基本軌跡的大量建設活動過程,形成了大量重復建設的建材浪費。三是建筑隱含碳控制力度不足三是建筑隱含碳控制力度不足。以居住建
30、筑為例,我國建筑建材以鋼筋混凝土結構為主,新建建筑隱含碳排放約 600kgCO2/m2,而發達國家建筑以鋼結構和木結構為主,鋼結構建材凈排放強度228kgCO2/m2,木結構建材碳排放強度 83kgCO2/m2,分別是混凝土結構碳排放強度的 18%和 50%,導致當前我國建筑隱含碳排放顯著高于發達國家。加之建筑短命現象存在,按建筑壽命攤銷計算,每年的建筑隱含碳差距進一步加大。四是建筑隱含碳政策約束缺失四是建筑隱含碳政策約束缺失。我國尚無關于限制建筑隱含碳的城市層面促進建筑領域節材降碳政策方案研究報告8技術標準,而 2017 年美國清潔加州法案(Buy Clean CaliforniaAct)、
31、2022 年加拿大建筑隱含碳標準(Standard on Embodied Carbon inConstruction)、2022 年愛爾蘭建筑物能源性能指標(EPBDII:EnergyPerformance of Buildings Directive,EPBDII)、2022 年法國 RE2020法規(Reducing embodied carbon in construction materials:RE2020 inFrance)均明確提出要限制建筑項目隱含碳排放,因此,我國在設置隱含碳限值促進建筑業加速脫碳方面仍有待重視并加以探索。2.2 政策問題分析政策問題分析上述政策實施現狀反映
32、了在政策引導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問題。一是新建建筑建材消耗源頭減量政策重視不足一是新建建筑建材消耗源頭減量政策重視不足。建筑隱含碳問題是一個相對較新和復雜的問題,目前,我國在建筑隱含碳方面的認知不足,政策法規缺乏明確的指導思想和措施,導致限制建筑隱含碳的技術標準難以出臺,建材消耗量無法得到有效控制,各地區、各行業的消耗水平存在較大差異。在建材消耗的計算方面,目前我國尚未建立科學、統一的計算方法,這使得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消耗量難以進行比較和評估。同時,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管機制,一些建材生產商和施工單位在施工過程中往往忽視對建材消耗的控制,從而導致建材的浪費和過度消耗。我國在建材消耗控制方面缺乏完善的
33、法律法規,對于一些浪費和過度消耗建材的行為缺乏必要的處罰措施,這也導致了建材消耗控制不力的現象。二是存量建筑管理政策薄弱是存量建筑管理政策薄弱。在閑置建筑管理方面在閑置建筑管理方面,由于對存量建筑空置突出現象背后根源問題的本質認知不夠充分,當前政策多從促進閑置建筑功能改造再利用等角度出發加以緩解,對于優化調配新建建筑供給結構以減少未來可能發生的空置問題未給予足夠重視,導致新建建筑供應類型單一、供應規模過量問題依然存在,持續帶來新的空置建筑增長。在延長建筑使用壽命方面在延長建筑使用壽命方面,多地已陸續出臺推進城市更新防止大拆大建系列政策,但部分政策存在政出多門、多頭管理等問題,各個部門之間尚未建
34、立有效的管理協調機制,規劃和管理難城市層面促進建筑領域節材降碳政策方案研究報告9度較大。同時,個別政策在制定與執行過程中未充分考慮到市場動態、缺乏公眾參與和反饋,與實際情況脫節,加之缺乏有效的反饋和調整機制,政府部門無法及時了解政策的執行情況和問題,從而造成政策效果不佳。三是促進城市三是促進城市建筑領域節材降碳建筑領域節材降碳政策沒有形成協同合力政策沒有形成協同合力。當前部分地方政府在促進城市建筑領域節材降碳相關政策制定方面缺乏整體規劃,各個政策之間缺乏統一的標準和目標,難以形成統一的方向和行動方案。同時,各級政府、部門、地區出臺的相關促進建筑領域節材降碳的政策法規、規范性文件等政策信息沒有形
35、成相互聯系、相互支持的整體,政策體系松散,存在各自為政現象,難以形成統一的政策方案,需要系統開展政策體系梳理,進一步促進城市建筑領域節材降碳。四是相關政策缺乏清單式政策選擇工具四是相關政策缺乏清單式政策選擇工具。由于國家層面多為指導性政策,缺乏地方性細化的政策實施措施,一些地方執行部門由于缺乏新興領域或行業經驗和知識,無法準確把握各項政策的適用城市類型、實施成本、減排效益以及具體實施要求等內容,多承接上級政策文件內容,無法有效地將指導性政策轉化為可執行的具體措施,缺少具體政策措施清單供執行部門選擇。同時,由于政策環境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政策制定者很難全面考慮所有可能的情況并列出完整的清單,缺少
