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2020年糧食及農業相關可持續發展目標指標進展(58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聯合國:2020年糧食及農業相關可持續發展目標指標進展(58頁).pdf(58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非法、不報告、不管制捕魚活動嚴重威脅到漁業部門的可持續性和盈利能力。此類捕魚活動不僅對經濟、社會及環境造成負面影響,也會削弱國家以可持續、負責任的方式管理其漁業的能力。根除非法、不報告、不管制捕魚活動的關鍵在于合作、透明度以及遵守協定。需要加強所有行動方之間的合作,并加大各方面的努力。首先要在國家內部的各個部門之間開展合作,繼而在朝著共同目標努力的不同國家、政府間組織和非政府組織之間也需進行合作。需要加強透明度,各國應分享捕魚船只的身份信息、合規記錄以及其他信息,以確保魚類產品在價值鏈全流程的可追溯性。需要確保各國遵守涵蓋從海洋到餐桌之間每一環節的大量國際框架。為此需具備強大的監測、控制和監督
2、能力,以及有效的執行能力,這些能力是確保打擊非法、不報告、不管制捕魚活動的國際文書得到有力執行的關鍵所在。旨在打擊非法、不報告、不管制捕魚活動的國際文書過去數十年來,各國建立了打擊非法、不報告、不管制捕魚活動的國際文書框架,為打擊此類捕魚活動提供了一套強有力的工具,涵蓋船旗國、沿海國、港口國以及市場國各自應承擔的責任。港口國措施協定是第一個為打擊此類捕魚活動而制定的具有國際約束力的協定,規定了外國船只試圖進入締約方港口,或是在其港口??科陂g,締約方應實施最低限度的標準措施。港口國措施協定已于2016年6月生效。截至2020年7月3日,加入該協定的締約方已達66個,其中歐盟作為其28個成員國的代
3、表也成為締約方。眾多國家紛紛加入該協定表明,各國極為重視打擊非法、不報告、不管制捕魚活動。2018年至2020年間,世界各區域打擊非法、不報告、不管制捕魚活動的國際文書的平均執行力度大都有所提升。在此期間,用于綜合衡量五大相關國際文書執行力度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指標14.6.1的世界評分也從3分提高至4分(滿分5分,下同)。各國提交的報告顯示,總體來看,各國在施行打擊非法、不報告、不管制捕魚活動的推薦措施上已取得長足進展。2020年,接近75%的國家的相關國際文書執行力度達到高水平,而2018年這一比例為70%。小島嶼發展中國家由于其管轄范圍內有大量水資源而面臨著無法充分實施這些文書的特殊挑戰,因
4、此其執行力度在2018年與2020年均處于中等水平。最不發達國家在2018至2020年間的執行力度同樣處于中等水平,此類國家在執行這些文書時往往面臨多種挑戰。除大洋洲(不包括澳大利亞及新西蘭)和撒哈拉以南非洲以外,絕大多數區域的執行力度保持不變或有所提高。目前,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歐洲和北美洲以及東亞和東南亞的國際文書執行力度評分獲得了滿分。漁業和水產養殖為減輕貧困、饑餓及營養不良、促進經濟增長,以及確保更好地利用自然資源提供了充足的機會。只有審慎管理魚類種群,避免過度捕撈及資源耗竭,方能持續產出這些效益。由于全球魚類需求量持續上升,全球魚類供應量經歷了巨大增長,從1950年的2000萬噸增加至2018年的1.785億噸,其中9640萬噸來自捕撈漁業,8210萬噸來自水產養殖業。2017年至2018年期間,全球海洋捕撈漁業產量增加了3.9%。水產養殖產量增速持續超過捕撈漁業,在全球食用魚產量中所占比例創下新高。產量的連續增加已推動捕撈漁業和水產養殖業持續產出更多經濟紅利,促進經濟可持續增長。全球漁業增加值已連續增長多年,同比增長數個百分點,這一趨勢最近得以確定。漁業產量有望繼續保持增長態勢,估計到2030年全球魚類產量將達到2.04億噸,因此,平衡發展目標和魚類種群管理以避免過度捕撈及資源耗竭變得格外重要,這樣方能確保在滿足當代人需要的同時,不損害人類后代滿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