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行業半導體系列報告:MCU缺貨潮加快國產替代進程本土廠商迎發展機遇-210723(40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電子行業半導體系列報告:MCU缺貨潮加快國產替代進程本土廠商迎發展機遇-210723(40頁).pdf(40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大陸 MCU 玩家眾多,但規模普遍偏小,32 位兆易體量最大,8 位中穎電子體量最大。與全球市場廠商相比,國內廠商呈現玩家眾多、規模普遍偏小的現狀,且多為細分領域玩家,僅兆易(32 位)、中穎(8 位)體量較大,營收接近 10 億元。我們認為,目前大陸 MCU 廠商還處于發展的早期,國產替代下看好 MCU 平臺型公司的出現。8 位對標微芯、32 位對標意法,消費電子為主攻方向。目前國內 MCU 廠商的切入路徑主要有兩條,(1)切入技術難度較低的 8 位市場,大多數產品是基于 8051 架構,憑借性價比優勢+更全面周到的本地服務取勝,主要對標的海外公司為微芯;(2)借力海外廠商的成熟生態,大多數
2、產品基于 ARM Cortex-M 架構,主要對標的外海公司為意法半導體(即對標 SMT32 產品)。而不管是意法半導體還是微芯,其主要下游應用均是消費電子、工控。此外,其他企業積極進入 MCU 產業。由于國內市場大+政府支持,國內 MCU 公司不斷涌現。如美的成立美墾半導體技術公司,專注家電領域芯片,產品包括 MCU、功率、電源、IoT 等相關領域的芯片。再如力源信息自研的 MCU 芯片目前已流片成功,預計 21 年 7 月開始讓部分客戶測試,21Q4 進入小批量量產。8 位市場部分細分領域已有所突破。目前在 8 位領域做得較好的廠商包括中穎電子(專注小家電)、宏晶電子等。以小家電市場為例,
3、國內各小家電廠商主要通過兩條路徑打開市場:通過各種應用創新,試圖通過創新技術建立起行業壁壘,如集烤/煮/炒/蒸于一體的小廚電;通過尋找市場空白,推出全新產品,如大力推廣的消毒刀架等。相較于 MCU 其他領域來說,小家電的 MCU 產品迭代稍快、需求差異化,而國內 MCU 廠商相對國外大廠,能夠提供及時的、更全面的本地服務。目前,大陸廠商中穎電子、臺系廠商盛群半導體、義隆電子、松瀚電子均已擁有較高市場份額,該四家廠商合計市占率達 78%。車規 MCU 需同時保障功能與安全性,評估指標遠遠嚴苛于消費類和工業級 MCU。車規MCU 的評估指標無論從工作環境、使用壽命還是交付良率等方面,都要嚴苛于消費
4、類與工業級的 MCU。比如汽車發動機艙 MCU 工作溫度區間為-40-150,車身控制部分為-40-125,而消費類產品只需要達到:0-70。其它環境要求諸如濕度、發霉、粉塵、水、EMC,以及有害氣體侵蝕等等也往往都高于消費電子產品要求。國產廠商從中低端車規 MCU 切入,并考慮研發高算力產品。車規級 MCU 由于認證周期長、可靠性要求高,是國產替代最難突破的陣地,不過近年來不少國內廠商已經從與安全性能相關性不大的中低端車規 MCU 切入,比如雨刷、車窗、遙控器、環境光控制、動態流水燈等車身控制模塊,并逐步開始研發未來汽車智能化所需的高端 MCU,如智能座艙、ADAS 等。目前,行業內推進較為快速的廠商包括華大北斗、兆易創新、比亞迪半導體、杰發科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