36、具體政策措施清單供執行部門選擇。城市層面促進建筑領域節材降碳政策方案研究報告10第三章 促進城市建筑領域節材降碳的政策方案3.1 政策框架構建政策框架構建基于前文政策梳理與政策問題分析,本報告進行了政策框架構建(圖 3.1)。圖 3.1 促進城市建筑領域節材降碳的政策框架城市建材需求量由新建建筑面積與單位面積材料消耗強度的乘積得到,因此促進城市建筑領域節材降碳的根本途徑是控制新建建筑面積與減少材料使用量。在控制新建建筑面積上,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是盤活存量建筑,通過引導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公共廠房等閑置建筑功能轉換從而充分利用存量建筑,通過科學實施城市更新,防止大拆大建減少建材浪費,延長既
37、有建筑使用壽命,從而有效降低對新建建筑的需求量,促進城市建筑領域節材降碳;另一方面是優化新建建筑供給結構,通過順應人口規模變化,合理規劃建筑面積發展目標,避免由超量建設導致的未來房屋閑置,通過順應居民居住需求升級,引導建設“好房子”,延長建筑使用壽命,避免由房屋品質落后導致的房屋閑置。在減少材料使用量上,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是提高建材利用效率,通過在建筑設計階段推廣低碳高性能的鋼結構等低碳結構體系,優化建筑設計,實現建材消耗源頭減量,通過建城市層面促進建筑領域節材降碳政策方案研究報告11筑施工階段推行新型建造方式,加強施工管理,減少施工環節材料損耗;另一方面是促進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通過加
38、強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全過程管理,規范收納運輸過程,實現建筑垃圾源頭減量,通過拓寬建筑垃圾再生產品應用市場,減少對新的建筑材料的開采和制造需求。3.2 具體政策措施建議具體政策措施建議3.2.1 盤活存量建筑盤活存量建筑我國有很多已經建成的建筑,但是有些沒有被充分利用或者已經過時。這部分存量建筑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具備使用功能但因為市場原因空置的建筑,另一種是過于老舊喪失原有功能或功能不足的建筑。盤活存量建筑是指通過對既有建筑的改造、更新和優化,以提高現有建筑使用價值和使用效率,從而減少對新建建筑的需求。根據本報告的研究框架,在盤活存量建筑方面,分別在引導閑置建筑功能轉換、減少存量建筑空置,
39、科學實施城市更新、延長建筑使用壽命上提出了相關建議。(1)引導閑置建筑功能轉換)引導閑置建筑功能轉換對閑置建筑進行重新定位,將其轉化為符合現代城市市場需求的功能和用途,可以提高存量建筑使用價值和效率,從而減少對新建建筑的需求。一是對于閑置的公共建筑,如圖書館、博物館、劇院、酒店等,可以通過改善服務質量、增加文化活動、開展社區教育等方式,吸引更多的公眾參與和利用,也可以通過與其他產業或機構合作,實現功能復合和資源共享,提高空間利用效率。二是對于閑置的居住建筑,建議通過出臺財政補貼等相關政策,鼓勵企業或個人將閑置居住建筑轉變為保障性租賃住房、市場租賃住房、民宿旅游等,實現空間的再利用和價值的再創造
40、。三是對于閑置的工業建筑,如工廠、倉庫、車間等,可以將其轉變為文化創意空間、休閑娛樂場所、生態景觀等。城市層面促進建筑領域節材降碳政策方案研究報告12案例 1:北京首鋼老工業區化身京西城市復興“新地標”首鋼始建于 1919 年,迄今已有百年歷史,是首都北京工業發展的一個歷史見證。北京申奧成功以后,為改善北京的整體生態環境,2010 年年底,首鋼北京石景山園區鋼鐵主流程全面停產。閑置的首鋼北京園區并沒有拆除,而是以保護和利用為基礎,尊重原有工業架構機理和風貌,通過將過去的煉鐵高爐三號高爐改造為大型的展示空間;將過去用于儲存和運輸高爐煉鐵原料的西十筒倉改造為東奧組委會的辦公場所;將儲藏工業原料的北
41、七筒倉改造為創意辦公空間等改造措施,在原先的工業場地上注入多元的文化展示和交流功能,打造成為中國第一家以鋼鐵工業文化遺存為特色的主題文化園區,在 2022 年冬奧會期間擔任了北京冬奧會籌辦、舉辦的中樞,如今已成為城市旅游的網紅打卡地。(2)科學實施城市更新)科學實施城市更新科學實施城市更新,對老舊建筑進行適度的改造或重建,能夠使其適應新的市場需求和社會功能,提高其利用效率和價值,延緩其老化和廢棄的過程,延長使用壽命,從而減少對新建建筑的需求。一是對具有歷史文化價值、地域特色、社會記憶等的既有建筑,應盡可能保留利用,通過修繕改造等方式,提高其安全性和適用性;二是對違法建筑和經專業機構鑒定為危房且
