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觀孟山都百年變革窺國內種企新發展-210812(23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農業:觀孟山都百年變革窺國內種企新發展-210812(23頁).pdf(23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孟山都成功的思考:科研為本,與時俱進公司的主要成就皆源于對科研的重視和不斷投入縱觀孟山都的發展歷史,孟山都對科研的重視以及科研成果為孟山都帶來的成就都可見一斑。孟山都通過生產銷售糖精、阿斯匹林等產品積累原始資本之后,收購了在俄亥俄州的 Akron、西弗幾尼亞的 Nitro 等多家實驗室,對實驗室的收購、對科研的投入,為孟山都未來多款跨時代產品的推出都奠定了基礎。孟山都每一個階段的轉型都得益于其科研的成果。DDT、PCBs 等產品的研發與盛行帶動公司高速發展。1976 年,在橙劑的基礎上研制出并商品化的席卷全球的草甘膦除草劑“農達”,加快了公司從化工企業向農業轉型。1982 年,孟山都科學家完成
2、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對植物細胞基因的修改,奠定了其在轉基因種業的地位。另外,推出的抗草甘膦轉基因作物也進一步刺激了“農達”的銷售,形成種業、農化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局面,帶動公司營收進一步上升。在公司發展的第三階段以來,孟山都依然保持高研發投入。農業生產技術產品研發周期長、資金要求巨大,從發現基因、概念論證、到早期研發、高級研發再到上市,整個研究周期需要 8 到 9 年。即使研發周期長,孟山都的高研發投入仍然讓其能做到幾乎每年都推出新技術。孟山都每年 10 億美元以上的科研支出,97%在種子和技術領域,這樣巨額的投入保證了其在轉基因種業的龍頭地位。公司科研成功的基礎是成熟的項目為核心的矩陣式研究團隊架構。第三階段中,孟山都的研發團隊分為作物團隊、育種團隊、生物技術團隊、生產財務團隊和法規團隊,所有的團隊以項目為核心進行溝通協作,整個研發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做減法的過程,團隊不斷評估項目的市場價值成功幾率以及其取舍。每個團隊在研發項目的流程上有不同的策略和優先水平,核心是通過甄別、評價項目的盈利水平來決定項目的取舍。無疾而終是科研的常事,一個成熟的研發組織架構才是公司的制勝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