42、無修繕保留價值的建筑,可以拆除重建,但要嚴格房屋拆除管理,控制拆除規模和拆建比例,防止大拆大建,嚴格落實房屋拆除工程備案納管,完善建筑物拆除工程備案制度,將拆除工程按程序全面納入監管,杜絕未備案、擅自實施拆除施工等現象;三是對老舊廠區,可以通過改造升級、引入新興產業、打造產業園區等方式,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增長;四是對老舊小區,需要深化既有社區有機更新,重構小區及周邊環境和社區功能,重點結合周邊用地情況改造建筑,完善功能、優化內部空間,健全老舊小區改造項目管理機制和老舊小區改造多方參與機制,促進社區參與和合作,鼓勵社區居民參與盤活存量建筑的項目,提供意見和建議,共同推動項目的實施。案例 2:
43、南京石榴新村改造,為居民送去暖暖的“住”福城市層面促進建筑領域節材降碳政策方案研究報告13在被譽為“中華第一商圈”的南京新街口區域內,存在著一處 20 世紀 50年代建成的危房片區石榴新村。2020 年,石榴新村成為南京市首個城市更新試點項目,改變了“老百姓拿錢拿房走人,地塊留給政府運作”的老城拆遷模式,以危房消險為突破口,由政府和居民一起商量著辦,一起掏錢就地翻建石榴“新”村。經過測算,采用原地安置方案,居民只需承擔建安成本的 40%,政府還需投入周邊道路和配套設施建設,但相比傳統征收模式成本大幅降低。通過建立共商共建共享共治全過程社會參與機制,更新項目組先后進行了 6 輪征詢,制定出讓居民
44、滿意的方案。每一次設計方案出來,都組織居民召開議事會,最終新房設計方案經過 70 多輪反復修改,實現了“一戶一方案”。最終在簽約期里,附生效條件的協議簽約率達到了 97%。更新過程中“螺螄殼里做道場”下足了“繡花功夫”。石榴新村在樓間距上進行了適當放寬,以滿足消防車通行需求,并布設了消防管道與樓層消防栓。項目在不大于原面積的情況下,在有限的空間里盡量考慮到居民個性化的需求。石榴新村的探索有效破解了“老舊散”片區改造以及不具備征收條件的城中村危舊房改造難題,受到國務院督查組充分肯定。3.2.2 優化新建建筑供給結構優化新建建筑供給結構通過合理規劃、設計、建設等手段,調整新建建筑供應的結構、規模、
45、品質等要素,以適應城市發展和居民生活需求的變化,實現新建建筑供需平衡和優化配置,盡量避免因空間錯配,單一類型建筑供應過量、建筑功能不適配、建筑品質不滿足居民升級的需求等原因造成的未來閑置建筑增加、建筑過早拆建和改建等,減少不必要的建材浪費。根據本報告的研究框架,在優化新建建筑方面,分別在合理規劃建筑面積發展目標、引導建設“好房子”上提出了相關建議。(1)合理規劃建筑面積發展目標)合理規劃建筑面積發展目標一是根據城鄉發展規劃、人口流動變化、住房需求分析等因素,科學確定建筑面積的合理規模、結構和布局,避免盲目擴大建設用地規模,導致房屋超量建設和閑置。二是嚴格控制建設用地供應指標,在就業機會集中、交
46、通便利、人口流入大的區域,增加建設土地供給,在人口流出大的區域減少建設土地供給,減少建筑面積的浪費和損失。城市層面促進建筑領域節材降碳政策方案研究報告14三是加強建設用地監管和審批,嚴格執行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初步設計、土地審批、土地供應、供后監管、竣工驗收等環節的規定,確保建設項目的用地規模和功能分區不突破標準控制。(2)引導建設)引導建設“好房子好房子”一是順應居民居住需求升級,規定建設高品質建筑,促進住房和居住服務的綠色、智能、人性化發展,提高新建建筑的使用壽命。二是推廣建設百年建筑,制定并實施百年住宅建筑標準,提升建筑安全耐久性標準,并對其進行監督檢查和評價,建設滿足居民跨代居住需求的
47、房子。三是調整建筑供應結構,根據城市發展階段和居民需求的變化,調整不同類型新建建筑的供應比例,如商品房、保障性住房、租賃住房等,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居民的住房需求。四是提升建筑空間靈活性,合理布局居住生活空間,鼓勵大開間、小進深,充分利用日照和自然通風,推行靈活可變的居住空間設計,從而減少未來建筑改造或拆除造成的建材浪費。3.2.3 提高建材利用效率提高建材利用效率建材利用效率是指建筑材料在建筑的設計、施工過程中的有效利用程度,它反映了建筑材料的消耗水平和節約程度。提高建材利用效率意味著在建筑設計、施工和裝修過程中,實現對建筑材料的節約利用從而降低建筑材料的使用量和損耗率。根據本報告的研
48、究框架,在提高建材利用效率方面,分別在推廣低碳結構體系、優化建筑設計、實現建材消耗源頭減量,推行新型建造方式、加強施工管理、減少建材施工損耗上提出了相關建議。(1)推廣低碳結構體系,優化建筑設計,實現建材消耗源頭減量)推廣低碳結構體系,優化建筑設計,實現建材消耗源頭減量在建筑設計階段,實現建材消耗源頭減量的具體措施可分為推廣低碳結構體系和優化建筑設計兩方面。在推廣低碳結構體系方面在推廣低碳結構體系方面,一是鼓勵選用輕質高性能的鋼結構、木結構、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等低碳結構體系,降低建筑物的自重,減少基礎和結構構件的尺寸,從而提高建材使用效率。二是設立專項資金支持低碳建筑示范項目的建設,給予低碳建筑
49、項目稅收減免或補貼。三是加強低碳建筑結構技術標準城市層面促進建筑領域節材降碳政策方案研究報告15的編制和修訂,建立低碳建筑結構的評價和監測體系,設計鋼結構、木結構限額標準。在優化建筑設計方面在優化建筑設計方面,一是在建筑設計階段鼓勵采用減量化設計、結構化設計和標準化設計的理念。二是通過政府采購、土地供應、項目招投標等方式,引導和扶持預制構件和部品部件的市場應用,增加市場需求和信心,為減量化設計、結構化設計和標準化設計的應用提供支持。三是鼓勵相關單位和企業選擇使用高強度、高性能、高耐久性、可再生能力強的綠色建材,提高建筑壽命,鼓勵光伏瓦、光伏幕墻等節能環保生態建材替代傳統建材。案例 3:鳥巢鋼結
50、構設計優化國家體育場“鳥巢”方案的編織狀鋼結構造型十分獨特,卻相應地極大提高了施工難度和造價。北京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董聰受命組建“北京奧運場館結構選型及優化設計關鍵技術”課題小組,負責奧運場館結構優化,通過大幅減輕建筑鋼結構自身重量的方法為“鳥巢”結構“瘦身減負”。在結構優化過程中,專家們在保持建筑外形和構件外廓尺寸的前提下,通過根據實際情況優化結構構件的截面厚度,采取局部構造性增強等措施,為場館進行整體的科學“瘦身”,以達到減輕結構自重的目的。結構優化前后的對比顯示,“鳥巢”用鋼總重可由13.6 萬噸優化調整到 5.3 萬噸,減重 8.3 萬噸,降幅達 60%;“鳥巢”總預算從最初的 3
51、8 億元減少到 31.3 億元,節省 6.7 億元,降低 18%;優化后的場館各項性能指標均得到提高,如優化后場館的負重變形大大減小,其穩定性和穩健性增強了,可抗 8 級地震,結構安全性更好。(2)推行新型建造方式,加強施工管理,減少建材施工損耗)推行新型建造方式,加強施工管理,減少建材施工損耗減少建筑施工階段材料損耗可分為推行新型建造方式和加強施工管理兩方面。在推行新型建造方式方面在推行新型建造方式方面,一是推行裝配式建筑、智能建造、房屋全裝修等新型建造方式。二是制定和完善裝配式建造標準和評價體系,明確裝配式建造的定義、分類、指標、評價方法等,為裝配式建造提供技術依據和評價依據。三是完善裝配
52、式建筑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裝配式建筑的關鍵技術研發和應用,提高裝配式建筑城市層面促進建筑領域節材降碳政策方案研究報告16的智能化、個性化、多樣化水平,滿足不同地區、不同類型、不同功能的建筑需求。四是通過土地出讓金支持、容積率獎勵支持、規范招投標活動等政策加大對裝配式建筑項目的支持力度。在加強施工管理在加強施工管理方面方面,一是制定和實施綠色施工管理辦法,要求施工單位按照設計圖紙和技術規范進行施工,確保節能設施和材料的質量和安裝效果,還可以對施工現場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現場檢查,并根據檢查結果進行獎懲。二是建立健全施工現場材料管理的激勵制度和機制,對施工現場的材料利用效率、節約水平、回收率等指標進
53、行評價和考核,對優秀的施工單位或個人,給予相應的獎勵或表彰,提高施工現場材料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三是鼓勵和支持施工現場采用數字化技術,對施工現場的材料流程進行模擬、控制和優化,提高施工現場材料管理的精確度和智能度,實現對施工過程中各種廢棄物的分類、收集、運輸、處理和處置全過程監督管理。3.2.4 促進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促進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將建筑垃圾經過分類、清洗、破碎等處理,轉化為可再利用的資源,實現建筑垃圾的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能有效替代新生產的建材,對促進城市建筑領域節材降碳具有重大意義。根據本報告的研究框架,在促進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方面,分別在加強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全過程管理、拓
54、寬建筑垃圾再生產品應用市場上提出了相關建議。(1)加強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全過程管理)加強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全過程管理一是建立健全建筑拆除廢棄物回收利用體系,完善建筑拆除廢棄物的收集、運輸、處理、處置等環節的管理和服務,加大對建筑垃圾資源化企業的監督和管理力度,確保建筑垃圾資源化工作的合規性和安全性。二是加快制定完善施工現場建筑垃圾分類、收集、統計、處置和再生利用等相關標準,為資源化利用提供技術支撐。三是制定施工項目建筑垃圾產量限額,對少產或零產的項目給予獎勵,對超產的項目給予處罰,倒逼建筑垃圾生產處理過程中相關企業優化管理方式,形成有效的市場機制。四是實施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方案審核制度,城市層
55、面促進建筑領域節材降碳政策方案研究報告17產生建筑垃圾的單位應在施工前編制的如何處理、利用建筑垃圾的預案,經過相關部門審核后,排放建筑垃圾的單位必須依照此方案嚴格執行,相關部門根據其方案實施監督、檢查等管理職責。(2)拓寬建筑垃圾再生產品應用市場)拓寬建筑垃圾再生產品應用市場一是通過制定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產品的質量標準和技術規范,保證產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推動產品的認證和檢測。二是探索在部分特定建設領域,如政府資金投資項目等,強制使用建筑垃圾再生產品的可行性,在項目設計、招投標、施工許可審批階段規定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產品使用比例。三是通過實施稅收優惠、財政補貼、價格補償等政策措施,扶持建筑垃圾綜
56、合利用企業的發展,擴大產品的市場需求和應用范圍。四是建立建筑拆除廢棄物交易平臺,實現建筑拆除廢棄物的供需對接和價格形成,促進建筑拆除廢棄物的市場化運作,增加回收利用的經濟效益。案例 4:青島“零碳工廠”實現建筑垃圾 100%全利用隨著城市規模的日益擴張,青島市在舊城舊村改造、基礎設施等城市建設過程中,產生年均約 5000 萬噸的建筑垃圾。作為每年能實現 500 萬噸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零碳工廠”,青島綠帆 500 萬噸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產業園在全國率先形成零垃圾、零廢水、零廢氣、零廢熱、零能耗的“五個零循環體系”,實現建筑垃圾 100%利用。據相關介紹,該園區項目總投資 29240.7 萬
57、元,占地面積 158 畝,全部建成投產后,年可處理城市建筑垃圾 500 萬噸,整個園區年處理能力達到 500 萬噸,節約天然骨料砂石 470 萬噸,大大緩解砂石過度采集的現狀,節約填埋土地 600 畝,減少對周邊 1600 余畝土地和地下水源地污染,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150 萬噸。此外,青島市通過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導、制度完備、嚴控源頭、科技賦能、特色經營”的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科學有效的管理模式,完善推廣建筑固廢再利用的“青島模式”,2022 年,全市建筑垃圾共產生 4800 萬噸,其中資源化利用 3744 萬噸,資源化利用率連續四年超過 70,遠超全國城市 40的平均水平,除資源化利用部分之
58、外,剩下的建筑垃圾主要依托工程回填、堆坡造景、山體礦坑恢復等方式開展綜合利用。城市層面促進建筑領域節材降碳政策方案研究報告183.3 政策措施清單政策措施清單根據具體政策措施建議制定了表 3.1 所示的促進城市建筑領域節材降碳的政策措施清單。表 3.1 促進城市建筑領域節材降碳的政策措施清單維度措施政策盤活存量建筑引導閑置建筑功能轉換技術標準技術標準方面:方面:制定完善既有建筑綜合改造的技術規范和評價標準體系,明確改造后的建筑質量、安全、節能、環保等要求。經濟激勵方面:經濟激勵方面:通過稅收優惠、財政補貼、金融支持等方式,鼓勵和支持閑置建筑功能轉化。例如:a、對于將符合條件空置房改造為經濟適用
59、房、廉租房的,可以給予一定比例的財政補助或稅收減免;b、對于利用閑置建筑發展新產業新業態的,可以提供低息貸款或融資擔保;c、對于盤活存量工作成效突出的地區或單位,可以給予一定激勵。信息服務方面:信息服務方面:建立房地產市場信息平臺,匯總發布閑置建筑信息,優化市場機制。開展示范方面:開展示范方面:選擇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閑置建筑,開展改造與轉型的試點工作,總結經驗教訓,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和方法??茖W實施城市更新技術標準方面技術標準方面:a、完善房屋拆除評估、鑒定、監測和驗收等技術規范和操作流程,加強對房屋拆除的技術指導和監督檢查。b、完善有關城市更新項目評估、監測和驗收等的通用規范、技術導則
60、或技術指南。經濟激勵方面經濟激勵方面:a、完善更新改造的財政支持和稅費優惠政策,增加中央預算內投資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資金來源;b、創新融資模式,引導各類專業機城市層面促進建筑領域節材降碳政策方案研究報告19構等社會力量投資參與各類需要更新設施的設計、改造、運營,支持規范各類企業以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參與改造。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方面方面:a、建立健全政府統籌、條塊協作、各部門齊抓共管的專門工作機制,明確各級各部門在老舊小區改造中的職責權限和協調機制,加強信息溝通和資源共享;b、嚴格落實房屋拆除工程備案納管,完善建筑物拆除工程備案制度。優化新建建筑供給結構合理規劃建筑面積發展目標技術標準方面技術
61、標準方面:參考“十四五”建筑業發展規劃中提出的“按照城市群、城市和城鎮層級編制全域性住房發展規劃”的要求,制定相應的新建建筑供給結構規劃指南。經濟激勵方面經濟激勵方面:a、通過創新融資模式、設立政府產業投資引導基金等鼓勵開發商和投資者優先開發符合城市規劃目標和市場需求的建筑,如保障性住房、綠色低碳建筑、裝配式建筑等;b、實施差別化的住房信貸政策,合理引導居民消費預期,防止投機炒作。土地供給方面:土地供給方面:根據不同城市的發展階段、人口流動情況、住房需求等特點,制定差別化的建設用地供應政策,嚴格管理用地規模、土地用途、容積率、建筑密度,引導建設“好房子”技術標準方面技術標準方面:a、提升建筑安
62、全耐久性標準,延長新建建筑使用壽命;b、制定并實施包括百年住宅建筑在內的“好房子”設計,建設,評價標準,打造“好房子”樣板;經濟激勵方面:經濟激勵方面: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評優評獎等方式,激勵建筑設計單位和建設單位采用綠色城市層面促進建筑領域節材降碳政策方案研究報告20建筑設計理念,打造高品質建筑,將優秀建設工程作為示范項目進行推廣。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方面方面:土地出讓環節做好調控,加強建設用地監管和審批,嚴格管理建設項目的用地規模和功能分區,防止擅自改變用地性質、擴大開發規模、違法占用耕地。提高建材利用效率推廣應用低碳結構體系技術標準方面:技術標準方面:制定低碳結構體系的技術標準和評價方法
63、,明確低碳結構體系的定義、基本要求、技術指標、施工等內容,提高低碳結構體系的可識別性和可比較性。經濟激勵方面經濟激勵方面:a、創建低碳結構體系應用的示范工程項目和獎勵機制,鼓勵各地區、各類型、各規模的建筑項目采用低碳結構體系,對取得顯著節能減排效果的項目給予資金、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b、加大對低碳結構體系相關技術研發和創新的投入和支持,提高技術水平和應用能力。優化建筑設計經濟激勵方面經濟激勵方面:a、鼓勵選用綠色建材,對使用綠色建材達到一定比例的項目給予財政補貼、金融支持等;b、提供設計經費補貼,鼓勵企業開展技術研發和應用示范,推廣減量化設計、結構化設計和標準化設計等先進的設計理念和方法,提
64、升設計的品質和效率。管理制度方面:管理制度方面:嚴格鋼結構、木結構限額設計,倒逼設計單位改善管理、優化結構、提高設計水平。信息服務方面信息服務方面:建立建筑設計信息數據庫,鼓勵開發相應的設計軟件,為優化建筑設計提供公共服務平臺支撐。推行裝配式建技術標準方面技術標準方面:a、制定和完善裝配式建造標準和評城市層面促進建筑領域節材降碳政策方案研究報告21筑、智能建造、房屋全裝修等新型建造方式價體系,明確裝配式建造的定義、分類、指標、評價方法等,為裝配式建造提供技術依據和評價依據;b、完善裝配式建筑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裝配式建筑的關鍵技術研發和應用,提高裝配式建筑的智能化、個性化、多樣化水平,滿足不同
65、地區、不同類型、不同功能的建筑需求。經濟激勵方面經濟激勵方面:a、對采用新型建造方式的項目給予土地供應、容積率、財政補助等優惠政策,鼓勵開發商和用戶選擇新型建造方式。b、對符合相關標準的部品部件和預制構件生產企業,出臺相應的增值稅即征即退優惠政策。管理制度方面:管理制度方面:探索強制規定政府投(融)資的新建保障性住房、學校、辦公、工業廠房等建設項目和適合工廠預制的市政公用設施工程項目須采用裝配式技術建造。加強施工管理經濟激勵方面:經濟激勵方面:建立健全施工現場材料管理的激勵制度和機制,對施工現場的材料利用效率、節約水平、回收率等指標進行評價和考核,對優秀的施工單位或個人,給予相應的獎勵或表彰,
66、提高施工現場材料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管理制度方面:管理制度方面:a、制定和實施綠色施工管理辦法,要求施工單位按照設計圖紙和技術規范進行施工,確保節能設施和材料的質量和安裝效果;b、對施工現場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現場檢查,并根據檢查結果進行獎懲。促進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加強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全過程管理技術標準方面:技術標準方面:a、大力推廣拆卸式拆除技術應用,盡量保持建筑構件和材料的完整性和可再利用性;b、加快制定完善施工現場建筑垃圾分類、收集、統城市層面促進建筑領域節材降碳政策方案研究報告22計、處置和再生利用等相關標準,為資源化利用提供技術支撐;經濟激勵方面:經濟激勵方面:制定建筑垃圾排放限額
67、,對少排或零排放的項目給予獎勵,對超排的項目給予處罰。管理制度方面:管理制度方面:實施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方案審核制度,產生建筑垃圾的單位應在施工前編制的如何處理、利用建筑垃圾的預案,經過相關部門審核后,排放建筑垃圾的單位必須依照此方案嚴格執行,相關部門根據其方案實施監督、檢查等管理職責。拓寬建筑垃圾再生產品應用市場技術標準方面技術標準方面:a、通過制定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產品的質量標準和技術規范,保證產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推動產品的認證和檢測。b、探索在部分特定建設領域,如政府資金投資項目等,強制使用建筑垃圾再生產品的可行性,在項目設計、招投標、施工許可審批階段規定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產品使用比例。
68、經濟激勵方面:經濟激勵方面:通過實施稅收優惠、財政補貼、價格補償等政策措施,扶持建筑垃圾綜合利用企業的發展,擴大產品的市場需求和應用范圍。信息服務方面:信息服務方面:建立建筑拆除廢棄物交易平臺,實現建筑拆除廢棄物的供需對接和價格形成,促進建筑拆除廢棄物的市場化運作。3.4 政策深化研究建議政策深化研究建議(1)構建體系化政策選擇工具)構建體系化政策選擇工具一是開展政策措施體系化梳理一是開展政策措施體系化梳理。歸類整理各級政府、部門、地區出臺的相關促進建筑領域節材降碳的政策法規、規范性文件,形成系統化的政策列表,構建政策關聯性,提升對促進建筑領域節材降碳相關的政策信息的全面理解與操作。二是建立政
69、策實施效果實時評估機二是建立政策實施效果實時評估機城市層面促進建筑領域節材降碳政策方案研究報告23制制。將政策實施效果評估和實施推進情況進行結合,綜合評估各促進城市建筑領域節材降碳相關政策的有效性,為政策選擇提供有效依據。三是建立清單式措施選擇工具。是建立清單式措施選擇工具。明確列出包括實施成本、減排潛力、減排效益、實施要求和適用城市類型等內容的促進建筑領域節材降碳政策措施清單,便于快速地篩選和評估政策措施選項,為政策制定和執行提供依據和參考。(2)推進創新性政策措施研究)推進創新性政策措施研究一是探索推動建筑隱含碳限額設計一是探索推動建筑隱含碳限額設計。未來需要進一步開展新建建筑隱含碳數據統
70、計分析,合理設定不同建筑類型的建筑隱含碳限額,參照建筑節能“三步走”戰略制定建筑隱含碳的“三步走”戰略。二二是探索推動建筑隱含碳碳交易是探索推動建筑隱含碳碳交易。與未來建材行業納入強制碳交易體系相協同,進一步深入研究建筑隱含碳交易方法學,構建公平、穩定、可行的交易機制和交易辦法。三是完善建材排放因子庫三是完善建材排放因子庫,實現動態更實現動態更新新。持續統計收集建材排放因子數據,核查數據可靠性、準確性和完整性,對現有排放因子庫進行更新和完善,包括增加新型建材品種、更新排放因子數據、修正計算方法等。四是研究建立光伏建材回收標四是研究建立光伏建材回收標準體系準體系。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光伏應用市場,
71、未來將面臨千萬噸光伏組件退役潮。對于光伏瓦,光伏幕墻等光伏建材,需要研究制定相關回收管理規范,建立一套內容完備、實操性強的回收標準體系。城市層面促進建筑領域節材降碳政策方案研究報告24總總結結我國現有與促進城市建筑領域節材降碳相關的政策可梳理為盤活存量建筑、實施城市更新、提高建材利用效率和促進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四方面的內容。盤活存量建筑和實施城市更新能夠減少新建建筑量,從而促進城市節材降碳工作,提高建材利用效率能夠減少建筑材料的使用量,促進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能夠替代對傳統建材的需求,從而減少建材開采和制造。盡管當前全國及各省市已出臺并推行了一系列政策,但其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建筑
72、閑置問題仍然突出,不同類型建筑閑置問題的成因各不相同;大拆大建的情況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由于過早拆除,我國建筑平均壽命僅能維持 2530 年。而發達國家建筑的平均壽命則長得多。建筑的短命帶來的是以“建設拆除重建”為基本軌跡的大量建設活動過程,形成了大量重復建設的建材浪費;建筑隱含碳控制力度不足,我國建筑隱含碳排放顯著高于發達國家;促進城市建筑領域節材降碳政策沒有形成協同合力等。在此基礎上,本研究從盤活存量建筑、優化新建建筑供給結構、提高建材利用效率、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四個維度提出了促進城市建筑領域節材降碳的措施與建議,形成了政策措施清單。在盤活存量建筑維度,政策措施包括引導閑置建筑功能轉換從而充
73、分利用存量建筑,科學實施城市更新,防止大拆大建減少建材浪費,延長既有建筑使用壽命。在優化新建建筑供給結構維度,政策措施包括合理規劃建筑面積發展目標,避免由超量建設導致的未來房屋閑置,順應居民居住需求升級,引導建設“好房子”,延長建筑使用壽命,避免由房屋品質落后導致的房屋閑置。在提高建材利用效率維度,政策措施包括在建筑設計階段推廣低碳高性能的鋼結構等低碳結構體系,優化建筑設計,實現建材消耗源頭減量,在建筑施工階段推行新型建造方式,加強施工管理,減少施工環節材料損耗。在促進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維度,政策措施包括加強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全過程管理,規范收納運輸過城市層面促進建筑領域節材降碳政策方案研究報
74、告25程,實現建筑垃圾源頭減量,拓寬建筑垃圾再生產品應用市場,減少對新的建筑材料的開采和制造需求。同時,本報告提供了關于閑置工業區轉型升級、老舊小區改造、優化建筑結構設計減材和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優秀案例作為參考。最后提出未來需要開展政策措施體系化梳理、政策績效評估等相關工作構建體系化政策選擇工具以便執行部門選擇,同時需要在推進建筑隱含碳限額設計、推動建筑隱含碳碳交易,完善碳排放因子庫,促進光伏建材回收方面進行創新性政策研究。城市層面促進建筑領域節材降碳政策方案研究報告26參與單位C40 城市氣候領導聯盟中國建筑節能協會北京綠標建材產業技術聯盟青島市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協會南京市綠色建筑與綠色建材發展中心江蘇建科鑒定咨詢有限公司重慶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